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8-109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8-10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八卷A面

  即要宁静深细,那时候你能够由闻而思,把握住真正这个思相应慧,我们不妨拿现在我们平常说的,这个法相跟那个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点差别,但是大致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天台智者大师说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实际上这个境界才是真的思相应的慧哦,这真正很不简单,很不简单的哦,那么这个思相应慧究竟是什么呢,因为后面毗钵舍那再讲,现在讲了也没有用,因为刚才有一位同学曾经提起啊,刚才就来问,说他希望呀在这个地方了解一下,我告诉你现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的去好好的行持,前面那个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后面绝无可能,前面那些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说自己反省一下,从亲近善知识开始,在亲近善知识之前,一定要懂得怎么去闻,听闻的道理,如果这个次第建立不起来的话,你根本爬不上去,随便哪讲一点道理,种一点种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的爬上去,这个绝无可能,这一点呢在这地方特别说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现在到这里为止,这个上面哪应了,应了这个三种经,那么现在呢,第一,第二啊,它都已经说清楚了,现在我们再继续说下去。

  【“第三经义。”】

  第三经义就是前面说的,说其尽所有一切观者,都是分别,无分别才是菩提,所以它现在解释这个:

  【“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哦这个文字,现在这里大家不一定能够清楚,那么,但是我也要解释一下,是的,没有错,这个经文里边告诉我们啊,这个分别都不对,无分别才是,菩提是什么?就是当你正观的时候,观生的时候,这个是怎么个观法呢,说观后面所说八不,八不,这个八不啊就是中论上面说的,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等到你去观察的时候找到耶,原来这个里面没有你以前一想依谓的,有一个生有一个灭,有一个一有一个异,有一个常有一个断,有一个去有一个来,其实一样东西,一样东西现出来不同的面,现出来八个相,原来你找不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以前的这个呢它都是虚妄分别,你证实了,了解了真实的内涵,原来没有这个东西,那个时候,才对了,才觉,这样的,所以说见到了这个施等啊,不管你作任何东西,就真实的胜义谛来说,它找不到,真实的找不到,所以说你只有在这个状态当中,它是相应,说: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那么分别是什么呢?分别是什么?是所谓它讲的分别啊,就是分别假立,名言当中,名言当中,如是因感如是果,这是由于我们分别而产生的,这样,在胜义谛中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它并不是叫我们不修习要弃舍,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应该了解的,这个道理呀,这个道理呀!现在我们暂时不一定能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记住你只要照著次第去学的话,后面会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大的错误,本论的真正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最后,所以再进一步说这个之前啊,大家再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师,这个应化因缘集,大家都有一本,你们不妨看一看他年轻的时候,这么绝顶聪明,然后呢,还没有这么真正修学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课的时候,他就能够进入无分别定,在这个定当中,人家都动不了他,他跑到那里他生了病叫医生看,结果医生看了以后,一谈了医理,这个医生发现啊,原来他对医理最通达的还是那个病人,不是那个医生,你看这样的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一学学了几十年,广学当年所传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没有一个不学,没有一个不修,没有一个不证,你仔细的看,到了那个时候啊,他就才写那个本论,菩提道次第论,先写广论,就是详细抉择所有的那些内涵,结果写了前面以后,他想唉呀!现在众生啊,末法了都颠倒了,你真正每一样东西仔细讲,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啊,他最后那个毗钵舍那,止观部份有关部份,他想不写了,那个时候的本尊,换句话说,譬如说我们念佛,他已经亲见了阿弥陀佛了,不管他念了什么,那就亲见告诉他,某人啊你现在啊写这个论的时候,你如果写到这里为止的话,一般人连它下等的利益都没有,换句话说,种点善根那是可以的,绝对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话,这个修持的利益一点都得不到,如果说你现在,反过来把那个毗钵舍那真正的抉择胜义的这个道理写出来的话,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还可以得到中等利益,这段话你们好好的看一看,可是这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们种种子跟证真实是二件事情,在种种子来说不要说毗钵舍那,前面的那怕你跑到庙堂中,这个叫佛啊,这也种了一个种子了,这不是就这一点来说,而是说我们如理如量的一步一步上去,亲自证得,证得什么,证得见道乃至于更上去,所以宗大师的很多弟子当中啊,那个这个不要说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见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个人曾经问他一个道理啊,问他一个道理的时候宗喀巴大师说,这样子他想不对啊,我以前所修的跟宗喀巴大师所修的不一样,那么他那时候已经见到本尊,换句话说拿我们来说念佛已经见到佛了,所以定中见了他的本尊,耶某人告诉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么不一样啊,说那个时候那个本尊就告诉他,你以前学的是前方便,现在告诉你才正确的,就这样,然后呢,就改过来照著宗喀巴大师告诉他,他没多久,登地了,见了道了,这样,以后宗喀巴大师去的时候不但他看见,他的弟子,他对他的弟子说恭喜你师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晓得这个他讲的毗钵舍那的的确确是如理如量证得,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说条件不具足,可是记住哦,假定我们要想得到圆满果位的时候,道位不能错,道位不能错,因位不能错,所以我们现在目前下脚第一步就是什么,因位对不对,这个概念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你能够辨别得清楚,将来走上去这一条是直路,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五十五页,那么上面把我们容易误解的,这个经文啊,来辨明,来辨明,经过前面这个说明以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正确的了解,正确的了解,前面一开头的时候曾经提到,这个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什么,然后呢共因是什么,种子就是因,这个理路以及这个概念,前面已经提出来,但是呢到现在这地方,才把它的内涵呀慢慢的慢慢的来加进去,使我们认识,所以到现在我们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种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这个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个时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换句话说其他的因缘配合了,那么那个时候啊就要真正的戒空慧,就是这样,它次第一定是先发世俗菩提心,发了这个心以后,随学六度,然后呢集聚资粮,这个叫资粮位,更进一步有了资粮了,然后呢正式修习的话,那时候叫加行位,那个时候呀才成能够真正的见道,见道那时候,那个叫胜义菩提心,那么见道这个时候,发了胜义菩提心那个时候才算是修相应慧,对了,说到这里,前面哪,好像是二百四十五到前面二百四十六页,我解释的时候啊,曾经说过,什么是闻思修,这个是修相应慧,结果啊这个我说过的时候,把那个最后那修字说成闻字,那么这个今天特别的说一下,我想顺著这次第来听的话,大概不会误解,就这样,我也晓得年纪大了,有的时候这个自己有一点错误,就像人家写字的时候有点笔误,年纪大了,有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这种现象,那时候要请大家注意,如果当你感觉了,随时提醒我,现在我们说这样的次第,这必须要认识,必须要了解,这个两者当中的关系,前后等等一点都不能错,错了以后就会走著迂曲的路,走著迂曲的路,会冤枉,浪费很多时间,结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么我们常常说的,事倍功半啊,那就是说很小的,实际这个地方是浪费的时间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头是不晓得多长,这个前后那段文,都在很明确的辨明这一点,这一点啊,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么照著这个正确的概念去行持的话,才不会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的去走,这个习性养成功了,很难改,很难改,很难改,这个前面一再说明,现在我们继续说看第三经义,大家还记得第三经义是什么,第三经义就是二百五十三页上面,说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这个意思从表面看,实际上意义也是如此,说无分别才是菩提,才是觉,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别当中,可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真义的话,就把我们现在的前面的必须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实际上前面这个如理思惟,是达到后面无分别智,必须要的方便,必须要的基础,因为我们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刚开头的听见了,说哎呀你不要分别,结果呢因为你的方法没有,所以怎么弄啊,都在门外空转,现在这解释这个道理,请看文。

