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狮吼音·开示集:米觉多杰教言(第十一天) |
 
狮吼音·开示集:米觉多杰教言(第十一天)
课程:《无死甘露妙树》又称《百段引导文》 时间:2012年12月3日 藏译中:伦多祖古 [共同]与[不共同]两个观想次第中的[共同]部分已经结束。接下来是第二[不共同]部分,即伴侣的过患。比方说一个出家人,他必须断除与在家人的结交,而要与出家人结伴,因为有时候在家人与出家人要办的事情是不同的,出家人若长时间与在家人在一起,那么就会慢慢贪恋在家的世间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会沾染上在家人的行为。 此外,若是大乘、密乘行者,与小乘声闻乘行者结交的话,菩提心就会衰败。总之,不论结交任何伴侣,一定要保持坚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要放弃自己的目标,必须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来世获得解脱并证悟佛陀的果位。我们和贪恋今生的世间人,两者目标是不一致的,平时能够分开行事的话,这样最好。 在[普贤行愿品]里提到,我们必须懂得与一切善士结交,比方说,过去有一个人喝酒抽烟,什么事都去做,然后就有人提醒他:你这样做很不好。他就回答对方:我是在随顺众生,为了和他们一样,为了能成为他们团体的一员,所以我才去喝酒抽烟。你若随顺世间法,就会成为世间人。但是,真正的[恒顺众生]并非是此一含义。总之自己的目标与修持的信心,一定不能失去!之后,再去利益众生,再去随顺众生。这才是真正的随顺,而不是说要去随顺众生,然后连自己最初修法之心,也完全舍弃了,如此就与真正的随顺完全相反了。 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即是一生的伴侣,而在修持密乘上的伴侣,则是生生世世、成就菩提的伴侣,是共同前住菩提道的金刚道友。我们应如何去结交伴侣及法友呢?在行持菩提道之前,法友即是直至获证菩提的真实伴侣。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取舍与区分善恶的智慧,但我们不只是[有]就可以了。一定要让自己习惯于取舍善恶。人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与人生道路,目标一旦择定,就要朝此目标前进。当我们朝着目的地出发之时,也会有喜乐的感受,这时如果能有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法友陪伴,因为有这样的同参陪伴,内心就会有一个依靠,所以伴侣是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人生中,若不懂得如何去结交善友,彼此间更不能互相帮助的话,那就很难成就善果,因此一定要懂得如何去结交伴侣。尤其是一般世间的家庭,夫妻之间若没有很好的关系,不懂得交心和理解,就会出现很多的麻烦、问题及痛苦。最主要的是应该找到与自己性格与行为相契合,至少要有70%相符合。除此之外,自己也要懂得如何去维持这份情感,如此才可以更长久幸福。 接下来,讲到摄受眷属[弟子]的过患。一个登地菩萨与瑜珈士,若有很多眷属,这是非常好的。在噶举祖师的教授中说,当你了悟到心性时,才能去摄受弟子。即使对心性与空性还无法真实的了悟,但至少对心性与空性已经有一些觉受,此时,才能去摄受弟子及眷属。否则在尚未达到此一成就之前,最好暂时不要摄受弟子与眷属。否则,除了在别解脱戒中会有过患外,菩萨誓愿也会生起颠倒的意念。因为没有能力承办弟子的事业,就会觉得自己连这些弟子和眷属的事业,都不能承办,更不用说要承办一切众生的事业了。因此,上师若不能好好地摄受弟子,也有可能会舍弃对众生的慈心,而弟子如果扰乱上师的心续,也会破坏三昧耶戒。总之,若具足三戒与三学的功德,则可以摄受弟子,反之最好不要去摄受。 平常我们会有此一现象,出家人经过3年闭关之后,获得[上师]的名号,然后出国,有人就这样教他们,你要去摄受一些弟子,于是他就答应了,然后呢?每个上师就有一个中心,一座寺院。虽说这是好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若以引导文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患与过失。一位上师,一定要先成熟自己的自相续,然后才能够去指引他人;就像一颗苹果,一定要里外都熟透了,这颗苹果才可以吃。