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0、马邑小经 (南)四0 马邑小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0、马邑小经 (南)四0 马邑小经

 

  四0  马邑小经

  北传 中阿一八三、马邑经(大正藏一、七二五页。)

  本经亦同前经于马邑说法,对于沙门之正道。

--------------------------------------------------------------------------------

  中部经典一                                          三七六

  281             第四十 马邑小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鸯伽国名阿沙普罗(马邑)一聚落。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言:‘诸

  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乃曰:

  ‘诸比丘!世人知汝等为‘沙门、沙门’。当汝等亦被问:‘汝等何为’耶?自

  称‘我等是沙门。’诸比丘!汝等如是名、如是自认时:‘彼沙门有正道,我等顺

  其道,如是此实我等之真名也,应自认是实也。我等于任何人从此人所受用衣、食、

  床座、医药资具,对其彼等,此等之行为于我等有大果报、大功德,且我等此出家

  非无功,应有果,有报。’如是,诸比丘!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云何比丘不顺沙门之正道,曰:凡比丘有贪欲者而不舍贪欲,有嗔恚

  者而不舍嗔恚,有忿怒者而不舍忿怒,以怀恨者而不舍恨,盖覆者不舍盖覆,恼害

  者而不舍恼害心,嫉者而不舍嫉,悭者而不舍悭,诳者而不舍诳,诈瞒者而不舍诈

  瞒,恶欲者而不舍恶欲,邪见者而不舍邪见。诸比丘!予对此等沙门之垢、沙门之

  瑕瑾、沙门之过失、趣于恶生,以未舍受恶趣因,说不顺沙门之正道。诸比丘!犹

  如致命之武器--摩达奢1两面有刃如滴水,如覆于大衣。比丘等!予说此比丘之

  出家。

  诸比丘!予对持大衣者,不谓唯持大衣为沙门。诸比丘!予对裸形行者,不谓

  唯裸形为沙门。诸比丘!予对涂尘泥者,不谓唯涂尘泥为沙门。诸比丘!予对沐浴

  282 行者,不谓唯沐浴为沙门。诸比丘!予对树下坐行者,不谓唯树下生为沙门。诸比

  丘!予对露天坐行者,不谓唯露天生为沙门。诸比丘!予对常立行者,不谓唯常立

  为沙门。诸比丘!予对定期食行者,不谓唯定期食为沙门。诸比丘!予对诵咒者,

  不谓唯诵咒为沙门。诸比丘!予对编发者,不谓唯持编发为沙门。诸比丘‘若持大

  衣者唯持大衣为因,于有贪欲者舍贪欲、于有嗔恚心者舍嗔恚、于忿怒者舍忿怒,

  于怀恨者舍恨,于覆者舍覆,于恼害者舍恼害心,于嫉者舍嫉,于悭者舍悭,于诳

  者舍诳,于诈瞒者舍诈瞒,于恶欲者舍恶欲,于邪见者舍邪见者,友人、同僚、亲

  戚、血缘,令彼为持大衣者,应催促其持大衣说:‘贤儿!汝当为持大衣者,只要

  因持大衣者,唯以持大衣,汝贪欲者令舍贪欲,有嗔恚心者舍嗔恚,有忿怒者舍忿

  四十 马邑小经                                       三七七

  中部经典一                                          三七八

  怒,有怀恨者舍恨,有覆者舍覆,有恼害者舍恼害心,有嫉者舍嫉,有悭者舍悭,

  有诳者舍诳,有诈瞒者舍诈瞒,有恶欲者舍恶欲,有邪见者舍邪见。’诸比丘!予

