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4-105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4-10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四卷A面

  这个,四黑法已经说过,现在反过来,四个白法;反之,却却相反的,犯了四个黑法现生呢,就削弱这个菩提心,下一世会不现行。这个菩提心,他生生增上的,结果犯了以后现生削弱,将来没有,所以这是他最大的一个障碍。反过来,白法,他不但克服这个障碍,而且增长他。现在看:

  【“四白法中第一个白法,境者,谓凡诸有情。说对象是一切有情。事者,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那么,这些有情前面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说虚诳的语,乃至开玩笑,乃至开玩笑,也不要随便说,我们往往觉得是开玩笑,无所谓的。要晓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起一个念头,然后呢,一举一动,识田当中就落下来一个影子,现在我们既然了解了要走无上圆满这条路子,这条路非常遥远,意义非常伟大,所以我们一切时处一定要防范,那么尤其是现在呢!我们真正能够防范的还非是从小地方做起不可,这个习惯啊,往往很难断,所以啊,没有的最好,如果有的话,那千万这个要注意,千万注意。

  【“若能如是,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不以虚妄而行欺诳。”】

  说你普通一切有情之前都不欺诳的话,自然在尊长前面当然也不欺诳,尊长前面也绝不欺诳。

  【“第二白法,”】

  那么第二境者是对象,

  【“谓一切有情。”】

  还是以前。

  【“事者,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谓心正直住。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这个我们了解了,上面黑法当中第四个了解了,那么反过来这地方就很清楚,就是一切有情在他跟前啊,你心里面要正直住,直心。关于这个直心啊,并不是像我们想像当中的,大宝积经上面有详细的说明,喔!那么如果大宝积经不太清楚的话,这个了凡四训上面另外有,平常我们就直心的话,实际上呢?这种人啊,有很多人刚愎自用自以为直心,啊,什么事情冲口而出,也不是这个样,也不是这样,心里面并没有这种啊,弯弯曲曲的心里边,这是第一个根本。第二个呢?也不是逞强好胜,啊,你处处地方你能够啊,护人家的意,然后呢?而对自己心里面,是正直的,这种状态才算,这个我们啊,简单的说明他。

  【“第三白法,境者,谓一切菩萨,”】

  第三个白法,前面是说毁谤菩萨,现在呢?这地方呢,赞叹,称扬,所以对象就是一切菩萨。那么做什么事情呢?谓起大师想,对这菩萨起觉得他就是佛,

  【“于四方所,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在任何情况之下,处处地方啊,要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实际上,我们说,好像菩萨还没到佛的地位,在经论上面处处告诉我们,这个,佛的因是什么?菩萨!他先发因地心,然后呢,证果地觉,所以经上面有比喻,譬如说,种一个最宝贵的药树,最开始细心努力护持的,是那个幼苗,树苗;佛菩萨尚且这样,那我们凡夫要学佛菩萨,当然更应该这样。所以对于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你能够称扬赞叹那个功德,绝对不亚于佛;反过来,如果是你啊,毁谤他的话,就很糟糕,这毁谤,有的时候我们是有意,有的时候是无意。有意的,不大容易犯;无意的,是习惯,而且往往由于自己的骄慢或者什么等等啊,总之,不知不觉这样呢?轻视别人,很容易啊,看见别人的过失,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这本来自己已经是烦恼,本来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过失,这种情况之下,如对象是菩萨,你再加上任意轻毁的话,那我们永无翻身之地,这地方啊,千万注意。下面告诉我们,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然无增相,尽相极多,”】

  喔,我们啊!虽然平常也好像做一点好事,它那个好事啊,下面四个这四个仔细看,第一个,这个善叫微善,而且这个微善还相似,看起来好像是,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啊!的的确确,如果你仔细检查的话,你会发现啊,简直是一无是处,本来就已经非常少,而且这个又是相似的,相似的好像,本来就不真实的,这个是所以为什么,我们虽然学佛,虽然学是要学大士,实际上呢?我们却是要从像俞净意公,那种地方学起,这么现实的例子摆在这地方,假定说我们连像俞先生那样做不到,而我们说学大士的话,那不是完全颠倒,完全自欺欺人吗?这个起心动念之间啊,最重要,起心动念当中如果说这个慢心,骄心还是照样的话,那一点用场都没有,而这个慢心骄相,慢心骄心最糟糕的地方,你自己不感觉到的,自己总觉得还样样对,看看别人是样样不对,在这种情况之下,尽管你稍微做一点好事啊,这种好事都是相似的,所以说到这里顺便一提,一开头我们学的时候为什么他还没有讲,先告诉我们啊,要我们断三过,然后呢?说我们具六想,第一个想就是呢,我们在病当中,喔!那么,这个想呢经过前面共下共中已经告诉我们,我们确确实实在病,理论上了解了,可是现在怎么要想办法把这个理论啊,在实际上的心相上面要认得他,这是我们现在修行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说这个,啊!就算是一点小善啊,无增相,连他这个小善啊,增加增长都很少,而反过来,尽相啊!处处损减啊倒是很多,为什么呀?下面这个,

  【“谓由嗔恚毁訾破坏菩萨,伴友,而致穷尽。”】

  心里面啊有一念嗔心,乃至于啊平常的说毁谤,啊破坏菩萨,以及同伴的同修同行者,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很容易犯,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大家住在同样一个环境当中,难免的,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啊,总觉得,唉呀,这个不大对,那个不大对,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很容易啊,批评啊,轻轻的这样的随便说一点的话,这往往会产生很大的流弊,很大的流弊啊,这个,因为这样的关系啊!就算结一点啊,自己啊,也造了这样的恶业,破坏无余。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则集学论说,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假定这个毛病你能够断绝,啊!能够断绝,能够不去破坏菩萨,那么就像这论上面说,依普通人所生的过患啊,他都能够消除掉,都能够消除掉。下面紧跟著又说: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非所能知,”】

  但,究竟那一个菩萨?那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啊,他心里怎么想?他心里发些什么心?的的确确我们不知道。所以啊应该像迦叶问经,就是大宝积经上说的,

  【“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修清净相称扬赞叹。”】

  这样,所以应该学这大宝积经上面,迦叶尊者所说的,啊!从此以后啊,他对任何一个人啊,起佛想,啊,那么尽量的修清净相,就是啊,看见他们每一个人啊,都是值得称扬赞叹清净的,这样,实际上呢,的的确确,就算他不是菩萨,你能够修清净相,称扬赞叹,结果好处是你的不是他的,反过来,就算他不是菩萨,你呀批评他,对不起,对他没有什么用场,真正的过失还是你的,还是你的。这点啊,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平常我们讲讲道理,空口说说白话,那反正本来就是这样无所谓,弄完了以后下地狱就下地狱,现在我们真正想认真学修行的话,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不是一个道理,处处地方你要了解,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运用在身心上面,净自己的过失,增自己的功德,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特别常常强调当你看见外面的境界不理想的时候,你会感觉的嗯这么不好,那个时候啊千万注意,立刻反省一下,立刻反省一下你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你就发现,你看见外面在说他是非的时候,那时内心的烦恼相,这个我们第一应该了解的,不要说上士,连那共中士刚开始第一步我们都不认识,啊,或者退一步说,就是要学共中士,你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净除烦恼。现在那个烦恼相已经现起来了你都不认识他,你谈什么修行,这一点我们千万要注意;但这地方并不是说喔他们都是对的,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详细一点说,就是当外面的情况,一个境相现起的时候,你那时候感觉他对或者不对,或者说现在我们特别说不对啦,因为这个时候会引起我们对他批评,然后不满意,或者什么,那个时候内心上面啊,的的确确我们要晓得这是烦恼相,所以我们真正修学的人,第一件事情啊,就把内心上面认得了怎么把他,唉,拿掉他。持戒,持戒,戒指什么,就这个,所以六祖大师有一句话─心平何劳持戒。哪,很简单,你心里面啊保持到这样的平稳,当看见了那个境界,你心里面已经是起伏不平了,你还谈什么,当然这是讲的戒的特质,戒法戒体来说。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唉对,用这个如理的教法来净除调伏自己的内心相,调伏自己内心相,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教法不懂得,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那觉得对,自己很对,他人错,那都是啊,流转生死的源源不绝的惑业当中,现在了解了,从这地方停止起,啊,停止了以后,然后呢,你心里面啊,能够把稳了,如果说你只求自己解决的话,那不管外面天塌下来,你只是一心一意的净化你的内心,当然从这上面进一步说,我是要学大乘的,那个时候啊你才心平气和的想,唉,他这是不对,你用什么方式帮忙他解决,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住在什么─住在怜悯善心相上头,那时候就可以谈的上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千万不要开口,啊,单单这个意念本身已经错了,一开口,那更是错上加错,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所以,不是叫你说什么都不辨别的不管,你必定要了解你的目的何在?如果你是讲世间的道理,对!如果你想真正净化自已,那从根就错!然后呢,要想自己净化的有二条路子,求小乘的,那时候你只管把他内心啊净除干净了,好了,你就停在那里,其他的什么不管。啊,如果你要进大乘的话,自己净化了,那个时候你更进一步说,是的,我现在内心已经平伏了,然后呢,那个时候啊,依你的怜悯心悲心利他心,这样善净之心啊进一步方便善巧的帮忙他,而不是拿一个标准说他不对,他要这样,他要这样。不!不是这样的,啊,这一点我们啊,在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一下,啊特别说明一下。那么下面有一个,

  【“谓有听者时至,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错,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这一条是告诉我们啊,称扬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啊,那么这个称扬赞叹是指什么?所以有人来的时候,当我们啊,碰见大家聊,谈话的时候,不是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到处,现在我们修行不必,我们就在这地方,可是外面有一种境界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啊,啊,把持前面这个原则,把持前面这个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那么最后一个,对象是什么呢?就是啊自己已经成熟的有情,啊这个成熟就是善根成熟的。

  【“事者,”】

  那么对他做什么事情呢?

