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能海上师 集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临时使用>

  说明:

  本资料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上师审阅。

  本资料主要面对讲寺内部及函授学员学习临时使用,仅供参考,请勿翻印。由于记录整理者水平、时间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诸如误听误记等错误,如在阅读中发现,请及时指出,并反馈给讲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函授部联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三门县高枧多宝讲寺函授部

  电话:13325960233

  网址:http://www.duobaosi.com/bbs/

  电子信箱:hanshou@duobaosi.com

  第一讲1

  第二讲14

  第三讲27

  第四讲40

  第五讲56

  第六讲70

  第七讲85

  第八讲103

  第九讲117

  第十讲129

  第十一讲146

  第十二讲164

  第十三讲181

  第十四讲197

  第十五讲220

  第十六讲236

  第十七讲251

  第十八讲267

  第十九讲284

  第二十讲300

  第二十一讲320

  第二十二讲339

  目 录

  缘起及藏地佛教简介 1

  缘起 1

  藏地佛教分期概况 1

  宗大师简历 4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7

  释题目 8

  启白宗大师 10

  归敬颂 11

  归敬上师 11

  归敬广般若传承祖师 12

  归敬深般若传承祖师 14

  三士前导 15

  下士道 18

  中士道 24

  上士道 28

  止观修法 31

  密乘道 33

  回向 37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40

  归敬颂 40

  初 三士前导 41

  甲初 有暇资圆之信乐 41

  乙一 得八有暇 41

  乙二 得十圆满 43

  丙一 依内五种 44

  丙二 依外五种 46

  甲二 入道方便 48

  乙一 亲近善士 48

  丙一 亲近之功德胜利 49

  丙二 所亲近之德 52

  善知识十德 52

  依止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0

  不善依过患——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4

  丙三 能亲近之事 65

  丁一 意乐 65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68

  丁二 加行 70

  乙二 听闻正法 70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0

  听闻正法轨理 73

  断器三过——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7

  能依学者之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78

  乙三 如理作意 80

  乙四 法随法行 83

  二 下士修法 87

  甲初 念无常 87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决定 87

  乙二 死不定何时来 87

  乙三 死至时无可拒止 88

  乙四 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88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89

  甲二 观恶趣 93

  乙一 游履何道自无主宰 93

  乙二 狱中寒热等苦 94

  乙三 饿鬼饥渴等苦 94

  乙四 畜生饥饿互食鞭打负重杀害等苦 94

  甲三 归三宝 97

  乙一 决定 97

  乙二 信乐 98

  乙三 受归 98

  乙四 行持 99

  丙一 别学 99

  丁一 应止者 99

  丁二 应持者 101

  丙二 共学 104

  甲四 明业果 106

  乙一 认业果决定 107

  丙一 五果 107

  丁一 异熟果 108

  丁二 等流果 111

  丁三 增上果 114

  丁四 士用果 116

  丁五 离繋果 116

  丙二 四报 118

  乙二 黑白业之取舍 121

  丙一 十善应取 121

  丙二 十恶应舍 121

  十不善之过患 122

  乙三 除黑业四力 128

  丙一 灭现行罪力 128

  丙二 灭过现罪力 128

  丙三 令罪不现行力 131

  丙四 依止力 131

  四力忏悔——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131

  乙四 破邪见 133

  丙一 破毁谤戒乘 134

  丙二 破恶取空 134

  丙三 开示愚痴不畏罪 136

  下士道总结 138

  三 中士修法 141

  甲初 四谛 142

  乙一 苦谛四相 143

  丙一 苦苦 143

  丁一 三苦 143

  丁二 八苦 145

  八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147

  丁三 六道等苦 165

  丙二 苦无常 169

  丙三 苦空 170

  丙四 苦无我 170

  乙二 集谛四相 170

  因集生缘 170

  烦恼行相与过患 171

  淫戒摄修心要——引《律海十门》 178

  集谛四相补充 182

  乙三 灭谛四相 185

  《俱舍》所说灭谛四相 185

  《现观》所说灭谛四相 186

  乙四 道谛四相 188

  《俱舍》所说道谛四相 188

  《现观》所说道谛四相 188

  甲二 三十七助道品 192

  略释 192

  乙一 三四 198

  丙一 四念处 198

  丙二 四正勤 200

  丙三 四如意足 201

  乙二 二五 203

  丙一 五根 203

  丙二 五力 204

  乙三 只七—— 七觉支 205

  乙四 单八——八正道 207

  (附)五种邪命 208

  修行位次 209

  三十七道支的体 211

  十二缘起颂 212

  十二缘起回顾 220

  中士道总结 225

  四 上士修法 226

  甲初 修平等舍心 226

  乙一 怨亲不定想 227

  乙二 自他易地想 228

  乙三 等皆如母想 229

  甲二 修菩提愿心 230

  乙一 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 230

  乙二 正观 246

  丙一 知母 246

  丙二 念恩 247

  丙三 报恩 249

  丙四 悲心 251

  丙五 慈心 254

  丙六 增上心 254

  乙三 结语 258

  甲三 六波罗蜜 262

  乙一 施波罗蜜 262

  丙一 施种类 263

  丙二 施功德 264

  丙三 对治施障 266

  布施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268

  乙二 戒波罗蜜 272

  丙一 戒体 272

  丙二 戒相 274

  丁一 性戒 274

  丁二 遮戒——菩萨三聚戒 275

  戊一 律仪戒 275

  戊二 摄善法戒 276

  戊三 饶益有情戒 276

  丙三 破邪见 278

  丁一 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 278

  丁二 辨无律仪戒菩萨戒则不具支 282

  乙三 忍波罗蜜 285

  丙一 耐他怨害忍 285

  丙二 安受众苦忍 289

  丙三 得法忍 295

  乙四 精进波罗蜜 298

  丙一 云何精进 298

  丙二 如何精进 299

  乙五 静虑波罗蜜 301

  丙一 现法乐住静虑 301

  丙二 能引功德静虑 302

  丙三 饶益有情静虑 302

  乙六 般若波罗蜜 305

  丙一 三种般若(名相) 305

  丙二 二智(体用) 307

  丙三 三慧(得因) 308

  入般若法门 310

  (一)何谓般若 310

  (1)名义 310

  (2)体性 312

  (3)义相 312

  (4)理相 314

  (二)以何故学般若 314

  (1)声缘 314

  (2)菩萨 315

  (3)佛 316

  (4)总说 316

  (三)何等人应学般若 317

  (1)下士 317

  (2)中士 317

  (3)上士 318

  (4)外相 319

  (四)应如何学般若 320

  (1)应舍 320

  (2)应学 323

  (3)闻 326

  (4)思 328

  (5)修 329

  (6)生善 330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332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333

  甲四 四摄法 335

  总说 335

  乙一 布施 336

  乙二 爱语 337

  乙三 利行 337

  乙四 同事 338

  五 密乘修法 340

  甲初 密义略释 340

  乙一 尊贵密 341

  乙二 微细密 341

  乙三 普遍密 342

  乙四 隐显密 342

  乙五 总持密 343

  乙六 发心密 344

  乙七 次第密 344

  丙一 境善巧 345

  丙二 对治善巧 345

  丙三 时劫善巧 348

  丙四 资粮善巧 349

  丙五 师资善巧 349

  乙八 无知密 350

  甲二 密器之铸成 350

  乙一 具足修持菩提 351

  乙二 学习完全次第深修广行般若之教理 352

  乙三 分全证得空理加持而生之密乘信愿 353

  乙四 总颂 354

  甲三 择师法 355

  乙一 拣除者 355

  乙二 应具者 356

  乙三 总法则 359

  甲四 受学密乘戒 360

  甲五 修行要道 360

  乙一 依止 361

  乙二 修行 361

  结愿 362

  思考题 363

  缘起及藏地佛教简介

  第一讲

  缘起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我们这一次讲这个《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说,我们在这里建立了道场以后,给本地的居士们讲经的机会几乎是没有。因为有一些太深了,听不懂,所以说都没有参加。那么,这一个是比较基本的,就是容易懂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还有许多沙弥,他们是依止来学法的,收了依止之后不教诫,那是不允许的。那么来了之后,一定要教授教诫。所以说,我们讲比丘戒他们听不到,那么也要抽一点时间再讲一点。这样子普遍地利益四众弟子,那些居士们也可以参加。

  我们大概一个月讲几次。那么这个教材,因为上海的书店已经没有了,我们自己在印。有书的先拿了书看,没有书的下一次可能我们的单行本会印出来。

  现在我们要讲这个书。因为很多人要产生一种想法:这是藏地的,好象是密法。那么我们先要解释一下。这不是密法,这是《菩提道次第》,是显教。 《密宗道次第》才是密法,《菩提道次第》是显教,并不是密法,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因为这是藏地来的,我们比较陌生,所以我们还是大概地把藏地的佛教也稍微地介绍一下。今天因为没有书,我们就将就讲这一些。先有一个概念,当然详细的是很多。

  藏地佛教分期概况

  藏地的佛教什么时候开始的?在我们汉地唐朝唐太宗的时候,大约是公元七世纪,藏地的一个国王,叫松赞干布,他要跟汉地的大唐友好。他就派一个使者,要请唐朝的公主下嫁给他。那么这样子呢,唐太宗就派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佛教的经典、佛像,还有僧人一起进去。这是藏地开始有佛教的一个开端。

  文成公主下嫁之后,第三代的国王,那就是墀得祖敦,这时他又迎请了汉地的金城公主。所以,汉藏的交流使汉地的佛法也随着大量地涌进藏地,藏地就有佛法。金成公主她生的一个国王,叫赤松德赞,这一位是大兴佛法,在藏地把佛法大大地兴起来。

  但是,藏地本地本来有的宗教叫苯教,这个苯教势力在那个时候还是很厉害。因为佛教兴之后,跟苯教势力有冲突,这个时候里边有矛盾了,新兴的佛教遭到苯教势力的阻挠。这个国王赤松德赞他要宏扬佛法,他就去印度请一个大德——寂护论师,也就是静命论师进藏来宏扬佛法。

  寂护论师是印度请来的大论师,这是很有名的一个。但是他住了几个月,住不住,苯教势力太大。那么,寂护论师他就回到印度去,请了一位当时印度神通最大的一个祖师,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莲花生大师。他请莲花生来,莲花生进藏的时候,一路进来一路降妖斩魔,这样子就把苯教势力基本上压下去了。在公元七七一年的时候,佛教跟苯教开始大辩论。本土的鬼神势力压服之后,在教理上的辩论又开始。最后,当然是佛教胜利之后,就在公元后七七六年的时候,建立一个桑耶寺。公元七七一年开始大辩论,辩论胜利之后,第一个寺院就在藏地建立了——桑耶寺。这是寂护论师跟莲花生大师共同建立的。

  这时候,苯教的势力基本上是解决了,当然不是彻底解决,就是已经降伏了。但是佛教内部,汉地的佛教跟印度的佛教,里边也有一些矛盾。那么再过了大概是二十来年的时候,就是汉地的一个叫支那堪布的,他提出一种不同的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是属于禅宗的一种别派,也不是正规的禅宗。这个说法跟藏地的中观唱反调。当时附和支那堪布的人也不少,支那堪布这个人学问也很大,辩论的辩才也很好。那么这个情况之下,他们藏地的藏王就想起寂护论师,他以前是圆寂的时候已经预言过的,将来是要开始有这个辩论的。他说,如果有辩论的时候呢,就可以请寂护论师的大弟子莲花戒,在印度的,可以请他来参加这个辩论,可以降伏那些邪说。那么支那堪布势力很大的时候,这个国王就想起寂护论师的预言了。寂护论师那时已经不在了,那么就请他的大弟子莲花戒。

  到印度请来之后,跟支那堪布大辩论,辩论的时间有两三年之久,在藏地是很有名的。有一本叫西藏大辩论的书,叫什么名字倒记不清了,你想很厚一本书,里边都是讲那些当时的情况。经过两三年的辩论,最后支那堪布输了,认输。认输之后,他们藏王开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两边辩论,哪一边输了,就要向胜利那边献花圈,同时他就退出藏地,以后藏地就专门通行胜利那一派的教义。支那堪布认输以后,他也很知礼貌,就向莲花戒献花圈,自己就退出藏地。这样子呢,莲花戒的见地是中观见,所以说藏地当时是整个佛教以中观见为一个统帅的势力,以中观的见地来统摄藏地的佛教。这是当时藏地的、印度的佛教情况如此。

  那么这样子,国王传下去,传了几代,传到后来传到迟惹巴瑾国王的时候,又是盛行佛法,大大弘扬佛法。从第一代的松赞干布到后来的迟惹巴瑾,这个两百多年的中间,藏地的佛法大盛。从没有开始有;有,又不断地兴盛。这是叫藏地佛法的前弘期。为什么前弘期?后边还有后弘期。

  因为到了公元八百年代的时候,出了个国王,叫朗达玛,这个是不信佛教的。那么他——这个时候跟我们汉地的唐武宗时间相仿。在汉地,唐武宗灭法,把佛教毁灭,把经书烧掉,搞得很厉害。朗达玛在藏地也搞得很凶,他把佛教的教徒杀的杀,撵的撵;经书烧的烧,毁的毁。这样子,佛法在藏地几乎绝迹了。留下的比丘也不到五个人了。当时有心人,有一个藏地的喇嘛,他为了护持佛教——他就要保持藏地的佛教不要消灭的话,他就牺牲自己。他就是说扮成一个舞剑的剑客,他就是表演舞剑的。他把自己一匹白的马涂了炭,成了个黑马,自己上面披的披肩里边是白的,外边是黑的。这样子,骑了黑马,黑披肩,跑到国王面前,表示他的剑术。他的剑术很好,国王开始是远远地在看,后来,看到他剑术实在好,那就放心大胆地叫他表演。这个喇嘛就在舞剑舞到一半的时候,趁国王看得起劲的时候,就跑过去一剑把他刺死了。刺死之后,马上回头就逃,逃的时候,把白色披肩里边的翻过来。那匹黑马经过雅鲁藏布江的时候,让河水把它冲了成白马。那么他们后面追的人是在追一个穿黑衣服、骑黑马的人,结果他是过了河之后,成了个白衣服白马的人了。所以说迷失方向,没有追到。那么这个喇嘛就逃到一个山上的一个山洞里边,追兵也到处在追,他就跑到山洞里边就穿了喇嘛衣服,就装了在修定。那么这时候,国王派了很多人追寻,那时国王的妹妹她也在搜寻那个刺客,她跑到山上看见洞里一个喇嘛,坐在那里。这个国王的妹妹很聪明,她跑进去,一听,他的心脏跳得很快。那就是说他做了那个刺死国王的事情呢,经过很长路的奔波,坐下来修定,一时心还定不下来。这个国王的妹妹就知道了,她说:“就是你了。”但是她也信佛的,她也就是没有去把他抓住,就这样子过去了。那就是他没有给国王抓起来。这样子,这个藏地的佛教,经过朗达玛的摧残,几乎是雕零殆尽,没有留下几个人了。

  但是,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他没有好久,因为朗达玛死掉之后,没有好久,他后边的国王又继续信佛的,复兴佛教。虽然信起来了,但是出家人也少了,那么这些教徒都没有一定的组织,没有一定的教诫。都有点混乱了。那个时候的佛教徒重视密法,轻视显教,尊重上师的教授,对经典的教诫起了忽视。修行也没有次第,甚至于菩提心、出离心都没有的,就开始学密法。而且修密法的,也修了很多降伏法——就是降伏对方怨敌的那些方法,就是恶法、黑法。那么还有一些是讲戒的,但是对密法不理解。互相地毁谤。这个是,佛教虽然是已经开始恢复了,但是非常混乱。

  那么当时一个藏地的国王他就是感到这个情况,应当要请印度的大德再来重新整顿佛教。他就花了很多气力。当时要请阿底峡尊者要多少金子呢?大概要跟人那么重的金子,才可以请得到。那么这个国王,他为了要请阿底峡尊者,把全国的金库全部拿出来,还差一点,还不够。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就想了,打仗,侵略邻国,来把这个金子弄得来去请阿底峡尊者。但是,他侵略在战斗的时候却失败了,被抓起来了,被邻国抓住了。那么邻国抓住之后,就跟他们藏地说:“你们国王被我们抓住了,你要叫他回去的话,你要金子来赎。”拿金子来赎这个人,可以给他换回去。那么这个使者来了之后,这个藏地的国王他就对他的那些人说,“这个金子我们是请阿底峡尊者的”,他说他情愿牺牲生命,给他们杀掉也可以,不愿意把金子拿来,来赎他这个人。那么这样子,那个敌国就把他国王杀掉了。杀掉之后,当然他们国王的大臣,他下边大臣很悲痛,但是他们要继承他的遗志,把那些金子凑够以后,就请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来弘法。

  那么阿底峡尊者到了藏地弘法之后,他就是提倡两个:一个就是说归依,一个就是要讲业果。所以说,他开始来的时候,专门给人讲三归依,人家给他取一个别号,叫归依喇嘛。后来又是讲黑白业果,人家又取一个名字,叫业果喇嘛。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藏地的佛教很混乱,佛教徒的身份不清楚。跟我们现在一样,又是气功,又是什么,又是道家的,算一个佛教徒,这样子,就是混乱了,佛教徒的界限都不清楚了。他就第一个来个归依,就是说,受了三归依的,这才是佛教徒,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就是以三归依来判。这个呢,在过去,因为是人的智慧高,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以三法印来看的。他相信的教理是符合三法印的,或者是实相印的,这是佛教徒。那么不符合的就是非佛教徒。但这个标准高,一般人衡量起来不容易。那么阿底峡尊者就放低标准,以三归依来衡量。你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不归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邪众的,那就是佛教徒。反之,你归依外道的经书,天魔外道,归依外道的师的,那就是非佛教徒。这个界限非常清明。这样子就把藏地的佛教整顿。

  这个时候藏地的教叫新教。他创立的是噶登派,叫新教。这时候的藏地的佛教叫后弘期,后来又弘扬了。前弘期是静命论师跟莲花生大师他们创立的,后弘期是阿底峡尊者他建立起来的,噶登派。后来噶登派里边又分出萨迦、迦举等等。

  而里边时间久了,流弊出来之后,宗喀巴大师诞生了,在明朝的时候。那么他就把前边那些教派的毛病去掉,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集大成,建立一个格鲁派,就是黄教。这个黄教的创源就是宗喀巴大师。

  那么我们这本《菩提道次第科颂》是依据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来写的。这部书是简单的纲领性的东西。

  它有两个方便。一个是对初学的人。 《广论》里边辩论很多,里边有五大部的内涵,也有因明的那些用的方式,一般人看不懂,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研究。宗大师后来又造了一个《略论》。 《略论》讲修行为主,那些教理的辩论就略掉了。但是这个还是要专修的人,像藏地是喇嘛,专门出家的搞的。那么但是其他的呢,汉地的人对藏地的教派不熟悉,那么有时候一些在家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海公上师就编了这个《科颂》,它是纲领性的东西,把这个《菩提道次第论》的重点都讲了。

  同时还有一个关系,论是开解的,开解的论它是太多,内容太多,修的时候不能那么多一起修。修的时候要颂来修的,要略的颂。略的颂要把里边主要的意思拿出来修,这个《科颂》也是重点在修的。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科颂》。这是有利于真正学法修行的人,那就是当时近慈寺的那些出家弟子们。对那些在家弟子呢,一方面是学教的时候可以简略地学,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照这个修。所以说,海公上师就写了这个《科颂》。

  我们在讲这个《科颂》之前,还是要介绍一下宗喀巴大师的这个人,是怎么一位祖师。看过《宗大师应化因缘集》的,当然是都知道。但是,这本书很厚,看完了,你倒讲讲看,宗大师到底一生几个重要事情,恐怕也茫然,说不出一个名堂。那么,我们这里就简单地把宗大师一生的情况稍微略略介绍一下。

  宗大师简历

  宗大师在公元一三五七年,降生于青海的一个宗喀的地方。宗是水,宗喀那个地方,就是现在西宁市过去一点。他降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边,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三岁的时候,当时是元朝,元朝的元顺帝他要请藏地的一个法王,叫噶mb,他要到他的京城去,到北京去,就是请法。那么噶mb法王经过这个青海的时候,路过了宗喀的地方,看见宗大师。那时是三岁,看见宗大师长得是不平凡,这个器宇非凡,长得非常是突出,这个不是普通的人。他就是,他非常是对这个三岁的孩子非常欣赏,(1B)就在三岁的时候把他授了一个居士戒。三岁的孩子受五戒。我们现在有三十岁的人还不敢受五戒,就怕要犯戒,他那时——宗大师三岁就受了近事戒。

  后来,在宗大师六、七岁的时候,在他家的附近有一个修大威德成就的喇嘛,叫顿珠仁钦,这个顿珠仁钦也是看中了宗大师,他就给宗大师的父亲很多的——藏地的财产嘛,马、羊、牛了,他把牛、马、羊很多就给他的父亲,他要求他的父亲把宗大师交给他出家。那么宗大师的父母亲都是虔诚佛教徒,他们也不贪那些财,那么既然是喇嘛看中他们的孩子呢,他们也很高兴,就交给他出家去了。

  他在七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沙弥戒,他的名字就是贤慧名称吉祥,那就是洛桑扎巴。他依止顿珠仁钦学了很多的经论,七岁开始受沙弥戒,出家了,跟了顿珠仁钦学。

  学到十六岁的时候,这个顿珠仁钦的法学了很多,他想进一步深造,他想进藏。那么顿珠仁钦很赞叹,就鼓励他进藏,到藏地去学法。十六岁就开始离开青海。到了藏地之后,藏地的学法从《现观》下手,他进藏之后学了一些《现观》,他在青海《现观》也学过。

  那么进藏十九岁的时候,在藏地的一个寺院——桑朴寺,他们辩论。藏地的辩论大家照片可能看到过:一个人坐在中间,他立个宗,很多人围在他旁边跟他辩,一个人要辩上千个人。那么这样子,宗大师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参加辩论,他在桑朴寺的时候用《现观》的这本论立宗来辩论,辩论之后成绩非常好,这个是辩论胜利。那么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名气已经显出来了。

  他后来在藏地的那塘地方又学了很多的经论。他跟了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他是非常有学问的,当时是有名的,就叫龚噶贝。他听他讲《现观》,这个《现观》是他有特别心得的《现观》,他听了非常满意。他后来又看了这个龚噶贝他自己作的《现观》的注解。这个注解都是用《俱舍论》来注的。宗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俱舍论》没有学过,他就要求龚噶贝给他讲一次《俱舍论》。 龚噶贝这个时候年纪大了,也很忙,《俱舍论》好久没有讲了。他说,他讲起来恐怕生疏了,不行。他就说,他有一个弟子,他可以给宗大师讲。这个弟子也是当时藏地萨迦派的一个大法师,仁达瓦,大家都知道。龚噶贝就介绍仁达瓦,叫他给宗大师讲。正在这个时候,也是因缘和合了,仁达瓦就来了。

  宗大师经过龚噶贝的介绍,就在仁达瓦那边学了《俱舍》。讲得非常清楚,宗大师对仁达瓦起了极大的信心。从此以后,宗大师以仁达瓦为他的根本师。

  仁达瓦给宗大师讲的东西很多,又讲了很多的——《入中论》,还有《入行论》等,讲了很多遍,《因明》也讲过。他二十三、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又讲过一次《俱舍》。学了好几遍。那么仁达瓦就是宗大师的根本师。大概宗大师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仁达瓦给他讲了《集论》——《阿毗达磨集论》,《释量论》——讲因明的,就是法称论师的。《入中论》也给他讲了,基本上很多的教理都是仁达瓦传授给他的。

  到二十九岁的时候,宗大师受比丘戒。我们很多人,汉地十七八岁就急于受比丘戒,我们宗大师那么标准的大师,二十九岁才受比丘戒。所以说,不要太着急。

  二十九岁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三十二岁的时候,他对《现观》基本上学通了,那么他自己作了一部注解,解释《现观》的,叫《善说金鬘》,一般的略称《金鬘论》,这个是广释《现观》的。

  在三十二岁之后,他因为看到藏地当时佛教的衰败,就是不从戒侓,戒律颓废,他要重兴佛教,要从整顿戒律下手。那个时候呢就改黄帽,他原来的帽子是红的,里边里是黄的。他就是反过来,把黄的戴在面前,红的摆在里头。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藏地过去有几位祖师,是特别重视戒律的,戴黄帽的。那他改了黄帽,就是说他要整顿戒律了。所以说,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整顿戒律,严格的戒律,也是开始形成格鲁派的教派了。

  四十六岁的时候,就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宗大师显教方面的大成。他在这个时候,四十六岁的时候,把显教的教理全部学通了,把它总纳起来,把它联系起来,有体系地写下来一部,就是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广论》是整个的代表宗大师在显教方面的成就。它是有体系有系统地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全部地按照次第讲下来的。所以说,这部教是代表宗大师的显教教理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教的结晶品。

  再他的弟子克珠仁波卿。他年纪小,宗大师圆寂的时候,克珠仁波卿几次地忆念他的师父,痛哭流涕地忆念他。他就是说,过去有什么不懂的,宗大师可以教导他。现在,宗大师圆寂了,他有不懂的,就没有地方问了。宗大师为他六次现身,有一次就现身之后就安慰他,他说,你不要伤心,他说,“你要问,你就看我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好了,你看到《菩提道次第广论》,就看到我一模一样。”这个话就怎么说呢?宗大师的法身就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你找他的肉身,这是一个人;你要问他的法,你就问《广论》就可以了。你只要《广论》学通了,等于说天天看到宗大师一样。那么,这样子说,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价值也可想而知。

  在宗大师五十岁的时候,四十六岁写《广论》,五十岁的时候写的是《密宗道次第》,这是密教的。四十六岁以前,以显教为主,四十六岁以后,学密法为主了。所以说,五十岁的时候,《密宗道次第广论》写了这一部。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跟《密宗道次第广论》,是把整个宗大师的显密的思想全部都阐述出来了。

  我们现在依据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法流,最初追溯到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这个《现观》就是宗大师第一次辩论胜利的那一部论,也是他第一次学的五大部之一。那么从《现观》等流下来,到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他重要地依据这两部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来源就是如此。

  到五十九岁的时候,他因为有些人要学法、要修法,对这个《广论》辩论太多,那么又写了一部《略论》。把辩论的部分都略掉了,而把修行的方面呢还是保存得很完整。所以说,《略论》是指导修行的,《广论》是引导开解的。这两部各有它的特色。在五十九岁,写《菩提道次第略论》。

  宗大师他创立格鲁派的特色,就是说他的知见,以龙树菩萨的见为主。他在写他的这个《广论》当中,跟那个《入中论》的注解里边,都阐发了龙树的那个根本的见,而在里边又批判了很多错误的谬见。这个,我们在菩提道次第的止观章里边,《毗钵舍那》那一部分讲得很彻底。要真正能够通达甚深的中观见的,那就是格鲁派的正见。格鲁派的正见就是龙树的中观见,也就是中观的应成派的见,这个我们要知道。如果你没有这个见,你说你是格鲁派,这个还称不上。有那个见了,那是真正的格鲁派的教徒。那么我们要学格鲁的教义,一定要把这个见要拿到。这个见,宗大师的注解里边,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就讲得很多。

  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本书的作者跟他的历史背景基本上讲了一些。下边我们是要按照书讲了。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三次白)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释迦佛)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荘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释迦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释题目

  先是讲这个题目。什么叫“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我们先说什么叫“菩提道次第”。

  “菩提”是印度话,我们中国就是“觉”,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菩提是觉。那么,这个觉有三种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还有佛的大菩提——无上菩提。那么这个里边,我们指的是佛的无上菩提。声闻缘觉的菩提,是不完整的菩提,佛的无上菩提是圆满的菩提。我们要求的就是这个菩提。

  那么“菩提道”,要达到这个菩提的果,那么我们必须要经过修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整个的从凡夫一直到最后的圆满的佛果,这个修学的过程就是叫菩提的道,这个道就是这个学修的过程。

  那么,在学修中间要有次第,学修过程当中必须有一定的次第。从浅入深,从下而上,慢慢地循序渐进,不可以跳跃,也不能缺略,也不能混乱,这个就叫菩提道次第。我们要求菩提,求修学这个道,一定按照次第来,这个是很明显的。我们现在学学问,念书,小孩子进去总是要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后研究班,总不能跳吧?你不能说小孩子七岁,就上学考清华大学去,他考也考不上的,勉强开后门送进去,要把他逼死的,他学不来那些东西。所以,没有次第是万事无成。一切法有次第,就是方便善巧,没有次第,就是没有方便。这个宗大师的菩提道按照次第讲的,所以说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这个菩提道次第,前面说了,它的依据,一个是,远的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近的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实际上,它是以这两个为主,其他的一切的佛经,《瑜伽师地论》、 《中观论》等等,都是它的依据。还有很多,就是阿底峡尊者噶登派里边的祖师的那些口诀,都包含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里边。就是包含得很多,一方面是一切佛经、三藏,都在里边,还有噶登派的传承祖师的语录、口诀都在里边。

  《菩提道次第广论》太渊博了,我们修的人不容易很快地进门。那么,要使初学能够知道它的重点,由这个略的慢慢学到广的。广的是开闻思之路,这是要辩论啊什么用的。那么一般的修法都是要略的颂来修。所以说,这一本《菩提道次第科颂》,第一个是说初学的人他能够把扼要的先抓住,由略的慢慢进入广的,先学这个《科颂》。另一个就是说,你修的时候,不能把辩论的东西一起拿来修了,一定要把要点归纳弄来修。那么就是修这个摄颂,也是个修行的纲要。我们说海公上师在世的时候,菩提道次第这个《科颂》分了几个表。几个表就是贴在墙上的,某一个时候你修这个表,那个时候修那个表,是专门修了用的。这个科判做成这几个大的表,要修的时候就把它贴在墙上,自己对了那个表观了修。这是修行用的。所以说,又是初学进门的一个方法,又是久学的要修的,摄修的一个办法。这个《科颂》,并不是一个肤浅的东西。

  那么,什么叫“加持”?加持就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自己拿的力量。这个我们早就说过了,佛菩萨要加持你,你还要能够拿到。你没有去拿,再加你持不了,不能加持。这个打的比喻就是说,这个是藏地的一些祖师们经常说的。他说,如来的大悲,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了,就是加持。那我们讲四归依的时候,也经常给人家说这个道理。佛菩萨的法身遍虚空尽法界,不断地加与众生。那么,众生要有信心,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他身上。就是说,佛假使是太阳,太阳的光在天上,只要有水,都能够照出太阳的影子来。但是,佛的这个太阳固然是天上永远存在,这个水有没有,就看众生信心有没有了。有信心的,水又是清的,又是定的,不动的,那个太阳的影子就很清楚地现出来了,加持力量就来了。如果你水混的,或者尽动荡的,那个影子就现不出来。或者你根本没有水,那你这个太阳的影子怎么现呢?再怎么加,你持不了。所以说,加是佛菩萨的力量;持要自己任持,把这个佛菩萨力量自己拿下来了。你说要有加没有持的话,这个感应也不会有的。

  所以有的人他信佛了之后,几年没有什么感应,他就怀疑。怀疑,这是他自己不懂,你根本三心二意的,不诚不专的,你这样子修佛法的话,佛菩萨的加怎么到你身上来呢?我们在教四归依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一分的信心,一分加持。你信心有十分,十分的加持。 《观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持名入观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大水,水不能漂。这是最大的神通,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都到你身上来了,你还要追求什么气功呢?那就比气功的神通大得多,直接可以从观音菩萨加持到你身上。但是,你没有信心,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菩萨再慈悲,那对没有信心的众生是度不了的。

  所以说,我们要求加持呢我们不要想着占便宜,这是佛菩萨一方面的事情,我不要持的,只要佛菩萨加好了。加了之后,你持不了的话,那你就白白地加了。所以说,我们佛教修行,不是讲迷信,不是单靠人家的,要靠自己的。你自己能持了,佛的力量就加上来;你持不了的话,天天加,天天加,你加在你身上,一点也没有。你拿个茶杯倒起放,再大的雨,甘露水下来,你杯子里边半点都没有。那你就是没有办法的了。所以说,你要得佛的加持,你自己要努力。那么自己要有信心,要专诚,加持力决定会有。那么,你没有专诚,没有信心的话,那你不要怪佛菩萨,要怪你自己。所以说,我们说求加持颂,求加持不但是说要佛菩萨慈悲,还要自己努力啊!这个两方面都要来。你单是靠佛菩萨慈悲,自己不努力,睡在床上,最好明天睡一觉醒来,成佛了,哪有那么个便宜的事情呢?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牺牲头目脑髓,这样子,慢慢地才成功的。你想贪便宜,佛给你加持加持,加持加持,“我成佛”。你这样子,懒汉思想,不但成不了佛,恐怕什么东西都成不了。

  好,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摄修加持颂,基本上这个题讲了。“摄修”,把它的广的摄成作个略的,来修行用的。那么,这个“求加持”,求三宝的加持,求宗大师的加持,求历代祖师的加持。加持什么?后边都是的,求加持,求加持,什么事情都得求加持,那个内涵就多得很。那么这个题目就是说菩提道的次第,它要摄修的求加持的一个颂。我们修行都要求加持了,你自己凡夫有好大能耐呢?你如果想自己闯一条路出来,那是千难万难,可能是佛没有成呢,魔倒成就了。尤其是末法时期,你不求加持的话,你要修行要成就的话,那就是说,可以说他的机会是百分之零点零零几的,这个是极少的。那么不断地求加持,才有一个路。这是我们所以要修这个求加持颂的目的。

  启白宗大师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这里就是说,“南无”是大家知道,归依、尊重、钦仰、求救,这些意思。我们归依一心地投靠,一心地求。

  哪个救?就是“南无”什么人呢?“第二法王”。什么叫法王?王就是自在,国家里边的国王,在一国里边,他有自在权,他要杀就杀,要生就生,要做什么就什么,国王说了算数的。那么,法王呢?于法自在,一切法都能够掌握,都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我们学过科学的就知道,自然界的规律你没有掌握的时候,很多事情——天灾人祸都会来。假使天上的电,打雷的时候,可以把人打死,可以把房子炸坏。但是,你掌握了这个原则之后,用避雷针一装的话,再大的雷打不到你身上。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电来发动机器什么的,为人类服务。这个,你掌握了规律之后,就能自在运用。你不掌握规律的时候,就会得到处损害。那么,佛就把整个法界的一切规律全部掌握了,拿来自在运用,一切错误的思想都可以纠正过来,一切痛苦的遭遇都完全可以消除。这是法王。

  那么,为什么“第二法王”?法王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是大法王。那怎么叫第二个法王呢?难道释迦牟尼佛之后,那么大的大菩萨、祖师都不能称法王,只有宗喀巴大师能称法王?这是有原因的。就是说,佛,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四十九年说法,里边有人天乘的,二乘——声闻乘、缘觉乘的,波罗蜜乘——大乘的,也有显的,有密的,这是佛全部说了的,都是佛一个人说的。后来的大菩萨、大祖师,他就是说,有的弘扬显教;有的弘扬显教的性宗,讲空性方面的;要么弘扬瑜伽的,讲缘起的,讲唯识的;要么是弘扬二乘的;或者弘扬人天乘的;要么是弘扬密宗的,对显教不大讲的。而宗喀巴大师把佛的一代时教,大小显密全部讲完。这个跟佛的功能相仿,所以称宗喀巴大师——第二法王。并不是说前面的祖师不如他。这是从讲法的完整的方面说,他跟佛两个恰恰是相同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第一法王,宗喀巴大师就是第二法王。

  我们归依第二法王,“无上悲智”,无上的悲,无上的智慧,那就是“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宗喀巴大师有观音菩萨的大悲心,也有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文殊菩萨的智慧是诸佛之智,观音菩萨的悲心是十方诸佛的无缘大悲。这个,宗大师都具有他的功德。所以说,他的悲智都是无上的,都是跟佛等齐的。

  “雪山善巧”,雪山是藏地的别名,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雪山。“善巧”,善巧就是他对法有善巧的,自利利人的,各方面善巧都有。

  “贤慧普闻”,就是洛桑扎巴,那就是宗喀巴大师他的名字,是顿珠仁钦给他取的法名。

  “文殊应化”,宗大师在历史上,大家都公认他是文殊菩萨化身。

  “根本大师”,是我们学法,黄教的根本大师。

  “宗喀巴尊”,尊是恭敬的称呼。“宗喀巴”,就是因为尊重他,不喊他的名字,叫他的代号。代号他是宗喀旁边的一个人,巴就是贤者,宗喀地方的贤者,就叫宗喀巴。

  他的足下,“恭敬顶礼”,这是最恭敬的。以自己的顶恭恭敬敬地去礼宗大师的足。宗大师足是最下的,头是最高的,那这个恭敬是最大的恭敬,恭敬顶礼。

  顶礼之后求什么呢?“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就是希望、求宗大师,一切时,无论什么时候,一切处,不管你跑到哪里,都能够慈悲摄持、保护我们。那么这个就是祈祷宗喀巴大师慈悲,要摄护自己。

  怎么摄护呢?内涵都在下边,这样子修行了。下边是开始颂文。

  归敬颂

  归敬上师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

  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  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这是归敬上师。我们说有归敬颂,什么论都有归敬颂。我们前面讲比丘戒的时候,《广颂》也有归敬颂,这里也是归敬颂。归敬颂的意思,当然,我们说佛弟子要做什么事情,都要陈白三宝,这个,第一个意思。第二个,要求三宝的加持,把这个事情完成。第三个,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害的阻挠。那么意思很多,重点是这么三个。

  先是归敬上师,自己的根本师(上师)。“具德”,具足一切功德的,我们最根本的、最高的大宝师。这个宝是什么呢?摩尼宝。摩尼宝实际就是如意宝——你要求什么就有什么。过去的传说,摩尼宝,你只要把它放在一个高幢上面,你说要求衣服,他就衣服像雨一样一般下下来,你说要求金银财宝,金银财宝像雨一样下下来,凡是你要求什么,如你的意,都可以求到。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师呢,他也是跟如意宝一样,一切法,你要求什么法,他都可以满你的愿,可以加持你。所以说,根本的、无上的、最高的大宝师。

  “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这是自己观想。随时随地观想我的根本师就在自己头顶上的一个莲花座上。这个灌过顶的——大家不知道,灌过顶的你们顶上都有本尊,只要你没有破坏三昧耶戒,本尊是在的。一般人是看不到,有成就的人就看到。我文革的时候,那时侯再回到上海,见了上师(定公上师)。他就说,你经过这一步折磨,你顶上的本尊还在的。那就是说你的本尊还在保护你的。这个是观想自己的本师就在自己的顶尖莲月轮上。

  “大恩难得”,这个恩是很大,这个大恩是难得的大恩。所以说,“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这个在大恩难得当中,这样子大的恩是极难得的,随时地摄持引导我。 法门中 ,这个门就是法门,难得的法门里边来摄引我,这个大恩难得、法门难得之中随时随处地摄引,摄引自己。

  (2A)摄引自己要使自己成就什么呢?“身口意三悉地”,悉地就是成就了,身的悉地,成就,最高的成就三身,法报化三身,这是佛的三身。口的成就,四无碍辩。意的成就,大智、大悲、大愿,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悲心,地藏菩萨的大愿等等,这就是意地的功德。还有这个断的功德,断烦恼的功德,断习气的功德,都是意地的功德。这个身口意三种成就,都希望你慈悲,加持我能够成就。这个要求不低,要自己成就,成佛。就是说,我们要求成佛呢,都要靠自己的无上大宝恩师来加持自己。那么,这是根本的上师先归敬。

  下边是归敬两大派。藏地、印度在这个教理方面分两大派。他们一般最尊重的是《般若经》。《般若经》又分广般若跟深般若。深般若讲性空,广般若讲缘起。广般若相当我们汉地的相宗,深般若就相当我们的性宗。我们汉地的教派,律宗,唯识宗,俱舍宗,还有华严宗等等,这属于广般若的。那么,天台宗,三论宗,还有禅宗等等呢,属于这个深般若的。这是性宗、相宗的两种。印度就是叫深、广两般若,也叫中观派、瑜伽派这两个。

  归敬广般若传承祖师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 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  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荘严南洲善巧天亲主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  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第一个,先归依广般若里边的传承的师。那么不管你深、广两个般若,它的来源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说,从传承上说,第一尊是佛。“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接引无比”,接引一切众生无比的、善巧的教王,就是法王。“薄伽梵”就是世尊。薄伽梵是印度话,他为什么不翻呢?用薄伽梵三个字呢?因为它有六个意思,多意不翻。你翻了一个,把其他五个意思就没有了。所以说,有的地方就不翻。但是,也有的地方就翻一个世尊,世间上最尊贵的。那么,它有几个意思呢?就是自在的意思;炽盛的意思;端严的意思;名称的意思——名称就是名气好;还有吉祥的意思;尊贵的意思。最后的,世尊就是尊贵的意思,世间上最尊贵的,就叫世尊。这是佛的经论里边就是这么讲了。这个总的来说,就是归依第一个,我们广般若的第一代的,是释迦牟尼佛。

  那么第二代的是弥勒菩萨。“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补处菩萨”就是一生补处。就是说,过了这一辈子就要补佛的位的,这个菩萨就是。“至极不败”,不为烦恼所败,那就是能够战胜烦恼的尊者,弥勒菩萨。我们在讲戒的时候,讲菩萨戒不是讲过吗,“他胜罪”,他胜,烦恼把你打胜了,你就犯了根本罪。能够把烦恼降伏,不为烦恼所败的,那就是最厉害的。那么,这个弥勒菩萨就是不为烦恼所败,他马上就要成佛了。第二尊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

  “如来授记圣者无着师”,这个无著菩萨,佛在经论上授过记。将来他这么一个人,他要传佛的教,这个过去佛都授过记的。无著菩萨是修般若的时候,他开始就不懂,不能深入般若,就感到很愁闷。后来就修慈心定,慈心定修了好几年。这个无著菩萨的公案大家可能有的没有听到过。他要修慈心定,想见弥勒菩萨,求弥勒菩萨教授教诫。但是,他在山上闭关修,修了几年,没有音响,他就泄气了,就下来。下来之后,就看到一个人在一个石头上磨——记不太清楚了,这是海公上师经常讲的,那是几十年的事情了——他在石头上磨,磨一个石镜子,大概,拿个绸子在磨。无著菩萨说:“你在磨什么东西啊?”他说:“要把这个磨一个镜子。”“你这个绸子那么薄的,你要磨一个石头那么粗的,你要把它磨成镜子,你磨到哪一年呢?”他说:“哎呀,你怎么说这个话呢?我只要天天磨,不断地磨,总有一天会磨成功,你怎么说磨不成呢?”无著菩萨听了之后,他领会了:我修定要见弥勒菩萨,修了两三年见不到,就泄气了。他要磨个镜子,他倒不怕麻烦地使劲磨,那是我不如他,赶快回去还是修定去。

  修了定之后,过了几年,又是个没名堂。又是泄气了,又下来了。下了山之后,看见一个人拿个铁棒棒在石头上又在磨。无著菩萨就问他:“你那么个铁棒子,磨它干啥?”他说:“你不知道,我要补衣服,没有针,这个铁棒棒我把它磨一个针。”“哎呀,那么大个棒棒,你要磨那个针的话,你磨到哪一年去了?”他说:“怎么这样说呢,我只要不断地磨呢,这个总有一天它会那个变个针的。”“哦,这个”,这都是菩萨点化他。无著菩萨又领会了这个意思,再去修。最后,是修成就了。成就之后,弥勒菩萨就给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个是传到南阎浮提。在一般说他是登了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圣者,登地以上的菩萨。

  在这个广行派里边,最重要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下边是弥勒菩萨,下边是无著菩萨。“佛佛子三”,“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子”就是菩萨,弥勒菩萨跟无著菩萨,这三尊,他们的足下,“恭敬作白启”,求,祈祷。

  下边是,“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无著菩萨的兄弟,世亲菩萨,就是我们的《俱舍》论主。他作的《俱舍论》是中外闻名的、古今不衰的这么一部书。他开始的时候,大概学过《俱舍》都知道,是小乘的有部出家的。当时,人非常聪明,作了五百部的论,弘扬小乘有部。后来,无著菩萨感到他这样子下去,大乘的利益得不到。他就点化他,装了病叫他来看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病。结果,世亲菩萨到了,问他,“你什么病?”无著菩萨说:“我没有什么病,就是心病。就是看到你很可怜,在弘扬二乘,有的时候毁谤大乘。这样子,你将来果报不可说了。”那么这样子跟世亲菩萨说了之后,世亲菩萨就回心学大乘,那么又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弘扬大乘。所以呢,他又叫千部论师。他造了一千部的论弘扬佛教,开头是五百部是弘扬二乘的,最后五百部是弘扬大乘的。这是很有名的一位论师。

  “庄严南洲”,“庄严”,我们的人头上戴一个花,或者戴一个什么珠,或者戴一个什么东西,金刚钻之类的,做装饰品,感到很庄严。或者我们看到有些少数民族,他们这个妇女头上是珠子重的不得了,戴都戴满的,头都抬不起那个样子,他们认为很好看,庄严。男的也头上插个羽毛、孔雀毛什么插起,总是要使自己庄严。但是,我们这个南洲的庄严是什么呢?却是论师。有了论师,像世亲菩萨这样的论师,那是我们南赡部洲的光荣,是它的庄严。所以说,“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善巧说法的天亲菩萨。

  “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是也是讲这个瑜伽派的一个祖师——解脱军。他得了中道的,得了中道就是说能够通达中观,中观见得到了。这个里边就是说,解脱军跟那个后边的胜军论师都是能够通达中观的。所以说,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里边,特别注重的四部注解——无着的、世亲的、解脱军的,跟胜军论师的。所以,这个里边我们把他们四位也摆进去。这是宗大师所推崇的四位,瑜伽派的、广般若派的论师。

  “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信地”,信根成就的。“解脱胜军师”,就是胜军论师。

  这个三位是世间的眼目,世间上的人——凡夫都像瞎了眼睛一样。那么,他们三位等于是给我们做眼睛,引导我们走正路的。得了中道观的人,他就是知见已经进入中道,可以引导我们走路了。如果你没有中观见的话,你自己还走不了正路,怎么引导人家?这三位论师是世间眼目,世间上可以作为我们的眼目。这个三尊,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

  归敬深般若传承祖师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时间到了,我们再讲一个,把这个深观(深般若)的也讲了。这个一个颂,“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无比的善说,就是善巧的说法。“灭诸戏论”,什么叫戏论?世间上的一切法,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灭,有常就有断,有一就有异,有来就有去,这些都是戏论。真正讲的这个中观的道理呢,就是我们龙树菩萨的《中观》的开头的那个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把一切戏论,这个就是一切戏论的中间的最基本的范畴的这八个都否定掉了,就是“灭诸戏论”。释迦牟尼佛他是已经在菩提道场成道之后,真正的、一切的宇宙真理全部得到了,一切戏论全部是灭掉了。所以说,灭诸戏论的主,最大的主,释迦牟尼佛。这是深观派的这个祖师的第一代还是佛。

  “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那么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深般若的是文殊菩萨,“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普摄众智”,所有的智慧最殊胜的,能够摄持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代表十方诸佛的智慧,所以说“普摄众智”,最殊胜的妙吉祥。

  “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那么再下来真正能够领会佛的深般若的意思的,佛也授过记的,是龙树菩萨。所以说,能够观这个最深的意思,就是中观的这个深般若的意思。“至圣”也是圣者,见道以上的,最高的圣者,龙树菩萨。

  “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顶严”,顶上的庄严。庄严有戴在身上的,有戴在颈上的,在顶上的庄严是最高的庄严。印度的王,他顶上一个珠,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最高的庄严品,是不能丢的。那么,这个顶严是最殊胜的庄严,我们在南洲的最殊胜的庄严,这个三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他们的足下陈白祈祷,要求他们加持我们。

  这是说广般若派的有几位祖师,那么深般若派的也有几位祖师。这些法流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边都有它的传承。所以,在开始菩提道次第摄颂求加持里头,都把他们放在里边,求他们的加持。根本上师是摄一切的,那么,里边的就分两派,一个是广般若的瑜伽派、广行派;一个是深般若的深观派,也就是中观派。这个两大的传承上师,都求他们——求加持,加持自己能够快快成就,身口意三悉地快快成就。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书可能印出来了,那么要其他没有书的下一次就可以拿书。好。

  第二讲

  上一次我们讲求加持颂,讲了归敬上师,归敬广般若的、广行派传承师,还有深般若的、深观派的传承师,讲了两个。这是求加持,求加持使我们修行有路。我们上次说过,末法时期,众生的善根薄弱,魔力很强,那么要修行呢不容易,一定要求加持。自己要努力,再求加持。单是求加持,自己不努力,上次说过,佛菩萨的感是力量极大,但是你没有持,他加到你身上来,你不持也没有用。那么,所以要加持,自己要能持,佛菩萨的加呢,要求,求必定有。

  我们这里就是上次讲的,第一个是归敬上师,根本的上师是一切众善的根本,从他那里得到一切的教法跟修行的方法。那么,在这个传承师里边,我们汉地宗派很多了,印度的话,总的来说两个宗派,一个是讲缘起的,广行派;一个是讲空性的,深观派。这两个就是侧重点不同,一个是重在缘起,一个重在性空。那么总的来说,都是中道。所以说,这里一个“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这个中道就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的中道法,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什么叫中?真真实实的就叫中,远离颠倒的,不落两边的,这就是中。那么,正因它是真真实实的,远离颠倒的,才是不落两边。如果它有不正直,有这个颠倒夹在里头,他就不能处中道,不是落于空,就是落于有。那么,这个中道,是佛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的法则。

  那么要悟入中道,我们是两个门。广行派从这个唯识的那一个方面进去,它就是用三自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不实的;依他起性是缘起法;圆成实性是真实的本来有的。那么从依他起缘起法里看,这个依他起的、虚妄的法是没有的——非有。而真正真实的圆成实性不是没有,是有的——非无。所以说,非有非无就是不落两边,这是中道。

  那么,在这个中观派的里边看起来,那就是——这个里边讲的更深一层了。他就是说,缘起当下就是性空。因为它是本自性空,才能做各式各样的缘起。如果自性不空的话,就变不出东西来了。那就是说,黑板子没有擦干净的话,就写不出字的,你写了是看不清楚的。那么,正因为自性是空的,所以缘起。也就是因为它是缘起,可以证明它没有自性。因为它一切法都是靠因缘和合而成的,你离开一个因缘的话,它就要变掉的。那么,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这个中观见也好,那个瑜伽的中道观也好,都是进入实相,这个实相印,真正的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

  这两个派都能够进入中道。我们上一次讲两个传承的祖师,都求加持。下边开始就是菩提道次第的正规的内容出现了。

  三士前导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一直到“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这是菩提道次第的道前基础,也叫三士前导。就是说在修行之前需要、必须的条件,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进入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要进行修行的话,必定先要这些先决的条件。这个条件没有的话,上士道修不成,中士道也修不成,乃至下士道也修不成。所以说,要修行必定先具备的一些条件基础。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能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体,就是我们现在具足大恩的师。因为我们从他那里知道有三宝,知道归依三宝,也知道依法修行,这是从师那里得来的。这是特别从感恩的这一方面说,这是恩是特别大的。“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们要修行,第一步要走得正。那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初一一错的话呢,那就不断地错,错到十五,三十都会错完。”因为,你初一当初二的话,初二就是变成初三了,初三变初四了,那一直错到底。所以说,第一步不要错。我们从科学里边说,你假使开始错一点点,那么你引伸下去的话,这个距离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最后你乃至背道而驰都可能。所以说这个第一步的修行的道路就是依止师。

  那么,这个依止的话就是如理地依止,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不如法依止的话,那就是产生很多的毛病。所以说,能够找到如量的师,就是合格的师,然后如法地去依止他,这个是修行第一步的道路,跨出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能跨错,跨错了之后,以后就一错错到底。那就是说,对这个依止的师,一定要观察,是不是有功德,没有功德的师不要依止,一依止的话就要搞错了。

  那么,观察好有功德的师的话,要如法地依止,假使你不如法依止的话,不但是没有得到好处,反而造很大的罪。因为你依止了这个师之后,你不听他的话,甚至跟他唱反调,那么这个罪是特别大的。你要不依止还可以,依止之后你再跟他两个反起来干的话,甚至于不听话的话,这个罪很大。所以说,如果如理依止,那就是修行非常快,又稳,如果不如理依止,不但修行不成就,还有堕罪。那么,如何依止呢?这个后面都有。这个颂是摄修用的。修行的时候,你把后面的内涵都知道了,念这个颂,里边的意思它都摄在里边了。那么,这个以后我们要广讲的。所以说,现在是把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然后,我们再说“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这个“众德”,他有哪些德呢?从因上说,戒定慧的功德,这是最根本的。从果上说,断智悲的功德。那是最总括的。就是因上我们要修戒定慧,果上我们要得到断德、智德、悲德。

  断德,一切烦恼习气断得干干净净,等于说一个摆过酒的老酒缸,他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酒气也没有了,这才是干净。如果你把酒倒完了里边还是很浓的酒气,那是习气还很重。那么,这个断,就是把烦恼断掉之后习气要断完。那就是说,等于把里边的酒气还要洗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这才是算干净的。

  智德,一切的智慧,都要成就。不但是修行的智慧,乃至度众生的智慧,都要有。有一个智慧不够的话,那一类的众生你就不能度。佛在世的时候,佛经常给人讲经说法,很多人都听了佛的话,非常感到满意。因为,他说的话都是恰得其好的,一切都是他们最高的智慧也得不到的。其中有个放牛娃,他就想了,佛是王宫出身的,他学了很多,也修了很多的行,定慧都会有。这些他们问他,自然他能说。但是农村里边放牛的事情,他从来没干过,看他能不能讲。他就故意跑到佛面前,他说:“我是放牛的,请你佛慈悲,教我一下放牛该要怎么样子做。”结果佛毫不思索,就跟他很慈悲地说,你要把牛放好,应当第一怎么做,第二怎么做,说了好几条。这个牛娃子一听的话,大吃一惊。佛说的,有些他(放牛娃)是知道的,有些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而且非常正确的。这个佛的智慧,不但是出世间的智慧,世间的学问的智慧,乃至放牛的一些法则,都能够知道一清二楚。一切智,什么智慧都有了。这个智慧是彻底的,圆满的。

  那么,悲心,就是说,二乘的罗汉,他自己出了生死之后,他就再不来这个世间的苦地方受苦了。那么,很多众生他是度不了。有的众生,有缘的他是度走了。但是,其他还有那么多的,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但是佛就是修菩萨行的。他发的愿,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完。地藏菩萨,地狱有众生的话,有一个众生在地狱,他就不离开地狱。那么,这样子悲心是彻底的悲心,也是圆满的大悲心。

  所以说从果上来说,断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跟悲心的功德都能够具足。那么,这样子,因果的功德都能够使我成就的体,就是我们具足大恩的师父。所以,这样的师父,应当如理地依止他,这是修行的道第一步走正了。如果你不如理依止的话,或者是找错了善知识,那修行第一步就走错了。一错就错到底,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特别地修行之前,要把这个事情先提出来——依止法。我们说依止法是不是宗喀巴大师想出来的呢?不是的。这是佛说的,主要地依据《大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等等大经大论里边来的。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这个道理你好好地观察。我们听经不但是闻,听的时候,谛听谛听,要耳朵专门地仔细听,心里一个念头地听。听经的方式,还有很多的条件,以后我们后边要讲。一般听了之后要观察思惟。这个道理,就是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依止得对了,成佛就快,又稳。如果依止错了,那就是不但是成不了道,还要下恶道受苦。这个道理好好地观察,好好地思惟,得到决定之后,那就是“恒时奋殷勤”,那就要去行动了。思想决定之后,行动就产生了。“恒时”,经常地,不断地。“殷勤”就是起极大的精进心。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极大的恭敬心来依止,如法地依止。这个恐怕有困难,做不到——求加持,求上师三宝的加持,祖师的加持,使我能够做到。因为我们说依止师,这个道理确实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开始依止一个善知识,只看他的功德,那个时候,依止的时候,非常虔诚,非常恭敬,甚至于可以过份地做。但是,时间一久,因为众生都有烦恼,你以烦恼的眼光去看善知识,就是这个善知识是好的,也可以看出毛病来。那么,你时间久了,毛病越看越多了,那要依止的话,就依止不住了,甚至于要起反调,甚至于吵架,甚至于斗争,什么都会来了。这个师弟不和合,是魔事品,在《大般若经》里边就讲这个道理。一切魔的最大的起作用,就在把你师弟的关系搞坏了。把师弟搞坏了之后,不和合了,那很多的法事就做不成了,传承也会断掉了,这个就是最大的魔。那么,我们要警惕。因为要防止这些不如法的依止,或者魔的这个加持——使你破坏你的依止呢,要作大恭敬依止,要这样子恭恭敬敬依止求加持,希望能够加持我能够做到大恭敬的依止。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我们依止了善知识之后干什么呢?是不是依止他之后求他给我们在世间上能够福气大、名气大、地位高,是不是求这些呢?不是。我们要求什么?下边就是。

  “偶一获此有暇圆满身”,我们这一世投了人身,得到圆满的有暇身,这个后边要广讲。“有暇身”,八个有暇,不在八难里边。既不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也不是盲聋喑哑,也不是世智辩聪,也不是无想天,也不是北俱卢洲,也不是佛不出世的时候。这八个难都除掉了,我们现在正是修行的好的机会。那么,内边有五个圆满,外边有五个圆满,一共十个圆满,我们也得到了。内边五个圆满呢,就自己不是残废的,不是盲聋喑哑的,是有智慧能够接受佛法的,也生在有佛的四众的地方,这些条件后头都要广讲。内外十个圆满都得到,八个有暇,离开八难的有暇身也得到,这是学的最好的机会。

  我们在轮回生死中,要得到这么一个有暇圆满这么的身,那就是说在无量亿劫里边(2B)偶尔得到一次的。在《法华经》里边就是说,一个瞎了的乌龟,它在大海的波涛之中,给它冲来冲去,冲上冲下的,受极大的苦。偶然地在海面上碰到一块木板,这个木板有一个孔,有一个眼眼,它要把头从这个木板的眼眼里边伸出去,伸到海面上。这个头在木板上了,就不会给那个海水里边冲下去了,可以透气了。这个是多难得的机会呢?那么大海之中,哪有机会找到一块浮在面上的木板呢?这个木板一个洞洞,一个乌龟瞎掉的,又怎么知道头从孔孔里钻出去呢?这个都是极难得的机会,千载难逢的。那么,现在这样难得的机会,这样的身体我们在座的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事情就不要放过了。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这个是最难得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好不容易。那么,我这个身体感了之后做什么用呢?是享受世间的快乐吗?还是好好修行呢?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了。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把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决择,“决择”就是说考虑这个问题。照严格的说,决是决断,择是简择。决断就是说把一些怀疑的事情断掉,简择就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把它搞清楚。那么,这个道理白天黑夜地把它这样子地慎重地考虑,考虑清楚。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那么,这样子的坚固的心要使它生起,就是修行的心,要使它生起来。生起之后,不是生一下子断掉了算数,生起之后还要连续下去。连续下去不是连续半天一天,“不绝”,不断地连续下去。就是这个道念要把它——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有暇身,这个念头要把它经常生起,不要把这一辈子浪费掉了。多难得的圆满有暇的身,如果你这一辈子糊里糊涂地搓麻将,打扑克,做工作赚钱,吃喝玩乐,混过之后呢到你死掉以后,再要得到这个身体来修行是来不及了。等于说,我们好容易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跑到宝山上。你在宝山上到了之后,不去采宝,却是在玩乐,吃喝,打扑克,打麻将。等到你要回去了,什么宝也没拿走。这个你就可惜了。这一去不是你自己要回去,无常大鬼把你摄回去了,那要摄到轮回六道去,再去受苦去了。你再要想这个这样子一个身体来修行呢,那不晓得要等到哪一个辈子才能够碰到。所以说,这个机会难得的事情一定要考虑成熟,不要轻轻放过。

  这是三士前导,也就是道前基础。有这么一个有暇圆满的身,也能够得到如法的师父,自己如理依止之后,那就是赶快进道。进什么道?我们的念书一样的,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念上去。开始要进入下士道。下边就是下士道的内涵。

  下士道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什么叫下士道,我们先来说一下。下士道在《道炬论》——就是我们宗喀巴大师他作菩提道次第,远的是根据这个《现观庄严论》,近的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道炬论》里边他就讲下士道,是这么说的:“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假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假使“以诸方便”,为于生死乐,在生死里边要避苦就乐,自己希望自利,就是只求自己的在生死里边不受苦,得人天之乐的,这一种人叫下士。这是《道炬论》里边这么说,下士道的就是这样子。

  那么,《俱舍论》我们学过了,大家都学过的。 《俱舍论》里边也有下士,什么叫下士呢?下士唯求乐。下士他在轮回里边,感到三恶道是苦,只要求能够离开三恶道,求人天之乐,这样子的人叫下士。我们先把下士搞清楚。就是说求乐的,求生死中的乐。生死里边三恶道是苦,人天是比较起来是快乐的。那么,要求生死里边的快乐,不是出世的快乐。出世的快乐那是高一层了,中士道以上。那么,在生死里边,还没有出生死,里边你不要做那些坏事,不堕入三恶道,这样子的人是下士,求人天的安乐。当然,我们说人天安乐不是彻底的,就算数了。得了人天身还要修佛法,进入中士道,上士道,乃至成佛,这个。严格地说,这样子的人才叫下士。就是以人天的圆满身来修行的,第一步要避开三恶道,三恶道是八无暇,是八难,不能修行的。

  那么,下士要修什么东西呢?就是无常,要观苦,要归依三宝,要明业果。这个四科后边都有。现在是总的提一下,那么也是说摄修的时候,把这个颂一念,后边的一些详细的内涵都摄在这个颂里了。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无常,概念一定要把它抓好。一切法,佛的三法印,“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可以保住不变的,这个是宇宙的客观的规律,不可破的。现在讲辩证法,也是这么说的,一切法都在变动,不会停下来的,那是无常了,没有一个可以保住不动的。能够常的,是没有的。

  那么,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命都是“动摇犹如水中泡”,就像水泡一样的危脆。我们的生命,要它生下来,把它养好、养大,确实很困难。要营养,胎儿在胎里边要摄受好,不给它流产。长出去以后要保护它,营养好,不要受寒热,不要害病,不要受传染病等等。不要走到危险地方,乃至山崩地裂,打仗,地震,这个危险性的,要死的因缘多得很。要避免这些,能够长大成人乃至活到老就困难。但是,要死的因缘却很多。你到马路上去,一不当心,一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或者什么东西把你身上一碰的话,你一命呜呼。我们不是最近超度一位年轻人了?他在这里归依过的,骑了个摩托车,一下子一碰的话就完蛋了。二十来岁的人就走了。所以这个“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不要说自己身体很牢固,可以活到一百岁。什么时候死,你还不知道的。这个是水泡泡一样,当下“啪”一记就崩掉,没有了。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这个很快要坏的,这水泡子嘛,你们看一看,水里的泡一下就灭掉了,就坏掉了。我们的命也就这个样子,要它死的因缘是多得很。空中作业掉下来死掉的人,上海我们听到很多。还有工厂里边机床上,他正在工作,他在修机器,上边的机器一下子“啪”的掉下来,把他脑浆打烂了,这个就是跑掉了。还有一个工人,都是年轻的,他是很能干,很聪明,自行车蹬到厂里上班。在车床里边,他们是个铛床,我也不知什么了,什么叫铛床,他就掉进去了,成了个绞扐棒,成麻花了,一个身体卷起来了。那么,这样子就死掉了,这中午饭,就是回不去了。这样子,我们以前在广化上课,一个学生突然要告假回去了,什么事情呢?他的哥哥在矿里边干工的,一个矿塌方,塌下来了,尸体也找不到了。那这样子的人是年轻人,年老的更不要说了。

  所以说,这个很快就要死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思惟,要好好想。不要说不死,今天不死,慢慢地修,或明天不死再慢慢地修。你想到马上就要死了,你不修就来不及了,赶快要修了。

  那么,死了之后是不是生天呢?或者说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那倒还干脆了。死了之后还是有的。就根据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你如果造的恶业,那你马上三恶道受报。现在我们社会上杀业是很厉害,吃一顿饭里边不晓得多少命,一碗虾子里边,几百条虾的命都在里边。一天一顿饭要造那么多的业,那么你这一辈子算起来,那个受报不得了。所以说,死了之后你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干脆了,但是还是要受报的。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报,这个跟影子跟了你人一样的。你人跑到哪里,这个造的业就跟到你哪里,逃不了。你说能不能把影子跟那个身体把它分开,行不行呢?那不行的。影子是跟了你身体来的,你有身体,影子就有,你身体跑到哪里,影子决定跟你哪里。那就是说,你造什么业的话,这个业就跟了你跑,你想逃避,逃避不了的。造了恶业决定要受恶报,逃不了的。

  “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死了之后跟影子随行一样的黑业、白业。黑业就是恶业,白业是人天的善业。这个,我们说从高度的看,造的业固然是自性空,但是缘生的因果呢,果报却是不空的。我们天天《上师供》念,“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生死里边一切乃至涅槃,都没有自性。但是缘生的因果呢,却是一点也不错。不能说自性空了之后因果也空掉了,没有了。没有那么便宜的。

  我们经常讲那个公案,以前一个禅师他在讲法的时候,人家问他:“大彻大悟之后是不是还有因果呢?”他说:“大彻大悟之后呢,一切法空了,不落因果,因果就不会再受了。”这个话讲错之后,他什么行持都好,就是讲错这一句话,五百世受野狐的身,野的狐狸,那个身脱不了。一直到后来那个地方又来了禅师,他来弘法了。这个野狐就托梦给他。它化一个人来,来问他。它说,以前他讲法的时候,有人问他,大彻大悟之后是不是还有因果,他说不落因果,他说,这样子话是不是错呢?他现在得了野狐身,肯定这个话有毛病。那个禅师就说了,大彻大悟之后呢,不昧因果,因果一点也不错,还是有因果的。这个话把他点醒之后,他就脱了野狐身。所以说,一念之差,你什么都好,就是这个念头差,五百世野狐身就脱不了。那么,一下子能够觉悟过来的呢,马上就脱了这个身体。所以,这个虽然是自性空,因果却是不空的。不要说我学了一切法空了,什么地狱东西都是空,不要害怕。不害怕,你刀来了,枪来了,火来了,你害不害怕?这个是真的,并不是假的。因为你还没有证到这个空性,来起来你还是感到很苦。你世间上的苦来了你害不害怕嘛,你不吃饭你饿不饿嘛,这句话你知道了。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那么,你现在造的黑业白业,将来要感的果一点也不错。即使你大彻大悟之后,因果还是不错。成了佛之后还要受报。金枪马麦之报,这个佛本身还要受,那何况凡夫呢?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这个道理知道之后,你害不害怕受恶报呢?当然不想受恶报,当然害怕。既然要害怕受苦的恶报的话,那就是恶业就不要做。这个道理你知道之后,一切恶业再小的也不要做,要断要离。我们世间上,这是儒家的话,讲得很好,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小的善事情以为这个太小了不足道,不去做。恶的事情不要以为小了没关系,就做。这个是错的。善的虽小也要做,作了多了之后就增大的。恶的你再小也不要做,哪怕一点点作了,这个报还是要受的。而且受起来很厉害。

  我们说三宝里边的因果是特别厉害。侵损常住的一点点东西,报起来就很大。宝光寺,过去一个监院,他就是以常住的钱招待一个客一顿饭。他平时做监院做得很好,就是这一顿饭,后来就变牛来还。这个是宝光寺我们去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他们的监院师请了饭之后下辈子投牛。这个牛怎么知道是宝光寺的呢?他们买了个牛,特别大。买了牛之后,这个牛自己一直往里边跑,跑到监院师房间里去。去了还不算,用它的角在地上挖,挖出很多的金子。这是以前埋在下边的,只有监院师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它把它挖出来,那就是证明它过去是监院师。所以,后来这个牛是没有杀掉,把它养老的。它自己死了以后,把它骨取下来,每一次请执事的时候,都把那个骨拿出来给人家看,如果背了因果的话要做牛来报的。这个做牛还是好的,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僧护经》,那就是要下地狱受报的,做牛的报还是花报。那这个《僧护经》,大家恐怕都有,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可以仔细看。这个是常住因果,是千万不要错。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再小的坏事也不能做,做了之后受起报来还是不舒服的。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那么,反过来,善的东西尽量做。众善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是善的,要修而且究竟地把它修成功。做得越多越好,越圆满越好。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样子的事情要经常地能够具足圆满地去做,殷勤地去做。希望自己力量不够的时候,求三宝上师,求加持,加持我能够做到。这是下士道。

  那我们说,我们归依三宝,进入佛门之后,最大的要件,第一个是归依三宝,不要搞错。归依三宝就是说,归依三宝之后千万不要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外道典籍、外道的邪众,再也不去归依了。有的人就是三心二意,总是心放不下。在佛面前归依之后,有十方的佛菩萨、大阿罗汉、护法菩萨保佑了还不够,偏偏还要神庙里去求。有的人还说神庙里灵得很。灵不灵呢?我们说,鬼神跟人近,跟人的习气相投,你去求他,是快一点。你说你去求个干部做个什么事情,很快。你就给他送礼什么东西,他就会帮你忙。这个因为你都是人,或者那个鬼神也不太远。但是很大的事情你求他,行不行呢?他也没办法。那么鬼神一样,再大的事情你去求他的话,他自己也没有脱轮回,他怎么解决你这些事情呢?他自己也有一些他的业报也摆脱不了,他怎么帮助你解脱那些事情呢?

  所以说,他能够力量所及的,或者是你经常供养他,他帮一些忙,他力量达不到了,你求他,也没有办法了。那么,你为什么不求三宝求菩萨呢?这个力量大得多。因为自己的烦恼重,跟佛菩萨不相应,所以说有的时候感应好象不快。我们要求菩萨的感应,这前面讲过,要加要持。佛菩萨加你,你要持,你要跟佛相应。我们说,你要念观音菩萨,你决定要有悲心。你如果没有悲心,是狠心、凶心、瞋恨心,跟观音菩萨那个反起来的,你怎么求呢?你不是在求他,你跟他反起来干,你怎么能让他到你身上,得不到。你要叫观音菩萨加持你,你至少要有点悲心呢。跟这个悲心相应之后,才能够把你救出来。就是吸铁石,你要是一块铁,它给你吸过去了。你是块木头的话,一个石头,再好的吸铁石也吸你不动。那么,吸铁石不能怪它,它不吸你。它是在吸,你自己是个石头,你吸不过去,不要怪这个吸铁石不好,是你这个石头不好。你要是块铁的话,早就吸过去了。那么,自己变块铁就行了嘛,你为什么就是要做石头呢?

  所以说,第一个我们要求三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了,这个是重要性。如果你天魔外道一求的话,那你是佛门里边等于自己是把自己赶出来了。佛并不是不要你,但是你把自己赶出来了,这个怪不了佛。你“归依,归依”,再去求天魔外道,相信外道的气功书,什么东西,那你是自己把你的资格抛弃了。这是很可惜。我们总看到很多的来这里来学法,求归依的,回了去之后写信来,还是一套这个气功的事情,还放不下,还要某某气功师,某某位,可不可以去亲近他。你来的时候,你归依的时候,早就跟你说,气功是外道嘛,你不要去亲近他,怎么又要去亲近了呢?“他很好,他也教我们吃素。”那么,外道、一贯道都叫我们吃素,还叫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你去归依他了?这个事不能糊涂!它不是佛教就不是佛教,它把佛教的东西拿一点去,做门面,挂一个羊头卖狗肉,你只看了个羊头,你不晓得卖的是啥个肉。你要看看清楚了。

  所以说,你归依三宝之后,不要三心二意了,就是三宝才相信,其他的东西一概都不要去信了。这个才是真正地能够得好处的第一个要件。我们叫大家念四归依,也就是这个道理。你信了三宝之后佛的加持力才能来了。他要救你,你不要他救,你怎么办呢?你不信的话,你去归依天魔外道去了,那个自己太可惜了。所以,归了佛门,第一个要件,大家归依三宝的心要树立起来,这个一定要做。

  阿底峡尊者到藏地去,第一个就是归依喇嘛,就叫人家受归依,受归依,不要再去求天魔外道。你真正要得佛的好处呢,你第一个要归依的,你归依都不归依,好处怎么来呢?那第二个道理就是要相信业果。归依三宝之后,我们不是搞迷信。佛讲的道理我们要相信。我们要不受苦,佛就说的,不要做坏事。那么,要得人天的乐,那就做五戒十善。这个道理,为什么这样做,业果的道理要搞清楚。这个话当然很简单,但是我们要学业果呢,在《俱舍论》里边“业品”就是讲了五、六卷,讲得很多。那么,我们第二步呢,进了归依三宝门之后,就要把业果搞清楚。什么业感什么果,什么业感什么果,这个业是现报的,那个业是后报的,哪个业受的是五无间罪的话堕阿鼻地狱的,哪个业是可以生天的,这些你要搞清楚。然后这个宇宙的法则,该怎么做不会受苦,你就知道了。所以说,进入佛门之后,三归依的这一条,这个关过了之后,就是要搞业果,把业果搞清楚。

  阿底峡尊者他开始是归依喇嘛,专门叫人家受归依。归依的道理讲清楚了,就讲业果。人家又称他是业果喇嘛。这两个外号呢,也可以表示出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法的时候,重点之所在。一个是讲归依,一个是讲业果。

  据说,阿底峡尊者圆寂的时候,有的弟子因为阿底峡尊者大成就的人,他就去求他,您要走了,希望慈悲,教他一个无上最殊胜的微妙法,这样子告诉他之后他好修行。因为阿底峡尊者一走,再没有什么地方去问了,最后的机会了。阿底峡尊者就告诉他,你是要知道业果,这是最重要的。你如果业果都不去修的话,你是门外汉,还不是佛教内部的人。

  那么,我们学过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就知道。你能够明业果,从这个下手,将来就能证到空性。如果你不从业果下手,将来证不到空性,即使你证到的也是邪的空,偏的空,不是真的空性。所以,要证真空性的因,就在从这个明业果下手。不是浅的事情,这是因果的在事实上的具体表现,就在业果上。空性的道理在我们宇宙间具体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业果。所以说,这个道理很深,就是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之后当下就是空性。所以说,从业果下手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法门。不要看到这是骗骗老太婆的。这个是我们要证空性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都搞不清楚的话,空性是做梦也做不到。就像这个五百世做野狐的禅师一样,证了空性是不落因果——错掉了,做了野狐——畜生去了,人都做不到了。他还是修行的呢,如果不修行,犯戒的话,畜生也做不到,下地狱去了。所以这个事情呢,见错了很严重。

  这个,我们说,“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个业果、三宝的事情,都在下士道里边。要求,殷勤地求加持,使我们把这些都掌握得好好的。这是下士道。下边是四个颂,是中士道。下士道毕业之后就进入中士道。

  我们说下士道并不是说得人天身就算数,我们得了人天身就是为了要修行。那么,得了人天身,不要执着现在的福报,要求以后的,后世。一切法,一切善的报都寄托在后世。不要做了好事求现生的福报。现生的福报你得到之后,就那么地,把你做的好事,善根——假使你拜佛,念经,什么都做得很辛苦 ,修加行,要求的现世的福报。现世福报是求了,会来。来了之后就没有了。以后这些法就白白修了,享受了一生就没有了。那么,我们要把它存起来。存起来,银行里存起来呢,要滚利息。那就是说不要求现世的,求后世的。最近我们在印一本书,叫《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就广泛地讲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那么,这本书以后出来之后呢,大家可以请了看。

  它就是藏地的一句话叫“且第诺统”,就是说你不要贪着现世的福报,一切善法都回向下世,这是下士道。把这个善根回向到下一辈子的人天,可以修行,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下士道。为了现世的享受而做好事的,那不能算下士道,只能说人天福报,还在修行的道之外,菩提道之外。下士道是菩提道的里边的一个环节,是最初的环节,所以已经属于菩提道了。

  但是你再求人天福报呢,就不属于菩提道了,只属于世间的有漏道,人天享受就完了。享受的福报享好了,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呢?还有。难陀为了享受天上的福报,修行持戒。那个佛给他看了,天上的福报是已经宫殿造好了,天女等起来了。但是,地狱里的锅也烧起来了。你天上福报享完了,就得下地狱进油锅去了。所以说,人天福报并不是好事情,受了之后会造很多的业,造了业之后,福报享完了,就到地狱去,恶道去受苦。所以说,彻底说,人天福报并不是好事情。下士道里边,真正的下士道是不求这个享受的,是为了要人天身能修行,才求这个下士道。

  所以说,真正的下士道不求现世的福报,而求下辈子的。“且第诺统”就是这个东西。下辈子可以再得人天,可以继续修下去。如果下一辈子做畜生了,你就修不成了。所以说,我们得了下士道之后,得了人天身为的要修行。

  下士道修好之后,就进入一个——中士道。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讲的,成就什么义利呢?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就是人天身,能够修行。决定胜得两个涅槃:声闻的涅槃,了生死;跟佛的无住涅槃,成佛度众生。这是最殊胜的要求。那么,我们从增上生得了人天的身再慢慢地进入——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这个是一连串的下、中、上士道,毕业了之后就成佛了。那么,我们要求的最高的毕业生,就是成佛的标准。下士道仅仅是成佛的一个起步,也是得到成佛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人天身。没有人天身你怎么修行呢?

  中士道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这是下士道得到之后要进入中士道。中士道里边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修的福报不是要享人天福报的。“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这个“受用无厌”,五欲的受用,欲界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世间的五欲就是“色身香味触”。这种受用没有够的。你说哪个人讲享够了,我钱不要了,我女人就够了,没有。他越贪越厉害的。秦始皇并吞六国,还要升天不死,那么这个他的宫娥婇女,有那么多的妃子,还要三仟个宫女,这个没有(3A)满足的时候的了。所以说,受用是无厌的,不会满足的。越是多越享受。

  有钱的人你叫他布施吧,他说:“哎呀,我事情还多的很,我要这个那个,那个这个……”还舍不得布施,他钱还不够用。几亿的富翁他说钱还不够用,那么,人家没有钱的人怎么说呢?所以说,越是富的人,他的贪心越大。从来没有一个人说,“我富够了,我再也不要富了”,没有。做事情越做越大,大到最后破产,关起来了。那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了,那时侯就算了,那是灰心丧意就完了。“受用无厌”,没有一个人说受用得够了,是没有的。“无厌”的,没有厌足的。“一切众苦门”,你要贪求受用,第一个是没有厌足,不断地追求。第二个是追求之后,一切苦从此而生。你要追求里边就造很多的业。你在享受的时候,又造了很多的业。一切众的苦,各式各样的苦就是贪受用而来的。受用没有的时候追求,造了很多的坏事。有人想发财,骗人,甚至于抢,杀人都来了。这个,钱都没有拿到,罪就造起来了。地狱已经登记好了,你下辈子决定去的。所以,受用是没有满足的,是一切众苦的门,那么这个里边什么苦都会受。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有的人就是求世间满足。我在妙果寺,那个夏天很热,跑到天王殿去乘凉,那地方风很大。就看到一个干部似的人跑进来磕头。磕头呢他磕不来,法音师就告诉他,你该怎么磕。他就照他的样子很虔诚地磕。磕好了,我们就问问他了,“你这么虔诚磕头干什么呢”?他说:“升官发财。”他就是要这个,就是世间的享受。那么,这样子世间享受呢,大家是都在追求这个。你说哪个人不想呢?有的人,我们说看神庙也好,佛庙也好,来求的都是要求做生意发财的,家里保平安的,什么什么的。好不好?这也好,但不能以此为止。假使你以此为止的话,“深险罪业坑”。世间的满足,你世间没有钱,满足你,给你发大财;你没有女人,满足你,给你几百个女人;你说你没有这个什么东西,满足你,给你很多很多的享受。这样子享受好不好?满足了——“深险罪业坑”。是最危险的最深的那个坑,造罪的坑。

  这个享受不是好事情。享受是下地狱的一条门。一切世间的满足在我们的凡夫看起来,好象是很好。做人嘛,就是要享受了,就是要地位高、权力大、官做得高、财发得多、家里平安、子孙满堂,这是好事情了。但是,不知道这是罪业坑,而且是最深的最危险的罪业坑。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对这些东西远而避之。你不要看到世间满足,是坏事。我们这里也有,他世间上什么都好,他要想出家,就是世间事情放不下,出不成家。出不成家的话,你拖拖,拖下去的话,以后老了之后搞不成了。到了世间上做了很多事情免不了造很多的罪,修行也上不了路。那就是这辈子也就白白过去了。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养成功。不要去追求世间满足了,那就是我才讲的“且第诺统”。就是说,一切世间的福报不要去求了。就是下士道也好,也要求下世的,不要求现世的。要知道世间的满足都是深险的罪业坑,是造大罪,一个坑,你掉下去不得了。不要享受。越满足这个坑越深、越险。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那么,我们要这样子,要远离这个世间。坚意地远离,非常坚固的意志远离它,不是三心二意的,不是失意了——发财,我做生意破了产,“哎呀,我要远离了,我要出家去了。”等到你有点钱了,又要去做生意了。这个我们碰到过。我们到温州去了没有好久,一个人,他两个孩子做生意的,他也做生意的。发财了,很好。但是,那两个孩子有一天拿了钞票去存银行了什么,不知道。在武汉做生意,跑到马路边,转弯角上,还只有八点钟。他说,来了两个人,两枪,打了之后就把他的皮包拿起走了。这个人就失望得不得了,他说,他做生意发财就是要给孩子的嘛,现在孩子都没有了,绝子绝孙了,你还做什么生意呢?不做了。跑到一个什么庙里去修行去了。当然还没出家。住了一阵子,后来这个人不在了。哪里去了?又做生意去了。他这个心还是放不下,还是欢喜赚钱的。所以说,这个不是坚意远离。这是碰到触了一点鼻子,受了刺激了,说要远离了,要修行了。等到有点好的缘来了,又忘得干干净净的了。还有的,他情场失意,一个女人不要他,生气了,远离了。没有好久,又找到个对象,什么都忘掉了。这样子的人,世间上太多了。这是,不是真的远离。

  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远离嘛——坚定的意志,“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要得到解脱,这才是真正的、永久的安乐。世间上的安乐是假的安乐。我们在学这个《菩提道次第》也好,《俱舍》也好,都有这个比喻。就是说,你生了一颗大的疮,一个毒的疮,很厉害的疮,痛得不得了。你拿水,凉水一浇,舒服一点,啊,总算是息下来了。就是息这么一阵,这个凉水过了之后,它又痛了。那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的世间上都在受苦。偶而你人天,你做点好事,把那个苦停一下。就像凉水把这个疮泼一下,这个痛停一下子。这个时候以为快乐了。那么,真正的快乐什么呢?把疮治好了。所以,他说你要求疮伤暂时停一下的快乐,不如把这个疮治好,这个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出离三界,解脱的快乐,就是把疮治好的快乐。如果你把这个世间享受的五欲的快乐当快乐的话,那最多也仅不过是把一个毒疮上泼一点凉水,暂时停一下的快乐。这个快乐不究竟。当这个凉水的作用去掉之后,又是巨痛,又来了。所以说,真正要安乐的话,只有解脱,才是真正永久的安乐。在这个地方,那是中士道。出离心来了。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义乐广大”,这个“义乐”,意乐心,这个意乐心是“义”——义就是合理的,如法的正确的意乐心。这个正确的意乐心要广大地生起。不是一点点生起,广大地生起来。这个生起来不容易——求加持,求上师三宝加持我。决定要生起出离心、解脱心。这个就是能够真正得到安乐的一个发心的地方。你在世间里边混的话,真正安乐是得不到的,永久的安乐是没有的。那么,要真正要想求安乐的话,那必定要解脱。解脱这个三界。所以,这个心一定要生起来。不生起的话,你怎么能得解脱呢?你心都没有,你解脱什么东西呢?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求上师三宝加持,能够把这个正确的意乐心广大地生起来。就是要坚意远离的、得到真正安乐的、永远安乐的这个解脱心,把它生起来。这是中士道重要的一个发心。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就是这个前面说的清净的,不带有我执享受的那个清净的出离心。这个心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会生这个心。这个前面所说的清净的出离的这个智慧引生出来的正知正见,大大地不要放逸,要把它好好地修。

  我们的菩提道次第,宗大师作的时候是文殊菩萨给他加持了作的。文殊菩萨告诉他,给他说法。说的要点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正见。那么,这个出离心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心。你没有出离心,还在有漏的世间里,轮回里边跑不出来,那个苦也停不下来。你要真正得到永远的安乐的话,决定要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得安乐的一个起点。这是开始向着安乐的方向走了。所以说,这个真正清净的,不贪着世间享受五欲的清净的出离的智慧引生的正知正见。“正知”,一切法如法地知道。我们后边这个菩提道。我们这个三学里边有定道资粮,有正知资粮。什么事情该怎么做,什么怎么做,正知。“正见”,就是中道见。一切法缘起性空的见。在我们的中观派说来就是中观见。能够得到正知正见,大大地不要放逸。这是宝贝。有这个东西就能够将来成佛度众生,没有这个东西,永远流转生死受苦。所以这个正知正见不能放逸。

  我们说,菩提道次第的三个要点,一个出离心已经出现了;正见,一切法空的缘起性空的见也有了;最后,上士道一个菩提心。这是完整的道之三要,这是重点。正知正见要把它生起来,大大地不要放逸。那么,我们“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佛讲的教法,最根本的是什么,基础是什么?别解脱戒。我们戒定慧,佛讲的是三藏十二部,经律论。经讲的是定学,论讲的是慧学,律讲的是戒学。你要得到慧,要从戒生定,再能生慧。所以说,根本的地基还在戒上。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有三昧耶戒。这个戒律的基础又在别解脱戒。所以说,“圣教”,佛的一代时教,最根本的基础就在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也是我们解脱三有的最根本的一个东西。

  “坚持修行能做求加持”,所以说,从这个道理知道之后,佛教的根本的那个别解脱戒要坚持地能够修起来,求加持。不要说“戒已经过时了,修持现在是不需要了我们现在也该现代化的生活了,现在的和尚叫现代化的和尚”。像过去的那个佛制的二百五十条戒,是印度当时社会的需要,现在不需要了,要改革了。这个论调我们绝对不能唱。我们真正要求解脱的话,非从别解脱戒上求不可。

  别解脱戒大家知道,居士的是五戒,八戒,出家的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这个最高的是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要真正达到要圆满的解脱的话,就要受具足戒。所以说,修行的身,人身是难得;但是,人身里边要真正修行的话,依出家的身,出家身里边又是具足戒的身。这个是决定无疑的。

  你如果要求解脱的条件好的话,非受具足戒不可。那么,你说你现在没有条件,没有条件嘛你福报不够嘛,你又该怪哪个呢?你父母不答应,那么,你自己过去的业报把你障住了,不能出家。你或者现在什么事情放不下,你的烦恼给你挡住了,不能出家。真正你如果业报没有,烦恼没有的话,你赶快出家。那么,出家之后不是人没有了吗,哪个给你烧饭呢?哪个给你种地造布呢?你不要担心。我们说,学校里那么多念书的,出来做教授的有几个人呢?不可能学生都没有了,都是教授了。那么,教哪个去呢?这个会不会呢?我们从古以来,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学生,从来是没有说学生没有了都是老师了。那就是说,人没有了,都是和尚了。不会的,放心。世间上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业障的人,他对和尚看了都害怕。有的人他看了和尚吐口水。为什么?他在空门,什么都空了,他害怕。

  我们是记得很清楚的,某一个地方,那些地方讲迷信的。他们铺子里早上开门,如果门一开的话,看到这是和尚,马上一盆冷水给你浇过来了。气得不得了,这一天的生意不要谈了,一开门就是空的,就是做不成生意了。那么迷信的人都还有。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两个人,正在谈恋爱的人,你跟他说,“你不要谈了,这里的菩提道场,佛住过的,佛住了四十九年,他成佛了,你现在坐在那里,四十五分钟成佛,你要不要?”不来。他谈恋爱谈得正在热火朝天的时候,这里坐四十五分钟他坐不住的。成佛都不要。成了佛,没有女人了。他不要。

  所以说,这个世间上的烦恼众生多得很。要逼他出家都不愿意的。所以不要害怕出了家之后人没有了,没有人劳动生产了。这个是杞人忧天。这个是愚痴的想法。很多的人劝都劝不到他出家。我们上海有个居士,到处劝人出家,就是自己不出家。为什么原因呢?他放不下家,但是劝人家出家又有功德。这个功德他要赚,那个家庭他又舍不得。他就是做一个中道,又劝人出家,自己又不出家(笑)。这个就是说出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第三讲

  上一次我们讲“菩提道次第摄修加持颂”,讲到三士前导,下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在《俱舍》里边就是下士唯求乐,要求人天的安乐。这是下士道。那么,在这个《道炬论》里边,是“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在生死里边求乐,生死的有漏之乐。只有求自利的,这是下士。

  那么,中士就是离苦。三界都是苦,所以说中士唯离苦。中士道就是要离一切苦。不管是这个三恶道之苦,包括是三界的所有的人天,也有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是行苦。那么,这个就是中士道。

  在《道炬论》里边,“背弃诸有乐”,要背弃,就是要舍掉那些有漏的——三界有漏的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遮止一切恶业。这是中士道不再造业了。造了业之后流转轮回三有。那么出三有呢,就要遮止恶业。他求自利,他求自静,自己求涅槃,这样子的人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解脱三界,“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这个远离的安乐,我们上一次讲过了。三界里边的乐,人天之乐,仅不过是一颗大的脓疮,洒一点水,暂时地息一下苦,这就是我们所贪求的人天安乐。那么,你要彻底地求安乐呢,就把这个疮治好。那不仅仅洒点水的问题,要把根本的那个疮除掉。

  所以说,我们求中士道解脱,就是解脱我们这个世间上的一些“常乐我净”那些颠倒的想。离开了世间的“常乐我净”,那得到的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是解脱这个世间的。那么,这样子解脱了世间的常乐我净,得到无常苦空无我之后,那么,这个得到的,我们所证到的,那是真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是解脱了我们世间上颠倒的常乐我净才得到的,并不是另外、另有个常乐我净。

  那么,这个什么叫常呢?离开了无常,世间是无常的。世间的无常离掉了,那反过来就是常了。世间是苦的,离开了世间的苦,那就是乐。世间是无我的,那就是有我。世间是不净的,那就是反过来就是净。这个常乐我净就是相对而说的。离开了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那么就是相对的就是得到常乐我净。并不是有一个真的常乐我净。如果你要追求真的另外有个常乐我净的话,那成外道去了,那就不是我们的佛教了。外道是追求一个人我,它是常的,或者是叫什么上帝了之类的东西,它是常乐我净这么个东西。我们佛教里边这个常乐我净就是相对而言。离开了世间的无常苦空无我,那么当然相对的就是常乐我净。那么,要得到这个解脱的,这是中士道。下边我们就是说要上士道。

  上士道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上士道在这个《俱舍》里边,它是两句话,“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这个世间的人是不可理解的。上士他一天到晚精勤地求什么?求自己受苦,求人家的安乐。我们在世间上就是要求自己安乐嘛,甚至于还要损人利己。那么,你说是自己甘心受苦为人家得安乐,这样子的人,世间一般说是找不到。找不到?找得到。佛教里边的菩萨就是这样的人。这个菩萨包括是证了空性的大菩萨,也包括才发菩提心的初发意菩萨,都是趋向这个道路。当然,程度有深浅。真正的大菩萨,登地以上的,彻底地行菩萨道,彻底地无我,不管自己的苦恼,求人家的安乐。在初发心的菩萨呢,他也能够自己受一些苦,为人家的安乐,来克制自己。那么,只是程度有深浅,原则性是一样的,都是菩提心。

  那么,在这个《道炬论》里边,它是这么说的:“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他自己感到自己身上有苦,那么推想整个的有情他们都有苦。那么,自己的苦自心不愿意受,一切有情他们都有苦,哪个愿意受呢?因为一切有情都是过去自己的父母,为了自己的父母的离苦,情愿自己受苦,这样的人就是菩萨道,上士。这是最殊胜的人,叫胜士夫,人里边是最高等的。

  那么这里下边,“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自己在生死流转受苦是这样子,自己知道,知道以后。这是中士道、下士道里边能够达到这个高度,知道生死的苦。那么,反过来看,一切过去做过我们父母的众生,他们同样在生死的大海之中受苦。那么,自己苦固然是很厉害。那么,父母的苦也更厉害。父母在受苦自己心不忍,那么就要想办法,把他们的苦要除掉。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见了父母有情都在受这个苦。那么这个苦哪个去救呢?除了我还有哪个呢。把这个责任担到自己身上来。这样子的人就叫发菩提心了。我们修《五字真言》,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最后是增上心。增上心就是把这个责任戴到自己头上来了。如果你看到父母,知母、念恩、报恩也知道,也有慈心、悲心,但是——不是我的事,做一点也可以,不做也可以。那个没有责任心的不行。增上心就是说这个责任就是我来担的,其他的人叫哪个去担呢?大家都在受苦,自己能够知道佛道了,自身要岀苦,那么,这个父母岀苦的责任,一定要我自己担起来。除了我之外,你推给哪个去呢?自己的父母不能把责任推给人家。所以说呢,要把这个解脱一切有情的,诸趣,五趣里边都解脱出来的这个担子自己就担起来。这就是佛的担子,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佛的发的愿自己也要发起来,佛的担子家业自己承担起来,这样的人呢就是发菩提心。那就是要发起菩提心来才行。

  要发起菩提这个最殊胜的心。这个很难哪。我们说海公上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康萨仁波卿传法给他。有些藏族同修也很不理解。他说,这个海公上师他来了藏地只有这么几年,他们喇嘛从小出家,他藏语也不是这个很精通,甚至于怀疑这个康萨仁波卿讲的话他是不是能够全部通达。结果,康萨仁波卿就是这么说,我讲的话他都能够领会,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要传法给他。那么,从这个地方看,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很少的。藏地的弟子那么多,要传给海公上师。他的理由就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说,藏族里边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也不多。所以说要传法给他。当然,一方面也是为了照顾汉地的佛弟子,使他把这个藏传的佛法能够流传到东土来。这是一个大愿,也是康萨仁波卿的悲心。同时,客观上也是存在着真正的能发菩提心的人很少的。海公上师能发起来,那就是该传法。所以,这个菩提心真正要生起来很不容易。这个殊胜的心要它生起来,要求上师三宝加持了。自己是力量不够,就要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但是,你心发起之后该怎么做呢?具体做法都在菩萨戒里边。那么,你单起一个空洞的心,行动上没有表现的,那还是空的。那你发了心之后,必定要受菩萨戒。这个是菩提愿跟菩萨行不能脱节。发菩提心是菩提愿心,那么受菩萨戒是菩提行心。一个是实行的,一个是发愿的。那么,一个愿跟行是要一致。那所以说,发了心之后必定要受菩萨戒。如果你不受菩萨戒的话,该怎么做?你心倒是好心,该怎么做你不知道。这个菩萨戒都是佛菩萨经过他们自己的智慧观察下来,在某个情况之下,该这么做,某个情况之下,该那么做。这是顺着菩提心的。如果凭我们自己的想象,我们是凡夫,有的时候做了会做错。你说是好心,做坏事,这个很多。所以说,发了菩萨心之后,一定要受菩萨戒。把自己的行动纳入正规,这才是要菩提行心了,要受菩萨戒。

  那么,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你说,戒是受了,到底戒相是什么,什么叫持什么是犯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甚至于不想做。那么,“或受不修”,菩萨戒是受了之后不去修,不照它去做,“亦难成菩提”。那个你要成佛也不可能。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个愿,要有行动。这个行动就是菩萨戒。菩萨戒不能说受了之后就算了,摆在那边。受了之后就是要实际上发挥作用出来的。所以说,单是受了之后不修的话,要成佛也不可能。这样子道理能够观察之后,那么,佛制的三聚戒,菩萨戒里边有三类:一个是别解脱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这三聚戒都要受。缺一个就不行。缺一个支分,成佛你就少一个支分。要具足地受,成佛才圆满。所以说,这个道理能够善巧地观察之后,佛子,就是菩萨,菩萨的三聚戒全部要受起来。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不但要受,还要起大精进地去受,去受学,就是要去做。那么,这就是说菩萨道要做起来。这样子成佛才是有因缘。成佛的果就是这些因缘成功的。

  那在这里,我们说,这个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就是说我们文殊菩萨指示宗大师,开示宗大师的三个要点,道之三要。就是做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主要的中心,核心思想就在这里。这是文殊菩萨亲自开示宗大师的。那么,这三个东西全了。一个是出离心,不要贪着三界,一定要求出离,三界是苦,火宅,不能久呆。一个是菩提心,你自己要离苦,但是一切父母的苦你不能不管。为了要使父母离苦,自己情愿受苦。地藏菩萨,地狱未空,他就不离开地狱,这样子的菩提心要生起来。然后,心倒是生起了,你要了生死,度众生,成菩提,用什么方法呢?正见,空性见。没有空性的见,你再怎么地发心,心再怎么好,出离的方法没有。了生死……(3B)

  生死流转,哪个在流转?流转的补特迦罗—— 空,那就是生死就没有。那么,这个生死没有,五蕴也是没有,人空法空。那才是能够达到成佛度众生的目的。所以,这个正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广讲正见的就在后头“毗钵舍那”这一章。这一章是最难学。大家看过《法尊法师论文集》的就知道。跑马山里边,法尊法师在里边学《广论》。他们里边就流传一句话,“宁肯背石头,不想学止观”。止观章难学。背石头是很吃力,但是比起学止观章来,还要松的多。情愿背石头,这个学止观吃不消,比石头还重。那么,这个就是表示正见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绝对不是眼睛闭了,腿收起来,这样子坐在那里,正见就出来了。没那么容易的事情。正见要经过学的。经过不断的思惟观察,闻思修。然后能够抉择到真正的中观见。

  真正中观见我们上一次提过了,不是一下能得到的。藏地的办法就是最少四个层次。先要知一切有,有部。缘起的懂了之后,再能够慢慢知道自性空。有部学了之后,学经部——经部的空,把有部里边三世的去了两世,只有现世有,未来跟过去是空。那么,一切法里边,就是现在法里边,也抉择了很多。无为法也是空。那么,这个里边就空了很多。空了很多之后还不够,再进一层。瑜伽的空,就是唯识的空。一切法外境都是空,就是自性全部地舍完了,只留下一个圆成实性。然后,这个也不行,也总有个东西,不彻底。最后达到中观的自性空。一切法自性都是空。唯识是他空,中观是自空。他空就是说,屋子里边没有东西叫空,但是屋子还有。外境是没有,内心还有。但是,中观的空,自性空。这个屋子本身就空,那就是彻底的空。所以说,我们要从他空进入自空。那就是,慢慢地要进入中观的空。但是,中观的空你不经过前面的层次,等于说学大学你不经过小学、中学,你就学不进去的,你得不到大学的成绩的。一定要从这个次第,学佛不能脱离次第。学中观也要有次第。下边是止观。

  止观修法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我们说前面的三士道——下士、中士、上士,修,方法有了,发心也有了,缘境也有了。但是你要着力,没有定这个力量是不够的。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没有修定的那些散的智慧,等于是一个陶器或者是瓷器的泥土坯子,没有经过窑烧过的。这个胚子看起来跟这个陶器瓷器一模一样,但是不经考验。你水一冲就垮掉了,盛不起的。一定要经过窑里烧,那才是什么水进去,哪怕你是冷水,开水,乃至毒水,什么水,硝镪水都盛得起。那么,这样子的能力哪里来呢?窑里烧过了的。那么,我们修行力量从何来?尽管你知道得很多,没有奢摩他——定的力量,这是起不了作用的。我们说,太阳的光线照在身上,固然暖和。但是,你要燃起一个火柴是燃不起的。如果你把焦聚镜把这太阳的光集聚在一点的话,火柴就“嚓”的一亮,燃起来了。这个力量就大了。定也是这样子,把心集中在一个点子上——心一境性,然后这个力量就产生了。所以说,前面讲的三士道尽管是好,好的功能力量没有经过止观的话,产生不出来。所以说,三士道学好之后,一定要经过止观的这个烧炼,就是窑火烧一样的。那么,这是讲止观。那就是《广论》的最后两章——奢摩他、毗钵舍那,这是最难学的两章。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当你心趋向倒境,颠倒的境。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想着这个妄想,都是想那些颠倒的事情。这要把它拉回来,不要给它动摇,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止。那就是心把它从那些虚妄的心、攀缘的心,把它拉回来,停在一个点子上——我们要修的那一个法的上边,能够不动摇的,这是止,奢摩他。这个奢摩他在法相名词里边就是心一境性。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东想西想,不动摇,就是定在那个地方。这个力量就大了。这是怎样子把心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就是奢摩他。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那么,定在一个点子上是不是就算了呢?定在点字上就是把力量集中起来,是用它的力量,并不是说定在那里就算了。定在那里算了的话,那没有智慧,那么这样子的修定呢,就久而久之,智慧的力量衰退。我们在这个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得到很深的止,如果你不修观的话,将来感的果,固然定是修到了,这个奢摩他是修到了,但是,后果呢?因为你这个智慧不去用它呢,愚痴增长,将来很可能堕到畜生道。畜生道就是愚痴所感。那你修定的最后的目的,要成佛的,结果你堕入到畜生道里去了,不是适得其反了?所以说,修止固然是重要。止是要用它的力量,并不是止得到之后,把力量停在那里不动了,那个是错误的。那就是要还要起观。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正义”,佛的道理,佛说的道理。这个简单地说,自性,共性。从法相名词说,就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法的各式各样的性,自性,尽所有性。一切法共同的通性,自性空。这个道理都要去抉择,了解,如理的去观察,这是观。就是说,世俗谛的尽所有性跟胜义谛的如所有性都要观察,就在观里边观。怎么样子观?根据佛的三法印,或者实相印,或者根据因明的三支比量,不是乱观。所以说,于正义要如理地寻思,不是我们乱七八糟地胡思乱想。如理的,合法印的,合三支因明比量的,这样子去寻思。这样子抉择的话,能证空性,能了生死。所以说,这个是止观两个东西,一切佛教的力量产生都要通过止观。没有止观就是一个陈列馆,看看样子,作用是起不了。真正要把它起用,那一定要通过止观。所以说,我们的止观是必修之道。得了止观之后,一切功德作用都能起来。

  那么,止观,开始是修止,再修观,最后达到成熟的阶段呢,“引发止观双运道”。止观双运,就是止观两个连起来了。在初下工夫的时候,先把心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时候,你观的力量就很微弱,观不起。当你用心去观的时候,心又不集中了,有点散掉了。那么,到最后,慢慢地观,一下止,又观,止与观互相地配合,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时候,习惯的时候,止也增进,这个两个连带起来了,这个叫止观双运。那么,到这个时候,止观就成就了。如果没有达到双运的时候,止观还在锻炼的阶段,没有成就。真正成熟了,止观双运。由这样子起止求观,慢慢地引发到止观双运的这个禅定起了之后呢,这个真正作用才起来。所以说,这个止观双运道是我们的目的。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这个止观双运的话,希望能很快地生起来,“相续”就是不断,不是生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很多人跟我这么说,海公上师也有很多人告诉他说,他说他修行开始境界很好,怎么怎么好,心静下去,什么好的样子都有。但是,就这么昙花一现,那么这样子一现之后,以后再怎么做都没有了。那就是不相续了。生是生起过了,不相续。

  不相续,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过去的善根,或者是三宝的加持,使你起信心,起精进心,给你看一看,给你个奔头,并不是说你证到了。证到的话,你要见就见,不见就不见。你现在偶而见一下,那还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还得要努力。不要以为这个以后不见就灰心了,不能灰心啊。你如果一灰心的话,那三宝本尊白白地辛苦了。他给你看一看,就叫你起个信心,精进心,将来有一个奔头,有这么好的境界在前头。你现在是灰心了,以为生不起来就算了,那你不是辜负了三宝本尊的苦口婆心了吗?所以,这个不能。自己要了解,这是加持来的,不是你修得来的。当然是不会每一次都现,给你看一看是你的福气了。过去有善根才看得到,一般人还看不到。

  那么,这样子,这个止观双运道是很重要了,要“速急相续生起”,不断地生起,不是一次生起,连续地生起,就是修行成就了,要起就起,要停就停。这个求加持。这个力量,自己是凡夫,是更困难,那么,一定要求上师三宝本尊的加持,才能达到。整个这一篇文都是求加持文。一方面是摄修,把整个菩提道次第的要点都摄修起来。另一方面,自己力量不够的话,求三宝加持,能够做到。

  到此为止,这是显教的修法,完整的一套,完了。如果你不学密法呢,到此为止了,整个菩提道次第。如果你要修密法的话,下边是密乘道。密乘道是不是离开菩提道呢?并不离开。密乘道是菩提道中的一个特殊的、快速的方法。我们说面有快速面。一般的面要锅里下的,把料要做好吃的。快速面你只要开水一泡,料、面全部来了。但是,这个快速面并不好,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但是,就是说这个密乘道跟显教并不是两码事,就是特别快,特别殊胜。它的结构不一样,它的材料还是那么多。但是,结构不一样,它能够达到特殊的快速。

  密乘道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下边,如果你下中(上)士道修过之后,你菩提心自然地生起了,想很快地自己要度众生,那你必须要自己很快地成佛。那么,在这个要求之下,可以进入密乘道,这就可以达到你的目的,很快地成佛。所以说,我们说有的人就是经常要问,灌顶能不能灌?你如果菩提心生起了,菩萨戒受了,你要赶快成佛度众生,赶快灌顶。如果你菩提心还没有生,你也不想度众生,只是想自己离苦,那么,你好好地把菩提心修起来再灌顶。你如果先灌了顶了,你菩提心还没有生起,很容易犯三昧耶戒。犯了三昧耶戒,下金刚地狱,不是好玩的。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就是前面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显教也得修,密教也得修。显密共同的这个道。“熟”,这个道修成熟了,那就是这个前面一个三士——下士、中士、上士道修成功了,那么你个密器也成功了,你要修密法的根器成就了。那从这里说,密法的根器就是要下中(上)士道都修过才行。那么,密器也不是很任意的,不是说,“你是修密的根器,我们这不是修密的根器”。密的根器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下中(上)士道修好之后就是密器,如果你没有修下中(上)士道的,你就不是密器。这个很简单。有的人还要东问西问的,不要问,你问自己好了。你下中(上)士道修了没有?修好了的,就是密器。没有修好的,不是密器。当然,前辈子修好的,这一辈子自己不知道,那么,是密器也有。但是,总的来说,都是把下中(上)士道修成熟了的,那才是密器。

  那么,你这个共同道成熟之后呢,密器就成就了,就可以修密法了。这个密法是什么呢?“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金刚乘”就是密乘。在一切佛的乘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金刚乘。这不是修密法的人自己抬高自己。我们经常看到,念佛的就说这个念佛法门是最高第一,那么修天台的又说天台的那个教观是最高。那么,修其他的又说他是最高。那么,“你们修密法也是自己最高”。这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把密法了解一下,那就知道。密法要包括一切显教,它比显教还多。那么,不是超过显教是什么呢?如果你说显教有的你没有,那么,你可以较量一下,到底哪个胜。现在显教有的优点你都有,你密法有的优点显教没有,那么,“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这个话真实不虚,不是吹牛。

  ,

  那么,可以进入金刚乘,“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堪能士夫”,有堪能受持这个密法的。这个密法是很深很细致的,那么,能够接受这些法的人叫堪能士夫。“契入”,这个本身的根器跟这个密法要相合——相契。要正修习,要按了次第不断地修。

  那么,这样子,“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你假使自己堪能,法跟器又契合,又是按了次第,正规地修的话,决定稳速入道。那就是决定的,毫无怀疑。又稳又快进入菩提道,密乘道——成佛的道。这个自己力量不够,求加持。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那么密乘里边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就是说,要成就密宗的两个,悉地就是成就,要成就这两个悉地,一般说的生圆次第的成就。密法里边讲生圆次第,生圆次第成就就是佛的三身成就了。那要求这个成就,它的能成就的体,就是它的基础在哪里呢?就是戒,“清净三昧耶”。要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就是要发这个清净的三昧耶的誓言。三昧耶戒就是誓戒,就是自己发誓要遵守这些事情,三昧耶戒的事情。所以说,我们灌顶,很多人要灌顶,要加持得福气。灌顶就是发誓言,自己要发誓要受这些三昧耶戒。所以这是很严峻的问题。自己没有堪能的,受不了戒的,“灌顶灌顶,大家灌,我也去灌”。那这个三昧耶戒你得到了,你守。你不守要下金刚地狱的。

