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文化的力量值得珍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深深感到不论自己其他方面的成就如何,内心里面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越来越真切了。这个时候,听一点《论语》的道理,才能明确肯定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不是没有源头活水的。

我曾在1997学年度,赴荷兰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工作。遇到节庆时,则应邀参加代表处与同乡会举办的联谊活动。我心中感受最深的,则是文化所蕴涵的温暖情意。以下将说明个人心得。

 中年以后学《论语》

  我在莱顿大学汉学院开课。院长希望我第一学期以英文介绍儒家的基本观念,让那些不懂中文而有兴趣的同学来选课。为此我采用刘殿爵教授在企鹅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英译,分类整理,印成讲义,提供同学参考;我自己则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记诵英文的“子曰”。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异域学生频频发出会心的微笑,并且在考试时写得头头是道,我想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至于第二学期,院长认为应该设法提高汉学院学生的中文程度,就希望我以中文上课。对我而言,正是何乐不为?结果,开课的讯息公布之后,许多“非学生”来电表示要来听课,其中大多数是中年女性,并且原先是由台湾地区到荷兰来定居的。开课的第一天,我进教室时耳中听到的是熟悉的中文,几乎与在台湾上课差不多了。我从讲台往上一望(因为是阶梯式的大教室,讲台位置较低),都是亲切而谦虚的面孔。

  我们从《论语》第一篇讲起,不管章句训诂,只看每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究竟有什么道理”。譬如,孔子谈到孝顺时,提及“色难”二字,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困难的事”,能做到才算孝顺。他在另一处则说:孝顺是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心。意思是:子女应该在各方面都让父母满意,只有生病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两句话合而观之,不是很有启发性吗?在座的学生大都是中年的母亲,她们上有父母与公婆,下有自己的子女;由这两段话可以往上反省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往下思索自己的心境,然后再努力调整自己的处世方法。

  中年学习的特色是:主动而积极,并且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可以互相印证。有些学生乐于分享这样的课程,一有机会就带着亲友来上课,于是每周的课堂上都会有一些新面孔。有的是被母亲劝说而来的年轻子女,有的是碰巧到荷兰来探亲访友的华人,也有的是中文听不大懂但是想来感受一下气氛的当地朋友。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就取出自己带来的点心,共同分享;莱顿大学的正式学生也都见者有份,或许由此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正面印象。

  在课后闲谈时,我才知道有些学生要花两个多小时坐车与转车来上课,然后回去时又须再花同样多的时间。她们承认自己在台湾念书时,尽管一切都很方便,但是或许因为年纪尚轻,并不觉得必须这么认真。离台久居之后,才深深感到不论自己其他方面的成就如何,内心里面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越来越真切了。这个时候,听一点《论语》的道理,才能明确肯定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不是没有源头活水的。

  学生之中,有几位是印尼华人。印尼原是荷兰的殖民地,所以印尼人移民到荷兰的不在少数,其中许多华人对于文化认同的问题依然立场坚定,乐于学习儒家思想。他们在中文的对话上较为生疏,但是听力还保持一定水准,所以上课用心听讲还可以懂得六七成。我平常说话的速度很快,不过每当看到这些学生露出焦虑的神色时,我就提醒自己:真正好的道理,不必说得太多,但是要能让学生理解。

  一位印尼华人林博士向我提出邀请,希望我到他所参加的联谊会演讲。这个联谊会是由全荷兰的印尼华人中的知识分子所组成,每年定期聚会,并且邀请学者演讲有关中华文化的题材。我自然乐意从命,而心中免不了有些好奇,就是:中华文化在他们的内心里与生活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在海外异域生活了六代以后的华人还会对中华文化保持如此深切的孺慕之情?我同时还有一个心得,就是文化的力量既然这么大,我们在教育时自然应该特别重视自己的文化,尤其要强调文化中优良的素质。这个心得可以联系到接着所谈的教育。

 
 
 
前五篇文章

随顺变化,使自己不受到伤害

不能善用所长的五反

乡村生态退化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拉紧我的手--太湖联谊活动高潮

业果原理与公司和谐

 

后五篇文章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祸福全在自己

忍受痛苦、接受挑战、享受人生

治疗忧郁症的新方:无为而治

不能忽略传统文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