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时代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二十八
方 之
南北朝时代的刘宋,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顺帝升明三年(479),凡经八帝,先后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佛教的情况良好。梁《高僧传》记载宋代有中外译师二十二人。义解三十二人,明律八人,习禅十人。此外,还有神异、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等三十四人。在短短的六十年中,有这许多高僧,这充分说明刘宋时代佛教的兴旺景象。
宋代诸帝都信奉佛教,其中以宋文帝(424—453刘义隆和宋孝武帝(454—464)刘骏尤为突出。文帝听说佛教有助于政事,即喜闻佛理,常与名僧慧严、慧观等人研讨佛义,更好义学僧人道猷、法瑗等转述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唐法琳《辩论论》,因而慧琳被称为“黑衣宰相”①宋孝武帝修建了药王、新安两座寺院,常到新安寺所讲佛法。宋代的文人学士,一般都崇佛。当时出家僧尼有三万六千人,寺院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辩证论》)。宋代的译经,大致情况出下:
(1)沙门佛陀什,罽宾国人,善律品和禅要,于宋少帝刘义符景平元年(423)来华,应请译出《弥沙塞律》(五分律)。此律梵本原是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带回的,未及翻译,他就圆寂了。佛陀什在杨都(今南京)龙光寺翻译此律时,由于阗(今新疆和田)沙门智胜传语,竺道生和释慧严笔受。《弥沙塞律》共30卷。此外,佛陀什还译有《五分律戒本》一卷和《弥沙塞羯磨》一卷,共计三部三十二卷。
(2)昙摩蜜多,罽宾国人,世称“连眉禅师”②。他博通经论,尤精禅法,喜游诸国,志在弘化。先到龟兹,后至敦煌转姑臧(今甘肃武威),所到之处,皆建塔寺。宋元嘉初(424)到四川,后顺江东下,出三峡,止荆楚,曾在长沙寺建禅阁。到京师(今南京)后,住祇洹寺,宫中帝后、太子和公主,无不设斋供养。会稽太守孟 、敬信三宝,尤喜禅悦,接昙摩蜜多至鄮县(今浙江鄞县东)。当时其地多信巫术,经他弘化,皆归正信。宋元嘉十年(433),他回到建业定林下寺,后又住定林上寺。于是“息心之众,千里来集”(梁《高僧传》卷三)。他在华译经有《虚空藏菩萨神咒经》等一十二部一十七卷。
(3)求那跋陀那,中印度人,幼年时代,即通五明。后读《阿毗昙心论》改信佛教。从此他精研佛典,博通三藏。后游师子国,转乘商船来华。他于元嘉十二年(435)到广州,住制止寺,建立戒坛。宋文帝刘义隆得知后,即迎他到京师(今南京)住祇洹寺,远近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求那跋陀罗是刘宋时代译经最多的人,他共译有《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广经》等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
(4)沙门畺良耶舍,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阿毗昙》及律部。他三藏兼明,而常以禅门为专业。每一入定,或七日不起。宋元嘉元年(424)到建业,宋文帝刘义隆深加叹异。他在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等二部二卷。
(5)释宝云,中国人,于东晋隆安初年赴印度求法,遍学梵书,对“音字诂训,悉皆备解”(梁《高僧传》卷三)。回国以后,住建业道场寺,从事译经事业。宝云译经质量高。梁《高僧传》卷三云:“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梵华兼通,音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又说:“江左译梵,莫喻于云。”他共译经四部十七卷,其中所译《佛本行经》七卷,千百年来,为佛徒所乐诵。
(6)释智严,中国人,西行求法高僧之一,在罽宾邀请佛驮跋陀罗来华弘法,先在长安,后至建业,于元嘉四年(427)与宝云等共译《无尽意菩萨经》等一十部三十一卷(另《长房录》等载有《调伏众生业经》等四部五卷,皆云为智严出,但唐智升说其中三部为别生,一部疑伪,故删)。
(7)伊叶波罗,西域人,妙通《三藏》,明解《四含》,于元嘉三年(426)游彭城,为北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译《杂阿毗昙心论》,但缘碍未竟,仅成十卷,后由求那跋摩续译成十三卷。
(8)求那跋摩,罽宾国人。他仁爱泛博,崇德务善,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被称为“三藏法师”。后至师子国,辗转来华,于元嘉八年(431)到建业,住 洹寺,译出《菩萨善戒经》等一十部一十八卷。 (9)僧伽跋摩,印度人,于元嘉十年(433)到建业,曾为中国比丘尼作二部僧传戒,在长干寺译出《毗尼摩得勒伽》第五部二十四卷。
(10)释法勇,又称昙元竭,中国人,西行求法高僧之一,宋永初元年(420)西行,元嘉末(453)回国,译出《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部一卷。
(11)居士沮渠京声,中国人,河西王沮渠蒙逊之从弟,世称安阳侯。魏灭北凉,京声奔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于杨都竹园寺及定林上寺译出《弥勒上生经》等二十八部二十八卷。(另有《普明王经》等七经,智升说其中六部是别生,一部疑伪,故未列入)。
(12)释慧简,未知何处人,因姓释,推测为中国人,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在鹿野寺译出《闫罗王五天使者经》等一十部一十卷。
(13)沙门功德直,西域人,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到荆州,住禅房寺,译出《菩萨念佛三昧经》等二部七卷。
(14)释僧璩,中国人,通众经,明《十诵》,兼善史籍,有文才,住苏州虎丘山,于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撰《十诵羯磨》一部一卷。
(15)释法颖,中国人,十三岁出家,研究律部,博涉经论。元嘉末年(453)至建业,住新亭寺。宋孝武帝以他学业兼明,任命为都邑僧正。他常讲律学,后住长干寺,于宋明帝太始年间(465—471)集出《十诵比丘尼戒本》一部一卷。 (16)竺法眷,印度人,于宋明帝太始年间(465—471)在广州先后译出《无尽意经》等六部二十九卷。
(17)释翔公(又作朔公),中国人,于南海郡(今广州)译出《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部二卷。经出于何帝何年,不详。
(18)释道严,中国人,于宋世译出《佛藏大方等经》等二部三卷,经出于何帝何年,不详。
(19)释勇公,中国人,宋世译出《梵女首意经》等三部三卷。经出于何帝何年,不详。(另有《本匿经》一部,智升说是别生抄经,不录)。
(20)释法海,中国人,宋世译出《寂调音所问经》等二部二卷,经出于何帝何年,不详。
(21)释先公,中国人,于宋世译出《月灯三昧经》一部一卷,经出于何帝何年,不详。
(22)僧伽跋弥,师子国人,译出《弥沙塞律抄》一部一卷,译于何帝何年,不详。
以上共计译经一百五十八部三百七十六卷③。此外,还有大批失译经典附于宋录中。从传译的阵容和所出经典的数量,都显示出宋代佛教的繁荣昌盛。
注释:
①慧琳,欲家姓刘,秦郡(今江苏六合县北)人,著有《黑白论》,乖于佛理,被驳斥。但慧琳受到宋文帝的赏识,让他参与政事。他所穿僧服是黑色,故被称为“黑衣宰相”。
②昙摩蜜多天生两眉相连,故名。
③宋代所译经、律、论,包括失译诸经,《开元释教录》卷五说有“四百六十五部七百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