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九面倒数第五行,从第一个字看起: 「盖往生品类,万别千殊。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类别无数」。下一品是「往生正因」。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能够想像而知的。为什么?无论是天上人间,一切众生这个类别都是不相同,各个不相同,千差万别。只有一个是真的相同,就是证到佛果,究竟佛果,那就完全相同。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相同,那就是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是有差别。所以佛佛道同,圆满的道同是妙觉,大同小异是法身菩萨,实报土里面大同小异,十法界就千差万别。所以「彼经」是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里面讲下三品是恶人,本经下辈是善人,所以这个不足以为奇的。只要是把执着放下,善人放下了,也是这个地位,恶人放下还是这个地位。地位平等,因地不一样。「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又《观经》下品往生,生前虽是恶人,花开后并是大乘。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就是莲花开了。「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这是别教的初地。「下品中生,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跟前面不一样,前面七七日花开,下品中生要六劫花才开。但是花没有开,在莲花里面,也有弥陀化佛给他说法,这是下三辈的。中辈往生的感得佛的应身来给他说法。上辈往生就不必说了,上辈是生实报庄严土,那是报身如来。「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这就是发菩提心。「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菩提心一发,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 那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都能够理解,现在我们所差的,菩提心没发。菩提心为什么没发?虽听经没有契入境界,就是没有能够百分之百的听懂,只能听到几分之几。果然听到的是百分之百,没有不发菩提心的。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这个法门,佛教里面的大乘,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用哲学的话来说,「知难行易」,放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放下了,成佛了,惠能大师半夜三更在五祖方丈室里头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你要是问,惠能大师所证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差别?说老实话,一点差别都没有。只要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就真放下,那就是佛境界。生净土,决定生实报土,他不在方便,不在同居。所以善导大师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不能把它说死了,不能把它说定了,它是活活泼泼的。 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性,贤首国师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是共同的,是一个。诸佛如来的体性是它,蜎飞蠕动的体也是它,三途地狱之体还是它,乃至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遍法界虚空界的自体、本体,一个。那怎么不成佛?事实真相通达明了,那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讲迷失了真心,迷失了自性,意思是我们对於宇宙事实真相迷了,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完全不知道,天天在猜测,犹豫不决。这才造成十界六道无量无数差别的现象。你要问差别现象有多少?你就问你的妄念有多少,它跟你的妄念完全相同。才动一个念头就有一个变化,《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就是说的这桩事情。所以「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的菩提心没发出来,闻法不透,这真正原因在此地。不透怎么办?多听,多读。古人说的话不是开玩笑的话,句句是真话,告诉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我们念的遍数不够,不断的重复是学习的真理,听教亦如是。 唐代道宣律师,这专学戒律的,中国律宗的第一代的祖师。他老人家听《四分律》听二十遍,《四分律》的分量很大,线装书堆起来这么高,我有一套,现在放在澳洲。我们也把它印出来流通,印出来精装这么厚,四本。讲一遍不容易,我们想到他听二十遍,绝对不是一个地方讲的,哪个地方有人讲《四分律》,他就到那里去听,先后听二十遍。我也曾经给同学们说过,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他老人家自己编了一个课程,《佛学十四讲》,那就是佛学概论,完全用表解。我听了十一遍,每一届他讲这个课程,我都从头听到尾。说明大专佛学讲座我参加了十一次,第十二次出国,离开台湾了。 遍数听多了就熟了,虽然说没有得定,没有开悟,中国古人所谓是「熟能生巧」。我用老师这一套大纲去讲这个课程,不能讲到老师那种百分之百,我可以说我能讲到百分之九十五,听众都承认。他不熟怎么行?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犯了很大的毛病,这都是心浮气躁,听一遍、二遍就觉得不错了。听三遍,「这个我听过三遍了」,你跟古人比差远了。古人呢?古人要听三千遍,你三遍算什么?你怎么能跟人家比?三千遍一般来说,开悟了,不能大彻大悟,他要到大悟的阶段。你想想看,三千遍,他心是定的,也就是说他得到三昧。得到三昧,决定有开悟,悟有大悟、有彻悟。彻悟是明心见性,大悟,对於教理教义通达了,教理不能通达,教义肯定通达。义是什么?一宗一派与你所学的这个触类旁通的,你都没有障碍。