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禅——你·我·他 |
 
禅——你·我·他 有一位禅宗祖师在开悟后,非常欢喜而手舞足蹈。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欢喜?”他说:“我现在才发现我的鼻孔,原来是朝下的。”未开悟者与开悟者之不同,在于前者有分别、有执著、有烦恼、有“你、我、他”。所谓“你、我、他”是人与人间产生的反应。“我”在中间,以我为主,与前面的“你”和后面的“他”相互牵绊。但是,一切问题的重心在“我”。而如《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没有“你、我、他”的存在。 当释迦牟尼佛传佛法的涅槃妙心予大弟子迦叶尊者时,佛仅拈花而迦叶微笑,师徒之间不说一字一句。相传禅宗第一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亦不曾言语。真正的禅是无法可说,虽然说出来的绝不是禅,可是,仍然需要用言语介绍什么是禅。 一、禅是什么? 禅是佛法。我所理解的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只不过用禅的方法,可以很直接、很快速地有受用、得利益。禅,不是口头说的,是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如果仅是口头说的,一定不是禅。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临涅槃时指示,四十九年的说法,未曾说得一字。因此,真实的佛法是无法可说,可说的是方便法。譬如手指指月,手指下等于是月亮。如果没有方便法,让人们体会佛法,则无法接受佛法的利益。 二、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佛法是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是无法用头脑想象,“不可议”,是无法用言语议论、介绍或说明,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完整的佛法。所以,禅宗祖师有句话:“说一物,即不中”,又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只要开口说出任何一件事,都是错的。 有一位禅宗祖师未开悟前问师父:“佛法是什么?” “南京的萝卜。”或说:“青州的布衫。”师父回答。意即,萝卜是禅,青衫也是禅。 又有弟子问:“禅是什么?” 祖师说:“你吃饭了没有?” 弟子说:“还没吃。” 弟子吃过了饭,再来问:“什么是禅?” 祖师说:“洗碗筷了没有?” 弟子答:“还没洗。” 祖师说:“你洗碗筷去吧!” 洗了碗筷,又来问:“什么叫做禅?”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穿衣、吃饭、洗碗筷、睡觉等事情,而在这些日常琐事中,如果有“我”的执著心存在,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禅”;放下自我的执著,见到的一切皆是禅。 三、禅在世间,不离世间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是虚妄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世间是虚妄的,遂引出种种执著,产生许多烦恼。佛告诉我们人无法离开生老病死。佛法在人间最大的用处,就是教人如何离开、解决生老病死苦。因此产生很大的误解,有人厌恶生死,认为自杀、离开世间,便得离苦,这非但不是脱苦的方法,甚至是苦上加苦。 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修学佛法。除却心中的执著,消除烦恼,则对生死无有恐惧,才是解脱、离苦。《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并不是离开世间,就是脱离苦海。不是离开世间,还有一佛法可求。 世间有人忘却自己的困难、痛苦,而以解决众生之苦难为职志,这是修菩萨行的人。菩萨也会受苦挨饿、遇害、遭凌辱,但受众生之所依赖、寄托,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没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因此,不觉得是在受苦。所以,发菩萨心的佛教徒和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所见到的世间是不一样的。 佛法和世间法是不即不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即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知苦而不觉苦,但是世间的苦确是实际存在的。对凡夫而言,世间法是世间法,佛法是佛法。菩萨或发菩提心的人,在世上做种种事,皆不离佛法,因此,对他们而言,佛法和世间法是一样的。 四、“你·我·他”是世间法 所谓世间是指时间和空间。时间是从古到今往未来,是因果的循环,是因果的继续不断。空间是无限广大的世间,它说明一切人、事、物彼此发生的关系,是因果不可思议,是因缘不可思议。 有几位居士对我说:“我的过去生究竟做了什么事,使我这一生,这么受苦,在家中,夫妻间、儿女间彼此摩擦、争吵,在社会上,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间也有不愉快,究竟造了什么罪?” 我说:“你现在受的果报,皆是你过去对人做过同样的事。从无始以来,由于贪瞋痴、无明暗动,而做出杀、盗、YIN、妄等恶业、世世恶业交缠,致因果复杂不可思议,因缘也不可思议。” 因此,只要修行佛法,放下自我中心的“我”,“你、我、他”不分家,则罪业渐消,烦恼渐减,苦渐少,当没有受苦的烦恼时,就不觉得自己在受报,这个世界亦如佛国净土一般。境既随心转了,所见到的人,都是好人,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则不论佛国、人间或地狱,皆能安然处之,如此即是禅。 五、“你·我·他”就是禅 释迦牟尼佛出世,即是要度众生,佛法在世间受重视,就是因人有执著、烦恼苦,故需要佛法。佛经记载,须弥山之北的北俱卢洲,彼处人民,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且寿命长,无有诸苦,亦无佛法。又说,欲界的天国中,天人有天福,无苦的感受,故不需佛法,也不知修行。既无机会修行,也不可能成佛。而在人间,有“你·我·他”的存在,有苦的经验,所以诸佛因此而能修行成佛,佛国净土因此而建立,菩萨、罗汉因而有自利利他的度化。虽然“我”不是好的,但是没有“我”,我们不知学佛修行。因此,修行,当从“我”开始。 六、烦恼是产生智慧的根源 《六祖坛经》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学佛就是要除却烦恼、求得智慧。但是,不要讨厌烦恼。没有烦恼,则不需要有智慧,也不知智慧是什么。发觉当下的烦恼是烦恼时,就已不是烦恼。修行时才能发现有烦恼,修行者随时警觉有烦恼的暗流在心中时起时灭,而注意不为烦恼所转。 有人向我说:“打坐时,头脑里,时常有妄念,妄念中,时常有坏念头出现,而在念经、念佛时也会产生妄念及坏念头,这样子,罪过岂不是越大了?” 我对他说:“你的业正在消,你的烦恼正在减少,你的智慧渐渐增长,所以你能在念经、念佛中,发现起了妄想。” 有清净的正念,才能发现自己有烦恼的邪念。修行的人,不要怕有烦恼、妄念或邪念。有一自我中心做主宰,当自己发现有邪念时,这邪念已不存在。烦恼,必定有对象,不是“你”就是“他”,不论“你”、“他”是物或人,如果没有“你”、“他”,便不可能有烦恼。因此,当自己发现起烦恼时,要感谢使你产生烦恼的人、事、物,因为,他们是在帮助你修行。 七、没有分别心,即是禅 所谓“烦恼即是禅”,是就已经在修行或已经产生智慧者而言。因智慧而知有烦恼,便是禅。如果没有修行,不知有烦恼,智慧不生,则烦恼依然是烦恼。 《六祖坛经》云:“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是悟后的境界。若是以世间禅定的功夫,修行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你、我、他”的分别,这是属于世间定的境界。虽然,烦恼心不现前,可是“我”仍存在于“有”与“无”之间。当感觉“无”时,事实上,在“无”之外,还有“有”;当感觉全体统一时,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无”。 佛法的禅悟与世间的禅定不同,对于“你、我、他”了然于心,而不是视而不见。但是,没有相对的执著心。 求智慧或除烦恼,是增加烦恼的原因,因为有一个“我”要求智慧,有一个“我”要除烦恼。禅宗的方法,就是将这个“我”通底打得干净,才是智慧显现。所以,不论起清净心或烦恼心,皆是妄心。 因此,修行的人,不要讨厌烦恼心,烦恼心便会渐渐减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句,是教示修行的人,不要追求菩提,也不要讨厌烦恼,知道有烦恼即是正在修行,烦恼本身是产生菩提的原因。 (摘自圣严法师《禅与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