同理,上师自己的自相续,一定先要成熟,否则不能去摄受弟子,也不要急着去摄受弟子。 譬如:一部手机或电脑若是电力不足,一定要充好电才能继续使用,如果我们想要100%的使用,也要事先充满100%的电力。比方说我自己,因为[噶mb]的名号盖在我的头上,然而,我并非像往昔的祖师一样是直接获证断证功德而降临世间,所以我有时候会有一些困扰,比方说,小时候我看佛经,即使再怎么用功,别人也不会觉得奇怪,他们会说:因为你是[噶mb],因为你是佛,所以你这么做,没有什么稀奇的,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当我自己看自己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一个能力有限的平凡人,如果说要行持像佛菩萨一样的功德事业话,那就很难了!我自己并不具足这样的功德,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困扰,但是我还是尽力的去做,不过即便已经很尽力了,但有的人还是认为: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即使自己会有一些功德,但却没有达到别人所期盼渴望的那样,有时只能打肿脸充胖子,这又是另一种难题了。 就像以前我认为,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佛菩萨会有上亿的化身,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祂是佛,因为祂是菩萨,因为祂的神变可以变幻出很多很多,而不觉得这很神奇。到后来,把这件事套用到我自己的人生中,我就觉得,真的是很困难,就会去想,如果我可以变化成亿万化身的话,那该多好啊!因为要行持成办无量众生的事业,仅仅一个身体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祖师先哲们教示说,现在你虽没有能行持众生事业的能力,但至少也要去发愿,然后记在心里:希望在未来,自己可以成为能够变化亿万化身的佛菩萨,然后去利益一切众生。至少也要有这样的愿心与愿力,我觉得这也是非常殊胜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说,如果你没有他心通,亦没有体证空性,你就不要去摄受弟子,不要去行持利他的事业,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你去行持利他事业并非易事。 出家人的资具,一日三餐等都是功德主的供养。[供养]佛菩萨与三宝中的[供养]一词,是有关于财物的敬语。比方说,供养一个清净的比丘与僧众,以及献供的善信功德主,由于双方都是清净的发心,因此,自他都可以积累资粮。对僧众而言,有受用及受供的福泽,由此可以积累资粮。如果你只供养法宝,那么就只有受供的资粮,而没有受用的资粮,因为教证法宝是无法受用这个供养。我们没有机会与福报去供养佛陀,但是,如果你去供养一位戒律清净的比丘,也会有如供养佛陀同等的功德;反之,若是供养一位不清净的僧人,他其实并非一个供养处,却装成自己是一个供养处,这就成了[邪财]!所谓的[邪财],以前我也说过,比如我们僧众虽然不做世间事,但还是可以吃饱饭,我就会觉得,僧人是人类之中最差劲的,一般世间人经过自己辛勤工作而得到相应的工资,如果他不做事,是不可能得到工资,也找不到工作,像我们这种僧人,有时候受用功德主的供养,但是却不做僧众应做的本分事,所以(此类)僧众是世间最大的盗贼,世间最不知廉耻的人,这是非常重大的过失! 佛陀时代,有很多比丘因为畏惧自己可能犯下受供养的过患,而把戒体归还给佛陀,最后他们还俗了。当时佛却赞叹他们说:[善哉!善哉!]但若所有的僧众都如此、都跑掉的话,我们就找不到僧人了。所以,要想有资格受用供养,就必须具足二个顺缘:一,具足戒律;一位具足清净戒律的僧人,他就没有受供养的过患。二,具足成就。比如说阿罗汉,他们可以享用供养。否则其他人受供养,就(容易)会有很大的过患。 我们僧众,一定要知足,物质并不需要非常的圆满,资具也不需要非常的多。在过去,佛陀时代,僧众们的生活和行仪,处处彰显着知足的功德。知足的行仪,有利于修持,也有利于环境。比方说现在一个家庭,他们的衣服家俱各方面物资,都比以前还要多得多。