所以真正菩提心没发出来,我们就应当知道,我学习的遍数不够,为什么不发菩提心?那就继续努力,万缘放下,他真能成功。 「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还得小乘果」。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留意到,如果中品修大乘因故,他得的是大乘果。小乘得的果是阿罗汉,大乘得的果,七信位菩萨,十信位里面七信位的菩萨,大乘果。「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这是什么?修世间善法的凡夫,以及造作恶业的凡夫,这样的人。「但彼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闻大乘故,得大乘果也」。这遇缘不同!如果这些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小乘,小乘人,为说小乘法,他就是闻小乘法得小乘果。大乘果是十信位,小乘果是从须陀洹到阿罗汉,八个阶级,四果四向。这就是修因不同,得果就有差别,这是通说。 我们一定要记住,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句话重要。於是这个地方修什么因得什么果,都不重要,重要是弥陀的加持,阿惟越致的境界,这个重要,这个是显示出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阿弥陀经》谓执持名号,得生净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正符本经三辈临终见佛之说」。这《弥陀经》上讲的,说明什么?往生,无论是什么人,修什么因,临终往生决定是佛来接引。临终往生是感,弥陀接引是应,感应道交,一点都不会有差误。 这一句在这个经里面讲得详细,阿弥陀佛有与化佛,这是你功夫浅深感应不同,上品上生的无数化佛,这化佛从哪里来的?经上没有细说,但是佛有这个愿,佛有能力化无量的化佛,有能力。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些化佛有可能是十方诸佛的化身。十方诸佛为什么来?跟他有缘,过去生中曾经在他那个世界住过,在他那个世界修行过。现在这个时候成佛,到极乐世界,他们知道,他们也欢喜,欢迎你修行成就了,功德圆满了,今天生极乐世界,他们来道贺,诸佛来道贺,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表法,抬举阿弥陀佛,让大家认识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对阿弥陀佛格外的尊重,有这个意思。所有一切现象,无非是加强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愿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这些化佛来迎就没有意思。《华严》对表法讲得非常详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境界,听到音声,都知道里头有很深表法的意义在其中,我们能得益。 「其它如《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这也可以用来证明临终佛来接引。那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从前面读到此地,知道有佛的地方就有魔。魔跟佛的差别,佛是正念,诸位要记住,正念无念,魔有念,魔有邪念;佛尚正法,魔尚邪法,这个里头有邪正的差别。邪正差别在一念之间,往往我们自己一丝毫都不知道,就在一念之间。那是佛是魔,确实关键在习气。习气,换句话说,掌管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如何对治魔境来干扰?魔境有有形无形,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佛没有离开我们,魔也没有离开我们。实际上,魔跟佛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常说一念觉全是佛境,一念迷全是魔境,迷悟不同。保持觉性就是佛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教、诵经。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这是佛境界,天天听,魔都变成佛了。如果我们一天不听经,一天就难保,功底深厚的,可以保个一、二天,时间长久了,保不住,无明习气它就起作用。 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就是什么都可以离开,不能离开经本。读经的时间愈长,跟佛接近的时间愈长。跟佛接近就远离魔外,魔王外道你就远离了。如果不读经,麻烦肯定会来,尤其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环境扰乱我们,全是邪知邪见,全是违背了人性道德良心,它都违背这些。所以经不能一天不讲,不能一天不读。我在年轻的时候,天天在外面讲经,老一代的这些大德们,出家老一代的和尚,他们谈到我,净土法门法师好讲经,他讲我好讲经。我听到之后,我不是好讲经,我是用这个方法来对付烦恼习气。这是真的,不是好。因为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治烦恼习气,对我来讲很有效。我念佛,会打妄想,坐禅也有妄想,只有读书,准备讲经就没有妄想,要专注。经典里面还有生字要查字典,还有一些名相、术语要查资料。这样就不会有杂念进来了,我是用这个方法。各人根性不相同,这个方法对我很有效。所以我用了六十年,到今天还是有效。有效的方法,继续用下去,好!不会出事情。改变方法,有的时候就出麻烦。这个方法老师教的,有承传。 《称扬诸佛功德经》里面讲,闻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闻名后头一定接着思、修。思是什么意思?明了,对於阿弥陀佛有认识,有正知正见。当然你下面就有修,修是什么?修正错误的观念行为,一心念佛,这肯定的。命欲终时,一心信乐,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候一心念佛。念不忘舍,念佛是正念,不能忘记,不能舍掉。令其得见,你才能够见佛。这个念不忘舍,就是现在我们常讲的念佛不间断,就是念念相续的意思。阿弥陀佛将诸众僧,这就是带领大众来迎接你。住其人前,我们知道人在临命终时,冤亲债主都在这个时候来讨债。你杀了他的,讨命债,你欠他的,这讨钱财,这就是魔得其便,在这个时候他都来了。 《地藏经》里面告诉我们,人在临命终时,这个亡人告诉他旁边家亲眷属说:我看到某人来了,他站在门口。所说的全是他所认识的亲朋好友、家亲眷属过去的、先亡的,都看到了。