  见此或持大衣者,有贪欲、嗔恚、忿怒、恨、覆、恼害、嫉、悭、诳、诈瞒、恶欲、

  邪见,是故,予对持大衣者,不谓唯持大衣者为沙门也。诸比丘:若于裸形行者……

  唯裸形为因……于涂尘泥者唯涂尘泥……于沐浴者……唯沐浴……于树下坐行者

  ……唯树下坐……于露天坐行者……唯露天坐……于常立行者……唯常立非座……

  于定期食行者……唯定期食……于诵咒者……唯诵咒……于编发者唯持编发,有贪

  欲者令舍贪欲,有嗔恚心者舍嗔恚……乃至……有邪见者舍邪见者,彼生其儿,友

  人,同僚、亲戚、血缘,令彼为编发者,摧促其持编发:‘贤儿!汝当为持编发者,

  283 因只要是持编发者,唯持编发即汝于有贪欲者舍贪欲,有嗔恚心者舍嗔恚……乃至

  ……有邪见者舍邪见。’诸比丘!但予见此或编发行者有贪欲、嗔恚、忿怒、恨、

  覆、恼害、嫉、悭、诳、诈瞒、恶欲、邪见。是故,予于编发行者不谓唯持编发者

  为沙门。

  诸比丘!云何比丘顺沙门之正道,曰:凡比丘于有贪欲者舍贪欲,有嗔恚心者

  舍嗔恚,有忿怒者舍忿怒,有怀恨者舍怀恨,有覆者舍覆,有恼害者舍恼害,有嫉

  者舍嫉,有悭者舍悭,有诳者舍诳,有诈瞒者舍诈瞒,有恶欲者舍恶欲,有邪见者

  舍邪见。诸比丘!予对此等沙门之垢、沙门之瑕、沙门之过。以舍受趣恶生、恶趣

  之因,谓顺沙门道。彼以自随观净化一切此等恶不善法,以自随观令解脱。于彼以

  自随观净化一切此等恶不善法,以自随观令解脱,生欢喜,有欢喜者,生喜悦,有

  喜悦者,身为轻安,身有轻安者为受乐,有乐者心为得定。彼以慈俱之心,偏满一

  方而住,如是二[方]、如是三[方]、如是四[方]上、下,傍一切处,广大全世

  界,与广博、无量、无恚、无害慈俱之心,偏满而往。与悲俱之心……乃至……偏

  满而住。与喜俱之……乃至……偏满而住。与舍俱之心以偏满一方而住,如是二

  [方]、如是三[方]、如是四[方]、上、下、傍一切处,广大全世界与广博、无量、

  无恚、无害舍俱之心偏满而住。诸比丘!譬如于此有一莲池,水澄彻、清冷、皎皎

  284 善筑堤坡,诚可爱乐。有人从东方来为炎暑所苦、炎暑所恼,疲、燥、渴,彼至其

  莲池而治渴,应除炎暑苦恼。若有人自西方、或北方、或南方来。或自任何处来,

  为炎暑所苦、炎暑所恼、疲、燥、渴之人来此,彼至其莲池应治渴,除炎暑之苦恼。

  四十 马邑小经                                       三七九

  中部经典一                                          三八0

  诸比丘!如是,若有王族者由在家为行者,彼至如来所教之法、律,如是修习慈、

  悲、喜、舍,内得寂静。以持内得寂静,予谓顺沙门正道。若有婆罗门者……乃至

  ……庶民族者……奴隶旅者……或任何之旅者,亦由在家为出家行者,彼至如来所

  教之法、律,如是修习慈、悲、喜、舍,内得寂静。以内得寂静,予谓顺沙门之正

  道。王族者若由在家为出家行者,彼灭尽漏,于现法自知、自证,到达无漏、心解

  脱、慧解脱而在由漏之灭尽是沙门。婆罗门旅者……庶民族者……奴隶旅者……任

  何之旅者,亦由在家为出家行者,彼灭尽漏,于现法中自知、自证、逮达无漏、心

  解脱、慧解脱,而在由漏之灭尽是沙门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注第一

  1 圣者(ariya)谓佛、独觉及佛之声闻弟子,但在此特别看为指佛陀。

  2 真人(Sappurisa),大体上此亦同谓圣者,虽是指解脱者,为与前者之区别,注释指独觉及佛之声闻。

  3 以下原文,一一同前经句之返复,于略而译之。

  4 生者(bhuta)此若从佛音之注,是指五蕴、非人间界、存在者、漏尽者、有情、树等。

  5 阿毗浮(Abhibhu)此为无想天(Asannabhava)

