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禅——人类意识 |
 
禅——人类意识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概念性地将人类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从禅的立场分三个重点来介绍。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烦恼。惟有离开意识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和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加上自己主观的、判断的,那才是真的,才是智慧。也就是说,离开自我中心及主观判断之后,存在于纯客观的状态,才叫智慧,亦即是真心。真与妄,两者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有我和无我。 妄心,又分成含有分别执著的意念作用的“意”,和没有分别作用的、生命的主体或本体的“识”。也就是“意”识和“本”识。 一般常识或心理学,只承认人类及高等动物如象、马、牛、猴、狗等有意识的作用,而否定低等动物如毛虫、蚯蚓等也有意识的作用。但是,由佛教的立场来看,则承认它们都有意识的作用或识的本能。高等动物,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以及生命持续的本识,具备两个层次的识;低等动物虽然没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但它们却具备基础的本识,否则便不可能成为流转生死的生命。 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度人,要帮忙人类去妄识而存真心,去烦恼而证菩提,以修行而使意识的作用变成智慧,也就是去意识和本识而仅仅存下了智慧的真心,不受业力影响而得自由、得解脱。能够体验到真心即是智慧的作用,那就叫作“开悟”。 佛教既然把识分成本识和意识,本识是一切的人,一切的动物,甚至最低等动物都有的,而意识则是由本识而产生的,所以由本识基本的立场来看,众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的慈悲,除了要救济人类,还要帮助所有有识的众生。 二、禅宗对意识的看法 禅宗通常不用意识这个名词,经常所用的是“心”字。他们讲的佛心,是指的真心,是智慧;而他们讲的众生心,是指的妄心,是烦恼。 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明真心,见佛性。众生的心,由于有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和自我的观点,便不能客观,所以是黑暗的。明心,就是脱离自我中心以后所显露的智慧,即是真心。真心显现后,才能见到人人本具、众生皆有的佛性。 由禅宗的立场来看。通常不管是真、是妄,都叫作“心”,不叫“识”,也不叫“意”。因此,禅宗的语录等文献,都是在讨论“心”的问题。对于一个还没开始修行的人,他心里是不安定的,心里的不安定则表示有烦恼,发现有烦恼时就希望能够从修行的方法上得到帮助。这个修行的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观心,这些都是从妄心着眼的。在这次你们为我的演讲而作宣传的广告上有“初心”二字,是指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因此,只有理解禅宗的人才能知道禅师们在不同场合所讲的同一个“心”字,是指的智慧心呢?还是妄念心。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属于妄心,而修行的目的则是真心。所以,不论是基础、过程、目的,都可用一个“心”字来表达。 但是,西方的心理学仅仅用consciousness(意识)一个名词,就没有办法说明佛教整个过程里边的那个“心”字了。西方的心理学以及一般人所了解的意识,对佛教的所谓真心和本识就很难说明。有智慧者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也叫作意识?已经得到解脱的人,在以无私的、无我的智慧如实地反映之时,如果还是叫它意识活动,那意识的定义就可能变成很含糊了。如果一定要把解脱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的烦恼都叫它是意识作用的话,那就应说成清净的意识和不清净的意识才好。 三、如何处理意识的问题? 西方人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大概是从了解和分析自己的问题做起。禅的方法,则是教我们摆下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处理了问题。如何能摆下自己的问题?初步的方法,就是多为他人而少想自己。助人解决问题就是慈悲,慈悲从哪儿来?从菩提心来。发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我的私欲,解救众生的苦难。当你努力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时候,你自己的问题也会同时消失。自我中心的渐轻渐弱,就是去妄心而明真心的过程,也就是转烦恼而成智慧的过程。 心理医生对待他们的病人,可能要问很多问题,病人在和心理医生谈过一次话之后,可能觉得已把问题解决了。但是,过了几天,他们还会再来。严重的病人可能看了几十年病,还是需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对禅者来讲,不需要知道人家那么多,如果了解他们主要问题在哪里时,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只要告诉他们一两句话,他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比较省力。 用禅的原则处理问题,只要是观念正确,原则清楚,便能多多少少地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所谓原则,便是不一定要正面地来给他解答问题,最好是让有问题的人自己来面对它,或者是干脆让有问题的人不管那问题。 如果面对问题?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惟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如果面对它亦无法解决,或不可能设法解决的话,则干脆不去管它。那就会不了了之,不了即了。 因此,禅宗的祖师们,对弟子们的接引和回答,往往都是答非所问,或者是根本不答,或者以动作来协助他们。 曾经有位禅师,见到一位求法的僧人推门求见,他便把门立刻关上,一连三次都是这样。到第四次时,那位僧人用快动作把门推开,禅师亦以快动作把门关上,正好把那僧人的腿给压断了。本来他是要去问开悟的方法,当腿子被压断时,他已经什么也不需要问了。 另外一则,是关于马祖和他弟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一天,有位僧人请示马祖:“能不能请您把菩提达摩从西天(印度)带来的是什么告诉我?”马祖说:“我今天没有这个心情,你去问智藏师兄吧!”僧问智藏,智藏说:“我今天头痛,你可问怀海师兄去!”僧问怀海,怀海则说:“这我倒也不会了,你还是去问马大师吧!”僧人又回到马祖面前。马祖骂道:“你真是个笨蛋!智藏的头发是白的,怀海的头发是黑的。”就这样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从修行的方法来说,禅宗为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离念的方法,另外一种叫观想的方法。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是属于离念法,又叫不立文字的顿悟法,也就是不必通过经验、知识、思考、学问的过程和努力,只要当下把自己放到时间与空间之外,把自我意识的屏障全部抖落,赤裸裸的,一丝不挂的,那就叫作“心无挂碍”。那也就是“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 第二种是所谓观想的方法,是用转移意识的焦点,或把意识专注于某一句话、一桩事、一个点、某一个念头。例如用数息观,是注意呼吸的出入,以及呼吸的数目,或者注意小腹蠕动;有的是注意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或菩萨圣号;或者是观想人的身体,从死亡、经腐烂、而到只剩一副白骨,到最后,骨头也没有,只剩下白光。用这种观想法,也可以使人的烦恼和意识渐渐沉淀、澄净,而渐渐产生智慧。 所以禅的方法,跟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的治疗方法不一样。但是,有严重精神病和心理问题的人,可以用打坐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却不可希望从治病而要求达到开悟的目的,否则会引发更严重的精神病或心理的问题。 (摘自圣严法师《禅与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