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莫自心起障碍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莫自心起障碍
『舍利弗领众殷勤三请,应佛护念将畅演本怀,决开三显一说真实法。』 也就是要告诉大家,佛陀将要开讲妙法,必定要有对机;妙法当然要对机是智慧。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就代替全体的大众来殷勤请佛,虽然佛陀已经是『三止』,不须复说。却是舍利弗智慧能够适应佛陀内心所保护着的法,就是为这一大事出现人间,倒驾慈航就是为了要教育众生,人人回归本性。 四十多年来,现在才是最紧要的关头,佛陀一定要将成佛以来心所护念的法,一定要说出来。佛陀『三止』,舍利弗三请,现在因缘已成就,『应佛护念,将畅演本怀』,所以『决开三显一』。现在佛陀已经看因缘已成熟了,过去三乘小教,要开始融会贯通,回归一乘大法,所以叫做『开三显一,说真实法』,现在就要开始了。 我们还记得前面(经文),世尊就是说:『舍利弗,你既然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所以『汝今谛听,善思念之。』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你们大家要谛听,善思念之。这个『谛听』就是闻慧;『善思』就是思慧;『念之』就是修慧。意思就是『闻、思、修』。 ⊙『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佛陀说法,没有一项法是不善的法。众生根机浅劣,佛陀开始就劝说人人要持五戒、行十善。就如我们『慈济十戒』,佛陀的时代制五戒,我们慈济就要持十戒;除了五戒是根本戒以外,烟、酒、赌、槟榔全都要戒,要及时孝顺父母,要及时行善,要遵守交通规则,声色要顾好等等,这都是入慈济必定要守的戒律。所以从五戒变成十戒,这是应现代所需要。 佛陀的时代,僧团里有的人不守规律,佛陀就顺着在生活中制订戒律,僧团才能很健康,传承于生生世世后代的人。所以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多戒,甚至到五百戒。为什么要这样这么多戒?就是生活中的习气,会使我们生态恶化,所以说修行要改习气。 所以,你在生活中犯一项的规矩,佛陀就制一项戒,慢慢制戒,慢慢大家还是又犯不同的习气,所以时间长了久了,这个戒律就愈来愈多。除了佛陀在世时这样的制戒,其实也还有部分是后来祖师大德,他们觉得这要再增加,那个要再增加。可见,在佛陀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修行者不只是在这个轨道没有好好坚持守好,习气还是不断产生,不断产生习气,不断犯错、犯过,所以才会戒愈来愈多。 五戒十善,这是世间的善法。若是出世间的呢?出世间的善法,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三学六度』。『三学』就是『三无漏学』:戒、定、慧。我们若懂得守戒,法听入心来,法入心,法在行中,我们自然就生活在人间而不会逾越人间的轨道,也能守持佛的戒律。所以这叫做『戒』。 我们修行若不戒,不守戒不算修行。守戒之后,我们的心能专,那就是『定』。世间陷阱偏多,所以必定要有定力、定心,才不会去受世间种种欲的诱引。所以我们必定要定心,这样法入心,才不会让它漏失掉;这样法入心,世间一切无量法门,启发我们的『智慧』。 『六度』呢?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要入人群中,为人群去付出。 我们若要出世间修清净行,你必定要入人群中,心不会受人群影响,反而能够坚持,自度度人。就比如从凡夫的此岸,我们要度到圣人的彼岸去。这就是六度,这就是出世间的善法。 出世间的善法有深有浅,根机若是高的人,即使浅浅的法,他的感受就很深;根机若是钝劣的人,即使很深的法,他听来也无法接受。所以说,法要应根机。佛陀就是为了有的人根机还未成熟,所以他就『三止』。时间若到了,人与人之间这个因缘成熟,自然佛的善法,他就会说了。 所以,前面的(经)文:『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接下来这段(经)文就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这段(经)文,我们看,佛陀好不容易才答应舍利弗,说:你已经殷勤三请了,我怎么能不说呢?我开始要说,大家要仔细听,闻、思、修要具足,过去的善法,或者是出世的善法,大家要用心。 这些话说完之后,当中就有五千人,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那就是在座的人,那就是『四众弟子』。你们想,五千人有多少呢?同时这样起来礼佛而退,我们想想看,情何以堪啊! 过去我也曾说过,佛陀好不容易才要说妙法,那期间不耐烦的人会觉得,要听个法就要那么久的时间,『三止三请』,到底有什么呢?听到佛陀说:开始要说了,大家要用心啊!大家利用这个机会,赶紧起来礼佛而退。虽然看他们恭敬礼拜,这样就出去,试想,我们若是说话的人,开始在说,就看到人三三两两离开,就已经感觉到对讲话的人,是一种很没有成就感,或者是没有被尊重感。但是,那个场面是五千人,这样从座而起,礼佛而退。情何以堪啊! 那个场面,若一般的凡夫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我现在开始要说话,你们这么多人竟然都跑出去。但是,佛陀就是在等待这一刻。为什么?『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原来如此,因为这些人就是罪根深重,因为他们有懈怠的心,不精进,他没有敬信的心,这些懈怠、无敬信的人,这就是罪根深重。 ⊙『此辈罪根深重』,此释懈怠者退席。无敬信心,罪根深重,自心障碍,起增上慢,即业障。 这些人是自心生起了障碍。佛法,开始要说了,他自己的内心产生了障碍,不想要听。那个懈怠的心起,不尊敬的心,在那时它产生起来。佛陀将要说法,他就不耐烦,不恭敬,这是自障碍,自心的障碍,那就是罪根深重。 还有一类是起增上慢之心,这增上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觉得自己听很多,懂很多,佛陀说一,我已经知道十了;过去四十多年间的教法,我全都了解了,四谛、十二因缘都听很多了,已经了解得比其他人还多,甚至我还能向他人说法。像这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种叫做增上慢之人。 他认为自己懂很多,他出去,就将一知半解再加上了自己的偏见,就会去向大家说话。这『一人吐虚,万人传实』,听法之后一知半解,再添加自己的偏见,这样去向人宣说,自然有的人就会想,这是从佛陀那里听来的法,所以信以为真。传的人『一人吐虚』,讲出去不真实,但是听的人以为是实,所以『一人吐虚,万人传实』,就一直传下去,以为是真的。 佛陀就是担心这样的人再继续听下去,这种的增上慢人,还会出去外面散播着不实的法。佛陀就是在等这些人离开,这就是重要的一刻。否则为什么佛陀要这样:『止!止!不须复说。』三止哦!开始佛陀觉得,这些人的耐心差不多了,已经懈怠的心到此时也都现形了,此时自然他们就会要离开,佛陀是等待这个时刻。 所以,佛陀并未阻止他们,没有向他们说:不要出去。没有要他们留下来听。这是佛陀的智慧,等待这个时刻。因为,此法不适应这些人的根机,不适应的根机就要离开。所以,『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意思就是说,好,该出去的已经出去了,现在留下来的这些都是很实在的。『无复枝叶』,已经没有那些枯枝烂叶,都没有了,留下来的这些都是『纯有贞实』,粒粒都是种子。舍利弗,那些人,『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出去是最好。 看,这种懈怠、增上慢,不听法的人,佛陀也是很欢喜——你既然懈怠,无法接受真实法,不如不听,不要听,这样就不会再去造业。佛陀对他们也是很慈悲。所以各位菩萨,真实法难闻,我们现在开始就要时时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