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六集) 2012/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

「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这几句话很重要,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能够帮助我们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这境界就很高,所以这十种要认真学习。没有清楚的,没有听清楚要问。昨天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过去讲席当中很多次讲到「不断之无」,结果一问很多人都不知道。都听,没听清楚,没有听懂一定要问。所以学问、学问,要学着问。那要不问?不问,人家要不问你的话,永远不知道。这个是值得去反省的。听不懂的,确实不能够立刻提出问题,也得记下来,记下来告诉我,我下一次再把它讲清楚一点。一定要完全听懂,我们这个课就没有白上。听懂之后如何落实,那就叫修行。

清凉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说了四个科目,第一个是相信。真听懂、听明白了,你才会真有信心。没有听懂,信心怎么建立?有了信心之后,要认真去求解,要彻底的明了,没有怀疑,然后落实到生活上,那叫行,那叫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是修行、每天听经是修行,这不是的,这是解。念了之后、听了之后,怎样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这叫行。行是生活,我们的生活跟佛讲的相不相应?不相应,那错了,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第一个是思想、念头,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行动,身口意,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成熟了,从行当中证明我所解的、我所信的是真实不虚,这叫证。信解行证,这真正学到东西。所以一定要注意,不怕问,应该要问。

十波罗蜜,现在我们学第三,「羼提波罗蜜」。第三,「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实在,羼提就是忍的意思。佛教到中国来,这是翻译的大师们把这个忍下头加个辱,这特别对中国人说的。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常说,士,士就是读书人,「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关系,不在乎,不能够受侮辱,把这个辱比杀头看得还重。所以这个翻经的法师说:好,就用忍辱,辱都能忍,当然什么都能忍。所以用辱这个字加在这一条,是特别对中国人。你看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背景不相同,这就说明,翻经要懂得它的真正意思,翻得正确,这个地方人得利益,中国人为什么把辱看得这么重?既然看得这么重,就教你忍辱。

忍辱可度瞋恚。忍辱的反面就是瞋恚,这是严重的烦恼。瞋恚是什么?发脾气。瞋恚心一生,你看全身发热,火,瞋恚是火,脸上通红的,这火气上升,火烧功德林。功德难修,经年累月修习功德,一次脾气发了,全没有了,功德全没有了,所以叫火烧功德林,瞋恚之火把我们所修积的功德全都毁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心寡欲,是功德。所以脾气一发,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这功德没有了。福德没有关系,福德发脾气还在,功德发脾气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修忍辱波罗蜜,任何状况之下不发脾气。也就是说,功德在哪里?清净心是功德,平等心是功德,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保持清净平等心,就是功德。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清净心生功德,不造罪孽。清净平等就叫做功德,功德就是清净平等。

所以底下说,「他人加恼为辱」,这外头来的境界,别人毁谤你,别人羞辱你,别人陷害你,你生不生气?你生不生烦恼?因为这些事情生烦恼,这都叫侮辱。那对这个我们要能忍,于辱安忍,安是心平气和,不为外境所动摇,这安,没事,忍是忍受,「于辱安受」。这个事情很难,难在我们烦恼习气很重,自尊、好胜这个念头很强,不能容许别人伤害,这是辱的形象。最大的伤害,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在没有成佛之前修忍辱波罗蜜,在一段时期里头他以这个为主。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外面加给你生烦恼最严重的一桩事情,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你能不能忍?释迦牟尼佛能忍,不但能忍,还感激他。释迦牟尼佛把这一桩事情当作他这个课程最后的考试,这个考试通过,他升级了,所以对老师感激,提升了。这提升是什么样子?贤劫千佛,这一段时间在这个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原本排名是第五,因为忍辱波罗蜜的圆满,释迦佛提前了,提前成佛,变成贤劫第四尊佛,弥勒,第五尊佛。本来应该是弥勒在先,释迦在后,那现在释迦排在前面,弥勒菩萨排在后面,这个顺序的重新排列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圆满。好事,不是坏事。