又如我的家乡,以前别说摩托车了,连自行车都没有,然而,现在听说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摩托车,这些都是最初一个富有人家先买了摩托车,然后其他人跟着仿效,慢慢地,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从某方面来说,认为[别人都有,自己也要有],这是很愚昧的心态。总之,要看自己是否真正需要,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并不一定要去仿照他人,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他住处简陋,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反观我们世间人,若能善用明辨的智慧,而非只为了模仿他人,清楚自己的生活需要哪一样财物,哪一种生活方式才与自己相符合,懂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则像一些人,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这样对环境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比方说看见别人有车,自己也要拥有一辆,一一去仿效,听说新德里已经有6亿辆汽车,每天都是一路堵车,这样开开停停的,还不如走路比较快。 我们僧众一定要以一种善心,如理如法的行持,无论洗漱或是吃饭,时刻都要审查自己的心态和言行。而非即使自己吃不了,也要拿一个很大的盘子,装得满满的,堆的像山一样高,穷人们连你们一半的饭菜都没得吃,但我们却还要浪费掉很多食物。再说饮水,早上刷牙时,水龙头一直开着,任水一直流着,浪费这么多的水,现今世界上很多人别说是洗脸水,连喝的水都很难找到,而我们却是这样的浪费,若是投生到非洲那可怎么办啊!听说,由于缺水的缘故,非洲还有人去喝牛尿的。如果送你们到非洲待上几个月,回来后可能就会懂得水的珍贵了。 我们虽然需要依靠衣食,但也在这上面造作了很多的罪业,在国外有很多杀鸡的屠宰厂,一天之中要杀掉好几十万只的鸡,而这仅仅只是一天!那么一年中,总共要杀掉多少众生呢?这都是为了我们的衣食,才去屠杀的。有人说,噶mb说,吃肉就不是噶举弟子。以前,我在噶举祈愿法会时,呼吁大家要戒食众生肉,我引用了第八世噶mb米觉多杰的教言,提醒大家一定要断除不清净的八物, 如果你吃肉或是杀生,就不在噶举派的行列中。这并不是我讲的,是米觉多杰讲的,如果你们要起诉的话,就去找噶mb米觉多杰吧,我只是引用了他的教言而已。 (佛经中说[月光童子)即冈波巴大师,佛陀为月光童子授记,未来他会远离不清净的八物,即是肉、酒、武器、盔甲……。)在藏地堪布慈诚罗珠呼吁大家戒除肉食,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后来此话传到最后,却变成了如果你吃肉的话,你就会被排除于藏人之外,你就不是一个藏人,传到最后话就变味了,完全颠倒了。 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吃肉。但自从来印度之后就变了,也许是因为印度的肉没有藏地的肉好吃吧!这让我的戒肉变得更走运。我们虽然吃肉,但是并没有看过动物被杀的情景,如果我们看到动物被杀的影片,就会觉得那真是太可怕了!也会去想:吃肉真的是没有意义的事。虽然,今生我们没有成为杀众生的屠夫,但是未来也要尽力让自己不要成为杀众生的屠夫。应尽力去戒除肉食,不论我们投生为何种身相,永远也不要远离对众生的慈心,以此发心去思惟,并且戒除肉食。 在十六世噶mb祈请文的最后,我写了一个偈子,大概的意思是说:为了利益天下所有的慈母,生生世世不离慈心,在菩提大塔的佛陀等身佛像前,我发此愿,愿以此偈子的愿力及功德,祈愿一切众生皆能获得快乐。我以这种方式,戒除了肉食。我虽然也呼吁大家戒除肉食,但这不是在威胁你们必须断除肉食,我只是说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所吃的肉,是我们慈母众生的肉,想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心情吃肉吗? 当然,也有人因为身体营养不足,或者是生病,需要以吃肉来补充营养,这是例外。但是你可以在一天的三餐里,一餐不吃肉;或者在一星期之中,有二三天不吃肉,这也是很好。吉祥的日子不吃肉也是很好,像是神变月佛诞等日子,这些时间不吃肉,我觉得这样做是非常好的。之前,我的父母总是说:我在吉祥的日子不会吃肉,但希望你加持我,不要把吉祥的日子弄错了,让我在吉祥的日子不会忘记戒吃肉食。