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二) 不舍一切,犹如一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二) 不舍一切,犹如一子

   昨天我们把这个“不舍”做了一个简单的提示,这个地方如果不反复地讲,我们一带就过去了。因为这是畅佛亲证性德的修德的实质内容,或者说它的实质作用力。作用力的差别是十分巨大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手榴弹可以把几个人炸伤炸死,一个原子弹可以把一座城市颠覆掉,但这个差别再大,它大不过人的心力。

  阿弥陀佛的“不舍”,就是阿弥陀佛顺性所成的果德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其果地的作用力就是不舍一切,不舍十方一切法界。所以我们一般称阿弥陀佛是“法界之主”,住持一切法界。他不是为了称大,才去做这样的一个选择——“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这个超世愿是在二百一十亿诸佛甚深功德的作用下所认知的一个必要性,干什么呢?——以光明、以名号来布施、普摄一切法界。所以我们在《阿弥陀经》中读到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正是讲其誓愿力的不舍,以及其果地觉所成就的作为的不舍性,即真实功德力所在——他作用于一切法界,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无所障碍”就是他的作用力。有人就抬杠说,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障碍,为什么照我们这群人总有障碍呢?这个“无障碍”是必然的,佛光无碍,碍在众生边。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执著产生的障碍,你说“我执著,能不能让我无障碍呢”?放心,你执著不太久了,你能支持多久呢?

  阿弥陀佛若一劫二劫三劫乃至十劫以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众生,成熟法界有情,但是又多少人能去接受呢?所以“其国不逆违,易往而无人”。极乐世界是十分通达无碍的,但往生彼国的少,虽然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转菩萨当生彼国,无量小行菩萨及其他修行者往生彼国。但就此而言,我们往往还会把自己开除掉,很多人就在这个誓愿下会开除自己,或者说摈弃自己。那么阿弥陀佛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誓愿,不舍一切,这是他顺性之成就的作用力,也就是他的修德。这个修德彻底彰显了一切众生的佛性,若不彰显众生的佛性,那“不舍”就不能成为事实,所以说修德显性德,他显自己的性德没有用,所以说显一切众生之信德。

  此“不舍”是真实不舍,因为这个修德彰显了一切众生的性德的真实面貌。为什么我们老提“面貌”呢?因为大家取相认知,只能说面貌,我们观察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全部都是相貌,就是以相消众生执著之相,以相来弥补众生种种亏欠之心,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满足众生一切心智的愿乐与欲望。

  故阿弥陀佛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誓愿力,成就了这样一个修德,其作用就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就是法界的一个住持,摄持一切世界,彻彰一切众生的性德(佛性)的面貌。不管极乐世界的情世间与器世间,彻底彰显了我们众生性德真实的两面,就是依正二报所显。我们看我们自身现在生活在、作为在、选择的这个依正二报,那与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作用力的差异特别大。

  你说这个性德,我们人人都知道的,都具有的,它是不可毁坏不可颠覆的,在凡夫处,极恶众生不可减损,极善之诸佛如来不可增加,既然他显示了一切众生所本具的性德,那我们为何会沉浸在这种苦中呢?——因为执著。就因为我们现前对业力习惯的执著,我们放下对业力习惯执著的刹那间,我们就能回到性德的安稳上来,就在一刹那间,不需要过多的作为。

  你说我的生命这么延续着,难道我一念都没有放弃过?没有,我们对自己的业力习惯的执著,一瞬间都没有放弃过!你可以自己观察,你深深地浸泡在你的业力海中——你的习惯执著的这样一个业力海中,你没有出离过,你没到彼岸,你没有真正地得到佛愿力的承载,若有承载,我们整个身心世界全都会变化。

  阿弥陀佛所教化我们的是——让我们来不舍一切世间。因为对前四门的认知,若学习的不够细腻,或者没有去实践它,大家一出门就还给阿弥陀佛了,一出门老样子,过去说“登坛得戒,下坛舍戒”。我们在这里面听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果地觉的作用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一出去了,又开始该怎么习气怎么习气,该怎么习惯怎么习惯,该怎么世俗怎么世俗,那就是直接下坛就退戒了。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六字洪名,“南无”就是给你的教诫!“南无”就是要守护!“南无”就是引导我们皈命、随顺、信顺,如是作为。我们往往口念“南无阿弥陀佛”, 心想世俗,结果“南无”不动啊,南无来南无去,结果还是自己的业力,原地踏步了。

