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 |
 
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哈斯朝鲁)
《闽南佛学》2008年第六辑 佛教文化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当佛教踏上青藏高原后,便与当地的原始宗教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后又继续北传,传到了茫茫无际的蒙古高原。从此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已不再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所独自拥有的文化体系,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随着蒙古高原上信奉佛教的人数的增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建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文化,影响并还将继续影响亿万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追求。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显密学修的传统,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教育制度。传人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自然也带来了深奥的佛教理沦,蒙古族人几乎全部予以接收,如五明、四谛、三科、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诸多内容,并把这些理论进一步与蒙古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成为蒙古族人民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族地区寺庙作为信仰中心,变成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同时,又是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寺庙不是单纯的供佛诵经的专一场所,而是类似于综合性学校。建立学院式的寺庙,加强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喇嘛队伍,正是蒙古族地区寺庙的显著特色。多少年来,以寺庙为中心、以喇嘛为主体的教育,在蒙古族地区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佛教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和造就宗教及社会各类人才,传播藏传佛教,提高信教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社会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 一、寺庙扎仓 据《哲里木盟志》记载:“清崇德年间,哲里木盟境内喇嘛教发展很快,并修建不少喇嘛庙宇。较大的喇嘛庙均先后开设喇嘛学塾,对僧侣进行学经、习文、礼佛教育,因而形成一种教育形式——喇嘛僧教育。这种教育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客观上使大批青年喇嘛得到文化知识教育,成为早期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像哲里木盟一样,清代蒙古族地区比较大的寺庙,均设立各种扎仓(即拉省、学部、学院、学塾、僧院),这些扎仓是蒙古族喇嘛们学习经典的学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机构。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把藏文化、汉文化乃至印度文化传播到蒙古族地区,对于交流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蒙古族地区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族地区大的寺庙中设置的扎仓,有却伊拉扎仓、卓德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喇嘛日木扎仓等,中等寺庙只有一个或两个扎仓,小的寺庙就不设扎仓。例如:通辽地区具备五大扎仓的寺庙,有扎鲁特旗嘎亥庙;却伊拉扎仓、卓德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等四个扎仓的寺庙,有达尔罕旗莫力庙、博王旗双和尔庙、扎鲁特旗积善寺、库伦旗寿因寺;却伊拉扎仓、丁科尔扎仓等两个扎仓的寺庙,有扎鲁特旗板子庙;却伊拉扎仓的寺庙,有库伦旗福缘寺;丁科尔扎仓的寺庙,有扎鲁特旗觉善寺、广仁寺、固什庙;曼巴扎仓的寺庙,有达尔罕旗汤格哩克庙、博王旗敖特奇庙、扎鲁特旗宝轮寺、奈曼旗胜利庙等。 每个扎仓都有一套完备而严密的组织,有主持扎仓的堪布喇嘛,还有总经师、管理财务的尚斯达、执法喇嘛格斯贵、领经喇嘛翁斯达等。 主持扎仓的堪布喇嘛,由寺庙的喇嘛印务处或索根代(即庙管会)会议决定任命,必须由获得格西学位的喇嘛担任。同时必须是寺庙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任期五年左右,也可连任两届,卸任后仍可担任名誉职务。堪布喇嘛的地位显赫,主管整个扎仓的教务、行政、财务等。 扎仓有一个总经师,由扎仓的堪布喇嘛亲自担任或由协助堪布喇嘛的经师担任。负责主持扎仓的一切教务,包括举行各种宗教仪式、诵经活动、纪念日和法会、讲经、辩经、考取学位等。凡是牵涉到宗教事务的活动,都由他负责。 尚斯达,是堪布喇嘛的总管,管理扎仓的财产、土地、房屋、牲畜、属民以及对外事务,接待来扎仓的施主等,可设副手协助工作。任期内,在固定的流动资金之外,募集筹措钱物,维持扎仓的正常开支、维修殿堂等必不可少的经费。若有余力则从事重修、增修殿堂、佛塔、铸造佛像等积善行修大业。 格斯贵,即执法喇嘛,俗称“铁棒喇嘛”,挑选那些严格遵守戒律,有一定学识水平,且公道威严,潜心佛法,在僧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老喇嘛担任。负责扎仓喇嘛们的纪律,执行规章戒律,维持经堂秩序,检查犯戒行为,处理纠纷,处罚犯规,起着监督、落实佛法戒律的职责。 翁斯达,是扎仓的领经师,挑选那些学识全面、见解独到、嗓音浑厚、音质洪亮清晰、经文学得好、掌握和领会了所诵经文的全部内容及精神要领、有较高声望的喇嘛担任。在集体念经聚会时由他领头,以掌握和控制音调的长短高低,形成整齐的规范化的声调,使诵经有气势,充分表达经文的内容。 各扎仓在寺庙内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单独的经堂、佛殿,有严格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各级管理职务,有土地、牲畜、房舍等经济实体。 扎仓下设僧热(即班级),僧热是按学经的顺序和各扎仓的情况设立的。每个僧热都有主讲老师和几个辅导老师,他们全权负责扎仓的教学任务。 二、扎仓教育 多识仁波切说: 佛教从本质讲是教化、教育人类提升精神境界,提高道德和智慧素质的一种教育系统。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最初的教师,各教派中的创始人和列祖列宗都扮演着承前启后、教育开化众生的教师角色。教育的兴旺就要靠大家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就应尊重教师。因此“尊师重教”不但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世间教育的根本。〔2〕 支撑藏传佛教的大柱是佛学理论,其理论体系由两大方面搭建:一是翻译过来的大量的佛教经典,这是基础;二是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对佛学理论的深化阐述的新的见解、新的观念之大量典籍,这是枝蔓,是果实。正如察仓•尕藏才旦先生所说的:“藏传佛教的佛学理论之所以能干年常驻,并不断延伸、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制度,保障了佛学理论的传承普及,弘扬光大;也保障了佛学人才的培养壮大,形成了规模性专业梯队。”〔3〕 参加扎仓学经的喇嘛,首先要经过预科班的学习,应补习必要的课程,熟悉环境。老师根据学僧的学历、意愿和实际情况,确定预科学习的时间,有的几年,有的几个月。经过预科班的学习后,由老师根据学僧的意愿和个人特长,推荐转到正式班学习。“考入学部的日期,是在春秋两季。欲人却伊刺者,在家长或师父带领下,先到却伊刺学部的格斯贵、翁斯得、萨尼得三人处报名,表示决心深造。被许可者,即为其学生。”〔4〕进入正式班学习后,学僧由低级逐年升级,但不能跳级,只能逐级升到最高年级,直到毕业。扎仓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每年二月考试一次,九月考试一次,两次平均不及格者降级,如堆拉的第三个桑岱,年终考试未及格的,明年仍从该桑岱开始,再复习一年。降级者受罚,罚站或罚打。”〔5〕由此可见,学僧每年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升级。只有勤奋地努力,刻苦地学习,才能达到毕业程度。课程设置,不仅是佛学教义理论,还广泛涉及语言文字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就拿语言来说,“经是藏文的,师父讲经,在低年级,常混同蒙语讲解。随着年级的上升,不仅师父方面,就是学生,也完全是用藏语。从第一个桑岱始,互相讨论时,即用藏语。因为人学以前,已经学习了藏语,不过有的因学习程度不够,自然要参用蒙语,总得以通达”。〔6〕各扎仓的语言教育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对此宝玉柱先生说得恰如其分: 清代蒙古族地区寺院的语言教育,属于特殊的双语教育。教学目的语是藏语,媒介语是蒙古语,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立的文字系统。语言教育环境是远离藏区的蒙古族地区,小喇嘛们在相对封闭的寺院,在没有口语环境的条件下,通过学习经典语言,掌握藏语。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扎仓的学经制度严格,时间安排得很紧张,在一般情况下,早晨四点钟起床,参加早课诵经,上午在扎仓经堂内听老师讲课,下午在经堂内听辅导老师作辅导学习经文,晚上在小组内背诵经文或自修,到晚间十一点左右,经辅导老师检查后,方可回寝室休息。 各扎仓学僧的学经和考核方法,主要采取锻炼记忆力的背诵方法、锻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开发深细智慧的辩论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背诵的意义是,义由词显,词不存在于胸臆,义必无所属从。背诵是理解和辩论的先决条件,只有词义烂熟,方能在辩论中取得左右逢源、口若悬河之效。”〔8〕扎仓里学习经典的主要方法,除了背诵外,还有老师讲课、辅导、自修、讨论和争辩等。扎仓里老师的讲经课,也是十分有趣的。老师打开经卷,用问答式解释经义,启发学僧们弄懂经文的意思。也就是“从通俗易懂的、有趣的、直观的内容向繁难的、枯燥的、抽象的内容顺序展开”。〔9〕各扎仓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僧热的基本教材都要背熟。辩论是一种特别提倡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深理解经典教义,辨明经典哲理思想清楚、理论不倒的最好方法。对此多识仁波切深刻指出: 辩论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思辩规则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辩推理,加深认识,得出合理的结论的一种认识方法。