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书题解:百喻经 解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书题解:百喻经 解题

   经名:百喻经

  著译者:僧伽斯那著;求那毘地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百喻经》又名為《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譬经》,《百喻集》共四卷,印度僧人僧伽斯那著,其弟子求那毘地译於南齐永明十年(492),收於《大正藏》第四册。本经於十二部经中,属於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是以寓言形式,用一百则(实為九十八)故事来说明佛教的基本教义。每卷之首列有全卷故事之名,而且每则故事名之末尾皆冠有「喻」字,以切经题,故事之名则是内容的要点。每则故事均是由一譬喻故事以及此譬喻故事中佛教教理的训示两部分合成。

  本经的卷数,从藏经目中依时间先后的记载在《出三藏集》、《歷代三宝纪》、《大唐内典录》皆载是十卷;《眾经目录》、《开元释教录》记载四卷,宋元明清各版藏经说是二卷;但《高丽藏》及《法宝勘同目录》则说四卷。本经卷数的记载虽有所不同,但皆记载為僧伽斯那撰,求那毘地译,可见其篇幅歷代虽有变动,内容则应无多大差异。又所收录故事如出《三藏集记》、《开元释教录》,皆云有百事。然而至《法宝勘同目录》则记载為九十八喻,现今《大正藏》,《高丽藏》中收录的亦是九十八喻。

  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应当时印度所流行的文体,但印度到目前為止还没有发现本经的梵本。依学者推测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為佛教学者採取应用。

  在本经的末尾有「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一句,因此「痴花鬘」可视為百喻经的原名。华鬘是以丝缀花而成花圈,可掛在颈间或装饰在身上,為印度的风俗之一。故本经是把各种不同的故事寓言用佛教说贯串起来,故名「华鬘」。而经中多借愚人的行事做譬喻,遂冠以「痴」字,实在非常妥贴,有趣而雅緻。在本经末的偈颂中说:「此论我所造,和合喜笑语,多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如似苦毒药,和合於石蜜。药為破坏病,此论亦如是。正法中喜笑,譬如彼狂药,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如服吐下药,以酥润体中,我今以此义,显发於寂定。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僧伽斯那以轻鬆谐笑的笔调,不取严肃的说教,以使佛法的易於深入人心,「痴鬘」,正能表示这个意义。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经形成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二、三世纪之间,而此时是部派佛教衰落,大乘佛教兴起的时期,内容对大小乘的调和及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思想做了概括和总结,透过故事用比喻的形式把这些深奥的佛教哲理表现出来。

  二、本经佛教思想很丰富,内容蕴含佛教的伦理思想,如对戒律的重视及贪、瞋、痴三毒的克制等等,这些思想对於认识和研究那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佛教思想都有著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本经的寓言以它的集中和独具的特色,在汉译佛经寓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四、本经汉译的目的原是為了宣扬佛法,却无意间為我国寓言文学创造了一批具有印度色彩的又极其中国化的寓言作品,并表现自身的独具特色,為中国寓言文学创作平添了几分光彩,拓展了极富想像的空间。

  五、本经中的故事,篇幅虽短,却生动有趣,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不衰,在文学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近代鲁迅先生曾出资在金陵刻经处刻印此经。另有不少人将其中的故事白话化,使其影响更加深远。

  本经集录九十八则譬喻故事,每则故事的结构大体一致,皆是由一譬喻故事,结尾為佛教教理说明。其中大部分故事是以一般民眾為教化对象,也有对外道、出家眾、国王等而说。各卷喻名如下:

  卷一:共二十一则譬喻,用反喻说明对治贪、瞋、痴、慢、疑等十种烦恼及正确的知见和修行方法等诸道理。

  一、愚人食盐喻           一二、煮黑石蜜浆喻

  二、愚人集牛乳喻          一三、说人喜瞋喻

  三、梨打破头喻           一四、杀商主祀天喻

  四、妇诈称死喻           一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五、渴见水喻            一六、灌甘蔗喻