  当然,结缘灌顶情况要差一点。正规的灌顶就是要进入密法,就是要修特殊的密法呢,要受三昧耶戒。这个三昧耶戒,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就是有些比较重要的车间一些操作法。这个操作法你不遵守的话,这个车间会爆炸,你人就会炸死的。那就是说,你要修这个密法的话,一定要遵守这些三昧耶戒。遵守三昧耶戒那是特殊的车间操作法,照它做,没有事,安全。产品,极好的精密的产品会出来。如果你要想造精密产品,自己这个操作法又不知道,乱干。那么,结果产品没有,你还爆炸,把你炸掉了。

  所以说,密法固然是快,固然是速;但是,快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要避免这些危险,就是要“誓语三昧耶”好好地遵守。那就是说,你空中驾飞机,你这个空中飞行员的一些知识你都要很熟悉,什么情况之下该怎么办,大雷雨了之后你怎么办,起大火的时候你怎么办,机器的哪个零件有故障的时候又怎么办,怎么排除,都懂了之后那就没有事。如果你不懂的话,那你空中掉下来,粉身碎骨,那是没有二话的。所以说,快是快,三昧耶很重要。如果三昧耶戒不遵守,不修的话,那你决定达不到目的,还是把自己都要损毁了。在我们密教里边经常打这个比喻:一个竹筒子里边一条蛇,你这个蛇要么往上,要么往下,没有第二个道路。旁边是跑不出来的,一个竹筒子把你关在里边。这个细细的一个竹筒子,只能往前,往上,要么往后掉下去。那就是说,要么成就,要么下地狱,金刚地狱。这是这样逼着你成就的,你不想成就的话,你就下金刚地狱去。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那这里要说一下,三昧耶戒就是包括我们显教的三聚净戒,都在里边。三昧耶戒并不是离开我们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另外还有个三昧耶戒。就是菩萨戒,别解脱戒都在三昧耶戒里边。还有一些特殊的规矩,这个总的叫三昧耶戒。所以说,有的人以为受了三昧耶戒就可以不要菩萨戒,更不要别解脱戒,那完全错的。如果菩萨戒,别解脱戒犯了的话,根本就是犯了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犯了的话,那就是下金刚地狱去的。所以说,这个三昧耶戒就是把所有的戒都要受的。并不是说有了密乘戒就可以把前面的显教的戒不要了,不是那回事。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那么,这个三昧耶戒,我们要以无谄诳的心,并不是为了自己抬高自己,“我要受个密乘,灌个顶就很光荣了。大家来灌顶,都来修密法,我没有修,好象是很丢脸。”谄诳心就是自己要充好汉,或者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我灌了顶之后,可以达到什么的名声,利养,人家会供养我”等等。这个是谄诳心。我们这个要求三昧耶戒,不要这些谄诳心,是纯粹的要赶快成佛度众生的心。所以说,要无谄诳的心。决定地得到这个三昧耶之后,“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要守护这个三昧耶戒比爱护自己的生命还要厉害。生命死掉之后,再来还可以再修行。三昧耶戒破掉之后,金刚地狱,很难出头。那是危害性比这个牺牲生命还大得多。所以说,要胜于生命地去守护。

  上一次,我们开头的时候,给大家提了一下藏地的佛教。前弘期莲花生大师,静命论师,莲花戒大师,他们弘扬了这个密法,很盛。但是,经过朗达玛的灭法,密教是衰退了。衰退之后,密教是有很多不如法的事情出现了。在宗大师的时候呢。当然,已经阿底峡尊者来了,新的也起了,新教来了。但是,新教时间久了,还是流弊又出来了。有很多的人,就是修这个密法,超越,不修显教,直接进入密法。那么,这样子的话呢,就是有危险性。宗大师就是,要修的话,必定要经过显教的三士道,然后才能修密法。否则这个次第就不完全。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那么,三昧耶戒受了之后呢,密部的心要,就是最重要的两个次第——生起次第、圆成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这个里边的重要之点,它是观。生圆次第都是修观的方法。那么,观行的时候一定要精进。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胜义瑜伽”,这个殊胜的这个瑜伽,就是相应,就是修这个法,一天四座。“不动摇”,什么情况之下都不改变。这样才有成就的希望。如果你今天忙了,一座,明天闲了,三座,后天要出门了,一座也不坐。那你永远不会成就。在什么情况之下,四次瑜伽不动摇。

  这个四次瑜伽,开始是念诵。念诵的时候,根据名句文身,然后随文入观。慢慢地把名句文身舍掉。最后离文字修观。这个就是闻思修的阶段。在闻的时候,就是不能脱离名句文身的。思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用名句文身,有的时候离开名句文身。到修的阶段,全部脱离名句文身。这个我们没有经验的是不知道。有经验的就知道。这个禅宗里说不立文字,我们显教哪里是专门立了文字的呢?闻思修的阶段,真正到修的阶段,也是脱离文字的。你不脱离文字的话,永远跁在文字上,那就是依文解义的事情,不是正修。所以说,这个佛教的道理,管你禅也好,教也好,到一个高点的时候,都是一致的。显也好,密也好,最后的都是一个果。都要经过这一些。“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这个我们要提一下的就是,昭觉寺定公上师。他以前在受冤狱的时候,在提篮桥。曾经有一次,害急性盲肠炎。那么,监狱里的医生是很差,已经盲肠炎发展到腹膜炎了,他还不知道。最后送到外边医院去,一检查——腹膜炎,赶快要动手术。那个是耽搁了,那庸医,监狱里的那个医生不行,耽搁了时间。那么,要动手术。那是很大的手术。但是,定公上师就告诉我们——他在动手术那天,四座大威德没有断,还是完成的。这个是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所以,他有这样大的成就,从他的精进用功方面也可以看出来,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说,成就的人少,也就是精进行持的人少。如果大家都能精进行持,那成就的会多起来了。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那么,这样子的瑜伽,四次瑜伽不动摇的话,该怎么修呢?修的时候,要“准如师教”,要根据师所教的修,不要乱修,不要自己想一套来修。这个要求就是海公上师说的,蛮严格的:自己凭空东看书西看书,气功师也参考一点,那个也搞一点来修,绝对不行。要“准如师教”。“准如师教”,我这个师、那个师兜拢来看一看,行不行?不行。就是修这个法,这个法哪个师教你的,就照这个师教。其他的师,是另外一码事,不能掺在一起。米拉日巴,他跟玛尔巴上师学法,其他的师教他没有用,不会成就,一定要在他本人教的之下,才成就。这个并不是什么“独霸主义”,或者是专利,或者是什么。这个是因为依止的关系。你既然依止他的话,你三心二意的,当然不会成就。

  另外一个就是说,无师而修更糟糕。没有师,眼睛闭起来,自己搞一套,那是盲目地修,那是盲修瞎练,那是掉在山崖里边是绝大的可能。我们经常提那个人,这个人因为给我印象很深。他人非常之端正,也聪明,就是盲修瞎练。跑到去坐禅,禅堂里自己一个人修,也没有个方法。我们很多人到现在为止,我碰到的不少。出家了没有多少时间,就想闭关住茅蓬。你有没有那个能力呢?我们在海公上师近慈寺道场,住茅蓬的人,要什么资格?金刚院的老上座,还要学法学得好的,经过上师批准的,才能住茅蓬。如果,你是才出家的,学戒堂,五年什么都不要搞,学戒。经过学戒堂之后,加行堂,那么要开始修大威德生圆次第,要教起来了。那么,金刚院升上去,是专修生圆次第的那个,也要修得好的,才能够批准住茅蓬。那么,你现在是什么资格?你说你要闭关住茅蓬。

  那么,就像那一位:他很用功,他跟我说,他不倒单,每天一顿,进那个禅堂就坐。他说,坐了一段时间,就是头上有东西进去,他很明确知道。进去之后,他说,他三次进神经病院。到那个时候,他到四川来,他说他还没有好,那个根子还没除掉。他到四川来是求,求什么?一个气功师严新给他治病。后来,我赶快给他介绍,我说:“你到上师(定公上师)那里去吧,去问问他。”(缺)

  (4A)教了之后,这个适合我的,我要修。那个我认为不对头,把它减掉。自己来改变,那个不行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叫你怎么修就怎么修,老老实实。这个结构,你如果搞错一个电线的话,不但是机器不运转,可能还会爆炸。不要自作聪明,随便乱改!这是一个“准如师教”的重点。不要看看书,东凑西凑,自己自作主张,把学的法,传下来的,自己这里改一点,那里添一点,自己做增减。不行。

  那么,不可以凭他师修。你说我也不照自己的,那么,另外一个师父教我的方法,我照他的修,合拢来,行不行?不行。或者是这个方法我不照这个师父修,我相信那个师父,我照他的修,也不行。那个师父教你的法照他修,对的。这个师父教你的法,只得照这个师父的法修,不能依其他的方法修。那么,最后一个就是不能自己盲目地无师乱修。这个“准如师教”,准如师教就是包含这几层意义。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否则的话,受害的就是自己。

  那么,这里,我们说密器成就这个重要的关键,什么样子叫密器成就?最起码的要把三士道修好,把业果的道理弄清楚,深广的般若(深般若、广般若),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能够知道,菩提心发起来,菩萨戒受起来。这样子的人才能叫密器成就。那么,很多人,我们现在现实看到,他自己密器成不成就不管,就是拼命地追求生圆次第。这样子追求之后,修又修不起,但是要希望即身成佛。那么,这样的人不是狂妄嘛?你要修生圆次第嘛,看看自己是不是那个器。是那个器,才能盛那个东西。我们经上经常举这个比喻:狮子的乳一定要琉璃器能盛,假使其他的瓦器,盛狮子乳要爆炸。那么,你要盛这个密法呢,你决定要用密器。你如果不是密器的话,不但不成就,还得爆炸,把你自己毁灭。所以说,不要急于求高的法。你还要自己审核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什么器。你如果密器没有成就,假使你菩提心还没有发,你这个器还差得远,你只有修下边的法,不能太高的法。太高的法对你不适合,是大学的课程,你小学生,你去研究的话,你这是不但是懂不了,会把你搞成神经衰弱,乃至害肺病死掉。你不能硬干。所以说,决定是要按着次第来,这个菩提道次第也是——重要也在这里。那么,这里是密乘道到此为止。下边是总的回向。

  回向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这样子的殊胜的道,包括前面的三士道,包括后头的密乘道,要依止哪个修呢?依止善知识修。“如理修行”,依止善知识之后,还要如理地修行,如教地修行。“善友能常依”,还要依止善友,互相地依靠。善知识、善友是不能离开的。我们上一次讲的,在讲戒的时候讲的,一个很好的人,他没有善知识善友,就堕落得不堪。我们以前在这里有一位甘肃的,又高又大,威仪很好,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什么出坡都是自觉地出去,一喊就去,而且做得很好。人家都很表扬他。但是有一个邪见,这里就离开了。离开了,到其他地方去。最近,他们说回来一次,我没有看到。回来一次,说的,头发长得比女人还长,拿了个香烟在煳,我们的一个纠察师把他赶出去了,不准他进门。结果问他什么人,就是那个人。堕落到这样子。这是没有善知识善友,没有常依。不常依的话,危险性就那么大。他还莫名其妙,他认为自己还对的。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那么,修行里边有内魔外魔。总的来说,烦恼是内魔,天魔、死魔、五蕴魔这些,天魔是外魔。(烦恼魔、五蕴魔是内魔,死魔、天魔是外魔)那么,最大的魔是内魔的烦恼——我执大魔。没有内魔的话,外魔就起不了作用。外缘经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个我们说在这个辩证法里也有这个道理,也能够知道。你如果一切天魔外魔,你没有内魔的话,什么作用也起不了。所以能够恼害你的主要还是你自己内魔没有消灭。这个内魔在里边就是一切外魔的根源。没有内魔,外魔也不会来,来了也起不了作用,不会害到你。那么,所以说我们现在,有的人经常想到“降魔降魔”。好象装了个——他看到这个大威德的那个样子很凶,他也装个凶的样子。哪个人对他对不起,他就说“我降魔了”,大呼大吵,眼睛瞪起。你完全错了,降魔降自己的内魔。内魔降住之后,外魔就不来了,来也不起作用了,用不着降了。你是内魔不降降外魔的话,越降魔越大。我执越来越高的话,那你个魔越降越大了。那就是搞错了。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内魔也好,外魔也好,中断的那些障,业障,这些希望能够马上地消灭,随即消灭。这个消灭清净,消灭之后不是消灭一点点,彻底地消灭,清清净净的,什么都消完。这个很不好做,更是难了,求加持,那要求上师三宝本尊的加持。反正一切在末法时期的修行,离不开上师的加持。就是在正法时期也要加持。因为众生,他是凡夫,力量毕竟是不够的,要求三宝的加持。

  “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那么,这个归根结底,这些从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乃至密乘道,这些功德,一切善法,依靠哪个生起?依靠出生万善的恩师,大宝恩师。那么,这个这样子的恩师,我们永远发愿不要离开。这个我们说,在密宗里边,金刚上师是最重要的成就的一个根本,一定不能离开。我们讲这个经,并不是说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这个资格。但是,你们有碰到这些师的,就要好好地如法依止,永远不要离开。这是一切成就都在他身上得到。米拉日巴的传记一般人也是看了好看,当小说看。但是,你把它体会里边,很多的道理都在里边。你要离开恩师的话,你不会成就。米拉日巴求法求了很多,每一次都被打一顿,踢出来。没有办法了,想另外找门路去,找其他的人。找是找到了,也是大成就的。但是,你找到了之后不会成就。你是他下面的,你找其他人,没有用。所以说,那个“出生万善恩师”,这是真正的我们一切善法最根本的恩师,这是永远不要离开。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那么,我们修行的时候,也要一切的资粮,一切法上的资粮,财上的资粮,希望都能够全备,不要缺乏。很多人到藏地去学法,退回来了,为什么?钱没有了。藏地是学法要自己花伙食钱,不像我们这里给你们。我们给了钱,人家还嫌少。你到藏地去,不给你钱,还要你供养,供养得少还不传你法。那么你这个真正的法就是这样才得得到。太便宜了,那个《俱舍》里就有,你前面在走,人家拿了法,跟在你后头跑,好象是硬推销要卖给你一样,那个是不会成就的。你要法要求,不惜生命求到的法,那你一修就成就。所以,这个你对法的重视与不重视,那是成就的一个关键问题。你对法无所谓,这个对师也无所谓,你这样子的话,当然成就是谈不上了。那么,我们要修行,就是要把这些资财,法上的、财上的都不能少,希望这些修行的资粮都能够全备。

  那么,这样子慢慢地上去,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 《五字真言》都有的,初地什么功德,二地什么功德。“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每一个道有它的功德。这些功德,一切功德,都要圆满。这个圆满不是一下圆满——积累起来,慢慢走。从下边的到上边的,从低的到高的,从小的到大的,慢慢积累起来。到圆满的时候,“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持金刚位”就是成佛的位,在密法里边叫“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就希望赶快,又稳地,又快地成佛。那就是什么呢?这样子做了可以度众生。如果你不成佛的话,众生就度不了。你说我成了八地菩萨,那只能度八地菩萨能度的众生能度,还有一些你就度不了。一定要到成了佛之后,一切众生都能度,那才圆满无缺。我们发的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一个也不留。那么,你不成佛是满不了这个愿的。要满这个菩提愿必须要成菩提的果,这是因果相称的。

  到此为止,就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扼要都已经讲完了。我们讲下去,就可以对照前面。讲下士道的时候,重点就在这几个颂里边。中士道的时候,重点也是摄在里边。这个颂是干什么的呢?就是修的。你在修的时候,不可能把一本书背下来。如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你修的时候,把《广论》拿在手里,边看边修,那你修不来。修的时候要把要点抓住。那么,就照这个颂的要点,边观边修。修的时候,并不是死在文字下了,你把《广论》什么都看过了,甚至于五大部都看过了,然后修的时候,把这个东西打开去,把里边的意义都摄在这个里头。你死板板的这几个颂子,那你内容就枯燥得很。如果你把全部的书,五大部全部集起来修的话,你头都昏掉了。那就是摄修,就是把广的东西摄在略的里边修。

  这个颂子的重要性,一个是摄修,一个是求加持。我们修行的时候,没有加持,说个老实话,在末法时期你想修行成就,恐怕是做不到。总是万难万难的。那么,在末法时期的时候,你要修行的话,离开求加持呢,那么,这里我们要讲一个,就是念诵。

  念诵就是我们在这一天,跟三宝直接打交道求加持的最好的机会。他请来了,也供养了,发的愿也发了,就是得加持的时候了。偏偏不欢喜念,心里嫌多,嫌讨厌,嫌长,嫌什么。加持不要,你想成就,南辕北辙。所以说,我们去看一看,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念诵来的?念诵,这是从密法来说——这个我们有八大成就,第一个热洛业成就,就是念诵成就。这是第一个关口。念诵成就是八大成就第一个。如果你这个都没有,后头七个不会来。那么,你如果第一个嫌讨厌,那就麻烦了,这个就不相应了。那么,其他的显教是不是念诵呢?也要念诵,只有禅宗是特殊的,要参,但是二六时间不能停地参。你不能说参了一个,下来就是聊天去了,散心去了,那你也不会成就。就是要紧张地,说个老实话,要修行的话,你不紧张的话,你不会成就。那么,就是一天到晚二六时中都是很紧张,这才有劲,提起精神,专心地用功,精进,这才谈得上有一点希望。如果这个东西都没有做到,那就没有希望。我们大家都是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发了那么大的心到寺院里来修行,世间上的享受都丢完了,但是懈怠放逸的习气不丢掉的话,你就白白地浪费了一生。所以说,既然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做到了,还有二十你赶紧做起来,再不做的话,你的百分之八十的都浪费掉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下一次就讲正文。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第四讲

  前几天,我们把前面的求加持颂讲完了。求加持颂里边,把整个的科的内容全部包在里边了。那么,一方面是把整个的文意是便于修的时候观想。另一方面,每一科都不容易做到,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希望能够这一辈子成就。下边是正规的科的次第,《科颂》。这个《科颂》又是从《菩提道次第广论》 、 《略论》里边摘下来的,也是一个略的,也是便于摄修的。

  归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这是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的颂。一般的造论,前面都要归敬三宝。它第一是求三宝加持,避免一切魔障。第二是求这个,一切我们要做的事情都要陈白三宝。那么,这里也是一个。我们前面有归敬颂,这里也有归敬颂,这是另外一个科,另外一个颂。

  “诸佛”,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包括化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正法”,就是法宝,有教、证两个法。教法就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一切的道理,这是教法。证法呢,依教法修持,所证到的果,这是叫证。那么“贤圣僧”呢,见道以上的叫圣僧,见道以下,从加行道开始这是叫贤僧。一般说,我们说,如果从根本教来说,从观四念处起到暖顶忍世第一,都是贤位。那么,在大乘的,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是十个圣。凡是贤圣僧都是已经在道上。见道以上的是圣僧,将要见道是贤僧。这些都是僧宝里边有功德的。那么凡夫僧照规矩是不摄在僧宝里边,不是宝。但是,是贤圣僧的因。所以也可以摄在僧宝里边。反正主要的是贤圣僧。那么,一切的佛,一切的法,一切的僧,贤圣僧,三宝,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都要归依。

  我们在受归依的时候,也跟大家说,归依三宝不是一辈子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到成佛中间,生生世世都要归依三宝。那就是说生生世世有保障,不会堕入邪道。如果哪一辈子离开三宝,那就是船没有方向盘了,就会走入歧途。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每一辈子都是归依三宝。愿很要紧。这是归依三宝的两句。下边是发菩提心的两句。

  “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成佛是大家修行人的最高的一个果位。但是,成佛为什么原因?是为度众生。因为众生很多,我们假使凡夫,只能度少数的,也不彻底地度。假使他穷了,给点钱;他没有饭吃,给一碗饭吃;或者他什么事情,帮一个忙。这是很小的微薄的。那么,真正要把他度出轮回的话,那决定自己要先出轮回。自己还没有出轮回,你怎么度人家出轮回呢?那么,出了轮回之后,是不是自己出了算数,或者把自己的亲属朋友度出算数呢?还不够。要把一切有情全部度脱。那么,这样子你能力不够的话就做不到,就要有极大的能力。最高的能力就是佛。那么,我们因为要度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都要度。那自己要具备一切能力,那就先要成佛。自己成了佛之后,才能度一切众生。成佛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求安逸。当然成佛得大安乐了,是有安乐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为自己求安乐,为的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这是上士道的,上一次我们讲的时候,“自苦他安乐”,上士道是情愿自己受苦,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为了这个原因,所以说自己要成佛。成佛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成佛的目的也就是度众生。这两个是辩证的统一。因为你不成佛,你度不了众生。你要度众生,你必须要成佛。这两个东西是一致的,不能离开的。

  那么下边就分五大科。整个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这么五大类。菩提道次第到上士道为止,后头的密乘道讲得很少。正规的是密宗道次第讲这个问题。这里讲的是三士前导第一科,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那个道前基础。那么,下士修法就是下士道,中士修法就是中士道,上士修法就是上士道,密乘修法,总的括在密乘道次第里边,这里也是比较略的。因为密宗道次第不是对人都可以宣讲的,就把介绍一下就完了。真正的要密宗道次第得了灌顶之后,还要经上师允许,学无上部的才能看。这五大科我们第一个是三士前导,也就是道前基础。要进入三士道修行之前,必须要一定的基础。那么,这个就是在入道之前的必须要有的条件。

  初 三士前导

  这里又分两科。一是有暇资圆之信乐,一个是入道的方便。

  甲初 有暇资圆之信乐

  那么,第一科“有暇资圆之信乐”分两科,八有暇,十圆满。“有暇资圆”,有暇就是八有暇,资圆就是十圆满。这个心要生起来,信乐心要生起来。

  乙一 得八有暇

  第一科是八有暇。八个有暇就是反过来,离开这个八个有暇,就是八个无暇。八个无暇也叫做八难,我们显教里边三涂八难这个八难就是这个东西。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那么,我们再反过来那就有暇。哪里八个有暇呢?

  丙一 非三恶道

  第一个不是三恶道。如果在三恶道里边,地狱的众生是一天到晚受苦,没有时间修佛法的,他受苦都来不及。我们就看现在世间上有些人,害了重病的,痛得很,那去跟他说佛法,说不进去。地狱众生的苦比重病的还要苦,那跟他讲佛法,他听不进去,他只晓得苦,痛。所以地狱里边绝对没办法修行。饿鬼道,他是一天到晚肚子饿得很,他是也没有办法修行。他解决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修行呢?我们说,寺院里边,*轮未转,食轮要先转。把生活的问题搞好了,才能够安心学法。他现在生活都没着落,那当然不能安心修法了。饿鬼道也没有办法修。畜生道,大家都看到的,鸡、鸭、猫、狗,你叫它怎么修行呢?没有智慧,跟它说了它不懂,那就是没有办法修行。所以说,三恶道去了之后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修行,你恶道出来就困难了。我们要修行才能离恶道,你不能修善,恶道就离不了。所以说,三恶道一去的话,那就很难出来。

  丙二 非盲聋喑哑

  第二种是盲聋喑哑,就是五根不具的。瞎子、聋子、哑子这一类,他要修行是困难的。我们说,你要多闻,两个办法。一个是听经,耳朵听。一个是自己看教,眼睛看。你现在眼睛不行,耳朵不行,多闻就没有办法。盲聋喑哑,一般聋跟哑是连起来的,既然是哑的,那决定聋的。哑的人对自利也可以,要利他就没有办法了。那么,自利也有问题。假使你一个话不懂,你要去问人家,你哑巴,问不来,那也是没办法的。所以说,五根不具的,盲聋喑哑,对修行是困难的。

  丙三 非世智邪辩

  第三种,世智邪辩。世间上的聪明。这些人世间上他学了一套东西,他认为这个是至高无上,对佛法就不一定听得进去,先入为主了。信某种哲学的,他就认为他这个是最高的,佛教,他就不一定肯相信。那么,信其他宗教的,更有教条,佛教是碰也不敢碰。我以前在温州妙果寺,一个婆婆是信佛教的,带了个孙子,才七、八岁,到妙果寺来,她有点事情来找我。那个小孩子跑到庙门口,他是信基督教的,他家庭是基督教家庭,受过洗礼的。他跑到庙门口,死也不肯进来。他的婆婆再怎么骗骗骗,说了好久,总算进来了。跑到我房间里来,一句话也不说。最后我拿一个水果给他,不吃。这个基督教他硬得很,小孩子才七、八岁,他有这么硬,佛教是点水不入的。这样子的人当然没办法进道。

  丙四 非正法灭尽时

  非正法灭尽时。佛出世说法,正法、像法、末法。灭尽了,末法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你要听佛法,哪里去听呢?没有办法。

  丙五 非北洲

  第五,是北俱卢洲,北洲。我们说这个四天下,东南西北,修曼茶法的就知道。北俱卢洲在人间说是最好的,我们很多人就向往。一切都自在,不要劳动,物资丰富得很,随便用。人的身体健康,每一个人都是活一千岁,不会害病,不会中夭,不会死掉,都是活到一千岁。一千岁死了之后生天,欲界天,比地上还要好。所以,那个地方,那里的人因为太享受了,懈怠。同时没有苦。也没有病苦,也没有老苦,也没有死苦,他死的时候生天,也无所谓。他中间也不害病,又不会中夭,害了病呢早死也不会。那么,物资也很丰富,什么都不愁。你叫他信佛,他说,为什么要信佛?要离苦,他说,我这里不苦。那么没有办法了。所以,北俱卢洲是不能修行的。不要说北俱卢洲,我们看现实的这个世间上,比较富裕的,他信佛就困难。除非他相信什么呢?相信神道一类的,求保佑,这个他倒也来的。真正信佛修行,他是搞不上来的。所以,那么那个北俱卢洲比我们这里富有的人更富有,那当然他不容易信佛。不但是富有,他寿命也长,死了之后生天,一切痛苦都没有。那么,没有办法修。

  丙六 非无想天等

  第六个是无想天。无想天包含的,主要指的是第四禅的,修无想定感的果。这是外道。他认为,人间所以苦,就是一个想、一个受。想,各式各样的见。受,希望安乐。这两个东西灭掉,那么,就是不会造罪了。所以他们把心都灭掉了,那么,心所法,受、想也没有了。以为这样子就得涅槃。

  但是,在佛教里看,这仅不过是把种子压下去,种子没有灭掉。在无想天——得了定之后生无想天,寿命是五百大劫,很长。五百大劫的享受完了,烦恼种子、业种子生起来了,还得堕落,还得轮回。这五百劫时间很长,没有脑筋,不用脑筋的,心灭掉了,那么白白地过了。我们说睡觉,你今天九点钟睡下去,如果睡得很熟,没有梦,第二天三点钟起来,好象没有睡一样,中间一点不知道。那个无想天虽然很长,五百大劫,中间没有思想,那你五百大劫也等于没有一样,中间事情感不到。所以,浪费时间,对修行不利。而且,无想天的人,他即使他受报受完了,生到人间的话,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脑筋那么长的时间不用了,都生锈了,钝掉了,你要他再学东西,学不进去了。一般我们说哪个人笨的话,就是说你是无想天来的。这一类人就是福报还是有一点,但是就是笨得很,什么都搞不来。世间上这些人有啊,福气很好,(4B)但是智慧没有。那么,这一类人,是不能修行的。

  初开为三即成八

  前面三恶道分三个,后边二三四五六,一共八个。这八个,就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叫无暇,也叫八难。反过来,离开八难的,叫有暇。那么,我们要修行的话,一定要先把八有暇的条件拿到,才能说修行。所以说,这是最先决的条件,要不落于八难之中。

  颂 地狱鬼畜生 盲聋喑哑等 世智邪辩才 正法灭尽时

  北洲无想天 是名为八难 难闻佛法故 无此称有暇

  颂——“地狱鬼畜生,盲聋喑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北洲无想天,是名为八难。”为什么叫八难呢?“难闻佛法故”,没有闲暇去修佛法,也听不到佛法,难闻难修,没有办法修,没有办法听,所以叫八难。“无此称有暇”,反过来,没有八难的,叫有暇。那么,我们现在在座的,都不是八难,那都是有暇。有暇得到了,就不要错过,好好地修行。

  地狱一个,鬼一个,畜生一个,盲聋喑哑一个,四个,世智邪辩才五个,正法灭尽时六个,北洲无想天七个八个。这个是八难。八难离开之后,就叫有暇。为什么叫八难?难闻难修佛法,这叫八难。

  乙二 得十圆满

  那么,下边,是固然离开八难了,但是还要更多的条件才能修佛。即使不在八难之中,有的人还不能修佛,还不能修。那么,就是要得十个圆满。离开八难之后还要十个圆满。这十个圆满,从自身来说,有五个,对环境来说,有五个,一共是十个。内五个,外五个。先说内的五个。

  丙一 依内五种

  丁一 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众同分”,这是一个法相名词,在《俱舍》里边,十四个不相应行之一。众的同类,同分就是同类,或者是同类的因,能够感同类的因素。人有人的同类,人来说都是站起走路的,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耳朵,能够站起的,他的生活方式什么都相同的,众同分。众同分圆满,畜生有畜生的众同分,饿鬼有饿鬼的众同分。那么,你的众同分圆满就是生在人间。生人间比生天上还要好。天上修佛法不容易,因为太享受了。那么,色界天更困难。欲界天因为享受太好了,也不容易修。人却是苦很多,所以人修行最好,智慧也有。“生在人中,得丈夫身”,尊贵的男子身。“等”,等得女人身。那么,为什么说丈夫身、女人身呢?人天么都是丈夫女人了。也有一些不男不女的,不能修行的。黄门、二形这一类都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戒。所以说,要具足的男根,或者是女根,圆满的。这样的人,生在人间的,是最好修行的一个条件。在人的四大洲里边,北俱卢洲除掉了,不能修行的。东南西三洲里边,又是南洲最好。一切佛成佛都在南洲成佛,南洲的人最适宜于修行。在《现观庄严论》里边,南洲的士夫有十六种殊胜,有十六种殊胜的条件可以修行,比东洲西洲要好。那么,这是第一个条件,要生在人里边,得了丈夫的身,圆满的身。

  丁二 处所圆满——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

  生了人间之后,你如果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行。听不到佛教。“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就是生在有佛的四众弟子游化的地方。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的四众弟子经常教化的地方,那就是佛教兴盛的地方。那么,这样子,对修佛法是一个优越的条件。

  丁三 依正圆满——生处中国,不缺根支,性不顽嚣,解善恶语,堪能受法。

  有了这个条件之后,还要“依正圆满”。你做了个男子身,也生在中国。这个中国就是说有佛法的地方。并不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国。有佛法的地方都叫中国。你得了人身,也生在中国。但是是一个哑子聋子,或者是这个人的性格他不能够接受佛教。那么,也没有办法信佛。所以说,生在中国之后,要不缺根支,就是不要盲聋喑哑的。那么,你假使手脚没有的,修行也困难。人家讲经了,你没有脚,你走不过去。没有手,你要修行了,你铃子摇不来,没有办法。拿东西也拿不来,这个,困难。所以说,根支不要缺。“性不顽嚣”,这个他的性格,不顽嚣就是不是顽固分子,他能够接受佛的教化。“解善恶语”,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他能分别。这是好的,我要接受它,其他的是邪道外道,或者是世间法这是有漏的,或者是邪恶的,那也不要去学它。“解善恶语,堪能受法”,他能够接受佛法的,修行成就的。

  那就是说,你要是生在中国,他五根要全,尤其是意根,要不缺。意根缺的是一个白痴,或者一个神经病,或者是他性格是顽嚣,就是顽固分子,佛教听不进去的,或者说,他这个人善恶分不清楚,认为好的是坏的,坏的是好的,这样子糊涂的,那不能受法。所以说,生在人间,还要依正圆满,就是他的正报要圆满,这是异熟报。异熟报不失根支,也不是聋子瞎子哑子,这是五根的不缺。性不顽嚣,能解善恶语的,这是意根的不缺。要不缺根支,才能够堪能,接受佛的教。所以说,生了中国之后,也并不是人人可以信佛。眼看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尤其是,最近的看高枧村,信佛的也不过是少数,他有很多的不信。那么,他就是有这些障在里边。这是异熟障,是异熟报里边五根不全的,意根是不能解善恶语的,异熟障。下边是业障。

  丁四 无业障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

  没有业障,这也是个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在现生的中间,自己没有做五无间罪,也没有教人家做五无间罪。没有造五逆,这个五逆,最重的罪,有这个罪,这一辈子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要想在佛教里边有什么成就,那绝对不可能。佛法生不起,正道在他身上生不起。那就是业障。那么,你现在,在这一辈子,自己也没有做,也没有教人做,那么这个业障没有。这个业障没有可以接受正法,不会障住他。那可以成就一个法器。五无间罪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轮僧。那么,这个是五种罪没有作过,也没有教人家做,这个就是没有业障。没有业障,这一辈子修行能够入道,也能够成就法器。如果有业障的,这一辈子不会成就。那么,我们说出家的时候,要问遮难,“你做过这些没有?”如果做过的,不要你出家。出了家也没有用。你将来修不上路。那么,最重是这个五无间罪。其他的业障呢,障小一点。但是,也是对修道有障。杀生过多的,那个修道也不行的。淫欲过多的,也不行的。

  丁五 无信解障圆满——于现生中,必不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

  第五种“无信解障圆满”。在现生中决定不会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前面是身口没有作那些罪,这里边就是说他的心里边绝对不可能去做那些事情的。在这一辈子,他决定是对佛讲的三藏相信的,认为这个佛说的三藏,尤其是律藏,是真正的最好的一切善法的出生的地方。对于邪魔外道,那些一般的哲学里这些讲的道理,他不会去相信。那么,这样的人,我们就说是有善根的人。这样的无信解障圆满,那是接受佛教是容易了,一说就信。我们在那个流通处办了之后呢,各处来信都有。我看到很多信。他是一个大学生,最近看到就这一封。他就从来没有见过佛教,偶尔从朋友那里拿了一本,看到一本这个《觉海慈航》,马上就感到佛教是最高的,他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都不如它。以前我在那个温州的时候,有个厦门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他看了佛教之后,他说,那些以前学校里念的书都是骗骗小孩子的东西。那都不是真理,而真正的真理就在佛教里边。那就他对佛教产生非常的崇信。这些,就是没有信解障,对佛教非常之容易接受,生起信心的。

  所以说,我们内身里边要具足这五种条件,叫内里的五个圆满。那就是说,要众同分圆满,生在人间,是具足的丈夫身或者是女人身。又要生在中国,有佛弟子教化的地方。生在中国之后,自己的根支不缺,尤其是意根不要缺。那么,就是没有异熟障了。下边还有没有业障,没有造过最重的五无间罪的业,没有,不会挡住你修行。最后,还有无信解障,无信解障就是说心里不会产生反对佛的思想的,对佛的教义一向是恭敬,容易接受。那么,这样子的人,就是入道的一个条件。自己内身要具足这五个条件,叫五个圆满。

  “不于恶处而作信解”,恶处就是邪魔外道。他们那些虽然有神通广大,不会去相信他。这很不容易。现在的人,就是看到神通广大的,什么希奇的他就相信,不管你邪的,正的。这样子就是有信解障。所以说,我们感到现在很可怜,很多人都跟了气功师、外道转。我们天津有个居士,写来就是那个话。他说:我看到很多天真的面孔,虔诚的样子,但是给外道牵了鼻子在走。他出发是很好,想修行,但是认不清楚谁是佛教谁是邪道。那么,外道他打个幌子,说是佛教的,那么把他一下就骗走了,这么是很可惜。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他本身就有信解障。他辨不出善恶,也对佛教的这个道理没有因缘去接受,都是有障了。

  颂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这是内圆满十种。一个颂就是把它的道理摄起来,容易修。用一个颂把意思都包完了。但是,单看一个颂,没有讲的话,不晓得讲什么东西。“众同”就是众同分圆满。“处所”,处所圆满。“依正圆”,依正圆满。这个圆就是三个地方都要用。“现生不做五无间”,就是没有业障的圆满。“无诸邪见信业果”,那就是无信解障的圆满。要没有邪见的人,相信业果的,才能进入道。这个五种具足之后,内圆满五种俱圆满。下边是外圆满。

  丙二 依外五种

  内边五个圆满了,外边的环境不好,也修不起。那么,外边的环境也要五种圆满,这对修行才有办法。

  丁一 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佛出世,教法还存在,这个是最决定的条件。你再好,生在没有佛世的地方,那就是八难之一。没有佛出世,你这个正法灭尽的时候,那你怎么办呢?你内部再圆满,碰不到佛教,也没办法。所以说,先要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丁二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值大师教法。

  这里我们说一下。在这个《科颂》里边,用的这些法相名词都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二十卷来的。而《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用的十圆满的名词呢是依据《瑜伽师地论》二十一卷来的。所以说,名相上面有一点差异,内涵全部依据《瑜伽师地论》来的。我们开始看的时候,好象上师用的语句跟那个《广论》不同,这个有点怀疑。为什么跟《广论》不同呢?这个《科颂》是根据《广论》作的。但是,一看,它是《瑜伽师地论》二十卷来的,而《广论》是二十一卷来的。都讲十圆满的问题。所以说,还是一个源头,一样的。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就是说,佛讲三藏十二部经,都讲的,开讲的。那么过去的佛我们已经知道。由过去七佛来说,只有四个佛广讲三藏,也制戒,还有三尊佛,因为他的受化的弟子都是上根利器,简单地说两句话就解决问题了,没有广说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制戒。所以说,正法就不容易久住。那么,要碰到大师教法,能够广说三藏十二部,制戒的。这样子的正法圆满的。这是一个条件。

  丁三 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

  “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在《瑜伽师地论》是“随转圆满”,这里流转圆满,意思一样的。“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大师”,佛或者他的声闻弟子。依了佛所说的教法。前面的正法是教法,这里是证法。胜义正法是证,世俗正法是教,这两个。依了这个世俗正法能够修证到得果得向,四果四向能够得到的,那么就是胜义正法随转圆满。世俗正法是教法,胜义正法是证法,这两个都有。

  丁四 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就是说,佛弟子修这个法自己能够出离三界的。“未隐”,正法没有隐,没有断。他自己证果证道之后,还辗转地教他的弟子,传教下去。“未断”,就是没有断掉。在那个《广论》里边怎么说的呢?他是由证了正法的人,他有能力可以看到某些人是有根机,可以把法教给他,也可以证道的,这样辗转流下去的,就是这一个。意思是一样的。

  丁五 随顺资缘圆满——即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要修行还离不开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像冬天你冷得很,你如果衣服不够你怎么修行呢?穿了个单衣,要害病了。那么饮食要吃饱。那么,有了病的时候,医药也要有。就是说,衣食卧具医药这要具备。那个衣食卧具医药不是说什么都要——如法的衣食,如法的卧具,如法的医药。那学过四圣种都知道,我们佛教的医药,并不是要很考究的贵重药品。是陈弃药,人家不要的药,甚至说是,人家有的说是陈弃药就是大小便。大小便也能做药了。那么,这样子,是人家最不在乎的药,那个吃一点。这是假使万一有病的时候,就这样子解决了。因为出家人一般说没有什么特殊的因缘,不大会害病。即使害了病,用一般的很轻微的药也能解决问题。这个就是资具圆满。

  这样子,外边五个条件,内身五个条件都圆满的,叫十圆满。这样子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修行。如果虽然是八有暇,这十个不圆满的话,还不能修行。那我们这里讲的,都是人间的圆满,也就是我们说的增上生要圆满。

  我们修行,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身体要圆满,要处在佛教的里边,这个要求。我们说修行不要求世间福报,但是增上生,要生在人间,要碰到佛弟子说法的地方,要五根不缺,这些要求的。这些不求的话,那你怎么修行呢?这是修行的必要的法器,要成圆满。所以这是属于增上生的。要生在人天,如果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就不能修行。

  这个得到之后,不是究竟的,要求的是决定胜,决定的殊胜。那就是说,出三界,成佛度众生。那么,这是我们最高的要求。但是,要达到决定胜的话,必须先要增上生,圆满的人身。这个要得到。那么,现在我们在座的基本上八有暇得到了,十个圆满也多多少少有一点。那么,该是修行的材,是这个料,该修行了。那么,怎么样子修行呢?下边,“入道方便”就要讲这个。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那么,这里总结。外五个圆满,“大师”,就是大师出世。“世俗”,世俗正法施设圆满,三藏十二部经还在。我们藏经楼里边,大藏经,三藏十二部都有。虽然是佛已经灭度了,声闻弟子很多灭度了,毕竟还是藏经还在,世俗正法还有。“胜义正法”,我们这个时代,你说证果证道的人一个没有,也不敢说。很多,当然不是。佛在世的时候,证果证道的就是多得不可数。即使在佛五代的优婆掬多,他度的弟子,夫妻都成阿罗汉的,下一个筹,就一个大石孔子都把它堆满。其他的单个人成阿罗汉的,或者是成了三果二果初果的,那更不要说了,多得很,那个时候。那么,现在时候,你说是不是没有?我们就看到泰国里边,得初二三果的是有的。那么,我们大陆上是不是有呢?可能也有,人家不告诉你。 胜义正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那就是说正法不灭,圆满。“四种资缘悉具足”,衣食卧具医药,这四个缘,修道的缘都具足,都不缺。我们这个道场,就是要做到这个条件。凡是来的人,他吃的、穿的、卧具、住的地方跟医药都要具足。那可以安心办道。一般的,现在的这个单位,报销都是报百分之几,我们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报,也是为了这个原因。是创造这个圆满的条件。那么,既然这个修行圆满条件有了之后呢,该入道了。

  入道,怎么进去呢?有方便。下边就是说入道的方便。分四科。

  甲二 入道方便

  乙一 亲近善士

  第一科最重要的,不要走邪路,要“亲近善士”。见了道的人,得法眼净,他自己眼睛开了,不会走错路了。但是,没有见道的凡夫就是靠人带路。靠人带路,就是要依靠人。那么,依靠的什么人,却是要好好地简别了。你依靠的人是可靠的,是正的,他就带上正路。依靠的人是邪的,就带你到邪路,你自己就不知道。那么,你依靠什么人?有个标准,善士。什么样子的标准?这里就讲了。

  我们今天,这一科是要重点要讲一下。因为,我们很多这个归依的那些,或者在家居士,他们总是听的时候,这个很对,亲近善士要具足这个条件。但是,听好之后,碰到什么人来了,神通广大,他把这一个全部丢掉了,只要神通广大就可以。那么,神通广大,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神通广大他要去?这个真正一分析,还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神通广大嘛,我自己可以不要修,他可以帮我的忙。有病的除病,要发财的给你发财,要怎么的,家庭要生儿生女的,给你生儿生女,你要成佛的,给你一下子把你一点就成佛了。都是赚便宜的心。实际上恰恰——你以为赚便宜,现在就上当。很多神通广大是外道。你信了他之后,那就跟了外道走了。包括一些气功师,也不是内道。那么,神通广大的也不少,他们也宣传,佛教不宣传,他们要宣传。一宣传的话,你就信过去了。那就是走了邪道还不知道。所以,这一科,希望大家是要真正的把它拿下来。

  丙一 亲近之功德胜利

  先说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

  丁一 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我们这个色身,父母养的身,要靠饮食来滋养,是营养品了,把他养得胖胖的,壮壮的,身体健康强壮。这才好办事情。要办一件伟大的事业要有坚强的身体,这是对的。但是,我们要长养法身,要滋慧命,却不是这个蛋白质、脂肪等养得起来的。那就是法流,要法流的甘露,这个甘露是真正的甘露,不死之药。得了法身慧命之后再也不会死。那么,这个法流的甘露得到之后,养我们的慧身,不是养色身了。前面说的饮食是养色身的。养色身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能够长养这个慧身。所以说,亲近善知识之后,他的法流下得到的法味可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是第一个好处。

  丁二 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

  有善知识的摄持,假使他有神通的,他就可以神通力量加持你。即使没有神通的,他的修持力量给你回向,一样得到摄持。有形的摄持,他就呵斥你,什么样子的坏事不要你做,好事叫你去做。这是有形的。那么,善知识的身教,就是他的榜样,也是有形的摄持。无形的,就是加持。有神通的以神通加持你,没有神通的,把他修行的功德加持你,都能得到加持。因为得到善知识的有形无形的加持之后,那就是不会堕入邪,也不会堕入险。邪就是邪见、邪命。险就是破戒、破见。要堕恶道的。那么,有善知识的摄持,就可以避免产生邪,产生险。

  摄持里边,包括两种。一种是财摄,一种是法摄。给你讲说法是法的摄持,照顾你的生活是财的摄持。这两种善知识都要具备。这样子,才能摄持徒众。有财无法那就是跟在家人一模一样,有法无财,他们虽然法很好,但是修行的资粮不够,那也是修不进去。那么,无财无法,那糟糕了,那比在家人的有钱人家的这个子弟还糟糕,那就是穷光蛋的孩子。有法有财,是最上等的。但是,一般来说,学法的人来说,无财无法的当然不去,有财无法的也没有什么意思,有法没有财的,却是要坚持下去。虽然财不够一点,法有了之后,那就得为了法要牺牲一点,这个世间的享受牺牲一点。那么,财法都有的当然最好。

  我们说,这个藏地的学法,就是有法无财。善知识不照顾你生活的,你都是自己料理生活。法是很好。还不但是自己料理生活,还得要供养。藏地的供养,你如果平时的教法,一般的供养马马虎虎也混过去了。如果你要传一个高级的那个大法,那你要金子宝贝拿上去。一般的你没有这些东西还得不到。这不是贪心,这是福报。你有这个东西,说明你有福报。那你有福报才能接受这个法。你连福气都没有,那么大的法给你,你能承得住吗?承不住。所以藏地这个方式,有的人是好象说藏地是贪钱,不是贪钱。就是你要受大法,你福气都没有,怎么好教给你大法呢?福气是一个先决条件。我们上师经常讲的:福气等于是一个船一样的,你船都没有,把货交给你,你怎么带过去呢?都沉到海底去了。智慧是帆蓬,船身很大,帆蓬很小,很慢,但是没有危险。如果船很小,帆很大,一阵狂风就把你吹翻了。如果船都没有,那根本不要交给你了。你福都没有,这个法,法财交给你,你哪里去摆呢?没地方摆。所以这个呢,藏地重财并不是坏事。

  丁三 指示道途之曲折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那么,善知识指导你修行的道路:这是曲道,就是弯弯曲曲的要走冤路的;这是直道。这个路笔直过去,很快就达到的,就告诉你。有的人他要走弯道,那么就告诉你,这个是弯道,不要走,直道有,指示你走直道。有些道是险的,走这个道有危险性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又没有这个禅宗的善知识提示,(5A)自己偏偏要去参禅,这是危险道路。这样子做发狂的人很多很多,每一个时期都有听说。解放后有,解放前有,清朝有,明朝也有。他就是没有善知识指示了,他自己要去铤而走险。心是好心,但是路途危险。那么,哪个路是险路,哪个路是易路,这个不会出危险的,都会告诉你。那是“迂回迟缓”,走这个路很慢,转来转去的,不是直路。也可以告诉你,不要走远路。

  “不入疑怖之林”,没有善知识的话,碰到某些问题要产生怀疑。碰到有些境界来了,要产生恐怖。那个疑怖之林就跑不出来了。森林里要迷路,那么,你假使有善知识指示你道路之后,不会进入疑或者恐怖的森林里去,不会进去。直接可以“稳速抵家”,很快很稳地证果证道。这个就是善知识的好处。

  颂 诸佛诸祖胜法流 现前恩师二摄护 示初中后道险易 稳速至家唯赖师

  “诸佛诸祖胜法流”。我们这里特别强调要法流。从释迦牟尼佛传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这个法流没有断,这是最殊胜的法。如果断掉的,就不殊胜。我们打比喻:一根电线从电源出来一直到你这个机器上,没有断,这个电一开,机器一开,它就运转。如果电线中间断了一节,不要说断得很多,断这么一公分,那就是电就不来了,这个机器摆那边没有动。所以,这个法流很要紧。

  在海公上师讲的里边,他打这个比喻:他说有个钦差大臣到云南去做官,他到云南水土不服,这个身体总是不好。但是,这个公务在身,又不能回来。那么,后来有人给他想个办法。他说,水土不服嘛,就要家乡的水吃了就会好了。但是家乡在浙江还是江苏一带,一直到云南,当时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怎么运过去呢?那时骑马的,到什么地方一个站口,大概走一天的路程,大概几十里,有一个站口。站口里边当然有吃的喝的了。他就这样子,把家乡的水弄了一个东西装起。跑到一个站口,把水倒了井里边。然后第二天走的时候,再把那个东西装满。这样子,一路去,一路去。经过的井不晓得多少,这个原来的水也换了不晓得多少。但是,他吃了见效,他这个水土病就没有了。那就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家乡的水虽然冲淡了很多,但是,毕竟还有一些气味在里边。只要这一点家乡水的味道就足够把他的病治好。

  那么,我们也一样。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每一个祖师每一个祖师,他是各式各样的都是把原来佛的气味呢,都冲淡了一点。汉地有汉地式的佛教,藏地有藏地式的佛教,乃至现在缅甸,泰国。他们有他们这个特色的佛教。但是,都有佛的法流在里边。以这样的法流,对我们末法的众生得到之后呢,都能治病,把水土病治得好。如果没有这个法流,中间自己看看书,他懂了,说是开悟了。或者自己闭个关,开悟了。前面没有人给他证明,也没有人传授他什么法。这些人,没有法流的。再好,不敢请教。我们现在很多的什么简捷法门,很好。他说成佛的法门他得到一个很简便的。但是问他法流,推不了几代,或者说根本就是他自己创的。那么,这个法,你再好,我们不敢领教。我们还是要稳妥一点。从佛的那里一代代流下来,没有断的这个法流。

  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的法流就是这样子的。海公上师,康萨仁波卿,一直到上边,宗喀巴大师,再到阿底峡尊者,再上去,龙树菩萨,再上去,阿难,迦叶,释迦牟尼佛。没有断。这个法流是可靠的。所以说,学法也要看看法流是不是清净,这个是很重要。“诸佛诸祖胜法流”,殊胜的法流。

  “现前恩师二摄护”。财摄,法摄——两种摄护。

  “示初中后道险易”。修行的时候,开始怎么样走,中间又怎么样子修,最后怎么样子。他这个道路,哪些是险道,哪些是平易之道,都要告诉你。

  “稳速至家”,很快地,很稳地能够证果证道。这一切都要靠师,这是师的重要性。那么,师的重要性,既然师是我们的一个修行的方向盘一样的重要的一个,那我们在找师的时候,那很重要。

  为什么说这一科特别要重点着重地讲这个呢?因为有些居士现在要回去了,回去之后,你在当地你要找善知识。那么,你没有标准,你看到人家神通广大就跟去了,那就危险。现在就是说要把这个标准告诉你们。这个标准有了之后,依这个标准去找善知识。是符合条件的就是善知识,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就是,假使他是出家人,给他磕头顶礼供养都可以,不要去依止他学法。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凡是僧宝我们都要恭敬,这是师嘛,是对的。但是,你要依他学法的话,却是在僧宝里边要特殊地选择一下。没有这个条件的僧人,你只能给他恭敬礼拜,不能跟他学法。要具足这个条件的才能跟他学。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说凡是出家的人都可以跟他学。这个要重点地知道。那么,既然我们修道善知识的关系重大,怎样的善知识可以亲近,怎样的善知识不能亲近,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的话,你是盲目性的,看到人家名气高,声誉大,神通广大,你就去了。你走上邪道也不知道,走的是外道也不知道。因为佛教是高,大家都承认。

  很多的人,本身是外道,都要挂佛教的招牌,这样子有迷惑性。或者是佛教内部的,讲相似佛法。法相名词都是佛教的,意思跟佛是相反的。这个我们昨天讲那个提婆达多的时候就讲了很多。相似佛法,听起来头头是道,都是佛说的法相名词,也很多是佛说的话。但是,他用给你用倒了,颠倒用了。他的最后的效果是反起来的。那你就是上当了。我们在传金刚萨埵的时候,咒轮不是有一个吗,也是那么几个字,也是那个种子字“吽”在中间,也是一圈,看看蛮好的嘛——反的!你把我们发的那个纸对对看,反掉的。反掉的作用就不是正,是反作用的。所以说,这个相似佛法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我们要简别哪些是真的佛法,哪些是相似佛法,谈何容易?没有学过一定的水平是分别不出来,那你就要靠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你分别了,哪些相似的,不要听,哪些是真正的佛法,就是要学。那么,这个善知识对我们修行的人是绝对重要的问题。

  丙二 所亲近之德

  那么就是怎么样的是善知识?这是更先就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里就说了,你这个善知识一定要具足下面十个功德的,你可以依止他学法。不具足这个功德的,不是善知识,只能恭敬,不能跟他学。那么,那下边就是十个。这个十个功德也不是宗喀巴大师想出来的,是《庄严经论》里边有的,过去的大论里边讲过的,也是从佛的说记下来的。这十个法呢,不要说是密宗的,我们显教的不要的。这个不是密宗。我们给你提一句,《庄严经论》,显教的。

  善知识十德

  丁一 调伏:与戒相应者。

  那亲近的善知识,是第一个,要调伏。调伏就是说与戒相应,就是要持戒。什么叫调伏?调伏我们的身语意,十二部经,佛说的法都是调伏我们众生的身语意的,但是,特别的,能够起这个作用特别大的,律藏。这是调伏是指律藏,与戒相应的。那么第一个调伏的功德要有。那就是说,要跟戒相应的,就是持戒的。

  我们说,佛在世的时候,一个戒也不犯的,也只有一个长老根支具。我们念《罗汉仪轨》第一位就是他,是降龙罗汉。这条龙很厉害,阿罗汉去,又是大神通的跟它斗法,它也跟他斗。两个人斗了打了平手,胜不过它,它不走。毒龙要害人的了。那么,最后大家说,这个龙走不了,去问佛,该怎么办。佛就说,叫他去,就是根支具尊者。根支具尊者大家一看他,这个是个老修行,既不会说法,也没有神通,那怎么降龙呢?但是,根支具尊者对佛是绝对的信心,“佛说我能降,我就能降”。也不害怕,就去了。他就去了之后。很多人就看稀奇,看他斗龙去了,这有好戏看了。一大批人跟着他去看。一看之后,他到了那个地方了,远远地看这龙摇头摆尾吐火在那里。这个根支具尊者呢他是持戒第一了,他是大小的戒都不犯的,具足的戒律的。他很讲戒,对它这个毒龙也很客气。他说:“贤者,你好走了,不要害人了。”这么一说,那个龙很听话,尾巴一摇就走掉了。他们去看稀奇斗法的,什么也没看到,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大家又去问佛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的,他,佛制的戒制一条受一条,大的小的一条也不犯的。这么一个尊者。所以说,我们《罗汉仪轨》第一位尊者念的就是他,戒德威光。

  那么戒是很重要。所以说,要跟戒相应的。我们要做到根支具尊者一样,大小都不犯,在末法时期谈何容易。我们学过律藏,大家去看了。不学律藏还不知道,一学律藏,天天在犯。大的虽然不一定犯,小的是避免不了。那么,我们是尽量地知道,学了之后,尽量地能够做到不犯的就不犯。因为末法时期有些条件,叫你拿银钱,你没有钱,你怎么办呢?所以说这些,我们要发愿,将来有条件能够持的时候就要持。将来能够生到好的那个地方去,可以持银钱戒的,我们就持银钱戒,钱就不要了。那么,这个要戒相应。那就是说,至少大戒是不犯的,小戒知道之后能忏悔的。这样子的善知识,持戒的,这是一个条件,最要紧的条件。

  丁二 寂静:与定相应者。

  “寂静”是心能够静下来的,不急躁的,那就是有定力的表现了。根据正知正念,心能够静得下来的。“与定相应者”。从外边来看,内心的寂不寂静你看不出,外边看态度安详,不是粗糙的,不是这个毛毛躁躁的。这个有些事情来了,也不是那么马上激动起来了,或者马上是身心恐慌起来了。这是安详,不随意表态,不轻易地改变心境的。这样的人,与定相应。不说得定,要至少跟定是有相应的,这是重要的。得定的人当然很少,至少要跟定相应。就是说,表面的态度安详,不为一切环境所动转,自己能够用正知正念把心安得下来的,这样的人。

  丁三 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我们的智慧就是断烦恼的。“与慧相应”,要跟断烦恼的智慧相应的,能够伏断烦恼。断烦恼要初果以上。伏烦恼,贤、圣僧,贤就能够伏。那么,我们凡夫也能伏。假使你贪心大,这个东西你很想吃,我就偏偏不吃,就伏下去了。我们以前在清凉桥的时候,碰到这个初一、十五,早上供酥油稀饭。那个时候在五台山吃个酥油稀饭是稀有难得的事情。那就是要大吃一顿。有的人就吃得来,他情愿十四那一天就不吃饭,为得要吃十五那一顿饭。这个是个别一个人,这个人还在,在四川。那么,一般的人都是要大吃一顿。但是,有的人就这样子,今天十五,我吃一顿,早上这一顿酥油稀饭就不吃,再好不吃。那么,就伏了,把这个贪心就伏下去了。这个凡夫也做得到。那么,断,当然要圣者才断得掉。所以说,你要有这个智慧,能够抉择的这个智慧。把这个烦恼能够伏下去,或者是断掉的,这样子的人,亲近他。如果好的东西来了,什么都要。坏的东西,什么都要排斥,要发脾气。这样的人,烦恼没有除,贪瞋很重,那么不能亲近。

  丁四 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德增”就是说戒定慧不能缺,不断地增长。这样子的人。不要说做了善知识之后,“够了,我到此为止了,我教你们了,你们要增长,我不要增长了”。自己还要增长。那么,另外一个说法——《广论》的说法,就是说戒定慧的功德要超过弟子。如果跟弟子两个差不多,他学什么呢?弟子跟你学什么呢?如果不如弟子,更没什么学的。总是要德增,戒定慧都要在弟子之上。那么,这个做善知识的人,就自己要自问,这个自己到底戒定慧有没有了。

  今天我收到个电话。他一个做老师的,他说他现在不想教书了,要去修行了。他在那边他的学生都很用功,自己戒定慧也没有很大的成绩,感到很惭愧。这个就是自己有这个警觉心了。有的还无所谓,他自己戒定慧都不行,就是嘴巴里会说一套,还高高在上,那个就不行。

  丁五 有勇:益他无畏无倦者。

  有勇气。要调伏众生要有勇气。有的人归依弟子是当大官的,拍马屁都来不及。哪里不对要指责他,不敢说了。那么,弟子有不对的地方,就是要说,无畏就是不要害怕。我们有些人再有钱,再好,不符合我们授戒的,不能收。这个也是要有一定勇气了。没有勇气马屁都来不及了,要拍下去了,钱多嘛。“无倦”,教弟子不要厌倦。“这个人教了教不好的”,不想教了。也不要厌倦。那么,太多了,不想教了,那个少一点好了。这个也是厌倦的表现。有勇的话就是益他无畏,还要无倦。这个样的人,那就悲心了,跟下边悲心是一样的。

  丁六 经富:有多闻者。

  那就是学的经,三藏要学得多,经律论都能精通的最好。那么,不能全部精通的,要多闻,比一般的知道得要多一些。

  丁七 觉真:了实义者。

  一切法空的道理,实相的道理能够知道的。能证到的是更好,再等而下之,要通达——中观的道理,法空的道理,要确实明白,从教理上能够通达的。能够现证到的那是最高等的了。即使没有证到,能够通达,从教理上能够没有什么滞碍的。这是觉真。真,就是空性的道理。

  丁八 善说:不颠倒者。

  说法的时候,善巧地说,不颠倒。不颠倒就是说一方面你要依这个逻辑,就是宗因喻的因明来说。一方面要符合佛的道理,就是三法印,实相印。不偏离的,不颠倒。如果你说法,口才倒很好,但是没有逻辑,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甚至于前后相反。或者你讲的法跟佛教背离了,像提婆达多一样,讲的都是法相名词,讲的道理跟佛都是唱反调的,那也不是善说,那是恶说。

  丁九 悲深:无希求者。

  摄受弟子,利他,没有什么希求。不是我要弟子多,供养我的多,名气大,或者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权力。人多了嘛,权也大了。没有这个。

  丁十 离退:于一切时恭敬说者。

  再疲劳,再不耐烦的时候,有人来问,都是恭恭敬敬地给他说。佛要临涅槃的时候,一个人来求度,佛还是度了他。所以说离退。就是临涅槃的时候,他还要以悲心度人,这是我们的榜样。

  那么,这个十个功德里边。利他的,自利的,分两种。自利的有六种。第一个,调伏,寂静,惑除,跟德增,跟经富,还有觉真,这都是自利方面的功德。那么,第五个有勇跟悲深,跟最后离退,还有一个善说,这四个是利他的。所以,善知识他要具足这十个功德,自利利他都圆满的。这样的人可以依止。那么,你们回去之后,就看你们的那个地方要符合这个十个条件的人可以依止他,可以跟他学。如果没有的,那就不敢去了。

  那么,这个十个条件都具足的人现在好不好找?我还说个话,不好找。那么,以前,这个《广论》里边博多瓦(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他的说法就是说,三学要全,调伏、寂静、惑除,这个要全。通达实性,就是觉真,要有。还有个悲心。这个是主要的。这几个,就是三学,戒定慧,第一二三。再加上通达实义,第七个。再加一个悲心。这几个是不能少,主要的。

  那么,现在来说,这样子的人也不好找了。那么,康萨仁波卿的传承,就是说两个。一个是调伏,一个是悲深。有这两个条件的,你可以依止他,没有这两个条件的,其他八个都有,不能依止。这个很重要。你说神通也有,勇气也有,说也会说,他又能讲空性,他也离退,一切事都是这个舍得干的,舍得跟你说的。但是,没有戒,没有悲心,他的要求是名闻利养。要自己出名,或者摄受大批的人要拥护他,或者要人家恭敬他,要供养他。这样的人不能依止。调伏更重要。如果没有调伏的,不讲戒的人,绝对不能依止。能讲戒的,即使他什么都没有,可以亲近他。如果他再有个悲心,那就是可以依止了。如果这两个没有,其他都有,不能依止。这个话你们要听清楚,这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的教授、传承。

  这十个里边,最重要的,戒是必定要有的,不持戒的人不能亲近。因为我们修行一定要持戒,才能最后得到涅槃。他自己都不持戒,怎么能教弟子证到涅槃呢?三学从戒下手。固然戒里边,定里边互相地渗透。戒里也有定,定共戒就是定来的,道共戒就是道来的,无漏智慧来的。那么,但是下手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如果这一个都不讲究的话,上面的高层次的东西不会有的。所以说,善知识他如果不讲戒律的话,他认为是圆融得很,什么都可以随随便便的,“酒肉穿肠过”,这么说一套的,你就不要去了,这个人就不能亲近了。那么,另外一个是他有悲心的,不是为了摄受广大的徒众。贪自己的名利,名闻利养的,那就是要不能亲近。那么,今天,我们重要的是讲这个,把这个颂念掉之后时间也到了。

  颂 调伏寂静断伏惑 德增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悲愿广 离退十德堪依止

  若无全具此十德 应具悲心与调伏

  “调伏寂静断伏惑”,这是第一二三个。调伏,寂静,断伏惑就是惑除。“德增有勇”,第四个就是德增,第五个是有勇,第六个是阿含富,学得多的,三藏多闻的。“觉真”,第七个,能够通达实相的,或者证到实相的。“善说”,善巧说法的。“悲愿广”,悲深。离退。这个十个功德具足的,“堪依止”,能够依止他。“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假使十个功德不能全的,那么根据博多瓦的五个,戒定慧,达实性,还有悲心,这五个。如果这五个还不够,那就是康萨仁波卿的教诫了,要具悲心跟调伏。而先决条件是调伏。调伏有了之后还有悲心。有这两个条件的,就可以依止。假使这两个条件没有的,尤其是没有调伏的,再好,不能依止。这个话是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亲自传下来的。希望你们要离开这里的那些居士,要把这个记住。

  你们到东北去,你们要找善知识。当然,你学法不能没有善知识,那么,善知识的标准,今天告诉你了。该怎么样子的善知识可以依止,怎么样子的不能依止。这样子,你就不会给天魔外道的邪道牵了鼻子走,自己有一个标准。因为,哪些是正法,哪些是相似法,你是才学,怎么会知道呢?有很多学了很多的还会上当。那么,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抓住了。这个你再不抓住的话,那你这一辈子没有指南针的,东漂西漂的,漂哪里去,你自己也没有一个方向。正的邪的,正道只有一个,邪道却是无数。那很容易走入邪道。所以说,今天这一科,是重点。就是对你们要走的那些,一定要把这个记住,反正你们把这一本书也带回去了。十个条件具足的是善知识,不具足的,五个,再不行的,两个。两个再不行的,不行了。这两个是不能少了。就是一个戒,一个悲心。这个就是最起码最起码的。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我们讲这个宗喀巴大师的《显密修行次第科颂》,是从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里边摘下来的。那么,菩提道次第,这一本书,是宗喀巴大师学的显教,把整个的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贯穿之后,他就写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广论》。那就是说,整个的宗大师的显教的学习的心得,都在这本书里边了。那么,这一本书,开始是《广论》了,广辩道理的。里边很多有因明,引证了来辩明道理。所以,后来宗大师感到这个书,能够理解的,不是普遍性的。有一些他教理学得深的,才能理解这一部书。有一些他时间不够,或者教理学得不太多的,就有困难。这个我们也知道,法尊法师在藏地学《广论》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人是非常多,满满一堂。慢慢地就少下去,最后这个止观章,是一个难度最高的问题,基本上退完了。最后止观章学完毕业的时候,就他一个人。那么,也就可以知道这个书是不好懂的。那么,宗大师他是悲心了,他后来又作了一部《略论》 。 《略论》是重在修行,广辩道理的那些就略掉了。这个书,但是还是比较深的。

  那么,宗大师的母亲,在八十岁的时候,宗大师从小出去后,希望他回来一次。那么,把她的白头发请人家带去跟宗大师说,他的母亲以前年轻,现在已经头发白了,八十岁了,希望宗大师回来探亲一次。宗大师看了也很感动,那么他要准备回去。但是,走到某一个地方,事情非常多,都是法上的事情。他就想,为了法,不能为自己个人的亲属关系把法中断了,是不行。所以,后来又回去了,没有回他家乡去。那么,他就派一个人,就作了这个《菩提道次第摄颂》,就给他母亲。因为他母亲年纪大了,要很简略的方法修。同时,也画了一张像,他自己像。因为他母亲要见见他人,他就请人家画一张像。画了去,同时作了个最略的《摄颂》带回去。那么,他母亲很希望他宗大师回来,一看他的侍者来了,宗大师没有来,心里就不大舒畅了。那么,那个送信的人回去之后,就把宗大师的像打开来。打开之后,那个像对他母亲就喊了一声“妈妈”。他的母亲非常感动——宗大师有成就了。那么,他在弘法利生,也不要打扰他了。同时,他带来的《摄颂》,她也可以拿来修行了。那么,她就把这个事情放下了。

  所以,宗大师一辈子出了他的家乡之后,没有回去过。这是为法。我们所以说,有的人他是不断地要探亲,这个把宗大师对比一下,也可以看看我们的根器是如何的差了。

  那这个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是三种。一种是《广论》,一种是《略论》,还有个《摄颂》。《摄颂》最略的,《广论》最广的,《略论》,中间的。那么,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的《科颂》,是海公上师在学这个菩提道次第,在藏地学的时候,把他的摘要摘下来便于自己修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那个求加持颂,那是里边又是更略的一个修法。这个求加持颂大家听过了,整个菩提道次第,从道前基础一直到这个上士道,(5B)止观,乃至密宗道,都在里头。所以说,《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的要点都在里头。

  每天如果学过那些的,这样地念一道,就是修一道。但是,你没有学过的,那就是说打不开了。那么,听过一道讲,文字里边能够知道了。但是,真正内涵,还是打不开,尤其是密宗道次第里边的那些。那就是比较困难。那么,这个前面求加持颂,也是个修法,每一天念一道的话,它就是整个的一个修法复习一道。同时,每一个颂都有求加持,那就是求宗大师加持我们,每一个颂都能够快快成就。

  那我们《五字真言》,海公上师就把这个颂放在里头。这个意思,也是让大家摄修一道。就是修一座《五字真言》的时候,把这个整个菩提道次第呢也是摄修了一道。这个就看我们的水平了。如果法修得好的,念这个颂的时候,就把整个的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都修了一道。如果没有修好的,那就是念一个文就完了。那么,这个是我们讲过的。

  在整个《科颂》里边,我们要学法,这个道前基础。这个道前基础就是说,我们要学法,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之下才能学法,没有这个条件,学法的机缘就没有,就听不到了。那么,这个条件我们前面都讲过了,今天是重复一下。就是要八个有暇,十个圆满。

  八个有暇里边,他就指出,这个六道轮回里边,我们说五趣,或者六道,三恶道是不能学法的,除开了。五趣说起来,就是三恶道除掉了。那么,无想天等除开。那就是天了,无想天本是外道天,当然不能学佛法。那么,《广论》里边就包含有无色界天。无色界天里边他们入定,定的味道很好,他也不想学。那么,还有一个更广的就包含欲界天里边的,享受太多了,也不能学法。那就是说,整个的五趣里边,三恶道不能学,天趣也不能学,唯一能学的是人道。人道里边还要除北俱卢洲,北俱卢洲享受太好,他不能学。那么,只有三洲。三洲里边,还要除掉一些盲聋喑哑,就是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他听经耳朵是听不到,看书眼睛看不到,要说话又不能说。这些人也不能学法。那么,世智辩聪,他学了世间上一套,他对佛法是不相应的;给他讲,他用自己的一套来顶住。那么,这些人又是排开。人间里边也排了很多了。那么,还有这个正法灭尽的时候。佛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讲法的时候,才能学。如果佛法灭掉了,自从我们这个释迦牟尼教法,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这个一千多年过了。那么,还有九千年不到一点。如果这九千年过去后,佛法就没有了。没有之后,你要修佛法,那也没办法了。

  所以,八无暇里边,我们看一看,真正能学的,是人。还要除了北俱卢洲,还要除了盲聋喑哑,还要除了世智辩聪,还要除开正法灭尽的时候。那留下的机会很少很少,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得了这个有暇之后,这是第一个条件,基本条件有了。

  但是,要充分地能够修佛法,还要十个圆满。要生了人中,那就是前面说的,只有人道才可以学了。还要得丈夫身,或者男的,女的。人道里边有些非男非女的,生理不健全的,也要排开。那么,还要这个处所圆满,要在佛法的那个四众讲经的地方。自己要根支不缺,就是没有盲聋喑哑。性不顽嚣,那些根器要比较好的,那些能够知道善恶的,可以接受法的,还要没有业障,不造五无间罪的。还要信解圆满,就是说对佛教有正信的,不信外道的。如果信了外道就不能学。那么,这是内部自己要具足这五条,才有这个充分的条件去学佛。

  那外边的环境,还是有五条。要碰到佛出世,佛来教。出世之后还要说法了,佛或者他的大弟子说法。他的弟子说法,他的能够证道,那么,证道之后,他要传给他的弟子,一个个传下去,就是法流不断了。那么,还要最后资粮圆满。就是说,我们学法的那些物质的条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这些要圆满。

  在这个《广论》里边,就说这个,碰到佛跟他的大弟子说法。这个我们在末法时期是没有了,是没有缘了。但是我们等流下来的,还有人说法,这个教还没有灭掉。这个,我们说也可以算一个圆满。也说是有一个条件。那当然是跟佛在世,他的大弟子有修有证的那个时候,就是正法像法的时候是差得远了。但是,总算还是可以,不是说绝对不能学。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够学佛法是非常之不容易。那么,碰到之后,就不要轻易放掉。不要随了自己的习气,这个顺着自己的就是来了,什么事情不顺了,马上就跑了。你要想一想,你这个机缘是千载难遇的。你随便跑了之后,就是把自己过去的善根,辛辛苦苦争取到的一些机缘抛弃掉了。这是很愚痴的事情。

  下边,就是说,有人这个学法条件有之后该怎么做呢?那就是说,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亲近善知识他要亲近的什么人?不是说看到一个人就可以亲近,也不是说看了这个人长得好象很像一个道貌岸然的,或者他有些神通,就去亲近。这个不是从表面现象看的,要根据他的内在的功德来看。这内在的功德分几条?十条。

  第一条是戒。

  第二条是要有定。

  第三是要慧,什么慧?除烦恼的慧。我们说人聪明聪明,你聪明得很,烦恼很重,是笨,并不是慧,没有慧。真正有慧是断烦恼的。智慧断两个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能够断这两个障的,是叫智慧。不能断这两个障的,都不能叫智慧,这是世间的辩聪。这个世间上认为他是聪明,我们佛教里看是笨得很。烦恼又不能断,所知障也不能断,这个有什么聪明呢?

  还要德增,功德一个是说要比弟子要高,第二个,他本身要不断地上进,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就不动了。

  你还有,要有勇。有勇就是说,在任何险要的环境之下,利他的事情不退。对自己的弟子,管你是做什么,国王出家的也好,该呵斥就得呵斥。不是讲面子,或者是碍于人情,或甚至于怕报复等等,该教的就不教。这是有勇。

  还得要经富。这个佛的三藏十二部最好是精通,就通三藏,多闻。

  觉真,就是证到这个空性的。假使没有证到的,了达空性的也可以。

  还有一个,就是第八,善说。说的时候,要不颠倒,有次第,按了法印,按了三支比量,就是因明。这样子说,不是乱说。

  最后,第九,是悲深。给人说法并不是有所求,并不是要求名求利求地位,求什么,那就是还是没有离开烦恼。真正地要利生,弘法,是无所求,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希求,就是为了正法住世,度众生的苦恼。这样子弘法利生的,要这样子的人。

  第十个,最后一个,一切时候都是不怕疲厌。哪怕你,我们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最能够实行这个十个功德的,他在要到双林去,要般涅槃的时候,路上走得很疲劳,坐下来休息一下。但是有一个人,他要来求佛剃度。佛还是慈悲,给他剃度,给他说法,结果他证阿罗汉。所以说,在即使要临死之前,还那么悲心,把自己的痛苦都忍下去。这个,弘法利生的人也要这样子做。

  那么,这十个功德,我们说前面的三个戒定慧跟第四个就是德增,还有第六个,就是经富,多闻的,还有最后第七个,证到空性的,或者是了达空性的。这是自利功德。那么,利他的呢?就是第五,第五就是有勇了,教化众生要有勇气,不能是害怕。有的人说:“哦,这个事情我干不了,哦,这个时代我不敢出来。”这个就完了,哪个出来呢?你不出来,邪魔外道就出来了。那整个的佛弟子都去信邪的去了,那就是正法的要灭掉了。第八个,说的时候善说,这个是利他的。悲深,悲悯众生的苦恼而说法,不是为自己求什么。最后是离开一切疲劳,不退。这个都是利生的。

  那么,我们说,利益众生就是要说法。佛的三示导,神通,记心跟教诫示导1。这个里边最真正是能够度众生的是教诫,讲法。神通仅不过使他起一个心,信心而已。你显了神通之后,他对你相信了。但是你解决不了问题。要记心,就是知道他的心,也是帮助你说法。但是,你如果不说法,知道他心,那也没用。仅不过是使他信服。但是,你没有东西教他。佛教里边,《俱舍论》也有这个话,说佛教里边度众生,不是他身上拿个水给他洗干净,或者拿个手把他拉出来。并不是这样子的救,真正的救就是说法,使他自己开悟,把自己的这个迷、无明除掉。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那就要说法了。所以真正的度众生是说法,并不是显神通等等这一些。

  而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偏偏是颠倒的。说法,怕麻烦,听到是那么多,讨厌道很,听不进去。哪里有神通,赶快去跑,这个对自己有利了。他认为有神通的人就可以把你拔出苦难了,这个是妄想。要避苦难的话,神通有一定的限度的,在你业报的范围之内,他可以起一些作用。超出你业报了,就不能起作用的。我们说最大神通的,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成了阿罗汉之后,因为过去业障。他是前辈的时候,他骂过他母亲,他说:“你这个人该被人家打成肉酱。”骂了他母亲这么一句话。后来他就生生世世给人家打成肉酱。乃至成阿罗汉的那一辈子,还是给人家打肉酱。他是神通第一。但是,当外道来的时候,他就被他们打死了,并没有用神通逃掉。所以说,不要迷信神通。

  这是我们都讲过的了。下边,我们要讲了。前面的我们的讲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标准提出来了。但是,我有这个经验。尽管你把标准提给大家,讲给人家听。而一般听的人,真正选择善知识的时候,都不依这个标准。他看到善知识来呢,都忘掉了,就是看表面现象了,听人家说的。这些就是所见不鲜。我们就看到很多现在有些自封什么法王的,自封什么金刚上师的,相信的人就成千上万。他的灌顶也是很多人去争取,他也不辨,到底该不该去。当然有些人没有听过菩提道次第了,但是,很有些人听过菩提道次第的,也是这样子。那么,这就是愚痴了。你听了经之后不能用,那听了就白听了。听了经之后,要运用,这才是有益。

  今天,我们想补充一点。这个因为在我的经验里边呢,不说呢,很多人会受这个害。说一下呢,并不是说我们讲的人自吹自擂,仅是根据佛的话讲一下。因为弘法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那么,这个话也不是对一个人说的。不说,听的人恐怕就是要遭一些损失,那么,我们还是要讲一下。这是根据菩提道次第来的。我们把这个给大家念一下。就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跟不亲近的坏处。很多人就是说,好象是善知识他也分不清楚,什么是善知识,什么不是善知识。亲近之后,他又很这个不在乎。一下就跑了,一下就走了,好象是人家要拉你来听经一样的。这个我们说学法是为了度自己的苦,并不是人家要搞一个道场,搞热闹,找几个人来凑和凑和。这个意思搞错了。要走的你尽管走,你自己决定自己。要学法的,也还是靠自己,这个不能勉强。那么,现在我们根据菩提道次第的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有什么坏处。这个我们还是有必要给大家说一下。

  依止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四亲近胜利者2。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它这里说,凡是能够亲近善知识的,“诸佛欢喜”。因为佛怕众生受苦,你能够亲近善知识,可以纳入正轨,不会去做坏事,那就不会受苦。做了坏事才受苦。那么,有善知识摄持,就可以有形无形地把你摄住,不走入那些险道,不做坏事。那么,诸佛欢喜。假使不离开大善知识的人,他不会堕恶道。这个也很可以想象。既然依止善知识不做坏事,三恶道就不会去了。恶道的烦恼不能胜,就是说,真正能够以真诚的信心依止善知识的,一切烦恼不会把他战胜。就是说,烦恼不会把他动摇的。那你信心不足的时候,你起了烦恼,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凡是起烦恼之后,你自己要动摇,要什么,都是信心不足的后果。

  “终不违越菩萨所行”。真正能够亲近善知识的人,他绝对不会离开菩萨戒。“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因为他依止善知识,对菩萨的那些戒,他有正知正念,知道这是该做的,这不该做的。既然自己有正念,就不会违越。那个,这样子做,功德资粮慢慢地增长,福德、智慧的资粮慢慢增长。能够成办现前的、究竟的一切义利。现在的义利能够得到,现下的一些成果。究竟的义利,成佛度众生。这个都慢慢地,一步一步都能达到。“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因为你好好地承事你的师长,你这个意乐加行都可以做到好的了。那么,自他的资粮都慢慢会圆满。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华严经》这么说,善男子,假使一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就是说为善知识摄受的那些人,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他是不堕恶趣的,不会到恶道。于善知识摄受的绝对不会堕恶道,这是《华严经》说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假使这个菩萨,这个弟子,于善知识所思念,忆念他的,“则不违越菩萨学处”。只要这个善知识经常忆念他,当然会要护持他。经常在他心里边嘛,他要照顾你,你做错了要跟你说了。所以,这样的人不会违越菩萨戒,不会犯戒。“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他可以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圆满。“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就是说,承事供养善知识的人,他一切行不会失去正念,都是正知正念而行。为善知识摄持的那些人,一切业、烦恼不会战胜他。就是说,不会被烦恼业战胜。可以控制自己不造业,不起烦恼。这是善知识的好处。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又说,“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假使听了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而做的,那么,一切佛菩萨都很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只要依据善知识的言教好好地做的话,很快就会成佛。这个我们说不稀奇,不要说一定善知识是那么高,他才能够成佛。我们说,这个最现实的例子。阿难陀,这是佛的多闻第一弟子。他因为听得最多,佛的经他都听过,所以他善于说法。他说法以后,他自己在佛灭度之前,只有证了个初果。但是,他的弟子,四果阿罗汉的,乃至菩萨登地的都有。这是听了他的法,得好处的就不少,不仅仅是限于他初果以下的。那么,就是说,他可以很快地近一切智,成佛。“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假使你对善知识说的话,他的教诫,没有怀疑的,那你可以亲近善知识。否则的话,你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对他有怀疑,你怎么亲近?亲近不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他心里不舍离善知识的人,“一切利义,悉能成办”。一切好的事情,都会成办。那反过来说,对善知识作意舍离的话,一切好事情就成办不了。那么,做的是坏事了。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另外一本叫《不可思议秘密经》里边这么说。“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最恭敬地去依止亲近那些善知识。假使这样做的话,“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因为听了善知识的法,你就成就你的善的意乐心,就是心地变好了。“及由彼故,成善加行”,一个是心变好,一个是行动也变好。有了好的意乐心,当然行动也是好的。“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这样子做的话,不断地造善业,做好的事情,能一切善友都生欢喜心。“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也由这个原因不做坏事,做的都是纯粹是好的。“能令自他,不起忧恼”,自己做了善事,不会起烦恼,不起忧愁的心,对人家也不起忧恼的心。这是自利利他。“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既然你能够使他人、自己不起忧恼,这样子利益自他的话,很快就成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因为他这样子做的话,自己也很快成佛道。那么反过来,一切趣向恶道的众生,就是不好的众生,他可以给他们做利益。“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所以菩萨,就是说做弟子的,应当要好好地依止善知识,才能够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

  假使说你承事善知识,就是供养善知识,承事就是给他,敬佑(川俚)他。你本来要在恶趣受的那些业,过去造的恶业,要到恶趣里,三恶道去的。因为你承事善知识,就在现在的身上,或者心上,起一点点的小的病,或者心上起一点点的不舒服的感觉,或者甚至于在梦中,受了一点不舒服的感受,把那些过去的恶业全部消尽。这个,我们就回想一下米拉日巴。他造了那个很大的罪,放雹子杀了很多人。他的这个玛尔巴上师就在他的身心现世把他折磨,折磨他受了一些苦,把那些罪全部消掉。所以,依止善知识,听善知识的话就有这么的功德,把恶趣的业能够消灭。只要现世受少少的一点苦,或者是身上的,或者心上的,乃至现世并没有受,梦中受一下,也把恶业给消掉了。所以这个是大便宜的事情。

  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这里一句话,更厉害。他说你真恭敬承事善知识,比你去恭敬供养承事无量的佛菩萨,这个功德还要大。这个有的人就不相信了。善知识不是佛,怎么一个善知识的功德那么大呢?一般就是这么解释:你供养佛,佛吃点东西没有?你供上去,你收下来,你看一看,少了一点没有?而善知识,你供养他东西他吃下去了,真正受用。所以说,这个功德不可比。一个是佛跟你没有缘,你亲近不了。善知识,你还有缘,他能够给你做摄持。所以说,真正的,你真正接近的是善知识。你因为你没有福气。如果说正在佛世,佛就是善知识。我亲近了佛,佛就是我的善知识。但是,我们没有生在佛世。没有这个因缘碰到佛的话,那善知识就是佛的代表。你亲近供养他的功德,就是很大的。这是经上的话,不是我们故意地编一套。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地藏经》里边这么说,“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地藏经》也同样是说这个话。本来你无量劫以来,造了很多的罪,要流转恶趣的罪。你能够恭敬承事善知识的话,在现在,或者是害点病,或者是受点饿。这样子身心受一点小苦,就把你无量劫来的罪都消完了。甚至于还不害病,还不受饥馑,只要给善知识呵斥,骂两句,或者梦里边受一点小的折磨,就会把这些过去的无量劫来的业障。(缺)强调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的功德之大。

  下边,“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地藏经》说的,他说你过去,俱胝佛,俱胝佛是无数的很多的佛,在很多的佛面前,种了很多善根。什么善根?布施、供养,或者是受诸学处等等,如法修行。这些善法,你积了很多的善根,但是你只要上半天,只要半天的功夫,在善知识面前去做的话,能够映蔽,把那些功德都盖住。就是说超过那些无量俱胝劫佛面前所做的功德。那么这个一般人是信不了,但是《地藏经》说的,这些都是经上说的话。

  所以说,承事尊重,恭敬承事善知识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所以不要掉以轻心,以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正因为现在人太无所谓了,所以我强调,把这个念一道。过去是不念的。因为过去还没有发觉像这样子现在善根薄弱的众生,对善知识不但是认为是不屑一顾,甚至于毁谤。这个甚至于各式各样的不如法的事情。这是自己受苦的事情,不说的话就是你们自己受苦。

  在色达一个出家人,就是我们这里去的。他写封信给我,叫我跟大家说一下。他就是说,在这里修了法的,传过法的人,已经上师跟弟子关系成立了,千万不要去做那些罪。他这个话是不是需要说?根本不要说。不但是密宗,就是显教,你哪怕你个剃度师,或者是一个受戒的和尚,都要当佛的看。如果你对他违背毁谤的话,受的罪都是无量无边的。不但是金刚上师的事情。所以,这个事情,你如果对这一点自己没有认识,那你受苦的事情就怪不得哪个去了。所以,我们现在正因为这些反映来了之后,我们还是要把这些话要说一下,免得自己造罪。

  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6A)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神通,都是从依止善知识来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都知道,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要亲近善知识,要好好地供养。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

  《本生论》,一部论,这是我们汉地没有翻。“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只要不离开善知识,你好好地依他修行的话,他的功德,你可以沾到他的边。就是等于说你熏香一样,在芝兰之室,你进去之后,自然身上有香气。只要好好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功德都在你身上,这个可以沾到光。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博多瓦说,“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拖破衣,唯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他就是说,亲近善知识的一些不善巧的方式。这个博多瓦是阿底峡尊者大弟子。他说,“我们这一批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穿破衣。”这个破衣什么意思?他说,穿了个破衣服,衣在地上拖,他身上沾的都是泥巴、草。金子不会沾在上边的。那么,我们同样等于穿了个破衣。你亲近善知识,只看善知识的过失,没有看他的功德。结果,虽然亲近善知识,一无所成。专门去看过失了,不但是一无所成,还造了很多罪。

  那么,这是依止善知识有这么多的好处。这是经典里边,宗大师特别集中起来强调这个功德之大。那么,下边一个,就是不亲近的过失,不依止的过患。那么,我们当然说,依止善知识,当然只要是善知识都是亲近,不是说某一个人,非要盯了那个不可。这也不是这个话。

  不善依过患——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五不依过患者。请为知识若不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假使不亲近善知识的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伤”。你不依止善知识,就是没有人摄护你了。我们前面不是说了,依止善知识有有形、无形的摄护,可以保护你,有形地或者无形地保护你。如果你没有善知识有形无形保护的话,这一辈子就会碰到疾疫——瘟疫,或者非人的损害,一些非人损恼你。这个我们碰到的很多人都有,有些非人来损恼他。这是现世。“于未来世,当堕恶趣”,下辈子堕恶道。“经无量时受无量苦”,这个恶道里是无量无边的时间受不完的苦。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在一本密宗里边《金刚手灌顶续》,一部经,他里边有个问答。他问佛,薄伽梵,假使有人毁谤阿阇黎、毁谤善知识的,他感什么报?“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说。”佛就告诉他,金刚手,这个话你不要说了。“天人世间,悉皆恐怖”,一说的话,天人世间听了都会害怕,恐怖起来。“秘密主,然当略说”,但是,不说也不好。那么,不要广说,稍微说一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那么,我广说的话,一切天人听了都会恐怖,那是害怕,现在就略说。略说怎么说呢?凡是毁谤阿阇黎的,他感的果报呢最苦的地狱。无间地狱等等——金刚地狱等等,就是他生的地方。所以,他将来生的地方就是最苦的地狱。在那里住什么时候?无量无边劫,受的时间极长。无边的劫,就是很长的时间。这个整个的世界成坏,一个成住坏空,是个大劫。那么,他要无边的劫都在地狱里边,最苦的地狱受苦。所以说,一切有情千万不要毁谤善知识。这是毁谤善知识的果报是无边。这个说这么说,能听进去的人呢,是不是听得进,这是个人的根器的问题。

  《五十颂》亦云:“毁谤阿阇黎, 是大愚应遭, 疾疠及诸病, 魔疫诸毒死, 王火及毒蛇, 水罗叉盗贼, 非人碍神等, 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 诸阿阇黎心。 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

  《事师五十颂》就说这个话,毁谤阿阇黎的人,是最大的愚痴。他要遭什么报?疾疫,瘟疫病;及诸病,各式各样的病。“魔疫诸毒死”,魔放的毒,魔放的病,这都会碰到他。“王火”,王,王难;火,就是火灾;毒蛇,那是毒蛇的灾。水,水灾;罗叉鬼的难。盗贼的难。非人的那些,“碍神”,就是说不好的神,遭他们的一些难。最后,杀死之后堕地狱。所以说,不要恼乱阿阇黎的心。假使你愚痴,做了之后,那么,决定在地狱里边受烧煮的苦。那么,什么地狱呢?“所说无间等”,最苦的无间地狱。“极可畏地狱”,凡是毁谤阿阇黎人,就是佛说的,他就在里边要生的,要生到这个里边去。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善巧成就寂静论师”,一个寂静论师,他作的一本书里边,他也说一句话。他说,假使你“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只要他是说的正法,哪怕是一个颂,你不把他当师看的话,那将来你感的果报生在狗里边。狗是不知恩,那个是动物,它不知道感恩。那么,这样即使说人间,下贱里边去。过去我们在上海的时候,就是定公上师那个时候讲经他说过的话:有一个修行人,他修得非常好,也很精进。但是,他总是成就不了。后来他去问一个善知识,那善知识就问他:“你观想上师的时候,你把所有的教你的师都观了没有?”他说:“观了。”“都观了怎么不成就呢?”最后,他说:“你再考虑一下。”最后的考虑到什么呢?教他(ga ka ga na)字母的一个藏语老师没有观进去,那就是这个问题。你有一个师没有观在里边那就成就不了。所以,这个就是说对善知识不但是不要毁谤,哪怕你忘掉,对自己成就也是一个障碍。所以说,这个心生起之后,免得造一些不必要的罪。

  那么,这里我们下边就是说了,今天接下去要说的。前面是所依的善知识应当具这些功德,当然不是什么人都是善知识。那么能依的人,他也有一定的功德,才能够依止。如果缺乏一些,那也得不到好处。所以下边我们说能亲近之事。

  丙三 能亲近之事

  善知识选定之后,自己要得法益的话,你自己也必须要一定的条件。这两方面的,非常辩证的。单是一方面,你也得不了好处。能亲近事,第一个是“意乐”。

  丁一 意乐

  戊一 信:常观功德故。

  意乐里边第一条是“信”,要有信心。信心从何而来?“常观功德故”,就要看功德才有信心。

  戊二 敬:常念恩德故。

  要恭敬,有恩,你自然会恭敬他。如果没有恩的话,那你恭敬也自然生不起。你尽管说,“我要恭敬他,恭敬他。”但是你对他不怀恩的话,这个恭敬,它不能勉强生出来。那么,你要生恭敬心,决定要念恩。所以说,我们要修菩提心,要知母念恩报恩。我们以前不是叫大家听了一个磁带。这个磁带什么作用?就是知道念恩。一个母亲如此,那么所有的母亲都是这么一个类型。那么,无始以来很多人,一切有情都当过我们的母亲。那么,我们对他的恩该怎么报?这就是念恩。没有这个念恩的心,你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度一切众生”——空话!

  我们总是看到有些人,上海以前有一个小孩子,他说他要出家要度母亲。结果他的家里,母亲是有病的。他也不听她的话,自己偷偷跑出来了,把那个母亲着急得不得了。最后因为劳累过度,还病死了。你这样子你自己母亲都照顾不到。现世的母亲这样不听话,你说你要度一切众生,你这个话恐怕是妄语。你没有感恩的心嘛,对现世母亲的恩都不念。那么,一切不相干的有情,你说他是你的母亲,你念他的恩。这个话是不现实的,我们说不可信的。

  所以说,我们以前这个中国人有个话:忠臣出于孝子:真正这个国家里边做忠臣的,大半都是孝子。那么,我们这个佛教里边要做菩萨行的人,也是孝子。不孝的人你去行菩萨道,菩萨道,一切有情都当自己的母亲看,你自己亲生母亲都不孝,你能把一切有情当母亲看吗?这个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人,他这么说,他说:“一切有情都做过我的母亲,那我也做过一切有情的母亲,那他该供养我,我该受享。”这样的人,这种思想你看看,怎么能成佛呢?所以,这一个观点来看问题,他自以为很聪明,这个道理很通。但是,你这个不顺法性。我们说,一个事情,顺不顺法性是个大问题。你顺了法性的,做起来将来能够成佛,能够证到法性。不顺法性、违逆法性的,不但是成不了佛,也证不到法身,而感的果是恶道。这个说在学法里边,这又是什么了?传承的见。你自以为很聪明,你自己看书弄到这样去了,邪知邪见起来了,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聪明过人。这是一个愚痴。那我们说,真正能敬的话,就必须要这个念恩。

  戊三 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故。

  一切过失,这个我们很多人问过这个话:善知识,你要依止之前,必须要仔细看,十个功德是一条一条慢慢看。一般说,依止善知识,你先要六个月,最少六个月的观察,乃至六年了,然后决定之后,那就不能再看过失了。决定之后再看过失的话,对自己有害。在事先决定之前,要好好看,值得依止的就依止,不值得依止的就不要依止。

  既然选定之后,你再去看过失,那受害的就是自己。为什么道理,我们后边要讲。那么这里边就是不要看过失。但是,看过失,人就是会看过失。他学了一点法,都不是看自己,都是看人家。这个地方学了一点戒,“这个人哪里不合戒,那个人哪里犯戒”。净是看人家,自己不管。那么,你看过失的心,学的越多,过失就看得越多。最后,你学修,越是学越是烦恼。这个你善知识也找不到了,因为你看起来都是过失。就是日常法师说的,“你把这个镜子一照,整个的世间都是妖魔鬼怪,你依止哪个去呢?”那就没有人,只有依止自己了。依止自己的话,出生我执大魔。那你依了我执大魔最高的话,天变成魔。本来是很好的事情,是本尊,你成了魔。你学了很多法,结果成了个魔。为什么?没有依止善知识,依止自己去了。善知识都是妖魔鬼怪,只有自己才最好。那你这个怎么搞呢?所以,这个法学的越多,反而受害的也是这些人。

  我记得在年初的时候,我故意发一本书,叫《智慧的能量》,它就是专门在讲这个道理。但是,这个书发下去,效果等于零。没有起效果。这也是说,人看书,书再好,还要自己善根能接受。书虽然好,自己接受能力没有的话,还得不到好处。那么,下边我们要讲的听闻正法的道理,这个下面要讲。那么现在我们先说,在这个海公上师的那个《科颂》里边,他说了几个方法,假使你看到过失的时候,该怎么观想。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在菩提道次第里边,也有它的一些方法。

  对治观过失的几个观想

  那么,我们先把海公上师的说一下。海公上师说,假使你已经善知识依止好了,中间你看了过失之后,该怎么观想?

  第一个,作示现想,这是善知识故意示现的。他本来是这个功德非常圆满的,但是他要度众生,处在这个世间,示现一下,这个就是所谓病行,示现一下贪瞋痴的样子。那么,这是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是,他虽然有过,但是他马上就忏悔了,这还是好的。这是能忏悔的,就是善知识了。

  第三个,只要不犯根本罪,他就是说,不要因为他有点过失,就放弃依止。

  这个我们说是不是这么说的呢?就是说你看问题是在这里,你看的过失到底是不是真的过失呢?因为我们凡夫的肉眼,能不能看清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能看清一切问题的话,我们何必学经呢?我们要学经教,就是要开自己的慧眼。在慧眼没有开之前,先借佛的眼来看。真正自己证到这个空性,自己的慧眼开了,那就真正看问题了。但是,自己的慧眼没有开之前,在佛的经教没有学好之前,你看的东西是不是对?你看的是过失,到底还是功德还是过失,你能不能肯定下来?所以说,在这一个情况之下,就不要太信任自己。

  那么,这是海公上师,他一些观想。我们说,正因为是很普遍,依止善知识中间,很多人会产生一些怀疑,观过失。那么,海公上师就把这个三个方法教我们去去除那个怀疑。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它也有一些这个说法。这个在哪一页,我要找一下看。……不耽搁时间了。

  那么,下边我们说,这个第一个是信。这个信是观功德,这个信我们说在《百法》里面我们不是学过吗?信心所是善心所十一个心所之一。信什么?信三宝,业果,四谛等等道理。但是,我们这里说的信,是信这个善知识,就是说集中在善知识身上这个信。那么,这个说信,把这个范围给缩小了,缩小在善知识的身上。要观他的功德。在一般的书里边,它就是说不但是密法,就是在我们的显教,《四分律藏》都这么说的。管你是什么依止师也好,这个剃度师也好,那个什么阿阇黎、和尚也好,都要当佛的看。这个什么原因?这是佛的善巧。你把他佛的看,你不会看过失,佛没有过失。即使佛示现一些不能使人家理解的事情,绝对我们不会想到这个佛有过失,不会。除非是外道,他不信佛。那么,有信心的人,对佛教有信心的,对佛是不会怀疑的。那么,即使佛有的地方做了我们不理解,总认为我们自己没看对,可能我们自己不清楚,佛不会错。那么,你把善知识当佛看的话,这个就是说一个方便了,可以免得你去看过失。那就是说,把功德多看的话,只要这个人对你,说你认为他功德很大的话,最极点的是佛,这样子的人,他即使有过失,你不会认为他是过失。

  这个我们自己可以看。为什么一个母亲对孩子,总不会说他的孩子坏,即使孩子再调皮,再不好,她认为他还是好的。因为她爱护的心已经超过一切了,把那些坏的事情都遮掉了。

  那么,如果我们把善知识跟佛的去这么看,专门看他的功德的话,一切看过失的心自然是不起作用了,在里边起不了大作用。那就不会毁谤,那些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也不会做了。这些方法并不是说强迫你把善知识当佛,那就是说,使你不犯过失的一个善巧方便,就是佛不管你显密教,经、论、律里边都这么说的。如果你说这个不对的话,那你去问佛,我就不知道了。这个要观功德就少观过失了。那么,这样子如果功德观得多的话,自然观过的心就不会起作用。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么,你要能够生起恭敬心的话,非要念恩。如果你认为这个善知识对你没有恩的话,那么你这个恭敬心自然生不起来。那么,念那个善知识的恩,《广论》里好象是有一段,可以看一看。是根据一本经来的。它是叫《十法经》。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这就是善知识。你要把善知识怎么去念他的恩呢?在长夜中,就是生死长夜之中,在生死里边到处找我,来救我的。在长夜中,我自己为愚痴所覆,好象重睡眠一样睡着的,在火都烧了还不知道,把我喊醒的,就是善知识。沉溺有海,在三有大海里边,不想出来,沉在里边。而发心救我出来的,善知识。我要入恶道做坏事,他指示善道,使我不入恶道的,善知识。在恶道里边,已经进去了,他想办法把我救出来的,是善知识。我于长夜病所逼恼,这个病当然是身病、心病、烦恼病都在里头。为作医王,把我从烦恼的火里边救出来的,就是善知识。当我自己被贪瞋痴的大火所烧,为我作云雨,就是说法雨,降法雨使我把烦恼熄灭的,是善知识。以这样的观想,那个恩自然就念起来了,恭敬的心也就生起来了。如果不念恩的话,恭敬心是生不起来的。

  那么,《华严经》它有引善财童子的一段文。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

  它就是说善财童子的一段文。他说,在恶趣里救我的,使我能够通达法的平等性,告诉我哪是安稳的道,哪是不安稳的道,以普贤菩萨的大行来教授我的,使我很快地成佛的道路上去的,都是善知识。

  所以,这样子要多念恩,然后才能够生起恭敬心。那么,这是意乐。我们说,对善知识第一个是内心里边要有信。这个信从何而来?观功德。我们前面也讲过,对三宝的信心并不是说自己天生会生出来的,要观三宝的功德。那么,这是一个根本的方法。那么,另外,靠加持力的,就是修这个三归依观,修这个归依上师三宝那些法,求三宝加持你,使自己生起信心来。一个自己从观功德生起信心来,这是一个方法。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说“我要信心生起来”,不可能。

  那么,第二个是恭敬心。恭敬心要从念恩而来。不看到恩,你说你要恭敬,那是假的。我们看到有些人,这个对善知识非常恭敬,昼夜六次礼拜,好象是非常恭敬。但是他是表面的,他的目的想善知识把他这个金刚位传给他。这样子的人很多。那么,这个是不是真正的恭敬?这个我们是不取的那些。真正的恭敬从内心发出来的,不是在表面上的。表面的行动固然不能少,但是仅是从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那是有目的的人,不是真的敬。

  这个就是说不要退,有信有敬,但是时间久了,会看过失,一看过失就会退。我们不要说对善知识,对佛教本身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当时信得很,好象很快就会成佛,即身成就。“出家两年,佛在大殿”,就远了一些,佛在大殿,不在眼前了。“出家三年,佛在天边。”那就是说,根本不想成,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根本不想修行了,成佛的事情都丢在一边去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对三宝的信心退掉了,这个是一般的出家人都会有这些经验。虽然有的是没有那么的显著,但是你说一点没有,不会。那就是自己斗争了。你这个心生起来之后,还是烦恼把你战胜了,还是你把烦恼战胜了。你把烦恼战胜了,他虽然生了这个坏的念头,但它不起坏作用。如果烦恼把你战胜了,那么它就起坏作用了,它把你牵起走了。

  这凡夫嘛,都有烦恼嘛。你不能说,“我没有的。”你怎么没有呢?没有烦恼你怎么留在生死里边呢?这个不要吹了。烦恼是每一个人都要承认,都有。但是,如何对待烦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烦恼来了之后,我们怎么处理它?听它的话,让它把我们鼻子牵起走,还是我们要战胜它,不听它的话,要把它降伏?这是一个修行与不修行的不同之处。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斗,不是跟人家斗,跟烦恼斗。不修行的人,就是跟人斗。一切都争取,世间上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斗,而偏偏烦恼顺得很,烦恼一来就听它话。这样子修的话,你越修越糟糕。

  “无退”,就是说当你在时间久了疲了之后,当你烦恼起来,观过失的时候,该怎么办。那么,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就是海公上师的一些方法,菩提道次第也有些方法。那就要好好地把它用起来。我们总感到有一个,学经学论,不是把它的道理,把它的法相名词背熟了就算数。我们这里要举一个例子。(缺)

  要好好地把它学一下。好好学一下,你就跟了菩提道次第做。他却是拿了本书,离开善知识,跑掉一个人去看书去了。他说,这是好好地学,第一步就错了。“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你不如理依止。你说,这个善知识你不想依止,那么,你找一个好的善知识了。他也不找,跑到一个很随随便便的地方,他说:“我学菩提道次第去了。”这个学什么呢?所以说,真的学跟假的学。你是学什么呢?学它的名句?把名句学好了,可以在老太婆面前吹一道,这是你学的目的。我可以猜出你是这个目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不照菩提道次第的做呢?你这个讲了天花乱坠的,你到行动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你哪里是叫真的学呢?这个不是学,这是骗人。我们说,不要学经学论达到这个骗人的地步,那个太可悲了。

  要学就是尽量自己能做到的,做多少。不能说你一学就全部做完了,当然不可能。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做多少。这是我们学经学教的目的。菩提道次第一开始就是说的。学的就是要行的。那么,你如果学了之后不行,拿来做展览,给人家看,抬高自己身份,甚至于为名闻利养。那么,你将来果报也就是很可怕。所以说,我们学法,千万不要怀这个目的:我讲了之后就是去贩卖的,就是骗钱的,给人家讲一套可以得到名闻利养的。是这样的心去弘法的话,那恐怕不但得不到这个真实利益,自己还得受害。那我们说,学法第一个要端正自己的知见,不要有那些邪的东西,不要给它装进来。

  丁二 加行

  戊一 以身命财力修供养

  身命供养为内供养,即内财供养。财力供养为外供养,即外财供养。身命供养较财力供养尤难。如本师释迦佛往劫时,为半偈舍身,(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即其一例。不过身命供养,初修行人办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却不可不知道。

  戊二 以如教修行供养

  此即所谓法供养,为供养中之最殊胜者。

  以上意乐、加行二种,为能亲近之事。

  颂:常思功德常念恩 不见不思师过失 内外供养法供养 加行意乐事师事

  第六讲

  (6B)《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上一次我们讲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今天要讲这个能亲近的事情。这个听闻正法的事情。那么,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听闻正法,为修行。那么,善知识他的标准定下了。选好之后,那么就是做弟子的如何听闻正法的问题。

  乙二 听闻正法

  在这里我们要把这个《广论》里的补充一下。听闻正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听闻正法?那么在《广论》里边它讲得比较多了,我们就略略地把它说一下。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先要知道闻法有什么好处,然后这个意乐心才生起来,开始要闻法。《广论》里边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闻法有什么好处?听闻之后,能够知道一切法。对一切法不知道,就是所知障。那么,要求所知障去掉,那就是多闻。我们以前讲这个《五蕴》、《百法》,把一切宇宙的万法都归纳成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里边有色法、心法、心所法,还有不相应行,最后无为法。最重要的还是心所法。我们做的这个造业,就是跟心一起来的,心王是跟了心所法来的。心所法是善的,心王也是善的。你的心所法是恶的,心王也就变恶了。所以说,在这个心所里边,善的恶的要知道取舍。要知道取舍的话,就先要知道它哪个是善的,哪个是恶的。这个标准要定出来。

  一切的宗教哲学都是讲这个行善。大家经常有这个话,好象说,我们说是“行善就对了,不一定要信佛教”。“大家都心里存了个善心,做好事就对了。”但是,我们说这个什么叫好,这个问题那是每一个哲学,每一个这个宗教都不同的。他们都有他们的体系,都有他们的标准。那我们说这些体系标准对不对头?都是主观出发的。根据他自己虚构的一个哲学体系,他就定下来,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那么,假使讲耶稣教,他们认为这个动物是上帝造了给人吃的,这个事不是坏事。但是,我们佛教,就说,杀动物吃是最大的坏事。杀生是不好的。

  那么,到底这个标准如何定呢?我们说,不是从主观上定,要从客观的效应来定。佛教里边,凡是做这个事情要感不好的果报的,就叫恶事。凡是做那个事情要感好的报的,那叫善事。这是客观的报应来说的。那么,我们说这个杀动物的话,你说是没有罪。但是,佛教从佛的思惟,一切智的眼睛观察,凡是杀了动物,将来的受报,是三恶道去。甚至杀多了是下地狱。杀人,决定下地狱。杀动物,一般是你杀得多了,也是地狱难免。那么,这个是恶报。这个是苦报,那么这个事情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说,我们要知一切法,善的恶的能够真正知道,才有个标准,才知道取舍。如果糊里糊涂的,“一切法只要做好事就行了。”那么,这个好事,很多人,在这个年轻人里边,一般世间上的,吃喝玩乐就是好事。那这个感的果报是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好事,坏事,不能凭主观的想象去说,一定要根据客观的效应来看。佛教是最客观的,最科学的。佛说的善就是感好的报,乐报的,所谓恶就是感苦报的。至于出世的善就是超出三界,得最上等无上安稳的涅槃的。这个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不是随便说的。

  所以说,“由闻知诸法”,你由多闻之后,才知道一切法,善的恶的,有漏,无漏的,才知道。这个我们学过百法,这个就初步就明确了。这是要多闻而来的。如果你闻而不知的话,那耳边风听过也就没有这个印象了。那就是认识还不清的。一定要认真学之后,一切法然后能真正知道。“由闻遮诸恶”,那么,闻了之后,知道哪些是恶法呢,可以遮止,这就是取舍。那些恶的法要感苦报,哪一个人欢喜受苦呢?都不愿意。那么,你就不要做恶事了,一切恶法就要遮止,不要再做。“由闻断无义”,那些无义的,对我们修行没有好处的,打闲岔的事情,多闻之后,知道这些是无义的事情,那就是要断掉,不要去做。“由闻得涅槃”,那么,你因为多闻,勤修善法,那最后不但是人天之乐,一直可以上去到涅槃之无上之妙乐。那么,这都是多闻而来的。如果你不闻的话,一无所知,那你趣向的道路根本就不知道走哪一条道路。那么,给人家鼻子牵了走呢,人家下地狱,你也跟了下地狱了。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这个是打个比喻:假使你进了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善覆蔽”,就是它密封得很严的。那么,这个太阳光一点进不去。这个房间进去之后,虽然里边摆了很多的好看的东西,画了很好的画。但是,因为没有光线,你什么都见不到。这样子,这个是比喻,假使, 人,虽然人天有这个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没有听闻正法,标准没有。那么你善的恶的也搞不清楚。等于说进入黑暗的室里边一样,什么是善的,什么恶的,还是一团漆黑,分别不清楚。那么,一定要听闻正法之后,具有真的慧,那才能够了别善恶法。所以说,下边就从正面说——“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打个比喻说,这个《金刚经》有:假使有一个很好的东西看,日光明照,太阳光或者灯光照得很亮,那你什么东西好的都能看到。那么同样,我们的这个智慧经过听闻之后,得了闻慧。闻慧是什么?以佛的智慧来庄严我们自己的眼睛。我们的慧是凡夫的慧,有烦恼的,是有漏的。以佛的正法的慧,我们借过来,观察一切,那就是闻慧。通过听闻正法之后,才知道善恶法。那才知道哪些是善的,要去取;哪些是恶的,要避。

  我们在一个黑的房间里边,如果有个毒蛇,它在里边。你眼睛看不到,你进去很危险。很可能就碰到那个蛇,你给它咬死。那么,你要是有眼睛的话,你看到毒蛇是坏东西,赶快地逃避,或者是用办法把他去掉。那就是我们这个听了正法之后,能够知道哪些是恶法。这个恶法要使我们堕恶道受苦的,那赶紧遮止它,不要给它起来,恶念也不要给它起来。那么,这样子做,就保护自己了。那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的第一个要件,要把自己具慧眼,能够分辨出善恶法。那么,根据善恶法去取去舍的话,那决定不会受苦。所以,真正地我们说要避苦,一定要把眼睛开开来。这个眼睛如何开?听闻正法。所以这个是很重要。

  《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另外一部论里边说,“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假使你听了正法之后,生了清净的信心,生起极大的欢喜,而且能够坚稳而住,开发大智慧,除掉愚痴。这样子的好处,就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去求这个法,也是应当的。那么,何况你并不要那么的代价。

  听闻正法,“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这个就是说赞叹听闻正法的好处。它说,你能够听闻正法的话,可以把我们愚痴的暗除掉,那个正法就是明灯。多闻是一个财富,七圣财里边就是有一个闻。这个财富,这个盗贼他抢不了,这个是最殊胜的财。我们世间上的财,金银财宝你放在家里就不安稳。盗贼看眼红之后,要来抢劫,甚至于生命都有危险。但是,这个圣的闻的财,再多,抢不了。这个是没办法抢的。

  “是摧愚怨器开示”,闻法是摧毁这个愚痴的最厉害的东西,也是开示我们方便教授的最胜的一个善知识,听闻正法是最好的善友。闻这个财富——我们世间上的亲友,就是你有钱的时候,有势的时候,跟你很好。一旦你穷了,或者是地位没有了,或者是倒霉(“霉”的繁体)了,就要跟你离得远远的了。那么,这个闻,听闻正法的财,你再穷,它不变,它还是跟你在一起,不会跑掉。

  这个东西你吃下去之后,能够除我们的心里的忧愁的这个药。而且没有反应的,世间上的药吃下去有反应。这个是没有,除了这个愁忧,一点的其他反应也没有。摧大罪军,是一切造罪的那个魔军,能够摧毁它的最厉害的军队,就是多闻。因为多闻之后,你知道哪些是不对的呢,就不会上魔的当了。那么,这里边就是充分地强调听闻的好处。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你只要好好地听闻正法的时候,你把自己好好地随它修行的话,可以把自己心净化。费很少的力量可以达到涅槃城,就是成佛了。那这个里边就是说了,你要成佛,最要省力的走那个最快的道路,就是一定要听闻正法。这个我们也想想很简单,听闻正法就把自己眼睛开了。那么,你要到目的地去,当然是容易了。如果你眼睛没有开,闭了眼睛瞎碰的话,不但是很慢,甚至于会走不到。方向倒了就走不到了,走不到的话,碰到危险的地方掉下去就死掉了。(缺)

  那是绝对重要的事情。一般人都是——就有这个概念,以为好象是要有智慧的人去学法。我们这些人愚痴得很,学也学不进,那么,我就是修行就可以了。这个话听起来很对。那么,你说你法没有学,你怎么修呢?你说你念阿弥陀佛。当然。但是,阿弥陀佛怎么念?如何把他那个心一心不乱?那么我们说要往生西方,三辈往生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又怎么生起来?这些你不学还是不知道。

  净土宗他说最简单了,那个不识字的也能念。但是,我们说弘扬净土的书很多。那么,这个书要来干啥呢?还不是讲道理。如果你道理不通,恐怕你也念不好。再说禅宗的话,不立文字,什么都不要。但是,你没有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开了悟的,他已经学好了的。如果没有这么一位善知识的话,你还是没有办法进门的。那么盲修瞎练,着魔走火却是多得不可胜数。

  就是我们在上个月连着有两三个电话,信也有。就是说,一个年轻的出家人,他到山上去专修,现在狂了,怎么办?这个很多。以前我们一个广化寺一个侍者师,他说某某一个山上住茅蓬很多,经常有些人坐狂了,在山上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大叫,东跑西跑的这样子搞。这就是说修行自己没有方法,搞错了。那么,这很危险。下了很大的苦功结果修了个魔。大家都听到这个话了,“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时着魔”。千生不悟,总有一天会开悟。着了魔之后,那要回到正法来已经是非常困难,再要开悟的话,更不知道要哪一天。所以,这个没有听闻正法的话,如果跌入歧途的话,那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说,我们说要强调要多闻正法。下边就是说在听闻正法的时候,该要注意什么事情。我们看第二科,是“听闻正法”。

  听闻正法轨理

  丙一 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

  第一是“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不要自己以为有钱,就好象我是高人一等。或者是,色就是说,自己长得好,或者是那个身体好,气力大,或者自己恃知见,学问大。以此为骄傲。那就是听不进去了。自以为自己了不得呢,人家的话就听不进了。这是第一个,不要骄慢。

  在这个里边,我们看到这个科颂的笔记里边呢。有错字,我们说改一下。这本书错字很多,大家有的人大概也看得到。我们看这个三十二页。三十二页,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敬”。敬,它是“赏心师德”,赏心师德是讲不通的,“常念恩德”。前面信是“常观功德”,敬就是“常念恩德”。这个是很明显错了。再下边,最倒数第三行,对于师功德,下边思想,这个肯定也是错了的。大家把它改一下好了。一个是功德,一个是恩德。就是前面科上有,信是“常观功德”,敬是“常念恩德”。那么,对师的功德,恩德,没有思想这个事情的,讲不通。那么,再翻过来。三十四页的这个听闻正法里边,“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那个“骄慢”两个字,它写的一句话,可能这个居士或者是抄错了。这个书过去都是手抄本,没有印刷的。这是正规的印是第一次。

  那么这里两句话,“慢对他心踞”,这个踞应当是选举的举。这是《俱舍》的一个颂,“慢对他心举”,举起来的举,举手的举。“骄由自心起”,这个可能是记的时候,他没有学过《俱舍》,他就用大概的意思记上去了。“骄由染自法”,染污的染,自己的自,方法的法。这是现成的一句颂:“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那么,他是“慢对他心踞,骄由自心起。”这个,意思还是对的。但是,我们旁边注一下,原文是“慢对他心举”,举手的举。“骄由染自法”,自己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自己有什么超过人家的事情,或者是生在高贵的家里,或者家里有财富,或者自己身体好,或者是学问好,或者是地位高,等等,就是染着自己的殊胜的地方,就是抬高自己。那么,这是《俱舍》的现成的颂。可能是因为听讲的时候,这个居士他把意思记上了,原文就没有记下了。

  好,我们就是看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还是看那个我们课本。凡是你听闻正法的时候,绝对不要自己执着自己什么地方了不得。那么,你是一起骄慢心,这是烦恼心,我们学过《百法》就知道。烦恼心一起,你听法就会成问题,就听不进了。人家说时,你说,“我学问很大,你讲的东西不一定对,我也不一定听得进去了。”那么,你就把他顶住了。

  丙二 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故。

  第二个呢,“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五个盖,贪,瞋,疑,还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这是五盖,在法相里边经常出现的。欲界里边有五个盖,把你盖住了,你修定就修不进去,要修道也修不进,等于说你把盖子盖起来了,就没有办法了。这个,第一个是贪,欲界的贪心,最大就是男女之贪。瞋么是瞋恨心。这两个心一起来,是烦恼最厉害的。(缺)

  这是障定的。我们要修禅定,第一个初禅,一定要去除五盖。有怀疑的心在的话,心决定不会定。怀疑就是对这个法信不过去。你修善法的时候,信都信不过去,怎么会得定呢?

