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不可思议之功德·第十九章 显说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 |
 
创古仁波切文集:月灯 不可思议之功德·第十九章 显说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
无上圆满胜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说:“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萨摩诃萨希望于听闻此法不可思议、不可限量之功德利益时,希望无所畏惧,希望不生惊惧、不生怖畏,他应善巧教示不可思议之佛功德、他应渴求不可思议之佛功德、他应善巧求问不可思议之佛功德、他应善巧求取不可思议之佛功德……。” 我们现在已经讨论《三摩地王经》的第十九章,章名是。佛陀以唤月光童子之名做为开始。他问月光童子说:一位修学三摩地的菩萨必须具足什么,才能在听到三摩地境界的甚深功德时不起惧畏,并产生善巧此法的强烈渴望?他必须深知并善说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包括证悟之身、证悟之语及证悟之意的一切善德。“不可思议”表示比等功德不是以一般凡夫的智力所能全然理解的。 除了深知及善说证悟境界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外,希望修习此胜妙三摩地的大菩萨,必须对得获这些功德产生强烈的渴望。知道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极其殊胜、圆满、卓越及深奥,并渴望自己也得到这些功德的大菩萨,应该竭尽一切地求问如何得获这些功德;他应该了解这些功德的起因是什么,并不屈不挠、全心全意地修取此等起因及功德。 如此,此大菩萨将能免于“我不可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议之功德”的疑虑与畏惧。善于修取这些功德之后,此菩萨将不会畏惧自己无法成就这些功德,他对这一点都不会感到焦虑、害怕或怀疑。 要达到完全的觉醒及圆满的证悟,我们必须对达到佛果的愿望具有绝对的信心——信心、虔敬心及真诚的热望至为重要。即使我们多少已经趣入佛法并自许为“修行者”,仍难免有时会觉得全然开悟似乎不是我们个人能达到的;或者,我们也许会认为,是否达到真实、全然的证悟并不是真的很重要。这类态度确实会升起,但是,我们必定要试著铲除它们。这种心态可能起自佛果存在某个外在之处、某个离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很远的地方的想法;由于我们并不是真的想离开所熟悉的世界,我们或许会对前往另一个叫做“证悟”的地方有所犹豫。但是,实际上,佛的境界并不是存在另一个地方。 佛果或佛的境界可以依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在藏文中,“佛”是“桑杰(sanggye)”,意思是“清净化之完美或圆满境界”。“清净化”表示存在于我们的存在之流中的一切过患及瑕疵都已经被铲降了。目前,我们的心中存有各种不善行的肇因——包括烦恼障及知识障——这些都能且应该被清净。当这些过患与瑕疵被彻底铲除、一丝痕迹不复存在时,这就称为“桑(sang)”或“清净化”——“佛”之藏文字的第一部分。 但是,只是铲除我们存在之流中的过患,有什么益处呢?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展现心性的其他具生特质。藉由铲除一切障碍,我们能够全然展现具生的开悟特质——例如,见到如是本质的智慧及见到一切诸法的智慧,并使其趣入完美或圆满——因此,“佛”之藏文字的第二部分“杰(gye)”的意思是“完美”或“圆满”。 因此,“桑杰”——“佛”,觉醒的境界——一字表示一切不善层面皆已被铲除,心性本具的一切善德皆已全然展现并趣入“清净化之完美境界。”“净化之完美”绝对是我们能达到的,但是,若要达到这个境界,了解此种潜能并开展对它的渴求与虔敬心,至为重要。 此章所提到的三种因素极为重要。在此加以重述:首先,我们必须善加了解佛果不可思议的功德;第二,我们应该对达到佛果产生强烈的渴求及真诚的热望;最后,我们应该对得获证悟之不可思议功德具有全然无惧、全然无畏的信心。在彻底了解之后,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善用此种了解,而成为善巧的大手印修行者。 最殊胜的方法是四不共加行,其中包括皈依的修持法。“皈依”的意思是向皈依对象——佛、法、僧——寻求依怙。皈依方式有两种:“因位”皈依——由“因”的观点皈依,及“果位”皈依——由“果”的观点皈依。 