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

  内容提要:

  阿难举了七处处所:一、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内,二、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外,三、认为能知之心潜伏根内,四、认为见暗名为见内,五、认为随所合处即是能知之心,六、认为了知之心当在中间,七、认为一切无着是觉知之心。一一都被佛陀否定了。

  一 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内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祗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1。今祗陀林实在堂外。

  【注】,

  1 给孤园 拘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修建精舍,施与释迦牟尼为居止说法之处,以太子和长者二人名字命名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树园或给孤独园。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一切世间众生,识心都在身内,如来的青莲眼亦在佛面。我观我的浮根,眼在我面,我的识心确实在我身内。”

  佛问阿难:“你现今坐在如来讲堂里,你看看,你见祗陀林在什么地方?”

  阿难答:“世尊!这大楼阁中的清净讲堂,在给孤园里。在这里看祗陀林实在是在这讲堂之外。”

  原文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1,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注】,

  1 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阿难请问三净观修行方便,因为三净观是圆融的一个整体,所以世尊只举三摩提一名,统摄三观,说“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大佛顶,即是至高无上的正觉。梵音首楞严,意为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

  白话解

  佛问:“阿难,你在讲堂中,先见到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中,先见到如来,再见到大众,然后往外望,便见到林园。”

  阿难!“阿难,你因何能见林园?”

  “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大开,所以我在讲堂内得见林园。”

  这时,世尊当众伸出金色臂摩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和大众:“有三摩提,名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由这一门,超出一切,到达妙庄严海,这是十方如来必由之路。你用心听着。”

  阿难顶礼世尊,恭敬听受世尊慈悲教诲。

  原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白话解

  佛对阿难说:“照你所说,身在讲堂,因为门窗打开,便见堂外林园。我说,有人身在堂内,不见如来,只见林园。”

  阿难说:“世尊!在堂内不见如来而能见林园,没有这样的道理。”

  “阿难,你正是这样!你再好好想想,如果心确实在身内,应当先见身内的东西,即使不能见心肝脾胃,至少应知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为什么你都不知这些变化?心在内尚且不知内,又怎能知外?由此可见,你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内,没有这样的道理。”

  二 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外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显徽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白话解

  阿难稽首对佛说:佛问阿难:“比丘们随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然后回祗陀林,这时我已吃饱了。当一人吃饱了时,能说大家都吃饱了吗?“我听到如来这法音,悟得我心在身外。譬如在室内点灯,这灯必定是先照明室内,再照着室门,然后照见外边的庭院。人们不能见自己身中的东西,只能见身外的景物,这就像在室外点灯不能照见室内的景物一样。这道理很明白,大概错不了,同佛的了义没有出入吧?”

  佛问阿难: “比丘们随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然后回祗陀林,这时我已吃饱了。当一人吃饱了时,能说大家都吃饱了吗?”

  阿难答: “不能。世尊!众比丘虽然都成了阿罗汉,还是各有各的身命,怎会一人吃饱能令众人饱呢!。”

  原文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 “是啊!你心不在别人身,你觉饱不是别人饱。如果你知见之心是在你身外,你的身和你的心互不相干。心之所知,身不能觉;身之所觉,心不能知。我问你,我伸出兜罗绵手掌时,你眼见了,你心知不知?”

  阿难答:“我心知。世尊!”

  佛告诉阿难: “既然心知,怎能说心在身外?由此可见,你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外,没有这样的道理。”

  三 认为能知之心潜伏根内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依佛所说,因为心不见身内之物,可知心不在身内;又因为身觉到的事,心也知道,身心不相离,可知心不在身外。我今思量,应在一处。”

  佛问: “在哪里?”

  阿难说: “这能了知事物的心,既不见内而能见外,我思忖这心潜伏在眼根内。譬如有人用琉璃碗盖住两眼,这眼根虽然被盖住,但没有妨碍,眼根所见,心随即知晓。因此,我判定这能知之心在眼根里,所以不能见内,而见外物则了了分明。”

  原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白话解

  佛对阿难说:“依你所说,能知之心像琉璃一样,潜伏在根里。如果这人用琉璃盖住两眼,看见山河之时,见到琉璃不?”