  还有一个是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修定的时候,你把其他的烦恼息下去之后,最讨厌的,最难除的就是这两个东西。一个是昏沉睡眠,昏沉是轻一点,你自己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睡眠来的时候,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是在哪里都不知道了。我们很多人,他这个意乐心不强的。不管念经也好,听讲也好,或者是自己修定也好,修了没有好久,头就低下去了。一低下去之后呢,心里呢好象还知道一些,实际上是糊里糊涂了。那么睡眠呢,干脆是趴在桌子上就呼呼大睡了,那就是更不起作用了。那么,像这一类东西,是最障定的。如果你有这个习惯,每一次坐下来要昏沉的,什么的。好象很舒服。因为昏沉的时候,那是跟睡觉一样,养精神了。你好象很舒服。这个舒服糟糕了,你这个智慧就消失掉了,你以后智慧就不会开了。

  那么,昏沉睡眠,还有一个掉举恶作。掉举恶作就是说东想西想的了。恶作就是说,你做的事情当你做错了,悔得很。在修定的时候,绝对不能起这些心。这个心呢障定的。我们有什么事情做错了,赶快忏悔。忏悔之后,修定了,这个事情就丢开了,不能再想了。如果尽在挂念这个事情,“哎呀,昨天该怎么做,该怎么干,没有这么做。”这样想的话,你绝对入不到定。这个都是障定的,这五个东西最障这个禅定。所以说,要修初禅,一定要去五盖。这个听闻正法的时候也不能有五盖。你如果听经的时候,这个五个盖把你盖住的话,那你经就听不进去。

  丙三 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佛法难得闻想。

  它这个,先是说过失。不要骄慢,是不要起骄慢。不要盖障,不要有盖障。那么,这是都应当做的事情。下边还有一个要“恭敬——说法者做大师想”。这个,是不管显教、密教,都这么说。要把说法的法师当佛的想。这个偏偏一般人就是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东西。尽管讲,尽管接受不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跟我一样,怎么当他佛呢?”没有办法想。这样子,如果你不能够这样子观想的话,那么说法的利益就是得不到。这个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方便。你要得法的这个利益的话,一定要这么观想。如果你不听佛的话,不这样观想的话,你对法的利益就得不到,没有办法。这个佛是到处这么说,对说法的人要做大师想。大师就是佛。那么,“佛法难得闻想”,对佛法,要起这个难闻的想,就是珍贵了。如果一个法很不稀奇的东西,我们就对它不重视。一个很稀有的东西,就对它重视。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最稀有的就是金银财宝了,那东西人家都很重视。那不稀奇的马路上灰尘,那些脏水,哪个欢喜?没人要的。所以说,越是稀奇的东西,越是重视。那么,你个佛法比世间的财富更稀有,应当起极大的重视心。

  丙四 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

  修行是一个打仗,那你一定要有坚韧的心。如果你说害怕困难,如果把这个修行、出家当一个逃避的避难所一样的话,那根本谈不上修行,那就是混那个生活就完了。听到一些圣者,那些大菩萨难行苦行的事情,不要害怕。当然,我们现在不一定就马上做到。但是,将来,你修学了一定的高度,就会能做到。而且一定要做到,不做的话,你成不了佛。那么,开始的时候,对这些事情也不要害怕。

  丙五 不贪:不为称赞名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

  不要贪心。我们说,前面说过的,以前我们在《百法》里边讲的,对无为法也会生起烦恼。那么,什么原因?那这里就是个例:对那些佛法,或者对佛的那些功德起贪心。这个很简单的,就是说学法,你要一个个学。你贪多,一下子要很多,这个贪心一起。这个贪的目的在哪里?并不是说真正要修行。真正修行的话,你是要一门深入的。而他是称赞名闻,为了人家赞叹,“这是多闻,这个人学问很好,什么都懂。”

  那么,还有好奇贪多。有的人好奇,“这个书我没看过,我看一看。那个书没看过,看一看”,什么都要看一看。结果看来看去的话,中心的东西也抓不到。那么,就是刘姥姥观大观园一样的,哇,走了一看,到底什么东西?什么都讲不出来。那么,这样子贪多,好奇贪多的话,那就是得不到实益了。就不要贪。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学而不修行。拿来欣赏欣赏的,把这个东西,学了很多的法,喊“好得很,好得很”。好得很,你行吗?你不行。那个经上就这么说,他身体害了很重的病。结果医生给他开了很好的药,这个医生那里去讨一点药,那个医生也开一个药。结果弄了一大堆的药,背在身上,重么重得很,但是一片也不吃。结果,病还是病,反而增加负担,弄了一大堆的药背在身上。学而不修,就是这么个情况,你的病怎么好得了呢?

  还有一个比喻,是一个,古代是哪里的?好象中国的一个比喻,一个国王不晓得什么,他非常欢喜剑。他对一把很好的剑,天天说:“哎呀!”赞叹欣赏:“这个剑真好啊,真好。”但是从来不用。那么,敌人来了,他也不会耍剑。

  (7A)(缺)他没有修。没有修,实际的利益一点也不得到。所以说,我们听闻了之后,要避免贪心。

  丙六 及时:为自他利,请法应时。

  这个看众生的根机,该要请这个法的时候,要请这个法。这是我们说为利益众生,看到众生该需要什么法的时候,或者是修法,或者是讲什么法,就请。这个是利益大众,也利益自己。正法久住就是要请,你不请的话,错失机会的话,众生就不得益了。

  丙七 不求过:不观说法人过失。

  第七很难做,“不求过”,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跟前面一样,善知识的过失不要去观。一观的话,你根本就听不进去。如果这个法师在讲,你人家有人说句闲话,“这个他怎么怎么怎么地”,一说的话,那你这个经根本听不进了。“他自己都这个样子的,还劝人家。”这么一来的话,你怎么听得进去?所以,不要去观说法人的过失。只要他说的是正法,当然说错的是不能听了。是对的,你不要观说法人的过失。

  经上也有一个比喻:一个人掉在海里面。掉在海里边你要找一个东西,找个木片片,把他浮在上边,可以不淹死。但是找不到,却是漂来一个尸体。尸体,它死掉了以后,涨满了,它就浮起来了。那个时候,你这个尸体要不要抓住?如果你不抓住的话,你会淹死。如果你抓住尸体的话,你可以浮在上边,就淹不死,可以等人家来救。那时候就不要管它尸体不尸体了,把它抓住再说。这个也是一样的,说法的人管他怎么样,只要他说的是正法,能够救你的这个法身慧命,把你救起来的话,把他抓住,不要自己观过失。

  丙八 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

  不要去看文字的好坏。有的人说,“这个法师讲经,说的话粗得很,一点文气也没有”,就他讲的意思就不管他了,就不要听了。那么,我们说,这个我们佛教里是,依义不依这个文。不要去看他文字的好坏,要看他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丙九 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

  第九,是一个比喻,“佛如医王,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你要把这个观想生起来:就是自己是重病号,快死的人,只有一副药,佛这个大医王开的药才能把自己治好。那么,佛把他大医王地看;他的药,是救命的药地看;自己,快死的病人。如果这样子的心去听经的话,那决定是得大利益。如果无所谓的:“这个法好不好,我去听听看,好的我就听,不好的我就不要它。”这样子听的话,毫无益处。那么,这个里边是讲听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情了。

  但是《广论》里边还有讲了一些。这个比喻我们还得要补充一下。

  断器三过——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徧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它就是说,假使天下雨,下甘露水,下来之后,比喻讲经。那么,我们接受的话,就是拿一个东西了去盛这个甘露水。它有三种:

  一种是“器倒覆”,那就是说,你听经的时候没有去专心听,自己在打自己的主意。人家在讲经,你心里在想:“我昨天么做了什么事,今天么计划要去买什么。”打这个算盘。讲了半天,耳朵里只有“轰隆轰隆”声音,什么意思都没进去。这一类,是不得益的。那就是说,天上甘露雨虽然下得很大,但是你要拿一个杯子去接的话,拿倒了,把底朝上,口朝下。那你再大的甘露水,你一点也得不到。里边还是干干的,一点没有水。那么,你听经的时候,如果讲经人的话没有听进去,你自己在心里打自己的算盘。那么,你也得不到好处了,甘露水你得不到。

  第二种是,虽然你是翻过来了,甘露水能够接下了。但是,这个杯子没有洗干净,脏得很。那么,接下来的水也脏水。那个吃下去要害病。这个也不好。那么,这个是比什么呢?听经的时候,虽然你也听。法师讲什么,你在听。但是,心里自己有他的知见,自己有邪见,或者是偏见。好象是对法师的话来起那个自己的见来抉择,这个对,这个不对。那么,这样子的心去听经,当然也是,等于是茶杯里边有脏东西,或者有毒的东西。不但吃甘露水吃不到,吃下去没有好处,反而会害病,或者会毒死。

  那么,第三种,就是说,这个器倒是干净的,这个茶杯也干净的,也是朝上的,甘露水也能够倒得进去。但是,漏的。那就是这个耳朵进了,那个耳朵去。我们经常看见听大座讲经的人。在讲的时候,最好的就是说坐在那里听。不好的,那是点头,就是打瞌睡了。那么,这样子你听好之后,回去,就把书一合。明天打钟了,又把书又打开来。那你这样子听经,一辈子不会得到大利益。这个比喻,我也讲了很多了。我很多的同学,他们听大座就是这样子听的。结果到老了之后,讲不出一套东西来。他听得很多,甚至比我还多。但是,他讲不出成套的东西。他跟老婆婆说起话,很多,公案一个一个摆不完地摆。但是,佛学院最开始才进来的学生你叫他上一节课,上不下来。因为,你假使成套的,有体系的东西拿不出来了。那么,这就是没有这个记住了,听了之后就算数了。也没有思惟,闻之后还要思的。有了闻,没有思,是没有用的。

  能依学者之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二能依学者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徧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这里是没有了,我们想还得要补充一下,在《广论》里边是这个能学的人,他应当有什么样子功德。我们说所学的、所依止的善知识,我们要求十个功德。那么,能学的,如果去跟他学的话,如果自己没有这些德行的话,虽然依止,得不到实益。那么,这个里边,《广论》里边说了三条。一个是正住,一个是要具慧,一个是要希求。

  什么叫正住?正住就是说不要堕党类,不要是自己是什么宗派的话,假使你是净土宗的,你就抱了净土宗是最高的,其他的东西都不行。以这样的心去听其他的宗派的讲经,那什么好处都得不到。那么,或者不是自己的这个宗派,或者自己我这个庙里边是这样子的,那个庙是那样子的。那么,我们自己的庙是最高的,这个样子的东西我们认为不对的。以这样子的心去学的话,也学不到东西。这是偏,心里有偏党,心里就有成见了。要正住,就是说,心里要没有成见,心里要平等心去听,不要有执着自己的一个东西,舍不掉。如果我们说我们自己舍不掉的话,你就不要学了。我们无始以来所执的东西都是烦恼,你自己舍不掉的东西,你自己要观察一下,到底是烦恼,还是菩提?如果是烦恼的话,就得舍掉。如果是好的东西,当然应当是一样的,讲的正法都是一个味道的。不应当是这个不好、那个好,不会有。所以说第一个要正住,心要平等心。不要以执着自己的高,人家的低,以这样子的偏党的心去听法,那是绝对得不到好处。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是要有慧。你要知道哪些法是善法,哪些法是恶法。要分得清楚,哪些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有这个简别力。如果没有简别力的话,人家讲的天花乱坠的,你就听了,什么都对的。那么,你有这个简别力的话,你才知道哪些是善知识说的善法,我要听从。哪些不是善法呢,就不能听进去了。这个弟子也要有这些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你这个弟子,你碰到好的师父当然好了,碰到坏的师父,你也是糟糕了。

  我们就是说,以前这个公案就是这个,央掘摩罗。他是一个最高族的年轻的一个人,长得也非常好。气力极大,经上说他能够敌一千个人,一个人的气力能够一千个人可以顶得住。那么,他跟他一个师父——婆罗门外道学法。这个婆罗门外道他教他法,他们有禅定。有一次他在修禅定,那个他的外道的师父的一个妾(姨太太),看见那个青年正在禅定呢,长得非常好,她心里起了染污心,要他跟她去做坏事。结果,这个年轻弟子倒是很正规,他是拒绝了。拒绝之后,这个姨太太就起坏心,跟他的那个婆罗门师父面前讲,说这个小青年不规矩,要调戏她,什么要侮辱她。那么,这个师父,心里很气。想惩罚他,但是又害怕他。他这个徒弟气力很大,他的出身也高贵,他的父亲——大臣。那么,他就想一个办法害他。就是说,他说你这个人修得很好,现在我教你一个最好的密法。这个法,很快成就。婆罗门是修梵天,他说,这个法教给你之后,你只要修到了,做满了,圆满了我的这个修法,你可以生梵天去了。那就是他们最高的要求了。那么,他这个弟子当然很高兴。他说:“什么法,你告诉我。”他说:“你要杀一千个人,把一千个人杀了之后,把他们的手指砍下来,跟念珠一样串起来,像项链一样串起来,串了挂在颈上。等一千个人的手指挂满,你就成就了,可以生梵天。”

  这个徒弟很忠心,他想师父的话不会错。他就照他的做,他就看到人就杀。这个因为他气力很大,即使很多的警察来找他的话,也没有办法。那么,只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听到他的声音赶快逃避。所以,他杀到九百九十九个人之后,第一千个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人家远远听到他的声音,或者有人告诉他这个人从那里来了,赶快逃避,逃得远远的。再也抓不到人了。后来他在家里看到他母亲,他就想,“反正我就要生梵天了,那个最后一个人抓不到,把母亲杀掉之后,我可以生梵天,将来可以报她的恩。等自己生了梵天,这个没有问题了。”他就准备杀母亲了。

  佛这个时候就知道他要犯无间罪了,杀母是犯无间罪。犯了无间罪不能成就了,前面我们讲过的。那就赶快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正要起心杀母亲的时候,佛就远远地托了个钵来了。这个央掘摩罗看到佛来了,他正好。他说:“我母亲毕竟是母亲,既然有人来了,我就不要杀母亲了,把那个人杀掉就是了。”他就赶快拿把刀跑出去。佛看他来了,也不管他,慢慢地走。因为佛有神通,央掘摩罗拚命地赶,拚命地跑,尽量跑的话,跟佛总是有个距离。佛很慢很慢地走,他拚命地跑,跑得满身大汗,还是赶不上。结果赶了几个小时,实在跑不动了,倒了地上喘气了。佛就回过头来,他说:“你干什么了,跟在我后头,跑了几个小时,干啥?”这个人也很老实,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佛。佛就给他说法,最后他忏悔之后还成阿罗汉。

  那么,这就是说,你碰到坏的师父,你就糟糕了。你如果没有佛解救的话,无间罪一犯,在阿鼻地狱里边不晓得哪一天出来。那就是要有具慧。你要能够简别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法,你要能简别,不要随便去听从。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要希求,对法要有一个要求的心。自己没有一个要求,听了,“我去听”。这个样子听了之后,也不得益。

  那么,这三个条件有之后,才能够听法。再加上我们这里的:不要骄慢,不要盖障,要恭敬,还要不怯弱,不要贪,还要及时,还要不求过,再要依义,再是一个自己当病人的看。这样子的话,听闻正法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好处。否则的话,虽然你坐在讲堂里边。但是,你好象是一个石头泡水一样,泡了一万年,水还进不进去,石头还是石头。我们四川话有一个,“石头泡水”。还有一个不进油盐,那管你经常加油,酱油,加进去,它是跑不进去的,它还是一个淡的东西。那么,这就是虽然在讲堂里边坐了几十年,但是没有得好处,也就是没有根据这些方法去听经。

  再一个讲听闻正法的闻慧。下边,闻慧之后,就是要进一步思慧。我们这里布置的,听了之后要思。思的方式一个是自己在寮房里边思惟,独自思惟,或者是看其他的资料好好地思惟。一个,就是在跟了大家一起讨论。这是属于思的范围,要进一层。那么,这里就是说闻慧。它有一个总的颂子。它是在后头。

  颂 不倒不覆善持瓶 不怯不贪能及时 不求过失依于义 医王良药及病观

  “不倒不覆善执瓶”。这是个比喻。就是我们讲的,天上的甘露雨下来之后,你拿这个瓶去接水的时候,不要倒起摆。倒起接的话,一点水也进不去。那就是在讲经的时候,不要心不在焉,心里想其他东西,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不要倒。不覆,不要有五盖等等,或者是这个心里有其他的执着,有什么邪见。那就是,虽然你进去之后,但是你这个有毒的、脏的,是不能的。善执瓶,要好好地把瓶执好,这个水才进得去。

  “不怯不贪能及时”。就是前面讲的,看到难的法不要害怕。你如果有一点难度就要打退堂鼓的话,那你永远不得成就。这个修行成佛是一个极大难度的事情。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烦恼的、造业的关系。现在要把烦恼灭掉,不造恶业,这不是一个好容易的事情。那如果你要成佛,要度众生的话,还要六度万行牺牲头目脑髓。这个听了都害怕的事情。但是,不要害怕。如果你比一下,我们无始以来在地狱里受的罪跟这一些比一下的话,那还轻得多。地狱里边,头目脑髓,什么苦都要受。那么,你这样子受一点小苦,将来能成佛,永远脱离一切众苦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就执着一点害怕的心,把一些该做的事情不做。那就是没有勇气了。这样子的人不会成就。也是打不来算盘了——你这个难的事情不做,那么,你更苦的事情你倒愿意去做了?你不修行的话,你将来果报当然是苦报。那么,你比一比的话,现在难一点有什么了不得呢?“及时”,说法要及时,及时地请。

  “不求过失依于义,医王良药及病观。”这是一个观想。这是属于闻慧的一个范围。那么,下边是思慧。

  乙三 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属于思的范围。

  丙一 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

  听了经之后,我们要怎么做?第一个,“乐法”,对于法要起意乐心。不要说“这个法,逼着我听,没有办法,只好听。要考试,只好去看一看”。这样的学法毫无意思,不学也可以的。不要学了,干脆就不要学了,去培培福也可以了。要是你学法,第一个要意乐心。那就是说知道法的一些利益。前面说过,我们要求听闻正法,为什么要求?这个利益知道,那这个意乐心才生得起来。如果你没有这个意乐心的话,那个学法是一个困难事情。

  “正思”,听了之后要思惟。思惟要正思,要如法地思,不要邪思。什么叫正思?就是要合于这个三法印地、合于因明的方式地去思惟。不要乱七八糟地乱想。

  “称量”,称量就是比量,三支比量。我们说,这个印度的逻辑就是用事先立个宗,然后,几个因推论出一个问题来。这是宗因喻,三支比量。我们一切事情,真理,从现量观察,当然是最好。但是,我们自己的现量有限。尤其是我们没有证道之前,现量还是似现量,不是正确的现量。那么,观察东西,都不会准确的。只有依靠佛的圣言量推论出来,也是可以,正确的结论可以得到。那就是靠因明了。靠因明来——以佛的圣言量,他是怎么说的,所以所以,能根据这个原因,这个事情决定如此。这个,从比量来推,这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式。

  “观察”,一个事情要前后反复地去看,不要是马马虎虎,要仔细地观察。

  “精密摄持”,把它摄持掉。不要是听过就算了。要把它记住。这个就是思慧的事情。

  丙二 十四无记,及离言境,不作邪思

  “十四无记”,我们是在哪里呢?你们这本书没有,有《基本三学》的在《定道资粮》后头。我念一道好了。有十四个问题,这个,佛是不答的,不回答的。无记就是不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回答的价值。那么,哪十四个?这里《定道资粮》后头就摆了那个。

  他就是说,他说,“世界及我为常耶”?世界跟我,他都是外道,外道执一个我,这个世界跟我是常的吗?就是永生的吗?如果这个问题你回答的话,你就承认有我了。那么这个我本身是没有的,你怎么回答呢?这些话你就不要回答了。

  “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也是常,也是无常,这是戏论。“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这是四句。“世界及我为有边耶?”“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那么,“死后神有没有的?”“神跟我是一个呢还是神跟我是异的?”“自己死了之后有没有神的?”都是这四句。“死了之后没有神的?”“也有神也没有神的?”“非有神非无神的?”这些事情,都是戏论的话。最后,神跟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同一个呢?还是神跟这个身体不是一个东西?

  外道执一个我,这些问题都是从我出发的。如果你去回答这个问题,管你回答怎么说,那就是上了他的当。你就是承认有个我才说了。像这些问题,是不要回答的。你一回答就错。

  以前有个龙军比丘。一个国王就问他这些问题。龙军比丘他很聪明。他说,你这个问题慢慢回答,我先问你一个问题。那个国王说,“你什么问题?”他说:“大王,你这个御花园里边,那个一个无花果长的果子长得是甜的?是酸的?”国王说,“我这个御花园没有无花果树,怎么有果子?”他说,“对了,根本没有个我,你怎么说我常,我非常,也常也非常,非常非无常。这怎么回答呢?我本来没有的,怎么回答呢?”那个国王很聪明,就开悟了。

  像这些事情,是不能回答的。一回答,决定是错的。有的外道,故意地设圈套,弄一些这些问题来叫你回答。一回答的话,你就承认他的主张了。那是要上当的。所以无记,佛对这些问题,不记的。记就是回答。不回答的。十四个无记。

  “离言境”,离言境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做邪思,不要去乱想。无记的,不能回答的,就不要去想了。既然离言的,离言的,不可思议东西你一定要去思惟它,那当然也是毫无用处。所以,像这一类问题,不要去做邪的思惟。

  丙三 未知求知,己知无忘

  没有知道的,要求知。但是我们很多人,安于愚痴。他说,“这个东西太难了,我学不进去,我学不懂就算了,我念佛好了。”这些安于愚痴的人还是不少的。那么,我们说,佛是觉,你要成佛的话,你不断地求觉都来不及,怎么安于愚痴呢?这个太可惜了。未知的应当要求知,已经知道的不要忘掉。

  丙四 不了达理,仰推如来,不生疑谤

  有些境界高的事情,我们凡夫的心不能够想象的事情。那么,这个事情,人家问你,或者自己看到这些事情,不要生疑心。最重要的不要毁谤。这个是高层次的事情,我们是这个才学佛的凡夫,不是我们的境界。这个事情佛知道,我们是知不了。那么,不要去谤。那里边就是说,密法里边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有的是一般人看了密教的一种佛像,开始这个产生怀疑的心。以凡夫的知见来猜测这个,要起疑心,起谤心。

  这个在这里就指示你这个道理了。你要对这些高的境界,你不能了解的呢,你就仰推如来,“这是佛的境界,我们是知道不了。”不要起疑心,不要毁谤。这个很重要。很多人就是以凡夫的眼睛去观察那些圣者的一些事情。那么,结果造成些很不好的事情了。那么,在这个地方就是,海公上师特意叫我们应当这样子来观想:这是佛的境界。像这些东西,有些《菩提道次第广论》并没有的。是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教授下的口诀,这是他写上去的。

  颂 于所闻法乐正思 称量观察依于义 默说大说诸密义 不思议处不思议

  未知义求正了知 先了知义无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达 仰推如来非我境

  这个总的一个颂,“于所闻法乐正思”。前面是闻,闻慧之后要思慧。这个思就是说多听了法之后,要有这个意乐心,要欢喜地去自己要求,去思惟它。第一是对法生欢喜心了。我们有的人,他听了经之后,叫他讨论,感到很苦恼。不想讨论。那就是对法没有意乐心。“这个东西他听过了就算了么,还要讨啥个论呢。”烦得很,好象。那么,这样子的心,你这个学法是困难的。要正思惟。

  “称量观察”。称量就是根据三支比量去推论,观察是仔细地前后地这个对照了。那个“依于义”,不要依文,要依义。

  “默说大说诸密义”。“默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说了没有?这个很多人就是有这个。我们的这个《大威德颂》里边就是,第一个就是“四十九年说无说”。四十九年里边,这有两个解释。四十九年说法,实际上没有说到一个字。为什么?说的都是对众生说的,实际上这个真正离言的法是不可说的。默说就是说不可说的法,或者说默说呢,有些法,你不开腔,就是说法。在海公上师的笔记里边,达摩面壁九年就是善说般若。那么,这一些就是以不说话来说法的,也可以叫默说。“大说”,广大地说。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还有《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六百卷,广大地说。“诸密义”,一切秘密的意思。

  “不思议处不思议”。在我们凡夫不能想象的地方,不要去勉强地想象。

  “未知义求正了知”。不知道的东西,应当要如法地求,能够使他了解。这就是去除所知障。我们说,所知障怎么去?烦恼障,是把烦恼对治掉。所知障,就是多学点东西,多学佛法就是去所知障。所知是什么?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法无我,补特迦罗无我,法无我的道理。这个道理你不知道,就是障。现在你拼命地学,就是把障去掉。所以说,没有知道的事情,要把它如法地了知。已经知道了的,不要忘失。

  “于甚深理不能达,仰推如来非我境。”甚深的道理,现在凡夫的境界不能知——如理地去思惟的,通达的。那么就仰推而止:这是说佛的境界了,不是我们的境界。不要去乱想了。那么像这一些,不要乱套。有的时候可以思惟的,“这个是佛的境界,我思惟不了,我不要学了,随它去好了,只有佛知道。”那么,就是自暴自弃了。这里说的,甚深的道理,就是说,像密法里边的道理,有些或者是甚深般若的道理,这个我们一时了解不了的,那么是佛的境界。不要说,“什么东西我都不想学了。这是佛的境界,我凡夫,凡夫就是这样子的。你经书讲的都是佛的境界,我们怎么做得到?”这一来,你好不要学了,什么都不要学了。凡夫永远是凡夫了。这个人总得有点志气,没有志气,永远自己自居凡夫的话,那你什么时候能够脱得了生死呢?

  这是闻慧过后的一个思慧。下面是修慧,要修行了。

  乙四 法随法行

  颂 如所求法如所受 身语意业无倒转 于佛所止不造作 佛令修行勤精进

  丙一 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

  (7B)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修学了法之后,一定要行。如果学了之后单是做装饰品,或者学了之后,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得到人家的名闻利养。这样子地学法,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魔。那么,真正的学法,如所求所受的法,要身口意照它的,按照次第,不要颠倒的,好好地修。

  丙二 于佛制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

  佛叫你不要做的事情,决定不做。假使误作,假使你做错的……(缺)

  佛说的话,马马虎虎,倒可做可不做;医生说的话,却是听得非常重要。你明明一个小的感冒,跑到让医生看。“哦”,他说,“这个了不得,要挂针,要吃什么名贵药”,开了很多药。感到这个药非吃不可,“钱再多,我情愿去买。”医生叫他住院,马上就住院。这个听话听得甚至于孝子也没有那么孝顺。但是,佛说的话,叫你这个不要做——“无所谓的,做了,以后再说。现在我们凡夫,做不到。”这样子的话,就把佛的话跟医生——还是归依医生,不是归依佛。这个东西是错误的。一定要把佛的话当一回事情看。佛叫你不要做的,决定不要做。假使你有的时候搞错了,弄错了,做了之后,马上就忏悔。

  丙三 于佛令修身语意业,如教次第精勤修学;有未能者,发惭愧心;

  设忘失,当补作

  “于佛令修身语意业”。这是止恶、修善的方面,佛叫你做的身语意业,就是该要做的事情。“如教次第,精勤修学。”要依佛所教的这个次第,精勤地修学。这个很重要,次第不要乱套。该后边的前学,前面的不学,这样子的话,也得不到效果。要按了次第,还要精勤地修学。单是按次第的话,不精进也不行。单是精进,不按次第也不行。

  “有未能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这个就是说,假使你做不到的,这个暂时做不到。那么,起惭愧心。但是,我们现在说出家人,佛在世是持银钱戒的,钱是手连碰也不碰的。那么,现在做不到。这个商品社会,没有这个银钱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那么,这个是要开许了。那么,起惭愧心。不要说,“这个现在的世界,当然要钱了,越多越好。”这样的心就不好了。这是佛制的,本来是不能拿的。现在,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环境恶劣,没有办法。那么,要起惭愧心。不要拿了自以为应当拿的。照规矩是不应当拿的。这要起惭愧心。

  假使忘失,佛叫你做的事情,假使说你忘掉了,没有做。那么,赶快要补。这就是说,我们学法之后,第一是闻慧。闻慧之后,一定要经过思惟。思惟就是说把它这个法跟自己的思想把它合拍起来,改正自己的思想。然后,经过修持,行动上就表达出来。那么,再一个,严格地说,真正的修慧,是从定中来的。经过定力的熏陶,这个就坚固,不会失坏了。

  那么,海公上师打的比喻,经常这么说的:这个定火,我们的闻慧,思慧,就像一个泥巴做的一个茶杯。这个泥做的茶杯,没有经过窑里烧的话,你不要说开水,就是自来水一倒进去的话,这个杯子就化掉了。盛不住水的。不但盛不住水,连杯子自己也化掉了。那么,如果窑里一烧的话。那就是再烫的水也不会坏了。

  那什么意思?就是说经过定力的熏修的话,这个力量就出来了。再怎么恶劣的环境,不会败。我们大家有这个经验。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观,尤其是年轻人要修不净观。很多人写信来,什么要传不净观等等。你书上不净观修法也很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起作用。当然了,在看书的时候,能够起一定的反应,感到是不净的,脏的,不好的。但是,离开书本之后,当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这就忘得干干净净了。甚至于你即使知道他是不净的,你也感到是净的。那么,你经过思惟,好好地去想“这是确实不净”等等。这样子有一点,稍微好一点。但是,真正强有力的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不行的,还要会败。如果你这个经过定里边修出来了,观出来了,那么经过这样子的定力的熏修之后,再什么境界来,不会动摇了。

  我们经常引这个例,在《清净道论》里边:一个比丘,他修不净观的。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的时候,碰到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打扮得跟天人一样漂亮。她家里跟丈夫吵了架之后出来的。出来之后,她路上看见男的,起欢喜心了。看见这个比丘长得很端正,就跟他笑,不断地跟他笑。这个比丘一看她的笑,什么都没有管她,只看到这个牙齿。这个牙齿就是骨头。他一下子把它一观,白骨观整个观起来了。不但是没有给她迷倒,反而成了阿罗汉。

  那就是说,你定里边熏修之后,就产生力量了。没有定的力量的话,这个学的东西都是……,海公上师就说:水瓢上的写的帐。打水的瓢,以前打水瓢是木头的,木瓢。你再把帐记在水瓢上,一次水一打,再去看看,都化掉了。看不到了,没有了。那就是说,你单是闻慧,是没有力量的。单是方向知道,但是碰到境界力量不够。思慧,能够深入一层,毕竟还是没有定力。碰到境界也是会打败。只有得了定之后,等于说,这个帐,不是写上去的了,是刻了上去的了。那么,刻得很深,那你水再大,这个打不了。那么,得了定之后,力量才产生。

  我们修行,从闻到思到修,这是有次第的。你说,“我就要修,闻思不要”,做不到。你单满足于闻,学了很多东西,到处去讲给人家听。自己不思不修的话,真的法的力量,自己没有。就像个卖药方的,到处卖药,自己害了病,却不知道用药。结果,就死在这个药库子里边。那是不吃,你有病不吃药,但是专门卖给人家。那也没有用。所以说,闻思修三个东西不能偏,不能是颠倒。修固然重要,但是要有次第。先要有闻,才能思,有了思,才能修。你跳了闻思,单是修,盲修瞎练。不但修的效果得不到,恐怕还像这个前面说的,要去着魔了,那更麻烦了。

  所以说,闻思修三个东西,决定要按了次第。但是,不能停止下来。不要满足于闻,满足于思。决定要从三个,按照次第下手。那么,修行也就是这样子了。既要有次第,也不能是停了一个地方,畏难了,就不进去了。那就是不能成就。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前面讲的是善知识的条件,今天讲的,如何依止善士法,听闻正法的一些要求。那么,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讲完了。明天开始,就是讲下士道。这个正规的上路,就是下士道开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七讲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学人的一些该做的事情:听闻正法,该怎么样子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怎样子思惟;法随法行,该怎么做。这个是四科。也在其他的书上叫预流四支。要是进入预流果,先要有这个四个支分,四个因。就是依止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个四个是我们开始修行,要上路的必须要走的一个路程。那么这个也是三士前导,就是在没有进入修行的道路,还没上去之前,最先要准备的工作先做。也叫道前基础。那么,这个基础有了之后,那正式能上路。

  下边,我们就是要讲下士道了。这个道,是菩提道。菩提的道上走的人有下士、中士、上士。下士走的道是下士的道,中士的道,还有上士的道,这三个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一般人认为下士道就是人天乘,中士道就是什么声闻乘,这个上士道就是这个大乘。我们说,这个三个道,都是属于大乘的,所以说,共道。是共人天的——下士道,共声闻的——中士道。而实际上,这个下中上,都是大乘的支分。在下士道修完之后,再进入中士道,中士道证了之后,进入大乘——上士道。这是整个的一个体系,完整的。

  那么,为什么要分三个道?因为它的深浅不同。开始进去必定要经过下士道。跟我们上学一样,一个小孩子,要培养他将来成一个工程师,或者做一个什么,有知识的那个科学家。那么,他必须一定要小孩子的时候,进小学,进中学,然后进大学。那么,这样子,这个才培养成一个人才。如果说,你这个孩子小学不念,一下子送他中学去,那么,这个孩子他是受不了的。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没有,你中学怎么进去呢?那么,中学不去的话,进大学也不行。一般说呢,在小学里边跳一个班级都不行。跳一个班级,这一班级学的东西没有,上边要用的时候,你用不来。所以说,必定要小中大,这个三个学,要慢慢一个个按着次第上去。那么,我们修行也这样子,要按了次第上去。

  那么,整个来说,我们这个三士道,都是属于大乘的。那么,他们有人就提了这个问题:既然是大乘的,为什么要分三个道?就说一个上士道就够了,说了中士道,下士道,好象是多余的。都是一个道么。那么,这个里边有辩论。他们就是有两个原因,这是《广论》里边的。它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摧服增上我慢”。你自己,有的人他才发心,他修大乘的上士道,他就贡高我慢,这个驾凌一切。他就是说,自己是大乘了,对这个中士道、下士道就看不起。那么,你现在是说你还得从下士道修起。那这个慢心就可以折服,可以摧服。你没有修起这个共同的下士道,你自己就自命这个大乘菩萨。那这个慢心,自然要生起来了。我们即使修大乘道,就是还要从下士道修起。那这个慢心就生不起,还是下士道,你慢什么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上中下三士道,都能够给他们得利益。我们说,修行,总是两个目的。最开始的,得增上生,就是说得了圆满的人身,可以修行了。如果这个基础没有,修什么呢?是一个畜生,或者做饿鬼、地狱,就根本不能修行。那么,我们前面讲八无暇,乃至长寿天,那些无想天,色界天,包括欲界天,享受太过,也不能修行。那么,一定要得圆满的人身,这样子才能修。这是增上生。

  增上生得到之后,并不是到此为止。如果说增上生得到了,我们的目的达到了,那就是人天乘了,谈不上上士,中士,这个声闻乘都没有。那么,我们得了一个增上生之后,这仅仅是一个条件,为以后的修行打基础的。

  得了这个增上生之后,还要进一步得决定胜。决定胜,得解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声闻的解脱,一种是菩萨的解脱。那么,佛的大般涅槃,是菩萨的解脱。那么,我们说增上生得到之后,要追求的决定胜。先要得到声闻的同等的,一样高度的解脱。然后得到最高的大乘的解脱,这是按照次第上去的。

  所以说,我们在按了大乘里边分三士道的话,这个里边对那些本来是大根器的人,你叫他修下士道,中士道,他修了对他没有过失,不是浪费时间。他如果修过的,他很快就上去了。如果没有修的,正好可以把下边的基础修上去。那么,这样子,即使是你是修大乘的,也是从中士道下士道开始上去,是只有功德没有过失;而反过来,假使说你本身根器不行,马上叫你修上士道,那你是要退。那就是修不上去了。所以说,要分三乘,是有它一定的好处。所以说,这里,我们在这个三士道里边,虽然我们是大乘,但是要分三个阶段,一个是下士,中士,上士。这个三个阶段的好处就是有两个,一个是避免增上慢,一个是对三士、三种根器都有利益。所以说,有这样的原因,我们就分了三个。

  二 下士修法

  现在是下士道的修法。下士道的修法,四个大科。第一是“念无常”,第二是“观恶趣”,第三是“归依三宝”,第四是“明业果”。

  这四科有因果的关系。因为知道无常之后,那么你就要想了:人生是无常的,这一辈子死掉之后往哪里走?那么,看检查自己的业报,做的事情,一般是恶业多。那么,就应该恶趣去。恶趣去是不是好过的?把恶趣的苦观一观,恶趣是非常可怕的。那么你如果这一辈子无常之后,到了恶趣之后,你该怎么办?这个心激动之后,才想修行了。那么,你要解脱这个恶趣的苦,要求哪一个来保护你呢?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你就要好好地持戒,五戒,决定不入恶趣。三恶道就可以避免。那么,所以说我们要先是念无常,生命无常,死了之后万一到恶趣怎么办?赶快要求办法,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之后,我们是怎么样子可以避免,这个具体做法怎么样子呢?明业果。恶趣是什么业感的,那么,这个恶业就不要做。善道,人天的增上生是靠什么善业能够得到的,那这个事情就要多做。那这样子就是归依三宝的意义,具体的做法就在明业果的里边。所以这四科有它一定的联系的。

  甲初 念无常

  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念无常”,第一科,“有情决定死”;第二科,“死不定何时来”;第三科,“死至时无可拒止”;第四科,“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乙一 凡有情必死之决定

  有情决定要死的,这个话,哪个都知道。哪一个有情不死的呢?从古以来,没一个。不管是天也好,人也好,畜生也好,有生就必定有死。但是,我们在没有死之前呢,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要死的事情,总感到是活得很长,要很大的计划。这样子,就把这个修道的心提不起来了。你第一个要观想,有情决定要死的。趁没有死之前,赶快做一点善事,修点善法,你可以避免以后受苦了。那么,你知道要死的话,你就其他的世间上的事情你就不要去争了。假使一个人,他是明天要枪毙了,他还会去追求什么财色名食睡了?当然不会。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能够想一个办法逃出去,或者是请上面的人给他保出去,可以免了他的死罪。只有这一条路了。那我们这个人假使想到马上就要死的话,他也只有一条路了,赶快归依三宝,修一些法,免得以后到恶趣受苦。

  乙二 死不定何时来

  有情必定死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有的人说:“反正今天明天后天不会死,慢慢来好了。”这个也是修行的一个阻碍。那么,我们说《四十二章经》,佛问比丘,“生命在这个多少时间呢?”一个比丘回答,他说:“在呼吸间。”一口气出去了,第二口气来不来都不知道。我们以前在修行的一些祖师,他说:“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这个还有个一夜功夫了。今天晚上鞋袜脱了睡觉,明天起不起得来还不知道。那么,这是一夜的功夫。但是,真正地说,呼吸之间。这口气出去了之后,来不来得了还不知道。我们以前在上海看到那些退休老人在打牌,有一个老人他牌举在手里很高兴。我们也不懂了,他们讲给我听的,大概得了好牌。很高兴,把手一举,哪晓得这一举就完了,就不动了,就死掉了。这个东西哪个预料得到呢?他正高兴得很的时候,就没有了。

  乙三 死至时无可拒止

  死来的时候,你去逃避,那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你其他的事情,在世间上有的事情呢还可以行贿,把官买通了,把你放出去。这个死来了,你行贿也没有用,你磕头也没有用。那就是要走了。

  这个我们经常举的例,就是以前有四个兄弟,他们都是修外道的,有神通。有一天他们就观察,他们四个同时在某一天都要死掉了。那么,他们有神通,想逃避死亡。大哥说:“我就跑到深山去,那个阎罗王的这个鬼卒他找不到我了。我跑到最深的深山里边,人没有的地方去。”第二个老二,他说:“我跑到水底里边去,他也找不到我。”第三个,“我在空中,腾空,他没有这个办法抓了。”第四个,他神通小一点,他说:“你们上山,入水,腾空,我就跑到人间去,最热闹的地方。挤在人间,他搞不清楚到底哪个人是该抓的。”他们想好计划,那一天就各自各的去做了。但是,死亡到来,这个时期一到的时候,山上的那个就给老虎吃掉了;水里那个给龙吃掉了;天上那个突然之间神通失灵,掉下来,粉身碎骨死掉了;那个第四个在闹市里边,大家挤得很,把他踩死了。都死亡了,这个逃不了的,神通也没有用。

  乙四 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最后,“死后不定何趣受生”。死了之后,你说生天,北俱卢洲死了决定生天,他不害怕。但是,我们南洲的人,其他的人,除了北俱卢洲以外,死了之后,恶道你会去,善道你去不去不一定。因为我们检查我们的念头,一般是恶念多,善念少。那就是将来到恶道去的这个机会是极多。恶道去,很容易。

  我们说,在僧团里边,我们经常讲的:有一个沙弥,他拿了常住的两个果,树上摘两个果,供养他的师父。这个看起来好象不是坏事,供养师父,好事。但是常住的东西,你没有经过常住的分配,自己去私自拿了。那么,结果后来,就是下地狱。下地狱之后,苦受完了做非人。他把两个果夹在腋下,就偷了两个果回去了,夹在这个地方人家看不到。结果,他地狱苦受完之后。很长时间了,做了非人,他腋下长了两个大疮,经常流脓流血,痛得不得了。

  这个就是两个小果子,有那么大的苦报。那就是说,你其他的念头,恶念还多,坏事还多,那是奔哪里去呢?这个可想而知。那么,这样子一想,那就是你不修行就不行了。如果进入恶道之后,什么时候出来是没有时间的,那是很危险。

  三根本九因相——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么,在这个里边,我们要补充一些《广论》的几个修法。它就是说念无常,有三个根本,九个因相。那么它就是这个方式,如何观无常,它用这些方法来观。我们大概的是给大家略略地说一下,因为我们不是讲《广论》,就是略略介绍一下。

  一、思决定死

  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㈢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

  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要观这个死,第一个是观一切有情决定要死的。哪个人都不能避免死。从古以来,哪个是没有死的人呢?历史上的人,我们都看看,现在都不在了。过去说修仙的,什么韩湘子,唐朝的八仙,现在在哪里呢?有的人说在深山。但是,你到底看到没有?即使寿命很长的长寿天,我们说最长的是这个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大劫寿命。但是,八万四千大劫寿命之后,过了之后还不是要死?而且非想非非想天下来一般还是要堕恶道。那么,是很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好事。一切有情他总是避免不了死,这个是肯定的,历史上是都是这么一个情况,谁也不能避免。

  那么,下边,第二个,是思,思惟我们的寿命呢能不能把它增长。一个人他根据他的业报,他是这一辈子多少寿命是有定的。生下来之后,每一刹那过了,就是少一刹那的寿命。不断地在减少。这个说得不好听,就是说从小孩子生出来,他的路程,是一天一天向坟墓走。走一步就靠近坟墓一步,活一天就接近死亡一天。是天天趣向死亡。但是,没有死之前,大家都感到还是很高兴,吃喝玩乐。不晓得你哪一天死亡到来之后,那就完了,什么都搞不成了。寿命是不能增长,只是减少。就像那个流水不断地流下去了,只有越来越少,多不了。

  另外,我们说这个最后一个。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活在那里,我们计算一下,我们假使一辈子算你一百年。这一百年里边除了吃饭,睡觉,办一些杂事等等,除了之外,真正修行的时间有多长?算起来没有好多年。所以说,即使你能活一百年,算起来,一般他们说只有五年时间修行,其余都浪费在吃、喝、睡、做一些事情等等。那你这样子说的话,那就是修行的时间极少,那是很可怕。

  二、思惟死无定期

  ㈠思赡部洲寿无定

  ㈡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

  ㈢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决从现在而修正法

  第二个是观想,死无定期。死什么时候来?你说决定死,可能是还有一百年。你现在才假使二十岁,还有八十年,还比较长。很长,慢慢来好了。但是,死是不定的。我们说在这个北俱卢洲,他的寿命是固定的,都是一千岁。南洲的寿命是最不定的。天上的寿命也定,假使说忉利天是多少岁。那么,南洲,就是从劫初八万四千岁,一直到劫末的十岁。这个变化最大,从八万四千岁可以缩到十岁。十岁就老了,就死掉了。是最高的寿命了,就是十岁,那个时候。那么,即使你是寿命很长的,有中夭,中间会死掉。北俱卢洲中间不死的,一千岁决定一千岁,活到一千岁就死。

  那么,南洲的人,即使人家是有活八万四千岁的,可能一个小孩子他养下来就死掉了。那不平等的。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小孩子在胎里边死的也有,现在多得很。打胎就是小孩子胎里就死掉了,还没养下来了,几个月就没有了。那么,养下来之后,还是婴孩,死的也不少。那么,以前在旧社会,我听的非常多。穷人养的孩子送到育婴堂去的,那里是死起来很快,经常有孩子死掉。那么,这个再过几年,六七岁,七八岁死的也不少。这个十几岁,二十岁的也不断有死的,乃至中年,老年都有死。不要说一定老的死,小的还死。

  我记得我们在上海那个时候,有一个邻居,他一个女孩子,才十几岁,长的非常好。她有一次到医院里看病。看病的时候,这个护士打针打错了,一针打下去,“哇”的一下子就死掉了。那她母亲哭得不得了,也没办法。死掉了就是死掉了,没有办法了。长得再好,死掉也烂掉了,没有用了。所以说呢,这个寿命是不决定的,不一定是说你是能活好多时间。

  我们还是那个,在温州有一个居士。他人很好,信佛的,是上师的归依弟子。他说,他做生意,他给人家骗了,背了一身债。(8A)他说,他本来很想专修。但是现在这一笔债,想把它还掉。他就拼命做生意,想把债还掉,可以修行了。结果还了没有?生意做得太辛苦了。人大概还不到四十岁吧,三十多,看样子就三十多一点点,就生了癌症就死掉了。他的愿也没完成。还债的事情没搞好,修行,更谈不上。那就是走了,就没有了。哪里去也不知道了。所以这个死,什么时候死,哪个不敢肯定,不要打太长的计划。

  第二个,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死的因缘极多;而使你活下来的这个缘,却是很少。我们要活下来要靠很多的缘。那么,死的缘却很快了,哪怕一个毒刺,把你刺一下,会得死掉的。

  我以前看到这个,我在四川的时候,看这个报上载了一个:海外一个年轻的女人在海滨,游泳池旁边晒太阳。结果晒着晒着,人家去看看,怎么尽晒,晒了几个小时不动了。一看,死掉了。她晒太阳晒的那个地方大概是热带地方,太阳晒了之后昏迷了,晒得休克了。休克之后,她就不会动了。不会动之后,又太阳继续晒,晒了就晒死了。无缘无故就没有了,这样一个人。

  那么,还有我们这一次到康定去。回来本来包一部车,等他车来的。结果那部车,开到一个什么路边,突然子那一个路塌方了。一下子八十米高冲下去,那个下去旅客死了不少。那这个突然来的,哪个知道?那个乘车么,大家都在乘的,他也没有了。轮船下去的更多。没有好久之前,一个居士他说,他的伯父什么都是轮船里边办事的。(缺)不晓得是到温州,还是厦门,不晓得哪里一个轮船,装货的货轮,突然之间路上沉没了。船上几十个船员全部牺牲。这个他们都是预料不到的,一个消息来了就没有了。

  我们在广化的时候,一个学生,他一个哥哥在矿里边做工的。有一天上课上了一半,突然一个电报,说他的哥哥,这个煤矿塌方塌下来了,他就在里边活埋了。活埋了尸体也找不到了。这些多的是,我们听到的太多了。上海一个造船厂的一个青年工人,早上兴冲冲地蹬了自行车跑出来上班。高空作业,到上边突然之间不小心掉下来了,中午就报丧了,家里去报丧去了。还有在一个什么机械厂里边,一个工人非常灵活的。叫铛床,什么厂,我是不懂。他们告诉我,一个铛床,他掉了里边去了。一个人就变了一个脆麻花,卷起来了,这个像麻花一样卷起来了,死掉了。像这些东西,世间上是大家听一听,不少不少。这个什么时候死,这个死的因缘是太多了。什么一个碰得不巧,就会死掉。那个要维持生活,却是要花很大的气力才能够把生命维持到。这个是第二个。

  再说,第三个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并不牢固。人的身体并不牢固,非常危脆。所以说,你一碰就会死的。我们经常经里边比喻这个身体是跟泡沫、水泡一样的。水泡是起一个泡泡,马上就破掉的。这个身体也这样子,要是死缘一来,它的抵抗力极少的,很容易死掉的。这个是因为这个身体不坚固了。我们说,身体坚固的,你还抵抗力强一些。不坚固的。它什么东西轻轻地给你一碰,它也会死掉。那个,在我们学《俱舍》的时候,人身上有一百多个关节,叫末摩3,这地方一碰就死的。那就是打拳的人它是要害,在要害里边,你只要轻轻打一下好了,他就会死掉。那么,这就是死的缘是非常多的,身体危脆。

  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㈠亲友怜爱围绕,无一人可随去

  ㈡尽其所有宝聚,无尘许可持往

  ㈢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决定除法而外,其余皆不可恃

  最后一个观想,就是第三个,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走。你再好的亲戚朋友,妻子儿女,他代你不了。我记得经上有一个公案:一个有钱的人,他要死掉了,快死了。他心里就是非常难过。他有四个女人,他最欢喜第四个,最小的女人。他说,他要死掉了,他希望你跟他一起走。他那个女人着急了,“你那么老了,我才二十来岁的人,怎么跟你一起死掉,陪葬?这个不来。不干,不干。”第三个也不干。因为年纪还轻。第二个还是不干。最后只有大的,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她说:“你死了,我陪你死吧。”但是,陪你死,她跟你死了之后是不是一路呢?也走不到一路。秦始皇死掉之后,殉葬的宫娥婇女三万,哪一个跟着他一起走呢?你表面上跟你一起死了,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各走各的路,跟不了的。妻子儿女,什么财产都带不了。不要说其他身外之物带不了,自己这个烂骨头,臭骨头也带不去一块肉,一根毛也带不走。

  那你这个怎么办呢?只有修行了。你修行之后,却是跟你跑的。昨天我们讲了闻,这个闻财,你跑到哪里,你穷也好,你富也好,你到天上也好,地下也好,这个功德是跟了你跑的。那么,修行的话,我们这个功德是跟了人跑的。只有这个是可靠。这样子想的话,我们非修不可。如果你不修的话,什么都带不走了。只有修行的功德才带得走。那么,就一定要修行了。人是那么危险,那么地不可靠。那么,你再不修行的话,你死了之后往哪里去呢?这个是非常之一个严峻的问题了。如果死了以后入地狱的话,你哪一辈子出来都不知道。那么,中间的苦难是不可说了。人间的苦,惨不可说;但是,地狱的苦却不晓得多少万倍的超过这个。

  在阿育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镇压他的政敌,他专门找一个很凶暴的人,做个人间地狱。这个人他残酷得很,他亲手杀死自己母亲的。那么,就找这么残酷的人去做。这个人,他就是每天到人家的念经的地方听《地藏经》,什么经,地狱里是怎么怎么,他就照它的那个去做。它里边他的刑具,当然了,烧油锅,什么,刀山都有了,还有那些呢这个捣杵了,捣杵就是说我们过年时不是做丸子,芝麻要把它捣得粉碎。把人倒里边捣,这个刑具也有。还有磨子,把人放在磨里边去磨,这个也有。各式各样的东西都做。

  但是,这一个比地狱还轻。因为你这一个,你再做得凶,他死掉了,人死掉了就一死就了事,没有了。地狱却不是的。地狱死了之后,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再受苦。受了之后又死,死了之后又活。一天有万生万死。那个受数次,却是受不了。比人是不好说了。人再惨的刑具,他死了就完了。地狱是死不了的,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活了又死……那个你想一想看。如果这样子的地方你去了之后,你哭都来不及了。这个时候你叫哪个去?

  那么,趁没有去之前,好好地修行,能够避免不去,那是最迫切的,我们要该想的事情。那么,就是说,“念无常”,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推动力。如果你不念无常的话,那你这个修行你就缓缓忽忽的了,就不想修。很多人跟我说,他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经也好,都是妄想多。妄想多,就是你无常观没有,你还打算盘,“这个经念完之后么,我要做什么去了,买什么去了。”你假使想这个经念完了你就死了,那你还想什么呢?你赶快把这个经念好就对了。

  所以说,无常观生起来之后,决定是妄想会少得多。不能说一点妄想也没有了。我们众生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这个烦恼的心,它等流下来的这个力量呢,很大的。你要把它停下去,那是很困难。但是,无常观生起之后,至少你这个妄想会减得很微弱,没有什么大的力量了。那么所以,无常观,是修行的一个最重要的。

  我记得印光法师,他是净土宗,但是我们的佛教是通的,一样。以前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开始接触佛教,都是净土宗,印光法师是最多了。我记得有一句话,“我们修行的人,要把‘死’这个字写在头额上”。就是说,经常想这个死,你念佛就念得好。如果你没有“死”的话,你心就东想西想,这一辈子事情还多了,放不下了。那么,这个跟我们的无常观一模一样的。净土宗也是这样子的说法。

  我记得还有一个,是一个经典上的话,它是怎么一个说法?也是赞叹无常的这个观想。大概是这样子,现在一下子也找不到。它大概是这样子,一切中什么最好?一切野兽里边的足迹,是象的足迹最好,最大。在一切观想之中,无常观最好4。修无常观,那就对你修行是最有利的。无常观生不起的话,一切修行都是没有力量的。那么,真正要修行,无常的观念一定要生起来。那么,如何生?当然我们还有专门修法了。除了这个《广论》里边的三个根本,九个因相之外,我们这个马车,就是《略论释》的马车可以参考。

  无常之后,假使说像北俱卢洲一样,一千岁死了后决定生欲界天的。那么,虽然死是痛苦了,但是毕竟还不是太害怕。但是,我们在想,我们不是北俱卢洲。我们这个南洲的人,或者其他洲的人,他死了之后,大概的去向都是恶趣,因为恶的念头多,造的恶事多。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海外的那些比较有一点理智的人,都感到人的杀生太多。那么,就是要提倡吃素。杀生是一个坏事,他们这个欧洲也有保护动物了。你看杀生的人,我们在中国的一般劝善的书里边,总是说世间的刀兵劫都是从杀生来的。那么,这个,我们现在杀生的可多了。

  有个法师告诉我,虽然现在经济、生活都搞得很好了。但是,这个战争的因素却很危险,埋在那里。为什么?他说,现在的人生活好了,都要吃鲜的,要买活的杀,杀得很厉害。那个就是刀兵劫将来是免不了。那么,这个是指因,果就是从因上来的。你杀的因,决定会感到杀的报,果报。

  那么,从因上看,我们自己检查自己思想,将来堕恶趣的可能性是最多。除非大修行的人,他们可以控制自己念头。否则的话,一般都是,尤其是在世间上不信佛的,他一天到晚都是在造罪。那么,生了恶趣之后该怎么办?那就要看看恶趣是怎么一回事情。

  甲二 观恶趣

  乙一 游履何道自无主宰

  我们死了之后,你上哪一道去,是不是我发个愿,我要生天就生天呢?没有那么容易。这是根据你造的业来的。你造的是地狱的业呢,业就是把你牵入地狱。你无论如何想逃脱是逃不脱的。那么,饿鬼的业呢,那决定是到饿鬼道去了,也是自己没办法可以主宰的。这个主宰权就在业身上。那么,再说到底,也在自己造的业了,还是自己自作自受了。你造了恶业,你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的事情。如果造了恶业可以不受恶报的话,那世间上因果就破掉了,那就是天下大乱了。什么坏事都可以乱做了,反正没有因果报应的。他们现在有些不信因果的人就这么做。但是,这么做毕竟因果报应这个自然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宇宙的规律,还是存在的。你怎么你不相信,不相信,你还得要受它的报。

  很多人,以前,我们说打佛像的,打佛像的,现报。我们在文革的时候,有一位,他亲手把我们大威德殿上的大威德铜像,亲手打,打得稀烂。这个人,本来是文革的小组组长。做组长,他带领大家。有一天街上游行。游行,他就喊口号。喊 了个什么口号呢?“打倒……”。他糊里糊涂地,那个时候“毛主席万岁”,哪个敢这么喊?他不晓得喊成这个样子,赶快住口,来不及了,已经喊出来了。红卫兵就冲上来,五花大绑,现行反革命,活活打死。这个是打佛像的现报,我们看得很清楚。那么,其他的也有。他是最快的,这是马上就现报。这个是,快对他说还是好,因为他毕竟是信佛的,可能他会悔改。如果慢了之后,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情。

  这就是说我们造什么业,就决定受什么果报。你到哪一道去,你心里想着生天,却不是照你自己的想象做的。记得以前书上历史记载,有一个说法就是,你杀异教徒杀得越多,将来就是最容易生天。异教徒把他杀掉,那么将来就是你生天的因。但是事实上会不会这样?大家想一想,杀了那么多人,你说生天,绝对不可能。所以尽管想象是这样子天真。但是实际,这个自然的果报却是不是照你想象的,会把你拉到地狱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是自己没有主宰的。

  乙二 狱中寒热等苦

  地狱里边的苦,《地藏经》念过的都会知道 。《俱舍》里边也讲了,八寒地狱,八热地狱,一共八层。那么,《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讲了很多。这个八层地狱最底一层,是阿鼻地狱,最苦的地狱。那么,这些,大家去看看描述地狱的《地藏经》等等,多看看就会知道。这里当然我们就不多讲了。

  乙三 饿鬼饥渴等苦

  那么,饿鬼的苦,饥渴苦。饿鬼。饿鬼,又分几种。有多财鬼,少财鬼,还有无财鬼。无财鬼是最苦的,几百年吃不到一粒米的这些。那么,多财鬼之类呢,城隍那些,土地这些。因为他有点威神,有点福报,还有人供养、祭祀、供他的。当然,大部分是少财鬼,做官的毕竟是少数。

  我记得有一个公案,是这么的:有一个有神通的尊者,大概他放朵马,有一个女的饿鬼,她带了很多,一群孩子,她来吃东西。结果,因为饿鬼太多,大家争了吃——他布施的争了吃。结果她争不到。因为她很瘦,没有气力,争不到,苦得很。她就向这个尊者说:“这一次又没吃到。”她知道他尊者到印度那个地方去了,她说,“你到那边去的时候,你要看到一个饿鬼,他是一个眼睛的,这个饿鬼,你看到他(就是她的丈夫)好好告诉他,她们十二年没有东西吃了。她自己跟她孩子十二年没有东西吃了,已经饿得不得了。请他想办法,给她们吃东西。”这个尊者就到了那边去之后,他也是放朵马什么,果然看见那个一眼睛的饿鬼来了。不但是一个眼睛,脚也是跛了。结果,尊者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叫什么名字,那么一个饿鬼?”他说就是他。尊者说,他的妻子儿女都在那边,他们十二年没有吃了。饿鬼说:“我十二年也没有吃了。”他说,这个腿本来是不跛的了。就是有一次,也是人家施食,他去抢。不但没抢到,给人家推了地下,脚都推断了。结果,他也吃不到了。他说,怎么救他的妻子儿女?怎么去想办法呢?想不到。

  所以说饿鬼的苦,这个还是十二年,有的五百年,几百年吃不到东西。饿得来肚子里的火往喉咙里吐出来了。那么,那个大家知道,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就是这样子了。目犍连好心把一钵饭,最好的饭给她吃。她拿了饭之后,火出来了,把它烧得成了炭了,就吃没有味道的东西去了。这个,内障。它有外障,有内障。外障就是说,你看见东西要吃了,那些夜叉鬼把你叉住,不给你吃。内障就是像目犍连母亲一样,她要吃,自己的火吐出来,把它烧掉了,吃不进去。或者他喉咙很细,他吞不下去,那个都是有障。反正这是感的业报是苦,他受不了。

  乙四 畜生饥饿互食鞭打负重杀害等苦

  这是三恶道的苦。地狱的苦,最苦;饿鬼的苦,还是够苦的;那么,畜生是三恶道最轻的。该是不太苦了?但是,我们看看,也是苦得很。

  “畜生饥饿”,山上的老虎都是瘦的,为什么?它要吃那些其他的野兽。每一个野兽都想保命,看见老虎的来了,都逃掉了。它也吃不到东西,那个饿。

  下边,“互食”,强的吃小的了。我们那个不是看了:麻雀儿吃蚯蚓,老鹰又吃麻雀。一个吃一个。那个打猎的,又把老鹰打下来。这是互相吃。

  那么牛马,“鞭打”。这个我们在五台山就看到。那时我们去朝山,去的时候,上海居士有二十多个,朝山去的,我们一起走的。雇的骡子。骡子就是说,山上,背东西,这是骡子背。骡子的后头,它的尾巴下边,夹一个竹棍子。这个竹棍子夹在里边,它这个竹棍子下边那个皮呢,有那么大的裂开的。因为天天在背东西,这个竹棍子天天夹在那里头。它的皮没有办法长住。它长了之后,它又把它磨开了,直淌脓水。我们看了很残酷。这样子边淌边走路。这个是还算是好的,总算还是吃饱的。但是,你走得慢要受鞭子。

  还有一个,“杀害”。杀害是大家都看到的,杀鸡杀鸭子都看到了。杀黄鳝,我们有一次在上海就看到人家杀黄鳝。黄鳝拿起来,一个小刀在肚子里一拉,然后丢在脸盆里。活的死的都丢在一起。死的在挣扎,活的看了害怕得不得了。

  那么,最残酷的呢,是吃鹅掌跟那个猴脑。鹅掌,他们是最好的东西,怎么吃呢?据他们介绍,我是没看到过。他说,把一个鹅放在一个铁板上,这个铁板,慢慢加热,烧起来,烧烫。开始,不烫,没有事。后来烫起来了,这个鹅就站不住了,脚赶快伸起来。这个伸起来,那个下去,那个伸起来。越烧越烫,越烧越烫,它不断地一伸一伸,它身上的血都集中在两个掌上去了。结果,最后烧死了,那个掌就肥得很。最好的饮食,鹅掌是特定的名菜。

  那么,猴脑。这个更残酷,这个是活活地杀掉的。据说,吃猴脑是广东的名菜,也是最高等的席上有。一个猴子,把它头剃光光的。剃头之后,他们的桌子,是中间有个洞洞眼的。洞洞眼,把猴子装在一个很小坛里边,把它放在洞洞眼的下边。猴子看到个洞洞么,拼命往上钻了。里边紧得很呢,难过得很。头钻到这个桌子里边卡住了。卡住了么,那个上面吃饭的人,就拿个小锤子把它脑子打开,把这个盐、酱油、醋倒进去,“哇、哇”就吃了。活的。这个东西你想想看,你怎么吃得下去呢?那么,下边它这个猴子受的苦多少大呢?这个畜生就这么的苦。

  还有畜生做试验品的,猴试验我们也听说过。猴子拿来做试验,做药的那个地方,解剖了。据他们,我那里有一个亲戚,他在心理学场做的。他说的,他们屋顶最上一层,养了很多猴子。这个猴子平时拿去逗它玩,它很高兴,有人就给它吃东西。但是,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去了,就吓得缩了一团。动也不敢动了,吓得那个脸很紧张。因为这些白大褂把它解剖,去做试验。在解剖之后,据他们说,这个猴子的眼睛里边,它死掉了,这个猴子眼睛里边,它眼珠里边有一个影子,一个白大褂的人。那就是它将来肯定要报仇的。它有深深的影子留它眼睛里,死掉——这个眼睛还有这个白大褂,这个人的形象还在。那么,下一辈子碰到的时候,肯定要报仇了。

  这些东西都是杀生的事情。畜生,它没有能力,人有智慧。再大的龙、象,碰到人也没办法。抓住之后,那就要怎么就怎么做了。所以说,这个畜生是苦的。三个恶道最轻微是畜生道,但是畜生道还是够苦。我们看到有一本放生戒杀的书了,里边杀狗的,把狗杀了煮的吃的,卖狗肉的等等,各式各样都有。还有一个,山西,他们说以前,当然现在没有了。山西以前也是个名菜,就是说……(缺)一个腿用一个夹子把它绑住,一动也动不来了。四个腿把它绑住之后,然后他后边就浇开水。把那个后边的屁股上的肉,从活的肉,用开水烫成烧熟的。那么,把它割下来,加油加酱油,加什么的东西。(8B)端到外边席上去。外边的吃得高兴,里边猴子还在叫,痛死了的——还没死掉,还活的!他们最高兴,吃活的,好象这个人的残酷的心很厉害。好象吃活的,这个味道就特别好。

  我温州听说一个话。他们温州一个菜馆里一个办事的人他告诉我,北京发明一种名菜,活的鱼。他把鱼把它头部包住,头包住之后,然后在锅里煎。煎好之后,拿出去的时候,把头打开,这个头,嘴还会动。那么,吃的人就特别高兴,这个活的鱼他们吃了。这个残酷的心。但是,想想这个鱼的痛苦是怎么一回事呢?身体已经烧熟了,人家来吃了,它头还没有死掉,嘴还在动。

  那么,这个畜生的苦,大家想一想如此。那么,地狱饿鬼,更不要说了,更厉害。如果我们这一辈子眼睛一闭,到三恶道去。那你想想看,你怎么办?那么,从这一个一想,赶快修行。你要不修的话,那就是来不及,以后就来不及。

  那么,这里边,它一个颂,它是念无常一个颂。这个《科颂》是本来是修行的。念这个颂的时候,就把你学的那些资料全部拿出来观想了。

  颂 有情决定死 死来无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后何所归

  “念无常”这个颂,“有情决定死”是第一个。一切有情决定要死的。这个是《广论》里边的第一条。“死来无定期”,第二条。“死来”,不是说一定一百岁之后才死的。可能是胎里就死掉,可能是才养下来碰到地下就摔死掉,也可能是这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死掉,也可以正是长得最年轻的时候,最有希望的时候死掉。那么,“死至不可拒”,死来的时候,你想要逃避,逃避不了。“死后何所归”,那么,你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也就算了。但死了之后还是有的。就是说,人的这个身心,它并不是断掉的。相似相续,虽然不是一个常的一个灵魂,但是,相似相续的这个五蕴身,还是有的。那么,这个到哪里去呢?就更可怕了。死了之后,他不是断灭的。那么,不是断灭,他投哪里去生呢?“死后何所归”,三恶道去怎么办?这个一想的话,就把修行的道心,就会提起来。如果这个无常观没有的话,悠悠忽忽的,那个道心绝对不会很强。

  那么,这是观无常。最后,就是“死后何所归”,万一归到恶道,怎么办?那么,这恶道好不好过?下面就是观恶趣。

  颂 地狱寒热苦无间 饿鬼腹饥头火燃 畜生互食打杀苦 自无主宰随业牵

  地狱里边的苦是很大,八寒地狱,八热地狱,这个苦。在无间地狱,苦是没有停的。什么叫无间?苦不停,一刹那的休息也休息不了。在这么很长的一个以劫来数的时间里边,中间没有一个停一停的,可停一下的时间都没有。那就是够惨的地方,最可怕的——无间地狱。

  那么,饿鬼,“腹饥”。饿鬼总是吃不饱的。因为贪心大了,受的报就是没有吃了。不但是财没有了,就是吃的都没有。肚子非常之饿,几百年得不到一口浆水。“头火燃”,头上,火都冒出来了。因为饥火,口里,头上都喷出来了。那个味道当然是不好受了。

  畜生,“互食”。畜生,大的吃小的。还有打杀苦,给人家打的,杀的等等的苦。这都要慢慢观了,不是念一个颂“畜生互食打杀苦”,这个就算数了。这个慢慢去观想。自己把自己亲自看到的,听到的,书上看来的,或者善知识开示的,自己亲戚朋友里边所看到的,都去观想一下。最好是实际的东西看一看。你去看人家杀鸡杀鸭子,你看一看,然后你自己想一下:假使你是个鸡,你怎么办?

  “自无主宰随业牵”。在这些苦里边能不能使自己想个办法,不去呢?没有办法。假使你造了这个业的话,你自己要想做主是没有办法的。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报,就没有办法。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造业。

  甲三 归三宝

  先是无常,无常就是要死了。死了之后,万一到恶趣怎么办呢?这些一大堆的大问题摆在你面前,如何解决?下边就是给你解决的办法来了——归依三宝。你要避免这些苦,唯一的就是归依三宝。除了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了。

  乙一 决定

  除三宝外,无人无法可作究竟之归依。

  我们要避苦,我们一切修行,总是从避苦求乐而来的了。最迫切的苦,三恶道的苦。我们现在有的人他发心要什么出离三界,要广度众生,他根本发不起这个心。那么,你恶道总不会要去了。你说,“我解脱恶道的心都发不起。”那么,你愿意受三恶道苦吗?当然没有这样的呆的。因为,这个恶道苦,虽然饿鬼地狱看不到呢,畜生总是看到的。那么,现实的那个苦摆在那里,你想不想受呢?当然不想受。不想受的话,你要求解脱这个苦,要求哪个呢?那个是求神,拜什么鬼,你这个求的话,他们自己也没解脱掉,怎么能帮你解脱呢?所以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法,没有一个方法可以究竟来把你这个苦难除掉。可以归依他,把你苦难除掉的,这个世间上,除了三宝以外,是没有的了。

  那么,这个我们在归依的时候都给大家讲了。有的人就偏偏,他是这个对三宝的信心生不起,总感到要多求几个人保护保护好一些。什么神,什么娘娘,都去拜一拜。这一拜的话,把你大的靠山都放掉了,去找了一个不可靠的东西。人家来救你的一个绳子你放掉,去拿一个稻草。你这个稻草你有好大力量呢?你自己也都断掉了,把你摔到崖下去了,这多危险呢?

  三宝的归依你不要轻易防掉,三宝决定能解脱我们的苦难。而其它的一切宗教、一切哲学、一切科学……,迷信科学也是一样的,以为科学万能,能解决问题。科学万能,现在大家看看,世间上,原子弹,什么东西都来了,到底还是什么能?这个当然,我们说原子能是用在好的地方造福人类是非常好的。但是,人有烦恼。你不从烦恼对治上下手,这些东西,科学越发达,这个人的遭的苦就越大。

  我们这个农药发明之后,固然暂时可以把植物的生长又快又大。但是,据他们说,将来这个地上会不产粮食,以后的子孙就吃不到东西了。你农药尽用的话,而现实的话,你吃了农药的菜,都要生癌的,危险性很大。那么,这个是科学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真正的我们要能够利用科学,那一定要把烦恼灭掉,把一切科学成果真正用到造福人类上来,才是有好处。

  而我们再彻底地说一说,如果不断烦恼的话,你专门从科学下手的话,果报不会好的。因为好的果报是从做善业来的。你如果恶业不断地做,哪怕你脑筋再聪明,你想出来的东西,发明的东西不会在善的方面起什么好的作用的。因为,你这个恶业所感的东西不会好,善业所感的才是好的。如果你造了善业,没烦恼的,你研究科学,那个科学研究出来的,造福人类,肯定的。如果你烦恼越来越厉害,那你想的东西绝对是用在毁灭人类的地方去了。这是业报是逃不了的。那么,我们要真正逃避一切苦难,只有三宝是可以归依,依靠。其他的,什么宗教,什么哲学等等,都不能依靠。

  乙二 信乐

  知三宝有实德能,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

  这个信心要生起来,有这个意乐心。意乐指什么?那个就是我们学《百法》的学过的“实德能”。三宝有“实”,三宝是真理。三宝讲的四谛,十二因缘,一切业果,因果业报,都是宇宙的真理,是实在的。有“德”,三宝有功德,能救度一切。那么“能”,你只要依三宝的方法去做,决定能解脱苦难。这个三宝的实、德、能,你要真正地信下去。那么,我们在讲《百法》的时候,有人感到没有味道。那么,真正修行的时候就是要用了。你如果当时“实德能”不给你讲清楚,你整天“实德能,实德能”,就是实德能了,啥东西也不知道。那么,你回过去把《百法》的那些看一看,什么叫实德能。

  “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三宝里边有实、有德、有能。真正能够解脱我们自己,解脱人家的苦难的,可以依靠的地方,就是三宝。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所以说,归依三宝之后,你要起一个坚实的信心:三宝有实、有德、有能,决定能够解脱我们,也可以解脱其他的人。解脱自己就是说自己解脱,解脱人家就是菩萨大行,可以救度一切。三宝里边都有这个功能,决定能做到的。那么,这个信心起了之后,那舍此别求那是愚痴得不可言的。有的人他归依三宝之后还要求青海无上师,求什么东西,还要求什么那个气功师等等。那个,把三宝都舍掉了。因为你归依,违背了归依的信条之后,归依体就破了。那么,你依靠了一个不可靠的东西。那不是太愚痴了吗?

  乙三 受归

  受归之法,准上二义,无谄诳憍慢,下座从师受得。

  (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受归”。那么,你既然心相信了三宝有实德能,能够究竟解脱自他一切苦难。那么,你要受,真正要归依三宝了。“受归之法,准上二义,无谄诳憍慢,下座从师受得。”那么,归依三宝,要离开一切谄诳的心。谄诳就是不实在的,弯曲的心。这些我们都是在《百法》里讲过的,你这个时候都用起来了。谄的心,诳的心,欺诳的心要除掉。憍的心,慢的心都不要。真正要谦虚,那个自己诚诚恳恳地那个去受,这才是得到归依体。如果你憍慢的谄诳的心去受归依的话,得不到。那么,还要下座。就是说一定要坐在下边,就是归依的师在上边,三宝在上边,自己在最下的低的位置去坐。“从师受”,归依三宝不能从佛前受,也不能写封信受,也不能遥控地受:打个电话,“你给我受个归依”。这个都做不到。一定要当面,从师的面前。亲自要顶礼,供养,然后是羯磨问答了,都一个一个搞清楚了,自己发心正确,然后归依体生起来。少一个因缘就生不起。这个是受归依的事情。

  “千里内无僧,得从佛前受,后遇僧时,速即补受。”这个是说,万一你这个地方是边地下贱,没有三宝的,千里之内没有这个僧。那么,没办法,你找哪个去呢?一千里之内都没有,那么你只好在佛前受。但是,如果以后碰到僧来的时候,你赶快要重受。这是开许。在千里没有僧的时候,可以佛前受。那么,我们想一下,一千里有好多远呢?四周一千里的话,在这个里边总会有个僧吧?虽说是末法时期了,总还有个僧。那你还得要从僧受了,不能从佛前受。佛前受,要千里之内没有僧才能暂时地佛前受。以后碰到僧来的时候,还得要重新补受。那么,就是说受三归依的时候有这一些的条件。

  颂 决定信乐归三宝 无谄诳憍从师受

  这是下士道的前面三科。下边是行持。

  乙四 行持

  归依三宝该怎么做?下边有一些特别讲了。“别学”,还有一个“共学”。

  丙一 别学

  先是“别学”。怎么做呢?归依三宝之后该怎么做?

  丁一 应止者

  别学里边不要做的事情,就是归依之后不能做的事情。(一)“永不归依天神外道”;(二)“不恼害一切众生”;(三)“不与外道共住”。

  戊一 永不归依天神外道

  那就是归依佛之后,一切天魔外道,神庙,道庙,什么耶稣教堂,这些都不能再去归依了,不能去拜了,不能去求了。一求的话,跟你归依的体就矛盾了。你所以归依,就是说整个的一切苦难只有佛法僧才能救。你现在又去求人家救了,那你不是跟自己发的愿不一样了,这个心不一样了。那就归依体就破掉了。

  戊二 不恼害一切众生

  那么,归依法之后,不恼害一切众生。归依法,我们说,法是什么?法是度一切众生的。那么,我们归依法之后,就不能去害众生了。我们要发心度他,即使现在还度不了,不能去恼害他。何况杀害呢?当然是不行。

  戊三 不与外道共住

  那么,归依僧之后,不能与外道共住,尤其是不信三宝,毁谤三宝的那些外道,是不能跟他很亲近了。共住就是亲密地在一起。我们前几天收到一封信,他信皮上写了很多毁谤密宗的话。我们就退了。退的理由就是说我们对那些不信三宝的外道,我们是不往来的。

  颂 不归天神外道等 不恼不害于众生 不与外道人共住 违此三法失归依

  “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众生。”归依佛之后,就不能归依天魔外道。外道包括气功师,有的人总以为气功是佛教。这个东西一定要强调一下。不论你是挂什么牌子的气功师,都是气功,不是佛教。如果是佛教的话,气功两个字就不要摆了,把气功两个字去掉。你还是什么气功的,什么功,什么功的,什么*轮功。什么功的嘛,就是气功师了。佛教没有说讲功的,这是外道。这是归依佛之后,再也不要归依天神外道。归依法之后,不要恼害众生。在归依僧之后,不要跟外道的人太亲密,一起住。

  那么有的人就提出来了:他的父母是信外道的,怎么办?你总不能说“我跟父母分家了”,你跑到哪里去,你还是靠父母的生活的。那你就是跟他思想上不要合拍就是了,跟他思想上划个界限。跟外道共住呢,这危险性是很厉害的。

  我在温州就听说这么一个事情,这个我们已经讲过的,有的人没听到。有一些女孩子,她们都是信佛的,经常到庙里去的,什么去的,作佛事,念经什么的,或者是听经。那么,后来长大之后,有一个就嫁给一个天主教的家庭去了。那么,当然那时侯不懂,她嫁给天主教家庭,她以为他们信他的,她信她的了,以为可以和平共处。哪知道不行!他们天主教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天主教家庭里边全部要信天主教的,你要信佛教,根本不可能。哪怕你不信都不行。你就做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也不行,一定要你信的。结果,就劝她信天主教。她是佛教徒,受过归依的。她也知道归依之后不能归依天魔外道,她说不行,她不归依。不归依,再三地劝了之后,她不听的话,他们就下手腕了。什么呢?她的公婆两个就睡在床上不动了,不吃饭,也不起来,什么东西不动。三天三夜,饿了三天三夜。那好了,亲戚朋友舆论就都来了,“你这个媳妇不孝。你看,把你公婆弄得三天三夜睡在那里,饭也不吃,什么东西。”那就是不可下台了。那没有办法了,逼着去信天主教去了。

  那就是跟外道共住呢,你就是有这么危险性了。那你就是要聪明一点了,是天主教家庭,你就不要去了。再怎么样子也不要嫁给那些人家。嫁了之后,你做外道去了。那也没办法了。本来我们是归依之后,就不能与外道共住。你就破了这一条,你是自己糟糕。

  “违此三法失归依”。你违背这三个,归依体就破掉。你与外道共住本身就违背了这个归依僧的一条,已破归依了,当然你后来会改了信天主教。这个已经归依就破掉了。

  我们,归依三宝之后,要注意的几个事情,这是《广论》里边的。一个是,即使有命难,有生命的危险的时候,也不能舍弃三宝。假使有人把刀架你头上,他说:“你信佛的,你要放弃信佛。你说,你不信了,我就饶你。你如果信的话,我就杀你。”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还是不能说你不信,还是不能放弃三宝。你说你放弃了之后,那就归依体就失掉了。你这一次失败之后,以后你永远会失败。这是等流果。碰到一些危难你就退了,那么以后你修行途中障难是很多的了,那你不断地会退。那你什么时候成功?就不会有。

  我记得有一个,这个归依受戒是一样的。有两个比丘去见佛。经过沙漠地带,水很少。那么,他们好容易找到一潭水。想吃,两个人又没有带滤水囊。看到水里边有虫。那么,怎么办?一个说:“我们要见佛了。把这个生命维持到,见了佛之后,我们修行来解脱它了,给它回向好了。还是吃吧。”还有一个说:“佛教我们不要吃的。你去违背佛的话,你去看了佛有什么用处呢?你见了佛,就是闻法,依法修行。”——前面说的,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你现在佛跟你说的话你都不听了,违背了,你见了佛有啥用处?”他说:“我不吃,情愿饿死。”那么最后这个就饿死了。那个人,吃了有虫水没有死掉,就见佛了。见了佛之后,佛大骂一顿。他说:“你不听我的话,你来看我干什么用呢?你那个同伴,虽然他死掉了。但是他比你来得早。他死了之后生天,他早在我旁边了。”

  那就是说,你即使有命难的时候,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归依体,归依戒——跟受的戒,不能放弃。这个一般人都是好象很模糊,这个概念。好象实在不行的,就放一放,以后再受个归依就行了。好象这个很简单。但是不知道这个等流果下去,以后你什么困难来,都会放掉。第一个是说,即使有命难也不要放弃三宝。那么,有的人,他心里不放,逼于这个现况,嘴里不实在地说一下。那么这样子,比较好一点,不要真的说不信了,那就糟糕。但是,最好的话,就是即使命难也不放弃。这是正规的,原则上是这样的。这样子,你如果放弃三宝之后,当然是归依体就没有了。

  第二种,你心里并没有放弃三宝。但是,你看到其他的外道,一些什么大师了。看他功德很大,以为跟三宝是差不多,“这个人,功德也很大。我们说佛教的功德最大,这个人也不错啊。”好了,你这个话一说的话,归依体也破掉了。为什么?你离开三宝还有可以依靠的东西,还有一个。那你跟你说的,除了三宝以外没有再可以依靠的,这个话就违背了。

  所以说,我们要注意,归依体得到之后,第一个,当然自己放弃,乃至命难——我们经常跟大家说的,归依的时候,跟小孩子开玩笑也好,碰到用刀来逼你也好,都不能说你放弃三宝的话。这是第一个。你一说的话,当然归依体就没有了。即使开玩笑,也没有了。第二个,虽然你并没有说放弃三宝。但是,你看到其他的外道,或者什么气功师,或者什么婆罗门,或者是什么,他的功德好象还是很大,好象跟佛差不多。那么,这样子的念头有一个念头的话,归依体也就没有了。我记得昂旺堪布的一本书里边,他就是说的,假使你看到外道,你认为这个外道也了不得。这个念头一起的话,归依体就破了。所以说,你在受了三宝归依之后,一定要坚持原来这个信念,除了三宝以外,其余没有一个可以解脱我苦难的人了。这个念头,一定不要动摇。认为其他还有一个的话呢,三宝的归依体就会破掉。这个是“违此三法失归依”,这是要止的,就是不能做的。

  丁二 应持者

  那么要做的是什么呢?一、永归依于如来;二、永归依于正法;三、永归依于僧众。这个反过来了。我们总是叫大家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自己成佛,这是大乘的归依,生生世世地归依三宝。那么,这里也是这样。你受了归依之后呢,永远要归依佛,永远是归依法,永远归依僧,其他的再也不归依。

  还有一个,我们《上师供》:“师是三宝师是本尊师是明妃护法尊,从今受持竟菩提中归师永不归依余”。这个话,有的人是误解了,他以为盯住一个上师,其他的上师都不能了,都不行了。我们说,这是指三宝。上师就是三宝的代表。那么,除了三宝之外,我们再也不归依其他东西了。这个就是强调要归依三宝。那就是真归依三宝呢,上师就是代表三宝。那么,有的人就是说好象是狭隘的解释,“我信了这个上师,其他上师我都排斥了”。这个也是过份的说法了。

  那么,下边应做的,就是说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下边一个颂。

  颂 归敬如来是我师 归敬正法证教体 现前僧众四果等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戊一 永归依于如来

  “归敬如来是我师”,佛就是我的大师。

  戊二 永归依于正法

  “归敬正法证教体”,法就是什么呢?教证二体。教就是我们的三藏,证就是戒定慧的这个那个修证的事情。正法有二:一个是教,一个证。教就是说我们的教法,讲的道理了;证就是行持,行持修证。这两个东西合起来就是正法,不能偏。教,学了教就是为证,证,必须依教,不能乱证。(9A)你没有教的证,就是盲修瞎练,证不到果。那么,没有这个证,单是说教呢,说食不饱,不能饱的。你说菜单子、饭说了一大篇,都是背得滚熟的。但是没有吃,你怎么饱呢?还不是要饿死的。所以说,这个教证两个合拢来呢是正法。如果离开一个,那么就是缺一个支分了。那么,这是归依法呢,就是教证这两个。

  戊三 永归依于僧众

  “现前僧众四果等,直至菩提永归依。”现前的僧众,这是贤圣僧的四果四向,包括菩萨,就是真正的僧宝是贤圣僧。昨天有人提那个问题。那么僧宝,就是在僧团里边,一般的四个人以上的这个僧团,就是叫僧。那么七众弟子,都能叫僧。如果离开僧团,优婆塞、优婆夷不能叫僧。那么一个和尚,一个沙弥也不能叫僧,要四个比丘以上才能叫僧。但是贤圣僧,证果证道的,一个也是僧。他证了果,他就叫僧。真正的僧宝就是贤圣僧,见道以上的圣者,那就是僧宝,他是宝了。那么下边那些凡夫僧呢,因为是托那个贤圣僧的福,因为你还是贤圣僧的因。由你这凡夫僧,将来能证到贤圣僧,所以扩大一点,把你也叫个宝。实际上这个宝,我们自己要惭愧,并不是真的宝,假宝。宝还没有炼出来了,炼出之后才是宝了,我们还是一个因地上的东西。

  那么有的人,不尊重比丘,看不起比丘,二宝居士,或者是那些不信佛的,骂僧人。那是不对,这是错的。但是我们僧人里边也有个毛病,自己受了个戒,就了不得了,目空一切,自以为了不得,“我是个僧宝……”你倒想想,你宝?你到底有多少宝在身上?你有好多功德?这个还要起惭愧心了。人家称你宝,是佛法里边,靠佛的威光,靠僧众的威光,才把你挂到宝里边去。你不要自己自高自大,还得要充实你的功德,才能做一个宝。没有功德,这是一个空的宝,假宝。

  这是要做的。那么下边,这是别学,对三宝里边分别地,分开来学的。那么共学呢,对三宝,一起要共同的要做的,又分六条。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八讲

  “归依三宝”,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第十二页别学里边“应止者”,“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众生,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归依”,这是根据《涅槃经》 。《涅槃经》里说,就是归依三宝之后,归依佛之后,不能再去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之后,不能恼害众生;归依僧后,不能与外道共住。那么这个里边他就是加一句,“违此三法失归依”,那就很严重了。如果恼害众生的话,就失归依了。那么,假使我们一个牛、马打了之后,是不是失归依了?那么,这个问题这里就说法很多。他们印度跟藏地的说法,就是有的说是六条,犯了之后,失归依,有的说是九条,这九条里边犯了失归依。那么这个六条也好,九条也好,都有这个三条。所以说海公上师把这三条突出地把它排在里边。那就是说,归依佛之后,天魔外道不能再去归依;归依法之后,不能恼害众生;归依僧之后,跟外道共住,就失归依,这是很严格,一般人就是做不到了。

  那么你说跟外道共住,现在我们说假使开会,假使宗教会议,基督教、耶稣教、道教什么都有。他们在开会的时候,在一个宾馆、一个旅馆里住,那么你不是共住了?这是不是失归依呢?那么这个就是说,宗大师特别有他的开许。

  宗大师的抉择,他就是说,有两条是绝对不能犯的。其他的犯了之后只是归依学处有违犯,是失去归依的因,但是不是马上失归依。那么哪两条是不能犯的?就是说,就是我们昨天讲的,即使有命难的因缘,不能舍弃三宝。那就是说自己把佛法僧舍掉了,不归依了。这个原因,不管是其他原因也好,还是有命难的原因也好,都不能。这个一舍的话,那是真正失归依体。另外一个,外道的师,外道的经书,你认为很了不起,跟佛跟佛的经典几乎是差不多。如果有这样的心的话,也失归依。那么,这个是宗大师的抉择。这样子比较是容易做到一些。如果说恼害众生,假如说你一个狗,不听话,你打了它之后,你是不是失归依了呢?因为《涅槃经》里边,它就是说不能这样子做,也没有说严格地这个一定是失归依。就是归依法之后,因为法的体是大悲,既然有大悲心,就不能恼害众生了。那么,这个里边就有比较严格,比较是难以做到。

  那么宗大师的抉择,就是这两条。一个是你放弃归依。不管什么原因,乃至命难,也不能放弃归依。那么,乃至开玩笑,也不能说不归依。这个话,一说的话那就是失归依体。第二个,除了佛法僧之外,另外认为有其他的大师,或者其他的经典,或者其他的那些传教士,跟佛教的,可以说是相等。那么,这样子的,这个心一起,也失归依。因为我们归依的时候,是说只有佛法僧是最高的,是我们所归依的,没有跟他相等的。既然有相等的出来了之后,那么就失去归依了。如果说比佛都还要高,那更失归依了。这样子的说法,就是决定失去归依体。其他的呢,宗大师的慈悲,因为对末法时期的人了,还有些难以做到的。就是其他的违犯之后,只是归依学处有犯,也是说归依体失去的因,但是并不是马上就失去归依体。就是这么一个抉择,这个里边有辩论的。

  下边,是我们说要共学了。昨天共学还没有讲完。前面的别学就是说,对佛面前怎么做,对法面前要怎么做,对僧面前怎么做?这是应持。应止,在佛面前应当止,哪些不能做的。就是归依佛后,天魔外道是不能去归依了;归依法之后,恼害众生事不能做了;归依僧之后,跟外道不要太接近,共住,这也不能做的。

  丙二 共学

  那么共学呢,三宝一起的,就是三宝面前同样要这么做的。

  丁一 常念三宝殊胜功德

  三宝的功德要经常的忆念。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略略地讲了一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它广大地谈三宝功德。佛的功德里边,身的功德,意的功德,佛的语的功德,还有是佛的事业的功德。佛是度众生尽未来际,六道随类化身,无量无边的悲心体现,在救度众生等等,这些都是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这个都要经常去忆念。如果你不忆念的话,生不起恭敬心。那么这些功德,你们去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里边讲的不少。那么既然佛有那么大的功德,我们现在归依三宝后,又得到加持。得了人身,就是靠归依三宝了。

  我们所以得人身,并不简单。就是过去世归依三宝之后发愿,要得增上生。就是说不求现世,求下一世的殊胜的这个圆满有暇人身。这样子还要持戒。你这些功德具备,才能感到一个人身——有暇的,圆满的,可以听受佛法的。那么如果没有以前的条件,这个人身是得不到。那么,我们现在得了这个人身,千万不要忘掉。一个是三宝的加持。因为听了三宝的话,才得了人身,那么三宝的恩不能忘记,要报三宝的恩。

  丁二 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恭敬供养

  凡是受用,不管你是吃的,用的,还是穿的,你要自己受用的东西,应当以事,以事就是说这个供在佛面前;以意,你家里没有佛堂,那么你心里观想,这样子的恭敬供养,要恭恭敬敬供养。一般我们对归依弟子说呢,他们没有这个很严格的修行的,初归依的,就是说,你们归依三宝之后,吃饭之前先碗筷摆好,合掌恭恭敬敬地念“嗡阿吽”,表示供养三宝。衣服也是,新的衣服没穿之前,先供在佛前,或者摆在桌子上,或者捧了手上,念“嗡阿吽”,好好地念三次,供养三宝。那么你用的东西,管你是温水瓶也好了,什么新的家俱也好,没有用之前,先供养三宝,念“嗡阿吽”,这是最简单的供养法。

  念“嗡阿吽”的意思呢我们讲了好几次了。“吽”的力量使这个欲界的不干净的东西,全部化作最干净的,把脏东西去完。“阿”的功德呢,就是——我们欲界的东西并不殊胜了,把它变成最殊胜的色香味触的东西。然后“嗡”的功德呢,就把它化成无量无边的普贤的供云了,遍虚空的那么多。

  这是我们要恭敬供养报恩,报三宝的恩。

  丁三 发四弘愿,晨夕各三次

  就是早上、晚上都要发三次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我们在归依纸上都写得有。家里假使没有早晚课的,起码这些要做到。每天归依,三宝三次归依,还要四弘誓愿,早晚各三次。

  丁四 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 除世间常事)

  你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求,先要跟现前三宝呈白一下,现前三宝,主要指你的师父了。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有所要求的,先问一下,是不是可以这么做。“除世间常事”,世间一般的事情就不要问了,“我上班去了”,跟师父讲一下,这个不必了。

  丁五 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归依

  知道三宝的利益,他的安乐。归依三宝之后,现下得利益,将来得安乐。这个知道之后,那就是每天早晚都要三次归依。那就是最简单的早晚课,每天早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要念三次,“众生无边誓愿度……”念三次,晚上也如此。这是最简单的早晚课。那么其他的早晚课就像我们的《五字真言》那些,“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些都有了,都已经编在里边了。

  丁六 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

  对于三宝,我们要保护它,不要失去这个归依三宝的体。把三宝的这个事情要当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地看待。虽然在游观,就是在游戏的时候,也不要失掉这个、忘失这个归依三宝的念头。就是说一天到晚的话要把这个念头记住,不要忘失,更不要舍掉。那么这个归依三宝,你假使忘失之后,你会做错的事情。

  我们在梦中,假使碰到一些可怕的梦境的话,你只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念的话,不要三遍,这个马上就醒过来。所以三宝加持力特别大,你念观世音菩萨当然一样。观音菩萨就是僧宝。只要归依三宝的话,你能够念,管你念归依佛好,归依法也好,归依僧也好,一起念也好,决定不会很长时间,马上就醒过来。

  所以说,这个在游观的时候也不要失念,不要忘记,那么嬉笑的时候,开玩笑,那么这个时候,乃至命难的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三宝,要守护。这个对于我们说,三宝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生活的财产,到命终的时候,带也带不走。你自己的生命,甚至这个身体,命终的时候还是带不走的。那么,只有三宝的功德可以跟了你,不管你到哪里去,跟你不舍离的。所以说,这个事情,要把它很慎重的,不要随便忘记掉,这是对我们是切身利益的事情。

  那么下边是一个颂,是总结那个颂。

  颂 常念三宝胜功德 恩德无边应供养 于诸众生发宏愿

  凡所兴求白三宝 晨夕三次作归依 守护归戒如爱命

  “常念三宝胜功德”,三宝的功德要常常去忆念 。“恩德无边应供养”,那么因为三宝有功德,对我们有恩,那么既然有恩呢,我们要报恩了,报恩就是供养。“于诸众生发宏愿”,那么既然归依三宝之后,自己得了利益,还要度众生了,自己还要进修,所以要发四宏誓愿,要发,每天早晚至少要三次。 “凡所兴求白三宝”,有什么重大事情要做要求的话,先要呈白三宝,看是不是可以,有没有错。

  “晨夕三七(次)作归依”,早晚三次,都要归依三宝。这个“三七”有没有错,我们看一看这个。当然三七也可以,一次念七遍,也可以。但是这个好象是有点问题。晨夕三次,它这里“次”,大家改一下吧。在这个《科颂》里边是三次,早上晚上三次做归依,这个长行里边也是三次,这个“三七”印错了。那么,每天早晚三次的归依,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守护归戒如爱命”,对于三宝的归依的这个归依体,要爱护自己命一样地去守护它,不要破掉。

  这个就是说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对三宝共同的应当要做到的事情。前面是别,就是对佛面前怎么做,对法面前怎么做,对僧面前怎么做。这个是三宝一起,该怎么做的,有这么六条。那么这些,我们受了归依之人都要知道。我们在一般受归依的时候呢,都给他们讲。但有的时候时间太匆促,来不及讲,就发一本书,就是那个《密宗法义精要》。这本书讲得也比较仔细。那么,这里《菩提道科颂》也讲了一点,不是太仔细嘛,也不太略了。那么都自己要去看去了。因为每一次归依,都要讲那么多呢,有的时候时间来不及。

  甲四 明业果

  那么归依三宝之后,那么下士道第四科,就是明业果。我们说归依三宝之后得佛法僧的加持,固然极大的利益。这个,我们经常举的例子,就是说一个天人,天人有神通,他知道他自己死了之后向哪里去。那么五衰相现,在天上的人快死之前,有五个衰相,头上的花冠萎掉了;身上本来不出汗的,出汗了;自己本来这个宝座坐来很舒服的,现在坐了感到是不舒服了;那么他的天女感到他身上有汗臭呢,都跑掉了。这五个衰相一现呢,就是要死的样子表现出来,就是快死了。那么他天人五衰相现了之后很着急。同时天人自然有这个神通,他可以知道将来死了之后投生到哪里去。他一观察投生是投了猪胎里去的。那么这就更糟糕了。他天上享福很好,投了猪又脏有臭,最后长大了,长肥了还要挨一刀,给人家杀掉吃。那么他非常忧愁。非常忧愁呢,有个帝释天就去看他了,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忧愁呢”?他说:“哎呀,死掉之后要投猪了,这个事情就不好搞了。”帝释天跟他说,“你赶快归依三宝嘛。”他就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念了没有几句,就死掉了。死掉之后,因为业报的关系还是堕猪胎。但是这个猪胎一进去马上就死在胎里边。他的这个阿赖耶识又生到天上去了,还是天上去享受去了。归依三宝就念了几句,就可以把猪身猪胎的这个事情免掉了,同时又生到天上去,天人的福报又成功了。那归依三宝的功德很大。

  但是仅仅是归依毕竟还是不够,归依三宝的力量是很大,但是归依三宝的学处力量更大。学处就是归依三宝之后该怎么做的事情。如果这么做,按了这个归依三宝去做,这个力量更大。这个三宝学处就是什么?就是业果,要明白黑白业果。业果差别能够搞清楚了,那就是坏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尽量做。那个力量就更大。这不是加持的力量了,自己本身的业报的力量,那就是自他二力,两个力量都合起来了。

  那么,所以说,跟着归依三宝之后,我们该要做的就是明白业果,业果的差别。就是知道取舍。善的我们要取,恶的要舍。世间上的人就是不明业果,看到好的果要求,看到苦的果要逃避,而不从因上求。那么,这个是逃也逃不了,求也求不到。只有从因上求,果上是没有办法的。已经成了果之后,那就是说我们讲《俱舍》的时候,异熟果成熟之后,只有受用了,你要逃也逃不了。

  我记得我们以前小孩子的时候,看一个电影——《摩登时代 》。它里边就是说现代化,一切都是现代化。吃饭也现代化,你坐了凳子上,那个桌子,它就是理发店的那个椅子一样。它一个东西,桌子把你转过来,但是这个调羹、筷子都自动的。隔几秒钟,筷子再拈一个东西放你嘴里,再隔几秒钟,舀一碗汤往你嘴里送进去。那么,很好,慢慢吃。但是吃了一半,机器坏了。机器坏了之后,它就不断地往你嘴里塞,汤不断地往你嘴里倒,“哗哗”地进去。接应不暇,那你不吃也不行,你身子坐在凳子上动也动不了。碗、筷、饭,“啪啪啪”往你嘴里塞进来了。这个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说业果成熟之后,它也不断地来了。苦报来了,你说要逃避,逃避不了。只有在业果没有出现的时候,好好地不要做坏事,那个就自然不会来了。

  乙一 认业果决定

  归依三宝之后,第一个要明确的——业果。好的要做,坏的不要做。这个业果只有佛能说。我前两天也讲过了,佛教的善恶的标准是客观的。根据造这个因,造这个业将来感的果报是什么,就定它是善的、恶的。感苦果的就是恶业,感乐报的就是善业。所以这个,是经得起考验的,不是凭主观想象的。所以其他的,尽管很多的宗教都来说那个什么报应报应,我们还有说流传的一些民间的伪经,什么因果经了之类的。他们说的报应我们仔细看一看,跟佛教的不一样。佛教里边因果是自作自受的,而他们里边,一人得道,九族升天。那么我们说,目犍连得道了,最高的道,阿罗汉,他的母亲呢?生天没有?在饿鬼道里边。一定要靠佛给他说法,七月十五靠自恣僧的功德,才能够解除。他自己没办法,证了阿罗汉果都没办法。

  所以佛教的因果跟世间的因果,通俗的他们一般讲的是有些不一样的。有些尽管一样,一样是什么?他们抄佛教的。因为佛教的道理高,都要抄一点。据说《道藏》,道教的藏经很多是抄佛经的。当然他们自己改了一些。我记得在南普陀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说,一个老道在念《金刚经》。他说,“你为什么念《金刚经》?你是老道,你念道经好了。这个《金刚经》,佛经,你念它干啥?”“哎,”他说,“这个灵。”那就是说了,佛教是灵,老道也要念佛经,他也偷了在念。这个呢,佛教是超过一切的宗教嘛,它当然灵。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要归依三宝之后呢,首先要紧的,就是明白业果,哪些要做的,哪些不该做的。那么,明白业果的话,并不是说跟老太婆讲讲的“好事多做,众善奉行”这样子。那就是一套学问。

  丙一 五果

  什么是业果?那就是要“六因四缘五果”。这一套东西就要拿出来了。这里,“六因四缘”没有给你讲,五个果就给你讲了一下。还有下面四个报。那么,我们五个果先看一看。讲业果,造什么业感什么果,我们就简单的,业是善恶业,果报有哪几种果报?这个要明确一下。

  丁一 异熟果

  由善恶等有记之业,而得无记之果。因果相望不同,故曰异熟。如上品十恶能感地狱之异熟身,中品饿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优胜者:寿量、形色、种族、自由,一切圆满;信言威肃、大势、名称、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颂 因由善恶业 果属于无记 异时及异类 变易等果熟

  第一个是异熟果。“由善恶等有记之业,而得无记等(之)果。”(不是“等果”,你们是不是“等”?这本书《科颂》错的也不少,这本书也有很多错的。那么,有些东西就是要参照一下,哪些错的。有的是很明显看得出来的了,有的么是对照一下也看出来了。“异熟果,由善恶等有记之业,而得无记等(之)果。”等果讲不通。不能等,无记等,等善恶了。这个记呢,异熟果决定是无记的,不能等,改一个“之”。)善恶的业有记的,什么记呢?有记别的,可以说这是善,这是恶的,可以记别的,可以分别它是善恶的。无记,就是不能分别它是善是恶,就是中性的。因,决定是善恶业。因,善恶业有力量,那产生异熟果。异熟果,没有力量的因是产生不了的。那么,你无记的业是没有力量的,那是产生不了异熟果。所以,异熟果的因决定是有的善业,或者造的恶业。而异熟果本身,却是无记的,这个所以叫“异”。它因跟果是不一样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

  “因果相望不同,故曰异熟。”这个因跟果两个对比起来看,不一样的。因一定是善恶的,果一定是无记的,所以叫异熟。因跟果是相异的,不一样的。那么,“熟”呢,它要经过一段时间成熟了,这个果才成熟。不是因下去之后,马上果就出来。因下去马上出来的就是刀,刀把纸一裁,边裁,纸就边断,这个因果几乎是同时的。那么,这个异熟果,却是要一段时间的变化,慢慢地成熟之后,那果才出来。所以说,因果既是异,还要成熟,还要中间变化。

  那么,它这里举一个例。“如上品十恶”,上品的十恶,十恶大家都知道,杀盗淫等等,身三、口四、意三。这十个恶业最上品的,就是最厉害的,那么感的果报决定是地狱报。那么,我们假使上品十恶的果报,感到地狱的异熟身。那就是说,在地狱里边受生。这个是异熟报,异熟果。中品的,是饿鬼道,饿鬼,做个饿鬼,饿鬼的身。下品,畜生道,做一个猫、鸡、狗、鸭子等等。

  那么反过来,十善的上品的是天人。假使人中,“最优胜者”。那么,既然上品的善,当然不但生在人间,而且人间是最高超的。或者是国王,或者大臣之类。他的寿命也最长,“形色”长得最好,种族也是生了高贵之家。“自由”,一切都没有人家限制他。“自在”,就是说你有权有势。那么,“一切圆满”,这些都是圆满的。“信言威肃”,说的话有威信,人家相信。“大势”,力量大,要做什么事情没有阻碍。“名称”,他的名誉遍天下。“男性”,主要是指什么呢?做事情有刚毅的力量。女人就是缺乏这个力量,所以是男性。“大力”,气力大。一切好的,凡是人间的优胜的东西都圆满。这是上品的十善。那么,这是异熟果。这个异熟果是举了个例。但是什么叫异熟,还没有仔细讲,下边还要讲。

  “因由善恶业”,这是总结。因,是善恶的业,业,感果,造什么业么感什么果。善的业也好,恶的业也好,感的果就不同。善的业感人天的果,不好的业感三恶道的果。那么,“果属于无记”。这个果却是无记的。这个异熟果,你说即使地狱的人,地狱的有情,你生出来之后,你说他是恶的,这个不好说了。这个人他也没有做坏事,怎么恶的呢?那么,人,你说生了最大的富贵家,

  (9B)或者是国王的太子,身为太子,你说他是善的,不一定。太子有的时候恶得很。瓶沙王的太子就是很残酷的一个太子。那么,善恶,他养下来这个人,不能说他善恶。那么,他心里边的种子,等流果,前辈子的恶的善的心,这是有善恶的。这个异熟报却是没有善恶的。

  “异时及异类,变易等果熟。”为什么叫异熟?第一个是时间不一样,第二个是种类不一样,第三是要变化,这是三个异。所以说异熟果的异有三个解释: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易而熟。那么,这个就是解释为什么叫异熟果。那么,下边就是分开讲三个异。

  戊一 异时而熟

  颂 因果不同时 非如刀砍伤 有生报后报 要待缘而熟

  “异时而熟”,就是说异熟果它决定是因果不在同时间的,一般是隔一世,或者隔两世三世,乃至多世。不像其他的同类因、俱有因感的等流果或者是士用果或者是其他有些果可以是同时的。他举一个例:如刀,“因果不同时,非如刀砍伤”。刀砍伤,假使你一刀砍下去,马上手上血就出来了。这是因果同时的,因是刀,果是手砍出血了,皮破了。那么,这个是同时。但是异熟果不是同时的,要经过一段的时间才能够成熟。

  那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我们种庄稼一样的。你种子下去,你说马上就要收获了,那个没有那么快。那起码要到几个月以后,春天下去么,秋天才能收了。这个,我记得在《孟子》里边,拔苗助长。他来不及,想把长的这个苗,赶快把它要长得快一些,他费了很多气力把这个谷子的芽都把它拉上来。结果忙了一天,第二天一看,芽都枯死了。它要长自己长,你把它拔出来,它下边的营养吃不到了,太阳一晒就死掉了。你根本就收获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它是异熟果呢,一定是异时而熟的,不能助长的。那么不像这个刀砍伤,这是同时因果。它不是这样子的。那么,异熟果,至少隔一生。

  “有生报后报,要待缘而熟。”生报就是说第二辈子受报。这一辈子造业,下辈子受报,这是生报。后报,第三辈,第四辈,乃至很久的时间才受报。那么,就不是一世里边的事情了。异时而熟,时间要起码隔一世。“要待缘而熟”,异熟果的成熟要各式各样因缘都齐了,才成熟才感那个果。所以说,时间不是很快的,最快是一生,或者两生三生乃至很多生。这是异时。第一个异,时间不一样,因跟果的时间不是同时的,是不一样的。因,造业在这一世,果最起码在下一辈子,或者是更后。,

  戊二 异类而熟

  “异类而熟”,一般地说,这个因是善恶,果是无记,不是同类的。同类因感的果,等流果,善的感的果也是善的;恶的感的果也是恶的。而这个异熟因,异熟因感的果,它就是果是无记的,因是善恶的,不同类。那么,这是一个一般性的解释。那么海公上师这里,他有其他的一个解释:

  颂 人作善恶业 天狱等受报 或因口作业 受报在身等

  又手足作业 而余处受报 勿谓报有差 报主不变易

  他这个异,不但是善恶的不同的异,还有受报的时候,受报——那个报的地方跟那个造业的也不一样。他就举了很多的例。

  一个就是“人作善恶业”,你作善恶业的时候,就是造业的是人,但是受报不一定在人。你造的善业,可以到天上去受报;你假如造的恶业,地狱里受报。那就是说两个不一样。因是人类,而果是天,或者是地狱。两个类不同的,这是一个。

  或者,就是一个人,他造业呢,口里造业,受报在身。口做的口业,骂人的话,但是受的报,却不是口受报,就是身受报。这个很现实的就是目犍连尊者。他在因地的时候跟母亲发脾气,他就骂了他的母亲,他说,“你这样的人该被人家打成肉酱。”他这个话是口业,但是他的报呢,报在身上。他这一句话说了之后,以后生生世世一直到成阿罗汉,也没有逃避掉给人家打死,打成肉酱打死。这个是口造业,身受报。身口不是同类的,是异类而熟。

  那么,“又手足作业,而余处受报”。手足,你假使偷东西、杀人,手、脚做的事情。但是受报的时候,却不一定报在手上,报在脚上。我们人间的报呢,都是比较简单化了。假使你说有些地方,就是比较野蛮的时候,你说偷东西,就把你手砍掉;假使你脚做坏事,把你脚砍掉;你说话乱说,骂人,就把你舌头割掉。这个是人间的惩罚。自然的惩罚呢,它不一定了。你手做坏事,不一定报在手上,可能报在其他地方。你脚做坏事,也不一定报在脚上,可能报在其他地方。

  “勿谓报有差”,你不要说这个报是搞错了吗?怎么嘴里造的业,身上受报呢?不是这个因果不称,不相称了吗?“报主不变异”。受报的人恰恰还是原来这个人了,报没报差了。因果的变化是非常微细的。我们说真正能讲因果的只有佛一个人,彻底地把因果看清楚。等觉菩萨还隔一层,不能看清楚。

  所以说,制戒律只有佛能制。因为佛把一切因果看得清清楚楚了才能够制定戒律,这样子做就得什么果。他可以非常明确地给你指出来,一定要这样子做。而等觉菩萨还不能制戒。那么,要改戒的话,等觉菩萨也不敢改,凡夫怎么敢改呢?现在很多人提倡要改革戒律,戒律不能改革的。你是佛还是哪个呢,怎么好改革戒律起来的呢?没有这个资格改的。我最近收到一封信。这个人很好,因为他自己也很谦虚,他对戒律非常尊重。他希望要好好学戒,他也把他自己的看法告诉我。他说,到现在这个时候,戒律要改革一下。后来我就告诉他,戒律由佛的智慧,他整个的佛教,正法、像法、末法都看得很清楚,他没有说末法时期要改戒。而他的戒,却有开遮持犯,因时因地因机都有他的开遮持犯。开遮持犯就是灵活应用,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很灵活地去应付那个环境,不需要改革。那么,佛的智慧早就给我们预备好了那些开遮持犯的事情,不要我们操心了。改革的事情,不是世间法要改革、革命了啥东西,佛的智慧不可怀疑,不需要改革。

  那么,这是异类而熟。异类而熟就是说,报跟造业的两个东西不是一定一样。口造业身受报,人作业天受报,或者地狱受报等等。而真正的一般的法相的解释,就是善恶业感无记报,这是异类。

  戊三 变易而熟

  那么,还有一个“变易而熟”。“变易而熟”就是说因到果的时候,不但是要经过一段的时间,不但是要变化,善恶变成无记,而且要经过变化的,不是就原封那个样子就受了报,中间要经过很多的变化,“变易”。

  颂 木水尽成炭 炭无火成灰 旧种坏 新种生 果缚断 子缚生

  报有生后 果须变易

  那这个颂就表示果要变化的。那么变化的例就举了几个。一个木头把水烤干了,它就成了炭,那就变掉了。这个炭,假使火烧完,那就成了灰,也是变掉了。

  “旧种坏,新种生”。我们造业,造业,过去的种子,受了报之后,这个种子受了报之后,就报销了。但是,正在报销的时候,你的心还在造新的业,新的种子又生了。这也是变化。

  “果缚断,子缚生”。假使我们说过去受的报把我们捆住的,刚刚这个报受完,解除了。但是,新的种子下去了之后,新的绳子给你又捆起来了,你又解脱不了了。不断地在造业,虽然过去的业不断地受,受完了就完了,但是你新的业不断地在生出来。这个旧的绳子还没解掉,新的绳子又捆上来了。什么时候解脱呢?没有时间解脱,除非你不造业了。

  “报有生后,果须变易”。这个说了半天,就是说,报不管你是有生报后报,但是受的时候,果跟因中间要经过很多的变化。就像是木头,它水烤干了,就变成炭了,炭的火烧完了,又成了灰。要经过很多变化,然后异熟果才出来。

  那么我们现在这里要了解的,就是说,异熟果它有三个意思叫异熟。这个时间是不一样的,因跟果的时间不是同时的,最少要隔一世,异时。异类,就是说因是善恶的,果一定是无记的。也可以造业在口,受报在身。都是异类的意思。最后,因要成果的时候,中间要经过很多变化,才能够生出它的体 。《俱舍论》有这么一个,它是经部的说法,“由相续转变差别”。不断地转变,不断地这样子各式各样的变化,然后异熟果的体才生出来。那就是要经过变化的。(缺?)