  【“第三经义,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要晓得这段的经文里边所说的,说到什么地方,就是说这个前后正在抉择这个胜义谛,说胜义谛当中啊,关于详细的道理,在后面那个本论的最后那部份,毗钵舍那会讲。上次我们曾经讲到,说宗喀巴大师造论的时候,想不造这部份,后来本尊就告诉他,你造了这么长一段如果最后那部份不造的话,下等利益,正确的利益一点都没有,所以这个关于观择生等详细的道理,后面在这里后面会说,这里呢就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眼前一切的境界,我们看起来都是啊,唉千真万确的,然后呢,就在这个里边流转,学了佛法以后正确的了解,原来这是生死的根本,所谓二我执,我执,法执,就因为无明,不了解真实相起了执著,所以造业感果,流转生死,那么这些东西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呢,找到它的真实的内涵啊,原来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没有生起,这样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这个这个,原来都是虚妄分别,所以在这个时候说它,真实,换句话说,在它的究竟意义上面,就他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们叫性空,性空所以缘起,缘起的这个法则,缘起的前后的因果行相,这个俗谛,这个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实的特质内函,却是没有,那么这种道理啊后面详细讲,眼前我们随便举一个比喻,眼前随便举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讲我们这国家,我们说我们这个什么一样东西,你任何一样东西,当我们讲的时候,对呀,这是国家就是国家,可是你仔细找找看,国家这样东西,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国家啊,你发现这个这是说,啊有那个地方,然后有那些人,然后那些人啊,共同互相配合成功这样,就是这如此而已,照真实的实质上,实质上那个国家那个东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因为眼前我们正在看那本书,是的,你说这是一本书,这本书真实的是什么呢,它不是天生来有这么一本书,这个我们很清楚,原来这是纸张,然后呢上面写了字,然后呢把线钉起来,如果你把那个东西,这个组成功这本书的,种种因缘,因缘就是它组成它的条件,拿掉的话,书这个东西并没有天生来就是这个,实质上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找它天生来这个东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并不表示它没有,就是找它的实在的、确实的、真实的这个本体啊找不到,这是说因缘条件所现起来的这个现象而

  这种现象,又有这种功效,这个是没错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说我们现在讲的,这是名词,由这名词而去执著这个东西,都是错误,所以这个地方啊,所谓分别的话是指什么呢,由于这个叫做分别所假立的,什么叫假立呢,就是刚才这本书,那这些纸,这些字配合起来,然后你给它一个名字,叫作书,假定你给它一个另外一个名字,它就叫别的,对不对,它实质上,并没有个实质上的东西吧,外国人不叫它书,另外取个名字,比如说英文叫Book,嘿那不影响啊,印度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没关系,它取的名字不一样,它并不影响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是啊原来是分别,就是说我们个人去辨别它,由于这种概念,因为它有这样的形象,然后呢给我们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给它一个定义,所谓言词,这样的假安立的所谓,这样的情况,所以说它,它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不认得这个特质,而去执著的话,那就错了,那就错了,不是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它并不是叫你不要修,这样,叫你修而不要执著,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说应无所住,然后呢要行于布施,下面当然持戒,忍辱,精进。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等等,以及一开头就说度一切众生,到最后叫实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是什么,就是你啊,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你不要去执著,这个才是它的真实的意义。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诸行无不学时,故须学习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个前面的所有的东西啊,无时无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学,所以纲领来说六度,整个的细致的来说万行包含了一切,这是不懂这个道理的时候,由于无明起执,然后就造生死轮回杂染世界,现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的去这样去作,那么将来感得的就是报身报土之果,这个我们不能弄错。

  【“此复现在当由至心励力修行,诸能修者策励而修,暂未能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

  那么前面这个道理,我们了解了,所以下者紧跟著告诉我们这种道理不是说说罢了,而是我们眼前当下马上要努力去修的,这个努力的程度,他就说至心励力,这四个字,第一个,心里边哪不是说啊浮浮泛泛,你要认得了正正确确,然后呢切切实实,这样的一点没有错,一点不浮泛的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学的时候呢用的力量同样的就是要策大精进力,所以我们一直要记得,凡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这些道理,不至心励力的话,没有多大功效,原因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在这种习气的现行当中,这个现行的力量非常强,如果你不作意对治的话,他一定没有用,要想作意对治的话,那个时候必须要至心励力,必定要至心励力,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么修的时候呢,就看我们个人相应的那一部份,我们就努力去做,所以说诸能修者策励而修,就各人有我们各人相应的部份,努力策励我们去修,关于这一点我们看别人比自己,不必把别人的东西,把作自己的,说人家不如我,自己觉得很骄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后呢自己就觉得很好啊,这个增长慢心,完全错了,反过来啊唷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羡慕他哎呀心里面觉得这样一就,这个也不必,每个人有每个人他相应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应的地方努力去做,这就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佛法里面特别告诉我们啊,你不是要得到圆满的果吗?对,那么从那里开始呢,哪!你只要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作对了,那自然而然那个果就在这里,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这个果,事先没有作的时候,他先一定让我们对业感缘起的这个道理,产生一个决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普通凡夫,的的确确都是忙著从果上面,看见这个好的,哎呀羡慕大家要啊,这样,现在呢,我们对业感缘起这个道理如实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一看到那个果,立刻想到耶这个果是好的,那么这个果那来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说你当看见果的时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样的当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话,你立刻觉得我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啊,你会勤勤恳恳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们说,只问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没有收获的话谁愿意作,啊一点都没错,所以破除这个难关,就在这里,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这是汉朝的大儒董仲舒传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这个,说你跑到河边看见那么多鱼或者人家在网鱼,唉呀!这个好啊,耶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鱼我怎么没有啊,耶你赶快回去结网,正好啊,你现在要想捞到这个佛果的大鱼的话,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这样,下面这一段暂未能者当为愿境啊,这个太重要了,前面说的有很多人自己觉得,比别人强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份人说碰到那时候,觉得哎呀这个道理现在听懂了觉得好难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么办啊,耶,现在就告诉我们这个正确的办法,前面一再说的,我们修学的第一步,绝对不是马上叫你去作,这个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马上叫我们去作是走远路,我们第一个概念一定是对整个的纲要有个认识,既然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对那个纲要的内容,我们只是认识而不是做到,所以实际上呢,这段话确是对我们可以说最主要的教诫就在这里,哪!我们对没有作的,不能作的怎么办呢,那这个就是我所希望的愿境,愿境,所以我们平常说,境行果,这个境就是我们所愿的,对境界,我们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们了解怎么样改善理想的佛的果,这个样是我们哪所愿的这个境界,现在世间充满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啊,耶这个就是我愿望所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八卷B面

  那么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帮一切人解决啊,如何解决啊,这些道理,那个时候听见了以后,就是前面所说的,那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说,哎呀,这么难啊,我不行啊,耶,它告诉我们非常巧妙的办法,是的啊,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既然你要这样的结果的话,所以它下面说,嘿!你就努力啊,做下面这件事情,什么啊,修习这个因,你只要这个因一步一步作上去是自然而然得到,那么因是什么呢?集聚资粮、净治罪障、广发大愿,这个前面是一再说过了,你能够这样作的话,因为因你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积累,所以自然而然啊,慢慢慢慢的不久啊,都能够作到,这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关键,一而再,再而三,这个地方的提,那么,所以在这里的话也停下来我们说一下,那么像我们现在这个状态该怎么办呢?就是这样三件事情,简单极了,净治罪障、集聚资粮、广发大愿。忏悔就是这个,然后呢,忙所有的这些现在我们出家以后为三宝的事情,无非都是在这地方,集聚资粮。可是我们要记得这个都是什么,一切回向无上菩提,否则就成为三世怨。不管三者当中作那一个,它必须要有一样东西,正知见,没有正知见你作起来的话总归是呀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于啊空转,你能够作到了,慢慢的自然相应,我想有很多同修,现在已经能够感觉到,你那怕一念相应,耶,那个时候,相应的时候,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应了,所以前面说的这千真万确的这个事实,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呀讲了这个道理以后要把了凡四训这一类书,拿出来温习的道理,仅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浅的世间的,我们求的是最圆满的,但是我们用的心都是一样,他也用这个心,我们也用这个心,这样,这个用的心行相是一样,可是所见的深远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这个配合,然后来演习照著去作的话,的的确确无往不利,无往不利,那么假定下面紧跟著说,我们不能这样作。

