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小议“阿弥陀佛”中“阿”字的读音 |
 
小议“阿弥陀佛”中“阿”字的读音 作者:孟万春 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最爱念叨的一句话就是“阿弥陀佛”。其中的“阿”字,电视剧中读的是“ē”。查《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发现注音都是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在人们的日常口语里,特别是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阿”字多念ā。 众所周知,佛教是在两汉时期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阿弥陀佛”是由梵语Amitabha音译过来的,是佛教中一个佛的名字。那么,“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个佛呢?原来,“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的光明”,所以“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在佛教中被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我们再来看另外几个梵语音译词。“阿那含”是梵语anagamin的音译,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阿伽陀”是agada的音译,意为万应灵药。“阿那波那”是梵语anapana的音译,佛教静修之法,数鼻息的出入,使心境恬静宁一。“阿毗达摩”是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阿难陀”是梵语Ananda的音译,释迦十大弟子之一。“阿兰若”是梵语aranyaka的音译,意思为寂静处或空闲处。 汉语中,由“阿”字起头的音译外来词除了来自梵语之外,还有来自其他语言的。比如,“阿訇”是波斯语akhūnd的音译,指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阿拉”是阿拉伯语Allah的音译,指伊斯兰教所言的真主。梵语、波斯语、阿拉伯语都属于印欧语系,它们的文字是表音体系的文字。我们把上述几个音译外来词排列起来看: 阿那含anagamin 阿伽陀agada 阿那波那anapana 阿毗达摩abhidharma 阿难陀Ananda 阿兰若aranyaka 阿訇akhūnd 阿拉Allah 不难发现,汉字“阿”的字音对译的正是拉丁字母a的读音。其他“阿”头音译词中的“阿”都读ā,唯有“阿弥陀佛”中的“阿”字读ē,从语音一致性上看似乎是讲不通的。事实上,我们查《现代汉语大词典》“阿”字,凡是读ē的,义项大都是“大的丘陵”“山坡”“水边”“曲从、迎合”等实语素义,而读ā的大多是虚语素义。音译词中的“阿”字当然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所以“阿弥陀佛”中的“阿”字读作ē从义理上看也是讲不通的。 查《广韵》,“阿”字是“乌何切,平声,歌韵,影母。”歌韵属果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对果摄歌韵字的韵母拟音是[a]。 由此可见,“阿”字在中古当是读[a]音的,后来,随着语音的演变,这个元音发生了前化和高化。“阿”字在今天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实际上是语音的历时平面在共时平面的叠置。 同样的例子还有。比如《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中古属假摄开口三等麻韵,高本汉构拟的音值是[ia],在今天的很多方言中,比如黄河沿岸的陕西合阳、大荔、韩城、宜川等县的方言以及山西吉县、河津、乡宁等地的方言口语中,这两个字的韵母都是[ia]。后来,同样是语音演变的结果,韵母的主要元音前化和高化,这样“野、斜”两字的韵母[ia]也就相应地变成了[ie]。 语言是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分不开的。语言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人类是可以对它进行有意识的作用的,这种有意识的作用通常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的。“阿弥陀佛”中的“阿”读ā是从语言符号层面上来说的,但既然权威部门或权威字典把它统一规范为ē,我们也应该遵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