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戒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戒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文 张爱荣

  佛教戒律是整个佛教的生命力,是修道者寻求解脱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途径。据《大般泥洹经》记载,佛陀入灭前为后世修行人留下了“以戒为师”的教诲:“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佛陀说:若能依佛法的精神,奉行佛制戒律,此人就是我们的师父,犹如释迦牟尼佛再来一般。戒律若在,佛法就昌盛。戒不是束缚,而是规则;戒不是拘束,而是纪律。生活中有了规则、纪律,行为上就不会逾矩、脱序,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一、为什么要持戒律?

  因为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如果不先断除自己的恶缘,根本没有办法真正圆满地进入佛道。许多人以为戒律是一种束缚,其实戒律是佛对我们无明众生一种最好的保护。持皈依戒可以保护我们避免三恶道,持五戒可以保护我们得到人身,持罗汉戒(解脱戒)可以保护我们脱离轮回,持菩萨戒可以保护我们圆成佛道,持三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戒律是所有修行的必经之路。

  有人认为习禅重在实修,不注重戒律,这是极不正确的说法,只不过以此为自己的习气找借口而己。不守戒而修很多法,就好比在甘露中加入毒药,最终只能堕落。不持戒,就不能慑服内心,不能破除我执;不破我执就不能穿透无明,不能悟到如来的真如本性。因此,戒成为三学(戒、定、慧)和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禅定、般若)之首,这说明持戒是佛法修学的基础,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戒和世间的善行有很多差别,平常的善行只有去做了才有功德,不做就没有。而得到戒体之后,只要不犯戒,即便吃饭、睡觉也一样在增长功德,因为你有持戒的功德。戒律清净的人,他的心会感到安稳,所以容易与佛心相应。一个人一生守戒清净,心常安稳,故临终时远离怖畏,远离三恶道。守戒清净之人,由于具足功德及得空行护法的护持,能排除违缘,常遇顺缘,所以世出世间事业皆得成就。

  二、戒律的分类

  佛教戒律的形成,是佛陀在世时根据弟子们在行持和日常生活中随犯而随时制定的。戒律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五戒、八戒(八关斋戒)、十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佛教戒律中最根本的是五戒和十善,也是一切戒的根本之戒。

  三、戒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在工作中态度认真负责,行为严谨端正,对人常施爱语和善心,自然可以获得家人、朋友、同事的认可。学佛的人如果举止向善且有威仪,佛法自然可以得到推广。学佛的人如果举止还不如没有学佛的人,结果也不言而喻了。

  我常看到有些同修因为家人对“学佛”不认可而产生烦恼,总想到外面找个清净的地方修行。在目前这个社会,即使是寺院也不能做到完全清净,如果内心不寂静,踏破铁鞋也是无法觅到世外桃源的。《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改变周围的环境,先扫除内心的偏见和烦恼,这样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也就变成清凉的“世外桃源”了。因此,一切从我开始,从心开始。

  三无漏学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从心开始,首先从持戒开始。受持戒律先从三皈、五戒、十善开始。有人以为,三皈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皈也是戒。三皈之后,也有三种禁止:第一、皈依佛,尽形寿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尽形寿不皈依外道邪说。第三、皈依僧,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徒众。所以,皈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

  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讲到:皈依三宝的好处,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静的究竟乐。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五戒是学佛的基础,是为了保护修行者,确保生活、心灵的纯净,以便能继续安全、稳定地修行的前提条件,对于认真的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

  第一,不杀生。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我们爱惜自己宝贵的生命,爱惜自己家人的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小至蜎飞蠕动的虫蚁,大至飞禽走兽,都一样爱惜自己的生命,畏惧死亡。佛菩萨教导我们应以慈悲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不杀生,即是尊重一切众生的生存权利。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就在这不忍众生受苦的慈心。古德有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可知世间的刀兵战火,众生遭受烽火连天的无情杀劫,都是由于杀业所造成。人与动物不断地互杀,彼此生死辗转于六道之间,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永无休止。

  有一次寒山大师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家正好在娶亲。当时这户人家中高朋满座,主人杀鸡宰羊宴请宾客,客人们吃得正欢喜时,寒山大师却于门前放声大哭。主人问他为什么哭泣?寒山大师便念了一首偈子:“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来表达众生无始以来互相食啖杀戮的悲惨。

  《楞严经》有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可见六道众生实可悲,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一再地胡为妄作。若能明白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有亲眷的关系,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我们哪里还能忍心去杀害他们呢?

