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纳木错的神奇传说(外一篇) |
 
走进纳木错的神奇传说(外一篇) 郧生 纳木错的名声实在是响亮,无论在藏地,还是不在藏地。 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如画的美景和神奇的传说,是因为它多变的气侯和高海拔的地貌,还是因为它的宗教精神、无我情怀?我一时很难说清,但我两次到过她。 西藏人把湖叫“错”。纳木错海拔4718米,呈东西走向,长70公里,宽30公里,面积约1940平方公里,在西藏众多的湖泊中,它是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比号称世界第一高湖的南美洲喀喀湖还高出906米。远古时期,西藏是古提斯海的一部分,第三次喜玛拉雅地壳运动,大海退去,高原隆起,群山谷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咸水湖,纳木错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早年蒙古兵曾驻扎藏北,故“纳木错”蒙语又称“腾格五海”(是“天湖”之意)。实际上,纳木错也真像大海,湖水湛蓝,无风浪起,鱼儿戏水,飞鸟翱翔。千百年来,纳木错就这样以它特有的神奇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们蜂拥而至。 我第一次,是一个夏天,和朋友雄租车到的纳木错。司机是甘肃人,原来打算来青藏铁路揽点工程,但是听说结账困难没有弄,搞了几台车跑起了出租。拉萨到当雄168公里,从当雄左转上土路,65公里后达念青唐古拉山脉北侧,纳木错就位于此。我记得那次去时间紧迫,9点才出发,途中汽车减震弹簧坏掉又修,雄因为高山反应加感冒,头疼得厉害,在湖边呆得不长。尽管如此,纳木错仍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但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纳木错仿佛与天相连,大海般美丽而平静,看着脚下清澈的湖水拍打岸边飞溅起的白色浪花,听着如同海浪般涌来的阵阵波涛,我被无限地感动,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来,双手捧起冰凉的湖水,头湿了,脸湿了,清凉的湖水在我的脸上和着泪水流淌……抬起头来,积雪压峰,绵延数百里气势磅礴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如同展翅的雄鹰,将无限的草原、生灵和神湖紧护在膀下,也许这就是作为西藏守护神所显示出的神威吧。 念青唐古拉山,藏语意为“大亲眷光明之神”。相传这原本是西藏最早的原始宗教----苯教的神山,后被莲花生大师降服,成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而龙女纳木错女神----纳木错秋莫则是永保藏土的地祈女神,她的慈悲善良和美丽容貌深深打动了“光明之神”----念青唐古拉,于是神山圣湖成为恩爱夫妻,成为西藏的保护神。西藏女作家次仁至珍曾这样写道:“我的民族笃信宗教,人们认为山山有神,湖湖有龙。老人们说,雪域的每座山、每个湖甚至每块石头都是有灵魂的。不过你猜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神山圣湖在哪里呢?藏北牧人的《赞山词》说:‘北有神山四十座,南有神山四十座,是南北各部的保护神。东方的玛加崩热山、西方的岗嗄底斯山、南部的长瓦嗄布山、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这四座山是全藏的保护神。有三个外溢湖,上丁的玛旁雍错湖,像金灯的酥油往外溢;中部的纳木错秋莫,像银杯的净水往外溢;下方的赤雄加姆湖,像螺盘的牛奶往外溢。这三个湖也是全藏的守护神。纳木错就位于当雄县和班戈县之间,全名叫:纳木错秋莫多吉贡扎玛,据说它是仁慈的龙女,保护众生。’” 想着这段《赞山词》,我沉静在无限的遐想和神奇美丽的传说中。不知什么时候,凉风渐起,轻轻地唱着这里的寂静与神秘,拂荡着湖边扯挂的经幡与湖波同节奏地飘舞,扬起一阵阵宗教气息,还真有点清虚灵秀气、庄严佛家风的神韵。这时有几位香客,在岸边平地上摆上各式祭物,在打开的椰子果上插几炷香,还有些稀奇古怪的宗教法器。先有一个瘦长的男子吹起长笛,其他人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地面对圣湖之水诵唱起来。他们的唱词我无法听懂,但从他们甜美而略带忧伤的吟咏和神秘而充满虔诚的音节里,自然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超现实的情调,一个晶莹世界,一袭空灵飘渺的柔光与倩影。显然,他们已经找到了内心呼唤的源头,歌里布满了幻想的冥观,涌推出圣湖的波浪与幽深。 天色暗下来了。黄昏时分,金色的霞光穿过云层洒向大地,湖岸周围的草原金黄一片,弯弯的湖岸线犹如戴在神女颈上的一条金色的项链,清澈的湖水银光闪闪。那是一种怎样的绝美呀,足以把人们完全惊呆。旅客中竟然有人激动的放声大哭,留宿小岛的人们全部跑了出来。只见一男一女两个老外,跑到一个玛尼堆前双双跪下,面向神湖先是磕头朝拜,尔后激动的互相拥抱接吻;几位穿着不同颜色的姑娘,不顾高山反应,手拉手高喊着冲向湖边,美丽的衣衫与金色的湖色融为一体,静静的湖畔生机盎然。