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一集) 2012/6/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第一行看起: 『如净莲华』。「莲华出污泥而不染,莲生泥中,表不舍众生。出水花开,以喻菩萨离垢清净,故曰离染污故」。佛法常以莲花表法,用得最多的,莲花、卍字。卍字,佛的胸中,三十二相之一,表万德庄严,修万德才有这个相出现。这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意思在这个地方,这不能不知道。再就是非常普遍的,就是莲花,到处你看到莲花,莲花提醒我们不染污。莲花的根在池子底泥土里头,代表六道,那是染污;莲花的茎是在水当中,水代表清净,四圣法界;花开在水上面,这是脱离了十法界。让我们看到,常常想到,离六道还不行,要离十法界。能够离十法界,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出了十法界,他生到哪里?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头住的都是这些人,都是明心见性的,都是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放下妄想是不起心不动念,一定要记住,起心动念就是妄想。 大乘经教佛常说,「真心离念,本性不动」。惠能大师见性,第四句话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动是真性,不动的是真心,只要有念头就是妄心,阿赖耶。阿赖耶念念不住,它是波动现象。所以整个宇宙的现象全属于波动,物质现象,波动产生的;精神现象,就是念头,也是波动产生的;自然现象也不例外。这三种现象总包括了一切,全都是波动发生的。所以今天科学家提出弦的理论,这是正确的,跟佛经讲的完全相同。人真正开悟了,见性了,性不动,跟六祖惠能讲的完全一样。性是清净的,如净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度众生。自受用比这个还高,自受用连净莲花这个念头都没有。这是两重意思,一个是对自己,度众生要跟六道十法界接触,示现在其中,但是不染着;第二个用意是帮助众生,希望众生效法,也跟菩萨一样,在污泥而不染污泥,这才能成就道业。 宗门是明心见性,教下是大开圆解,开悟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通达明了。如果是有个问题问到你,你不能解答的,你没开悟。所以,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知识,没有学过你不知道;智慧不然,智慧,没有学过的全知道,佛经上所说的无师智、自然智。道理很简单,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佛法不求知识。不但佛法不重视知识,中国传统教育也不注重知识。注重什么?注重戒定慧。佛法戒定慧三学传到中国来,儒接受了,道也接受,这叫佛陀教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之后,世出世间全通了,无论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世界和谐,这种智慧你全有,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头来的。我们老祖宗讲「本性本善」,就这个意思,那个善的意思深广无尽,善里头包括智慧。佛讲得详细,智慧、德能、相好,佛说三个;中国人只讲一个,善,全包括了。 这种学问一定从定当中得来。定从什么时候学?从婴孩时候就学,决定防止他胡思乱想。小孩也会胡思乱想,所以小孩教规矩,他就不胡思乱想。言行举止要端正,从小教,这个教是父母做榜样、做模范。古人懂得,世世代代相传,现代人不懂了。所以《弟子规》是父母做给小孩看的,不是教小朋友读的。父母在家里面,小孩出生了,睁开眼睛,他会看,他就会听,已经在模仿、在学习。中国人过去最重视的就是一千天,三年,从出生到满三岁,这是扎根教育。一切不善不能让他看见,一切不善不能让他听见,一切不善不能让他接触到,这个父母就会教了。父母在小孩面前表演的端庄、有礼,知道他在那里学习,父母的表演就是教学。 这个三岁扎的根,中国古谚语有句话所说的「三岁看八十」,现在没有,现在这句话讲不通了,小孩三岁他就学坏了。他看什么、接触什么?看电视,电视全教坏了。上了学,中国学校我不知道,外国学校,小学一年级就学电脑,他就懂得玩了。电脑里头乱七八糟东西多,小朋友晚上不睡觉,蒙在被子里头看电脑。家长高兴,我的儿子真用功,你看,还在不休息,还在学习。他都不知道他看什么内容。所以现在小孩难教,父母教不了,在学校,老师教不了。在从前,这句话没听说过,说小孩不好教,学生不好教,没听说过。我们这一生,上学念学校,没听过这个话。儿女没有不听话的,学生没有不听老师的。现在真没有了。什么原因?启蒙的老师把他教坏了。富贵人家,夫妻两个都上班的这种人家,小孩雇佣人来带。佣人就是教他这些,让小孩看电视,就逗他欢喜,他就不哭不闹就好了。这就是教育从根上出了问题。 