  这么就是讲果报。第一个是异熟果。异熟果我们要知道,异熟果决定是正报。讲异熟果就是讲自己的正报。你假如生在地狱,你受的地狱有情的这个身体是你的异熟果。至于地狱的那些刑具,地狱的那些处所,那个是增上果,不是异熟果。异熟果只是正报,那些依报是增上果。那么,等流果也在正报上的。

  丁二 等流果

  由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心,无记亦然。谓出恶趣已,虽生人中,犹招同等类流之恶果,以十恶业次第配之: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眷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瞋痴惑,比余增胜。

  等流果,我们说什么叫等流?同等流露下来的,就是说因跟果是相等的,就是相同的。那就是善的因感善的果,恶的因感恶的果。这是相同的。那么,这个跟异熟因不一样,异熟是不一样,善的因、恶的因感无记的果。而等流果呢,是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这个是等流。假使你说,你前心起一个念头,是善念,慢慢地去培养它,以后这个善念不断增长。假使我们说念归依上师三宝,开始我们是归依三宝的,有这个信心了。但是这个信心不强,你不断地去念这个,得了加持之后,这个心念,等流果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这是善的等流后来还是善的。但是力量更强了,得了加持了。那么,这个就是等流果,因跟果是相似的。《俱舍》里一个颂,“等流似自因”。似,相似。等流果,是对它的自己的因相似的。善的就是善的,恶的跟它的因也是恶的。那么,这是等流果最起码的一个概念。下边就是比较详细的讲一讲。

  “由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等流。前面的善心慢慢地转化,生起后的善心。那么当然,“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心”。所以说,我们的念头要掌握。你如果念头里边,我经常说的有些事情要掌握自己的心,修行就是掌握心。你把念头、善心不断地去念它,以后等流果越来越大,起极大的力量。我们说念佛,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干干净净的,一个念头不杂地念,将来念佛三昧会成就,那可以顿证无生法忍,那个果报就大了。

  那么,同样地,你恶的念头经常等流的话,你假使开始的时候起个恶念,你不制止它,你还是不断地随喜,不断滋长,这个恶念将来要产生力量会做坏事。有的人他本来是对这个事情就是个贪着,假使说男女的事情。本来是贪着,欢喜看,欢喜听,欢喜接触,慢慢地,就欢喜跟他打堆,最后,会犯戒。这个就是说你恶的念头不制止的话,越来越发展的话,会成大的恶业。这个是说一定要恶念要制止。这是等流果。

  那么,我们还有一个就是说退,碰到困难就退。这个等流果如果你把它继续下去,这个越来越发展的话,以后就经不起考验的。碰到难就要退了,碰到难就要退了,永远不会成功了。所以说,我们要知难而上也是这个原因。要克服这个惰性等流果,不要造成退的等流果。你如果这一辈子退的话,下一辈子肯定退。我们以前到五台山去,有一位,他要准备出家的。但是,跑到五台山就看到太艰苦了,就退了。但是,后来我一查问呢,他以前分配工作到东北去的,看到东北冷得很。他说,这个马在路上走了,走得很吃力,流的汗流下来马上就结个冰柱子,成了个冰柱子,就结冰了。那么,他看了害怕得马上就退回来了。那么,好了,这个退的因素成了后边等流果,到五台山一看,又是害怕,又退了。那以后你修行的时候,碰到困难就退了,碰到困难。不断地退,克服困难的力量就没有了。就是往后退了,退到后来到地狱去了,那就很麻烦了。所以这些等流果,自己要好好掌握。善的要把它积极培养,恶的一定要把它对治掉,不要给它发展。

  “无记亦然”。那么,善的生善的是等流,恶的生恶的是等流,无记生无记也是等流。这是说心理的状态了,心所法。

  那么,在报里边,我们还有一些,果跟因相像的,这也叫等流果。“谓出恶趣已,虽生人中”,假使一个人,他是做了坏事,投三恶道去了。那么,报受完了,生了人中,但是他的坏的业还没有干净。那么,还要遭同等流类的果。虽然做了人了,他的果还跟他的业相同的,这个业还要受。

  “以十恶业次第配之”,以十恶来配的话。

  “寿命短促”,就是说,他假使杀过人,杀过人当然到地狱受报。地狱受报受完了,受报完了做人,应该是好了,解脱了。但是,虽然做人了,寿命很短。因为你杀人家,把人家的命弄短了,结果你自己也受短命的报。这就是同类的。你要杀人家,结果自己短命。

  “受用匮乏”(这个不是“之”,还要加一撇)。受用的东西很少,不够,不够用。那就是你要偷盗,偷盗的果,犯了根本戒,就是要下地狱了。地狱受完了之后,即使生到人间来了,还是受穷,这个受用就不够,总是吃不饱了穿不暖这样子。人家有什么东西你都没有。

  “妻不贞良”。假使你做邪淫的话,你即使地狱受报受完了,生了人间,你的妻子还是不规矩,跟人家通奸。那就是说,你要害人家的女人,你要淫人家的妻女,你自己的妻女就受人家的侵犯。这是同样的报。同等流类的叫等流果。

  “多遭毁谤”。你要打妄语,结果你自己地狱报受完了之后,做人之后受毁谤。无缘无故人家谤你一句什么坏事,你自己莫名其妙。你不要怪人家,怪你自己。为什么?你过去造的妄语罪现在还没受完,该受。所以说,《金刚经》也说的,你念了《金刚经》之后,碰到人家毁谤的话,这个是业报,给你重报轻受。你过去有那个罪,本来还很重的受,给你轻轻受了。那么,这里倒不是念《金刚经》。那就是说,你地狱报,重的受完之后,即使生了人天,那些残余的业还没有消完的话,还得要受,受人家毁谤。这是妄语。

  离间,是“亲眷乖离”。你要离间人家,结果果报,你即使到人间之后,你的亲属还要乖离,不能和合。你要使人家乖离,你自己也受到乖离的果报,这是等流的。

  “闻违意声”,骂人。骂人,人家听了不欢喜。有的人他很会骂人,骂得人家心痛得来比刀割还难受。那么,这样子他很得意,“看我把他痛骂一顿,他现在已经几天吃不下饭”,得意洋洋的。他很高兴。但是,你结果受地狱报,受了之后,即使到人间来了之后,听到的声音都是违意声,都是不称心的声,都是说你不好的声音。那是果报。所以说,碰到这些东西,假使这个人,“我这个人人缘不好,人家都讨厌我,都要骂我,都说我不好。”不要怪人家,就是考虑一下,自己以前造了那个业,现在这个报还没算完。受完了就好了,所以不要去计较那些事情。再一个,多忏悔。

  “他不受语”,绮语。说的话就是轻佻话。那么,你没有威信了。那你现在做了人之后,你说话人家不相信,你这个人说的话人家不来睬你的。所以,有的人说,“他不听我的话”,气得不得了。那你自己考虑考虑,为什么他不听你的话?那自己总有点缺点,过去造的业不好。

  “贪瞋痴惑,比余增胜。”因为这是讲身三口四,下边是意三——贪瞋痴。那就是说,你有贪心的,那后来的贪比人家还厉害。贪么,等流,越来越厉害。瞋也一样,你过去有瞋心,你将来的瞋心越来越多,碰到就发脾气。有的人瞋心大得很,两句话不来就骂起来了,打起来了都会。我看到上海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送回上海了。那时候还没平反,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那么,闲在家里,我在平台上看马路上两个自行车一碰。碰倒了之后,都没有受伤就好了嘛。结果一个人把他抓住,马上两个耳巴子打过去了。这个瞋心太大了。你自己,两个人碰嘛,都不好嘛。怎么你瞋心那么大呢?瞋心大的如果碰到对方一个瞋心更大的,你就要吃亏了。所以说,瞋心大,你等流果瞋心更大。痴假使大的人,你等流果,痴就更大。所以说,我们贪瞋痴发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对治。对治——把它小下去。如果你不对治,顺了它跑,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将来贪心大得不得了。瞋、痴——愚痴也越来越大。这个对修行,极大的障碍。不但是修行有障碍,贪瞋痴大了之后,受的果报也不好,在人间那是讨厌。这就是说,你的贪瞋痴的烦恼比其他的人要特别厉害。那就是等流果。

  颂 善恶或无记 同等类相续 以十恶对观 善流则异此

  善的,或者恶的,或者无记的,它的果,从它相同的类,同类的相续下去,这叫等流。善的发展善的,恶的发展是恶的,无记的等流下去还是无记的。那么,这里是以十恶业来看。杀生的寿命短促,偷盗的受用匮乏。那么,你善的反过来。那个做十善业道的,那么是放生了什么的,不杀生的,那就寿命越长。所以说,有的人要求长寿,就赶快放生。过去你造的业不知道,但是现在你赶快造一些善业。造善业再求三宝加持,能够转成马上现世可以加长你的寿命。当然还要修一个法,我们的长寿法就是这个法。长寿法就是法的威力,然后加你现世的一个——培福,把福气转成这个寿命,都可以转。但是,你没有靠法的力量,现世要转,你有困难的。这是等流果。

  丁三 增上果

  此由正报所感之依报也。譬如多杀生者,外器世间,饮食药果,微小无力;不与取者,常值旱潦,果实鲜少;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若妄语者,农事船业,虚而不实,少兴盛等;离间语者,地不平坦,高下难行;粗恶语者,地多株杌,荆棘瓦砾等;若绮语者,果不结实,或非时结实等;贪心者,一切胜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疠灾害兵戈等;邪见者,于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颂 增上谓外缘 是正报所依 世人不了此 缘劣怨他人

  下边,第三个,“增上果”。异熟果,等流果这些讲的都是正报,都是在自己的报身上的。那么,增上果,是依报,是环境。“增上果——此由正报所感之依报也。”这个正报前面讲好了,那么你有正报必有依报。假使你生在地狱里边,你的身体就是地狱的正报。那么,地狱的环境,刀枪等等的,那些火山、刀山这些都是依报。这个依报是共受的,不是你一个人受的,很多罪人都同样受那个果报。而正报,当然是可以各了各的。这个依报是增上果。

  “譬如多杀生者”,也是十恶业道。假使你多杀生的人,假使你杀生多的,杀业重的,“外器世间,饮食药果,微小无力。”那么你假使杀生多的,你感到的报,这个器世间里长的饮食也好,它长的药也好,长的果也好,都是小得很,力量很小。这个饮食吃下去不能营养,这个药吃下去解不了病。那么,就是说你过去的杀业重,感得的这个增上报如此。

  那么,假使偷盗的人,“不与取者,常值旱潦”,假使你是过去偷盗的报的,那么当然恶趣受了报之后,即使回到人间,你种庄稼的话,常常遇到要么就是天干旱,长不出来,或者大水漂了。这是你种了庄稼得不到收获。假使做生意的,就是生意会失败,赚不到钱,或者是蚀本,等等。都是因为过去的偷盗的关系。“果实鲜少”,长的果实很少。就是你种了很多的地,结果收的收成比你下的种子还少,那不是蚀本了吗?如果碰到大旱灾,那一颗也收不到。

  “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假使你是过去有邪淫的业的,那么感的器世间都是脏东西,污泥的粪秽,处的环境不好。那么,我们说有的人住的环境,住在一个很不好的环境里边,到处都是粪,一个厕所了等等。这个厕所还不是新式的卫生间,是泥坑间的粪堆堆,臭得不得了的。那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过去业报所感的,也不要自己埋怨。“心所不乐”,那你碰到的环境都是心里不欢喜的脏环境。

  假使妄语的,“农事船业,虚而不实。”妄语就是说话不老实,假话。那么,你去做事情,作生意也好,什么也好,都得不到果报。“少兴盛等”,赚不了钱。

  离间语的,“地不平坦,高下难行。”你要离间语,那么你这个感到报,地都是高高低低不平,不好走。那就是不通畅了,把你离开了,那个地方你不容易过去了。

  粗恶语的,“地多株杌,荆棘瓦砾等。”粗恶语的,假使你要多骂人的人,他的增上报,地上都长那些株杌,就是那些小树枝;荆棘,有刺的那些;瓦砾,就是瓦片片,烂石头等等。就是粗劣不平的,走下去脚要痛的。那你骂人,使人家心痛,你现在走路就脚痛,走不动。

  假使绮语的,“果不结实”。绮语就是无义之语。那么你说的无义之语,就是不感好果的话,空话,甚至于不好的,妄说的话,那感的果报就是你果报不结实。种了很多的果树都长不出来,长了一点点,不能吃的。“或非时结实等”,本来是夏天结果的,或者秋天结果的,你到了冬天结果,或者春天结果。那就结不好,时间不对头,就结不好。

  (10A)贪心重的,那么“一切胜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你要贪心重,就想好,但是,恰恰这个果报反过来的。你要贪心大,一切殊胜的事情,一年一年、一月一月、日夜地把你减下去,把你衰败下去。你越是贪,越是衰败。我们说为什么饿鬼要饿得来饭都没得吃,就是贪心大。你看,我们就看目犍连的母亲,她过去在世的时候贪心大,感了饿鬼报。结果做了饿鬼之后,目犍连尊者把一钵饭给她端过去,她一个手拿饭吃,一个手还挡住,怕人家来抢她的饭吃,这是贪心大的表现。结果,没有吃下去就化了火炭,里边的火一烧成了炭,不能吃了。这个贪心,就是这么一个事情——那些好的事情都要衰败。一年一年地衰败下去,一月一月地衰败下去,一天一天地衰败下去,不断地往下。

  瞋心大的,“多有疫疠灾害兵戈等”。凡是瞋心大的,就总会碰到疾疫灾、灾难、打仗、或者是土匪抢劫等等——瞋心重就会受这些报。

  邪见的呢?“于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邪见的人,世间上好的那些——物质、或者是矿源,都慢慢地隐下去了,好的就没有了。我们以前看到古代,两个国家送礼的时候,黄金几百两,好象是很多。现在我们黄金看到很少,看到一两黄金是了不得了,很少看到了。那就是福报不够了。这是邪见的报。那么我们说,当然,主要是邪见,其他的福报当然也有关系。

  我们在开始——这个世界才成功的时候,地球才成功、才造成的时候,光音天5的天人,他看到这个地上很好玩,他来玩。玩的时候,那个时候地上一层皮就像奶饼一样,非常好吃——地肥6。那么,那个天人他看到这个东西很好,尝尝味道看,一尝很好吃——就拼命吃。拼命吃了之后就没有了,吃完了。吃完就长其他东西,其他东西——地饼,像个饼一样。本来是地肥,就像牛奶的奶油一样的东西,这很好吃。后来就是皮了,表面一层皮,也是很好吃。但是你要贪吃的话,也没有了。后来长粳米。粳米,就是自然香稻——不要种的稻,很好吃的。最后也是贪吃,一吃,好,这也不长了,要自己种了,那么越来越差了。那就是说我们的业报,感到这些世间上的一些好的生源都慢慢地隐没,不见了。这是增上缘。

  “增上谓外缘,是正报所依。”增上果,是讲外缘的,就是我们的环境。“正报所依”,是我们的正报——这个报身所依靠的这个环境,也就叫依报。“世人不了此,缘劣怨他人。”世间上的人没有学过因果,就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碰到环境不好,就怨人家,怨天怨地,说自己碰到环境不好,没有碰上好运气。所以人家什么都比他好,人家碰的运气好。他自己到处都碰壁——他不知道为什么碰壁呢?还是自己造的业的关系。那么这是第三个,增上果。

  丁四 士用果

  总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如力田之于谷麦,加行之于道果。

  “士用果,总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士用果就是说——“士”就是士夫,我们以这个人为的力量造作的而得到的果报,叫士用果。那么,这个士用果,举个例,“如力田之于谷麦,加行之于道果”。“力田”,有田,有气力,那就耕种,那么将来你感的果报呢就是五谷丰登,稻、麦。那么这个就是士用果。你下了功夫,春天耕地,夏天除草等等。汗水花了很多,气力花了很多,结果,报就是这个士用果。那么这是世间的士用果。出世的,你去修加行,将来证果证道,这个也是士用果。这是道果。也是我们下了功夫,加功用行而得到的,这是士用果。

  丁五 离繋果

  依涅槃之道力,而证显之者。涅槃离诸繋缚,故云离繋。

  颂 士用造作力 离繋道所显

  前面的异熟果也好,等流果也好,增上果也好,士用果也好,都是有为的。那么离繋果呢?无为法。离繋果是“依涅槃之道力,而证显之者。涅槃离诸繋缚,故云离繋”。就是说我们用这个无漏的慧,把烦恼断掉了。本来烦恼把他捆起来的,现在把这个烦恼的捆缚断掉了,断掉了显出来的这个涅槃性叫它离繋果。打个比喻就是天上的乌云,把它拨开了,现出太阳光来了;或者一个太阳都现出来了;或者太阳现半个;或者一个小块块,总是太阳是见到一些了。那么这个,证到的就是离繋果。那么什么叫离繋果呢?就是把烦恼的繋缚用无漏的慧把它断掉之后,因为离繋了而现出来的那个无为法,叫离繋果。那么这是无为的果。前面三个是有为的果,这个是无为的果。

  果有五种,因有六种,缘有四种。那么,这个里边就讲五个果。前面的因、缘——我们不是讲《俱舍》,就不能讲得太仔细了。

  那么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一个,要明业果里边,并不是一般老婆婆都能讲的那个好有好报,坏有坏报之类的——固然这个也是的,但是好的因、善的因得什么好的报,这个里边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恶的因又得什么苦的报,也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当然,这个里边,这里讲的也不多了。 《地藏经》,其他的,《广论》里边讲的更多。《俱舍》也讲了不少。那么这里只辨了五种的果,有是异熟果,是本身受的;有是等流果,前辈子造的因,跟现辈子受的果有相同之处的;也有增上果,是环境的;也有是士用果,自己加功用行而得到的;再一个离繋果,得道之后所证到的无为法。一共,果有这么五种。今天我们主要是讲这个。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昨天有人问,在这个下士道修法,在《科颂》里边——《科颂》里边四十三页,倒数第三行,第四行的两个字——它就是说“盖心如小儿,须以无常等观作夏楚,威吓他,警策他,他方能听从教训”。这个“夏楚”,什么?夏楚是一个老师打学生的一个木条子,这个古代的学校里边老师责罚学生的那个荆条,这些东西。“楚”就是荆条,荆条就是有刺的树,这个条子打学生的,那就是说体罚了,那么就用体罚的方法来威胁他,警惕他。那就是这个意思。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九讲

  昨天我们讲了五个果。这五个果一个是善的生善的,恶的生恶的。因是善的,果是善的;因是恶的,果也是恶的。还有一个异熟因感的异熟果,这是前面讲的。异熟因,它要经过时间的推移,另外要变化的;另外一个,是不同类的,因是善恶的,果是无记的。那么异熟因感的果就是异熟果。最后一个,离繋果,它是一个特殊的,它本身是无为法。无为法,它不是六个因生的。因为要生出来的东西,这个果是有为的果了。有为的果可以生出来,无为的果不是生出来的。那么六个因就用不上了,这六个因都不能感这个离繋果。离繋果是证的。证的就是说我们天上的月亮,本来是有的,不是生出来的。但是乌云遮掉了。把乌云拿开,那月亮就现了。所以这个离繋果,并不是六个因生出来的,是把那些烦恼去掉之后自己就显出来的。所以说离繋果不是六因所生,而是这个道所证的。所以说,这个离繋果虽然是一个果,跟六个因没有关系的,是修道证到的果。

  这五个果里边,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跟异熟果是有为法,离繋果是无为法。我们把六个因跟五个果的关系看一看,把五个果的情况就可以了解一下。

  在这个里边,昨天有人问,在增上果里边,贪心所感的是“一切胜事,年月日夜,转衰微等”;最后一个邪见所感的“于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有人认为是一样的。那么,一看,字就是不一样的。世间的“胜”的事情,贪心所感的果——假使你是地位高的,做大官的,或者大富的,或者是身体很好的,或者是什么的,但是你因为过去贪心的这个缘故呢,就慢慢地就衰下去了:身体就坏掉,多病;坐的地位高的,垮下来了;有钱的变穷了。这一类就是贪心大的增上果。那么这个邪见的增上果呢?世间的胜妙生源,那就是世间的物产,包括矿源,地下生的东西,都越来越差,甚至于宝贝东西就不见了。这一类属于是邪见的增上果。两个是不同的。

  那么还有异熟果的问题,一般说,最少是隔一生。异熟果就是说,或者是生报,或者是后报。后报就是说第二生、第三生以后的。但是也有这么说的,现世也有异熟果。那就说属于这个士用果里边的隔越士用果,那就是说农民种地,感的收获,也可以叫异熟果。但是这个正规的是士用果,是时间隔开的士用果。有人也叫它异熟果,也有这个说法。那么,我们把前面的五个果补充一下。

  丙二 四报

  现在我们讲报。报就是受报的时间的问题了。一个是现报,一个是生报,一个是后报,一个是不定报,一共四种。受的报有四种。

  丁一 现报:此生作业,此生受报。

  我们经常听到世间上骂人“你受现报”,“你这一世要现世报”。那就是说当下,这辈子你就要受报。那是骂人的话,咒人的话了,就是希望你这辈子就受报。那么实际上,这个现报是有的。这辈子做坏事,或者做好事,这辈子就受报。这个我们看的很多,我们经验上有的。就看到有的人小孩子生下来,算命非常好,这个是什么都好的,又富贵又长寿的。但是他德行不好。德行不好呢,到他老了之后就很穷,并且是短命。所以这个,现实我们看到的很多。(缺)

  又长寿又富贵也是很多。那么我们说,袁了凡的《四训》那本书里就讲这个道理——你要好事做多了,这辈子可以感报。那么《俱舍》里边又讲了一些如何这一辈子感报的,那就是说在三宝、父母之前培福,尽量培大福,都是现报。那我们假使这辈子要改善我们的命运呢,最大的福田,在家的就是父母,出世间的就是三宝。在这个地方培福的话可以转变现世的命运。这个是现实的。而且我们看到很多例子,那是现报,这辈子造业,这辈子就受报。那么害父母的,一般说这辈子都不好。那么我们以前讲过了,打佛像的,在文化大革命里边打佛像的,都是现报,这辈子都是受了很不好的报;或者是生了一种不治之症;或者是——就是我上次讲的,他本来是文革组长,因为是亲手打了佛像,当下就转成现行反革命——活活打死。所以这些现报,我们留心一点去观察,很多很多。

  丁二 生报:此生作业,来生受报。

  第二种是生报,这是最普通的。这一辈子做了坏事,下一辈子就要受报;这一辈子做好事,下一辈子受报。我们在这个历史上就看到:白起,秦国大将,坑杀这个四十万赵兵的。后来,他死了之后,某个地方有个猪,白猪,它的皮上就印了“白起”两个字。那就是说杀人很多,他的华报呢是在投猪了,将来还要受地狱的苦。那么他做猪也是偿报的,他生下来就是给人家杀的,养胖了就杀的。那么这是杀业的报,这是第二辈子的。历史上也很多。我们以前有一个《二十四史》里边的一些报应的记录,有一位居士把它摘下来的。那并不是佛教的书,是儒家的书里边讲历史的,里边讲因果报应的就很多很多。这个书我们以前看过,现在好象没有看到这个书。这个书也很好。

  丁三 后报:此生作业,后后生受报。

  另外一种是后报。这个报,就是说,这辈子造了业之后,现报没有受,第二辈子生报也没有受,要第三第四世以后慢慢受的,叫后报。

  丁四 不定报:此生作业,不定现、生、后、何生受报。

  还有一种是不定报。这一辈子造了业之后,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受。如果因缘到了,可能现世受,也可能后世受,也可能再后世受,也可能你好好忏悔之后,多做好事就不受。这是不定报。

  那么报,就有这么四种,那就是跟前面的果配了。果是这样子的果,但是什么时候受,那就是时间的问题了。或者是现世受,或者是第二世受,或者是再后世受,或者是不一定。那么这些就是受报的时间。

  颂 或此生现报 或报在来生 或后后生报 或不定何生

  引满诸缘异 故报时差别 报快祸福浅 报尽祸福深

  罪报要求急 福报回众生

  下面那个颂。“或此生现报”,这是属于现报的;“或报在来生”,生报;“或后后生报”,第三生之后受报的都叫后报;“或不定何生”,或者这个业它还是没有这个定下来。前面三种,现报也好,生报也好,后报也好,是定业,决定了的,决定要受的。但是时间,就是或者现在这一世,或者是后世,或者是再后世。定业,已经决定的。那么后来那个,不定业——不定业就是说这个业,还没有决定什么时候受。假使你再做些坏事呢,这个业就是现世会受;假使你作些好事,这个业可以拖到后头受;甚至于你修忏悔法,这个业就不受了。这个就是不定业。

  “引满诸缘异,故报时差别。”那么报的这个时间有差别,什么原因?引业满业有不一样。那么什么叫引业,什么满业我们等一下讲。

  “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这跟我们放高利贷一样的,你早一点受了报之后,受的害要浅一点。假使做坏事,你马上现报了,虽然很惨,但是毕竟后边的苦的事情要少受很多。如果你报得迟了之后,那地狱里的苦就不断地要受下去。所以说一般的求报,早一点受要轻一点。那么好的报也是,你要是福报,你做了很多好事,你只求这一辈子发财。那么这一辈子固然你也发了财,但是这个财发得很小。如果你不求这一辈子,要后一辈子再受的话,那这个以后的富贵要大得多。所以说你越是早受,这个报的要少一点了。

  “报迟祸福深”,假使报迟的话,这个受的害,或者受的福报要大。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他好象是气不过,某些人做了很多坏事,结果他还是蛮好,这辈子他还是活也活得蛮长的,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蛮好,甚至于地位也很高,好象说没有报应。但是你不知道,他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受报,因为他过去的福报大,顶住了。但是他这个造的坏事,这辈子不受,到那个下辈子或者更后辈子受的话,那就高利贷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越滚越大,那将来受的时候就特别的严重。所以报得迟并不是好事。

  那么也有些人,我们看到他是很好,做了很多好事。但是这辈子还是蛮穷的,家里环境也并不好,那么这是不是报应不实?那是他过去造的这个不善的业太多了,还顶不过去。但是他造的善业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受,他下辈子、后辈子受的话,却是越滚越大,那个福报就无边大了,比现在受要大得多。所以报得快报得迟,不要起这个分别心,反而迟一点好,不要求现生马上就受报。

  我们现在的很多的佛教徒,都是求现世的。他培了福供养了之后,就希望这一辈子身体健康,家庭是平安,或者是做生意发达等等。能不能满愿?好好地求,三宝面前供养,会满愿。但是你要知道,你现世满愿之后,这个福报并不大;如果你回向后一辈子的话,那福报就无边大;如果你回向成佛的话,那么福报就遍虚空尽法界,那就无边的大了。

  “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下边就是教我们了。“罪报要求急”,造了罪,有的人就害怕,不想受,净往后推,越推罪越厉害。所以说真正聪明的人,造了罪之后要赶快受。赶快现世受了之后,以后就不受了。现世不受的话,以后越推越迟,越推越厉害。所以说真正能够知道业报的关系的人,造了罪就希望赶快受报。但是初学的人又受不了,怎么办?就求菩萨加持了,就暂时不受。但是赶快修忏悔法,使这个罪,把它给消除,或者是减轻。

  “福报回众生”,当然这个福报我们说回向自己,那就是这么一点点大;如果回向一个家庭,那么稍微大一点;回向一个国家,那么更大一些,但是都是不太大;如果回向法界众生的话,那个福报就遍法界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要福报大,要回向法界众生。有的人说,“我好容易培一点福,辛辛苦苦花了很多钱培了福,回向法界众生,那等于说一百块钱在法界众生一分的话,一个人拿到多少呢?一点点大。那我自己一点也没有拿到,也剩了一份。法界众生无量无边的,一百块钱分下来,可以说等于是零嘛。那不是划不来吗?”——并不是这样子。如果你一百块钱回向法界众生的话,每一个人得到的都是好几百块钱。并不是说就少了、分掉了。福报回向越多越大。所以说我们真正那个懂因果的人,罪报要求急,福报要回众生。这样子罪报就小,福报就无边大。

  那么这里就讲的一个引、满业。我们说造业有两种:一种是引业,一种是满业。引业是什么?我们造这个业,将来引我们投什么生的。假使投人身,或者是投畜生的身,这个看你什么业——作的善业人天身,作的恶业是畜生身——这个业是决定你生哪一趣的。假使你这个业是做狗的,那么这个业就是引导你到狗胎去的。满业,你做了人之后,或者是做了狗之后,你在人中受到的一些遭遇好不好。假使这个引业是人,是好的,是人的引业。满业也是很好,那么你这个人生下来,又是长得好,又是身体好,又是聪明,又是长寿,又是福报好。那么假使满业不好,虽然你做了个人,但是很穷,又笨,又是残缺,甚至于短命。那就是好容易得了个引业是人身,但是满业不好,这个人也做得不理想。

  我们最近收到一封信,一个母亲,她一个小孩子养下来就是缺乏智能的,就是白痴之类的,又是残缺的。那就是过去造的业很厉害。虽然得了人的引业,但是从小是多病,又是不知道——人的智慧没有的,一天到晚发脾气。他的母亲敬佑(川俚)他,动辄就发脾气、摔东西,这样子一个人。后来,母亲很痛苦了,就念佛。念佛之后也教她这个孩子念佛。这个孩子,他也总算有佛的加持了,懂一点事了,对母亲不发脾气了,甚至于体谅母亲了。但是,他业报重。最近他们写信来他说浑身痛,痛得是受不了,寄了五百块钱来,叫我们给他回向生西方去了。这个我们是不能做了。佛教怎么能叫帮着人家杀生呢,叫他早点死生西方?那么,我们还是要给他回向这个——回向他能够现生除苦,下一辈子,报尽之后生西方。那就是说虽然得了人身,满业不好的话还是不理想。

  再有一个,就是我们以前一个侄儿子的朋友,他家里母亲一年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子,正月生了一个,十二月又养了一个。那个女人就最怕老,她说孩子多了要老的。这样再也不敢生了。结果她又怀胎了,赶快要打胎。一打,吃了那个药下去,胎倒没打掉,把那个胎儿的脑子打掉了。最后养下一个女孩子,后脑没有,那就是个白痴了,什么都不懂的。只晓得吃、大小便,此外就是个动物,比动物还差。动物还知道找东西吃。她什么都是要吃就哇哇叫,叫了之后她母亲就给她吃,吃了就睡觉——这么一个人。后来养到十四岁,那个女人的特征都出来了,她母亲也实在受不了了。她父母最后怎么办呢?一包安眠药把她送走了。

  所以说你得了人身,你没有好的满业,这个人身也不圆满了。我们前面讲的要暇满的人身。得了人身要有八有暇、十个圆满,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们现在在座的基本上都做到暇满人身了,那么对于佛法如果再不努力的话,这辈子过了之后,以后再要得到这么个身,那就很不容易,很困难。

  再说畜生业的话,假使不好的业,假使引业是狗,它投了狗身,它的满业很好,就像西洋的叭儿狗。我们在澳大利亚就看到,他们狗,非常爱护,不能打狗的,打狗警察要干涉。狗的主人出去了,有狗的旅馆,狗可以住旅馆。还有狗医院,狗医院的代价,很高很高的,要收。那么他们狗吃什么呢?罐头、牛肉等等的,牛奶之类的,比我们国内的人吃得好得多。那么,它毕竟是一个狗,再生活舒服也是个狗。那是说满业好,但是引业不好。那么也有引业不好的狗,但是满业也不好。那就是那些最糟糕的狗了,养下来没有人欢喜,长大了就给杀了吃的。那我们以前在上海,不晓得哪里,附近一个杀狗的,专门杀狗的。每天晚上哇哇狗叫,就是在宰狗。那些狗就是很糟糕。本来狗人家不吃的,但是这些狗是供人家吃的狗。那么,它就是引业不好,满业也不好。

  这就是“引满诸缘异”,引业跟满业,它的不同,这个报就千变万化。

  乙二 黑白业之取舍

  下边我们是黑白业的取舍。那么我们前面把五个果四个报都讲完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做?主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业报的事情要知道取舍。懂了业报之后,就是说好的业要造,不好的业不要做,那么你才得到好的这个后果,否则的话就不堪设想。那个果报来了之后,你要逃避也逃避不了。那么该怎么取舍呢?

  丙一 十善应取

  它下面就说十善。我们这个标准,十个善: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就是说不杀、不盗、不淫,在家就是不邪淫;口四,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离间;意三,不贪、不瞋、不痴——正见——不痴就是正见。

  丙二 十恶应舍

  那反过来十个恶,就是这个杀、盗、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还有贪、瞋、痴——贪瞋邪见。这一个,造十个恶就决定受恶道的苦;造十善,人天的报。所以说我们知道业报之后,那就是赶快在因上要下工夫。因上做成了,你要逃避果报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要因不做坏事,尽量做好事,那么果报决定好。所以下边就是叫我们造业的时候要知道取——取善的;知道舍——舍恶的。

  那么下边就是一个表,表就是说,造十个不善业的有什么坏处。那么,我们经常看这个坏处,就不敢造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过患,那就会造。一贪,就说个贪,贪色,贪财,这个你受用,当然很舒服。但是知道,你受用之后将来受的报是什么?如果你知道将来的报的话,你受用得也不高兴,(10B)不敢受了。

  这个讲什么?假使你说抢劫人家的财物,或者是因为抢劫而杀人的,那么你当然,这一辈子假使你抓住了之后也要枪毙。万一没抓住,你把这个财用了,尽量挥霍,好象很舒服。但是你知道下辈子是地狱。下辈子地狱,你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如果你很快死了,你马上就入地狱。等于说一个人快要枪毙了,或者快要杀头了——古代杀头之前要给他大吃一顿,酒灌得醉醉的,最好的饭给他吃一顿。但是这一顿饭他吃了舒不舒服?一点也不舒服!根本吃不下去。吃饱了之后就杀了,那有什么好呢。那如果你懂了因果的话,你现在用非法的手腕拿来的钱财享受的时候,将来下地狱的苦比杀头还厉害。那你这个享受有什么味道?一点味道也没有。所以能够知道过患的话,那你做坏事就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做——当然不要做了。那么造十个恶业道有什么坏处呢?下边就讲了一些。这是总的,不是一个个分了说。

  十不善之过患

  恶名流布,智者所呵,乐少苦多,远善近恶,死时生悔,后堕恶道,世世积集,久则难治,从冥入冥,常在三途,难得出离。

  “恶名流布”,做了坏事现生你这个名气就不好,大家知道你是坏蛋。

  “智者所呵”,有智慧的、有德行的、有道德的,他要呵斥。那就是坏人。

  “乐少苦多”,你在这一辈子生活,因为大家不欢喜你,自己做了坏事,心里也不安逸,你做了坏事心里决定是不会得很坦然的,所以说你做了,这一辈子活在那里,快乐的事情很少,而苦是很多。

  “远善近恶”,因为你是个坏家伙,专门做十恶的,杀、盗、淫这一类的,绝对善人不会跟你亲近。跟善人不亲近,接近恶人了,越恶嘛越坏。你亲近的都是坏人,那越做越坏了。

  “死时生悔”,活的时候或者是不知道——不知因果了,他以为是这样子便宜了。但是死的时候,死相现前,这个时候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说死的时候怎么会悔呢?一般人呢,我们在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是非常忙碌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官,它不断地接触外境。就像新闻记者经常采访这个新闻一样。采访的新闻,交给第六意识,它是编辑,不断地编那些新闻。所以他头脑里边都是充满了这些东西。一到这个临终的时候,眼睛、耳朵、鼻子它不工作了,外边的新闻记者,他不采访了,新的新闻没有了。那么第六意识还没走,它就翻旧帐了,把这一辈子做的事情,好的坏的都会现出来。就在梦里一样的,现出很多的——造的恶业的相都会现出来。那个时候就悔也来不及了。那我们说死的时候,不但是心里会现,他甚至行动上还会表现出来。

  我们说这一个,这是海公上师讲的,我们也讲过几次。四川有一个以卖鸭子成大富的,鸭子大王,他是开了个鸭子行。年轻的时候做这个生意,慢慢越做越大,最后开鸭子行,成了个大富。他富了之后,他就是因为富,吃得很好,很胖。很胖呢,走路就是一摆一摆的,已经像鸭子了。那么胖的人怕热,他家里条件很好,有个荷花池。荷花池里边呢,他就是夏天,他就把一个藤的躺椅了放在荷花池里边,身体泡在水里,头在这个水面上,这样子泡里边阴凉了。那么跟鸭子一样,鸭子爱游水的,他也欢喜水。那么他后来临终的时候,人家问他有没有临终遗言了,要嘱咐什么事情,他就发出鸭子叫声“嘎、嘎”。好了,死掉了。死掉之后那是肯定投鸭子去了,已经鸭子的相都现了。那么他心里边现的那些相人家还不知道,就是身口上已经慢慢、慢慢地不断接近鸭子了。那就是说临终生悔。

  那么,“后堕恶道”,死了之后决定生恶道去。

  “世世积集,久则难治,从冥入冥,常在三途。”因为你近了恶人,远离善人,那这个恶的习气、烦恼一辈一辈子地积下去,这个越积越厚,你要对治就困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习气。这个习气都是无始以来积集下来的,要改很难。有些人他某些事情非要这样不可的,你叫他改的话,他是改不过来的,甚至于跟你起矛盾。那么这样子的话,你这个坏的习气越来越多的话,“从冥入冥”,越走越错,越走越黑,这个光明的就看不到了。那就是跑不出来了——在三恶道里边永远地沉沦下去,越往越下了。“难得出离”,要出来是极度困难的。

  又自不护爱,自树敌幢,安布苦具,坑陷机关,相易淫杀,自贼其身,累及父母,妻子朋党,连类灾害。

  那么他有些人,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那就是说不知自爱了,作人就是专门是去做坏事,不知自爱。“自树敌幢”,因为你要去侵犯人家,就造成很多的敌人。本来人家都是跟你没有什么相干的,因为你去损害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人家,结果,把那些人都成了自己的敌人。到处是敌人的话,你这个生活就过得不舒服了。如果到处友人,都是朋友,那个生活心里很舒服的。到处是敌人,即使他不害你,你时时刻刻要防着他,那心里不会舒服。“安布苦具”,那么这个人,他要做坏事了,“安布苦具”,就是害人的苦具也好,打野兽的苦具也好——“坑陷机关”——都是抓野兽的东西,做这些。做坏事越做越坏了,将来的果报就不可说。“相易淫杀”,那么你要害他,他也害你;你杀他,他杀你;你淫他的妻女,他淫你的妻女——互相地调换。那就是说你自己做坏事,人家看你是坏人;人家也很多坏人,也来占你的便宜。这样子互相地淫,互相地杀,都是,受害还是自己。如果你不做这些事情,人家也不会——没有这个果报,不会自受。“自贼其身”,这是自己害自己了,不但害了自己,还要害了父母,妻子。他的朋友、亲戚等等,都会连累、受灾害。

  又毒药虽少,久则杀身,负债虽少,渐渐滋息。

  这下边总结,“毒药虽少,久则杀身,负债虽少,渐渐滋息”。我们说这个毒药,少吃一点点,吃鸦片一样的,你少吃一点好象精神很好,也没什么坏处。但是吃久了,那就不行了,这个身体就跨掉了,不吃鸦片的话那人就活不了了。鸦片如此,其他的毒药砒霜更糟糕,吃下去马上就七孔流血就死掉了。我记得以前,在那个解放前,上海有些要饭的,冬天他是光了个背在那个冰天雪地里要饭——装可怜相。他们说他们(要饭的)都是吃了砒霜的。少吃一点砒霜可以产生热量,所以不穿衣服,上边不穿衣服也过得了。但是这样子砒霜吃多了,毕竟哪一天发了之后会死的。还有一些,就是说,“毒药虽少,久则杀身,负债虽少,渐渐滋息”,有的人,他借钱,借钱呢,虽然你借的少,但是你高利贷,慢慢慢慢地利息加上去,弄到后来你还不起了。所以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坏的事情,不要看着这个事情小,就做。如果坏的事情,你认为小的,做呢,将来这个事情越做越大的话,你的习气越来越厉害的话,那么再要止就止不住了。

  十恶应舍,十善当取,云何为善,反十恶故。

  “十恶应舍,十善当取。”那么看到这些果报,这个十恶的事情应当不要做了,一做的话那你自己害自己,要受那个报。那么反过来,十个善要取。“云何为善?反十恶故。”什么叫十善?把十恶反过来,十恶是杀、盗、淫,那你反过来是不杀、不盗、不淫。十恶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你反过来就是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十恶是贪、瞋、痴——邪见,你就是不贪、不嗔、正见。那么以这个十恶来做,就反过来;他恶名流布,他(行善)就好的名气流布;智者所呵嘛,智者赞叹了。这个大家把它反一反就行了。

  《地藏经》: 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 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 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么这里我们引一段《地藏经》的话,这个《地藏经》当然是藏地的《地藏经》了,我们这个《地藏经》有没有这个话我也没有去对过。那么为什么引这句话呢?就是我们很多挂名的佛教徒,他自称是大乘,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十善一点也没有做。那么这样子的自称大乘的人,《地藏经》对他一个很好的评价。是怎么说呢?它是这样说的:“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这是赞叹十善。你只要做十个善的话——我们看起来十善是人天乘的事情,但这是个基础——你假使十善的基础有了之后,将来成佛还是有可能性的,就是“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这是《地藏经》的话,不是我们自己说的话。十善业道是成佛的基础,没有是它成不了佛,有它将来慢慢证上去,会成佛,十善业道可以成佛的,将来。

  “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假使有些人,我们要成佛——这就是说我们要成佛,大乘的人一定要行十善,不要看不起它,以为是人天乘。有的人就是自己好事不肯做,故意说大话,他说,我是行菩萨道的,大乘菩萨。这是十善,人天乘的,那是世间的法,我不做。那么这样子说的话对不对?《地藏经》就批判他:不对。这个十善业道可以成佛的,并不是人天乘。假使有的人,他不愿意做十善业道,他在活的时候一个善事也不肯做,他反而这么说:“我是大乘的,我求的是无上菩提。这是求人天乘的,我不做的。”这样子的人,《地藏经》怎么说呢?“至极诡诈”,是一个诡诈的人。“说大妄语”,大妄语的人,不是小妄语,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他这个话,是在一切佛面前来欺骗,也欺骗世间人。说的什么?断灭语,就是叫大家不要做好事了。“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这样子的人命终之后决定堕落三恶道。那就是说我们世间上有些人就是说认为十善业道是人天乘,我行大乘的是不要做的,那就是恶取空了。这些人有没有?有的!那么《地藏经》就再再地警告我们,即使要成佛,不能离开十善——这些事情要做。

  那么,还有这个《广论》里边,我们佛教里边有三个事情是决定的,这三个事情决定的(见海公上师《科颂讲录》第50—51页),大家听一听也有好处。

  三决定见

  一、求一个众生不是过现父母者,没有。

  二、真谛实相中,求一丝毫安立的东西,没有。

  三、俗谛缘起上,求一点非因果者,没有。

  一个,求一众生不是过现父母者,无。它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父母。这句话是不是的?绝对正确。它说在整个的法界里边,你要去求一个有情他过去没有做过我父母的,有没有?没有。这是经里的话,就是说一切有情决定都做过我的父母,没有做过的没有。这是第一个决定——定的,是没有还价的。

  第二个决定,真谛实相中,求一丝毫安立者,无。在胜义谛里边,要求一点点有性的话,决定堕落,没有一点安立的,名言安立是没有的。

  那么反过来说,世间法里边,在世俗的缘起里边,要求一点脱离因果关系的东西有没有?没有。那就是说在整个世间的一个世俗谛里边的一些缘起,都是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是没有的。整个是个因果网。所以说我们在世间里边做事情,你想逃脱因果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世俗谛里边全部是因果,要求一点点不是因果的东西,没有的。这是佛说了的话。所以说我们不要忽略这个问题。既然我们在这个世间上,这个因果必定要重视。

  再一个,有的人说:“我们求的佛教是空,这个因果是世间法,我们不求这些。我们要求一切法空。你如果求因果的话还是有了,你搞了半天超脱世间的空还没有得到。”那么这个话我们又如何地批驳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广论》里边有这么一段,它说“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假使有的人说他开悟了,空性他决定知道了,已经掌握好了。“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但是,他对世俗谛上的业果的问题呢却没有决定的信心。“不慎重者”,对业果并不注重。“是乃颠倒了解空性”,那么这个人所谓的开悟,错的,并没有真正开悟,是颠倒地了解空性。真正开悟的人决定是重视这个因果的。“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真正了解空性的,空性就是缘起了。真正知道空性决定知道缘起。知道缘起之后,一切因果肯定是一丝不苟的。

  所以说,我们看过去的大德,印光法师,弘一大师等等,对因果都是一丝不苟。真正了达空性的人对因果是非常注重的。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而有些人说自己是空,什么酒肉穿肠过了,什么这个贪瞋痴就是这个戒定慧了等等,生死就是涅槃了——话说得很高,但是他对因果不注意的话,那就是没有真的开悟。我们说“生死就是涅槃,这个淫盗痴就是戒定慧”,这个话对不对?真正开了悟的人,他已经把这个执着心都除掉了,都是空性,当然是一样的了。贪瞋痴本性是空,戒定慧本性也是空,生死本性是空,涅槃本性也是空。从这一点说是一样的。但是,没有证到空性的人,你说这个大话,而把这个因果忽略了,那你是错了,没有开悟。真正如何开悟,决定从因果下手。从因果,一丝不苟地从戒定慧上去,最后才能达到空性。如果你不重视因果,那就也不会重视戒定慧,那你要证空性是不可能的。这个是决定的定论,不可摇动的。下边一个颂就是叫我们对业果要重视。

  颂 已作业不失 未作业不得 业果若不定 便成无因果

  业果若决定 众生不成佛 当知业可转 如二水相投

  热多冷从热 冷多热从冷 智者善观察 作业知取舍

  “已作业不失,未作业不得。”这个,我们说,已经做了的业绝对不会消失。我们经上有一句话,“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就是你造了业之后,哪怕你经过几万亿千劫时间的长,造的业它不会消失的,等在那里,一有机会就叫你受报的。那么,还有反过来,“未作业不得”,你没有做那个业的话,你也不会受那个报。所以,有的人害怕,看到人家受苦报,他害怕得不得了。但是,你只要不做坏事好了,你也不要害怕,不会找到你的。

  我们这里就是有的人,一个屋子他不敢住。他说,里边有非人,经常要做恶梦。但是,调一个人去住,他什么都没有。什么原因?你跟他有缘,过去做了业的。那你逃也逃不了。你哪怕这个屋子不住,其他的屋子去住,也一样。那么,他没有那个业的,他去住,哪个屋子他都没有事。所以说,我们说怕果报,不从那些事上去看——“这个屋子嘛吉祥的,那个屋子嘛不吉祥的”,要看你造不造业了。你不造恶业,你造善业的,到处吉祥。你造了恶业的,到处不吉祥。最吉祥的屋子你去住,还是倒霉的。那么,有的人他善业大的,所谓凶宅,人家不敢住的屋子,他去住没有事的。这个世间上有的,你们仔细去看就是有这些。没有造的业,他不会受果报。造了的业,你想逃避也逃避不了。

  下边,就深一点了。“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假使造的业感果的这个事情不决定的话,那么世间上的因果就没有了,就要取消因果了。“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但是又反过来说,假使造的业决定要受报的,那么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好多业,每一个业受一个报,那我们什么时候成佛呢?成不了了。报多得很,不但是要受以前的报。现在不断地在造业,还有等在后头的很多的业要受报。那么,你什么时候成佛呢?成不了了。那就是说,业果不定的话,那么成无因果,是不对。业果假使决定的话,那么众生又成不了佛,这个也不对。

  那怎么办?“当知业可转”,你知道业是可以转的,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死的。固然业果是决定,但是这个定并不是定得那么死板板的定,这个可以转的。业果要消失是不会的,但是可以转移。转移的方法,这下边就告诉你,打个比喻。

  “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智者善观察,作业知取舍。”它就打个比喻,两个水,一个是烫水,一个是冷水。这个烫水烫得很,你手伸不进去,那么你加点冷水好了;少加一点还是烫,伸不进去;再多加一些,那么这个水就成了温水了。那什么事——洗脸、洗东西都行了。那么,你说这个烫的热度,我们从科学讲,它的热的这个热量是不是消失了呢?热量并没有消失。因为它水多了,这个热量散布在那么多水里边,它就不烫人了。假使说你冰水,冰水冻得很,那么你加一点、掺一点热水下去,这个水也不冻了。那就是说,本来很烫的,很冻的水,就是造的恶业了。这个恶业如果造得太多了,你要受这个报,是不舒服的报。但是,你做善业,把它掺冷水,或者掺热水的话,这个业受起来就不可怕了。温水就既不烫人,又不冻人了。那就是说,这个热量并没有消失。业造了之后消失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可以转变。这个道理很深。它这个讲是讲个比喻,真正要会到这个道理,恐怕还得要多学一点经。

  我记得日常法师他打个比喻:假使一个力,这个力是牵着你的恶业,牵你下地狱的。这个力推动的力量,假使是多少力量,你说你忏悔也好,作善也好,就把这个力转移了,向那边走了。是不是这一个力量消失了?没有消失。你反方向的力把它冲掉了,并不是这个力量没有了。还是有,但是这边力量大了,它结果就往这边走了。走的当然不是很快了,因为这个拉的力量被它冲了很多,但是毕竟是往这边走。

  所以说,业果不会消失的。但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忏悔才有办法。否则业果造了之后,死板板的动不来的,那么我们忏悔法白学,修了没有用了。因为它可以转变,所以说修忏悔法,作善事,就会改变。那么,我们在上海有一个老居士,他在大概六十多岁,七十左右的时候,人家说他生癌了。他就怎么样呢?他就是尽量放生。尽量放生,现在八十多岁了,还蛮好,身体没有生癌。那就是转了,业报就转掉了。这个就鼓励我们,过去造的业虽然不好,假使造了恶业,并不是说就失望了,没有办法了。尽量做好的,多做,忏悔法多修,会转变的。

  这里我还得要讲一个,因为有的人现实有问题。有一个居士,他最近写信来的。他是犯了重戒的,他想出家,但是不能出家了。那么,现在,忏悔是不能忏的——对首忏是不能忏的。那么,只有什么办法?我们说只有取相忏了,修忏悔法,要见到瑞相。那就叫他修金刚萨埵忏悔法。他最近写了信来,他修了七万多了。十万是一个单元,修了七万多。那么,他说他最近好多梦。有一个梦,他是腾空了,腾空了很快地跑到一个地方,那边有佛,他就去。但是,一个关卡,卡住了,要他八百块钱。他身边摸了半天,就二百块。那么,进不去。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修忏悔法已经有一定成效了,但是还量不够,还达不到见佛的那个高度。那么,他就回去了,回去还是腾空。回去之后看到地狱,血河、刀山地狱等等看了很多,害怕。这个就是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忏悔的话,地狱在等你。那么,他后来又做梦,也是腾空,腾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样子。

  那么,从这些地方看,如果他能梦到了佛放光加持,摸顶,或者自己吐那些脏的东西——有一个居士,他就是修金刚萨埵忏悔法,就梦到自己口里吐了不少的脏东西,甚至于大便都吐出来了。这个就是说他的业障轻了。如果你梦到吐脏东西,或者是佛放光加持、摸顶等等,那就是说你的业障已经消了——那么,他这个居士,已经接近消业障了,如果再努力下去,可能业障会除掉。那就是说,你真正求忏悔法,不是徒然的。本来我们,包括我们的一个侍者师,就感到他要修个忏悔法要见相,是绝对困难的事。要见瑞相,不是一次两次,要多次见。结果他修到七万多,见了几次。虽然不太圆满,没有达到最圆满的,但是已经接近圆满了。那就是说,好好地修忏悔法,会见效的。业是可以改的。

  那么,下边就是说如何忏悔了。(我今天表没有带来,你这个几点钟了?还差十分钟,要么我就看这个,把它念一道吧。)

  乙三 除黑业四力

  颂 灭现行罪依律制 灭过现罪法又六 令罪不生精修戒 依师三宝息诸恶

  “除黑业四力”,有四个力量可以除那个黑业。黑业就是恶业了。我们造了恶业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可以把它忏除掉。把他除掉,有四个方法——四个力量可以除掉。那么它里边是,今天是大概可以讲一下。

  丙一 灭现行罪力

  依律制诸法现前忏除。

  第一科,“灭现行罪力”。现行的罪,现在造的罪要如何灭掉?今天我先把这个《科颂》的讲一下,明天是补充《广论》的。因为我们讲《科颂》主要的依据是《广论》,所以说我们很多地方要参照《广论》讲。那么,这个现行罪如何灭掉呢?“依律制诸法现前忏除”。这就是说你现在犯了罪之后,根据戒律如法地忏悔。这就是说可忏的罪。根本重罪是不能忏的。这个是说,除了根本罪以外,你现世造了的罪业,你要把它除掉,就是对首忏悔。对了清净比丘之前,或者是一个,或者是两个,或者是四个,或者是二十个,去忏,如法地忏悔,羯磨,这就是罪也除掉了。

  “灭现行罪依律制”,要灭现行、现世造的罪,根据戒律所制定的。“灭过现罪法又六”,假使过去的罪,现在的罪要它灭掉,还有六个方法。“令罪不生精修戒”,要使这个罪不生,就是要防止再造罪,好好持戒。“依师三宝息诸恶”,那么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依靠三宝,依靠上师。《广论》里加个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灭除很大的恶。这个依止,依止的力量也可以除恶。

  丙二 灭过现罪力

  下边就是说灭过现罪。灭现行罪是已经讲过了,根据戒律来忏悔。过去的罪怎么忏呢?那么,现在还有一些罪它怎样子忏悔呢?不是戒律方面的,其他的怎么忏悔呢?下边有六个方法。

  丁一 依读诵甚深经典力

  念大乘的甚深的经典,《大般若经 》、 《华严经》 、《法华经》等等,也可以灭罪 。《金刚经》,大家都知道,念《金刚经》灭罪的,古今以来例子很多。那么,在藏地是最重视《大般若经》,念《大般若经》的力量最大。但是《大般若经》也不好念,六百卷,长得很。这个灭罪力量最大就是《大般若经 》。“依读诵甚深经典力”。

  丁二 依持密咒力

  持咒,持咒里边力量最大的,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丁三 依观佛菩萨形像力

  观佛菩萨的相也能灭罪。怎么观呢?观佛放光明,加持自己,把罪消掉。这个不但是能灭罪,而且可以转变现世的异熟报。

  当然,这是个特殊的例子,但是我们也要讲一下。印度以前有个国王,他生了个女孩子,长得极丑。那么,这个极丑的女孩子,他是从来不给人家看的,关在内宫。后来女孩子长大之后,给她要找她的对象。那么,国王的那个家属一定要找贵族的。但是,贵族哪个要这么丑的女人呢?都不要。他没办法,国王就遍找,找到一个破落的贵族。他祖上是一个贵族,但是家败,穷得很。就找那个人,找那个人跟他说:“国王的女儿要嫁给你。”他当然很高兴,马上就发财了。嫁给他之后,给他很多钱,他造了一个很好的宫殿式的房子。但是,国王跟他说,“这个女儿,我嫁跟你之后,你要给她锁住,不能给人家看。”——一看到国王的女儿长得这样子的话,人家要笑话的,国王都倒架子的。那么怎么办呢?“用七道门把她锁在里头。那么你一道一道开,钥匙你自己管,不能叫人家管。”这个女婿嘛,反正有钱了他什么都可以,他也答应了。那么,这个女婿成了贵族,国王的女婿。

  (11A)那么他国王的那些大臣、一些富贵的那些家族,跟他经常往来、吃饭——这是要吃宴会。人家宴会都带一个女人去的,这个海外的西洋的习气。而他每一次来都是一个人。那么大家,那些贵族就议论了:他总是一个人来,不带他的妻子来,就是国王的女儿不带来。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他的妻子长得极丑,带不出来;一个是长得太好了,怕人家看了要动念头。那么他们就想办法要看看他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那么有一次就把他灌醉了,把他灌醉之后,就把他身上的钥匙呢,偷偷地把它拿出来。吃醉了就糟糕了,所以我们佛教徒不准吃酒。就是这样子,一吃了酒之后什么东西都照顾不到了。他吃了醉之后,国王的交代也没有办法执行了,他的钥匙就很容易地被他们偷去走了。偷之后他们就去开门了,七道门都去开了。

  结果他去宴会的时候,他的这个妻子,关在里头非常苦恼。她说人家的女人都跑出去宴会,我这个人命苦,一天到晚关了七重房子,关在监牢里一样。虽然生活是很好,可是关监狱一样的,七道门关起,这个太苦了。她就在佛面前,非常之虔诚地顶礼、礼拜、忏悔。她至诚恳切忏悔的时候呢,佛就现相了。她在佛像面前观想了,佛像就现出来了,空中现佛像。佛像现出来之后,她就看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高兴。她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佛,佛也放光加持她。她看着佛的眼睛,她的眼睛就跟佛的差不多了,看着佛的鼻子,她的鼻子也成端正了。结果她不断地观佛像,她整个的身相、面相全部改变了,成了很端正的。她非常高兴。

  正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一些贵族又是第七把钥匙开了。一看里边,那么漂亮的,跟天人一样的女人——怪不得他不带出来,原来是这么样一个人,所以他不带出来。后来他回去了,他们都知道了。结果这个女婿回来却莫名其妙了——这个人哪里来的了?这么漂亮一个人,从来没见过。结果她一讲,就这么回事。那就是说,真正观佛的形象就能灭那么大的罪,过去那些感得丑陋的罪就在这个观想的时候灭掉了。那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讲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忏悔的问题——灭过现罪,它有六个方法。这里还有一张条子,有人问的,“涅槃本离繋,为何说依涅槃的道谛而证到”?那么这个很简单。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本性自是清净的,为什么你心是那么脏?这个你自己一参就知道了。

  另一问题,关于现报的问题:“谤三宝人,受现报之后受后报轻”?现报当然受时要轻一些,后报要重一些。因为现报是华报,后报(异熟果)还是要受。但是早点受了现报,这个后报要轻一些。如果现在不受,以后受,报要多一些。

  等流果,等流果不但是心,五蕴都是有等流果。所以说,你说的是善心恶心的话,那个把色法就排除了。五个蕴都有等流果,当然这个不排除其他的。好了,我们把这个昨天讲的没讲完的接下去。

  昨天就是说对现在犯戒的罪,对首忏,如法地依羯磨忏悔。那么,还有过去现在一些罪,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忏的。那么,就是有六种。一种,读诵大乘经典,甚深的那些讲空性的道理。那就是依空性道理来转变。第二种,是依止密咒力。念这个咒的力量。也是靠咒的法力。那么,第三种,是观佛菩萨形象的力。昨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丁四 依礼拜供养造塔像及施等力

  就是说礼拜供养这是一个,还有造佛像,造佛塔,还有——六波罗蜜,这些力量也能灭罪。所以说,我们在丛林里边很多人,他犯了过失,他就做苦役。或者是做净头师,专门干担粪的;或者大寮里边发心。那就是说,六波罗蜜里边的忍辱、布施、供养等等。这样子也能灭罪。那么,造佛塔、造佛像,那个灭罪的力量是极大的。那么,所以说,我们这个一般的人听见哪里造佛像了,都要随喜。这个也是他们知道这个功德大,造塔造像功德都很大。那么,能灭罪。

  丁五 依称赞佛菩萨功德名号力

  就是持佛菩萨的名号。念观音菩萨,大家《普门品》念过的,可以灭罪。那么,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能灭罪。我们念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全部是印度话,等于一个咒一样。所以说,念佛念咒,都是同样的功能,都能够灭罪。

  丁六 真空信解力

  观一切法空的道理。前五种是事忏,最后一种叫理忏。真正能够把罪根忏清净的,就是理忏——观空性,不见有罪相可得。那个就是真正地忏干净了。所以说,我们心里还有一个罪在那里,总是干净不了。如果你连罪都空掉了,没有了,那么你能忏所忏都是平等平等。这个时候那就是真正把根子拔掉。但是说理忏不排斥前面的事忏。事忏理忏要结合起来。不是说我事忏不要,就观一个空就完了,什么罪都没有了。这是没那么便宜的事情。

  那么我们过去现在的罪,有六种方法灭除。一般我们用的呢,礼拜么,大礼拜了。这是最吃力的礼拜,那么灭罪的功能,最大。念咒,我们在这个藏密的传承里边,就是金刚萨埵是最大威力的咒,能够灭罪的最大的功效。其他的,就是说观想真空信解力,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真正要罪性空,要观空性。那么,读诵大乘的甚深经典,我们汉地最习惯的,《金刚经》、《心经》,几乎信佛的人都在念。那么,《大般若经》,是最大的。但是,因为部数太大,六百卷,《金刚经》是中间的,大概是第九会吧 。《大般若经》是十六会,一共是六百卷。第一会最长,后来的第二会,第三会慢慢地减下去。到第五会,《小品般若》,那是最简单的。后边的,第六以后的,不是总的,是从局部的方面去发挥的。 《金刚经》属于第九会,都是《大般若经》里边的。所以说,念《金刚经》灭罪的功效很大。我们汉地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方式。这是灭过去现在的罪有六种方式。

  还有我们再强调一下,这个依密咒力的金刚萨埵方法,这个忏悔法,对犯戒的罪是最有效的。所以说,哪个有犯戒的,修这个金刚萨埵的忏罪法。当然是,十万假使不见效的话,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要修下去了。昨天我介绍的那个居士,他修了七万多,已经见一点点效了。他已经腾空了,这一点已经有了。那么,他看到的佛菩萨,还差一点,还没给他加持。那么,再把它念完了,或者一个十万,两个十万,看样子可以。只要他努力不懈的话,大概能忏干净。

  颂 事忏诵经持密咒 观像礼拜供养力 造塔造像及布施 称赞佛僧名号等

  若能了达真空理 名为理忏灭罪根

  这里是一个总结。一个事忏,前五种。事忏:诵经,第一种;持密咒,第二种;观像,第三种;礼拜供养力、造塔、造像、布施,这是第四种;称赞佛僧名号,这是第五种。第六种是理忏,若能了达真空理,假使能够把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知道之后,这叫做理忏。这个,把罪根都灭掉了。那么,前面的事忏,可以把罪降下去,受的报可以减少或者消灭。真正达到理忏,根子都拔掉了。

  丙三 令罪不现行力

  精严学修戒学。

  下边第三种,“令罪不现行力,精严学修戒学。”那么,我们过去有的罪、现在有的罪要忏悔。那么,这个罪现在还没有产生的,要不给它生出来。那么,这个是什么办法?防护力量——持戒,要精严地学修戒学。不但是要学要修,还要精严地学,精严地修。那就是很严格地去修。这个话是好说,做起来很难做。一般的人都知道学戒好,持戒好。但是,真到自己持的时候,又感到不行了。甚至于这个方向也会迷失。那么,我们就是要把戒学好好地学了。

  丙四 依止力

  依赖三宝师尊,有形无形止恶修善。

  第四种,是“依止力”。这是最便宜的方式了。依止三宝,师尊——上师,有形无形地止恶修善。那么,依止三宝,或者是上师,他在有形之中就跟你说,或者指示你怎么做;无形之中给你加持,或者给你念经回向,可以使你止恶修善,把坏事不要做,好事多做。

  那么,这是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科颂》的四种灭罪法。下边我们介绍《广论》的原文 。

  四力忏悔——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广论》里边有四个力量能够忏悔这个业障干净的方法。这四个方法,每一个方法都有忏罪力量。但是,如果四个方法一起来的话,那个力量是最圆满的。这就希望最好能够做到四个方法都一起做。

  第一种,“破坏现行力”。现行的,过去无始以来造的不善的那些罪,要破坏,不给它现行,就是追悔,就是起追悔的心,就是忏悔。可以将过去的罪,把它是拉回来。那就是忏悔是重要的。如果你有罪不忏悔的话,罪是无量无边地发展下去;如果你一忏悔,把它止住,把它扭回,回头,扭回来,把它方向改过来。这是一个破坏现行力。有忏悔的力量再不会做坏事了。过去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你现在一忏悔——什么叫忏悔?我经常说的,认错之后,还要以后再也不做,这是忏悔。那么,既然你发了心再也不做,当然现行不会再起了。所以说,破坏现行力——忏悔的力量,就是追悔。

  第二个,“对治现行力”。当下现行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么,就是六种。下边的跟前面一样的。念甚深的经典等等。它就是说,已经造成的罪要把它消灭的话,那么就修下面的这六个方法。

  第三种,是“遮止罪恶力”。把这个罪、把它遮止掉,就是未来的罪不要给它生。这个里边,菩提道次第里介绍的——不要做十恶。十种不善的业不要去做。那么,我们这里说的持戒,那是更圆满的。不但是十恶了,其他违背戒律的都不要做。(缺)一切罪恶的根本,根源就是十恶。如果你十恶能够把它防止不做的话,那么其他的罪,你也不会很起来。那么,如果你照我们这个《科颂》里边持戒的话,那更圆满。

  第四种,“依止力”。依靠,归依三宝,这里,还有上师。三宝跟上师本来是一个。我们在学那个归依上师三宝的时候,经常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也是宗大师当时就产生的,总是认为密法,是“喇嘛教”,不是佛教。四归依嘛,佛教嘛三归依,这个“喇嘛教”嘛四归依,多一个归依喇嘛。那么,这些东西,就把佛教跟喇嘛教成了两个教。那么,这里就是说,上师本身就是三宝的代表,总的归依三宝是归依上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分别归依三宝。每一次在传这个法的时候,都要这么解释一下。那么,这里也是。我们这里的归依上师三宝,也就是归依三宝了。

  那么,在《广论》里边,再加上一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能够灭极大的罪,在我们上士道里边会讲这个问题。菩提心一发,很多本来是罪的事情都可以消灭,甚至于变功德。那么,这个就是菩提心本身因为是专门是利他,忘我地利他,把自己都丢开了。这个心一生起的话,本来是为自己造的罪,为自私自利,利益自己造的罪,这个心一生的话,就雪碰到太阳一样,都化掉了。所以灭罪的力量是极大的。

  但是,菩提心要生起来也不是容易的。尽管你天天“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念,念了很多。是不是相应还成问题。有的时候,你念经的时候,菩提心念了一大堆。经念完了,马上跟人家吵架去了。这个事情呢,你菩提心到哪里去了呢?根本没有生起来。

  那么,真正菩提心生起的话,那个灭罪的力量是最大的,是极大的极大的。那么,所以菩萨戒里边可以开性罪。不但是没有罪,杀了人还有功德。这是菩提心的关系。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说:“我开性罪,杀人了。”那你这个罪就很厉害。不但没有功德的话,罪还极大。那么,菩提心一生,他是专门利人了,不是为自己的。虽然杀人,还是有功德。这个一般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并不是不可思议。他为利人,五百个商人的这个公案大家一回想就是了——你不杀船老大,船老大杀了那么多人,将来地狱的苦不知要受好多劫。而这五百个商人,现世受了杀害之后,他们家里的那些眷属都要受饥饿。从这一点,他自己情愿牺牲自己,他自己下地狱不怕,把这个船老大杀掉了。这个是从菩提心出发,结果,不但是没有过失,还有功德。

  下边,就是这个总的。这个四种力量,我们都讲完了。忏罪,有这四个方式。那么,我们现在,有的人忏罪念金刚萨埵,同时大礼拜的一起来,很好。但是,大礼拜搞不起,时间太少了,那么,单念金刚萨埵,或者单是大礼拜都可以。这都是灭罪的一种方式。

  乙四 破邪见

  在这个讲业果里边,我们说前面讲过的。要进入佛道,要证入空性,第一个要把缘起的因果搞清楚。我们不是上次讲了三决定吗。一切缘起法里边,你要求一点点的法不属因果这个范围的,是没有的。那么整个的缘起法,都是整个的一个因果的网。那么你要把缘起法搞清楚,空性才搞得清楚。缘起法搞不清楚,空性怎么会得到呢?所以有的人,他自以为证了空性,就不讲缘起。“酒肉穿肠过”,“杀盗淫就是戒定慧”等等的话——说大话。那你受的果报就不可说。你只要证空性,你这个空性也靠不住。但是真正到家的话,是这么说了。你还没到家,这么说了之后,你做的是杀盗淫的事情,你说你在修戒定慧,你骗哪个?你如果烦恼没有的,那个还可以说。你今天烦恼很多,你是个凡夫,你怎么好说就是戒定慧呢?也就是说,“凡夫我自性本来是佛”,你去成佛,你现在佛的功能你拿出来。你到地狱里去,你说你佛嘛,你不受苦的。你怎么下地狱了?这个东西,所以说你不要说大话。在没有证到家的时候,不要说“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佛”这个话。

  我们经常要把印光法师那句话跟大家说,而现在的人,偏偏倒过来了。印光法师引的《观无量寿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7是心作佛,要修,然后是心是佛。现在的人,经常用这个话,倒过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已经是佛了,你还修什么佛呢?不要修了。因为要修了之后,是心才是佛。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印光法师那句文是《观无量寿经》来的,我特意去查了的——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现在很多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颠过来了。已经是佛了,你还修什么作佛的事情?所以,这个,因果不能错。先要修,才能“是心是佛”。你没有修,是心没有作佛的话,是心怎么成佛呢?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么众生就没有苦了,你还度什么呢?

  下边“破邪见”,就是这一类的东西。很多。那么,菩提道次第,主要就指的是支那堪布。他是我们汉地去的,是讲恶取空的一位。那么,藏地就对他这个问题辩论了三年!这里破恶见有三种。

  丙一 破毁谤戒乘

  谤别解脱戒等(颂见上士修法戒波罗蜜)。

  第一种,说破“谤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有人毁谤,就是说小乘,执着,等等。这个罪很大。这个东西,它在上士道戒波罗蜜里讲。那么,我们也就等到那个时候反正要讲的,就暂时跳过去。

  丙二 破恶取空

  执无因果等。

  颂 世人执虚妄 而兴斗争苦 如来说空义 为救此苦等

  若复又执空 是名佛不救 由空义错解 无因果罪福

  杀生贪饮酒 妄语言自证 乃至偷盗等 皆从我执生

  非真无我执 口谈说玄妙 心实生愁城 我执诸缘困

  由我执灭坏 慧眼观一切 无罪无非罪 我执立无基

  若我执未坏 肉眼观世间 无罪福因果 此何异牛马

  下边,“破恶取空”,就是支那堪布的问题了。“执无因果等”。恶取空,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空的,你修什么呢?不要修的,自性本来是佛。那么这样的话说起来,好象很玄妙,很高超。但是,你到底现在是不是佛呢?如果你下了地狱,你能不能不苦呢?提婆达多他进入无间地狱。佛叫阿难去问他,“你怎么样?”他说:“我在这里跟受三禅的乐一样地快乐。”三禅的乐是世间上最快的快乐。他说:“我是这样的快乐。”那他是什么人?他是过来人,不是一般的凡夫。如果凡夫的话,不要说你在无间地狱,人家把你打一拳,你就受不了了。什么叫恶取空?就是拨无因果。

  我们在印一本经论,《地持论 》。它里边说,什么叫恶取空呢?“若沙门婆罗门,谓彼此都空,是名恶取空。”彼此就是什么法都是空的。这个,恰恰是我们以前上海有个居士,他本来是我们学法相的同学,也很用功,也持五戒,很严谨。后来,又修大威德,在修大威德的时候出障,他出了很多的障碍。那么,后来我到五台山去之后,他就写信来说,他好象要一个跟某一个同学,也是学法相的,两个人讲得很投机,他说要创立一种新的学说。我就跟他说了,我回信了。我说,“佛教的教义是佛说的,也不是哪个创立的。佛是根据他的五个眼,佛眼,观察一切世间的真理,把这个真理说出来的。这个不是我们什么科学,什么可以发明新的东西的。你如果把佛的讲的东西都能领会过来,已经是不得了,你还发明什么呢?”结果他果然发明了。他发明了一个什么呢?他说一个成佛的捷径,最快的,佛也没有说的一条成佛的道路。什么道路呢?一切法空,什么都是空,本来就是佛。好了,他本来持戒的,戒也不持了。那么,就放逸了。他是绍兴人,就听绍兴戏,经常搞这些东西去。他一切法空,听戏也是空,吃饭也是空。但是,不行了。有一次他害病了。他害病了,倪维泉是最反对他的,就去看他,倪维泉说:“你一切法空,你害病了,你也是空,你要死了,你还是空。你放不放得下?”“哎! 放不下。”“放不下么,你好好忏悔吧。”等到病好了,又是“一切法空”,又来了,这一套。

  所以说,你这个东西,这个习气。我们说这一种一切法空的来源,一种是现世的邪师教你的。碰到一个不正的恶知识,他有这个邪见,他教给你了,你就领受下来。这是恶法。还有一种,过去自己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过去受过那些邪的习气的,这个时候,碰到因缘,爆发出来了。那么,这两种,一种是外来的,一种是自己本有的。实际本有的呢,还是过去外来的。那么,你还总是受了人家的影响才来了。那么,这些东西在这一世来说,是内心自己发的。不管你是外来的也好,自己内心发出来的也好,都是危害性极大。

  支那堪布,也是这个见。这个见,他在藏地的时候,就是他提倡他这个见,信徒很多。他这个人也很聪明,辩才无碍。那么就是他创立这个说法了。而当时印度进来的那一批,他们提倡的是中观见。后来他们两个见不和,经常产生矛盾。那么藏王就叫他们辩论。“你们哪个辩输了,输的人就向胜者献花鬘。献了之后,那就自觉地离开藏地。我们藏地,就专门行胜利的那一方的理论。”后来,辩了三年。辩了三年,最后支那堪布辩输了。辩输了之后,他就向莲花戒,就是这个印度来的,献了花鬘之后,退出藏地。据说,并没有真正退出藏地,还在藏地边境。他的影响还是很大。

  昨天我们听到一个电话,就是北京来一个电话。他说,藏人对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视。他就是说,这个支那堪布的影响并没有全部离开藏地。在藏地里边,还有地方,很多地方有他思想的残余。这些东西,在《广论》里边,不断地辩论。这里,是说了一些,也没有指明是支那堪布。

  但是,海公上师把一些世间上,我们现在现有的一些错见都放在里边了,是这么一个恶取空。

  “世人执虚妄,而兴斗争苦。”那么说执有的人,他要斗争,为了自己的利益了要跟人家斗。大家为自己争取,那不是要矛盾来了吗?矛盾一来就斗了。斗争,就产生苦。这是执了虚妄的,执为有的。本来是虚妄的,你执它为有了。那么要斗争,产生很多的苦。

  (11B)“如来说空义,为救此苦等。”因为看了这些人把虚妄的东西执成实在的有,而起斗争,产生很多的苦,佛为救他们,就说一切法空了。既然是空的嘛,你就不要斗了,不要争了。“为救此苦等”,佛说的空,就是要救他们执着,虚妄的执为实有,那么产生的苦。为救这些苦,佛就说空。那么,这个是很好了。但是,把空搞错了,“若复又执空”。本来是执有,现在又执空了,把“空”执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这么一个“空”。“是名佛不救”,这样子的人,佛也不好救了。佛本来叫你不要执有,给你说个空。你把空又执着了,这个佛就是没办法了。本来叫你吃药的,把药吃掉了,把药又执着了,吃的药吃太多了,又害病了。那这个没办法救了。

  “由空义错解,无因果罪福。”那么,所谓执空是怎么一个意思执空呢?就是把佛讲的空的道理搞错了。他认为,没有因果,没有罪福,世间上一切法空。既然是空,就没有因;既然是空,也没有果。有因有果嘛,都是有了。你既然是空的,哪有什么因呢?也就没有什么果,也没有什么罪,也没有什么福。都是自性空,都是一切法空。那么,既然空的了,那么可以尽量地享受了。

  “杀生贪饮酒,妄语言自证,乃至偷盗等,皆从我执生。”他把佛的“空”的道理搞错了,自己我执没有空,而把一切外境的东西认为是空。那么,从我执出发,要享受了。为了自己享受,为了自己消灭几个他的敌人,那么要杀生;或者是杀了是自己吃,为享受口福;或者是人家是跟他有仇,把他杀掉,这是报仇。这些,他们是空,无所谓。“贪饮酒”,酒本来是酒戒的,是不能吃酒了。居士也不能吃,他认为是空,就可以吃,大量地吃。“妄语言自证”,反正是假的,空的,就自己乱说了,“我证了什么果,证了什么,是佛再来的”,“九地菩萨了,八地菩萨了”都来了。那是空的嘛,反正说说也无所谓。“乃至偷盗等”,偷东西。反正是空的,我偷你东西,你本来是空的,偷我也没偷你,是空的。这样子,把空的道理讲错了。这些做了,都是从我执生的,是为我自己利益,借空的牌号做很多坏事。

  “非真无我执,口谈说玄妙,心实生愁城,我执诸缘困。”这个像一类人,你说空空空。最大的空,我们学过《百法明门论》,就是“空,补特伽罗空,一切法空”。那么,要证一切法空,先得证补特伽罗空,这是一个次第。他这些人,补特伽罗没有空,那么你法空根本就没有。但是,他嘴里却是要说空。真正的我执并没有空掉,而嘴里谈玄妙,谈得很高,一切法都是空。那么,你虽然说了空,你心里有没有空掉呢?实际上你心里愁闷得很。就是烦恼很多了,你怎么空得掉呢?你本来是个凡夫,你没有证到什么的,你做了那么多坏事,心怎么会不愁呢?“我执诸缘困”,这是因为我执在里边,把很多的因缘把它困起来了。这是没有空掉,实际上并没有空掉,你说空是假空。

  “由我执灭坏”。那么,真正的我执坏掉之后,就是证到补特伽罗空之后,以“慧眼观一切”。那么是真正的“无罪无非罪”,罪自性空,非罪自性也是空,那才是。这个根子就是说看你我执破掉没有。我执破掉之后,你说无罪无福,对的。我执没有空,你说无罪无福就是错了。“我执立无基”。在这个情况下,我执破掉之后,他我执根本没有了。它站立的地方都没有了,那已经破掉了。那当然可以说无罪无福了。然而反过来,假使你我执并没有破掉,那就是说你根本一切法、补特伽罗空还没有证到,你看世间的事情并没有慧眼看,是肉眼在看。那么,你肉眼看世间说无罪无福、没有因果,那你这个人,人的理性都没有了。“此何异牛马”,跟牛马畜生一般的。畜生不懂罪福、不懂因果了。那你是肉眼,畜生也是肉眼。畜生是肉眼看东西的,它不知罪福,是牛马。那么,你是肉眼看东西,说没有罪福,你也是牛马。这是就海公上师就呵斥得很厉害了。你谈恶取空,你本身没有证到补特伽罗空,你还是肉眼,没有证到慧眼,你就乱说“一切法空”,你这个人就是没有理智,根本就智慧都没有,就是牛马一般的,畜生。

  这是破恶取空。

  丙三 开示愚痴不畏罪

  颂 身安稳快乐 现前皆如意 游玩衣食美 任情依强势

  不畏福渐尽 亦不愍他人 谤三宝戒定 大笑悯人愚

  不即时行乐 自苦或迷信 福尽而衰现 种种横逆生

  人死财消散 惨痛无所依 王臣被抄没 苦境过常人

  万缘不随己 思往倍伤心 前途茫无计 行乐更增悲

  那么第二种,就是根本不谈因果,也不信佛,他只要是现前享受,只谈这个。我们说《释迦牟尼传》,是一本最好的释迦牟尼身教的一部经。他的一系列示现都是在教导我们一切法。释迦牟尼他在王宫的时候,就是他想要出离了。那么,很多的婆罗门在劝他了,说:“王太子,你长得那么好,你福气又那么大,你年纪轻,赶快能享受的赶快享受。不要到年纪大了,享受不了了。你不要去想其他事情,尽量享受好了。”——这些就是现在的标准的、现在的社会上的青年的思想。管他的,在后头的事情是不管,只要现在享受好了。哪怕钱没有,抢来,偷来也好。以后杀头枪毙都不去管它,现在大吃大喝,大享受就完了。这种思想,就是愚不可言的。

  “自安稳快乐”。只要自己求安稳快乐,要求“现前皆如意,游玩衣食美”。到处游玩,游山玩水,衣嘛穿得好,东西嘛吃得好。“任情依强势”,“任情”就是说想怎么就怎么。他后头有靠山,或者他什么人是做大官的,什么人有势力的,那就可以称心所为了。“不畏福渐尽”,他不知因果。前面是一切法恶取空,还知道一个空;这里呢,根本不懂佛教,也不懂因果。他也不知道这个过去培的福,你现在乱用的话,很快就消完了。不害怕会慢慢要少下去的。

  “亦不愍他人”,他当然了,他这些人,只顾自己。世间上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认为“人么都是为自己的,哪有去为人家着想呢?”所以人家受苦,他毫不怜悯——“你该苦,我该快乐。你苦,你苦你的;我快乐,我快乐我的。”这样子,甚至于人家劝他,他不相信,还要毁谤三宝。“你们修戒修定的”,说你“装模作样干什么?你看我这个吃喝玩乐,吃得胖胖的,身体好好的,一切缘都好。你这样子干啥呢?你说你将来会怎么怎么,根本没那个事,都是你的唯心主义,自己想象而已。”什么什么。

  “大笑愍人愚”。他说,“你这些人真是愚痴了,自己辛辛苦苦地持戒,晚上嘛不吃饭了,早上么,一早起来了,干什么呢?” “大笑愍人愚”,“你是可笑,你是太愚痴了。你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你现在可以享受的时候不享受,你老了之后,你享受不了了,再懊悔也来不及了。” “自苦或迷信”,说你这样子自己讨苦吃,你是搞迷信——这个是说要持戒修定的人,说他们是这样子。他在他福报没有尽的时候,放肆地这样子做。但是,福报必定要慢慢尽的。像他这样子糟蹋呢,福报快得很,一下就尽了。

  “福尽而衰现”,等到你福气完了,衰败的现象现出来了。“种种横逆生”,各式各样的违缘就来了。“人死财消散”,或者是人死掉了,或者是给人家杀掉,或者是什么犯了王法,或者是病死了。这个财消散了,或者是王贼水火、不肖子了,都可以把你财消散掉。“惨痛无所依”,那个时候,那就痛苦不堪言、无所依附了。以前可以依靠强势力,现在依不住了。

  我们说以前,在毛主席还没有逝世之前,印度来了一个贵宾,叫什么的名字我记不出来了。贵宾,招待得很。大家是很热情招待他。后来,没有好久,他们那国家闹革命了,这一位贵宾就给他们处绞刑,挂在上边绞死了。这个东西你想想看,没有好久之前,是全国最尊贵的、力量最大的。没有好久,打倒了之后,就挂了绞死给人家看,示众。这个东西,“惨痛无所依”。那个时候悔也悔不来,心里痛苦就不可说了。

  “王臣被抄没”,就是抄家。他们印度就是革命了,那你打败的、推翻的这个就要上绞刑,财产要抄没。“苦境过常人”,这个吃的苦比一般人更苦。叫化的苦,他从来就是,从养下来就是要饭的,什么都没有。他也不过如此。你本来是大福大贵,最高的,一下子弄个最低的,甚至于绞刑了,这个比乞丐的苦还要苦。

  “万缘不随己”,这个时候,你什么缘都不像以前那么自在了,都是对你有妨碍的,都来了。不能随己所欲了。“思往倍伤心” ,想想以前的事情,更伤心。我们说,有人,她关在牢监里,就气得不得了,要自杀。为什么?以前可以非法作为的;现在呢,给人家关起来了,什么都不能动了,“思往倍伤心”。

  “前途茫无计”,想想以后的事情,前途茫茫,没有一个归纳。“行乐更增悲”,这个时候,你就做快乐的事情来了呢——更增悲。那就是说,快要死的人,要杀头了,给你大吃一顿。你这个吃下去,有没有什么乐呢?更痛苦。这一顿吃下去,最后一顿饭,吃了就头要没有了。那你还吃下去,那有什么快乐?“行乐更增悲”,那就是说,前面说恶取空,是不好。那么,有些根本是不懂佛教,不知因果的,那也是很惨的。这个将来受报受完了,很惨。现在有一些福报,好象是无所谓。但是福报很快要完的,那个时候你的痛苦就不可言喻。

  下士道总结

  那么,这里把下士道说完了。我们总结一下,下士道是怎么一个事情?

  念无常

  下士道就是说先是要观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的,那就是说人生是无常的。就是要观自己,一切法都要把自己联合起来。不要去看人家,“你无常的,你现在虽然做了大官,你将来无常的,你要倒的。我看你倒下去。”这个就要不得了。法是看自己的,自己是无常的。那么,你赶快修了。不要等到无常到来之后,你什么都没有,两手空空见阎王去了。那就是下地狱了,做了坏事就要下地狱。那你趁没有死之前,你要好好地修。那么你,假使有的人,他“无常,反正死了之后还是做一个人”——这个是常见。“人死了还是人,狗死了还是狗。”这样的人有,过去也有这样的教。那么,我们说人死了不一定是人。你可能是受要下地狱。看你造的什么罪。那么,假使你自己观察一下,你造的坏事多,那将来要受恶道去的。

  观恶趣

  恶道是怎么一个味道?好好地看一看。那就是观恶趣,地狱,饿鬼,畜生,慢慢地去观察。这个味道好不好?假使你现在做人没有好好地依佛的教诫去做,还要称心,自己要享受的,自己称自己的烦恼发展地去做,将来的归宿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那么,这个下去之后,你想想有没有味道?而且时间很长,进了去就很难出来。那么,这样子一观察,更害怕。

  归三宝

  那么,要害怕这个苦,害怕受这个苦,那赶快要求哪个来救我们这个苦呢?那就是观察了,世间上哪些人能够救苦的。那么,很多宗教了都说它能救苦。一个一个观察去看,结果都不行。释迦牟尼佛做太子的时候,他就是六年参访。参访六年,到处婆罗门、那些苦行外道都去参访。一切苦行都修过,修得比他们婆罗门教的那些苦行行者更厉害。但是,佛有智慧。太子那个时候都看,他们这些苦行都不能究竟离苦。苦的因没有找到,怎么能把苦的果消灭呢?所以,最后,他自己在菩提树下好好地修定,悟到这个缘起法了,然后,真正解脱。

  那么,这里边,我们就是说要找到这个真正能够离开,使我们离开苦的人,决定是世间上智慧最大的,悲心最大的,那个是烦恼是断得干干净净的这些人。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佛。所以说,我们要救自己出苦海的话,非要求佛不可,那就要归依佛了。归依佛了,还要归依法,归依僧。这三个连起的。法是中心,佛是依法证到果的人。僧,是依法在修行的人,还没到究竟的人。那么,中心的环节,就是修法。那么,我们归依三宝,总的归依心,就是归依法。那么,归依法里边,法有很多。我们最初下手的,也是最基本的是什么?业果。

  明业果

  所以说,我们受了三归依之后,归依三宝之后,就是一定要把业果搞清楚。然后,你这个归依三宝才有真正的价值。否则你归依三宝是空话。固然佛有加持力,但是真正的核心在法宝。你一定要把法宝搞清楚。最起码的最扼要的法宝,就是因果。所以说,你一定要把因果的事情搞清楚,明业果。明业果里边,就是果有多少告诉你了,你做什么事情就感什么果。异熟果是一种,等流果是一种,增上果又是一种,士用果又是一种,离繋果又是一种。那么,果有那么多,你好好,我也不是出了个题吗,“为什么要说五果”?就是要知道厉害。你造什么罪,造什么业,将来感的这五个果。这五个果从十善十恶来说,造了十善的好的业,感的报是什么;造了十恶的业,感的报又是什么。到底什么果什么果,这个给你讲清楚了。那么,知道取舍了,好的那个、安乐的就要取;那些受苦的,不好的就要舍。

  你害怕苦,要从因上舍,那个恶业不要做;你欢喜乐,人都是想离苦得乐了。那么从人天来说,从最起码的说,离开三恶道的苦,得人天的乐。那么,如果我们再高一层,在下边中士道,就是离开这个三有的流转生死的苦,得涅槃的乐。如果再从上士道说,要离开个人的解脱的声闻缘觉的果,而得到佛的无上的涅槃的——无住涅槃的大乐。那么,这都是避苦得乐的,一层一层地、慢慢地加深了。那么,从最低的,我们从下士道来说,是最迫切的,是最可怕的是三恶道的苦,先要把它离掉。

  那么,我们看了恶道的苦之后,赶快要求救的人,就是佛。依他的法药来治疗自己,这个法药最极扼要的是因果。那么,我们一定要把因果搞清楚。因果明白之后,真正搞因果明白之后的人,他决定不会做坏事了。真正搞透因果的人,他决定不敢再做坏事,因为他做了坏事并不是可以逃避。我们说过,世间上没有一个那个业,他造了之后可以逃避的。就是说,我们就是说,业果决定,业果是决定的。“已做业不失”,我们经常用那句话,“假使千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要么不要造业,造了业之后,你说要逃避果报是不可能的。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都是看了苦来了,害怕,要逃避。而在苦的因,他就是不害怕,尽量地做坏事。等到苦的果来,又害怕。这个是徒然的。你要避免苦果的话,决定要不做恶因。那么,菩萨就聪明了。他就是知道苦果,不想受的话,恶的因就不去做了,恶业就不做。那么,就是说,一切业你要么不做,做了之后决定要受果的。

  那么,坏事你不要做,不要做坏事,大的,小的也不要做。小的一样要受果的。而且小的坏事多做之后,他的果报可能会很大。因为这个因果的道理不是一等于一这个等流下去的。我们在《俱舍》就讲了很多,有的业造得不大,但是,慢慢地果会发展得很厉害。就像一个——印度有种树,很大很大的树,它周围有几百里那么宽,有一百里那么宽。就是直径是一百里,一面可以支伸出去是五十里,很多可以坐,人家在里边,夏天避荫。车子可以停在下边,极大的树。但是,它的种子只有一点点大。那么,你造的业虽然小,可能感的果是极大。所以,这个我们不要说,“小的业,小的坏事就可以做。”小的坏事也不能做。这个比喻很多,滴水成洞,就是屋檐的水经常滴下来,这个石板里边可以打一个洞。时间久了就会打成一个洞。那么,你说,打一个洞谈何容易呢?但是,就是一滴水,它经常滴的话,就可以穿一个洞。那么,你不要说小的业不厉害。小的业经常做的话,也很厉害。那么,你要逃避这些恶果呢,那就不要做了。

  所以说,“已作业不失”,你要做了之后,你要逃避是逃避不了的。你如果不想受恶果的话,你就不要做。不要做,这个坏事没有做的话,决定恶果不会跑到你身上来。我们就看到在战争的时候,冲锋。我们就说过铁索桥。铁索桥多危险,冲过去。但是,毕竟牺牲了很多人之后,还有很多冲过去的。那就他没有这个业报,他不该死的,他就不死。你该死的人,不要说是铁索桥,其他地方他还死掉了。

  这个,我们记得在上海有一次,就是一个炸弹,大世界一个炸弹,有一个人在酒馆里吃饭。他在二楼上了,结果一个炸弹炸下来了,血肉横飞了。有一个炸断的手,一下飞上来,就在他的脸上,“啪”打一巴掌。这个什么意思呢?过去欠他一巴掌。虽然他死掉之后,他的一个手飞上来还打你一个巴掌。“已作业不失”,你做了它这个业,你不会失掉的。哪怕他人死掉了,他还打你一巴掌。那么,这个“未作业不得”,你没有做那个事情的话,就是在那个地方,也没有死掉。大世界一个炸弹,很多人死掉了,但是还有不死的。

  唐山地震死了很多,几乎死完了,但是还有个别不死的。我记得有一个不死的,他们就这么传说:他是外地做生意去的。他在那天晚上,当然,地震之前有一点反应,他就感到很不舒服。他在房间里睡不着,干脆外出去散步去,跑到一个广场来散步。好了,地震一震,房子都塌下来了,他在广场里,塌不到,没死。

  还有这个是过去的,是海公上师讲的,四川么不晓得哪里?有一次,一个人也是晚上睡不着。睡不着他自己散步去了,也是这个情况。这当然是有一些加持力了,使他睡不着,促使他去散步。他散步,这个人而且散步,他要跑到城外去,郊区去散步。他跑出城门口,也没有见人,但是听说一个声音,“出去了,出去了”,这么两句话。后来,他出去了,他也不知道什么东西,看看也没有人。正当他在郊区散了几步,散步的时候,就听城里“哗”地响得不得了,整个城塌下去了,陷下去了。活埋了,整个城活埋了,但是他跑出来了,没有事。那就是“未作业不得”。

  所以,业果搞清楚之后,什么事情,不要是——求签、什么东西不要去搞了。你求签,求签你就是想要好。有的人做生意想发财,你假使过去做了、培了福的,你决定会发财。你没有培福的,你去求好了,求了签也不一定你财就发起来了。你去拜神、拜什么,或者做生意跟人家去斗了,搞那些投机倒把,做坏事,你还是发不了财。恐怕还得破产,弄到后来关起来都可能。所以说,你知道业果的话,有些投机取巧的事情就不要做了。那就是可以避免很多的坏事,可以不做。

  那么,整个下士道,就是这么几科。下边我们是要讲中士道。这里有一句话,《广论》的话,我们昨天念过了,再重复一道。昨天讲过的,我们再重复一道: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有的人说,他空性已经开悟了,空性已经证到了,或者是已经悟到了。但是,他是悟了空性,或者开悟之后,他的业果就随便了,就是恶取空了。他就是说,“不要持戒了,心诚嘛就是持戒。持戒犯戒你是执着,吃素也是执着。什么地狱、畜生,都是唯心所现。你心里没这个分别心,就没有什么地狱,都是自己分别出来的。”这个对不对?是分别出来的。我们有这个执着心,所以地狱饿鬼畜生都有。但是,这个分别心你去掉了没有?你无分别智证到没有?还没证到。“这是分别心,不要去管它,随便来好了。”那么,你这样子的话,不讲因果,一切因果都破掉了。这样的人是不是证空性?绝对没证到空性。

  所以说,我们要看人开悟没有,尽管他自己说得天花乱坠,证了几地菩萨,八地,九地什么,或者是证大彻大悟。只要看他因果如果不讲究的话,那就是假的。越是证空性的人,对因果越是严谨,越是仔细。因为真正佛,证到最高的高度的空性的人,他是对因果是最微细的都看到。那么,能够证到一点空性,就看到一点。多证一点,多看到一点。所以,越是证了空性的人,跟没有证空性的人不一样,他对因果是绝对是谨慎小心的。如果你说证了空性,对因果马马虎虎,甚至于说“酒肉穿肠过”,无所谓。那就是假的,没有证空性。所以,这个是简别的一个方式了。就看人家说你开了悟了,什么了,把这个东西去给他测量一下,也可以验出他真的开悟了,假的开悟。那么,下边我们就是中士道了。

  三 中士修法

  中士道的要求就高一点了。你说下士道,那个把三恶道的苦是除掉了,人天来了。一般说,人天是快乐了。但是,人天到底是不是真的快乐?到底有没有苦,恐怕说充满了苦。如果你到医院里重病号去看看,恐怕你看得来饭也吃不下。如果你到监狱里要枪毙的那些犯人去看一看,恐怕也看到很难受。各式各样的苦都有。所以说,你人间也不是绝对的没有苦。那么,还是有苦,那还是要离开了。那么,天上去吧?天上去,是不是什么苦都没有呢?天上还有天上的苦。那个下面都要讲。所以说,总的来说,这个整个的三界,只要在流转生死,当下就是苦。

  那么既然我们要离苦,单离三恶道的苦还是不彻底。还要把整个三界的苦都离掉,那才算真正的离苦,那就是中士道的要求。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整个的三界没有安稳地方,等于是一个大火所烧的院子。(12A)大火烧的院子里边,你想躲在那里安逸,不要动了,在那里边贪、玩,那是自取灭亡。只有赶快出来这一条路。所以说,我们看到,再智慧高一点,看到整个的三界都是苦的话,那中士道的心就要生起来了,赶快要出离三界。那么佛说的中士道里边修法,第一个是四谛法,第二是三十七道品,还有十二缘起,这样几个法。

  甲初 四谛

  那么,先讲四谛。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大家知道。那么,为什么要说苦集灭道?这个是有辩论的。我们说没有苦就不会修行,这是决定的。所以说,谛是什么?真理,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我们现在要讲给你听呢,那就是空性了,最高就是空性。但是,对一般人要讲修行的话,先要说“苦”。因为你不苦的话,他说:“我为什么修呢?我现在蛮好嘛。”北俱卢洲就是这样子的。北俱卢洲,你如果去劝他,“你好好修行”,“我修行干啥?”“离苦。”“我没有苦!”简直没有话说了。你说,说什么呢?他说,“我蛮好嘛,我什么都不苦。吃的、用的、穿的,到处都是,遍地黄金随便拿。我还身体健康,一千岁不会死的。”那你说苦啥东西?他没办法修行。所以说,一定要给他讲苦。明白苦之后才能是想要出离苦了,他最后才动脑筋了如何出离。所以佛对我们一开始转*轮,就是转四谛*轮。

  “苦”是一个动力,是我们修行的动力。如果没有苦的话,这个推动力没有,这个机器也开不动。所以说,佛四谛里边先说苦谛。知了苦之后,使我们产生厌离心,这个世间原来是苦的。那么,苦的东西哪个欢喜执着呢?就像我们说不净观,有的人执着这个男女身,贪着他的这个身体,认为是干净的。这是颠倒。既是干净的,他就执了不放。如果你知道它本身是一个脏东西,就是说死狗烂了生蛆的,死狗一样的东西,你还会把他抱起来?藏在身边干啥呢?这个是没有那个事情的,绝对丢出去,远远地离开了才行的。那你不知道这个苦的话,不知道不净的话,那就厌离心生不起。那么,第一给你要说苦。苦的这个相生起之后,才能够厌离。所以说,我们在四谛里边先要说苦谛。那么,说苦谛要厌离。是不是能厌离呢?