  “见啊!世尊!这人用琉璃盖眼,确实看见琉璃。”

  佛告诉阿难:“你心如果同琉璃相合,当看见山河时,为什么不见自己的眼?假设心能见眼,眼即是所见之境,而不是心随眼知。因为心不见眼,不能说了知之心潜伏在根内。由此可知,你认为能知之心潜伏根内,没有这样的道理。”

  四 认为见暗名为见内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1。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注】

  1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略称为佛,意译觉者,是有最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并能指引众生圆满觉悟的大圣人。凡夫和圣人本无分别,迷时是凡夫,觉悟则成佛。如果心在虚空,那么心和身不同一体,觉知的心是一佛,觉知的身又是一佛,便一身成了两佛。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我今又这样思量,众生之身,脏腑藏在里,窍穴开在外,藏则暗,开则明。我面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可以这样说吗?”

  佛告诉阿难:“当你闭眼见暗之时,这暗境界在你眼前,怎么能说是见内呢?假设暗就是内,那么,当你处在没有日月光、又没有灯光的暗室内时,室内的一切都是你身内之物了。如果只是心见,与眼无关,这说不通。你说开眼见明,你的颜面在明处,而开眼见不到你自己的颜面,也说不通。假设能见颜面,那么,你心和眼根应在虚空中,不在你身。眼见颜面,即是见自身,应是眼知,身不能觉。如果你说眼亦知觉,身亦知觉,即是说你一身成了两佛。由此可见,你说见暗名为见内,没有这样的道理。”

  五 认为随所合处即是能知之心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1。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2。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3。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注】

  1 四众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四众。男出家人称比丘,女出家人称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士称优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士称优婆夷。

  2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佛经中的“法”,有多种义:(1)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客尘称为“ 法”。这是由感觉器官的感知功能与被感知的事物因缘和合生起的感性认识,再经思维加工形成的理性认识。(2)泛指一切认识,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潜意识。(3)指认识事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自我)和改造事物的方法。(4)指本住的法界,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变化规律,即是客观真理。“心”亦有多种义:(1)识心,指染杂不净的妄想心,未离三界妄有、未离意识的心都是妄心。(2)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心,即真如一心。(3)肉团心,即生理学说的心脏。本经说的心为前二种义,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功能。本住法界非心生,此外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善法、恶法,都是心生。心生了法,经长期熏习成烙印,便成为埋藏心底的藏识种子。现识、藏识辗转相因,便生起攀缘心,就是妄心。所以说,生出来的法又引起心的种种活动。

  3 十九界因七尘合 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说名为根。譬如眼根,包括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和大脑及这些生理构造的功能。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含义都一样,包括有关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摄受的对象,主要是外境。意根摄受的对象,主要是内境。这内境包括因外境而起的心理变化和生理活动引起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有潜意识引发生起的景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有欢迎或抗拒等意志。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客观事物在自心中反映出来的印象,说名为尘。意根所摄受的内境,是潜意识引发的影像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以及欢迎或抗拒等意志。如果一个修行人面对内境,不依境攀缘,不生妄想,不动情绪,这些内境都不会成为这个修行人的法尘。如果你摄受了,动了情绪,起了妄想,这些内境便成了你心中的法尘。六尘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自心中的反映。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识是感性认识,意识是理性认识,是人们心识生灭的枢纽。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这十八界已把人们心识的生灭现象包括无遗,人们一切认识活动,都跳不出这十八界的范畴。不可能再有十九界和第七尘。根本不会有第十九界与第七尘相合的东西。

  白话解

  阿难说:“我曾听佛向四众开示,由心生出种种法,生出来的法又引起心的种种活动。我今思量,觉知之体,即我的心性,心性与法相结合,随所合处,即是我的心,这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佛告诉阿难:“你说因为法生,便有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即是你心。这个心如果无体,则没有什么与法相结合。如果说无体也能结合,便是第十九界与第七尘相结合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心如果有体,你试摸摸这个体是什么样的?你能知之心是从身内出来的还是从身外进去的?如果从内出,应能见内;如果从外入,应能见颜面。”