运用辩论的方法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敏捷的思想反应能力、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藏传佛教教育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和珍贵的经验,对开发人的丰富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推进深细理论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培养出了很多思想敏捷、辩才无碍,可与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匹敌的智者和辩论家。〔10〕 扎仓经常举行辩论法会,促进学习经典的深入发展。学僧们辩论时,老师仔细听学僧的发言,进行启发诱导,最后将正确的结论告诉学僧们。正像额尔敦昌先生说的:“好的师父循循善诱,面孔温柔,在笑与紧张中,提高学生的情绪,积极发言,津津有味地讨论,深人研究,最后总结问题,得出结论。”〔11〕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文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通过辩论实践,熟练掌握辩论技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等经论的学习。辩论的宗旨是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结合学习的经典内容、科目进行辩论,达到辨明是非、统一认识、理论不倒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锻炼学僧的背诵、熟读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能力,锻炼雄辩口才和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学位答辩打下基础。这种辩论方法,特别是在学僧毕业考试答辩时,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扎仓分类 (一)却伊拉扎仓 却伊拉扎仓(即显宗学部),是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基本经典的学部。“‘却伊拉’乃藏语,‘却伊’为佛经;‘拉’意为声音,二者合起来就是出声诵读、辩论经学之义。与喇嘛教高深学问的显密双重、先显后密的特点相应,喇嘛教高等教育首先注重的是显宗的修行。而显宗的修行是在显宗学院完成的。”〔12〕显宗重理解,要系统学习佛学原理。显宗为哲理,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却伊拉扎仓的学僧,先广闻经义,闻后思维,通过辩论,然后修持。这既是却伊拉扎仓的常规,也是却伊拉扎仓修习的常规。却伊拉扎仓习究论、律、经等三藏,戒律、禅定、智慧等三学,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等四大教义为主。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等五部大论。此五部大论,是佛教教义的基本知识体系。藏传佛教理论研究特别注重显宗五部大论,这是鉴于佛教是哲学体系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却伊拉扎仓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喇嘛们经过十三个僧热的学习深造、刻苦钻研五部大论,精通其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解释和发挥应用。学经的方法,以背诵与辩论相结合为主。却伊拉扎仓有严格的背诵考试制度,入学和升级都要求背诵考试合格,各僧热的基本教材都要背熟。在辩论中需要应用储存在记忆库中的大量的论证、论据和引用经典理论原文,这就需要背诵经文的基本功,记忆力差的人无法参与答辩。学僧每年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方能升级。 1.课程安排 却伊拉扎仓的主要基础课有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戒律论、俱舍论等五门经典。 (1)因明学: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大论师法称的《释量论》,主要是评论和解释佛教因明学创始人陈那的《集量论》,解释佛教因明学(即逻辑学和认识论),是学习方法论的著作,涉及摄类学、因类学、心类学等因明学的内容。《集量论》和《释量论》中的“量”是佛教术语,是尺度标准的意思,指知识的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认识真伪的标准。所谓因明,是论理的,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是方法论的学问。因明学的“因”即推理的根据和理由,“明”即认识和智慧,“因”最为重要,是讲解产生因果关系的原因。因明学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学科,谈的是物质的本性、物质的量变到质变等问题。因明学的逻辑学部分,主要研究逻辑规则,即研究认识来源、认识形式、推理和论证方法。学僧最初就得学会辩论方式,以启发初学的理智,然后才学习原理和逻辑的原则。通过因明学的学习,训练逻辑思维方法,使喇嘛们掌握辩论,理解深奥佛学道理的思想方式和模式、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规则。因明学的学习很重要,对此贾拉森活佛特别强调:“这期间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基本功训练,如果不掌握这个辩经格式和严格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无从谈起其他各部大论的学习,难以分辨各种复杂的佛学理沦的统一性和区别性。”〔13〕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及其大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的因明学方面的有关著作。学完全课程,需要两到四年时间。 (2)般若学:学修的基本经典足慈氏的《现观庄严论》(亦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系古印度佛教大乘弥勒学派的代表作,着重讲解定学的经典。全书共分八品,即前三品为解释境——学佛之人应明三境;次四品为解释行——学佛者应修之行;后一品为解释果——学佛之人最后证得的果。定学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核心。“定”,指禅定,即学佛修行之人要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大乘佛教讲究“九种大禅”和“百八三昧”。“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心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等。“百八三昧”为所修的108种禅定法;所谓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通晓一切规律就是智,能判断惑情论证道理则是慧。用智慧来破除世俗认识,记得佛教真理,达到正常解脱。它是客观的抽象理论,是方法论,引导人们认识“真谛”。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对此书的著名注疏《善说金珠》及其大弟子贾曹杰等人的注释和发挥的论著。《善说金珠》是大乘佛教所讲的般若的理论,即初发菩提心到经福德、智慧两资粮的积累,达到佛学的整个过程的学说。修完此课,需要两年时间。 (3)中观学: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月称的《人中论》,主要是解释和阐明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奠基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全书共十品,从发菩提心讲到佛果功德,其中第六晶是全书的重点,主要内容为佛教三学中的慧学。而慧学主要是解释“缘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观学说。对此德勒格先生解释说:“大乘佛教把他们的最高真理归结为‘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务,都是相对的依存关系(即因缘、缘合),本身没有独立实体性或自性。所谓‘八不’就是‘中道’。”龙树《中观论因缘品》载: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为“八不”。这是中观学派对人生世界的概括说明。意思是宇宙万物,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实则无生无灭,有生有灭,偏离一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这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务,互相依存,互相抵消,不生不灭,万事皆空的理论。〔14〕 中观论,系佛教宗派之一,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主见,取佛家常说的“断见”和“常见”两种见解之中间的观点,即不断不常之折中观点,称中观学派。中观论认为,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称为“俗谛”,只有按照佛理法去直觉“现观”,才能证得诸法实相,获得“真谛”。中观论,指导人们不要陷入两极极端之论见,不以偏概全,也不以一般代替特殊,而是在现象和事物中能代表最基本、最正确的中道。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士对“中观论”的注释和论著等。学完这门课程,需要两年时间。 (4)戒律论: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大论师公德光的《戒律本论》,是一部戒律通论性质的著作。此书是专门讲僧人行为规矩,包括佛教各部的戒律在内,共分九卷、十七事三科、二百五十三条戒规,逐一叙述佛教戒律、僧人得戒之法、守戒之法以及犯戒后还净之法。戒律,亦称戒学,为佛教三学之一,是防止僧人在语言、思想、行为等方面犯有过失,是僧人修行成道的先决条件,就是佛教对僧人所制定的禁戒。佛教三学之中,戒学为最重要,如果具备了戒的成就,要得定、慧便不难了。藏传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三戒等。戒是通往一切功德及善法的阶梯,好比一切功德的总源。学习《戒律本论》时要做到:①逐条理解戒律条文,切实领会实质内容;②逐条研究领会戒律产生的历史背景;③修行思想意识;④要求从“意、言、行”方面切实遵守。〔15〕学习理论之后,以修行持戒为主。它的要害是按其戒条遵守执行,身体力行,这是根据佛教的修习次第而来的。按照修习次第,对佛学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后,就要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藏传佛教对《戒律本论》的研究是广泛深入、持之以恒的,对戒律的实施也是十分严格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旨就是高举戒律大旗,正本律己,以身作则。他们十分注重戒律,凡是发誓要遵守戒律的僧人,便要像爱护生命一样地爱护戒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能违戒。 此外,还要学习宗喀巴大土的弟子根敦主巴对《戒律本论》所作的注释《戒经疏》。