  【“若不如是行,执自不知及不能行,谓于此等不须学者,自害害他,亦是隐灭圣教因缘,故不应尔。”】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行,作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个执字这就麻烦了,自己不知道呀自己还很执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还很执著,你不知道,说哎呀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后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的改善,这个是我们现在应该的,万一你弄得不对,怎么辨呢,我们就不知道就说,哎呀,这个不要去学了,这是一种,还有因为自己不能行啊,然后就不要去学这个是什么,自害害他,最严重的是莫过于此,莫过于此,下面举了一个特别的说圣教隐没的因缘,我们现在每每大家都是叹啊!现在末法了,大家就感得了,为什么末法?就是圣教隐没,为什么隐没?为什么隐没?请问,这是果啊,这是我们的共业啊,换句话说因地当中啊,就不重视那个,乃至于忽视这个,乃至于反过来说哎呀这个不要啦!不要去执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么既然我们都不要它的话,在因地当中有这样的因感得的果报。当然,说到这里这地方要特别提醒,现在我们见到了这个圆满的教法,有很多人说哎呀看见了欢喜得不得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因地当中啊看见了这个教法以后啊,唉呀,好啊!要肯努力学,还有一种呢,虽然见到了这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觉得难啊,那因地当中什么?当初的时候就这是心理,乃至于就觉得不要的,无非都是这种原因,我们已经清楚了,所以说眼前这个果,现起的时候你很容易检查的出来,当时因地当中我们是下的什么因,由于这样的异熟,所以感得现在的圣教慢慢的隐没,由于当时的这个等流,所以感得现在对这个境界的心里的这个状态,现在我们幸运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须应该作的什么?就是啊告诉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办法去知道,千万不要说唉呀,这个好难呀!我现在不行呀,应该这么说,唉呀这个的确难啊,是原来这个里面还有这么多,但是它的好处有这么大啊,我以前没能好好作呀,所以啊,感得现在还在苦恼,现在晓得了,赶快努力还来得及,虽然我宿生造了这个圣教隐没的这个业,今天感得末法,但是总算还有一点点善根,在末法当中居然还能听见这样的圆满的教法,就凭这么一点点最好的那个宝贝,如果这一生再不努力的话,如果自己还是唉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没机会了,所以大家常常记著一个比喻,比如说现在我们这考学校,哎呀这个考学校真千难万难啊,要考一个好学校啊,考一个好学校,当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状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终有一个感觉啊,这个第一名跟最后一名当中,我觉得最后一名比第一名来得幸运,你们相信不相信这个话,第一名没关系,得第二名,第三名不管它那一名,总归进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话,那差一点就完了,对不对,想想看,现在我们什么状态,记住,就是最末一名哦,所以前面没有好好的努力啊,但是我们总算努力的赶到最后一名啊,你只要进到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话,将来这个地方毕业的时候,你可以赶上第一名,这个很明白嘛!所以这几个概念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说,跟大家打气的原因就在这里,我所以跟大家打气真正说起来,是给我自己打气,因为我自己深深的感觉到了,我跟你们打十分气,我自己胀足一百分,耶就有这个力量,你们不妨自己试试看,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当你还没有作,心里想了退缩那一面,你就完了,始终记住,事情还没作,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条路失败,打仗绝对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的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准了一枪打不到,还有第二枪,第二枪打不到,第三枪,一直把你打死为止,这个不是很明白吗,对不对?所以不要说自己能够逃得了,这个动物当中,我常常有一句话,这个是我们的方言,那个,我小的时候呀看见人家那个老法,捕捉那个雉,叫山鸡,晓得吧,长得很漂亮那个,那个捕捉,他用特别的方法,用什么,用那个老鹰,那个老鹰他先要养的,养出来了以后那个眼睛非常尖,然后就放出去,它在天上转,耶一下看见了就追下来,追下来那个山鸡一看见上面老鹰追呀,它就逃,当然这个凡是打猎的人不但有鹰还有狗,然后叽呤诓啷就追,然后这个山鸡啊,能飞但是飞不快它又飞又走,最后实在逃不走了,它怎么办啊,看见前面一个草堆,就把那个头啊缩在草堆里,头缩在草堆里,那个屁股就翘在外面,它觉得很安全,它觉得很安全,你们想想看了解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在这地方就是这样,哎呀看见这么难啊,没办法,怎么办呀,就把那个头蒙起,不要看哦,这个不行,这个不行,然后你自己觉得安全了,结果呢你看不见他,他看得清清楚楚啊,这个狗也来了,鹰也来了,注定你被他抓到,所以这个畜生特质是什么--愚痴相,所以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大家记住,想想看,对不对,这个道理不要说今天听过了就完了,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经常思惟这种道理,你不断的能够心里去思惟的话,这个力量就强了,强了以后,你就自己策发自己,要晓得你一念这个策发,这个念头是什么,现在说修行、修行,没别的就是这个耶,这不是说你落下去的因吗,对不对,那很清楚了,前面是无明然后行,行必定在识心当中熏习下一个识种子,换句话说呢,现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见,正知见的行,行在那里?就是那个起心动念嘛,前面跟无明相应的,因为你不知道说,哎呀这个难啊,我不能作啊,然后熏习下去是什么,注定你失败的这个因,现在呢说,对呀,啊我无论如何要去作,这个是跟正知见相应了,把成功的因就放下去了,那么这个因怎么能够感果呢,现在我们懂得了,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们仍旧跟无明相应的时候,哎呀我不行呀,我不对呀,我什么,我不知,不行,还执著它的话,那就完了,现在,不,那有不行的,佛陀,每一个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这样来的,我当然也是这样来的,当然也是来,一切法都是是什么,说性空缘起,没有天生来就是佛,没有天生来固定就是众生,你什么因缘感什么果,现在你那个种子下下去第一个先呀,哎呀我不行啊,好,这个因就是个不行的因,然后呢完了既然不行,哎这个不要作,那个不要作,这个要退,这个也退,那个缘这样,好了,结果呢,你这个事情不作,那个事情不作,你忙些什么,嘿偏偏你啊,在世俗当中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张三跑著来要麻烦你,李四要跑得来麻烦你,亲戚要麻烦你,朋友要麻烦你,这个也麻烦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对不对?你说你现在不努力,忙些什么,你就算不作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睡觉,要不要那个,结果呢二者当中,你同样的把一生辛辛苦苦过去了,二条路是完全不一样啊,是这个我们一开头是务必要辨别得清楚啊,现在大家都是稍一点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说前面这个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没有用,听清楚听明白了,不深思熟虑的话,听完了以后等一下还是老习气在转,这个还是没有用,所以记得啊,因下对了以后,怎么样把那个因继续策发它滋长它,所以说到这地方,我前面那个共道的时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时候都是,所以一一取来修习,在原则上面我们现在了解,啊原来这个十二因缘当中,这个一个能引的因,怎么样经过这个后面这个生,一个是引支,一个生支,能生支来引发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间错误的概念引发的什么?生死轮回,结果呢,这个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呀?一句话拿我们世俗常常讲的叫“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之为小人,。”这个小人不是说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什么凭空得来的一样,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为你不修行并不真正的省力耶,你还是这么忙耶,这千真万确的事实耶,那假定说啊你不修行,在那儿吃大饭一天到晚快乐,快乐完了以后升天,到那时候佛天上掉下来了,那谁都不愿去忙这些

  个事情,对不对,但是天下的事情确确相反耶,这个概念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多说它,虽然是很浅近的话,可是这个道理确是千真万确,千真万确。这是自害害他,同时你这样去作的话,圣教隐没,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唉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话,他说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作的话,圣教隐没,法不弘则已,是越弘是越坏,所以你真正要弘法的话,从这里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确的了解,然后呢如理的行持,否则的话你说什么那都在那地方啊说空话,说空话,所以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啊。

  【“集经论云:‘观察无为厌有为善是为魔业,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蜜多道,是为魔业。’”】