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向大自然表达着内心的情感。这一刻,我认真地许了个愿:纳木错,我还要来。 转眼,一年后的秋天,我又踏上了高原。 汽车经羊八井抵当雄,沿途典型的藏北特色,雪峰下的草原,牛羊黑白相间,一片壮美的风光。转入土路后,山坡上的草已开始发黄,路越来越陡,汽车发动机缺氧时吼声格外的大,我提醒大家快到纳根山口了,这是纳木错之行海拔最高的地方。一车的人已被这路折磨的昏昏沉沉,直到拐下一个山沟,高度急剧下降,水草渐渐丰茂,这帮人才缓过劲来。沿着山体又转了几道弯,一座高大的玛尼堆和飘舞的经幡映入眼帘,同伴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嚷着停车,匆匆打开车门往下跑,但猛烈的山风和高度的缺氧又把几个人逼上车来。我告诉他们,要穿好衣服,深呼吸,慢动作,站稳脚跟,步步为营。等人都下来后,我把远处的天湖指给他们看,只见天地间有一片幽静的汪洋,犹如一颗湛蓝的宝石,镶嵌在白云蓝天和群山戈壁之间,他们一片欢呼。 离纳木错越来越近了。汽车下坡也感到轻快了许多。一车人又开始激动起来,撇开了导游,围着我询问着关于天湖。我告诉大家,再转个弯就能见到湖边的小岛了,这是纳木错最大的扎西半岛,两个高大挺拔的擎天石柱就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我还告诉大家,纳木错独特的地理气候所产生的奇绝美景,不可错过的朝霞天光与落日的黄昏。我也凭着似懂非懂的感觉告诉他们,纳木错的神奇传说和无我的情怀。 汽车驶进了半岛,在门前被拦住。这是新设的收费点,要买门票了。 纳木错,我终于又来了。 拜谒圣殿布达拉 在人世所有的不朽圣殿中,布达拉无疑离人们梦想中的天堂是最近的。这座高199米的13层古代宫殿,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珍藏闻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特质性的象征。 “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又译作“普陀罗”或“普陀”,意为“观世音圣地”。在汉地,对佛教显宗尊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四大菩萨,他们又有自己的道场。文殊菩萨在山西五台山,观音在浙江普陀山,普贤在四川峨眉山,地藏则在安徽的九华山。而藏传佛教将西藏认定为观音菩萨修行的净土,布达拉宫就是观音在人间的栖居地。从松赞干布到十四世达赖的1300多年间,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教。许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西藏统治的政治中心,重大的宗教活动也在这里举行,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也在这里。因此,布达拉自然使人不胜向往。 我们是经过了连续3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进入了拉萨市区的。高原反应还未过去,一行人像惊蛰后的虫子,缓慢地醒过来,从车窗探出头,好奇地四下张望。有人惊呼:“布达拉宫!”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布达拉宫就在我们的眼前,莫名的兴奋传遍全身,满车的欢呼一路掠过这世界海拔最高的布达拉广场。 住进饭店后,仍让人无法平静下来,因为从我们的窗户看出去,布达拉近在咫尺。从此,在这里观望布达拉,成为拉萨之行的重要内容。 夜幕下的布达拉不像白天那么清晰,浓黑的夜色勾勒出她剪影般的轮廓,白色的宫墙变的很内敛,整个圣殿好像悬浮在空中,随时可能拔地而起,奔向天堂。 每当黎明推窗瞻望,布达拉都不会让人失望,它都安然伫立,气势巍峨,华丽而祥和,宁静而悠远。 到布达拉宫参观是要先预订的,为了保护世界遗产,每天限量。我们好不容易弄到第二天的票。一早就来到宫门口排队。清晨的布达拉耸立在城市之中,头部微低,含笑注视着每一个过往的灵魂,宫两侧长长的经筒缓缓地转动,仿佛要将人们惊悸的心灵抚摩安静。进了大门,沿着布达拉的石阶拾级向上,让人确实体验到了一种崇高,当进入庙堂后,更是体验到了一种神秘。 布达拉和我见过的宫殿完全不同,它像一座迷宫,各种神秘的通道,在阴阳明暗恍惚之间变幻莫测,把你领到意想不到的地方。布达拉的内殿高耸而肃静,明黄、嫣红和翠紫的经幡从暗暗的横顶悬垂至半空,繁色的金色丝线若隐若现,酥油灯颤动着如豆的灯光,佛像在经幡、唐卡和壁画的簇拥中,盘腿莲坐,显得分外的庄严和神秘。 布达拉有红白两宫。 一进白宫大门,我们就看到了南壁玻璃罩内的手印,这是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留下来的。那时达赖年事已高,一切事务委托第巴(相当于大臣)掌管,为树立第巴的威望,专门写了一份相当于委托书并有禁令的文字公布于众 ,又担心疑假 ,特意用手掌按上了全手的掌印。奇特的是这个手印像朵盛开的莲花,其中的纹线蕊瓣清晰分明。圣人毕竟是圣人,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唏嘘不已。殿内的北壁则绘满精彩的壁画,有幅“猴子变人”尤其为人注目。