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天乘之十善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
 
天乘之十善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三个意业,前面是身口,身口当然是共于五戒的,这个意业就不共于五戒了,我们看看它的内涵,请合掌:
八、不贪欲-止善,止引取无厌之恶行。作善,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行。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恶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十、不邪见-止善,止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作善,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好,这个意业的调伏有三个,第一个,调伏贪欲;第二个,调伏瞋恚;第三个,调伏邪见。
天人他的果报在因地,他一定是一个烦恼非常轻薄的一个有德行的一个修行者。从贪欲的角度呢,他的断,是断除引取就是贪取,这种无厌足的恶行。他修呢,修不净观,观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欺诳不实,都是不干净的,这种种观行,这不净观我们到了声闻乘,会有一个主题,专门讲不净观的,到时候再详细的说明。
这个从欲界,不要说出离生死,从欲界要到色界,这个关键就在不净观,就是要调伏贪欲了。到了这个出离道、解脱道,也就是说安乐道到解脱道,这个贪欲的烦恼是关键,这是关键,它一个判定指标,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有可能从安乐道转成解脱道,就是你的贪欲要轻薄,这个是唯一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我们到了下一个主题,到解脱道的时候,会把它当一个重点来详细说明。
第九不瞋恚,那么止善呢,就是止这个忿怒的恶行,修善,修这个慈悲忍辱的善行。这个不瞋恚,我们解释一下,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动不动就发脾气,这个我们就不谈。
第二种人,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它对治的瞋恚,是对治一个修行者的瞋恚。修行者的瞋恚是哪里呢,因为修行者他本身,他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他所知道的道理,这个镜子除了照自己,他也会回过来照别人,就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
这个就是在唯识学它主要对治的是,对治修行者的瞋恚。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你注意看,放逸的人他不敢有脾气,因为他本身放逸,他也没什么资粮。一般来说,他很努力修行的人,这个资粮力够的人,又特别清高的人,烦恼欲望淡薄的人,他就容易发脾气,看谁就是:你们这些人都是放逸的境界,这怎么办呢。
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就是说,你要观想,人跟人之间,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这个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他都有他的位置,他有他的定位。你是做母亲的,你是做媳妇的,你是做儿子的,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过去生你们相逢就是有缘,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因缘出现。
那怎么办呢?你做母亲的,遇到这个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呀,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他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他认为这样子做,对他是能够离苦得乐,他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所以这个是同理心。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要追求快乐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我们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为什么,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此心同,所以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如此而已,我们今天如果是换作他,我们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行为,说出同样的话。
所以这个自他交换就是说,消除人我的对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冲着你来,你自己假设的,那就糟糕了。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你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所以这个自他交换就是说,佛陀大智慧就是说,你要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搞清楚了,其实他不是冲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所以这样子,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合理的。好,这个是调伏瞋心,佛陀开的法药。
第十、不邪见,这个邪见主要拨无因果,错误的去相信这个无因缘论跟邪因缘论的这种恶行,他应该怎么办呢,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这个十善业的正道,也就是因果的道理,十善业还没有空正见。所以他这个正道就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在十善业它就是它的正道。
天人的身心果报,我们从经典上跟祖师的传记,我们得到两个消息,它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先讲它的优点,这个你看那个阿迦曼尊者传,阿迦曼尊者是泰国一个比丘,他四九年入涅槃。我们看他的传记,一生的修学,我们合理的推论,他应该是一个圣者,一个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
阿迦曼尊者除了自己,经常入定思惟我空的真理以外,他经常为人、天说法,他自己在传记上说,他说为人道说法是很辛苦,因为人道的身心躁动不安,他说他经常为天人说法,他觉得跟天人说法很舒服。
他说天人来的时候,第一个天王带着一群天人过来的时候,是排列非常整齐,一点声音都没有,他会很自然的按照他的天福的顺序,他会自己把位置坐好,在说法的过程当中,一点声音都没有,非常寂静,身心寂静安稳,讲完以后呢,天人会绕这个尊者三圈,顶礼以后再慢慢的回到天上去。
所以他说天人的果报,是非常寂静的,这是天人的优点。我们也讲讲天人的缺点,六道里面,为什么佛陀他不鼓励我们生天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放逸。
我们举一个例子,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徒弟,叫耆婆,是一个神医。这个耆婆他每一次遇到他师父目犍连尊者的时候,都是虔诚恭敬的顶礼,然后在旁边候着,看这个尊者有什么开示。
耆婆因为修习善法的缘故呢,他死了以后生到忉利天去了。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徒弟,就是腹泻很多天都没有治好,所以目犍连尊者,就以神通力飞到忉利天去,请问耆婆,看到耆婆,他这个时候,在经典上说,他坐了一个天上的一个车子,在空中飞来飞去,载了几个天女在游玩,目犍连尊者跟他打招呼,他就双手一打招呼就飞过去了,也没有停下来。
所以后来目犍连尊者看不行,就用神通力把他止住就请他下来,下来以后,耆婆说:师父你有什么指示,他说:我徒弟拉肚子了,他说:这种情况很简单,叫他断食七天就好。讲完以后立马又跑到车上去,又开始游玩了。
目犍连尊者他就讲一个偈颂,大意是说,他说耆婆在做人的时候,如此的虔诚恭敬,他转成天福的时候,是如此的放逸,心思散乱。所以这个天的果报,它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他外在的依正二报太过快乐。所以他对快乐的乐受的刺激太厉害,他的心虽然寂静,本来他是很适合修道的,他是一个法器的,但是因为那个快乐因缘太厉害,他又没有我空观、法空观的这种无住的力量,所以他就生到天上去,就很难增上了。
这就是为什么天人一旦死亡以后,他很少来到人间,很少,都直接到三恶道去了。因为福报花超过了,花得太厉害,福报花太厉害。所以这个天福,它的好处是寂静,但它的缺点,就是过度的放逸。
好,我们把这个业果大小,做一个总结,总而言之在整个修学当中,这个业力的成就有三个因素:
第一个约心,猛利的意乐所做,这个前面说过了,心力强,他的业就强。
第二个约境,三宝、圣人、父母、师长这个是上品境。所以你这个上品境,你所造的身口意的罪业,它所产生的果报也特别的重。
第三个相续,约它的次数,数数造作,无有悔意,次数慢慢的累积,也会把轻罪,累积成一个重大的业力。
我们这个所有的善业力,人天的善业力到这个地方讲完。
我们休息十分钟。
佛法修学概要——176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