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深义讲义 序 净土法门在近四、五百年的中国佛教中,一直是个流传广远,弘扬普遍的法门,直至民国以来,各宗共弘的盛况依然不减。然而由于近一世纪来的世局不定,已使得近代的佛法义解,呈现着衰微不振的现象。影响所及,净土法门的弘传与解说,也一直处在一种顺古、通俗乃至频炒冷饭的情况中而无法改变。固然佛法的正义古今皆同,并无异说或新解可求,但论及弘扬,却又不得不有“时代因缘”之考量。一味地拾古人牙惠,除了不能契合时代和众生根机以外,更显示了这一代僧伽,在住持佛法这件事上的怠惰与失职! 在资讯快速流通,各类传承之佛法已普遍而大量地互相交流、影响的今日,净土教的弘传,已不能再以孤芳自赏,或自说自话的方式为之。经云:末法众生,处于五浊。人们分别心重,信根薄弱,他们看多、听多,可是却思想杂乱、生性多疑,难以信入法门而坚固实践。因此今日佛法之弘扬,若单以突显自宗或贬抑他宗的方式进行,不但成效不彰,而且也不符合佛教的需要与佛法的精神。今后唯有以更广大的心量,从比较和吸取他宗的优点当中,将自宗的教说,立基在更广大的佛法基础上,而又不失本宗的立场,才是廿一世纪传扬佛法的通途之道。 《净土深义》之讲说,正是鉴于长期以来,台湾净土教的修学与弘扬,或一味地遵古、应景,而了无时代新义及实修效益;或教义混滥、以偏盖全,而思想狭隘、排拒他宗;或学者、修者于教义茫然,信行不固等缺失,而思有以改善。谓之“深义”,并非讲者有何创发,乃为有别于一般对白衣启信为主的通俗解说,今则以出家众为主要对象的净土法门介绍。讲说中,希望透过经证的方式,以提醒净宗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如何以大乘正见为基,而生信、发愿、立行,以至不退。如此说理既然稍深,故权且立名如此。此中,对于摄生三愿之阐发、分析,品味关系之判别、比较,乃至《无量寿经》之会本可否,及真宗学者对中国净土宗的批评之回应等,皆有论及。今以音带补充讲义重新印刷,将与音带一同出版之缘,作序述其大要如上,愿见者、闻者同沾法喜云。 时维 佛历二五四0年季夏 愿心沙门释法藏 谨述于台中?大坑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补充资料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华经“方便品”: 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法华经“方便品”: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法华经“药草喻品”: 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法华经“寿量品”: 于阿僧只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 ◎为什么要讲净土法门? (一)破除众生的疑惑、贡高、愚痴等。 (二)扭转错误修净土法门的心态、建立坚固的信心。 ◎净土法门的深义: 通途道的大乘法门,是净土法门的体,也就是它的“理论”;净土法门是通途大乘法门的用,也就是它的“作用”。有了本体也就是有了理论,也要有实践,这实践就是净土法门。理论是,一切众生的罪业如霜如露,弥陀的愿海如光如电,众生的生死如幻如化,无有涅盘,无有众生,无有诸佛。也就是因为这样,众生当体即佛,那怕千劫的愚痴,只要一念仰承,禀承弥陀的本愿,即能如幻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样讲来,极乐世界就是那如幻的大乘、毕竟空义的终极表现而已。所以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也就是说,如果缺了净土法门,一切众生无法趋入诸佛的大智慧海;如果缺了净土法门,诸佛无法圆满度化众生的深悲大愿。所以净土法门是众生跟诸佛,最彻底的佛法应用,净土法门有这么深的大乘道理在它的内涵当中,我们不应该随便以凡夫识见而轻视它。 ◎净土法门分三类: (一)自力的修法:西藏的净土法门,回向发愿往生,以修颇瓦法为代表。比喻:自己造飞机、自己飞过去。 (二)自力跟他力相感的修法:中国的净土法门,自己回亦努力修持,以具备资粮,然后发愿、回向,弥陀佛有感应来接引。比喻:弥陀佛开飞机来,可是机票要自己买。 (三)彻底他力的修法:日本净土真宗,认为弥陀的本愿是彻底的他力,只要一念仰信第十八宏愿,即依此信心而往生。比喻:弥陀佛把飞机准备好了,已经在停机棚上面,飞机票放在飞机门口,只要我相信,而且愿意走过去,随时就可以拿机票上飞机。 ◎第二讲 “净土法门之特质”补充资料 ◎在家居士学净土法门,相信、好乐、坚固不退、好好念佛即可。出家人学净土法门,必须让净土法门回到佛法的本位上来,也就是让净土法门,直接植基在广大的佛法基础之上。