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禅师以外,还有禅尼也值得一叙。 清凤凰太平庵智参尼师(1768年—1856年),俗姓钟,黔阳人。初因家贫,为辰永沅靖兵备道傅鼐家侍女,侍傅家小姐。小姐出嫁辰州徐止峰,遂为媵。傅孺人无子,止峰因纳钟为妾室。翁姥孺人先后卒,钟侍疾、持丧,尽力尽礼。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苗民起义,傅鼐随云贵总督嘉勇贝子福康安进剿苗民。止峰以候补县丞同往平苗,因劳绩著,授麻阳岩门丞兼管屯务。傅鼐因受命“总理边务”,实施屯政,建立“屯田”和“屯租”制度,修复明代“边墙”,沿苗区筑碉堡千余座,即今所谓“南方长城”也。止峰力奉傅鼐便政,助傅鼐建立书院、义学。傅鼐因政绩卓著,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授湖南按察使,十五年庚午(1810年)卒于任所。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止峰积劳致疾,疾丞,语钟曰:“吾无子,汝少而孀,能死,死之。否则以床头金,为归籍资。”钟大沮,诺以身殉。及止峰卒,出殡日,钟盛妆就缢,傅鼐亲戚赵雨甸破扉控视,钟已气绝。绕项带,深入分许,结甚牢。赵雨甸操刃断之,带断,肤为之裂。俄尔钟氏气大喘,良久苏醒,瞠目长号,顾赵曰:“公误我矣”。赵嘱婢妪严伺之。钟乘间截约指金蚕之,不能死;又碎二玉环,吞之,亦不死。计穷,泣曰:“不能践诺,事主人于地下,无厄之也。然终不可以苟生。”遂攸然有出家之念。逾三年嘉庆庚辰(1820年),自制奁具,嫁傅孺人所生女,曰:“吾事毕矣。”族子某为止峰后,不以庶母事钟。钟度不能相容。一日,集止亲友朋戚,哭拜灵座前,操剪髯其发,去髻委地,饰宛庶。形既毁,念益决。 太平庵有老尼,与钟素识,钟是日谒庵,师事人。得披剃,具戒律,名之曰:“智参”。挟随婢感其义烈,愿终身事之,亦披剃为弟子,曰:“心道”。智参既为尼,后子畏人言,至庵,强之归。智参曰:“我非汝家人矣”,峻绝之。长斋奉佛,诵经梵箧数千言,出橐金新修太平庵,并置香火田产,像没之移剥者,重塑之。凤凰人感傅鼐及止峰恩惠,立中丞祠,附塑止峰像于傅鼐像傍。每逢春秋祀,智参必具麦饭,楮镪亲奠之,后参沅州景星寺诗僧一真得法。 道光二年(1822年),止峰生前旧友,宁乡才子黄本骥号虎痴者,中举人。十七年(1837年)赴黔阳任教谕。途经凤凰,闻智参名,造访太平庵,适智参外出,未遇,遂留诗于壁。及智参回,见壁诗,生感慨焉。嘱赵雨甸代为谢诗。赵雨甸因述诗所来及事与黄本骥,并出示止峰所遗《冷金笺》嘱其补书,藏之法林,以传久远。(见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方外类》18652,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1版。《黔阳县志》载) 民国时期,有兰圃居士谢祖干致力于禅宗、教育、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兰圃居士谢祖干(1872—1941),字祯原,一字兰圃,号钟灵。诗人、画家、书法家、金石家、教育家。河南候补知县。历任龙标书院讲席、黔阳县仁区局长、黔阳县学务委员、黔阳县农会长、黔阳县文献委员等。曾经应南社社员凤凰田名瑜邀请参加南社。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诞生黔阳县苏园。在雍正初年,原恩贡生、侯选教谕、例赠修职郎、龙标书院及朗溪书院讲席、邑绅谢家瓒第四子太学生谢天相,离开圣塘湾(现为黔城火车站),来此建立苏园。之后,历代均有修缮。到同治、光绪年间,由龙标书院讲席,邑绅兰圃老人谢祖干大肆扩修,新建了“芝玉草堂”、“颐楼”等建筑,开辟了“春草”池塘,“甘泉”井,种植了许多乔木在周围以作为护卫,构成了天然的“世外桃源”胜地。苏园大门,勒有石匾,上泐谢祖干的《苏园》一诗。至今尚在。背后有大片竹园呈合围状。园有竹诸种,另有乔木多种,风景极佳。是历来为当地人景仰的地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夏,苏园颐楼落成,撰《颐楼新成偶书贴壁》: 颐楼新建筑,高隐洁无尘。对月成知己,焚香友古人。 诗书清气骨,花鸟爽精神。静与兰同臭,苏园有逸民。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秋,与陈庆臣游株山碧泉山,撰《光绪癸卯秋碧泉山感怀》: 城东有古刹,散步爱幽凉。