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一 广学博究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一 广学博究难

 

  一个学道者,要能够专心地学习是很困难,能够专心,又能真正用心去深入研究就更难了,所以说‘广学博究难’。

  平常人只讲究‘广学’;想学的事物很多,但都不能持久,不能深入;刚学会了一点皮毛,就又想换别的。一天到晚心不能精,行不能专,整大都在玩花样,可是却没有一项真正做得像样,所以有句俗话说‘十学九不成’,虽然学得多是‘广学’,而缺点就是少了‘博究’。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专心!果真有耐心,即使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也能够一路到底的学下去,能专心研究便能‘一理通,万理彻’,一种道理精通了,其他的道理也都触类旁通;处理事情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无法专心,所以无法对道理了解得很透彻。

  □以管窥天徒白扰□

  战国时代,有一位自认为‘通今博古’的人,他常说过去的书籍、人物、历史他都懂,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对于当前社会的种种,他也自以为完全了解。有一天,他心想,社会上的人都很称赞庄子,却没有人知道有个才华过人的他,因此,他想去与庄子辩论一番。他抬头挺胸,非常贡高我慢的,怀著自以为博学多闻的心态,到庄子的住处去。他一见到庄子,就把自已一切所学,所知道的滔滔不绝,如水一泻千里般地高谈阔论,而庄子只是微笑著,不发一言的听他讲,等到他把想说的话都讲完了,庄子便以很温和而郑重的态度回答他的问题,反驳他不周到的理论。这位自以为通古博今的人,听了之后非常吃惊;原来,他以为天下只有他最了不起,最了解一切事理,当下他才知道,原来自已所知道的只不过是浮面,浅显的道理,而真正有深度见解的是沈默稳重的庄子。听了庄子那精简而微细的分析后,他心中的高傲之气,完全被折服,也才知道普天之下,原来还有比他更了不起的人。

  后来,他去找一位同修的学友,并告诉朋友这件事,又说:‘我错了,原本以为自己的学问很渊博,懂得很高深的道理,现在我才知道,庄子的学问才真的是“学如深渊”啊!’他的朋友笑他说:‘你呀!竟敢以自己的学问,思想去和庄子辩论。’又说:‘庄子是一只脚踩在青天,一只脚踏在黄泉,通天文,彻地理的人;庄子学问的高深,实在难以测度,其实你所见识到的,就像是“以管窥天”一样,还没有看到全貌哪!’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也来想想自己平日又学了多少呢?自以为通今博古的人,到底又‘通’了多少?那位傲慢的人确实也学了不少,为什么不如庄子?只因庄子是一个生活淡洎、精神快乐、逍遥自在的人,从庄子‘逍遥游’里头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生活是那么的逍遥自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执看‘闻学’与‘闻学知行’不同。

  □‘有心’还要‘用心’□

  学佛也是一样,佛陀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原本人人都能过得逍遥自在,人我无碍。曾经有两位记者听我说了‘触事无心’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说:‘师父教人要“无心”,可是后面又叮咛一句说“请大家多用心”,这两句话,是否互相矛盾啊?’我向他们解释道:‘真正用心到最透彻的时候,就是无心。’我问他们:‘刚才你们跟著我到慈济医院二期工程的工地,又跟我到三楼去参观,也到纪念堂及地下室去,在上上下下之际,你们可曾用过心在你们的脚步上?’他们说:‘没有!’我说:‘你们到复健科去看看那些正在做复健的人,他们很用心的想要站起来,可是多难啊!有的想要把手举起来,可是用尽了心力才能勉强而困难的把手举高。我们平时走起路来,一点都不必费心,就能走得很轻巧自然;事实上,我们平日一切的举动都是小时侯曾经用过心,现在才能很自然自在的运用于生活中,这便是“用心的极至,就是无心”的说明。健康人步履自在可以不用心,而有病必须复健的人,却需时时用心啊!’

  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可以很逍遥而无烦恼,可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层层叠叠的烦恼呢?因为,看人家的脸色也起烦恼,听人家的口气也起烦恼;其实人家根本无意让你烦恼,而你却偏偏要把它记挂于心,产生种种烦恼;如果常常牵挂外境,遇到这件事,认为他是冲著我而来;碰到另一件事,也认为那是他故意要为难我,那么这个‘我’的生活就太痛苦了!