  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一七、债半钱喻

  七、认人為兄喻           一八、就楼磨刀喻

  八、山羌偷官库喻          一九、乘船失釪(盂)喻

  九、叹父德行喻           二○、人说王纵暴喻

  一○、三重楼喻           二一、妇女欲更求子喻

  一一、婆罗门杀子喻

  卷二:共二十则譬喻,用反喻说明如何修行善法、持戒、五欲过患、守护诸根、生老病死苦和一佛乘三乘道等道理。

  二二、入海取沉水喻         三二、估客偷金喻

  二三、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      三三、斫树取果喻

  二四、种熬胡麻子喻         三四、送美水喻

  二五、水火喻            三五、宝篋镜喻

  二六、人效王眼瞤喻         三六、破五通仙眼喻

  二七、治鞭疮喻           三七、杀羣牛喻

  二八、為妇贸鼻喻          三八、饮木桶水喻

  二九、贫人烧粗褐衣喻        三九、见他人涂舍喻

  三○、牧羊人喻           四○、治秃喻

  三一、雇借瓦师喻          四一、毘舍闍鬼喻

  卷三:共二十四则譬喻,用反喻说明世间虚妄、持戒、布施、正确的知见、五蕴皆空及一乘三乘融合等道理。

  四二、估客驼死喻          五四、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四三、磨大石喻           五五、愿為王剃鬚喻

  四四、欲食半饼喻          五六、索无物喻

  四五、奴守门喻           五七、蹋长者口喻

  四六、偷犛牛喻           五八、二子分财喻

  四七、贫人作鸳鸯鸣喻        五九、观作瓶喻

  四八、野干為折树枝所打喻      六○、见水底金影喻

  四九、小儿争分别毛喻        六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五○、医治脊僂喻          六二、病人食雉肉喻

  五一、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六三、伎儿著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

  五二、伎儿作乐喻          六四、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五三、师患付二弟子喻        六五、五百欢喜丸喻

  卷四:共三十三则譬喻,反喻说明正确的修行、持戒、布施、瞋恨的过患、解脱方法等道理。

  六六、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八三、獼猴喻

  六七、夫妇食饼共為要喻       八四、月蚀打狗喻

  六八、共相怨害喻          八五、妇女患眼痛喻

  六九、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八六、父取儿耳璫喻

  七○、尝菴婆罗果喻         八七、刼盗分财喻

  七一、為二妇姑丧其两目喻      八八、獼猴把豆喻

  七二、唵米决口喻          八九、得金鼠狼喻

  七三、诈言马死喻          九○、地得金钱喻

  七四、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九一、贫人欲与富等财物喻

  七五、驼瓮俱失喻          九二、小儿得欢喜丸喻

  七六、田夫思王女喻         九三、老母捉熊喻

  七七、搆驴乳喻           九四、摩尼水豆喻

  七八、与儿期早行喻         九五、一鸽喻

  七九、為王负机喻          九六、诈称眼盲喻

  八○、倒灌喻            九七、為恶贼所刼失[叠*毛]喻

  八一、為熊所囓喻          九八、小儿得大龟喻

  八二、比种田喻

  和本经同属譬喻经典体系的在藏经中共有六部:

  1. 后汉.支娄迦讖译,《杂譬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集录十二则譬喻。

  2.失译,《杂譬喻经》,二卷,《大正藏》第四册,集录三十二则譬喻。

  3. 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又名《杂譬喻集经》、《杂譬喻经》、《旧杂譬喻集经》、《集譬经》,二卷,《大正藏》第四册,集录六十一则譬喻。

  4. 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集录三十九则譬喻。

  5. 道略集;鳩摩罗什译,《眾经撰杂譬喻》,二卷,《大正藏》第四册,集录四十四则譬喻。

  另有单译的譬喻经,如:

  1.吴.支谦译,《猘狗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2.西晋.法炬译,《群牛譬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3.东晋.竺曇无兰译,《大鱼事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4.唐.义净译,《譬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5.宋.施护译,《灌顶王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6.宋.施护译,《医喻经》,一卷,《大正藏》第四册。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前五篇文章

佛书题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解题

佛书题解:父母恩重难报经 解题

佛教典籍简介:《俱舍论》

佛教典籍简介:《唯识二十论》

 

后五篇文章

佛书题解:修行道地经 解题

佛书题解: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 解题

佛书题解: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解题

佛书题解:贤愚经 解题

佛书题解: 六方礼经 解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