岁久松尤茂,泉清草自芳。 秋兰薰客座,夜月照禅床。慷慨忧时局,僧家意味长。 附录陈庆臣《次兰圃君原韵》: 一官游粤峤,离别在新凉。冠盖非吾愿,芝兰羡尔芳。 清樽高士酒,明月故人床。待到还乡日,耆英结社长。 宣统二年(1910)庚戌夏,游株山荷叶庵,作《荷叶庵记》: 镡城东北七里,诸山环绕,圞团僻幽。中有塘,广约二亩许。屡蓄荷。钱叶溢水面,清香扑鼻,碧圞可爱。 明万历间,高逸谢公见而异之,笑相谓曰:“夫草木之所香者,花也;而叶能清薰,其惟荷欲?”味乎荷叶之香,僦塘西百步筑别业以居之。距居十数武,錾一小池,亦种其荷,名曰“荷沼”,放生养鳞其中。池西北高垂老梅二株,红白竞放,映水流香于宅。池东南筑一小阁,名曰“琴阁”。常与堂弟上拔抚琴围棋其间(按:上拔公于明季时任江南宁国府知府,明亡遂隐于宁国府,其子孙皆籍于斯焉),清心练智。阁前供石一、木芝一,古劲苍老。左右列桂、菊、兰、蕙数十本。窗外苍松、古柏、修竹、桃、李之属,相护而映。日与高隐雅人谈机论道、琴棋茶会于此,大都味夫荷叶之香也。公有异志,尚佛学,隐姓匿名,与方外交游,受异人修真术,老故无嗣。于崇祯间,坚志诚意鸠工修神像,以产供香火。易家,手擗为庵,修真事佛,以终余年。佛右为公遗像,庵后即公墓也。公隐名不传。后人书志桑梓,以“桑正公”私谥。原其爱荷喜叶生香,故以荷叶名塘,而更名其庵焉。此地美风水,颇僻幽。昔余曾祖光篪公尝假馆教育造士。道光甲申秋,邑候王金策太史常屏驻从,过访余曾祖,游息其间,于茶罢琴余,咽菊吟诗,有“牵驴寻野菊,伴鹤醉群芝”之句。自来文人游览,志士苦修,爱彼幽静,萃聚于此。嗣后我族相期永守公泽,奕叶馨香,更有望于后来者。 宣统二年夏 兰圃谢祖干撰 宣统三年(1911)辛亥嘉平月,作《苏园》勒于苏园大门门楣: 主人性本逸,以苏名其园。园外栽松竹,园内筑堂轩。 有楼幽且洁,敞牖而掩门。室有风月会,门无车马喧。 诗画医其俗,兰菊祛其烦。浮云轻富贵,隐此疑桃源。 主人有真趣,兴尽时忘言。 民国三年(1914)甲寅春,欲归隐苏园,作《欲隐》: 欲隐无赀可买山,颐楼高卧闭柴关。 占晴课雨情偏暇,錾井耕田意自闲。 赖有诗书医俗气,频将花草洗愁颜。 从今学得痴愚诀,哪怕人间笑我顽。 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五十初度,有《五十初度书怀》八首: 一 草堂戚友闹悠悠,婿女诚仪一概收。 厨下荆妻忙不住,笑携孙子拜千秋。 二 回思岁月快如梭,亏我百年忽半过。 历尽艰辛尝尽苦,哪堪时局再磋磨。 三 连年海内闹风烟,时势英雄造大千。 料是生灵多孽障,纷纷尘雾蔽青天。 四 趋求名利总无缘,境过牵缠五十年。 想是今生亏造化,难鸣枉负祖生鞭。 五 读书不遂负恩深,枉费椿庭训望心。 同日申生无限感,空留蒲酒怅而今。 六 承欢菽水庆萱堂,慈竹恒春喜欲狂。 但愿年丰兼岁吉,苍颜矍铄永康强。 七 万里归来思退隐,十年目的建颐楼。 销闲花草诗书画,意外虚名不强求。 八 一家生计任儿曹,内外忍和要耐劳。 处世立身当守法,诸凡慎谨更为高。 同时有许多佳宾作诗相贺。包括南社诗人凤凰田名瑜、芷江富商、诗人、书画家曾淡人以及黔阳诸儒宿等。 黔阳向同均,字葆生。作五律《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 龙标高雅士,独守谢公贤。三绝诗书画,一春山水田。 才华含不露,道德老尤坚。并世真无几,临风忆郑虔。 南社诗人凤凰田名瑜,时任黔阳县长,到席祝贺,作五律《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 未老才名在,布衣自足尊。画能清有骨,诗好淡无痕。 薄宦殊堪笑,孤怀得共论。何时容载酒,一醉味兰轩。 南社诗人凤凰田名瑜,字个石。湖南凤凰清沙湾人,幼孤贫,学于南门外洞庭坎上。田兴恕形声与个石均为南社词人,书法诗词道德文章为湘西增升光耀。乡人咸尊为楷模也。历任黔阳县长等,率九届。解放军入城,即向南下部队委派之宋之兴县长办理移交,手续轻简,大军经过调查研究,早知其为人,旋即握手同意了结。遂以灰布小包袱皮裹砚台一座,毛笔二支,蓝布长袍,飘然告别县衙,借居于北门考棚左厢房内,时为一九五○年夏日。居平安里多年,家仅小灶一台,破床一张,墙如筛眼。一世文学,无桌,无墨,无砚笔,无纸,寥落如此已数年。有子承尚,幼为全县品学之冠,解放初因历史瓜葛远徒甘肃劳改囚农。后刑满释放,念及不逾矩之年已过。天地虽大而人寿有涯,闻已申请留场工作。文革后万里远行,探望亲子,逝世于大荒。 