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契嵩的文学观 [ 作者:李雀芬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宋契嵩的文学观 【文章作者】李雀芬 【指导教师】熊 琬 【文章页数】89页 -------------------------------------------------------------------------------- 【关键词】 契嵩 ; 古文 ; 散文 ; 诗歌 ; 文与道 【英文关键词】 Chi Song ; archaism ; prose ; poetry ; views of literature 【中文摘要】契嵩身处于排佛炽盛的时代。北宋排佛之士,承袭韩愈尊儒斥佛思想,遂使得当时文士如欧阳修等人,在承继其文章复古思想之余,也接受其排佛思想。面对此风,契嵩著书为文,宣扬其儒佛融通思想。契嵩提出儒佛融通思想,排除以欧阳修为主的文士对佛教的误解,使他们了解到儒佛二家最终目的是在教人向善,他们之间相异处,只是各自的工夫修养不同。契嵩在护教的同时,也赞同欧阳修等人古文运动主张,并提出相关的文学主张,表达出其对文学的看法。 本文以文学的角度,对契嵩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归纳整理,以便了解其文学观点。首先以大时代环境着手讨论,了解宋朝是个重反省的民族,宋人这民族特质,使得他们在文学上崇理,而有重视文与道关系的古文和诗句中含有理趣禅味的哲理、禅诗。在经学上,摆脱典籍传疏,朝向义理的疏解与阐发。在史学上,儒佛两家,重新为对历史做整理,使史学风气蔚为发达。对契嵩身处背景文化了解后,再了解契嵩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交友原则,以便能更明白契嵩的人格思想特质,以利于对其文学理论的分析和诗文的解读。 古文家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在探讨契嵩文学观之前,先对文与道关系的「文」与「道」,二字做释义,再从历史脉络中,了解到,在对「文」有共同的认同下,但随著作者个性、思想背景的不同,对「道」的定义范围和为文时对文与道之运用,则有些许的不同。由这比较知道,契嵩的「道」,是儒佛之道,其对「文与道的关系」上,则主张「道充文至」,认为作者心中充满道,其在行文时,道随着笔墨流露出,所写的文句必定雅正,此时就不必多费心思于文辞上的修饰。 道充足则文辞雅正,这时人文和言文就会兼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则紧密相合,为具有文采内容,而能教导人心,有益于经世治国致用的文章。在理论上,契嵩提出他的文学理论见解,在实践上,由其《镡津文集》中的诗文,加以分析归纳契嵩诗文的风格与内涵,明白契嵩诗文的特色,进而以其文学理论相互印证,了解到其不只是文学理论的提出,更将之实践于文学创作上,使诗文具有其儒佛融会的思想,并在文章充满道的条件下,其诗文的字句不必雕琢就会朴实雅正,而且读者读其诗文,则能起教化的作用。这教化作用扩大于社会国家,则有经世教化之功。 【英文摘要】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of Chi Song of Northern Sung Dynasty Chi Song 契嵩lived in the era when, Northern Sung Dynasty, the litterateurs repelled the Buddhism. At that time, the litterateurs inherited the thoughts from Han Yu 韩愈, consecrating the Confucianism and repelling the Buddhism, therefore they accepted the revivalism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urned the Buddhism. Faced with the current, Chi Song dedicated himself to broadcasting the thoughts of integr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m eliminat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 Buddhism. Besides, Chi wanted to make the litterateurs understand that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m is to propagate the people to be goo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that the points they emphasize are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Chi approved the movement of archaism and presented the ideas relative to literature. In the study, in terms of literature, I analyze and sort out Chi Song’s literature theory and work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viewpoints of literature. I discuss the timespirit and make it clear that Song dynasty, in terms of literature, emphasized the rationale and valued archaism, and poetry in which the philosophy and entertainment of zen are bountiful. The litterateurs got rid of the annotation of scriptures, and made progress in thinking and thought. When it came to the historical science,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Buddhists rearranged it and made it prevalent.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in which Chi Song lived 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himself, we can understand better Chi’s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adout of literature. Before discussing the Chi Song’s viewpoints of literature, I deal with the connection of Wen 文and Tao道. From the history, we can understand that although litterateurs had the same opinions of We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backgrounds, they had different views of Tao. Chi Song’s Tao is the Tao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m. He insisted that when the writers have Tao in their heart, the articles from them will be good ones. Chi not only presented his theor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practiced what he said in his works. Besides, he made it rich in