  【“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啊,前面是说,他本来做的对的啊,然后呢,你呀让他生忧悔,现在情况是说,不要让他生起忧悔,这指什么?他自己呀,不愿意做这小乘,而正要趣向大乘的这种人,啊,那正是学菩萨,我们不是学了菩萨发了愿心然后谈这个吗?正是我们自己要帮忙他,济度他的这种人,这个,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错非所能故,”】

  假定说对方是一个小乘根性的人,他不是一个大乘根性的人,劝他没用,那么这种情况,那,没问题,没问题,啊,换句话说,这个黑法跟白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他是一个大乘行者,他正是在这个上头路上做,而你现在是一个学菩萨的行者,你正应该帮助人家.他现在自己学,学对了,你反而令他使他自己做对的事情生起啊,疑悔的心情,你不是害了他吗?不可以,啊,所以这个白法的话呢,就是哪,现在你正要度化的有情,他在走在这条路上面去,你不要让他生悔,然后你称扬赞叹帮助他,称扬赞叹帮助他。那么,反过来说呢,他如果小乘的行者,那个虽然你要去帮助他;但是啊,他不行,不行,那没办法,因为他根性如此,啊!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这,前面的黑法跟这里的白法相一对比就了解了。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就是,就是,刚才已经解释了。

  【“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

  经上面告诉我们,总的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啊,真幸运啊,得到了这个无上无比的大宝啊,那怎么样想办法从生生死死,在任何生死当中啊,不再失去这个─菩提心大宝。这个,不要说醒著的时候,乃至于做梦的时候啊,尚且啊,也是这样,啊这样,那么,

  【“答云:‘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是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热闹的地方也好,清净冷僻的地方也好,随便你在任何情况当中,使得这个心啊!内心啊,一直正现在前啊,欣欣趣向菩提,你能够这样,现在已经发了,继续不断的,当然在增长,既然增长那就不会舍弃。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另外一个经上面:‘若具四法不舍大愿,”】

  你能够具足了这四样东西,那么这个愿就不会弃舍,那四样?

  【“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这个四点,你能够做到的话,那就不会舍弃。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尤其在自他换当中特别说明,现在我们了解啊,我们生死当中第一大冤家大仇人,什么?就是我爱执,一有这个我爱执这个慢相就生起来了,自然而然我总归是最重要,我总归是最高,,不要你去想的,他任运的在一切时处自然而然这东西,现在你能够把他摧伏,他不是断除喔,把他降伏他,处处地方尊重别人,处处地方把那我拿掉,我们刚才说,所以动不动啊,看见人家不好或者什么等等,主要还是这个,还是这个─我慢。我们譬如说,随便说一件小事情吧!我们譬如谈论眼前事情的时候,总是看见这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这个不理想啊,结果呢?我们不妨想一想看,以其我们现在的来说,譬如常常讲的这个,啊,说我们现在啊,这个这个,很多地方啊,到处,不但是我们这里啊啦!别的很多地方你看见,落伍的国家固然如此,前进的国家还是如此,说很多啊,这政治上的官吏等等啊!他都在这地方的所谓寻利,唉呀,都是啊,只要好像抱稳啦,不敢做事情,实际上呢?这个情况啊,为什么?因为你要想努力去做事情啊,你辛苦了半天,真正现出来的好处啊,人家都觉得当然的,他不会来赞叹你,他不会感激你,但是呢?你要嘛不做,做了以后他一定有所啊改变,一定有他不方便人的地方,结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大家只是看见这一点。大的是国家,小的我们眼前很多地方,啊,这个人辛辛苦苦在厨房里忙了半天,你不看见他,倒是你只会看见他,唉这口味不配你味口,今天太咸了,明天太淡了,就这样,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个感觉,啊,所以啊,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时候啊,必定要从那里开始?要从这个地方自己注意,那我们任何情况之下一起念,只看见人家的不是,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我们也可以说很值得我们学的,我们首先为什么一再提,提醒自己说,我到这里来干什么的?我到这里来,不要说你来修学佛法,那至少你说,唉呀,这很痛苦要改善他,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痛苦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你的业,而业前面的上首引导他是惑无明,这种情况就是无明相,如果你把握住这一点的话,你一定了解的很清楚,不是忙别人,忙自己。他任何起心动念的时候啊,你觉得,唉,又不对了,要改善他。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经论等等,你对了!反之,尽管啊,你三藏十二部样样都通,写多少文章,讲多少大法,对不起,你在门外,根本完全不相应,根本完全不相应,再聪明,再什么,那是世智聪辩,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而根本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我慢,我慢。前面已经说过了,将来后面呢,他还特别提这件事情。所以啊,我们现在啊,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冤家,就是这个“我”字,这个我字,然后当你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随时会感觉,唉,这个我在背后,有的时候很明显的在前头;有的时候啊在背后,你只看见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谁在看见这个人不对啊?好,那个时候你才回过头来一照,原来啊背后有个东西,那就是这个─我,这样。人家对不对,无关紧要,就是你起了这个心的话,那是把你就困在生死当中已经。然后呢,嫉悭这个容易,人家好你嫉妒他,然后呢,你自己有的东西舍不得,看见他的富乐的话,那么,这么,喔,见他富乐心生欢喜,这应该是说断除了这些东西啊,那么看见别人好心里面啊,这个,这一点啊,要是见他富乐,这个,羡慕他仰慕他这种心里我们不要,再不然的话就是见他富乐嫉妒他不欢喜心,这个不要,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前面这个文字,就是把那个东西,总是拿掉他。

  【“宝云经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宝心,如如若人多观察。’”】

  等明显宣说。下面另外一个经,说,不但是我们啊,起心动念,除此以外啊,行住坐卧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修这个,啊,那么这个是心里面呢提示他,更进一步,做任何事情呢都以这个菩提心为前导。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目的是为了他。这样。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记得华严经上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发起了以后,一旦忘失的时候,你做的那个善法,对不起,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啊?因为如果说你这个行为跟菩提心,或者跟觉心不相应的话,不管什么都是集谛所摄,啊,所谓集谛所摄的就是设使你做了善法,升了天,完了以后啊,又啊,三世怨。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现法是如此,你能够这样努力的话,自然而然一直增长,增长的话,将后来啊,他当然也不会离开,像这样啊,那我们是应该啊,多多观察,啊,观察内心使他步步增长。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

  万一犯了,怎么办呢?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先说那个犯相,什么是犯了,是很多地方这么说,说前面这四种黑法,犯了,加上呢,心里面啊弃舍有情。菩提心的特质是帮助一切有情,现在你弃舍他了,啊,这个五样。还有呢,就是修了菩提心以后,他一个特别的策励他增长啊,是早,日三、夜三的话,继续增长那个发心,如果说这个不做的话,那么这第六个,这个算是啊,犯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一百零四卷B面

  这算是啊犯了,犯了之后这样东西,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

  假定说你犯了这个毛病,而超过一时,这个一时啊,他没明确的说明,啊那通常嘛我们就可以说,我们通常说一时就是四小时,昼三夜三,啊所以早晨是啊三小时、夜三个时,所以廿四个小时分成六等,那么六等当中,所以这个地方的一时,相当于我们现在四小时,啊他们是一个可谓一时是这样算的,如果你犯了这个超过了这个,就啊,啊,舍掉了!如果说这个时候之内,你又觉得,唉呀!怎么我错了,那么算失去的因,并没有正失去,他很多地方啊,这样说的,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唯退失之因。”】

  还有,说这个六次发心,是前面告诉我们,发了菩提心也好,我们昼三夜三哪要发,发的就是啊!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归依,这样的,要六次,还有呢,同时要学两种资粮,福智两种资粮,如果说这两个东西没做的话,这是退失的原因,啊这是退失的原因,不是真退失,这个是有很多地方这么说,这个究竟是与不是,他这个后面会详细的辨明,特别是,这个大师造的菩萨戒论上面,这一个道理非常深细、非常深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一个大纲,了解一个大纲,啊将来等到我们学了这个戒的时候,然后呢深细的去学它,因为整个的来说,我们现在还谈不到,真正的如法相应的跟它去做到,所以我们了解一个原则的大纲,那么将来进一步细学的时候,我们自己晓得,噢前面所说的这个纲要,现在它的真实的内涵是些什么,我们哪,就能够非常具体完整的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而做到它,嗯,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

