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智慧之母 |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雅典城的广场上大声疾呼:“美德就是智慧。”而他也自言自语说道:“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小的都没有。”他的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正体现他与众不同的美德和智慧。前一句话表明智慧来源于美德;后一句话显示了他无比谦虚的胸怀,也道出另一个真理:越有智慧的人,他越认为自己无知。 在传统文化中,人类的“智”属于后天知识的产物,老子称为“为学者日益”,它通过每天的学习积累而获得,储存在大脑的皮层。“慧”属于先天潜在的禀赋,是心灵的火花,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彻和悟性,它储存于大脑中间质层和核心层,占据大脑的主要空间,却有待于科学的启迪与激发。“慧”的开发犹如往一只茶杯里倒水,首先要清空茶杯里的东西,老子称为“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说,修养“慧”的人,他需要不断清空身心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每日谦恭反省,清净空灵,培养自己永恒的美德。心中的道德品格充沛了,美德就能为大脑质层和核心层的激活提供能量,德的修养越丰厚,能量提供越畅通,慧和智的激发就越同步和协调。所以说美德可以生智慧、养智慧,内在的慧性启动了,外在的智力就有充足的灵气和真实的效应。 老子说得好:“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他认为,大脑皮层“智”的意识,比起“慧”的光华来,它只是浅表浮华的反映,听凭后天的智力张扬,屏蔽和掩盖了慧心的流露,这正是愚昧的开始。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人们往往放弃了美德的修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把小聪明认同为大智慧,在大脑皮层堆积了机谋狡诈的知识,以取巧为能,以走捷径为手段,捣鬼图利,无法走出小我的利益格局,最终自己的利益和成就非常有限,诚如鲁迅所说:“捣鬼有术也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正直、善良、慈爱、谦让、诚信等美德,可以感染他人,激励大众,赢得信赖,并创造永恒的价值。比起沉溺于富贵名利中的小聪明,美德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它是培育超群智慧硕果的母亲,是高尚灵魂的缔造者。 古代以色列经常遭受战乱,人民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有一个以色列人临死前对两个儿子说:“我有一大笔遗产留给你们,希望你们有智慧地生活,并为以色列留下永恒的东西。”两兄弟得到遗产,成为富有的人,哥哥叶胡扎散尽家产接济穷人、灾民和无家可归的孤儿。弟弟从不帮助他人,他自以为聪明地追求父亲所说的“永恒”,就造了一座豪华的花园,准备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天,哥哥从弟弟的门前走过,弟弟讥讽道:“你愚昧地帮助别人,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怎么能得到‘永恒’?怎么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哥哥说:“我与受苦受难的同胞共赴时艰,我建立起一座友爱的‘花园’,难道不比你的花园更永恒吗?总有一天,连我们的躯体都化为乌有,到那时,你还拥有什么?”几年后,一场风暴席卷了他们的家乡,顷刻之间,弟弟的花园和财产毁于一旦,反而成了孤独的流浪汉。沧海桑田,那座花园早已荡然无存,谁都不记得那位曾经梦想得到“永恒”的富翁,但是,哥哥叶胡扎确在民众中留下了永恒美名。在《塔木德》这本书中清晰记载着以色列人民至今传诵的名字——叶胡扎,一个美德、智慧、善良的化身。她验证出缺少美德的财富如昙花一现,而慈善的智慧则千古流芳。 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有美德,智慧就永远跟随着你。”老子认为,“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即使把金银财宝堆满自己的房屋,这样的富贵你能守得住吗?与身边的人同富是真富贵,与身边的人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智慧,而一味地、痴迷地追求与堆积个人的“永恒”利益,不仅会严重迷失做人和前行的方向,也会摧毁人际心理的平衡,进而最终动摇自己的利益基础。 “大巧若拙”,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看上去有点笨拙,但是这样的智慧谁都抢不走。小聪明的人取巧,大智慧的人取义;小聪明的人看眼前,大智慧的人重永恒;小聪明的人计较得失,大智慧的人胸装天下。没有美德的培植,哪来智慧的人生? 一个和谐幸福的人生,其背后必定流淌着高度成熟的心灵智慧,而心灵智慧的背后,必将蕴藏着澄澈隽永的美德。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已经作为我国新一轮文明化生产方式开始露出地平线,但是它能否成为喷薄而出的朝阳,则完全取决于是否建立起能善于化解利益矛盾、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文化智慧,特别是为这种智慧崛起而积累的无尽宝藏——美德修养的启动。因为,美德是智慧之母。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