  现在呢,进一步说,是的啊,我们现在要学跳出这个生死轮回,所以啊懂得生死轮回说些什么,这个啊叫无为,要学的这个东西这个!然后因为你观察的这个东西,世间一切的有为啊,唉呀这个不要啊,去厌患的话,这个是魔业,错了,真实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这里不会误解,前面说了些什么,要方便所摄的慧,是观察无为这是慧,这个慧一定要拿什么,一定要拿方便摄持,因为你方便摄持,所以你虽然在智慧行,但是呢他不会厌患这个有为,这是所以菩萨在生死当中,在生死当中,虽然在生死当中,因为这个生死当中行的方便行,这是福德资粮,但是同样的,他这个方便有智慧摄持,所以他不会沉沦在这个有为当中。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一段的辨别,对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说太重要了,太重要了,而实际上呢,大乘佛法是我们最后必须走的,不管你眼前走的那一个,只是说这一条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这个的话,虽然你想讨一点便宜,结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认识了这个道理晓得啊,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这个,那么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密多道,是为魔业,是的啊,你现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话,对不起,那从什么地方作啊,那就是六度万行当中啊,假定你不从上面作的话,是为魔业,这个印证,同样的印证经,所以假定前面说那个经上面对的话,像前面那种解释,前面的经是什么,说这些都是分别,这无分别才是菩提,所以你这个也不要思惟,那个也不要思惟,这个也不要作,假定这些对的话,那后面这不都错了嘛,这不是都矛盾了嘛,实际上不矛盾,所以经过现在这样一解释,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真正的学一定要经论配合,必然的一个问题,佛说的大小性相显密,决不会有冲突,这我们要了解,如果有冲突了,那一定是我们这个里边的知见有问题,而这个知见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开头的知见错了以后,对不起,那个总归错,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再推回到说现在我们不急,正知见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后,但是这个也不是说不要行哦,如果没有行的话,正知见根本谈不到哦,然后呢在我们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为我们的希望,最高的愿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够越高、越高、越高,最后圆满。

  【“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来说了,真正要走这一条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萨啊,如果说他没有善巧方便的话,对不起,那个时候啊不应该也不可以努力求这个甚深法性,这是什么?空性,换句话说,所以在这地方了解了,这一点的话我们哪对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彻大悟,这个时候就要检点一下了,我们是不是现在已经发了大菩提心,有了这个方便作为它不共的种子,是不是有了这个集聚资粮,有了进一步的的确确,你非要修习这个甚深空性,否则的话你虽然有这个大心呀,对不起,你自己是沉沦生死啊,何况救人?反之如果说你这个没有的话,不共因没有的话,那么求这个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彻大悟等等啊,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共因,这个是共因,这样的话呢,你已经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这个一段。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

  引经上面证明哦,下面这个经,证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

  这个文字看看很容易懂,这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就像火啊!要烧那个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凭空不会升起火来,比如说烧木材,木材的火,烧汽油,汽油的火,电灯,电炉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够烧起火来,没有因的话这个火不会,现在我们这个心里边啊,也要有一种猛利的行相去修学,这个心的猛利的行相怎么起来的,从所缘的境,就是说你心里面的确缘一个对象,那么有了这个所缘的对象,策发你内心的好乐心,那种好乐心,很强烈的叫作炽然,拿我们世间的来说,唉呀你欢喜这个东西,这个贪心炽燃,如果说这个东西你可怕的嗔,嗔心炽燃,再不然的话呢痴心也是炽燃,不过这个痴心的炽然我们感觉不到。若无所缘心当息灭,如果没有所缘的对象的话,那个心生不起来的,所以当我们一个境相,如果这个境况你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唉呀坐在那儿打哈欠,那怕早晨刚起来,看见那个东西啊,就这样,你没味道了,你看见,唉呀这个很有味道那怕你晚上要睡觉了,唉忙了一天了,到了那个时,这个电视节目唉呀好的不得了,叫你是呀早一点休息,哎呀,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对不对,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那么这个说什么呀,重要了,重要了,所以前头我曾经跟大家说过,为什么声闻、缘觉,他存在这个空性当中生不起来的原因什么,因为他第一个发心的目的是的确一定是先见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形象,那个痛苦的不得了,那么他就找到那个苦的因,去解决他,为了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后呢啊去如理修持,把这个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没有了,结果发现那个苦的因在什么,在烦恼最后,而烦恼的最终的这个生起的原因,原来在什么?执--执,我执,这样,所以到那个时候啊,修了结果发现我没有了,所以那个心所缘的,它本来一直忙的说: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为什么,为了我嘛,这个很明白,现在我既然没有了,你还有什么东西,心当然跟著也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为什么前面说,没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但证了空性,好了,你心所缘的对象,没有了,那个心,息灭了生不起来,就生不起来,没有一点好乐心,这是二乘所以必然会沈空持寂的原因,所以我们现在尽管说说要修大乘,修大乘忙著把自己的问题解决,这实在是一条很糟糕的路,那么现在怎么辨呢,那只有二个方法说你要究竟圆满解决问题,不是单单把这个问题找到可以,你要得到无上菩提,但是要得到无上菩提,你先寻求空性的话,到那个时候,耶,推动你的力量还是什么,还是你的心形相,那个心形相推动你什么--欲,不是,世间的欲,是三毒,然后呢?佛法的欲是善法欲,欲为勤依,你有了这个善法欲,才是精进而有了精进才能够圆满一切资粮,现在你善法欲没有了,换句话说再好的东西,人家说哎呀这个天上卫星多好,多好,天上卫星跟我有什么关系啊,肚子饿得要命,吃饱了哇!好舒服,躺在那里睡觉要紧,管他天上卫不卫星,这不是很简单一个道理嘛,就是这样,所以他现在呢,在没有修得之前啊,要第一个要把大菩提心提起来,对不起,前面告诉我们,而这个发大菩提心的因虽然很多,就是这里面最殊胜的是什么--大慈悲,那么这又为什么呢,就是在你还没有证空性、证胜义菩提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学先发世俗菩提心?也在此,是那时候啊你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啊,哎呀看见一切众生都苦,你要解决一切众生的忙,所以等到发心发到这个时候,那个够量的这个大慈悲心是什么呢?,他全不看见自己,他说全无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没有一点点的是他都弃舍,都要去接起来,为什么,帮助别人,全无乐受世俗不舍,所有任何一点点的快乐都舍掉了,也给别人去,所有的苦受他来受,所有的乐受给别人去,为什么他能这样作呢,那时候他已经心目当中,全部的自己心里所缘救一切人,那时候他就一直忙这个东西,忙这个事情然后去证得空性,他见到没有我,也没关系啊,我虽然没有,我要救的对象都在这个地方啊,对不对,那时候就好了,所以平常啊他要救人啊,因为这个有实执,所以痛苦不堪,那个时候他现在要救人啊,发现那个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愿力,就是实实足足的在这里,对不对,所以我们不能帮助人家,因为这个我没空掉。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九卷A面

  所以我们不能帮助人家,因为这个我没空掉,现在你啊,如果没有修这个方便的话,我一空掉,推动我们的力量就没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现在你还没有修的之前啊先要帮助别人,所以你心里面所有的想法都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然后进一步去修,结果到那个时候发现啊,前面你没有修的之前帮助别人的时候,哎呀,我这个东西给了别人哪我就不得苦,啊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时候发现原来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帮助别人那个心,因为这个别人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啊,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啊你越正深意是自然而然那个行持力量是越来越大,那个跟声闻二乘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这里,了解了没有,那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你们必定要知道的,所以说发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种,但是最最结实最最坚固的,就是这个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记得吗?初重要推动你,终重要呢?然后你救人去了,那到后来的时候啊,他等到你自己证得了空性以后,耶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缘的众生就在这里,因为你以前修的心缘的对象,是这些苦众生,所以心缘的对象,既然啊自然在苦海当中,那你这个大慈悲心啊,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自然,前面的烧不旺是为什么?因为你去救人的时候还有一个苦,现在那个苦拿掉了,换句话说那个烧,不能烧旺他那个障碍拿掉了,像那个烧柴火一样,刚开始烧的时候那个柴火里面都是水,现在那个烧烧水烧干掉了哇那个火是越来越旺,嗯就这个道理。所以这几句话的关键啊!非常重要啊,了解吗?啊!所以现在我们不必啊说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们已经知道的这些概念,能够心里面能够经常思惟观察的话,这个大乘的根性啊是无有不坚固,无有不生长。又生长又坚固的话,然后呢?你自然而然啊要照这条路去走,照这条路去走的话,你不要忧愁,啊!你不要求,祈佛,佛啊要来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为什么?很简单,佛的目的干什么?要接引你们嘛,可是你自己退缩啊,这你没辨法,所以佛一再说啊,我无量劫以来,目的无非为这个啊,偏偏你们啊,自己啊心里面就这么缩了小,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这样,哎啊!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么?大树,那我们现在就是个大树,你是大树的话佛高兴的不得了,他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助长你嘛?那有不救你的道理嘛,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这样所以前面这个告诉我们啊,说我们皈依的时候啊外支已成,缺乏了内支,现在我们了解了喔所说的内支原来在这里啊,那前后是不是互相呼应的,你越学到后来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后你修的时候越起劲,然后呢?前面因为修了,有了认识了,障碍净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来越增加,就是这样啊,现在看,

  【“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密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

  嗯!对了!