我们要把忍辱这桩事情看作什么?这是真的断烦恼、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这种境界来了,为什么?最容易引起你的烦恼、引起你的瞋恚,你不生烦恼、不起瞋恚,这就是功夫,这就考验禁得起,看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对于你修学的境界决定提升。忍辱波罗蜜有功夫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提升品位。蕅益大师说得好,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完全是你功夫浅深差别。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忍?难忍能忍,没有不能忍的,境界现前会归阿弥陀佛。遇到这种情节,恭恭敬敬合掌,「南无阿弥陀佛」,消归在佛号上,一丝毫瞋恚的样子都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这真正是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瞋恨心没有了。瞋恨心是根本烦恼,瞋恨里头有傲慢,傲慢里头有嫉妒,这些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修行证果难,两大难关,第一个难关是贪心放不下,第二个难关是不能忍辱。这两关通过了,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什么大障碍,这两大障碍突破,其他障碍是小障碍。

「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这一句话要记住。一切诸恶,诸是多的意思,众也是多的意思,忍受一切众恶,不管是什么恶心、恶念、恶行,我们遇到了,统统能够忍受。最好遇到的时候把它消归自性,自性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问题化解了。一切诸恶遇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烟消云散。这要懂得观想。为什么你能做到?那就是一切诸法真相是不断之无。无是什么?《般若经》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恶法,这一切诸法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用一个字来讲,就是无。你的心就平了,你的心就清净、就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相所动摇,这个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把这些问题完全化解、克服了。念佛三昧生智慧,不生烦恼。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忍辱有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怨是委屈、冤枉,外人捏造事实来陷害,我们遇到了,要忍。这个文字上说,「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学佛的同学一定要学,这是大乘的根本戒。我们是凡夫,没有神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那个人毁谤我、陷害我,他为什么不去毁谤他、陷害他,为什么专对我来?他认识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对我一个?一定有原因。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冤冤相报,我过去曾经害他,今天遇到了,他来害我,一报还一报。你要搞清楚了,笑一笑就了之,为什么?这笔帐消了、帐了了,再转过头来,见面就是好朋友,没有那种怨恨心,消掉了。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菩萨修行要遇到考题。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意来找麻烦,「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么来考试你的,看你能不能通过?不能通过就淘汰掉了;要能通过的话,下面有重任,重要的使命交给你。这是上天选拔人才考试的手段,看你能不能通过,能通过,被选中了。都是好事,没有一样是坏事。

所以人头脑要冷静,遇到外面境界要不为它所动,你才会看清楚、看明白,你处置的方法是智慧、是功德。方法恰当是功。自己怨结化解,境界提升了,这不就是功德吗?所以,无论在人事环境当中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不可以有怨恨的念头,要心平气和,你立刻就感觉到,你境界提升了,你修学真有进步。以前不能忍,小小不如意就动肝火;现在能忍,大的怨恨都可以不计较,都能够原谅别人。自己认真去反省,别人说我的过失,有则改之,感谢他提醒我,我改过自新。没有?没有,他冤枉我,也不必追究,提醒我绝不会犯这个过错。

所以对于毁谤、羞辱、陷害的人,都抱一种感恩的心。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个多好。把这种样子做出来,让社会大家看到,这就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是用身教,我做出样子,告诉大家忍辱是德行,是应该要修学的,我认真在修。你看修这个,对自己身心清净、身心健康、幸福快乐,从这来的。一有怨恨、一有对立、一有报复,戾气就现前,那叫业障现前。想尽方法来报复,到最后是两败俱伤。如果对方也不服,这个怨恨就变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那又何必!这个事情因果里面多,历史上有好多例子。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体还有什么报复?这三毒烦恼是自己害自己,必须要把它断掉。三毒是贪瞋痴,忍辱能断贪瞋。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苦是我们自己造的不善业所感召的。这个地方、这里说如果遇到水灾、火灾,刀杖多半是指战争,水火现在认为是自然灾害,刀兵这是人祸。天灾、人祸,我们一生当中都经历过,而且经历时间很长。中国跟日本有八年抗战,非常辛苦,我们正好碰到,抗战爆发那一年我十一岁,抗战结束我十九岁,在苦难当中长成。这些灾难,「恬然忍受」,知道这是共业、别业,大环境是共业,个人的生活际遇是别业。总而言之,遇到这些灾变,心要清净,心要定。乱世,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容易现前,现前就会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果报都是不善的。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名小利,我们要想到将来的因果。有这种警觉心,好!不敢为非作歹,纵然做的是不善的,自己会收敛,自己有分寸,不敢造大恶。这是受苦,受苦受难要知道忍。

