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四 得睹佛经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四 得睹佛经难

 

  人生好像难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曰常生活中常会碰到‘难’,就连口头上说话,也常会出现这个‘难’字;例如地上弄湿了,正巧看到一个人要走过来,细心的话,我们会提醒他:‘地上湿湿的,很“难”走,你要小心哦!’或是想打开一个瓶盖,可是怎么用力也打不开时,也会说:‘这个盖子很“难”开呀!’反正,举手投足之间,常常就有难走、难提、难开..等等类似的事。而现在我们所要说的‘难’,才是人生真正的大困难。

  虽然如此,我们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难的事,也不成其难;反之,若根本无心要做,那人家只说了一句:‘地板湿湿的,很难走。’我们便停于原地,怕地上湿湿的会滑倒,就不敢走过去。这么简单的事,若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过去了,那有什么难?如果我们的人,时时都放在这个‘难’字、那我们这段人生怎能顺利过关呢?

  □文字不足是一难□

  现在,来谈第四‘得睹佛经难’。能看到佛经很难?有些人一定会说:‘有什么难呢?经常接到热心人士助印的佛经,经书这么多,都已经造成收存放置的困扰了呀!’的确!数量这么多,怎么说“得睹佛经难”呢?

  就现代人而言,“得睹佛经难”,其实是难在经文深涩。平常的人,想要深入去看佛经,且加以完全体会贯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现代人对文学,文字较轻忽,已经看习惯了白话文,对古文经书的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沟”的距离很大,自然无法体会古文经中的文义。因此,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说,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时,他说‘得睹佛经难’,因为当时并没有佛经!佛陀是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与事,然后以他自身的智慧来观机逗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运用智慧思想去教导人们:佛陀并没有先拟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讲话,完全是依智慧的观察,照当时社会背景需要、依智慧观机逗教。等到佛灭度后,才由弟子将口口相传的资料结集而成。

  当时,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虽然结集佛法,也只是将所记忆和所听闻的,由阿难重述宣讲。而有些记忆力较好的人,就把阿难尊者口述的法,再以简单的短句方式传诵,再为他人宣讲。就像法华经里所讲的,如果听过法华经后,能够以口宣说,让其他人也有机会听闻;不但说的人有功德,听的人若再把‘法’传播出去,如此辗转相传,直到第五十个人,他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时,当场听闻的功德一样。意思是说,我们要利用各人的记忆,用心去听,然后再去教导其他的人。

  □时空阻隔也是难□

  慈济志业也走由‘无’到‘有’,逐渐创立而成。在还未建立慈济之前,根本就没有一本慈济的范本;只是凭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来。慈济建立之后,大家来看、来听,再把由看到、感觉到的那份心得,一一口耳相传,让其他的人也觉得很欢喜,因此大家同心摄受在一起,共成慈济志业。

  佛经的结集也是由‘无’到‘有’,佛灭度后只有口头的传诵,直到后来再以梵文记录于贝叶,但也是非常简单的记录。可见佛说‘得睹佛经难’的原因:第一、佛灭度后一百年问,根本就没有佛经可看;第二、口耳相传的经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这也很难说。以我为例,我现在用台语说话,你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无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写下来。因讲的是方言、记的是文字啊!何况佛经留下来的时间已经很长远,因此,想要体会佛陀当初的语言意境,自然更难了!

  台湾的佛经数量很丰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现在慈济在美国已设立分会,每个月寄过去的慈济道侣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他们看到都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难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易,因为从台湾寄过去的数量有限,所以,他们把它当成宝贝一样,而这么有限的东西,到底有几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离。

  □心行放逸难上难□

  我想即使有无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无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且只要花一点点时问,便可看完,却仍然不会动手拿来看,这是不是难呢?总而言之,佛所说的难,是难在我们的心。心若没有这份企求妙法的倾向,就不会有所行动。世问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出世妙法’呢!