中国古时候,小孩聪明的,四、五岁就开始教他,教他识字。以前方块字,一张纸上一个字,教这个东西。大概一盒方块字,差不多有六、七百个字的样子。学前教育,让他先认识字,记得这个字。这都是防止他胡思乱想的办法,让小孩的心能够定下来,这是手段。六、七岁了,那就上学了,私塾,私塾是老师教他,老师是身教第一,做榜样给学生看。读书,学生教读,不讲解,就是背书。背书用意在哪里?不让他胡思乱想,那手段!两个利益都得到了,一个,他不胡思乱想,第二个,他能把古圣先贤教诲先记住,不懂没关系,记住。古人的标准,这一段课文,老师教一段,念十遍就会背,这叫标准。如果十遍背不下来,减少。譬如念十行,十行是两百个字,一行二十个字,古书都是一样的,两百个字,十遍就能背,大概大多数的小孩都可以。天资差一点,十行背不了,背八行、背六行,用这个方法。天分好的能够念到四、五百字,天分好的。最好的可以念到七百字,就是十遍他就会背,这个人很少。大概四百字还差不多,四百字从前就是一页,两面。老师督促他,照着文章看着念一百遍。一百遍之后,把书本合起来背一百遍,这是天分好的。天分要差的,遍数加一倍,也就是妄念多的学生,看着本子念一百遍,背两百遍。这有好处,他一生都不会忘记。 我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那时候太小了。李老师受过这个教育,所以李老师写文章不要去查参考资料,他都记得,都小时候背过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小时候跪砖头,背不出来的时候跪砖头,吃过苦头的。现在没有体罚了,在从前,认真的体罚,学生是要吃苦头,但是对他身体不会有伤害。那就背书,背书主要的用意就是防止他胡思乱想,东西记住是第二个,副的目标,有这种作用。所以有些老师选择这些古籍,选个几百篇让小孩去背。为什么初小的学生,初级小学,七、八岁的学生,写的作文,文言文,写得很不错,学作文?这东西背东西背多了,典故的意思要是懂得了,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小学没有讲解的,老师讲解是讲故事,讲孝悌忠信,讲礼义廉耻,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小朋友听,让他学习。书本的讲解是到大学,古人讲的太学,这个里头有老师传授,每天给你研究讨论。 中国几千年来这种教学法,如果没有好处,早就废除了。为什么世世代代都守着?世世代代家有孝子,国有忠臣,社会有圣贤,都是这么教出来的。要求大彻大悟,如果家长要懂得这个道理,学生就一门深入。背书就背一本,把它熟透,透了之后,他就得定。不定什么时间一触动他,真的,他就开悟了。不一定是佛经,什么东西都能开悟。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只要清净心、平等心现前,后头大彻大悟就非常有可能。悟了之后你再去看,看这些典籍,无论世出世间法,一看就明了。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你向他请教,《坛经》上记载的都是佛法,除佛法之外,世间法我相信向他请教的人一定很多。家庭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当中遇到麻烦了,向他请教,他肯定教你。这个东西不记在经典里头,这是世间法。样样都通了。 中国人是修定、开慧,外国人搞的全是知识,知识很苦,为什么?广学多闻,你不学你不知道。而且知识有局限性,知识不是圆满的觉悟,所以它还有后遗症,防不胜防。今天全世界出乱子,知识,没有真正智慧的人。因为全是走知识的道路,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所,全教的是知识。这个难!我们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不懂,他不相信。可是真正相信的人,这样做的人,十年之后他变成世界上的超人,真正杰出的汉学家、佛学家。我们曾经在新加坡做过实验,办短期培训班,一期只有三个月,三个月就学一部经。你看,同学们个个都能上台去讲,讲得都还不错,非常欢喜,觉得我们这个短期班收获比佛学院三年还丰富。那是什么原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三个月,只让你脑子里想一样东西,不准想第二样,就这么个道理。短期一实验,效果马上出来了。早年,我在佛光山教学,我提出这个方法,跟星云法师商量,他不同意。不同意就算了,我就离开了。为什么?我很清楚,照学校这种交叉排课的方法,佛学院三年毕业,什么都学不到。这真的不是假的,他们这些学生,毕业的学生告诉我。 我们自己能够学到一点东西,在台中十年,老师对我们教的方法是私塾教学法,就是一门深入。你学这部经,你老老实实学这一部,学这部经的时候不能看其他东西,世出世间所有文字不让你看,就是叫你专心。这一部东西学,学到什么程度?老师的标准很低,不是古人标准,古人标准要开悟,老师的标准是你上台讲这部经讲得不错。你真的要上台去讲,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听,那时候没有扩音器,坐在最后一排他要听得清楚,你的音声才及格。