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了达四谛坚固道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了达四谛坚固道心

 

  佛陀说法,初转*轮在「四谛法」。四谛法,我们学佛弟子人人应该了解,「了达四谛义趣」这是学佛的基础,「逆顺观缘契理,利智入谛似觉,守志发意六度」。

  ⊙了达四谛义趣,逆顺观缘契理,利智入谛似觉,守志发意六度。

  你若能了解四谛法之后,我们就知道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事、物,种种的道理,我们若能体会得到。无论是在逆境中,我们应该知道,人生苦难偏多,来到人间,爱别离也是苦,想要的事情求不到也是苦,在很顺境享受、富有、快乐、名利地位,都是很顺境,但是也要知道,顺境中还是有苦的含义在。

  爱,就有怨、有憎;聚会的时候,就有分别、别离的苦难。总是人间爱恨情仇就是这么多,修行者一定要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逆境、顺境,在我们的心要反观四谛义趣的道理,才能不增不减。在逆境来时,心不受逆境折磨了我们,顺境来时也不要骄傲、贡高。这全都是我们要平时用心观察,有将我们的心照顾好了吗?四谛的道理有住在我们的心吗?

  所以前面一直说「无量义趣」,其实,前面所说的「无量义趣」,我们若能了彻通达,很多的法,无论是宇宙、人间,种种奥妙的道理,我们就会慢慢了解、看开、通达。这就是要从基础了解。

  所以会常常向大家提起「四谛法」,我们才能面对周围的境界,顺逆观缘。我们有这样的观念,外面的境界,我们要好好去体会,这样才能「契理」,就是这些道理会合于我们的心,心能会合道理,那就是通达。这条道路我们了解了,该走不该走,是时候、不是时候,我们才能清楚。

  所以「利智入谛似觉」。前面我们说过了,大家的智慧如果像舍利弗,或者是大家智慧像缘觉、独觉,从天地人间无常的道理,他知道,觉悟了,这就是利智的人。利智,已经是入谛了,「谛」就是真理,他已经能了解这个道理了。

  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觉悟了,「似觉」,好像觉悟。不过,还是有少分无明还未尽断,那就是「变易」,心还有少分无明。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守志发意六度」,要行就是在「六度」。

  六度是在《法华经》中,佛陀要为我们铺的路。先告诉我们,我们过去已经有走了,开始的道路慢慢一直接近,来到这个地方,真正要接近佛的境界,就是开始要走上这条六度。这个「度」就是一乘,一乘的方法,六种结合起来,就是一乘的实相,能够到达佛的境界。

  所以,我们前面说,「住是最后身」,这些利智的人,「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这么多已经有利智的人,大家集合起来,数量如竹林一样,十方剎化为竹林,每一支竹子都譬如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是利智,这么多数量的人集合起来,「斯等」,这些人集合起来,共同一念心要去体会佛智。还用很长的时间,「于亿无量劫」,在亿劫,很长很长时间。「欲思佛实智」,实在是「莫能知少分」,要能真正体会到,都还是一点点而已。所以说起来,佛智真的是很浩瀚无穷。

  佛智这么奥妙,所以我们要知道方法,要如何能体会到。这段文就说:「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剎。」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剎。」《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辟支佛的利智,那么多数目的人集合起来也无法了解;即使能够了解佛智,也只是很少分而已,还是无法透彻。现在辟支佛还没有办法,再来就是发菩萨心的人。所以这一段就是比辟支佛再进一步,那就是新发意菩萨。

  ⊙新发意菩萨:指初欢喜地前菩萨,初发心意,但信力未达坚固不退。

  新发意菩萨,他就是发心求法精进,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也已经能够了解佛的意义。佛心所含的意义,佛陀所说法的意义,也开始能体会了。不只是能体会,还能「善能说法」。像这样的人,数目如稻麻竹苇。就像稻子一样,稻田的稻子,一支一支的稻穗,又如旱地的地方所种的麻,琼麻,古人织布都要用这种麻,也都是很多,以及竹苇,比较细的竹子,这更多了。

  前面就是说,如竹林,现在就说如竹苇,所以愈来数字愈细、愈多。这么多的菩萨,新发意的菩萨,能了解佛的心意又能说法,这样充满十方剎,这么多,充满了十方剎。这段文我们要好好用心,再分析。

  「新发意菩萨」。新发意,那就是指初欢喜地前的菩萨。菩萨有十地。

  ⊙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开始发心,那就是要欢喜心。你要当菩萨,就是要很欢喜,自动自发要当菩萨。看看我们慈济人,「你怎么做得这么辛苦?」「没有,很幸福。」「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很甘愿,因为我做得很欢喜。」所以他能排开万难,就是要做得很欢喜。