修完此课,需要五年时间。 (5)俱舍论:学修的基本经典是印度论师世亲的《俱舍论》,主要讲界、根、世间、业果、智慧等论藏内容。也就是讲解了佛教僧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大小乘佛教通用的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经卷浩瀚,内容丰富,理论深奥,理解艰难。《俱舍论》,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聪明论》,意思是读了它可使人变得聪明。全书共分八品,前二品解释世间与出世间所共之法,次三品解释流转轮回之因果及次第,后三晶讲解证得解脱之法及次第。《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佛教的全部理论基础。世亲改宗大乘佛教后,扩充为五位百法,又写出《大乘百法明门论》,全面阐述了佛教教义,成为大乘佛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俱舍论》中以辨证的视角,推测和揭示了宇宙间许多天体物理现象之间的依存渊源关系。《俱舍论》在藏传佛教中影响很大,藏译文和注释著作很多,都收进藏文《丹珠尔》内。《俱舍论》是论述佛教的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包括“颂咏”和“论证”两种,论证是对颂咏进行解释,实际上是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是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所谓俱舍,意为对法藏论。 此外,还要学习根敦主巴对《俱舍论》所作的注释和论述。这门课程,没有具体规定修完时间,一般需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时间,学习、修行程度达到高水平方可毕业。 2.学制 却伊拉扎仓的僧热,由于学习经目繁多、时间长,因此所设的僧热也多,大寺庙的却伊拉扎仓可设十三个僧热;一般寺庙由于经济势力不大,师资力量不强,教材也不足等原因,所设的却伊拉扎仓的学经形式相应简化或减少,所设的僧热也少,一般五个到八个僧热等。 却伊拉扎仓十三个僧热,可分为六级,其学习内容简述如下: (1)堆拉,包括第1—4四个僧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因明学问题。必须学会一定的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知识,能够解释“正确认识”与“不正确认识”之间的区别,建立正确的见解,攻破错误的观点等。 ①哈达格嘎尔玛僧热,研究色景之学,即主要研究颜色及其能变化的原理。通过启发学僧的思考能力,辨识黑、白、红、蓝、黄等颜色,辨认黑、白、红、蓝、黄哈达的色素变化。如红色——红似火,红加微微黑色——红色本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如果把黑色加到一定数量——红色就失去本来的颜色而变成紫色等等。并思考它们能否相互变化及变化的缘由,依此类推至其他事物上。例如,回答“白能否变红,红能否变白,马能否变为牛?”等有哲理性的问题。 ②哈达格公玛僧热,研修初级知识,让学僧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物体形成的原因。使学僧理解:一种物体的形成,既有因又有果,果无因不会生,如同没有母不会有儿子,不开花不会结出果子,器皿无人不会自成等理论问题。 ③推木仁僧热,研习唯心是非问题。使学僧认识:在人世宇宙间有无永恒的东西,明了“物质既是永恒的,又是非永恒的”原理。 ④堆勒僧热,研究修行中的思路问题。使学僧推究凡人能否得到解脱,讨论人能否升人天堂?影响人们得到解脱、升入天堂,有“欲、愚、气”等三种东西妨碍,要想得到解脱、升人天堂,必须修行佛法,除掉这三种妨碍之物。比如说:有一行者,走到分岔路口,不知走哪一条路?正在犹豫中遇到一位路人,当问到路人时,路人说:“这两岔路上,一岔路上有一头白色疯象,专吃过路行人;另一岔路上,有一位作恶作孽不眨眼的人,如遇他成为他的同党,与他同流合污,干尽坏事,可能一时过上幸福生活。”这位行人,思索片刻,思来想去只要不害人,终归有好报。?远离作恶作孽过幸福生活之路,选择了奔向吃人的疯象之路。〔16〕 (2)那木赉,即第5僧热,学制一年。使学僧认识心的作用,心是第一义,物是第二义的,接受心是决定的因素,物是从属于心。“喇嘛教经卷里说,心与感官的关系是,心是支配一切的,居于最高位。心好像车辆的中心,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车辆的辐条。如果没有车辆的轴心,辐条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心,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也同样没有存在的意义。经卷里还以眼睛为例说,有的人虽然眼睛瞎了,但是他因为还有心,他仍然可以知此知彼。”〔17〕 ⑤那木赉僧热,着重研究思维与物质的关系、思维与感觉的关系问题。藏传佛教认为,思维第一,物质第二,思维居最高位。使学僧能够懂得事物生成的原理,“世上一切物质皆空,一种物质从它完全形成的那一时刻起,就渐渐耗损,最后完全坏损淘汰皆无。就是人的肉体也是如此,死亡、腐烂最后全无。唯有人的灵魂、思想才是永存的”。〔18〕 (3)帕尔勒,包括第6—9四个僧热,学制四年,主修般若学,着重阐明证得解脱次第的方法。 ⑥匈苏尔伦格玛僧热,学习和研究修行的五个次第。这五个次第分别是:第一次第索格伦巴,即学习初级知识;第二次第卓尔伦巴,即应用所学的东西;第三次第屯伦巴,即领会、发展所学的东西;第四次第果木伦巴,即学业告成;第五次第刺金巴,即修成正果。 ⑦匈苏公玛僧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修行的五个次第问题。通过区分真心真意修行者和假心假意修行者、全心全意修行者和半心半意修行者,对照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提高学僧的判断能力,把他们原来坚固的、易于松散的、没有立志的“土心”,换成永不动摇、永不生锈的“金心”。 ⑧嘎布当布僧热,主要学习和研究佛教伦理中的逻辑学问题。例如,学习两种逻辑的斗争,一种逻辑认为除了天空、空想、花草以外,其他人类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终归要消灭的;另一种逻辑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都是不会消灭的。让学僧学会肯定一种逻辑,否定另一种逻辑。 ⑨嘎布西巴僧热,研究戒律学问题,也就是着重学习和研究佛教五大戒律和二百五十三条戒律问题,使学僧们对经理的理解达到更高的程度。使学僧方知作为一个僧人,不仅要获知不图虚名、但求实法的道理,还要有一颗洁身自好、严守戒律、终归成佛的忠心。 (4)欧木,包括第10—11两个僧热,主修中观学。 〔10〕欧玛尼玛僧热,研究轮回转生问题,也就是着重学习人类的言论、行动同转生的关系问题,主要解决学僧们的世界观问题。 〔11〕欧玛公玛僧热,进一步研究轮回转生的问题。也就是进一步研究人类的思想、意识、行为同轮回转生的关系问题。 (5)索德,即第12僧热,主学俱舍论。 〔12〕索德僧热,主学俱舍论,也就是学习和研究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获得解脱、得道、成佛的方法,并让学僧了解人间的五大罪恶。五大罪恶:一是妨碍同心者的结合,使他们分开;二是杀死父母;三是杀死师父;四是破坏桥梁和道路;五是毁掉佛塔。作为一个喇嘛,必须首先要克服掉这五大罪恶。使学僧了知人类的愚昧和YIN荡是作恶作孽的根源,只有抛弃愚昧和YIN荡,多多修福行善,才能得知成佛之路。 (6)嘎拉木,即第13僧热,主修戒律学。 〔13〕嘎拉木僧热,提高继续深造和往深研究教理,进一步加深修行,全面把握“色即是空”、“非非想”等最高深的教义。使学僧们向师父学到绝对忠诚的信念,心志达到坚定不移,绝对纯真。它属研究生部性质,没有一定的修业期限。 3.辩论 却伊拉扎仓辩论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因明学的宗、因、喻等三支体系的逻辑推理方法,辨明佛教教义和教理。辩论的题目,由浅人深,逐一论证。例如: (1)人为什么要生、要病、要老、要死?能否避免生、老、病、死?为什么要解脱?(2)世上景物为什么有黑、白、蓝、红等颜色之变化,白能否变黑?红能否变白?以此类推,说明能否变,化的道理。(3)宇宙世界及一切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一切事物生与灭、实与空的辩证?(4)世上穷与富、苦与乐的形成关系,为什么要形成,怎样避免罪孽?怎样才能解脱?(5)思维和物质是怎样关系?哪是实,哪是空?哪是第一性,哪是第二性?确定属性和概念。(6)世间为什么要轮回转生,如何轮回转生?怎样转入解脱之道。(7)宇宙、世界、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正确理解佛教世界观?怎样达到解脱的目的。(8)怎么样修行戒律?佛教戒律是怎样形成的,包括哪些内容?怎么走佛陀之道?如何修行成佛?等等。”〔19〕 4.学位 却伊拉扎仓,属于寺庙教育的基础阶段,参加学习修行的喇嘛人数最多,约占每个寺庙修行喇嘛的2/3左右。修行时间约21年,毕业后考取学位。因此,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毕业考试,授予学位。却伊拉扎仓的学僧学完五部大论后,复习几年,待资历合格后,根据个人学业成绩和老师的提名,经扎仓堪布认可,可指定考取某等学位。 “格西”学位是藏传佛教各等学位的总称,意思为“善知识”。根据考试的成绩,格西学位又分为四个等级。取得“格西”学位的人,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的基本经典《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等五部大论。 一等格西为拉然巴,意思是“在拉萨的最高学识的人”,或“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 二等格西为磋然巴,意思是“在全寺里最有学问的人”,或“全寺性的卓越高明的人”。 三等格西为阿林金巴,意思是“在全寺里选拔出来的人”,或“从全寺里选拔出来的有才学的人”。 凡通过一至二部经典的学僧,经堪布或老师的准许,都可在本扎仓内立宗答辩,同本扎仓的喇嘛辩论,考取三等格西。三等格西的名额,每大寺庙每年5—6名或7—8名不等。 四等格西为多然巴,意思是“在全寺里经过考试后取得学位的人”或“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答辩问难考取的格西”。四等格西的考试办法同三等格西的相同。 在以上四个格西等级中;,一、二等格西学位,只能在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三大寺中才有权授予,还要经过西藏噶厦政府的最后审定;三、四等格西在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等大寺庙可以授予;内蒙古包头的五当召、锡林郭勒的贝子庙、乌兰察布的百灵庙、锡拉木伦庙、通辽的莫力庙、辽宁阜新的瑞应寺等,只授予三等格西阿林金巴学位,每年可授予2—4名。 学位考试的时间在每年正月至六月间,考场设在扎仓经堂前的广场。考试方式以平时的成绩为基础,举行法会,由扎仓堪布主持,扎仓的全体喇嘛参加,由5—7名大喇嘛组成考评委员会。考评委员会按五部大论的顺序,依次向被考学僧提出问题,要求应试者逐条回答。场面大,气氛浓,而提问题的难度也大。经过答辩后,由考评委员会进行评估,上报喇嘛印务处或索根代会议批准,然后由扎仓全体会议宣布名次,举行学位授予仪式。被考取的学僧给寺庙的全体喇嘛供一顿饭,发放布施。 德勒格先生对内蒙古喇嘛的学位考试情况曾这样说过:“得到一个学位,除学经2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外,最后还要花大笔钱财。新中国成立前,以银元计算,多者要花1—2万元,少者也要花2—3千元。有的用去一生积蓄,甚至负债累累。但在喇嘛教中,只要得到了高级学位,有了宗教地位和社会地位,成为上层喇嘛,则其身价百倍,前程无量。寺庙对获得学位的人量才、量资任用。