同时也应该要有在家居士那份信心、好乐与坚固不退的热诚。 ◎从大乘真实之教的净土深义之领受,将使我们在修学净土法门时,会有以下的效果: (一)不会觉得自己只懂得净土法门,懂得太少,不敢跟人谈论佛法。或者人家问净土法门时,你不会问一而答不出三来。 (二)对其他的教门,没有排斥的心理,能将其他教法涵归到净土法门中。会学得很丰富,信心会在教理的基础之上更加坚固,念佛行门会在教理的指导之下更加精进、勇猛、正确、有效。 出家的目的:了生脱死 了生:活着的时候,必须很清楚、明白、洒脱、自在。如果一时尚不能绝对的洒脱、自在,也要趋向洒脱、趋向自在。活着的时候,必须吃得下、睡得着;跟一切人的关系,必须保持如法、平衡、清净;跟一切信徒、名闻、利养的关系,必须保持少欲知足;对佛法的关系,必须能够追求得到实际的利益。 脱死:要知道怎么死,对死没有恐惧、没有疑虑、在还没有死之前,就知道该往那里去。 ◎听闻净土法门应有的心态: 听闻一切佛法,都是为了“了生脱死”,要在听闻的过程当中,得到了生脱死的左卷(方法、保证)。听闻过程中,字字句句都要回归这句话:“这些道理对我了生脱死有没有帮助?我要怎么样由这些话来帮助我了生脱死?” ◎梵网经菩萨戒本云: “方便勤庄严。”→你必须已经能在这个法上面,得到了生死的确实利益了,你才能用这个法来庄严这个世界。 ◎净土法门的特质: “难解、难信、易至”,其实这三者都是同一件事情→大乘的了义。 什么是大乘的了义?也就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它皆具本具的清净万德庄严。我们久远劫来无法体会这个道理,所以“难以理解”。因为难以理解,就“难以相信”一切众生本具的万德庄严,能够透过弥陀佛的开显,藉由净土法门而建立、而成就无量无尽的大悲,展现对一切众生彻底的本愿摄受。摄受我这个薄地,彻底烦恼的、造恶的、犯戒的凡夫。因为不能相信弥陀佛的本愿,有这个力量能摄受我,接着就不能相信它“易至”(容易到达)。 ◎中观论颂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中道了义,是从这四句偈中开显出来的,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体”。可是光有大乘佛法的体,众生不能得利益。必须亲证大乘佛法的体,再透过体,发而为大悲心的作用,经过累劫栽培、熏陶,方能由体而熏陶出广大、无量无边、如幻如化的、万德庄严的利益一切众生的大“用”!同样道理,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得到大乘“体”之后,生起大悲心,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之后,经过兆载永劫的勤苦熏修、方便庄严,然后建立四十八愿所依的极乐净土。这样子的净土,它的本体是大乘的本质,然而它表现的,是彻底“大悲”的显露,而它所显露的又是大乘佛法中的彻底的“方便”。就好像将金子的本体、本性发挥到极至一般,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体、相、用。 ◎无量寿经上这么说:“不能够信仰净土法门的众生,就是过去没有善根,憍慢、懈怠,所以才不能懂。” 因为净土法门必须谦虚的领受大乘了义,而大乘了义,在法华经上说:“非汝之力,乃是诸佛的加持。”(大意) ◎“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的究竟义,一切的方便义,诸佛的智慧,诸佛的慈悲,都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 佛”当中表现出来! 法藏菩萨当时他说:“设我得佛,以下四十八愿皆当成就,否则不取正觉。”也就是设我得佛,大乘的理体,大乘的无尽大悲,大乘的彻底方便,都要圆满的展现,我才成佛。今天我已经成佛了,我不再叫法藏菩萨,我叫阿弥陀佛了。也就是彻底的理体我已经证得,彻底的大悲已经落实,彻底的方便已经完成,才会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世界上存在。 十方诸佛,也是要彻底的证得中道了义,显露无尽的大悲,用无尽的方便来摄受一切众生,那么弥陀佛已经做到了,所以说“十方三世一切佛,阿弥陀第一”,正是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完成了。 三藏十二部在讲彻底中道了义的理体,在展现诸佛无尽的大悲给众生,在施设种种的方便给众生。既然“南无阿弥陀佛”正意味着无限的理体已经证得,无限的大悲已经实践,无限的方便已经安立,那么“南无阿弥陀佛”不就能横赅三藏十二部吗?所以祖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横赅三藏十二部,是有这样的道理在的。 ◎易往极乐世界的道理: 众生虽然是众生,不过是“如幻的”作众生。诸佛虽然号称成佛,其实无佛可成,也不过是对众生而说成佛,其实无佛可成。众生、佛都离不开一个“心”字,所以心为一切的主导,而心实无心可得,心其实只是展现了中道了义的道理,心其实也是一种真理的显现而已。所以,佛、众生都离不开一个心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众生,是心作众生,都是心在作主导。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是空,它没有差别,佛跟众生都是心所作,而心是诸法当中的一个法,它也是空。就空性的理上而言,众生跟佛是没有差别的。 “亦名为假名”,应该也要给他一个假名字,众生因为无明,所以假名为凡夫、众生;因为觉悟,所以假名是佛,众生跟佛又如幻的有差别。因此虽然两者本质上没有差别,可是它们却又如幻的有差别,既然如幻的有差别,从佛的立场要度化众生,就用如幻的差别方便来接引众生。 因此诸佛用如幻的净土法门来接引你,既然是“如幻的”,就好像以空入空、以水入水。只要你愿意,把你那杯水倒进去,你就溶入了诸佛的大愿海当中,你就自然的溶入了。因为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就像以水入水一样的那么自然,只要你愿意,你把那杯水倒下去,就溶在一块了。而虽然净土“如幻”,但那是由真实中所开显的,因此如幻也是一种“真实”,实与幻其实也是不可得的。 ◎第三讲 “净土法门之特异方便”补充资料 ◎四十八愿其实只讲了三件事: 1、极乐世界净土的依、正二报庄严。 2、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之后,如何摄化十方众生。 3、弥陀佛摄化众生往生极乐之愿,或众生往生极乐之机。 (十八、十九、二十愿)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信乐往生) 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发心往生) 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回向往生)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云: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九品往生文云: 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上品下生者。 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是名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十六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莲池中。……是名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方威德……此人闻已,除八十亿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名下品下生者。 三福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第四讲 “净土法门之修行正助”补充资料 ◎十九愿是上辈往生,从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属于自力。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 临终时,为了要广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的心。印光大师云:“真发菩提心者,必求往生。”所以求往生,对于这类大心菩萨而言,基本上也是诸菩提心愿当中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中国的祖师有不少这种层次的人,然而并不为一般众生所了解,因此这方面(指十九愿)被强调的也就少了,因为那是祖师自己得到利益,一般凡夫不一定能承担。 ◎二十愿是中辈往生,从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都是,属于自他二力和合。系念名号,修种种功德做为往生的 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比较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做事、修善容易一点,属于事修,慢慢的培养资粮然后回向。