  原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白话解

  阿难说:“见物是眼见,知事是心知,心不是眼,不是心见。”

  佛说:“眼相当一室之门,你在室中,门能见你吗?所以,不能说眼能见。如果说眼能见,死了的众生还有眼,应能见物,你如果说他能见,便不能说他已死。阿难,若你认为了知之心必有体,是一体还是多体?心在你身,是不是身内身外遍体都是你心?如果是一体,则你摸一肢时,四肢都应有感觉;如果真的四肢同时都有感觉,你就不知摸的到底是那个处所。如果能感觉出摸的是某个处所,便不能说心是一体。如果说是多体,便又成了多个人,哪一个是你?如果遍体都是心,同前面的情况一样。如果不是遍体都是心,假设心在头不在足,当头和足同时被触时,应当头知足不知,而实际并不是这样。由此可见,你认为随所合处,即是能知之心,没有这样的道理。

  六 认为了知之心当在中间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也听到佛同文殊师利诸法王子谈论实相时,世尊亦说心不在内,不在外。我今思量,因为见不到内,所以心不在身内;因为心知身也觉,身觉心也知,所以心不在身外。那么,应当在内外的中间。”

  佛说:“你说中间,这中间应当是能明明白白指得出的处所。究竟在身外某处或在身的表面或在身内某处?身的表面和身的里面都不是中,如果说这个中在身外某处,你能指得出来吗?指不出,就说明无这个处所。假设你指出一处,把这处做一个标记,说这处是中间。站在东边的人看到这个处所在西,站在南边的人看到这个处所在北,人们不清楚你的心究竟在什么地方。”

  原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1。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1,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注】

  1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眼根包括视觉功能和希望了知事物的希望心,色尘即通过眼球摄入的影像,眼根能缘,色尘是所缘,以这因缘,生出眼识。

  2 知非不知这眼根知非不知。如果眼根不能知,便不可能有眼识,说明这眼根非不知。如果眼根不与色尘相接,也不可能有眼识,或者无心去了知,对眼前事物不生分别心,处在视而不见的虚寂的状态中,也不会生成眼识,说明这眼根也非知。同样道理,六根都是非知非不知。这是不偏于一边的辩证法,亦是中道义。

  白话解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不在身,也不在某处。世尊说过,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色尘本身没有知觉,眼根有分别功能,从而生出眼识。心应当在这里了。”

  佛说:“你心如果在眼根和色尘之中,这个心体是不是兼在根尘二处?如果兼在二处,众多色尘,各不相干,无比杂乱,哪里是中?因此不能说心体兼在二处。如果不兼在二处,心只在眼根中,这眼根非知非不知,根性无定,亦无中间可言。由此可见,你认为了知之心当在中间,没有这样的道理。”

  七 认为一切无着是觉知之心 无有是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佛*轮1。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2。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3,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注】

  1转*轮 佛法圆融周遍,所以喻为*轮。宣讲佛法、研习佛法,名为转*轮。

  2 一切无着,名之为心这是一种偏见,“一切无着”,偏于空无,不合中道义。

  3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六尘在心中形成的影像名为相,这种相,只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同类事物共同的表象,名为共相,某个事物特有的表象,名为自相。用佛智观察,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如果执着“有”或“无”,都是偏见,不是圣智,不得圣果。佛说“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是要破阿难执着“空无”的偏见。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记起了,以前佛与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共转法lun时说过: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都无所在。一切无着,便起个名称为心。那么我一切无着,可以说是我的心了吗?”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都无所在,一切无着,便称为心。我问你,世间虚空,水陆飞行,所有一切物象,究竟是有还是无?说无,即同龟毛兔角,则实无所有,既无所有,有何可着?如果有而不着,便不是无。无相才是无,非无即有相。有相即心有所在,有所在便非无着。由此可见,你认为一切无着,即是觉知之心,没有这样的道理”

  世尊一连否定了阿难的回答。

  一 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内 无有是处

  二 认为能知之心在身外 无有是处

  三 认为能知之心潜伏根内 无有是处

  四 认为见暗名为见内 无有是处

  五 认为随所合处即是能知之心 无有是处

  六 认为了知之心当在中间 无有是处

  七 认为一切无着是觉知之心 无有是处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今天的说法,人们的记忆和思维功能贮存在大脑皮层中,加上神经系统的传递,就能感知认识身体内外的事物。所以很难明白觉知之心究竟在哪里。

  今天的人,有了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理论,是不是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看还是有问题的。

  我们敢肯定现在自己所认识到的事物都是事物的真相了吗?特别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性了吗?