  ‘学’就是要学得化烦恼为智慧,化有心为用心。想到要多学只是‘有心’而已,并非真正用心。庄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心,所以他学得很透彻,把所学的化为他的生活、思想、文化,而‘学’的深度,便在这里。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是我们该学习的目标,而且要学得很自在,也用得很恰当自然,这就是深度。

  那位称赞庄子的学者,评论他那位骄傲的朋友是‘以管窥天’,说他的朋友看庄子,就像是拿著竹管子看天一样。他称许庄子是一脚踩在青天,一脚踩在黄泉,不但是天下宇宙的道理他能瞭解,即使连生死的难关,他也都知道得很透彻。庄子是如此,何况我们是学佛的人,是佛的弟子,更应该要以超越透彻的态度去学习,不只要‘广学’、还要用心去‘博究’。学佛的路上有很多难关,必须要能通过考验,才会有所成就。

  ‘广学博究难’;我们要以虔诚宽广的心去学习。人生本就森罗万象,要集很多常识才能适应生存于人间;若所知粗浅,绝对无法和大家和谐相处。因此,人必须学习很多事情,何况是学佛,想超越人生更上一层楼的人更要广学博究。

  □博究勿忘广学□

  ‘博究’的确是困难;不过以现在的社会情况来说,却刚好相反;因为现代人,有很多是‘博究’但不‘广学’。现代的科学,知识很深奥,大家在求学时,要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而且要专心攻读这个科目。譬如说‘学医’,单是‘医学’这一科系,就有许多细目要分。例如选了外科,就得专心研究,时常做解剖的工作,然后才能运用于人体,有了丰富的经验,才能真正走入临床的工作。而外科又细分很多科,如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还有整形外科,脑神经外科..,单是外科就分成这么多种。一般外科门诊,若来了一位头部受伤的人,医师可能不敢接诊,因为头部受伤是属于脑神经外科处理的范围;虽然他们研究得很专精,但却不广泛,所以和‘广学’正好相反。

  过去的人是什么都要学,但是每一样都学得不彻底;而医生所学的知识,则必定要一门专精。人生就是这么难于完美,普通的人,每一样都想学,却没有一样能彻底的学好;而对于专业的人,他所学的知识很专精,但是又隔行如隔山,这实在也是一种缺憾。

  至于信仰这方面,有些人学佛,一开始就分宗别派,有人说:‘我要学的是净土宗。’有的说:‘我选择禅宗或者我选择密宗。’念佛修净土法门的人,有些只把一句佛号念到底,而不愿意再去研究法义,因为他认为文字是多余的,并且认为只要一心念佛就行了,何必打坐。而禅宗的学人,有些则认为学禅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打坐就可以脱胎换骨,以为打坐入定的境界就能超凡入圣。甚至诵持,礼拜,也都各有偏执。大家都学得专,但是却没有更进一步去体会全盘的真谛。

  □信仰虽异爱心皆同□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时,难免有彼此知见的差异。佛教徒会排斥佛教以外的宗教信仰者;认为佛陀的圣教超越一切,佛陀的智慧是涵盖宇宙大地的大智慧。而其他的宗教也会排斥佛教,以及其他与自己信仰不同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他们认为信仰上帝的人一定会得救,不信的人会堕地狱,所以因知见的差异,常会引起纷争。

  常常有人问我:‘法师,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么不一样时?’我都这么回答:‘只要是正确的宗教,其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爱”;天主、耶稣,都以博爱的精神来爱世人;佛教讲慈悲,所谓蠢动含灵都是佛陀所爱的对象。所以,只是名称不同,研究的经典依据不同,至于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一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宗教应该像大海,所有的小溪,河流都能归流于大海,宗教的精神应该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广学。若只知自己的宗教,又强调偏执,那就不是好的宗教家。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喜欢谈怪异,凭势仗力的事,也不谈扰乱人心的话。世间的圣人都已如此,何况是要超越世间的宗教,学佛者应该要‘广学’,而且也希望能‘博究’,才能知己知彼──就像知道自己的脾气,也要知道别人的脾气,不能说:‘我的脾气本来就这样嘛!’要人家都来顺著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先去了解别人的性情:‘当他生气的时候,我就少说两句,等他气消了,我再和他评理。’若是这样,那什么事都会很圆满,也才是‘广学博究’的心态啊!

  希望人人学习时,要打开心门,瞭解自己,也瞭解别人!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二 除灭我慢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三 不轻未学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心行平等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五 不说是非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六 会善知识难

 

后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十 触事无心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九 有势不临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八 被辱不瞋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七 见好不求难

证严法师:人有二十难之六 忍色忍欲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