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哲学中的教育理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哲学中的教育理念
  释本性
  宗教,是一种教育。
  宗教家,不异于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社会界别,有不同的说法。佛陀对教育的定义是:
  “教育,引领人们从无知走向有知;引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是火炬、是明灯、照亮了人类的心智”。
  “教育,点亮了一盏灯,于是,眼睛明亮了、知识生起、智慧生起。”
  佛陀对教育,很重视。
  按古印度制度,低种姓的贱民,象首陀罗等,没有受教育权,也没有宗教信仰权。对此,佛陀给予强烈反对。
  他指出:“人人有佛性,人人平等”。
  “我要广开教育之门,让人人有权受教育”。
  他甚至认为,贱民更需要教育。他比喻说:“生病的儿女,更需要父母的特别关心”。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首陀罗,如剃头的优波离,还有强盗、妓女等。
  佛陀教育的目的,综合之,是为了提升三大素质:即情感上——慈悲,理性上–—智慧,技巧上–—五明等。
  这情感上的慈悲,关乎心。
  理性上的智慧,关乎灵。
  技巧上的五明等,关乎肢体。
  “人之初,性本善”,慈悲是佛性的流露,人性的发挥,类于博受。
  智慧于此,特指了悟佛法的真谛,如因缘法、四圣谛、八正道、四法印,并获得异能,如六神通等。据此,能看透大千世界的真相,掌握其各式运行规律。
  掌握五明是心灵手巧,是有学问,能干的体现,有他的物质性,又有他的精神性。
  以上三者中,智慧是基石。慈悲来自智慧;技巧来自智慧与慈悲。
  佛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圆满您的情感、理性和技巧。
  圆满了这些,就是阿罗汉,就是佛了。
  在西方,谓佛陀为超人,虽不正确,据此,倒可理解。
  在佛教原典中,关于阿罗汉的素质,有许多描述。
  如:有价值的、应供的、没了贪嗔痴的自由人,不再执着,没有分别心,没有不健康心态,不被邪恶所诱,不再懈怠,不再迟钝,不再昏沉,不再疑惑,不再恐惧,脱离了污梁,不再固执,不再坠落,过持戒的生活,富有慈悲心,理智言行,不再轮回,卸下了负荷担子,不自满,高智慧。
  当然,其圆满的素质远不止这些。
  从阿罗汉的世界回到我们人的世界,我们发现,阿罗汉的素质,任何一条,对我们都很重要,如卸下了负荷担子这项:
  我们每天都担着担子,承受负荷,有负荷就有束缚,有束缚,就不能自在。
  束缚在哪里?
  文化束缚:如虚无主义学说,否定道德、伦理、信仰等的价值。一旦认同该学说就被其束缚,也否定了自身,从而坠入兽性、魔道。结果是,只过今日,不管明天,为所欲为,落入了罪恶。
  政治束缚:如国与国之间,人为地划分意识形态,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敌国,口诛笔伐,甚至以血用铁大打出手。他们在政治观上,受误导,落入了岐途。这错误政治观,成了他们的束缚,无法超越。
  宗教束缚:如佛在世时,各种邪魔外道,有的学狗叫,有的拜树、拜火、有的裸体修、有的自残。现今社会,有奥姆真理教等。他们中有的修练方法错了,有的干脆连出发点都错了。一旦观念受其束缚,岂可得解脱。
  经济束缚:如错误的经济政策。生产武器,扩大战争的残醒性。经营毒品,残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降低了人类的素质。一旦落入错误的经济观中,其经济行为不仅危害了经济,也危害了整个人类社会。
  自然束缚:如乱砍森林、乱杀禽兽、乱改何道。其结果,违反了自然生态规律,导致了自然灾害的不断产生频繁严重。以人类害自然开始,以自然反过来害人类结束。
  社会束缚:如不良的社会传统,时刻束缚着人们。为什么人类要人为地划分种族导致冲突。古印度人为地划分了四种姓,说婆罗门高贵,可以高高在上;说首陀罗低贱,只能做奴隶。这些是人为的,一旦接受了这些观念,就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划入某个队列,视异列为异类走入单行道,难于回头。
  自我束缚:这是根本性的束缚,自己没有挖掘出自己的智慧、慈悲、技巧,自己不知自己是什么,自己不知自己做什么,从糊涂走向糊涂,不得看破、不得放下、不得自在。
  对我们的束缚,何止这么多。
  当今社会,其教育,有其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如从佛教的角度,更深地对其进行分析,会发现它有三大特点,或者说三大弊端。
  一是竞争原则: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回到社会上时,更具竞争力,竞争就得超过别人、突出自己,甚至打败别人。
  二是职业原则: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回到社会后,能做各方面的事,易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
  三是利益原则:该原则由以上二项原则派生出来,有好职业,又具竞争力,便能创造大利益。
  教育,基于这三大原则,其结果就是:被教育者,往往重利轻义,技巧上去了,但智慧,慈悲不足,伦理、道德、信仰观念薄弱。他们是科学家、工程师、电脑操作员或技术工人。可以造飞机、也会使用武器,甚至上到月球,会挣钱,能创造物质,有竞争力。但多是野莽人,不惜用一个导弹打一只咬他的蚊子,谁损失他的利益,谁敢与之竞争,他就用他的技巧,打倒谁。这种教育,纯碎是一种功利性的利己教育。说穿了,是一种投资,今天投资金钱、时间、精力下去,然后,比人强,把投资收回来,挣更多的功利。