  【“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密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现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关于上面这一些殊胜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个修菩萨,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对于这个道理啊遍清净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确的认识,普遍的清净故,那个时候啊,他了能够了解什么?息灭所缘,那一些东西他应该息灭的,清净为什么清净啊?息灭了烦恼,跟他不相应的他息灭了,但是呢于诸善根也是不灭所缘喔,那策发他善根那个他就不灭喔,所以啊,因为他息灭烦恼所缘,所以在生死当中啊不为生死所缠,因为他对那善根不灭所缘,所以他尽管息灭了烦恼绝不会乘空持见,因为他由于善根所缘的对象,救一切众生,这个愿力非常炽燃,就这个道理嘛,是啊!所以他下面说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啊,他晓得这个不对的把他息掉,安立波罗密多所缘,对于这个我们要修的这些东西啊,他就能够善巧的安立,也能够善巧的观察空性,还有呢?对一切有情大悲啊,也善巧的观缘,所以那个时候他心里面啊!始终所观所缘的善法,结果呢?对善法是越来越炽燃,越来越猛,所以菩萨的智慧火啊能烧一切,的的确确的,就靠什么?就靠这个啊,就靠这个,所以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虽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许多啊空性等等,也谈不到,但是拿我们现在的同样的,你以正知见不是叫你闭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么?诺你善巧的了解了以后看你该看的一面,喔!平常这个境界啊,引发你贪的啊,啊你晓得哎呀这个是原来是大冤家,引发你嗔的啊,啊你了解啊,是大冤家,但是这个冤家,不在外面这个,而在你里面的嗔心,嗯!原来这个才是啊,所以啊他外面来,来引发我的嗔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灭的是内心这个境相,同样的引,去掉贪的是不是外面那个状态,而是内心的这个境相,这个我们分的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说,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前面说的很清楚,那一个是不要去缘他的,那一个是应该缘的,那两个分别的很清楚,我们应该善巧分别,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缓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所以这个烦恼跟执著这一种缚著,这一种东西的话我们啊要慢慢的放掉他,放掉他,他这个不是一口气耶,不是的,你了解这个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的练习,否则你懂得了道理没有用,所以真正的懂得了道理以后啊,这个境界啊,同样的不但对你不损害,反而有帮助你,反过来你如果没有这个境界来帮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话,如果说睡觉.睡在那里就能解决烦恼的话,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啊而修行不应该是轮到我们,就是那种啊猪啊,吃饱了睡在那里,一天到晚睡,啊他那个烦恼一点都没有啊,那,那有这样事情,当然没有啊,所以只要你懂得了道理,境相现起的时候,耶,好好好,以前啊碰见这个情况啊你就嗔心现起来了,现在应啊,他引发我,不是他啊,而是我内心当中不如理的这种分别啊,现在呢?这个时候啊你只要把他拿掉,前面关于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啊所以啊,你在这地方认得了以后,那么你要想净化这个靠什么啊,靠正确的认识,所以呢学处之索则当束紧啊!反过来你该学的要努力,因为你要灭烦恼,唯有的什么?靠你学嘛!现在我们啊觉得很难啊,觉得啊该放的不放,不该放的放掉了,觉得难啊,唉啊!那不要去学了,这个恰恰相反,学处之索啊放掉了,放掉了结果呢?为什么,为烦恼所缚,他为什么不能学,就是在烦恼当中嘛,前面一再讲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了解,你能够这样如理去做的话,当坏二罪,这是你应该,应该对治的,你也能够破坏那一个呢?这有两种,说性罪啊!遮罪啊!通常我们说,啊学了这个戒以后,戒告诉我们不要做的这个叫做遮罪,本性是罪的这一种,不当坏灭诸善所作啊,应该好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诉我们,好了不要分别,只要安住在这里什么都不要作了,他不是的,他这地方分得很清楚,啊绝对要这样作,广学六度当中,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缓放与我执缚缓放,二亦不同,”】

  这个地方辨别的清楚吧,我们啊,学处跟这个执相,换句话说执著跟这个,这个两样东西的绑不一样的喔,不一样喔,啊这个两件事情不是一样喔,现在我们啊像在海当中啊,把我们人家拉起来一样,人家拉著救命圈,套著我们身上要牢牢的绑在身上,然后呢靠这个救命圈爬上来,是拉著你也许很紧,很痛,你这个东西千万不要放掉他,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学处啊要绑的越紧越好,啊然后呢,烦恼的话渐渐的要把他拿掉他,这两件事情喔,要分的很清楚,在我们心里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里形相,一样的说哎呀忙不过来透不过气来,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过气来,忙不过来是忙什么?忙修学佛法,咬紧牙关不要放,忙世俗烦恼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赶快丢,这两个东西所以说力反过来呢,要把这个放掉的东西啊也是一样啊,护律我们要认真保护律,这个不要缓,啊对我执,我的这个东西烦恼执著要慢慢的放,刚才我们说到,持戒或著护律缓放,就是说对这个持律的放松,以及我执的放松啊,这两个不同的就要辨别的清楚啊,我们不要混为一谈,啊这两者当中一定要辨别的清楚,不要该放的没有放,不该放的放,所以这两者当中的话差别要弄清楚,现在紧跟著告诉我们,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啊真正要成无上佛道,一切种智啊要有很多原因,啊这个单单一部份,不具足的异因绝对不够的,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

  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美妙的暇满的人生啊,我们真正重要的,主要在那里啊,从各方面去啊去坚实啊,这是一开头我们要知道的,现在我们啊很难得的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生,忙这个不相干的事情太可惜啊,太可惜啊,所以刚才我一开始的时候,特别说明啊,大家常常说哎呀现在末法了,不行啦,记住喔,末法了我们居然还能够得到暇满的人生啊!反过来说得到了暇满的人生,末法当中这个暇满的人生,比啊什么时候都可贵啊!就像你考学校考了最末一名一样啊!居然最后被你考上了,那时候你又一件事情要做啊,别的事情是千万不可以再忙,如果说你得到了暇满的人生,尤其是出了家了,还忙不相应的事情的话,那太对不起自己啊,然后要是去救人的话,不从这个地方救起的话,那都是开玩笑,你唯一的得到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后还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话,那叫救人吗?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啊!不管是自利,利他啊,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这个什么是坚,什么是实的,这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分的很清楚,所以古德们固然是如此,现在的人,我们看看现在的人虚云老和尚,啊第一个例子,印光大师第一也是一个例子,不管是那一个,虚云老和尚,他自己父亲是做官吧,然后呢两房啊,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的儿子,耶,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实际上,真的是这个自利利他啊,印光大师虽然没有他这样,他有一个哥哥,对不起他抓回来,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对不对,弘一大师中年出家,这样的才华,然后家里人不管怎么去找他,对不起,他一出了家,家里人啊你在任何情况下就是不理,第一个跳了出去,你当他死掉了,就是这样,我们就要下这个决心,要下这个决心啊,不是什么乱来啊,你先要了解,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对你自己有利,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帮人家忙,啊这个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啊,我们应该看得远大,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看远大地方看了以后啊,眼前的小事情挡不住你,要不然的话我们总归为眼前的那个啊,小小的利益只看见眼前的,大的害处就不看见了,所以世间东西都是什么?糖衣毒药,吃进去是甜的,但是呢?把你毒死了,啊这个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啊,得到了暇满人生应该忙些什么?那么现在当然从下士中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忙什么,一切智智圆满佛因,所以要学种种方便善巧,而不是啊随便学一样东西可以的,啊不是说叫我们样样作,我们只有两个手,只有两个眼睛,作是确是眼前该作的,是了解应该了解,这个始终分别也分别的很清楚喔,