有的富裕喇嘛,又有决心继续深造的,仍不满足于内蒙古地区的学位,还要到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等寺或拉萨三大寺继续深造,以获取‘拉然巴’、‘磋然巴’、‘朵然巴’等学位,其身份更加显赫。特别是在拉萨三大寺中获得‘拉然巴’学位者,回到内蒙古后,有可能取得呼毕勒干(转世者)资格。”〔20〕 (二)卓德巴扎仓 卓德巴扎仓(即密宗学部),是专门修习和研究藏传佛教密宗的学部。藏传佛教格鲁派虽然显密并重、显密兼修,按其先显后密的次第修行,但修习显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修成密宗。显宗是为大众设置的,而密宗是为少数有法器的人设置的。密宗在藏传佛教高深学问中地位很重要,与之相应,密宗教育在藏传佛教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卓德巴扎仓的学僧,以背诵经典、学习造像、绘图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模型为教程,念咒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密宗的讲习多侧重修行方面的内容,卓德巴扎仓以修习为主。密宗重修持,学僧接受专门教育,修习一些不允许向外人知道的密法,最后获得正果。卓德巴扎仓教规极为严格,戒律繁多。卓德巴扎仓主要教授密宗教义,广授法师之灌顶,教化善根弟子人密宗金刚乘门,立于成立解脱之道。 佛教有显宗、密宗之分,显宗是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所说的种种经典,密宗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直接所传的秘奥大法;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教人修身近佛,密宗重视传承、真言、密咒,以求即身成佛;显宗要人悟道,密宗要人修持;显宗典籍主要是经、律、戒、论,密宗除了经、律、戒、论以外,更有颂、赞、法、咒、仪轨、瑜伽、契印等;显宗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密宗除了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以外,尚需“观想”;学显宗,“若能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语即至佛地。”学密宗,必须随师传授,遵守严格仪轨,从初皈灌顶到金刚上师,都有一定的修习程序,不可越等强求。由此可知,显密二宗的不同。 参加卓德巴扎仓修行的喇嘛有两类:一是经过却伊拉扎仓修业的学僧,有的已取得格西学位,但为了在深造显宗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密宗学,约有3—5年时间,可获得密宗学位;二是一般喇嘛,参加卓德巴扎仓修行必须从头学起,先学显宗理论、概要,然后专攻密宗教理,苦修苦练,经过严格考核才能升迁,以10—15年的努力可取得“阿然巴”学位。取得“阿然巴”学位的人,必须精通梵文、藏文和密宗学,能释咒法、善译经典。 1.主要经典 藏传佛教密宗经典浩瀚,在《甘珠尔》中收入密部经典有728部,在《丹珠尔》中收入各种经疏、仪轨、注释、成就法等3120部,约合100余万颂。卓德巴扎仓修习的主要经典有:《毗卢遮那成佛经》、《密集金刚根本经》、《大威德金刚根本经》、《胜乐金刚根本经》、《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金刚经》、《金刚顶经》、《菩提道炬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 (1)《毗卢遮那成佛经》,据说毗卢遮那佛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密主等讲述的经,主要阐述密宗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行法、供养密宗诸尊的方法、曼茶罗(设坛)、灌顶仪轨等。《毗卢遮那成佛经》的本续、经疏、注释等很多。 (2)《密集金刚根本经》,主要阐述对密集金刚本尊的供养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罗(设坛)、灌顶仪轨等。 (3)《大威德金刚根本经》,主要阐述对大威德金刚本尊的供养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罗(设坛)、灌顶仪轨等。 (4)《胜乐金刚根本经》,主要阐述对胜乐金刚本尊的供养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罗(设坛)、灌顶仪轨等。 (5)《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主要阐述对密宗各本尊的供养方法、修行方法、曼荼罗(设坛)、灌顶仪轨等经典的本续、经疏、注释等。 (6)《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密宗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密宗教派的理论、教义、修行仪轨等。 (7)《金刚顶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五经》),也是密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详细论述了密宗的宗旨和独特的修行仪轨等。 (8)《菩提道炬论》,是古印度高深造诣的高僧阿底峡尊者的著作,主要是将一个佛教信徒从最初拜师学佛到最后修行成正果的整个过程中所应做的事情都详加罗列,让学佛者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沿着所说的阶梯逐步攀登。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炬论》中提出了修行下道士、中道士、上道士等三道次第,对修行者进行分类,即分三类(三道士): ①“下道士”的内容为凡是人皆有死,人死皆空,人死时,原有的名利、珍宝、财产、亲属等一切都不能带走,连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带走。 因此,修行的人应努力学习佛法,皈依佛、法、僧“三宝”,多做善业,积德、积福,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的苦海中,要得到下士勒方便,恒求自身乐”;②“中道士”的内容,佛教徒应努力修持戒、定、慧“三学”,这是一切众生可以得到解脱的“因”,佛教徒沿此‘三学’道路走,以求得解脱之果;③“上道士”的内容是,佛教徒自己得到解脱之果,还不能说圆满,还必须有善度众生的愿望,发菩提心,要实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耐、精进、静虑、智慧),既度自己,又能度别人,普度众生,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解脱成佛。〔21〕 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炬论》中强调密宗比显宗地位高,为此提出了修行密宗经典要划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规定密宗修行的次第,成为佛教徒修行密宗的准则。 (9)《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士关于密宗教法的重要著作,以无上瑜伽部为重点,概括了密宗的四部教法,对修行次第、仪轨、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有详细论述。宗喀巴大士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对藏传佛教密宗的影响很大,在广大喇嘛中广泛流传。 此外,宗喀巴大士的弟子克主杰的《续部总建立广释》等,也是学习密宗的必读书目。 2.修行次第 卓德巴扎仓所传授的密法,是由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组成,是释迦牟尼佛应那些已获不同心智水平的修习者的请求而讲述的。这四部既是密宗发展的四个阶段,又是修行密宗的四个次第。内蒙古各大寺庙的卓德巴扎仓学僧,一般修习到第三阶段即瑜伽部次第便告结业。想要修行第四阶段即无上瑜伽部的密法,只能到拉萨的三大寺上、下密院才能系统地得到修行,以便取得最高成就。 (1)事部(亦称杂密、作密),是密宗修行的初级阶段,主要修行无相瑜伽。即修习密宗的基础经典和设坛、供奉、诵咒、仪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佛陀教导弟子重视诸如洁净、沐浴身体等外部举止的培养,事部阶段外部行止比内在意识的活动重要。事部的组织形式不那么严密,还未形成密宗特色。 (2)行部(亦称行密),是密宗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进入密宗修行的中级阶段,主要修习《毗卢遮那成佛经》为主的密宗经典,提倡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方便为究竟”为根本宗旨。学习“十缘生”为主的密宗学说,系统地修习设坛、供奉、密咒、仪轨等密宗知识,理解和领会密宗概念体系。行部阶段,佛陀的弟子把外部行止的培养与内在意识的修养看作同等重要。行部的组织形式严密,形成密宗特色。 (3)瑜伽部(亦称瑜伽密、纯正密教),是密宗发展的第三阶段,亦同行部并称中级阶段,主要是系统地学习、理解和实践《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密集金刚根本经》、《大威德金刚根本经》、《胜乐金刚根本经》、《喜金刚经》等密宗经典。供奉密宗主尊及各部本尊和护法神的仪轨、灌顶、修习金刚界、胎藏界的设坛、供奉、仪轨、咒经等密宗教法。瑜伽部阶段,佛陀的弟子们认为内在意识品质的修养比外在的举止更为重要。至此,密宗的修行深入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级阶段。 (4)无上瑜伽部,是佛陀教给那些将内在意识品质的修养看得最为重要的信徒的密法,是密宗的最高阶段,也是最难修成的密法。组织严密,纪律严格,制度严紧,生活艰苦。按照密宗的说法,此法修成,“即身成佛”。无上瑜伽部主要修行密宗的“五佛”(东方阿阙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最高深的密法和“乐空双运”的修法。修行此法要用几十年时间,而且必须有“根器”的人,金刚上师才给传授此法。 3.辩论方法 卓德巴扎仓辩论的主要科目是:密宗修行理论、密宗四部经典内容、修行次第、密宗供奉、设坛、仪轨等要理、方法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卓德巴扎仓是密宗学部,其科目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神秘的作法,特别是越到高级阶段,神秘的科目越多。有许多科目是由上师直接传承,严守秘密,不许外传。因此,对这一部分修习经典,不进行公开辩论。 (三)丁科尔扎仓 丁科尔扎仓(即时轮学部),是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时轮学(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等科目)的学部。主要学习时轮教法系统的天文、历法知识和各种工巧技艺等。“从所修习经论来看,它属于密宗范围,但由于它形成一套自己的诵经仪轨和宗教活动方式,所以通常设单独的扎仓来进行时轮学问的教学。”〔22〕丁科尔扎仓的学僧,除了学习修观有关的时轮密乘、时轮、天文、历算、占卜外。学会彩砂绘制坛城,还修声明、语法、诗词、书法、音乐、音韵手诀、护法舞蹈、步法等,并研究时轮金刚和怖畏金刚的生起与圆满之道。丁科尔扎仓要求学僧熟读背诵时轮学应学的经典和制作模型,以掌握供养仪轨为主要任务,毕业者也仅是能达到会背诵有关经典的程度。 1.主要经典 丁科尔扎仓学习的主要经典,指的是时轮学宗教思想体系和仪轨方面的经典,也就是基础理论。主要有: (1)《时轮金刚经》,主要阐述时轮学的理论思想体系和供养、诵咒、设坛、灌顶、传法仪轨等。 (2)《时轮金刚根本续》,主要阐述对时轮金刚本尊的供养方法、自我修行方法、设坛、灌顶仪轨、传法仪式等。 (3)《人时论》,主要论述时轮学的思想体系和主要观点。 (4)《时轮优波提舍》,主要讲述时轮学要理。 (5)《时轮计算优波提舍》,主要阐述历算学方面的要理。 此外,丁科尔扎仓还要学习的经典有:《时轮根本摄续》、《时轮灌顶略释》、《时轮灌顶注释》、《时轮金刚广修法》、《时轮修法四支》、《时轮曼荼罗仪轨》、《时轮心要庄严论》、《时轮内穗论》等经典著作。 2,分类科目 丁科尔扎仓时轮学分类科目,就是学习时轮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主要有时轮学、天文学、历法学、数学等科目,各科目都有各自学习的经典和著作。 (1)时轮学。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修法,是印度古代宗教学派同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修持方法。时轮就是重视时间,从时间的角度解释一切生灭,认为生命是时间,从时间的角度研究宇宙,研究人的生命。人类社会的存在、精神生命的存在、文化的存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存在。所以,把时间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时间是根据太阳运行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从今天早上太阳出来又落下去,到明天早上太阳出来是一天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也是太阳行遍十二宫星座位置一周的时间。从一天来说,每天还有十二宫星座的位置。十二宫,有六阴宫、六阳宫,阴阳配合形成一天的阴阳时间。 (2)天文学。是讲天文、宇宙构造的宇宙学说。它算出的行星轨道,每年的日蚀、月蚀结果十分精确。例如:1939年,北京雍和宫41岁的蒙古族喇嘛拉森乌力吉,在编写1940年的历书时,“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和宫内传统的观测理论,预测到1940年农历9月初一下午3时零8分,将发生日全食。而当时日伪天文台所公布的时间却比拉森乌力吉预告的时间提前一天,于是引起了一场争论和风波。……但事实恰好证明拉森乌力吉是正确的,日食按他预测的时间发生了。”“”再如,1986年,“拉萨的传统藏医历算人员,单靠铺有一层细沙的原始筹码木盘来计算日蚀时间,结果只与南京的先进科技计算(注:即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86年4月24日发出之报告)所得结果相差两分钟之微,准绳度令人惊讶!”〔24〕又如,雍和宫培养的蒙古族历算师乌力吉巴图喇嘛,是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历算学家。他所著的《第十四丁卯周的申子年(1864)历书》,19世纪中叶传至甘肃拉卜楞寺,被选定为学习时宪历课程的教材。20世纪初又传到拉萨,在各寺院里设置了传学此法的课程。此后,他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也载人了每年编制的藏文年历中。〔25〕天文历算分宫日、太阳日、太阴日等三种。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一年12个月。根据月的圆缺周期算有时是29天,有时是30天。这样算的话,一年一般是371天。现在按360天算时多几天,这多的几天三年俩头用闰月来处理。一天日行12宫,即”时辰。这样计算的话,一年就是365天。 (3)历法学。是一门极为精确的学问。学习历法学的学僧,就要研究日月星辰的运作规则、它们相互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对外在与内在的四大元素影响,及对外在与内在的元素相互牵引关系。一年分为四季,共有十二个月及分得更为细微的节令。宇宙万物及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所组成,天体的运行影响天气的变化及外在的四大元素,所以对宇宙万物及人体都有甚深的影响。如大地上的植物明显地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所以在春天会生长,在夏天会开花,在秋天会成熟,在冬天会凋谢。与此相同,山、河、大地、矿物及动物也一样受到日、月、星辰的运作及地理环境所影响。这是一种自然规则,随天体的运行,天气产生微妙的变化,而宇宙中的各种元素也会相应产生细微的变化,有时某种元素强盛,有时则衰弱,从而又影响着四种元素的平衡状态。不但外在的四大元素受星体运作及地理的牵引,人体内的四大元素也是一样,而外在与内在的四大元素间又存在相互牵引的复杂关系。如一个有经验又有学问的藏医和蒙医,在把脉时会把节令、气候及地理等因素对脉像、身体状况、外在及内在元素的影响与外在对内在元素的微妙牵引关系等因素也列入考虑范围,这样才可以得出最精确无误的判断。再如,在什么时候采药也与历学有关,对采集的时间及季节是很谨慎讲究的。植物在不同季节,甚至在同一天内的不同时间,药性会有微妙的差异,效用也有不同。又如,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历学的因素,何时用药、下药的分量、治疗的时间等方面,都要配合上合宜的节令及时间方能达到最大疗效。因为人不仅有外部的肉体,还有感觉、思想、感情、意志等,身体内部有好多阴阳双合现象。可见,历学对藏医学和蒙医学的病理学、制药、用药、诊断学及治疗方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4)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在蒙古族《朱尔海》古经里数理内容很多,其突出特点是离不开数和演算,是计算数学的一种独特算法。 用“朱尔海”方法进行算术四则运算,所得结果和今日算术方法结果一样,但所用的计算工具、方法和程序却不一样。“朱尔海”的计算工具,由朱尔海黑板和朱尔海笔组成。朱尔海黑板是一块40×16cm的特制木版,朱尔海笔是长16cm的铁制笔。蒙古族很讲究朱尔海板和笔的制作,专门进行艺术加工,具有民族特色,结构合理,很适合于进行朱尔海计算,所起作用相当于算盘。熟练者在朱尔海板上进行朱尔海计算,比一般人在纸上完成同样计算还要快。朱尔海计算的特点,是在计算过程中涂去已算过的数,在那个位置填写新数。除去一次,再在那个位置填写一个新数就相当于完成一种运算。随时清理已算过的数,不写任何计算符号和计算过程,计算从左到右进行。朱尔海板的产生已有很长的历史,至今在一些蒙古族地区还有人使用。〔26〕 朱尔海的运算过程是否正确,可以用朱尔海方法加以验证。 3.学习方法 丁科尔扎仓的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学习方法是学习经典著作、教师口传(即言教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讲授,重视实践环节,有些科目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实践中得到成就。学僧毕业时,要独立编写出一年的历书即藏历。 辩论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丁科尔扎仓主要辩论有关时轮方面的科目。如天文、地理方面的问题,历法、占卜方面的问题,数学、文法方面的问题等。 丁科尔扎仓学僧人数一般不多,只分僧热。学修期为10—15年,待学僧完全掌握所学经论和有关知识技能后,可以考取时轮学位,成绩合格者授予“介仁巴”学位。取得“介仁巴”学位的人,必须精通梵文,识天文、地理,解阴阳,理形象,会算卦、打卜,预测“吉凶祸福”、“生死年辰”、“有诀有咒”等。 4.时轮金刚 时轮金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无上密部五大本尊之一。多识仁波切对时轮金刚这样解释的: 上身蓝色,下身右腿红色,左腿白色,代表了身体内的最主要的三元素——精、气、血。上边蓝色代表气,右腿红色代表血,左腿白色代表精。精气血是人体中最主要的物质,离开这个就没有生命。 比如四种颜色的四个头,前面是黑色的(或蓝黑色的),右面是红色的,后面是黄色的,左面是白色的,代表四大。前面的黑色代表风,也就是气,红色代表火,后面的黄色代表土,左面的白色代表水。四大在外时轮上正好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也是与土、水、风、火来对应。 时轮佛有12个胳臂,代表一年12个月,12宫;24只手代表一年24个节气,或者说24个上弦、下弦月(每月分上弦下弦);一阴一阳,上半月属阳,下半月属阴,12对阴阳就是12个月,现在一般是农历24个节气;每个手5个指头,24个手120个指头,一个指头有3节,共360节,代表一年360天。为什么这么多手只有两条腿呢?两条腿是两个回归线,红色的腿代表北回归线,白色的腿代表南回归线,一年四季超不出这两个回归线,这就是时轮的相应法。 当然时轮不是没有的,释迦牟尼佛在讲密法时就显这种佛身,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佛像上的这一种时轮。他身上的颜色以及装饰,全部代表外时轮和内时轮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这种法是内外时轮密切相关的对治法。 还有前面一个佛母,她是黄色的,佛母就是太阳的象征。太阳有七种颜色,一年要遍行12个宫,所以,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任何时间都是以太阳来决定的,包括地球的时间(24小时)是以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离开太阳没有办法决定时间,所以,佛母代表太阳,从身体里边说是代表血液的。血液是生命的基础……〔27〕 (四)曼巴扎仓 曼巴扎仓(即医药学部),学习和研究藏医、蒙医理论和医术的学部,成为医药教育和治疗中心。曼巴扎仓的经书内容多,如古代印度医学、西藏医学和蒙古医学,但学习的重点是《四部医典》(即《居悉》)。藏医学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完整医学体系,“藏医学对喜马拉雅山、蒙古及沙皇俄国的医学皆有临床的记录和评注,表现出西藏医学独特的风采。”〔28〕蒙古族医学有悠久的历史,通过藏传佛教的传播,印度医学以及藏医学源源传人蒙古地区,流传于蒙古旗中间,促进了蒙古族医学的发展。例如:“《四部医典》传人蒙古,对蒙古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蒙医吸收《四部医典》的基本原理,结合蒙古地方实际,不断提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蒙医著作。”〔29〕“大约在18世纪,《居悉》被全部翻译成蒙文,对蒙古地区的蒙医理论、实践和蒙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蒙古地区的寺庙中;满巴札仓在教授《居悉》时,有以藏文为主,有以蒙文为主,也有的寺庙以藏、蒙文兼用。但因语言和习惯的关系,基本上实际运用中,多以蒙文为主。”〔30〕 曼巴扎仓以草药、树皮、矿物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什么药能治什么病。先学习理论知识,而后学实际采药、制药、临床治疗,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曼巴扎仓把辩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经典的深入发展。曼巴扎仓主要辩论医药理论方面的科目,如人体生理、病因病理、病理分析、医治理论,药物性能、配药原理、用药方法,疾病种类、医病原理、医病效果等。 曼巴扎仓的学修期为10年左右,学僧先背诵寺庙里常用经文和本扎仓有关医学著作。然后分级依次学习医学知识、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药物学等,还要学习天文历法、历史、语法、诗歌、藏文书法等。曼巴扎仓有其严格的学程、固定的教材和严谨的学制,学习和掌握知识,一般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每一级都要考核,毕业考试合格后授予“玛仁巴”学位。