中国的祖师,自己可能是修第十九愿,可是教导徒众,或者一般信徒,或者讲出来的,大体是二十愿。这也就是修万行,导归极乐的意思。永明延寿禅师:所谓“万善同归”;印光大师说:“敦伦尽份,至诚念佛,妙!妙!妙!”都是指此。 ◎十八愿是下辈往生,从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都是,属于他力。此法门以善导大师、道绰大师、昙鸾大师为 代表。善导大师有谓:“一向专念阿弥陀圣号是正行,万行皆是杂修”。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没关系,他有坚固的好乐跟信心。也就是他活着的时候,对他最重要是往生这件事情,而且也“大喜充身”的体验,而得到他能往生的证明。这是纯他力导向修法的特征。 ◎专念弥陀是正行(实相、观想、观相、持名皆属之),其他善行、杂福、教理是助行。正行如吃饭,饭永 远要吃。助行如配菜,菜可以随缘、随机、随需要而更换。 ◎正行是从头做到底,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不可缺的。 助行是有更好,没有也无妨,而且它可能会有变更。 ◎助行的三种用意或功能: 1、正行修不来时,修一点助行来转移一下不平衡的心。 2、助行帮助正行消除障碍。 3、一切助行目的都在导归极乐,万行当下即是正行,一切助行也就是正行。 ◎我们一方面行正行,一方面不妨有助行,可是正行要抓住,要真正抓住,一切助行才会显得有意义。 ◎十八愿的正行是大喜充身,油然不退,欢喜无量,想到弥陀佛很感恩。助行是平常闻思弥陀本愿。 十九愿的正行是修一心三观,体证中道佛性,实相念佛。助行是修禅、修忏法、乃至念佛,培养菩提资粮等等。 二十愿的正行是持名念佛或者观想、观像念佛。其他善行、读诵、教理等为助行。 ◎十八愿信为主。愿、行为辅。 十九愿愿为主。信、行为辅。 二十愿行为主。信、愿为辅。 总之三愿各自皆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只是正、助不同罢了。 ◎个人的建议:(从带理念佛到三愿齐修) 不妨多注意十八愿,让你早一点大喜充身,得信心不退,往生决定。如果一下子还不能的时候,不妨修二十愿,回归中国传统,一方面多念佛、诵经,一方面修福累积资粮;以中国传统做基础修,但不妨多注意十八愿。那天因缘成熟大喜充身,那时要念佛一心不乱,如探囊取物。因为欢喜,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能安心,能安心就可以专心而少杂念、妄想(即使有也不怕),如此既感恩,又安心地念佛,念到全体皆佛、六根都摄时,又能大开圆解,从此由有相念佛,渐趣实相念佛,则十八、廿、十九三愿齐备矣!净土法门修行的真义、妙谛,正在于此。 ◎第五讲 “净土法门之检非与实修”补充资料 ◎佛说无量寿经:(有关弥陀“圣号”的功德,共有十二愿) 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中,光是成就、赞叹“圣号”的愿就占了四分之一!可见圣号本身所蕴涵的功德利益,实在不可思议,难解、难思。 ◎阿弥陀经: 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故。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会本(清净平等觉经)之十八点质疑 一、愿数不同疑:古来有关弥陀本愿之说明、注疏等,皆以四十八愿为本,乃至观无量寿经也讲四十八愿,而会本只有二十四愿。 二、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之“佛说无量寿经”十八、十九、二十愿,三愿了了分明,经文下卷也有三辈 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本将三愿抄前着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 三、三愿明确疑:摄生三愿,十八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此中三资粮之组织次第非常清淅、严明。而会本的廿四愿,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 四、有违古例疑:古德也有不满前人所翻译经典的情形,但是都以梵本再重新翻译,绝不采用会集的作法。而且会本都是居士所为,从没有出家人做会本之事。 五、轻视梵本疑:“无量寿经”前后翻译十二遍,都是出家人所译,都是采取由梵文本重译,表示对法的慎重,对梵本的重视与尊重。 六、分经招报疑:昭明太子分割金刚经成三十二分,不改一字,也未抄前着后,都要受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会本分割五部经,抄前着后,又另外立标题。