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地藏菩萨告诉我们,是他的冤亲债主变幻他的家亲眷属来诱导他,来带他走,不是真的。带他走了,跟他算帐的,来索命的、来讨债的。佛在经上要不这样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但是这些事情,我们看了很多,是真的。亡者在这个时候,应该是临终前二、三天,这种境界就出现。出现这个境界,顶多两天他就走了,《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魔,他在等你。如果是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佛光注照,这魔都没有了,都远离。魔知不知道?知道。他见到佛来接引你,这些冤亲债主不但不找麻烦,他找不到麻烦,他也欢喜赞叹。他也希望你成佛之后,可以度他。这要证明,只要是往生的人,佛一定来接引他。 「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都是证明。四众?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这叫四众。四众念佛弟子,下面这句话重要,能正受持,着重在正。正是什么?正是正心正念,能够接受经典的教诲,执持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得见到佛,这是决定往生。真正往生的瑞相是这样的。「又《华严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是均为本经之良证」。给我们证明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来迎接,不可能说佛不来迎接的。这个我们信得过,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的念才叫正念。正念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 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没有来迎,决定不能走。家亲眷属来诱惑你,那是冤亲债主,还有,如果是魔王外道,他会变现佛菩萨形相来接引你,他不是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见到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真有。是不是他来接引?决定不是。你平时不念他,他怎么会来?见到的佛不是阿弥陀佛,就知道是假的,魔来接引你,这个一定要认识。还有临终助念的人要帮助他,他要看到,我看到释迦牟尼佛来了,立刻要知道决定不能跟他去,要提醒他,一定要跟阿弥陀佛去,这个话最重要了。如果不提醒他,他就跟他去了,那就上大当。 我们看底下一段,「夫如来者本无去来,云何今言佛现其前」?这从理上讲,也是如来这两个字的本意。如来什么意思?本无去来,这就叫如来。那为什么现在还说佛现其前?佛真来了,本无去来,真来了。本无去来,不碍现前,为什么?《楞严经》里面佛说,感应的现象,无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心想,这是感,诸佛如来他有应,我们的感有有心,有无心;佛菩萨的应,完全是无心。感应道交,总是缘深。你跟他有深厚的缘分,不只一生一世,多世的因缘。深到极处是累劫的因缘,这缘厚,所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下面念老给我们举例,「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深明其义」。这三个人绝对不是凡夫,佛菩萨再来的。注解《弥陀经》注得好!不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怎么能讲得这么清楚?换句话说,这三个人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音、势至之流。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是修净土必读的小本注解,阿弥陀经注解。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语皆精妙,契佛本怀,恭录於次」。把这三种注解里头,关於这一段,有关这一段的文字抄在下面。你看,三种注解,祖师的注解,我们在这里都念到了。 「莲池《疏钞》云: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提出这么个问题,疑问。下面大师为我们解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有感就应,感应的时候,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来了?我们凡夫看,真来了,实际上是不来而来。为什么?当处出生的,在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距离,就是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他现相就在眼前现,相没有了,也在眼前,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在《楞严经》上说的。所以确确实实是不来而来,无见而见。凡夫有心,佛菩萨没有心,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他有反应。 现在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实验,我们看到了。实验当中证明了,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给它看,让它听音乐,我们把念头传给它,它有反应,我们有心。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水没有起心动念,它为什么有反应?这是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是不是不来而来,无见而见?一点都不错。我们所看到它的反应,这个现象,刹那刹那在变化,刹那不住。我们所见到的相、现象,都是刹那不住的相的相似相续相。那一个相、一念的相太快了,我们这个眼睛应付不了它,没看见,它已经出生,已经灭尽,就在我们眼前,眼前没看见。这个没看见,业障!没有业障的人看见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见到阿赖耶就是见到一念出生的境界。那个一念有生住异灭,八地菩萨能看见,我们连这个一念都不能觉察,功力不一样,这就讲的千差万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