  所以这个“不舍”,实是顺性所畅。我们已经学了前四念门,说阿弥陀佛所有的修持我们都是相应的,何以故?他所有的修德的圆满清净庄严,只是显示了我们众生的性德罢了,这个性德是无所属的,埋没者自埋没,运用者自运用。所以我们一旦了解了业无所属、法无自性,在这个地方真正知道了心智的自由,那那我们就取阿弥陀佛的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来熏修自己的心智与意乐,而不是运用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业习去奴役自己的生命,那你就是一个“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行持者,也就是一个返向往生的修持者,虽在娑婆世界,可以把阿弥陀佛的完整的依正二报的清净庄严回施于众生,令一切众生有刹那的感知、认知,或者说随顺,使我们能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有随顺离苦的善巧。

  很多人学过教,教下一定是开圆解得方便。宗下一定是明心见性、彻悟自性能见方便。那净土一定是信顺得方便!你开悟的人白搭,开圆解的人也白搭,为什么呢?假如不信顺弥陀的愿力,在净土一法上不能产生事实。何以故?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住持法界,你所觉那一点、悟那一点、开那一点圆解,远远不够用!这是世尊如是教法,如是传达。

  因为彻底彰显了诸佛圆满清净庄严的功德,所以其修德圆满,彰显众生性德之本质,来无碍地平等回施众生。如果众生没有这个性德,或者说在我们意识海中没有这个所谓的佛性,阿弥陀佛再努力也没有用,因为没有种子。所以,阿弥陀佛不舍众生,平等回施,是因为我们都有佛性这样一个种子。

  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众生,平等利益世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成熟众生。照众生而成熟众生,实际我们都不断地被成熟着,慢慢地在熏修着。一次性长熟的,那是性德的原来的面貌;慢慢地长熟的,那是我们执著的习惯。所以我们现在,不管是一次性成熟、彻悟、回归于此,或者是慢慢地成长,都没问题。大部分人接受的还是慢慢地成长、慢慢地熏修,都没有问题,因为必然被阿弥陀佛圆满的光明所照,照到每一个众生的心智的性德上,来印契我们每一个人所具的性德。此处,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属于他自己,他供养给十方法界有情,令一切有情在此处得无畏取、无畏舍的方便——舍九界生无畏,取圆满生无畏。

  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回施众生、与一切众生做大施主的这样一个誓愿,那我们的佛性,也就干巴巴地、空空洞洞地、泛空地放在那个地方,你没办法去应用它。一谈到性德,大家两眼一抹黑,什么是性德?那我们学习阿弥陀佛,就知道——性德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其庄严清净就是一切众生本具性德的本来样子。本来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现在受到的果报是我们不应该受的!是我们的执著分别的残缺、割裂、对立造成的有碍的行为。那么你往生彼国就是往生本家本国,何以故?彰显一切众生的性德故。一切众生往生彼国,皆是回本家本国!

  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轮回,就是苦,就象孤儿一样,象从父母身边逃失的儿女一样在这个社会上飘荡,无依无靠的。我们流浪的太久了,世尊来唤醒我们,说你赶紧回家。如长者子喻一样,世尊所亲证、所积累之极大财富,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何以故?如《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所讲——视一切众生是若自己,视一切众生是若父母,视一切众生是若一子!这三个“视”,是让我们了解阿弥陀佛所证之不可思议的作用力,是为了令一切有情认知阿弥陀佛所证之修德是来彰显我们的性德、让我们有家可回的一个标立,一个提示,一个给予,一个确认,一个事实,一个象河流必归大海一样的事实!我们众生再怎么流浪,就象上游、中游、下游的过程罢了,你必然回归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国土。

  我们要说必归了,这样就可以放逸了吗?就可以随便了吗?那你受苦啊,多受勤苦,多受迷失,多受熬煎,所以这是世尊这样的法身父母,其心智中所不许的,他不希望这样。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儿女长大以后就放弃了父母,或者说到他省他国去生活,但是父母揪心的痛,一说起来就泪汪汪的,不知道儿女现在什么作为?什么样子?担心,揪心,痛苦。当儿女的根本就不知道,也可能儿女在受苦,也可能儿女成功,也可能儿女颠倒,也可能儿女有秩序,都可能,但是父母的心呢?我们人间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感情,那诸佛如来呢?他对我们的亲近,远超父母!父母给我们的亲情,一生,多生,还在冤亲变化,而佛菩萨对我们的亲情,是顺性而展示的,是不可散坏,不可颠覆的!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菩萨们有那么大的慈悲心、耐心?是因为他们与一切众生有这样一个顺性的彻骨彻髓的亲情!我们再好的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父母之间,再好的关系之间都会变异,它会顺着需求而变异,顺着现状亲疏缘而变异,顺着冤亲得失大小而变异,但是佛如来亲证了法性,他们没办法变异,他们了解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而妄受其贫穷之苦、轮回之苦、颠倒之苦、执著之苦,那“视一切众生是若一子”是他的真情话,经典上不是说一些高尚的话语,是很如实地表达了诸佛如来顺性地认知了一切众生,象一子一样地去爱戴他们,心疼他们,了解他们,予他们利益!