芷江富商、诗人、书画家曾淡人,作五律《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 听罢蕉窗雨,焚香一卷开。宛如摩诘画,深羡谪仙才。 潇洒云中鹤,清超雪里梅。挑灯频细读,不厌百千回。 黔阳危耀奎,字峻卿,作七绝《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两首: 吟诗作画兴悠然,高卧颐楼静若仙。 清福人间君独占,白云深处乐无边。 时艰年荒百感生,平平王道少人行。 嗟予老病兼疏懒,未访盘阿畅叙情。 黔阳杨荫樾,字竹秋,作七律《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 展卷如闻笑语香,主人风月费评量。 丛兰邑露清芬远,池草生春世泽长。 招隐已酬元亮志,伤时且学嗣宗狂。 羡君事事成幽赏,一曲高歌乐未央。 黔阳冯家泽,字春泉,作七律《赠谢君兰圃五十初度》: 渊源家世梦池塘,高筑颐楼似小仓。 每对青山怀谢眺,哪堪白首老冯唐。 林泉揽胜输君乐,桃洞寻源愧我忙。 从此乡关千里隔,何年来访故人庄。 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冬至后三日,组织“兰阶会”,作《兰阶会序》: 曩太傅谢文靖公问诸子侄曰:“子弟何以预人事,而欲使其佳?”侄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庭阶耳。”嗣后文经武纬克强秦于淝水中,兴晋室。其言果验。我族世国世家积德绵延,由来旧矣。宣统二年,尧臣弟卸八寨同知回。明年以道员入都引见,途至武陵,因武汉倡战革鼎,各地响应,死难多人,纷纷扰攘。民国建元,尧弟罢志退隐。日与族邻辈乐叙林泉。又明年冬至,族耆以梨园子弟演孝颂德,庆祝祀事。且以尧弟解组归来,开筵乐叙,飞觞宴饮不己。如我昆季彬彬纯雅,事先祖而畅叙天伦,虽兰亭群贤之叙桃李园群季之乐,有过而不及者,“三三”、“三四”、“后昌”各会,相继承欢,余兴未阑。干约述卿、述叔及尧臣弟、香生弟、干臣弟、明山侄暨族人等,各携青蚨三竿,以二十人续创一会,名曰“阳生”。赖明山权息七稔,以母子金,置炉回溪田家坡祖坟边,田两亩七分,立簿册名,作永久计。乙丑岁忽遭兵燹,将簿毁残,当事茫然慨焉,无何共默识之。思欲补簿誊记其由,问叙于我。我偶书缘起,以晓后之来者,“阳生”之名或不利而遭毁焉,余更名“兰阶”。盖欲厚望我叔侄昆仲,积德兴学,努力进步,以继玉树家声,雍雍济济,恒叙兰阶之意焉尔。 民国十有五年丙寅冬至后三日 兰圃祖干敬撰 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作《槠山竹枝词》六首: 一 谢姓宅第满槠山,五里圣塘及老湾。 合有良田三五万,生员廪贡出尘寰。 二 三三五五步逍遥,览胜寻幽绿荫桥。 芳店玄诗角酒罢,闲于井畔话渔樵。 三① 文芹武泮试常增,德泽书香尽艳称。 炮烛辉煌金鼓闹,元宵竞放秀才灯。 四② 碧泉洞口水长流,把洞颜宗司白牛。 三月神鱼朝岳转,回参古佛喜优游。 五③ 太守争传上拔公,左琴右剑有高风。 宦游江浙不回返,桃竹园荒草不丰。 六④ 学伯原来住土门,门墙桃李尽温存。 龙标主讲开风化,殁作黎平府太尊。 注:①乾隆间,谢姓文人称盛。元宵,每秀才一名,作龙灯一卷,名至数十卷。 ②相传碧泉潭时有神鱼闹水涝,被颜宗师施法治住。潭边建有碧泉庵。 ③上拔公住桃竹园,好琴棋。有挽世才。任江南宁国府知府,宦游不归。 ④世说光篪公殁后,其门生丁某,曾见公往黎平上任城隍。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上巳日,参加纂修族谱。作《谢氏黔城北祠五修族谱序》: 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省、县之有志,以纪事之实,使未见未闻者,观其列纪,稽其本源,考其事实,其义一也;事不实则不纪,纪不详则亦不纪;而事有可纪,有不可纪;有当详纪,有不当详纪。昔孔子有云:“与其诧其空言,不如见诸实事之深切著明也。” 然则方足以达族人,心述庭训,德合时世,义不负祖宗、神明之存,使后之来者,稽则可亲,考而无疑,观而有感也。如晋之《乘》、楚之《俦杌》、鲁之《春秋》。《乘》与《俦杌》未闻其传,唯《春秋》经孔子笔作,以正人伦,传之万世。由是观之,子师以正,孰敢不正。今当五修家乘,宜采正实事,补其缺略,删其荒诞,合其法制,详而志之,以备后世之考。 我祥卿公于宋季时,由南宫来治黔东,作守镇远。会遭国难,不二臣元,避乱于沅州路,见黔阳山明水清,风俗淳美,侨寓西门。