第三类的,这是对于学佛,佛法的理太深、太微细了,修学的时间要很长,如果没有耐心,不会成就。即使是净宗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说起来容易,实在不容易。真信、真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真正把这句话做到了,不是容易事;真做到了,这个人肯定往生,不但往生,肯定是上辈往生。凭什么?凭他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凭这个。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可是往往愚夫愚妇也能做到。在智慧见解上,他比不上上上根人,差太远了,但是在修行功夫上,居然是一样的。上上根人也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念佛,专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真信切愿,他也专心念佛,在方法上跟上上根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的果报相同,不可以轻视。那些下下根人,确实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人瞧得起他,可是他的成就,一般人决定无法跟他相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谛察法忍」,谛是真实,察是观察,认真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法,要有耐心去学习。这个忍是耐心,长时间去薰修。这底下解释,「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这三句意思很深,唯有上上根人他懂得,他在一切诸法里头如如不动,也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四句要缩成一句,就是不断之无。诸法实相他了解,所以能够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法忍,如如不动,这个人决定成就!那不能忍的人?今天听说这个人的法门好,想学,明天又有一个人说那个人的法比这个人更好,他又放弃了,再去学。这个人会不会成就?不会,心里头没有主意。古人说墙头上的草,随着风两面倒,这是说心行不定,犹豫不决。那要怎么办?听经。这就是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教学佛的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有经典做依据。离开经典,你怎么修?净宗所依靠的经典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要真的通达。

念佛的方法很多,祖师大德给我们讲一百种方法,那是归纳,实际上太多了,你看《华严经》就晓得。《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那个大圆满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就是说明,不仅是释迦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统统都回归到净土,也就是净土这一门包括所有一切法门。然后再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包括净宗所有一切法门。净宗包括无量法门,名号又包括了净宗一切法门,你听听这味道。你掌握了这一句名号,就是掌握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还能动摇吗?你真正把这些理事都搞通、搞明白了,你的信心才叫真信、才叫坚信,永远不会动摇,你往生才有把握!

《观无量寿佛经》专讲净宗的理论跟修学的方法。净宗的理论建立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基础上,决定没错。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方法说了十六种,十六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无量无边。这十六类里头,有十四类属于观想,观想是大乘法修学最主要的方法。除这十四种之外,有一种叫观像,有一种叫持名,持名放在最后。放在最后的意思,是说明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方法,摆在最后。古代的文艺表演,最后的节目,是今天排出去所有节目的精华,放在最后,叫压轴戏。为什么?最好的摆在后面,让人家来观看的一定看完,他不至于中途就走。中途走怎么?好的没看到,这好的摆在最后。所以会看戏的人,他就看最后,那一场戏快演他才进场,他前面不看。那是什么?那是行家,内行人。

净宗的方法,修行方法,压轴的是持名念佛,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这一个法门普被三根,利钝全收,不可思议。诸佛如来对于阿弥陀佛的赞叹,称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他提出持名念佛的方法,太妙了!这一句名号含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圆满的大法,可惜没人知道!我们学佛,学了十几、二十年才知道有这回事情,虽知道,信心不深。加上这些年来不断提升,这一次讲《无量寿经》是第十二遍,对于名号功德才确实有一些深刻的印象,没有丝毫怀疑,知道这是宝,法宝!一切法宝当中无上的法宝,就是一句名号。执持名号,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无上成佛之道,专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能遇到,多幸运、多难得!遇到了,要是把这个经典疏忽了、念佛疏忽了,真可惜!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我们逢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有了。那关键,我们认不认识它,能不能把它抓住,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说我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没有,你听不到,你这一生学佛,你遇不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你遇不到。纵然遇到,你没有重视它,你没有认真去学习,就是你不理解它,这都是遇到等于没有遇到,可惜!遇到,真正理解,真正明了,你决定生信心,你决定肯发愿,你决定在一生当中成就,你的问题解决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把自己提升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这一生遇到这部经、遇到这部注解,认真学习,这个机缘就具足了。修学过程当中,自自然然什么境界都能忍,在境界里学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在这个世间随缘妙用,为众生做出最好的修行榜样,特别是弥陀弟子的榜样。这是忍辱度的三个行门。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一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