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寺的传说 |
 
开化寺的传说 开化寺原为“都梁古市寺”,又称“都梁寺”,始建于宋皇祐二年(1051年)后废。宏武十年重建,又毁于清代早期。该寺位于七里湖南岸,即津里镇北端一华里,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仅存遗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俗称大庙台。涨水时,庙台与街镇隔开,形成一个小岛,漂浮在水面上,落水时,又与街镇连系在一起。 开化寺在当时的建筑规模可观,影响也比较大,为宋代招信县(即旧县)十景之一。至于都梁古市和开化寺的面貌,规模以及变迁情况,至今还是个迷。我县曾作过多次发掘和考察,1984年在全县文物普查工作中。根据发掘情况来看,这处遗址的文化层较厚,内涵也比较丰富,最深处达3.2米,最浅处在0.2米地表散布的文化遗存物到处可见。主要文物有秦汉至明代的砖瓦及陶片,器皿大都是鼎、盆、罐、碗、钵之类。同时出土的还有莲花柱础,一个巨型石香炉。瓷片大都为碗、盘、壶、杯之类。底款为嘉定、天禄、成化、宣德、嘉靖、嘉庆等年制。这些均为宋、辽、明清时期的影青和青花瓷器。另外还有古钱币,其中有汉代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崇宁通宝、大观元宝、绍圣元宝等。 1976年,津里乡在围湖造田工程中,还出土了汉代的陶鼎、陶罐、陶钵、釉陶壶、弩机、铜镜、铁剑;唐代的四系白瓷柱、双鱼铜镜、铜佛;宋代建筑的琉璃瓦;明代弘治十三年银元宝等达三十八件之多。 根据民间传说和多次发掘的现场来看,开化寺遗址内有殿宇、院落、围墙、道路、锅灶等遗址。寺庙为四合院的建筑,大殿为五间,东西殿宇各为五间,前厅五间。大雄宝殿的建筑宽大雄伟,开间八米,通长十八米,底部用石砌成一米多高的台基,殿的正门为五层台阶。正殿和东西侧有佛像近百尊,僧侣数十人,钟声长鸣,香烟缭绕,名气远近闻之。 远在北宋嘉祐六年,仁宗赵祯南巡时,途径招信县,下榻大寺避暑。仁宗好佛,与大寺长老谈经说佛,品茶布棋,舞墨习字,不觉已是月余。这一天,仁宗命文武大臣起驾,继续南巡。临行时,仁宗将所带吴道子所作的《水陆神卷图》一百零八轴和一套宋本藏经赐予大寺。后来,为了感谢仁宗的恩典,长老特将大寺更名为“嘉祐禅院”。不久,仁宗勒建“嘉祐院”。 仁宗离开大寺后,一日中午,天气较热,仁宗进驻都梁寺,暂作歇息。观其寺庙正处于清平牧羊山下,北临七里湖畔,真是山青水秀,湖光倒影,使人心旷神怡。仁宗顿时为之陶醉,令手下取来文房四宝,随手书写了《开化寺》三个大字,赐予都梁寺。后来不少僧人墨客对仁宗为都梁寺更命题字而议论纷纷。有的评述字体刚劲挺拔,笔法非凡,为寺增辉;有的议论其意有三:其一,题字时正置嘉祐元年,开化则为纪年也;其二,借助寺庙神佛,为民开导教化,扶善惩恶;其三 ,以宋仁宗所到之处,将为民带来光明,带来新的变化。仁宗走后,都梁寺的门额上就换上了新的扁额“开化寺”,开化寺就这样传开了。 开化寺如仙境般的环境,不仅引起仁宗皇帝的赞美,而且也为历代诗人所感慨。如明代诗人戚坤赋诗四首云: (一) 孤峰倒影入平湖, 西浦人家柳作城。 伺晚宫花钟磬寂, 小楼微雨听书声。 (二) 雨足青村麦浪浮, 大堤如画网川图。 藏舟柳密天无际, 满涧花香水不孤。 (三) 山下疏林湖上庵, 茶烟不散绕花间。 老僧午窜雷间客, 新拾溪头菌一篮。 (四) 一般春酒夕阳斜, 系栈归来月满家。 九路渔樵声不辨, 柳花烟影乱飞鸦。 从这些 微妙的描述中,不仅揭示了开化寺的自然美景,而且也揭示了嘉祐年间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津里也写作“津浬”,后有人简化成津里。“西浦人家柳作城”,这里所指的“西浦”,即是现在津里西五里的孔家浦。1976年,津里围湖造田时,发现一条古河床,这条河即是从前的西浦河。它自西向东入七里湖,再向北入女山湖,最终进入淮河。 1964年,我们曾访问过津里渡口九十四岁老船工丁四爷,他说:“听我的祖父说过,七里湖在水大的时候,方圆不过六、七里,水小的时候,只有三、四里,其余的都是旱地,在他小的时候,开化寺还有残墙断壁 。后来,寺内的砖石都被老百姓刨去盖房子了,津里有半条街的房子都是开化寺的砖石所砌。就连津里街道所铺的长条石,也是大旱之年从湖心起出来铺成的。”还有的渔民说:“七里湖心还有几个小庙台和一座古桥梁,这座桥梁比较长,至少有三孔。在水小的时候,撑船还能捣到拱型桥板,这可能就是架在西浦河上的都梁桥。 以上是说七里湖南岸的津里开化寺和都梁古寺的变化情况。现在我们在看看七里湖北岸的旧县镇(现女山湖镇)情况,旧县汉为赘其县、北魏称睢阳、济阳,北周改为招义,宋置招义,太平兴国元年改为招信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劳动人民在这里建造了许多古代建筑:如招信古城、狮龙桥、东王庙、关帝庙、城隍庙、嘉祐院、火神庙、古戏楼、文昌阁等。由于古城淹没,现在仅存嘉祐院、火神庙、古戏楼。这些古建筑也都是清代中晚期从建的。 1979年,女山湖大闸施工中,出土了汉代陶豆、唐代青瓷四系流、宋代刻花白瓷长脖瓶、青釉斗笠瓶、湖州梅花铜镜等。1986年,旧县在水利工程中,从湖中又打捞出一批文物,其中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汉代陶罐、陶碾、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等。同时还从群众家中收集到“招义城”和“垂拱元年”(685年)两块字砖。“垂拱元年”为武则天的年号。 根据文字和七里湖南北两岸的发掘考察,以及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足以说明在宋代前后,津里与旧县之间,除了一片小型湖泊外,其余均为大片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给人类造成了奇山异水,也给人带来了不可抗拒的灾害,一片美的古城和无数的古建筑物淹没于茫茫的七里湖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来找出答案。 据乾隆志记载,七里湖周围七里,直径莫过二里之遥。女山湖周围八里,直径也不足三里。现在湖面增大到三十多里,据宋史无行志、明史五行志和乾隆志记载,从嘉祐元年(1055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这八百多年中,发生特大洪水有四十四次,较强的地震有三次。这里还不包括民国时的自然灾害。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残酷统治,不顾人民的死活,不注意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泥沙流失,河道淤塞,造成了黄河屡次决口,危害极大。一旦河堤决口,大水泛滥,再加上游的山洪暴发,水流不畅,积水造成一片汪洋。这样年复一年,次复一次,使得大量泥沙淤积,湖面也就逐年增大。因此,城镇和许多古建筑也就被淹没在七里湖之中。 流传地区:明光津里 搜集地点:津里 搜集时间:1990年 搜集整理:王永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