  6 以上,从地以至涅槃之间,北传中阿含,脱极光、偏净、广果,以代换阿毗浮,为无烦、无热二天及

  总表净之五净居天,最后缺涅槃。

  7 有学(aekha)者,对无学而语,有未学之位,谓未达阿罗汉果(无学)。

  8 ‘逮达理想’(anuppattadattha)以sadattha为Saka-attha虽多说为(自己利义)之意,但予以Sat-

  attha解为(真意义)理想之意。(一般为不受后有,故不照日译,而改为‘到达彼岸’。)

  三八一

  中部经典一                                          三八二

  第二

  1 有(bharva)存在,不觉凡夫乃存在之意,此语在很多地方虽译为‘存在’,为特别之片语,唯有古来

  译例时,译为‘有’。

  2 身见(sakkaya-ditthi)sakkaya谓身体存在之意,得译为身,身见有关个人我之存在,乃邪见之意。

  3 疑(vicikiccha)对谛理之怀疑。

  4 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执着自己所信奉之特别之行轨。

  5 ‘正现观慢’(samma-manabhismaya)正观自己之邪见有慢心,以舍其慢心之意思。

  第三

  1 削减(Sallekha)是削减欲及欲之积聚物,欲之对象物。

  2 易养(Subharata)得简易生活之生活法。

  3 以上,贪(labha)以下至放逸(pamada)止之十六者,于Anguttara 11.17,111.116等,lobha换

  为raga(意思同)。嗔(dosa)之次加moha(疑)为全部十七。

  第四

  1 卿,日译为卿,于原语bho这是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佛教徒,向佛不用此语,生漏是婆罗门,故对

  佛呼bho,。但此语本来是bhavant的呼格形,可见是敬称语bhagavant(世尊)之略,由次第之所略,

  由散称表示亲爱,成为同等者间之称呼语。(故改译为尊者。)

  2 正智(sampajana),此所谓正智,乃正念更进深一层之谓。故言智慧时之正智不同。

  3 忆宿命智(pubbenivasanussatinana)亦可译为宿命通,以超人之智忆念前生之事。

  4 译为种族,虽是vanna,此语普通译为色,于此无防译为色。色,可取二种意义,即形容、容色之意,

  及种族(王族、婆罗门族、庶民族、奴隶族等)之意。而在此可看为容色方面之意思。(佛音此处之注

  亦然。)予以前后之关系上,无宁是种族之意为适当。

  5 堕处(vinipata)罪人应堕之处。

  第五

  1 对以下一段请参看增支部六、五九。犹关于闲林住者乃至粪扫者,巴利清净道论二,国译一切经解脱

  三八三

  中部经典一                                          三八四

  道论三,于头陀品等说明,应顺阅之。

  2 山围城(Giribbaja),于北传译为岩山、山谷精舍、夹谷精舍等。出所围之都市(盆地),王舍城之旧

  城,频婆娑罗王以来(一说为阿阇世王以来)于此山城外之平地,筑新王舍而住。此记事是新王舍城

  成立后,乃很明白的。

  3 两生华鬘(vassika)亦译为夏生。

  4 善思华鬘(atimuttakS)亦译为苣藤、龙舐。

  第六

  1 对于以下,参照增支部、四、二二经。

  2 ‘彼处’是死后之往生处,此世界之处(后世言为欲界外之处。)

  3 般涅槃,是parinibbana之音译,本来虽是完全解脱之意,后世之使用方法,言解脱为死。

  第七

  1 茜(manjettha),此语有种种翻,请参阅巴利圣典协会之辞典。(改译暗红色。)