  这个宇宙里边本来就是苦,你生在这个宇宙里边,你该得受苦。你没办法的。那怎么办呢?那就观察了,这个苦能不能离掉。能不能离掉,就看苦的因是什么。因为苦是果,从因上来的。苦的因,我们去追是什么?造的业。业是哪个推动的?烦恼推动的。烦恼的总根是什么?我执。我执是哪里来的?萨迦耶见。萨迦耶见能不能破?这是关键问题。萨迦耶见缘的是什么?它缘的是“我”。这个“我”到底有没有?这个“我”,以佛的智慧观察,没有。那么,萨迦耶见可以破。萨迦耶见我执一破的话,烦恼也可以破。烦恼破的话,业可以不造。因既去掉了,苦的果也可以消灭。

  那么,这才是证明这个苦是可以消灭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的逻辑的话——佛是实证的,讲给我们听就是比量了,用逻辑的方式讲了——如果没有这一套的话,那苦都不能消灭,你修行干啥?没有用,徒然。那么,既然证明这个集,是能消灭的,因既然能消灭的,这果当然会消灭了。那么,就是有希望了。

  那么,这就是要看这个了,把这个苦消灭之后,他得到的什么一个境界呢?“灭”,这是最高的涅槃,寂静的安乐的境界。我们不要把这个涅槃当成“死”。一般人就是,“涅槃了,死掉了。”把这个涅槃就是死灰一团,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外道他这样说的,他说:“你们出家人,这个佛教徒修行修个涅槃,真是愚痴透顶。为什么?我们现看到一个人,他五官里边缺一个,眼睛不好,或者耳朵听不到,或者手少一个,或者脚少一个。他已经苦不堪了。你现在涅槃,把六根都灭掉了,你这个苦是苦上加苦,你还去求它干什么?辛辛苦苦地修行,最后是求这么一个东西。”他不知道这个涅槃是最大的安乐。涅槃是什么?把一切三界的苦的果跟苦的因都消灭了,这个是叫涅槃。从消极方面说,把一切坏的东西都消灭了;从积极方面说,好的东西都在里边。所以说,涅槃是最大的安乐!那么,我们就观察这个苦灭掉之后境界是什么?就是涅槃,是最好的一个境界。

  那么,这样子我们要追求了。既然“苦”是那么苦,涅槃是那么好,而苦是能够消灭的。那么,赶快求灭苦了趋向这个涅槃的道路。那就是修道谛。

  所以这个四谛,苦集灭道就是这么一个安排。佛是一切智,他对我们讲的四谛,这个次第是从来不能颠倒的。不能是什么道灭苦集,什么什么都不行,一定要苦集灭道。你哪一本经,哪一本论,都是苦集灭道。这是不能颠倒的。那意思就是说,先要知苦,然后知苦的因。苦的因能灭的话,那灭的境界如何。然后感到这个好,苦不好,赶快修道。所以说,一定要苦集灭道。那么,我们这里,就讲四谛。佛成道之后,最初转的就是四谛十二行*轮,这是根本*轮。不管你是大乘小乘,都离不开四谛*轮。天台宗就是四谛*轮就是分了四种——无量四谛、无作四谛等等,那就是藏、通、别、圆,四个教有四个教的四谛,相不同,但是都是四谛。

  乙一 苦谛四相

  四谛分四相。一个是苦谛。苦谛里边,苦苦,苦无常……就是无常,苦,空,无我,就是分这个几科。先是讲苦苦。那么,第一,苦谛的,我们四谛十六行相,我们以前讲《百法明门》的时候好象讲过一下。苦谛的四相,是无常,苦,空,无我。那么,集谛,因、集、生、缘。这里是有一些名相稍微不同一点,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

  丙一 苦苦

  惑业自在所成故苦。(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观苦因由。)

  那么,苦谛第一个行相就是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这个苦苦里边,“惑业自在所成故苦”。为什么苦呢?是因我们所受的果报是烦恼造业,它们自在,就是烦恼、业有自在权。它们做的事情当然是坏事。那么坏事受的果报当然是苦的果报。如果你是有智慧,造的福业,那么不是苦。但是因为这三界都是烦恼造的业,那么都是苦。第一种苦苦,是最厉害的。“三苦,八苦,六道等苦,观苦因由。”那里边,就是分了:三苦。三苦是三界通的,整个三界离不开三苦;八苦,是人间的八苦;六道苦,我们六道里边各有各的苦。

  丁一 三苦

  第一是三苦,总的宇宙里边归纳起来,无不是苦。它的行相,就是三种。一种是苦苦,一种是坏苦,一种是行苦。那么,苦苦,依人间来说,就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等等。那么,我们说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这个苦是当下发生的受是苦受;坏苦,当下是发生的受是乐受,而它的本性是苦;行苦,它在这个受里边,是不苦不乐的受,而它却是苦的根本。一切苦,坏苦、苦苦都是从行苦上生出来的。

  戊一 苦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等苦。

  那以人间的这个八苦来配三苦,“苦苦”就是“生、老、病、死、怨憎会”,本身就是苦。

  戊二 乐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坏苦”,就是说表面上不苦,但是坏了之后要苦,“爱别离苦”,爱没有别离的时候,世间上以为是乐,但是别离之后,苦就来了;“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你求到当然是乐,但是求不得就是苦。

  戊三 行苦:五取蕴苦。

  “行苦”,“五取蕴苦”,就是五阴炽盛苦。

  这是以人间的八苦来配三苦。实际上,苦苦、坏苦、行苦是通三界的,不一定人间的八苦来配。这里因为我们容易理解。我们是人,以人间的苦来配,可以使我们容易理解一些。那么,这个三苦讲完了。实际上三苦东西很多。三苦里边就是说行苦是根本的。

  “苦苦”是限于这个大家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就是当下受的是苦,苦苦。

  那么,“坏苦”就是说表面是乐。部派里边就有很多的辩论。有部里边说这个乐是有的,而经部里边说乐是没有的。当然经部是比较进步的说法。有部还是比较低级的说法,所以有乐事,世间上是有乐的。那么,既然有乐你为什么要出离呢?这个经部就说了,世间上没有乐的。所谓的坏苦,它就是说,所谓的乐就是在苦的这个程度上减轻了,我们是误会了,认为是乐。就像我们担担子,假使你右肩担一个担子,两百斤,担了走了几里路,感到很酸痛,担不住了。你换一个肩,左肩一担,“哎,好象轻松了”,又能跑了。这个是不是担子减轻了?没有减轻一斤。仅不过是你替换一下,把右肩休息一下。本来右肩压得痛得不堪,不堪了,不能再压了。你把它一休息,他感到快乐了,轻松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快乐呢?仅仅是苦减轻了一点,并没有真的乐在里边。

  那么,这就是说假使乐的话,那么乐的因是产生乐的果,因越大,果就越乐。而世间上没有这样的例的。假使你说吃东西是快乐,吃好东西快乐,你天天吃这个好东西,就不快乐了。吃厌了,不要吃了。而且份量超过你要吃的,假使你吃的已经饱了,八分了,你再要十分。十分勉强吃下去,十二分,十四分,好了,你该胀死了——苦得要死了,这个是大苦了。

  所以说,乐的因产生苦的果,那就是说这个不是真的乐因。乐的因决定产生乐果的。而偏偏乐的因过份了就产生苦果。不管世间上哪一种乐,你说睡觉,睡懒觉,早上很冷,睡在那里很舒服。不想起来,不上殿,好象很快乐。我叫你睡三天,你受不受得了?睡一个星期,不能动,翻身也不准翻。恐怕你难过死了。所以说,睡也不是一个真的乐。只因为你跑来跑去跑疲劳了,感到睡了舒服。真正叫你睡,你说睡舒服,叫你睡它一年,恐怕你是比死还难过。这个睡眠也不是乐的因,睡眠也不是快乐。就是那个话。

  那么,这个在《菩提道次第》里边就是讲了一个比喻,它说,等于人生了个疮,大的毒疮,痛得很。这个毒疮很痛,那么你怎么办?古代也没什么药,它就是把冷水洒一点在疮上,把他的现在的痛止一下,就感到很舒服。这个舒服就是乐受。真正是不是乐呢?一个疮还原封在那里,仅仅是痛苦减了一点,你说是快乐。哪里是快乐呢?并没有快乐。只是痛苦的深浅的问题,并没有乐在里边。而你说要把这个——你要追求这个疮洒一点冷水的乐,你不如追求把疮治好的乐。疮治好的乐就是跳出三界的乐。所以说,我们真正要求脱苦,就是要把整个的三界跳出来,那才是苦就没有了。在三界里边要求乐,是没有的。如果你把这个逻辑的方式生了定解,胜解,然后你在三界里边就不会去追求什么快乐了。都是苦!

  那么,还有这个“行苦”,就是苦苦、坏苦还没有产生之前,它的行相。而它是不稳定的,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在产生坏苦、苦苦。那么,这个行苦,行相是微细的,凡夫就感不到。而圣者却是很明确地感到这是大苦。在《俱舍论》里边打个比喻:圣者,就是证道、见了道以上的那些圣者,看到行苦,就像地狱的苦还厉害。那么,凡夫就感不到行苦,那就是说,一根毛,放在手心上。等于说凡夫看这个行苦像一根毛放在手心上,根本就感不到手上有什么东西。但是,圣者看到这个行苦,就像眼睛里边一根毛刺进去,那是难受得不得了。8所以说,圣者,证了道以后的人,对三界的行苦看到之后,再也不会留恋三界,决定要出三界的。而凡夫,因为看不到行苦,以为三界还可以呆。那就是智慧深浅的问题。那么,“苦苦、行苦、坏苦”,我们就补充了一点。它这里,是以八苦来分。八苦,我们后头还要讲。

  丁二 八苦

  戊一 生苦观

  第一是“生苦”。“生苦”它分了好几个小科。

  已一 生由苦中引出:谓地狱有情纯苦,饿鬼及余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从苦生苦,苦由苦生。

  这个“生由苦中引出”,我们说“生”,一切苦的根本。你生出来之后,当然要受苦了。人有人的苦,地狱里边,你生出来之后,全部是受苦。那个饿鬼、畜生,那些也是受苦的。“由苦受引生,从苦生苦。”那么你这样子,就是从苦生苦了。你生了苦之后又造业,你造了业之后,下一辈子再投生又受苦。这样子地循环地受。一生出来——这个生苦就是强调一生出来就要受苦,那么我们一般讲经的人经常都这么说了:“小孩子他下地之后为什么大哭呢?为什么不大笑呢?”古代好象有一个寿星老儿大笑。这是一个寓言。到底有没有真的,不知道。

  一般的人,都是生出来就大哭的。这是苦嘛。生出来为什么大哭?也很简单:他在母亲的肠里边很温暖,也是很柔滑,他很舒服。一跑出来之后,冷空气一吹,就像冰一样的,刀锋割一样的痛。那个人的接生的手去碰他,那是粗糙得很,就像石头来磨他一样——当然要大哭了。冷空气第一次接触到,那是在胎里边是受不到的一些环境,大哭。一生下来就是苦,这没话说。如果生到地狱饿鬼畜生,那就不要说了。一生下来就是受那些地狱的苦、饿鬼的苦,那些生下就有。

  已二 生为众苦所依止处:是住持生老病死愁忧无常等之基址故。

  有了生之后,那么一切的苦就在这个里边就发生了。“众苦所依止”,海公上师的比喻就这个舞台——生就是舞台。舞台里边各式各样的角色都扮演起来了,这个扮演的角色都是苦的角色。什么?有了生之后就有老,就有病,就有忧愁,无常,死,等等,都是依生而来的。那么,生是苦的基础。

  已三 生为烦恼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烦恼随生,逼迫身心,离安乐故。

  你生下来之后,有身有心,烦恼也跟着来了。烦恼,你身上是不安逸的,使你心里烦躁,还要做坏事。身口发动,做各式各样的恶业。所以说,你生出之后,烦恼决定跟你一起生出来,逼迫你的身心,使你不快乐。我们昨天收到一封信,他说:“我以前在这里住,好象发狂一样”——因为他修过外道,非常之不舒畅,到处都是行为不规则,好象很对不起我们道场了。现在,他在外边好象心静下一点了,回想一下感到非常惭愧。求忏悔,寄一百块钱来求忏悔。这个东西,就是说你烦恼逼迫的时候,自己也做不了主,就是要发狂一样,难受得不得了。这就是烦恼。生就是烦恼的依止处。没有生,烦恼也没有地方依靠了。

  已四 生为死因:虽非所欲,总不能免故。

  第四,“生为死因”。这个,哪个都知道。生下来,死就跟着来的。死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么,一般人认为死的原因是什么?刀,被人家害死了,或者是病死了等等。这些都是附带的。如果你没有生的话,这些都不会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那你害怕死,你就不要生!“虽非所欲,总不能免故。”你虽然不想死,但是你既然生下来了,你绝对免不了死的。有生必有死。如果你要不死,就要不生。无生就没有死,那要证无生了。无生哪里来呢?空性。证到空性之后,本来就没有生,那就没有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就这么讲,“度一切苦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苦。苦谛的苦有三苦、八苦。讲了八苦的生苦。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总结。

  颂 生为苦之因 众苦所依聚 老病诸愁忧 无常等住地

  烦恼复随生 逼迫身心等 生为死之因 无生何有死

  “生为苦之因,众苦所依聚。”我们一切苦从何而来?有生才有苦。如果不生的话,那些苦、老、病都无所依从。那就是说,有了生,那一切苦的原因、依聚就来了。“众苦所依聚”,一切的苦都因为有这个生,依靠它而积聚起来的。

  “老病诸愁忧,无常等住地。”一切老、病、愁忧——身心的苦,还有无常,无常就是死了,都是依聚生来安立的。

  “烦恼复随生”,有了生之后,过去的那些老、病、死、忧愁,固然过去受的报了,但是新的业又造起来了。有生的话,又要起烦恼。起了烦恼,要造业,不断地流转生死。随着烦恼生之后,“逼迫身心等”,起了烦恼,就是身心都受逼迫。“生为死之因,无生何有死。”最后,生就是死的因。有生必有死,从古以来,历史上凡是有生的绝对会死的。即使是佛陀,他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在八十年以后,还是示现涅槃。那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有生,必定有死的。要逃避死,那就是不要投生。无生就没有死。所以这是必然的。

  (下边说老苦。老苦,我们要还是要参照一下《菩提道次第》的。)

  八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在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边,它讲生苦的时候呢,我们要补充一点,就是说住胎时候的苦恼。我们一般就是看到人养下来之后就有各式各样的苦,胎中的苦,一般是不知道。那么,这个《菩提道次第》,很详细地把这个说了一些。这个,我们可以做一个参考。那就是说,整个一个人生,也是一切有情,他从一投生就是充满这个苦。即使在胎里边,也有胎里的苦。出来之后,大家看到的苦。

  住胎苦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徧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那么,它一本书上就说,在胎里边受什么苦呢?“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住在胎里边——这个胎大家知道是极臭的——肚子里边,里边我们说即使最好的饮食吃下去,经过喉咙咽下去了,你说吐出来的话,那个就脏得不得了。何况进了小肠,大肠,成了便秽。那个东西,大便,这些当然是极臭的,那个胎儿就住在这些厕所的旁边。所以说极臭。这个臭气味逼迫,很近的隔一层皮了,隔一层肠,旁边就是大小便。那是极臭的地方,而且是很紧地逼迫在里边;地方又小,又是黑暗,一点光线也没有。到处都蒙蔽在这个黑暗里头。住胎的时候,如果说得不好听,就是跟地狱一模一样。他身屈备受极重苦——身体又伸不直,弯在里边,蜷在里边,到处是那些臭味道,黑暗,各式各样的苦。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苦。那么,后边慢慢要讲。

  此诸文义,, 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锁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

  另外,《入胎经》里边,它说“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在这个胎里边,各式各样的不干净的东西四边都充满的。“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锁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这是指男的孩子。“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那就是说,在胎里边,很多的虫。这个人里边有各式各样的寄生虫,它住在——他的地方所依住的。那么是大小便的两个门,最臭的门就在他附近。里边各式各样的便利、脓汁、脑膜,等等不净的那些脏水都不断地流在这个地方。他坐在哪里呢?生藏的下面,熟藏的上面。每一个月里边,出了那些很脏的水一样的东西滋养他。

  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

  “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吃什么东西?母亲吃的东西,牙齿嚼烂了,吞下去。吞下去的东西,用口水等脏东西把它泡烂了。上边,还有脑膜流下来把它缠住。这个东西吞下去之后,就像我们呕吐的时候吐出来的东西那么脏。那么脏的东西,母亲的肚子里进去之后,从自己的小孩的脐孔里边进去,做他的资养料。那么脏的东西是他的饮食。慢慢地,他从羯剌蓝,就是开始胎内五位9,从它是一个凝滑,慢慢地长大,到这个健南,再到钵罗奢佉,就是六个根具足了,手脚都分出来了。“手足微动,体相渐现。”这个时候手脚的样子已经现出来了。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暗,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

  “手足面等胎衣缠裹”,这时候虽然手足已经现出来了,但是胎包呢,把它缠起来,“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暗,不净坑中上下游转”。把它这个胎衣包起,里边极臭的东西。那么,又是黑暗,好象这个脏的粪坑里边,上下地在游转,里边跑来跑去的在里边。“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他吃的东西呢,母亲口里吃的,甜的苦的酸的辣的等等,到达他胎里边,他吃进去就像火炭一样。那是烫得很,不舒服。他吃的东西脏得很,就像苍蝇吃不净汁。苍蝇大家知道,吃粪里边的东西。他就像吃粪一样。因为母胎里边的东西就脏得很,跟粪差不多。“如坠不净,臭秽炽然,于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就在一个非常脏的所谓的屎尿地狱的泥坑里,就在那里。他的“命根非坚”,他这个命也是很危脆。

  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

  所以说,他母亲如果吃了烫的东西,他就是像火烧地狱一样。把他周围,烫得来非常难受。它说烧、遍烧、极烧、极遍烧,就是表示他这个热的程度。他稍微遭一点小烫,还可以。再烫的东西吃下去,那就是说烫得来受不了的难过。这些苦受,“非所悦意”,他不想受的,但是他也逃避不了。

  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

  (12B)假使母亲在动,或者动得厉害一些,或者更厉害的,那么在里边这个小孩子,那就是好象丢在这个火坑里边一样,受了极粗难忍的、也不欢喜受的那些不好受的大的苦受。

  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

  母亲假使吃的东西吃太多,里边就胀得很,把他挤得难过;吃太少又虚得很,不舒服;吃得太咸、太腻、太油,等等,太热、太烫,或者她行动走得太急一点,她跳一下,或者母亲在地上不当心摔倒一下,那个胎里边那就痛苦得来不好说。母亲跌倒的话,他就像山上滚下来一样,那就非常难受。

  产及产出时苦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又《弟子书》,一本书里边说,小孩子生的时候,就像这个榨油的东西一样,把他榨,他出来的时候,压得很厉害,就像榨油里把他榨油一样。他压得很难受,逼出来才能够生出这个母体。那么,他这样子压出来,一般说要压死了。但是,他没有死掉。什么呢?他受苦的业强。就是他还有很多苦该受,这个命还不该断。本来这个母亲胎里生出来就是压油具一样的,一压就压死的。他没有压死,就是他还有很多苦要受的,命还强,还得受苦。在这个不净身里边,颠倒出来,养下来之后,颠倒掉下来的。那个胎衣,湿的、烂的,极臭的东西包在他身上。碰到身上,又是极痛,好象生了一个大疮一样的,碰也碰不得。总是极脏、极痛、极难受。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暗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

  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另外一个,《入胎经》里边,“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他,就说在胎里边,就到钵罗奢佉的时候,他的手脚等等就长出来了。“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暗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那就是说,他生的时候,他是从它个最脏的地方,这个又黑又堪可怖,屎尿沾满的、臭气的地方,血水常流的那个疮门,就像一个疮口、洞一样。(这个不是窗门的窗,是害一个疮的疮。)

  这个疮的洞洞里边,因为他过去的业报,生一个风,叫异熟风。生出来,把他颠倒,就是小孩子养的时候颠倒了,头朝下,脚朝上,两个手蜷起来。从两个骨轮里边,就是说母胎的两个骨头里边挤出来,就是压油一样地压出来了。那么,很窄的地方,又压又压,压得来很难受地经过那个骨头两个夹住的地方,总算是压出来了。他压出来之后,身上是都变青了,好象害了疮一样,一碰就大痛。

  这样子,“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因为他非常之干渴,他喉咙,他的嘴唇,心脏都干掉了。“住此迫迮难忍苦处”,就在养的时候,榨得那个样子,都干掉了。就在这个逼迫难忍的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很辛苦地才是产下来。生下之后,“生已无间”,外边的风一吹,跟刀割一样。接生的那个医生的手或者衣服碰到他一下,碰到他的身上之后,就跟那个石头磨、剑割一样地难受。因为他在里边从来没有碰到粗的东西,也没有冷的风吹。那么,这样子,要受极大的苦。这是生的时候苦。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生的时候,有的人说,他的苦就像牛剥了皮之后,很多虫来吃。牛皮剥了之后,牛有皮,虫吃已经难受了,把皮剥掉,虫再吃它的肉,那就是很难受了。那么,小孩子才养下来的时候就像剥了皮的牛给虫吃的一样不舒服。又像一个生了癞疮的,遍身都癞了疮之后。生了疮之后,不去碰他还好一些,但是用鞭子抽。这个是极难受的,小孩子受生的时候就这么难受。

  “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一生下之后,大人欢喜他,去抱他。但是,你一抱他,你以为是爱护他,在他说却是抱得来很不舒服。假使碰到冷的,碰到热的,又是像冰山、火山一样地难受。非常之不悦意的苦楚。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在八苦里边,我们要修的话,第一个最初的生苦要修,最后的死苦要特意地、着意地、着重地修!这是说修行的人要把生、死这两个苦多修,然后你害怕生死,再不要去投生了。否则的话,你对生死不害怕的话,你投生就没有了(音廖,liao )。

  “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那么,所以说前面所讲的东西,要用智慧经常地去观察它。要善于修习。修习是不断地去观。数数地熏习,慢慢地把它刻。我们叫“慧行刻意”,什么意思?就是把它刻成槽槽——你在水瓢上写帐,一舀水,这个帐就掉掉了。(你把它刻成字了,那就是不会忘了。我们修行,也就是说要把它在脑筋里边很深地刻下去。那就忘不了。如果你很浅的,就这么地想一想,碰到好的环境来了,那个乐的环境来了,你忘得光光,什么苦都没有了。那么,这个要把它善于修习。任何情况之下不要忘记这些苦处。那么,你了生死的心才能够迫切。

  我们说很多人都是修行要了生死,但是你不学,不学,你这些苦你不知道的。这些苦凡夫是不能了解的,只有佛的五眼观察才能看到这些苦。如果你不学经的话,这些苦你不知道。你生死的厌离心怎么生起来?那么,后边我们还要讲行苦,行苦最微细的。如果不从经教里边去好好地修习、好好地观察、好好地去听学的话,那你这些不知道,你的出离心要生起来,不可能。这个何必要说那么一个厉害的话。你没有经过这些的学修,那你这个出离心根本生不起。出离心生不起,那你生死怎么了得了?很多的人说了生死,他就是世间上受了一点刺激,感了一些苦受,他就来一个“要了生死了”什么。这个都是不踏实的。没有真正地把生死的根看清楚,这些碰到其他环境会变的。所以说,真正要生出离心,一定要从经教上去探讨,好好地去观察。这个,后边讲行苦还要强调这些问题。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在八苦里边特别要注重的,要修的,那是生苦跟那个死苦。

  那么,现在,就是我们回到这个老苦了。生苦,补充了这个胎里边的苦。这个《科颂》里边没有,我们补一下。

  老苦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老苦,又分了几科。这个差不多的。

  第一是“盛色衰退”,他本来很好看的样子,“衰退”,不好看了,变掉了。腰弓,“腰曲如弓”,他的腰本来年轻的时候挺得很,现在弯,像一把弓。我们说这个老人呢,他就是会变的。我们上海一个居士,现在他不在了。他年轻的时候,我们上海以前经常看到的,他是一个大资本家,长得很称透(川俚)。到老了之后,两个肩往上耸起来了,那个头,往下缩了,就像一个笔架子一样,两个肩把头包起来了。这个样子非常难看,那是说老了就会变。那个,还有这个上海的郑颂英老居士,他也是,因为经常写字,他通讯、联系,做的好事做了不少。因为写字多了,他的背也就是弯下去了,这个人也站不直了。这个老了,身相都变掉了。

  “头白如艾”,头发白完了,像艾草一样。“额如砧板”,我们说一个板——就是宰肉的板,都是刀印子了——他的头额就像刀印子的板一样,很多的这个皱纹,充满了皱纹。“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由这样子,各式各样的,把他的容貌,他的外相成了个不可爱。我们小时侯,在那个时候还是小学生,不到十岁的时候,看电影,那时候有童星,一个小孩子的明星,他是长得极好。但是,到老的时候,我们看照片上他的像也出来了,那就是怪得非常难看地怪,比一般的人还要怪。这个奇怪了。从小孩子的时候,长得极好,他是选出来做明星的。结果老了之后,就怪得来比一般老太太还要怪。这个是容貌就变掉了。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下边是“气力衰退”。他的气力,也衰下去了。“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坐的时候就像袋子,绳子断了,“啪”一下下来。这个我就有经验了,因为我那个腿,假腿,没有力的,坐下去之后就“咚”跌下去的,凳子是不牢的话,凳子会打翻的。那么,起来的时候,就像拔树。要把树连根拔起来的,你要费大气力才站得起来。宗猛就有经验,他要把我扶起来,他是扶不动的。真正要扶起来要用大气力的。那么,“语言迟钝”,老人说话,就是木里木壳(沪俚),钝得很,说话说不清楚,又慢,反应又慢。哪个说啥,不晓得说啥东西,搞不清楚。“行步缓慢”,走路又是慢腾腾地,像打太极拳一样,慢得很。这是老的衰相。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力等。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他眼睛这个力量衰退了,各式各样的好的颜色看不清楚了。耳朵,当然也听不清楚了。“重忘念等,减念力等。”这个记忆力衰退了,很多事情想不起来了。最怕的,就是一种叫“老年痴呆症”。我记得一个什么,很有名的一位,他年纪老了之后,他在医院里养病。他的女儿去看他,他就说:“哎,这位小姐是哪里来的?”认都认不清楚了,他亲生的女儿,他看了也认不到了。那就是记忆力一点都没有了。

  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受用境界衰退者”,享受的力量也没有了。“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好的东西,心里想吃,吃不进去。“又无堪能受诸欲尘”,对世间的五欲根本没有能力去受。但是心里要享受又受不了。当然,这个老苦。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寿命,基本上快完了。那就是说,像一个蜡快烧完了,又在大风里边吹的一个蜡,那就几下子就快完了。

  “应当数数思惟此等”,这些道理,经常要去思惟。这个老苦如此。哪一个人不老?释迦牟尼佛,他游城的时候,四个城去游。就碰到个老人,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样子的老人。那么,释迦牟尼佛就问他的侍者,他说:“这是什么人?”侍者说:“这是老人。”“老人?”他说,“人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老的?”“当然每一个都要老的。”释迦牟尼就感到人没有意思了。现在虽然年轻,气力很好,长得很端正,但是一老了就什么都不行了。那就是出离心就生起来了。这里边,我们说要“数数思惟此等”。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犹如大树被雷击,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

  《广大游戏经》,一本经里边说,“由老令老坏少壮”。那个年轻的样子,是因为年纪老了之后就坏掉了。“犹如大树被雷击”,就像一个大树被雷打到了。就是少壮的时候像这个大树,老了之后就像那个雷把这个大树劈开了,那就不像一个树了。“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这个老了,使人不像那个样子了,衰败,老耄的样子。所以佛,叫我们赶快要出离,这些生老病死的苦。“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这个一切的男女,都是要老,都要像树一样枯掉。

  “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老的时候,一切精进力量没有了。勇势,勇猛的心也没有了。就像一个人丢在泥坑里一样,没有力量了,爬也爬不起了。“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的时候,你再好看的人都丑了,不好看了。“老夺威德”,你过去有大威德的,但是到老了之后,力量就没有了。阿育王过去征服全印度,但是老的时候,他下面的人东西都不给他吃,只给他一个庵摩罗果。那么,他要供养,什么都没有供养,只好把给他的庵摩罗果去供养佛。老了之后就是会受到这一些的苦。

  “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老了之后,一切安乐就没有了,而人家还要毁訾,还要骂。老了之后,一切光泽,皮肤的光泽,一切威光什么都没有了。最后的一条路就是死。所以说,老没有什么好,就是很苦。

  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

  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慬哦瓦云”——这个慬哦瓦是一个大德,他说:“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他说,这个死虽然是很苦的事情,但是很快,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个老苦,却是时间很长。还有一个大德说,老,幸亏它是慢慢来的。如果他一下子来的话,那简直一般人就受不了了。如果突然就变老了,那就是什么人都受不起的。因为它慢慢来,慢慢习惯了,总算还是比较好受一些。这是老苦。凡是我们这些,自己要修出离心,这些必须要经常思惟的。

  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

  那么,下面是病苦。

  (一),“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身相是变掉了,身的肉是没有了,皮包骨。皮肤也干燥。我们看到有一个海外的杂志,它也是讲佛教的。它登了两个照片,这个照片是一个年轻的女人,长得极好。但是,另一个照片就是这个女人十年以后,害了严重的爱滋病,临终之前拍的一个照。就像一个猫头鹰,人的骨头全部变相,人也不像人,就个骷髅了。那个骨头呢,那个手骨就像两个猫头鹰的一个翅膀一样弯起来了。人已经不像人形了,反正已经变掉了,看样子就是一个动物。那么,肉也没有了,就是皮包了一个干巴巴的这么一个东西。那是病,这是病的苦恼。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二),还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那么,毕竟身上害病都愁忧了,就怕死。“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身上的地水火风不均匀。“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因为地水火风错乱之后,心里边,心也就反应非常之苦恼,忧痛,这样子,一天一天过,在愁忧之中过日子。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

  (三),“不能受用悦意境界”,一些好的东西不能吃了。“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不但是好的不能吃,好看的,好穿的,好玩的,都享受不了。这样子,有些东西本来是很欢喜的,但是你这个病,对病有害,你就不能吃,不能用。“虽欲享受而不自在”,不能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本来你欢喜运动的,病了之后动也不能动;你本来欢喜坐的,你病了之后躺在那里就不能坐等等,你都不能自由。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四),“诸非可意境界受用”,但是你不愿意受的事情,却让你受用,假使叫你躺了不能动,不能翻身,不能等等——各式各样的限制。你为了病好,也不能不听。“虽非所欲须强受用”,前面说你想要的东西不能做,下边,你不要的东西却逼着你做。“谓诸非悦意饮食药等,须强饮用。”你不欢喜吃的药,不欢喜吃的饮食,这个对病有好处的,你非吃不可。大家知道药是苦的。那么西药,还厉害,打针等等都是不舒服的事情,但是你还得非吃不可,而且有反应的还得要吃。“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那么你还要,该动手术了,把你剖开来了,里边给割了什么东西,那就是受刑罚一样的苦恼,还得要受。很多人他害病,里边什么东西要去掉,什么东西割掉等等,那这个痛苦是……,把心脏什么都打开来,那当然是极痛苦。但是为了治病,你不能不受。这个是病苦。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五),“速离命根者”,当然病重了之后,“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那么,假使病实在是太重了,自己也感到病治不了了。那么心的痛苦那就不可说了,等于判了死刑,你快死了,一句话。“当于此等审细思惟”,这一些病的苦要好好地思惟。那就是说,在生死之中,即使你生到人天,这些苦你还是避不了。那么,你如果害怕这些苦的话,你赶快出离,那是要出离三界,不要再投生了。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瞋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广大游戏经》说,“多百种病及病苦”,很多的疾病,还有病的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好象是人赶鹿一样,人,打猎的人追那个鹿。而这个病,却像打猎的猎户一样,在逼我们的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当你观察到老、病要恼害众生的话,那你要赶快说那个出离苦的方法了。“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好象冬天大风雪一来,什么草木,树,药,它都压住了,都长不起了。那么,病,就像冬天的大风雪,把众生一切的光荣,色力,他的种种,他的财富等等,他的地位,他的才能,全部压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像大风雪把他盖住了,什么都发挥不出来了。“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瞋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病,经常戏弄一切众生,使他受各式各样的苦恼。好了,这个是病苦。

  死苦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死苦又分了五科。

  (一),“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最可爱的是财产,以及地位。哪怕你做到国家的什么首长之类,你财产是富于全世界的,但是你死的时候,一个也带不走,地位也带不了,钱一分也带不走。

  (二),“舍离圆满可爱亲族。”你家里边人很多,但是你死的时候半个也带不走。

  (三),“舍离圆满可爱朋翼。”假使你的部下,或者你的朋友很多,但是你走的时候,也是带不了一个。秦始皇死的时候,他殉葬的宫娥婇女最多,还有作了很多兵马俑,这仅仅是给活的人看看的。实际上对他本人,半个都带不走。

  (四),“舍离圆满可爱身体。”自己的身体,最可宝贝的身体也得要放下。

  (五),“死时当受猛利忧苦。”死的时候,不但身上受苦,心里边极大的忧苦。这些都得要受。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假使你心里边没有产生对这个苦厌离的话,那么这些苦,你经常要去思惟观察。一定要观察到你想起这个死来,就害怕得厌离的心自然生起之后,才算你有点观出一些成就来了。否则的话,经常去观。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这个下边有个经里说,“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假使要死,或者快死的时候,一切亲爱的人都要离开,不但是暂时离开,永远要离开。“不还非可重会遇”,不是出门了,你离开之后,明天回来又重新碰到了。这一去的话,再也碰不到了。“如树落叶同逝水”,好象树叶子掉下来,掉到水里边,就冲起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死令王者无自在”,我们说世间上最自在的是王,一道命令,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死一来的话,你做王的自在也就没有了。“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死来了之后,就像水漂的木头一样,你一个人漂起走了,没有人陪你的。“自业具果无自在,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死的时候,一切只有跟了业跑,你自己的心里的想法都没有自在,跟了业牵了,业叫你到哪里去就得去了。死,可以使很多的人一下子死完,就像海里的大鲸它吞一切众生,把你整个船都吞下去了,那船里全部死掉。“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犹如龙碰到金翅鸟,当然就死掉了;象遇到狮子也就要败了;也像草木聚,一堆草,一堆木头,碰到大火一烧,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死来之后,什么都完了。这是死苦。

  那么,死的苦——当然,它这里说了这一些,我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补上去。然后,要把死的苦彻底地生起厌离心,再也不想受这个死苦。那么,怎么办?出离,好好修行。

  怨憎会苦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思惟怨憎会苦”,冤家碰头的苦也分五段。

  (一),“如遇怨敌,便生忧苦”。你碰到你的仇人,你心里就会不舒服。我们经常有这个,一个单位里边两个仇人碰头。你想不要见他又不行,见了他又难过。哎呀,这个味道就不好受。

  (二),“畏其制罚”。碰到之后,还要害怕。不但心里不舒服,还恐怕他来害你。

  (三),“怖畏恶名,遭非赞颂。”他还要说你的坏话,来毁谤你。

  (四),“畏苦恼死”。还恐怕恶人、怨敌,怕来害你,把你害死,害怕。

  (五),“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因为你没有很好地依了法修行,那么你即使给恶人害死了之后,并不是一死了之。死了之后还得下恶道。那么更苦!

  所以说这些怨憎会苦又分这个五段来思惟。

  爱别离苦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爱别离苦也分五段。

  (一),“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这是第一个。假使你跟最亲爱的人分别之后,第一个当然是心里非常难受,忧恼,悲戚。这是心,心里边忧恼,悲戚。

  (二),“语生愁叹”。语里边愁叹,不断地叹气,说一些泄气的话。

  (三),“身生扰恼”。身上,热恼,心里不舒服了,整个身体就静不下来。

  (四),“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他越是分开之后,越是想他的好。那么,心里挂了割不断,心里是非常的热恼。

  (五),“应受用等有所缺乏”。本来是吃饭有两个人跟你一起吃,现在你一个人吃,吞起来就眼泪水一起吞下去了。那就是没有人陪你了。这个就是说爱别离的苦。那么,这些要经常思惟。不要看到现在很是如意的眷属在你身边,一旦他别离之后,那你的苦比没有他还更苦。所以说,爱,是不可爱乐。别离的时候,一坏的话,就会产生苦,就是坏苦。

  求不得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那么,下边,思惟求不得苦。又分五段。

  “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做农的,庄稼在秋天收不成,收成不好。“及营商贾未获利等”,作生意的没有赚钱,甚至于破产,抓起来了。“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你拼命地追求的东西,因为因缘不够,福气不够,没有得到,那么灰心丧意的这个苦。这个,碰到过的人就知道那个苦的味道。没有经过的人,他也尝不到,不知道它是尝的啥味道,也不知道。那么,只有想象了,想象的是很浅薄的。真正亲身碰到境界的,那个苦是要自杀的,苦得来他不行的话,他会自杀。那么,这是求不得苦。

  五取蕴苦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下面说五阴炽盛苦,就是“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个。“是当成众苦之器”,这是行苦。一切苦的,将来要成众苦的器——受到这个五蕴身之后,一切苦就在这个里边要生出来。“及依已成众苦之器”,已经成了众苦的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分五科。“于此诸苦当数思惟”。下边仔细要讲。

  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

  你受了这个蕴之后,可以引出将来很多的苦。

  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

  就是说这一辈子受苦是一回事了,下一辈子你这个五取蕴受了之后,要起烦恼造业,下一辈子还得受苦。这是说下一辈子的。那么现辈子的呢,你这个身体得到之后,那是不可避免地要受老、病等等,就靠你这个身体就来了……

  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13A)第三、第四,就是说苦苦、坏苦。这两个苦是跟了这个五蕴身来的,没有这个五蕴身就不会苦了。老子是聪明的,他说,“我有大患,为我有身。”他说,我一个最大的麻烦事情,就是有个身体;没有身体的话,很多过患都没有了。因为有这个身体,这是最大的一个过患,什么坏事,痛苦都会来,就是有身体的关系。那么,你五蕴身一受,苦苦、坏苦,都跟到你就来了。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第五,“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只要你是才受到这个五蕴身——五取蕴的身体,开始一得到之后,那就是行苦。本身行苦就得到了。“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什么叫行苦?自己没有自在。一切都是根据过去造的烦恼,造的业来牵起你走的。这个行苦刹那刹那地不停地在发展,你就刹那刹那地跟着那个业一下到这里,一下到那里,弄得你很不自在,又不能休息。这就叫行苦。“于三苦时此当详说”,这个三苦里边,苦苦,坏苦容易懂,而这个行苦,它要仔细说。下边就是讲行苦。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这个就回到我们第一次说的话来了。你说要求出离心,解脱心,你对生死五蕴的自性,就是行苦的自性,假使你没有真正地起厌离心的话,那么你真正求解脱心,是不会产生的。那就是说,你一定要彻底了解行苦的苦,要对这个行苦产生厌离了,那么你才有这个产生出离解脱的心。否则的话,你不会产生。那么,这就是说,世间上的人,他说要出离,要了生死等等,如果他不理解这个行苦的那些行苦性,这个话也是不踏实的,几下子就要变掉。这很严峻。我们所以说不学的话,你连出离心都生不起的。

  有的人说,“我要生西方,我什么都不要学。”你要生西方,你出离心、菩提心都要生起来。假使你这些没有学,你出离心生得起吗?生不起的话,你西方怎么去?所以说,尽管发愿生西方的人很多,但是去的人少数,也是这些原因。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会出离呢?一个人受了苦难,受了一点苦,“我要生西方去”。这个是不是真的出离心呢?他对这个苦厌离。但世间上还有很多的不苦的事情,他并没有厌离。那么,这个绳子还有很多捆住的,你西方怎么去得了呢?我们说码头上的船要开,你码头上繋的绳子要解掉,这个船才开得去。你如果码头上的绳子,假使有五个绳子繋住的,你解了一根,还有四根绑起的,你怎么开?再怎么大的马力,你还在码头上,动也没动。所以说,真正出离心没有生起的话,什么宗派你都修不起。所以,还得要学。

  “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个人解脱不可能,那么在生死里边要起大悲心,度一切流转生死的有情,那更谈不上。所以说,不管你大乘、小乘,你这个心没有生起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心决定要生起来,这个意乐心。

  那么,怎样子生起来?“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要生起这个心,解脱的心,救度众生的心,一定要从哪里来?要从无垢的圣语,就是佛说的话里边去追求,一切世间上得不到的。所以说,你不学佛教,不听经,你说你要出离,菩提心,是骗人的话,做不到的。一定要从无垢的圣语,就是佛说的话里边,如量的——还要如量的,就是说,按了他正规的方式去解释,才能够产生这个意乐心,出离,解脱。

  “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开始第一步要把这个道理真正地,清净地了解,要寻求,把它了解到。了解之后,第二步,长时地去观择修习,长时间地去观察、抉择、串习,就是不断地去修。要“引发其心猛利变动”,要把他自己的心引发能够改变过来。修行就是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心理本来是随烦恼转的,现在要把意乐心、出离的心生起来,转变过来了。以前是耽着这个世间的,不肯出离的,现在要把它转过来,猛利的出离心要生起来。那就是一定要根据佛教,好好地,第一步要了解,第二步是观察抉择,长时的修习,才能把心理状态变过来。所以,净化身心就是这么净化的。如果离开这两个条件,那是净化不了的。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所以佛,叫我们知道苦谛,说苦谛,生死的过患。有人说,了脱生死不要苦谛的。这个就是根本违背圣语的。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很明确地说,佛就是要我们出离的话,要我们把苦谛好好地知道,生死的过患知道,所以说要说八苦。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这个里边说:“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不管你在哪一道投生,中间产生的病、死等等各式各样的苦恼,这个是病者病了、死者死了,不是突然之来的,这是生死本相。凡是流转生死的人都有这些相。如果你没有出生死的话,你必定要受这些苦。那就是注定的。所以说,你要不想受这些苦,那必定要生起猛利的出离心。由出离心不断地修习,真正达到真的出离。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掉以轻心。出离心也不是随随便便生起的,也从佛的圣言量好好地去了解,慢慢地去抉择、观察、修习,才能生起来。生出离的解脱心生起之后,还要依佛的方法去修习,才能真正地了生死。所以说,不学不修,就是闭了眼睛,不思善不思恶,我们就解脱生死了,那是骗人的话,着魔倒有可能性。那么这里是再三强调,我们要了解这个生死的苦恼,是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这个,出离不了。那么,这些苦恼的事情,有些是人间看得到的。但是,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佛的眼睛才能观察得到。那么,一定要从佛的经教里边去探讨。所以,离开佛的教授,我们是得不到的。

  这里,把这个八苦讲完了。那么,回到我们的《科颂》看一看。那是略的,基本上就是它的纲要。

  戊二 老苦观

  “老苦观分五”。

  己一 盛色衰减:腰弓、头白、发落、面皱、不可爱乐。

  一、盛色衰减。腰弓、头白、发落、面皱 (绉)(这个绉是印错的,不晓得你们改了没有。那个绞丝旁不要,就在右边加个皮,牛皮羊皮的皮。皱,念“昼”),不可爱乐。

  己二 气力衰减:坐立艰难、言词讷钝、行动迟缓。

  第二个,“气力衰减”,气力衰减,气力也减了。“坐立艰难”,坐下去站起来都艰难,那就是坐下去的时候,就像一个口袋,绳子断了,“砰”地下去;站起来的时候,跟拔树一样,用大的气力才站得起。“言词讷钝”,说话迟钝得很,说不清楚。人家跟你说话,反应也很慢,说了半天,“啊”还不知道。“行动迟缓”,走路,拿东西都是慢腾腾的,这个是老太公了。没办法,年纪大了就这样子相貌。

  己三 诸根衰减:眼根于色、不堪明辨、乃至念力多忘。

  “诸根衰减”。眼睛看色看不清楚,耳朵听声音也听不清楚,吃东西,吃不出味道。“乃至念力多忘”,经常要忘记,记忆力没有了。

  己四 受用衰减:饮食难消,余欲亦减。

  第四,“受用衰减。饮食难消,余欲亦减”。不管你是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你要受用,这个受用的能力没有了。想吃,好好的想吃,吃了就要不消化,就要害病。所以说,一切享受的东西,不敢享受。一享受就是受苦、得病。

  己五 寿量渐短:如少水鱼。

  第五,“寿量渐短。如少水鱼”。这我们天天念的,“如少水鱼”。这个水在太阳下边天天晒,干下去了,这个鱼在里边,寿命就不长了。哪一天水干了,这个鱼就要完蛋。那么,这个老的人,他的时间是不多了。

  颂 老苦复可怜 盛色日衰减 腰弓头似银 面皱不乐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断 寿者复多忧 久忧长不死

  这是老苦。这个颂,是“老苦复可怜,盛色日衰灭,腰弓头似银,面皱不乐看”。……经常要死,死不掉。这些人,也有。这些都是老的苦,集中在一起。

  戊三 病苦观

  己一 身体病坏:肉瘦皮枯。

  己二 忧苦增长:四大不调,逼恼其身,日夜愁恼。

  己三 不堪受用:于可意境,不良于病,不堪受用,所欲威仪,无能振作。

  对病无利的东西,想吃的不准吃,想看的不准看。你想坐,行住威仪,又不能随便自己。要你睡只好睡,不能坐,也不能走动,“所欲威仪,无能振作”。

  己四 强令受用:于不乐境,诸药食等,惟强受之,乃至火烧、针刺、粗猛触等,亦须忍受。

  要治病的话,一些对病有利的药、食品,虽然你不爱吃——非吃不可。还要火烧,针灸,“针刺”嘛,针灸了。“粗猛触等”,那些按摩,等等。这些不舒服的事情都要忍受。以前还没有西医。西医还厉害,开刀,把什么东西取出来,那是更苦。取出来是好了的还可以,取出来还好不了,那是糟糕了。

  我记得以前一个退休老人,他害什么病,把手给砍掉了。那个病又转移了,又转移地方,再给它砍掉。砍得来人不像了,结果还是死掉了,多多地受了很多的苦。这是病苦。

  己五 命根断绝:恐命不永,所生诸苦。

  害病的人最怕死掉。

  颂 四大不平均 逼迫身心苦 肉瘦皮干枯 动止不自由

  威仪难振作 受针炙等痛 乐境欲不与 时时断命忧

  戊四 死苦观

  己一 受用离别:难舍田宅财用,朋翼眷属,自身可爱。

  这些就是《广论》说的,你最欢喜的财产、地位、田宅、那些朋友、眷属、部下,乃至自己这个身体,再可爱的身体,都得要别离。

  己二 命终时苦:将舍受时,万苦交煎。

  临死的苦,快死的时候,他们就是说,一般就是说像生龟剥壳一样,是一个活的乌龟把它壳拔掉,这个苦的够难受的。那个死的时候,苦就是这样子。死苦。

  颂 死苦痛舍离 一切携不去 极可爱自身 眷属良朋翼

  田宅诸财物 势位巧文艺 父母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苦痛舍离,一切携不去。”什么都带不走。“极可爱自身,眷属良朋翼,田宅诸财物,势位巧文艺。”你本事再大,文艺界的艺术水平再高,死的时候带不走。“父母诸妻子,不能相偕去。”父母妻子跟你再要好,也跟你去不了。

  戊五 怨憎会苦

  仇怨相会,恐其报怨、治罚、恶名、逼命等苦。

  “恶名”就是毁谤,“逼命”就是把你害死,等等。这个《广论》都有,基本上是一样的。 《科颂》是一个提纲。

  颂 若仇怨相逢 怖报怨治罚 恶名声逼命 避免苦复生

  “避免苦复生”就是说,这个仇人你避掉了,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去了。你总算安逸了,但是,人的烦恼还在。你在新的环境里边,慢慢地又产生新的仇人来了。那就是说,才离开虎穴,又逃到狼窝去了。那就是你仇人是搞不完的。你想这个仇人避掉了,其他地方又产生新的仇人来了。那就是说,这个是苦恼。

  戊六 爱别离苦

  亲爱眷属生别离等,发起忧恼、愁叹、悲哭、爱恋、迫心等苦。

  心是忧恼,口里愁叹——老是叹气,身是悲哭,爱恋——经常想念他呢不舍,逼恼心。那这个舍嘛舍不了,但是合又合不起,只好是逼迫心的痛。

  颂 由世境所迫 亲爱眷属离 发起愁忧苦 悲哭等痛心

  这些没有经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有经验的人,一想起来痛就会涌上心头。

  戊七 求不得苦

  农不获实、商不获利、高位无阶、求闻不达、心灰意冷、恼丧难堪。

  那么,下边是“求不得苦”。“农不获实”,庄稼收不到。“商不获利”,做生意失败。“高位无阶”,你想做大官,做不到。“求闻不达”,你想出名,但是做不到。“心灰意冷,恼丧难堪。”

  颂 农种不获实 商贾而失利 欲高位无阶 求闻事反违

  或心灰意冷 恼丧等难堪 或苦思计较 欲求不得苦

  “农种不获实,商贾而失利。”“欲高位无阶”,想爬高位子就是没有阶梯,就是爬不上去。“求闻事反违”,你想出名,结果反而得了个反结果,起了个反作用。就是说你本来想出名的,结果反而弄了个遗臭万年。“或心灰意冷,恼丧等难堪”,非常难堪。“或苦思计较,欲求不得苦”,等等——要求而得不到的这个苦恼。

  戊八 五蕴取着转盛苦

  最后,行苦。“五蕴取着转盛苦”。(这里边有个错字,你们这儿改了没有,“五蕴取盛”摆到下边去,“五蕴取着转盛苦”,“盛”摆到“苦”上头。)

  己一 引后有苦器:谓依五取蕴身心,能引以后诸苦。

  五取蕴之后,你受了这个身体之后就会造业。那么,以后下一辈子的苦,就从这个身体开始有的。这个都和《广论》是一样的。

  己二 现成苦器:谓能依此受老病等。

  就是这个身体,跟一个器具一样,什么苦都盛在这个里边。你这个身体得到之后,那你装的什么呢?装的老、病、求不得、爱别离等等苦都盛在这个五取蕴这个身体里头。它是一个器,就是装苦的一个家俱。

  己三 苦苦器:粗重现苦(即生老等苦)。

  那么,就是分类了。这个苦,有的是苦苦,就是不好受的苦,也是这个东西装的。生、老、病、死等等的苦是苦苦。

  己四 坏苦器:暂时随顺自己、与乐和合之将来苦。

  “坏苦器”,那些坏苦就是暂时感到是乐,实际上,一坏了之后就要受苦的。“暂时随顺自己、与乐和合之将来苦。”一坏掉之后,要受苦的。那就是也在这个五取蕴身里边。

  己五 行苦性:由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为,而有此身器。以此身器,复又引起死、中、后有等行,犹如连锁。果缚未脱,子缚复生。流转之中,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损益不定,胜劣无凭,独来独往,而受如上生等诸苦,无有厌弃,不求止息,听其流浪,受困无穷,岂不哀哉!岂不哀哉!

  第五,“行苦性:由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为,而有此身器。”因为我们过去的造的烦恼,造的业,它有自在。我们现在受的这个报,都由烦恼业牵了我们鼻子走的,自己毫无一点的自在权。那过去烦恼业自在,造的一些行动就感到现在的身器。身,就是我们的异熟身;器,依报。

  “以此身器,复又引起死、中、后有等行”,就是四有轮转。现在是本有;本有之后,到临终那一刹那是死有;死有之后,投生之前,就是中有,中阴身;中阴身投生之后,后有。那么,以现在的这个身体,将来又引起死有,必定要死的,就是死有;死了之后,又成中阴,中有;最后投生,是后有。

  这样子,“犹如连锁”,就像一把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果缚未脱,子缚复生”,过去的报还没受完,新的业又造了,这个链条又加了一环。不断地加起来链条,不断地流转,不断地受苦。

  “流转之中,数数舍身,数数受生”,在流转生死之中,不断地死,就要把原有的身体舍掉。又不断地投生,受新的身体。“损益不定”,有的时候受一点好处,就是感一点乐受,有的时候,感的苦受各式各样的,不一定。“胜劣无凭”,你说你生到哪里去,人天?还是下地狱?没有保证。

  而流转生死,有哪个陪你一起去呢?我们这里经常有人说,“我要出远门了,一个人不方便,哪个陪我去?”我们说这个走路并不太远,总有人陪感到放心。但是,生死的道路长得很。假使要投地狱的,从现在要到地狱去,这个路够长的。但是,有没人陪你呢?没有。一个人去。只有你自己去。“独来独往”,来的时候一个来,去的时候一个人去。

  “而受如上生等诸苦”,要独来独去不受苦还好一些,但是却要受上面那么多的苦。“无有厌弃”,受了苦之后,你要想找一个方法把它避免,但你受苦之中,也没有厌离心,不想抛弃它,还要不断地受生,不断地受苦,“不求止息”。“听其流浪”,随他去在流转生死。“受困无穷”,这样不断地受那些痛苦。

  “岂不哀哉!岂不哀哉!”这是海公上师看了众生的愚痴,流转生死,受了很大的苦,却不知道要出离,这是非常之可叹的事情。那么,真正有这个出离心,并修行上路有成就的,像海公上师一样的,看到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实在是愚不可言了。所以,叹了之后,又叹一道。“岂不哀哉”,再加个“岂不哀哉”,这实在可叹之极。那么,我们这些人,却是在生死中,不但不感到哀叹、“哀哉”,还感到很有味道。那是愚痴得不可说了。

  颂 贪着于五蕴 流转苦增盛 引后有无穷 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虽暂时随己 与乐境共生 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后 犹连锁无尽 果缚未脱离 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 数数取舍身 积骨过须弥 乳泪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 胜劣趣无凭 独来亦独往 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 复不作厌弃 亦不求停息 应风浪起止

  下边是总结。“贪着于五蕴”,就是对五蕴不能够起厌离,起贪着。“流转苦增盛”,在流转里边,不断地受苦。“引后有无穷”,因为你受了生之后,又要起烦恼,造业,不断地引生后来的来生。“成现在苦器”,对后边不断引生,现在又成了很多的苦。“亦盛苦苦器”,很多的苦就盛在你这个五蕴身里边。还要成乐苦器,这一世“虽暂时随己”,好象是快乐了,“与乐境共生”。但是,舍离的时候,“苦复起”,这是成坏苦器。

  那么,下边,又“引起死中后”,不断流转,这一辈子生了之后,要死;死了之后,有中阴;中阴之后,有后有。“犹连锁无尽”,就跟链条一样,一环、一环、一环,总没有个完的。“果缚未脱离,子缚已早生”,过去的报还没有受完,新的业又造起来了,后辈子还得受报。

  “流转尽六道”,在六道里边不断地流转,上上下下不知疲厌。“数数取舍身”,不断地取身,又舍身。“积骨过须弥”,我们受生的骨头,如果从无始以来算起来的话,不要说须弥山,比几亿个须弥山的骨头还要多。“乳泪胜海深”,我们小孩子投生吃的奶,跟在一生之中受的苦流的泪,比四大海还要深。那哪是四大海比得了的呢?无始以来的乳跟泪,这不是四大海能量的,这是要远远地超过四大海。因为,世界上最高的是须弥山,最深的是四大海,以这个来作比喻。实际上,须弥山根本就不能比这个无始以来的积骨,这个四大海的深也根本远远的不能比无始以来所吃的乳跟流的泪。

  “损益业不定”,我们因为造的业,善业恶业不定的。那么,你感的这个果,也没有一个依靠,也没有一个保证。或者是生到人天,胜的,胜趣;或者,三恶道,是劣趣。在这个流转生死之中,那么远的路程,独来独往。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无人作伴侣”,没人来陪你的。“长劫受重苦,复不作厌弃”,这样子无始以来到现在,受了很多的苦。但是,到现在还不知道厌离。“亦不求停息”,也不想把它停下来,就是还灭。“应风浪起止”,就是顺了这个业风吹,浪呢,风一来浪就起,风一停,浪就止。自己毫无主宰。那就是行苦。

  我们讲苦,讲了一个人间的八苦;也讲了三界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那么,明天还有六道的苦。这个讲了很多的苦,什么原因?为什么讲那么多?就是说要生厌离心。如果你不知道苦,你就不厌离。如果你知道整个的宇宙都是充满的苦,那你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呆。你的出离心就生起来了。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二讲

  《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 。上一次我们讲到苦谛,苦谛讲完了。在讲八苦里边,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个里边,八苦里边,有的是苦苦,有的是坏苦。那么这行苦,就含在这个五取蕴。“五蕴取着转盛苦”。那这个里边我们看一看。“引后有苦器”,这个五蕴——五取蕴,是产生后有的。就是下一辈子的苦的器具。这个里边,这个蕴,它本身没有苦不苦,它是一个器具。这个器具里边盛什么东西的?盛苦的。这第一个是后有的苦。第二个是现有的苦,这一辈子的苦。那么,第三个,盛苦苦。第四个,盛坏苦。最后,也是盛这个行苦。在我们《科颂》里是行苦性,在这个《广论》里边是行苦器,也是一个器。它整个的是一个器。

  那么,有的人就认为行苦是在第五科讲的。那么,第五科,是行苦器,它是盛行苦的。那么,就突出的是个行苦。前面,是坏苦,苦苦,现在苦,将来苦。总的来说,五取蕴苦,它本身的行苦,就是讲这个最后行苦性了。但是,这个行苦性它会变。它可以产生现在的苦,也可以产生来世的苦。也可以产生坏苦,也可以产生苦苦。都是一个器,一切苦都在这个上边盛的。所以,整个五取蕴,本身就是一个行苦。它里边分了几科,突出地讲行苦,在第五科。但是,并不是前面不是行苦。前面还是行苦。那么,前面这个行苦本来会变的了,一切苦的根本就在行苦了。这个在行苦里边,它或者是变的是坏苦、苦苦都从行苦里产生的。所以说,五阴炽盛苦这个身,它可以产生坏苦,也可以产生苦苦。它是一个器,这个器里边,可以盛坏苦,也可以盛苦苦,也可以产生现在苦,也可以产生来辈子的苦。而本身的行苦,就是第五科讲的。就是流转生死,自己没有主宰。到处这个跟了业,烦恼牵起走了,一刻也不能休息——这样子一个行苦。那么,整个的说,五阴炽盛苦就是这么一个苦。(13B)

  丁三 六道等苦

  这个,它是没有长行,就是一个颂。

  诸天苦

  颂 诸天战争时 断肢殒命等 劣天被驱摈 死住不自在

  在这个欲界天来说,他们有战争的。帝释天经常跟阿修罗要打仗。为什么?阿修罗,他贪帝释天的甘露味。他们阿修罗虽然也是有很大的气力,但是福报不如帝释天,没有那好的味道。他们要争取那个甘露味,就经常要战争。战争的时候,“断肢殒命等”,战争之后,就是手脚被砍掉了等等,这个苦是有的。但是,天上的人,手足砍断了,还可以接上去,可以还原。而头砍掉之后,就要死掉。所以说,“断肢”,“断肢”是手足,这是可以接上去,可以不死。但是,头断掉呢,“殒命”。所以,天上有战争,也有那些痛苦。

  那么还有,是“劣天被驱摈”。天上的那个天子,他有福报强的,也有福报差的。那些福报大的那些天,他只要一发脾气,那些福报差的,就被赶出他的王宫。那个就是他不自在了。那个福报大的脾气一发的话,福报差的自己的宫里就坐不住了,被赶出去了。那么那些福报差的,也是天上,也有苦。这是说欲界的天。

  那么,这个色、无色界的天,他们里边是“死住不自在”。他跟他的业报,修了色界、无色界的定,生到色、无色界去。但是,他烦恼还在身上,没有断掉,只是伏下去了,一般的烦恼伏了。色、无色界的烦恼是微细的。根据他的烦恼业,受他的报。他什么时候死,住多长时间,没有自在权。他不想死,业报尽了,他就得要死。他想住得长一些,业报完了就住不长,还是根据业报来的。所以说,并不自在。色、无色界天在外道认为是解脱了。但是,在佛的眼光看,还是不自在的,还在生死里边,并没有解脱。这是说天上。下边是修罗。

  修罗苦

  修罗多嫉妒 热恼而兴斗 截肢或断命 虽智不见谛

  修罗的苦。修罗,他是虽然福报很大,他的德行不如天。他妒忌心很强,斗争心也很强,瞋心特别大。他因为热恼,就是妒忌天上的那个享受,心里非常地热恼。他就要去跟天斗争。一开始战争,就是截肢断命,跟天一样。他肢分断了之后,他可以接上去,头断了,那就不行了。那么,我们以前讲过一个阿修罗王,他跟那个毗搜纽天两个斗争。结果,他砍了又活,砍了又活,最后把他砍了两段。阿修罗王他的一个妹妹就指示那个毗搜纽天,不要给他拼拢来,中间就是把他吊了两边去,摆得很远,他就拼不拢了,他就死掉了。这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接拢来,但是也有办法使他断命。还有一个不好的,“虽智不见谛。”虽然阿修罗是天上的,智慧比人间大。但是,他的报障——异熟障,他这个报,烦恼很重,不能见道的。在他阿修罗的这一辈子的里边,他无论如何见不了道的。这是修罗的苦。

  人苦

  人苦谓生等 苦迫如狱鬼 或修罗畜生 似天而速坏

  人的苦讲过,生、老、病、死。“人苦谓生等”,这个八苦。“苦迫如狱鬼,或修罗畜生,似天而速坏。”人间里边也有六道。那些关在监狱里受苦的,受各式各样的刑罚的,就像人间地狱。那些要饭的,吃不到饭的,那个饿得瘦瘦的,就像饿鬼。或者是欢喜斗争的,瞋心大的,就像修罗。或者是愚痴的,只知道喝、吃,吃饭睡觉,其他事情做不来的这些,跟畜生道一样。也有福报很大的,跟天一样,似天。但是,这个——“而速坏”。这个人的寿命并不长,即使寿命还没有死掉,他的福报完了,王、贼——抄家抄掉了,或者是盗贼把他抢起走了,或者是水漂掉了,火烧掉了等等。这个不可保信,没有保证。

  畜生苦

  畜弱肉强食 困饥渴猎等 耕负任打杀 但念水草淫

  那么,畜生道,大家都知道。“畜弱肉强食”,大的畜生吃小的。我们说,麻雀要吃蚯蚓,而老鹰嘛又吃麻雀,一个吃一个。海里边大鱼吃小鱼,这个话大家都知道的。那么,它就是说,生命没保障。它碰到比它强大的,就会给吞掉当点心,给人家吃。

  “困饥渴猎等”,即使那些力大的,像老虎之类的,但是,因为它要吃那些小动物,小动物闻到它的气味,听到它的声音,就害怕得赶快逃掉了,那也就是找不到了,找不到它就没的吃的。所以,饥渴,又饥又渴。还要怕那个打猎的一来,它自己命也没有了。

  那些家畜,“耕负任打杀”,给人家耕地,那个马、骡子,给人家背东西。我们以前在五台山,那个骡子是背二百斤。有的时候,那些作生意的骡倌,他因为要赚钱,二百斤还不够,背它个三百斤。那个骡子压得来路上走不动了,就趴在地下。趴在地下去,鞭子抽,抽得它站起来,又走。这个是畜生的苦。那么,这个干了一辈子,老了有没有退休呢?没有。一辈子干完了,老了之后就杀了吃了。这个是畜生道的。人对畜生,残酷。叫它干了一辈子活儿,最后还是把它杀了吃。

  而畜生它自己,没有理智。“但念水草淫”,就是饮食淫欲。水草是它吃的饮食;那个淫欲,是它的烦恼。所以说,假使一个人他活在世间上,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话,那跟畜生相差无几。那就是人间的畜生了。

  饿鬼苦

  饿鬼业由贪 内外自体障 人间月为日 寿命五百年

  这个饿鬼道的苦。“饿鬼业由贪”,饿鬼他的业报,因为贪心大,感饿鬼。“内外自体障”,他有内障,外障,还有自体障。“人间月为日”,人间一个月,他那里一天。那么,以这样子的一天来算,他的“寿命五百年”。那就是很长了。这五百年不是人间五百年,要加上三十倍。因为他这个一天就是三十天,人间三十天他一天。那么,他这样子三十天一个月地算上去,那就是比人间长得多。

  这里边“内外自体障”,什么叫内外自体障?我们是根据《广论》的讲一下。

  思惟饿鬼苦者。谓诸习近上品悭者,生饿鬼中,彼复常与饿渴相应,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极干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于诸饮食有外障者,谓彼若趣泉海池沼,即于其处,为余有情持剑枪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见其水变为脓血,自不乐饮。

  于诸饮食有内障者,谓有其口细如针孔,口或如炬,或有颈瘿,或腹广大,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饮。

  于诸饮食自有障者,谓有饿鬼名猛焰鬘,所有一切若饮若食,悉皆然烧,有名食秽,食粪饮溺,及有唯能饮食不净,生熟臭秽,有损可厌,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

  《广论》里边有这个关于饿鬼苦,讲他饮食,他有障。因为他贪心,就是虽然他饿得很,但是他东西还是吃不到。饿鬼苦里边,它说饿鬼是怎样子呢?“彼复常与饿渴相应”,他经常受饥受渴的。他的皮肉、血都是干掉枯掉了,因为没得吃,也没得喝。“犹如火炭”,像炭一样。“散发覆面”,头发也是干枯的了,梳不起来了,都是蓬蓬散散的,把脸都盖到。“口极干焦”,口唇极干,经常用舌头去舔它,不舔的话,就是要裂开了。

  那么,有三种障。一个是外障。就是说,他假使要到海边去,或者有什么池水,下去吃点水的话——因为很渴,到了里边去的话,就有看到拿了枪、刀的,那些不准他去吃。那么,即使他勉强跑过去吃了,这个水,本来是很好的干净的泉水,马上就变成脓血。他自己就看了不想吃了。那是外障。

  内障呢?他本身他的口很细,或者是口里边有火,或者颈子里边生疮,或者肚子很大。这是得到饮食,其他外边并没有人障碍不准他吃。但是,自然不能吃,不能喝。因为他的口很小,吞不下去;或者口里边有火,一吃的话,就像目犍连的母亲一样,东西拿到了之后,口里的火把它烧成炭了,吃不下,不能吃了;或者颈里,喉咙里生疮,这个东西吃下去痛得不得了,不能吃;或者是肚子极大,你东西吃下去,吞下去之后,等于没有吃一样。很小的喉咙眼眼,那么大的肚子,吞下去等于没有一样。这些是内障。

  还有一种,饮食自有障。自体障大概就是这个。有个饿鬼,他的叫“猛焰鬘”。所有一切吃的东西碰到他的话,都烧得没有了。这是自体有障。还有一种饿鬼叫“食秽”,专门吃大小便的。或者,有一些只能吃不干净的东西,臭的,生的,烂的,臭的,熟的。臭的东西,他只能吃这些,好的不能吃。还有一些,他其他东西都不能吃,只能吃自己的肉,自己的肉割下来,吃自己的。其他好的东西摆在他面前,他也不能吃。这些叫“自有障”。就是我们这个书上的“自体障”。那么,跟这个笔记讲的,有一点点不同。我们依据《广论》的,就这么的。

  地狱苦

  地狱中轻苦 胜刺三百槊 寒热等无间 寿命同天量

  地狱里边的苦。这个是《地藏经》 、《俱舍》里边,《广论》里也讲得很多。地狱里边最轻的苦,就是等活地狱,“胜刺三百槊”。这个地狱里最轻的苦——最上乘的地狱的苦,比人间一天受三百次的长矛刺死还要苦。就是说人间一天把你刺死了之后又活,活了又刺死,三百次,最轻的地狱比这个苦还苦得多。

  “寒热等无间”,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等那么多,还有最厉害的无间地狱。他的寿命,跟天上的寿命一样。那要算的。这个《俱舍》里每一个地狱他的寿命多少,都有算数字的。我们这里就不必细算那些数字了,就是极长就是了,跟天上的寿那么长。

  那么,我们略略地说一个等活地狱,说这个地狱的苦。最上层的地狱——等活地狱,就是说他死了之后凉风一吹,又活了。跟以前一模一样。但是,活了之后又受苦,又死掉,死了又活。这是等活地狱,是最上的一层地狱。

  还有一个黑绳地狱。他这个身体,给人家——就像木匠一样的,木匠要做家俱,先把木料用黑的线先弹了,弹了之后,然后他锯子锯开来——他也是这样子,把身上,先弹了墨线,弹好之后,然后拿锯子把他一块一块地根据那个线把他锯下来。这是黑绳地狱。那么,下边的地狱更苦。这是地狱苦。

  由何当观苦 自观趣解脱 若不观他苦 悲心无所出

  父母在狱中 或堕于鬼畜 盼我救拔他 安可自受乐

  “由何当观苦,自观趣解脱。”那么,我们要观苦干什么用?这个苦、苦、苦,一天到晚说苦干啥呢?把人家弄得愁眉苦脸的。讲讲快乐的事情不是心情舒畅了。那有什么好处呢,净讲那么多苦?“自观趣解脱”,这个讲苦有很大的义利。自己观苦的话,可以趣向解脱。厌离这个三有,就可以得解脱了。那么,自己观呢,观解脱;观他的苦,可以生悲心。假使说,反过来,他的苦你不去观的话,“他受苦不关我的事”,也不去仔细观察他受什么苦,那么,你悲心就无所出,生不起悲心来了。悲心什么呢?救苦。人家有苦,你才是去救,有悲心嘛。人家不苦,你也不观他的苦,你没有知道他苦,那么你怎么起悲心呢?悲心起不来,菩提心也没有。那就是说,成佛也成不了了,最多是个阿罗汉。

  “父母在狱中,或堕于鬼畜,盼我救拔他,安可自受乐。”这些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父母,他在地狱里受苦,或者在鬼道,或者在畜生道受苦。他父母总盼望儿子能救他。那么,既然他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他的孩子,应当有义务去救他。但是,我们不管他,管自己享受。这个我们的《五字真言》有:“不如鸦羊等”,也不如一个鸦——乌鸦,也不如一个羊。因为,乌鸦它老了之后,小乌鸦会报恩,把东西含过来给它吃,免得它去找食困难。羊,它吃奶的时候会跪下来,它是感到母羊养它,感恩。那么,人如果父母都不管的话,那就是不如畜生。这个话就是骂人的话了。那么,我们就不要做这个不如畜生的人了。那就是要起悲心,那就要观他的苦。所以说,观自己的苦,得解脱;观人家的苦,起悲心,发菩提心,成佛了。这是所以要观苦,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有人说,不要观苦。不要观苦,你自己解脱不了,悲心也起不了。那么,你如何修行成就呢?那就不可能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人第一关,就是要观苦。而且要彻底地观,把一切的三界的苦观得透了,要把那个最微细的行苦也观出来,这个出离心才能生起来。否则的话,你受了一点苦难,你就想出离。等到你忘掉了,看到其他好的来了,又忘了。这个很现实的,我们以前在上海一个工厂里边,有一个烧饭的,他的家里,本来是很融合的,后来他的妻子年纪很轻,突然死掉了。他就是天天哭,上班了之后,说两句话就哭,两句话就哭。对了孩子也说,“你母亲没有了,苦得很,苦得很。”不到两个月,有人看他太苦了,给他介绍了个朋友。这个朋友一介绍,他什么都忘掉了,高兴起来了,这个是人的这个……那你说出离,出什么离呢?都迷掉了。

  所以说,世间上碰到一些违缘,他的苦,想出离,甚至于有些人想出家。但你出了家之后不稳当的。看到人家好的东西,好的、顺的缘来了,他又不想出家了。所以,这个,并不可靠。真正地出离心发起,就是观行苦。看到三界里边,一点点、丝毫的乐也没有,纯粹是苦。从头到脚没有一点可以乐的,那出离心才生得起。因为我们的人,总还有一个希望,世间上虽然他受的是很苦。但是,看到人家还是有快乐的。他自己苦不愿意受,自己也没有办法解脱,感到没有希望了,想出家了,想自杀等等。但是,万一他有希望能够享受乐的、好的环境来了,或者升官了,发财了,等等,他又忘记掉了。所以说,不观行苦的话,这个出离心是不究竟的。那么,不究竟的出离心,如果你出了家之后好好地修行,把行苦观起来了,真的出离心来了,这个也可以。如果你出了家之后,悠悠忽忽地,也不修行,也不学法,真的出离心生不起。那你什么时候退都有可能性。

  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这个话,比丘登坛的时候,比丘尼一样的,那个魔王大哭大闹。怎么?这个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出三界的。那么,比丘坛一登的话,他将来会出三界,魔王就管不了他了,魔王的人要少下去了。那么,他非常之难受,气得来地下打滚。魔王的妃子来了,“大王,你为什么这样子忧愁?”他说:“那么多人,你看看,比丘坛一登的话,将来都跑掉了,我管不着了,我心里很不舒服。”她说:“你不要着急了,他们现在看看是一股勇劲,将来他是不是真的能出离,还是问题。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等到他有一点点名堂的时候,我们把他一钩,他不是钩回来了。”

  那么,这些事情世上很多。才出家的时候很勇猛。两年三年一过,东趟西趟的,什么都修不起,那后来碰到一些缘,他还俗了。我就听到一个年轻法师跑到美国去了。美国去,当然要靠山。一个老太太,居士,做他的护法。他的法,也弘开来了。最后听说,这是人家告诉我的,真的假的也不敢说,但是总不会无缘无故这么一回事。最后听说,就跟那个老太太结婚了。这个事情,就是钱的问题,也是势力的问题,地方势力。那就是说,你出家当了一个法师,成了个大鱼,一钓,把你钓上去了。你出离心不强的话,还不是不坚固。

  苦的行相四个。一个是苦苦。苦苦讲得最长。因为观苦,所以要仔细观。

  丙二 苦无常

  刹那生故,从缘生故,故无常。

  一切法,它从因缘生的,因缘和合就生这个法。因缘是刹那刹那变的。第二个刹那,因缘散掉了,那么,这个法也就没有了。如果第二个刹那这个因缘还是能够继续下去,那么,虽然第一刹那过了,第二刹那相似相续地还能保持它的那个原来的样子,但是已经变了。我们这个人,根据现在的科学就说,人养下来之后,八年(不晓得多少年),身上的细胞全部都换完了。从娘胎里出来的东西,已经一点也没有了。那就是不断地在换新的,那就是不断地在变化。那么,就是新的生出来,旧的是去掉了。但是,我们人看起来还是这个人,没有变,相似相续。前面这个去掉的,坏掉的,跟后来新生的差不多,那个样子差不多。所以说,看起来还是这个人。但是,如果你十年不见的话,毕竟看起来不一样了。尤其是你老年之后,有个一二十年不见,头发白了之后,一看是认不到了。那么,就是还在变了。就是变得是慢,肉眼不容易看。就像我们的钟一样的,你盯了那个钟看,秒针是固然看到它动了,时针是根本不动,那个分针也看不出它在动。但是,过了五分钟,分针就过了五格,过了一小时,那个时针也过了五格。它是在动的。那个变化,是小,我们看不出来,刹那刹那都在变。苦是无常。

  丙三 苦空

  他义之主宰无,故空。

  这个根据海公上师解释,“他义”就是环境。一切我们这个受环境影响,但是要看这个环境也是空的。那么,就不受环境影响了。

  丙四 苦无我

  自性之主宰不成就,故无我。

  本身这个补特伽罗是空的,没有的。那么,就是无我。

  我们参考《俱舍》的 。《俱舍》里边有十六行相,我们抄了。10第一个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叫无常?“非常”就是无常,“待缘故”,因缘和合才现那个相。那么,因缘不断地变化,现的那个果相当然不是常的,也要变。

  第二个,“苦”。因为是逼迫性。因缘和合不是我自己愿的,是业烦恼造成的。你不要它来,它也偏偏要来,你想它去,它偏偏不去——逼迫性。那个自己没有自在权的,逼迫的,所以苦。

  “违我所见故空”,空是违我所见。无我是空那个“我”了。(缺)我所。所以分了两个:空,无我。那么,我所,就是环境了,那是环境包在里头了。那么,这两个是基本上相同的。

  乙二 集谛四相

  因集生缘

  集谛的这个四个行相,就是“因、集、生、缘”。我们先看这个《俱舍》的。

  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

  “如种理故因”,所谓因,好象种子生芽的道理一样,这个果是从集生出来的,集就是像个种子,将来感的果,就是个芽。那么,第一个是“因”。就是说集谛里边的烦恼好比种子一样,能生出一切的苦谛的现象。

  “等现理故集”,一个,我们说集谛,并不是一个因能够完成它的果的。要很多的因素合拢来,一切因缘和合,才能够现出那个果相。所以要“集”。集就是几个东西合拢来的,因缘凑拢来的。

  第三个,是“生”。这个生——按道理说,集谛讲的因。什么叫集谛?我们再说一下。烦恼跟造的业,是我们这个现实的这个世间的因。这个世间就是苦谛,整个的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苦谛。那么,这个苦谛的因是什么?集谛。那么,这个集谛具体说,就是烦恼跟业。由烦恼的推动,造业,就感了这个器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增上果;有情世间,异熟果。这个前面都讲了。不断地集谛相续,是产生这个苦的、苦生出来的因。就是说能够产生苦的最亲近的因,就是集谛。

  那么,还有一个“成办”。其他的缘和合之后。因为单是几个缘还不够,要所有的一切因缘全部和合了,这果才出来——“成办”。

  所以在集谛里边因、集、生、缘,就是这么几个内涵。

  丙一 集因:犹如疾病,是生诸苦之因故。

  那么,这里讲“集因”,指的是烦恼。“犹如疾病,是生诸苦之因故。”病,一切苦从病上生的。那么这个病就是个因,这是指烦恼,这是对的。

  丙二 集集:犹如疮疽,诸苦渐次渐次发生故。

  “集集”,那个集,就是单是一个因不够,还有很多的因要合拢来。“犹如疮疽,诸苦渐次渐次发生故。”你一个疮,就是病。既然生了之后,各式各样的苦都会出来。那么,这个业,很多,有引业、满业,各式各样的。但是,感的果都是一个。这个是“集集”。

  丙三 集生:犹如忽被痛刺,诸苦猛烈生故。

  那么,“集生 犹如忽被痛刺,诸苦猛烈生故。”这说的是苦,当然不是真的苦。苦就属于苦谛,这个“集生”就是说生苦的因,最近的因,亲近的因,是产生苦的最亲近的因。

  丙四 集缘:犹如罪人之逻卒,守至死,有时更逼迫令其于三界中作余缘之能作者故(今人称为环境也)。

  那么,下边是“集缘”了。“犹如罪人之逻卒,守至死,有时更逼迫令其于三界中作余缘之能作者故。”环境。那就是这些,帮助前面的一些因素产生一些果的,是环境之类的东西。那么,这是“集缘”。因为我们说少一个缘,果报就不生了。那么,除了最主要的因素之外,还要其他必须的都要包在里边。我们以前讲六个因。中间的能作因它的范围最宽的,不但是有为法包在里头,无为法,凡是这个果出来不障碍它的,不但是对它有帮助的,乃至于不障碍它的,都叫能作因。那么,就是说这个极宽。那就是“集缘”,你要生出一个果来,那是要牵涉到各方面的范围。甚至于不妨碍你,也是一个产生它的因。所以这个“集缘”是比较广泛的。这是这个集谛的四个相。

  烦恼行相与过患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是说重要的,集谛集中在烦恼上边。我们这个修行重点是断烦恼,也是集谛里边的惑。要断烦恼,决定要知道烦恼有什么坏处。如果烦恼没有坏处,你断它干什么呢?如果烦恼的坏处极大,你知道之后,它要害你的,拉你下地狱的等等的,那么,你如果不断它的话,你自己愿意受苦吗?当然不愿意。所以说一定要知道烦恼的坏处。那么,它的害处知道后,那要断它。断它,烦恼是怎么样的,你要知道。如果你这个中烦恼是怎么样的都不知道,你要断它,怎么断呢?我们讲抓一个人,他是杀人犯,你一定要把他相片登出来。大家看到他是什么形象,有什么特征,才好抓了。如果你没有一个相片,也没有什么特征,泛泛地叫人抓一个杀人犯,哪个是杀人犯?那个怎么抓得到?所以说,烦恼的体相要知道。就是说它以什么为体,什么为依等等,都要知道。如何对治它,烦恼生起来如何对治它,这些方法要知道。知道它的过患,看它的过失,要把它当敌人看。这样子才能断烦恼。

  那么,烦恼的行相怎么知道?这个,《广论》里边介绍。

  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如《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瞋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那个《对法》,就是《俱舍》 。最好学《俱舍》,乃至《俱舍》假使没有学,《五蕴论》也可以。 《百法》、 《五蕴》都在里边。这个《广论》都介绍的。我们现在《五蕴》学过了,《百法》也学过了,烦恼的行相知道了,要断烦恼的第一个手续已经有了。不要像以前有些人他这么说,“这个学了没有用,我跟这毫无关系”——好象不想学。不想学,你如何断烦恼呢?你要断烦恼,第一把烦恼认识到。有些人就有受用,他现在就感觉起一个念头,“这是什么烦恼,它将来要起什么后果”,等等,能够自己知道。这个第一步,断烦恼的第一步方法已经有了。当然还没有断掉了,第一是认识到了。认识到之后,知它的过患,然后再说断的话。所以说,我们第一要把对法——《俱舍》,或者是《五蕴》都要学好。知道它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它在心里边要起什么作用。它起的时候,什么情况起了之后,起什么境来了,心里动态一变,你就看是什么烦恼,马上就认得到。这样子,认得到之后,它是烦恼,就跟它斗。这是断烦恼的简单的一个说明。

  (14A)那么我们修行,就是断烦恼。如果不断烦恼,就谈不上修行了。海公上师说一句话,他说:“学佛的目的就是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总的原则性的东西。”这个后边一句话,说得更厉害,“假使你修行不为断烦恼的话,那么就是在佛教内部的外道。”修行只讲一些功能,什么东西,对断烦恼是不作意的呢,就是外道,我们就说是外道,这是海公上师这么批判的,那么实际也是这样子。

  另外一个,这是海公上师的话:“有的人修行只在境上看”,就是我今天修一个法,观想观不观得起来,或者作一个法有什么梦境等等,对这个很注意,那么,对烦恼断不断呢,不在乎!这样子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说气功师的修法就是观这些东西,要看到什么,要什么功能:会治病、会出去——可以出窍,还有,等等。看到天上,看到什么了,看了很多,到底看到什么东西,他也搞不清楚,还以为看到菩萨、佛了,哪有那么容易呢?这样子对断烦恼的事情不谈,那么永远走不上正路,不是佛教。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真正的佛教,一定是总的来说,从根本的来说——断烦恼下手,离开这个,也很简单——就不是佛教。我们再高深的佛教,尽管也有观修的很多方法,但是总的根子是断烦恼,如果离开断烦恼的总则的话,那么一切都不是佛教,那个是外道。所以,这个分界线,也就是宗喀巴大师的黄密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断烦恼的事情。可能是其他的宗派不太强调这一点,而宗喀巴大师看到一些流弊,就特别地强调这一点,就是断烦恼是重点。

  颂 初烦恼发生 次积业增长 若死若结生 于中相续等

  成流转之因 由惑业二者 然以惑为主 若无水土润

  业种芽不生 离苦亦无困 又虽无先业 新惑取后蕴

  贪瞋痴等惑 一一极可怖 贪如面入油 如蜂如鱼等

  毒食刀上蜜 淫女软贼等 瞋恚心粗猛 犹如不治火

  损害于自他 焚烧功德林 无明贪瞋等 坏自他坏戒

  衰损失利誉 斗诤增恶死 他生堕八难 使我大忧苦

  住于我心中 以我作奴婢 驱我历万险 引我到深渊

  乐我亦损我 忍苦反受呵 如是烦恼怨 百倍世间仇

  世仇有等限 此仇常悠悠 善观施对治 勿任此心游

  那么我们说,“初烦恼发生,次积业增长,若死若结生,于中相续等”,这是说因集生缘。开始,烦恼起来了,慢慢,它积集,积集起来,一点点增长,就是集。“若死若结生”——若死,烦恼积集之后,造了业之后,死掉了,他投生了,下一辈子就结生,因集生缘,这个烦恼就是投生的一个原因。若结生,也是这个集谛的功能之一。“于中相续等”,从死有到中有,中有到生有,生有又造业,造业之后,又是老死,死了之后又作中有,不断地流转,成了流转的因,“成流转之因”,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从烦恼来的。

  “由惑业二者”,这个流转的因是什么呢?烦恼造业。既然没有烦恼,不造业,这个流转就流不起来,这个轮子——十二因缘的轮子转不起来的,那么,这个轮子,推动它转动的,就是烦恼、业两个。

  “然以惑为主,若无水土润,业种芽不生,离苦亦无困。”烦恼跟业是推动我们流转的因,等于说一个机——发动机,我们整个十二因缘流转的这个轮子,它的发动机就是烦恼跟业,就是集谛。那么,这个集谛里边有烦恼、业两个,哪一个为主呢?烦恼为主。它的比喻就是说:假使这个造的业是种子,种子;烦恼就像水土,如果这个种子没有水土去滋润它,那么这个种子,芽不会生的,那就是什么?这个造的业如果没有烦恼滋润,等于焦芽败种——烦恼是水,没有水的种子就是炒干了的,那是长不了芽的。

  那就是说,如果烦恼断掉了之后,就能出三界,阿罗汉烦恼断了。无始以来造的业你能搞得完吗?他们外道,印度一个外道——叫什么外道?好象是露形外道,他也懂,他们因为也有些智慧,知道现在的受轮回的苦是以前造的业,那么,这些业造得很多,要把它赶快受完,那么他就拼命地修苦行,各式各样的苦都把它受,就想把这一辈子的苦受完之后,下辈子就解脱了。这个理论上好象很对,但是实际上,你无始以来的业,你一辈子怎么受得完呢?再说,你在受苦的时候,修苦行的时候,你烦恼并没有断,你又在造新的业,不断地造新业,又感后有的苦,那你什么时候能解脱呢?不可能!所以,外道的方式,尽管他也能够悟到一点真理,但是他的方法错误,悟的真理不全面,所以他没有办法解脱。

  那么烦恼跟业的关系,就是烦恼是水和土,这个业的种子不摆在水土里去滋润它的话,是不会长芽的,所以说,烦恼是重点。如果烦恼断了的话,“离苦亦无困”,就是阿罗汉了,离开三界,只要烦恼断了之后,他的业再不会感果了,不会再受轮回的苦,不会受了,所以说,离苦的话,也没有困难。

  “又虽无先业,新惑取后蕴。”那么这个是反过来说。纵然你把过去的业受完了,过去的业——现在就是过去世的业,已经受完了,没有了,但是你烦恼没有断的话,“新惑取后蕴”,新的烦恼还是要造业,还是感后来的果,这个“蕴”就是下一辈子的果报。所以说,从这个里边比较,烦恼跟业两个看起来,重点是烦恼,业还是次要的,烦恼是重要的,就是说,假使没有烦恼的话,你就不感果;假使业没有的话,烦恼还会造业,还会感果,所以说,这个重点还在烦恼。我们修行就不像这个露形外道——专门从业上下手,他们把自己修各式各样的苦行,就是想把业受完,这个是徒然的——无义的苦行。而佛教里边,因为佛的智慧,他能够把真正的道理看清楚之后,要从断烦恼下手。

  所以说,业报——当然,重的业报,障你道的要修忏悔法,不使它障道,而真正证了果的,他却是愿意把业受了,免得以后障住他的修行。这个就像我们以前的世高法师——安清,当时我们开始的初期的翻译家。他是安息国的太子,他修行快成就了。他知道自己有命债,债主在中国——那个时候他已出家了,他也是太子身出家的——他就跑到中国来还债。他跑到中国来,长安这个地方,他跟店老板说,他说:“今天出去要被人打死的,但是你不要把那个人抓起来,那是我的冤家,把我打死之后,这个冤就还掉了。如果把他抓起来,把他判死刑了,这个冤还还不清,以后还要拖下去。”这个店老板不大相信:“这个出家人怎么说这个话呢?”他就看看到底什么名堂。

  他出去之后,店老板就跟到后面看,就看到安世高那里——跑到一个地方,正在吵架,一个年轻人拿把刀,看到这个出家人来了,他眼睛特别红,马上一刀就把他杀死了。把他杀死了,这个店老板一看,果然这个和尚说的话应验了。当时他杀死之后,大家轰动起来了:“这个人你杀和尚!”要把他抓起来,这个店老板出来了,他说:“哦,不要抓了,这个和尚说了的,他是还债来的。如果他抓起来之后,债还还不清。他已经说了,不要抓他。”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这样子,他死掉之后,还是投生到安息国,又做太子,又做太子身出家。出家之后,又到中国来还债。这一次他跑到长安之后,就碰到个老人。老人对他很客气,接待他,这个老人是谁?就是以前那个杀他的青年,因为他们过去债已经还清了,就没有仇了,看到安世高生欢喜心了。那个时候,有仇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看到他一股火的,一刀就把他杀死。那么,债还清,就不一样了,对他很好,招待他等等。

  他又去住店。住了店之后,有一天跟店老板又说,他说:“我今天出门可能会被人家打死,还是不要抓那个人。”那么,他那天出去之后,就在路上走,后边一个农民挑了一个重担子,大概有什么要事,急急匆匆地往后边赶过来。刚跑到他后头,这个担子后边担的那个东西掉在地下了,那么前面很重,一下子这个扁担就往前面打过来,将好打在他头上,也是一扁担就打死了。那么就出命案了,要抓起来,结果他是还债的,也就算了。

  那么,第三次又来,就是弘法。所以说,真正修行成就的,他是这个债还了算数,业债他不在乎。而重点注意的是要灭烦恼,烦恼是贼,非要跟它斗不可。这个《广论》里边就讲了很多,如何跟烦恼斗。烦恼出来之后,一定要认得到:“它是要害我的,无始以来地狱的苦、饿鬼的苦、畜生的苦,都是它造成的。这一次它来了,我不能让它再放肆,决定要把它抓住,把它灭掉”,这样子跟它斗。那这个就是我们真正修行的重点在此,不像外道,从业上下手。业是力量也不大的,还了就还了,不还的话,你修忏悔法也消得掉。

  “贪瞋痴等惑”(这里是“感”写错了,大家改一下,“贪瞋痴等惑”)。这是烦恼。谈烦恼,重点——我们学过《广论》 、 《广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根本的烦恼——贪、瞋、痴、慢、疑,加上五个不正见,这是大烦恼。“一一极可怖”,这些贪瞋痴等,这些烦恼极可怕,是最大的冤家。

  “贪如面入油,如蜂如鱼等。”这个面粉里边掺了油之后,那要把这个油从面粉里边拿出来,是没有办法的。贪心,我们起了贪心之后,要从悭贪里边解脱出来——假使你贪着一个事情,执住了,要劝他不要贪的话,那绝对是困难的。我们说年轻人,如果两个——男的、女的在谈恋爱的时候,你给他讲什么出离,不净观,他听不进去,你如果把他的那个对象夺过去了,他跟你拼命的。一些流氓阿飞,他们的武斗、杀人等等,很多是为了这个事情,也有为了赌博的,也有为了女人、对象的,等等,这是贪心一起,是没有办法拔掉的。

  “如蜂如鱼等”,蜂,就是说,吃那个蜜了——这个蜜,我们抓蜂子的这个蜜,都是用胶水粘住的,你一吃的话,就给粘在胶水上,那就跑不掉了,但是,它为了贪这些蜜,它情愿粘住。那么鱼也是一样的,为了吃一点小小的鱼饵,就把嘴给人家钩住。这都是贪一点点东西,就是把生命都牺牲掉了。

  “毒食刀上蜜”,毒食,这个东西是有毒的,味道似乎是很好,但吃下去就七孔流血,中毒而死。那你贪这一点味道,一会儿就死掉了,这个也是划不来。“刀上的蜜”,你去吃刀上的蜜,把舌头要割断。这些也是一个愚痴的事情。

  “淫女软贼等”,或者贪那些淫女,或者贪什么软贼——这个贼不是硬的,软的——名闻利养,《大智度论》里边有这句话:利养如贼,坏功德的根本11。这是软的贼,不是拿刀枪要你命的贼。这些贼是名闻利养,是坏人的功德的,等等这些,都是贪心的对象。这是说贪的害处。

  “瞋恚心粗猛”,这个瞋恚的心,又粗又厉害。“犹如不治火”,不治火就是不能救的火,就是森林的野火,这是救不住的。以前我们大兴安岭烧火,烧了一个多月,救不住,只有烧完为止。这个瞋心起来也是这样子,你要劝也劝不住的,只有瞋心发完了就算数。但是,这个不治火却是破坏得厉害,把自己的功德烧完了。

  “损害于自他”,不但害自己,也害他,瞋恨心起来要断人命。对自己来说,你假使过去有很多的功德,或者做了很多好事,这个瞋心一起的话,全部烧完,还得下地狱。那么瞋心是更厉害了,贪还是文明一点,瞋就是粗猛的。“无明贪瞋等”,“无明”,就是痴,痴就是贪的根本,贪瞋总是从无明来的,无明一断,贪瞋就没有了。无明、贪、瞋、痴这些东西,不但是破坏自己,也破坏人家。

  这个我记得海公上师说过一个公案。他说无明比较细看不出来;但是贪瞋从无明来的,有贪、有瞋就显出有无明。过去有一个人——就在《讲记》里说的吧——他去参访一个禅师,他是很恭敬地给他磕头、顶礼,结果反而骂他一顿。他问禅师:“什么叫无明?”那个禅师无缘无故地把他痛骂一顿,一直把那个人骂得大发脾气,这个禅师说:“这个就叫无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明是很微细,你看不出来,但是无明的表现,就在贪瞋里边表出来了——现在你瞋心来了,那就是无明在里边起作用了,那你说无明无明,就是这个东西。我们老修行也经常说:“这个人无明火很大”,脾气大——无明大,就是(笑)。那无明就是说从瞋里边表现出来,也有从贪里边表现出来,那假使不表现的时候,就看了没有东西一样,实际上它隐在里头。

  “坏自他坏戒”。破坏自己,自己有了贪瞋痴,当然是功德没有了,造了很多的罪,后来要受苦了——当下要受苦,后辈子还要受苦。坏他,你作了,自己烦恼,也惹起人家的烦恼,把他的那个功德也烧了——假使他瞋心起了,功德也烧了,将来下地狱了,那不是坏他吗?坏戒,有了贪瞋的话,就会坏戒。我们说,很多人,他坏戒并不是说他愿意破戒,就是当时这个环境造成的烦恼炽然不可收拾,他才坏戒了。所以说,这个坏戒,主要是烦恼,没有烦恼的话,每一个人,他自己不会愿意作这个坏事,作了坏事就坏名气了,就不好听了。尤其是佛教徒,出家的,哪一人愿意受这个坏戒的恶名字?很难听的了。但是,坏戒的是不少,就是烦恼起来之后,他就止不住。

  所以说,平时对烦恼应当要严峻地对待,不要把它发展。这一点我们经常说的,也是烦恼一起来,你不一定——当然,你是凡夫,不能把它断掉,要把它降伏也不一定容易,那就是说,把烦恼的过患要好好地看,烦恼一起来:这是贪,贪心起了之后,有什么害处,什么害处——把这个害处跟贪心联系在一起,每一次要出来,就把它骂一顿:“这是害处,害处!我决定不能听你的话,决定不上你的当”,这样子一次一次地,每一次出来,这样子给它联系起来,它的力量就会弱下去。如果它出来之后,你自己止不住,就听它的话去做坏事了,一次、两次做,滚雪球,越滚越厉害,将来贪瞋弄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就会破戒。所以说,一定不能放松,让它去发展,一定要把它抑制住,能抑制多少抑多少,这样子下去的话,一次次搞,即使它没有断掉,它的力量会衰弱下去。这是慢慢地损坏它的力量,你一时断不了,把它损(缺)——它力量不大,你可以止住它,力量太大了,你止不住了,所以,这些呢,断烦恼的一些方法,一定要自己抓住。

  “衰损失利誉,斗诤增恶死,他生堕八难。”有了烦恼的话,一切受用都要衰损、衰退了。本来是大富的,会穷下去;本来是高官的,会给人家贬下来;本来是身体很健康的,会衰弱下去,等等,衰退。“失利誉”,这个在《广论》里边就是说,它是这样说的:以前对你有利的人,因为起了烦恼,失去信用之后,他就不相信你了——是这么一个解释。“斗诤”,有烦恼当然斗诤。“增恶死”,斗诤增加你的恶行,最后甚至于会死掉,这个是——互相斗争么,不是死掉了吗?那么这一辈子死掉了就完了吗?也不完,“他生堕八难”,将来投生的时候一般都在不好的地方——“八难”。八难包括有三恶道,即使不是三恶道的话,那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不能修行的地方,都是最苦的地方——“三涂八难”,不是我们在念显教里的功课本里经常说起的,这是不好的地方,不能去的地方。如果你烦恼炽盛的话,现辈子受了很大的苦,将来还要堕八难去,那就是很麻烦的事情。“使我大忧苦”,烦恼起来之后,使这个人生极大的忧苦。假使偷盗的贼,他就是,他抢劫成功了,但是他是不是很放心地享受呢?提心吊胆的,就怕哪一天抓住了会枪毙去,不会很舒服的。作了坏事的心绝对不坦然的——大忧苦。

  “住于我心中,以我作奴婢。”这个烦恼,它住在我心里边——烦恼,是心所法,在心里边的——它住在我心里边,我接待它,等于说是旅馆,开了个旅馆,它们来住,该要感谢我了,但是,它不感谢我——“以我作奴婢”,它要我听它的话,它要什么,非要迫使你去做。

  “驱我历万险”。为了要满足烦恼的要求,一切为难的、艰险的事情都赶了你去做。因为要满足烦恼的要求,什么危险,乃至杀人、抢劫,这些都是最危险的事情,抓住就枪毙的,但是,贪心起了,他就会做,瞋恨心起了,也就会战争。战争大家都知道,你冲锋陷阵的时候,对面机枪一扫,你命就没有了,但是,为了烦恼的话,他还要去干。

  “引我到深渊,乐我亦损我,忍苦反受呵。”这个带领我到最危险的深渊里边去。这个烦恼叫你走的地方不是好地方,将来你堕了三恶道,就像深渊里边一样。“乐我亦损我”,有的时候,烦恼使我快乐;有的时候,也使我倒霉。那就是说,海公上师打个比喻:你以贪心发了财,那是很高兴,但是,因为发财之后,你被人家抓住了,枪毙了——“亦损我”,结果还是倒霉。

  “忍苦反受呵”,这个,《广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是根据《广论》讲。这个烦恼是不能忍,我们说,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要修忍辱的——“忍辱第一道”,什么都要忍下去。我们不是讲过那个辩经院校长,他说,一个人修了五百万的大头,五百万的什么空行母的咒,结果,他因为心里还是想着世间法,不想修行……。那么,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切出家人,“忍辱第一道”,一切苦都要忍得过去。

  但是,烦恼的那个命令,你却不能忍,这不是可忍的地方。烦恼它要叫你怎么样子做,怎么样子做,不能忍受它。其他的事情,忍辱是功德,你忍受烦恼的话,却是应当受到那些大师的呵斥的——本来忍辱是好的德行,但是对烦恼讲忍辱的话,是该受呵斥的,这是不应当忍的地方。所以说,我们要看对象,在世间上一切事情要忍,但是对烦恼不能忍,你烦恼来了:“我对你忍辱,我听你话就算了,不跟你斗了”,这个就糟糕了,对烦恼不讲价钱了,这个非斗不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能忍辱。所以说,你对烦恼忍辱的话,一般的大师、正士就要呵斥你,这是该受呵斥的人。

  “如是烦恼怨,百倍世间仇。”所以说,从这里这样子看,烦恼这个冤家是几百倍地超过世间上的仇人。世间上的仇人,“世仇有等限,此仇常悠悠 。”世间上的仇人,报了之后,一期报了就算了,最多是一辈子受苦。而这个烦恼的仇却是无始以来没有停的,无始以来受了它的害,地狱里边不晓得去了多少次,现在好容易做人了,还在想跟了烦恼走,还在想往地狱爬,这是愚痴极点了,就是认不到它的厉害了。所以说,我们要知道烦恼的过患,决定要多看些经,如果你不看经,你怎么知道烦恼有那么多的坏处呢?这些东西除了佛的智慧,哪个又讲得出来呢?所以说,有的人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你经不要看了,去念去”,那这些心你怎么生起来呢?这些心都是佛的教授、教诫里才得到的,你这个“阿弥陀佛”一句,你哪能知道这些微细的道理呢?这些道理没有,你生西方可不可靠呢?所以说,我们这样去看呢,要多闻,凡是佛弟子一定要多闻,把佛的那些教授、教诫容纳到我们心里,才能够起修行的作用。这个烦恼的仇“常悠悠”,没有了期。

  “善观施对治,勿任此心游。”那这样子看了之后,你好好地观察,要对治烦恼,不要让这个心跟了烦恼去跑。

  那么,就是强调在集谛里边重点是这个烦恼。烦恼是我们一切受苦的因,那么也是我们真正要对治的对象。我们一切世间上的仇人都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就是烦恼。世间上的仇人我们要忍辱,那个那一次辩经院的人不是讲了,他那个老修行,敌人来了,他打仗去了,他不能忍辱了,他还有这个世间的观念,什么东西不能人家侵犯。这好象在世间说是很好,在佛教里去说,你既然是修行人了,怎么打仗去了呢?起瞋恨心跟杀人——打仗要杀人的,那你这个忍辱心没有了。世间的仇怨要忍辱。

  我们记得还有个长生太子,他的父亲是给一个国王杀掉的,他是好容易在大臣帮助下和他母亲两个逃避出去了。后来,这个太子长大了,几乎也给他杀掉,好容易死里逃生。长大之后,他这个人很聪明,他去到王宫里去做事。这个国王,对他——很聪明呢,很欣赏他,做了国王很贴近的侍者师。有一次,国王带他打猎去。打猎去,这个国王疲倦了,他说:“我要休息一下”,叫他在旁边守卫 。这个太子,他父亲给国王杀掉的,这个仇是不共戴天的仇,那么他睡觉了,正好可以报仇。他剑拿出来之后,却想起忍辱的事情,没有杀下去。

  这个就是佛教赞叹的事情了。我们对世间的仇是不要去报的,因为他害你,是烦恼指使他害的,如果没有烦恼的话,他也不会害你,那么真正的仇人,是烦恼。所以,我们真正的修行人,不共戴天的仇就是烦恼,对烦恼不要客气,对烦恼客气该受呵斥的。对这个世间上的冤家,就不能起瞋恨心,一起瞋恨心,你该受报的。因为他还是一个有情,一切有情都是父母,都要度的,是我们发了菩提心都要救度的众生之一,怎么可以起瞋恨心呢?所以说,我们把敌人,就要分清敌我,这个要搞清楚:真正的敌人是烦恼,其他的都不是敌,都是我、都是我们要度的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不是敌,这个要搞清楚。

  淫戒摄修心要——引《律海十门》

  然后,我们在这里就想把《律海十门》的一个摄修心要,稍微还有几分钟,念一下,这是对治烦恼的。就是《律海十门》的淫戒的摄修(《律海十门》第十九页)。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

  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

  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

  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宑 通书告死刑

  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嗅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

  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 或习护命法

  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

  “佛语诸比丘,观淫欲鄙秽。”对治烦恼的一个现例,我们这样子对治。佛跟比丘说,当然比丘尼也在里头,“观淫欲鄙秽”,淫欲的事情是卑鄙的,是脏的。

  这个粪器,就是男的说女人是粪器,女的说男的是粪器,本身这个人就是盛大便的器,就是一个马桶,那里边就是大小便,有什么干净呢?“粪器死猪肠”,我们看到人肚子里边——你贪着他一个人,这个淫欲,就是肚子里的事情的,但是,你这个肚子里什么东西?肠,肠好不好看?有没有可贪呢?你到菜场去看看,挂在那里的猪肠,有没有什么好兴趣,对它有没有起贪心呢?没有。那么人的肚子里的肠跟猪肠又差了好多呢?——死猪肠,一看,就是一样的。

  (14B)“枯骨断肉想”,狗要吃骨头,骨头里边肉是没有,但是还剩肉的味道,拼命地去咬,把牙齿、嘴唇、舌头都咬破了,就是贪了这一点点味道。其实是并没有东西,就是肉的一点气味,一点点还粘在里边,结果把嘴、牙齿、舌头都咬破,这个划不来。“断肉想”,一个鸟为了要争一段肉——它一个鸟看到地上一块肉,它衔起想吃,结果,很多鸟要追它,都要争这个肉,把它追得走投无路,它想想这个肉,为了这个肉命都保不住了,还是不要好。那就是贪心,贪着淫欲的话,将来你命还保不了。

  “胜夜叉狱卒”,这个淫欲的事情比夜叉、罗刹——就是地狱的狱卒,还要厉害。“饥狼毒蝎等”,比那些狼——吃人的狼、毒的蝎子,还要厉害,为什么?饥狼夜叉,当你受报受完了,就解决了,没有事了,而这个淫欲事情做了之后,造了罪,不断地会受苦,一辈一辈子地在地狱里受苦,那就不是一辈子的事情。

  “宁入热铁网,不堕爱河中。”这就是说,恋爱就像一个火,把人热死的,宁愿投入烧红的铁的网里边去,最多一辈子死掉,如果你投到爱河里边,那生生沉沦,不会有出头的时候了。所以说,应当要这么地观想。

  那么,下边,具体的:“言视毒箭伤”,眼睛看到,对面的眼睛一对,就知道这是毒箭来了。这个,你当然——毒箭是我们大家知道了,以前一本小说,什么?叫《王子复仇记》,它只要一点点毒,你只要皮一破,好了,马上你就要死的。那么这个毒箭,就是箭里边有毒的,射在身上,射了要害还不要说,就是皮擦破一点点,也得要死。对方的眼睛跟你看一看,跟你说一句话,就像毒箭射过来了,你马上就要死的,赶快要避开。

  “往来履锋刃”,男女之间有什么往来的时候,就像走刀山。刀山里边走,把脚都刺得稀烂,那么你这个路走,不是好走的路,不要去走最好。

  “身手触斩砍”,我们说,现在一般的社会上的交际——握手,你身上手上一碰的话,就像刀把你砍掉一样。刀砍还是一辈子的事情,少一个手就完了,你身手一碰的话,起了淫欲心,以后这个贪心慢慢发展,这个造了罪之后,那是没有期限地在恶道受苦,那是划不来。身手一碰的话,就想到刀把你砍掉一样,并不舒服。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拥抱,这些礼节,他们有的居士问我是不是可以?我说不可以。这个东西,这是西洋人的风俗,我们不要去学他,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本来是东方文明,为什么做了佛教徒还去学这些呢?不要去学他。

  我记得以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他到海外去留学,留学了好几年,把海外的一些习气都养成了。他后来学成回家了,回家敲门,一开——他的嫂嫂来开门了,他么,还根据西洋的礼节,跟嫂嫂很亲热,把她抱起来亲嘴了,那个嫂嫂大叫救命。这个根据我们中国人的礼节是没有这样子的事情的,怎么这样子男的搞起来了呢?那就是说,西洋的礼节,我们不必去效仿它。这对佛教徒说,都是不好的,产生染污心的。

  “身手触”,假使碰到的话,就像刀砍掉一样。我记得我们古代有一个什么姓赵的一个贵族,好象是什么,她倒是很讲……,她也不是佛教徒,但是很讲究这一些。她有一次什么情况之下,她的手臂跟人家男人碰了一下,她马上拿了把宝剑,把这个手臂砍掉,不要。这些烈女古代是有,中国人的讲这个礼节是相当厉害,所以在中国佛教是容易推开,也就是说很多地方跟佛教的戒是相合的。但是,当然我们说不要去真地把手砍掉了,因为她不是佛教徒,不知道该怎么忏悔,她以为这样子就干净了,反正对这一些她认为是不好的行动。

  还有他们斯里兰卡,他们说,比丘他们到街上去托钵的时候,如果说风吹过来,把他的袈裟碰到女人的衣服了,他认为这一天就是最倒霉的一天,碰到女人的衣服了。那么这个事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个戒律很重视,认为这不是好事情。

  “受物捧刀轮”。假使女人拿东西给你——一个刀轮大家都知道了,一把刀就像电扇一样的一个叶子,但是不是风叶子,是刀,它在转,这个刀轮,你去拿,把手全部都砍烂了。那么,这是女人拿东西给你,你就要想:所拿到的不是东西,是刀轮,把你手都砍得稀烂的。当然,比丘尼说么,男人了。因为很多人就对女人有这个——异性,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好象女人给你东西,感到特别亲热。你一点也不要亲热!这是把你手都砍完了,这个事不是好事情。

  “入家堕火宅”,如果到在家人家里去,有什么事情去,就像大火里去救人一样,赶快事情办好就出来,如果不出来的话,就会烧死。

  “偕行迎风炬”,一起走的时候,就像——假使你跟女人一路走的话,就像拿个火炬,是逆风而走的,这个火炬很大,逆风了,都吹到你脸上,把你胡子、眉毛、身体都烧坏。

  “同坐处深宑”,打野兽的一个宑,挖得很深,里边或者有毒,或者有箭,或者有尖的刺,上边,铺一层很薄的树枝枝。你坐在那里,一不当心,树枝断了,掉下去,或者给那些尖的东西刺死,或者给那个毒的东西钩住啊。那么,你跟女人——假使说我们出门,坐公交车,或者坐火车,跟女人同一排的话,有条件最好是调一个位子,实在调不出的话,那你就观想坐在一个深阱里边,如果稍微动一下的话,树枝断了,掉下去,命就没有了——这样子提心吊胆地坐在那里。

  “通书告死刑”,跟女人通信,有的人,女人来个信很高兴,不要高兴,这个信说:你该死了,哪一天执行枪毙——要这样地看待。

  “阎浮有毒树,触树见树形,嗅香闻树声,听名见画影,闻谈说拟议,悉中毒身死。”这是佛经上有这么一个,现在当然看不到了。但是这是个比喻,现在——具体地是有,这个毒树倒是没有看到。阎浮提的某一个地方有棵有毒的树,这个树很毒,一碰到这个树,一碰就死,碰了之后;你就是没有碰它,远远地看一看,看了也就死;这个树的味道你闻到之后,也要死;树里边,如果树叶子风吹来声音——这个树叶子摇动的声音一听,你也要死;那么,你离开树,什么都听不到、看不到,人家给你讲阎浮提哪里有个毒树,你这么一听,也会死;那么,你一个画——人家画一棵树,把这个树画一个样子,或者照一个照片,看了也要死;哪怕人家说那个事情:“某些地方有一个毒树”,什么东西,听了人家谈这个,传播小道消息,这么一听,也会死。那好厉害,都会死!这个是什么呢?女人。女人跟她相碰到,固然生爱欲心,哪怕看她的照片,听她的声音,乃至听了人家谈说她的事情,都会产生这个淫欲心,都会把你——法身慧命,把你毒死。

  那么,怎么样子我们保护自己呢?“不识无爱觉,或习护命法。”“不识无爱觉”,定共戒得到之后,入了定之后,那些事情——根本心是内缘了,对外边的境不缘了,她就在面前,等于不在一样——不识。“无爱觉”,道共戒得到——道共戒就是说见道以上的,有道共戒——道共戒得到之后,烦恼断掉了,再什么东西长得好的,在我身边,就像一个癞狗一样,不感到兴趣,没有这么一个爱的念头,是没有的。这是得定、得道的人。

  那么凡夫怎么办呢?“或习护命法”,保命的法,假使经常修保命法,也可以不受害。什么叫保命法呢?不净观等等。

  “持律好比丘,虽逢而无害。”像这个不识的,得了定共戒的,得了道共戒的,或者是修不净观的,或者是持戒持得好的,这些人,碰到这个毒树,不会受害。除出这一些外,碰了这个树都会受害,哪怕是听到它的名字,听人家说起这个树,都会中毒身死。这个也很显然,大家看世间上的人都在搞这一套,都在造罪,将来都下恶道去受苦。法身慧命他们根本就没有,有了也就死掉了,不会再有了,除非他把这些忏悔了,回过来再去佛教里受归依、受戒,那才能生得起。

  “日六次观熟,遭敌保不败。”像这一些摄修法,一天要观六次,观得熟熟的,什么环境来了,这么样的观想、对付。那么你这样子就像练武一样,这一套拳打得飞熟了,你只要什么拳打过来,我什么样子对付过去,那不会败了。否则的话,即使懂了之后,没有练熟,还是要败。那么这些就是说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这就是说具体地怎么对治,在对治淫欲心方面,我们把这个给大家举个例,可以在实用的时候就参考这个。好,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三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集谛,这苦、集、灭、道四谛,我们要见道,就要把这四谛的十六行相观透,然后,就进入见道。所以说,在见道之前,把这些学习,就是见道的资粮,没有这些认识,道是见不了的。那么我们讲苦谛是四个行相:苦无常、苦苦、苦空、苦无我。“苦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刹那生灭,不能片刻地安住。才生,第二个刹那就灭掉了——无常。因为无常,就产生很多的苦。最大的苦,就是我们所谓的无常,就是死。那么,一般人、世间上认为死是最苦的,实际上,死了之后还有更苦的,就是说恶道。死了之后如果进入人天,那么一死而已,到了人天也可以稍微松一点——当然苦还是有,比较松一点。但是,投到三恶道去的话,那在阿鼻地狱是无间隙地受苦,没有停一分一秒,一刹那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在最浅的、最高的等活地狱,也是够受的。它一天一夜受的苦比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连戳三百槊,刺死了又活,活了又死,一天三百次,比这个还要苦。

  那么“苦空”,它也是住在这个环境的空。“苦无我”就是本身的补特伽罗是没有我的。那么这个,就是后面两个,就牵涉到空性的问题。前面是到了空性的一些前提,没有前面那个“苦”和“无常”,空性也显不出来,正因为无常跟空是直接拉关系的,如果是有的话,那就不会无常,正因为无常,刹那刹那缘起缘灭,所以说它本身就是自性空。这是苦谛的四个行相。

  集谛四相补充

  集谛的四个行相,我们昨天略略讲了一下。那么这里,今天稍微补充一下。

  集因,集的因就是烦恼。我们出一个题:集谛具体指什么法?集谛具体指什么呢?指烦恼跟业。烦恼是什么?烦恼就是我们在《百法》、 《五蕴》里边讲的,十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等等。那么,这个业,照有部说,这个身口意业,是色法;那么经部以上的,就说是思心所的种子。那么这个都是有东西的。这个题出的目的,就是叫你们把法相沟通,把学的法跟法相要跟真正用的时候沟通,否则法相就死板板的,就没有用了。这个集谛的因就是烦恼,这个烦恼是产生一切造业的原因,造业就是受苦的原因。

  集集,就是说有了这个烦恼,就推动造业。我们从经部来说,就是思心所它要推动这个身语,有两个——发语思、动身思,那这么推动,就是造身语二业。那就是说,因为烦恼的推动,造这个身、口、意三恶业,这是集集,积集那些造业的事情出来了。

  集生,那就是说,集,不断地集下去,导致这个苦的发生。这个当然不是苦。已经生了,是属于苦谛了;还没有生,就要生了,把它生出来,这个是集的生。所以,集生跟苦不能混淆:苦是已经生的果;集是因,这个是最近的因,产生苦的果的最接近的因。但是讲抽象的,是不理解,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补充一下《广论》的一些内涵。

  那么这里要讲生呢,我们就要讲中阴的问题了。我们有情是四有轮转,现在这个身体,不管你是人也好,天也好,畜生也好,叫本有,已经有了——本有。这是一期寿命,从你生到死之前,都是本有。在临死的一刹那,这是很短的时间,叫死有。死有还没投生之前,这个时候的五蕴叫中有。中有一般说,它是很微弱,很危脆,不能很久时间继续的,最多是七天,七天之后必定要死掉。死掉之后,它化生了——中有。化生又转第二个——中有。最多最多是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一个生灭,七天一个生灭,到四十九天之后决定投生,他投生的机缘决定会成熟。这个是中有。

  然后,到这个投生的时候,在父精、母血跟投生的识这三个结合的时候,叫生有,只有一刹那。生有、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时间,很短。那么,中有,也是最多七天——最多七个七天。而本有,那就是不定了:有的是生下来没好久就死掉的,那本有就不长;有的,活了一百岁,或者是——尤其是苏联,他们有一次,看到一个报道——这不是现在,是过去的——报道一个牧羊的人,他因为山上牧羊,生活环境比较好,空气也好,又没有什么愁忧,不动脑筋的,他活到一百七十岁。活到一百七十岁之后,大家感到这个长寿人,感到很稀奇,国王就命他去,接见。接见之后,国王也很优待他,就把他在宫殿里住。哪知道他是只有那么点福气,宫殿里住了之后,福报太好了,吃得太好了——也就是说穷苦的人吃得简单反而长寿——你到国王那里,菜吃得太好了,结果,没有好久就死掉了。我们从因果上说,他是福气享完了;从医学上说,那些太油腻的东西把他肠胃吃坏了,毕竟是一百七十岁的老人了,这些肠胃就受不了,他从小习惯的那些粗的饮食吃得很好,这些太过份的好的饮食对他并不相宜。我们吃东西也一样,太好的饮食并不相宜的,中医也有这个话:“甘飵令人肠腐”,太好的东西使人的肠子烂掉的,并不好。

  这里我们说四有轮转。这个中有投生的时候,我们就是说要生了,中有要投生的时候,它就是起什么烦恼?这个烦恼就是集谛,集谛直接引发它投生的,就是集生。那么,这里就是说,中有投生的时候,在欲界——欲界来说的话,它就是看见那些父母交会,它自己就糊里糊涂的,认为自己是参与这个事情。假使男孩子,他就自以为自己跟母亲要好;那个女孩子,跟父亲要好,对它的对方,它起瞋恨心。这一方面,自己的——假使男的,对母亲生爱心,对父亲生瞋心;女的,就对父亲生爱心,对她的母亲生瞋心。这样子,就在那个时候一刹那,集生,父精、母血,就把它当做自己身体了。

  那么这个有人说了,现在试管也能够受精了,这是什么事情?并没有父母交会。这个我们说,这个父母交会是他中有的幻境,并不是真的看到。他自己的业报就看到这个幻象,有的时候是真的,有的时候是幻的。那么,你试管受精的也是幻的,它也看到那些情况,尽管你是试管,它也看到那些,所以他还是投生。这个,有的人就提出好象这一个科学的问题来推翻佛教,那推翻不了的。早就说了,《瑜伽师地论》就说了的:贪着的父母交会并不是一定实在的,有的是幻的,是中有自己的识所变的。那么,这些是它投生的那些情况。

  这个投生的贪心、瞋心就是集生,集,这个烦恼,直接引导它投生的那个最近的因。那么远因呢?过去造的业,该投人、投天那些。那么,还有不是投人的,投其他的,假使说——这里讲了很多,我们当然不能全部念了。它就是说,假使他的福报不好,要生在下贱人家的,它死的时候,入胎的时候,就是听到这个声音纷乱的,好象马路是稀里哗啦地吵闹的声音,或者看到自己进入那些芦苇、森林里边,跑进去了,这是它的幻境。假使有福气的,要生在高贵家族的,他听到的声音都是很好的音乐、声音,同时感到自己跑到高台、楼阁、宫殿。(缺)都有佛性,(缺)他投生了。

  还有一个问题,假使说是投其他畜生的,那么他看到这些人,跟他——很欢喜那些人,他跑过去了,他们是畜生胎的。我们讲过一个,就是有一个人,他的中阴出去了,他还不知道,他认为他自己一个人在马路上走,飘飘飘飘在走,走到一家人家门口,听到里边歌舞伎乐,很热闹。这个人他因为这个习气,听人家唱歌,男的、女的声音很欢喜,就门口头伸进去看了一看。一看的话,里边的主人也很慷慨,看见门口有人,他说:“你欢喜的话,你进来好了,你可以参加。”他么最好了,主人邀请么,他马上进去了,也进去跟他们吃、喝、唱,这个男男女女搞在一起污七八糟的事情。那么,正在高兴的时候,就投胎了——猪胎,就是做猪了。所以,这个中阴看的东西都是幻的。

  那么,还有那些,这个海公上师讲了很多。有的中阴身——倒引鬼就是专门搞冤枉的,使你上当的——那个中阴身他在路上走, 他也不知道他是中阴。他看到那些市场里边摆摊贩,卖便宜货,他一向欢喜占便宜的,他就看到那个便宜货里边,摊摊里边,卖衣服。有一件皮衣服很便宜,就几块钱,他说:很上算。很上算,他说:我要买了,他说:我试试看。他就穿穿看,一穿,穿上去就扒不下来了,就做畜生去了。那这一类的是中阴投生的一些情况。

  但是,假使一些要下地狱的,它在生之前是杀鸡杀羊的,那么它在中阴的时候,好象做梦一样的,看见那个地方——它投生的那个地方,有很多的羊。他欢喜杀羊的,看见羊就高兴了,要去杀去了。跑了去之后,这个中阴就没有了,就投了地狱去了。

  还有假使要生到畜生道去的,或者饿鬼道去的,这些看到的地方,它就看到那地方跟自己平时一起玩的人很多,它就很高兴,就跑了去,就像那个跟他们一起唱唱歌什么的。一去的话,就投了猪胎,或者是羊胎,等等。等到他走到那个地方,看那是不对头,瞋恨心一起,那么中有就灭掉了,也回不去了,就生起来了。

  还有一些,它假使要下寒冰地狱的,它感到自己身上很热,总要找个清凉的地方,就跑到一个地方,很凉快,它就拼命往那里跑,跑过去之后,那地方就是寒冰地狱了。它一进去的话,冷得没办法,但是要回也回不来了,生都生了。那么,下大热地狱、火烧地狱的也一样,它就感到自己很冷,很冷呢,它拼命地要找暖和地方。就远远看那个地方,好象生炉子一样的,里边,很好,有火,它赶快跑过去。跑过去,等到跑到里边,铁门一关,就投生在这个火烧地狱了,那就跑不出来了。

  这一些,都是在临投生之前起些烦恼:或者是欢喜这个,或者是瞋恨那个,那就是集生了。

  集缘,那就是说,一些烦恼的业,还有很多的因缘,其他一些因缘具足了,那么这个烦恼的果就出现。那就是说,一个果的现,不但要主要的烦恼、业,还要其他一些因缘东西全部具备了,那么果就出来了。这是缘起。

  这个里边我们还要讲一点,那就是关于中阴的问题,(我看一看在哪里)。中阴到底它的行相是怎么样的?这个《广论》里边也谈了一下。12在《俱舍论》说的,中有,假使你要投胎,假使你是引业,这一生的引业造好之后,到了中有之后,这个引业就把你变成——将来要受什么胎,就变那个样子。假使你要投狗胎的,中有就是狗了。

  那么这个问题,这个里边有很多辩论,有的说七天一生死,前三天还是原来死掉的那个人的样子,后三天就变成要投的狗的样子。这些话,在《菩提道次第》的说法,都认为否定的。13这个有其他的部派——其他的派的有,有这么说法的,好象是萨迦教还是在哪里,不晓得,我看到过,有这个说法。但是,《广论》里边是否定这个说法。它就是说,根据《俱舍》的说法,假使要投生的,要投人的,那么就变人身了,已经人的样子变好了;要升天的,天的样子;要做畜生的,假使投猪的,中阴就是猪的样子。

  那么能不能改变?这个,《俱舍论》说是不能改变的。那么《阿毗达磨集论》:中间假使有极大的力量参与的话,也可以改变。14那么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很多人他死了以后,给他超度——现在也很多了,就看见他(家属)的死掉的母亲也好,什么,她来了,放焰口,来吃来了。这个到底真的假的?如果照这个《俱舍》或者其他的书说,她死了以后,她的中阴身早就改了这个投生的样子了,不会那个原样了。那么,这个到底是真的假的?