  假定说,你失坏了、退掉了,那么要照著这个仪轨啊重受,假定是,没有失掉,只是退失的一个原因,那么你只要忏悔啊去净除就可以了,不过下面就来说明的

  【“其中若念,我不能成佛,故舍发心,即彼无间弃舍,无待一时,故一切种毕竟非理。”

  】

  上面说的六样当中啊,说舍有情,假定我们心里这样想,唉呀!这个成佛太难啦!这个不行啊!那个时你心里面哪,就放弃掉了,这样的放弃,当下本身哪,你就破坏掉了,因为你的愿心,无非是要帮助别人,所以你一旦说放掉了那个,那个就不行了,不要等到说,噫,这么长的时候,所以,这个一点啊,在任何情况之下,毕竟不合理的,毕竟不合理的。这个下面是毕竟啊,不是毕究,这个字错,

  【“四黑法者,非是现法失发心因,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上面说:犯了四个黑法,实际上呢,这个四个黑法,不是现在现生失掉,并不是现生退失的原因,是说你犯了这四样东西啊,他生啊,这个不会再现起了,因为避免他生失去不现起,我们正需要的是生生增上,现在你他生不现起来,当然啊我们不愿意的,所以为了这个理由啊,现在就遮止它,避免它。

  【“道炬论云:‘此为余生忆念故,如说学处应尽护。’”】

  啊道炬论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这个是为了你以后生生哪,继续记起来增长它,啊而不是就现生,所以啊,就像我们学菩萨的学处也一样,虽然这个四点,没有在这个菩萨学处、或者说,没有在这个菩萨戒当中,但是我们哪应该完全保护,不要去犯。

  【“言如说者”】

  就是括弧里面如说学处,

  【“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这个很明白,上面说的哪,就是指啊,如说是指什么,像这经上面,经上面也明白的说明这一点,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迦叶,若诸菩萨成就四法,一切生中生已无间,菩提之心即能现起,乃至菩提中无忘失’”】

  下面就把经文引出来,啊那个经文上面怎么说,说啊,迦叶呀,假定那些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啊,成就了这个四法,那么一切生当中啊,生已无间,这只要生起来了以后啊,他的菩提心自然就现起来,乃至于证得无上大菩提,他一直不会忘失,

  【“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

  这一段话呀,在白法当中有,黑法当中,他倒并没有说,然于现,所以你根据这个前后的经文的话,你就了解了,虽然是说黑法的时候,没有讲这个意思,但是一定也包含在里头,譬如我们随便讲一句话啦,啊这样今天大家出去啦,啊说啊,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某人啦,今天要出去,前面不会说,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某人要出去,不会这样讲的,总结起来说,然后最后那个加上去这个文字很明白,所以说他前面讲四黑法,虽然并没有说余生当中,但是呢,讲到最后说白法当中,讲完了以后说,那个嘛,你犯了白法嘛,余生当中,很快现起,反过来说,假定你犯了黑法的话,余生当中就失去,所以这个经上面哪,这个意思很明白,说到了这个现起以及失去啊,我们眼前有很多例子,啊这种例子啊,我们不必看佛经,不必看佛经,因为菩萨行者的确不是像声闻乘,声闻乘行者一定是佛出世,教法住世的时候,现那个僧相,菩萨生生世世在三界之内,啊譬如说我们看看我们中国古代的那些圣贤,西方也是如此,就我们来说,当然我们看哪中国人,历史上有好多这种了不起的人,他就从小或者是大孝啊友爱,我们无法想像的这种情形,你绝对无法想像,这种深深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种很多人都是菩萨行者,耶他这一生哪,尽管没有啊佛陀来教诫他,但是哪他自然而然哪他这个心里面啊会现起,他继续这一生的继续下去,继续下去,这个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非常有名的几个世家,啊,王、谢、有一句话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晓得你们念过这个没有,就是说,那个时候,这个门阀世家非常讲究,平常啊,我们总讲门当户对,这个王家啊及谢家,那两家,生生世世都是啊名这个啊有名的人物,这个他王家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王祥、王览、那譬如说后面王导、王敦、啊一大堆,啊那都是那些人,那个王祥卧冰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啊这个地方说一下,在廿四孝史当中,廿四孝当中,有这么一段公案,实际上,不单是王祥,还有他弟弟王览,这个王祥他母亲死了,所以他父亲哪,就又续娶,换句话说,她是后母,那么这个后母啊,非常虐待他,虐待得非常厉害,但是啊,不管你怎么虐待,他这个儿子的孝顺是无比的孝顺,要我们现在啊,不要说后母,这亲生子啊,要谈得到对父母好的,已经找不到了,嗯,到了冬天了啊,然后呢?要吃鱼,当然到了冬天吃不到,那是北方哦!冰天雪地,他怎么都没办法,啊看见那湖里结了冰,结得很深哪,就把衣服脱掉了,睡在那个冰上面,把那个冰融掉了,然后去捉鱼,你可以想像得到吗?可以想像得到吗?但是这个母亲还是想尽办法去虐待他,真正精彩的,所以这个啊真是圣贤人啊,就会生生世世绕在一起,他那个弟弟啊很小啊,一直就袒护那个哥哥,但是他不是违背他母亲哦!他的这个弟弟叫王览,照样地非常孝顺,一方面去孝顺那母亲哪,他并不觉得他母亲虐待他弟弟,而跟他母亲,他对待他母亲绝对仍旧像母亲一样,但另外一方面啊,就处处地方保护那个哥哥,有的时候啊,他母亲打他了,他就抱住他那个母亲身上,嗯,她那边打他,他那边抱著,嗯,他母亲疼爱自己的儿子,就不打了,就这样,她使用种种方法,乃至于有的时候啊,看看,实在心里面非常嫉妒,气愤不过,拿这个毒药给他吃,结果啊,那个王览看见了啊,就那个母亲啊用那个毒的东西给他,就抢过来吃,那母亲马上给他泼掉了,所以这个弟弟啊是寸步不离那个哥哥,那个母亲看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样啊,然后等到他娶了媳妇了,娶了媳妇以后,那长媳妇就是王祥的,她也是虐待她,耶,那个王览处处地方,你要叫她事情,他自己就亲自去做。弄得这个母亲也没办法,最后终于感化了,所以这种廿四孝等等。你们有机会,平常我们与其看闲书,倒不如看这个,看这种书自有一股啊激励你向上的心,不管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种事绝非常人,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做得到呢?哪,就这里,就这里,他宿生已经发了这种了不起的大菩提心,然后他在世俗上面任何行为,在家里面啊孝,所以啊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要想找忠臣啊,孝子之门,在家孝,那么到外面的话一定尽忠,朋友之间一定有信,啊他那个德行一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反过来啊,你看如果在一个地方,他不对的话,其他地方大概不,当然我说那个不对啊,就是说?你可以从小地方啊,观察一个人的各方面,那么这个地方,我特别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了解了这种道理了以后,观察旁人是如此,了解了这个观察的方式,然后呢用来回过头来反照自己,做为我们借镜,啊净除罪障,生生增上啊所以这个是失去,不失去,

  【“四黑法时,虽无现后明文,故亦当知是约后世,然于现法若行黑法,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虽然它正防止是防止后世的,但是如果你做的话,现在这个发心的力量也慢慢的减弱,慢慢的减弱,因为这个心本身啊,发了以后,你要不断的增长,现在你做的这一件事情恰恰是相反的,当然把原来这个力量在减退当中,所以说明这个。若非尔者,下面这个话就是变了喔,变了,因为前面哪有很多人说,犯了这四样东西啊,说就算哪失去了,实际上呢,大师说不失去,这一生不失去,只是下一生不生起,下面就是辨明,假定说,不是这样的话,不是什么,不是指下一生,而指这一生就要失去的话,犯了这四种黑法,就要失去的话,那么这个罪啊就变成什么,犯了以后啊就把我们的菩萨戒就应该毁坏,啊应该这样,可是菩萨戒当中并没有把这几条东西加进去,所以他根据这一点来证成,证明说,这一个,不像前面很多人说啰,犯了这个四黑法,就算破坏了,只是下一生不现起的,我先把那个道理说一下,那么你们一看那个文哪,就很容易懂了,我们现在来看那个文,

  【“若非尔者,则具菩提心律仪者,为戏笑故,略说妄语,”】

  啊这是这个黑法当中第一个,

  【“于有情所略起谄诳”】

  这是四黑法当中第四个,

  【“嗔恚菩萨略说恶名”】

  这是四黑法当中第三个,

  【“于他善根略令生悔,自无追悔,”】

  这个是啊,四黑法中第二个,

  【“过一时竟,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他犯了这个,只要超过一个时,这一个时刚才说过了,哪就应该弃舍菩萨律仪了,因为前面说,犯了这个,要弃舍律仪啊,