  【“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啊有的人就说啊,你做了一样,样样有了,就等于说一个石头一丢啊一百只鸟统统惊飞掉了,现在你同样的修这个道啊,啊这个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了,这也是个大错误,这两个譬喻不相应的啊,如果说你这种概念去看的话,那个是一个什么,是不善恶友,我们现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两种资粮,这个要广学多闻,啊居然说你只要这个是什么都不要的话,那个是恶友.所以恶友善友啊前面已经再一再的说明了,一再说明了,真的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个,啊说到这里一个证明,证明完了以后啊,我们不妨现在引佛经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经上面譬如说,舍身啊喂鸽前面舍身啊喂虎,大家都晓得这个公案了,啊所以佛出世了以后在金光明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啊佛带了一些人啊到一个地方去,然后呢停下来,然后呢叫这个舍利弗尊者啊大家安住,然后呢他指那个地,那个地就裂开放光,然后加持这个地就裂开涌出一个宝塔,涌出那个宝塔佛就绕著这个宝塔,对他礼敬,在当年这个围,围绕,绕塔是最恭敬的礼,佛成了佛了,居然对那个塔这么恭敬的围绕,大家非常惊讶,说佛陀啊,你老人家怎么礼这个,啊他说这个里面有大因缘,最后叫舍利弗尊者说你把那个塔开开来看,里面有舍利,一看所谓舍利就是遗骨啦,遗下来的骨头,那个地方雪白的骨头,那么这个舍利弗就说,这个应有什么大因缘,一点都没有错,那就是这个菩萨当年啊精勤修学,然后呢?他现在证了果,证了果嘛就是我,啊当年修学的因缘就是,舍身喂虎那段因缘,假定说佛陀说他不要修波罗密多,只要在定当中这样想想的话,他那个在因地当中,应该做错了,就算做错了在结了种了证了果以后,他一定指出给人家说耶诺我因地当中做错了,你们不要做这种傻事啊,他不会这样说,一再的赞叹!我之所以能够成就为什么?就是这样,当年啊所以有那些人一同发心的,可是我因为这样的精进勇猛广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证果,说得很清楚啊!他那个超越多少劫早证果,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啊!而是说广行六度,这么舍身,难行能行啊,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多看经教,那个时候才能够真正的慧通,要不然很容易误解的,啊那个分别都没有用啊,你只要那个到那时候大彻大悟了然后在空当中啊,那就好了就完了,错了,啊在那一个阶段非修这个不可,那是千真万确,没有这个是不成就,但是单单靠这个也不成功,啊所以大智度论上面,引那个经上面有这么一段,那个贤愚因缘经上面也有啊,啊那就是说一个大愚人,那部贤愚因缘经,杂譬喻经,我记忆不清楚了,反正经论上面都引这段公案,说有一个乡下的人啊,跑到城里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这个味道非常好吃,耶奇怪,同样东西为什么他这么好吃,我这么不好吃,城里人这么告诉他,我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盐,喔原来这个盐这么好吃啊,什么是盐啊,啊那个城里人的啊,就拿给他盐看一看,他想哎呀这个盐这么好吃啊,啊别的不要了,抓了一把盐就吃,一吃啊,啊又苦又咸,现在我们就这个样的,你把那个盐加在那个菜里的话,哇那好的很,这说明什么了,就是智慧所摄的方便,妙极了,但是你现在说,啊那个方便那个菜就不要了,单吃盐那就完了,啊所以,前面啊,为什么我这么详细的跟大家说,这两者当中的关系啊,一定要弄清楚,继续下去现在,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异名。”】

  大乘小乘的差别,发心固然是,发了心以后修的时候也是一样,大乘是集无边资粮,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学,一点点,这个两个名字是不同,内涵是一个,

  【“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说你眼前啊一点小小的事情,还要很多因缘才能够成功,啊大家都晓得烧饭,那简单极了好像是,还要忙这么多,啊作任何事情,造房子,我们衣食诸因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居然啊,成就最无上的这个大果啊,反而以为是一点就够了,那是绝不合理的啊!要晓得这个果一定跟因相应的,这个是缘起法性如此啊,啊所以现在千万注意啊,说哎喔,现在就这个算了,就这个满足了,绝对不可以,注意一再的辨别,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一门深入把握住了,现在从这个地方步步上进,这每一个时候一定是跨一步,绝对不是说我一跨,跨个一百步,又要做那个,又要做这个,这个绝对不可以,但是呢你的心里面啊,千万注意我的目标又一定要是究竟的,啊这两点同样的,前面说这个那两者要辨别的清楚,现在我们同样的这两者也要辨别的清楚喔,啊你辨别的不清楚,一下含糊的话,那自己就完全走错了,

  【“悲华经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不是一个简单的,何以故,最胜子,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

  佛要这样多十亿无量的唯正因喔,这个因还不能错喔,

  【“何等为十,那个十亿啊谓无量福智资粮圆满正因。’”】

  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这两样东西啊要正确,还要圆满,

  【“乃至广说。”】

  那经上面说得非常详细。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所有的经都说,啊说诸位友伴啊,诸位各位啊菩萨,各位朋友啊,要晓得这个如来的身啊,报身啊是百福,这个百福啊不是一百样喔,啊凡指一切,所有的福没有一样不圆满的,所以说一切善法从无量善道,要想得到那个善果一定要修无量的善道,

  【“如是广说。”】

  经下面是菩萨。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无量,尚且要无量无边的世间法,法身是无量的无量,怎么可以拿我们眼前的一点点来衡量,那是无量无边的,所以果既然是这样,因怎么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密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密多二所共同。”】

  现在我们了解了啊,修学佛法这样的无量无边,一一收缩起来最后归纳成二样东西,一个是方便一个是智慧,那么这个方便智慧呢?来大纲提起来就是所谓六波罗密,所以叫六度万行,这个内容就把我们所要学的,统统包含在里头了,啊这是什么,这个是不管显教密教两者啊都要共同学的,这个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密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密多道故。”】

  那么显教当然没没话说绝对是这样,密教当中啊这个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经典当中啊,他密教的修法有什么呢?修曼陀罗曼达拉,这个地方就是宫殿,换句话说这个佛的净土,那个里面有如何的美法,中诸尊以及里边的种种的本尊,然后呢眷属说眷属等等,佛菩萨护法等等,啊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啊内心德时,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作内明嘛,就是的的确确你如理的生起来,所以这个内心德时,就是我们刚才说,外面的境界啊,你没有办法转变过来的,啊就是说当著外面的境界的时候,你内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他所动,进一步才能够是去转化他,所以实际上那些东西啊,也可以说,都是心唯心所现,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嘛,啊这个所有的三世一切,我们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时候,第一个这个句子就是这样,啊第一个句子就是这样,都是啊,无不是我们啊,那个心如工画师啊,也都是这样,无不是我们从内心上面,啊修学而安立的,那么修学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波罗密多,啊然后呢下面又广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那把这些圆满啊那个大乘道,那个大乘道,那个波罗密多就是渡彼岸,啊从生死的苦海渡到这个,那边去了,这是原则,下面还有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密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玖卷B面

  【“知诸余唯是共学。”】

  这里边有一个,密乘里边,密法里边啊有一些特别善巧的殊胜的法门,啊它那个殊胜的法门啊,是以烦恼为道的,比如说现个贪相,现了嗔相,现了痴相,都有它的特别的道理,特别的道理,这一个,在这里状态当中啊,跟我们显教的如理这样走上去稍为有一点不一样,这个其它的都是共同要学的,其它都是要共同要学的,而尤其是这个基础,所以大菩提心的那个基础,是绝对共同的,绝对不能少的。