  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往往会认为世尊,或者这些菩萨们,他们在做些什么呢?一旦我们亲证了法性的周遍性与真实性,我们也会爱戴一切众生!我们也会饶益一切众生而不舍!为什么呢?那你就可以在第五门中去熏修,去了解诸佛如来的果地觉是什么样的一个作用力?什么样的一个心理特质?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我们会去同感他,同样体会他、认知它。这样作为一个念佛人,我们有所念,有所为。

  我们念佛什么呢?——佛亲证法性之周遍,亲证一切众生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事实,他怜悯一切执著于业力习惯的众生、苦难轮回的众生、迷失有情们,犹如一子!所以释迦文佛说啊——我视大地众生如罗侯罗啊。他这个话是很真诚的,很彻底的,很如实的!

  象我们现在的亲人之间,也可能是多生父母,也可能是几生父母,也可能是此一生父母,也可能是过去的怨对所成,也可能是多世的怨对所成,也可能是生生世世的怨对所聚集,但它是变异的,亲疏、亲怨,爱憎,都在变异着,因为它不是顺性而来的,不是顺本质力而来的,它是顺表相的需求、短暂的需求,阶段的需求,角度的需求而展示的人性,有爱有恨,这样一个所谓的亲疏关系。所以过去说“七世父母”,即多不出于七世而产生变异,亲而变怨,怨而变恨,恨而变仇,仇而变敌视,敌视则更相对生,各样杀害!

  父母亲情若不是增上修持者,多不过七世。所谓增上修持者,入菩萨道正行者。象我们看到的善星比丘,是世尊多生多劫的儿子,但他在世尊于娑婆世界应化的时候示现了一个堕地狱的形象,他诽谤世尊。这些大权菩萨呀,为了教化众生,各显因果作为方便,实是为了示现。他们在意识法界的因果中游戏舞蹈,得自在力,他们在游化着,在如幻的作为中得自在,得方便,他们知道这一切法是不可得的,为了利益众生,他们演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角色都可以演的很完整、很真实、令众生感动。所以释迦文佛就让他生生世世的儿子演一个堕地狱的形象。

  为什么他们能有生生世世这样一个亲情呢?象耶输陀罗和释迦佛是累劫的夫妻,因为有增上的修持。增上修持者,他不遗失,不变化,直趣菩提,究竟圆满。我们都读过释迦文佛因地的故事——释迦文佛去供养燃灯古佛,得不到花,因为王者已经把花全部收购了,其他人不准用的。耶输陀罗的因地拿了一朵七叶莲,她就说我给你花献佛可以,但你生生世世要娶我为妻。世尊在因地说,我作为一个梵行者,何以以妻为累呢?我应该以梵行作为增上啊。耶输陀罗说,那你就不供养世尊了。他这一衡量,说算了吧,就这样吧。他就拿花供养燃灯古佛,然后以发铺地,燃灯佛从发上踏过去后就给他做了授记。

  讲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诸佛如来在他们的增上修持中,他们的眷属是不会变化的。象《悲华经》中,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等,他们都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千子,释迦文佛是梵志,这一千个子现在早都成佛了。阿弥陀佛为什么立这么一个超世之愿、普利一切呢?也不是因为他当时是无诤念国王,他才有这样一个角度。是他审观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土,做了一个极大善巧的作为,因为诸佛如来,千面孔万面孔,千名字万名字,总是一个名字——度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成就菩提。为什么要度化众生?——他真是了解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唯佛与佛能知的事实!我们很多人说我们亲人之间怎么样,舍不得这个世俗的亲情什么的,我告诉你,在这个世间,你亲情纠缠多者越不过七世,就变了,亲人变成有怨、有计较、有仇恨、有迷失、有对抗,乃至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等等就会由亲变怨,由怨变恨,由恨变成敌人、敌对。为什么呢?他没有准则,没有彻底性,没有顺性彻观我们所谓的佛性、觉性,他只观了当时的需要,当时各取所需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说我们学佛,不是一个泛泛的因缘,是一个真正的大事因缘!

  在净土整体的教法中,“不舍”二字的分量是比较重的。不舍本身是无为而至的一个说法,是率性、称性的一个说法,是满足的一个说法,是一切时处的一个说法。

  我们已经习惯用有为法了,得失啊、对待啊,这是我们的习惯。依无为而至、宁静而至、寂灭而至、喜悦而至的东西,我们一般不承受。所以随顺弥陀的果德来审观世间,本身就是无为而至的一种顺着愿力而成熟自他的一个善巧。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

  岁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三) 先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一) 遇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二) 止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三) 不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二日(四) 依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一日(一) 往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三) 业无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二) 不舍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六十九日(四) 游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七十日(一) 第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