  【“以由此等弃舍愿心,若舍愿心即舍律仪,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因为这个菩提心菩萨戒的根本哪,是菩提愿,现在你犯了前面这个,那么你的愿心就舍弃,愿心既舍弃的话,当然那个菩萨戒、律仪就是菩萨戒,菩萨戒也就舍弃了,这个道理在菩萨地集学论当中说得很明白,假定这样的话,

  【“若许尔者,亦应立彼为根本罪,”】

  它一定这是根本罪,啊,就是我们在菩萨戒当中,那几个根本罪,说这个什么叫根本罪,你犯了它,菩萨戒就破坏掉了,这样,所以假定像他前面所说的,犯了这个四个黑法,超过一时就舍愿心的话,这个应该是根本罪,实际上呢?不是,说

  【“然任何中悉无立者,不应理故。”】

  所以,实际上呢,在这个菩萨戒的戒条当中没有这一条,所以说,啊,犯了这个四个黑法,过一时就舍愿心哪,不对,这个辨得很清楚,喔,关于这地方的这一种辨啊,大家再记一次,啊大家再记一次,就是我们将来正学的时候,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它乃至于很小的地方啊,它一定辨别得非常清楚,了无一点遗漏,了无一点错误,啊尽管我们现在啊说,还是瞎子摸象,但是它绝对不会说,一个毛固然是提都不提,啊绝对不是说,摸到一个鼻子,摸到一个肚皮,摸到一个什么,一定把你那个象的全貌通通让你摸到,嗯?就是这个样,啊,在这种情况之下,到那个时候,你啊,自然而然哪走上去的话,你就不会有错,这个就是啊,有别于我们现在平常修学佛法,我们才碰到一点边,乃至于边都没碰到,碰到点影子啊,就自己就觉得对了,然后啊,执著这个东西啊,还不肯改,啊,那个是,实实在在我们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可惜也最可笑的事情。

  【“又算时者,当是依于邬波离请问经,然彼全非经义,我于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故,”】

  他上面说那个是,说其一时,这个时啊,他那个根据,应该是根据这个邬波离请问经,但是这个经不有问题的,这里并没有说,在这个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当中啊,他有详细的说明,啊这个地方不谈,啊刚才说过了,正式我们啊要来研究这个戒的时候,到那个地方会详细说明的,

  【“心舍有情者,若缘总有情,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心弃舍者即舍愿心,极为明显。”】

  那么心舍有情是怎么样呢,

  【“缘总有情,”】

  因为发心的时候啊,是缘一切有情的,所以说你说,啊不管哪一个有情,我总是啊,不再想去救他们了,那时很明白,跟你的愿心完全相反,当然舍弃掉了,

  【“若缘别有情,”】

  那么进一步说,你不是缘一切有情,缘一部份,那怎么呢?

  【“谓我终不作此义利,若起是心,如坏一分即坏整聚,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有的时候说,我并不是啊弃舍所有的人,只弃舍某一些人,别有情,个别的对这一些人啊,我不愿意,要晓得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虽然你并不是啊整个弃舍掉了,就像你坏掉一分,对不起,你坏掉一分的话,要整个的坏掉了的一样,就像一部汽车一样,你不能说这部汽车没有整个的烂掉,只是那个引擎坏掉了对不起,引擎坏掉了,这汽车不动等于全部坏掉一样,啊就是这样,啊这个道理是这样的,

  【“若不尔者,反过来,若不尔者,若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为余有情而发心者,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他反辨,说:是的,你,弃舍,弃舍少数的几个人,啊假定少数弃舍有,弃舍了少数几个人,仍旧算是圆满菩提心的话,那仍旧没有发菩提心的话,那就等于这个你啊这个只缘别的人,只缘别的人上面发那个菩提心的话,不圆满的,菩提心的特质是什么,缘一切有情,现在哪,那些要发,那些不发,这个怎么可以算圆满菩提心呢?啊这个道理就辨别在这里,所以总之,舍弃有情,这个绝

  对不可以。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道炬论释别说,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大德月、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这个上面说的发心学处,啊是行心的学处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瑜伽戒,我们这里盛行的是梵网戒,啊不管那一个,这个是行心的学处,那么这个现在上面讲的,是愿心的学处,这个愿心的学处啊,有各同各派不同的说明,下面这几个,就是不同的传承,因陀罗补底、龙猛、无著、勇识、寂天、这些各派他有不同的,有不同的,有的嘛!

  【“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有余更许于其归依学处之上,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

  下面这个地方就是大师告诉我们怎么办,这个各派啊,各派有各派的说法,有的说谓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说初发心的

  人,以及应该做的所有的都要学,有的呢,说所有经上面讲的你都要学,啊还有呢就是他广狭开合的不同,我们现在修学的时候分成共五道、资粮、加行、现在资粮道当中,应该学的你都要学诸如前面所说的,他有一个范围,后面的一个总相的范围,后面的那个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就是特别指明啊,这一些东四,那一些东西不可以,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该学,啊,这个下面说的各种不同的。说凡是这些东西,那你怎么取舍呢?那个标准在这里,下面这个标准很清楚很明白,应随自师所传受持,就照著你自己的师承所传的,照著去做。

  【“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啊,就是这样,那个道炬论上面,就是阿底峡尊者说得很清楚,哪说那这个是我师长的传承,换句话说,阿底峡尊者承认,接受,这个都是啊经论上面的意义,这一段话,宗咯巴大师并没有特别的明辨,换句话说,这两位啊,所以堪为后世定量的大菩萨大祖师都这么说明,是的,我现在所了解的啊,我所接受的,凡是有完整传承的,都这样说,有的时候是,这个人那样说,这个人这样说,那么你就这样说,只要你这个圆满师承正确地告诉你这样,你就照著去做,就对了,就对了,这最重要的,

  【“总此释论从善知识敦巴所传,诸大善知识皆不说是觉窝自造,拏错所传,则说是觉窝造是拏错之秘法。”】

  那么上面这个解释是那来的呢?他又说那个传承,这个是敦巴尊者所传的,敦巴尊者是什么呢?是阿底峡尊者,但是啊,大家说这个不是阿底峡尊者自己造的,他们把那个传承啊,说得清清楚楚,这个里边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啊,这一个概念哪,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有一部分说这是善知识种敦巴尊者所传下来的,当然他还是引那个阿底峡尊者的说,另外那个拏错、拏错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就是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的那个拏错大译师,他们都是最主要的,阿底峡尊者的主要的弟子,他是说这个是阿底峡尊者造的,造了以后,只是秘传给拏错,

  【“然诸先觉传说觉窝,于补让时做一略释,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觉窝教令增广即可。是以觉窝所作略解,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故亦略有数处错谬,”】

  那么关于拏错大译师说这个是觉窝造的,很多前辈们怎么说呀,说是这样地,在那个地方的时候啊,那个阿底峡尊者,曾经做过一次纲要原则性的解释,后来在桑耶,那是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的译师请他更把这个前面这一次的纲要解释啊,再增广详细的说明,那么那个时候,阿底峡尊者就说那就把这个道理啊,你们啊依著这个道理啊,把它增广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是啊,阿底峡尊者是大纲的解释,那么其他的人呢再来增加它,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这里边是有一些小小的啊错误是有的,但是注意噢!

  【“然于正义亦多善说。”】

  它真正重要的地方,那是说的对的,说的对的,啊!我看到这地方啊,我真是觉得啊,他们前辈的这个学法,那实在是一点地方都不遗漏,一点地方都不马虎,像我们现在都是学的所谓差不多先生,差得十万八千里,也是差不多,随便听见一点点,也就这么就来了,碰见看见一点样子,就拿著这样就来了,这个是为什么我们学不好的道理,那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切切要注意的一个地方,现在继续下去,

  【“诸无谬者,我于余处及道次第中亦多引述。”】

  哪,凡是前面没有错误的,正确的,我在本论当中,几个别的地方都应用它。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若以发心是为行心,其学处者则于归依学处之上,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五卷A面

  【“仅加取舍白黑八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嗯这个地方啊说的这个学处呀这个有很多有问题的呀!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学处实际上呢?有两种:一个是愿心的学处,一个是行心的学处,这样所以我们往往把这二点混淆不清,所以就产生了这个问题,所以它并没有辨明得很清楚,从前面我们刚开始讲愿心的时候,他已说的很清楚呀,这个原因在此,那么在学处上面呀啊,又说这个说将我们发心的这个愿心的学处上面,皈依学处仅加取舍这个黑白啊白法,定非完足故不应理,平常说,说的前面,说的简单的说这个学处呀,就是前面这几样,这显然呀不合理的。

