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释义五 |
 
三、释译题 佛教始于印度,而能盛行于中国,皆是古代译经大德的功劳。所有佛经在经题之后,皆有译题,出示翻译时代与译经者姓名,一方面用以表扬译者的功德,一方面可以供后人参考。因为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义理及其宗旨去衡量;更要从其翻译时代以及译者的学识与德誉方面来考察,译题的重要不亚于经题。本经译传中国,共有六种译本: 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四、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 五、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六、般若波罗密经 六种译本中,最受人欢迎、流传最广的,是罗什和玄奘的译本。但在佛教徒中广泛使用的是鸠摩罗什所译,因为他翻译的文字简洁,义理又完全符合梵文经典的原意,所以流传最广。因此,本经的译题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翻译本经的时代,简别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嬴秦,也并非符坚执政时的前秦,而是姚兴当位的后秦。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指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大类。“法师”这两字,法是法则,师即模范。给众生作模范的称为师父。所谓法师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法师怎样给众生作模范呢?得先自己守法规和法则,即依著经、律、论三藏所讲的法则作为自己的模范,此为自利。自己学会经、律、论三藏的法就为法师,即“以法自师”。再去弘扬佛法,宏扬三藏,讲经依著经讲,讲律依著律讲,讲论依著论讲,好给众生作模范,给众生作师父,这“以法师人”为利他。自利利他合起来就称为法师。再跟上面所讲的“三藏”二字连贯起来,就是三藏法师。 古时候对称呼是很严格的,凡能精通经藏,弘法利生者,称经师;通达律藏,弘范尸罗的,称律师;精于论藏,善于辩才,能确立自宗,与外道辩论不败者,称论师;经律论三藏皆精通,又能为他人演说者,被称三藏法师。现在大家都以为出家人都称为法师,因而“法师”这尊贵的称呼便降格,当知法师要能“‘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贯通,总需贯通一藏,一藏不能贯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讲一部经或一部论,能讲能说,这才能称为法师。现在译者姓名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经译者并不是普通一般的法师,而是一位精通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大法师。 鸠摩罗什,是译者的姓名,华言童叟。父亲鸠摩罗炎,原藉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娶公主为妻,生下罗什法师,母亲想出家,父亲不同意,不久,母亲又生下弟弟,母亲仍决定出家,父亲还是不同意,但母亲此次不吃饭,到第七天时,父亲只好同意,母亲出家时,鸠摩罗什只有七岁,也随母亲一起出家,母亲出家不久,就得初果,又不久,再得二果,当时,鸠摩罗什的记忆力特别好,每日学经,能背三万二千字,因为他身份特殊,很多人都来访,使他的用功受影响,于是,十二岁时,跟著他母亲到一个大寺院去参学。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个供饭用的大铁钵。他一见这大钵便生起了欢喜心,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铁钵拿起顶在头上,顶著的时候,他忽然间动了个念头,他想大铁钵这么大,我怎么顶得动呢?突然间他觉得钵很重,并且把他压倒。由此顿悟万法唯心之理,并讲给母亲听。 那时他母亲已经证得三果,给他印证没有错,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讲经说法,名闻全印度,当时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师和老法师在讲经,但都没有这个十二岁的童子讲得好,所以大家都给他德号为鸠摩罗什,意即童寿。后来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但有大小乘思想不同,因此互相辩论,结果鸠摩罗什输了,就回小向大,变成一位大乘佛教学者,后来,他在那里住了一、二年后,就回到龟兹国去,又继续学习佛法,进步很快,辩才无碍,名声远播,传到中国,在长安做皇帝的符坚听到了,就要请他来中国,因此派将军吕光领七万军队去伐龟兹,此时,鸠摩罗什的母亲已至印度去,鸠摩罗什就告诉当时的龟兹国王白纯: 不久,有敌人来,对方力量是很强大的,你不应对抗,应以礼相待,或许可以躲过厄运,若你要战争,可能会战败。但是,国王不听而仍力战,最后战败,吕光将军就杀死白纯,因为吕光不是佛教徒,所以,他常常毁辱鸠摩罗什,但为了符坚的命令,因此仍带鸠摩罗什师返国,返到甘肃时,听到符坚因淝水之战打败,退回长安后,遭到部下姚苌杀死,吕光因此不回长安,就在甘肃自立为王,号为西凉,同时,姚苌在长安当皇帝,就是姚秦。姚苌亦感觉到鸠摩罗什是有大智慧的人,要求吕光将鸠摩罗什送回来,但是,吕光不释放,姚苌并未兴兵,等到姚苌的儿子姚兴继位为皇帝,才兴兵去打败吕光,将鸠摩罗什法师请回来长安,鸠摩罗什是于姚秦洪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到长安,集八百高僧于逍遥园(今户县草堂寺)辅佐其译经论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国君姚兴害怕法嗣无继,赐宫女,师不得已受之后,另行别住,每次讲经前都说"譬如臭泥之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 有弟子想效仿大师与女人共处,大师即取针一把吞下说:“你们能不能吞下这些针,如果不能象我这样,怎么敢学我的行为呢?” 大师临终时发愿说:如果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火化后舌头烧不坏,如果有错误,舌头就烧化。当他圆寂荼毗后,唯有舌头没有烧化,大师的舌舍利塔至今尚存。 唐道宣律师曾经问天人,“为什么现在人都喜欢读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 天人说:“鸠摩罗什曾任过去七佛的译师,他所翻译的经典,深得佛心,所以人们都喜欢读诵他所翻译的经典。”过去七佛指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鸠摩罗什是这七佛的译经之师,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最直截了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