归途被兵阻塞,因而隐斯籍焉。至四传芳、茂两公,卜居槠山,嗣传廿余世,经六百年余,枝愈别,人愈繁,亲者愈疏,有苏东坡“途人”之感。况三十余年来,萑苻为患,旱灾交迫,各房丁口,逃亡过半,兵燹之余,久之甚难稽焉。族人有忧之。房叔述乡、族叔秉之暨志轩弟、赓生侄寄以五修谱议,辛未冬至日,长幼咸集,举干协修其谱,襄任纂修。盖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实。周晋自六朝时而上,谱之于国,非诸侯不可得而谱。下及唐宋,谱之于家,士、庶得而谱焉。故欧阳氏、苏氏创诸谱系,以纪世族。纂者,集也,祖述先人之泽,传之后世也。杨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班固纂尧之绪、武之赞、太皇之季、文王之绪,事虽殊,其义一也。纂修谱牒,责莫大而重焉。干驾下无文,何敢以蹈庸妄?且惧以见闻拙滞,力有不逮、智所不能,难达其旨。既辞不获,自忖度,此系人子应尽之事,又不敢以不敏辞,遂竭力尽心,简牒残笥,考诸遗文、年谱,苦心仇校,缺者补之,略者详之,荒诞者删之。采访生殁、稽查事实、继续世系,汇稿付之梨枣,日事编辑,以督其成。越明年,壬申梓将告竣。谨志数语,附于原序之末,以告后之来者。 中华民国二十之有一年上巳日 十九世孙纂修候补分县祖干撰 民国二十五年(1936)仲秋,作《苏园记》。有山阴王晋评论。 苏 园 记 邑东北隅,距城七里许,俗呼土门。有苏园者,主人先世故居地也。其园之翠然超莽苍中者,山势奔腾,四围凹而中凸也。脉由蕉坡来,临至忽起一山者,则峰峦之起伏也。左萦右拂,而地连跌三峡者,斯园之结构也。旁出堡坞,有若北辰者,斯园之门户也。诸山来朝有若藩篱者,斯园之护卫也。面南朝峰,靠北依峦者,斯园之向背也。园后松竹茂林,佳木繁荫者,“苏山”也。园前池井良田,耕可供食者,“苏陇”也。园中林壑美,野蔬香,结茅以栖息者,“芝玉草堂”也。左有池曰“春草”,种莲半亩,清涟可濯也。右有楼曰“颐楼”,陈书满架,翰墨生香也。楼头抚景,气、象僻幽,额书“风月栏”也。楼下莳花,兰、蕙清贞,题为“味兰轩”也。春则惠风和畅,桃、李芳菲,秋则明月皎洁,桂、菊清芬。青者松,绿者竹,艳者梅,香者兰。诸果百花,随时竞秀,四时之景不同也。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清季隐者僦此筑园而居,作主人以颐养晚年也。主人之隐,慨时局之变,人心失德,乏力以换救之也。或涉水横流濯足,叹无澄清之智;或游山清风满袖,常怀出世之想也。或读于园,诗书之味,清而厚也;或耕于园,菽粟之味,淡以长也。有时客来,觥筹交错。或鼓琴,余音袅袅;或围棋,逸响丁丁;或画笔纷披,而歌声清绝者,有宾王之乐也。无事啸傲,月白风清。或养性,逸情幽静;或题画,兴趣超脱;或邀妻评花;或抚孙课字,有天伦之乐也。既而山花献瑞,野鸟助吟。无事静坐,坐息则睡,羲皇之世、葛天之民,主人不得而知也。主人谓谁?龙标谢兰圃也。 民国二十五年仲秋 附:王晋评《苏园记》 此记有名义,有山水,有建筑,有布置,有出产,有乐趣,层层入胜,是人间天上善享清福者有之,而园何其佳丽、何其幽雅,而主何其高超、何其洒脱!得庐陵之味者,自不减醉翁之神。疏疏落落,涉笔成趣,令我羡之,不胜佩服。 山阴者香弟王晋拜读 另外有七绝作品《九日月下对菊独酌》、《答问》很有特色。 《九日月下对菊独酌》 桂花开罢菊花黄,日薄风清满院凉。 水果盘中添碟蟹,又从月下醉重阳。 《答问》 鸡犬桑麻有古风,桃花杂乱李花中。 途人若问行踪地,家在湘西潕水东。 生平于地方教育、佛教,皆尽心尽力,多有贡献。其诗、书、画、印被称为“四绝”。 民国三十年(1941),预知时至,奄然坐化。著有《龙标耆旧文集》、《龙标耆旧诗集》、《颐楼文草》、《颐楼诗草》、《兰圃诗画》、《画兰百咏》、《芝玉草堂读书录》、《味兰轩诗抄》、《三代遗咏》、《苏园杂记》等十种书。 另外,还有专门虔诵《大悲咒》等观音咒的净土行者陈悟数居士。 陈悟数居士,民国二十四年馆于黔阳原神镇张少棠家,每日教书之暇,即诚诵《大悲》、《白衣》、《准提》三咒,及观音圣号。腊月初二日,忽闻贺龙、萧克,率兵五六万,奔至距镇二十里之江西街,全镇老幼,争先逃避。次晨张亦率眷他避,惟陈与七岁小儿居馆,屋系新构,尤甚堂皇,距张宅仅十余步。张妻黄氏,下午回家取物,突来十余人,将黄掳去。是晚复来百余人,抢劫财物,陈思生死有数,决定不走,惟虔诵《大悲咒》,至鸡鸣二次方休。俄而天晓,闻人马声鼎沸而出窥,见贺军如潮涌至,贺军军部即驻隔壁张家,前后左右邻屋皆满,独未至陈馆中,亦无一人来窥,得安然无恙。初五日贺军往芷江,全镇居户,无一幸免,惟馆中未损一草。