  将佛陀教育要提升的三大素质与当今社会教育三大原则相比较,可以看出,佛陀教育,重精神文明的提升,当今社会教育,重物质文明的丰实。只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的社会是危险的,相应的教育方式,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三思。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佛陀以为,人人也可被教育成功,因为:
  一、 人人有佛性:人的本质是好的,如一块明镜,只因后天蒙尘才失去光明,一旦拂去灰尘,就会亮出光明的本色,有被教育好的基础。
  二、 人是五蕴合成:人是色、受、想、行、识构成,是物质和精神的因缘综合物,因为有精神性,所以能思维,能分瓣善恶;再者,因为有物质性,所以有可塑性,因此,如教育的好,就会止恶行善,一路向上,做到身心——物质与精神的双提高。
  佛陀的教育,很讲究主动性,往往是佛陀主动寻找学生,而不是学生寻找老师。
  佛陀的教育,很讲究契机。
  佛陀在教导学生之前,总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才因材施教,他要了解的是:
  一、 学生的年龄。教小孩时,佛陀经常教他们不说妄语等,没有教高深的业,轮回等道理。对老者,佛陀经常教他们禅定,涅槃等。
  二、 学生的界别。对国王、佛陀与之谈要如何施仁政,谈国土无常,谈恶习如石、落水见底,谈地狱、布施。对僧人、佛陀与之谈了生死,出三界火宅、六和合。与妇人,谈美丽如花,一闪即谢,有情是苦等。
  三、 学生的人生经验。就以禅观为例,佛陀教烧尸者作不净观、无常观。让病人作苦观,体会人生是苦的道理。
  四、 学生的态度。这学生是信仰而来、怀疑而来、捣乱而来、听讲而来、抱骄慢心来、还是闹着玩而来,征对不同的态度,给予相应的教诲。
  佛陀曾根据学生的业力不同,分他们为小药草——下根机,中药草——中根机,上药草——上根机。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分他们为好朴素生活的人,好豪华生活的人,好逻辑生活的人,好感观享受的人……。不管何种性格,何种根基,佛陀的教法如云朵、如雨滴,普泽他们,他们都会各取所需。
  佛陀认为:师生的关系,应如父子关系,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敬爱。曾经,佛陀不谨为学生讲经说法,还为生病的学生洗衣、端药。佛陀是我师,佛陀如我父,所以,我们要自反依他。僧人为汝师、僧人如汝父,所以你要皈依他。
  佛陀曾说,老师对学生有五种责任。
  1. 认真教学。
  2. 该教的全教给,毫不保留,学生青出于蓝时,不嫉妒。
  3. 设法鼓励学生好学。
  4. 把学生引荐给同事好友。
  5. 保护好学生,使之不受到外界的伤害。
  同时,学生对老师,佛陀说,也有五项义务。
  1. 敬重老师,老师来了,起立招呼、迎接。
  2. 提前到达课堂等老师授课。
  3. 帮忙老师,当老师需要帮忙时。
  4. 听老师教诲。
  5. 掌握老师所教内容。
  佛陀的教育,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人饮水,冷
  自知,佛陀的教育,不希望培养出来都是纯碎的佛学学者,否则,只会入宝山空手回,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于修证无益,学只是手段,证才是目的。这证,要通过修获得。这修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佛陀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说的做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佛陀的教育,很民主化,没有强制的输灌,没有居高临下的训人,而是以身作责、以真理、以事实服人。
  佛陀曾对学生说:
  “疑问我、检验我、学习我,只有这样,你才知道、我是否是个智慧的觉者。如你发现我确是个智慧的觉者,你来信仰我。你应该用你的眼睛和耳朵来疑问我,看我做了些什么,听我说了些什么。据此,你可以检验出我的精神是纯洁的,或不纯洁的,或混合的,当你发现,我是纯洁的你接受我。但是,你还不能 就此停止疑问我,你要持续地检验我,当你发现,我的纯洁是永远的,那么,就来信仰我永远。”
  “聪明人试金,用火烧、刀砍、并磨之。你们应该检验我的话,不要因为敬我就没有疑问地接受。”
  佛陀尚且要我们去检验他。对世间万象,更应如此。为了说学生能在诸法幻相中辨别是非真伪,永远置身于正道,佛陀对学生谈了十不盲信:
  一、 不可盲信耳闻目睹。
  二、 不可盲信经典上的文字。
  三、 不可盲信感觉。
  四、 不可盲信报道。
  五、 不可盲信特殊的原因。
  六、 不可盲信传统。
  七、 不可盲信看起来合理的事物。
  八、 不可盲信逻辑。
  九、 九不可盲信所谓的学问、能力。
  十、 不可盲信某某,尽管他的老师是一位有修行的圣者。
  佛陀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佛陀本身是一位不可替代的教育家。

 
 
 
前五篇文章

东台籍高僧的抗日情愫

佛教英文导游词

西域佛教的光辉

西域文明的变迁

西域佛教史简介

 

后五篇文章

关于人性的思考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与环境意识

让心灵的空间大方光明

九华山的高僧传奇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