  2 非时间的,(akalika)想此有三义,一即效果立即显现之意,再者即不受时间制约,真理永远不变之

  意。

  3 ‘来看’(chipassika)任何人皆可开示之意。

  4 春 原巴利语phaggu梵语phalgu近于中国之春,特符梵语之音,以春之初月,名为phalguna(phag-

  guna)其月之后分之满月之日,婆罗门举行春祭,以祈风调雨顺。

  5 布萨uposatha之音译,此本来是婆罗门新满祭之节日前夜,家主之夫妻,此日为一定之加行。

  6 进入(upasampada)意为完全进入比丘、比丘尼时仪式。此文近于圆寂之意,亦被译为近圆。

  第八

  1 看第三之注1

  第九

  1 随眠(anusaya)烦恼随逐于众生,眠伏状态而得名,让语亦如字之义,即符随于先天的烦恼。

  三八五

  中部经典一                                          三八六

  2 搏食(kabalinkara-ahara)又写为揣食,虽为普通之食物,此食时,因以手捉食故而谓搏食。

  3 无有之渴爱(Vibhava-thanha)虽可译为无有欲,此立于死后无存在之断见,故于现世尽量享受乐之

  欲,即立于断见之立场,为现世之享乐主义。此语至少有渴爱,即根本欲以上,如右之解释以外,亦

  有不少解释,今暂依南传之注释。

  4 见第二之注1

  第十

  1 有依(upadisesa)意谓‘有余依’,言sa-upadisesa亦同样,依(upadi)是不梧存在之所依。

  第十一

  1 见第二注1

  2 无有 见第九之注3

  第十二

  1 法之类句(dhammanvaya)忆念此句者,由此而适正地,得体会法之要谛。

  2 对以下之苦行法,参然长部第八经一四。

  3 被男人所拥抱过的女人(purisantaragata)亦可译为交情中的女人。

  4 饥馑时,所集之施(Sahkittisu)此语,其语源不明,暂依佛音注而译之。

  5 达多罗(daddule)米的一种。

  6 哈陀(hata)水草的一种。(改译为水草。)

  7 泡(acama)煮饭时之泡汁。

  8 冢间衣(Chavadussa)依字义是包死尸衣之意,由冢间拾来故,译为冢间衣。

  9 粪扫衣(pamsukula)意为由污物中拾来之衣。

  10 提利达(tirita)树的一种。(改译为树皮。)