the thoughts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Buddhism with a view to enlightening the society. Key words : Chi Song, archaism, prose, poetry, views of literature --------------------------------------------------------------------------------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动机 /1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 /2 一、哲学思想 /3 二、文学评论 /6 第三节问题的确立与题目的形成 /7 一、问题的提出 /7 二、题目的确立 /8 第四节研究围范 /8 第五节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契嵩的生平背景 /12 第一节学术环境 /12 一、文学思想环境 /12 二、重视经学义理 /14 第二节佛教环境 /14 一、史传谱系的编纂 /15 二、儒佛会通 /16 第三节生平事迹 /17 一、生平事迹略述 /17 二、为人与交友原则 /19 三、文章思想 /21 第三章文与道的关系 /25 第一节「文」之释义 /25 第二节文学之「道」 /26 第三节文与道的关系 /29 一、刘勰文与道的关系 /29 二、韩愈文与道的关系 /31 三、柳宗元文与道的关系 /34 四、欧阳修文与道的关系 /36 五、契嵩文与道的关系 /38 第四节结语 /41 第四章契嵩的文学理论 /43 第一节契嵩文学理论的提出 /43 一、道充文至 /43 二、文言、言文兼备 /45 三、经世致用 /48 第二节后人对契嵩文学评论 /51 一、对散文的评论 /51 二、对诗歌的评论 /53 第三节结语 /54 第五章契嵩散文的文学内涵与风格(一)---论理散文 /56 第一节论理散文的内涵表现 /56 一、排除误解,还本面目 /56 二、佛儒融通,治心治世 /62 三、品评人物,良择师友 /67 第二节论理散文的风格表现 /72 一、层层深入,鞭僻入里 /72 二、旁征博引,确立己见 /75 三、主客问答,有破有立 /76 第三节结语 /78 第六章契嵩散文的文学内涵与风格(二)---一般散文 /80 第一节一般散文的内涵表现 /80 一、尚友古人,以道相励 /80 二、作叙铭记,间抒己怀 /85 三、名取字义,义蕴深藏 /89 四、澄心益道,游览胜状 /92 五、虚实相生,寓言小品 /95 第二节一般散文的风格表现 /97 一、朴质铺叙,文字简淡 /97 二、见识独特,卓见处显 /100 三、君子比德,深婉有味 /101 第三节结语 /102 第七章契嵩诗歌的文学内涵与风格 /104 第一节诗歌的文学内涵表现 /104 一、化俗为雅,赋与新意 /104 二、象征幽远,风节自期 /107 三、山游唱和,悠游乐道 /110 第二节诗歌的文学风格表现 /113 一、言辞素雅,表意轻淡 /113 二、平澹闲静,脱落尘劳 /117 第三节结语 /122 第八章结论 /126 第一节契嵩文学理论与实践并进 /126 第二节契嵩文学观的影响与反省 /128 参考书目 /132 -------------------------------------------------------------------------------- 【参考文献】 壹、古典文献 一、佛教类 (一)经类 《金刚经》,收入于《大藏正》第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般涅盘经》,收入于《大藏正》第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丁福保笺注《六祖坛经笺注》,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八十二年十二月,初版三刷。 (二)史类 宋?释志盘撰《佛祖统记》五十四卷,收入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释赞宁撰《宋高僧传》三十卷,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三十卷,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释契嵩撰《传法正宗记》十卷,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元?释念常着《佛祖历代通载》之卷十九,收入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明?圆极居顶编《续传灯录》卷第五,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释惟白撰《建中靖国续传灯录》三十卷,收入于《卍字续藏》第一三六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宋?释普济撰《五灯会元》二十卷,收入于《卍字续藏》第一三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宋?释宗鉴撰《释门正统》八卷,收入于《卍字续藏》第一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宋?释惠洪撰《禅林僧宝传》三十卷,收入于《卍字续藏》第一三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三)集类 宋?无门慧开禅师抄录《无门关》第一卷,收入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契嵩《镡津文集》,收入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宋?契嵩《镡津文集》,收入于《四部丛刊广编》,台北:商务印书馆。 宋?契嵩《镡津集》,收入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九一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宋?释智圆着《闲居篇》收入于《卍续藏经》第一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元?道泰、智境编《禅林类聚》,卷八,收入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七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台一版三刷。 二、儒家类 (一)经类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七十四年十二月。 戴圣《礼记》北京:新华书店,一九九二年。 唐玄宗注《宋刻唐玄宗御注孝经》,台北:华正书局,民国六十二年。 明?来知德、清?惠栋注疏、冯家金重编《周易?传》,台北:顶渊出版,民国八十八年。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台北:世界书局,民国四十五年。 (二)史志类 汉?司马迁撰《史记》,《二十五史》本。 元?脱脱撰《宋史》,《二十五史》本。 清?沈翼机等撰《浙江通志》,台北:京华出版,民国五十六年。 杜洁主编《中国佛寺志》,台北:明文出版,民国六十九年。 《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第一九九号,台北:成文出版社。 (三)思想类 荀况撰《荀子》,台北:中华书局,民国五十七年。 刘向撰《说苑》,台北:中华书局,民国五十五。 周敦颐撰《周子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台一版。 宋?朱熹着《朱子大全》,台北: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本,民国五十五年三月一版。 宋?朱熹撰、宋?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台北:正中书局,民国五十一年。 清?黄宗羲着《宋元学案》上中下,台北:世界书局,民国八十年九月五版。 陈天启着《增订韩非子校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11月初版第七次印刷。 余培林着《新访老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民国八十四年八月十一版。 