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B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B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二、牟犁破群那经(193) 说法地点:舍卫国的朋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牟犁破群那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诫牟犁破群那比丘。因为他常与比丘尼共集会,如有人向他道说比丘尼的话,就会起瞋恚憎嫉,乃至于斗诤,如有人向比丘尼提起时,也同样的。佛陀听闻而知,乃诃责破群那,而教说他有开于出家当学之事:(1)学一坐食,(2)学善语恭顺,(3)学五言道,(4)成就四无量心,(5)受扭打、石掷、刀害等,也得学习忍耐堪辱,不用恶语言。 这部《牟犁破群那经》其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经典。为什么说它很有意思呢?因为在经中,我们首次见到了比丘与比丘之间来往的早期记载。佛教自从创立以后,从僧团的形成时间上讲,比丘僧团在前,比丘尼僧团居后,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比丘尼僧团成立以后,它就必须面临着一些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比如说,比丘尼僧团与比丘僧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我们在相关的经典中,无论从“八敬法”,还是佛陀给比丘立下的其他规矩(比如现存的《比丘尼四分戒本》),其中都涉及到了比丘尼在与比丘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相比之下,《四分律》对于比丘如何与比丘尼相处,则规定得较为笼统。不过在原始佛教时期,比丘尼僧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加之以大迦叶为代表的上首弟子,一直对比丘尼僧团持排斥态度,因而比丘尼僧团是严重依附于比丘僧团的。比如说比丘尼不得单独外出乞食;比丘尼如要外出办事时,还需要比丘陪护,以防止出现意外。但从居住地点上讲,比丘尼僧团与比丘僧团毕竟不是居住在一起,而是分别居住。如此一来,比丘尼僧团内若有事需要帮忙,就需要请比丘前往加以协助。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比丘出于个人目的,私自跑到比丘尼僧团中去树立个人威信的可能。 而这部经的说法缘起,正是缘于此。经中说,在某一时期,佛陀居止于祇园精舍,“尔时,牟梨破群那与比丘尼数共集会”。这个牟梨破群那比丘大约比较活跃,生性好动,喜欢交际。这个“集会”,可以有多种理解。在这里,我将之理解为牟梨破群那比丘到比丘尼群体中去,与她们一起探讨佛法。而这里的“数共”,就说明不止一次,而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甚至是比较频繁。如此一来,便引起了大家的私下议论。大家都交头接耳,对此事说什么的都有。我想牟梨破群那比丘如果偶尔去一趟比丘尼僧团那里,估计大家也不会有如此热议。而大家所非议的焦点,大约就是指牟梨比丘的个人作风出了问题,或者说这种频繁往来与比丘尼那里,影响很不好,不符合戒条规定。 其实背后被人指指点点,而当面又吱吱唔唔,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我认为牟梨比丘与比丘尼之间,是绝对清白的,没有任何违反戒条的行为甚至念头。问题是他们之间的来往却过于频繁了——起码在众比丘的眼中,他们是如此认为。如果没有那回事,却被大家所误解,并且闹得满城风雨,这的的确是令人异常恼火的。因此,牟梨比丘与那些比丘尼们听到大家的背后议论,都异常气愤,说他们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当然,最后发展到相互“斗诤”的地步。经中对此记述是:“若有人向牟梨破群那比丘道说比丘尼者,彼闻已,便嗔恚憎嫉,乃至斗诤;若有人向诸比丘尼道说牟梨破群那比丘者,诸比丘尼闻已,便嗔恚憎嫉,乃至斗诤”。如此一来,问题的性质就有些严重了。