  这还是一个大问题啊!

  第四章 妄心生灭迷失本性

  内容提要:能推寻之体不是你心。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执着生灭妄想不成圣果。

  一 能推寻之体 不是你心

  原文

  尔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YIN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白话解

  这时,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对佛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对我慈爱,我虽然从佛出了家,但是还满身骄气。虽然佛称赞我多闻,但我还未修得无漏,不能折服娑毘罗咒,被妖咒迷惑,陷于YIN舍。都怪我自己未修成真一实际的根本大道。惟愿世尊大慈哀悯,为我们开示,怎样才能修入奢摩他路,让被恶见缠缚的人,能砸烂恶见之车,免堕恶道。”

  说完,五体投地。全体会众,都渴望佛作开示,恭候示诲。

  原文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1。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2,种种颠倒,业种3自然,如恶叉聚4。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5,及成外道诸天6,魔王及魔眷属7。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8。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注】

  1六种震动 会众大都是有修禅体验的大比丘和菩萨,因佛的神力作用,都会感觉到身体内气脉强烈的震动,有动、涌、震、击、吼、爆六种现象。

  2无始时来 影响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感染,人类的遗传基因,对生理和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遗传基因,可以追溯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所以说是“无始时来”。

  3业种 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都是造了一个业。身体行为所造的名为身业;语言所造的名为口业;心里想的、贮存在心里的,包括现识和既有的所有认识都是业,名为意业。这些业在心里形成了烙印,就是藏在心里的种子。成为业种。身业、口业、意业会形成种子,产生一中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就是业力。业力严重障碍人们的修行,这种障碍称为业障。大乘立烦恼障、所知障二种业障,或说事障、理障二种业障。烦恼障指六根、六尘所引起的粗烦恼。所知障,指因无始无明虚妄习气熏习而成的藏识作用,在三昧中显现的不思议变幻景象引起的妄想妄识。这有别于前边说的粗烦恼,称为微细烦恼,或说是习烦恼。

  4恶叉聚 人们各依自己的标准分辨善恶是非,对顺心的生爱取之心,对逆意的生厌恶之心。爱取之心、厌恶之心,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印度有一种果子,一蒂三果,名恶叉聚,落地多聚在一起。我国也有一种中药材,名苍耳子,果子有很多倒钩,混在一起,实在难解难分。佛经说法常用恶叉聚比喻难解难分的事物。用恶叉聚比喻人们心中的业障,的确十分贴切。

  5声闻、缘觉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释迦牟尼先对弟子说声闻乘和缘觉乘,待弟子们信根淳熟后,再说菩萨乘,即如来乘。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于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到妄识灭尽时,再回过头来审视,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6堕入外道诸天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内的修行法,属于世间法。世间法修行,按不同层次分为二十八天。“天”,即是修行的境界。外道诸天,泛指一切外道修行的境界。外道有两种:(1)非佛教的教派都称为外道;(2)佛教内与佛的观点公开对立的人,亦称为外道。另外,还有一种打着佛教名号而宣扬邪道的称为附佛外道。修行佛法的人,如果误入歧途,混同外道的认识境界,便说是堕入外道诸天。

  7成魔王和魔眷属 心存正法即是佛,心存邪法便成魔,佛法魔法都由心生。满心邪法,还自立门户,扯起大旗,便是魔王。与魔王同声同气,便成其眷属。

  8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洹,《楞伽经》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又说:涅槃自性是空事境界,非断非常,离坏离死,非舍非得。菩提和涅槃都是在离生灭妄识的状态下,用清净本心才能体认的至理,所以说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白话解

