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释义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释经文

(一)序分

每部佛经通常都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如同一篇好的作文有前言、正文、结论三大段,写文章要有结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要写的是什么,而且文气顺畅。这种分法是东晋朝时代道安法师所发明的,这是最高明的分判,后人用文字赞叹他为“弥天高判”。弥天高判是根据一段公案而来的:

当时,有一位大学问家习凿齿自认自己的学问最好,因此听说有位高僧道安学问了不得,于是就想去跟道安法师辩论一下,看看谁的学问好。刚巧那时道安法师在襄阳城,习凿齿便去访问他。道安法师见有居士来访,便请教他的大名。谁知习凿齿高傲的回答说:“四海习凿齿”,他在名字前加上“‘四海”二字,即四海之内我是第一个大学问家。习凿齿回答后便请教法师的德号,法师随口回答说:“弥天释道安”。意即名满天下只有我道安,所以就称他为“弥天释道安”。

序分是序述经集会的因由(缘起),有时候我们会忽略有关缘起的经文,其实在这里面往往都有破题的意义,让我们能明白整部经的时空背景,或是说法的因缘,这些会与以后的经文有关系。序分犹如人的头。我们人的头在人身体的最高处,因此又称为首。头是非常尊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头,那么这个人必将死亡。如果一个人虽然有头,但没有大脑的思维,就成了植物人,不能算是个健康的人。因此,每部经开始就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经的序分虽然只是序,但却是经的总思想集中之处。

正宗分是显示经中所诠的义理,是主要思想内容展开论述之所在,也是整部经的核心部份。无论是读一篇文章、听一个报告,它都有一个主要思想内容。佛的思想博大精深,讲经说法时缓缓道来,条分缕析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此正宗分五脏六腑样样俱全,犹如吾人的身体,少了任何一个部位,这个人的生长、生存就出现危机。

流通分是总结以及叙述弘传的必要与弘传的方法。佛往往在赞叹讲读诵、受持、讲经、听经的功德,甚至印行经书的功德,先拿个果给你看,让你生起信心,得知此果是如何得来的?这部分犹如人的双脚,人没有双脚,虽然有健康的躯体、发达的头脑,也行之不远。如果有又脚,没有头脑、健康的躯体,那这个双脚也是在麻木地奔波。

序分又可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又称为证信序,就是交待时间、地点、人、事、物,以表示这部经的可信度,让后人看这部经时不起疑问。凡是佛所说的言教,在结集佛经时,由阿难重述,经过诸大弟子的共同印证而记录流传于世的佛经,一开头便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某某大众俱”,地点各各不同,人数可能不同,但是这一段“六种成就”经文是相同的。因为这些是通于一切佛经,所以称为通序。别序,又称为发起序,即限于每一部经发起的因缘,不同于其他经典。又因为它能发起后来的正宗分,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功能,开启正宗分的精华,所以称为发起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1、正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法会因由”指讲金刚经的缘起,描写当时的背景、听讲人数和讲经地点。“如是我闻……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段经文是属于通序。 这是佛陀临涅槃时,阿难尊者当时是佛的侍者,哭得很伤心。阿难尊者当时只是初果阿罗汉主,还没有彻断断烦恼,所以他总是想到佛要去世了,自己该怎么办?优波离尊者告诉他:不要只顾哭,你应该去问佛,否则佛灭后便无人可问了。阿难听了他的指点,便请问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灭后,我们结集经典,一开始应如何说?佛答: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释迦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就不能成就。一个讲经法会要有六种因缘才能成就,始可以证明此经的确是佛所说,值得我们信受奉行。“如是”即信成就,“我闻”,即闻成就,“一时”,即时成就,“佛”,即主成就,“舍卫国”,即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即众成就。这六种成就也说明,我们听闻佛法所应当具备的因缘有六种,才能圆满成就。

时值末法时期,我们却不可以只凭六种成就而完全接受每一部经。因为伪经在世间流通,除了六种成就外可帮助我们辨别伪经外,我们还可以从根本法义上去辨别。根本法,就是法界实相第一义谛的法,这是较为可靠的。

