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依正不二”思想与环境意识 ----妙华法师从佛教理念说环保 王丽心 王丽心居士:法师,听说近日赵朴初居士写便函给您,谈到了“节水”的话题,就此,我们想请您谈谈其经过,以及节约用水和修行的关系。 妙华法师:前不久,我在《人民政协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再写朴老》的文章,朴老看了这篇文章被触动了,给我写了一个便函,大意是:看到您写的《再写朴老》大文,对我过奖了,不胜惭愧。文中提到旧信封事,我觉得您提得好。办事要节约,生活也要节约。节约用水,尤其是大事。到了下个世纪,水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可能因用水而引起战争。我自己是一水多用的,洗脸的水可以洗脚,洗脚的水可以冲便桶。 我想,朴老是从一个修行者的工作以及生活的节约想到了用水和环保,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和平问题。佛教僧团是特别讲究惜福的,惜福,就是珍惜福报。一个人的福报形象一点说,就像银行的存款,惜福就是存款,消耗就是支出。如果只支出,不存入,终有一天会花光的,成为穷光蛋。我们生活在同一地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一切的资源本应珍惜,我们在此才可以长治久安。就水的问题来看,它的再生能力是很差的,做为能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厉行节约,并将节能当成人生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可以延长世界上所有生命在地球上的居住寿命。现当今提出的节约用水,在古代寺院中早有提倡。寺院的僧人,将山间流尚的溪水,通过竹管引到池中,有三个台池,第一台池用来饮水,第二中池用来洗菜,第三台池用来洗脸洗脚,然后,再引水灌溉。水一点也没有浪费。只可惜这种最文明最自然的设施,已经被“现代文明”冲得七零八落了。 随着电的使用,仿佛给人一种错觉,用水特别方便了,水龙头一拧,便哗哗向外尚,偏僻自动而来。祖师们早就认识到水不是用之不尽的,总有一天会枯竭。所以,禅僧洗脸是“一把半”。所谓“一把半”,就是从上到下一抹,拧干手帕。这本身就是节约用水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弘一律师,他处处注意生活的每一点,克勤克俭,提倡惜福。珍惜身边的事物,在他的心目中,我们的日用,是很多人的劳动付出,一定要倍加珍惜,抱定一种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节约用水,作为一个寺院,一个僧团,一个修行者,都要从身边用水这最不起眼,最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做起,这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把修行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要求联系起来,并体现在行动上,才能与社会主义同步,且最具有感召力。所以,节约用水应该引起佛教界及修行者的关注,不要以为节约用水是社会他人的事,与我们无关。事实上很多名山大寺都处在水的源头,“节水”与“环保”恰恰和佛教关系密切。如果我们只是“忘祖数典”,不从义教理上发现对于节约用水与环境保护等的问题的新意,其理论也只能是少数人象牙塔里的学问。 丽心居士: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亟待解决的课题,法师能否从佛教的思想方面,高精谈谈佛教对于自然生态的认识。 妙华法师:我们可以从佛教对于生命的起源谈起,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佛经记载,生命原本住在光音天,看到了地球上的花果草木,才来到地球上的。吃了生的生起了嗔了,吃了熟食增长了YIN心。生命日益变得沉重,不得离去。从中可以看出花果草木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其中自然包括水。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环境血肉相联,已成为同共共证,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维摩诘所说经》和《楞严经》中,随处可以看到“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报是指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诸如,阳光、水、空气等。正报是指生命存在的主体。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对于生命与环境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这一系统化的理论对于今天的“环保”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百年来,我们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空前的污染,人类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这不能不说是和我们的近视有关。比如,黄河断流,长江洪水,宁夏沙暴等。如果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起初,就张扬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以此作为环境保护和理论支撑,就不会以生命和财产为代价,交出如此惨痛的学费。另外,诸如佛教的慈心不杀,庄严利乐等思想,如果结合运用得好,也可以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生命需要食物补给,但是食什么,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一般认为,人们仰仗智慧和自身的能力,获取最高的营养。但是如果从减少疾病的角度看,情况则大不相同。现今中国人常患的肥胖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恰是西方人和欧洲七、八十年代常患的病。这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饮甘厚脂,饮食不科学有极大关系。再从生理角度看,食肉动物都生獠牙利爪,便于捕食,肠子较短,利于排毒。而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阳光照在植物上,植物吸收了太阳的能量,得以生长。动物啃食植物,再从植物哪儿获得能量,人再捕获动物,从动物哪儿获得能量,人再捕获动物,从动物哪儿获得能量。也就是说人处在金字塔的塔顶,这一位置,诚然是获得了最为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但是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人也摄取了最大最多的积毒。而这一点,是我们认识不到或认识不足的。动物有的病,人也有,动物没有的病,人也会场 有,这说明什么呢?因此,佛教所提倡的素食不杀,不仅是其慈悲教义的要求,客观上也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并为人类真正意义的健康提供了依据和保证。同时我认为,对于今天人们的饮食结构有参照作用,并为环境保护创造一种氛围。认识到这一点,环境保护就不只是几个人的呼吁了,自觉护生成为全民的一种良好习惯。 尤其是佛教徒工,对于素食与环保应有深刻的认识。要旗帜鲜明地表现佛教的主张,以回应社会。西方人并不信仰佛教,但是他们有“绿色和平组织”,专门从事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工作。佛教能否在这个好题目下,作一篇好文章呢?我看是可以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过去打死一只老虎,是打虎英雄,今天打死一只老虎就是犯罪。为什么,因为物以稀为贵。我们现今所说的害虫,很大程度上是从人本位出发的一种理论。由于人类生存空间无节制的扩张,迫使动物对人类采取不友好的行动,这在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电视节目里是可以看到的。 丽心居士:做为法师,您对佛教生活中提倡环保有何看法? 妙华法师:人的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部分,这二种劳动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虽然说中国佛教正在不断提倡生活自给,但是接受信众的供养依然是出家人的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一点,我们在穿衣、吃饭、住行几方面就必需厉行节约。一方面以消信食,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佛教界的开光、升座、祝寿等活动中,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以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在《再写朴老》一文中提到朴老对于一张纸,一个旧信封的反复使用和爱惜,是和他体恤劳动者的艰辛相关的。如果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看,节能是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丽心居士:寺院是弘法佛法,净化人心的清净之地,然而时常看到一些进香的人,大把大把地烧香,居士们放生由于方法不当,达不到放生的目的,而导致害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请您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妙华法师:现在从南到北看到很多寺院的香炉越来越大,香火越来越旺,烟雾越来越浓,更有甚者烧纸人纸马,造成佛教只是烧香磕头的假象。从香客一边来说,人们祈求平安,虽有一定的盲从,但可以理解。但如果从寺管理讲,管理工作跟不上,就不能自己原谅自己了。寺院应创造文明进香的环境,这是寺院文明和提倡正信佛教的保证。这几年上海一些寺院文明进香成为共识,形成风尚,值得借鉴。 佛教四众弟子,不仅不杀生,而且要放生、护生,这已经成为传统。但是现在有一些放生活动,由于没有考虑到天文、地理的要素。将养殖的动物放归自然,或将不宜此地理的生物放还,反而成为间接的杀生。这就失去了放生的本有意义。前者对治的方法无别,只需加大正信佛教的宣传,后者也不难,只要不盲目地追求功德。智信佛教即可。 以上是我个人(妙华法师)从佛教智慧慈悲教义出发,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点拙见,仅供诸位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