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二) 止、观、本净修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二) 止、观、本净修持 问:持名念佛的时候比较专注、安稳,这时若用观察门进行观察的话,就觉得太散了,心里安稳不下来,请问怎样把持名与观察相结合? 慈师答: 在净土宗,一般这样评判: 信愿是“慧行”,在慧行基础上会产生观察力,就是所谓的毗婆舍那的修持。 持名,容易得到止,止诸杂缘,所以一般说“行行”,也说是“事行”。 若是善修者,止、观可以并举,在止的修持下可以同时做观。若是在此处不纯熟的人,止、观要分开修。 这个提问把止、观给对立起来了,一个是慧行,一个是事行。所谓慧行,其慧是正见决定;事行,是所谓的法则清晰。那么正见决定的人做观察是没问题的,法则清晰的人在事行上,即止上也是没问题的。这是要实践的。 我们现在学的净土教法,可以运用以上修法,也可以摒弃这种修法,以本净心持名,可以同时有止、观二法。 在五念门中,这两种修法的内容都具有,即依阇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修持,以及依本净的修持。从本修持是方便——就是说的随顺行,是直指的方便。前者是止观行,是熏修的方便。 依本净心这个力来持名,不假于分辨,就会产生止观二种善巧。 要是依事行与彗行,就是我们常谈的信愿行这样的修持方法,其次序就很严格,就是渐次修持,这个止的修持很重要,止会引发正见,正见会引发事行,即这个法则清晰与正见决定是互助的,一个是福事,一个是慧事,福慧是互相交换的。这两个不对立。你若是把它对立起来,认为我要是念佛做观心就散漫,或者说我做观持名就不能真正地清净相续,那可以先忆佛再来念佛,或者先念佛再来忆佛,可以把它分开修,没问题!要是心理矛盾了,就可以把它分开修,没有问题的。 在五念门中,“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此“意”本具故,那我就依本净来念佛,很简单,那我念佛就是往生,念佛就是安乐,就是度众生。此处因果同时,完全依本具、本净而持名的,就是愿生即生,礼拜即生,称念即生。第二门亦复如是。 在天亲菩萨菩萨的《往生论》中,这两种教诲都是有表达的。有的人喜于渐次教的修持,他有这样渐次的引导。但是有喜于本净的,他有本净的安立。所以你要是这样的心理,可以先忆佛,忆佛的愿力,看看自己的愿,再去念佛。等于先发愿,再持名,那就不混淆了。你这是矛盾了,等于自己心里设置了一个矛盾,就是把止观二法冲突了,没问题,分开做就行了。 我们在可操作的作为中,用慧行作为前行,以持名来作为伴随,这比较省力一些,但有的人以事行步入正见,这也是有的。象我以前学念佛,就很简单,一天就是数量,把这一天的时间塞的慢慢的,你打妄想的时候都不能休息,必须得念佛!念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妄想不敢生了,慢慢地不能生了,慢慢不会生了,正见也就有了。就是把所有的空间占领完了,这样可能是比较笨拙的方式,但可能也是比较老实的人才能去做,即一天要坚持念多少声,必须恪守,不敢荒废。一荒废就完了,他就没有这种不敢打妄想——不能打妄想——没有妄想——本来清净的证实的过程。这样必须要有一段咬着铁嚼不松手的那种劲头,就是有一个比较顽固的心,那样才能坚持。若是慧行,心愿安立了再去念佛,本来很轻松的事情。所以传统讲——信愿行,信愿在前,行在后,这是常规的说法。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