“如是我闻”,这部经是亲从佛听闻的,同时有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在场听闻这部经,表示这部经是可以相信。具体地说,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1)、秉佛嘱,完全是秉承释迦牟尼佛的遗嘱。佛在涅槃前,阿难尊者提出集结经藏,经首要安何语言?佛就告诉阿难尊者,应该加“如是我闻,佛在某处,与某某俱。”

(2)、断众疑。阿难高升法座, 尊者忽然现三十二相,看起来与佛很像,于是大家心中生疑:一怀疑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二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他方佛来,三怀疑是不是阿难尊者成佛了?为了断除这三种疑惑,所以说“如是我闻”,大众就知道,阿难是承佛加被,并非阿难成佛了,也不是佛陀再来,更非他方佛来了,而是当初听闻佛的说法,现在又依法而转述。

(3)、息诤论。阿难与众都是师兄弟,如果是阿难所说的,恐怕会有人不服,所以推从于佛,非自已所作所说,如此大众为尊重佛之教法,自然就不会有所争论。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众都知道,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加上“如是我闻”以后,没有一个人会诤论尊者所宣说的不是佛所说的;也不可能怀疑阿难尊者哪一个地方念错了。所以大众对阿难尊者有这样的信心,可以息灭大众的诤论。

(4)、异外道。当时外道的经首皆有“阿欧”二字,“阿”是无之意,“欧”是“有”之意。外道认为,万法虽多,但不出有无,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无就是有,然而佛经讲:“离四句,绝百非”,讲“有”也不对,讲“无”也不对,讲“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也不对。所以通过“如是我闻”就知道这是佛所说的经,而非外道的经典。

(5)、贯穿两方面:说法要如是说,闻法要如是闻,加上“如是我闻”,表明我们听法与说法应该具备的态度:要用自体的我去闻自体上的法。

窥基法师在《弥勒上生经》注疏中,对“如是”有十六种解释,现选择最好解释和容易记的三种,由浅入深。

第一种解释,“如是”两字是指法之词,是指这部经。

第二种解释,是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顺从之意。

第三种解释,“如是”即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妙理。在每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金刚经》中,如是二字是显三般若之理。“如”就是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理体的理,理智不二,称为“理智如如”,所以称为“如”。“如”也可说是“不异”。所谓不异即是不变异、不动。如果是有个智慧有个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动,动了就不叫“如”。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启发出来的,我们的观照智慧从哪里起的呢?即是在我们本具的实相理体上启发出来的。这等于电灯与电灯的光,并不是两个,灯光就比如观照之智即始觉智,电灯的灯等于本觉理体,说是有二个,实际就叫电灯,这是二而不二。始觉智合乎本觉理,它是如如不动的,这就是“如”。“是”是“无非”义,非就是过错,没有过错,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是“是”。什么法才没有过错呢?文字般若。文字般若绝对没有过错。由于已显三般若之理,所以称为“如是”。

第四、如是,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体认它、认识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观想法。

第五、真谛中本无文字,俗谛中才有文字。“如”是表示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所说的理无异。“是”是表示通过俗谛之义,而会解真谛的理。

第六、契机契理为如,永离过非为是。佛如理而说,阿难等如理而信,所以称为如是。

第七、如是讲诸佛所证的真理,是指诸佛所说的言教;诸佛所说的言教,一定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值得我们绝对的信任,所以说为“如是”。

第八、阿难向某些大众宣说此经,今此大众皆可证明,与佛所说无异,所以称为“如是”。

第九、“如”是表示真如自性无欠无缺,人人本有为“是”。不离当处为如,举体无非为是。又随缘不变是“如”,不变随缘为“是”,照而常寂为“如”,寂而常照为“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为“如是”。

第十、“如”是没有开始,没有终了,是一个自体在生生不息着。“是”,不含是不是,而是肯定的“是” 即指如如不动的自体。

第十一、“如是”表示一种恭敬。阿难随侍佛陀身边,听佛说话,句句入心,现在代佛陈述当年所说,自已也要从从自性中流出的真理,这是对法的恭敬心,也是对佛的恭敬。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释义八

《金刚经》释义九

《金刚经》释义十

《金刚经》释义十一

《金刚经》释义十二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释义六

《金刚经》释义五

《金刚经》释义四

圣凯法师:月西法师传略

《金刚经》释义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