  发心,很甘愿,这种发心的滋味很甘。「甘」就是甜的意思,就是付出没有一点苦的感觉,就是自愿,发心立愿,所以他甘,甘愿做。所以,甘愿去做,他不觉得辛苦,做了之后又是很欢喜,因为他满足了自己的心。他欢喜付出、甘愿付出,看到对方已经有感受到了,对方能受法欢喜,说法的人也很欢喜。苦难的人,「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菩萨面对着苦难众生,舍不得,不忍心,所以他付出,再困难的环境他都愿意去付出。

  再来说菩萨,刚才是说新发意,新发意菩萨是开始起欢喜心,发愿、发心这样的菩萨,是在「欢喜地」,菩萨的初地。再来,真正的菩萨,那就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菩萨已经不是为自己修行了,是为众生修行,所以为众生求无上道。

  ⊙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又云大道心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

  过去也跟大家说过,佛陀是为众生来人间,现相成道,为众生成佛。否则,佛从无始、无始,无法算数的劫数之前,他的如来本性就已经自在了,不生不灭。不只是最后身,连变易的生死都断除了,何必再来人间,再重头开始修行?

  其实,不是一生一世修行。《法华经》的开头,不就是有二万个日月灯明佛吗?这就已经告诉我们,佛性是那么长远、长远,无数劫以前原来就是真如本性存在了,所以来人间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要度众生,所以来人间。

  诸佛是这样,诸菩萨也是这样。无论是文殊菩萨,也已经成佛了;观世音菩萨,也已经成佛了。跟随着佛陀来人间,所有的菩萨都是助道场的菩萨,都是倒驾慈航,助释迦佛度众生的大菩萨,是法身菩萨。所以是发大心,显在人间,也是要带人、引导人这样叫做菩萨,这样就是要接近佛真如本性的道路。这是来助显道场的菩萨,这才是真菩萨。

  所以,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哪怕是新发意的菩萨,应该也要有这分心,所以叫做菩萨。

  「菩萨」叫做「觉有情」者。我们自觉,也要觉悟他人,「觉有情」就是在芸芸众生群中的菩萨。佛示灭,其实人间充满了菩萨,都是在人群中,所以我们称人人发心者,我们都叫他菩萨。其实,这些菩萨群中有新发意的菩萨,也有法身菩萨,很坚固他的道心。

  新发意菩萨,可能道心还未坚固,发个欢喜心,甘愿去做,有什么样的环境一来的时候,说不定他退失道心。舍利弗也曾经有过,发过大心,甚至有人说:「我要你的眼睛。」他也将眼睛拿出来。但是,左眼还不够,他说:「我不是要左眼,我要右眼。」他还要把右眼拿出来。

  眼睛都看不见了,对方,求眼的人,就用动作让他知道,「你的眼睛怎么这么腥臭!」把它丢在地上,用脚踩出声音来。那个时候,舍利弗的过去,发过大心,遇到这个境界,所以他发愿:「我只要修行,我不要当菩萨。」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还在声闻中。虽然是智慧第一,但是他无心要当菩萨。所以佛陀说他智慧第一,但是欠缺这分为众生求无上道,只为自己求道。

  在声闻,佛的弟子中,也有过去生这样发心,但是后来退失道心。所以,发心的时候很容易,常说发心容易,这样的发心容易,叫做新发意菩萨。他能了解道理,他也愿意发心,接近佛的心意,不过道心不坚固,也是会退道。

  但是,法身菩萨就不同,就是为众生求无上道,所以叫做菩萨。「又云大道心众生」,就是用诸佛的道路来成就众生。他就说佛法来成就众生,这叫做菩萨。

  菩萨有法身的菩萨,有新发意的菩萨,不同。法身菩萨是倒驾慈航,就像文殊、普贤、观音……,很多菩萨都已经在过去成佛过,就是再来人间,引导众生正确方向。这就是我们要学的。

  但是,要到达这样的境界,刚刚就说了,大家有了达四谛的义理了吗?这个基础若全都了达之后,我们就要知道「六度」与「四无量心」,我们用「十波罗密」做为我们一乘实相,要度过凡夫的此岸,到圣人、佛的境地。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虽然是新发意,但是我们要有坚固心。所以时时要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难测一乘实智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转识成智人间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深信实相之法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身心至诚行供养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坚固信力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自觉觉他 以法供养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反归自性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用心体解 智慧涌泉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擐甲精进 依法为师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去除烦恼得无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