如果坐在后头听,听不到你讲的东西,声音太低了,你不能学讲经,淘汰掉了。所以他坐最后一排。我们教室也不是很大,大概有我们摄影棚两个大,这种教室,你的音声要能灌注。所以我们从这个路走过来的,才知道老方法比新方法好,非常高明。这也就是佛经上常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决定不能分心,一分心就完了。知识不怕分心,智慧怕分心,中国传统教育怕分心,佛法怕分心。 中国人跟外国人学习的概念恰恰相反,外国的理念,做学问像金字塔,底要大要厚,就学得广学多闻,慢慢学到最后就一样,专精一样,这到顶点,他没办法再向上提升。中国人做学问像树,大树,先扎根,它恰好颠倒的,它先就是一个,然后慢慢扩散无有边际。恰相反,根深蒂固,跟金字塔颠倒的,它就是一门深入。一门专精,开悟之后,然后一切都可以接触,成就后得智。《华严经》善财童子不就做榜样给我们看了吗?这方东美先生最佩服的,这个符合哲学里面所讲的逻辑,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这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得到的什么?清净平等觉,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起作用是后得智。后得智怎么来?多看、多听、多接触,一看就明了。所以中国,根本智得到之后才可以广学多闻,那个利。 你看龙树菩萨,开悟之后,开始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开始接触、学习。多长时间?三个月,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东西全学会了。我们不敢相信。但是我们看了《六祖坛经》,相信了。六祖学《法华经》,用多少时间?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十年,我看六祖大概十分钟吧。他让法达念给他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我全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大意,他开悟了。念到第二品,我相信应该就十几分钟,不到二十分钟。这样学习方法太快了!他不必要全,听一点点就晓得了,这是什么玩意全知道了。神奇,这外国人怎么想也想不通。听、看、接触,只要一碰上,就全都了解。 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叫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实际的五十三参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之前,你所接触社会一切人事物,那叫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你听、你接触,全都明了了,世出世间法统明白了。中国古籍要不要去念熟?不要。就跟惠能大师听《法华经》一样,《论语》听个几段,明白了,其他都不需要了。这叫真正开悟,这叫真实智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能够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全通了。因为什么?它通入自性。世出世间法,体都是自性,所以任何一门东西都通自性。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是指佛经上的法门,指世出世间所有法门,门门都能见性。佛经能见性,基督教《新旧约》能不能见性?都能。只要你去读它,你专心去读它,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见性。别去想它的意思,乖乖照这个方法,那就是修定!念经是修定,念什么都是修定,定到一定程度就豁然大悟,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在四十多年之前,跟星云法师聊天,我们能花个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培养学生。每个学生专攻一部经典,大概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世界上就有一部活的《大藏经》。每个人专攻一部,就一部活《大藏经》,这很有味道。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得到,那个佛学院就出名了,真是世界第一。决定要遵守,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从戒定慧成就的,这叫成佛之道,不从这里下手不行。现在学佛的人多,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戒定没有了,他不要戒定,专门要经教。这就变成什么?