要逃离轮回三界,我们必须解脱“因”——恶业及烦恼障——的束缚;要得到究竟的安全,我们必须寻求究竟的保护。但是,我们可在何处找到此种保护?当我们清净了一切应该离弃的——不善业、障蔽、烦恼,并圆满了应该开展的——证悟功德,我们就达到了究竟的皈依。那时我们自己就成为究竟的皈依对象,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佛的果位了;因此,究竟的皈依对象就是我们自己的圆满证悟,由于我们尚未达到这个境界,因此必须皈依三宝。 许多伟大的经典及论典——例如弥勒菩萨所教示的《究竟一乘宝性论》,都阐述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据此,法宝及僧宝都是暂时的,而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唯有佛宝——圆满证悟之境界——才是究竟的皈依。为何如此? 就法宝而言,道谛及灭谛都是暂时的,而不是究竟的。由于“道谛”对治幻惑的作用,取决于心的二元对立、依因缘而存在的状态;因此,“道谛”是依因缘而存在的,是“有漏”的,不是究竟可靠的。当幻惑的状态消失时,对治法也随之消失了。这就是“依因缘而存在”或“有漏”的性质。 在前一种情形,当其效用不复存在时,“道谛”就被离弃了。在第二种情形下,由于道谛是依因缘存在的,它并不是究竟的、恒常的;换句话说,达到道的终点之后,我们就不再需要道了。由于缺乏恒常的存在性,法宝的第二个层面——也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仅仅了悟“烦恼缺乏独立的存在性”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真实、具体的自性,不能做为究竟的皈依对象。因此,佛法的两个层面——道谛及灭谛——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对象。 最后,由于僧宝终将成就佛果而止灭前境,他也不能做为究竟的皈依对象,所以,唯有圣珍的佛果足以做为究竟的皈依对象。 如此,由于达到佛的果位是究竟的成就,由果位皈依即是以佛为唯一暨究竟的皈依对象。为了达到究竟的皈依目的,我们由因位皈依;就此而言,皈依的对象有三:佛、法及僧。 对于佛,我们应该视佛为导师,因为唯有全然觉醒的证悟者能真正及彻底地显示通往境界的道路,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完整地指出证悟之道。所以,佛陀知身是显示证悟之道的无上导师。 关于佛法,佛陀说:“我无法以我的手除去众生的痛苦,我也不能将正觉转移给另一位众生。”即使是具有大悲愍心及大能力的佛陀,也无法抹灭众生的苦——众生自己所造作之恶业的果报。果报的成熟就连佛陀也无法阻断,恶业的造作者终将经历果报;唯有透过实修及终究的正觉,过去所造作的恶业及障碍才能净除。 佛陀的正觉也无法传递或转移给任何人。正觉者无法将他的证悟功德放射给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充满证悟的善质;我们必须自己实修,唯有实际走过修持道才能得到证悟功德。 那么,佛陀到底能做什么呢?佛陀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我能教导带来平静及平和的佛法。藉此,众生能解脱。”佛法的传授是为了教导众生去除自己的障碍及得到解脱,所以,我们应该视佛法为道。 接下来,我们应该开展僧宝是道上的伴侣及朋友的观念。在道上修持时,我们有时候会遇到内在及外在的障碍,或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有些障碍如同下列情况:在过去,我们非常虔敬,并对法教具足真诚的信心;然而,不知如何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信心及虔敬的心都减退了,这是一种不利的状况。或者,我们在刚开始时极度精进,修法非常有耐性,后来,却变得愈来愈不精进,愈来愈没有耐性;刚开始修持时,我们也许一点都不怠情、散漫,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变得愈来愈懒惰和草率。 在遇到这种不利的情况及障碍时,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和能帮助我们克服这些逆境的具德上师来往。不论这些逆境是虔敬心退转、精进力减退或惰性增长,具德上师能帮助我们提升虔敬心及精进力,藉此克服逆境,并在修持道上有所进展。如此,僧宝成员应被视为修行道上的良伴和帮助者。 除了佛、法、僧三宝之外,金刚乘系统包括了另外三种皈依对象:三根本——“上师”为加持的根本,“本尊”为成就的根本,及“护法”为事业的根本。在一方面来说,这三种特殊的皈依对象和三宝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在另一方面来说,三根本是因其特殊的特质或事业而被另归为一类。