如果这种势头不及时加以制止的话,弄不好会影响整个僧团的和合大局。 于是,一部分比后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此事如实向佛陀作了禀报。佛陀听后,便把当事人之一的牟梨破群那比丘叫到跟前,问他有没有这回事。牟梨比丘到来后,并没有隐瞒,他如实回答说:“的确有这回事。” 我们注意一下,佛陀所问的并不是牟梨比丘与诸比丘尼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而是问牟梨比丘有没有“嗔恚憎嫉”以及“斗诤”这件事——这是问题的着眼点和关键之处。因为佛陀深知他们是清白的,没有什么绯闻可言。与比丘尼交往本没有什么过错,然而别人谈论这件事时,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沉默,让事实说话;或者选择心平气和地向大家公开说明事实真相,消除大家误解。问题是牟梨比丘以及诸比丘尼选择了错误的应对方式,即由恼羞成怒并加以反击。这样一来,水面上本来是微波荡漾,一下子就变成惊涛骇浪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佛陀并不认为牟梨比丘与诸比丘尼来往有什么过错,而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佛陀并不予认可——这是理解本经的要点,我们不要过多去联想。 佛陀问牟梨比丘:“你是出于对佛法真诚的信仰而出家修道的吗?” 牟梨比丘答:“唯然,世尊!” 佛陀说,既然如此,那么出家人就要做出家人该做的事情,“若有欲有念依家,断是;若有欲有念依于无欲,是习是修,是广布也,汝等当如是学!”佛陀接下来对弟子们详加教导: 1、学一坐食 所谓“一坐食”,就是一旦坐下来吃饭,就不能再起身移动;只有等到饭食完全吃干净了,才能移动身体。佛陀的意思是说,既然出家了,就要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在成道之前,不要有任何的意志摇摆或退转现象。 譬喻:御马喻、治娑罗林喻。 2、学善语恭顺 “若有比丘为远离、依远离、住远离,善语恭顺,成就善语恭顺法者,我说彼善语恭顺,所以者何?或有一善护善逝行者,谓因他无恶语言也。若他不恶语言者,便不嗔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嗔恚,不发露恶。彼诸比丘见已,便作是念:此贤者忍辱温和堪耐,善制善定善息。”如果像牟梨比丘及诸比丘尼那样恼羞成怒,那么“彼比丘见已,便作是念:‘此贤者恶性急弊粗犷,不定不制不息。’” 譬喻:妇人鞞陀提虚假忍辱温和喻。 3、学五言道 所谓“五言道”,即:“若他说者,或时或非时,或真或非真,或软或坚,或慈或嗔,或有义或无义”。 (1)时或非时——是指讲话要掌握时机,有时本来是句好话,但是在不恰当的时机内讲出来,反而变成坏话。 (2)真或非真——是指讲话是真实语还是虚假语。 (3)软或坚——软是柔软语,和言悦色,娓娓道来,有条有理;坚是强硬,口直心快,有什么说什么,人称“大嘴巴”。 (4)慈或恚——指说话是讲慈悲语,还是恶毒嗔恚语。 (5)有义或无义——有义是指有意义的话;无义是指可说可不说的话,废话,无聊话,没话找话。 4、成就四无量心 指慈、悲、喜、捨四无量心,前文多有叙述,此处不再多说。 譬喻:掘地喻、止沸喻、画虚空喻、猫皮囊喻。 5、要堪忍,勿恶语 若受扭打、石掷、刀害等,也都得学习忍耐堪辱,不用恶语言,“心不变易,口不恶言”,向对方施以慈愍心。 经中有一则有关居士妇鞞陀提的故事,很是有趣。故事是说这个居士妇声誉挺好,家中有钱有势,财产不可称计。而她本人也是“大有名称,流布诸方”,据说是以“忍辱堪耐温和,善制善定善息”而名闻四方。后来其家有位名叫“黑”的婢女很有心计,她有意装病,赖在床上不起来干活。居士妇三番五次跑到床边去摧促“黑”婢女起床做活。后来到了下午四五点钟了,这个婢女仍睡在床上。这个居士妇顿时勃然大怒,凶相毕露,“额三脉起,皱面自来”。她不由分说,“闭户下关,手执大杖”,走到黑婢女的床着,照着婢女一顿暴打!如此一来,居士妇的那个忍辱温和的好名声,在婢女不遗余力地四处传播下,终于轰然倒塌!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此居士妇,“恶性急弊粗犷,不定不制不息”也。 身为比丘(或比丘尼),千万不要效仿此居士妇哟! (09.09.13,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