  在昂旺堪布的《略论释》——大家可能有没有看过?——很多是假的。有一个修密法的,他有大的能力,他就是有一次,他施食的时候,他给一家超度,那一家是家里母亲没有了,给她超度。结果,他(那一家)母亲的样子来吃东西了,施食人就把那个鬼抓住,问它:“你到底是不是那个人?”这个鬼就害怕了,它就说老实话:“不是的。”“不是的?”他说,“你变她样子干什么?”它变她的样子来吃东西。(笑)就这么一回事情。这个昂旺堪布书里边说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一般的超度,说他什么一个先人来了,啥东西了,是不是靠得住还是个问题。所以那些气功师看的东西,十个有八个是假的,不要去乱相信。

  这是集生的问题。下边我们就讲——这一段颂是昨天念过了,就不要再重念了,就补充一个集缘——这个也讲过了。我们在今天重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四谛十六行相是非常重要的,假使我们见道,就从这个地方见。那么我们在没有见道之前,就要把这些事情搞得很清楚,然后,以后见道有望。如果这个搞不清楚的话,你想见道,见什么道呢?见糊涂道,或者见鬼道去了,那个真正的道是见不到的。所以说,一定要学,你不学,你说:“我要开悟了”,你开什么悟呢?

  乙三 灭谛四相

  下边是灭谛四相:灭、解脱、妙善、定生。这个,一般的法相书,都是灭、静、妙、离。这四个东西,我们花了很多脑筋去找,结果在《现观》里找出来了,海公上师的这个灭谛四相是根据《现观庄严论》(《现证庄严论》)来的。

  《俱舍》所说灭谛四相

  那我们先把普通的这个,我们昨天抄过的,把普通的一般的法相先讲一下。灭谛的四个行相:一个是灭;第二个静;第三个是妙;第四个离。

  (15A)“灭——诸蕴尽故”。灭,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上的五取蕴,就是果,都已经灭完了。这些就是说,苦谛的果——苦谛的果从哪里来?烦恼业感的,证到灭谛之后,这些烦恼业根本不存在了,早已经是灭尽了,这苦的果是不会有。

  “静——三火息故”。在涅槃的这个灭谛里边,没有这个烦恼火的。什么火?贪瞋痴,贪瞋痴的火,烧人的,要把人家烧得热恼的,就是要造业的,不舒服的。这个“三火息”。

  “妙——无众患故”,一切灾患没有了。我们所以有这个生、老、病死,那些怨憎会、爱别离,刀兵劫、水火劫,等等,都是由这个五蕴身——烦恼感的五蕴身,那么现在这个五蕴身也没有了,一切烦恼都灭尽了,再也不会生那些苦的果,那么一切灾患当然没有。那么是妙,这是——妙,这是无漏的法,是最好的,叫妙。

  “离——脱众灾故”。一切我们所说的, 前面那个患:在身上的患——老病、死,等等,杀、痛,等等;心上的愁忧,等等,都是患。那么最后这个离,是没有灾。没有灾——我们就是说,大三灾、小三灾,在劫末的时候15,中劫末的时候(中劫里边有二十个劫),它是每一个劫快末的时候,先是七年七月的饥饿灾,然后是刀兵灾,然后是疾疫灾——瘟疫病,每一个劫末总是有这么几个灾。刀兵灾七天七夜解决了——这个打仗很快;那么饥馑,要是过几年没有饭吃;就在刀兵之后——瘟疫灾,这个是小三灾。

  大三灾——就是上次我们讲的,四个中劫,成住坏空,当这个劫坏了之后,从阿鼻地狱的火一直烧到初禅天,到处是劫火洞燃,就是这个情况:一切山、河,什么,河都烧干了,山也融化了,全部是枯干了,地全部是枯干了,一直烧到梵天,这个是火灾;那么,第二个,七次火灾之后,就是水灾,这个水灾一直没到二禅天;二禅天之后--七次火灾,一次水灾——七个水灾以后,一个风灾,这个风灾就把三禅天一气吹得粉碎,什么都吹完,那就空了。那以后就是空劫。那么这个大三灾,在涅槃的灭谛里边,永远不会碰到。

  所以说,世间的一切苦难,证到灭谛以后,全部消失了,那么苦难没有了,对立面当然是安乐了,涅槃是最安乐的地方。那么这是一般的法相,灭谛——灭、静、妙、离,四个。

  《现观》所说灭谛四相

  现在我们看上师的《现观》的那些名字:灭、解脱、妙善、定生。

  丙一 灭:灭之自性之相者,即无我相是也。谓即断烦恼之离故。(因体)(正在工作之刹那)。

  就是断烦恼了,把烦恼断掉了,正在断的时候,叫灭,灭什么?灭烦恼。灭烦恼么,证到无我相了。

  丙二 解脱:即苦寂尽之离是也。(大经说为寂静远离)

  烦恼灭掉了,苦也没有了,就证到择灭,择灭了,这个是离了,这是果。前面把烦恼灭掉了,证到那个“离”,就是解脱,解脱掉了。

  丙三 妙善:即真阿练若,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于无明爱死等苦蕴究竟寂静之中,于无我性及解脱及阿练若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境)。

  那么,妙善,就是本性涅槃,“即真阿兰若”。“真阿兰若”,我们现在的阿兰若,就是那个离开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寂静的地方,可以修行。这是人间的阿兰若,那是修行地方,真正——你说阿兰若就没有吵闹吗?还有一些烦恼的——那么真正绝对寂静的地方,那是涅槃,就是灭谛,这是真阿兰若——自性涅槃。“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它本身就是常乐我净了。

  我们人间的乐,是苦减轻的一个,就叫乐,实际上还没有离开苦,就是苦稍微变动一下,减轻一下,我们就认为乐。“常”,世间上的常根本不——无常,没有常的,都是无常。“我”,我们都认为“我”是自在,做国王的、皇帝的,秦始皇他一句话什么,天下都要听——那做不到的。你是要——秦始皇要万代下去,二世就给人家打败了,抓起来了。那么“净”,人间总认为是清净,这个男女之贪总是生净感才贪,实际上是不净。我们昨天讲的,是粪器,你所贪着的干净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个马桶,里边装的全部是粪、尿、屎、汗、涕、痰、血、脓血等等的东西装满了一个桶,你说是,这个最好的,你贪去,这个是愚痴了。那么,在真正阿兰若里边,是绝对的常乐我净,能够得到了。

  “于无明爱死等苦蕴究竟寂静之中”,他在里边,这个真正的灭谛的妙善里——为什么叫妙善呢?一切无明爱死等等,苦的五蕴,全部消灭了。

  “于无我性及解脱及阿兰若,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那就是说,在这个里边,不但是能够证到他的空、无相、无愿的这三个解脱门,能够证到那些空、无相、无愿,能够证到灭谛,就是连能证的那个三解脱门,它的相也离掉了,就是离开能所了,这是真正的妙兰若——妙善。

  丙四 定生:决定出生之相者,即空无愿无相之能作是也。如次的如其所有决定出生,离因性三者之成就,及离与断,凡此决定出生殷勤之现行能作之成就,及断离等(行或用)。

  定生,决定出生,那也就是空、无相、无愿这三个解脱门,它是能够证到这个空性的,证到灭谛的,这就解脱了,解脱就是涅槃。那么,这是因,这三个因,它是能证的,证到之后,连那个能证的三个门也要空掉。那就是说,你渡河,要船,等到你过了岸之后,这个船还得空掉,你如果再执了个船的话,那你这个成了一个负担,你走路还背了个船去走,你怎么走?那么到了证道之后,能证的那个空、无相、无愿也是空掉,那就是说,定生。

  它里边的话是非常费解的,我们把《现观》——我那天给你们抄的看一看。

  灭,“于法散离故”,我们认为一合相的,实际上它都是因缘和合的,并没有一合相。解脱,“了知无生故”,当下就是无生。这个妙善呢,“寂静不生故”,那妙善就是自性阿兰若,就是自性涅槃。那么决定呢,“不离不断不可得故”,就是说你能证、所证都——“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事情。不要执着有个能证、所证的东西,真正到家之后,这些都要放下。那么灭谛四相,大概就是这么几个,一般我们学的,都是灭、静、妙、离。

  下边是道谛。道谛讲的比较多。灭谛是个境界,因为这我们都是从佛的言教能够知道一点点,这是看月亮的手指,并不是真的月亮,真的月亮要去证的。那么,这个是指导我们,给我们指示一下,灭谛到底什么样子,仅仅是一个手指,并不是真的灭谛。我们看到的灭谛,真正证到灭谛,不可说的,禅宗经常有那个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证到的境界,我想告诉你,没有办法告诉你,只有说的一些隔一层的话给你。像这些都是善巧方便,把灭谛的相给你看一个照片,照片么,一张纸,跟真的人呢,不是那回事情。

  但是,看了这个照片,有这个手指,你跟了这个手指走,就可以看到月亮,有这个功能,所以说,这个也需要,不像禅宗的,他们说这个都是隔层,都不要,不要你怎么见月亮呢?你还得靠手指,看了,看了照片,看了人,毕竟还是能够指。那么禅宗,就是要参话头,不要从这个地方去……——它用的功夫不一样。我们教下,就是靠教,教是我们的指南针,也是个手指,也是个照片,依靠它,就能够得到真相。

  颂 灭谓灭我相 断烦恼之离 解脱言苦尽 妙善阿练若

  是境是能作 空无愿无相 能作成就者 名决定出生

  下边是一个颂,念一下。“灭谓灭我相 断烦恼之离”,这是灭,这是真的断烦恼。“解脱言苦尽”,断了之后,就解脱了,苦已经灭尽了。下边,“妙善阿兰若”,真的阿兰若——自性的涅槃。“是境是能作”,是我们要追求的境,也是我们要证到的,空、无相、无愿所证到的东西。那么,能够成就的,就靠空、无相、无愿,这个依空、无相、无愿三个法去修的话,决定能出生这个灭谛的妙善。

  乙四 道谛四相

  下边,道谛。道谛,它这个道、道品、道成办、道决定获,这又是根据《现观》的。

  《俱舍》所说道谛四相

  那么我们先把一般的法相的道谛的四个讲一下,这个是根据《俱舍》的16。“道、如、行、出”,一般道谛四个行相是“道、如、行、出”。

  “道”是通达,通达什么?通达涅槃的道,能够通行的意思,叫道。我们这个大道大道,这个什么,现在叫一个什么东西?高速路,这个公路,路就是道,什么东西呢?上面可以开车的,就是车能够通行的,那么这个速度快,高速公路。我们说密宗就是高速公路——密宗是飞机!还不是高速公路。那个能够通行的,就是可以走的地方,就是道,通到哪里?通涅槃的。

  “如”,这个道是“如”,就是契合真理的,“如如”,就是跟原来的真理是一样的。

  “行”,是正趋向涅槃的,我们行这个道是走向涅槃的,正是趋向涅槃的。

  “出”,你依这个道修行的话,可以永远超脱生死。这个生死当然可以是几种: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等等,都包在里边了,一切生死都可以超脱。这是道谛的四相。

  《现观》所说道谛四相

  根据《现观》的,我们抄的那个总纲,先看一看,然后看这个书上的。

  “道”,是“发起修行解脱诸道”,发起修行,要求解脱,各式各样的道——菩萨道、声闻道、缘觉道等等,都是道。

  “道品——三十七等方便应用之法”,三十七道品,这是一切大小乘共的,当然,大乘还要加这个六度等等,但是,这个三十七道品却是基础,不能少的。有人诽谤《俱舍》,他说:“《俱舍》是小乘,我们是学大乘的,不学的。”

  那么那时我们一个学生,他就提出来,他说:“你说小乘,是什么小乘?”

  “三十七道品么,就是小乘嘛。”

  他(学生)又说:“三十七道品是小乘嘛(诽谤者是学净土的),那么你净土宗《阿弥陀经》是大乘是小乘?”

  “当然大乘。”

  “你大乘怎么里边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了,怎么极乐世界也在讲这个小乘的法?”17

  “哎,”诽谤者说:“五根、五力、七菩提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是小乘。”

  结果我们的那个学生很厉害,他说:“这个蕅益大师注解里边,‘等’,这个‘等’就是等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是全的,不会出两边的——半截是小乘,半截大乘,不可能的事情!”18这个就输掉了(笑)。

  所以说,学法要学得精一点,人家问难就可以。他这个学生,他只不过学了一年的《俱舍》,那时候还没有毕业,他就能够把人家这些邪说辩掉。那就是说,我们学法要学这样子。这个人现在还在福建,他在讲《俱舍》,把我们的书请去了,他是对《俱舍》特别感兴趣,那个时候。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学法也要学到有点成绩,当然这个不是最大的成绩,但是从这一点看,在学的时候,你只要学通了之后,很多问题自己会解决的。

  下边是“道成办”。种种的解脱能做、能成,你依了这个三十七道品,一切解脱都能够成功。

  “道决定获——决定解脱 尽苦及能拔济故。”假使依这个道行的话,不但是那个道能够修成功,修成功之后,决定自己可以解脱,可以一切苦都除掉,这是声闻缘觉;能够拔济——拔济一切有情,那是大乘。但是,大乘本身也自己要解脱苦,也能够——自己解脱了,苦没有了,然后拔济一切众生。那么这个大小乘都需要的东西。现在我们看书上。

  丙一 道——发趣菩提涅槃之道,根本智之能作。

  他这里的道是指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证一切法空性的。我们念的《文殊五字真言》的咒,这个就是加持我们得根本智的;那么白文殊的咒是加持我们的记忆力的;这个红黄四臂文殊的《真实名经》,昨天我们传的那个咒,那是加持速疾智,使我们的反应快,脑筋能够敏捷。这是功能不同,但是都是属于智慧。

  我们有的人就着急于速疾智,着急于记忆力,你根本智是根本的,你根本智没有搞好,智拼命地去求的话,求得来也不是正路上的东西。你说你根本智没得到,一切法空性的道理一点也不懂,你把记忆力很强,那你去背古文,背什么东西了,很行,那你搞什么去了?搞世间法去了,不是在法上搞了。那么你要根本智一定的成就之后,然后搞这些,那是法相上的事情了,那就是正道。

  所以说,我们主次要分明,修一个法,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一定要抓住,把主要的抓住,不要喧宾夺主;把主要的放开了,偏偏去搞支末的东西了,那就是喧宾夺主,颠倒了。能够掌握这个的很少,总是自己有偏心,自己对哪个法相应,就拼命去搞,甚至于什么东西都放下,就搞那一个法去了。结果,就像一个人,你这个手臂是非常粗壮,很强壮,那个脚杆杆瘦得来一点点大,不发育了,全部都发育到手上来了,这个人像啥东西呢?畸形。或者是脑筋拼命用,头大得来像一个大头鬼,身上一点点大,不运动,专门动脑筋,这又是一个畸形的人,都是不正常的。

  那么,我们要正常发展呢,就要平均地发展,依我们佛的教导。佛的教导,我们离开佛那么远,怎么办呢?传承的教导。传承的教导是根据佛传下来的,一代代祖师传下来的,它有一定的规模。每一个法流,它有它的规模,它有它的做法,它有它的见地,每一个,你照一个去做,都会成功。你要是掺的话,东掺西掺的,那你没有这个本事,就不会成功。如果你是大菩萨,像世亲菩萨一样,他经过有部、经部,他自己创了一个俱舍宗,这也能成功。但是,我们不是世亲,那你东掺西掺地就掺了一个糊里糊涂。

  东北有一个居士,他打电话给我,他说:“碰到个难题,怎么办呢?”我说:“什么难题?”他说他以前是黄教灌顶的,《菩提道次第》也听过,跑到一个红教地方又灌了一个顶,他们说《菩提道次第》是不了义的。那么好了,他说:“我到底说了义、不了义呢?说了义的,红教的顶,三昧耶戒违背了,红教说不了义的嘛;我说不了义的,黄教的顶,三昧耶戒又违背了,黄教说了义的嘛。那我怎么办呢?”我说:“哪个叫你东灌西灌的?”我灌的一个顶,都是黄教的顶,我很简单,我跟你说了义的,我一点也不害怕,我只有一个三昧耶戒,是了义的。你搞了那么多三昧耶戒,你这个了义,那个不了义,把你夹在中间,你说不说话,不说话,你肚里还要说话,到底是了义、不了义,你心里总还有个决定。你说:“我也不确定,我糊里糊涂,脑筋停下来”,那成啥东西了!

  所以说,你自己东求西求,求了一个,没有办法了。这个就是东求西求也——我们说,法当然很好,但是有个次第,你一个法也没学好,你东搞西搞,搞得你——好了,进也不对,退也不对,那怎么办呢?你问我,我也没办法了,我没有你这个经验,我是很简单,我了义的,就是了义的,而且绝对了义的、究竟了义的——可以加很多形容词——最高的了义的。

  这是趣菩提、到涅槃的道。“根本智之能作”,就是根本智的功能、作用,这是能证真。根本智证什么?证一切法空性(真如)。那么,其他的,后得智,就是证一切法相、缘起的事情。这是道,根本智,这里说的。

  丙二 道品(三十七)——于现在烦恼种子之习气,能作断离之加行法,依不颠倒之理念随顺之,为建立佛法不可离之修行方法。

  “道品——于现在烦恼种子之习气,能作断离之加行法。”就是断烦恼的那些方法。“依不颠倒之理念随顺之”,不颠倒的理念,就是四念处、四正勤,那些知见,来跟到它去修,随顺。我们现在的思想跟四念处完全反的,四念处“观身不净”,我们说身是净,拼命追求,贪;那么“观受是苦”,我们拼命追求快乐、幸福,都是要追求那个;“观心无常”,我们都是要常,世间上都要万古昌盛、海石不渝,等等,海枯石烂不变等等——这个话最会说,说了之后,没有一个兑现的——你说不变,第二天就变!我们经常看到他们世间上的男女,好的时候好得不得了:“再也不变,海枯石烂不改变”,第二天其他对象找到了,看到像仇人一样,吵起来、闹起来、打起来了——这个都是假的,无常,哪有个常的呢?

  “为建立佛法不可离之修行方法”,这些是,修行,一定要依据它们作为我们的标准,道品——很多的品类差别,叫道品,就是下边就要讲的三十七个道品了。这个都是我们修行一定要依靠的,那就是说,不管你是根本乘、根本的大乘、密乘,都要依靠这些,离开这个,就没有佛法了。这个四念处,从头到底——开始下手学,一直到成佛,都是圆满这个四念处。

  丙三 道成办——心之住理现证, 能于三学之加行等成办。

  成办什么?成办戒定慧三学。“住理”,那些如理的事情能够证到,就是证到那些空性、缘起的道理。证到这个道理之后,成办三学,戒定慧都能够成功了。

  丙四 道决定获——修行解脱之法时,能作尽苦之道,于此诸法之加行能作。

  那么我们说,这个决定可以成功,那就是“道决定获”了。就是说,依“修行解脱”,修行解脱的法的时候,能够“尽苦之道”,能够把一切苦都除掉,这些加行,决定做得到的。那么,就是佛说的——以前不是有人说,好象说佛说苦集灭道——佛是三转:第一个转,是示转,告诉你世间上有苦,这是烦恼;它的因就是烦恼业;烦恼业灭掉了,就得到个最好的境界,是灭谛;你要达到灭谛,用道,如何达到灭谛呢?修道。这是把四谛的还灭的方法说一下,但是,这个还没跟人联系起来。

  第二次转的时候,稍微钝一点的人,就把它联系起来,他说:“这是‘苦’,你要知道,这个苦并不是摆在那里就算了,你要去知道。这是‘集’,这是你要去断掉。这是‘灭’,你要去证。这是‘道’,你要去修”,把人联系起来了。

  最后,佛第三转,有人还怀疑,知道——能不能知道完呢?集谛去断,能不能断完呢?灭谛证,到底证不证得到呢?道去修,到底修不修得起呢?佛就跟他说:“此是‘苦’,我已知,这个苦是能够知道的,我就知道完了,就是做得到的。做得到的,哪个作证呢?就是我了,我什么都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断,这个集是断得掉的,我就是断掉的人,你说断不断得掉——不要怀疑,我就断掉了。此是‘灭’,我已证,这个灭谛能不能证?能证,怎么能证?我就证到了,那我就是一个证道的人,那就是可以证到的。此是‘道’,我已修,这个道,你说到底修了能不能成功——能成功,怎么?我就是修成功的人。”这个佛自己做一个证人,告诉我们:放心好了,不要怀疑!佛自己亲身经验,都能够做到的。那么,这里也是这个意思,“道决定获”,都决定能够做到的。

  颂 道者趣菩提 体智之能作 道品多属用 顺理诸方便

  戒定慧等学 心住理能行 由修解脱行 能生尽苦智

  “道者趣菩提”,什么叫道呢?“趣菩提”之道。“体智”就是根本智,是“体智之能作”,是这个根本智的功能作用。“道品多属用”,道品是它的用途。“顺理诸方便”,是顺了这个真理的一些方式方法——方便。“戒定慧等学,心住理能行”,那就是道成办。这个三学,我们在心能够证到那些真理之后,就能做到三学,决定能够成办的。“由修解脱行,能生尽苦智”,你就是道决定获了,你只要能够修解脱的那些方法,决定能够尽苦。尽苦智就是说,阿罗汉或者是佛,他要得了无学道之后,第一个智慧就是尽苦智,一切苦都尽掉了,一切烦恼都烧完了。那么,尽苦智就是道决定能得到的,尽苦智就是成功得到解脱道的——无学的解脱道的一个智慧,决定能得到,那就是能够解脱了。那么,这是把前面四个相总结一下。下边,是广讲道品。

  甲二 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道品,先是看一个表。这三十七助道品,它的前面“三四、二五、只七、单八”,好记。三十七里边我们要记起来,怎么记呢?有三个四,两个五,一个七,一个八。

  三个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两个五,五根、五力;

  只七,就是七觉支;

  单八,就是八正道。

  这个就是把三十七道品,用数字把它记住(法数)。法相法数在佛教里很重要,每一个法,它的法相要记住,它的数也要记住。五蕴,什么叫五蕴?蕴是“积聚义”;蕴有几个?决定是五个,不能是六个,也不能是四个。那么十二处,处是色的“生长门义”,那么多少处?十二个处,不能十三。那么,十八界一样的,决定是十八。

  略释

  这里是三个“四”,我们先看四念处。

  “观身不净”,这是四个颠倒,凡夫有四个颠倒,我们把它纠正过来,修四念处。观身,我们凡夫看身是净的,告诉你不净的。凡夫都是贪着乐受,希望得乐,都是追求幸福生活,等等,这个世间上都在追求这些,那幸福么就是乐了,那么你追求,就是有乐受可以追求,结果你照佛教一看,根本没有乐!什么受都是苦!那你还追求什么幸福呢?所以说,“观受是苦”——凡是受就是苦。

  下边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心无常”,一般说,大家都知道,很容易体验——今天早上打的念头,晚上就改变了;以前最执着的东西,后来就放下了;以前看不起的人,现在你非常推崇,这哪一个是常的呢?还有的人,他以前——我们说,有些人,韩愈这一类人是以前辟佛的,后来又信佛了;也有一些,我们现在有些,文革的时候,这些是出家的佛教徒,结果在文革的时候,他就站出来谤佛,等等,这些都是无常。“观法无我”,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个我们都学过《五蕴 》、《百法》,都知道。这是四念处。

  那么,“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这是对恶法说的——已经生了的,把它断掉;没有生的,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么,对善法,没有生的,要把它生出来;已经生的,要把它增长起来——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欲念进慧”。一般的地方,我们的四如意足,有“欲勤心观”,是这样子的。那么法相名字有点差异,那个意思没有错,就一样的,有些书上翻译的不同,写的有一些不同。(15B)这个“四如意足”,什么叫“四如意足”?它就是定,定是能够得到神通的根本,“足”就是它的根本,能够得“如意”,一切变化,得神通了,神通由定而来,就是这样子。

  下面是五根、五力。“五根”——“信进念定慧”,这个大家都知道,信根、精进、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根,就是根子生起来了;力,是不可摧毁,这个力量增强的时候。开始好的信根、念根建立起来,但是还不稳固,慢慢坚强起来,到五力的时候,任何力量摧毁不了了,那就是好了。

  我们的信心也是。我们一般的佛教徒,你说没有信心,他怎么会信佛教呢?怎么做佛教徒呢?怎么归依呢?甚至于出家呢?当然不能说信心没有,但是,我们再去看一看,所谓佛教徒,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他到底信心够不够?很多地方表现信心不够。最近不是很多人信青海无,那么也可以说他是糊涂——佛教跟外道分不清楚,但是,也有一些佛教徒,他明明知道是不能拜神的——拜佛的,他为了自己要发财,要什么——个人的一些要求,他也去拜去了,那就不是糊涂,是故意的。那么就是说,真正你对佛教有信心的佛教徒,恐怕还很少。

  那么这些真正有信心的佛教徒是不是坚定不疑呢?谁也不敢说。一般说,你没有见道之前,信心都有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毛道凡夫”——“毛道凡夫”就是空中的毛,东风吹,就这边走了;西风吹,就往那边走了,自己没有定力的。那么就是没有见道之前,这个信的根子是没有长出来的,一吹就倒。所以,要尽量地培养,使它生起根子来,然后产生力量起来。根子等于是树已经有根了,但是这个树还小,野兽来了可以把它吹倒,风来了也吹得倒,那么长了大树之后,再大的十二级台风也拔不起来了,因为树越大,根子越深,它扎得紧紧的,那就稳固了。这是五根、五力。

  “七觉支”,那就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个后边都要讲,又讲了一点,不太详细,那么《俱舍论》就比较详细一点。假使修行见道,见道是——《俱舍》是八正道是见道,七觉支是修道,那么这个,有的地方说是通的,见道、修道两个都通的。

  那么“八正道”是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这么一个表,我们下边还要讲。

  颂——当然讲得不太仔细,它是几个颂,没有详细发挥,在《菩提道次第》也没有广讲这些。这是其他的法相书,因为跟道有关,海公上师集过来的。

  颂 总说

  三十七助道 四念处正勤 及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等

  七觉八正道 略为四念处 开则三十七 更广复无尽

  不以一种药 而止众病故 余无量修法 皆摄在此中

  “三十七助道,四念处正勤,及四如意足。”这是点数了,三十七助道品,它里边有多少东西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跟下边的七觉支、八正道——“七觉八正道。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这三十七个,并不是说各是各的、分离的,它可以摄在里边,怎么摄呢?如果你最略的话,摄为四念处,那其他东西都摄在四念处里头;如果你打开的话,就分成三十七个;再广地分,“更广复无尽”,那就是不断地可以分,越来越广,越来越广,无边无尽地可以分出去。我们初学,当然是要简单一些,不能说讲得太多。

  “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那么佛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我们记也记不住,就是像一些念佛的,“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好了嘛,你说了那么多,我头也痛了,记不住的啦。”那么,佛难道是没有智慧——知道你没有脑筋,就少说一点不是很好嘛?“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你病多,众生的病很多,我给你一副药你不够用。你什么病,吃什么药,那么众生那么多,病那么多,佛只说一个药,不够用的。你说净土宗,“三根普被”——对!是“三根普被”,但是偏偏有些人他不要修净土宗,他一定要修其他的宗,你怎么办呢?碰到这个人你不是度不了了吗?那一定要其他的药来对治。

  “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佛说三十七道品,或者说更广,无量无尽,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就是说众生的烦恼多、病多,一定要多的药来对治。那么,“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这个里边,从这个打开,各式各样的修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在这个里边,包得进去的。所以不要把这个看作是一个小乘,一切大乘或者是密乘的修法都包得在这个里头,这是最根本的修法。

  四念处

  念随顺正智 缘中得止住 以念持此法 对治四颠倒

  那么下边,是什么叫四念处。四念处主要是它的这个慧的作用,要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是智慧的那个能力的表现,没有智慧你怎么观呢?你怎么知道心是无常的呢?你怎么知道法是无我的呢?这要很深的智慧去观的,这是四念处,它的体是慧。“念随顺正智,缘中得止住。”那么既然是慧,你为什么说“念”处呢?不叫“慧”处呢?就是说,这个念,顺了那个智,就是慧了,它能够缘这个境,能够得定,止在那个里边,可以止息观。“以念持此法”,因为这个观,靠这个慧把这个法持住,然后能够仔细地观,所以说,它慧的力量特别强,所以叫四“念”处,不叫四“慧”处。真正的作用是慧,但是,这个慧的观察,就要靠这个念的力量把它持住,所以叫四“念”处。这我们在这个“六离合释”,就是邻近释——两个不相离的法,依能力强的那个法取名字,那么就叫“四念处”。

  “对治四颠倒”,四念处干什么用的?就是对治凡夫的常乐我净的颠倒。凡夫说是净,我们叫“观身不净”;凡夫说是乐,我们说受都是苦;凡夫说是常,我们说是无常;凡夫说是我,我什么?自在,我要怎么就怎么,皇帝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办到。但是秦始皇要长寿,叫人家摘灵芝草,就是找不到,据说,朝鲜,就是派找灵芝草的人去,在那里不敢回来了,就跑到那里住下了——还是不能自在。他要说——秦始皇是第一世,要万世——不自在,二世就没有了。他要长寿,四十多一点点就没有了——不自在。一切随业牵,我们前面说的五蕴炽盛苦,一切根据你烦恼,把你引来引去,跑来跑去,你自己一点自在都没有。我们这个鼻子给人家牵起跑的,你想休息一下——不行!它给你牵到哪里就是哪里,一下儿这里,一下儿那里,天上地狱都到处给你钻,你要休息,求他:“让我休息几分钟”,不行的!这个是为什么?不自在!这是行苦。

  四正勤

  破邪行正道 不同世间勤 于法欲求证 黑白之止行

  “破邪行正道,不同世间勤。”这个正勤,对善法的勤,我们在《五蕴》讲过了,对善法,对佛法的精进叫勤、叫精进;对邪的东西,不叫勤,叫懈怠。跟世间的那个勤不一样的,我们这个勤是破邪的、行正道的,努力,叫勤。世间上,只要你拼命干,哪怕你做坏事,一天到晚不休息,也说这个人很努力,但是,我们的说法,这个不是勤。

  “于法欲求证,黑白之止行。”我们要求证到法的话,一定要把黑法止住,白法要把它生起来。所以说,四念处,把黑法(恶法),已经生的,把它断掉;没有生的,不给它生出来,就是止恶法(黑法)。白法,把它行起来,没有生的善法,给它生出来;已经生的,增长起来。那我们现在在修行,那些善的加行也好,念诵也好,已经有了,增长起来,不要怕麻烦——不上殿,偷懒,这个都是自己说,毁损自己的前途啊!你在打仗的时候,你不好好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结果,反之,在火线上睡懒觉,那敌人来,正好,把你一枪打死了。

  四如意足

  能摄心安稳 止住一缘中 失勤多散乱 令心调柔故

  “能摄心安稳,止住一缘中。”是定,把心摄住,能安稳地定在一个缘里边。“失勤多散乱,令心调柔故。”那么你假使“失勤”,你不用功的话,心散乱的话,那么要对治它,用四念处把心调柔。就是对治不勤而多散乱的人,用四念处把他心调柔之后,缘在一缘里边使他安稳。这是讲定的,这个四念处是讲定的。

  五根、五力

  调柔生五根 不可坏称力 或以浅深论 或以软利名

  “调柔生五根,不可坏称力。”心调柔之后,进一步就生出五根来了。根,“增上义”,我们讲过的,在讲《五蕴》 、《百法》的时候,增上的意思,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是叫根的意思。那么这个心既然有这个四如意足把它调柔之后,那就产生五根。那么这个五根增长到力量是不可摧坏了,叫五力。那么,五根、五力,东西是一样的。“或以浅深论”,或者,以浅——五根是浅一点,五力是深一点;“或以软利名”,或者,五根是弱一点,五力是强一点,以这两个来分别这两个五根、五力,都是“信进念定慧”。或者是信心浅一点,叫五根;信心深一点,叫五力。或者,信心还不够,没有力量的,叫五根;信心坚强了,很厉害了,那就叫五力。这是五根、五力是合在一起讲的。

  七觉支

  七觉支修用 令入于实智 念集善遮恶 中三沉令起

  后三轻安等 心散时令定 得法心安稳 渐至涅槃城

  “七觉支修用”,修行的时候,真实定中要修的时候,要用七觉支。“令入于实智”,在定中里边,要产生无漏的般若智慧,根本智,证,要产生这个智慧,就要用七觉支了。“念集善遮恶”,这个七觉支里,第一个,“念”,是念善法,就是善法念,把恶的念不要起来,所以,“集善遮恶”。“中三沉令起”,中间三个:择法、精进、喜,当你碰到沉没的时候,心里像疲厌了,把它抬起来,用择法、用精进、用喜,这是三个方法。“后三轻安等”,后边三个:轻安、定、舍,这三个,“心散时令定”,假使你心散掉了,把它收回来,把它入定,那就要靠三个:轻安、定、舍。“舍”,是太乱了,把它放下去,心定下来。

  那么这个,它把这七个觉支分成三个东西讲:念,是专门“集善遮恶”的;那么择法、精进、喜,是心沉没之后,令它举起来的;后头这个轻安、定、舍,他心散乱的时候,把它收拢来,使他定起来,定的。“得法心安稳”,就是说后边三个心散的时候,入定,使他心定下来。“得法心安稳,渐至涅槃城。”你如果以这样的七觉支修的话,能够证到了实智的话,心就得到最大的安稳,慢慢地可以证入涅槃的城。这是七觉支。

  八正道

  于法观不谬 八正道戒见 正见四念处 慧根力择法

  正语离口邪 正思惟谛理 正业正命者 除一切邪命

  正精进四勤 进根力进觉 正念念处等 念根力念觉

  正定如意足 定根力定觉 念处正修法 正勤行不谬

  摄心称神足 根调柔名根 转深说名力 入无学实智

  说名菩提支 于法见不谬 王道之金绳 称云八正道

  “于法观不谬”,所谓“正”,对法如实地观了叫正。“八正道戒见”——那时候,有些人他信不下去,我也跟他讲过,他还是不信,那没有办法,这是善根不够。八正道,它的“正”,什么正?当然我们说,以不谬的叫正,如佛的真理叫正,但是,我们拣浅一点的讲,如戒的见,以戒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正。这个我们以前讲过,戒是什么?戒就是佛的身口——如果菩萨戒的话,意也在里头,那么佛清净的功德的体流露出来的身语的一些规范,就是戒。那依这个哪有不正的呢?所以说,以戒的见地来观,就是正的。那就是也很简单地说,合戒的就是正的,不合戒就是邪的,这个标准比较容易掌握,我们就拿这个,所以八正道是戒见。

  那么,下边就分了讲。正见就是八正道的根本,是正见,这个正见是什么?依戒而来的叫正见。那么,“正见四念处,慧根力择法”,下边是分了。正见,就是我们八正道的正见,在四念处里边——全部这四个也属于这个慧的里边;还有五根、五力里边——慧根、慧力;还有七觉支里的择法支,都属于正见的慧的范围里边,这是把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来归纳。

  “正语离口邪”,正语,就是口的邪——合戒的语就是正语,那么那些邪的:两舌,绮语,恶口,妄语等等,这个邪都要离开,才叫正语。

  “正思惟谛理”,正思惟,像四谛的道理,好好地思惟,这就是属于正思惟的事情。

  “正业正命者,除一切邪命。”正命、正业,正业,是身业合戒的叫正业;那么正命,这个就是说离开五邪命了,在《俱舍》里说,凡是贪所生的,属于邪命;那么非贪生的,属于正业了。“正业正命者”,这里说正业、正命,除一切邪命——后边五邪命要讲。我们说,实际上,就是说,正业——如戒的一些身业,那么正命,就是离开五邪命的那个,不以邪养命的叫正命。

  “正精进四勤”,正精进就是四勤,就是四正勤。“进根力进觉”,那么还有,精进根、精进力,还有精进觉支,这属于正精进所摄。

  “正念念处等,念根力念觉。”那么正念,四念处也可以摄入正念,那么念根、念力、念觉支,都是属于念的范围。

  “正定如意足”,正定、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属于定的。“定根力定觉”,定根、定力,还有七觉支的定觉支。那么它这个就是八正道跟前面的三十七里边的如何摄,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来摄,就这么样子摄。一般我们说,这个四念处摄在慧里边。

  下边是“念处正修法”,那是如何修了。四念处是我们正修的一个法。“正勤行不谬”,在修法当中,我们依靠四正勤,使我们的行动不会错,那就是黑法也止住了,白法也增长了,不会错。“摄心称神足”,入定了之后,能够产生神通的,叫神足,就是四如意足。“根调柔名根”,离开了那些散乱,这个心能够调柔了,叫五根。这个五根力量转增强后,叫五力。“入无学实智,说名菩提支。”能够证入无学,就是佛,或者阿罗汉果的那些,证入空性智慧,能够证入的,这个就是七菩提支的功能。

  “于法见不谬,王道之金绳,称云八正道。”这个跟《俱舍》相差不多,对法见了不错,就是见道。“王道之金绳”,直通王道——这个“王道”是指的涅槃城,直通王道的金绳,就是一个指南针,那么是八正道。《俱舍》里边说八正道是见道,也有这个说法。那么修道,七觉支,证到涅槃城的,那就是证到无学的那个根本智的,那就是七觉支。八正道,对一切法——当然不必那么死,分得那么严格,因为这个《俱舍》里也有几个讲法,不一定八正道就是见道,也有经部就认为是三个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都在里头——那么“于法”,反正对法里边能够正见不谬的,就靠八正道,这个一直通到涅槃城,不会错,八正道是证。

  那么这个三十七道品,它大概略略地是讲了这么一点,因为我们初学,也不需要知道太多,那么就把大概的名相,它的内涵稍微知道一点。时间已经到了,我今天还要传一个法。那么,简单一些,那个五邪命明天讲。

  第十四讲

  昨天我们讲到三十七道品,根据这个原文是略略地解释一下。今天我们把《科颂》的那个讲记,拿出来参考一下。它里边讲的比较多一点,那么还是把文念一下,在《科颂讲记》的九十八页(《三学讲录》七十八页),这个表我们看过了,看后头。

  乙一 三四

  三四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也。略释如次:

  丙一 四念处

  四念处是智慧,即四法印。一切教法,皆可摄于四念处,故四念处颇为重要。云何为四: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分诠如下:

  四念处。四念处是九十九页(《三学讲录》78页),就是智慧,就是慧了,也是四法印,就是纠正四个颠倒的。“一切教法皆可摄于四念处”,四念处是总的,一切法都摄在里头,“故四念处颇为重要”,极重要。那里边,四念处四科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下边分说。

  丁一 观身不净

  观身不净,谓二根和合、种子不净,胎中住处不净,生时生处不净,现身九孔常流不净,死后白骨不净。此所以有身如行厕之喻也。初修于定中观,在家断邪淫者宜观此,出家修梵行者,更宜观此。自观不净,推及其他,亦皆不净。不修此观,欲念若起,则禅定不易得,此观成就,初观能转自心,以后有神通力,能令他人转少为老,转美为丑。如释迦佛得道时,魔王令魔女来扰,佛以不净观令彼魔女转少为老,各各自视,互相惊哭,遂即散去,故见貌美者,不观其外相,但观想内容不净,乃降服贪淫之妙法也。

  “观身不净,谓二根和合,种子不净”,它就是说很多方面的不净,从最初的我们身体来源——种子不净,这个种子哪里来的?父精母血,这个根本地不干净的,从小便道出来的东西,不会干净。“胎中住处不净”,在胎里边——我们上次念过了,在母胎里边,上边是生藏,下边是熟藏,左右是厕所,上边还有脓、脑髓等等那些脏的东西充满,就是住胎以后,“住处不净”。“生时生处不净”,生的时候,生处不净,经过那个产门,压油一样压出来。“现身九孔常流不净”,就是现在这个身体,九个孔——就是脸上,七个孔,大小便——九个孔,“常流不净”,总是有不干净的东西流出来,就是这个现身的不净。死后,腐烂更不净。总之,从开头受生,一直到死,整个的是不净。

  那么我们凡夫的颠倒,就说是净,贪着,去造了很多的罪。那么如果你知道是不净的,不去贪着了,很多的罪就不造了。所以说,这个观点一定要转过来,我们凡夫四个颠倒——“常乐我净”,要把它反过来——不净的,看它真正的实相是不净的。“此所以有身如行厕之喻”,所以——我们过去的丛林里边,那些大德们,他这个身体——“行厕”,就是走路的厕所,本来就是个厕所、粪器。

  “初修于定中观”,开始修的时候,因为要静下来,要定中观;假使修熟了之后,出定也可以观。“在家断邪淫者宜观此”,在家人要守五戒,不能够邪淫,要修这个观,出家修梵行的,更要修。那么它有什么好处?“自观不净,推及其他,亦皆不净。”自己观了不净之后——就是我们教的,先观自己不净,白骨,然后推及一切众生都是白骨,都是不净。 “不修此观,欲念若起,则禅定不易得”, 假使这个观不修,起这个淫欲的念头,那么一切禅定根本谈不上。要真正得禅定,哪怕是世间禅,也要断除欲、不善法,包括欲界的淫欲、瞋恚——五个盖,这断除才能得定。这五个盖不除的话——第一个就是欲盖,那就是什么禅定都得不到。但是,有的人修,气功师,他淫欲没有断,他家里妻子儿女都有,他还是一样地搞他的生活,但是他得定了,这是什么定?你们可想而知了,这不是自己修得的定,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这个定是不好的。

  那么“此观成就,初观能转自心”,这个不净观、白骨观,观成就之后,第一个,开始,能够把自心转过来——本来是执着净的,贪着的,能够观成他不净,就不贪了,把烦恼就转成善根了。以后,有神通的时候,就是得了定之后,假使再修上去,通出现之后,能够令他人……那就是有作用了。开始只能转心里,自己心里转,物质方面没有作用可以起来,但是,到后来力量强了,加上通力之后,那么可以使人家转变了。人家,假使她是年轻的、非常漂亮的,你可以观想她是极丑陋的老太太,那么你要观的时候,她就会变成个极丑的老太太。这个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三个魔女来引诱佛,佛以这个观,一观的话,都变了极丑的东西了,所以,她们自己惭愧了,就跑掉了。

  “故见貌美者,不观其外相,但观想内容不净乃降伏贪淫之妙法也。”那么这个,我们说,这个不净观是对治淫欲的,你能够看到外相再怎么好,一层皮扒开来,里边就是丑陋不堪,这个东西你观得比较有力量之后,淫欲的贪欲就可以止下去。得了定之后,就可以把它不现行,得了道,修了无漏法之后,可以使它根子断掉。

  丁二 观受是苦

  世间之乐,乐中有苦。在世间求无苦之乐,无有是处。何以故?苦乐对待故。

  “世间之乐,乐中有苦”,世间没有真的乐,这个我们讲过了,这个乐就是苦它的程度的减轻。“在世间求无苦之乐,无有是处。”在世间上,你想求一个没有苦的乐,是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只有出世间,涅槃才是无苦之乐。你在世间上,苦乐本身就没有一个真的乐,就是整个的一个苦。我们前面所学——“三苦,八苦”,还有这个六道的苦,有的是行苦--行苦行相微细,但是它一直走的,苦的根子都在里头。所以说,除了这个之外,要求乐是没有的。

  这个,讲个公案。印度有个老修行,他是修吉祥天女的。他有一天,吉祥天女来了,他很高兴。那吉祥是种种、一切幸福的事情都会来,他就希望吉祥天女不要离开。但是,还有。吉祥天女她有个妹妹,叫黑耳——她的耳朵黑的,叫黑耳。这两个人是寸步不离的,吉祥天来了之后,黑耳决定要来,你要请吉祥天的话,黑耳不来是不可能的。那么,吉祥天来了,当然是吉祥的事情很多,但是,黑耳来呢,倒霉的事情也来了。所以说,这就是一种辩证法了,你单想吉祥,不要倒霉,世间上是没有的。这两个东西是——她们是一个双生姐妹,是一个同胞胎——双胞胎,她们两个是一起来的,不可能只来一个,那么你如果不要倒霉的话,干脆你吉祥也不要。两个都不要,都没有;如果你要一个,决定有第二个。所以,这样子说起来,这个老修行,吉祥天来了,他是很高兴,但是,黑耳也跟着来了——一会儿吉祥的事情来,一会儿倒霉的事情又来了,他说烦起来了,结果,干脆一个也不要,那么倒平安无事。修行的人,就平安无事最好。

  丁三 观心无常

  谓第六意识无常,刹那即变,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三心相续,不断不常,如河水本无动,以波浪流转而动,线中无布,以经纬相贯而成布,故非决定之无,亦非能见之有。

  第三是“观心无常”。心是刹那刹那转变,这个大家都能够体会得到——早上的心跟中午的心,可能全部改变了;小孩子的心跟长大一点点的心又不一样了;过去对这个事非常欢喜的,后来则不欢喜了;过去对那个人很感恩的,后来成了仇人——这些东西,大家经历上都可以看到,所以说,“观心无常”,这是极容易看到的事情。

  丁四 观法无我

  无我有二:(一)内,(二)外。一切内法无我,谓于五蕴中觅我不可得;一切外色无我,谓于地水火风四大,觅我亦了不可得。世间之相,流转迁变,并无自性,亦无实法,无我云云,亦复如是。以上观身离瞋,身解脱;观受离贪,境解脱;观心离痴,慧解脱;观法得智慧,我解脱。

  “观法无我”。那么这个我们学过《五蕴》 、《百法》,就知道。一切法,它在五蕴里边要找个补特伽罗是没有的……(16A)(缺)法无我,一切法本身它自己也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性,都是缘起和合而生。也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性在里边。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我。这个包括两个,补特伽罗,包括是法无我。

  四念处观法,约分为二:一定中观,二随时随处观。如此修习,数月可起作用,利根数日可起作用,然成功虽速,易得易失,须久修习方好。

  身对境即受,心对境即法,故四念处摄一切法。

  四念处的观法,分两个:定中观、随时随处观。定中观,就是专心一致的观。随时随处观,碰到事情就观察。假使碰到女人来了,想她不净,这是观身不净。然后就想她里边的大小便,脏、腑、脓、血什么东西,痰、涕,等等。我们不要说旁的,就说皮肤。你如果去看一看你的领,你冬天的棉袄,大氅的领,一个多月没有洗了,这个颜色黢黑一层。那就是脏东西。如果你说你干净,怎么一个领那么脏?那就是不干净了。

  丙二 四正勤

  四念处是境,四正勤是行。云何为四?即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是也。诠如次:

  “四念处是境,四正勤是行。”正勤,就是断恶修善。

  丁一 已生恶令断

  谓时时忏悔,祈消宿业。

  已生的恶,要它断掉。这是过去已经产生的,就是忏悔了,恶业把它忏掉。

  丁二 未生恶不生

  已生恶令断,是忏悔;未生恶令不生,是持戒。谓既能持戒,对于众生起慈心悲心,自不起恶念矣。

  持戒。能够对一切没有生的恶不要给它做出来。那么,持戒就防止做坏事。能防护身心,那个就是持戒。

  丁三 未生善令生

  谓修行出世善,六度四摄,具慈悲心,祈三宝加持父母及众生同离苦海皆是。

  那么,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没有生出来的,要把它修起来。那么,尤其是出世善,六度四摄,菩提心、慈悲心,希望它能够生出来。

  丁四 已生善增长

  谓增修出世善,修四正勤。初修仪规,于理上修,次于事上修。初断恶,恶不断则善不生,善生则恶断,断恶增善谓菩萨。

  已经修出来的善,要使它不断地向上增长。那么,这是四正勤。

  丙三 四如意足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足者行也,加上定功即如意足,一名神足,依定修行,一日千里,故云神足。无论四念处、四正勤,皆宜在定中修行,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云何为四?一欲、二念、三进、四慧是也。诠如次:

  四念处是慧,这主要是慧的作用,这是从重点说。四正勤,是戒。这个四如意足,是定。就是戒定慧三个东西。“足者行也”,这个解释很多。这里足是讲行。“加上定功即如意足”,这个加上定,就可以满愿、如意,叫如意了。也叫神足,神通的足。“依定修行,一日千里”,假使你修行的话,得了定之后,那就快了,一日千里,“故云神足”,跟有神通一样。不管四念处,四正勤,都要定中修。“固不只四如意足然也。”他这个是从重点说,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这是从重点说。实际上说,每一个都包有戒定慧,都不能离开。离开了戒,就没有定慧;离开了定,这个慧也生不起了。这三个东西是一个组合,不能拆开。

  下面,四如意足的四个,哪四个?“欲、念、进、慧。”有的地方,“欲、勤、心、慧。”这个名字有点不一样。

  丁一 欲

  欲者愿也。谓欢喜心。凡作一事,皆起愿欲欢喜心。

  “欲者愿也”,就是善法欲。“谓欢喜心”,做一个事情要起欢喜心,一个意乐心。你说做一个事情没有意乐心,疲遢遢的,喊你去,拖拖拉拉的,勉强坐在那里,起啥作用呢?这个要有欢喜心。修定一样。没有欢喜心,你坐在那里修定,软趴趴的,再也得不到定的。修定的欲,欢喜心。

  丁二 念

  念者,时时不忘之谓,如禅念话头、净念佛号、密念本尊皆是。总之修任何法,即系念何法,心常在念,而无杂想,一涉杂想则不易成就也。

  念,你不要妄念。你如果修定的时候,妄想纷飞,那修什么定呢?

  丁三 进

  进谓精进。精进与正勤稍不同,精进则一门深入。

  进,要精进,不精进当然得不到定。

  丁四 慧

  四如意中之慧,不是由定生慧之慧,是一种选择。

  慧,这个也要,修行的时候,慧是离不开的。它这个是抉择慧,抉择慧就是择法慧。后边要讲,七觉支的择法那一支跟它意思是一样的。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四如意足是定,此戒定慧三学,宜合修为要,一分家则不成功。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境若现前,仍不免犯戒。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故宜合修也。正勤在定中修,如勤念过,心反散乱,故又以四如意足之定调剂之。

  “四念处是慧,四正勤是戒”,这是从重点说,“四如意足是定”。戒定慧三学要一起修,一分家就不成功。就是说他们分是分不开的,只能是重点。假使戒没有定,那么,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拼命地修,境界现前,还镇不住,因为定力没有。你表面上那一套做得很熟,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定。那么没有定,烦恼就压不住。压不住的话,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靠不住,不敢说你有把握。

  我经常说这个公案。我们在一个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僧。他说,“我是经过很多考验了,什么什么样的女人都碰到过了,我毫不这个动念头。所以说,我这一关是不怕了,是冲过去了。”才多少岁?才二十多岁,说他冲过去了,已经没有事了。后来,人家传给我听了。我说:“你证了三果没有?”“没有。”“那你怎么说你冲得过。三果之后,把欲界的烦恼断完了,这才是通过了。如果你得了初禅,这是世间法,你还不敢说这个,种子还在。三果,种子断掉了,才可以说这个话。你现在三果没得到,你怎么敢说这个话?”

  后来,果然没有好久,他害病住院。住了院之后,就跟一个护士两个相识了。认识了之后,就来来去去弄不断了。等出了院之后,还在往来。有一次在素餐部里边吃饭,给我看到了。我说:“你怎么跟女人坐在一起吃饭呢?”他自己跟我说,“我也没办法了。现在好象心里烦恼起来了。”过去他是会武的,气力很大。他说:“我现在拳头捏起来,没有力气了”,等等。这个就是烦恼起来了,以前说的话就泡了汤。所以,不敢说大话,要经常提高警惕。不能说自己过关的话,那就是放松警惕了,那就是糟糕了。

  假使慧没有定的话,虽通三藏,却不能够证到实相。(它这个话可能有错字,“而究竟之义达不相宜”这个话是讲不清楚的。19)那么,总之一句话,没有定的话,三藏只是文字上的,你根本是证不到的。

  定假使没有慧、没有戒的话,那没有戒的定就是邪定,那么慧也不会是真的慧。这个世间定还是好的,世间定要得初禅的话,还要戒淫欲等等。如果你不戒淫欲的话,得的定,那就是邪定,外道定。这是鬼神加持的定。那就是很危险的定。没有戒、没有定,这个慧也是不会出来的。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基本法。此三四不外戒定慧,无论何法,皆戒定慧所摄。

  这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根本法。总的说,戒定慧。

  乙二 二五

  二五者,五根、五力是也。略释于下:

  丙一 五根

  五根五力皆修四念处等之果,五根即菩提。分诠如下:

  五根,是修四念处之果。这是果,前面是修的法。五根就是菩提,分了下边。这个科目我们后边还要讲,先把这里念了。

  丁一 信根

  根者增上义,由能生长善法故名为根。云何信根?信者谓于三宝四谛等,能深忍乐,一种清净性,名之为信。由此信而生诸善法,故曰信根也。

  根,是增上义,大家知道,增上有这个力量。“由能生长善法故名为根”,能够对善法有意乐心,叫根。产生根了,有根了,不是漂了面上的、没有根的。它是根生出来了。“信者谓于三宝四谛等,能深忍乐”,这个我们以前在《百法 》、《五蕴》中讲得很清楚了,三宝的实德能能够深信乐欲,希望自己也能证到。是清净性,是净水珠,“名之为信。”“由此信而生诸善法”,“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没有信的话,生不出来。所谓信根。这是一个。

  丁二 进根

  进即精进,由此生诸善法,故曰进根。既有信根,则精进心生起,久之则进根得矣。

  精进,就是精进根,就是精进。要趣善法,一定要靠精进啊。单有信心,不精进的话,善法还是生不了。

  丁三 念根

  于诸忆持,名之曰念;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念根。既有进根,即念念不忘,久之则念根即得。

  “于诸忆持”,于过去的境能够把它记住不忘叫念。“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念根。”这个都是互相帮助的,都是其他的互相促进,互相辅助,才能产生这个力量,产生善的法。

  丁四 定根

  专注所缘,名之曰定;由此生诸善法,名曰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则定根得矣。

  这是“专注所缘”,定就是心一境性。那个定生的善法是巩固的。这是所以说,前面的善法如果没有定,是漂浮的。得了定之后,才算坚固了。定根。“既有念根,即念念在定,久之则定根得矣。”有了念之后,专心一致,定就慢慢生出来了。

  丁五 慧根

  简择得失,名之曰慧;由此生诸善法,名曰慧根。既有定根,定中简择,则慧根当然可得。

  什么叫慧根呢?“简择得失”,这是简择的慧,“这是好的,这是坏的”,那就是择法慧。 《俱舍》一开始就说有漏无漏法,世间上的法,我们在《百法 》 、《五蕴》分成五个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一百个法,或者七十五个法。在《俱舍论》一开头就跟你说两个法,一个是有漏法,一个是无漏法。无漏法是我们要取的,有漏法是要灭掉的。那就是一开始就告诉你,一切法有有漏、无漏两种。这两种里边,我们要简择。好的无漏的要把它修起来,要取;那个坏的有漏法我们要舍,把它去掉。这是抉择的慧。“由此生诸善法,名曰慧根。”

  丙二 五力

  不可屈伏名为力,五力者即前五根之力也,分诠于下:

  那么,五力。不可屈伏,叫力。五力就是后面有一个根,它的力量增长了,什么烦恼都不能摧服了,叫这个力。

  丁一 信力

  即若天若魔乃至诸烦恼皆不能屈伏,所以称力。信力即信根之力,无别体也。

  “即若天若魔乃至诸烦恼皆不能屈伏”的,叫力。那么,信力生起来了,他不会退了,这个信心不会退了。

  丁二 进力

  精进力——他精进地、勇猛地一起来之后,再也挡不住了。

  丁三 念力

  念力,也是不能屈伏的。

  丁四 定力

  定力。这个定也不会退的。

  丁五 慧力

  慧力。也是一样。

  第一步生五根,第二步生五力。凡修何法,得到五根,再进一步修行,即得五力。

  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但各各目的不同,此宜特为注意。

  在定中所生身上种种等现象,(按:前八触,后八触,共十六触。)虽有是事实,佛法不许说,恐其观身是净,及生我执。

  五力最要,力即*轮之转,种种方便从此生。又五根五力中的定根范围最宽,不仅在习定时为定。无论入定出定,凡一切不动摇者皆是定所摄。

  那么,第一步生五根。这是浅一点,生了根之后,慢慢地增加力量,不可屈伏了,叫力。不论修什么法,这个五根再进一步修,就变成五力了。“定是外道、凡夫、小乘、大乘共修的路”,定是个工具,外道也用,凡夫也用,小乘也用,大乘也用。但是目的不同,“此宜特为注意”,这个要特别注意。那么,我们说定,是什么婆罗门教讲定,修定,修得很高深的定都有。哪怕是气功师,他要他的,看什么,看什么,他要有点定之后,看医生了。他做医生也得要点定。这个定,当然是加持的定,不是自己修得来的定。

  乙三 只七—— 七觉支

  即合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种,名为七觉支。所云只七者,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有三个四种,五根五力,有二个五种,此七觉支,只有一个七觉支,故云只七也。觉谓菩提,支谓支分。有七种菩提支分,循此修行,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前四如意足,是起定之因,此七觉支,是得正定之方便。略诠如下:

  丙一 念觉支

  其境明记,名之为念。谓去不正念,生起正念,防护定心,持念不舍,时时缘所修之法,故名念觉支。何以故?念觉支即觉法所依止也。

  念,是这个过去的境能够记住不忘叫念。“其境明记”叫念。“谓去不正念”,这个念当然是正念。不正的念要去掉,把正念要生起来。“防护定心,持念不舍”,把这个念不要舍掉,正念不舍,慢慢地修下去就会得定了。“时时缘所修之法”,你所缘的,所修的法,经常缘那个境。假使念佛的,缘这个佛号;假使你要观佛的,就观那个观境,十六观境,观了那个境,不要忘掉。这样子慢慢地下去就得定。念觉支。

  丙二 择法觉支

  观察得失,名之为择。择指慧言,以慧择法,循是修行,可出三界,否则永堕在众生数内,随业流转。行者若懈怠、昏沉、放逸时,宜速修此择法觉支,以对治之。何以故?择法觉支,其自体即是觉也。

  就是观察一切法,哪些是好的,就要取;不好的,就要舍。择,择就是智慧的作用。“以慧择法”,就是阿毗达磨,就是搞这个法。“循是修行,可出三界,否则永堕在众生数内,随业流转。”你没有一个抉择的慧,那这个好的也不知道,坏的也不知道,马马虎虎。那么,你跟着它在跑了,跟了业漂流。人家堕落地狱,你也入地狱。我看到很多人都这么说,尤其是佛教徒,这个话是最不该说的——“人家都这么做的,我也该这么做。”那人家都入地狱,你也入地狱去好了。这个话就是没有这个原则性,怎么好看人家怎么做的呢?人家做的对的,你就要跟了他们做对的。人家不对,你还跟了他?你要跟了对的做嘛,不能人家错,你也一起错,这是糊涂虫了。“行者若懈怠、昏沉、放逸时”,行者假使昏沉,放逸,懈怠的时候,要修择法。它有它的坏处,看到它的坏处,赶快要对治了。如果你不去这个择法,这个好的来也不知道,坏的来也不知道,糊里糊涂,那就跟了它跑了。

  丙三 精进觉支

  炽然修善名为精进,行者先修抉择,既抉择已,当然能起精进。何以故?精进即是觉之出离支也。

  炽然修善叫精进。“行者先修抉择”,把好的东西,坏的分清楚了,然后对好的精进,这是精进觉支。

  丙四 喜觉支

  于意适悦,名之为喜。谓以精进心修法,任修何法,皆能生欢喜心,盖得法之利益故也。

  得了轻安之后,就有喜觉支。

  丙五 轻安觉支

  身心调畅,名为轻安。谓妄念已息,轻安自得。

  就是身心调畅了,叫轻安,我们在《五蕴论》都讲过,有堪能性。妄念息下去之后,轻安自己会生出来。

  丙六 定觉支

  专注所缘,名之为定。即心不外驰也。

  当你专心一致的时候,“心不异缘”,心不东缘西缘的,就是入定了。

  丙七 舍觉支

  远离沉掉,平等寂静,名之为舍。合上轻安与定,此三皆是觉之无染支。又舍谓止,如修仪轨中,有修止处,有修观处。

  舍觉支。“远离沉掉,平等寂静,名之为舍。合上轻安与定,此三皆是觉之无染支。” 舍觉支就是说你昏沉掉举都去掉。一般是先用这个轻安对治昏沉,然后掉举心也要去掉,用舍觉支把它掉举也去掉。然后呢,心不高不下。沉,昏沉是沉,是下;掉举是高,抬高。既不能高,也不能下,就用舍觉支,把它都舍掉。“平等寂静”,这个我们在《五蕴》里都念过,《百法》都学过,那么,这里就略略念一道就可以了。

  七觉支,即菩提支。欲得菩提,须先得定。七觉支中念,譬如警察,防护定心者即念。又七觉支指在定时言,即正修,亦即是定;与后八正道,指出定时言者相对。七觉支是定,八正道即是戒。

  七觉支就是菩提支,要得菩提,先要得定,这个就是定觉支。“七觉支中念,譬如警察”,经常观察,不要起坏念头。正念提起,邪念不要它。“防护定心者即念”,七觉支在定的时候说即正修。凡是七觉支,八正道都是无漏的。前面是通有漏无漏。

  乙四 单八——八正道

  即合正见、正语、正思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名为正道。所云单八者,前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有三个四种。五根五力,有二个五种。此八正道,只有一个八种,犹七觉支,只有一个七种,故云单八也。八正道之正即戒,七觉支摄于定,八正道摄于戒。云何名正?曰因果不错名正。兹略诠于下:

  丙一 正见

  正见者,不随邪见、边见、戒禁取见等。以戒言正,以见言见。合说,以下七种皆摄于正见,有正见而后始能生以下七种也。

  八正道是正见。正见——不是邪见、边见、戒禁取等五个不正见,都不是。那么,这个正,什么标准?合戒的叫正,见叫见,见就是观照一切法。“以戒言正,以见言见,合说,以下七种皆摄于正见”,下边八正道里边正见为主,下边的都是正见里边流露出来的。有了正见然后有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勤、正命……那么,正见是个主要的。

  丙二 正语

  发话语言,不随口四之恶,故云正语。此正语亦由正见而来。

  “发话语言,不随口四之恶”,在说话的时候,提起正念,正见。有正见的话,那么口的四恶就不会做了,那就是正语。

  丙三 正思惟

  正思惟者,不唯不当思惟不可思惟,即十四无记,亦不思惟,故云正思惟。换言之,即第六意识不起颠倒想是也。

  “不唯不当思惟者不思惟;即十四无记,亦不思惟。”不但是那些恶念不要去思惟它,就是无记的事情也不要去思惟,这个叫正思惟。那就是说专门思惟善的东西,颠倒的、无意的东西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思惟它。

  丙四 正业

  凡佛弟子,当作正当营业,一切害人营业及伤风败俗之淫业等,皆不当作,故曰正业。

  “凡佛弟子,当作正当营业。”这个不但是营业,一切身的动作都要合戒的,才是正业。那么,这是指在家,伤风败俗的那个生意不要去做了。那么,出家人也不做生意,那就是都是正业了?也不见得。出家人,你如果身行动的时候,不合戒的都不是正业。一切在戒中,那才是正业。

  丙五 正命

  命者生活所依,谓依正命生活,不依五种邪命生活也。

  命嘛,是生活所依的,要正当的法来养命,不要做邪法的养命。这是正命。那有五条,以后我们下边去念。

  丙六 正精进

  谓合乎戒律之精进也。

  善法的精进,就是合戒的精进。

  丙七 正念

  谓修何法,即念何法,不夹杂他念。如修净土者专念佛号,参禅者专参话头,各有各应专注之念,此则合念于纯一也。

  修什么时候法,提起正念头,不要夹杂其他的不净的念。那么,若修净土的,打个比喻——因为一般我们汉人,都是修净土宗的多,所以讲经的法师经常要把净土宗的那些听众,把他们接引过来,所以把净土宗的话作个比喻——假使说念佛的,他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了,其他的不要杂进去,叫正念。参禅的专门参话头,其他的不要杂进去,正念。其他的杂进去,就不是正念了。所以说,你不要说,“我念观音菩萨也是正的嘛,怎么不对呢?”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就不要念观音菩萨了。你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也不念其他的,这个叫正念。

  丙八 正定

  定为外道凡夫小乘共修之定,但目的不同,正定云者,谓非邪定也。

  “定为外道凡夫小乘共修之定”,这个是前面说的,目的不同。

  七觉支是根本智,属真谛;八正道是后得智,属俗谛。

  七觉支是根本智,属于真谛。这里说的,这个我们以后还要简别。七觉支修的是根本智,修一切法空的,八正道是后得智,修缘起的。这是这么说。那么,各式各样的部派有各式各样的解释。下边是我们念过了,这个,好了,我们把这个讲记,念了一下。

  (附)五种邪命

  (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

  还有下边那个邪命我们要说一下。前面说正命,就是不要作邪命。邪命一般说是分五条。严格地说,以贪心来活命的都叫邪命。那就是《俱舍》里边讲得很严格。假使你是出家人,看人家下棋,这不是你应当做的事情。但是,你以这个欢喜心、这个贪心,去看人家下棋,也算邪命。那是严格的。这里是普通的五种,“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比丘生活的时候,不以如法的东西来养命的,就是邪命。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故意做一个与众不同。因为大家一样的,人家就不注意你了。当然你要供养得那么多,人家也照顾不到那么多。你只要做一个特殊的样子,特殊的样子,人家一看,“哦,你与众不同,这个人有功德。”就要供养。那么,很多人,就头发留得长长的,头上拉个箍,拿什么一个锡杖之类的东西,装成我头陀行。那么,我就是该供养的,他们一般的都没有修头陀行,只有我是头陀行者,该供养我。这个是奇特相。

  (二)自说功德: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有的时候,人家供养,总要看那有功德人多供养一些了。他来不及要显出自己的功德来,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拼命说自己怎么了不得,了不得。这样的人有没有?很多。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说话,跟你一句话,两个人话匣子一打开,就是我怎么样,我怎么样,都是说我的事情。那就是说,你功德大嘛,好了,一句话,供养嘛,供养你了,就这个话。

  (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给人家算命、打卦。说“你这个事情该怎么样,那个事情该怎么样”,求利养。你给人家说,“你这两天要倒霉,你赶快要想办法。”“什么办法?你教教我。”“我可以给你说,‘怎么怎么怎么’。”好了,当然是求你了,求你嘛要供养了。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他自己总要突出自己了不得,说话的时候说大话,声音喊得很大,表示自己超过于人。高声现威。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两边说,假使说昨天某个人供养你多少钱,他赶紧跟另外一个说,“你看昨天那个居士他非常之发心,他供养我了,一千块!就是你呢,你供养最少两千块了,你比他有钱。”像这样子的要供养,就是要不得,也是邪命。

  这个是最粗的邪命,这是相最粗的,是绝对不能做的。如果细的话,那就是说你的生命里边以贪心,起一个贪心来维持你的生命的,都叫邪命。那是《俱舍》里说得很严格。那么,这五个邪命讲好了。

  修行位次

  我们补充一些资料,就是这个三十七道品,七觉支到底什么时候用呢?这个表,不晓得它写对没有,我们念的时候对一下。我们先说修行的人,他的位次。凡夫,就是修行的有两种:一种是外凡,一种是内凡。内凡,是已经近道了。外凡,还远一点。这外凡再出去,那是异生,就是一般的非佛教徒,或者一般的没有上路的人。那么,这个外凡也好,内凡也好,只是修行的人。我们说贤,是属于贤位。

  贤位有七个,叫七贤位。七贤位里边,第一个位次,“五停心观”,这个“五停心位”。“五停心位”,就是说我们把世间的心,要收回来。如果你世间心不收回来的话,你不能上道。所以,这“五停心位”,修的什么呢?就是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等等。把自己贪瞋痴的心,散乱的心,把它收来,你可以在法上用功。所以,这个位,修的法,就是对治烦恼的。还没有上真正的——该修的法还没有修起来,所以,这个里边,三十七道品,正规的用还没有用起来。

  下边“别相念住”,就是修四念住。分别地修,身念住,心念住,受念住,一个一个分开修,或者两个两个修。

  再一个修,跟一个“总相念住”四个合起一起修。这个时候,“念住增”。他修的三十七道品,主要修的是四念住。为什么?“能审照了身等四境”,能很仔细地去观察这个身、受、心、法这个四个境。这个时候,需要慧。慧的作用最殊胜。所以说,这个时候,是四念住的功能特别强。

  那么,到下边内凡,就是四加行。四加行这个话很多,我们这个修这个密法也不是有一个四加行吗?这里也有个四加行。这个四加行高了,见道之前的加行。

  第一个是“暖”,“暖”就是——证到暖位的人,不管你做了坏事,入阿鼻地狱,但是,你总有一天会证涅槃,会证果。所以,证到暖位,已经是不一样的人了,不是一般的人了。这个时候,“正断增”,就是四正勤它的作用殊胜,主要是修四正勤。“能证异品”,什么叫“异品”?我们现在是有漏的,将来见了道之后,无漏法要出来了。这个跟我们一般的都不一样的。所以,他有这个堪能,决定会证涅槃,所以这个堪能性已经有了。不是当下马上,就是总有一天会证到这个无漏的涅槃。因为他有这个堪能性。“殊胜功德”,需要精进。你要证一个殊胜的法,没有精进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的作用盛。四正勤。

  “顶”的时候,“暖、顶、忍”。“顶”是什么?“暖”跟“顶”是会退的,“忍”以后就不退了,不会退向恶道,他的位置也不会退了,不会退到恶道去。那么,这个“顶”,是进入不退的一个最高峰,再过去就是山顶一样的,这里爬山爬到顶了,再下去是不退了,这边是要退的。那么,是“顶”。“顶”的时候要“趣无退位”,再过去要到不退了,那么,需要神足了,要定。所以,“定用胜故”,这个时候,主要是修四神足。

  那么,“忍”是不退,他修五根。“忍法位中,必不退堕”,这个时候不会退。得了“忍”之后,再退到“顶”、退到“暖”——退到前面的是不会了啊。他是“善根坚固”。这个根——善根,扎稳,不会退了。生了根。没有根的,毛道凡夫那退来退去是没有定的,生了根之后,就退不了,扎在地下稳了。所以,“得增上义”,这个增上的力量,殊胜力量得到之后,就五根。

  “胜”就是“世第一”,“五力增”。这个“世第一”,一切世间的烦恼不能打败他,他决定要见道,无漏法要出来了。所以,世间的烦恼再强的盖他不住,不能使他屈伏,叫五力增,修五个力。那么,这是贤,凡夫的位置到此为止。

  到“世第一”之后,见道,见道是圣者。圣者的时候——这是有部的法,我们先介绍有部的。他是八道支证,在见道的时候修八正道的。八正道,它比方是一个轮子,它转起来很快,也能够通行,能够整个地把那些烦恼都一下子摧灭掉,在十五刹那把一切八十八使个烦恼都摧灭完,能够很快地就通过去,那就是八正道。那么,修道的时候,修七觉支。“修道位中,近菩提位。”菩提是什么?我们这里写了没有?菩提就是“觉”。“觉”是什么?“尽智无生智”,那就是说在无学位产生的智慧。那么,你很快地要修道,再上去就是无学道了,无学道就是“尽智无生智”出来了,就是说这个时候呢已经靠近这个觉的那个位了。所以,要这个七觉支的作用殊胜,帮助这个觉,产生这个觉的。这是有部的这个说法。

  另外一个,“余师”,其他的一些论师,他的这个见道修道的修法反一反:修道的时候,他修的七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见道的就是四圣谛,如实地能够把四圣谛证到,明确了知,用七觉支。那么,八正道呢,他认为是见道、修道都有的。“道”,这个道是什么?通达涅槃的道,通达菩提的道。那么,这个见道也好,修道也好,都是通达菩提城的,所以要修八正道。

  那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用。因为每一个部派都有他的体系,在他体系里边要怎么说,就要怎么说。在他体系里要那么说,他又那么说。总之对佛的教理不违背都可以。我们说初地菩萨百法明门,一个法能说一百个样子,都符合佛的原则。那是智慧大,就可以变化。智慧小,就不要乱变,变错了,你就下堕落。所以,这些是祖师的事情,我们不是祖师,就不要乱编。

  那么这里就介绍一下,就是说三十七道品,在什么时候哪一个是起最大作用的,这个是根据《俱舍》的,给大家讲一下。那么它的位置可以分别地了解一下。

  三十七道支的体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再补充一下。这三十七道支它的体就是十一个东西20。那么,这个我们没有写了,你们自己去标一标好了。它十一个体是什么东西?“慧,勤,定,信,念,喜,行舍,轻安,戒,寻”,寻伺的寻。

  第一个“慧”包含哪些?四念处是慧,慧根慧力是慧,七觉支的择法觉支是慧,八正道的正见是慧,包含那么多都是慧,以慧为体。

  第二个“勤”,就是精进。四正勤四个都是勤,五根里边的精进根,五力里边的精进力,七觉支的精进觉支,八正道的正精进都是勤。

  “定”,四神足全部是定,五根里边定根,五力里边定力,七觉支的定觉支,八正道的正定都是属于定的体。

  “信”,就是信根,信力,这是属于信的。都是心所法,我们下边有十一个心所法。那么,这个三十七道品总的归纳成十一个心所法。

  “念”,念根,念力,念觉支,八正道的正念,都是念心所。

  “喜”,喜觉支,就是喜啊,苦乐忧喜的喜,喜受。

  舍觉支,“行舍”。

  轻安觉支,是“轻安”心所。(16B)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语是口业,正业、正命是身业,都是属于戒。

  正思惟,是寻伺的“寻”。

  那么,总的来说,三十七道品它的体就是十一个东西。好了,我们把这里讲完了。今天的时间,我们本来想把十二支因缘讲完的,恐怕也讲不完了。因为时间,我们想要过年前要把它讲完,要快一点了。

  十二缘起颂

  无我唯诸蕴 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 入胎如灯焰

  无有实我,唯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假我。若尔,此蕴即应从此世转至余世,然蕴体是剎那即灭,无轮转用故,要因数习惑业之作用,令中有蕴入胎相续,犹如灯焰。

  十二缘起是根据《俱舍论》的。我们先念一下。“无我唯诸蕴 ,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 ,入胎如灯焰。”这是一个辩论。外道说众生有投生的——死了之后要投生,这个投生就是灵魂,就是神我,就是我。这是指外道说有我了。那么,我们佛教就跟他说——第一个就否定,没有我的,无我。那么你投生什么呢?五蕴,“无我唯诸蕴”。没有一个你们所说的我,灵魂,或者神我之类来投生的。而投生的东西,就是五蕴。他转来转去,这是五蕴的作用。“烦恼业所为”,这个五蕴为什么要投生?因为起了烦恼,造了业,被烦恼、业所牵了。该投人的就投人道去,该投天的天道去,该做畜生的畜生道去。“烦恼业所为”,它给你牵起走的。那么,死了之后,怎么会到这个下一辈子去?中间有“中有”。你说这个五蕴,活下来的人,生下来是五蕴,这个没问题。死了之后他是什么东西呢?看也看不到,也是五蕴。这个五蕴很细,叫“中有”。中有它相续,也没有断掉。中有不断地,刹那刹那地相续,他可以弃这个“中有”去入胎。就是像灯焰一样,这个打个比喻是灯焰。为什么打这个比喻?它下面有原因的,我们看下去。

  他说,这个无我,“无有实我”。外道执一个实在的我,是没有的。“唯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假我”,这个五蕴是假的。你认为是有一个我,实际上就是这五个蕴,并没有一个我。“若尔”,我们《五蕴论》不是讲了嘛,讲五蕴就是要破那个人我。那么,既然你说这个话,这个外道就说了,“若尔”,照你这么说,这个五蕴“应从此世转至余世”。那么,你们说没有我的,是五蕴在里边作用了,那么你死的时候,那这个五蕴该从这一辈子转到下一辈子去了。“然蕴体是刹那即灭,无轮转用故。”但是,你们自己说的,五蕴是刹那刹那生灭的,那么怎么可以从这一辈子生到那一辈子去呢?那么,既然你们这一辈子不能投生到那边去,决定有一个不生灭的灵魂,它可以转世啊,转过去。这外道还要强调他的灵魂。

  那么,我们说刹那生灭的五蕴能不能转到下一辈子去呢?可以。“要因数习惑业之作用,令中有蕴入胎相续,犹如灯焰。”你这个因为烦恼造了业,产生引业,就产生一个中有,这个中有虽然是五蕴,刹那生灭,但是跟灯焰一样,可以从这一世到那一世。灯焰,我们知道,这个灯一滴油吸上来,马上碰到那个上面的火了,就化成火焰,灭了,没有了。第二滴油上来,又化成火焰。不断地上来,不断地上来,这个灯焰就是看上去是亮的,实际上是不断生灭生灭生灭。这个火,灯焰,我们可以从这里拿到那里。那么,既然刹那生灭的五蕴也可以从这一生投到那一生,可以的。你怎么证明?就是像世间灯焰一样,这个做喻。那么,这就是辩论,一个因明的量。这个我们现在没讲因明就不说了。

  四有轮转:

  本有 即现在身之五蕴

  死有 命终剎那之五蕴

  中有 死后生前之五蕴

  生有 中有入胎之五蕴

  这是一个跟外道的辩论,我们在佛教里边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实在的我的。那么,这个投生的作用,只要有五蕴,就能够担任这个投生的作用,是可以做得到的。那么,生死轮回,一般说有四个有。四个有,它就是在流转了,哪四个有?本有,就是现在的五蕴身,这个有,都是五蕴为体。现在的身体叫本有。在命终的那一刹那,这个五蕴叫死有,只是一刹那的时间。死有之后,还没投生之前,中有。那讲过的,最多七天,七天一个生灭,七七四十九,那决定投生。那么,才投生的一刹那,就是说父精母血跟你这个中有身结合的那一刹那,叫生有。生有之后,第二刹那开始,这就是本有了。那么,这四个东西在转,流转生死就是这么四个有,都是五蕴。所以说,依了五蕴流转生死,并不需要一个我。那么,他如何能够流转生死,下边讲十二缘起。

  如引次第增(生老等) 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 故有轮无初

  如业所引,次第转增,诸蕴相续,果缚未尽,子缚复生,故无最初作者,唯有惑业苦,作十二支轮,旋回不息,无始无作。

  “如引次第增,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 ,故有轮无初。”那么,他根据他的引业,我们不是讲过,有引业、满业。因根据他造的引业,慢慢慢慢地增长。引业,就是引他到哪一道,哪一道结生之后,慢慢地从这个胎里边慢慢增长,出了胎之后,慢慢地小孩子到老,慢慢增长。“相续由惑业”,他这样子能够相续下去的,只是由烦恼业的力量支在那里,才可以慢慢地相续相续地转变。那么,最后,死了之后,也可以根据烦恼、业,投生到其他一个世里边去。

  那么,从这一世到那一世,那一世到这一世,跟轮子一样,就是一个圆圈圈一样,你说哪一个是头,没有头的。一个圆的轮子,你说哪一个是头?它转来转去就是连环性的,没有头的。所以说,我们流转生死,哪一辈子最初的头是哪个?没有办法说。那么,有的人就问,哪一个佛是第一个佛?你说世间上有开始的,哪一个第一个成佛是有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开始的,哪一个第一个佛呢?那就是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小孩子一样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不清楚的。没有鸡,蛋哪里来?但是没有蛋,你鸡又哪里来?你去问好了,“鸡哪里来的?蛋生的。蛋哪里来?鸡生的。鸡哪里来的?蛋生的。”去问,问一万年,还不是两句话,问不清楚。

  那么,这个样子,“如业所引,次第转增,诸蕴相续。”根据业的力量,慢慢地增长,这个五蕴,相续相续地生下去。在生长的时候,过去的业还没有过完,又在起烦恼,又造新业,下辈子的业又造好了,要投生去了。所以说,十二个流转生死,大概说,分十二支,下边讲十二支。

  如是诸缘起 十二支三际 前后际各二 中八据圆满

  或在名色位命终,唯历二位,乃至取位命终,但历七位。欲界具八支者为圆满,色界无名色支,无色界无名色及六处。

  “如是诸缘起 ,十二支三际 ,前后际各二 ,中八据圆满。”这样子因缘和合而投生的这个缘起,我们可以用十二支来代表。十二支代表三际,三个时候,就是前——过去,中——现在,后——未来。“前后际各二”,“前后际”,前际, 过去世呢是两支,后际,未来世也是两支。中八,现在这一世有八支。这样“据圆满”,就是说这个八支根据最圆满的来说,就是最多有八支,也可以不到八支的。这有一个表,等一下看表就很清楚了。

  为什么“中八据圆满”?大家看表。表在这个,表在是三十二页。前际是两支,无明,行;后际两支,生,老死;中间就是现在八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那么,这个里边,圆满地说,欲界的有情最圆满地来说有八支。但是也有不到八支的。它就是说,“或在名色位命终,唯歷二位。”假使这个孩子,或者是畜生,小畜生,它到名色的时候,六根还没长出来,就是一坨软肉,就死掉了,打胎打下来了。那么,它不到八支,到名色两支就完了。假使他,或者是小孩子,那个才养下来就没有了,那么不到八支。要到最后,圆满的,到老死的,才有八支。那么,这是欲界。如果色界,色界的人没有名色支,他生下来就是六根全的,不要一点点长出来的。那么,名色支就没有。无色界的,更没有了,六处都没有。无色界的有情的没有身体的,那么,你这个名色,六处都是没有的,那就更少了,只有五支了。所以说,最圆满的,是八支,中间有很多不到八支的。那么,这是把支分三际说完了,下边每一支。

  宿惑位无明

  无明:先世烦恼,至今果熟,总谓无明,即不明、妄明义(智不及愚及烦恼愚)。

  “宿惑位无明”,这个是改好了,在这个讲记里边没有改,它是“宿惑无明位”,这个“位”摆到下边去了,这是错掉的,把它改一下。我们的课本是对的。“宿惑”,过去的烦恼,“先世烦恼”,就是过去的烦恼到现在来说,“至今果熟”,到现在这一辈子来说,总的名字叫“无明”。什么叫无明?不明,道理搞不清楚,妄明,搞错了,就叫无明。“智不及愚及烦恼愚”,就是“诸冥”、“一切种冥”,这个,我们就不要说了,说到《俱舍》了,太多了。这说无明就是过去的烦恼安一个总名字,叫无明。但是,我们说无明,是不是就是一个无明?包括五蕴都有。无明的力量特别强,这一个五蕴叫无明,不是说过去只有一个烦恼,没有其他东西的。那么,没有心王,心所法也生不起来。你没有身体,这个心哪里寄托呢?有了身体,决定要有不相应行。这就是说,整个的五蕴里边,那个时候他有无明的力量特别显著,那么,这个时候叫它无明。那么,这是烦恼了。

  宿诸业名行

  行: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

  “宿诸业名行”。过去的业,从现在一辈子来说,过去所有的造的业都叫它“行”。“宿生福,非福,不动等业,至今果熟,总名为行。”过去世的福业,这个我们考过的好象,福业是欲界的那些善业;非福业,欲界的恶业;不动业,色无色界的修定的业。这个业到现在我们这一辈子,果成熟了,受报的时候,过去造的业,都叫“行”。

  识正结生蕴

  识:于母胎等,正结生时,剎那五蕴。

  “识正结生蕴”。正在投生的那一刹那的五蕴叫识。“于母胎等,正结生时,刹那五蕴。”结么,结生,就是说父精母血会合,这个中有加入进去,三个东西结合了,就是识,只有一刹那,生有了,就是生有这一刹那的。

  六处前名色

  名色:结生之后,六处生之前,中间诸位,皆名名色(羯剌蓝等五位)。

  “六处前名色”。结了生之后,他慢慢长了,开始是一个小泡泡,慢慢地长到肉泡,再是软肉等等。还没有长六根,这个手脚还没有分出来,头了,手了,脚还没有分之前,都叫名色。结生以后,六处生之前,中间的那一些都叫名色。胎内有五位,胎外有五位,这个我们来得及嘛抄一抄,来不及就不要抄了,因为讲《俱舍》的时候仔细讲,这里不一定要那么仔细。反正我们说投生之后,六处就是说六根没有长全之前,中间有几个,都叫名色。就是“羯剌蓝”、“頞部昙”、“闭尸”、“健南”,最后“钵罗赊佉”的时候,六根长了,那就是叫六处。

  从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处

  六处:眼等已生,至根境识未和合位,名六处。

  “从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处。”等到胎里边眼耳鼻舌身长全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出胎,没有“三和”,就是根、境、识还没有和合之前,这叫六处,还没有去接受外境了。“眼等已生,至根境识未和合位”,叫六处。那就是胎里边这个六根都长完了。

  于三受因异 未了知名触

  触:从出胎至三岁,于根境识三和合起用。然未了知苦乐诸受,名触。

  “于三受因异 ,未了知名触。”那个出胎了之后,婴儿,从一岁,才出胎到三岁,于根境识三个和合,起作用了。他因为有外境碰到了嘛,他的根跟境一碰到就起识了,这个我们在讲《五蕴论》讲过。“根”,“十二处”,就是识的生长门。你内六处生好了,外边六境你碰到了,那么中间要生识,这是根境识三个和合,起用。但是,苦乐之受还不知道。并不是说不知道苦,你小孩子打他一下,他要哭的,不是他不知道苦。就是说什么境能生苦,他不知道。就是小孩子看见一个火,红的,很好看,他不知道它会烧人,他手要去抓的。他看到一个很好的东西,假使是一个,我们说一个蜡做的苹果,很好看,他看了之后,他抓了要咬。为什么?他不知道这不能吃——这是小孩子。受因就是说这个境,哪一个境能生乐受,这个能吃的,那个不能吃的,他分不清楚,这个叫触。他根境相触的事情有了,但是受因,就是哪个境可以受用,哪个境能生苦,他是不知道的,就是看到好欢喜的他就要。就像火,他去抓,抓了之后烧得痛手了,他也不知道火会烧手的,他不知道。这个时候就是小孩子的时候,婴孩了,不懂事的时候了。

  在淫爱前受

  受:四五岁已去,十四五以来,已了三受差别,虽起衣食等贪,未起淫贪,名受。

  那么,在“四五岁已去”叫受,“在淫爱前受”。还没有产生男女之贪之前,他能够接触环境了,对三个受因的差别也知道了。“四五岁已去,十四五已来”,四五岁以上,三四岁过了,十四五岁以下,就是贪心没有起之前。“已了三受差别”,这个三受,最好加个因。因为三受哪个不知道呢?苦受,乐受,小孩子也知道的,受因是不知道的。哪个能生乐受,哪个生苦受他不知道的。那么,三个因知道之后,他懂事了就是。“虽起衣食等贪”,那么,他冷了知道拿衣服穿,饿了知道拿东西吃,不会乱抓了。但是,淫欲贪没有起,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名字就安个受,他的受的作用是比较殊胜了,就安个受。

  贪资具淫爱

  爱:十六七已去,贪妙资具,及淫爱现行,未广追求,名爱。

  “贪资具淫爱”。那个时候,名字叫“爱”。十六岁以上,他欢喜的东西,要求高了。他不是冷了,拿件衣服穿就算了,他要穿漂亮的衣服了,他用的东西要高级的东西了,而且,男女之贪也生起来了。但是,还没有广追求,毕竟年龄还小了,他的追求力量不大,这个时候,我们叫爱。这个时候的五蕴叫“爱”。

  为得诸境界 徧驰求名取

  取: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徧驰求,名取。

  “为得诸境界 ,遍驰求名取。”当他年纪再大一点,他能力强了,为了要享受,他是想尽办法,到处追求,甚至于拿枪去抢都会干。这样子的人,叫“取”。这个是不怕疲劳,他要拼命去干了,这个五蕴的时候叫“取”。

  有谓正能造 牵当有果业

  有: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名有。

  “有”,因为“取”,他要造业了。 “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能够产生当来的,“当有”就是后有,就是下一辈子的有,下一辈子就是本有。当来的果能够引出来,生的业生出来,这个叫有。这个时候的五蕴叫有,就是造的业。“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有就是说能够造出——“牵当有果”,能够引出当有,就是后生的果报的这个业,“有”是一个业。这个业是什么?能够引出后一生的果报的。

  结当有名生

  生:由此业力,从此舍命,正结当有名生。(当有之生即今识位)

  这个业有了,要投生了。“结当有名生”。正在投生的时候,下一辈子。那么,业造好之后当然要投生,当有果的业有了,当然投“当有”的生。下一辈子,这是下一辈子的,后际。下一辈子投生,叫“生”。“由此业力,从此舍命。”现在的识,这个命舍掉之后,将来投生就是生。这个生,就相当现在世的识。为什么相当现在的识?现在的识的能力强,他这个看见父母交会,他要投生,是识的作用。那么当来,生的作用显著一点,还没有生,将来要生了,这个就叫“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现在叫“识”,下一辈子,叫“生”。

  至当受老死

  老死:生剎那乃至当来受支,总名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

  “至当受老死”。那么,从生了之后就是识,识之后不是还有名色、六处、触、受,这都是还没有起烦恼时,人的一些相续的部位,就是从生之后,慢慢地到小孩子,乃至到老。这个,在现在是四个支,那么在将来世,都安一个名字,叫老死。“生刹那乃至当来受支”,将来的生这一刹那相当于现在的识了,识后头的名色、六处、触、受等等,在这一辈子就是四个位置,在将来那一辈子,就略了,只立一个位置,老死。所以生刹那以后,乃至当来的受——现在的受,叫受——当来的受,中间完全安一个总名字叫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就是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四支,在下一辈子略了——一个老死。那么,老死为什么不分开立?因为说,死不一定老了才死的,有的时候,小孩子就死,所以老死不能分开。如果你分开了,一定老了之后再死,中间就不能死了。那就是一定是要把它合在一起,这是活的。

  那么,这个十二支就讲完了。今天我们再多讲一点。

  传许约位说

  传许世尊,唯约分位,说诸缘起,有十二支。

  四种缘起:

  一 剎那缘起 于剎那中,由贪等行,具十二支。

  二 连缚缘起 无间相续义,邻次相属义,谓同类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

  三 分位缘起 于无际中唯取三际十二五蕴。

  四 远续缘起 久远相续无始。

  “传许约位说”。这个是有辩论,这是有部的传说:佛说十二支缘起,根据分位缘起讲的,就是前面那个。“传许世尊,唯约分位,说诸缘起。”缘起,一共有四种,“刹那缘起”,一刹那里边有十二支;“连缚缘起”,(缺?)挨到挨到,这个缘那个,那个缘那个,就叫“连缚缘起”;“分位缘起”,就是在无数的生死中,拿三世来说明这个投生的问题;那么,“远续缘起”,不但是三世,还有过去世、过去世都算在里头,远续缘起。这四种缘起都是佛说的,但是有部的认为,佛说的缘起主要是对分位缘起说的,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些缘起,就是佛真正的含义是讲这个。

  从胜立支名

  问:若支支皆具五蕴,何缘但立无明等名?