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弥猴与女妖结为夫妻,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个,逐渐进化为人形,并通晓语言。西藏人相信猴子是观音的化身,以自己是猴子的后代为荣,这个体现进化论思想的古老传说代代相传。 红宫内的灵塔是布达拉宫最为眩目的部分。布达拉共保存八座达赖喇嘛的灵塔。灵塔的样式类似,但规模却大不相同,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尤为豪华,塔高14.85米,耗用黄金3721公斤,灵塔上的钻石、玛瑙、珍珠不计其数,最为珍稀的是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宗喀巴的牙齿和五世达赖的尸身。藏族人民称这座灵塔为“赞木耶夏”,意思是这塔价值可抵半个世界。为我们解说的导游也讲,曾有人作过估价,说这座灵塔本有珍藏价值、历史文物价值之和,可以购买两个上海市。这有点玄,但其价值之巨,可见一斑。看过这些灵塔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的黄金并不闪亮耀眼,而是暗暗地发红,所谓赤金。 灵塔殿东侧的集会大殿,藏语称为“司西平措”,意为圆寂,是五世达赖的享堂,也就是专门祭奠他的殿堂。大殿面积680平方米,屋顶由50根巨柱支撑,是红宫最大的殿堂。公元1652年,罗桑嘉措应邀与顺治皇帝会晤,在他返藏之前,顺治皇帝册封他为达赖喇嘛,这便是达赖喇嘛称号的来历。 进入到红宫的顶层中央,是殊胜三地殿。该殿系七世达赖喇嘛所建,殿中的御座就是他曾经使用过的。殿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千手观音,是由十三世达赖用一万两黄金铸成。在佛殿后挂着一幅清朝乾隆皇帝的绣像。每年藏历新年,达赖喇嘛都要率领各政要和宗教首领向这幅绣像拜谒,表示他们对大清帝国的效忠。在这个大殿,数次挑选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在此进行。这时,隔壁的经堂里喇嘛们开始诵经了,低沉悠扬的经声响起,接着是金刚杵清脆地加入。喇嘛们发现来了陌生人,悄然抬眼看看我们,我却闭上了眼,在这满是酥油味的经堂里沉醉。转身出来,看见侧殿里的唐卡金壁辉煌,忍不住想上前抚摸,一个好听的男中音递过来:不要摸,是金粉的,怕掉。我回头对着这个喇嘛表示歉意,他也宽容地一笑。 布达拉也有非常明亮的佛殿,酥油灯一排排地照亮整个殿堂,也有长长的回廊,在阳光下非常的明丽。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笔法细腻,血脉贲张,鲜活而又生动,这就使得布达拉宫没有一处空隙,也不给游人一丝喘息的机会,直到完全把你浸泡,完全把你征服。 应该说布达拉宫开放供参观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僧官学校朗杰扎仓、东西庭院以及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印经院、监狱和藏军司令部等尚未开放。这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有着殿堂宫室九百九十间的超级圣殿,没有几天的时间是无法看完的,更不要说那需细细品赏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建筑艺术,以及神秘的宗教和迥异的历史。布达拉,永远是一部经典巨著,你是无法读完的,是一所独一无二的大学,是永远也毕不了业的。 当我从布达拉宫顶的一个出口出去时,头脑和视觉完全不能适应外面雪白而猛烈的阳光。我站在宫顶的平台上,平台上有很多的人,五彩缤纷来回地流动,布达拉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碧蓝如洗的天幕下,白云在飞动聚合,一切都结合得恰到好处。人、宗教和自然在这遗世高原上毫无阻滞地融为一体了。这一刻,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全身发飘,有种飞升的愉悦,飞上了那片天空,飞进了那片湛蓝。想做一片云,可以和蓝天厮守相依;想做一阵风,不断轻吻白云纯洁的脸庞;想做一个布达拉的仆人,在这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导游次仁把我们送出布达拉宫门,每人给我们系上一个菩萨小坠,并诵颂六字真言,让佛无边的法力保佑我们。当我镇定下来,已满身是汗了。这时想起了一句忘记了歌名的歌词,“曾幻想能在最为心动的那刻死去,但为了什么终于不能”,为了什么?真不知道。 作者简介: 杨郧生,湖北十堰人,社科研究员,业余旅行家。1956年生,大学毕业,现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当过知青、车间工人、学校教师和国家公务员,现供职湖北郧阳医学院(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曾数年游历自然风景名胜、拜谒文化遗产,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收集、研究和传播。曾两次进藏,以数月时间,回环西藏四万余公里。 出自: 《当代人 》 2007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