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语禅:在“礼”中入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语禅:在“礼”中入定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春秋中期以后,鲁公每月初一不但不亲临祖庙行告朔礼,而且已不听政,可是还要照例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

  孔子说:“你爱的是那只羊,我爱的是‘告朔’之礼。”子贡认为既然没有内容,形式也就不必要了,何必每月初一还要在祖庙杀一只活羊呢。

  孔子认为不能废弃羊,因为礼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什么也没有了,还怎么去克己复礼呢?不需要“礼”的形式,只能针对已经开悟的圣贤来说的,他们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中,其心已经出世,故已不需要世间“礼”的约束。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没有一定形式的约束,那也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羊和“礼”的关系,是“礼”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的本质和内容来自清净心,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整天杂念纷飞,他怎么能保持清净心呢?那就只有靠“礼”的形式来约束自己,有了形式的约束,即使敷衍了事,也仍旧能够感受“礼”的存在。如果什么形式也没有了,那么天下还能不大乱吗?孔子虽然说过“礼,与其奢也,宁俭”,可是如果连羊也撤掉了,那么连“俭”也没有了,“礼”还如何存在呢?

  佛教对于礼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视的,禅宗说即身成佛,但没有成佛之前,仍旧需要遵守禅门清规。寺庙天天都要供养诸佛,香花灯烛供果四季不断,如果把香花灯烛供果等撤了,那么还像一个寺庙吗?还怎么让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广结善缘呢?所以,对于“礼”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要辩证地看,虽然更重要是内容,要有一颗虔诚心,要有一颗清净心,但是,内容需要形式来表现,也需要形式来约束。所以不要因为一讲“礼”在于心,就什么形式也不要了。

  佛教礼仪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修行者行住坐卧都要合乎威仪。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礼仪。

  佛门吃饭前先要供养诸佛,要念经念咒,还有“食前五观”,第一句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修行人应把饥渴当作一种疾病,以食物为良药进行医治,使身体维持健康而食用。又云“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修成道业,才受用此食物。还有要心中观想,吃第一口时断一切恶业,吃第二口时增长一切善业,吃第三口时愿所造善根回向众生。佛门修行人走路也与众不同。

  佛教认为,世人举足动步无不是罪,就以走路来说,一生误伤的生命不知道有几千万亿了。所以佛教提醒修行人,不仅不能故意杀生,也不能误伤脚下的生命,要脚下留情。《沙弥律》说,修行人应该在每天清晨没有下床以前,先念佛号数声,祈祷说:“从清晨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误伤时,愿你即时生净土。”然后念咒七遍,咒语是:“俺地利日利娑婆诃。”念过七遍后,再在地上走路,就不用有误伤的担心了。

  论语禅:

  按照礼仪来为人处世,那么我们就每天都在禅定中。

 
 
 
前五篇文章

论语禅:常不轻菩萨

论语禅:在爱情中实现涅槃

论语禅:敬畏之心

论语禅:孔子的音乐禅

论语禅:不为境转

 

后五篇文章

论语禅:非暴力主义

论语禅:“礼”与生活禅

论语禅:为心祈祷

论语禅:心诚则灵

论语禅:美在天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