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楞伽师资记 第二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楞伽师资记 第二章

  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

  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其达摩师,志阐大乘,泛海吴越,游洛至邺。沙门道育、惠可,奉事五年,方海〔=诲〕四行。谓可曰:有《楞伽经》四卷,仁者依行,自然度脱。余度〔=广〕如《续高师〔=僧〕传》所明。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弟子昙林序。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是大婆罗门国王三之子。神惠疏朗,闻皆晓晤。志存磨〔=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携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成〔=诚〕,诲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所由,意在后文。未〔=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注〕辟〔=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之理入。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报〔=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所〕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传〔=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通〔=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及。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如〔=知〕无求,真为道行。

  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理此〔=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无〔=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地〔=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度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此四行,是达摩禅师亲说。余则弟子昙林记师言行,集成一卷,名曰《达磨论》也。菩提师又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有十二三纸,亦名《达磨论》也。此两本论文,文理圆净,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伪告〔=造〕《达摩论》三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大师又指事问义。但指一物,唤作何物?众物皆问之。回换物名,变易问之。又云:此身有不?身是何身?

  又云:空中云雾,终不能染污虚空。然能翳虚空,不得明净。《涅般经》云:无内六入无外六尘。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前五篇文章

楞伽师资记 第一章

楞伽师资记 序言

禅门骊珠集 所集诸师传承系统表

禅门骊珠集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虚云德清

禅门骊珠集 第十篇 明末以来的禅师 来果妙树

 

后五篇文章

楞伽师资记 第三章

楞伽师资记 第四章

楞伽师资记 第五章

禅门骊珠集 依据典籍目录表

楞伽师资记 第六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