要知佛陀无尽的大智慧,并非凡夫心量所能妄测,而且佛意深广、圆妙,各见不同,如今强以己见而分经,尚有割裂的果报,何况会五本,而令各经文意大乱呢? 七、各解不同疑:佛陀以一圆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况且佛陀在不同地方说同样的道理,自会有不同的经文产生,这也是梵本之所以有不同的可能原因之一。而会本全然不考虑梵文本各有不同的既存事实,硬将不同汉译之本会合,不但有失原意,而且也让众生失去接受不同经典熏陶的机会。 八、体系不同疑:要知会本所采的五个现存版本,是在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佛法背景下所译的。不但各时代的用字、遣词不同,而且各译所据之梵文本亦可能不同,尤其各个翻译者对佛法、乃至对净土的立场、认识亦不相同。因此他们所翻之经文,其内容、立场亦有不少差异,而各自形成体系。如今却无视于文句、体系不同的事实,而完全以个人私见,做所谓的“整合”,根本只有混淆佛意而已。 九、信力不足疑:古德译经者皆是有修,有证者,方能从事,如安士高、玄奘三藏;久远劫发愿译经的千佛译师鸠摩罗什等。而今人之修、证并未得到普遍之认可。而且古代译经,率以多人从事,其慎重,甚至由国家之力而行之。今只一人,修证尚未受到普遍之肯定,轻率会合经文,公信力何在? 十、有违传承疑:中国乃至日本净土宗祖师,皆以康僧铠之译本来做注解,而会本之推行将使祖师的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净土宗的传承。 十一、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本,或者少分的说明,不应该用会本。例如:性梵老法师:“会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只合参考用。”慧净法师:“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只合参考。”(大意) 十二、古德不弘疑:会本古来即有,但古来大德皆不弘扬会本。唯有民国以来才有少分出家人弘扬会本。 十三、康本流通疑:古来净宗大德皆采用康僧铠译本,亦未听闻不满之言,包括日本净土真宗,在他们努力研究后,甚至赞叹本经为“辞简义丰,文义完整,毫无缺失”,而且也做了种种注解。 十四、能证非人疑:会本的证明者——慧明老法师,并不专修净土法门,也不是学教之人,据云是参禅有悟,而且也修密。如此的背景,不合做为证明者。 十五、勤苦非疑证:有人说会本之作者夏居士很专心、辛苦的做这件事。经云:“历劫勤苦非涅盘因”,错用心了,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可千世不开悟,不可一世入邪见。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不能以“很努力”来做为法、非法的证明。 十六、感应非证疑:弘扬的单位,宣称有很多人读会本得了感应。其实感应只代表了众生有诚,菩萨有感的事实罢了,感应并不见得就是对的(卢胜彦也很有感应)。不能纯拿感应来证明佛法。 十七、割裂经文疑:有些同情的人说,都是经文嘛!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说,倒说经律,抄前着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佛以一圆音说法,天台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宗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也可以嘛!为了法的“正确把握”与“明确无误地传承”,我们不应该轻易而乡愿地去同情这类事情。 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夏居士死时烧出舍利,证明他是有道德,也证明会本这件事没做错。对一个稍有修行的人,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正是一种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这类泛修行的迷失,是会害死佛教的。净土法门是特异法门,居士若有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但这决不意谓着,他做会本就是对的。 ◎一部经的弘扬,牵涉到法门的兴衰,我是爱护法门,所以提出我个人的看法,给有缘听录音带的人。如果这样说有什么过失的话,那完全是我个人要负责任;如果这样说法能适当引起有心人的反省,那么这功德是属于你们听的人的。