  11 一日三浴行者(Sayatatiyaka)‘夜第三面浴者。’早上、中午、晚上,日三回沐浴以洗恶,为洁行者。

  12 由前分第八日至后分第八日止(antaratthaka)依字义为第八日之间。于印度以一个月之前分(由满

  三八七

  中部经典一                                          三八八

  月之翌日至月末),后分(由新月至满月止)。其各分有第八日,故第八日之间者,意为第八日与第八

  日之间,若以中国和日本之阴历而言,相当于月之二十三日至翌月之八日止。

  13 牧童 原典有gomandala,据佛音注之gapaladaraka译之。

  14 阿氏提加(asitika)车名,如茑之一种,或芦之一种。

  15 加罗(kala)草的一种。

  16 那伽沙蔓罗(Nagasamala)北传有译为那伽波罗、象护、象守Nagapala想原名,照巴利原典音译之。

  第十三

  1 印算(mudda)以手指节等之计算术。

  2 目算(sankhana)以眼分量概算之,若从觉音注,‘若见地即想此有米,见树即想此有果,见空即想

  彼处有鸟等计算。

  3 酸粥锅刑(bclangathalka)破头盖以入热丸,为烂脑之刑。

  4 贝秃刑(Sahkha-mundcka)上唇两侧、耳、以至咽喉而裂其皮,所有毛发结为一束,以棒捻之,连

  毛发带皮取剥之,以粗砂磨洗头盖,如贝壳之刑。

  5 罗喉口刑(rahumukha)如罗喉(阿修罗之王)口,以刑罪之口,即以捧开其口,口之奥部点灯,以

  枪剌掘其耳部。

  6 火鬘刑(jotimalika)全身浸油,以布包之而点火。次之烛手刑亦同样包手而点火。

  7 驱行刑(erakavattika),此刑从罪人之颈至下踵唯剥其皮即以索缚而牵之。彼以踏自己之皮而死。

  8 皮衣刑(Cirakavasika)皮肤由上剥至腰,从腰剥至踵上面的皮着下面。

  9 羚羊刑(eneyyaka)两肘和两膝以挂铁环,用铁棒贯通之,再用四根铁棒架之,于地上不能动,焚火

  于身体之四周。如被火围绕之羚羊而得名。

  10 钩肉刑(balisamamsika)以两钩钩其身体而剖皮、肉、筋。

  11 钱刑(kahapanaka)钱(kahapaha是四角铜钱。)刑是削取其肉。

  12 灰汁刑(kharapatacchika)语源不明,见佛音注释所示之内容,即以凶器伤其身体之各处,从其伤

  口注入疱性液(khara灰液)由皮、肉、筋流出,唯留连销之骨骸。

  13 闩转刑(paligha-parivattika)使罪人横倒,以铁棒通实其耳,固定于地上不能动,即捉足以回转之。

  14 槁踏台刑(palalapithaka)削其外皮,以臼石折碎其骨,以毛发包之如槁踏台。

  三八九

  中部经典一                                          三九0

  第十四

  1 以下此段,与前经之同段,是同一文。

  第十六

  1 精勤行(padhna-sankhara)北传汉译精勤,多作断,此原语pahana有(Sk.prahana)本来勤和断

  之字义不同,言四正勤、四正断时,为同指一事,不大关系,但亦有为灭,pahana虽可这样译,但在

  此之时之译语即不很适当。

  2 终勤勇十五支者,以上舍弃五心之荒野,断五心之束缚,指最之四如意足和最后之勤勇。

  第十八

  1 心材(sara)木之中心的坚硬部,对此请参照第二十九、第三十两经。

  第十九

  1 考想(想念)vitakka,虽可译念,但为区别译为念之sati而译为考想,vitakka,亦有译寻、觉(知),

  但在此这些都有差异,谓‘思考’程度的意义。(依此意,考想改译为想念。)

  2 离欲(nekkhamma)离可译为远离,在此nikkama想是(Sk.nisama)的转讹,而译为离欲。

  3 夏之最后月,北传汉译有秋后月,汉译似合我等之常识。但巴利文哟意义亦无不通。

  4 以下三段,有同于第四经。

  5 驯牡兽,原语okacara,用于诱鹿群。驯牡兽是okacarika之译。

  第二十一

  ※品名Opamadhamma-vagga原文缺,以暹罗本补之

  1 沙拉沙拉,吧拉吧拉Sarasara bharabhara

  三九一

  中部经典一                                          三九二

  第二十二

  1 对于以下七喻,请看中部第五十四经

  2 解说(veyyakarapa)此乃师与弟子之返复问答,解说意义不明处的经。后世,佛记说他者之命运,

  成为特殊之事,而让为授记。

  3 有明(vedalla),谓持明(智),有明(智)之语义,此为弟子互相(有时师和弟子)问答,谓以达明

  (智)之经,以前之解说几乎同样,后来属此者,多为广长,而至vepulla(Sk.vaipulya)译为方广。

  4 羊趾形杖(ajapada-danda)如羊蹄之变叉的杖。

  5 焦劳paritassati之译,想是由pari-tarsyati来的。北汉译有恐怖,原语是paritrasati吧。

  6 拔柴篱者,是abbulhesika之译,abbilha是拔esika或isika是柱、杙之意,应译为‘拔杙’,于此处汉

  译有‘破郭’由前后之关系译拔柴篱。

  第二十三

  1 胀上[蛙](uddhummayika)注为蛙(manduka)汉译相当于此者,有水母虫。

  第二十四

  1 传车(rathavnita)接传之车,于一站站的换车而驶。

  2 龙(naga),对高德比丘之尊称语,故译为龙象。

  第二十五

  1 译为猎师原语nevapika,语义是撒饵以捕之之意。汉译为猎师。

  2 对以下之食物,见第十二经狮子吼大经中之同文。

  3 达达伽达(Tathagata),普通译为如来(Tatha-agata)或如去(Tatha-gata)不论那个译法皆是

  佛陀之意。然于此佛陀亦含于其中(尤唯后世佛之意义而已。)一般‘如是来,如是来者,’即指人间

  之有情为适当。特以音译而不为意译。

  第二十六

  1 牡马(Valava)(SK.vadava)此语荻原氏之梵汉辞典作骡今一般辞典皆译为牡马。

  三九三

  中部经典一                                          三九四

  2 伽尸城(kasinam pura)意为伽尸族城。波罗奈西即今之Benares(恒河中流之宗教都市,谓最圣地。)