  这时,世尊从面门放出种种光,光亮耀目,像百千个太阳。众人强烈感觉到六种震动。世尊以神力将十方无量多的世界合成一个世界,见无量菩萨各住本国,合掌承听。

  佛告诉阿难:“众生无始时来,迷妄惑乱,造成业障,如恶叉聚,很多修行人修不成无上菩提。有些人只修成声闻、缘觉,有些人堕入外道诸天,成魔王和魔眷属。都由于这些人不知二种根本,或半途而废,或误入歧途。犹如想把沙煮成美食佳肴,即使你花尽功夫,也煮不成。阿难,是哪二种根本?一种,无始生灭的根本。你今时同世人一样,把攀缘心当作自性,其实,攀缘的自性,即是生灭根本。另一种,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但你以根尘为缘生出识相,却丢掉了本来清净的元明之体。众生丢失了本来元明之体而不自觉,纵然终日修行,不免误入歧途,不得正觉。”

  原文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白话解

  “阿难,你今希望找到修入奢摩他、出离生灭的正修行路,我再问你。”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指成拳,问阿难见不见。阿难说见。

  佛问:“你见到什么?”

  阿难答:“我见如来举臂屈指成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问:“你用什么见?”

  阿难答:“我和大众都是用眼见。”

  原文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1。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注】

  1此非汝心依前文意,说推寻之体,不是你的心。正智与妄识,都从心生。推寻之心,是染杂心,是妄心。佛斥阿难,说:“推寻之体,不是你心。”是为了破除阿难对妄心的执着,引导阿难和大众离妄归真。

  白话解

  佛问阿难:“你回答我,说你用眼见如来屈指成光明拳,耀你心目,你的心在哪里?”

  阿难说:“如来征询心在何处,经过我用心反复推寻,我将这能够推寻之体看做我的心。”

  佛说:“咄!这能推寻之体,不是你心。”

  阿难愕然,急忙起立合掌,对佛说:“这不是我的心,又是什么呢?”

  二 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 所以生灭轮转

  原文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这是缘虚妄的尘缘分别影事形成的妄想,这些妄想惑乱你的真性。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为子,丢失了本来清净元明之体,所以生灭轮转。”

  阿难对佛说:“世尊!佛宠爱我,知我爱佛,令我出家,我心何止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无量国土,奉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一切难行法事,都用这个心,即使做了错事,诽谤佛法,永断善根,仍是这个心。我这样推寻发明,还不是心,那么,我是形同草木的无心之人了。除了这样认识,还有什么呢?没有了啊!为什么如来说这不是我心?我好害怕啊!会中大众亦无不疑惑,都祈望佛垂大悲之心,开示大众,除疑解惑。”

  原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1。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2,性一切心3,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4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注】

  1 无生法忍 无生,不是一切都无,也不是一切心都不生。《金刚经》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离生灭妄相,心无所住,无住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因缘断,因缘断则不相续,不相续则妄想不生,这就是无生。修行到达这种境界,名为无生法忍。声闻阿罗汉及菩萨八地得无生法忍。

  2 清净妙净明心 即是清净妙净的本明之心。心无尘垢,便是清净。面对一切妄尘,不当他是一回事,不生妄心,这是十分奥妙的高级境界,名为妙净。到了清净妙净的境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明之心。

  3 性一切心 指具有觉知一切性之心。清净妙净的本明之心,能觉知一切时、一切处的一切事,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至宇宙十方,小至体内微尘,都能历历分明。本来凡夫和圣人都具有这种觉知一切性之心,只是凡夫心迷,被尘劳遮盖,乃至丢掉了这个本明之心。

  4 法身 人们有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各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构成了自己的法身。如果通过修炼,得清净心,功德完满,正确体认了本住的法界,主客观高度统一,到达真如境界,便可称为法身佛了。