庄周原著、欧阳景贤、欧阳超释译《庄子释译》上下,台北:里仁书局,民国八十五年七月初版二刷。 (四)诗文集、全集、选集 晋?陶渊明着《陶靖节诗笺》,台北:广文书局,民国五十八年再版。 后魏?骊道元撰《水经注》,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五十一年。 梁?刘勰着、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台北:里仁书局,民国八十三年七月再版。 唐?韩愈撰、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 唐?柳宗元撰《柳河东集》,台北: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本,民国五十五年三月一版。 梅尧臣着、朱润东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拾遗,台北:源流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四月。 宋?欧阳修着《欧阳文忠公全集》上下,台北:世界书局,民国八十年十月五版。 宋?苏轼着《苏东坡全集》,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民国六十四年九月,台景印初版。 宋?王安石着《王临川全集》,台北:世界书局,民国五十年。 宋?陆游着、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 张栻着《南轩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民国七十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一一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璇琮、倪其心、许逸民《宋人绝句选》,齐鲁书社,一九八七年。 厉鹗辑《宋诗纪事》(八) ,台北:中华书局,民国六十年四月,台一版。 (五)诗话、文学理论 梁?昭明太子编选、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卷五十二,台北:文化图书公司,民七十八年三月再版。 宋?释慧洪《冷斋夜话》,台北:艺文印书馆,四部分类丛书集成续编,第十辑第二函殷礼在斯堂丛书。 宋?吕本中着《童蒙训》,台北:商务书局,民国五十四年。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收入于《历代诗话》,台北:艺文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宋?陈善着《扪虱新语》收入于《百部丛书集成》,台北:艺文书局,一九六六年。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收入于《历代诗话》,台北:艺文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宋?许彦周着《彦周诗话》,收入于《历代诗话》,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六三年四月。 宋?范温《潜溪诗话》,收入于《宋诗话辑佚》,台北:华正书局,民国七○年十二月。 宋?罗大经着《鹤林玉露》,台北:正中书局,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初版。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翁方纲着《石洲诗话》,《清诗话续编本》台北:木铎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十二月。 清?王士祯着《居易录》收入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六九册,台北:商务印书馆。 贰、近代当代论著 一、论文集 《中国佛教史论集(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 钱穆着《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五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七八年七月。 徐复观着《中国文学论集续编》,台北: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三年九月。 黄启方着《两宋文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七十四年十月,初版。 黄永武、张高评编《宋诗论文选辑》第一辑,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初版。 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 黄永武、张高评编《宋诗论文选辑》,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第一届宋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五年。 黄启江着《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漆侠、王天顺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蒋述卓等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二○○○年一月,第一版第一印刷。 二、史类:文化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一)文化史 姚瀛艇着《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版第一刷。 程兆熊着《论中国庭园花木》明文书局,一九八七年六月。 程千帆、吴新雷着《两宋文学史》,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 郭绍虞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文史哲出版,民国七十七年四月出版。 (二)文学史 钱穆先生着《国史大纲》上下,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一月,修订二版第一次印刷。 张毅着《宋代文学思想通史》,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四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罗根泽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二月,再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精选》(上中下),台北:华正书局,民国八十年三月版。 周裕锴着《宋代诗学通论》,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一版。许总着《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朱刚着《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三)文学批评史 周宝珠、杨倩描、王曾瑜新撰《北宋史?南宋史》,香港: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四月,初版。 黄启江着《北宋佛教史论稿》,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年四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韩经太着《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黄保真、成复旺、蔡锺翔着《中国文学理论史》,台北:洪叶文化事业,一九九八年八月初版二刷。 (四)佛教史 野上俊静等着、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北: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中下),台北:天华出版,民国八十二年九月二版一刷。 