  答:以何支中何法胜,故立何名。

  “从胜立支名”。为什么它叫无明、受、行这些名字?它都是五取蕴,每一支都是五蕴,都是有情,相续,有情都具足五蕴,为什么你说这个叫名色,那个叫受,那个叫爱,那个叫取,只立一个支?只立一个法?“问 :若支支皆具五蕴”,每一支都有五蕴,为什么你只立一个名字呢?无明只是一个心所法,行,那是一个造的业啊,或者是有部的说法,身语,行动,跟发音,语是说的话。经部说,思种子。但是,一个法也不多。那么,为什么只立这些简单的名字呢?“以何支中何法胜,故立何名。”每一支里边,每一个五蕴里边,它这个部位的时候,哪一个法的作用最大,就当那个名字,并不是说只有它一个,在这个五蕴里边,它的力量最强。在“无明”的时候,过去生的时候,它烦恼力量最强,就叫“无明”。在“行”的时候,它造业的力量最强,就叫“行”。根据它最强的能力、作用最强的一支安名的,并不是说只有它一支。

  于前后中际 为遣他愚惑

  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现在不知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谁所有?我当有谁?或执无因,如断见等;或执邪因,如大自在等。佛为救此愚者,说十二支。

  “于前后中际 ,为遣他愚惑。”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十二支呢?佛为什么说十二支?“于前后中际”,过去未来现在这个三世里边要解除一些人的一些怀疑——他的愚痴,迷惑。那么,什么怀疑?“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生从何而来,死到哪里去。“现在不知何等是我”,现在的我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神我呢,还是五蕴呢?到底这个不知道。“此我云何”?这个我到底是有常的呢,无常的呢?“我谁所有”?我是过去什么因感的呢?“我当有谁”?我现在这个我,将来要感什么果呢?“或执无因”,有的外道执无因,就是无缘无故就生出来了,天然就生了么就算了,你追什么因呢?不要去追的。“如断见等”,那是断见,生幺就生了,死幺就死了,没有了。生是无中而来,父母给你养出来就来了,过去怎么来的,没有,没有那个。死幺就死了,就没有了,以后就没必要去管它了。这是断见。“或执邪因”,邪因就是不正之因,大自在天造的。那么,这些都是愚痴。佛要救度这些愚痴的人,那么就说我们投生是十二因缘投的,是十二支。

  这个,下边一个图,就是一个圆的。无始无终的,无明过去是行;行投生是识;识——名色;名色——六处;六处,生出来之后是触,接触环境;有了触之后,受因知道之后,叫受;起了淫爱,叫爱;追求,取;追求之后造了业,有;有,又感下一辈子生、老死。这是一个圆圈圈。

  圆圈圈下边是一个表(见本书214页)。前际,过去世两支:“无明”,“行”;中间,现在世,是八支,“识”到“有”;后际,“生”,“老死”二支。

  三烦恼二业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

  由中际之广,可比前际之因,后际之果,故略。

  这个十二支里边,“三烦恼二业”。烦恼有三支,业有两支,另外余下的七支,叫事,也就是果。

  “略果即略因”,这个“即”错掉的,你们改一下。“考的及格不及格”的“及”,不是“即”。“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或者是略果,或者是略因,那么它为什么可以略呢?因为中间广,中间一比,前后的两个略也可以显出来了。“由中际之广,可比前际之因,后际之果”,这个是含糊了,前际是略因,后际是略果,略果指的是后际,略因指前际。因为中间是广的,所以说,前面虽然略因,后面略果,中间一比出来,也就不略了,也不需要写那么多了。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表,这个十二支里边,三支是烦恼,“无明、爱、取”是烦恼。两支是业,“行”跟“有”是“业”。七个支是果,“识”,投生之后,没有造业,没有起烦恼,这是一个果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下边后际,“生、老死”两支,这是果。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说略果,中间的果有五支,后边的只有两支,这是略果。略因,前面的因,“无明”一支;“行”——业是一支。而中间的,烦恼有两支;“有”业,也是一支。那么,总的来说,前际的烦恼少了一支,略因。那么,为什么可以略呢?

  “由中可比二”,你中间一比,那么前后就不要广说了,就比出来了。假使我们说后际的生,老死,你拿到中际一比,生就相当于识,那么,老死,相当于名色、六处、触、受。就比出来了,就不要再写名色、六处,不要再写了。那么,前面的无明,我们看一看中间——爱、取,那知道过去的无明就是现在的爱、取。那么,爱、取是广一点,无明略,中间一比,广的也比出来了,那就不要再写那么多了。

  在上面的一个圈圈里边,整个的流转生死,它的作用,惑、业、苦:烦恼,造业,感得苦报。取了苦报之后,又起烦恼,烦恼又造业,又感后来的苦报,不断地循环,没有个头,没有个尾。今天我们把它讲了,念完,明天再分析。

  从惑生惑业

  惑生惑:爱生取;惑生业:取生有,无明生行。

  “从惑生惑业”,这个烦恼、业跟事,它里边的关系。下边是“从惑生惑业”,烦恼能够生惑,烦恼也能够生业。那么,烦恼生烦恼,什么喻?爱生取,爱是烦恼支,取也是烦恼支,这是烦恼生烦恼的例。烦恼生业呢?无明缘行、取缘有,这都是烦恼生造业的。所以,烦恼可以生烦恼,也可以生业。

  从业生于事

  业生事:行生识,有生生。

  “从业生于事”,这个业它有什么作用呢?生果报,业只能感果,其他没有什么作用。业生事呢?行缘识,有缘生,这是从业生果。

  从事事惑生

  事生事:识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爱。

  “从事事惑生”。那么,受了果之后,是不是就完了?没有完。事可以生事,事也可以会生烦恼。什么是事生事?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这都是事生事。那么,生缘老死也是事生事。事生惑,受缘爱,受是事、果,果又可以造新的烦恼。那么,就中间的那个受缘爱就表示受了果之后还可以生烦恼的。

  有支理唯此

  那么,这个道理、它的关系知道之后,“有支理唯此”,十二支道理就是这样子。这个话很简单,什么叫就这样子?十二支就是说,我们难道生死就是十二支?老死之后不是还要生的吗?应该再立——不立了,够了,十二支够了。那么,无明之前没有了吗?我们生死就是三世吗?还有,你该立——不要立了,够了。就是说无际的生死,拿这个十二支代表,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缺)

  第十五讲

  昨天我们讲到十二因缘。昨天讲的是事相,但是道理,还没有仔细地发掘出来。那么,我们回顾一下。

  十二缘起回顾

  这个十二因缘的缘起,是对外道辩论的。外道说,流转生死的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么我们这个佛教里边说无我,没有我。那么,什么东西来流转?(17A)诸蕴,就是五个蕴。

  那么这五个蕴,他们说,“既然你是在五蕴流转,那么五蕴应当是常的,从这一世可以到流转那一世去。但是,你说五蕴是刹那生灭的,那你这个五蕴不能投生了。”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说投生的,外道说他们投生的灵魂或者是人我,是常的,从这一世可以到那一世去。你说是五蕴在转世的话,那么,五蕴是刹那生灭的,是不能转世的。如果你说要转过去的话,从这一世转到下一辈子去,那你五蕴必须是常的。那么,我们说,不一定是常的,也可以从这一世投到那一世,就像灯焰一样。灯焰它是刹那刹那的,旧的焰灭了,新的焰又起来。一滴油上去就是一个焰,这个焰马上灭掉了,第二个焰又上来。刹那生灭,但是灯焰可以继续地相续流转。那么,入胎也就是跟灯焰一样,虽然是本身不是常的,是刹那生灭的,也可以从这一世转入后一世。那么,这是给外道的解释他们的问题……

  讲十二缘起,这个缘起,我们从分位缘起讲,是讲的是三际十二支。也有二际十二支的。这个三际十二支就是一般的,最好懂的,也最容易解决一些问题的。那么,就从三际十二支来讲。这个表我们看过了。前际两支,过去世的烦恼都叫无明,但是,是不是过去只有无明,没有其他东西?这个“从胜立支名”。这个题我昨天出了,有人来问,什么叫“从胜立支名”?为什么说那一支五蕴安无明的名字?那就是说“从胜立支名”。这一支在他的过去世的时候——当然他的身体是五蕴,但是五蕴里边他是烦恼的、无明的这个作用特别大,这一支,那个五蕴就叫无明。所以说,每一支都是五蕴为体,但是,它重点地起作用最强的是哪一个法,就叫哪一个法的,安上它的名字。

  那么,过去世在起烦恼的时候,它烦恼的、无明的作用最胜,所以说,在过去宿惑位,过去起烦恼的那个时候的五蕴就叫它做无明。

  那么,起了无明,起了烦恼,决定要造业,就在造业的那个时候的五蕴,叫它行。这是过去的这个造业的因,无明起烦恼,推动造业。

  造了业之后就要感果,那就是感到这一辈子的投生,“识”。那是才进入母胎的时候,这一刹那,识。这个也是五蕴。有的人说,投胎的时候,是“识神”,单是一个精神。不是那回事,还是五蕴,我们中阴身也是五蕴,有的人认为中阴身就是灵魂。中阴不是灵魂。中阴是刹那生灭的,就是前面说的灯焰一样的,但是,它也是五蕴全的。这个投了胎之后,第一刹那就是识,投生的那个时候的五蕴。

  那么,到识之后,它在胎里边慢慢地成长,生成那个泡,生那个软肉,叫名色。还没有生出手脚,眼睛耳朵还没有生之前,叫名色。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质。这一坨东西里边有精神,有物质,就叫名色,还没有分出六根。

  那么,到手脚、眼睛、耳朵、鼻子都长出来之后,胎里边就叫六处。这个六处单是在胎里边,跟外境还没有和合,就叫六处。

  出了胎之后,他就要跟外境和合,那么就产生触。根、境、识,根境相对之后就产生识,这个我们学《五蕴》、《百法》的时候讲过,十二处,根境相对就生识。这个三个和合之后——根境识三个和合,就跟外境产生关系,那么就是产生触。这个我们相应地说,是出胎到三岁的时候,触的作用最胜,并不是说出胎到三岁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触。那不是那回事。他五蕴都全,其他作用是弱,这个触的作用特别胜,这个地位,我们叫它是触。

  那么,到四五岁以后,十四五岁之前,他对外境的受因,就是说,什么东西它能够产生乐受的,什么东西产生苦受的,有了别了。不像婴孩他不懂的,他什么都要抓,看到好看的就要抓,火也要抓。那么,他四五岁之后,知道火是不能抓的,那些好吃的东西,糖,是甜的,可以吃。这些懂,这就叫受。但是,淫爱没有起。这个阶段叫受。

  那么,在十四五岁以后,十六七岁之后,他这个心里边的烦恼种子增盛了,就是淫欲心,跟贪资具,贪那个受用的东西,这个力量强了。但是,毕竟年纪还小了,没有广追求——用尽办法去追求。有,他是要的;没有了,那么也就算了。那么,这个时候,爱,取一个名字叫爱。

  那么,到再年纪大一点,他为了追求他要享受的东西,包括资具、淫欲之类的,他就是追求力量强了。当他需要一个东西享受的时候,他就不顾一切,不辞劳苦,周遍驰求,到处去追求。这个时候,追求力量最强了,就是叫取。

  那么,取了之后——有爱、有取,是烦恼,就要造业。因驰求故,那么产生了要引当有果的业,当有果就是后辈子的生。那么,牵引了,这个业造出来了就叫有,这个业是有。那么,这个业是什么业呢?能产生将来投生的那个业。

  既然这个业造了之后,那么下一辈子,第三世,就是后世,就要投生了。那么,这个正在结生的时候,就叫生,相当于现世的识。

  那么,从生以后,就是现生的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几支,在未来世都叫老死,一支就包了。生之后,那么他不是马上老了,但是变化,刹那刹那地慢慢地衰老,这个也是变化,也可以叫老。老就是异,生住异灭。那么,我们从小孩子投生、长下来以后,每一刹那都在老一点。但是老得很小,我们看起来是看不出来。等到年纪再大一点,老相现出来了,那就叫老了。那么,老死一支,为什么老跟死放在一起?那就是说投生之后,不一定经过老的阶段,再经过死的阶段,他可以投生了马上就死掉也有,所以说呢,老死合了一支,这是有它的密意的。

  那么,这样子,这个我们前面讲的,就是分位缘起。因为有部认为佛讲的缘起主要是讲分位缘起。那么,佛讲的缘起在根本乘有多少?它这里列了一个表:刹那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远续缘起。有这么四个样子。而其中,主要的,有部认为讲的是分位缘起。我们讲人的流转生死,是要讲分位缘起,以过去、未来、现在三际来解释这个流转的现象,这是分位缘起。

  那么,下面这一句话就是说,为什么每一支都是有情?有情相续都是五蕴的体,为什么单立无明、行、识这个名字呢?无明是烦恼,是心所法一个;行,是造业,有部说的是行动——身语是行动,语业是声;经部说思种子,唯识说是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么,这是一个法,为什么五蕴只立一个法的名字?“以何支中何法胜故立何名”,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的五蕴,体都是五蕴,但是在这一个阶位的时候,它的无明的作用特别强,这个作用最殊胜,就把这一支安这个名字,十二支都安了它最强作用的那个法的名字。实际上,都是五蕴为体。

  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十二缘起?就是因为我们众生,包括外道,主要是外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现在这个我是什么东西,我的这个自性是什么,差别是什么,我属于谁,谁又成为我”,这个我的关系到处在追求。那么,讲十二缘起,就直截了当告诉你,一切法无我的,流转生死的是五蕴,并没有个我在里边。所以说,你追求“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或者是我的自性,我的差别,我的所有,谁属于我,我属于谁”,这些都是戏论,这是没有的,这是石女儿一样,石女就是不养孩子的女人,你说她的孩子长得好,长得聪明,长得笨,这个都是多余的话,根本没有孩子,什么聪明不聪明。那就是说,把我们对这些的愚痴除掉。

  下边,就是把它分析了,这十二支里边,有三支是烦恼,有两支是业,有七支是果。那么,三支烦恼我们昨天讲过了,今天再标一下。过去的无明,现在的爱、取,这三支都是属于烦恼的,这个表上一看就知道。那么,过去的行跟现在的有,都是造的业。果,现在世的识一直到受这五支,加上未来世的生、老死两支,七支都是果。那么,这十二支,就是说三支烦恼,两支业,七支果。

  “略果及略因”,后际略果,中际果有五支,后际只有两支,后际的果是略了。前际,烦恼有一支,而中际两支,前际的烦恼是略了。所以说,前际略因,后际略果。为什么要略?“由中可比二”,因为“中八据圆满”,中间那个八支是最圆满的讲。那么前面略,后面略,你只要把中间一比,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前后不必要广说。

  那么,这个里边它的关系要说一下。“从惑生惑业”,这个里边的关系就是很重要了,看看好象是很简单,但实际上,里边包含了很大的意思在里头。“从惑而生惑业”,从烦恼它能产生什么?从烦恼能够产生烦恼,就是像中间的爱缘取。爱是烦恼,它也可以产生后边的取的烦恼。从烦恼,也可以造业,就是无明缘行,取缘有,这是从烦恼造业。这个业它能产生什么呢?

  “从业生于事”,业,只能产生果。造了业之后,就是产生果,其他没什么作用。那么,业生事,就像“行”是业,产生这个识;“有”是业,产生“生”。这就是业生事。

  那么,事,它是不是有一个果就完了呢?果后边就没有事情了呢?果还有后边的,事能够生事,就像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都是事生事。那么,事还能生烦恼,这个受能生这个爱。那么,就是说感了果的这个事生出来之后,它并不是就完了。事能够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事还生烦恼,就是“果缚未断,子缚又生”。过去的烦恼感了这一辈生,过去的报还没有受完,现在又在造新的烦恼了,又产生将来的果报,又接起来了。这个链条一扣一扣地不断地接下去,没有一个完的。

  “有支理唯此”。这个一句话,它就是说一个问题,我们说三际十二支,那么生死到底有没有始终的?昨天我们提了鸡生蛋,蛋生鸡,到底有没有个头的?如果你说十二支的话,那第一支是无明,应当生死有始——从无明开始,最后一支是老死,那么老死是终,到老死就为止了,这个流转生死到此为止,停下来了。那么,这样子说,这个十二支缘起,只说成三世的事情,第四辈就没有了。那么,过去一辈子,再前面一辈子也就没有了。那真的流转只有三世吗?当然不是,我们说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一直到现在。那么,照这样子说,你这个十二支不够,为什么?无明之前,还有他的前辈子了,应该无明之前还要加。那么,老死并不是完了,老死之后还得要加。那么,他加了之后,假使说前两辈子加上,前三辈子还有;前三辈子加上,前四辈子还有;后两辈子,后三辈子,后四辈子……无穷。那你加起来,这个缘起十二支是不够的,要多少支呢?要无数的支。那这个样子,你说缘起就没有办法说了。

  那么,佛的智慧,他就是说十二支够了,“有支理唯此”。这个十二支缘起按道理就这样子十二支就够了,不需要多。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要解释一下了,就是我们抄的,大家看这个。“名色生于六处,受生于爱”,这就是说这个事能生惑,事能生事。那就是说老死是事,老死既然是事,那老死后头还有东西。我们说这个老死是什么?老死就是前面的识到这个名色、六处、触、受——就这些,那么,中间的分,我们做代数一样地代进去了,把生、老死两支代入中间的五支里边去。那很明显,后边还有爱。那个就是说假使代入前面四支的话,后边还有受。那就是说老死这个一支后边并没有完。从中间代进去,老死之后还有事,也可以生烦恼,那么就是说老死没有终了,老死后头还有东西。老死后头是什么?代到中间去就可以了,它后头就出来了。

  那么,无明呢?我们先念下去。名色与受就是后头的老死支,既然说受可以生爱,爱生取,这个是老死后头还有东西。

  那么,讲无明。中间受能生爱,爱能生取,这个中间的爱跟取就是前面的无明。那么,表示无明之前还可以有事,无明之前还可以有另外的烦恼。那是无明它也不是第一个,因为什么?我们把无明代到后头的——中间的爱、取去,就看到爱前面还有受,取前面还有爱,就是无明不是第一个。中间一代就代出来了,就是无明前面还有东西。那么,“无明有因”。无明既然前面有东西,就是无明前面还有因。那个生死就没有边的,没有开头。老死并不是果,老死后头还有东西,那就是表示生死没有终的。那么,这十二支,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你,生死是无始无终的,那就是不要安十三支,更不要安无数支。它就是佛的善巧,只要你把后头的前头的这个东西代入中间那一支去,就很明白地看到无明前头还有事,还有烦恼,老死后头还有事,还有烦恼。那么,这样子,老死不是最后一支,无明也不是最前一支,就在中间的这个表一代,全部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十二支足够了,不需要十三支,也不要无数支。“有支理唯此”,这十二支缘起的道理,根据惑生惑业,业生事,事生事,事生惑的这个道理来说,只要,唯此十二支就够了,这就不要再多。那么,这就是我们讲缘起,只要十二支,可以代表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

  那么,这个里边,经里边还有一句话,也是总结这十二支的,这么对我们也有启发了,我们也可以看一看。这个经里怎么说?经云,“如是纯大苦蕴集”,在经里边把十二支讲完了,就总结一句话,如是,这样的十二支是一个纯粹的大的苦蕴集。那么,这要这个解释了。什么叫“如是”?“如是”就是指这十二支的因缘,缘起。这个为什么叫“纯”?在十二支里边,我们就是说没有补特伽罗这个我,它是也没有我所。那么,这里边,纯粹的,没有我、我所夹在里头,就是五蕴。所以说是纯。那么,这个什么叫“苦蕴”?我们知道苦蕴就是苦谛,苦谛的受的果的蕴,五蕴是果。那么,从果的那一方面取出来,他就是苦蕴,就是苦谛。从因那一方面说,它就是集谛,苦蕴集。就是说,这个五蕴在做因的时候是集,做果的时候是苦蕴。那么,这个十二支里边都叫苦蕴集,那就是说这个十二支都能作因,都能做果。那么说无明,它不但是因,也能做果。那就是无明前面还有东西。老死不但是果,也能做因,老死后头还是有东西。

  所以,“无明有因,老死有果”的话,这个十二支缘起就代表了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的现象,这十二支能够全部代完了。所以说,这个十二支缘起是非常善巧的。这一个表也是活动的,不是死的一个名单一样的一张表。它是活动的,怎么活动?就是代进去了,把无明代入中间的爱取,就看到前面有东西,那无明前面的东西就不要写了,同中间一比就比出来了。我们把无明代入爱里边去,或者代入取上去,就看见取前头有爱,爱前头有受,就是一连串。那么,我们这里无明前不要写了,代进去就看出来了。那么,把后边的老死代到这个中间的那个八支里边去呢,老死后头有烦恼,也有事。假使老死是六处的话,那么六处后边有触,触后头有受。如果老死是受的话,那受后头有爱,还有烦恼。那就是老死从中间一代的话,后边一连串还有很多东西。所以这个表真的会代的话,可以代表无始无终的生死流转,而十二支代表完了。

  所以,这个表相当善巧。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能领会,就不知道了。希望能够当下领会的,就感到佛的智慧极是善巧。如果暂时不能领会的,回去去讨论,再自己去思惟。闻法,就是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还得要思惟,不思惟的话,有的时候,闻而不知其意,没有听懂。有的时候,飘飘皮皮的,道懂不懂,那就是要思惟来加深它的理解。

  中士道总结

  那么这个中士道,《科颂》里边就讲到这里为止。它的重点是四谛——一个是四谛,一个是十二缘起,还有一个三十七道品。这三个东西,重点就是这么几个东西。

  在四谛里边,特别强调是苦谛,因为我们说苦是修行的动力。没有苦的话,不观苦的话,就厌离心生不起。厌离心生不起,不但是出三界的心没有,连出恶道的心——他都不知道怎么如何去避免。因为很多人就说了,“地狱?地狱有没有还不知道呢,你现在去做什么好事呢?将来再说了,到底有没有还不知道。”这样的心的话,那就是不知苦。你确实知道三恶道的苦,那你再也不会做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了,那是至少五戒要守好,十善要守好。

  如果知道三界的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是那个行苦,整个的三界都没有脱离这个行苦。那么,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厌离三界了。我们不要看到行苦是一个好象感不到,既不是坏苦,又不是苦苦。但是,坏苦、苦苦都是从行苦里转化出来的。它是不断地在转变。而行苦本身,在我们凡夫是感不到苦,圣者就感到非常的苦。圣者感到的行苦的苦比我们感到的阿鼻地狱的苦还厉害。这个比喻就是说,上次我们讲过的,我们的凡夫的心粗,看到行苦就像手掌里摆一个毫毛,那个最轻的毛,那根本就感不到,行苦好象对我们没有什么损害一样。但是圣者,它毛就像放在眼睛里,一点也不能摆,一根毛在眼睛里,眼睛就睁不开了。他感到这个苦,相当的苦,极苦,不是相当的苦,极大的苦。那么,圣者看到行苦,就像我们看到阿鼻地狱还要厉害。那么,圣者所以说就是决定要跳出这个三界。

  那么,我们现在不是圣者,我们要从圣者的教导了解这个行苦,然后把行苦的相能够好好思惟,慢慢地认识到这个行苦的话,才有这个可能性发起出离三界的、厌离的出离心。如果你对行苦不知道,尽管你在世间上受一点曲折,受一点这个不好的运气,也想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一旦你环境转变了,你那个出离心就化了,就融化掉了,没有了。所以,这是不可靠的。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建立在行苦上,这是我们宗大师再三强调的。行苦不认识,出离心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坚定的。那么,我们真正要出离三界,一定要把行苦的危害性要确切地知道,这个才可以把我们的出离心坚固起来。

  这是整个的中士道,讲的是这么几个重点。下边是上士道。

  四 上士修法

  上士道一般说是高一点,但是要了解。我们修下士道的人——现在我们说,有的人说,“我们从下士道下手。”这个很对。这个台湾日常法师他教他的弟子都是在修这个增上生,就是修那个下一辈子的暇满人身,这是下士道。这个对不对呢?我们说在现在的根机,你说给他,一下子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当然有些人根本做不起,嘴里尽管说的好听,行动上根本全部是相反的,那个是没有意义的。说什么要做什么才行,现在踏踏实实地确实从下士道下手——对的。

  但是下士道下手,前面该走什么路应当要知道,上士的发心也在下士道的时候也要生起来。真正的发心,圆满的发心在上士道。但是,这个心的种子在下士道应当要种下去了。如果你对上士道的事情不知道,菩提心的发心不理解,那你下士道就是人天福报,不属于下士道。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基础,它跟上士道有直接联系的。所以,上士道的发心在下士道应该知道。如果你单是修下士道人天福报的话,不属于菩提道,那就是有漏的人天乘,不是菩提道次——就是下士道不共的,这是不共的下士道、有漏的人天乘。共的下士道就是说要通入上士道的。

  那中士道也一样,中士道的出离心——出离三界固然是中士道,但是,我们通上士, 道的中士道,从自己的观察三有苦,推到一切众生三界都在受苦。那么,自己要出离苦,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也要使他出离苦。这个发展起来就是菩提心。所以说,出离心也就是菩提心的基础。离开了出离心,菩提心是一个空的,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作用。

  那么,这个上士道,它又分几个科?(一)修平等舍心;(二)修菩提愿心;(三)六波罗蜜,就是菩提行心;(四)最后四摄。这是菩萨道。

  总的来说,发平等舍心是进入菩提心的一个基础。我们对一切有情假使有亲有怨的话,那你要发菩提心是不可能的。菩提心每一个众生都要当他父母一样地看,要去救度他,情愿牺牲自己救度他。如果你怨亲不平等的话,那你怎么能够做到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父母看呢?要做到自己父母看,要平等看待,都是自己父母,不能有怨有亲。那么,有这个心的基础,菩提心的愿心才发得起。然后,菩提的行,菩提大行才修得起,六度四摄都是修菩萨道的。下面第一科。

  甲初 修平等舍心

  我们说“舍”在我们这个佛教的名词上,舍有三种。我们在学《五蕴论》、 《百法》的时候,在心所法里有一个行舍,就是前面说的,舍离这个掉举昏沉,使心平等的那个心所法——是舍。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在我们的受心所里边,苦乐忧喜舍,这是受的舍。一个是行的舍,这个行舍是不是区别于受舍呢?行舍是属于相应行里边的。我们在行蕴里边,在相应行里边有个舍,叫行舍。那么,受心所里边一个舍叫受舍。还有一个四无量心里边的舍无量心叫无量舍。总的来说,我们佛教里边讲舍就是这么三个舍。一个是受舍,一个是行舍,一个是无量的舍——四无量里边的舍。那么,我们这里修平等舍心,就是属于四无量的舍。对一切有情要离开贪心、瞋心,使自己的心平等起来。

  乙一 怨亲不定想

  颂 昔日之仇怨 闻名生憎怖 后复为良友 无彼反不乐

  顺我者曰亲 逆我即为仇 或从无我观 或以仇为友

  “怨亲不定想”。你要把心平等起来,那一定要方便。如何趣入这个怨亲平等?那么,这个有方便的。如果你一定要把冤家亲家硬要看成平等,那是做不到的。那么,要修。修,要有一些方便来修。这个第一科就是说“怨亲不定想”。这个是从客观的事实来摆这个情况。冤家亲家都不一定的,你说这个人是怨,他可能就是以前的亲;现在的亲也可能是以后的怨。这个事情在世间上也很多。两个人好得不得了,朋友也好,同学也好,等到一旦闹了事之后,就像冤家一样,死不见面的,看了就是瞪眼睛。这个大家都会有经验的,开始非常要好的,后来成了仇人。也有开始是仇的,后来成了亲家的,这个是比较少一点,但是不是没有——还是有的。那就是“怨亲不定”,这是一辈子里边都有这个不定的想,何况你无始以来的变化?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关系都会产生的。

  “昔日之仇怨,闻名生憎怖,后复为良友,无彼反不乐。”这个就是说怨亲不肯定。过去的仇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生气、讨厌,或者恐怖。但是后来经过几次各式各样的关系之后,成了良友,没有他反而感到不踏实。那我们以前就讲那个长生太子,他的父亲长寿王给那个邻国的国家消灭之后,在闹市里斩杀掉的。那么,这是杀父之仇。那个国王下了重赏,悬赏,要去抓太子,逃掉的,抓来要杀掉。而这个太子,也对那个邻国国王非常仇恨,杀他父亲的。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他慢慢地进入他的邻国——要报仇,慢慢地亲近这个国王,最后近到国王的最接近的一个侍者。之后,有一次国王打猎,中间疲劳了,要睡下去,睡着了。他要宝剑抽出来,把他杀死,结果他想起他父亲临死的话,不要对冤家生仇恨想——他的父亲很好。他想了这个话,宝剑又抽进去了。那么,这个国王惊醒之后,后来把事情讲清楚之后,国王对这个人非常之欣赏,成了亲家,把半个国家的财富都送给他。那就是冤家变亲家了。这个佛经里边有这些事情。因为他经常侍候他,这个长生太子不在身边感到反而好象缺一个东西一样,“无彼反不乐”,这是过去经典上有。事实上,我们世间上也会有这些事情。那么,亲家变冤家是最多了。

  “顺我者曰亲”,什么叫亲?顺了我的叫亲。“逆我即为仇”,逆我的,对我不利的叫仇。这个亲跟仇是从我执出发来判定的,没有客观标准的,都是从我来判的。对我好的就是亲,对我不利的就是仇。那么,你怨亲要把它平等地想,“或从无我观”——“无我观”,就是本来就没有我,那么什么亲,什么仇呢?无从安立。因为我们学过《五蕴论》,只有五蕴。这个里边的“无我唯诸蕴”也是说这个问题。我们流转生死的就是这个五蕴,哪有什么我呢?既然没有我的话,哪有亲呢?哪有怨呢?亲也对我来说的,既然我都没有,亲怨何从安立呢?没有地方安立,那就是怨亲平等了。这是一个方法。

  “或以仇为友”,或者以仇人当他是朋友来看,就是反过来了。这就是说两种方式,消灭这个怨亲的界限。仇,他本来可以是仇,但是后来变友了;友,本来是友,但是后来也可以变仇。仇跟友中间,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会儿做仇,一会儿做友,这个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说,从无我观也好,由仇友的不定也好,都可以把这个怨亲的界限把它消灭。

  乙二 自他易地想

  颂 自他易地观 亦世圣所教 若不从定修 则但堕言说

  上士恒勤求 自苦他安乐 若慈母爱子 非他利誉故

  自他易地观,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自他无分别想,所谓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此大乘之要义。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则但求自利,则成阿罗汉也。

  那么第二个方法,“自他易地想”。使他调一个位置,把自己做他的位置来看,以他当我来看,这样子也能够把怨亲平等。这里他举了几个例。儒家也有这个,自他易地的。佛教里边当然讲得深了,儒家也讲了一些这些道理。“自他易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夫子经常讲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什么叫“恕”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要施给人家去。假使自己不愿意人家欺骗我,我就不要欺骗人家。儒家也有这个。那么就是“自他易地观”了,自己跟人家调个地方看。我们平时也说的,“将心比心”,你打他,他痛了;假使打你呢,你自己也会痛,就是自他易地,就是这个意思。“又自他无分别想”,把自己跟他一体地看。那么,就是举一个例,“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天下有沉溺在水火之中的,受苦受难的,好象自己受一样。那么,稷,也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他想世间上那些老百姓有受饿的人,就像他自己受饿一样。这是儒家的跟大乘所相近的思想。那么,这个就是说,儒家的世间上的学问还有这个道理,我们佛教呢?当然有这个道理,应当要扩展。

  “自他易地观,亦世圣所教。”自他,将心比心这样子的观想,世间上的圣人也这样去教导人家的。但是,尽管你怎么教,“若不从定修,则但堕言说”,假使不从定上去修的话,只是一句话。我们经常看到世间上学问很好的人,他品德并不好。我们说现在社会上,专门讲赚钱的技术,并不讲这个道德,所以说现在的人道德越来越刻薄。那么,过去的人,念的书,四书五经都是讲道德的。但是,过去的人,是不是念了很多书,品德都很高?一般说,念书的人品德是高一点。但是,也有念了书很多的,品德极卑鄙的,他的脑筋动起来比别人更厉害的还有。那就是说,话仅是这么说,但是对自己净化自己身心,他这个功夫没有去用。尤其儒家里边没有修定的,那么这个转变身心的方法也没有。所以说,你尽管学的东西很高,而做不到。所以说,“但堕言说”,嘴上说得好听,而事实上做不到。我们现在也有了,嘴上是唱高调,自己行动是自由主义。这些话大家是口头禅了,都有。尽管唱高调唱得好,但你做不到,你没有定的力量转变自己的身心,结果行动还是自由主义,否则但堕言说了。

  “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这是《俱舍论》的一句话。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就是菩萨。他求什么?他求利他。他自己从悲心出发要利他,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地求什么呢?求人家安乐,而自己呢?情愿受苦,只要人家安乐,自己受点苦没有关系,就是上士道。那么这个上士道在《俱舍》里就辩论了,哪有这样的人呢?他自己吃苦,给人家快乐,这个是不可能的。结果,有一个辩论,最后世亲菩萨说,有可能的。这个我们当然不介绍了。

  “若慈母爱子,非他利誉故。”那么,“自苦他安乐”,我们说世间上能不能举一个例来呢?也有可以举例的。母亲对她的孩子,那就是自苦他安乐。那个母亲辛辛苦苦地一辈子都是为了她孩子,我们上一次给大家听个磁带,有的人听了,有的人没有听到,就是《母爱》那个磁带。他的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因为他们上辈子都是文盲,她要使她的孩子要念书,结果,弄得自己害了很厉害的病,不治之病。结果动也不能动,最后折磨而死。但是她不怨,她是为了她的孩子什么苦都受。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说,是菩提心的一个小的表现了。因为她仅限于一个孩子——她的孩子,其他的人她就不管了。如果你把一切有情一个不漏地,这样的心去对待,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说,在世间上自己求苦而使他安乐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就像母亲对孩子一样。

  “非他利誉故”,并不是为求人家的利益,或者是名誉。他对孩子的好并不是要求利,更不是要求名,他就是一心地使孩子好。《母爱》那个磁带没有听的,我希望他去听一道。这就是我们激发菩提心,知恩报恩,可以听一听。她没有所求,并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她天然产生这个心。但是,我们说这个心好不好,好是好,太小了一点。自己的孩子肯这么做,人家的孩子就不愿意这么做,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更不愿意去做。那么,这个心毕竟还是小的,因为那是世间上的心。佛教就是要把世间的狭隘的眼光打开,那么就要发广大心,一个众生不漏地对待,这样子对待,就是菩提心。

  这就是“自他异地想”,不是绝对做不到,小小的在世间上还是有做到的,所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扩大一点就完了。

  乙三 等皆如母想

  第三个,“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都要把他当母亲看,这是一层层下去了。把这个修菩提心的,这个第一个是要修这个平等心,平等心修好之后才能修菩提心。那么,要修平等心,有几种方法:“怨亲不定想”;“自他易地想”;最后是“等皆如母想”,一切有情同等,都是自己母亲的想。这里边又分几科。

  丙一 无量轮回中父母即是众生

  我们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六道轮回中我们的父母,每一辈子投生都有父母,这个父母就是众生——他也不是特殊的一个,他就是众生之一。

  丙二 现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众生

  那么,现在养活我的父母也就是众生之一。

  丙三 使我了知解脱之父母即是众生

  那么,使我了知解脱的父母,那就是教导我们佛法,那些父母。我们说宗大师说三父子,那就是师父就是他的父亲一样的,最大的恩,这个,我们说是法身父母。肉身的父母,就是我们现实的父母;法身的父母,就是三宝、师尊。那么,这个使我们解脱的父母,也是众生。

  丙四 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众生

  作悲田使我成佛的父母也是众生。悲田就是我们的这个救济的那个对象,我们要成佛决定要有众生。这个《普贤行愿品》里边:对众生要起大悲,大悲是成正等正觉。所以说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成佛的父母。众生,他是悲田,我们要成佛,离开众生那就是成不了佛。我们要度众生才能成佛,如果众生都没有,我们没有度的了,最多成个阿罗汉了,怎么成佛呢?这个《普贤行愿品》讲得很清楚,大家都念过了,回忆一下就知道。

  那么,从这里去观想,慢慢慢慢把心,把怨亲的这个界限慢慢磨平了,可以达到平等的舍心。当然不是几句话了,这些都要从定中修。如果没有定的话,没有从定中修的话,只是口头禅,这是不起作用的。那么,如何修?这个马车里边都有,我们在这个《略论释》,他修马车里边都有。

  那么,下边是“修菩提愿心”,那正式地修菩提心。平等舍心是修菩提心的基础,没有平等舍心,菩提心是修不上去的。然后,有了基础,可以进一步修这个菩提心。我们现在做不到也好,做到也好,知道一下是对的。这个道理都不知道——那你根本大乘是绝缘的,你要进入大乘,这个道理是初步地了解。了解之后,经过思惟,慢慢地化成自己的思想,最后就做到。

  甲二 修菩提愿心

  那么,修菩提心又分三个方法。

  乙一 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

  颂 大般若佛母 诸佛佛子生 由圆顿次第 证果贵初心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如地金月火 大藏宝源瀛

  金刚山药善 如意日美音 王库藏大路 乘骑流无尽

  乐闻声河云 二十二种等 赞发心性相 余处复广明

  行假无三世 一多大小平 悲圆菩提满 发心佛即成

  发心证果二无别 由是中间发心难

  发心非难难常继 常继方便应当说

  这一科是比较麻烦的。下边一科,真的修法倒好了,讲道理这一科是相当麻烦的。那么,这里我们就参考这个:一个是我们的《讲记》(《三学讲录》102页),就是“大般若佛母”后这一段;我们还有这个《现观》——《现观》也讲了二十二喻,讲了很多。那么,我们先把“大般若佛母”这一个看一看。

  我们先说,“大般若佛母”是讲般若,是一切法空的道理。那么这个菩提心,是讲发心度一切众生要成佛的道理。它们的关系我们先讲一下。这个大般若是讲空性的,那就是一切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大小乘,他都靠空性证入他的这个果位。没有空性,都证不到的。那么我们说,这个声闻有声闻的菩提,他是靠一切法空的道理证到无我。那么,缘觉,也要靠空性的道理。那么,菩萨,更要靠空性的道理证到这个成佛的道理。在经上的比喻就是说,大家证的都是空性,但是深浅不同。就是说象马兔三兽渡河,以这个三个野兽渡河的比喻来说,渡的都是那个生死之河,他们的方法都是证一切法空。但是,象是大乘,一踏到底的;马是二,缘觉乘,这是浮在水中间的;兔是声闻乘,是浮在水面上的。但是,空性都要证到,证的深浅不同。声闻乘证的空性是最浅,缘觉的深一点,那个菩萨证到最深的,一直踏到底的。那么,这个就是说空性是三乘都要证的,并不是说这个般若只有菩萨要,声闻缘觉就不需要的,或者是没有,不懂的——不是。都证到的,但是深浅不同。

  但是区别于菩萨、声闻缘觉的不是空性的问题,而是发菩提心跟不发菩提心的问题。所以菩萨种姓,是发菩提心的,有了菩提心之后,才能称菩萨。修了菩提心,修菩萨行的,那是菩萨。空性当然也要。这个比喻,就是空性是母,佛母,所以是母。而父呢?是菩提心。那么,声闻缘觉,他发的出离心是他的父。母是一个母。它《广论》里解释,假使说一个女人,她是藏人,她的丈夫是汉人的话,他的孩子就是汉人;如果她的丈夫是欧洲人的话,她的孩子也就像一个欧洲人一样的,而母是一个。所以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个空性,一切法空的道理,都是他们成功的母。而区别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就是看他发的什么心。是出离心的,自利的,声闻缘觉,假使说声闻缘觉里边有深浅,空性证得深的是缘觉,证得浅的是声闻。而发了广大的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他也是证空性,当然证的更深一点了。因为他修的六度万行更广泛,那就是要更大的空性。那么,这个,空性还是这个空性,不过大一点,深一点。而他特别区别于声闻缘觉的,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个般若的空性呢——成佛的母亲。这是父的种子、母亲的空性,才能够成佛。那么般若是通的,通三乘的,而菩提心不通三乘的。所以说,我们在空性里边来分别声闻缘觉菩萨,这是不恰当的。声闻缘觉菩萨都证同一空性,就是深浅不同。空性是一个,但是,发的心却不一样了,声闻缘觉是生出离心,菩萨是菩提心。

  所以说,要判别大乘小乘,要从菩提心发不发来看。分别区别于出离的圣者——声闻缘觉跟凡夫,就看有没有出离心。凡夫你再是念《金刚经》,修什么什么——他也修很多——他不发出离心的,感的果报,人天果报,有漏的,不出生死的。那么,同样这个经,是声闻缘觉念的,他就出离生死,可以出三界。如果是菩萨念的,他就可以成佛。所以说,这个关键是发心。那么,从这一点看,这个菩提心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再怎么修,最多是声闻缘觉,成不了佛。那么,菩提心一生起之后,比喻就是说太子才生下来,他是个小孩子,但是他贵压群臣,哪怕第一流的大臣也要给太子磕头。虽然太子是一点点大,一点气力也没有,只会哭,但是最大的大臣也要向他顶礼。为什么?他是太子。那么,菩提心就是太子,菩提心就是佛的种子。太子是国王的种子,将来他是做国王的,所以说他一养下来,他的富贵就超过一切大臣。那么,菩提心也一样,只要发菩提心了,就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这个经上讲得很多。

  但是,菩提心也不是那么 容易发的。所以说,如何发?这里讲了很多方便。我们介绍的是无著菩萨的七重因果。还有自他相换的,那是更快的,《上师供》里边讲的,这里没有特别讲。

  那要先看这个佛母、空性。“大般若佛母,诸佛佛子生。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那个大般若是佛的母,一切佛要成佛,他的母亲就是要靠一切法空的空性。也是佛母,也声闻的罗汉的母,缘觉的母了。那么,我们说佛道,当然是佛的母。“诸佛佛子生”,“佛”就是佛,“佛子”就是菩萨。一切佛也好,菩萨也好,都从大般若这个佛母生的。

  那么,“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在这个空性里边,我们讲这个修行,它是圆顿跟次第两个是统一的。有的人,就是讲要快,圆顿法门。次第法门,是钝根,渐教;圆顿法门,是顿教,是利根。我们汉地经常这么分。海公上师从这个真正的中观见来看,圆顿、次第两个东西是拆不开的。如果没有圆顿,这个次第就不是圆满的次第。假使没有次第,这个圆也是豁达空(沪俚)的圆。圆顿里边有次第,次第也不离圆顿,这才是真正的我们的修行的一个最高的方法。这个海公上师讲的,我们可以把这个念一道。在《讲记》的一百三十三页21,海公上师讲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道。

  《大般若经》一名《佛母经》,言佛从般若生也。又一问题,菩萨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谁生?曰是菩萨生。如文殊菩萨智慧最高,为诸佛师,又菩萨由圆顿次第菩提心生,菩萨为佛之因。故佛是菩萨生。

  由圆顿次第者,四宏愿即圆顿菩提心。 《华严经·贤首品》即说圆顿菩提心者。说圆顿又说次第,似相矛盾,不知非矛盾,次第即圆顿中次第。如圆轮有十二齿,譬如圆顿;其轮转时,一齿一齿次第而转,譬如次第;然一齿转时,余齿皆随之而转,譬如圆顿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圆顿中有次第,次第中又有圆顿。彼但讲圆顿而略次第者,未免笼统非是。

  又学显者不学密,或学密者不学显,譬如轮齿不足十二。佛说成佛不难,发菩提心难,即发圆顿菩提心难,此心一发,决定成佛。又圆顿次第,圆顿即发心,次第即修行。

  《大般若经》又叫《佛母经》,因为一切佛都是依靠大般若的空性而证道的,是佛的母,“言佛从般若生也”。“又一问题,菩萨是佛生,故名佛子。”菩萨从佛生,我们说声闻缘觉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菩萨也一样,从佛生的。那么,佛是谁生呢?是菩萨生的。这个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母——空性生的。文殊菩萨是佛的智慧,最高的佛的师父。

  “又菩萨由圆顿次第菩提心生。”那么,正规地说,菩萨从哪里生?圆顿、次第的菩提心生的——这个菩提心又是圆顿的,又是次第的,两个是统一的。“菩萨为佛之因,故佛是菩萨生”,这个说了半天,就是说管你是佛也好,菩萨也好,一切都从菩提心生,也从佛母生——从佛的母,就是空性而生。也从菩提心——是父生。

  那么,这个菩提心的圆顿、次第怎么说呢?他说,四宏誓愿是圆菩提心,是圆顿的菩提心。《华严经》里边《贤首品》说的圆顿菩提心,说圆顿又说次第。我们说,这个是一般的人,圆顿跟次第是隔离开说的。他说,圆顿是快,一下子就跳上去了。次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去的。那个圆顿是坐飞机火箭;次第,是两个脚走路。就是一个慢,一个快。实际上,并不矛盾。“次第即圆顿中次第”,次第,是圆顿的次第;圆顿,也是次第的圆顿。

  这个话很圆,怎么理解?他就是打个比喻,“如圆轮有十二齿”(这里标点错了,大家改一下),如圆的轮子有十二个牙齿。我们说钟表里边有个齿轮,不是有牙齿,假使说一个轮子有十二个牙齿,这个有十二个牙齿的轮子是圆顿——它转起来是圆的。(这里要点一个冒号,就是点两点)。“其轮转时”(这个是下边一段文,这个不能连起来),这个轮转的时候,一个牙齿一个牙齿地次第挨到挨到走,这是次第。整个的轮子是圆顿,牙齿一个挨一个过去,是次第。但是,圆顿跟次第不是分开的,这是说并不分开。这个,从这个例里边看得很清楚了。

  “然一齿转时,余齿皆随之而转。”你说牙齿一个个转了,这是不圆顿,是次第,但是不要说一个一个转,就是一个牙齿转的时候,整个轮都要动的,次第里边有圆顿。就是说并不是次第跟圆顿是隔离的。你离开了这个轮子,你牙齿自己一个怎么转呢?你牙齿一个要转的话,整个轮子都要转的。所以说,次第里边并不是隔离的次第,还是有圆顿的。“譬如圆顿中次第”,这就是说一个轮子里边,一个次第转,整个轮子都要转的,并不是说离开了圆顿还有这么一个次第。当然,你次第搞错了,轮子不转了,那不能怪了,只怪你自己搞错了。如果按佛的教的次第来转,绝对是圆顿的,齿轮一转,整个轮子都会转。

  那其他的比喻就是说,你步行也好,飞机也好,火箭也好,你从上海到北京,经过的地方是一样的。火箭是一下子过去了,但是还是那么多的路程;飞机是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比较快的,也那么多路程;你走路最慢的,你一步一步走,三步一拜,哪怕你三步一拜,你的路还是那么多,但是慢是慢多了。那么,圆顿次第也是这个意思了。你圆顿,你一下子过去并不是超越次第,还是从上海这个地方,经过什么什么什么,一直到北京。中间的路程并没有说抹煞了,还是经过那么多,就是速度快一些就是了。所以说,圆顿、次第不要隔绝看。那么,我们海公上师说,“但讲圆顿”,说我是圆教,没有次第的,这个笼统,不对的。这个是很多人,就是自标大乘的圆教,他就轻视那个次第。我们说圆教是对的,但是圆教里边不能离开次第。菩提道次第是圆教,但是里边讲次第,这个次第是最快的次第,就是圆教的次第。那么这就是说,这个发菩提心,不要说是把这个圆顿跟次第隔离开来。“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

  这个下面还有一段补充的,显密的关系。他说,有的人学显教,不学密教,——这是汉地最多了,认为密教是不好的,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等等,他学显,不学密。或者,藏地却是很多,只学密的,不学显的。那么,这两种,都是偏了一边,就像这个齿轮,它的牙齿不够十二个。

  “佛说成佛不难,发菩提心难,即发圆顿菩提心难”,这个心一发,决定成佛。那就是说,你学密不学显,学显不学密,就是牙齿不足,那就是次第不够,那成佛也不行。那么,你这个圆顿次第要统一起来,不要只看了个圆顿,跳跃;(18A)或者看了个次第,把前后又照顾不到,又把下士道跟中士道和上士道隔离起来了,那就是只讲次第,不讲圆顿了。我们这个下、中、上士道是统一的,但是又从下士道下手,这是圆顿的统一,按次第。“发心”,“证果贵初心”,“证果”,证菩提果,贵初发心,因赅果海的意思。这个,天台宗经常说,真个发了心之后,果就在其中。

  “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个我们是经常念的,这是《现观庄严论》的一个颂。我们说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发心要利他。我们要利他,现在我们能不能利他?假使你的父母在地狱里,你能不能把他救出来?哪怕你《地藏经》什么念了之后,是不是他真的出来了?不敢说。真正诚心诚意地念,会出来。我们说,好象是台湾一个法师,他因为他母亲,要超度他母亲,在地藏菩萨面前发了极大的愿,他就是说,假使他念了,要看到他母亲超生,如果他不看到的话,他情愿跪在那里死掉。结果,后来就看到地狱里边有一股清烟上来,一直升到天上。升到天上之后不稀奇,他还看到那个开始的样子是他母亲的样子,后来升到天上去,变天人样子了。他想是不是他母亲,还不敢信,正在怀疑的时候,那个人就喊了他的小名。这个名只有他母亲喊的,其他人不喊的。他才知道,肯定信了,相信了,地藏菩萨把他母亲超度了。那就是说,凡夫要真正发心超度也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是每一个人是不是都能这样子做到?很难。你没有成佛之前,你要度一切众生,度过去的父母,确实有困难的。那么,你要度一切众生,都能够有能力去度他,非自己成佛不可。那就是说,你要利他圆满,非自己要成佛不可。那么,假使成了声闻缘觉,自利是已经有了,可以不受苦了。但是,自利的程度还不圆满。因为最高的是成佛了,那么从自利的圆满也好,从利他的圆满也好,都需要成佛。那么,中间最关键的,为了利他的缘故,为要发心利他,自己能力不够,非要成佛才能够做到。

  所以说,“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个就是说在大乘的最高的这个阶段之间,自利利他是统一起来了。我们一般凡夫,自利就是损他,损人利己。或者,利他,就要牺牲自己。这个自利他利不能协调的,总是要偏一边。总是——你假使说为了革命,为人民解放,那么你牺牲头目脑髓,那就是自己牺牲了。假使你说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自己享受,那是自利倒利了嘛,害了他,损他了。那总做不到自他二利一致,而在佛教的最高准则里边呢,自利利他是一致的。什么原因?本来就没有自他,我们都说过了,“我”,补特伽罗是没有的,这个“我”也是——自也是假的,假安立的,他也是假安立的。既然都是假安立的,当然不会有矛盾。所以说,最高一致的时候,自利利他是一致的,成佛度众生是一个东西,并不是两个东西。

  自利利他在初生不可偏废,真正到了果位上,就是一个东西,自利决定利他,利他也决定自利。而且在发心的时候,很多人就害怕做事情。我们在《广论》里边有这么一段,当然我现在不一定翻得到了,总是有这么一段的,我以前看到过。在利他当中把自己劳累得不得了,却是成就最大的自利。因为我们说声闻乘、菩萨乘跟金刚乘,三乘的成佛的方式不同。根本乘是直接地对治烦恼,一个个地修对治法。而菩萨乘,波罗蜜乘,就是在利他中忘了自己。

  我们说最大的烦恼就是我执大魔,我执大魔你要认识它,前面讲过,从贪瞋里边去认识,“我”,我执无明是埋在里边的。你说,“你有我执”,“我啥哪里有我执了?”哪个人骂他一顿,他就我执就现出来了。那么,这个我执就是在烦恼里边,埋在里边。所以说,断的时候,把烦恼断了,最后断掉我执,这是根本乘的,把我去掉了,补特伽罗的无我。那么,波罗蜜乘,他却是一心地利他,在利他当中把我忘记掉了,最后,更快地能够消灭我执。因为本身就把我就舍到一边去了,那把它消灭就很快了。金刚乘,那是更特殊的一种方法,以毒攻毒的方法,那就更快。那么,这三种对治烦恼都是方式不同,但是一个快一个。所以说,不要以为做了很多的事情,辛苦得很,好象是我没有学到东西,好象吃亏了,一点也不吃亏,便宜了。这个《广论》里边有这一段的,但是,我当然,现在是不一定马上翻出来了。但是,大家看过《广论》的,就会回忆到这个。所以说,“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个在最高原则上是一致的。在发心的时候,但是我们要利他,从利他下手。如果为自利要成佛,绝对成不了佛。应从利他的这个愿要去成佛,那才是踏实的。所以说,真正要成佛的菩提心,从利益一切众生下手。

  下边就是说有二十二个比喻来说明这个菩提心。菩提心是一个心,我们这里泛泛地说,为一切众生的——救度一切众生牺牲自己。但是,他的功德,从多方面去观察,也从初地到十地的深度,慢慢的深度来看,他有二十二个喻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二十二喻,今天是念一道,时间是差不多了,不能详细讲了。

  “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金刚山药善,如意日美音。”这个我们念《五字真言》天天念的,我肯定知道,我们《五字真言》讲过一道,这个二十二喻也讲过一道。但是,可能大家念的,“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是“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金刚山药善”这个背得很熟,什么东西不管了。这个还是要对文入观,念的时候心里要思惟它的道理。有的人他念熟了之后,就念得飞快,人家新来的跟不上也不管他的,“我要,念慢了我不舒服,赶快念完了好去休息去。念什么东西,管他什么东西,念好就是算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功德的,这样念了没啥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很深,如果念起来,就是慢慢念,都还要想不周。

  “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金刚山药善,如意日美音,王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乐闻声河云。”这是二十二个喻。大概的把它分配一下是这样子。

  “地金月火”这四个功德,表示四个功德是初地菩萨的,修施波罗蜜多的。“地”就是说平等心,大地,管你是金藏也好,屎尿也好,干净的、脏的、什么的、高的、低的、一切都负担。平等心,这是初地菩萨的。那么,这个金子,要百炼成金,要经过磨炼的,没有磨炼,不经过一些违缘的锻炼,你说要成金,不可能。月亮是悲心。慧,火是智慧了。这四个喻是初地的菩提心,初地菩萨的。

  “大藏宝源”是二地菩萨的。

  “瀛”是大海,是三地菩萨,修忍波罗蜜多,要容纳一切,是大海的比喻。

  “金刚”,四地菩萨的,是精进,金刚能摧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精进,要努力之后,一切障都能克服,那是讲精进波罗蜜圆满了。

  “山”,是须弥山,八风吹不动的,那是禅定波罗蜜多,禅定是不动的。

  “药”是第六地的般若波罗蜜多。我们说阿伽陀药能治一切病,般若能治一切烦恼,人,人我执,法执都可以用般若的空性把它去掉。

  “善”,善知识,那就是七地的方便。

  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二地是,持戒波罗蜜多圆满;三地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地是禅定;第六是般若;第七地是方便。

  第八地是愿,如意宝珠,“如意”就是如意宝珠,满一切众生愿,到八地菩萨能满一切众生愿。

  九地,“方便愿力智”——力波罗蜜多,产生极大力量,就像太阳一样,一切无明暗都能照破,九地的那个菩提心就是以太阳来比喻。

  十地以上的那就多了。“美音”、“王”,王是一切自在。“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无尽地流水。“乐闻声”,好听的声音。“河”, 还有“云”。这个一些都是十地以上的菩提心。如果照我们的《五字真言》说,“凡超九地智,则为住佛地”,第十地就是佛地。照一般的说,十地以上,等觉、妙觉,还有两个。那么,这个就是说十地以上的,就有那么多的比喻。

  这个二十二个喻分这么地的高低来讲它的这个功德、作用,那么今天就把名字念一道,明天我们把这个解释一下。解释一下,我讲的主要是依据《现观》的,《现观庄严论》的,可能跟这些有点不一样。有不一样呢,没有什么出入,《现观》也是海公上师学法成就的一部书,他的这些注解都是根据《现观》来的。因为海公上师智慧大,他可以一个法说几十个样子。那我们以根源,以最基源的来处——《现观》来讲,好象是踏实一些。那海公上师的智慧,他可以发挥,我们发挥不了,还是依据《现观》来讲,好象比较根本一些。那么,明天我们讲的时候,主要是根据《现观》的。那么,是不是不一样?是一样,但是发挥的时候,可以从各方面发挥。有些是会得通的,有些是根本完全一样的,明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六讲

  昨天我们讲了大乘上士道的修菩提心。一般说,菩提心修法是两种。一种是根据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是七重因果的修法,那么推上去就无著菩萨的;另外一个是寂天论师的,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的修法。一个就是说,在这个海公上师的笔记里边,修七重菩提心的那个修法是无著菩萨的广行派,那么这个自他相换的是深观派了。那么根据昂旺堪布的说法,自他相换的不属于两派的,是属于大力行派,另外一个派。那么,这些我们说过就算了。

  那么,昨天有人提了一个问题,这几个“舍”搞不清楚。那么,我们学过《五蕴》、 《百法》呢,两个舍都学过了。一个是受舍,在受心所里边有五种受了,苦乐忧喜舍,这个不苦不乐的舍,那就是舍受,这也很容易。还有行舍,不沉不掉,离开了这个平等持心的,那个就是行舍,是心所法之一,善心所十一个里边的一个。无量舍,就是修四无量,缘无量的有情,对他们离开贪瞋亲疏的想就是平等舍心。那么,另外还有一种,一般不讲的,不是修的,那是叫不观察舍,对一切法没有自他的分别,是不去分别的那个舍。那么,你不去分别它,好的坏的都不去管它,那就是说这也是舍,也是平等的舍。但是,这个无分别舍,不是修行用的,那么,这个一般就不说。

  那么,昨天我们讲的是菩提心。菩提心,它讲的是,大般若,空性是母,菩提心是父,这样子,能够诸佛佛子就生。那么,大般若我们说过的,声闻缘觉也是靠这个空性的慧能够成果的。那么,佛菩萨也是靠这个空性慧,差别之点就在菩提心有没有生起。单是出离心的,那就是声闻缘觉;有菩提心的,就是菩萨、佛。这个重点就是菩提心有没有。

  这个菩提心里边,我们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有两个要素:一个要求利他,一个要求菩提。在这个里边,就是“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是《大乘庄严经论》里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圆满地把利他跟求菩提的两个,统一地把它都说出来了,全面地说了。“发心利他故”,发心的时候我们是为了利他。那么,为了利他,必须我们要能力要最大才能救,利他。所以说,要利他的圆满,必须要自成菩提,自己要成菩提。那么,这是从利他方面说要求菩提,因为要求利他,所以要求菩提。就自利方面说,如果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在自利来说,还没有彻底地证到法身。那么,自利还不圆满。要自利圆满的话,那还得要求菩提。所以说,求菩提是要自利利他都达到圆满的境界,非要成佛的菩提不可。所以说,这两个是统一的。因为要发心要利他,决定要求菩提;那么,自己要自利圆满,也得要求菩提。那么,这个利他跟菩提两个是统一起来了。

  下边就是说在这个,《现观庄严论》里边,把这个菩提心分了二十二个喻。这个,我们就大概地把它讲一下。“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先说这个“地金月火”,这四个菩提心是属于初地的。

  什么叫“地”?我们说是大地。大地什么东西都负担,你什么东西摆在那里,它都给担起这个担子来,把你承住。那么,这个里边,一切好的、坏的,好的——珍珠宝贝、金银、琉璃;坏的——大小便、一切脏的脏东西。地是无分别心,都给你拿住,不给你丢下去。这个就是“地”,那就是说我们菩萨发心,要对一切众生,不管是好的、坏的,都要度他成佛,不舍一个众生。修四无量的时候,我们说是缘无量众生,但是这个无量还是有范围的。发菩提心,那就是要把所有的众生,法界一个众生也不漏地全部要把他度出去。这个是无量的慈,无量的悲跟大悲的一个区别之点。大悲就是一个众生也不漏的要把他度完。

  所以说,地就是平等发心,不管你众生是怨的、亲的、好的、坏的,乃至地狱十恶不赦的众生都要发愿平等地把他们度,度脱。那么,好象大地一样,不简择的,什么东西放在地上,它都给你承住,都给你拿到了,不给你舍掉。这是心要跟地一样,是菩提心的一方面,一个侧面的功德。那么,我们要成就菩提心,也要把这个功德养成功,心要跟地一样。

  第二是“金”,我们说金子从矿里开出来,要炼,经过锤炼之后才能成纯金,否则就是夹了矿石的,不是真的金,那就是不能用的。那么,在炼金的时候,千锤百炼,要打的。那么,我们菩萨修这个菩萨行,也要经过各式各样的违缘来锻炼。你只是顺缘的话,没有经过千锤百打的话,这个纯金是炼不出来的。所以,行菩萨道,要难行苦行,要求像炼金子一样地经过锻炼,然后才真的成金,这个菩提心才能够圆满。

  “月”,“月”是悲心。印度的一种刑罚,是叫罪人——印度是很热的。我们不是讲过的吗,在热带地方,有个年轻女人她去晒日光浴,晒太阳,结果晒死了。那就是说这个太阳光里有毒,太热的地方,太阳光有毒的。我们在澳洲的时候,他们说太阳也不能晒的。因为澳洲,他们说天空有个洞,日光从这个洞里射过来有毒,晒了要生皮肤癌什么东西,我还不知道。反正他们都很注意,不直接晒太阳的。那么,它印度有个刑罚,它就是说叫罪人就在当午心的太阳里晒。那晒得受得了的,熬到晚上月亮出来了,清凉了,得救了。如果受不了的,就晒死了。这个是一种刑。月亮一出来,就是表示悲心,太阳光的火,这个毒焰消失,月亮来了。那个罪人能够晒到看到月亮现了之后,心里放下了,死不了了。这是悲心——救苦。那么,这个菩提心,也是要救苦,好象清凉的月一样,可以救苦难。

  “如地金月火”,“火”,是智慧的火,薪就是柴了,烦恼好象是薪,是柴禾,智慧的火一烧,把烦恼都烧完,那就是断烦恼了。以智慧的火断烦恼,就像火一样,把烦恼烧得干干净净。这是初地的菩萨他的菩提心有这几个功能。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那就是说平等舍,不管是哪一个人跟你要东西,都得给。

  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他是一个大国王的太子。因为他的父亲财产多,他所以尽量地布施,人家叫他一个外号叫“好施太子”。邻国一个国王,他很羡慕他们(好施太子)国家的富有,想侵略它,但是不敢侵略。因为他们国家里边有一个大白象,这个白象很厉害,等于现在的国防武器,最厉害的国防武器,你去打他是打不赢的。那么那个国家里边一个奸臣就献计说,“你要攻打他,先要把这个大象取过来。”他说,“这个是人家国防的最厉害的武器,怎么取得过来?”他(奸臣)说:“有办法。”他就派几个婆罗门跑到他的太子那里去,说:“好施太子,大家说你好布施的。但是我想你也不见得吧?你一切都会施,恐怕你做不到呢。”太子说,“我是好施的,一切东西只要我有,都能舍。”结果说了半天,他们就吞吞吐吐地说了,“你真的要做好施太子的话,那我一个东西说出来,看你是不是能布施。”他说:“你只要说出来,我一定布施。”“真的布施?”“真的。”“不能赖!”“不赖!”“我要你们那个象。”“哎呀,”他这个太子说:“这个象不是我的,是国王的,这个不好。”“你不是说了,布施嘛?国王的财产就是有你的份。你赖,你这个太子,靠不住,我知道你靠不住。你说好施是说大话,你‘好施太子’,你结果还是舍不得。”他这么一说,把太子激动了,“好好,施给你。”就带他们到象的库里去,把象牵出来了,就给他们带走了。这个看象的那个人看到太子来了又不敢违抗,但是他很着急:这么一个国防的大武器给人拿走了,那不是这个国家有危险性了。赶快去报告国王。

  国王知道之后,大臣,大家都很愤怒。有的么,“要处死”;有的么,要怎么怎么。后来国王想了半天,毕竟这个太子么过去也没有做什么坏事,人是很好的。处死也不必,就把他流放到远地去就完了。那么太子也无所谓,他地位有没有都无所谓,他就带了他的妃子,两个孩子,就跑到远地山上去过了。到山上去过,那个时候他也过得很快乐了,跟那个禽兽、鸟雀,对他们都是很友好。

  但是,在那个附近有一个婆罗门,他是十八丑。这个十八丑的婆罗门却怪了,他一个女人却是非常漂亮,又年轻。因为他这个婆罗门家里穷,每天这个年轻的女人要给他打水,到山上打了水给他背回去。那么,那些一些年轻的男的就看了这个女人天天背水,就说了,“你长得那么好,那么辛苦的活儿你天天干,好象太过不去了。你这个婆罗门心太不好了,你赶快要叫他想办法,叫人给你代替了,你自己不要做了。”那么,这个话传给婆罗门听到,他就感到也不大好。他就想办法找两个人来给他服务。那么,他就想了半天,他想到好施太子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的,把他要得来,叫他背水好了。

  那么,他就去跑到那里跟太子说了。他说:“你是好施太子,我现在跟你要个东西呀,你舍不舍得?”太子说:“你只要说得出来,就一定舍。”说了半天,他说:“我要你那个孩子。”太子一听到孩子,说,“这个……,他母亲还没回来,我要问问。”他说:“你这个就是赖了,你就不想施了。”“好好。”太子说:“你要施就施吧。”就把那个孩子交给他,孩子不肯走。不肯走么,他就拿个鞭子交给婆罗门,对他说:“你把孩子的手拉着,他不走么,你鞭。”那么,孩子一看到他父亲拿鞭子给他,只好走了。才一走掉,他的母亲回来了。哎呀,她的孩子走了,她说:“你怎么不跟我讲一下呢?”她的母亲很伤心,她就发了三个愿。一个就是说,这个孩子去,最好不要他受苦;第二个,希望她的孩子能够见到他的祖父——就是见到国王,很快见到国王;最后,第三个愿,她说,“我们流放了好多年了,最好好回去了。”三个愿一发,这个样子也就算了。

  那么这时候,这个婆罗门,把那个孩子拿回去了。本来要他们做苦活儿的,后来他的那些邻居朋友一看,“哎呀,你这两个孩子,你叫他们做苦活儿。长得那么好的孩子,你把他们卖掉,你买几十个奴隶还有多的。何必叫他们做呢?你把他们做瘦了,他卖不出价了。你赶快不要他干活儿,把他们吃得好好的,长得胖胖的,你可以把他们卖掉。”那么,这是一个愿,他们的母亲发的愿——不受苦,果然。只要是真正发了好心的,或者是菩提心的人,他的愿都会满。那么,他们就不受苦了。吃得又好,婆罗门就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目的是养胖好卖钱。那么,吃得很好,吃好了之后,看到长胖了,要去卖了。

  卖的时候,他自己骑了一个小的毛驴子,把两个孩子拿个绳子牵起走。还没有走两步,人家看了,“你牵着那个孩子干啥?”他说:“我要去卖。”“你个笨蛋!你把孩子在路上牵起走,你自己坐马上。这个孩子牵瘦了,你还卖得出钱吗?你赶快要下来,把孩子坐在马上,你自己走。”(笑)“好好”,他想想:对,那孩子要把他们长得好一点,卖得出高价。那么,就把自己下来,把孩子坐在上边牵起走,一路走一路卖,开价的人越开越高。他想这个价钱越来越高,“这个农村边区卖了有那么高价,我到城市里更高。”那么,一路走,价钱越开越高越开越高。

  最后开到京城去了。开到京城里边,京城是最豪华的地方,当然价钱更高。他大声叫卖。这时候,跑到王宫门口,王宫附近了,国王听到外边大声地喊。“喊什么?”就派人去看。回禀说:“有一个婆罗门在卖两个孩子,长得非常好。”国王说:“他卖孩子。”——国王正在想他的孙子,他说:“有孩子,跟孙子年纪差不多的,我来买算了。”就把他(孙子)送进来。送进来之后,他就问,国王一看见他的孙子认得到了。那么,他就问:“婆罗门,你这个孩子卖多少钱呢?卖给我算了。”婆罗门说:“你问他自己吧。”就问这个女孩子,“你卖好多钱?”她说:“一千斤金子。”国王就说:“就一千金,就买下来。”这个婆罗门高兴得很,一个女孩子卖一千金,这个男孩子恐怕一万金都不了了。国王又问这个男孩子好多钱,他说,“你问他自己。”国王就问他:“你要值好多钱?”“两分钱。”他说:“你怎么只值两分钱够了呢?”“哎呀”,他孙子说,“女孩子,将来嫁给那些国王,就要做王妃,那当然是价值千金。男孩子有什么用呢?做一点错事情就把他赶出去了,那不值钱的,两分钱已经够了。”这个婆罗门气死了(笑)——只有两分钱卖一个。总算还有女的一千斤金子,也够了,算了。那么,国王却是动了心。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做坏事,只是布施,布施应当是好事,结果把他流放了,想起来有点悔。他就下令啦,把他的孩子(太子)找回来。这样子,不是他夫人三个愿都满了吗?

  在满的中间还有一次穿插的,就是说当孩子去卖的时候,帝释天,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如地金月火”,要磨炼。这个太子把整个国王的财富都舍掉了,把孩子也舍掉了,还有一个女人,夫人没舍掉。帝释天就化成个老人,跑到这个太子那边说,(18B)“好施太子,听说你很好,欢喜布施的。我现在有个困难,你给我解决个办法。”,他说,“你什么困难?”“我年纪大了,没有女人了,没人照顾。你不是有个夫人吗,你夫人能不能给我呢?”太子是好象迟疑一下。帝释天说,“你看你就打疙瘩了,你就是还是舍不得了,不是好施太子,还有一点吝啬心。”结果太子说,“好,好,就舍给你,舍给你。”他的夫人不想走,他说,“你跟他走,跟他走。”那就走了,这个老人把这个夫人牵走了。走了七步,停下来,他说,“这是我考验考验你的,以后布施,夫人就不要布施了。”那么,这样子,就是说这个太子什么都布施完了,这个就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的一个公案。那就是说布施,这就是“如地金月火”。

  第二个,“大藏宝源”。这是第二个,二地的菩萨的菩提心,是戒波罗蜜多圆满。持戒的人,他等于是大的库藏一样,一切财宝充盈。戒是最大的财。我们七圣财里边,只要有戒好了,一切财源都会来。我们念《毗沙门》,有的人他想发财,念《毗沙门》。念《毗沙门》固然能发财,但是你要有戒,《毗沙门》里边最要紧的是戒。你不持戒的话,念了没有用,你持戒的话就行,就有用。那么,持戒,就是真正的大的宝藏,一切功德都从戒里边生的。那么,所以要“大藏”就是指持戒。“宝源”,功德宝源,戒也是一切功德的源头。长江、黄河,开始的时候,一点点小水,但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后流入大海。这个戒也一样,开始你受的三归五戒好象不大,慢慢越来越大,菩萨戒一受的话,那最后成佛,一直流到无穷。这个“宝源”,宝贝的源头就是戒。那么这个“大藏”跟“宝源”都是说戒的。

  第三个是“瀛”,就是大海,是三地的菩提心,三地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多圆满。要忍辱波罗蜜多圆满,要容纳一切。一切好的,坏的,最挖苦的东西,难受的,不管是人事方面的,或者是客观的环境的,都要能容纳。那么就像大海,大海什么都能容纳。所以说,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多,一切众生都要容纳。那么,就是要心量要跟大海一样,不管你怨的、亲的,都要能够摄受容纳,就是都要度脱他们。那么这是第三地的。

  第四地的,是精进波罗蜜多,“金刚”。“金刚”,我们说金刚钻,最厉害的,能破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就是说,它就是金刚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有精进的力量产生之后,就可以冲破一切困难,不为一切困难所打倒。所以精进的心,一切障碍都会克服。一般的人也有这个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说难、难、难,难什么难呢?你就是不想搞,就是难的。你真的发了心,就是没有难的事情,成佛都还可以成,哪有什么困难?世间上的事情难到哪里去呢?所以说,有的事情强调困难,“我搞不来,搞不来。”是你不想搞,我心里很清楚,你说搞不来,就是你不想搞了,没有什么困难的。

  下面是第五地的菩提心,是禅定波罗蜜多圆满,那么,是须弥山。这个山,须弥山是山王。金刚山,“山”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的这个世间里边,中心的一个是须弥山。这个须弥山,不为一切风所吹动,八风吹不动,那就是修的禅定跟须弥山一样,不为一切所吹动。这是第五地的。

  第六地的,“药”,阿伽陀药是印度的一种药,能治百病,一切病只要吃这个药,都能治好。那么,我们这里,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多圆满,这个阿伽陀药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你能够把一切法空的道理证到之后,一切我们的这个补特伽罗我执,这个法的执,都能够摧破。那么,这两个根本破掉,一切烦恼都破完了。所以说,一切烦恼病都能够把它制服。这是阿伽陀药,是般若波罗蜜多。我记得念般若波罗蜜多不但是证到之后有这个功效,我记得以前,我小的时候,看到一本《心经》感应的书。它就是说,有一个人,他是害病了,这个病,大概是很难治的病,没有办法。结果他就去请教那些佛教里边的大德高僧,碰到一个高僧就叫他念《心经》。他也根器好,念《心经》,念念,念到后来病就没有了,空掉了。

  那么,这是我们书上看到的,实际碰到的,也有一个。这个我在四川的时候,碰到一个中学老师,他是教体育的。他跑到昭觉寺找上师。那么上师当然很忙了,我们先接待他,问他什么事。他说,他跟另外一个理发师,他们一起修气功的,他是气功师。那个理发师偷他的气,他知道他在偷,但是止不住。后来,见了上师,上师跟他说,你念《心经》。他念《心经》念到两三个月,后来过年,他来看上师。当然我们也是先见他,我说,“你怎么样了,念了之后,有没有效?”他说,“好了,念了经,他偷不去了。”后来,这个人也归依三宝了。这个就是说佛教里边的《心经》,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不但是你证到之后能除一切烦恼病,就是你在没有证到之前,只要念,好好地一心专念的话,也能够驱除那些病。那么,这个力量就很强。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功能,是药,相当于阿伽陀药。

  第七个地,是方便,“方便愿力智”,成就方便善巧的一个。就是“善”,善知识。一切方便都从善知识来,所以比方,这个菩提心比方是个善知识。那真善知识了,不是冒充善知识。有些人他自吹自擂地冒充善知识,你跟了他之后,不但是得不到修证,还有上当的可能性。有些他根本不是佛教的善知识,他本身就是气功师,他却是涂了一层佛教的金,他说他是佛教的什么什么功,什么什么东西,他也在到处去招收徒弟,教他的气功,教他的外道法。这个不能称善知识了。真正善知识,是上边印证下来的,可以为人做导师的。那么,这样的善知识碰到之后,一切方便都能得到。而这个方便,主要的还是依戒,不要忘掉这个方便以戒为主。那么,这是七地菩萨方便圆满,方便波罗蜜多。

  第八地,愿,愿波罗蜜多,一切满愿,就是“如意”。“如意”就是,我们知道,是如意宝珠。如意宝珠,我们记载上就是说,只要把这个如意宝珠放在高的幢上边,你好好地跟它求。如果你要求金银财宝,这个金银财宝就像雨一样地下下来。如果你要求衣服,或者是求吃的东西,那个是衣服跟粮食,或者好的点心,乃至于水果之类,都像雨一般地下下来,满你的要求。这个是“有求必应”,就是这个话。所以说,八地菩萨的愿波罗蜜多圆满就像如意宝珠一样,一切善的愿都能满,恶愿不能满的。你说恶愿,你说一个抢劫犯,他说,“我今天要去抢劫了,要求能抢一亿的钞票,你给我满愿。”这个不会。这是第八地。

  九,是“日”。这个第九地,“方便愿力智”的力,力波罗蜜多圆满,这个力量极大。大得怎么样?就是跟太阳一样。太阳能除一切黑暗,我们说最大的光明,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世界上,是太阳。你再什么灯什么灯,现在发明的什么灯,再大的灯,不要说跟太阳比,太阳出来之后,你这个灯就看到没有什么光了。晚上我们看这个灯很亮,但是,跟太阳光一比的话,它好象就不亮了。那就是最大的光明是太阳,破暗的力量最强的,太阳。那么,这个“方便愿力智”,这个力波罗蜜多圆满的九地菩萨,他智慧的太阳的力量,能除一切无明的暗。所以,以这个太阳来比喻。

  那个第十地的,就多了,很多都是十地以上的,十地到佛地了。下边,都是不分开说了。我们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里边说,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根本不能思惟了,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想象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这个菩萨,还是八地菩萨,还是佛?我们就搞不清楚了,因为八地菩萨跟佛的功德在我们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九地十地,那更不要说了。

  “美音”,就是说,依四无碍辩的说法,那么,人家听了是很欢喜听,极乐意听这个殊妙的好的声音。以四无碍辩说法,就像美音一样,人家欢喜听。我们康萨仁波卿,他说法,“韵音语王”,就是说他修韵音天女成就的,他说法的时候,声音是好象是非常有韵音一样,就是非常乐闻,大家听了都欢喜听。这个是哪个说的?这海公上师他自己倒没有这么说,他去过两次,第一次去,跟永光法师他们六个戒兄弟一起去求法的。第二次回来建了近慈寺之后,就专门自己再去求法,又带了个大弟子,就是照通师,去专门学这个念诵的,他主攻是念诵。后来照通师回来之后就说了,他说,听这个康萨仁波卿说法的话,就像听音乐一样的,非常入耳,非常之有吸引力,听了之后非常欢喜。那么,这个就是说美音。那么,是美音。

  下边是“王”。这个“王”,我们说是自在。世间上的王,只要一句话好了,什么东西都要听他的。那么,一国能够最自在的就是王。那么,这个,十地波罗蜜,十地的菩萨说法的时候,自在,好象王一样,于法自在,法王就是于法自在。这是“王”。

  “库藏”,那个“库藏”就大了,这是十地菩萨以上的库藏,整个的法身里边的宝库,真如的宝藏,全体大用,全部发挥出来了,这个库藏。

  “大路”,是三乘就是会归一乘,成佛的大路,一切三乘的行者都走上这条成佛的大路,在《法华经》的最后就是会归大乘。

  “乘骑”,这个是,我们说转轮圣王他有一个宝,骏马宝。骏马宝骑了之后,他行动非常快。十地菩萨以上的人,他也是,等于说他教化众生可以像转轮圣王骑这个骏马宝一样,速度很快,到处受化。

  最后,是“乘骑流无尽”。“流无尽”,就是一条河,这个水的源头流不尽的,那是比方是悲心。悲心度众生他是没有一个完的,不会说到某个程度为止就不度了,他悲心就到此为止,没有。以悲心度众生,他的法流,说的法无渊,无量无边,无尽的。

  那么,下面一个,“乐闻声”。前面说“美音”,这里“乐闻声”,是不是同样的?不一样。这个“乐闻声”,他的说法用四悉檀说法。前面是四无碍辩,这是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以这个四悉檀来契机契理地对众生说教,就是“乐闻声”,这个声音听了非常欢喜,要听。前面“美音”,不过听了好听;这个“乐闻声”呢,你不说我还要听,就是众生有这个要求要听这个声音。

  “乐闻声河云”,“河”,他有两个解释。一个说,就是说佛的说法随众生的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条大河,它经过山脉,经过平原,这弯弯曲曲,哪里有下流,可以流的地方,它就往下流,哪里有山挡住,它就转弯往这边流。他就是说,随了众生根机,你这里哪里该度的,他就说这个法,那里该度的,又说那个法。这是无量无边的,跟河循了这个河道走一样,没有一个死板板,笔直地走,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种说法。另一个说法,就是说法的意乐心、利他的心没有终止的。那就是说,他要度众生的心、利乐众生说法的心没有一个完的,就是这个河一样的,永远流下去。

  最后,“云”,法云遍布,利益一切众生。

  那么,二十二个喻,大概是这样子说了,当然有的地方讲得更深一点,像《现观》里边,有的地方讲得我们连文字都不好懂。那么,开始初学,就不一定要你去钻那些了,把这个主要的意思抓住就对了。

  “二十二种等”,这是分了二十二个喻,有深浅广狭的不同,根据每一个地一层层上去,每一个地有个它的特征。那我们说,布施波罗蜜多初地圆满,是不是二地没有布施波罗蜜多?是不是初地没有持戒波罗蜜多?都有。但是,真正圆满的,就在那个地,就是这个:初地是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二地,当然布施——持戒圆满了,戒也圆满了。而初地戒还是有的,仅仅没有圆满而已。

  这个下边就是说,“赞发心性相,余处复广明”。在这个《现观》里边,以这二十二个喻赞叹这个发心利他的那些功德了,性相,它的功德。这个,其余的地方更广地来讲说的,也有,那么这个慢慢地以后学教的时候去看了。

  下边就是说成佛的时间。“行假无三世,一多大小平。”“行”,在海公上师的书里边是不相应行,因为这个时间、空间在我们的《百法》里边属于不相应行的。所以说,不相应行的这个时间是假安立的。我们说分位假立,分位安立的嘛,在这个不相应行是根据心王、心所、跟识这三个法,它的分位安立,都是假的,没有实体的。那么,行是假的。实际上,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假的。所以说,它既然是假的,哪有三世呢——过去、未来、现在。

  我们以前开始学经的时候,都有这个怀疑:佛能够知三世的事情,过去心能知道,现在的事情能知道,未来的能知道。现在的、过去的知道,这个没怀疑,可以;未来的怎么知道呢?还没出来你怎么知道呢?“行假无三世”,根本是假的,当然会知道——根本没一个未来。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是说时间都是假安立的。《法华经》里也有,佛说法说了五十劫,他就是感到只有半天功夫一样。那就是说,半天跟五十劫不能划等号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就划了等号,就是半天。

  在空间说,“一多大小平”,一也好,多也好,大也好,小也好,都是空间的问题,都是平等的。这以我们的凡夫的心量又接受不了,怎么大的小的是一样的呢?那我去买苹果,买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价钱一样的,都给你多少钱,你给不给?不给的。那么,一多大小不平了,那是凡夫的执着。真正我们把心证到空性之后,哪有什么大小呢?连空间时间的概念都没有,打破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时还有什么大小呢?都没有了。所以说,在真正佛的境界里边,芥子可以纳须弥,这个芥子一点点大,须弥山可以摆进去。“住微尘里转大*轮”,住在一个微尘里边,可以转*轮,一个大的法会就在里边开了。这个东西都是一多大小平的实际的一些例子,理论上说,当然空性里边没有大小,实际上也是有它的境界。境界很多,我们凡夫就没有这个境界。只要证了空性的菩萨,都可以大大小小地,可以出现这些境界的。

  “悲圆菩提满,发心佛即成。”这个里边就是说,“行假无三世,一多大小平”这个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在空性里边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说成佛到底是多少时间?那也是假安立的。你对一般的众生来说,这个,海公上师说是对骄慢的众生说,要三大阿僧祗劫,也就是说你要发长远心,不要说成佛以效益的心,马上就成了。你要成佛,你得三大阿僧祗劫修难行苦行,这个才能成得了。那么,要发长远心。但是对那些看到三大阿僧祗劫成佛就吓都吓倒了,还要那么多长的时间,干脆不要修了。对这些人,你跟他说即身成佛,你不要说成佛那么慢,“你好好地修,即身就可以成就。”

  那么,密宗里边即身成就的例子很多。我们在密宗里边,他们藏地一些大德高僧,他就是临终的时候——我们现在有的大德高僧,临终火化之后,有一些舍利子,“了不得了!”藏地他们怎么样?他们是临终的时候,他这个身体就完全化成光明,融入空中去了,什么都不留下来。最好的是什么不留;差一点的,留一些指甲,头发;再小一点的,他的身体缩小,缩到一尺多高。这个,我们说拉萨有个居士,他就告诉我,他说,这个他看得很多。藏地,他圆寂之后,一切好的东西都散到空间去了,还留下一点点,这么高。他说,这么高还不稀奇,你去敲敲,“咚咚咚”,跟金属一样,不是血肉之体了。这都是修行的成就之后,他就是有这些奇迹出现了。

  那么,就是说成佛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对有些人说,要三大阿僧祗劫。对有些人说,善根充分的即身成就。我们在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里边,就说,由于他红教白教说他们成佛快,黄教更快,最快的三个半月就成佛。但是,你要看你什么根器,要根据什么的条件的,你菩提心你发起了,止观双运得到了,什么功德有了。然后把最高的法给你,叫你三个半月就成佛是可能的。但是,你不是那个料,你不要说三个半月,三年半载,三十半年,乃至三世,几世都还不一定成功。那就是看你什么根器。最快的,黄教是三个半月就成佛。所以说,成佛的时间不是根据时间来安立的。

  那么,到底成佛是怎么样成?“悲圆菩提满,发心佛即成。”你只要悲心圆满了,菩提心圆满了,这个条件就够了,就成佛了。你什么时候悲心满了,什么时候菩提心满了,你就什么时候成佛。你如果三大阿僧祗劫才满的话,三大阿僧祗劫成佛。如果你即身满了,即身就成佛。这是看具体的条件,跟悲心、跟菩提心。所以这个悲心很重要,菩提心固然是佛的种子,而悲心却还是很重要的,菩提心没有,悲心是生不起的。“发心佛即成”,那是说因赅果海了,发心跟成佛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在凡夫看,是时间隔得很长,或者三大阿僧祗劫,或者是即身成。但是,从胜义谛看,从空性里边看,根本时间是假的,发心就是成佛。只要你发心了,真恳地发心,那就是成佛就在这里。那么,我们念《五字真言》的时候,用五种发心来讲这个问题,也可以用。那么,这个讲法都可以说的。反正从这个空性里边说,那是什么都是,因果本来都是假安立的。

  “发心证果二无别”,就是说圆顿的菩提心发起来之后,因果就不二。那么,这个发心就是证果,但是你这个发心是不是很容易呢?发心难的,发心不是好容易的。这两句话,是《华严经》里边的一句文。那么下边是宗大师的补充。 《华严经》里边,在《贤首品》里边有这句话,“发心证果二无别”,发心证果两个是没有差别的,发心就成佛。但是,发心却不是那么容易。不要说成佛很快,我一发心就来了,你能发心你发发看。这个发心也不是很好发的。那么这个发心是不是难发呢?宗大师又补充一下,“发心非难”,你发一次心,就不难,并不难。“难常继”!要把这个心发了之后,不改掉,不退掉,永远地把它发下去,这个才难。

  那么,常要发心,常继是很难,难就是做不到了吗?也不一定。“常继方便应当说”。那么,常继,不断地发下去的有没有方便?有方便,那么就要说这个方便。说了方便之后,常继方便有了,发心也不难。发心不难,成佛也不难,所以说,无方便则远,方便善巧生22。这个《现观》里边说,没有方便善巧的人,成佛是难得很;有方便善巧的,并不难,时间也很短。这个就是看你有没有方便善巧了。所以说,这个成佛的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说法。

  那么,什么叫方便善巧?下边就介绍这个修菩提心的方便,有两种。一种是阿底峡尊者,也就是说推溯到无著菩萨的那一个系统的。阿底峡尊者是集大成,他里边根据,什么?根据的有月称论师的《四百论》的解释,根据大德月的《弟子疏》,这些都是有名的书,还有莲花戒的《修次》,等等。这些都是大德的修行的书,根据他们的教授,阿底峡尊者就传了、教了这个七重因果的观想法,由修这个七重因果产生菩提心,修起菩提心来。

  那么,另外一个传承,就是寂天论师的,他是根据其他的,《华严经》、龙树菩萨的《宝鬘论》,根据那些依据,他用自他相换的办法来修这个菩提心。自他相换就快。我们现在把这个五蕴身执为自己,其他的五蕴身是你、他。现在他就是说,把这个执持自己的五蕴的放开,执持他,把人家的东西,把人家这个五蕴都算我。那么,这个换一下子,这个你生菩提心就快了。那么,快是快,力量也大。但是,就是缺一个支分。他就是说,我们说,前面讲过,要生起菩提心来的方便,一个是利他,求利他的心,一个是求菩提的心。在七重因果里边,前面六层求利他的心,最后一个,菩提心,求菩提的心,全的,完整的。而自他相换里边只有一个求利他的心,少一个菩提心,求菩提心的心没有。那么,就是支分少一点。

  所以说,在昂旺堪布的这个教授里边,他就是说宗大师的教授,讲的时候两重因果都讲,那么,在《广论》里边都讲的,两重因果:一个是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而宗大师把他们两个讲的时候分开讲,修的时候合起修。合起修,七重因果里边,要前面要加个舍心,平等舍心。没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是修不起来的。所以说,在这个帕绷喀仁波卿,他就是说七重因果应当说要八重因果,就是说在这个知母之前还有一个平等舍心。这个平等舍心的基础有了之后,才能够知母、念恩、报恩修得上去。那么,这个就是说修的利他心。利他心的重点,又是增上心,把这个担子自己担起来。看了那么苦,你不关你的事,也没有用。你只要救苦的担子我自己担起来,这个是达到最高的顶了。那么,这是求利他心,然后,最后菩提心就是求菩提的心。

  那么宗大师就把他们两个方式,两种观想合起来。合起来就是说这个用自他相换的办法是快,而且厉害,力量大。而七重因果,是完整。一个是完整,一个是快速,猛利,那么把两个合拢来,那就是又完整又快速又猛利,最好的修法。宗大师就把这个七重因果的跟那个自他相换的合起来,十一个层次。那么,从平等舍心起,一直到增上心、菩提心,中间慈心悲心,他就把自他相换的两个代进去了,自他相换的五条,这两个生出来的慈心悲心更厉害更快。那么,这样子,完整的修法,昂旺堪布的《略论释》介绍了。这里就教授,还没有修法,就是把两个分开讲。(19A)两个分开讲,又讲了重点,讲了一个完整的七重菩提心的修法,七重因果的修法。

  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看七重因果。哪七重呢?第一个是修平等舍心,在前面讲过,我们一开始就是平等舍心。修平等舍心这是,在这个七重因果里边一个基础,没有它的话,这七重因果是修不起的。所以说,帕绷喀仁波卿就把这个也加进去了,八重因果。他说,现在的人说,因为过去平等舍心的基础人家容易得到了,现在的众生根机呢,这个没有是很困难的,要应当是八重因果,所以加上平等舍心,加进去。那么,这里就加了前头。

  乙二 正观

  丙一 知母

  决定尽法界之有情,无一非三世之父母。

  颂 恒发意观想 日夜各三次 信六道九有 恒河沙众生

  尽法界有情 皆过现父母 以长劫轮回 当知如演剧

  又现生活我 衣食等增上 毒蛇诸恶人 于我不相违

  为作解脱因 贤圣知识等 一切恶有情 及诸仇怨类

  悲田六道众 能长菩提因 成佛之父母 亦一切有情

  下边是知母、念恩、报恩。决定一切的法界的有情没有一个非三世的父母,就是说一切法界的有情,它中间没有一个人不是我的父母。三世父母,也说得宽了,实际上过去无始以来都做过我的父母。这个我们上次不是讲的时候,三个决定,一切法界众生中,要求他一个没有当过我父母的人呢,没有,就是每一个都当过我父母。这个心要肯定下来。那么,这个心肯定下来的前提呢,先要有平等舍心。如果没有平等舍心的话,怨的怨,亲的亲,那把一切众生都当自己父母看,母亲看,做不到。那怨的人总看到有一个不舒服的感觉,不会当他母亲。那么,所以前面要修平等舍心,修好之后才能修知母。

  “恒发意观想,日夜各三次。”每天早晚各三次地修,发意,就是观想了。修什么?就是观下边的了。要相信,这个胜解心,胜解心就是——不是说过算数了,就是肯定决定如此,不能转移的。

  “信六道九有,恒河沙众生,尽法界有情,皆过现父母。”“六道”大家都知道,就是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九有”,就是三界九地。什么叫有?我们说一切有情的生死,有因有果,生死相续,都是有因有果的。那么,外道,就执着色界,无色界生上去之后就认为解脱了。佛教,佛呢,就是说,这三界的九个地,管你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也是有,都是属于有的,九个有。那没有解脱,这个名字就否定他们解脱的这个错误的想法,所以叫九有。我们要每天早晚各三次地要去观想,要决定相信这六道九有,所有的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尽法界的有情,就是说所有的法界的,三界、六道、各式各样的有情,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过去的、现在的父母,不一定是未来,都在过去或者现在做过我父母的。那么,做过父母,是怎样子的情况之下呢?

  “以长劫轮回,当知如演剧。”因为时间很长,在轮回里边,我们现在记不到了。在长劫的轮回之中,好象作戏一样的,这一出戏她做他的母亲,那一出戏,他又做她的父亲,这样子演戏一样。那是说,过去的都是做过我父母的。

  “又现生活我”,现在的生活我的人,除了父母之外,其他的有情,社会上的一些人呢——“衣食等增上”,对我也都是有恩的。我们生下来固然靠父母养育,教育,养大,但是社会上的人,要是没有农民,不种米的话,单靠父母,他拿钱去买米,哪里去买呢?社会上的人,要是工人不织布,不生产那些用品,我们用的温水瓶哪里来呢?电灯泡又哪里去买呢?所以说,社会上一些生产的,跟我们生活上都有,吃的、用的、穿的,对我们增上的,都是有恩的人。

  不但是这些对我们有恩的要感谢他,“毒蛇诸恶人,于我不相违。”就是那些毒蛇,最坏的那些人,要害人的人——它本来是毒蛇,要咬死人的,那些坏的人要杀人的,要害人的,他现在没有咬你,没有害你,也就是对我们有恩了。

  “为作解脱因,贤圣知识等。”那些为我们,教我们解脱的,那些贤圣的善知识佛菩萨等等,都是对我们有大恩的。

  乃至“一切恶有情”,像提婆达多,“及诸仇怨类”,他也使我们产生违缘,使我们赶快地成佛。这个提婆达多,佛说是他的善知识,佛所以能够成佛,要靠提婆达多的力量,为什么?他经常给他捣蛋,他才知道要出离,有这个。否则的话,这个世间没有跟他捣蛋的,感到这个世间还不错,就是不想出离了。所以说一切仇怨恶人,对我们解脱都有好处的。那么,这个观想很不容易啊,我们看到仇人恶人都讨厌,都想避开他,要像佛对提婆达多那样子,那不是一般的根机做得到,但是这个道理要知道。

  再说,“悲田六道众”,一切众生是我们的悲田,是我们悲心去救护他们的地方。那么就是说,《普贤行愿品》也说了:以众生起大悲,以大悲成正等正觉。所以,众生,这个悲田的众生,也是我们成佛的父母。没有众生,我们也成不了佛。所以“悲田六道众”是我们说要救济的,起悲心要救济他们的这个六道众生,也是能够增长我们菩提心的因素。

  乃至说,“成佛之父母,亦一切有情。”真正自己成佛了,我的父母也是有情,佛的父母,净饭王跟摩耶夫人也属于众生。所以说,一切众生都要当父母地看,从各方面的侧面去观察,要从这个颂里边这样地观察了,才能够把这个心坚定下来,乃至不丢一个的都是父母。包括毒蛇、恶人、害人的人、地狱、饿鬼、畜生等等,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这样子看的话,那就是先要有平等心,先平等心没有的话,你这个心就观不起来。

  丙二 念恩

  应观无尽悲流。

  颂 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 随子生忧喜 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 恩念正等齐 纵使两肩负 何能报万一

  那么,这个心观起之后,再进一层,观恩。既然是我的父母的话,对我们都有恩,那么就要念他的恩。“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在我们这个,《五字真言》天天念,一天念三座,念了之后见不见效,就问你们自己怎么念的。如果念得好的话,痛哭流涕,有人就这样子的,有些是这样的人,写信告诉我。但是,有的人也照样念了之后,心里毫不感动,甚至于念好之后就跟人家吵架去了,你心里对众生的悲半点都没有生起来。那这个念经是效果极差。

  “父母生养教”,念恩。现世父母,父母对我有什么恩呢?要思考一下。父母生下来,大恩。你想母亲十月怀胎多麻烦呢,现在很多的母亲就不要胎了,打掉了。如果你的母亲把你打掉了,你怎么生到现在呢?她没有给你打掉,那就是生下你来就是大恩了。生下来还不是完了,还要养了,还要教了。有的说我是老师教的。老师教?他白教你的?你父母花钱才教你的,不花钱他怎么教你呢?所以说,“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她的悲心就大河一样,没有完的。这个我们希望你们没有听到的去听一听,《母爱》这个磁带。她这个母亲为了要培养个孩子,把自己什么钱都花完了,当也当完了,家产搞完了,结果没有办法就卖血。卖血卖多了,身体衰掉了,结果摔了一跤,成了个不治之症,病下来了。但是,她看到她孩子在念书,还是高兴。这个情况呢,这个磁带去听一听,就知道母亲的恩。

  “随子生忧喜,慈爱过己身。”母亲她自己再苦,只要看到孩子在笑、高兴,她就高兴,孩子不高兴、发脾气,她就心里愁得很。就是怎么尽量想办法,使这个孩子能够高兴起来。“慈爱过己身”,她爱护她的孩子比自己还厉害。这个我们世间上看得多了,只要孩子有病——我们有个亲戚,他一个孩子在医院里看病,好象这个病比较重。她也不信佛,但是她给医生磕头,不断地磕头,叫医生救她一个命,什么丑态她都会做。她在社会上是很有体面的,是一个副市长的夫人。但是,她的孩子害病了,就给医生拼命磕头。这个,她就是——她什么都不顾了,自己的体面,什么都不顾了,只要孩子好了就对了。“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现在的父母如此,那么过去的父母同样。乃至畜生的父母,对它孩子还是爱护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放生的《护生画集》,母鹿跟子鹿两个在走了,猎人一箭射过去,把子鹿(小的鹿)打死、射死了,这个母鹿痛苦得不得了,它也不怕死了,也不逃了,就跑过来舔那个小鹿的伤口,拼命地舔,就怕它死掉。还好,总算还把它救活了,结果呢,猎人也把它自己打死了,它也不管自己了,就是禽兽也是有这个爱子之心。那么现在如此,过去的父母同样如此。“恩念正等齐”,这个恩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书呢,就是说一切父母,包括现在的,过去的,对我们都有大恩。

  “纵使两肩负,何能报万一。”这是出于一个经上的话。佛经里边有一本经,它说,假使有人,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他一辈子从小到老把他父母担在肩上,而不断地供养他,吃的穿的都是好的,拼命地这样子医药等等供养他。这样子一辈子地这样做,还不能报他父母恩的万分之一。这个就是说,父母恩,你这样子报的话,还不到万分之一。那么,不报的人,这样子做,世间上是没有的。那么,世间上的人呢,你说是老了给他养着,吃口饭就是好了嘛,那是更差了。甚至于对父母不孝的,那么不要说了。还有,杀父母的,以前我还没有听说过,在什么时候开始呢,报纸上就登了一则报道,那是在好象文革以后,就是孩子把亲生母亲杀死了。这样子的事情,旧社会还没听到过。那么,这个事情发生了之后,后来不断地还有几起杀死亲生父母的。那么这就是报恩不报,还恩将仇报,这个是极大的错误,他受的报还更厉害。我们说父母的恩知道之后,那么就要求报了。

  还有一点,我们说,出了家之后,是不是就不孝顺了?这一点问题大家要先考虑一下。出家是尽大孝,目的是要度一切的过去未来的父母,现在的父母,过去的父母都要把他度出来。也是说,我们现在的父母,当然,我们要尽孝,不能违背他的意志。但是,过去的父母也不能忘记。但是,也不能强调要度过去父母,对待现在父母就不孝,不听他的话,这个也不要。所以,多方面都要顾到。这个,所以说,佛的有这一条,父母不听,不准出家。就是要顾到现在的父母。你说,“我出家是度一切父母,现在的父母仅仅是这个恒河沙分之一也不到。我还是为了大的,牺牲小的。”这个不行,佛就说不行。现在的父母不要说他是两个人,你要这样子做也不行,也得要父母同意才能行,这就是孝,孝道。那么,我们说佛教是讲孝的,佛教里边能够报恩的,就是说激发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里边就有一个孝的德性在里边,真正能够开发我们佛性的,就能够尽大孝。但是,尽大孝,要开发佛性,绝对不能违逆了父母,就会开悟,证道的,不会的。所以说,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对现世父母要尽孝。

  下边我们看下去。知了母,第一个是肯定,无始以来,一切法界有情都没有一个不做我母亲的,而每一个母亲都像现在的母亲一样,对我有极大的恩德。这个,我希望你们再去听,那个听两遍也可以,——《母爱》那个磁带。那就是说,母亲对孩子的恩是怎样子的,知道一下。但是,听这个磁带副作用,不要说,“母亲是那么好,我不要出家了,回去养母亲去了”(笑),这个也错掉了。出家是大孝,不但是报现在父母,只要你父母同意你出家了,这是好事情,可以报现在父母的恩,也能够报过去的父母恩。你想目犍连的母亲做了饿鬼,如果不是目犍连做了阿罗汉,有佛那么个的师父,告诉他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的话,他的母亲怎么能脱离这个饿鬼的苦呢?她一劫的饿鬼的苦,就这么盂兰盆会一回向之后就脱掉了,那就是靠他的子女能够修行。所以说,我们修行报父母的恩,比我们的孝养,供养一点东西吃好得多。

  我又想起来,杀父母的当然是很厉害了,上海还出现一个事情,这是事实,他们邻居告诉我的。有一个母亲老的,年纪大了,那么她的家里,媳妇很不孝,孩子因为媳妇的关系对母亲也不孝了。他的母亲呢,给她吃的东西很差,好的东西不给她吃的。那么,有一年过年。不是春节中国人习惯要烧菜了?要烧十几道菜。他的媳妇拼命在厨房里烧,他的母亲在旁边帮她打杂,看到一碗一碗菜烧出来,平时又吃不到好菜,这个菜,他们烧出来是招待亲戚朋友那些——做生意,招待些大老板,这些的。他母亲在做事情,一道一道菜端出来又看得馋得很,结果熬不住去抓了一片嘴里吃了一下,尝尝它味道。结果那个媳妇气得不得了,就拿一个缝衣服的针在她嘴上戳了几十下,戳得满口大血。你看吃了一片菜,这样子搞。结果,这个母亲气死了,养了孩子,辛辛苦苦养大了,吃一点菜都不准吃,就吊死了。这个问题有的,这是事实。那么,这些就是不知报恩。下面就要报恩。

  丙三 报恩

  不知报恩,实世间之大无惭愧者。

  世间上不知报父母恩的,是最没有惭愧心的人。

  颂 母流转三有 正法多不闻 况在地狱中 或堕鬼畜生

  昐子作救拔 子自安不闻 虽人头而畜 不如鸦羊等

  由不闻正法 不遇善知识 今在佛前誓 愿尽度慈亲

  这个恩——母亲是肯定了,一切有情都是我的母亲,母亲对我们的恩也知道了,每一个母亲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恩。那么,该要报恩了,怎么报呢?现在母亲现实地她在哪里,三有流转——在三界流转。她又多半都是邪道——没有听正法。你看看我们现在的世间上,信佛法,是五大宗教之一,在我们中国,是佛教的第二祖国。但真正信佛的人,看起来,十二亿还是十几亿,现在是十四亿他们说,十几亿人口里边,佛教徒有多少?比例很少。佛教徒里边,真正的佛教有多少?很多都是属于神佛不分的,也有很多是以气功师为佛教的,也有以青海无上师等等为佛教的。把这些去掉之后,真正能信佛教的,如法归依的有几个?如法归依的,真正能修行的又有几个?少得不可说的少。那么,这个就是佛法难闻。

  “母流转三有,正法多不闻。”在三有里边流浪的父母,就是困难的。现在我们还是在有佛教的地方,虽然是末法时期,总算是还在四众弟子有的地方,还有说教的地方,还有讲经的地方。但是,真正听到佛教的人也是那么的少。那么,在没有佛世的时候,那些众生就更苦了,正法就听不到。何况在地狱里边,八难,地狱饿鬼畜生都是八难之一,就是什么佛法都听不到。那么,在这样子里边,既然没有佛法,就不能听到那些法。不能听到法就不能依法行,那就是做坏事了,跟着烦恼走的就是要堕落、受苦。那么,在各个地方受苦的,地狱受苦的,饿鬼畜生受苦的,都希望救他。希望哪个救呢?一般呢,父母老了,总希望孩子救他了。这个,世间上如此,父母自己有什么困难,都希望孩子来帮他的忙。那么,他父母在地狱饿鬼畜生里边受苦,他希望哪个救呢?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救。

  但是,我们这个子女却是“子自安不闻”,自己吃喝玩乐,他们父母在地狱里受苦,“管他那么多,我吃了再说。”这样子的人,想想看,“虽人头而畜”,虽然你样子是个人,实际上畜生都不如了。畜生还知道要孝养的,我们说“不如鸦羊等”。乌鸦,小的乌鸦,那个老乌鸦飞不动了,不能去吃东西,它就含了回来,养它的老鸦,老的父母。那么,羊呢?小羊要吃奶的时候,它是跪下来的,这个奶是精血所变的,是把它自己,营养自己不用,给孩子用的。那这个小羊对母亲喂奶的时候,也知道感恩,跪下来吃。那么,人,却是父母受苦,“子自安不闻”。我们经常听到的,子女对父母,不想养,总是弟弟推给哥哥,哥哥推给弟弟,大家都不想管,把父母弄到一个非常之难堪的地步。那美国更好,美国是小孩子成人之后,自立了,跟母亲父母分家了,母亲到他家里吃一顿饭,收饭钱的(笑)。我们看看就是岂有此理的事情,但是在他们的社会是正规的,这个饭钱是该要收的。这是莫名其妙的,所以从这里说,我们中国的精神文明确实比他们高了。不要说什么洋的东西什么都好,洋的东西固然是物质文明好一点,精神文明是不如东方的。

  “不如鸦羊等”,那么,这样的人,不如一个乌鸦,不如一个羊,畜生都不如了。那么,另外有一个,海公上师写的,好象,在这个书里大概有这么一个,他说,有一个人,过去杀牛。杀牛呢,杀大牛,那个老牛没有用了,杀了。但是,那个小牛在旁边,看见它的母亲要给屠夫杀掉,它就着急了,看到屠夫拿了刀要杀这个母亲呢,它跑过来就把一个刀一口吞下去,吞到肚子里去了。这个心是好心,刀吞掉了,最多它自己死掉了,这个刀不能去杀母亲了。那么,它吞下去之后——不死。这个是加持了。因为它孝心所以不死。那么,这个屠夫他倒奇怪了,看到这么一个小牛,这么勇敢,把刀吞下去,又没有死掉,他也起一个悲心了,那个老牛就不杀,不要杀了,算了。这个是很奇怪的事情,结果,就把那个老牛小牛都养大,养大之后都不杀了。结果到那个小牛老死之后,把它肚子剖开看,刀还在,很多血丝把它裹起来了,裹在那里,刀当然化不掉,但是没有死掉,这是加持到的。

  那就是说,小的畜生还知道报父母恩,而人,却是很少能够真正报父母恩的。那么,就是不如畜生了。那么,下边就是总结。

  “由不闻正法,不遇善知识。”为什么这样不知报恩呢?就是自己跟了烦恼走,没有好好地听闻正法,没有碰到善知识。所以自己也弄得一个颠三倒四。那么,现在听了正法,碰到善知识之后,那千万不要这么做了,要好好地要报恩。那么,现在呢,我们要在佛面前发誓愿,要发誓愿,要“愿尽度慈亲”。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父母,要发愿一定要度,一个不离地要把他度完。

  这是报恩的心,再进一层,就悲心出来了。这是一层一层的,你直接要修,马上跳跃是不行的,这就是方便。有了方便就不困难,也能够很快地达到这个要求。没有方便呢,虽然拼命用死功,达不到目的,甚至于出魔障。

  那么,这里,是七重因果,加上平等舍心,我们讲了一半,三个。那么,时间到了,明天再讲。

  第十七讲

  昨天我们讲到修菩提心的知母、念恩、报恩,今天接下去。我们说以前我们讲过三个决定,就是说在整个的法界里边,要找一个没有做过我母亲的,没有。这是三决定之一。那么,这个都是经过他们藏地辩论过的。那么,从这一点就可以推论,一切有情都在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或者是过去,或者是现在的。那么,第二个,就是说念恩,既然是做过我的母亲,那就是决定对我们有恩。从现在的母亲可以推论到以前的每一代的母亲,不但是人间的母亲,乃至畜生的母亲,对它自己所养的呢,也是绝对爱护。那么,既然是母亲对孩子有这么的恩呢,那么就该要报恩了。那这个里边就慢慢地走向这个慈悲心了。

  丙四 悲心

  决定代受彼苦。

  颂 呜呼师尊三宝大慈悲 父母众生罪障恶业等

  不闻正法八难并三途 险恶愁忧无量一切苦

  充满有情界及器世间 诸恶果报齐降密如雨

  唯愿现今我身皆代受 尽未来际无息无止期

  那么这里,我们说,它是在一般的次第,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那么,先是慈心,后是悲心,这里先是悲心,后是慈心。这个有没有次第颠倒的问题呢?这个在我们藏地传承里边,这两个,慈心跟悲心前后都可以用的。一般说,我们说知母念恩报恩,就是说对母亲,这个知道一切众生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自己有极大恩,那么自己要报恩。那么,就对一切有情生起一个极好的印象。那么,接下去,当然,就是要修慈心了。因为母亲对我那么好,我就要使她安乐,使她欢喜,那么就是慈心。这是一般的程序,是修了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决定是产生的是要使对方悦意,使她欢喜,使她安乐。

  那么还有一种说法,他说是注意悲心,因为这个悲心是一切成佛的功德之母,菩提心也从悲心生,一切功德也从大悲心生。那么,一切善根,善的功德,都从悲生起来的,慈这个功德也是从悲生起来的。那么,就是先观悲,悲心生起之后,那么慈心、其他的一些功德都能生起来。那么,这个两个说法,都可以用。

  那么,实际上,我们就看到菩提道次第,这两个都用的,并不是说上师故意把它颠过来。这是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一般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在修的时候,一般把悲心摆在前面的是比较多。这个我们说,上师的传承是康萨仁波卿,上师所以把悲心放在前边,那也是可以推论到康萨仁波卿修的时候悲心在前。那么,在昂旺堪布,他亲近的有两位——康萨仁波卿跟帕绷喀仁波卿。那么,他的《略论释》里边,他说帕绷喀仁波卿也是把悲心放在前面的。所以说,在修的时候,好象是一般的仪轨里边都把悲心放在前头,这个方式是有的。但是,也不决定是悲心在前,可以慈在前,也可以悲在前。这两个就是没有一定的死板的规定的,根据传承,修的时候,有的是悲放在前边,有的慈放在前边。从理论上推,知母念恩报恩之后,当然生起一个对母亲要使她安乐,但是说拔她的苦,也可以,这些因果的问题,《广论》里讲得很清楚。知母念恩报恩是产生慈心悲心的因。那么,慈心悲心两个哪一个在前呢,是不一定的,都可以。

  这里就是说上师的传承以悲心放在前头。这里就是说,那是上师非常激动,所以他写的文字也是很激动人心,“呜呼”,他是惊叹,心里激动的一个口语。“呜呼师尊三宝大慈悲”,这个就是在师尊上师三宝大慈大悲,他就是在三宝面前就发这个愿。“父母有情罪障恶业等”,他说,“父母有情”,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父母了,他们造的罪,造的恶业很多很多。“不闻正法八难并三途”,那么,具体是哪一些东西呢?“不闻正法”,听不到正法。我们说听不到正法,等于瞎了眼睛一样,在这个三界流转的这个险峻的道路里边,等于没有眼睛的人,东闯西闯地乱跑,那就是非常危险。

  (19B)我们说走山路,走山路如果你眼睛不睁开的话,你肯定要掉下去。那么就,一切有情,在生死流转的这个路上,危险的路上,就像瞎了眼睛的人在东碰西碰一样。所以说,下恶道的受苦的是极多。“不闻正法八难并三涂”,这个我们前面讲道前基础的时候讲过了,八难就是八个地方不能听闻佛法的,三恶道,还有长寿天,世智辩聪,盲聋喑哑,等等。这些都是不能闻到正法的,即使说北俱卢洲,表面上看福报很好,吃的用的都是不要劳动的,就是自然产生的,遍地黄金,你不要去藏的,所以北俱卢洲没有偷盗,用不着偷,到处财富遍地都是,没有这个必要偷了。那么,这个地方是享受很好,人的福报也很好,一般是不会害病,一般是不会中间死掉,都是活一千岁。死了之后也不害怕,生欲界天。好象是非常如意的理想的一个生活,我们说共产主义的生活恐怕也没有北俱卢洲那么舒服。他这个一千岁,我们现在再怎么物质财富搞得好,人的医药再搞得好,一千岁的人是做不到的。即使医药再好,但是不断地在破坏人的健康,农药等等都是破坏健康的。所以说,这个有苦。但是,北俱卢洲说没有苦,很好,但是他不闻佛法,因为没有苦,佛法就不需要了。佛法是解除苦的,既然没有苦难,他就感到没有这个必要了,所以佛法没有,这是一个大的难。是没有闻到佛法,其他再好也没有用,是一个难处,八难之一。三涂,那是最苦的地方了,就不要说了。因为不能够听到正法,在八难三涂之中。

  “险厄愁忧无量一切苦。”在很危险的地方,“险厄”是客观的危险,“愁忧”是内心的痛苦,一切的苦不断地受。这些苦,“充满有情界及器世间”,整个的有情,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他的增上报,就是一个是异熟报,一个是增上果。那么,这两个东西呢,都是充满了痛苦。异熟报就是在地狱里边受各式各样的苦,那么增上缘的这个增上报呢,他就是说到一个地方不好,或者是多病,或者是产的粮食不够,等等。这些都是前面讲过的了,这些都是使人痛苦的东西。“诸恶果报齐降密如雨”,那么,这些果报,这个苦才受完,那个苦又来了,那个苦还没受完,这个苦又来了,不断地像下雨一样地下来,这个苦是受不完的苦。为什么受不完?造的业太多了,造一个业就要感一定的苦,不断地造业,苦就像下雨一样地下来。那么,这样子的情况之下,当然很不好受了。那么,这样子我们自己的母亲在受这些苦,我们该怎么样?