咸询以何术得免?陈云:“虔诵《大悲咒》,蒙菩萨以不可思议之神力加被耳。” 民国时期,有安徽僧禅悟法师(1894—1955),住持黔城水口山鳌山寺,寺宇为之一新,有三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为主轴,两边均有吊脚楼。寺院享受誉当时。1940年,禅悟法师任“中国佛教会芷黔麻晃四县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候补监事,时年46岁。是年,在黔城水口山建立“黔阳县农林场”,1947年改为“黔阳县农林技术推广站"。后寺毁,寺田亦散落民间。 到了现代,有黔城心照、心无等,也对黔阳佛教有莫大功勋。 慈氏弟子明夷,字宗逸,号崇照,原名心照。系临济宗第46世,云门宗第14世。为虚云和尚徒孙,净慧法师门徒。湖南洪江黔城人氏。 俗姓谢,名永仲,字砚香,号不敏。笔名林寂、莫非、乐康、湘西闲人等。网名有心照不宣、钟磬生涯、峰顶上的衲子、青灯黄卷过生涯等。 生于西元一九六五年岁次乙巳正月十二日子时。时当梅花盛开、元宵将来。世居湘西潕水东岸、沅水北边的古龙标。自康熙年间祖迁土门垄筑苏园而居,代有宦迹,墨香家园。俟至父辈,时值革鼎之际,中原板荡,朔风南侵,遂使祖业凋零,风光不再,钟鸣鼎食成为一种记忆唠叨在老人的闲谈家常里。 幼年绕膝祖父身边,听讲其戎马生涯征战故事及历代小说评书唱词戏曲内容。小小心灵便驮着沉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悲伤。经学前启蒙于祖父,学时就读于学堂,学后实践于社会,思想与脚印皆刻下伤感。对生命的无常,领悟颇深,遂决意弃家事佛。 入学前,绕祖父膝前听其讲历代演义故事及他自己的沙场征战故事。学习识字识地图。入学后,每每以奖状捧回家而博家人一笑。离开学校朗朗书声后,摸过枪杆、画笔、粉笔,从事过多种职业。 1982年春,开始执教家乡学校。 1984年春,在家乡种植食用菌。然后去湘潭发展。小说处女作《雪站》,便是写于此时。 1985年春,在沅水船上做水手,体味沈从文笔下的沅江水手的生活,领略沅水流域的风光。 1987年秋,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政府招待所八月楼工作。 1988年夏,在湖南怀化黔城芙蓉楼文物管理所工作,做过导游、售货员等等。 1990年春,在中外合资金利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原湖南安江塑料厂)建设指挥部任办公室主任。在江西萍乡参加笔会期间,创办文学社。同时编辑《玉女峰》文学报。 1996年春,在湖南怀化黔城昌龄宾馆任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之后不久,就上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礼乘法老和尚出家为僧。 1996年夏,下发后,行脚湖南、贵州等地。 1996年秋,入安徽青阳九华山佛学院就读,研究佛教义理和佛教历史。 1996年冬,在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开始研究弥勒法门。同时兼书记职。 1997年春,行脚江湖,在湘赣遍礼禅宗祖庭,一路百城烟水。 1997年夏,在湖南常德石门夹山寺主编《吉祥草》佛报。同时阅《大藏经》,研究弥勒法门的历史和经典。 1997年秋,行脚江浙。到冬至日,初发心在浙江兰溪白露山慧教禅寺撰写新编《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二卷。之后,继续行脚赣湘。 1998年夏,先后主持怀化市中方、麻阳、托口、黔城诸地各寺,弘扬弥勒净土法门。 1998年冬,在江西宜丰洞山普利禅寺常住,同时阅《大藏经》,收集整理有关慈宗的史料。 1999年春,在江西宜春慈化寺创办《慈化》佛教内部杂志。 1999年夏,前往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时逢传戒法会。得住持结缘一套《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1999年秋,前往浙江奉化雪窦寺、义乌双林寺,欲联络相关大德及寺院,共同组织一个“慈宗研究会”,结果胎死腹中。 2000年春,在河北赵县柏林寺阅《大藏经》,收集整理有关慈宗的资料和湘西地方佛教历史资料。