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四次大结集与佛教文化的发展(李海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四次大结集与佛教文化的发展(李海峰)

  四次大结集与佛教文化的发展

  李海峰

  在佛教的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大的典籍结集,这四次大结集对佛教的繁荣、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

  佛陀生前所宣讲的教义并无书面记载,亦无文字戒律,一切由佛陀亲自统领,对僧众提倡和为本、事事从众、从法的原则。佛陀去世后,有些僧侣不愿接受戒律约束,对教义佛经亦有所曲解。为此佛陀的入室弟子认为有必要召集会议,统一教义与重申戒律。于是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于摩羯陀国都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集500长老进行了第一次结集,史称“王舍城结集”。由佛陀弟子阿难和优波离分别背诵经、律,然后相互校正。因佛陀在世时仅口头布道,诸弟子皆凭耳闻记忆、口口相传,很难完全一致。会诵时,由具有权威的弟子分别背诵,共同鉴别甄定,以统一佛教典籍。这些弟子均为曾亲自听到佛陀言教而得道的弟子,又称为“声闻弟子”。

  此次结集由于参加者的僧众有500人,故又称“五百结集”。参加者在佛教中已达罗汉之果位,故后世佛教所建的罗汉堂均为500罗汉,其根据即来源于此。此次结集得到了摩羯陀国王的大力支持。经会诵得到公认的教理部分,为今之《阿含经》的主要内容;其戒律部分后成书为《八十诵律》,但已失传。佛陀在世时,并未严格区分教理与戒律,此次结集,始加以区分。经此次结集典籍后,佛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结集”

  佛教经第一次结集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僧徒日众,但由于印度疆域辽阔,列国情况特殊,加以佛教本身并无最高领导机构,各地教徒对教义理解和戒规厘定方面多有不同,遂导致佛教的分裂。首先,东印度跋耆族的比丘提出称为“十事”有关戒律的新主张,认为守戒可略为放宽。这“十事”新规定是:1、角盐净:多余的盐可存贮于角器中以备用;2、二指净:下午太阳偏西二指长时仍允许进食;3、他聚落间净:即在一处就食后,仍可到他处就食;4、住处净:同一处之比丘可在不同地方举行佛事;5、赞同净:开会人数不足,决议亦有效;6、所习净:允许按先例行事,不认为是违律;7、攒摇净:可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8、饮楼疑净:可食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9、无缘坐具净:可坐在无拘大小而无贴边的座具上;10、金银净:可接受并蓄存信徒施舍的金银财物。此“十事”遭到长老比丘耶舍的反对,认为主张可存蓄金银的做法,严重违犯教规。于是,耶舍召集700僧众在吠舍厘召开第二次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十事”,坚持传统戒律,因参加者多系主事的上座,故这次结集又称为“上座结集”,从而产生了上座部派。坚持“十事”的僧侣不承认这一决议,于是又单独召集万人参加的会议,决定“十事”为合法。因参加此会的人数众多,故又称为“大众部结集”,坚持“十事”的僧侣被称为大众部(另外也有“大天五事”之说,即一位名叫大天的比丘提出五事新议而导致分裂)。第二次结集实为分裂为部派的结集。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次结集是佛教内部的百家争鸣,从消极的角度看,则由于部派众多、论辩繁琐,有使佛教脱离群众的危险。不过,这些部派佛教仍属大同小异,他们都主张用戒律、禅定、智慧的“三学”以达涅。

  阿育王的第三次结集第三次结集是在孔雀帝国的阿育王时期。阿育王是印度佛教史上着名的护法王。阿育王最初并不信佛,在多年征战,特别是征服印度南部的羯陵迦后,痛感战争杀戮之残酷而皈依佛教,大力宣扬佛教,并在各地刻石铭文,至今尚遗存30 余处。阿育王为了宣扬佛教,广建寺塔,据说他曾建84000座塔寺,着名的鸡园寺即建于此时。当时,鸡园寺中住有比丘万人,其中既有部派的分歧,也有许多外道信徒,因而在教义、戒律方面经常发生争端。于是阿育王邀请1000名德高望众的长老,在华氏城的阿育王寺举行千人结集,称为第三次结集。

  重新合诵佛教经典,并编出一部《论事》。论事,即争论的问题,把不同部派的论点加以整理,有正反两面的观点各500 条,共1000 条,但流传至今者仅100 余条。

  这次结集,主要成果是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编定和佛教向国外的传播。经这次结集,佛教三藏:即经、律、论三类经典基本齐备; 佛教之远传则表现在阿育王广泛派出名僧高士奔赴远方弘扬佛法上。据说,阿育王所派传教者数目之多、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除了在印度次大陆的边远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南印和德干高原外,阿育王的传教专使还东赴缅甸,南下锡兰,西达塞琉古和希腊诸国,北进克什米尔、犍陀罗以及中亚,这样就使佛教不仅在印度内部广为传布,且冲出国界弘扬天下,变成世界性的宗教。第三次结集也成为早期佛教发展达于鼎盛的标志。

  迦腻色伽的第四次结集佛教的第四次大结集,是由贵霜帝国的国王迦腻色伽主持召开的。迦腻色伽是贵霜帝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国王,在他统治时期,贵霜国势达到鼎盛,其帝国版图西起伊朗东部,东到恒河中游,北致锡尔河、葱岭,南达纳巴达河,囊括中亚、阿富汗与印度核心之地。贵霜帝国成为和我国东汉、安息、罗马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帝国之一。

  迦腻色伽登上王位后不久即皈依佛教,终生为宣扬佛法不遗余力。迦腻色伽采取了比较开明的宗教政策,他对印度和中亚各族的宗教也表示支持和宽容。同时他还在帝国范围内广建佛庙,以促进佛教在帝国的传播。

  他在首都富楼沙建的大佛塔,是印度最高的佛塔,也是古代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之一。此塔基座5 层,高46 米,上有13 层木雕建筑,高122 米,顶上立一铁柱做伞盖,连续承以13 至25 个金铜相轮,约高26 米,全塔总高194 米。

  迦腻色伽在宣扬佛教方面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促成了佛教历史上第四次结集之大业,这也是佛教史上最后的一次宗教大会。参加大会的约有500名高僧,来自印度各地,大会在世友主持下进行,而以波栗湿缚(胁尊者)任指导。会上原有各部派争鸣斗胜。迦腻色伽是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但本着他的兼容政策,对佛教各派一视同仁,他遴选高僧,收集整理各派资料,对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做出了最完备的汇编与注释,共得300000 颂,9600000 言。这次结集之后,佛教在贵霜帝国境内得到大的发扬。此后佛教由贵霜帝国经中亚东传中国,再由中国传至朝鲜日本,开始了佛教在东亚大放光芒的新时期。(作者单位为西南师范大学)

  (摘自《中国宗教》2005.9)

 
 
 
前五篇文章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大陆佛教应学习台湾佛教团体现代性(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法内涵与人的和谐发展(李海峰)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何为八关斋戒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八关斋戒三十八讲(惟觉老和尚)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平等心的禅修

 

后五篇文章

慈氏学简介

慈氏学闻思修班 第六次讨论

慈氏学闻思修班 第五次讨论

慈氏学闻思修班 第四次讨论

慈氏学闻思修班 第三次讨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