取得“玛仁巴”学位的人,必须懂得人体构造、生克制化、风寒湿热、四季变化的道理。能诊脉、察便、审尿、判断疾病原因,行解剖、刮割、拔罐以及针灸等各种医术。 1.主要经典 藏传佛教医学医术的主要典籍,“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人西藏地区丽使印度医药学传人到西藏地区的。与此同时汉族地区的医药学也传播到西藏地区。因此,藏医理论、医术和医药学的系统化,是藏族古医药学在同古代印度医学和汉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公元4世纪印度著名医学家碧棋嘎备和碧拉孜人藏时,传人《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5部医典。7世纪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404种医方,5种诊断法,6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沦著如《门介钦莫》(医学大全)等。8世纪金城公主人藏时,带去了《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许多医学论著。”〔31〕曼巴扎仓的学僧们必须学习这些典籍,但各寺庙情况不一,学习方法、顺序不一样,可以有先有后,有的还可以穿插学习。 曼巴扎仓的基本教典,是8世纪吐蕃王朝赞普的御医、西藏杰出的医学家、藏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宇妥•云丹贡布著的《四部医典》。一千多年来广泛流传,被后人视为“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医方明发展的道路”。《四部医典》是西藏医学的精华,是全面总结藏医药学传统医疗实践及基础理论的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上囊括了藏医学的所有内容,在病理学、诊断学、药物学等方面均有着不凡的建树。又是集藏族传统文化及多种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学著作,其中的宗教观念与医学科学巧妙地交织结合,涉猎有五脏六腑和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之说,呈现出藏族文化的独具特色。《四部医典》“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大大促进了蒙古传统医学的发展,使蒙古医学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完整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蒙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医学界长期以来把该书当作学习蒙医药学的必读书”。〔32〕《四部医典》分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等四部,156章,24万多字,正文是用九个字一句的藏文写成的韵文著作。 (1)根本医典,分6章。对医典绪论、纲目、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识病要理、诊治疗法、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探索疾病根源的文献。“并把这六个部分形象的比作一棵大树,即一棵大树3条根、9个干、47根枝、224片叶、2朵花、3棵果。健康身体树是3根枝、25片叶;病体树是9根枝、63片叶;诊断树是8根枝、38片叶;治疗方法树是27根枝、98片叶等。所有这一切,都画在一块一丈见方的白布上,并涂上各种颜色漆,还一一作了文字说明,形成一幅彩色挂图,挂在‘曼巴扎仓’大殿墙壁上。”一颗杂乱心的习气与其情感倾向,以及累劫所积的业力,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而人体易受伤害之处亦是疾病之源,这是根本医典中的要旨。 (2)论说医典,分31章。主要论述人体生理、解剖、构造、人身哲理分析、病理内因外缘、病理分析、卫生保健常识、药物性能、配方、病情诊断、治疗疾病方法等。是研究人类的生理学,即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对药物的特性及性味、不同类型药物的作用及其适应证等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关于药物的作用认为:“药物可按其性质分为重、滑、凉、软、轻、粗、温及锐。滑和重性的药物可治气类病;凉和软性药可治胆汁病;轻、粗、辛及锐药可治粘液类疾病。轻、粗及凉性药可使气增加,而胆汁则可因温、锐及滑药而加多;重、滑、凉及软药可使粘液增多。”〔34〕根据药物的不同类型详列了各类药物采用的不同物质,诸如金属及有机药系出自红金、黄金、银、铜、铁、绿松石、珍珠、贝壳、珊瑚和蓝宝石。而矿物质药则包括盐、铅、边缘石、矾及五灵脂等,关于动植物药类列有人药动植物及其部位。把药物分门别类的同时,对其药理药效均有说明。 (3)秘诀医典,分92章,主要论述对《四部医典》的内容用法术去研究不同器官的位置及其功能,并讲解在人体外表用手指测定内脏器官的手法等医诊方法。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详细分类和治疗方法,如综合症、热症、寒症、虚热症、伏热症、非热非寒症、肺痨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胸科、脏腑科、神经科、疑难病、手术病、外伤、中毒、老年病等病理科目。还详细论述了对各种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泉水疗法、护理疗法、热疗法、凉疗法、器械疗法、食物疗法、油奶疗法及各种宜忌等。 (4)后续医典,分27章。主要论述药物分类、药物原理、药物性能、配药方剂、技术、药剂种类(汤药、丸药、膏药)、药物用途、用药方法、辨证用药以及药物治疗同其他疗法互相配合的方法、原理等。特别注重讨论有各种治疗作用的药物,同时也研究方剂。如详尽地叙述了关于脉诊、尿诊等诊断及化验的方法,为准确地判断病情、对症下药,创造了先决条件。“诊病主要检查脉象、尿液、痰液、舌苔等进行诊断。讲解如何配伍制作干粉药、汤药、丸药的方法;讲解什么药治什么病,其作用、用量、如何用等知识;讲解什么时候什么病用药医、放血、艾灸、针刺、敷疗等五种疗法的用法。”〔35〕 2.蒙医经典 曼巴扎仓的学僧,在学习《四部医典》的基础上,必须学习和研究蒙古医学方面的典籍,学会和掌握蒙医医疗技术。蒙古医学方面的典籍主要有: (1)《白露疗法从新》:是18世纪40年代末期卫拉特蒙古伊希巴拉珠尔的以临床各科为主的、治疗各种疾病的综合性著作。他把疾病分类为74种,把临床各科细分为三邪、内科、热症、温病、传染病、脏腑病、五官科、妇科、小儿科、杂病、胎毒疮、外伤科、阿搭(癫痫)中毒等。并且每一科目中也有不少详细分类,如五官科细分为头病、眼病、耳病、鼻病、口腔病、巴乎(瘿)病等。他把各科内容分44章,对其病因、症状和治疗分别予以论述,并讲述对各科疾病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方法。有脉诊、尿诊、腹泻剂、涌吐剂、配药须知(药物剂量、碾末、代用、加减等)、药物泡制法、针灸、放血穴位等内容,还附加对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止和治疗述说。伊希巴拉珠尔在《白露之泉》中,提出了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虫菌等六种病症为核心的“六基症”学说。作为临床各科的理论指导,接着在《白露疗法从新》、《甘露点滴》中,进一步阐述了“六基症”理论,从而使这个学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较系统的发展,成为蒙医学病因辩证的理论指导。《白露疗法从新》中的骨伤科部分里,写有外伤诊法及脱臼诊法。在“治疗旱獭疫”一节里,将旱獭疫的病因、病性、症状、治法、危害性、预防措施、传染途径、病源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证实了“吃食冬眠中的病旱獭肉会传染旱獭疫”,进而得出鼠疫由有病旱獭传染的结论。 (2)《方海》:是19世纪初卫拉特蒙古敏如尔•占布拉却丹金璞尔莱的关于蒙药方剂学的完整系统的经典著作,收集了不少灵验的药方。详细论述了与临床理论、治疗原则、饮食起居、疗术护理密切结合的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传染病、温病科等临床各科的近200种方剂。他把近200种方剂分为76章,做了详细论述,同时简要论述了病因、病机、疾病分类、治法等内容,并记载了古典著作中没有过的不少新内容。他在《方海》中分药物种类、药物名称、药物产地、药物形态、性能、性、味以及配药、用药方法等详细分类解说。《方海》“吸收《四部医典》的理论和经验时,结合了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例如,阐述了‘赫依症’的三种治法;分别论述了成熟热和扩升热;详细论述了眼科九十四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巴乎(瘿)症酸马奶疗法等都是该书中提出的新论点和蒙古传统疗法。该书也载入了几种中医方剂。”〔36〕《方海》里也有把放血疗法与临床各科病症相结合的内容。 (3)《认药学》、《蒙医正典》、《蒙医药选编》、《珊瑚验方》等,均为蒙医药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曼巴扎仓的学僧学习和参考的重要典籍。 ①《认药学》,是18世纪著名的药物学家、内蒙古“察哈尔格西”罗布桑苏勒和木的著作。他撰写厂《珠宝、土、石类认药学》、《木、田野、滋补类认药学》、《草类认药学》、《盐、灰、动物产品类认药学》,其总称之为《认药学》,是一部关于蒙药学研究的完整的专著。他把678种药物分成珠宝、土、石、木、田野、滋补、草、盐、灰、动物产品等十大种类。主要说明了每一种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并简要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功能、质量、种类等内容。并讲解了认药和采集的方法,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提供了认药和采集使用的理论知识。 ②《蒙医正典》,是19世纪著名的药物学家、内蒙古奈曼旗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一部完整系统的研究蒙药学的重要经典著作。《蒙医正典》图文并茂,独树一帜。他针对当时蒙古地区藏、汉、蒙药物名称的混淆现象,将药物学书籍同各家临床经验相结合,把药物按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等类分为八类二十四种。详细阐述了879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人药部分、采集时节以及炮制方法等内容。并且用汉、蒙、藏三种文字对照了药物名称,用藏、汉、蒙文书写注释药物插图,有外科手术器具图解,针灸穴位图解里就有300多个穴位,图解说明了100多个放血穴位,有人体各部划分法图解说明,还附录了576幅药物插图图解。《蒙医正典》里有药浴的方剂、性能、疗效等内容,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描述和理论概括。 ③《蒙医药选编》,是19世纪达赖王旗(今蒙古国)罗布桑却丕勒的著作。在《蒙医药选编》里,用97章较详细地论述了临床各科,兼论汇编药物、方剂、疗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用专章论述了诊断法,还记载了有关治疗“旱獭疫”方面的内容。《蒙医药选编》里有药浴的方剂、性能、疗效等内容,并对之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描述和理论概括√在“关于灸疗”一章中,分为灸用白山蓟绒、适应症、禁忌症、烤灸穴位、烤灸程度、灸法效果等七个题目内容,在“烤灸穴位”一节里对130多种穴位的取穴、主治等方面做了很详细的阐述。