着手写《慈宗简史》和《兜率的鼓声》。 2000年夏,住持洪江市黔城蟠龙山照空禅寺,带众修习弥勒法门。 2000年秋,常住武冈云山胜力禅寺,撰写《云山志》,编写《慈宗朝暮课诵》。 2001年春,任芷江景星寺主持,撰《沅水法流》和《辰、沅、靖佛教史》。同时组织湖南慈宗学会,宣传弥勒法门。 2002年春,任芷江佛教协会会长,创办关于慈宗和湘西地方佛教历史的佛教网站和论坛。同时在台湾出版了《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 2002年秋,回家乡黔城创建弥勒净土道场—梅低梨院。同时出版《慈宗朝暮课诵》。2003年出版第三部著作《倾听慈尊的召唤——明夷法师弥勒佛学论文集》。 从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新诗集《伞形寂寞》,古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等。并有作品入选多种诗选,且多次获奖。 一九九六年春剃发染衣后,足迹遍历江南,朝礼名山祖庭,披阅三藏典籍,参访名僧硕德。于求法之际,偏爱慈氏,故阅藏、撰文,皆以慈氏法门着力较多。心仪晋代道安、唐朝玄奘、民国太虚三大师,以为修学楷模。 著有《慈宗史》、《兜率的鼓声》、《慈宗朝暮课诵》、《熏修慈悲弥勒宝忏》诸佛学专著等,以及许多佛学论文。于闲时亦吟诗、填词、撰小说、写散文,散发各报刊杂志及诸网站论坛等。出版有新诗集《伞形寂寞》、古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等。 黔城水口山鳌山寺在1994年,由聂芝秀、雷玉兰、张万秀、杨培德、袁光明等发心重建。目前有大雄宝殿、五岳殿、玉皇殿,有两栋吊脚楼及平房,分别为寮房、斋堂、香积厨和办公室等。又植树培花,俨然一座小型公园,游人参观,香客进香,络绎不绝。每逢法会,香客如云,已成为黔城一大佛教活动场所。 1995年后,相继有释心文、释心弘、释胜精等僧尼前来常住共修,日常课诵不断。每逢大型法会,则恭请心慈法师、心乐法师、心照法师等前来主持,是周边地区朝香拜佛的一个著名佛教活动场所。 蟠龙山因山色秀美,历来为邑人登高赏景之所。且山奇物美,宜于修行,故历来多有修行僧侣皆结庐于此。建梵刹塑佛像,于禅讲之余,亦吟哦、书丹。并与邑绅、宿儒交往,广弘佛法。蟠龙山自建寺后,与对岸龙标山普明禅寺、水口山鳌山寺鼎足而三,成为当地三大丛林,广接招提。历代皆有高僧大德或卓锡、或挂锡,称盛当地。 唐朝天宝年间(752年—755年),“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于天宝七年(748)到达龙标(今黔城)。七年任期中间,常纵情山水,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其中《龙标野宴》一诗,即是浏览蟠龙山时所写。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王昌龄左迁龙标与僧人来往的诗歌,有与城东金鳌山静法师来往的《静法师东斋》,缅怀对岸蟠龙山素上人的《素上人影塔》,还有与龙标对岸蟠龙山聪上人来往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王昌龄在龙标对岸蟠龙山拜谒素上人影塔时写下的《素上人影塔》: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王昌龄龙标对岸蟠龙山聪上人来往的《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欣逢柏梁故,共谒聪公禅。石室无人到,绳床见虎眠。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出处虽云异,同欢在法筵。 多年后,等王昌龄离开龙标,由龙标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那时日本高僧空海则来到中国求法,顺便将中国文化到带回了日本。可能他曾经来到龙标,看到了王昌龄在龙标贬所著的《诗格》二卷、《诗中密旨》一卷。所以,就在他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一卷。在他所作《文镜秘府论》也就自然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 蟠龙山佛寺,几易其名。