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七章 众佛之三摩地门 |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全然无畏·第十七章 众佛之三摩地门
第十七章称为。佛陀一直坐在月光童子菩萨的家中,此时,弥勒菩萨默请佛陀返回灵鹫山。佛陀知悉弥勒心中的这项请求。但是,在他起身离去之前,弥勒菩萨先行返回,藉由他的大威力及神通力,清净及以种种花与珍宝庄饰了灵鹫山附近的景观。他也在一个大平台上安置了一个狮子宝座,供佛陀在开示时坐用。神妙地安排好这一切之后,弥勒回到佛陀身边,用意念向佛陀顶礼及绕匝作礼,然后再次于佛前坐下。 在此之后,佛陀离开王舍城,返回灵鹫山,诸比丘及菩萨众伴随而行。当他安坐在弥勒菩萨神妙设置的狮子宝座上时,全体圣僧向他供养花鬘、末香、种种音乐、法衣、宝幢及各种妙欲之品。当佛陀在人与非人之大众中坐定之后,月光童子再度向佛陀提出问题。在前面的几章中,月光童子问过:“我们如何才能觉醒而得无上圆满的真实证悟?”佛陀回答说:“必须开展及修习彻底显现万法本性平等之《三摩地王经》。”现在,月光童子要更深入地寻问:“若一位菩萨摩诃萨希望彻底修习《三摩地王经》,他必须具持何种善德?”佛陀回答道:“具持四善德之菩萨将证得此三摩地。” 我们应该具持哪四种善德? 首先,我们应该具有忍辱及坚忍的态度而能忍受不佳的境遇。菩萨应该是愉悦的伴侣,使他人乐于亲近并感觉安适;他不应该具有瞋恚、嫉妒、傲慢或自满之心,他应该是温和、仁慈、守戒的。忍的善德使菩萨能忍受毁辱之语、批评及瞋恚、疑嫉之言,而不会以愤怒、竞争性或贡高的态度去回应。这是成就《三摩地王经》所需的四善德中的第一项。 致使三摩地之清净境界升起的第二项因素是“持戒”。持戒或戒律的藏文是“竹清(木)(tsultrim)”,意思是“保持正确及温和的行为模式”。这表示,不论我们是在家居士或出家众,都应该具有清净、温和及守戒的行为方式,而不会与他人不和睦。从外表来看,我们或许会认为如此的行为方式很拘束,但是,实际上并不会如此。 戒律的梵文是“息拉(shila)”(或作“尸罗”),意思是“平静”,同时也表示“清凉”的特质,或处在荫凉之处的清爽之感。印度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国家——尤其是在夏季时——炎热被视为不愉快甚至令人苦恼的状况。找到一个能放松、觉得清爽、解除炎热之苦的荫凉或凉爽之处,实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以此为例,佛陀教导说:当我们的心被贪、瞋、痴的烦恼所搅动时,这如同落入火坑般难受及痛苦,一点平静、一点安适也没有;另一方面,维持温和、守戒的心态和行为,如同在一个清凉、荫凉的住所内休息,令人感到愉快,且免于痛苦——这就是“持戒”的意义。开展持戒及温和的心态和行为是成就三摩地的第二项因素。 成就三摩地境界的第三项善因是“出离心”。“出离心”含有对轮回不满、畏惧及厌恶的涵义。在此处,这表示我们不抱持逗留于轮回三界——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心态。这一点,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每天早上都唱颂的祈请文里就有这么一句:“教云:厌离是禅修之足。”“厌离”表示在深沈的厌恶而离充轮回——这种厌恶之心确实是禅修之足。 具有双足的人可以走到他想去的目的地,而没有脚的人则因此残障难以如此。同理,如果我们继续眷恋轮回,这种眷恋就是使我们无法脱离轮回的残障。然而,如果对于我们对轮回的贪执产生极厌恶、极欲出离的感觉,我们就不再受限于它了;我们就能自由地追随循解脱的正道,最后达到全然开悟的无上境界。 第四种善因是热望了解佛法及全然理解法教的态度。在寻求、寻获及全然了解佛法开示之后,我们接着产生和其他众生分享此种了解的强烈愿望。在解说佛法及帮助他人了解法教时,我们应该秉持绝对清净的动机及心态,应该完全不具贪得物质报酬、名声或仰慕等不清净的态度。我们的动机应该发自帮助一切众生解脱一切痛苦,并得到究竟快乐的真诚愿望;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利益其他众生,并引领他们脱离目前的境遇。 辨识解脱之道并不会自行发生,我们无法单靠自己的能力而了解开悟之法道。为什么?如果我们完全不受制于无明及烦恼障,如果我们的心没有障蔽,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我们彻底理解真正的佛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目前,我们被无明及烦恼染污的障蔽所遮止。由于具生习性之故,我们有绝对的能力创造更深长的轮回,但是,却缺乏看见出离轮回之法道的自然能力。因此,寻求佛法及努力了解法教至为重要。经由学习及了解的过程,对正法的甚深体悟与珍视将深植于我们的心识之流,甚深的功德及能力也将升起,此时,我们应该为其他众生演说佛法。“解说佛法的清净动机”是证得三摩地第四种善德或因素。 身为大手印之道的修行者,我们应该了解成就三摩地的这四种善德极为重要,且是我们必须努力开展的。我们不仅要以此为志向,且必须真正做到。这四项善德中的第一及第二项——忍辱和持戒——是我们生为人所能达到的。我们可以修习忍辱、持守戒律,并保持温和及守戒的态度。 如果我们受生为形体拙劣的众生,例如生为畜牲,或生于绝对没有机会听到佛法开示的地方,那么,我们就有藉口不修学忍辱及持戒。但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如此。我们是人道的众生,而且我们得到了最难得的珍宝——具足八有暇及十圆满或十福报的珍贵人身。因此,我们可以且必须修习忍辱及持守戒律。 在大手印的一般及特殊修持法门中,我们须要修学“无常”的观念,了知没有任何事物能真正持久不变或永远可靠。彻底了知无常有极大的利益,无常的体认是激励我们进入佛法之门及修持佛法的力量。第二,了解无常能激励我们的精进心。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佛教徒了,有时候我们相当精进,但在其他时候则称不上精进。可是,如果我们能记住没有任何事物是恒久不变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就会觉得现在就必须即时修行。如此,无常的想法可以增长我们的精进心及精进力。最后,无常的观念能帮助我们达到果的境地。除了观修或思惟无常之外,我们也应该反覆思考人身难得、业报因果及轮回过患。在大手印的一般修持法门(四共加行)中,这四种能使心转向佛法的思惟(转心四思惟)极为重要。 在此章中,佛陀也描述了修习三摩地之特殊境界的胜妙利益,这如同一条我们可以迅速无碍地往行圆满证悟的高速公路;若不修习三摩地,我们无法觉醒而开悟。佛陀进一步解释有多少过去佛宣说经典之三摩地法教;他详细地述及这些佛的名号,包括智自在佛、大自在自然智佛及其他许多佛的名号。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