  白话解

  世尊为了引导阿难及大众认识无生法忍,在狮子座摩阿难顶,告诉阿难:“如来常说,所生一切法,都唯心所现,因为有觉知之心,才会有因果之事。阿难,世界一切所有,乃至一株草、一片叶、一丝缕、一个结,都有体性。即使是人们以为一无所有的虚空,也有名貌。清净妙净本明之心,具有觉知一切性之心,怎会无体?但是你偏执一边,认为分别觉知之性即是心体。你的心体,应当是离一切色声香味触还有其自性。你听我说法,就是依我音声作出分别。即使你断灭了一切见闻觉知,专心静守,幽闲寂静,仍会生出前尘分别影像。我不是呵责你无心。你试细心揣摩,这分别之性,离尘有体还是无体?如果离尘还有体,这可算是真心;如果离尘无体了,则还是前尘分别影事。这尘缘分别影事经常变异,当变灭时,你的心体,无异龟毛兔角。心体既无,等于你的法身断灭了,还有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三 执着生灭妄想 不成圣果

  原文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14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15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16。

  【注】

  1九次第定 小乘的四禅四定和灭受想定,合称为九次第定。四禅是在色界修行的四个步骤,初禅,还有寻有伺(有觉有观),有喜有乐,基本能一心定,称有寻有伺三昧;二禅,达到内净、深心喜乐,一心定,从此离寻伺,名喜俱禅,亦名无寻无伺(无觉无观)三昧;三禅,能舍、有念,开慧、深得禅乐而无着、一心定,名乐俱禅;四禅,一切能舍、念清净、离苦离乐、一心定,至此,念寂心定,有如明镜止水,名舍俱禅,亦名不动定。四定是在无色界修行的四个步骤,依次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离六根、六尘、六识,一切无作。

  2 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称为二障。烦恼障指根、尘、识生起的烦恼,所知障指无明习气生起的微细烦恼。

  3 道眼 道眼的眼,不是肉眼,也不是开天目的那个天眼,而是心眼,是智慧。道眼是以菩提心观察事物的智慧。

  白话解

  即时,阿难与大众默然若失。都没有了主见。

  佛告诉阿难:“世间修学之人,虽然不少人修过九次第定,但修成漏尽阿罗汉的人却不多,都由于他们执着生灭妄想,把虚妄的现象认为真实。也是这个原因,你虽多闻,但不成圣果。”

  阿难听佛这么说,再次悲泣,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说:“自从我发心随佛出家以来,我总以为倚仗佛的威神,不劳我修,如来就会惠赐我三昧功德。殊不知身和心是两回事。失去了本明之心,身虽然出了家,心却不得入道,恰像舍父外逃的穷子。今日才知道,虽有多闻,如果不认真修行,等于不闻。口说吃饭,肚子不能饱。世尊!现今我们被二障缚缠,都是因为不识本来寂静常住的真心真性之故。惟愿如来哀悯,彻底披露妙明之心,开我道眼。”

  原文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1,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2。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3,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注】

  1 卐字卐,是古代在印度、波斯、希腊等地流传的象征光明的标记。是在胸部的吉祥标志。武则天敕令读做“万”。

  2 法幢佛寺中刻有佛号或经文的石柱,称为法幢。借喻为坚不可摧的正法,降邪伏魔,无往不胜。

  3 妙微密性净明心 妙是奥妙,微是精微,密是严密,性是本性,净是清净,明是圆明,心是真心,合起来就是奥妙精微严密本性清净圆明的真心。这是以词解词,越解越长,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本经对清净本心的称谓,常在“心”字或“性”字前缀上种种形容词,多种称谓,名异实同,不必在文字上多作纠缠。文字是捕鱼的筌,不是鱼。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可矣!离言入义,是读经听法的首要原则。

  白话解

  即时,如来从胸前卐字放出百千宝光,光色壮丽,照遍十方世界,遍灌十方如来之顶,再回聚到阿难及大众的周围。

  佛对阿难说:“我今为你建立大法幢,令十方众生获得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你先回答我,你见到的光明拳,因何而有?怎么成拳?你用什么见?”

  阿难说:“佛全身都是金光宝山,清净的身心才会放这样的光明。我眼观见佛五指屈握便成拳相。”

  原文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如来今日实话告诉你,有智之人,常用譬喻说明道理。阿难,譬如没有我手,不会成我拳;没有你眼根,不会成你见;用你的眼根类比我的拳理,这两种事理相同吗?”