唐朝澧州夹山善会传明禅师法嗣蟠龙可文禅师(831年—905年),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创建“蟠龙寺”。宋季文僧道温文莹,建立“金銮寺”。元代中峰明本禅师法嗣莲峰崇照禅师(1320年—1361年),建“蟠龙山寺”。到了明代时,仍然为“蟠龙山寺”。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卷第七《山川考·一》载:蟠龙山,县西南二里,沅水南。入山口有石勒“天台进步”四字,相传为寒山、拾得修行之处。山中石室,壁间题字,皆篆籀,俗无知者。后圃有补衲石,相传为明季有宦者逃禅于此。外为“杜香泉”,味清芬。缘磴而西,为燕子岩,极险仄,人罕梯步。又得一径至蟠龙岩,则以此得名处也。石状夭矫,如龙坐此。众山岚气皆在衣袂间矣。 清黔阳蟠龙山宗信(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名黄,家巨富。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 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见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释道传》)。 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禅师(1618—1683),蜀人。初参燕居德申于黔之福泉,后往武冈云山,再谒燕居德申,机缘相契,得印证。付法偈云:“蜀水直来楚水弯,唯有黔阳巨石尖。行到蟠龙筑破指,拖声欸气叫苍天。”开法黔阳蟠龙山。山麓有留云寺,紫霞禅师住持;山腰有长嵌寺,苍壁明睿禅师住持;山顶为蟠龙山寺,心闻合达禅师住持。开山为唐朝寒山、拾得二大士。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曾在此有诗作歌咏。 康熙五年,黔阳知县张扶翼《游蟠龙山诗》曰:“石磴盘空入翠微,凭山佛阁静朝晖。洞深壁合泉流细,径僻云闲客至稀。历历川原依草树,飘飘蚱蜢傍渔矶。升高望远双眸豁,烟火城闉秋四围。”由此可见当时蟠龙山的景况。 康熙八年己酉冬月黔阳向文焕撰《游蟠龙山记》: 己酉暮秋,向子亦庵将游蟠龙,与廖子长公、黄子子铉、向子复旦、吉水欧阳孝先,出安远门。始命舟,王子敢臣从后至,遂与诸游人会于岸次。 既登舟,自潕水渡龙阳洲,溯渠江舟行。步步望山,瓮城沿岸,窍石嵌空,水激有声。乃涉浅濑达岸。舍舟,穿径入平畴,数百亩阡陌交通。缘细路行数百步,略不经意,田尽,山渐合。壁皆赤色,额曰:“天台进步”。 缘溪行,溪中一石,截流而峙。王子指曰:“石中空,旁入,可容数人。”舍之不顾,折而入,度石砌。砌下隙处,仿佛若水门。王子曰:“是李湾潭先生渡仙桥。”水失故道,桥遂湮。石磴磷磷。梯而上,茅舍数椽。篱外垂杨袅袅,为王子庄。 游人小憩,出故道,逾峻阪。王子在前遥呼,众愕然。乃从庄后出其径前也。诣游人岸,帻跻磴道。数百尺遥,见石洞间,薜萝倒挂。王子曰:“洞中有石床,壁间字皆篆籀。”荒径云封,不可往,遂不往。 度危岭,小憩。复梯磴数百尺,杉松塞覆,细磴曲折,清凉沁人肌骨。去真武殿,仅咫尺路。不欲即至,故纡以拗之。诸游人憩树下,有顷,蚁行历曲磴。一僧貌甚臒,补衲石上。桔柚离离,遂造殿。游人先后至。小憩,入后阁。阁奉佛,半在岩下,气阴森。坐久,淡人思虑。石壁有诗,点画断缺,不可读,遂出。 步檐石壁,嶙峋百寻,色赤甚。仰见吕祖像立石龛,龛架空,垂壁外,若将飞去。游人欲上,斗绝不可攀。然必欲从他道穷之。右壁镌张容园先生诗。读毕,渡危桥,过补衲石。左穿修竹,岩下丹灶石床。王子曰:“明代宗时,宦者年七十,祝发,坐石床三年,无履迹。将乱,辞去,莫知所终。” 出,折下曲磴旁,得石径,略之。傍林,转小径。路如带,细草青青。复得磴道。舍之,取径,看泉。泉之名曰“杜香”。上多杜蘅芳草也。掬饮,寒香沁骨。泉旁细花,红白数点。山半有岩,涌出向空。游人争欲往。王子止之。 返向所舍蹬道,蹑而登。不尽百级而憩。人各据一磴。有顷,陟岭。岭穷,磴亦穷。西瞰金斗山,若在足底。潭水渊然可掬。 南绕山后,或降或升,遂至绝顶。一石如车轮,苔藓斑驳。去山根万尺,目眩心悸。孝先立石上瞰之。无论城闉,烟火千家。大角、紫霄、皆在指顾。两江水,如白气一缕。近俯,阡陌、屋舍俨然。身在秋色中,众人争以秋色献。顷之,云自山谷中出。微风荡之,片片飘忽树间。向子欢然曰:“秋山宜淡,霜林、黄叶,正须白云点缀。”乃返磴穷处,诸子盟曰:“必踞盘龙岩始快!”