  【“故若单取愿心者,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

  所以现在它辨明啊,发心发的愿心还是行心?假定是你指的这个发心是单单说愿心的话,那个这个愿嘛的的确确不要经上面所说的一切学处,它前面这个不是说吗?尤须尤于啊初发心啊就要所有行一切学处等等,那个不是学习,不是愿心而是行心应该的啊!所以这一点啊。

  【“若非尔者,则与律仪学处,无差别故。”】

  假定说这个愿心就是行心的话,那对不起,这个两样东西没差别啰!实际上愿心是愿心,行心是行心,两者当中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我们要分得清楚。呀这一点呀大家回想一下,说你呀假定不能真正去行那个菩萨戒的这种行持的话,你可以发愿心,但是不能发行心,换句话说,我要发大菩提心,但是我不受戒,受了戒以后开始,你一定要照著这个律仪去做,这个叫做行心,所以真正受了戒的话,一定要经上面一切都要学,你辨别了这个以后,然后呢上面那个各派的传承,你就可以呀晓得怎么办?当然你自己来说,如果你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你听他总没有错,但是你要辨别彼此之间的这个是非曲直等等的话,那个是一个最好的标准。了解了上面所说的啊!我们必定要分辨得清楚,行心是什么?愿心是什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这个行心里边啊!啊差别比较少,实际上呢?换句话说,就是行心它还是,行心有很明确的根据的,譬如说瑜伽戒就是瑜伽戒本、梵网戒就是梵网戒本,啊这是各家注解的时候呀这个松紧开合稍微有不同,这个愿心呀就差得很多啰,那么,在这个地方,大师呀加以辨别,除了辨别以外也特别说明一点呀,这个你的师承那来的?你就根据那个师承去学,啊,这样总是没有错,总是没有错,所以呀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平常呀,根据我们师承,到那时候你只能说,我的老师所传的是这样,它这个,喔我不知道!我们注意呀!千万不要说它这个不对,千万注意这一点事情,这一点要避免啊,这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如此,这十八部当中啊,它明明白白,佛亲口交代,乃至于到后来像这种阿底峡尊者这种大善知识等等的话,他很明白的说明了示现了一个事实,他广通所有各部,假定说有一部不对的话,依他们这种人难道辨别不出来吗?而且他这个不是根据学理呀,他亲身验证,不但亲身验证而且得到本尊许可;换句话说,亲自见到佛菩萨,然后告诉他。不但是在当年印度,依我们中国南山道宣律祖来说,他十世为高僧,最后那一世就是呀唐朝的道宣律祖,然后呢?他因为持戒精严感得那个天人下来,那个天人都很长寿,亲自看见佛在世的时候制戒的这种,他都了解,所以稍为一点错误,那天人就是告诉他这里要怎么修改,那个地方对的那很明白,呀所以我们这一点呀注意呀,我们要一直常常提醒自己,这个常常不是说今天提一提、明天提一点!要恒常。那一个东西来提醒呢?就是我们呢在长夜无明当中,所以你不作意对治的话,这毛病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而且不知不觉就出来了,这一点我们哪要特别注意的,要特别注意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这个文。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除了像前面这两种学处就是愿心学处、行心学处等等,还有的其余的都是呀根据什么啊?这个上面的分别等等,那这是根据道炬论发心仪轨。

  【“须学七法经者。”】

  另外有一个地方呀这个上面怎么说?这个上面另外告诉我们一种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故非发心特别学处,此中不录。”】

  这个特别的方法是你要学了以后,要很快的学,修神通那么要照著这个,这个地方现在的不是绑著放在发神通上面呀,所以呀不谈这个。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心舍有情犯余学处,乃至未具菩萨律仪,无依菩萨之罪犯。”】

  那么呢?最后呢遂出自宗,哪!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所认定的最主要的什么?“舍愿心”,舍救济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这个心,这个是呀舍哦不下面是舍有情以及舍愿心,愿心是愿成无上菩提,就是说这两个心一舍,那犯了呀,哦那犯了,所以其余的学处,其余的学处呀是什么?就是菩萨律仪,像上面的说,经上面说的一切律仪呀什么等等!啊,那个是行心律仪,不是愿心律仪,所以呀,并没有呀于菩萨之罪犯,并没有呀!这是说犯的因是有的,这个不会失掉这个愿心,这个我们要了解。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所以呀像这种情况之下,你并没有呀失掉你的菩萨的愿心,呀愿心,而这是什么?呀失掉了犯了这个呀恶法了,这个非善法这个非善法,不是指强有力的,最强有力一定是律仪戒这个是最强的。现在呢?既然你没有受那个律仪呀,所以呀只是中类的这一种,这个也是个恶行,那么这个恶行啊就是照著四力忏悔就可以了。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即犯违越律仪学处,如论所说还出罪法,依行即可,故即摄入行心学处,非为别有。”】

  呀那么当你进一步有了愿心以后再受行心那个时候开始呀,说得了菩萨戒了,律仪就是,那个时候如果你毁犯了这个菩萨戒的话,那就要照著这个菩萨戒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还出的方便,这个时候呀不但是四力忏悔还要一定有仪轨的,譬如我们现在僧团也是一样,半月半月诵戒羯磨,那个时候呀还要如法忏悔,忏遮罪之罪,还要四力忏悔、忏、忏那个性,所以说性罪遮罪要个别如法忏悔,你只要照著这个去做就可以了喔,所以关于这一部份呀是在行心学处当中,行心学处就是菩萨戒,呀不是另外有别的,呀这个我们要分辨得清楚。

  【“然六次发心,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那么最后总结起来的话呢,就是真正愿心的不共的,他的特质是什么?那就是六次发心,所以前面所说的舍愿心及舍有情呀,就是六次发心的恰恰相反,这个六次发心当中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一句话说的很明白啊!这个才是愿心的不共学处,现在下面,发了心了啊!照著这个次第一步一步来,上面是说上士道修心的次第当中,分成功什么?说先是如何发心这个道理,现在呢?已经发了以后,然后呢怎么样去修学?所以:

  【“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

  这个就是发了心以后正式修菩萨殊胜行这个道理。分三部分:

  【“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

  发了心以后为什么要学那个学处?换句话说,要受那个戒。

  【“第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那么现在我们要学,第一个懂得了发了心以后还要学,还要行,单单发心不够!那么要学习什么内容呢?有二个:方便跟智慧,这两者当中单单一部份呀是不能成佛,所以要圆满两样东西,这个都辨清楚了、了解了。

  【“第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

  到那个时候才正式讲,现在呢?好!我们在开始学了,那前面是辨别得清清楚楚,一点遗漏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既不多既不少,然后呢?这一个路弄清楚了你再去走的话,对!

  【“今初,如是发愿心已,若不修学施等学处,虽如前引慈氏解脱经说有大胜利,然不修学菩萨学处定不成佛,故于胜行应当修学。”】

  呀前面啊!发了心,是的,发心是有大的殊胜的利益,但是你如果说不进一步的去学应该学的这些,那么,这个真正的圆满的伟大的殊胜的利益呀得不到,成佛不可能!经上面这么告诉我们,所以呀,我们那个时候应该呀学菩萨殊胜之行。

  【“伽耶经云:‘菩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诸人所有。’”】

  这个菩提的果啊,那是要如理如法的这个如法行啊,来慢慢慢慢的坚固增长得到圆满的如实之果。这个就是正式的修行者大菩萨所得到的,不是依邪行,这个邪行啊就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种行为呀所能得到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一点,从一开头其实就说明了,不过刚开头的时候呢讲小的,呀所以讲一部份,刚开头怎么讲啊?就算啊你懂得很多道理,讲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你行的时候不相应啊!没得用!反过来,就算你懂得很少,如果你能够行持相应这就对,那指什么呢?那个是就是说:你真正要想得到这样的果报,那你要跟这个相应的行持相应,如是因感如是的果,这一点来说,啊说明了这个,那么现在这里呢?就是说你现在要得到的圆满的果报,所以呀要广学一切,而且要如理如法的去广行一切,这个我们要分辨得清楚,而不是说现在我们呀学菩萨行了,也呀什么都不要去学它,只要做一个小小的事情做对了就可以,不是这样,不是这样,我们呀要广学一切了解了,那广学了一切了解了,你真正行持的时候本身呀那倒是千真万确的,不是叫你呀一步呀一跨,跨得成佛,不是;你走的时候还是走你眼前相应的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呀,所以真正修的时候说一门深入,不同的呢?平常晓得只深不广,现在菩萨是渐深渐广,而走的次第始终还是在眼前该走的那一步,这我们要了解的,这种地方也应该分辨得清清楚楚。

  【“三摩地王经亦云:‘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得故。’”】

  这个经上也同样的说这一点呀,它很多地方讲童子,童子,譬如说华严经叫善财童子,这个童子不是叫一个小孩子,这个童子呀有一个特别特别的地方,他正增长第一个,第二个呢心纯洁,第三个呢心里面没有呀这种呀各式各样歪歪曲曲的坏习气,这个,然后呢勇猛坚强精进,这个都是呀他所以特质,所以平常我们说青年,青年,就是代表这种心里状态,所以菩萨现的相呀,你看那一个菩萨现的相呀都是十六童子妙龄之相,就是盛壮之年,还有他最完整的时候一直保持这个相一直到成佛呀,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指我们的心里行相,实际上呢假定你心里真的做到了,那个行相就是这么个行相,就是这么个行相。

  【“言正行者谓成佛方便。”】

  那就是这个呀!