我今天所以要讲这一席话,是因为净土法门难解、难思、难信。而且在末法时代,已经少人弘扬的情况底下,如果稍有差池,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害怕这种事的发生。我希望我所说的,能使一些人在弘扬净土的作法上,能更加的谨慎,这是我主要的用意。 ◎第六讲 “净土法门之问答(一)”补充资料 ◎愿意念佛的人,他多少有惭愧心;无惭愧心的人,要真心念佛是很困难的,要他念佛,他甚至会感到害怕。对人的看法我们无法用二分法——既然我们是凡夫,因此不能因为我们看到这个人恶到极点了,就对他说:“你会下地狱,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感亦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摄受一切众生,乃至众生临终时恶障现前,只要他能起惭愧心,十念具足念佛,至少也能下品下生,这是从弥陀本愿接引众生上来说,弥陀佛是不舍恶人的。(因为诸佛视一切众生如一子,于一切善恶能彻底了知而不起分别) ◎“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凡夫众生当然要能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弥陀佛是彻底觉后的大圣,“觉后空空”是讲理体,所以就理上说,弥陀佛并不分别善与恶,而弥陀佛之所以能接引一切善恶众生,也正是在理体上来看这件事情。 ◎有一位祖师说:“就是因为我是万恶不赦的罪人,所以我才为弥陀的本愿所摄。”何以他会自承自己是个万恶不赦的人?因为当你自认为你是一个“修行人”的时候,这种“自认”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罪恶,因为透过这种妄想认知之后,你就在众生当中起大分别了。(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 ◎妙境长老曾经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太容易了!”是的,地狱要空并不难,只要在地狱中,大声用麦克风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彼处所有的众生听到,那个世界的地狱中的一切众生,一念仰信弥陀大愿,刹那间佛心充满地狱,依于唯心所现的道理,地狱相灭,地狱也就全空了。然而要将众生度尽才难,地狱要空并不难。原因是在那种极苦的环境底下,只要你愿意听到(“领受”的意思),让弥陀圣号进入你的耳根,你的心灵能领受弥陀本愿,这就是你的大善根,在那一刹那深心的信仰、悲恋,正是众生往生的契机!这也最能够显现,弥陀佛深奥不可思议的功德。 ◎祖师说:“众生造恶的时候勇猛精进,念佛的时候畏畏缩缩。”恶有恶的果报,善有善的果报,既然愿意念佛,只要他“欲生我国,至心信乐”,还是可以往生。弥陀佛已把往生最简易的条件(信心)教给了一切众生,他只怕众生不往生(而不会预设门限)。因此只要众生愿意念佛,我们就应该赞叹他,不管他多恶、多懒散、愚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 ◎心怀谄曲,过度女人态、不自信、只追求别人的看好,这种心态本身对求往生,的确是种障碍!因为但知须臾之事,根本不会想到阿弥陀佛。 ◎“带理念佛”就是要多了解净土法门的真实意义;体会弥陀佛的本愿。尤其体会第十八愿,把十八跟二十愿合并修。念佛之前,思惟一下十八愿的深意,努力稳操往生之左卷。或者更进一步地,去思惟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往生?弥陀佛为什么是大乘本愿?为什么是大乘的真实之教?弥陀大愿如何能摄受我?……之类的道理。 ◎“愿力”本来就能摄受人的,一般我们太容易把愿力想成虚无飘缈之事了,其实他本来就存在的。人都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法藏菩萨兆载永劫,勤苦修行,用愿力编织出来的极乐世界?你我就踏在他愿力的国土上面,所以他的慈光、愿光随时照摄我们,只要你愿意,弥陀佛就摄受你了。 ◎“若闻我名号,不诸根具足,我不取正觉。”理论上说,闻一句佛号是能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这是带理念佛,是能够体解大乘的所谓:“闻佛圣号,欢喜充身”,那种大欢喜,才会是一种力量,才能迅速地在当生或来生,改变你的身心结构(因为经云:“罪业如霜露”)。然而一般人总是恍恍惚惚的,念佛还带有偷心、不太信、怀疑,对佛法乃至净土法门,并不是真懂,甚至还在忙着造业。如此恶缘尚未消除时,念佛虽然可种善根,可是业障的力量还太大,你自己的忏悔及修行,还将业障转不过来时,当然还是要随缘受报。