  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想想一只动物临死之前的嚎啕哀叫,心里是何等悲伤无助!《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修行人发菩提心,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长养慈悲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对于一切动物,也应该爱护,不要故意去伤害它们。我们能够爱护人类,爱护动物,不作故意的残杀与伤害,就可以养成一种慈悲仁爱的心灵,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不盗。想要成就“大义”的人,迫切要做的就是谨持不偷盗戒,包括不随意动用别人和公司的物品。只有在严格律己之后,才能进一步奉献于他人,服务于他人。

  弘一律师一生严谨持戒,丰子恺〈为青年说弘一法师〉文中说:“昔年我寄二卷宣纸去,请法师写佛号。宣纸很多,佛号所需很少。他就要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给我。于是以后我寄邮票,也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邮票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到藤椅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地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要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从中可见弘一大师对待戒律的严谨。这两件事,前者是预防盗戒,后者是预防杀戒。弘一律师在《律学要略》中说:“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无论受何戒法,都要先发大乘心。”所以持戒关键还在“慑心”。为方便在家居士学习,他特将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四分律含注戒本》中关于在家律仪的部分录出,编撰为《南山律在家备览》。建议大家阅读。

  因此,我们能够严守“不偷盗”的戒律,而戒绝一切欺骗等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养成光明磊落,崇尚正义的胸襟。

  第三,不YIN。佛在制定戒律的时候都是秉持随犯随制的原则,有一件不善行发生,才制定一条相应的戒律。YIN戒是所有戒律中第一条制定出来的。佛陀在世时,僧团因饥荒而难以乞食,面临困境,须提那子就带领一些比丘回到家乡乞食,以使他们度过难关。须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实并已成婚,此行返乡,父亲已去世,寡母特来恳求他还俗。按照印度的法律,如果家中没有儿孙作为继承人,财产将被官府没收。他母亲担心家产充公,几次三番前来劝说,都被须提那子坚拒。后来母亲又提出,若不还俗,就得为家中留下孙儿。当时,僧团并没有相应的行为规定,须提那子就应允这一要求,和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须提那子为此大为苦恼,总是闷闷不乐,最后将事情发露出来(发露忏悔)。比丘们将此事向佛陀做了汇报,佛陀呵斥了须提那子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第一条YIN戒。

  对居士而言,持不邪YIN戒,防止不正当男女关系。我们知道,人群社会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设施,从个人说,原是为要养成贞节的人品;从社会说,亦为人类生生不绝地繁衍。在佛教的戒律上,非合法的苟且YIN行,是不许可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仅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贻害他人,而且会伤害社会的风化。

  情与欲的苦空无常,在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执着,若无一颗觉醒的心,很容易在这个情欲的世界中迷失。如在李安导演的《色戒》中,进步女学生王佳芝欲施美人计刺杀特务头子易先生。当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并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已对他动了真情,陷入易先生的情网,以至于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后,最后被易先生赶尽杀绝。我们要在情感的旋涡中学会观空,在我们碰到人生的转弯处时,也较能觉醒,这是学佛的关键。

  第四,不妄语。即不说虚而不实的语言。诚信,是我们目前中国社会特别有待加强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所表达的正是诚信的危机,人心的危机。“毒奶粉”事件中的始作俑者三聚氰氨,本身是一种涂料,没有什么过错,错在人的行为,人的内心。“不妄语”体现了佛教对社会的诚信意识,佛教要求人们待人真诚、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诚信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友善的关系,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缺乏诚信与友爱,必然造成人心的紧张与对立,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冷酷与无情。

  第五,不饮酒。酒本身并没有罪恶,可是我们喝了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因此,不饮酒,可以帮助我们防非止恶,减少很多令我们悔之晚矣的事情。

  五戒为人本,十善福之根。因此,我们不仅要诸恶莫作,而且众善奉行,积极行善。在上次禅茶会上,理事长已在《十善业道经》中与大家就十善业做了详尽分享,我就不再赘述了。

  四、受戒时的注意事项

  明天我们即将在“戒幢律寺”祈福,聆听法师讲法,还有道友将要受戒。在今天结束前,我们顺便分享一点守戒的注意事项。

  通常,人们受戒时不论能否实行,都是全受,受戒后却任其犯戒,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弘一法师在《南山律在家备览》中说:“受戒者应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全受而不持。(备注:关键在于量力而行,要注意自己的发心。)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YIN、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容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

  所以,能否从受戒中获得戒体,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对戒律有强烈渴求之心,渴求心越强,越容易与羯磨师达成心理默契,越容易获得戒体。总之,受戒过程中须有明晰观想,而非稀里糊涂地履行形式。本着这样的心,才能在宣示羯磨时心法相应,从中得到戒体。

  戒律给了我们取舍的方向,告诉了我们健康生活的方式,指明了处理事物的依据和评判是非的标准,让我们用欢喜的心来受持佛陀的每一条戒律,在解脱道路上迅速圆满地积累福慧资粮。

 
 
 
前五篇文章

学佛人的修行与修心——读《百喻经》有感

从〈十善业道经〉浅谈佛教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

达摩祖师禅法十种

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

《一函遍复》讲记(2)

 

后五篇文章

试从轻微戒论佛陀本怀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慧远大师—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续)

慧远大师—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

略论净禅双修于现实生活中的特殊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