  【“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

  像上面所说的这个因啊,这个不共的因种啊,啊那么你能够认识善巧思惟,这个善思惟那这里修行的特别重要了,不但认识,而且你要善巧思惟,要得到决定胜解,否则的话,听的时候有的,书本一合也就没有了,啊这个东西啊始终啊把我们啊走到远路上去,吃冤枉苦头,那么这个时候了解了所以说,啊是的,绝对不是啊一分道,啊绝对不是一分道.假定对这个整个的圆满的道体,没有获得定解的话,那么的的确确对这个大乘佛法的真正的原则纲要不懂得,不懂得,既然不懂你怎么修呢?啊现在我们啊始终记了这一句话,哎呀在末法了啊,既然我们有幸运得到啊,最近啊有两位同学来跟我说啊,哎呀他觉得啊,觉得啊上去很艰苦,哎但是他心里一转过来啊,就自己策励自己,不管他再怎么艰苦,我一定要克服它,结果啊,刚开始的是一点辛苦,到后来啊发现啊,克服了这个困难心里非常快乐,实际上一点都没错呀,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心里面烦恼障碍的自己呀,哟就是还没有作啊,心里已经是委委缩缩,你一但说我什么都不怕,真的心里面这个心提起来的话,的的确确没什么好怕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怕鬼一样,哎呀到了晚上哎呀鬼来了就害怕的要命,其实外面真的有没有鬼呀?没有鬼呀,不一定有鬼呀,其实有鬼也不用不要怕呀,鬼有什么好怕呢?啊就像我们现在看见人一样,他也是六道众生之一呀,一看见了有什么好怕呀,就是世间啊,不但是鬼啊,我们平常这样的,我自己影响很深,小的时候啊,看见那个什么啊,很多狗啊羊啊,哎看见就害怕,就这样,现在想起来真好有意思,哪它也怕你哟,你心里面不怕的话,你站起来瞪它向前走,它就逃了,你看那个狗就这个样,啊它站的远远的在那儿嚘啦的叫,你不敢走过去,它就逼上来了,你向前走,它就逃,夹了尾巴逃走掉了,我们呢?就这个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啊所以前面说啊世间的敌人啊!你把他打退了,他还会来,这烦恼这个敌人你如理的一旦降伏了它绝对不会来的,现在我们自己就太差,就自己太差,而好在我们现在幸运的懂得了,一定要想办法去克服,所以说:

  【“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啊,要发坚固的定解,啊第一个要正确的认识,然后呢?这个不断的思惟,要确定不移,确定不移了然后坚固,这几个次第喔,啊没有生起的要生起,生起了要坚固,啊那么要想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多门中各方面啊渐渐的增长种性,使得这个力量啊堪能,现在我们啊很明白说,我们不堪能,乃至于不认识,这几句话就说明了,是的我们凡夫的的确确这是个事实,正因为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力量,所以要来学,

  你有这个力量的话,你还来学它干什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说哎呀我不行呀,啊应该这么说,啊我还不行啊,所以要努力啊,那就对了,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行,啊然后呢?因为了解了不行好好去学,学了以后好好的去照著去作,所以他说渐增,所有的修学都这样来的,绝不可能啊说一口气啊一步登天,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么上面呢有说啊发了心以后,那么应该怎么个学啊,发了心以后啊就告诉我们啊,说要修学处,为什么?然后第二个呢?学的内容当中啊福德智慧啊两分同时,单单一分啊不能成佛,关于这一点啊讲完了,关于这一点也是特别重要,真正每一个理路辨清楚了,那个时候才开始谈修,清楚吗?所以这个次第始终很清楚,那时候你修的不走冤枉路,平常我们忙著哎呀要去修去了,啊然后呢自己修固然处,然后呢要去帮忙别人去了,那都是颠倒,你根本次第都没摸清楚,你修了一点用场都没有,自己都没有还要帮助别人,那更是啊,不晓得糟到那里去了,所以现在呢?每一部份辨清楚了,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学。

  【“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

  喔然后呢?要学该学的,分成两部份,

  【“一于总大乘道学习道理,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

  那么现在这个大乘一共分成共二个,一个是普通的显教,一个是密教,那么现在呢?先讲这个大乘道,啊所以就实说来本论啊,那金刚乘根本没谈到,厚厚的好几百页,后面啊真正讲金刚乘的几句话,就是说啊你那个基础啊,有了,如果你愿意啊学什么的话,那是决定要走这个特别的路子,这个才是真正牵涉到,现在前面告诉我们完完全全都是大乘的根本,而这个大乘从什么,我们下脚第一步,下士开始,这是眼前增上生,所以不管你求世间的好处也好,求往生也好,求自己解脱也好,禅净律密没有一个例外,他这个主要的根本观念,基础都在这里,那么现在这地方大乘这地方,分三部份:

  【“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然后呢?

  【“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

  第一个发了这个心以后啊不是马上啊要去广行六度,要怎么样啊在学菩萨应该学的,啊学处,等到对这个,这个菩萨学处就是戒啊,发了心以后那时候去学那个菩萨戒,了解了菩萨戒以后然后呢,受这个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以后,然后呢学广行六度,分三部份:

  【“今初: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

  说基本的律,律就是啊别解脱比丘戒啊,咒就是密乘,密乘这个两个它都有戒,这个两部的戒你没有受的话,比如不受比丘戒,对不起比丘戒不能听不能学,然后呢没有受密宗的灌顶,是密宗的戒不能听,啊现在这里的菩萨戒不同。

  【“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

  所以菩萨戒跟前面不一样,在你没有受戒之前先应该啊好好的了解,了解了以后呢认真去修习,拿这个了解道理啊去净化修习你的身心相续,等到你有了把握,或

  者是内心上生起绝大的好乐,

  【“次乐受者,”】

  其次你生起了好乐心,觉得哎呀现在我也可以了,我也要学,

  【“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那个时候才给我们菩萨戒,于正规的受菩萨戒啊,不是说啊大家出了家了,好像一起受一下,真正的这个地方规矩不是那样的,啊他一定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以前啊,比如出了家沙弥先要学然后呢学了解了,然后呢再去受比丘戒,比丘戒然后呢有了根本再菩萨戒,这么一层一层来的。

  【“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

  那个菩萨地上面告诉我们,要想受菩萨戒的人啊,先应该啊好好的开导给他说,什么啊?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论藏,就是详细的说明啊,这个啊菩萨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法?

  【“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相处,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

  那么这个菩萨法藏里边啊说的菩萨学处,什么是该学,什么是不该,不该的就是犯了,那么自己学了,以智慧去观察,观察了思惟决择,然后到至心爱乐,觉得啊好啊我一定要去学啊,那一个心情,不是别人说,现在有人说哎呀这个菩萨戒很有功德啊,啊这样劝劝吗,大家就说啊没关系啦,这个无所谓啦,就受了,你也就去受去了,啊太多这种状态,再不然呢,还有啊就是说非为胜他,乃至于现在还有人这么说了,哎呀说啊那个白衣啊你要出去啊,作一件什么佛法的事情,不受菩萨戒不可以啊,说为了这个而去受菩萨戒,啊当然你要学菩萨非要学菩萨戒,那是对的,如果的其它的理由啊而去作的话,那个有问题,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啊但是呢,对种种子结缘来说都好,所以我们总是赞叹,但是你如果自己如法的去作的话,这样的自己正确的认识,至心好乐这样的叫做坚固菩萨,对的,这样才不失坏,啊那么这一种人啊真正啊可以受菩萨的净戒律仪,啊如法去受戒,啊那么然后呢?老师啊也应该啊去这样的如法的告诉他,这样的人吗,也应该学。

