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林欣:南北传菩萨道(上)南传菩萨道思想概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林欣:南北传菩萨道(上)南传菩萨道思想概述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盘为目标,属于解脱道,也即所谓的“小乘佛教”。

  其实,在南传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1956年,缅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长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当时首相伍努 (U Nu)的多次恳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纂了六集八册的巨著《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两册即专门解释了如何修习菩萨道。于此,笔者就想对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南传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南传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注疏。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该经共分为22集,收录了547个佛本生故事。

  2、《佛种姓经》(Buddhavaüsa),又可译为《佛史》。共分为二十八品,主要内容讲述了包括佛陀在内的二十八位过去诸佛。

  3、《所行藏经》(Cariyàpiñaka),分为三品,用偈颂体裁讲述了佛陀过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个本生故事。

  据《佛种姓经》中记载,佛陀在成道后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国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罗卫城),住在尼拘律陀园。佛陀为了降伏因出身高贵而骄傲自大的释迦皇族,特地显现了双神变。沙利补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经过后,带着五百位常随阿拉汉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讲述其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巴拉密的故事,于是佛陀讲述了其从燃灯佛时代的苏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维山达拉王时代漫长时间中修行菩萨道的《佛种姓经》。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即源出于此。

  二、十巴拉密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它们依次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

  巴拉密是与大悲心和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大悲心(Mahà Karuõà)是视一切众生如亲生儿子的深切怜悯,这种大悲心强大到足以使菩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方法善巧智(upàya kosalla¤àõa)是把布施、持戒等十种善行转变为菩提资粮的智慧,也即只视成就等正觉为唯一目标。所有的巴拉密皆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此两种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等,才能被称为巴拉密。其中:

  1、布施(dàn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愿意舍弃所拥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体或生命来帮助他人的善思。

  2、持戒(sãl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身善行和语善行。

  3、出离(nekkhamma)巴拉密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欲界之心。

  4、智慧(pa¤¤à)巴拉密是毫无错误地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

  5、精进(vãriya)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与心的努力。

  6、忍耐(khanti)巴拉密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

  7、真实(sacca)巴拉密是只说诚实不欺的真实语言。

  8、决意(adhiññhàna)巴拉密是对利益众生之善行毫不动摇的决心。

  9、慈(mettà)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与快乐所做的祝愿与奉献。

  10、舍(upekkhà)巴拉密是对所有好与恶之法舍弃爱与恨,采取平等和无分别的态度。

  总之,一切巴拉密都拥有利益众生的特相,协助众生或不犹豫地修习巴拉密的作用,现起为希望他人获得幸福或愿证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三、巴拉密的基本条件

  诸巴拉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至上愿(abhinãhàra),即发愿成就无上正等觉。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记成为菩萨时,他必须具备八个条件,即:

  ⑴、他必须是人;

  ⑵、他必须是男性;

  ⑶、修行圆满至可在那世证悟阿拉汉果;

  ⑷、遇见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须出家成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业因与果报的沙门;

  ⑹、他必须成就四禅八定与五神通等圣德;

  ⑺、增上行,有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极强诚意;

  ⑻、拥有不畏任何艰难去成就佛果的极强善欲。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所发的至上愿才能生效。在至上愿生起之后,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记为“菩萨”(bodhisatta)。在至上愿生起那一刻开始,菩萨即进入“大菩提乘行道”(Mahà-bodhiyàna-pañipatti),他肯定将在未来成就无上正等觉,决不退转。此后,菩萨可以不需要导师的帮助而单凭自己的能力引发正确地实践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择智”(pàramã-paricaya¤àõa),而此智是他未来证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跟至上愿相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条件。通过此二法,菩萨得以持续不断地为众生谋求福利和快乐,完全没有顾虑到自身的利益,也不会对极为艰难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萨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条件:

  ⑴、勇猛(ussàha),这是修习巴拉密、舍离与善行的精进力。

  ⑵、上智(ummanya),即方法善巧智。

  ⑶、决意(avatthàna),是对修菩萨道不可动摇的决心。

  ⑷、利益行(hitacariya),即培养慈悲心。

  因为此四个因素有利于成就正等觉,故名为四佛地。

  4、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àsaya)。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它影响人之个性的形成。内心气质可分为两种,即善与恶。善的内心气质有十六种,即:倾向于出离、隐居、无贪、无瞋、无痴、解脱及十种巴拉密。

  5、省察智(paccavekkaõa-¤àõa)。省察不修布施等十巴拉密的坏处与修布施等十种巴拉密的好处。

  6、十五种行(carana)、五种神通(abhi¤¤à)及它们的组成部分。

  十五种行是持戒、以正念摄受六根门、于食知足、昼夜精进、信、念、惭、愧、勤学、精进、慧、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五神通即神变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随念通(宿命通)。

  四、圆满巴拉密的时间

  南传佛教把菩萨分为三类,即:

  1、慧者菩萨(pa¤¤àdhika),又称为敏知者菩萨,他们慧强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弟子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2、信者菩萨(saddhàdhika),又称为广演知者菩萨,他们慧中信强。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3、精进者菩萨(vãriyadhika),又称为所引导者菩萨,他们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三类菩萨圆满巴拉密的时间有所不同。慧者菩萨圆满巴拉密的时间需要四阿僧祇(asaïkheyya无数)劫与十万大劫;信者菩萨需要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精进者菩萨需要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以上时间是从被授记为菩萨之后算起。

  犹如稻种必须经过固定的时间才能开花、结米与成熟。同样,每一类菩萨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内修习巴拉密,巴拉密才能达到圆满,才能成就佛果。每一类菩萨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证得佛果,因为他的智慧还未成熟,成佛的条件也就不能具足。

  五、巴拉密的利益与果德

  根据《经集·犀牛角经》的义注中说,巴拉密带来的利益是不会投生至以下十八处:

  1、天生瞎眼,

  2、天生耳聋;

  3、生为疯子,

  4、生为哑吧,

  5、天生残废,

  6、生为野人,

  7、生于女奴之胎,

  8、生为顽固邪信者,

  9、生为变性人,

  10、造五逆恶业者,

  11、麻疯患者,

  12、小于鹌鹑,

  13、生为“饥渴饿鬼”、“烧渴饿鬼”或“起尸阿苏罗”,

  14、生于阿鼻地狱与“世界中间地狱”,

  15、生为他化自在天魔王,

  16、生于无想天界与净居天界,

  17、生于无色天界,

  18、生往他方世界。

  此外,菩萨无论投生到哪里,他都不会感到极端的痛苦,皆能获得长寿、相貌美好、出身高贵、具有财势、言语可信、有大威神力等,这些皆是巴拉密带来的利益。

  圆满巴拉密所成就的果报是以阿拉汉道智与一切知智为首的无量之佛陀素质,即证悟佛果。佛陀的素质包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光八十腕尺,以色身为根基而具足的十力智、四无畏智、六不共智和十八不共法等无量素质的法身。总之,佛陀的一切美德素质皆是巴拉密之果。

  (以上详见明昆大长老编《南传菩萨道》、帕奥禅师述《菩提资粮》二书)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林欣:南北传菩萨道(下)南北传菩提道思想比较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 序言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一节、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

玛欣德尊者:您认识佛教吗?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

 

后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六)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五)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四)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三)

玛欣德尊者:止观法要(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