  阿难说:“是一样的。世尊!没有我眼根,不能成我见,以我眼根,类比如来拳理,两种事理相类。”

  原文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白话解

  佛说:“你说相类,这就不对了。无手之人,不会有拳;盲眼之人,不是全无见。你试问路上的盲眼人,见到什么,他会告诉你‘我见眼前一片黑暗,别的什么就见不到了。’这说明,面对黑暗的客尘,他有所见,他的见性有什么亏损呢?。”

  阿难说:“盲眼人只见黑暗,怎算是有所见?”

  原文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白话解

  佛问阿难:“如果这只见黑暗的盲眼人与两眼正常的人共处一暗室,都见黑暗,这两种人所见的黑暗有无区别?”

  “没有区别。世尊!两眼正常的人与盲眼人所见的黑暗,没有什么不同。”

  “阿难,如果盲眼人忽然眼亮了,能见眼前种种尘境色像,说是眼见;那么,在暗室中两眼正常的人,忽然灯亮了,见眼前种种色像,便应说是灯见。既是灯见,便与你无关。应当明白,灯能显色,在暗室中灯亮见色,不能说是灯见,应该说是眼见。眼能显色,人有见色之性,不应说是眼见,应该说是心见。”

  阿难和大众听了这番话,似明非明,口里不说,心里总希望再听到如来的慈音显示,合掌清心,虔诚恭候如来慈悲教诲。

  原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1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佛言如是。

  【注】

  1 阿若多 意译知解,是佛赐给憍陈那的法号。

  白话解

  接着,世尊伸出厚软光亮的手,伸开五指,诲敕阿难及大众:“我初成大道时,在鹿园为阿若多20等五位比丘及你等四众说过: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修成菩提及阿罗汉,都是被客尘烦恼所误。会中已修成正果的人,你们说说当时是从什么开悟,后来得成正果的?”

  憍陈那起立对佛说:“我今成为长老,在大众中有知解之名,我是由于正确理解了‘客尘’两个字的内涵而成正果的。世尊!譬如旅途中,客人投寄旅店,或宿或食,吃饱睡足,又奔前程,顾不得在旅店安住。若是旅店的主人,自然不会往别处去。因此我认为,不住名为客,住名为主。客,即是不住。又如雨过天晴,清阳在天,阳光穿过缝隙时,有尘埃处,被这一线光照亮,可以见到尘质摇动,而虚空却澄徹寂然。因此我认为,摇动名为尘,尘有摇动之性。”

  佛说:“是的。”

  原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

  白话解

  即时,如来当众屈五轮指,屈了又开,开了又屈,问阿难:“你今见到什么?”

  阿难说:“我见如来百宝轮掌,当众开合。”

  佛问阿难:“你见我手当众开合,究竟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的宝手当众有开有合。我见如来的手自在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动谁静?”

  阿难说:“佛手在动,是不住;我的见性还不静,我不清楚谁是无住。”

  佛说:“是啊!”

  原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白话解

  如来从轮掌中飞出宝光到阿难右側,阿难即时转头往右侧看;如来又飞出宝光到阿难左側,阿难即时又转头往左侧看。

  佛问阿难:“你的头为什么向左向右摆动?”

  阿难说:“我见如来飞出宝光在我左右,我左看右看,头便摆动了。”

  “阿难,你看佛光,头便摆动,究竟是头动还是见性动?”

  “世尊!我的头自己在动,我的见性没有止息,我不知道谁摇动,”

  佛说:“你是这样认识的呀?”

  如来对大众说:“如果大家认为摇动的称为尘,不住的称为客,阿难的头动,见性并不动,我的手开合,见性也不变,为什么你们还跟着这动的身、动的境,从始至终,念念生灭?这念念生灭之心,正是遗失本性、颠倒行事的妄心啊!这样失去了真心真性,认物为己,便妄心流转,在生灭中轮回。”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

大安法师:念佛见佛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 前言

白话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金刚经注疏十三 威仪寂

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內心世界的探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