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佛教史简介
佛教在西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域曾被佛教僧侣视为“小西天”,或誉为佛教的第二故乡。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西域的?根据史料记载,印度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主要传入地区是新疆的于阗、龟兹、疏勒、若羌、高昌等地。首先把佛教思想传入西域于阗的是来自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的高僧——毗卢折那。当时,西域各地主要流传的是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恒有”,即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有生(产生)、住(持续)、异(变化)、灭(毁灭)的“四象”。有为法计四种:表现物质现象的,称为色法;表现生理或精神现象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称心法;各种心理作用称心所法;心、色之外具有生灭的各种现象,称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无生无灭的各种现象。据此五法细分为75种,统称“五位七十五法”。还主张:“三世恒有”、“法体恒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皆有实体,而且论证诸法都各有不变不改之自性,同时也有造果之因。对因缘关系中提出了独特的“六因说”,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等。“六因说”是有部“三世实有说”的立论依据,即认为在三世中有着因果的必须联系,发展了原始的佛教的缘起观。 自印度佛教传入西域后的几百年间,即西汉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到三国时期的几百年的岁月里,西域佛教有了长足的发展,佛教图象、寺庙和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在西域大地出现,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车的森姆赛姆千佛洞等。西域僧人开始走向内地传经送宝。内地佛教徒也拉开了西行求法的序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佛教在西域各宗教中占统治地位。佛窟成群,塔寺林立,浮雕、立雕的大小佛像琳琅满目,雕塑艺术达到了很高程度。西域各国佛事频繁,年年举行盛大的佛会,而且,高僧人才辈出,也是西域与中原佛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时代。同时,西域佛教也在不断演变发展,出现了大乘佛教,产生了不同佛教宗派。小乘与大乘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后者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前者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后者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 这一时期西域佛教文化艺术也达鼎盛。佛教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和演讲辩论达到很高水平。许多高僧出现在这一时期。如:白延、帛法祖、鸠摩罗什、佛图澄、达摩笈多等。西域佛教在隋唐时期得以继续发展,并在突厥人中得以传播。尤其是在西突厥汗国比较兴盛。原因之一就是其统治的区域,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地区。上至王室成员,下至百姓,突厥人在改信佛教,正是受到当地宗教影响的结果。唐朝统一西域后,佛教在西域随着唐王朝兴衰,也由兴旺走向衰微。如于阗、疏勒、龟兹等地区的佛教演变情况正是如此。 西域佛教在隋唐时期,大乘、小乘宗派并存。内地僧人与西域僧人交流频繁。常有内地僧人到西域讲经求法。有大量的寺院、洞窟供僧人们讲经布道、生活修行。如赞摩寺、阿奢里贰寺、克孜尔石窟、宁戎窟寺等。西域和内地高僧翻译和传播各种经文。如达摩笈多的《起世缘》、《生药师》、《菩提贤良》;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实叉难陀译的《华严经》、重译《大乘入楞伽经》等。赴内地的西域高僧,将自己的思想、学风等带到了中原,与中原地区的高僧共同相处,探讨佛学真谛,这是智者与智者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对话的碰撞下,产生了许多思想火花,为中国的佛学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同时,这一时期以佛教为内容的绘画、音乐、舞等艺术,达到了很高境界,凝聚了古代西域各族人民的智慧,也是中原、印度、西域等地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见证。仅以西域画师尉迟乙僧为例,其画法对唐代及唐代以后的绘画有重大影响,影响远及朝鲜、日本,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及至两宋前后,回鹘人在新疆建立高昌回鹘王国,佛教在西域又得以复兴。回鹘人在9世纪后期,建立了包括今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拜城、与鄯善、哈密及敦蝗以西部分地区的高昌回鹘王国。回鹘人早在回鹘汗国时期就接受过佛教,主要是通过中原佛教徒的传播。西迁的回鹘人,在转入定居城市和农业生活后,随着高昌回鹘王室改宗佛教,对佛教采取了扶植政策,促进了高昌回鹘王国佛教的发展。 高昌回鹘人佛教信仰内涵比较复杂,回鹘人中盛行大乘佛教。在回鹘王室的支持下,高昌回鹘佛教得以昌盛。佛教也对回鹘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能歌善舞的回鹘人,用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宣扬佛教的教义。著名的回鹘佛学家:僧古萨里、安藏、阿鲁浑萨里、迦鲁纳答思、必兰纳失里等,翻译和著述了大量佛教经卷,及内地汉文典籍。有的译著流传至今,如僧古萨里的《金光明经》、《玄奘传》。译文流畅,章法严谨,堪称译作之上品。 随着高昌回鹘王国的没落,到十六世纪初,佛教在西域走向衰微。及至清朝,佛教又在新疆得以复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