  【“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

  啊所以啊,我们在受戒之前先应该把我们该学的内容啊了解,了解了以后怎么办啊?作意境,哪如理作意观察思惟,啊所以我们平常现在真正要修的什么啊?就这个,经常把我们该

  学的内容啊正确的认识,在心眼上面啊,经常的牢牢的绑住在这个上面,绑住在这个上面。

  【“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

  哪,你先学好了,了解了,非常好乐,要一心一意想去受,那个时候去受这个戒,这个戒就非常坚固,这个才是什么?正确的善巧的方法,对的,啊,

  【“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啊后面还要讲,所以啊这里不讲了,那么啊这是说净修菩萨学处。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第二个受戒的那个仪轨,啊那个怎么受,受了以后怎么防护,啊万一犯了怎么办?这个在前面也讲过,到后面啊在这个讲那个戒品的时候啊,还会详细讲,啊这样,那么关于我们正式学的人啊在没有受戒之前啊,一定要先把这个道理啊弄清楚,啊了解它,现在受了戒了,下面呢正式的去学,那个时候才是啊广学六度的时候,广学六度的时候。

  【“第三分三,一、何所学处,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今初”】

  他还是这样的次第,那么这一个六度是学习什么内容呢?这一个东西呀,第二个能把我们应该学须要学的所有的内涵啊,都包含在这个六度当中,它也详细的辨明,一点都没有遗漏,遗漏了以后不圆满,也不多余,多余是浪费,多余是浪费,有的时候只是浪费,有的是多余了还不成事,所以这第二个辨别,我们了解了这些,那么正确圆满了,下面才开始怎么样去学,现在第一个。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处,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

  如果你详细的来说是啊,要学的内容是无量无边,啊然但是假定说你分类归纳起来,分成共这个六个项目的话,这可以把菩萨应该学的一切原则纲要统统包含在里头,乃至于说我们通常说六度四摄,四摄也包含在里头,四摄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以先简单的说一下。

  【“摄施易知,”】

  因为六度第一个也是布施,然后呢四摄第一个也是布施,啊至于说这个里边有一点不一样,那是后面说,但是呢布施的行相确是一个,

  【“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

  你这是爱语啊,

  【“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所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就是这一个四摄也包含在六度当中。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

  两种资粮就是福智两种资粮,三学是戒定慧,也统统在这个菩萨戒,啊就是六度当中,

  【“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

  啊这个六度能够含摄其它的,其它东西能不能把六度的内容统统包含呢?不行,不行,所以呀因为这样的原因呀,

  【“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真正的能够把所有的内涵包揽无余,而且不多不少的,最圆满的就是六度啊最好,那么这个是啊要学的内容是学些什么?换句话说,不管二种资粮啊然后呢四摄啊,然后呢?三学啊,总之是什么?就是六样东西,第二呢说第二是什么?就是能摄诸学,它怎么个摄法呢?摄包括:

  【“正义数量决定、兼说次第决定。”】

  说这个内容当中啊数量,其次再说次第,啊数量是说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样东西,第二呢为什么按照著这样的次第上去,一点都不能欠缺,也不能混乱。

  【“今初: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道理。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其中分六,”】

  佛陀啊,啊把这一个我们修行啊,啊说成功共这六个大纲,包含了所有的内容,那么现在呢?最胜绍尊,就是绍即如来这个教法最殊胜的,那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以啊把佛的真正的生命的意趣来解释啊,解释,解释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实际上呢,就是佛说的什么?大般若,大般若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圆满的内容,那么这个啊我们弥勒菩萨比如说造的现观庄严论,一词四字那些大论就是把这个内容啊详细的说明,引发定智让我们啊确定正确无误的了解啊,即此数量决定道理,哪就是说啊要了解佛要修持佛法,整个的内容就是这个,对这个啊决定无疑,那么假定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就是说你对这个道理啊,获得了殊胜的胜解的话,那你一定晓得,啊我们真正现在修行的就这个,就这个,这个是唯一的,也只有这个最殊胜的,啊我们一定啊学这个,既然

  要学这个,一定要对它有确定的认识,现在下面分六个项目来说明它,它这个数量决定呀第一叫:

  【“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

  我们看看这什么意思,啊第一个呢根据增上生来说,啊这个数量是一定确定的。

  【“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是的呀,我们要想修行圆满无上菩提,这个要行广大行,这不是短短的时候可以成功的,要经过啊无量世无量生,不但如此,而且这个无量生无量世你在地狱里边,你在恶道当中,乃至于在天道当中,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这地方转,没有用啊,还要人道当中,人道当中还不行呀,还要修学佛法的是进道,要圆满的德相之身喔,现在的身啊,哎有了,但是啊还不圆满啊,说纵勤修行啊实难增进啊,这两句话是绝大绝重要的啊,千万记住喔,你如果说不圆满的,纵然努力呀,进步很少,其实眼前到处都是一样啊,啊不要说什么难的事情啊,我们每天早晨要烧饭吧?拿一把刀,那把菜刀钝的要命,啊你切就切不动,啊然后呢我们早晨起来啊,比如说要刮胡子,我今天就是那把胡子刀没注意,刮了个半天,怎么摸摸这个地方还有,就是没用啊,它就要这个圆满的德相,其实作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啊,没有一个例外的,现在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是修道啊,所以啊要身德一切圆满,什么是圆满的身德,大家还记得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再重温习一下,单单得到人身啊还不算,暇满人生,暇满人生当中啊,乃至于受八关斋戒、沙弥戒不行,还要比丘身,大家记得不记得,所以呀,他前面的特别说明同样发了大菩提心的两个人,心是一样的,一个在家人啊,他把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灯作什么等等供养,一个出家人呀,点一个小小的灯烛啊,这个功德是超过了这一位在家菩萨以这么多,他发的心是一样的,但是供的内容是差这么多,结果多的啊得到的功德反而少,为什么?因为他修行的这个工俱圆满的德相,这个就是绝大的差别,这一点啊我们务必要知道,不过注意喔,这个不是说,哎呀我剃了个头了喔,啊然后呢跑到戒坛上面啊,头上面烧了几个疤了就算了,不行啊,这是呢内心当中如理如量的相应的,硬是要把十方一切诸佛的清净幢相撑起来,因为你是代表的清净幢相,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圆满的功德了,这个清净的幢相啊主要的在那里,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业,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业是什么?一定是啊,是思,思已业也,这样啊,所以啊这一个道理啊,将来啊在在这个啊菩萨戒,在这个菩萨戒之前啊,说在家备览当中啊会特别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务必要辨的清楚,啊不但如此。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受用同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不但是这个,身相圆满,还要呢,能受用的财,所受用的身,啊还有呢受用的同伴,那么要办的事情啊统统成就,这个要圆满,这个要圆满。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

  所以前面这个圆满,比如说啊你拥有各色各样的受用,这个身体么又好又强壮,长的又好,然后呢又有钱,你周围的人吗又这样,要办的事情成功,但是不幸的话,哟!耶这个样子,其实很多好事情啊,通常一般人呀,是增长烦恼,作坏事去了,讲享受,哎呀争名夺利,所以你有了这个东西呀,还要不被烦恼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

  这个还不够,喔!对于啊诸取舍,什么是我们该作什么是不该作的,要善分辨,分别的清清楚楚,然后呢怎么该作的,进,怎么不该作的,止,啊要一点不错,一点不错,然后呢你有了最好的暇满的人生,有了最正确的认识,照著去作,不随烦恼转,而转烦恼为功德,转过犯为功德,那就行。

  【“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假如你不了解这个的话,那害了,不结果啊还可以,得不到这样的东西还可以,得到了以后啊反而自己害,就像竹头啊然后呢芭蕉香蕉都是这样的,竹子一开花一结子这个竹子就完了,香蕉树也是一样,啊芭蕉也是一样,母骡子啊怀孕就死,你得到了这个好东西以后的话,你反而自己害了自己,糟了。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这个道理,你有了智慧了以后啊,耶那就不会了,为什么呀?因为你晓得,你所以现在感得这样的圆满的时候,往昔的妙业,啊既然是你觉得这个很好,而这个也必定要是啊,因地当中宿生这个妙业感得的果,所以呀现在啊更努力在因地当中去修啊。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0-11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2-11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4-11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6-117卷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希望他们的诅咒灵验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6-107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4-10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2-10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0-10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8-99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