  【“即是学习菩萨学处故。”】

  那个内容呢就是菩萨该学的。

  【“修次初篇亦云:”】

  呀所以这个菩萨学处该学的我们也可以说是菩萨戒,所以这个地方,将来你们学的菩萨戒论,你看那个瑜伽戒,他所以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晓得,菩萨常常说六度万行、六度万行,这个瑜伽戒本,那个戒制的次第,就是照著这个次第来说的。呀它每个布施是那几个项目?怎么样?一步一步分得清清楚楚,就涵摄了菩萨所应的全部的内容而且纲要次第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这个修次初篇说:

  【“如是发心菩萨,自未调伏不能伏他,如是知已自于施等极善修学,若无正行不得菩提。”】

  呀那么这个上面就告诉我们,我们发了这个愿心的菩萨,第一件事情要什么呢?为什么要举这个六度?六度正说来是自己调伏,然后呢?四摄是利他,你不是要利别人吗?你自己都不能调伏,你怎么能调伏别人呢?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呀,对于这个布施等呀,要很努力的,呀所以前面我们一再说:当你看见客观的环境对象不理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说唉呀这个不对,你立刻看看你自己内心的行相,你现在是调伏相?由于调伏而推己及人的,怜悯大悲相?还是你看见了这个对象不同,心里面先烦恼了,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说自未调伏而能呀调人者,而能助人者,而能度人者呀,无有是处。这一句话这个原则呀,我们要牢牢把握在心里,所以呀正规的去行是这样的,你能够这样去做就得到果,不这样子做的话就得不到果。

  【“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这个一个偈子呀,前面呀在阿底峡尊者传当中呀,介绍那个作者殊胜当中已经说过了,现在说你学大乘的行者,呀然后呢发了大菩提心,发大菩提心是为什么?要救济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所以你具足这个大慈悲心,要摧毁尽世间、尽法界一切有情的众苦的话,你必须要自己调伏如理去行持呀,对于这个你能够了解了,做到了,然后你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个方便就是刚才这个学处这个方法,呀这怎么来的呢?那就是呀你自己如法的去做,然后呢一一了解乃至现证,当然这一定是什么,从闻、思、修,如果这个你呀不了解,不认识,不现起,这个现起也可分三个次第,第一个是闻,第二个思,后来修,假定是说这个而没有的话,请问你怎么能告诉别人,怎么能帮助别人能不能么劝说别人,平常我们讲的总是讲证,这个就禅宗来说的的确确是要证得才算,所以在前面不告诉你道理,可是教下的好处呢就是一定有这个次第,当你闻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思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修的时候,相应的状态是什么?这里简单的说一下,还是我们呀,刚才这个烦恼说一下,譬如说当你听闻的时候,呀真正你那听懂的时候,什么叫做听懂,就是说平常呀你看见客观的环境,一看见就觉得这个不理想那个不理想,现在你听懂了,晓得了,喔!原来真正不理想的地方不是外面的环境,而是看见这个环境以后,你内心当中呀是否真正调伏?这一个状态,认识了呀对呀,一点都没错,虽然听懂了,但是呀,等到书本阖回后碰见这个境界的时候呀,对不起这你又看了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嗳喔这样心里面又烦,你又要想改它嘛又改不过来,跟它嘛又不愿意跟,实际上自己心里面嘛到处烦恼嘛也不知道,本来教我们是降伏烦恼的要共同和合的,结果弄得大家呀,自己也烦烦恼恼,弄得大家也烦烦恼恼,而不能和合,还讲道理,这,不行,不懂道理根本就跟闻不相应,懂得了道理以后不一定做得到,那个时候是闻的阶段,然后呢你根据这道理呀去不断思惟观察,为什么我做不到?要如何去做到它?做到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做不到有什么大的祸患?这种胜利跟祸患推动你的力量,然后呢策励你告诉怎么才能做到它?然后照著这个办法不断地思惟观察,这个包括在前面的呀忏悔集资呀,就是因为现在的现行呀以往的恶习使然,就这样,那么这里面包括很多东西啦,亲近善知识啦,然后呢听闻经论啦,然后不断的思惟观察啦,然后不断的忏悔啦,种种的方法,到时候你心里面呀,嘿碰见事情呀,譬如说刚才听懂了道理,听虽然是听懂了,想想道理是不错,可是心里面那个结,就是解不开,当你真正的这样子去做的时候呀,你一定会自己有很明白的感触,哎呀,一下这个心里面就打开了,啊原来这样呀你那个时候觉得跟法相应,这样,这个刚刚开始跟思有相应了,然后呢你把这个道理呀,用不同的方式去坚固加强,如果是你真正坚固加强的来,你随便看见一个不管他理想不理想,再不理想的环境它不理想它的,你心里面呀嗳自然而然呀平稳的,稳如泰山不为所动,乃至于你说那个时候呀正因为看见它不理想呀,所以呀你觉得啊那个就是你的菩提资粮啊,你的成佛就靠那些不理想的环境,你救度他们啊,在积聚你的福德资粮啊,你假定说这些都成了佛的话还要你来忙吗?你没有的话你怎么能成佛呢?所以那个时候对著这个烦恼境界,你不但不烦恼而且欢喜呀,这个就是跟思相应的喔,所以它每一个地方有它的自然的量,而这一种现起了,你心里很清楚,然后呢根据这个东西呀,然后你呀因为心里面善调,然后你那个深入的定慧当中去观察,证得胜义菩提之心,那个时候呀才是闻相应的,而每一个部份你必定要自己的如实的认识,如量的现起,那个时候你才可以告诉别人,所以说自未调伏而能调伏者无有是处,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你要开口劝人的话,要嘛不开口,开起口来都是是非,开起口来都是争论,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第一点必定要知道这个道理,不管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了解了你尽管做不到,这个时候有好处来了喔,呀那什么呀?就是我们是个凡夫呀,所以了解了以后就靠著这个所了解的净化自己呀,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可是现在好的呢,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要学,然后呢学到了正确的方法,在这个环境当中呀,越来越调柔,越来越干净,就像洗衣服一样呀,所以这正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灌注在那里,灌注在学这个,从文字上面的认识到文字所指的,心里跟境相应的是这个状态,如何把这个道理呀,来自己呀调柔自己,进而帮助别人,继续:

  【“谓于他所,若有大悲须除他苦。又除彼苦但有善心,愿其离苦犹非满足,故应转趣除苦方便。”】

  就是解释这个,说你不是修大菩提心吗?以大悲,大悲是什么?要帮助别人,除掉他的苦恼呀,但是,你单单有这个善心不行呀,所以你一定要有实际上的行持,进一步呀要去做这个除苦的方法,如果这个。

  【“又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当先自调。”】

  就是这个话。

  【“又于自调,经说‘正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

  所以说正行是什么呢?就是呀,受了这个律仪,受了戒以后努力去学,这个学不仅仅是坐在这个地方学书本上的学,把这个道理,实际上呢这个学是这样的,受了愿心以后呀你就去努力的学,照著去该学的,乃至于是五戒也是这样,学了自己处处地方觉得嗯可以啰,然后呢自己就要勉强一点自己呀,大概已经可以做到七分,那时候你去受,就是不必,绝不是等到,做到十分才去受,也绝对不是说一点样子都没就受,一点样子都没有受的话绝不可能,一定破戒,呀等到你学圆满了去受,也不可能,学圆满了你还受它干什么?所以说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个所以学的话呀是从文字开始,而的的确确不单单停在文字上面,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个所谓行的话,是指我们心里的行相,当然这个心里的行相一定是呀,当你跟境相应的时候,它不离开境的,实际在事相上头。那么:

  【“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所以你真正的成就要靠什么,如理正确的行持,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对所行的你先要,要认识的正确,错了不行,错了不行,好,下面是卷十。这内容是继续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五卷B面

  第二者,第二者,第二呀,就是告诉我们说学习智慧方便呀,单单学一样东西不能成佛,前面是先告诉我们说发了愿心以后,一定要学那个学处换句话说学那个菩萨戒,那么正式在菩萨的行当中又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明作,两样圆满的时候呀那是佛呀所以说。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

  嗯看看呀,是的呀,你要成佛的话呀,单单发个愿心不行啊,那么你要呀照著去作呀,要去作的时候,对于你做的方法要不错呀,如果你作错了是不管你多努力啊!绝对不能呀得到结果呀,就像你要挤牛奶,挤牛奶你不在奶上面去挤呀,拉这个牛角直转呀是没有用啊!现在呀我想呀我们这个地方呀,实实在在的太多人这样,这一点呀说起来真是容易呀,实际上呢也是我们呀人人都容易犯的毛病,人人都犯的毛病,这是必须要呀自己静下心来,静下心来,这前面已经说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学到后面的,前面的那个基础不要忘记,哦,实际上就在这个前面的基础上面慢慢的深广,所以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呀就把很多地方,就辩得非常清楚,越到后来越深越广的话,越是重要,越是重要,呀这样。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

  你看呀错了固然不行,就算你不错,不圆满呀,还是不行啊!