变成学术,变成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要舍掉,你看释迦牟尼佛做那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出去学习,学知识,广学多闻,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在菩提树下把这个放下。十二年学的是什么?所知障。十九岁离开家庭,是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一切所学,是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放下,他开悟了。他这种表演意思很深,我们要能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统统是虚妄的,这个东西障碍见性、障碍开悟。它不障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用后得智,知识就是后得智。但是没有根本智,后得智不能叫人开悟,要有根本智。根本智是离一切相,根本智是清净的,没有根本智,他是染污的,他不清净,他还有妄想、还有杂念、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个障碍不除掉,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学莲花。泥土是六道轮回,是世间法;清水代表是佛法,代表清净,都要离;花开在水上面,染净都要离,世法、佛法统统要离。《金刚经》上明白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染、净都要离,花才能开出来。所以,贪着佛法也糟糕,你离不开十法界,你没有办法开在水上面,水当中不能开花,要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一个比喻,『如尼拘树』。尼拘是梵语,这是树名,中国没有这个树,印度有,翻译成「无节树」,这个树没有节;「纵广树」,这个树荫很大,树非常茂盛。《慧琳音义》十五卷有这样的记载,「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这就是说它的高度,三丈多高,「方有枝叶」,下面没有枝叶,三丈以上它才有枝叶。这个树我们想到,像个大伞一样,像个伞盖一样,树荫下乘凉非常好。「其子微细,如柳花子」,杨柳,柳絮,这个我们见到的,「唐国无此树」,中国没有。 「又《罪福报应经》曰:尼拘类树,高二十里,枝布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我们看了这个,好像有一点夸张,哪有这么大的树?树高二十里,这还得了?也许印度的度量衡长度不大。像中国周朝,弘一大师有「周尺考」,有一篇这个文章,收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他考证,周朝的尺,一尺是我们现在市尺的六寸。那我们就能想到,佛当年在世,身高一丈八尺,一丈八尺我们看到太高大了,如果算周尺算就不高,大概现在应该是一百九十公分这样的个子,是个高个子,不是很高。我们在图文巴,图文巴现在的市长差不多那个个子的样子,他高过我一个头,我站着到他肩膀,大概就是这样的。所以要看那个尺的长度。周朝尺度不大,所以文王的百里,我们估计那个时候百里,一百里要像现在公里来算,应该只有三十多公里,周那个时候就百里了。中国中原这一带,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还不到珠江,八百多个诸侯国。小的诸侯国就是一个村庄,大村庄,大国都不到现在一个县,大概一个乡镇,那都是国王。春秋时候孔子周游列国,要用现在地图来看,他去的地方不多,方圆不超过两千里。这是中国古时候周游列国的状况。所以是经典里头有这样的记载。 「又《阿惟越致遮经》曰:能荫五百车。故云覆荫大故」,就是这个大树它可以能够覆荫五百辆车。这个我们能够把它想成什么?这是个树林,树林很大,五百辆车可以在里边乘凉。不是一棵树,一棵树哪有这么大的?不可能的,它是树林。在原始森林里面,现在澳洲还有很多,我们去参观、去游览,一大片森林,大概总有几百英亩,同一种树。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物以类聚」,它没有杂树在里头,这很奇怪。你看一个原始森林里面,就看到一种,那个树很高大,这个树是千年古木,真高、真大。我们看这上,想到经里面这些形容,它能够枝布方圆覆六十里,这个应该是原始森林,统统是一种树木。「此喻菩萨于诸众生广作庇荫」。菩萨能帮助众生,这是讲教化众生,众生能接受菩萨的教化,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这个才断烦恼,消业障,真正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美满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佛菩萨会给我们,确实是最高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