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上师——加持的根本;就口传教法或实修传统而言,根本上师如同佛陀本人,有时甚至被视为更胜于佛陀。对佛法的初机者来说,这听起来有些令人怀疑,因为我们也同时听说圆满开悟的佛陀具有至高无上的胜妙功德,世上无人能与之比拟。我们也许会看看我们的上师暨传承持有者,心想:“嗯,他们确实是具足各种善德的特殊人物,但是,他们看起来并不完全像是圆满证悟的佛陀。”这也许是真的;然而,佛陀之示现于这个世界、获得正觉、转动*轮及最后进入涅槃,已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目前,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佛法的大门并在修行,我们无法亲自会晤佛陀并由他亲授法教。这是否表示我们完全没有福报,并因为未能亲见佛陀而无法修行或得到证悟?不,我们仍然具有得受法教的福报,而且,如果我们真正努力地实修,仍可以净除恶习、恶业并达到证悟。这种可能性源自何处?它完全来自我们和根本上师之间的善缘。由于此种善缘,我们由上师处得受同于佛陀亲口宣说的法教。我们的上师是从何处得到这些法教的?他是从他的根本上师暨传承持有者处得到的。就此而论,依我们个人情形来说,我们的根本上师比两千多年前住世的佛陀更加仁慈、更回殊胜,他甚至比佛陀更为优越。这就是上师——加持的根本——的写照。 第二,本尊是成就的根本。在此,我必须稍微谈论一下神或上帝的观念。在一般佛教理论中,并没有上帝的观念——这指的是没有一位称为上帝的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没有任何本体是众生之喜乐与忧苦的创造者,一发快乐与痛苦全然都是个人过去生所造作之行为的结果。世界的形成及众生的生命经历,都不是由上帝或神祇所决定的。在佛教理论中,轮回六道中确实有世俗神祇的存在,但是,世间的神祇并不是世界的创造者,也不是众生喜乐与忧苦的创造者。那么,本尊到底是什么?我们佛教徒是否认为本尊创造了世界并控制了一切喜乐与忧苦?不,我们不认为如此。 本尊或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以佛法为道,成就则是走完此道的终极结果。一般而言,佛法包括八万四千种法门。我们能修持这所有的法门吗?不,我们不能。我们必须这八万四千种法门全部都修吗?不,不须要。为什么?因为这八万四千种法门的存在,是为了矫治或改变不同的性情及习性,是为了适应众生不同的能力或根器。每一位众生并不须要八万四千种法门全部都修,我们只须要契入佛法的精髓或本质——即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或根本状态,并藉由恒常的修习而得到直接的体认。 一切诸法的真实本性或根本状态具有三个层面,称为“三身”:法身(梵文dharmakaya)、报身(梵文sambhogakaya)及化身(梵文nirmanakaya)。法身是真如的自然状态。谈及报身时,我们会听到“本尊是真如状态的报身形式”的说法。为了改变或清净贪执、瞋恚及愚钝的习性,本尊或以寂静、平和之相,或以忿怒之相示;此外,本尊或以男相、或以女相示现,分别象徵方便(梵文upaya)及智慧(梵文prajna)。他们以此各种形相,或为男相、或女相,或为寂静相、或忿怒相,来帮助修行者克服贪、瞋、痴的烦恼。藉由修持本尊法——包括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我们可以达到真正的证悟——究竟的成就。就此观点而论,在佛法的修持中,本尊是“成就的根本。” 护法——佛法护持者——是事业的根本。一般而言,僧宝是修行道上的伴侣,是诸佛与菩萨的化现。同样的,诸佛与菩萨可能不以血肉的凡夫相显现,而以凡夫肉眼看不到的本初智慧形式化现。如果修行者向他们祈请、礼拜,恳求他们因佛法的缘故而加以护法,他们会有所回应,以各种事业活动除去不利的情况,并增长有利于修持佛法的情况。这就是护法的本质——事业的根本。 因此,除了三宝之外,三根本是金刚乘修持道中的特殊皈依对象。这是我们金刚乘行者在求问,及求取一切诸佛或圆满正觉之不可思议功德时,必须同时了解的。 接着,本章说道:我们应该开展对此不可思议之功德的强烈热望,并不懈地求取它们。佛陀做此开示之后,乾闼婆王子(Prince of Gandharvas)——欲界的一位天神,名为般遮尸弃——与无数的天界乐师,持著各种乐器前来作乐供养佛陀。此时,佛陀以其神通力将种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转化为阐述证悟功德的殊妙法音。此殊妙法音,因其甚深妙义,利益了无数众生。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