可是这不能说念佛没用,因为既使如此,它仍然会使(今生)重报转轻,远报转近,恶报转善。 ◎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在佛教来讲,人生是在轮回当中,因此生与死没有差别,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结果,死是生的开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后,即一步步地走入死亡,由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死事实上是同一体的。透过佛教这种宽阔的生命理念,佛弟子们从来就不只是赞叹“生命很美妙”而已,其实“死亡也很美好”啊,因为死亡正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里头,生命根本没有生与死这回事,整个生命只是个不断的流程。我们应该注重的是:生命在整个流程中,应当如何安置?而净土法门,正是在教导一切众生,如何自我安置这个生命的流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本身有没有问题,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行为、思想如何,来骤然决定佛法好不好、对不对。问题的重点在于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该怎么应用佛法?也不是看到这里有佛经、有出家人……什么的,就认为应该一切都是清净、正确的,而是要看在这里学法的人他(她)们的身心表现如何?是否学对了? ◎佛有三不能——佛不能扭转因果;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佛无法度无缘的众生。 ◎你若能往生,正是对弥陀佛真正的供养,对西方极乐世界,对弥陀圣号最大、最直接的庄严!一切所做都不是最重要的庄严,你往生才是最重要的庄严。 ◎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十八愿来看,能领受弥陀佛摄受的愿,只要你能领受就是“善根”;已经领受而生起欢喜,这就已经让佛光所注照了,这正是“福德”;能领受这样的佛恩,能听闻这样的法门,正是“善因缘”。所以能领受十八愿的摄受,当下就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 ◎第七讲 “净土法门之问答(二)”补充资料 ◎智信→越信身心越清净、自在。即使你一时说不上来,可是心能清净且坚定的说:“我能相信,佛没有骗我!”这样你是相信佛,不是相信人。 迷信→越信越颠倒、无明。产生情绪反应、崇拜反应,进而结帮派,生起群体眷属心。 ◎以感恩心念佛→感受大乘佛法的不可思议、弥陀的慈悲跟大愿尤其不可思议,而且从感恩中要生起更坚固的信心来。如果只感受弥陀佛的慈悲,而没有感受弥陀佛愿力加持的不可思议,这就稍有不足。当感受到智慧、慈悲,还有愿力不可思议的时候,就会由衷生起一种感谢、欢喜跟放下——啊!我生死的大事已毕了。那时再缘想自己的错误、求佛加被忏悔,生起一种求佛不舍;生起一种我相信弥陀佛一定接引我;更相信往生的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具足,这一点尤其重要。资粮就在我一念信心中已然具足,剩下不过是增加而已。此时念佛忆佛已是一种“已决定往生”的坚信,而不再是“不知道会不会往生?”的不确定感。这时的念佛,是带有感恩心,而不是以佛号进行往生资格的交换。 ◎世间善要尽量行,世间恶应尽量避免,但看到别人的恶不要再生起讨厌的心,这样不执着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说:世间没有善恶分别,这是错误的。 ◎顶圣眼生天,人心恶饿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念佛三昧→念佛念到很专精、入定的状态,在定中体解佛的慈悲、大愿,领受佛的接引本愿而毫无怀疑,能体证这个就叫念佛三昧。 ◎相似一心→心中专注。一柱香如一刹那顷,但没有悟证。 事一心→恍恍惚惚见理。如雾中看花不很清楚,但是心中有感触了,有了深浅不同的体悟。 理一心→证得实相。加深前面“事一心”的悟境,而证得念佛三昧。 ◎能了解佛法但是表达不出来之原因及对治: 1、理解不够深入→多了解。 2、不善于自我思惟并应用语言;虽然懂!但是没有语言当工具帮你表达→多背书、背经。 3、曾经障碍人讲说佛法→求忏悔。 4、内心有属于各人特殊的障碍,害怕讲佛法给人家听→当自己观察,找出问题所在。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