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不然他们不会叫我去加持。 我只是给大家一些建议,你们自己该怎么做,是你们自己的选择,并非说某个佛陀或上师如是说,然后自己就照做了,如果自己没有对众生生起悲心和感触,那么戒肉食也就很难长久了。 我们要去思惟:由于我们吃肉,而给动物与众生制造了无量的痛苦!因为这个理由,而发愿戒食众生肉,并非只是玩玩或是和谁比赛而已。希望大家好好的去想想。但有时候,我们又会说:上师祖古们及佛菩萨的化身,应该要去吃肉,因为他们要跟此动物结上缘,为了救度它们,所以他们应该要吃肉。但是,在夏嘎楚珠让卓的一本书中说到,所谓佛菩萨的化身,上师祖古们吃肉的这种行仪,它不是好的行仪,也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因此我双手合十,祈求并希望你们日后不要去行持这种行仪。 另外又有一种说法是,有慈悲心的人要去吃肉,有誓言的人要去喝酒。这里提到有慈悲心的人去吃肉,一定要有以下的观想方式:把肉放在盘子里,一驮一驮地煮着,或者弄成菜,或弄成肉汤,然后放在自己面前,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想,然后一下子就吃下去了,此时,应在一座之中,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或者是五分钟,或者是一分钟,希望以眼前的众生为主的所有众生,都可以远离痛苦与痛苦之因,之后一定要念诵一段静命法师所作的忏悔文,及断除吃肉罪障的咒语,或是念佛菩萨名号、咒语,或是观想慈悲心、菩提心,以这种方式才去吃肉。或者是,把眼前的肉观想成是自己的儿子或母亲的肉,而去吃它。然而,我们却没什么时间去观想慈悲心,也还没有供养,一下子就直接把肉吃掉了。 竹巴噶举有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个村庄发生饥荒,村里有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和他们的一个儿子,若是再找不到食物,他们就快要被饿死了。老夫妻心想,我们两人之中,若有一人先死了,我的肉就要给儿子吃。当时儿子也想,我的父母就快要饿死了,我如果死了,我的肉要给父母吃。然后有一天,这个儿子自杀身亡了,身旁放着一封信,信上说:你们一定要吃我的肉,否则,我的死就没有意义了,我就会死不瞑目。因为他是为了让父母有东西吃,才去自杀的,父母若不吃的话,也就辜负了儿子的一片孝心。老夫妇只好一边流着泪,一边吃了儿子的肉。他们并不是很欢喜地去吃,也不是抱着享受美味食物的心态去吃,而是很哀伤地去吃。同理,一位具有慈悲心的人,具足菩提心的人,如果要吃肉的话,他们吃肉的心态,也要像那对老夫妇一样,以这样的心境哭着去吃肉。但是我觉得,如果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吃肉的话,那还不如不吃肉呢! 如果我们不吃肉也不会死去,也不会阻碍我们成佛,我们没有这样的困难。直贡噶举的教巴吉敦松给大师,他有一次生病了,医生建议他吃肉,说需要补充一些营养,当时大师就说:我不吃肉,即使会死掉,也不吃肉! 我们的罪业大多是由衣、食、名利三者所产生的。所以,我们对衣食名声这三者的贪恋,一定要舍离。舍弃衣食名利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由于衣食名利,我们造作了很大的罪障,因此,才要去舍离。应以一种知足的心态,不需要太过圆满,只贮存自己所需,而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之物。并非说要不吃不喝,或是赤身裸体的跑才是。[所需]与[欲望],两者是有区别的。对出家人而言,一件僧袍,一件披单,这也就足够了,但是我们却拥有很多东西。 但是有时候没有,又会想要有,但是拥有时,又有更大的痛苦,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像我呢,有时候就会很麻烦,很多人都供养我,如果不收又不行,但收了,却只好堆放在一边。 所谓的知足,并非在于拥有多少的关系,比方说转轮圣王若能知足的话,即使拥有很多东西,他也可以知足。因为是内心的知足,而非外在的拥有。即使把外在的一切东西都抛弃了,但内心不知足,这也是无益的。最主要是断除我执,断除执为我所有,就像当下一种知足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