加地哲定着、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佛光出版社,民八十二年七月初版一刷。 三、专著 (一)哲学思想研究专著、佛学 唐君毅先生在其着《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一至卷三,台北?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五年十月,全集校订版。 于凌波着《简明佛学概论》,台北:东大图书,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再版。 熊师琬着《宋明理学与佛学之探讨─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年五月初版二刷。 吴经熊着、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商务印书馆,民八十六年九月,初版。 张宏生释译《辅教编》,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版。 张清泉撰《北宋契嵩的儒释融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七月,初版一刷。 (二)美学专著 朱自清着《诗言志辨》,台北:开明书局,民国五十三年一月。 姚一苇着《艺术的奥秘》台北:开明书店,一九六九年三月,二版。 黄庆萱着《修辞学》台北:三民书局,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增订七版。 钱锺书着《谈艺录》,台北:书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一版二刷。 闻一多着《闻一多全集》第一册,台北:里仁书局,八十九年四月,初版二刷。 闻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的开展》(上、下),台北:金枫出版社。 (三)诗歌研究论著 龚鹏程着《江西诗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吉川幸次郎着、郑清茂译《宋诗概说》,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年九月,初版第四次印刷。 张高评着《宋诗之传承开拓─以翻案诗、禽言诗、诗中有画为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三月,初版。 张海鸥着《两宋雅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一九九三年十月。 张高评着《宋诗之新变与代雄》,台北:洪叶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初版一刷。 锺美玲着《北宋四大家理趣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八十五年七月,初版一刷。 黄美玲着《欧、梅、苏与宋诗的形成》,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一刷。 杜松柏着《诗与诗学》,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九月,初版一刷。 (四)散文研究论著 李中成编着《文心雕龙析论?从文心雕龙看唐后古文家文论》,台北:大圣书局出版,民国六十一年二月,初版。 廖蔚卿着《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一九七八年。 简恩定先生在《中国文学复古风气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三月,初版。 黄春贵着《唐代古文运动探究》,台北:八德教文化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六月,二版。 何寄澎着《北宋古文运动》,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民国八十一年八月,初版。 邓光国着《韩愈文统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方元珍着《王荆公散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二年三月,初版。 褚斌杰着《中国古代文体学》,台已:学生书局,民国八十四年,修订增补版一刷。 程杰着《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陈必祥着《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十月,初版三刷。 熊师琬着《文章结构学---文章运思结构之艺术》,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国八十七年三月,初版一刷。 (五)宗教与诗歌 杜松柏着《禅学与唐宋诗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民国六十五年。 杜松柏着《禅与诗》,台北:弘道书局,民国六十九年四月,初版。 杜松柏着《禅诗三百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民国七十五年。 萧丽华着《唐代诗歌与禅学》,台北:东大图书,民国八十二年八月,再版。 李淼着《禅宗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三年十月,初版一刷。 李炳海着《道家与道家文学》,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五月,初版一刷。 周裕锴着《中国禅宗与诗歌》,高雄:丽文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版一刷。 李杏屯着《禅境与诗情》,台北:东大图书,民国八十三年十月,初版。 杨惠南着《禅思与禅诗---吟咏在禅诗的密林里》,台北:东大图书,民国八十八年一月,初版。 参、期刊、学位论文 一、期刊 蔡惠明撰〈融儒于佛的契嵩大师〉载于《内明》杂志,第一七四期,一九八七年九月。 刘贵杰撰〈契嵩思想研究〉载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一九八八年十月。 吕美生撰〈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赖永海撰〈宋元时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收入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民国八十一年七月。 陈士强撰〈契嵩见存著述考〉载于《内明》杂志,第二五九、二六○期,一九九三年十、十一月。 秦寰明撰〈宋诗的复雅崇格倾向〉,《中国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第四期。 柯万成撰〈契嵩批韩愈「论佛骨表」〉载于《文理通识学术论坛》,民国八十八年一月。 黄启江撰〈契嵩论儒家的代言人韩愈〉收入于《汉学研究》第十六卷,第一期,民国八十七年六月。 张高评撰〈化俗为雅与宋诗的特色〉收入《国立编辑馆馆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二、学位论文 曾守正先生博士论文〈先秦两汉文学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义──兼论与六朝文化的对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民国八十七年十二月。 王文泉撰〈释契嵩反排佛论研究〉,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三年五月。 谢京恩撰〈焦竑与佛教〉,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九年六月。 肆、工具书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民八十二年七月十版。 韦政通着《中国哲学辞典》,台北:水牛图书出版,民国八十三年三月初版三刷。 袁宾等编《宋语言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杨镰等主编《中国文学通典》,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