还专写“放血疗法”一章,分为适应症、禁忌症、放血时间、血管包扎法、放血法、放血穴位以及对症穴位、注意事项等八个部分做了论述。 ④《珊瑚验方》,是19世纪末期内蒙古察哈尔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著作。《珊瑚验方》,是以《四部医典》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为指导,把《四部医典》的医学理论同蒙古人的身体素质、生活习俗、蒙古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及古代传统蒙古医药相结合。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博采各地蒙医的有效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兼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及俄罗斯的医学成果,可谓是集百家之大成熔于一炉之作。《珊瑚验方》,以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温病、时疫等多发病的治疗为主,同时载入220多种方剂、100种零星疗术、38种药物炮制法以及土茯苓、俄罗斯进口土茯苓的使用法等。还论述了灸疗与临床结合的内容,也有放血疗法与临床各科病症相结合的内容。 3.实践活动 曼巴扎仓的学僧,除了从事一般宗教活动、学习藏医、蒙医原理外,还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多用典型病例传授理论及临床经验、外出采药、熟悉药性、在庙里制药,并给各地患者看病诊病治病疗理等。 (1)传授。传授验小便、针灸、刺血、内外科诊断法、药物配制、人体构造、人体的形成、病由等知识。诊断病情时,非常注重正确方法和原理,对病症诊断大体分具体考查、细致考查、医治是否容易等三步进行。具体考查病症时,采用动因素考查、征兆性考查、援与害方面的考查等一般使用的方法,还采用尿液考查。用尿液分析考查疾病,是曼巴扎仓的独特治病方法。因此非常注重尿液分析,认为尿是清显各种疾病的明镜。“在医疗上,常常不看病人而问尿液情况和有关的特征为依据,诊断出是什么病,并开出药方。因此,有脏病诊脉,腑病查尿诊断之说。……在蒙医学研究中,尿液的形成原理是:人所饮食的东西到胃里后,渐渐的分离成营养型和糟粕型。糟粕型进入肠道之后,分离成千稀两部分,稀的部分通过结肠脉搏集中到膀胱里。营养型通过肝脏变成血,血的糟粕集中到胆囊里,血的营养部分变成体内的黄水,满足全身各部的需要。胆囊中的糟粕变成尿结物,通过脉搏集中到膀胱里,从而改变尿的颜色。因为膀胱中的尿结物是来自‘胆’区,所以,体内的冷热可从尿中诊断确定。观察尿液的方法有:静放观察、搅动观察、趁热观察、气消观察、冷却观察等五种观察法。如趁热观察时,观察尿液颜色、蒸气、嗅味、泡沫等四方面观察。当尿液蒸气消失,还温和时,观察分析尿结物和发泡物。还要观察尿液冷却后的变化、变化规律、变化后的状况等三方面进行分析。”〔37〕 (2)采药。每年都要按季节去野外认药和采药,一般是六七月份到野外山地采药、十月份每周一次到野外采药,回庙后上一僧热的师兄根据采集标本讲授药物生长的知识,以识别其生态变化和药物性质等。 (3)制药。曼巴扎仓的“药味分矿物类、植物类、动物类三部分。根据生物形状和用途,分宝药、石药、土药、木药、营养药、草药、动物药等八大类;从药物的作用又分十八项。该扎仓配制的药有以下几个特点:药的范围小、相互冲突少、携带方便、益处大。制药以诃子(藏青果)为主,并注意药的味道和药劲,还要用一些水银和奶酪等,这也是一个独特之处。”〔38〕到八月份将采来的药材分味泡制和配制药剂,药制成后,根据教规,扎仓的全体喇嘛诵经祝愿各种药物灵验。诵经后,即将所制药品分发给扎仓的喇嘛,以便使用;并剩下一部分,备于供应来诊群众。 4.行医道德 由于藏医、蒙医本身就与佛法有着极为密切之渊源,所以医德之概念在曼巴扎仓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医德视作医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蒙古医药学有悠久的历史,曼巴扎仓的学僧在10年左右的学习期间,基本形成了医德观。学成毕业后,十分讲究高尚的行医道德,不但要负责医治病人的生理病患,同时也担当着照顾病人的心灵健康的责任。曼巴扎仓的学僧,自入门学医开始便会每天必须背诵出自《四部医典》及相关医典中的医师戒誓,如对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亲疏,治病施药不能设定条件及固定回报,不贪钱财名利及不视病人之排泄物为污秽等。《四部医典》中亦提及医师与医师之间的关系、对医师的品德要求、医师对徒弟的责任及治病态度等问题。 《四部医典》中明确规定子医生职责及职业道德,具有法规的文化意蕴。如对学僧的“智力”是这样要求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应当有聪明的智力,要有深刻而迅速的理解力,良好的记忆力。应当能读;能写,以便学习所有的医学内容,掌握医书的内容。”〔39〕学僧如此,对于师父则要求博学而善讲解,并通情达理,仁慈为怀,成为学问道德俱佳的楷模。要求医生要有同情心,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带任何偏见,遵守医生的11条誓约。这11条誓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1)学医的人,应把老师奉若神明;(2)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深信不疑;(3)尊重医书;(4)同学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对病人富于同情心;(6)不嫌弃病人的排泄物;(7)视药王及专家们为医学之护卫者;(劝医疗器械是神圣之物应倍加爱护;(9)药物是极其珍贵的,是实现愿望的东西;(10)药物是不死的甘露;(11)药物是给药王和诸医神的贡品。〔40〕 医生必须有实际的医疗经验,不仅要会诊病,而且要通晓各种医疗器械,进行各种必要的化验、急救和手术。并且是这方面合格的医生、医药方面的专家、掌握所有医护手段的全才。 对曼巴扎仓喇嘛医生的行医道德,德勒格先生做了高度概括: (1)医生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要精通医术,致力于为众生治病救难,不能与医生的誓言相违背。“要把六方世俗的众生,视为自己的父母”,“爱护他人胜于爱护自己。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不加歧视。”强调医生要忠于职守,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的天职。 (2)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不图财,治病不分贵贱,对穷人要有悲悯心,扶贫济困,对病人不论男女、丑美平等对待,不贪女色,不谋取私利,要舍弃自私、贪婪和狡诈,不做坏事,不酗酒。 (3)对病人要保守秘密。医生在病情没有诊断清楚前,不能胡乱猜测,只有在完全确诊后,才向病人说明病情,告诉病人如何治疗和如何配合治疗等方面的要求等。 (4)医生在医术上要精益求精,不保守、不守旧,重视医术交流。虚心学习,做到老,学到老,不懂就学,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误病人生命。 (5)医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在同学同事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对老师极大地关心,把他当成自己的“神”。〔41〕 由此可见,曼巴扎仓对学僧的医德医风培育,是十分严格的。培养他们在闻、思、修三个方面所必备的正确态度: 在“闻”方面,要求他们必须认.定,他们的医学研究和行医完全是为了病痛者,使自己学到的学识,一定要好好地应用于病痛者,就是要具备无上开悟心态。在“思”方面,要求做一个医生,必须养成四无量心,即悲心、慈心、喜心、舍心。这四种心,必须成为医生本能的一部分,以应付外来的一切干扰。在“修”方面,就是要修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佛教徒所遵循的道德规范。 因此,做医生的则更应该做到持善除恶,解脱他人的痛苦。〔42〕 (五)喇嘛日木扎仓 喇嘛日木扎仓(即菩提道学部),是学习和研究成佛之道,即以显宗、密宗兼学的学部。喇嘛日木扎仓一般是在没有却伊拉扎仓和卓德巴扎仓的寺庙设立的,因为喇嘛日木扎仓既要修习却伊拉扎仓的主要经典《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人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等“五部大论”的基本要理。又要修习卓德巴扎仓的《毗卢遮那成佛经》、《密集金刚根本经》、《大威德金刚根本经》、《胜乐金刚根本经》等密宗要理。但也有例外,有的寺庙既有却伊拉扎仓,又有卓德巴扎仓,还设有喇嘛日木扎仓。喇嘛日木扎仓与却伊拉扎仓不同,不进行广泛的佛学研究,而是以教义学为宗旨,用修行的方法对宗喀巴大士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进行学习和研讨。 喇嘛日木扎仓学修期为10—15年,毕业考试合格后授予“沙德仁巴”学位。取得“沙德仁巴”学位的人,必须精通卓德巴扎仓的《毗卢遮那成佛经》、《密集金刚根本经》、《大威德金刚根本经》、《胜乐金刚根本经》等经典和喇嘛日木扎仓要学修的经典。深入研究成佛的菩提道学,还要具备翻译经文的知识。 1.修习经典 喇嘛日木扎仓主要修习和研究的经典有: (1)显宗五部大论概要,即印度大论师法称的《释量论》、慈氏的《现观庄严论》(亦称《般若经沦现观庄严颂》)、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月称的《人中论》、印度大论师公德光的《戒律本论》,印度论师世亲的《俱舍论》等五部大论的重点、要点,理解藏传佛教的因明学,,修行菩提道的次第、僧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戒律等。 (2)密宗要理,《毗卢遮那成佛经》、《密集金刚根本经》、《大威德金刚根本经》、《胜乐金刚根本经》等经典的重点、要点部分。全面理解藏传佛教密宗的基本教义、人生观和世界观,修习密宗次第,理解密宗设坛、供养、经咒、灌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而理解密宗的基本教义、要理和主要修行方法。 (3)宗喀巴大士的有关著作,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理解藏传佛教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即下士、中土、上士之道),理解止观的修行方法;修习《七部量论入门启蒙》(又称《因明七论》),理解藏传佛教因明学七部基本知识和理论;理解藏传佛教对外境、内心的性质、差别、功用的修习方法;修习《密宗道次第广论》,理解藏传佛教密宗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修行次第、仪轨、方法,理解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世界观。 宗喀巴大士,从1388年起,开始了他辛勤的著述工作,一直坚持不辍,一生中完成了上百种佛学著作。1402—1406年间,完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这两部著作自成一家,构成了宗喀巴大士的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代表了他在显教、密教方面的全部见解和看法,是宗喀巴大士推行宗教改革和后来建立格鲁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4)宗喀巴大士的两大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的有关著作,修习贾曹杰、克主杰等圣人对五部大论和密宗经典的注释、评论等。贾曹杰的有关著作有:《现观庄严注释•精髓饰》、《人中论略义》、《中观宝鬘论疏》、《中观四百论注疏》、《二谛讲义注释宝鬘》等;克主杰的有关著作有:《现观庄严沦疏•难题明述》、《中观宝鬘》、《善缘大纲开眼论》等。 