  【“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你说我这种子没错弄对了,对不起你那个种子摆在石头上面晒,晒它一千年也没得用,所以呀它还要其它的种种的圆满因,所以我们常常说第一个,要把握住根本因,然后呢在根本因上面哪再增长它,这个叫做圆满因,这个圆满因,如果你弄错了只忙这个圆满因的话,那就像在牛角上面去采,采那个挤那个牛奶一样,实际上呀你在牛角上面,采呀多多少少碰上牛了,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现在牛是什么根本不知道呀,到处去乱搞呀,自己呀还是觉得弄牛奶,这么个可笑法,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理解到的。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这个看看呀,当依无错的一切因缘呀,在这个地方呀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佛经上面告诉我们呀,说法华、华严两部经典的差别,在这个地方就分别得出来了,就分别的出来了。佛法常常说,像小金钢吃了以后呀是绝定不消,它总归有一天发芽增长,所以我们呀常常拿这个做为借口,然后呢就在这个外面的大口,转圈子转了一大堆,说经上这样子讲的啊,就是犯这个大毛病,就是犯这个大毛病,现在我们了解了共中士道当中的十二缘起,这个它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楚什么?快则两生,慢则三生,对不对?第一个,三生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成佛的正因啊,虽然你种在那里,它迟早会生芽,可是啊,耶!你如果不用相应的法,当然恶法是爱取,正法的话呢,是正知见相应的善法勤精进去滋润这个成佛的正因,你还是要拿它来,这个佛经里面只是说,就怕你不种那个因,种了因,你迟早会结果的,我们呀往往拿了这个呀,好,弄错了,然后呢弄了种了因呀,然后呢到处去乱转,不晓得转了一个十万八千里,然后转回来,说经上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们了解了,那这个理路要辨得很清楚,你要想结那个果,转了半天,最后啊还是把以前的东西放掉了,重新开头,不但重新开头,而且必须要把你以前转错的那个路呀,一一要净除干净,不晓得多辛苦啊,不晓得多辛苦啊,所以说一个简单的比喻,像我们这里到正觉寺,简单你跑下去几步路就这么下去了,耶它现在啊,从那边走翻山越岭,乃至于经过了欧洲,美洲转了半天,然后它也转到正觉寺,他说我也到了,是当然到了,你愿意走这个路吗?啊所以这种事情啊,我们在这个地方啊的的确确要认识得很清楚,条件不具足不谈呀,所以关于这一点啊,我们不是劝一切人,如果它条件不具足,你只有告诉他,哎呀,你看见这个佛啊跑得去拜拜也好,乃至于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不错呀,他把这菩萨两个字也认得了,这也好,这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他的条件是什么?现在我们具足了这个条件了以后,居然这个直路不走还要这么转大圈子呀,这一点啊是务必应该分别得清清楚楚呀,所以我们学论以及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否则你看那个经的话,你一定会说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好了啰,反正你要种下个种子,然后随便怎么去搞都可以了,对不起,这就大错特错,而这错的结果呢?一句话,自己伤害了自己,当然我们不愿意。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哪,下面就问了,对了你讲的道理是一点都没有错,那么,什么是不错的根本因?而且呀把这根本因圆满的圆满因缘呢?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这三样东西,这个佛的一切种智呀,是根本在大悲,由于这个大悲来促发了那个菩提心,这个就是他的种、因种,然后呢这个因种啊要用种种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喔,啊一定是正确的喔,所以你时时记牢十二因缘当中,说慢则三世

  ,一定是策发这个正确的,否则其它的因缘你弄上去的话,采那个牛角,那个不是方便,那非方便行啊,这样的正确的路子,那么才达到究竟圆满的果。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

  啊那么菩提心有两个,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已经说的发起这样的心,胜义菩提心啊当这个证得空性的时候,在后面会告诉我们。

  【“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这方便呢就是六度万行,这个是下面这句话,指出他的传承,下面有一段辨,很有意思。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

  本论一开头的时候,曾经啊,说,分别这个错误,执著的时候呀提出来,这个支那堪布的事,现在这个地方详细说明一下,这个对我们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前曾经说过,普陀山那个田鸡和尚的故事啊就是这样,啊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没有了,啊所以他欢喜吃田鸡,啊就有人说他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空掉了,田鸡不空,实际上岂但田鸡不空,他嘴巴也没空,不但嘴巴没空,他的贪心也没有空,就是这样,啊这个毛病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现在要注意,他那个人怎么说呀。

  【“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他的这个错误的说法是什么呀,他说你不要什么都不要分别,因为凡是分别呀那个都是不对的,我们要得到的无分别智,所以你现在分别的话,啊,不要说这恶分别不可以,就是善分别本身啊它也在分别当中,跟那个无分别不相应的,你只要分别,它就是啊系缚生死的烦恼,所以你啊,就算是善分别,你还在三界当中,不能跳出生死,那个上面所说的错误的见解是这样,他又举个譬喻来说。

  【“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

  不管你用什么绑,普通的绳子绑固然绑住了,金子的银子的也是,云呢不管是黑云白云一样障住了虚空,狗咬不管是黑狗、白狗都是,所以他怎么说啊,他说。

  【“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你不要去分别,因为这样的关系啊所以: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

  所以他这么说,啊你真正了解了以后,你只要无分别就行了,而不要布施持戒,啊那个是啊不能得到这个无分别的那个愚夫呀才做这种事情的。

  【“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所以假定你已经得到这个无分别智,无分别了以后,你居然还要修布施持戒呀,那你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好像你呀这个,这个像做皇帝,已经做了皇帝,你在居然还要去耕田去,这个做皇帝还要耕田吗?换句说做了皇帝,还要做下人的事情,还有呢如象得迹,你本来要去找象是从那个唉是找到一个象的足迹,然后呢你去找,找那个象,现在你象已经找到了,你还找那个足迹,你不错了吗,这个就是前面这个人啊,颠倒错误的这种说明,他不但说明这个。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

  它还引经上面成立喔,喔,这个经上面怎么说,这个经上面怎样说,就这样。

  【“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那就是主要的一句话,上面这个人的错误的见解呀,他把一切的方便品,所谓方便品呀,我们前面所说的修佛要二样东西,一个是福德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要福德圆满,一定要行那个种种方便,这所谓呀布施、持戒,六度万行。他现在前面这个人错误的说法,他说你只要证得了空性,安住空性上面一切圆满具足这些东西都不要的,这些东西不是真实成佛的,真实成佛的话,这个是你在分别当中,分别当中是不行,他前面的说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大错谬。下面这段这个辩论呀对我们非常重要喔,对我们绝端重要,它并不是说不要,实际上呢在什么情况之下,如何才是应理呀,它下面有非常完整的,所以我们呢耐著心一步一步学下去,同时如果下面这个地方有不懂的,你们就应该提出来,应该提出来,那么在晚上温习的时候呀,我还会特别厘清,不清楚的地方呀要把它一一的指明白。啊,因为他上面有了这种说法,说那些方便分,六度万行啊都不是真实成佛的,啊所以这么一来的话呢?如果你跟著他去做的话,就变成什么呀,你什么都不要做了,你只要坐在这地方的,安住在空性上面就行了,实际上呢,成佛啊它不但要智慧圆满啊,还要福德圆满,福德圆满一定是从那个世俗的世俗谛上面去做的,现在根据他这个说法的,破坏了这个世俗谛的话,完了,你不能成佛,说,实际上呢,说我们中国的禅宗祖师好像特别强调这一点,是真的吗?不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的内涵,往往会误解,大家还记得百丈大师说过一句话,实际理谛是一尘不染或者一尘不受,佛寺门中是一法不遗,很清楚,你讲智慧份的话,那的确是空到绝端,实际理谛里一支圣义谛当中呀找不到一点点东西,所以说大地无寸土,整个的山河大地这么多,连他的一点点的地方你都找不到空的么!耶,但是呀他叫佛寺门中,佛在我们真正行持世俗谛当中是一法不遗,一样东西都不遗漏,不能少掉一点点说得很清楚呀,一点点小事情都不能遗,何况是你要学的六度万行呀,这样,所以它上面说那支那堪布就是指中国和尚,实际上他并没有真实了解,就像刚才那个普陀山的那个田鸡和尚一样,那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要找啊善知识,他前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真善知识,有很多人啊,它自己也懂得一点,得到一点呀一分相似决定,前面还记得吧,耶,他碰到一点点似是而非,你说他不懂吗,他好像懂得一点,哦然后呢懂得一点自己还觉得喔;就是这个样,这种人你跟著他呀,他自己固然啊是走错了,你跟著他你注定也是走错了,而这一点啊是太重要,太重要,实际上呢这一点呀我们不要责怪人家,一定要眼前反省自己,什么?自己的业力所感,反过来我们要欢喜喔,啊我们虽然呀,在这上面的业力感得没有完善的知识,却种下了善根今天才遇见这么圆满的教法,总算把这个关键所在的是非呀,分别的清清楚楚,这样,那个时候呀我们啊,不责怪人家,只从自己内心当中净化自己开始,对了嘛,对了嘛,所以说,如果是这样的前面所说的话,他不要一切的这种世俗方便分,一天到晚安住在这个无分别当中,那个是什么呀。