遂踊跃披榛,往逾小峰。草树蓊郁,松径滑,履不能著,搜奇良苦矣!乃猿引,穿松径入,石阪荒寂。有龛垂垂将坠。王子曰:“是向所仰吕祖像也。”众喜甚,出不意,乃大呼噪。逼前下瞰,心魂肃肃。昔亭其上,今破瓦断椽无存,亭亦废。 至此,游人意颇足。向子曰:“向所略石径,当一往,以了此游。”诸子许之。于是返石径。临錾谷,危甚。蚁而渡,足所著处,目即注之。窦间积泉,落叶如游鱼。屏息,不得转眸。既渡,得平山,上可结茅斋数楹。隙处,多香饵草,香特异。复旦拔数百本,命从人肩之。 再返佛阁,足与心目俱劳,遂命觞。久之,谋归。便觅向路。王子邀入庄,设鸡黍蔬果杂陈。廖子纵饮。诸子惧舟危,饮不欲多。 辞出,返山口。牧童四五,折树枝成屋,拾败叶以代陶瓦。至江岸,乃返桌,渠水流急。向所望窍石,目不睱接。徐桌入潕水,回望山际,瞑色黯淡,不能辨。 是日,意各有余。黄子订再游,许之。 清道光十九年,初耀禅师更营“石室禅寺”,时有孝廉陈道隆、副生陈超凡及居士向忠柏随喜并撰文书丹。 清道光孝廉方正前任直隶赵州临城县知县兼署柏乡县知县调升顺天府大兴县陈道隆撰《复修蟠龙山禅寺碑记》: 蟠龙山者,邑诸名胜之首,向为佛道兰若。 自汉季有古佛山范铜古佛于石中出,金身历劫不坏,顶上肉髻放光。聂刘二道人始建梵刹,是为黔阳佛教弘传之始。后晋天福元年,沅州罗城建精果寺,是为邑之佛教趋盛。 迨自宋熙宁四年,沙门月蓬创建普明禅寺于龙标山,是为县署佛寺之发端。之后,宋僧道温文莹于县之对岸蟠龙山,依石室而建梵宇,署名曰“金銮寺”,是山遂为桑门偃息修行道场。文莹博学多能,课讲之余,尝于斯著《湘山野录》、《玉壶野史》、《玉壶诗话》等,遂开蟠龙山僧习文之风。 以后历代更替,至明末,士子逃禅蔚然成风。李瀚、武元默、王锡衮、钱邦芑等皆削发为僧,或卓锡于此,或流寓于斯,与邑绅士子诗文唱和,儒佛二道,相处颇融。 本朝有沙门宗信者,笃行精勤。临终荼毗,火起,闻空中诵经声,云霞上绕,青衣童子簇拥缥缈而去。瑞相现前,更令善男信女争相膜拜。蟠龙山遂成为远近善信争相朝拜之佛门胜地也。 余自燕赵归来,乘闲游山。睚值寺院修复,鸠工正举。同游相告,知周近施主咸为大护法者也。又闻者住持僧一为初耀,一为初兰,由来识书。后裔接居此寺,讲经说法,令闻者觉迷开悟,实释门之宗匠。耀之徒凝昌,颖异之姿,尤饶宿慧。兰曾孙竺嵩,尚属糟稚年。老幼相沿,禅门弗替。超凡诸君,敬佛诚笃,佛恩不忘。超凡者,族伯。己亥孝廉,秉铎星沙。超群,公弟。公光明俊伟,一乡望重。壬辰之举人,有领袖宗风者矣。 余他日解组归田,诣寺焚香,得与超凡等细话我龙标旧事,称大快云。 湖南省沅州府黔阳柳溪新甫向忠柏书 道光癸巳长至月吉日 副生陈超凡同 住持僧初耀 初兰 凝昌 竺嵩等立 同治九年,寺毁于火灾。同治十一年,由邑人王述谟捐资重建,复名“蟠龙山寺”。同治十一年嘉平月王世牧撰《蟠龙山寺记》: 蟠龙山寺,旧为王氏别业。山势蜿蜒,周回六里,高出群岫,可瞰江城。巨石嵌空,能容数十人。前明改为庵。因地布置,隐倚悬岩,内奉诸佛。前建“祖师殿”,左为“关圣宫”,右为“观音阁”。 游者初从“天台进步”,蹑蹬五百余级,有亭曰“瞰江”。再百余级,稍平,为“揽翠轩”。石青山碧,延伫为佳。由是入岩口,至殿礼佛。殿旁井水一勺,曰“沁诗泉”,一名“龙涎井”。山僧瀹茗,足疗尘渴。山后怪石森立,双龙蟠其巅,有“蟠龙台”。 近庵数百武,大松十余围,高可百尺,古干龙拏,浓荫滴翠。过此则白云苍霭,斜封小径,有溪一湾,潺潺横泻。浪漱石齿间,磊石为桥,曰“漱雪桥”。 又数级,危岩绝壁。攀缘而上,则生面别开。俯瞰数百里,群山拱若牙笏,有“撷云楼”。翠竹成窝,青山作障,令人意远。左支五折而进,供吕祖各仙。庵前梨树一株,疏秀如画,数百年物也。邑之名胜,以是山为冠。山之幽,以石龛为尤。 同治九年(1870)毁于火,今王氏槐堂述谟,世孝昌钟,力任斯役。更于左右,翼以楼,余复旧观,而结构精致过之。 登斯山也,望古兴怀,或官或士,或游人迁客,当思何以与山并传不朽,其必曰:龙德大人屈伸变化,以相辅于中正而已,区区游眺为哉! 破四旧年代,寺毁,片瓦无存。西元一九九三年春,由邑人高云麓、周国栋、谢肇芬等人发起重建,仍名“蟠龙寺”。一九九六年冬,沙门心照从洪江嵩云山来此住持,更名为“照空禅寺”。 在心照来之前,这里佛道合流,信士盲从如云。心照来之后,将寺院整风一肃,到现在,已经是佛道分家了。在寮房边,有山壁状如大肚弥勒,而心照又是专门修习弥勒净土法门的,遂发愿将此建立成弥勒道场,广弘大化,不遗余力。 黔阳佛教到了现在,虽然寺院林立,但是缺乏人才。这固然是佛教内部的原因,也与政府的重视与否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