2.菩提道次 菩提道的“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成佛之意;“道”是道路的意思,也就是方法之意。三士菩提道的三个层次是修证无上菩提道的三个必经阶段。多识仁波切指出:“如三人同行,下士走完下士道就到达目的地;中上二士同行走完中士道;上士单独进人不共道,走完最后一段历程,达到无上断悟境界,以全知全能投入利众事业。”〔43〕先修下士道,皈依三宝,深信因果,止恶修善,以期远离恶趣。然后进修中士道,先思维生死总别过患(总谓三苦、六苦、八苦等,别谓六道别苦等),进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发起断除一切烦恼和有漏业的决心,精勤修学戒、定、慧三学,由此出离三界生死。再进一步修上士道,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显宗单修三土道,可证无上果,密宗以三士道为先行法,修筑二种菩提心根基,然后进人无上密道,速证佛果。”〔44〕下土道,指脱离三恶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外,发大菩提心者若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多识仁波切把《菩提道次第》的内容概括为八观、三行、三取舍: 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 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 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 以上为三士道八观。 下士道:皈依三宝,重视业报行; 中士道:一心解脱,修习“三学行”; 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以上为三士道三行。 下士道:舍去今生今世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 中士道:舍去对轮回身世的贪恋心,求取息灭涅槃之乐; 上士道:舍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以上为三士道三取舍。 修菩提道有三要,即:目标要远大,胸怀要宽广,步子要稳健。〔45〕 菩提道诸法门安排的前后顺序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和因果性。下士道主修人天福报,这是下土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也是中、上二士的修道基础;中士道修解脱心,解脱法是处于中士层次的小乘心量的众生的修行目标;上士道修出离心,上士心量的修行人,能从智慧的角度认识到世间过患,因而对世间的福乐不生贪恋,从慈悲的角度不忍离世而放弃利众事业,富有大乘佛教积极人世的思想。下士道改变世俗的短浅眼光,放眼后世。中士道改变留恋苦世的思想,追求出离轮回。上士道破除自私自利的贪心,树立利乐众生的思想。 四、余 论 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佛教文化产物。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各扎仓都有丰富的经典、齐全的设备、严格的戒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组织形式,造就了很多广识博学的藏传佛教各类人才。藏传佛教高深学问是学僧们通过在寺庙的不同扎仓里学习不同课程,通过辩论、考核、升级并获得相应学位来研修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德们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和精湛的学问,诚实、谦虚、简朴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赢得了蒙古族信众的尊敬和爱戴。正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通过寺院教育,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佛学界造诣高深的佛学家。也培养出一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天文历算学家、医学家、戏剧、音乐、建筑、工艺美术家。寺院不单纯是诵经坐禅、传播佛学理论的场所,还是从事绘画、雕塑、舞蹈、建筑等艺术活动及医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研究工作的基地。”〔46〕寺庙扎仓成为佛教文化教育的中心,广大喇嘛成为蒙古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蒙古族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到了近代有的寺庙办起了学校,如达尔罕旗莫力庙自立完全小学校、扎鲁特旗梅林庙喇嘛学校、嘎达苏庙喇嘛学校、布尔吉庙喇嘛学校、库伦旗蒙医学校等。20世纪初,达尔罕旗莫力庙修建了十几间砖瓦房,开办了一所“莫力庙自立完全小学校”,招收本旗和外旗的蒙汉学生100多人(后来在校生达300人),配备了从沈阳蒙旗师范聘请来的5名教师,拨千亩耕地;,以做学校经费。民国十二年(1923年),库伦旗第23任札萨克达喇嘛罗布桑林沁,迫于当时的形势发展、广大旗民和喇嘛们的要求,在兴源寺创办了蒙医学校,从达尔罕旗莫力庙曼巴扎仓请来博彦特古斯蒙医、从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瑞应寺曼巴扎仓请来毕力格图蒙医任教,从寺庙的年轻喇嘛中挑选从聪慧好学的10人,在第一期培训班专门学习蒙医,学期3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扎鲁特旗在梅林庙成立了喇嘛学校,推荐旗内优秀青年到喇嘛学校学习,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部分青年喇嘛也来人学;约有100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扎鲁特旗在嘎达苏庙、布尔吉庙分别成立了喇嘛学校,各有学员30人左右,在学习藏语的基础上,学习蒙古文。随着这些寺庙学校的成立,又为蒙古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知识人才,大大促进了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注释: 〔1〕哲里木盟地方志编委会:《哲里木盟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9页。 〔2〕多识仁波切:《藏学研究甘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3〕察仓•尕藏才旦:《中国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471页。 〔4〕额尔敦昌:《内蒙古喇嘛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5〕同上,第36页。 〔6〕同上,第37页。 〔7〕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8〕姜安:《藏传佛教——雪域高原独特神秘的文化现象》,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9〕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第239页。 〔10〕多识仁波切:《藏学研究甘露》,第149页。 〔11〕额尔敦昌:《内蒙古喇嘛教》,第37页。 〔12〕陈•巴特尔:《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3〕贾拉森:《阿拉善广宗寺》,《内蒙古喇嘛教纪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1997年版,第101页。 〔1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 〔15〕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28页。 〔16〕特沫若:《瑞应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17〕梁冰:《喇嘛教在鄂尔多斯的传播及影响》,《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篡委员会1983年版,第90页。 〔18〕特沫若:《瑞应寺》,第87页。 〔19〕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44页。 〔20〕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31页。 〔21〕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33-234页。 〔22〕陈•巴特尔:《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第153页。 〔23〕李汶忠:《中国蒙古族科学技术史简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24〕祈竹:《祈竹仁宝哲文集》(四),虚云印经功德藏;2004年版,第343页。 〔25〕马兰、李立祥:《雍和宫》,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6〕李汶忠:《中国蒙古族科学技术史简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7〕多识仁波切:《密海灯塔》,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8页。 〔28〕弘学:《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页。 〔29〕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发展概述》,《内蒙古喇嘛教纪例》,第27页。 〔30〕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39页。 〔31〕同上,第237页。 〔32〕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33〕特沫若:《瑞应寺》,第92页。 〔34〕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西藏医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91页。 〔35〕特沫若:《瑞应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36〕巴•吉格木德:《蒙古医学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37〕特沫若:《瑞应寺》,第95页。 〔38〕特沫若:《瑞应寺》,第96页。 〔39〕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西藏医学》,第117页。 〔40〕丁守璞、杨恩洪:《蒙藏关系史大系•文化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41〕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第241页。 〔42〕特沫若:《瑞应寺》,第97页。 〔43〕多识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佛学名著译解》,第206页。 〔44〕同上,第205页。 〔45〕同上,第206页。 〔46〕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