  【“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

  他前面啊讲正修的时候刚开始道前基础,讲修的时候,他后面紧跟著破除此中邪执,所以讲修行的时候有很多错误的,还执著。把基本的已经指出来了,现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固然修方便集福德资粮,你一定要观察思惟,实际上就是你求智慧资粮,你还同样的要用那个观察慧去思惟抉择空性的真义,结果你现在不要分别了,对不起,你不要分别的话,那个思惟观察的心整个的一刀两断,这个是唯一的破除烦恼,积聚功德的唯一的一个工具宝贝,你现在把它不要了,请问,你还能成什么?所以不要说,这个方便福德分由此而整个的损掉,就是你要证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啊它同样的远离胜义道理。实际上我们仍旧不妨以禅宗来说,禅宗的祖师告诉我们很清楚的,啊有的人啊得了个定安住在这上头一动都不动,耶他说,错啦,你这个是死水,如果说大家学过禅或者看过禅宗公案,很清楚很明白,它绝对不是啊,死死的脑筋啊在那儿不动的,要干什么起疑情,疑是什么?哎你想嗯?嗯?要找它啊,这个时候找的这个心情是什么?在观察慧啊,你去观察嗯嗯?念佛的是谁?哪一个人念佛?或者拖死尸的谁?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在找啊,找那是什么?嗯思惟嘛,就是观察嘛,这个才是智慧,这很清楚很明白,这一点啊我们务必要清楚,以前的祖师的所有的大德说得清清楚楚,记得马祖大师当年这段公案吗?他在那儿著定,作的很好,他的老师跑得来,说你在这儿干什么啊,我在这儿学佛。嗯?这样。这个老师啊妙咧!啊让他,他坐在那儿地方,他自己拿了个砖头跟啦跟啦的磨,然后呀马祖奇怪这个人跑得来磨这个砖头?哎问他磨砖头干什么呀?我做镜子。什么?你磨砖头作镜子,那有这样的道理啊,你说要造那个镜子,用砖头来磨,磨得成功吗?那当然磨不成功。这个人怎么这么荒唐。马祖就说,你要作镜子怎么磨砖头啊?他老师怎么讲?嘿,是的啊,作镜子是不可以磨砖头的,成佛呀不是坐在那里不动的。大家还记得吧?耶然后呢给他开示,他就马上就开悟,马上就开悟,啊!然后呢我们看看六祖大师也有这么一段公案,当时有一个叫卧轮禅师,啊这个卧轮禅师啊,这个定功非常好,他自己觉得很得意,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哎唷这个定功很好喔,他没有分别啊,啊他有伎俩。我有本事,什么本事啊?哈,叫对境心不起,能断百思想,把脑筋里的杂念啊通通把它断掉,一点都没有。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任何境界来,心里了不动心,然后呢菩提日日长,啊一天一天的增长,一天一天的增长,要我们看起来对啊,喔,结果六祖怎么说啊?大师怎么说啊?他说惠能没伎俩,我啊,六祖大师自称,惠能啊,我可一点本事都没有啊,我可一点本事都没有,他这个有本事的人啊,能断百思想,他,大师怎么说?不断百思想。都不去断它,什么东西都不去断它。对境心数起,啊对著境界啊,境界来了吗?哎看见了嘛就看见了,听见嘛就听见啦,所以对境心数起,叫菩提作么长。它这个菩提怎么增长法呢?耶那就是六祖大师自己说他内证的经验,很明白说在这个地方。耶禅宗可没这样说喔,所以我们哪的的确确不了解啊,禅不是容易好学的。记得黄檗,那是好了不起的大师喔,那是盛唐禅最鼎盛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说大唐国里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所以说现在我们这地方啊,论禅啊有修有证的人哪,嘿,有多的很呢,但是啊够得上做老师的人啊没有,那个这样耶,他是马祖门下的主要的啊一个大,一员大善知识,他那个时代,说换句话说禅宗最鼎盛的时候,所以我们轻易开口真不简单哪,耶那个地方啊我们要了解啊,我们现在影子都没有啊,自己在我这个对,他这个错,哎呀我以前一直犯这个毛病,所以现在一听见哪,惊心肉跳之感!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那随便一提,现在我们哪继续下去。

  【“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

  看见没有?说他这个心里面这样的话,不管你怎么不分别,安住在这里,对不起,这是定。

  【“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喔你把这个作为,居然作为殊胜的胜道,胜道是什么?殊胜的,超胜的智慧,你把这个定执为慧的话,那是最大的大错误,倒见当中最差的一种,倒见当中最差的一种。这个无问比丘证了四个四禅,以为得到四果,所以临终的时候啊,耶,谤佛,下阿鼻地狱这段公案,就在这地方,所以前面也说过了,耶,你定慧啊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自己只解脱自己,现在啊的的确确啊,这我们啊这地方实在分不清楚,不要说一点功夫都没有的喔,我上次跟你们说过,我亲自遇见的有几个有功夫,然后呢得力坐了一点点哪,乃至于啊这个定啊,尤其是根本定都没有得到,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啊,然后呢或者更超越一点,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啊,就自然而然那种情况啊,先是啊眼前的境界啊,如云如烟那样慢慢的,慢慢慢慢的,乃至于身体也消失掉了,耶他自己觉得啊见到空性了,啊!那是根本定都没得到,所以这个没有完整的教授啊,凭自己也看一点书摸索的话,实在危险哪!实在危险哪!现在我们啊继续下去。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

  关于这件事情,在这个西藏的佛教整个过程当中是一件大事情,当年这个,这个支那和尚,就是汉地这个和尚啊,是跟文成公主一起去的,的的确确也带了很多经典去,可是他那个观念本身错误,很多人跟他学,于是啊大家都走上这个错路了,啊那时候好在这个莲花戒这一位大菩萨,他就是静命祖师的、静命菩萨的一个弟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有成就者,耶结果两个人辩论,结果啊把他,把他这个错误的见解哪破毁掉了,破毁掉了,后来那个汉地的和尚就跑掉了,就跑掉了,尽管如此啊。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

  但是现在啊!由于那个啊正法啊慢慢慢慢的隐没了啦,所以能够呢完整教授不错误的道理,来说明正确圆满纲要的那些人哪,也渐渐渐渐都消失掉了,这个是指善知识。

  【“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赢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另外一方面善知识是慢慢的隐没了,修学的人呢─福薄,福薄相,啊,虽然哪对正法还有点信仰,信仰是有的,但是啊智慧呀毕竟呀太差,不能分别正确的如理了解正确的内容,所以很容易啊轻视,乃至于啊毁谤这些,当然毁谤行品持戒固然不可以,反过来你毁谤智慧也不可以,不管是那一个,从这地方我们现在就晓得了到末法的时候啊,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你一毁谤,修道的时候都不要啦,不要了嘛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和尚说的,所以这种情况啊,现在啊我觉得发现最严重的是日本,啊这个事情真是啊,你不能想像啊,啊譬如说像讲教的,本来天台是弘教的,讲得非常圆满,它现在到了日本变成个什么呀?喔,最究竟圆满的是妙法莲华经,所以啊他到那时候呀就只要念几个字─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好了,你其他都不要了,讲教的都是这样的,那么讲净土的呢?他也有啊,叫净土真宗。我们至少还要一个念佛呀,他说这个呀你只要一个信字就够了,连它那个六个字啊,乃至于四个字都不要了,啊,是是是是,实在是啊真是糟糕啊,这样的弄法,啊结果呢慢慢的演变出来,讲教的那些人,他也讲,讲了半天哪,啊然后呢总归啊说教本身啊要理性化,教当然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它那个理性化,拿世俗的概念去看,譬如说佛讲很多神通,他处处地方说这个不合理性化,这是迷信,那个时候的民风末开,所以哄哄他们,讲这样,耶他始终拿什么,拿现在的概念哪,觉得是理性化,所以这一点哪说起来真是可怜,前面已经举了很多的例子。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6-107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8-10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0-11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2-11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14-115卷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2-10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0-10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8-9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6-97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94-95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