  佛陀说‘得睹佛经难’,我想现代的出版社那么多,三藏十二部经都甚齐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用心研究后,再杷经文译成白话文,但是我们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经书堆里也是‘得睹佛经难’呀!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不只要看经,还要去‘行’。如果不肯去行,凡夫与佛的距离,毕竟是几十万亿佛土之遥呀!学佛者应该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经难’。也希望大家都能站在‘经’的道路,不要畏惧,若听了人家说‘路湿湿的很难走’,我们就不敢前进,这短短的路都走不过去,如何去走十万亿佛土的路呢?能够把心调整好,时时刻刻,步步向前精进,就能到达千经万论的路途尽头──诸佛的圣域。

  除了佛经之外,现代人的知识水准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读书的人却不多,能用功读书,并且又能实际运用书中的理论者更少。有些年轻学子最初选的科系是农业系,到后来却是经商;有人选商科,毕业后却从事工业。总而言之,世间的一切学问,能专心去学习而且能学以致用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以出世的精神,来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难呀!如果做人的行仪和世间的学问不能圆满,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个学佛者的本分?虽然当今的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能看到佛经,但能够了解佛经的教理,且运用于生活中的并不多,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生命贵在实践□

  不说现在,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有一位叫二十亿的弟子,他是一位很富有的长者之子,又是独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来,父母就请了很多仆役来侍奉、照顾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时候是这样,长大了也仍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脚底不曾踩过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当然是时时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时时坐著轿子,让人抬著走,以致他的脚底都长了细毛,从这点我们就能想像得出,这位‘二十亿’在家里是如何的享受,亲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宠爱他。

  有一次,佛在只园精舍讲经时,这位年轻人,虽然很少外出,但他曾听说──佛是超世间的觉者。他从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请求,要去见佛。他的父母也认为这是一项增加智识的好机会,就派人用轿抬著这位年轻人到佛的住处。

  佛陀看到这么多仆从簇拥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来到他的面前,佛陀就为这位年轻的长者之子讲经,讲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用价值观,也宣说生死的无常。这位长者之子听完之后,深深地觉得自己从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发挥过功用,他心里非常恐惧,因为生命无常啊!他觉得自已不适合再于社会上生活,便请求佛陀让他皈依,甚至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说:‘出家必须和大众过著“六和敬”的团体生活,要能和睦相处才行。’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殷切,他很愿意过这种生活。于是他勇敢地站立起来,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脚踏在地上,迈开脚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顶礼,并且对佛陀说,他愿意在僧团里,付出这一、二十年当中所没有发挥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难做的事,要修人家难以忍受的苦行。

  □生命如琴弦□

  出家之后的二十亿很勤奋,也很用心。祇园精舍前前后后,僧团所住的范围,他都很辛勤地打扫,处理杂物;有空的时候就不断地背诵佛陀的教法。人们每次遇见他,总会听见他喃喃诵念的声音,甚至睡眠的时间也一直减少,直到连眼睛要阖一下,他都觉得浪费时间,认为分分秒秒均不能让它轻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说,长者子──二十亿比丘,已经发愤忘食,托钵的时问不出去,甚至晚上该睡的时间也不睡,再这样下去很危险啊!佛陀听了,就到这位比丘的住处向他说:‘你修行这么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欢的嗜好是什么?’二十亿比丘说:‘我最喜欢弹琴。’佛陀问道:‘琴弦如果太松了,琴音如何?’二十亿比丘说:‘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佛陀又说:‘如果弦绷太紧呢?’比丘说:‘那很危险,琴弦很容易断!’佛陀又问:‘什么情况下,琴发出的声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松紧调得适度,弹出来的声音最好。’佛陀说:‘修行也是像调弹琴一样,不可放松,但也不能太紧,否则过犹不及是很危险的,最好是行于中道。所以,你应该调节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时候则要很专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调节得恰当,再用心去体解道理,把所学的法和实际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现代人学佛也应该依照佛陀在世时,所教化的方法来学习,不要把时问浪费掉。要学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够清楚为人的道理,才能体会出世间的实相。如果,学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那么事与理就完全脱离了。所以,‘得睹佛经难’,意思是指:能真正去体会,实践佛陀的教理很难,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经书难。现代人的智识水准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经书多,白话文的经书也很多。不过,看佛经和运用佛经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此,不能只看经书、背经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经文意义;看书而不见理,那是没有用的。

  ‘得睹佛经难’。总之,一定要真正身体力行才能受益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五 生值佛世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六 忍色忍欲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七 见好不求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九 有势不临难

 

后五篇文章

佛网文摘:超脱轮回才会永恒的安乐

佛网文摘:与人沟通的方

佛网文摘: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佛网文摘:如何处贫居富

佛网文摘:观受是苦——远离悲观和失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