  第二十八

  1 ‘以筋革’(naharu-daddukna)依注释为‘搔皮革’(camma nillekhanena)

  第二十九

  1 心材,见第十八注1

  2 一时之解脱(samaya-vimokkha)非永远解脱,故亦有堕的可能。若依佛音注,此指达四色界者和

  四无色界者。对此,其次之‘非一时之解脱asamaya-vimokkha,是永远解脱而没有堕,依佛音注,

  为四圣道,四沙门果及涅槃。

  第三十

  1 僧伽sahgha是教团,次之伽那gana亦是同义语,谓团队、工会,用于一般种种职之工会,同时于宗

  派上的会,为宗派之团体。

  第三十一

  1 ‘爱自我者而住’(attakamarupa viharanti)

  2 残食容器(avakkarapati)行乞所得食,食后尚余者入于此。

  3 ‘见送’(送行)‘彼等执世尊之衣钵而少行。’汉有送世尊随其远近。故原语译之。

  第三十二

  1 随眠,见第九之注1

  2 流畅(appabaddha)(少结缚)无结滞,得解为连续。

  第三十三

  1 十一支,见增支部第十一之一八。

  2 阿含(agama)圣典之意,虽可译为圣典,古来中国皆以音译为阿含而延传下来,此亦音译之。犹此

  三九五

  中部经典一                                          三九六

  处北传杂阿含有作‘修多罗’。

  1 智母(matika)简单以集教义之精要,后来阿毗达磨论的先驱,犹此处汉译杂阿含有‘阿毗昙’。

  第三十五

  1 僧伽是伽那,见第三十注1

  2 漉酒人 原文虽为Sapdikadhutto,见为sondikadhdto而译之。

  3 洗麻(sapadhovika)象游于水中之一种游戏。

  4 心材,见第十八之注1

  5 施与者(dayaka)食之施与者,此皆指梨车人。

  第三十六

  1 参照第七十六经。

  2 对以下之苦行,参照第十二经。

  3 阿须提加草、伽拉草,见第十二注14 15。

  第三十七

  1 药叉(yakkha)梵语yaksa,汉字由梵音写为药叉,此指普通第二流以下之鬼神,此处指帝释天。

  第三十八

  1 食(ahara)对此于第九经之初及见本经之次段。

  2 筏喻,见第二十二经中。

  3 康达婆(Gandhabba)司受胎,天之乐人。

  第三十九

  1 洗浴者(nahataka)谓修行终了之婆罗门。

  2 ‘通圣典者’sottiya之译。

  三九七

  中部经典一                                          三九八

  第四十

  1 摩达奢(mataja)依佛音注,以锐利铁片于肉中,令苍鹭食之鸟死,破其腹取出铁片,再混肉中给苍

  鹭鹫食及七回,其铁片造武器。由死鸟而生(mata-sakupato jatatta)故名摩达奢(mataja死生,)

  依注释mat.a即mata也。然者,今原文之形,不能不看为t转t.,(那不是不可能的。)然注者尚不知

  实物,于吾等之语源的说明,能以右注之以上者是甚困难的。

 
 
 
前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0、马邑小经 (北)一八三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1、萨罗村婆罗门经 (南)四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2、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南)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3、有明大经 (南)四三 有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43、有明大经 (北)二一一

 

后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39、马邑大经 (北)增阿含四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39、马邑大经 (北)一八二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39、马邑大经 (南)三九 马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38、爱尽大经 (北)二0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38、爱尽大经 (南)三八 爱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