  “惟愿现今我身皆代受”,那么真正生起了这个知母念恩报恩的心呢,那就是代受苦了。心起了大悲之后,一切众生的苦都是由我来代受。那么,我自己安乐都送给他了。“尽未来际无息无止期”,那么,是不是暂时受一下子苦,稍微咬了牙齿熬一下,这个顶过了就算了?不是,这个心要发得长,就是前面说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也是要发长远心了。这个心呢,不但是三大阿僧祗劫了,“尽未来际”,未来的中间,没有息的,没有止的,不断地要受。就是说因为感到父母是真正对我有恩呢,那么他的苦就感到自己不忍他在受苦,情愿自己受,受的时间再长也不在乎。这个心生起来,这个菩提心就容易了。《入中论》的开头就赞叹大悲心,这个是大悲心。一切功德从大悲心起。有了大悲,我们说念咒,一般说念咒,只要信心好了,但是还有一个大家不知道,要大悲心,有悲心的话,咒一念就灵,悲心没有的话,就是效果就不大。

  那么这个心就是,我们说这个心要生起来是不容易的,就是要把前面的一层一层修上去,才能得到这个心,也是可以生的。假使前面没有,那你这个心,你看了就害怕,要尽未来际地代众生受苦,那这个——自己搞了半天修佛法就是为了要避苦,结果呢,反而把一切众生的苦我一个人受,受的时间没有期的,永远受下去。这个大家都不干,那就不想干了,搞了半天自己越来越苦干啥呢?。但是,真正你晓得一切有情都是自己母亲的话,那就会发这个心。那么,所以前面的三个因没有的话,这个果,悲心的果,也生不出来的。这是要踏踏实实修,修到那个时候。

  我们就看世间的母亲,她为了孩子,她就不避一切的。我记得历史上有一个,她还不是真的母亲呢,她是乳母。她的一个,这是国王的太子,国王给人家打败了,杀掉了,要抓太子。这个小太子呢,还抱在手里的。她就抱了这个孩子逃,逃到山上。最后,追兵来了,射箭,要把孩子射死。她就用身体挡住,结果自己身上像刺猬一样的中了无数的箭。这个孩子呢,当然也死在她的身后了。那么,她情愿以自己挡住那个孩子,这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了。她还是乳母,不是真的母亲,那么真的母亲当然悲心更大了。那么,就是说真正的孩子跟母亲的关系生出来之后呢,代苦是不在话下的,就怕这个心没有生起来。没有生起来,你叫他受苦,不要说代苦,你叫他勉强地去逼他受的话,他不愿意受的。那么这个就是说前面的因没有呢,这个果不会有的。这是悲心,悲心就是代一切众生的苦,自己愿意代受,代受的时间,没有止息地受。这个心要生得起,那就是菩提心就不远了。

  丙五 慈心

  决定施以己之利乐。

  颂 凡我三时善根诸利乐 愿悉无余施供众有情

  有情恼我骂咒打杀等 观若生身父母悉顺承

  自己三时,不但是过去、现在的善根,包括以后所修的一切善根。“利乐”,所修的一切好的法,功德。这个善根,就是说三学戒定慧、闻思修、六度万行,等等,所感到的一切福报,全部地,没有一点剩下来的供养,布施给一切的有情,就是自己父母。那么,孝顺的孩子,哪怕他穷得要饭,他也把要来的东西都给父母吃,然后父母吃不完的他吃一点。那么,我们有戒定慧的那些法财,感到极大的果报,这些真正普发了慈悲心的人,当然比世间孝子还要厉害,把一切全部供养一切众生,就是父母。那么,这样子供养使他父母很高兴,当然是两方面都好。假如对方的父母有情他是烦恼很重,哪怕他受了东西很多,他还要恼我,骂咒打杀。不但是,恼就是使你烦恼,使你不舒畅,甚至于骂,骂了之后还要打,打了之后,甚至于杀。有情,世间的有情,是各式各样的都有,因为父母的烦恼没有断,他各式各样的事都会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要退心呢?不退。他要把那些有情——他即使对我恼骂打杀等等,“观若生身父母悉顺承”。要都看成自己的现生父母一样,都顺了他,承受下来,就不反抗了。那么,这个心,也是不好生的,也是不容易的。那这样子观想,有什么好处?一切烦恼就可以断掉。你本来是人家骂你一句,你一定要回骂一句的,人家一拳过来,你一脚要踢过去的,现在你一切顺了他,承下来。骂不报骂,打不报打,这是出家人应当做到的。那么,真正起了这个心,他自然会做到这个地方。那么,一切慈心悲心等等都会生起来。这个难不难呢?在我们看来很难,为什么原因?我们我执大魔都很坚牢地存在在身上,那就是打我一记就受不了,骂我一声也受不了。我执破掉了,根本就不在话下。那么,这些在我执没有破的话,你勉强受的话,也就帮助你破我执,都是破烦恼的。所以,大乘里边并不在总是在修那些对治法,但是他破烦恼比修声闻乘的还要快,就是用这些方法。

  那么,这是慈心悲心,这个心生起来之后,那么就是——可以是慈心在前,也可以悲心在前,这两个次第是没有一定的。

  丙六 增上心

  那么,增上心,是一切利他心的最上的圆满的利他。什么叫增上心?在海公上师这里,七个因果写了六个。增上心,写是写了增上心,但是内涵,是成佛的心,这是第七个。那么,增上心,我们要补充一下,什么叫增上心?就是说前面这个慈心,把一切好的全部供养给一切有情;悲心,把众生的一切苦,自己无止息地代受。这个两个心生起之后,是不是说已经够了,利他的心够不够?还不够,那就是说还要来一个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这个负起责任来。父母有情他现在在受一切苦,而少一切的乐。那么,我要把他们的一切苦除掉,一切的安乐,包括有漏的,世间安乐;包括无漏的,涅槃的大乐,等等,都要无量无余地供养布施给他们。

  那么这个事情呢,发个愿是容易了,但是要做到却是要有责任心了。我们常住里一样的,你当一个执事,如果你没有责任心的话,很容易做,这个事情来了,不关我的事,那个事情来了敷衍了事。这样子,这个执事很好做。但是你真正责任心担起来了,这个事情来了,一定要把它搞好,我责任是我的,那么这个才是真正干起来了。

  那么,我们说前面的慈心悲心生起来了,泛泛地生一下这个心,至于说效果如何,不管的。那么,这个还不够的。我就是说要把这个整个的担子担起来,是我的担子。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这个事情就是我该做的。那么,一切众生的苦都是我要受,一切众生缺乏安乐,我一定要给他们圆满的安乐。那么,这个事情哪个做?我来做。那么,这个才是增上心,整个的一个担子全部自己一个人把它负起来了。这个增上心生起来之后,那就是说菩提心,这是利他的心的圆满就在这里。我们从七重因果里边,从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一直到增上心生起来,利他心圆满了,利他的这个愿满了,那么就是后头一个求菩提心了。

  利他心圆满之后,就去观察,要利益一切众生,使他安乐,要使一切众生的苦拔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那么,我能不能够?现在我这个凡夫怎么能做到呢,愿是这么发了,但是做是不是能做到呢?不要说我们说地狱里的父母有情救不了,就是看到人家杀鸡,你说“你这个鸡不要杀”,他不肯的,“这个鸡我买的,我要吃的,为什么不杀?”“我给你买下来。”“不卖。”这个东西你也没办法救了。那么,就是说,你说现在我们这个地位怎么救呢?那就是说,一定要一定的能力。那做了国王是不是能救呢?国王只能救一部分的,更大的事情他是救不了的。害重病,你叫国王来把他病好了,国王没有办法。邻国的国家的人民有苦,你这个国王也管不到。那么,国王也不行。四大天王行不行?也不行。大梵天也不行。一切天魔外道也不行。真正能够解脱一切众生苦恼,使一切众生得最大安乐的,除了佛之外,没有其他的人。

  那么,从这样子出发呢,自己就决定要生起求菩提的心,就是自己要圆满的利他的话,自己不成佛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就逼着自己赶快成佛。所以说,我们成佛,是这样个要求要成的。所以说,我们有很大的义务要做。那么,做这个事情要成功的话,决定要成佛才能做得到。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发这个愿。并不是说我现在痛苦,我要自己得到最大安乐,所以我要成佛。这个心太小了,而这个心发了也成不了佛。那就是说,我们成佛呢,“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昨天我们就讲这个问题。真正圆满地发心,要成佛的心,在我们作业题上有这个问题,要发这个圆满成佛的心呢,一定要从利他心出发。要圆满利他的功德,非成佛不可。“发心利他故”,要圆满利他,才“乐正等菩提”,我自己要希望能够求,“乐”就是那个意乐心,追求这个菩提,那么从利他的出发,要成菩提。

  再反过来,自利的出发,自己要圆满一切功德的话,即使证到声闻缘觉还不够,还没有圆满,那一定要成了佛才圆满。所以说,到成佛的地步,一个是利他圆满,一个是自利也圆满,这两个东西在这个地方就统一起来了,在利他当中得到自利的圆满。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感到一天到晚为常住做事情都是利他,自己什么也背不下,什么也看不懂,好象是吃了大亏。但是我们要知道,真正的自利,就从利他来的。将来我们要讲自他相换的时候,就是说把自己全部抛开,把一切利他的事情全部负担起来,这个是真正的自利。你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把利他的事情——“我有空了给你做一点,没有空我就不高兴做了”,这样子的自利,都是为我执大魔添营养,把我执大魔越养越胖,最后成功的是魔,不是佛。

  所以说,真正要成佛,应从利他出发,不要看到现在我为做利他的事情,好象自己学法也时间不够,休息也不够,好象吃亏,实际上不会吃亏的。利他的圆满就是自利圆满,利他不圆满,自利也就不圆满。自利跟利他本来是统一的,在我们凡夫境上一定把它拆开,两个矛盾呢,结果两个都搞不好。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说要真正地发起增上心,最后就发起求菩提的心。

  在这一科里边,标题是增上心,实际上是菩提心,决定成佛的心就是要证菩提,做报恩的究竟。这个增上心,它题目有了,内涵没有,那我们把《广论》的增上心就说一下了。就是说,慈悲心,慈心悲心生了之后,还是不够的,要靠自己把它发愿,一切有情的离苦跟一切苦的因,得乐,得一切乐的因,这个担子我自己负担起来。这个心发了,增上心,这个才是增上心的真实的内涵。

  他的文字我们念一道。“增上负担之心,虽已决定生起”,这个是增上心。增上心生起之后呢,然后就是说要成佛的心了。这个心倒是发了,担子也担起来了,但是我担不动,怎么办呢?担不动,你就要赶快把自己成一个担得动的人。什么人担得动呢?佛担得动。那么,赶快成佛。所以说,我们成佛要快。为什么要修密法?有的人说,“修密法高得很……”有的人还骄傲,“我们修密法的,我们是大学生,你们都是幼儿园。”这个完全是错误的看法,修密法就是说要利益众生的担子担起来了,要赶快把它担得起,那就是赶快,要快一些,那么修密法。这样的出发呢,是正的因,如果是其他的因呢,都是不正的因。都是利他出发的。

  决定成佛心

  作报恩之究竟。

  颂 父母究竟离苦得安乐 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

  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 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

  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 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

  大悲恩流诸祖诸师等 自他成佛唯愿垂加被

  这个下边是求成佛的心。“父母究竟离苦得安乐”,那么,真正我们要发愿把这个担子担起来,使父母有情一切苦都离掉,一切安乐,最高的安乐都能得到,那什么人做得到呢?“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一定要自己成了佛,才当得起这个事情,一切事情才做得起。那么,自己要发愿成佛。不成佛的话,这个担子担不起,是空愿。那不但是自己现在不行,声闻缘觉担得担不起呢?也担不起,声闻缘觉并不是不度众生,有缘的众生度掉了,他并不发愿,法界一切众生一个不漏地把他度完,这个愿是没有发的。那么,他们也担不起这个担子。所以说,大阿罗汉、缘觉都担不起的担子,我怎么担呢?那就是非要成佛不可。

  下边,就是发愿了。自己要成佛呢,要发大愿。“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这个“万德庄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以无边的功德来庄严他的。世间上呢,戴金刚钻、戴金子首饰,这样子作庄严。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就是功德的庄严。无边的功德,万德是表示功德最多了,无边功德以为庄严的释迦妙法王,最微妙的法王,于法自在叫法王。一般“妙”,是无漏的,在《俱舍》里边,无漏的善叫妙,就是说最好的。

  “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无缘大悲”,我们说悲心有三种:生缘悲,法缘悲,无缘大悲。这个生缘悲缘一切有情起大悲心,要拔济他的苦。“法缘悲”,知道一切有情都是五蕴假合的,虽然说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假合的,但是还是要起大悲心,把他们度完。那么,“无缘大悲”呢,更进一层次,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性空,本来就没有众生,但是,他们还迷在那里,我要把他度完。这是三种悲。三种悲,最高的无缘大悲,智慧跟悲心结合一起了。那么,这个无缘大悲——“宝库”是库藏,拿不完的无缘大悲,是哪个?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是无尽的。那么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就是三世诸佛的悲心的总的体现在观世音菩萨身上,就十方诸佛的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就示现一切佛的悲心的。

  那么,智慧呢,就体现在文殊菩萨身上,“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那么,这个“无垢大智”,我们说这个智慧里边一点点的脏的东西也没有,就像玉石或者是金子里边一点杂质也没有的,“无垢”。那就是说,这个智慧里边没有一点点我执烦恼的,而这个智慧——纯粹的,最干净的智慧。这个智慧多少?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也是无尽无边的。智慧妙吉祥,这是文殊菩萨。那就是说,文殊菩萨实际上就是三世诸佛的智慧的体现都在文殊菩萨身上。

  “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秘密尊”,是金刚手菩萨,金刚手,一只手的手,也叫金刚幢菩萨,一般说是普贤菩萨化身。他能够把一切烦恼的魔军都摧灭得无余,烦恼,我执。烦恼魔军的头头,他们的元帅就是这个我执大魔,下边的那些贪瞋痴等等,根本烦恼、随烦恼,都是它的爪牙。那么,我们把它一切都,魔军,整个的军队把它覆灭——无余,一点不剩下来的,什么人?就是秘密尊,金刚手菩萨。那么,我们说这都是宗喀巴大师的“五句赞”23里边都有的。那就是说,把一切烦恼魔,我执,都把它消灭无余的秘密尊菩萨,那是代表十方诸佛的断的功德。我们经常说,佛的功德是断智悲三个来代替。断的功德——金刚手菩萨,智慧的功德就是文殊菩萨,那么悲心的功德呢——观世音菩萨。我们在讲、传《文殊五字真言》的时候,文殊菩萨也是具足断智悲的,他拿的宝剑是断德,断烦恼的;他这个左手的经书就是智慧的宝藏,智慧的功德;他坐的月轮,月表悲心的,悲心成就。那么,这个都是——一切佛菩萨主要的功德以这三个来表示,一个是断,一个是智,一个是悲。这里呢,就是一切佛菩萨的断智悲德体现在这三个菩萨身上,是求他们加持。

  不但是他们几位,“大悲恩流诸祖诸师等”,历代传承下来的,有大悲心的,有悲心的,那些对我有恩的法流传承的那些祖师,等等。假使我们这个法流,我们上去就是海公上师、大吉佛爷、康萨仁波卿,一代代上去,宗喀巴大师,乃至阿底峡尊者,乃至一直到最后,最高的释迦牟尼佛,这个根子。那么,这些历代祖师,都求他们加持。

  加持什么?“自他成佛唯愿垂加被”,希望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要成佛。那么,这个愿很大了,自己力量不够,要求释迦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秘密尊——金刚手菩萨,乃至法流上的传承的诸师,都加持,能够得到,满这个愿。

  那么,这里,就把七重因果的一个修法讲完了,下边一个结语。

  乙三 结语

  颂 所缘尽有情 次第总别修 行相须明了 决定心不动

  智悲德速圆 伏灭诸我见 成佛之始基 亦顿超十地

  “所缘尽有情”,它是说,你缘的时候,一切有情都要缘在里头,就是说我们的慈心也好,悲心也好,增上心,菩提心也好,我们发的愿是度众生,这个众生是尽法界,尽虚空界一切有情,一个也不能漏。不能在发愿的时候,某一个人是我的仇人,“我一切众生可以度,这个人就不度”。如果你是这样的愿的话,这个不是大悲心,也不能叫菩提心,也不能成佛。一个也不能漏,所以,“所缘尽有情”。我们所缘的有情、对象,是所有的有情都在里头,一个也不要离开的。

  “次第总别修”,他有总修、别修。总修呢,一天修几次,总的,全部修。别修呢,分开来修,就是说先修知母,再是念恩,报恩,等等,一科一科地分别挨着修。就是修法有总的修,别的修。我们在教《三归依观》也有总别修,总是就是把整个的《三归依观》修一道,乃至最略的把这个颂念一道。别修呢,你可以提出来,你可以先修释迦牟尼成佛的转四谛*轮,再可以修这个四谛*轮里边的三宝核心,就是在三宝里边修法宝,法宝里边修苦谛。(法宝是四谛,四谛里边修苦谛。)苦谛里边,苦、无常、空、无我,这里边又修苦下手,这个按照次第一个个修。这是别修。次第的修是别修,总的修,全部修。

  在修的时候,“行相须明了”。一个是所缘,一个行相,这个两个名词要讲一下。我们在观的时候,所缘的境,就是我们观想的那个境。假使缘一切众生,要慈心,把这个一切安乐要给他。“行相”就是我观的这个见分,一个是相分,一个是见分。行动的相貌叫行相。如果说,唯识宗叫见分。这个行相要清楚,不要模模糊糊的。

  “决定心不动”,那么,你修的时候,要有决定心。你修定的时候,不可马马虎虎,道修不修,那个定生不出来,一定要有决定心。

  “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那么,你这样子修的话,就可以成效,什么成效?智德、悲德可以很快地圆满。当然我们智德悲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了,要修出来的了。怎么修呢?照前面的方法修,这个就很快地能够慢慢地圆满。

  下边,“伏灭诸我见”。“我见”就是我执,我执大魔。这个大魔里边,产生很多的小魔,就是各式各样的烦恼。也可以伏灭,开始是伏,把它伏下去,不使它起作用,等于说把这个贼抓住了,关起来了,它不能做坏事了。灭的话,就是你关了之后,怕你放出来还要害人了,把你干脆就处决了,消灭了。消灭之后,你永远不能做害了,这个就是断德。智德、悲德、断德都很快地可以圆满。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这个是成佛的一个基础,也可以很快地超过十地。那就是说,我们只要前面说的,只要悲智圆满之后就成菩提,就成佛。成佛到底要多少时间是不定的,只要你悲智圆满,当下就成佛,“悲圆菩提满,发心佛即成。”那么,你能够很快地悲智圆满的话,成佛也就在手掌之中,那个就要看自己了。

  这个我们说是阿底峡尊者的七重因果的观法。那么,下边我们略略地要把寂天菩萨的,他的自他相换的那些情况略略讲一下。内容很多,我们本来想介绍一下,但是那本书很厚,这里一个书架也很小,摆不下了,我就没带来。那么,这个只能略的,你们要看自己去看,略的把它说一下。那就是寂天菩萨的那个。根据《广论》,一个是《广论》里的,我们先把《广论》里的介绍一下。寂天菩萨的教授,他根据《华严经》、 《方广经》,还有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他这里这个传承下来的。那么,他的修法在《广论》里边分三个,《略论》里边分五个。

  (20A)他就是说,第一科,自他相换就是说,“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这个我们在《上师供》里边就有这个修法,“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就是持爱自己的话,一切衰损的事情都会来,假使爱人家的话一切功德都能生起来。那这个东西,你一为了自己着想,倒霉的事情就来了。你为人家着想,一切功德的好事就来了。那么,你到底要好事还是要坏事?你要坏事的话,你爱自己好了,一切为自己想,自私自利。我们一般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的话。那么这样的人将来受的果报呢,彻头彻尾的苦报要给你受的。那么你假使利他,一心利他,把自己忘掉呢,将来受的果报是极好的,彻头彻尾的是好报。

  那么,这个里边的关系,在《上师供》里边把纲要提了,在《广论》里边专门地讲了很多,持爱自己有多少的坏处,你爱人家有多少的好处,各式各样的。我们看的时候,有的时候你表面上看好象是为人家,实际上是为自己,也得不到好处。我们说修行,“修行么为度众生了”,表面说得很好听。但是,修行的人在庙里什么事情也不干,一天到晚只拿了本书。目的高一点的,自己赶快成佛。低一点的,自己做个法师,好去弘法利生,什么名闻利养都来了,“常住的事情我不干的,干了,我时间没有了,我将来弘不了法了”。以这样的出发点去做,都是持爱自己,没有把人家放在心上,将来果报是苦报,不是乐报,这个要好好地思惟一下。

  我们的修行是为了利他,离开了利他一切都是造流转的业,利他才是能够上菩提的道路。所以说,很多的事情,表面上好象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你自利的心摆在里边,将来感的果还是不好的果。不要说我做了好事怎么反而感坏果呢?就像那一次我们《福智之声》里边的,念了五百万的空行母,还磕了五百万的大头,没有功德,仅仅磕大头有点福报。其他的,因为你为自己,没有为人家。

  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摸一摸心:到底我出发点是为自己呢还是为人家?表面上说得很好,“我这是为众生”,什么东西。但是真正碰到自己一点点毫毛,就大发脾气,甚至于熬不过去,走了。那样子的话你到底还是修行呢,还是来保养你的我执呢?你现在学了很多的法,抬高自己,这个学法的目的就不对了。还是为自爱执,爱自己,那感的果报也不好。

  经常我们书上看到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那就是我们以前年初的时候发了一本《智慧的能量》,这一本书也就是讲这个问题。但是很奇怪,拿了这本书的人都还是觉悟不到,还是走的是那条偏路。那就是说,即使你学法学了很多,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烦恼,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精进,走上净化的道路,而来庄严自己,抬高自己的话,天变成魔。本来是天,到了你手里,就成魔了。所以这个,自己一定要有这个简别心,到底我这个事情是从自利出发还是为利他出发。利他出发的,一切对的,果报也是好的。从自利出发的,都是坏的。有的时候这个自利藏得很隐,隐在很深的心底里边。但是你要好好地去观察,如果是从自利出发的,就是坏事。那么这个里边就把爱自己的过患,爱人家的好处好好地想,那么这个才能够进入这个门了。

  那么,第二个就是说这个心要生起来,能不能生得起?我们说每个人都是爱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怎么可以跳过去呢?这个跳不过!那么这个我们从论上、从逻辑因明来证明,这个事情是做得到的,只要你发心这样修,决定能够成功。最后,然后就怎么样子修。那么,一个是去障碍,一个是修法,如何正面修。一个是消极地去障碍,一个是正面如何修。这是《广论》里边就介绍这些。

  那么《略论》里边也讲了一些这个修法。大概的修法是这样子:先是观想自己上师在顶上,现的是观音菩萨大悲心,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样子。那就是说要度众生要有悲心。那有总修别修,先是总修的——一切有情,他的苦恼,他的一切苦,包括地狱畜生等等一切苦,都用自己的左鼻子,它们身上的,都化成黑气,一起涌到自己的鼻子里,左鼻子进去到心里边。我们一般就是有这个自爱的心,都怕受苦。就把这些苦难一下吸进来,把自爱的这个我执打得粉碎。然后这个自爱的我执粉碎之后,自身产生光明。这个光明从右鼻子出去,到一切众生的左鼻子进去,一切安乐、安乐的因全部布施给他们。就这样地观想,左鼻子进去,右鼻子出去,一个是拔苦,一个是予乐。拔苦,把他的苦自己受,把乐就布施给他们,这样子观想。然后,一层层观想起来。这仅仅是观想,观想他们都成佛。

  还有次第修的,先是总修,后来是单个修。次第修就是单个修,就像是单修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苦一起往我自己的鼻子里吸进去。这些苦,就变成刀枪,把自己的我执大魔摧毁无余。然后自己心里放出光明,把一切安乐布施给母亲的左鼻子吸进去。母亲修好了修父亲,乃至一切冤家平等,地狱饿鬼畜生都这么修。修完之后,最后感到这样子观想使他们苦都没有了,乐都得到了。最大的安乐——成佛。观想他们都成了佛。但是仅仅是观想,那么真正要达到这个目的呢,决定要自己成佛,所以要发起成佛的心。大概的这个自他相换的修法是这么样子,仔细的大家自己去看去。

  那么这就是说自他相换跟七重因果的这个教授是这么两种。在宗喀巴大师,他又把这两个修的时候揉合成一个修法。那就是说在七重因果里边,从舍心,第一个平等舍。那是特别强调,没有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报恩都修不起的,这是一个地基。那么从舍心开始,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就用自他相换代替。因为自他相换修法的慈心悲心比这个还要快,力量还要大,那么就自他相换加进去。那就是说他的次第是十一个,先是修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报恩,第五个慈心悲心就换了,换自他平等。在自他相换的前面也再摆一个平等,这个平等不是前面那个平等舍心。这个平等就是观想自己想离苦得乐,一切众生都也想离苦得乐,这个心要生起来。这个心生起之后,然后就是自他相换。那么,就要去想持爱自己的一些坏处,想爱人家的一切功德。

  然后,再说怎么叫自他相换。不是说你住我的屋子,我住你的屋子,我们就换了。也不是说你吃我的饭,我吃你的饭,就换了。也不是说我的财产你来用,你的财产我来用,就换了。这个不是。相换什么呢?就是说我执着这个是我,现在要把执着我的这个心摆到一切有情身上去。这个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我们说母亲对孩子就是这样子。孩子有苦,母亲是着急得不得了;孩子高兴,母亲再是大病之中她还会高兴。这就是说,把执着的心放到孩子身上去了。这个世间上都有这个例,我们佛法的修法怎么会达不到这个目的呢?这个书上就证明,决定能达到。能达到之后,然后怎么修,自他相换地修,就是我下面要说的。

  这个修好之后,就接下去,增上心。这个修仅仅是观想,那么,观想还不能起实效。那真正要使他们真的安乐、真的离苦呢,决定要自己成佛。就是说再接下去,增上心、菩提心。这么一共十一个层次,这是宗喀巴大师的最特殊的、最殊胜的修法,把两个传承合起来修。所以说黄教的宗大师的教法为什么殊胜?那就是很多殊胜地方的,这仅仅是其中一个。

  我们就介绍了一个,我们把这个次第再说一下。十一个次第就是七重因果前面加个平等舍心,八个。八个里边,把慈心悲心用自他相换代替,自他相换是有五个观想。那就是说,舍心、知母、念恩、报恩。下边是自他相换的第一个——自他平等,就是大家都想离苦得乐。第六,思惟自爱的过患;第七,思惟爱他的功德;最后,明自他相换,怎么叫自他相换,不是把屋子调一个,床铺调一个,不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执着的心把它换一换。那么,再是自他相换的修法,就是那个鼻子呼吸的修法。然后,感到这个仅仅是观想,要增上心生起来,一切父母的苦,这个事情是我的责任,我要把它除掉。安乐,使他安乐也是我的责任,我要给他安乐。那么,这样子做到的话,决定要成佛不可。所以,增上心之后,决定一个菩提心,要求菩提心。那么这个是十一个次第。

  这个修法,我们说是很好。我们也有一个师父,他去年,不晓得看了什么书,他说,“我要修菩提心了。”我说,“很好,菩提心是最无上的宝,你修很好。但是你能不能修?你出离心有没有?出离心没有,你修菩提心,太高了!”我们现在只是把菩提心理解一下,它的修法知道一下,真正要下手修,还得要从下士道开始。下士道没有修好,中士道修不起。中士道没有修好,上士道空中楼阁,爬不上去。即使你勉强爬上去,掉下来,掉死了。所以说,不要好高骛远,前面的东西要知道,但是,下脚,立足点,却从脚下开始。第一步从哪里开始,自己知道。你是什么根机,自己最知道。

  我们说,在宗大师的时候,三个要素: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中观正见)。那么,现在,我们感到现在的根机来说,这三个还高了。真正的对这个三宝的信心还有没有还成问题,这个在阿底峡尊者的时候就产生这个问题,你到底是不是佛教徒还搞不清楚。因为那个时候,苯教,什么教都混的,就像我们气功师一样。大家做了气功师的弟子了,还以为我是佛教徒。这是糊里糊涂在那里混日子了。那么,我们就第一个要把你搞清楚一下,你对三宝的信心有没有?三宝信心生起来之后,决定对一切其他的天魔外道,一切宗教都会放下,真正的就一心扑向佛教。这个三宝信心起来了,才算一个佛教徒。

  这个信心起来之后,才能修下士道,修中士道出离心。下士道出离是三恶道的苦,下士道也有出离,但不是出离三界,出离三恶道,这个容易。中士道出三界,那你如果行苦的苦没有观出来的话,总要钻空子。你说这个苦,欲界还有苦苦,色界、无色界没有这些苦了,他是定中之乐。那么,很好了,“何必要去求出三界呢?我只要修到色界、无色界。”但是色界、无色界要掉的,他等于射箭一样,射到上边,这个力量没有了,这个箭要掉下来。掉在哪里?可能是地狱。那你怎么办?你还不是要赶快出三界。上边也不安,上边也有上边的苦。

  但是上边的苦很微细,行苦,我们看不到。这掉下来的苦你总看得到了。以前不是有一个非想非非想天的一个外道仙,因为在他修定的时候,有个麻雀儿在他头上叫,鱼在水里跳,打乱他的定心。他发了个愿,“我要把它们吃掉。”后来,他修定修成功了,生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大劫,享受那些天上的福报。福报享完了,以前发的恶愿的报就出现了。他就成了一个会飞的狐狸,能够到水里吃鱼,到天上吃鸟。那个满了他的愿了,做畜生道去了。那么,吃了那么多鱼,吃了那么多鸟,以后再哪里去呢?可想而知,更苦。所以说,天上也解脱不了。

  那么,我们就是说决定要知道行苦,才能真正有出离心。出离心出了之后,才能知道众生是苦。自己的苦知道之后,众生的苦确切地能够感到。然后,要拔众生的苦,那才能够生起悲心了。所以说,这个是一环扣一环,跳一节是不行的。所以,修行,要从最下部开始。但是前面的路程不能不知道,你盲目地乱修,闭了眼睛走路也不是那回事。

  那么,现在我们把菩提心的修法介绍一下,大家也知道一下这个事情了。当然现在马上修,恐怕是早一点。还是要把这个对三宝的信心修起,然后下士道的恶道的恐惧心生起来。有的人,恶道不害怕,对他说,“你做了这个事情,将来要下地狱的。”“地狱在哪里啊?我现在还看不到,以后看到再说吧。”好了,他还是做他的坏事。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下士道的资格都没有,你怎么说菩提心呢?就谈不上了。

  下边,我们就要说六度了。这是愿心,愿菩提心。还有行菩提心,就是受这个菩萨戒,行六度万行了。这是菩提心的两个大科。前面的愿菩提就是发菩提心,下边是行菩萨道。那么,我们说一个人他到底是大乘、小乘呢,就是看有没有菩提心,行不行菩萨道。这是宗大师在《广论》里边前后都强调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标准,我们拿到之后,然后我们就有一个尺寸。人家说大乘小乘,我们很简单,用这个尺一量就知道了。不要说你念的经是大乘,你就是大乘的行者。你念的经是小乘,“你学《俱舍》的,你是小乘。”这个话,我们说现在不会这么简单化了。我们也碰到过这些事情,我们讲《俱舍》的时候,“你们学小乘的……”不但是不赞叹,还骂了一顿。那么,你修大乘的,那你大乘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呢?你不从《俱舍》爬上去,你下士道没有,你中士道哪里来呢?上士道哪里来呢?那不是说大话了?这个,菩萨戒里边,是犯菩萨戒的。毁谤别解脱戒等等,这些都是要犯菩萨戒的。自己还糊里糊涂,犯了菩萨戒了。

  甲三 六波罗蜜

  那么,下边我们说六度。

  乙一 施波罗蜜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多(布施度)。

  丙一 施种类

  布施有几种?内施、外施、无畏施、法施,一共四种。那么,什么叫内施,什么叫外施,什么叫无畏施,什么叫法施。下边要说。

  颂 头目妻财施 令他无恐惧 慈愿善说法 正言至一语

  丁一 内施

  头目脑髓,这是内施。

  丁二 外施

  妻子、儿女、国土、财产的布施,那是说外施。

  丁三 无畏施

  那么,“令他无恐惧”,无畏施,人家有苦,你把他离开那个恐惧的苦。那么,这是无畏施。我们说观音菩萨,大家称他为施无畏者,因为他能拔一切苦——布施无畏。这个是最大的布施,把无畏布施给人家,替人家拔苦,这个恐惧心就没有了。那么,这就是无畏施。

  丁四 法施

  “慈愿善说法 ,正言至一语。”你发慈悲的愿,就是度众生的愿,善巧地说法。“善说法”就是说不是乱说了,要根据佛的原义,根据三法印,根据逻辑、因明,这样子地说法,叫善说法。信口开河乱说一通,自己对不对都不知道,想到哪里说哪里,这个有危险性。说错了,把众生引导到哪里去呢?这个说法,如佛说的意思说法,功德无边。乱说的话,罪过也无边。所以说法并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好象是“法师坐在上边说法很光荣,我也将来要作个法师,我要跟他一样”,这个心,作个法师的心是好,但是你说的时候却是要注意了,不要乱说。那不乱说的话,你要多学一点,不要来不及学了两本书,来不及爬上去讲经去了。讲错了一点,你倒霉了,你害了自己还要害人家。

  所以说,要慈悲的愿,就是一切从利益众生的愿出发,不能为自己。为红包去讲经简直是要不得,为名誉地位去讲经也是要不得。就是为众生,我们说在师的十德里边,一个是悲心,一切利他的事情从悲心出发。悲心是什么?我们这里,菩提心里边慈心悲心就看到了,为利益一切众生,不惜自己受一切苦。以这样的心出发,弘法利生是对的。还要有智慧,善巧说法,合于三法印,合于因明逻辑,还要真正体会到佛的真意,不能乱说。而且还要对机,这个法跟这个人不对机,说了之后没有用,甚至于他要毁谤。对一些初学的人,对密法没有善根的人,你跟他说密法,你自己卖弄你高超,你说,“我密法都懂的”,你讲了很多。结果他听了之后诽谤,这个诽谤的罪你也有一份,为什么?是你叫他诽谤的。他本来不谤的,你给他讲了半天,他就谤起来了,那么,这个罪你不要分担一部分吗?所以说,说法还要对机,你不对机的话,也是糟糕。所以,善说法里边,这个善包了很多的问题在里头。那么,“正言至一语”,只要你说的是对的,正言,是如法地讲一次话,哪怕一句话,这个功德就无边,都是法施。

  这是四种施先分别一下。那么,下边施的功德。

  丙二 施功德

  布施有什么功德?又分了好几科。

  丁一 灭减守护苦

  布施之后,那是财施。你本来家里很有钱,你要担心,担心什么?王贼水火。起火了,你担心这个财产要烧掉了;水灾来了,又怕财产漂掉了;现在社会治安不好,你又害怕那些暴徒来抢你的钱;又害怕政治有变化,要没收,抄家抄走;又害怕你的孩子不听话,不争气,把你的财产搞完。这快得很。他们现在温州就出现这个情况:有些青年吸毒,吸毒的话,耗的钱非常厉害,很贵啊!他几下子就把你的钱几万几万吃掉了。那么,你现在的人有多少财产呢?你吸毒赌博一来的话,倾家荡产快得很,几年工夫,就没有了。那都是要守护有很多苦,要防止王贼,要防水火,要防造孽的不肖子。那就是很辛苦。

  丁二 灭减追求苦

  你布施之后,你不要追求了,你去追求它干啥呢?能够布施的话,就不要追求了。来了就布施了,你没有就算了,你去追什么呢?在家人就欢喜追求,追求的时候,就是很辛苦。那么,出家人有没有追求的呢?也有。那么,既然出了家,尽量不要追求了。他自己来的怎么办呢?就给它用在法上,用在正规的地方就是了。最好用完,免得守护之苦。但是,你用完也不行,要防御着整个一个道场,你没有钱在后头,万一没有来源,你吃饭都成问题。

  丁三 断贪心及灭当来由贪所生诸苦

  你能布施的话,当然就是断贪心了。有贪心就不肯布施了,你一布施的话,贪心就没有了,就是对治贪心了。贪心对治掉了,由贪所造的业就不造了。这个业不造,感的果报,苦的果报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在现在是断了烦恼的贪心,将来,贪烦恼所感的苦报,也可以避免掉,灭掉。

  丁四 心志欢喜,无不足之忧愁

  肯布施的人,心里很欢喜的。这个是什么呢?一个反应,你做了好事,每个人都会有这个感觉,你好事一做,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这个欢喜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你布施了,你财没有了,少了个东西,你怎么还高兴呢?就会高兴起来。帮了人家做好事,做得筋疲力尽,很疲劳,但是心里非常高兴。为什么?这做了好事天然自己心里会高兴,这是自然的规律,你也说不出一个什么名堂,他就是高兴起来了。心里欢喜,无不足之忧。一方面他自己做了布施,自然有好。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愁,不够、不足之忧也不会有。知足,常乐,他根本不会有不足的忧愁,没有。他没有贪心,哪里有不足的忧愁呢?就没有了。

  丁五 当来财富自在究竟满足檀度

  布施,获大富,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自然的规律,是跟我们人的意志是相反的。人的意志,因为要富,就拼命地去收敛财富,拼命地搜刮,甚至于剥削,乃至抢、掠夺。强盗土匪是掠夺国内的,两个国家打仗是掠夺国外的,都是为了要夺财富。你越夺,越穷,这个是因果的规律。因果规律里边,你越是要感大富,越是要布施供养。供养三宝,把财物去供养三宝,最大的福田,那将来感大富。布施贫穷的悲田也能感大富。布施自己的敬田,父母师长,也能感大富。这个就是越是把自己的财富拿出去,这个果报,是福报越大。越是把它守住,不肯拿出去,感的果报,就是饿鬼,贪心的果报就是饿鬼,什么都没有。我们说饿鬼里边有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多财鬼是城隍这些大的鬼神,少财鬼——土地、灶神之类的,总算还是有点财的。无财鬼就像目犍连母亲一样,什么都没有,吃也吃不饱,那就是可怜得很。那就是贪心的结果。所以说,真正能够布施的话,决定感大福报。

  颂 断守护追求 贪心当来苦 欢悦心志光 无不足忧愁

  当来大财富 亦安然自受 不与五家共 最后满檀度

  “断守护追求”,能够布施的话,守护的苦没有,追求的苦也没有。“贪心当来苦”,也能断贪的烦恼,由贪烦恼感的将来的苦报也可以避免不受。“欢悦心志光”,能够布施的话,心里欢喜,心志光明。没有不足的愁忧,“无不足忧愁”。不但如此,现在欢喜,将来还要感大福报,“当来大财富,亦安然自受”。你这样子的财富受了没有过患,你只要如法地布施,如法地供养,这种财富人家夺不了去。反正你没有做坏事,这个财富人家夺不了。

  这个公案我经常说的:有个老太太,她这个人,修行人,她知道以前很多世都没有做过偷盗的事情。她就是说,经常给人家说,“我从来不掉东西的。”因为她没有偷盗过。偷盗,果就是少东西,给人家偷了,或者是掉掉了。她说,“我从来不少东西的。”她一个孩子说,“你净说那个话,你不掉东西,我偏偏给你掉一个。”他就把她最欢喜的钻石戒指偷偷地拿了,因为她孩子,他好拿。拿了之后,在他们门后一条河里边一丢,丢进去了。他说,“看你少不少东西。”这个老太太一点也不着急。问她说,“你东西没有了吗?你的戒指到哪里去了。”“不要紧的,我不会少东西的”,一点也不愁。他说,“你怎么不少呢,少都少掉了。”这个话,过了两天,她家里请客,她就招呼厨子,今天买一点好菜,今天有什么客要来。她的厨子就去买,买了大鱼一条。买回来了,在煮的时候一看,肚子里有个钻石戒指,就是老太太的,就还给她了。她拿来,“你看,我不掉东西的,又来了。”这个当然是说她没有偷盗,当然她去买鱼这是另外的果报,我们另外说。

  苏达多长者(给孤独长者),他给佛造祗园精舍,花了很多钱了,黄金铺地了。人家看是呆了,把家里的金子库藏都铺完了还不够。那么,它那个树,就由祗园太子供养。那么,人家看他这样子干啥呢?结果佛就说了,他地上的精舍还没造完,天上的宫殿早给他造好了。那就是福报已经感到了。能够布施的话,不要害怕没有福报。

  “不与五家共”,那么,你这个福报,要是你肯布施,如法地布施的话,这个福报不会跟五家所共,哪五家呢?就是王、贼、水、火、不肖子,不会给他们破坏。“最后满檀度”,最后布施波罗蜜多能够圆满。那么就是说布施的好处,不但是在现世,将来都感大福报。心情舒畅、快乐,而且最后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丙三 对治施障

  布施有障碍,要布施的话,要去掉障碍。哪些障呢?他分了四个。

  丁一 先未串习障

  就是不习惯,过去没有这个布施的习惯。就是舍不得,好象是要你拿出来,“我从来不布施的,怎么这一次要我拿那么多钱呢?”他舍不得。布施惯了的人,他就不在乎了。所以,“先未串习障”,过去没有这个习惯。

  丁二 施物乏少障

  想倒是想布施,东西没有。我记得某一个居士,他是发心很好,他说,“我是很想布施,就是没有东西,太穷了。”那么,这个,不在乎了。我们说以前经里边也有这个公案:有两个老夫妻,两个要饭的。他们的唯一的财产是一个什么?一个麻布袋,麻布袋是他们的衣服,那么就是还有一个破碗,要饭的碗。他们两个人因为只有一件衣服,就是一个人要饭去,一个人就坐在他窑洞里边不出来了。身上没有衣服,怎么出来?等他要饭回来之后,两个人一起吃。那么穷。

  后来听到佛来,国王请佛。国王请佛来,他们对佛感到极大兴趣,非常之恭敬,他们干脆就把他们的要饭的那个衣服卖掉了。那就跑不出去了,把那个衣服卖了之后,供了一个小小的灯,供在佛面前,供佛。结果,佛面前供了很多的东西,大的灯什么。国王供了很多,很华丽的灯,酥油灯,很多的东西都供在面前。佛就说,“把那个灯拿来,把那个穷的老夫妇乞丐的灯把它中中地摆起。”他说,“这个灯的功德最大。”他们把唯一的财产都供掉了,你这个国王供了那么多,你库藏里还多得是。他们两个,只有这么一件衣服的,都供养了。那就是没有东西供而能够供的话,福报更大一些。

  但是,障碍还是有,你像——我们有人也是,他每一次给的十块钱,单钱,他都供养掉了。等到南无寺要去供养,没有钱,没有钱你就不能供了。那就是施物乏少障。真正没有的话,也是个障。

  丁三 耽着上妙悦意财物障

  他布施呢,他肯布施。但是,最好的东西舍不得。自己不要的布施掉了,那可以,但是最好的舍不得。这也是个障。虽然在布施,但是你这个布施的心不够。布施的目的是去掉悭贪,你现在把不要的东西,不太好的东西布施了,好的东西还执着得很。那个悭贪的心还是没去掉,那个布施还是个障。

  丁四 深乐施果障

  还有一些,他倒是什么都肯布施。但是,布施之后,就是说“我这个布施了之后回向什么,那个回向什么”,对这个布施的果报非常执着。甚至要写一张条子烧掉,或者什么样子。烧给哪个看?烧给天上看。他还是一个民间的迷信思想。这样子,也是个障。虽然布施是很多,但是你执着那个报,也是个障。那就是说三轮体空24,能施所施,施的东西当下就空,能够这样不执着的话,这个福报才大。你说,这样子执着果报有没有福报呢?福报还是有,你只要布施,福报肯定有。但是这个福报不大;而且非但是不大,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要能施所施,所施的物三轮体空才能圆满。你这个执着的话,仅仅得到一点点的小的报,这个报享完就没有了。那么,这也是个障。

  所以,这个四个障,我们自己检查,有哪一个障就去哪一个障。以前没有串习的,没有这个习惯的,就要多做。假使是施物少的,那么,你就要好好地多做一些三宝的,培一些福。培一些福之后,三宝面前多做些事情了,福报大了之后,你这一世布施的东西就会多了。

  我记得《广论》里有一个老修行,他也没钱,穷得很。他说,以前他在佛面前烧香,都烧最差的香,土香。后来,因为修法,修法里边有供养了。他就这样好好地修,福报就越来越大。你说,我们不是在家人了,去做生意,钱哪里来?你好好修法了。在我们《五字真言》也好,《上师供》也好,里边都有供养,阿刚、巴当也是供养。你供养的时候,如法地修,如法地观想的话,福报就会来的。修曼荼供更不要说了。我们上海有个居士,他是修曼荼供,他说,“财倒是有了,但是忙死了”,他说这个。有钱么,当然忙了,无缘无故哪个送钱给你干啥?总有事情来了,这个钱给你,就是做生意也好,啥个也好,都是要有事情。他说,“钱倒是多了,忙是忙得不得了,干脆不要它好一些。”那真正修行的人,当然是不要弄得太忙。但是你真是修行的话,你不要害怕福报没有。“施物乏少障”,就是说在出家人里边,好好给常住培福,好好修法,这个,福报会来。那么,还有一个,对治这个“耽着上妙悦意财物障”呢,好的东西舍不得给的话,偏偏把最好的供掉,那个就对治你这个东西。施的果,执着那个施的果,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好好地观三苦、八苦,苦苦、坏苦、行苦,那个果报也是一个有漏的东西,将来还是,最后还是苦。那不要去执着了。多学一点空性的智慧,然后,能够三轮体空,圆满这个布施波罗蜜多。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十八讲

  《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上一次我们讲到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波罗蜜多种类,四种:内施、外施、无畏施、法施。那么,它的功德,又是五种。灭除守护的苦;灭除追求的苦;断贪心跟贪心所引的将来的果报,苦报。第四个,“心志欢喜,无不足之忧愁”,知足常乐,他不要追求了,当然没有忧;“当来财富自在”,这是将来的报,“究竟满足檀度”,最后,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这就是布施的一些好处了,功德了。

  颂 若先不习施 今世有不舍 观功德过失 多少广串习

  施物不如意 由前悭贪盗 若不励力施 困穷且日极

  不以上妙施 得果难悦意 又执持妙宝 生险死不去

  乐计思果报 如贩筹子息 不了三轮空 不得波罗蜜

  那么,对治这个布施的障碍。过去没有串习的,要好好练习布施。东西不够的,好好供养。多为三宝办事,这个福报就会来。昨天我们讲的一个老修行,开始很穷,供的香只能是草香,最差的香。后来他因为修行好,他用的香,一支香要值半两金子,最好的檀香,那是牛头檀香之类的。那就福报大了,可以供养好的了。

  那么,开始你如果没有福报的时候,连差的香也不供。那么,你这个福报永远大不了。所以说,修法也好,供养也好,为三宝办事也好,都是增加福报的。既然福报少,就是要做这一些,将来福气会来。那么,耽着上妙悦意财物。对于好的东西舍不得舍,那么这个就是要观察了,收藏的过患,布施的好处。多去观察,然后,感到这个东西藏在那里对我没有利,死了之后带不走。倒不如早一点布施掉,可以增加很多的福报,这个福报的功德带得走的。所以说,这样子一想,也可以把这个最舍不得的东西也能舍掉。

  还有一个,就是说,贪着这个布施的果报,贪布施能感大富。那么,就贪着这个果报。这个,我们说,那就是说是有漏的福报了,那做生意一样了——我给你多少东西,你将来给我多少酬报。这个那是我们说修行不是做生意,如果这样子地讲价钱地来布施,那又不可贵了。但是,初学,没有果报,他又是初心的,也不愿意布施。那么,初学可以,真正你学得多了,就不能再这样子记果报了。下边,就是说,我们要以菩提心出发,把这个布施不断地串习下去,最后圆满呢,可以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那么,在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就是《广论》里边。因为这个讲得很略,我们感到还有一些很好的东西需要给介绍一下。

  布施度——引《菩提道次第广论》

  布施度性

  《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

  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众生所有贫穷。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谓自所有身财根善,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25

  第一个,布施的自性是什么。是不是说众生得到我的东西了,满足了,富有了,就是布施的自性呢?不是。布施的自性,它就是说他不顾自己的享受,以无贪的心,这个思心所,就是造业的思心所。他能够把自己的东西舍掉,同时,用思心所发动身口二业,这样子发动。能够布施的这个思心所,跟发动这个身口的业,这就是布施的自性。只要这个心能够圆满了,一点也没有这个障碍了。那么,布施波罗蜜多就圆满。并不是说,一切有情富有了,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因为我们说,有情,他的障,自己的福报关系,你要一切有情都富有不可能的。饿鬼永远是饿的,永远是穷得不得了,无财鬼什么都没有,吃口饭也吃不到,喝口水也喝不到。那么,这些,是他的业报所感,不可能使他富有。只要自己布施的心圆满了,那么这个布施波罗蜜多也就圆满了。并不是说对外的效果来看的。这是布施的自性。

  第二者唯尽破除身财悭悋,犹非布施波罗蜜多。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唯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26

  另外,我们要说一些布施跟阿罗汉的差别。我们说布施并不单是除了我们的悭贪就叫布施。除了悭贪,悭贪是贪的一分。我们学过《百法》 、 《五蕴》,“悭”是一个烦恼心所,属于贪的一个支分。这个,在阿罗汉也断掉,阿罗汉一切烦恼种子都断完了。如果说把悭贪的心断掉叫布施波罗蜜多呢,那阿罗汉该有布施波罗蜜多了。所以说,这个单是悭贪除掉,还是不够,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布施给人家,这个心才叫布施。所以说,要发心把一切所有的东西都布施完,不单是悭贪。那么,这个就是悭贪跟布施的差别。一个是仅仅去掉悭贪,一个是不但不悭贪,还要把所有的一切都布施完。这个心,就是不一样。那么,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我们说哪些该布施,哪些不该布施。那么,这里还是有一些重要的东西要介绍一下。

  广释内物可舍不舍

  若知不舍内物道理与此相违知是应舍,故当先说不舍道理。此中分三,初就时门不应舍者,菩萨身等虽已至心先施有情,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不厌乞求肉等难行,纵有求者亦不应舍。

  《集学论》云:“由何能令精进厌患,谓由少力而持重物,或由长夜而发精进,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如施肉等,此虽将身已施有情,然于非时,唯应遮止不令现行。若不尔者,能使菩萨厌诸有情,由此失坏菩提心种,故即失坏极大果聚。是故《圣虚空库经》云:“非时欲行,是名魔业。”《入行论》云:“悲心未清净,不应舍其身,若能成现后,大利因应舍。”

  就所为门不应舍者,若为小事不应舍身,即前论云:“能行正法身,为小不应损,如是能速满,诸有情意乐。”若就自分已离悭等布施障碍,而就他分若不舍身,能办众多有情利义大事之时,有求肢等亦不应施。若为令作杀生等事,俱害自他诸恶行故来乞求者,则自不应暂施于他。

  就求者门不应舍者,若魔众天,或由彼天所使有情,怀恼乱心来求肢等,不应舍与,勿令于彼有损害故。若诸疯狂心乱有情来乞求者,亦不应与,此等非是实心来求,唯于众多浮妄言故。非但不施此等无罪,施则成犯。除此等时来求身者,则应施与。此复有二,谓割身支等毕究施与,及为办他如法事故,为作仆等暂施自在。27

  我们说菩萨行菩萨道,修菩萨戒,一切都要布施。那么,是不是什么都要布施呢?那就是说,身,我们在《梵网经》不是说嘛,看到什么人来了,没有东西给他、供养他的话,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供养他。那么看到狮子老虎也要给它肉供养它。像这一类的,初发心菩萨是不是要做?受过菩萨戒的人,我们受过三坛大戒的,菩萨戒还是《梵网经》菩萨戒,这个受了之后该不该做?那么,我们就是说,根据《瑜伽菩萨戒》来说,在没有得到广大的悲心,悲心的意乐心还没有生起之前,那么,这个事情,布施身的事情是不要做。即使人家跟你要布施,要求你的身肉,或者要求什么,这个时候不该布施,布施还是不对。因为一布施之后,你自己还受不了。那么,对对方起怨恨心。那么,以后就厌离众生,要退入二乘。

  以前舍利弗就是行菩萨道,他碰到婆罗门要眼睛,他就受不了了,结果退入二乘。不但是退二乘,还堕落成蛇。蛇是最毒的,他因为瞋心起来之后呢,就堕了一个蛇去了。所以说,他眼睛本来是愿意舍的,这个婆罗门又故意挑剔。左眼睛挖给他么,“不对,我要右眼睛。”右眼睛挖给他,就说:“你这个眼睛是臭的。”一脚踩,“啪”一下踩破了。这个舍利弗就受不了了。舍利弗在因地上,他就是经过这个退堕的。所以说,我们这个菩萨戒里边规定,大悲心的真正意乐心没有生起之前,在这些事情呢,是不要布施的。布施身肉之类的呢,暂时就不要布施。

  还有,就是他假使说为了小的事情叫你舍身,这个也不一定要满他的愿。因为你这个身体是要做一切、很多的众生利益的事情的,不能为小小的事情就布施他。布施了之后就做不了了。前面是意乐心没有发起之前,这个就是说小的事情不能够舍。那么,即使你是意乐心圆满了,只要你心里没有悭贪的心,你可以不舍。如果你心里有悭贪呢,就不好,你该舍。已经心里离开悭贪了,那么衡量这个事情大小。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现在布施了他,只满足他一个人的愿。那么,那么多众生在等你要满愿的,你就做不了了。那么就不做,就不舍。这个并不是悭贪。他本来悭贪就除掉的人来说的。

  还有一个,就是说来求的人,他是魔故意来捣蛋的,或者是魔下面的人。他们故意来扰乱你,或者故意来破坏正法的,要你布施头目脑髓之类的。不一定给,就不给了,给了还有罪,不给是无罪。

  那么,还有一些疯狂的,神经病之类的,他跟你要头目脑髓,你说你给他?那是不能给,给了还有罪,不给没有罪。那么,这是这个看来求的是什么人。那么,即使菩萨发了愿的,一切都布施,在这些情况下可以不布施。

  下面还有,这是对身,内财,身。

  广释外物舍不舍理

  初中有五,一就时门不应舍者。如于出家及诸近住,施午后食。

  二就施境门不应舍者。于持戒者,施残饮食,或与便秽涕唾变吐脓血所杂所染饮食,于诸不食葱蒜肉者,不饮酒者,纵欲饮食,然具律仪不当授彼,施与蒜等及所杂染。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于施生欢喜心,然于怨家、药叉、罗叉、凶暴所覆,不知报恩,诸忘恩惠来乞求者,与子仆等;病人来求非宜饮食,或虽相宜,然不知量而与饮食;若已饱满性极馋嗜,来求妙食惠施妙食。

  若诸外道为求过端及非求知经典之义,以财货想而来乞求,舍彼经典,《菩萨地》中略说如是,广如《菩萨地·摄决择分》应当了知。如云:“若是已写完善经典,有婴儿慧众生来乞,若施与之当知有罪,若为施彼转向余求亦是有罪。若我令他持诸深法及观彼能如实信解,唯以是思而惠施者,是为无罪。若令诸具正信有情,书写相似正法典籍,或外道论,或先已写现在手中而施信者,或从他乞而施与者,是名有罪。手中现有已写似典,菩萨应令改拭彼典书佛圣教,自亦应知彼无坚实亦应为他说其非善。若诸纸叶犹未书写,有来乞者,尔时菩萨应问彼言,汝今以此欲何所为,若云转卖以充食用,菩萨若是将此纸叶预书正法,则不应施。若有财者应施价值,若无价值,二俱不施亦无有罪。若非预为写正法者,应即施与,令彼随意受用安乐。如是若乞欲书最极下劣典籍,不施无罪。如欲书写极恶典籍,如是欲修中典亦尔,若欲书写最胜经典,不施求者,当知有罪。”28

  那外财呢,还有一些简别。

  那个时间的问题。假使你已经出家了,或者是近住(受八关斋戒的),那么,过了午之后,你供养他东西,那就不要去舍,不要它。

  还有就对方的境来说,假使对持戒比丘,你不能是布施吃剩的饮食,剩下来的东西。像我们有的时候度亡的那些供菜,这个绝对不能给出家比丘吃。那么,还有脏的东西,痰涕脓血那些杂在里边的,不干净的东西,都不能。那么,还有那些不吃葱蒜酒肉的,你供养他葱蒜酒肉也不应当,他们也不受,你也不应当供。

  那么,假使有些人,对方是来求的东西,对方是什么?是冤家,或者是夜叉罗叉保护的东西,这些忘恩负义的人,他来乞求,他要你给他这个,就是像好施太子一样的,要他的儿子,要他的人做他的奴仆。这些来,不给。

  还有一种是病人来要东西,这个东西他吃了,对他病有害的,不给,不布施,这个没有罪。还有,虽然这个东西这个病人吃了是没有害,但是这个人他不懂事,他要大吃大喝的。那这个病才好,或者在病的时候不能吃太多,那么不给也可以。这就是看病的人了,假使说病人他要吃东西,吃不完的要吃,还要跟你要。不给,那你说菩萨戒一定要给,满他愿——这个时候他多吃了对病有损的,就不给,这个不犯。

  还有那些,外道,他故意来求这个差错。他并不是来求学经的,他或者是以这个经很值价,假使藏经好值几十万块钱的,他跟你来要。这样子的话,你要不要给呢?他就是说,假使这些经他们来要的话,你给了他还有罪。那么,假使你为了要布施他,自己没有,其他地方化了来给,也是有罪。所以说,这些人他不是真正为了学法的,他为了钱,或者是故意来找茬子了。那些人是不要给的,不给没有罪的,给了还有罪。

  那么,假使说,他确实能够持法的,他能够学法的,这样子来给他呢,给他是没有罪的。假使有一些人,他写一些伪经,或者外道的书,那么,你应当把他擦掉,叫他重写,写佛号,或者写好的经。假使说这个纸还没有写经,人家跟你要这个纸。那么,你要问他“你拿去干什么?”他说,拿去卖了要搞生活的。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菩萨,本来是这个纸要写经书的。那么,就不要给。假使你有钱,就给他钱,“你要吃饭么,就给你钱好了。这个纸我要写经书的,不能给。”假使没有钱,那不给钱也没有罪。就是有钱的话,给他一点钱。没有钱的话,这个纸是要写经书的,他拿去又不是写经,卖了去吃东西,吃饭去的。那就不给也可以。假使不是写经的纸,那么他要呢,要生活么,你要给。假使这个纸他要拿去写,本来我要写《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乘的很珍贵的经,如果他要把这个纸拿去写那些不相干的,很低微的书,不给他没关系。假使他要写中等的经,中等的书,不给。我们要写上等的,最好的,那不给也可以。假使他要写最好的经,要你这个纸,那你要给。不给的话,就是犯菩萨戒。

  那么,这些我们知道一下呢,就是菩萨戒受了之后,并不是说一定什么东西,哪个跟你要,就是非给不可。也不是这样子,要衡量。就是从多方面去看问题,这个才能够决定那个给不给。那么,这个我们讲菩萨戒的时候,是广讲过。这里当然是只能略略地说一下。

  四就施物门不应舍者。若自父母,有虫饮食,妻子,奴等未正晓喻,虽正晓喻若不信解。29

  那么,还有一些,父母是不能给的。人家跟你要父母,父母不是东西,不能给。假使有虫的东西,就是生了虫,要杀生的,也不能给。那么,假使妻子奴婢之类的,他们不愿意,也就不能给。

  五就所为门不应舍者,若有来乞毒火刀酒,或为自害或为害他即便施与。若有来乞戏乐等具,能令增长堕恶趣因,是应呵止,反施彼物。若有来求或来学习罩罗罝弶为害有情,教施彼等。由此显示,凡害众生身命资财,皆不应学彼等教授。若为杀害或陆或水所住众生,来乞水陆即施此等;若为损害此国人民或为害他,来求王位而行惠施;若有怨家来求仇隙,施彼雠敌。30

  那么,还有就是说,假使他来要刀剑毒药去害人的,那么,也不要给。假使他要做那些唱戏的那些东西,增长放逸堕落的,也不要给。假使来求那些抓鸟的那些罗网之类的,捕鱼的网之类的东西,要去捕鱼打鸟,也就不要给。这些,就是说我们都要衡量。他拿去干什么?如果拿去不是害人的,那就给。他假如拿刀去做工具,做什么,那你要给。他拿去杀人,就不能给。像这些,就是要看了。不能说“人家跟你要就给,这是菩萨戒,非给不可”,那不那么死的,不是那回事。

  那么,布施波罗蜜多,我们就讲到这里。

  乙二 戒波罗蜜

  丙一 戒体

  丁一 由慈悲心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决定受行菩萨之行

  “由慈悲心”,这是从菩提心出发。凡是我们的六度,都是从菩提心出发。“由慈悲心,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决定受行菩萨之行。”这个是受菩萨戒的心。一般我们说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发了菩提心之后,这个心发起了。然后要受菩萨戒,那是行菩提心。那么就是说,在受戒之前,由这个菩提心或者慈悲心,要利益安乐无量的有情。就是所有的一切有情,这是无量,不是有数的,整个的法界一个也不漏的。这样子的心去受菩萨戒。菩萨戒就是利益众生。

  丁二 从他正受

  菩萨戒有仪式,不能自己“我受菩萨戒”,自己说了几句话就算数。要从师受,这个“他”就是授菩萨戒那个戒师。

  丁三 受已无犯

  受了之后,不要犯。万一犯了之后,赶快忏悔还净。那么这就是说,我们是先要发心,再么是受戒。受了之后,它的仪式就是要从师受的。不能自己说“我受菩萨戒”,就自己受了。还有一定的仪式一定的羯磨的词。那么,受了之后怎么办?不要犯。

  丁四 虽犯还净

  万一犯了之后,赶快地还净,要把它忏悔干净。那就是说穿衣服一样,我们的衣服,假使是袈裟,我们穿了是做佛事的。那么你穿了之后要爱护,不要给它打脏,不要给它损坏。万一打脏,损坏了,赶快补,赶快洗。这样子。还有一点,重的戒犯了之后,即使你忏悔干净了,但是你这一辈子要见道是不可能的。那所以说,受了之后不犯这个干净,跟犯了之后忏悔干净,两个功德是不一样的。当然,你既然犯过了,跟人家不犯的,不能划等号的。但是,毕竟你受这个地狱,恶道的果报可以免掉。这个也是好的。

  颂 由大慈悲心 利乐尽有情 时空等无尽 受诸菩萨行

  从他受如律 护持谨无犯 虽犯速还净 是名为戒体

  那么,里边,就是说发心,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要利益的对象,是一切有情。我们说四无量,一般是对欲界的有情说的,虽然是无量,还是有数。而真正发菩提心,受菩萨行,那就是说受的对象、所缘的有情,一切有情一个也不能舍,舍一个就不能是菩提心了。那么,所以,“利乐尽有情”。所有有情都包在里头,哪怕是最大的冤家,不共戴天的,你还得要摄受他,还得要度他。而且在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这些人,还要先度。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非常痛,他做忍辱仙人了。但是,他对他不但不起一些怨恨心,还发愿:“我成了佛之后第一个度你。”为什么?因为你恶人,把你第一个度了之后,那你就可以少害人。如果不度你的话,你还要经常地害其他的有情。从慈悲心出发,要第一个度你。并不是照顾他,你恶了我才度你。那么,大家都做恶人去了,第一个得度了。那是照顾一切有情。那么,后来佛第一次转*轮,憍陈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他是第一个得度的。

  “时空等无尽”,那么这个利益一切有情是不是有时间的呢?在这一段时间里边我利益所有的有情,到这个时间过了,我该休息了。没有,时间是无尽的。从现在菩萨戒受起,一直到自己成佛,还要继续地,更好地干下去,没有时间的限制的。空间也没有限制。不是说这个世界,这个一方的众生我要度,其他的,他方世界我就不管了。不行,整个的空间、时间没有完的,都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如果为这样子的发心去受菩萨行、受菩萨戒,那才能得戒。如果你不是这样的心去受的话,就不得戒。如果你说,你有一个有情是不愿意度的,那就不得戒。一个地方不愿意去的,也不得戒。

  “从他受如律”,那么,你这个受菩萨戒,有一定的仪轨,从戒师如法地去受。这个是真正得戒。得戒不但是发心要对,如法的仪式也要对,那就是在《菩萨戒品释》里边就讲了很多。我们以前讲《菩萨戒颂》的时候,这些都讲过,现在当然不是讲这些,就是把重点讲一下。

  “护持谨无犯”,受了之后,要护持这个戒,一点也不要犯。万一是犯了之后,“虽犯速还净”,赶快要忏悔、还净。“是名为戒体”,这个叫戒体。

  那么,戒体,我们说,在里边不是说,海公上师的《讲记》里边讲了无作戒、作戒两个,没有讲得很明确。我们就把什么叫戒体呢,从一般的说一下。

  戒体,有两种,一种是有作戒体,就是作戒,一种是无作戒。

  什么叫作戒?在受戒的时候,顶礼、说羯磨词,各式各样的事情,在戒堂上做的事情,有所动作的,身语意都有表示的,可以看得到,听得到的,(21A)叫作戒。这个戒,过了这个戒堂出来之后就消失了,没有了。

  但是,就在这个作戒的、受戒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里边——这个就说法多了——那个产生一个无表色,或者说是心,或者说是非色非心,或者有部说是色法,就产生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看不到,听不到,不可以表示于我们其他的人。但是,这个东西生起之呢,只要你不犯戒,它是不会消失的。那么,这个从哪里引起的呢?就在我们作戒,白羯磨、顶礼、忏悔,等等的时候,就生起这个无作戒体,这个戒体。这个戒体有什么功能?可以防止那些坏的事情不要去做,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东西,真正戒体,这个戒体在我们身上,身心上边。只要你不犯戒,不破、不犯根本戒,它是永远跟了你跑的。那么,命终,当然舍掉。这些就是说,真正戒体是这个东西,这个无作戒。那么这是体。

  丙二 戒相

  相就是分性戒跟遮戒。性戒就是说本身它的性就是戒,你受不受,犯了之后,都是破坏了自然规律,要堕落的,这是性戒。那么,遮戒,是为了要护持性戒,保护他的话,使他不犯戒呢,我们立了一些遮止的方式。或者,为了避免白衣的讥嫌等等的关系,立了很多的遮戒。那么,这个看,比丘戒最多,比丘比丘尼大戒最多。沙弥戒少一点,居士戒里边只有一条,五戒只有一条酒戒,保护性戒的。

  丁一 性戒

  那么,性戒里边又分身口意三种。

  戊一 身三

  身里边,杀盗淫。

  戊二 口四

  口里边四个,两舌、绮语、恶口、妄语(虚妄语)。

  戊三 意三

  意三,贪瞋痴,不正见——邪见。

  那么,这个就是十恶业道。这个十恶业道属于性戒的范围。

  丁二 遮戒——菩萨三聚戒

  那么,遮戒,菩萨里边有三聚戒。这个里边我们先把性戒说一下。性戒就是通的,凡是菩萨戒里边的性戒基本上就是这么十个,重点是这个十恶业道防止他不做。那么,我们说菩萨戒里边又分三种,菩萨戒里边又分三聚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凡是称菩萨戒,不是一种,它有三种。

  戊一 律仪戒

  《瑜伽》卷四十云:律仪戒者,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

  那么,这三种里边,律仪戒是有点麻烦的,先说律仪戒。《瑜伽师地论》说的,什么叫律仪戒呢?“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这个七众的别解脱戒。是不是就是七众别解脱戒呢?那么,我们说天上的人他们也受菩萨戒。天人不能受别解脱戒,那菩萨戒没有律仪戒这一部分了?当然不是。

  所以说,我们这个里边呢,《瑜伽师地论》这个话有密意的。就是说,已经受了别解脱戒的人,假使比丘,他受了菩萨戒的时候,他的律仪戒是有两份。一份就是他受的这个别解脱戒,是过去他受的别解脱戒。比丘的话,是比丘戒;比丘尼么,比丘尼戒;假使居士,是五戒,这一份。另外还有一份,就是说保护性罪的,就是十善,一般说就是十善戒。这个也是通大小乘的性罪的,那个就是十善戒了,最限制的性罪,十条。那就是说,即使说天人或者是非人,他们受了菩萨戒,他们不能受别解脱戒,但是他们受的是大小乘共的那个性戒,他们受了,这是他们的律仪戒。

  那么,假使受了别解脱戒的人,他有两份。别解脱戒,就是他原来受的别解脱戒,比丘戒也好,沙弥戒也好,只是律仪戒的一个支分,另外呢还有共同的,就是十善的那个,大小乘共的那个性戒的,这个两部分。所以说,在菩萨戒里边律仪戒不就是我们的别解脱戒,而也不离开我们的别解脱戒。这个要这么理解。所以说,要单单地说,我们的别解脱戒就是菩萨律仪戒的话,那菩萨戒受了之后,尽未来际一直到成佛为止,中间不舍戒的,只要你不犯戒,或者自己不舍的话,这个戒是死了之后还有的。而别解脱戒,命终就舍戒。那么,你说假使律仪戒是别解脱戒的话,那你命终之后这个戒就没有了,你这个菩萨戒,律仪戒就没有了吗?不会没有,这个性戒还在。

  所以说这个呢,我们别解脱戒在律仪戒里边仅仅是一个支分,但是是一个重要的支分。如果你是一个能受戒的人,你要受菩萨戒之前,你一定先受别解脱戒。假使是比丘,我们三坛大戒就是这样子,先受沙弥戒,后受大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后再受菩萨戒,一层一层上去。

  那么,这就是说菩萨戒的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这个律仪戒一般人误会就是别解脱戒,又是又不是,这个要搞清楚。

  戊二 摄善法戒

  《瑜伽》云: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已,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

  第二,是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就是说“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已,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就是说受了菩萨戒之后,他要积集六度的那些善法了,这个就是他的摄善法戒。这是从自身上说的,这六度的功德没有生的生起来,生的、已经生了的不要给它失掉,还要成倍地增长。这是说摄善法戒,对自身来成就自己的功德的。

  戊三 饶益有情戒

  即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那么最后,饶益有情戒是利他,跟自己的功德不相干了,纯粹是利他。“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是为了使一切有情引出他们现在将来的利益,要做这些事情,那么要自己要做这四种。

  那么,整个的一个菩萨戒里面包含的支分就是有这个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这个我们在《五字真言》呢,每天都在念,“摄善法戒摄六度,其中总有三十四”,还有最后十二个饶益有情戒。每天念就是要激发我们的持戒的心,假使受过菩萨戒的,就要检查自己,到底犯不犯?不要念过算数,念的时候心不在焉,就是唱歌一样唱过了就完了。念的时候随文入观,检查自己,一天三次地检查。本来我们比丘是早晚还要——早上诵略戒,晚上忏悔检查自己的持犯。那么,你们沙弥,应当也要晚上自己检查一下,这沙弥几条戒哪些犯了,哪些没有犯,要看一看。

  我们说这是戒的问题,那么,戒是——什么叫戒?戒的自性是什么?是不是说戒是不恼害他。不恼害他,恼害他的事情不做。那发动恼害的心所,思心所也不做那些事情,这个是戒的自性。并不是说从对象说的,一切有情都不恼害他,不是说有情没有受到恼害,要使一切有情不受苦,我的戒波罗蜜才圆满,这也不是这回事。不恼害的心达到圆满了,戒波罗蜜就圆满了,对象不是一个要点。固然我们的戒波罗蜜是不恼害众生为重点,但不是一定要一切众生不受恼害,我的戒波罗蜜才圆满。只要我这个不恼害的心圆满了,一点没有欠缺地圆满之后,戒波罗蜜多就圆满。

  我们这里还讲一下,这个遮戒,在我们这个别解脱戒里边呢,性戒遮戒都有的。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它属于遮戒里边呢?因为性戒在十善戒里边已经包了,这里重点呢,每一个佛弟子他自己受的别解脱戒,他的遮戒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说受了比丘戒的,他的遮戒就很多,他同样受了菩萨戒,律仪戒里边他的遮戒就特别多。假使单受一个居士戒的,那他遮戒就一条。所以,这里从他的遮戒上说,多少。而性戒,前面讲了,那是都包在前头了,并不是说别解脱里边没有性戒,是有的。

  下边说这个颂子,摄前面的话。

  颂 戒相说性遮 性为十恶等 遮言三聚戒 如来金口制

  律仪摄七众 各各别解脱 不得别解脱 大戒筑无基

  瑜伽虚空藏 重戒总十八 摄善三十四 饶益戒十二

  “戒相说性遮”,戒的相是两种,总的说,两种——性戒、遮戒。“性为十恶等”,性戒就是防止做十恶,所以最粗的那个,最限制的那些性戒就是十恶。“遮言三聚戒”,遮戒呢,三聚戒,遮戒里说,分别说,菩萨的三聚戒。这是“如来金口制”,佛亲自制的戒。我们说戒,是佛制的,等觉菩萨不能制,那么现在的人,更不能制。那么,有些人要提倡改戒的,那就是不允许的。佛的戒只有佛能制,为什么只有佛能制?佛是洞察一切三界因果,就是实地里边把一切因果看得仔仔细细,丝毫不苟地看清楚了,然后来制戒。如果你有一点点不清楚的话,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没有看清楚,他就不敢制戒。所以说,我们凡夫,无明是满的,你怎么敢改戒呢?根本没有资格改。所以说,佛的制戒,他有开遮持犯,因地制宜,都有他的灵活性,不需要你再来补充,也不需要你来篡改。

  我最近接到一封信,这个人很好,他是重视戒的,但是他因为没有学戒,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现在很多戒,根据时代的不同,应当进行改革。这个话,我就把它重点来说了,戒律不能改革。戒律只能要学得好一点,把开遮持犯灵活地能应用,这是佛的智慧,早就给我们讲好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该怎么开,怎么遮,都有这个方法。如果你灵活应用得好的话,什么时候,只要有佛法在世的时候,你持戒是不会成问题的。当然,我们说在这个末法时期持戒是困难重重,很多居士他受了五戒之后,写信来,各式各样的问题都出来了,家里有家里的问题,父母不同意,要他吃荤等等。他厂里边,单位里边,有的时候宴会,非吃酒不可,等等的问题。

  我们佛教徒不吃酒都不敢说,这个不吃酒,国家也提倡不吃酒,医药方面也提倡不吃酒。为什么我们那么卑鄙,不敢说一个不吃酒呢?这个我们自己佛教徒好象对自己的佛教感到不好意思,信了一个好象是不体面的教。这个,自己对佛教不认识,不要做这么自卑的行动,不吃酒就不吃酒,我们不吃的,就好了。当然,某些场合,不能直接说,你来一个方便,你说,“我吃了要头痛的,难过得很,不吃了。”总之一句话,应当是自己可以。但我们说在解放初期是不行的,你说你是佛教徒的话,你这一辈子的前途就没有了,什么好的工作都不会给你了。那么,现在不是这么回事了,现在宗教自由,确实自由了,那么,你可以说了。

  这个戒,是佛的亲口所制,是不能随便改动。那么,现在要改戒的人很多,我们说这个呢,要好好地把佛的戒律学一道再说。没有学过戒,大笔一挥就要把它改动了,这个好象是不大合情理的。

  “律仪摄七众,各各别解脱。”律仪戒,利七众的,有七种不一样。各式各样的解脱,每一条有每一条的解脱,每一众弟子有他的解脱。

  “不得别解脱,大戒筑无基。”那这里就是说别解脱戒跟上面的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的关系。那么,假使别解脱戒(律仪戒)没有的话,那么,上面的摄善法戒跟饶益有情戒就没有基础,那是空中楼阁了,就搞不起来了。那么这个我们在后头菩萨戒颂里边就有,假使别解脱戒不持的话,你不持不杀戒的,你不持这个不偷盗的戒的,你说你要帮忙。假使一个人他很困难,他是一个什么老板或者什么人。他有困难,你去帮忙,假使你这个人会杀人,会偷东西,他就害怕了,你来帮忙,他怕你把他杀了,东西财产都偷完了,他还能要你帮忙吗?赶快逃也来不及。所以说,你这个别解脱戒不持的话,你说要做好事,人家都不会相信你。你这个最起码的道德品质都没有,你说你要帮助人家了,哪个相信呢?不相信的。所以说,你没有别解脱戒的话,你要说你要行菩萨道,说饶益有情,人家不但不相信你,你也做不好。所以说“大戒筑无基”,大戒没有地基了,那你怎么造得起来呢?造不起的。

  “瑜伽虚空藏,重戒总十八,摄善三十四,饶益戒十二。”这是讲数字了,瑜伽菩萨戒重戒是有四条。那么虚空藏菩萨戒里边,国王的罪有五条,大臣的五条,初发心的八条,一共有十八条,重复的把它去掉,两个经——《瑜伽》的跟《虚空藏》的一共是十八条重罪、根本罪。摄善法戒有三十四,这个我们每天念了。饶益有情戒是十二条,有些地方是十一条,这是开合的不同。这是戒相,戒相就是说重的根本戒十八条;那么轻的,饶益有情戒跟摄善法戒,三十四跟一十二。

  下边一条是颇费解的,这是破邪见(分二)。

  丙三 破邪见

  (一),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二),辨无律仪戒,菩萨戒则不具支。

  丁一 辨定共道共与律仪戒

  这个好讲,定共戒跟道共戒是怎么的。下面颂。

  颂 定共得定生 道共得果向 如法受便生 唯制律仪戒

  “定共得定生”,得了定之后,就得一个静虑律仪。这个静虑律仪,只要你这个定没有失掉,他很多的事情,坏事不会做。得了定之后,我们说怎么得定呢?要去掉欲界的恶不善法,那就是欲界的贪、瞋、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等,五盖。那些除掉之后,然后得定。那么,这些已经除掉了,这些坏事都不会做了,只要你定没有退掉,定力没有失掉,那么这些事情,自然就不做。得了定的人,他自然有这个戒律,是从定上生出来的,防止那些非、恶的功能。那么,是定共戒。但是定共戒会退,只要你的禅定退了之后,这个戒也没有了。那么,我们经常说,外道他碰到五欲境界之后,他的通也失掉了,定共戒也没有了,那就退掉了。

  不是我们说过一个国王吗,国王带了他的宫娥婇女到山里打猎,打猎打疲倦了,就坐下来休息,叫那些宫女裸体跳舞唱歌。那天上的一群仙人碰巧飞过这个山,有的听到这个声音,他贪着这个声音,色声香味触都是五欲。他声音一听,迷失了,定就退掉了,定力一退的话,通也没有了。那么那些贪色的看了那个样子,或者听了声音的,或者闻了香的,等等,色声香味触都能够产生这个五欲。五欲一生,定力退失,那些通也就没有了。那就是一批仙人本来在飞的,飞到这个上面一看的话,或者一听的话,或者一闻到香味的话,那就是神通没有了,“劈劈啪啪”,像一批鸭子打下来了,地上掉了一大堆,外道仙人掉下来。那国王气得不得了,他说:“你们为什么来偷我的享受。”结果把他们都处理了。那就是说,通要退的,就是定要退的。所以,得了禅定的人要保护,不要自以为自己有定共戒了,到处就可以乱跑了,不行。

  “道共得果向”。道共戒,就不会退了。得了初果的人,他就是说五戒是再也不会犯。哪怕你把他头杀掉,他也不会犯五戒。这是道共戒,道共戒不退的,无漏戒么。有漏要退,无漏不退。定共戒,是得了定之后就生起来的;道共戒,得了果、向。初果向,初果,在见道的时候,这一十五刹那是初果向,到第十六刹那个道类智,那就是初果。那么,从初果之后,把欲界的烦恼,修所断的断掉一到五品,那就是二果向。你六品断掉了,那是二果。那么,再断七八品,三果向。第九品断了,三果。欲界九品烦恼断完了,欲界再也不来了,那就是不还果了,欲界是不来了。那么,上边还有色、无色界的八个地了,八九七十二品烦恼,断了七十一品的,那就是四果向。最后一品断掉的,阿罗汉果。

  这是果向的问题。得了果,得了向的,哪怕你是得一个初果向,那就有道共戒,那是很多事情就不做了。得了阿罗汉果,当然这个道共戒更完备,很多坏事就不做了。那么,这些是不会退的了。

  这是戒有三种:定共戒、道共戒、律仪戒。

  “如法受便生,唯制戒律仪。”而律仪戒是最简单,只要你如法地去受,这个戒就生出来了。我们只要如法地发了这个(心),假使发了出离心,到戒师面前——假使是比丘戒要十个师;假使是沙弥戒,两个师;假使居士戒,一个师就够了。那么,如法地问答羯磨,这个戒就生起来了。所以,别解脱戒最方便,只要如法地受,它就生起来了。定共戒没有那么容易了,你要得了定之后才有定共戒。那么,你没有得禅定呢,定共戒就没有的。道共戒更难,没有得果向,道共戒是不会有的。得了果向之后,才能有道共戒。那是一个难一个。那么,我们先要得戒。最容易的别解脱戒,你就去受就可以了。

  那么,下边这一段是麻烦一些。他破邪见——这个道共戒、定共戒、别解脱戒,这不是邪见,这是分三种,戒里边有这么三种。下边一段,就是说什么?

  大般若云 未见圣谛 未证实际 所有犯者 或有因缘

  易可还净 若见圣谛 证实际已 异见深重 难可还净

  “大般若云”,这是《大般若经》的一段。“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所有犯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这个我们开始看到,感到很奇怪。没有见圣谛的,没有进入实际的,没有证到空性的,那你犯了戒,还可以还净(忏悔干净)。你见了圣谛之后,证了空性之后,你这个异见深重,反而起了异见,这个犯了戒就还不了净。这个开始我们感到很奇怪,见了圣谛,怎么异见呢?圣谛,是正见,怎么异见呢?

  这个问题在海公上师讲的,当然是很圆。但是做笔记的人,他可能没有记到要领。他记了一个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把《讲记》一百五十五页31里边,“未受戒而先修定慧,如得(阿罗汉及七地则可)”,这个是海公上师在发挥的时候这么说的,假使你戒没有,先修定慧的话,假使你能够得阿罗汉果,或者是大乘的七地,这是问题不大。否则,有了定慧没有戒,“罪障不能还净。如渡河然,未到彼岸而不要船,则必沉溺,故宜先受戒而后修定慧。”这个话就是说,证了阿罗汉果,像迦叶尊者,他没有受别解脱戒,因为他是善根深厚,他一下子证了阿罗汉果。那么,就有人去问佛,“迦叶尊者他还没受别解脱戒,怎么办呢?”佛说,“他早就受好了,得果就是受戒。”但是这里是怎么说呢?假使说,你没有受戒,修定慧的话,那么,过去的、佛在世的利根是可能;像我们现在,如果说你没有戒,定从何而来?我们的定是从“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都没有,定从何而来呢?根本得不到定。定没有的话,正定没有,正慧也没有。那么,即使你得了定,邪定邪慧,那是不是我们证到的,那是异见,不要说了。

  这些就是说真正的定慧非从戒来不可。那是佛在世的利根的那些弟子,那是例外的事情。因为过去世他受戒的很多,我们说很多的,善来比丘,他过去受戒受了不晓得多少次,成熟了。只要佛一说,“善来比丘”,这么一说,他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行住威仪如二十年老比丘。他过去受戒持戒太多了,次数太多了,纯熟到怎么样子呢?佛说一句话,“善来比丘”,他这个头不要剃的。我们这里要剃头留三撮,给你做这个仪式,还要袈裟给你穿,新衣裳给你穿上去了,还要唱这个偈。他不要,只要佛“善来比丘”一说,这个头发自己掉了,须也自己掉了,袈裟也不要做的,穿上来了,他行住威仪不要大师父教的,他一切都像二十年的老比丘,规规矩矩。这是无数劫以来,他出家的太久了,一下子成熟了,就会现这个相。

  那么,现在的人,就不行了。那一定要从受戒起,修定,由戒生的定才是正定,由正定发的慧才是无漏慧,能断生死。如果你不是从戒生的定,这个定我们不敢要。很多气功师他有定,他也能够看到什么东西,也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但是这个我们还是不要好,要了之后就是鼻子给人家牵起走了,这个走不上菩提正道去了。

  那么,“易可还净”这个话他怎么说呢?“还净谓忏悔后便能还净也”,这是对的。“如未证道,或可忏悔”,没有证道,可以忏悔,“如已证道,往往执持异见”,这个话他又没讲清楚,把海公上师的原意没有记下来。证了道之后有异见?证了道,你证什么道?如果证的是佛道,那怎么异见呢?“不易忏悔,则还净难矣。若不具律仪,菩萨戒缺支数句,谓在佛前受菩萨戒而不受别解脱戒,则菩萨戒不完备;或但学定慧,不学戒,皆是。”这个是另外的话。那么,这些话,他这个笔记记了一点点,也没有把意思搞透。

  这个,我们是查了《大般若经》,《大般若经》里边有一条,就是什么呢?这条戒是什么戒?这一条戒是菩萨戒,菩萨戒说喜乐声闻的意乐,那就是犯菩萨戒的,所以是指这一个。那么,指这一个,很讲得通。《大般若经》的原文我们呢是念一道,《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四卷里边有一个,“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一:尔时,满慈子32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违犯菩萨所受戒已’。”犯戒是这个,就是说菩萨受了这个菩萨戒之后,他做布施或者持戒等等的功德,他回向什么?要回向声闻独觉,就是回向将来成声闻果,回向做独觉,不回向大菩提,这是犯了菩萨戒的。所以犯这个戒。“是诸菩萨,谓有因缘可还净否”?那么,像这样的菩萨,受了菩萨戒的人,还有没有因缘可以忏悔干净呢?这要回答,舍利子就回答了,满慈子问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若彼菩萨回向声闻独觉地已,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见圣谛,证实际已,异见深重,难可还净。”这是原文。但是,你哪一条戒不说的话,人家是不会理解的。怎么证了圣谛之后,还有异见深重呢?这个异见就是说菩萨回向声闻乘、不回向大乘,这个异见是大乘跟声闻乘的不一样的异,并不是犯戒、外道那些的异。所以说,他没有证到圣谛,他对这个寂灭的乐没有执着,那么,可以在劝说他之后,叫他回向大乘呢,这还容易的。等到你见了圣谛之后,证了实际之后,那么,你这个声闻乘的见很深重了。为什么?证了圣谛之后,那个寂灭之乐是极乐的,他不愿意出来了。那么,这个时候要他回向大乘是困难的。那么,是指这一个。

  所以说呢,“未见圣谛,未证实际,所有犯者”,这是犯菩萨不回向大乘,回向声闻缘觉,犯这一条菩萨戒的话,那么,你没有见圣谛,没有证实际呢,那么你因为这个不深,对声闻缘觉乘的这个功德没有深入,要出来还是容易了。所以说,“或有因缘,易可还净。”假使见了圣谛,证了实际以后,那这个声闻见就很深很重了,那这条戒要还清净是困难了。

  那么,这个声闻乘为什么这个异见深重呢,我们这里大概可以补充这么一点资料。在《现观庄严论》里边有两句话,那就是说,菩萨、佛,佛菩萨一样的,“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他的智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把生死都看破了,不会再流落生死了,把有破掉了。悲,菩萨有大悲心,菩提心,不住涅槃。声闻的涅槃寂灭非常之殊胜,但是,菩萨就不贪着那个,他为了悲心要度众生,就不贪着涅槃的乐,不住涅槃。所以说,这个住生死那一边,生死是苦,一般是容易知道,可以离开生死,大家都会知道。但是,声闻缘觉证到寂灭以后,寂灭是极乐的,那这个是要牵出寂灭这一边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说,我们在《菩提道次第》,菩提心叫我们先发起来,证空性慢慢地再证,先发了菩提心再证空性。《菩提道次第》里边,不但是上士道要叫你发菩提心,就是下士道,中士道,菩提心的种子现在种下去,然后证了空性之后不会堕到二乘。如果你证了空性之后还没有发菩提心的话,这个时候要劝你发菩提心,极难,要回向大乘是难得很。

  “异见深重”,那就是说你二乘的见非常深重了,已经实际达到这个最高的二乘的境界了,也感到是极寂灭的涅槃的乐已经得到了,叫他回过来头,怕是很困难了。因为我们说有苦才发菩提心,起悲心。声闻境界,他已经证到寂静的乐了,苦?什么三苦,我们不是说这个灭谛吗,灭静妙离,什么三苦、灾患、都没有了。叫他怎么度众生呢?他自己不感到苦了,他看众生也不苦了,要回向大乘的话,这是极困难的。

  所以说呢,我们要遣除这个生死边呢,以智慧来不住生死;要遣除这个寂灭那一边,声闻缘觉堕入的那个寂灭的一边呢,那是要菩提心、大悲心来把他遣除这一边。所以说,菩提心生了之后,那么要使你生起空性也比较容易。如果菩提心还没有生,先生空性慧,就是证实际、见圣谛,见灭谛了,那么,这个菩提心要生起来,极难。所以说,阿罗汉自己要发动菩提心,极困难。

  我们《法华经》就有,那些声闻弟子,佛给他劝说之后,《法华经》三乘会归一乘的话,结果他们要成佛在什么时候?不晓得要多少劫以后才能成,供养了多少多少佛,亲近多少多少佛,才成佛。那就是时间很慢很慢。所以说,你证到寂灭之后,你再要回心向大,是慢的。我记得日常法师也再三强调这一点,他只是《华严经》跟《法华经》对比,当然《法华经》并不都是声闻弟子证了阿罗汉之后才回心向大了,也有龙女即身成佛,也有这些。那么,这个不能偏了一边说。但是也有这个事实,就是证了寂灭的空性之后,再要发起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是难的。因为他证了寂灭,第一个,寂灭是极乐,一切苦都没有了,他就欢喜呆在那个地方。声闻就要耽着这个涅槃了,菩萨呢,要不住涅槃,那要菩提心了,要度一切众生。而证到涅槃之后,再去度众生,他就感到提不起劲了。众生有苦他才去度,他已经寂灭了,什么苦都没有了,度什么众生呢?

  我们说要有出离心,才能菩提心,出离心是自己感到苦,那你推想到众生也在受苦,那么菩提心才生得起。自己不受苦,也不容易推想到众生受什么苦,这体会不到了,那么,你菩提心要生——极难。所以,从这一点看,所以说,证了圣谛,证了实际之后,这个异见就是说,二乘之见太深重了,要再去回向大菩提,是极困难了。八地菩萨是相当于阿罗汉的这个空性或者是七地,那么如果证了阿罗汉之后,要再回小向大,这个,佛要花很大气力,好好劝说。

  那么,这个一条如果不把原文一看,那就——我们开始第一次看到也很奇怪了,原文一看,是声闻菩提跟大觉菩提的问题,这个异见不是其他的外道或者是犯戒的异见了。所以说,这个也不可怪了,没有什么。

  丁二 辨无律仪戒菩萨戒则不具支

  颂 若不具律仪 菩萨戒缺支 虽有方便仪 难兴真作用

  由戒增我执 恃己轻他犯 无悲不劝摄 不严责皆非

  这里就是说,还是重新地强调一下这个律仪戒的重要性。假使没有律仪戒,这个菩萨戒里边不是三聚吗,第一种是律仪戒,是打地基的,这个地基没有,上面的上层建筑也建不起来。这个前面已经讲过。那么这里又说了,假使没有摄律仪戒,那么,整个菩萨戒三聚,那就缺了一聚,缺了一个支分。而偏偏这个支分是基础的支分,一切没有基础的东西那是不可靠的,沙滩上的大厦禁不起风雨的,一阵风一刮就瘫下来了。那么所以说,菩萨戒里边重要的一个地基——律仪戒如果没有的话,那么菩萨戒第一个是缺了支分。虽然很多方便,度众生的方便很多,六度四摄都是方便很多,但是作用就起不了。

  就像前面说的,你说你要去度他,但是律仪戒都没有受,你还要杀人放火,还要偷东西,还要打妄语,你说的话哪个相信你呢?所以说,我们佛弟子,很多人跟我说,好象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多老实话不敢说的,说了要吃亏的。我说,你吃亏就吃亏一点吧。佛弟子如果这个妄语戒不受的话,你说的好话哪个相信呢?你说“我要帮助你,我要度你”,他根本不相信,你跑了去,他害怕得逃掉了,因为你没有受律仪戒。当然,我们别的戒是受了,但是这里是说律仪戒不受的,那么你这个“菩萨”,人家害怕得不得了。你的话,不相信,你打妄语的,因为你不受妄语戒的。你说你不杀人,他就怕你,你拿了个刀,他就怕你杀人。你不拿刀,他也害怕你,怕你偷东西。

  总之,你这个律仪戒没有,性罪也不止的,你说你要去帮助人家,度众生,人家还是“谢谢你,不要你度好一些,度了之后更倒霉”。为什么?你会偷他的东西,会杀他的生命,什么都会干,因为你没有受律仪戒嘛,哪个要你度呢?

  所以说,没有这个律仪戒的话,菩萨戒你方便再多,人家不会相信你。不相信你的话,你也起不了作用,“难兴真作用”。真正的作用,菩萨戒的度生的作用、利生的作用就起不了了。那就是缺乏一个根本的律仪戒的支分没有,那前面的都泡汤了,不起作用了。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持也持戒了,别解脱戒持得很严谨,但是“由戒增我执”。他持戒不是从利益众生的这个大菩提心出发,他自以为“我能持戒,我比你高”。我们修行,《五蕴论》 、 《百法》都说的要破我。《五蕴论》破的是人我,补特伽罗我,《百法明门论》讲了两个,还有一个法我。那么,最起码的人我要破掉,而你持戒虽然持得好象很仔细,但是我执却增加了,“我能持戒,你不能持戒。我看不起你,我比你高”等等,自己肚子里边就一大坨。那么,行动上,也就表现出来了,我们这个很容易看到:很好的,他能持戒,却是他——我慢心高得很。都看不起人家,人家的话半句也听不进,自己什么都对,“我是持戒的,我什么都对的,你们都错的。”这样子的人,是不少不少,心是好心,他能持戒,但是持戒却是增加我执,天变成魔。本来是好事情,成了更坏的事情。不持戒的人,他倒还执着心、我执没有那么大,他也不一定做很多的坏事。你背了个持戒的名,却是我执是特别大,那么你修行是背道而弛了。

  “恃已轻他犯”,自己认为没有犯,人家犯了戒,就百般地呵斥挑剔,实际上,自己犯了很多却不知道。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你要照镜子他又照不来,就是照人家。学的法都是看人家过失,自己的过失都原谅掉了,好象是不足轻重的。人家的过失,一点点就看得像鸡蛋里的骨头那么的大,到处说人家都不对,都不行,就是自己好,那个我慢越来越大。这是说一个缺点,这是持戒不能增我执,不能对人家犯戒——轻视人家。人家犯戒,要可怜他。

  “无悲不劝摄 ,不严责皆非”,那么,有些人,他倒是没有我慢,人家犯戒,“哎呀,不关我的事,这个我管不了。”这个也不对。“无悲不劝摄”,人家犯了戒,你没有悲心,不去劝他、不摄受他,甚至于“不严责”,不严厉地呵斥,都是不对。菩萨戒是要菩提心,饶益有情、摄受有情,人家犯了戒,他要堕落了,不关我的事,这个你想对不对呢?该严呵斥的就要呵斥,该劝的就要劝。开始是劝,劝了他之后,再不听的话,就呵斥了。如果你碍于面子,既不劝也不呵斥,那你还是犯菩萨戒。所以说菩萨戒里边,海公上师把那些容易犯的那些事情都给我们提出来了,那就是给我们照镜子。菩萨戒里边有两种,一种是护持自己的,保护自己这个善法的;一个是护持他的,利他的。那么假使说他犯了戒之后,就得要呵斥。这个呵斥,我们不是说恨他,“你这个犯戒人!”,讨厌他,瞋恨他,不是这个心,是慈悲心摄受他。慈悲心摄受他,好好地劝他,不听的话,那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呵斥了。我们说铁棒喇嘛,藏地的铁棒喇嘛真的铁棒棒,你说他打不打人?这是真的打人,他是不是没有悲心呢?他有悲心,他就是要你好啊。

  我们记得以前我们五台山的那个时候,有几个人到拉卜楞寺去学法。有一个师父,他走路威仪不好。他穿的喇嘛装,那些铁棒喇嘛又不知道,以为他是喇嘛、藏人。他威仪不好,“嘣”一棒子打得他“哇”头昏脑胀——快要倒下去了。正在第二棒还要打下来呢,他“哇”地叫了一声,一听是汉人的声音,第二棒就不打了。为什么啊?他以为是藏人,汉人就照顾一下了,因为汉人到藏地来,可能规矩是不太熟悉,他就慈悲一些,就不给你第二棒棍子下来了。如果你藏人的话呢,第二棍还得要来。这一棍子,他跟我说,痛得不得了。铁棒棒,不是这个木棍子了。木棍子打一棒还够痛了,铁棍子打下来了,你这个——打得脑壳,火星都打出来的。那是他挨了一棍子,他说,“第二棍没挨到,这还好。”所以说,那么铁棒喇嘛是庙里边故意弄的一些打人的刽子手吗?不是那个事情,打死不管的,铁棒喇嘛是打死人不管的,不赔命。那你不规矩才打了,你规矩哪个打你呢?藏人的性格很硬,你说不用这些方式的话,他不调伏。那么,这就要忍,我们说要责与摄两门,能够摄得你听话的,那就是摄的门来摄受你。如果好好地劝你,摄受你,你不听的话,责。这个我们汉地也有责摄两门。责,怎么责呢?骂了之后,还不听,怎么样呢?打。打了之后还不听,就铁棍子“嘣”一记来了。所以,这个我们说都是悲心,慈心悲心的出发点,不要说他们是野蛮了。因为他们藏人个性强,不用这些方式是调伏不了。调伏难调的,就是要这些方法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九讲

  上一次我们讲到戒波罗蜜多,那么今天是忍辱波罗蜜多。在这个之前,我们把《科颂讲记》的很多错字,那么我们看到的给大家改一下。在一百二十页大家看,第三行(《三学讲录》九三页末2行),他说,“果熟谓现在之根身,及山河大地之器世间,皆异熟果也。”异熟果谓现在之根身;山河大地器世间,这个大家知道,前面讲过的,是增上果。他这个笔记上呢,“皆异熟果也”,这个有点问题。这可能是写笔记的那个居士,可能是他听错了,他或者自己听的是对的,他写的时候写错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山河大地是增上果,不是异熟果,异熟果是“根身”。这个旁边注一下,山河大地是增上果。

  那么下边还有,反正这个错字非常多。 哦,标点有的地方还是改一下。在一百三十三页第六行(《三学讲录》一零三页末行),他说,“如圆轮有十二齿,譬如圆顿”,这里要加一个‘;’。“譬如圆顿”,这是半句完了。“其轮转时,一齿一齿次第而转。譬如次第”,这是两个各自各的,“譬如圆顿”下面不能接下“其轮转时”。应是“譬如圆顿”,这是半句话。十二个齿轮,譬如圆顿,转的时候,依着次第转,譬如次第,这是两个。

  那么,再过去倒数第四行最下边,“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他写的是“发心利他乐,正等菩提者”,错了。应是“发心利他故”,加个“故”,这么点一下,“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这是《现观》的颂。还有,这个错字是很多很多,校对的时候没有很仔细。

  那么原文是手抄本,手抄本里边各人抄的也会抄错。这个还有在一百五十一页第六行(《三学讲录》一一九页11行)最后一个字,“复元”,不是这个元,是原来的原。“戒体复原”是原来的那个原,不是这个元,一元两元的元,改一下。

  还有一百五十四页第四行(《三学讲录》一二二页6行),第二句的开头两个字,他是“持已”,我们的《科颂》里边是“恃己”,是“恃”,就是仗了自己的持戒,轻慢人家的犯。不是“持已”,是“恃己”,这两个字都错了,改掉它。

  还有一百五十五页第四行的最后第八个字“若不俱律仪”,这个俱不要人旁的,是具足的“具”。不是《俱舍》 的俱,是具足的具,人旁不要的。

  还有,就是一百五十五页倒数第三行中间(《三学讲录》一二三页12行),“我有三大无违缘”,不是“大”,是“天”。三天不遇违缘呢,忍波罗蜜多就修不起来了,那就是“三天”了,不是“三大”了。“三大无违缘”,没有这个话。我有三天,“大”改个“天”。

  大概看到的就这点,我没有每一个字看,就是偶尔翻到一下,看到一些错字。大家看到的,也可以提出来,我们看是该照什么的。

  乙三 忍波罗蜜

  我们现在就讲忍辱波罗蜜多。开头就是说,我们说忍的自性,假使能够忍一切违缘障碍等等,就是忍。它一共有三种。忍的自性有三种:一种是耐他怨害,冤家来害你,等于说忍冤;一种,自己自身所生的苦,你要修行,或者是其他身上害病等等苦能忍下来;一种,安住法思胜解,就是说对法能够起意乐心,要忍。有的人他学不懂,就丢了不学,那个法乐生不起。这个法,本来是——我们是凡夫,烦恼很重,法是佛的法很高,当然不是一下听懂。那么你不懂呢,就要钻研,好好地去努力,慢慢地懂,那就要忍了。不忍的话,那你不懂就不懂了,就算了。所以这三种的忍,一共有这么三种,那么这里都要讲。

  丙一 耐他怨害忍

  这是第一种。这是对方的冤家害你,这个要忍,这个特别摆在第一呢,也是最难忍的事情。冤家,人家一般都是看了是最好消灭他。那么,他来害你,你还要忍,不但要忍,还要感谢他。这个不可思议,但是把道理会通了,那就是感到是应当如此,这个我们慢慢看。

  第一种是“耐他怨害忍”,第一种。冤家是最难忍的,他来害你,要忍下去。那么,这个能够忍下,其他的,中庸的(不相干的)那些人对你的不如意的事情,当然更容易忍了。这是最厉害的,冤家来害你,这个要能忍得下,那么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这是对方的,那这个有什么方便能忍下去呢?

  丁一 宿生亲善想

  第一个就是说现在是冤家,过去并不是冤家,过去是亲人。那么,既然过去是亲人,他对你很好,现在他来害你了,你想到他过去对你好的地方,那就原谅他。所以说,这是第一种。我们在投生的时候,怨亲互相变,是各式各样的都会有。以前有个阿罗汉到一家人家去,看他们吃饭,他就说了一个偈。大概的意思好象是这样子,他说:孙子娶祖母,这个孩子他娶的女人就是他祖母投胎的,孙子娶祖母。他的父亲是爱钓鱼的、吃鱼的,结果,后来投鱼,他们吃饭的时候吃鱼,就把父亲吃掉了。他母亲,是个狗。他的母亲因为做人不太好,投了个狗,结果,妻咬夫骨头,就是说,他的父亲,鱼的骨头掉在地上给狗吃。狗咬它前辈子丈夫的骨头。那就是冤家亲家是搞不清楚,投了生之后就各式各样的变化都会有。那么,现在是冤家,过去很可能是亲家。不要说过去,我们往往是两个最要好的人,后来碰到一个矛盾,就结了冤家。不是过去是亲家,就是这一辈子是亲家。所以,这样子一些观想,就可以把怨解除。

  丁二 随顺法无我想

  一切法无我,这个我们学过《五蕴》、 《百法》都知道了。一切法,补特伽罗是没有我的。既然没有我的,我也没有我,他也没有我,那么仇什么呢?根本就无所,没有仇的地方了,这个两个补特伽罗都是空的,自性空,哪有什么仇恨呢?也没有冤家,也没有。

  丁三 无常想

  一切法都无常的。他现在害你,这个事情过了就算了,他不会紧盯着你搞。

  丁四 应令彼安乐想

  他既然是过去的亲家,他要害你,你就是要报他的恩了,你要使他安乐,不要起“以牙报牙”,不要这样去搞。

  丁五 摄受想

  不但是不去报复,还要因为他是我们要度的众生之一,我要摄受他,要度他。

  颂 宿生亲善想 诸法无我观 彼此剎那异 最后皆当死

  或令彼安乐 摄受为己任 况怨亲不常 自他或异地

  这里讲的就是说,“宿生亲善想”,第一个方法,过去他是我的亲人,现在虽然有点冤,但是想到过去的好处,那就原谅他了。

  第二种,“诸法无我观”,一切法是无常的,无我的。那既然是无我的,他也不是他,我也不是我,这样么,什么冤家不冤家都是空事。

  第三种,就是说“无常想”,“彼此刹那异”,你也好,他也好,都是刹那刹那改变的。那么,现在他这样子,过了几个刹那,他又改了另外一个样子了,他心思也转变了。你现在恨他,再过了一两天,他又是另外一个人了。他是思想改变了么,就是另外一个人一样了,那你恨他干什么呢?这是刹那变。另外再有一个刹那变,就是说,他打你很痛,但是这个痛,他打了一顿就算了,这个刹那过去之后就没有事了。所以说,哪怕你死掉也一个刹那,死掉之后就没有事了。“最后皆当死”了,这个是说无常想了。

  “或令彼安乐”,这是要使他安乐了。这是使他安乐,因为冤亲,不是要知母报恩吗,他虽然现在是冤亲,过去是我的母亲。那么,母亲过去对我很好,现在她烦恼所迷,我不要使她受苦,要使她安乐,要把她的烦恼把它去除,慢慢地度她,就是摄受了。

  “摄受为己任”,一切众生都是我要度的,发了菩提心之后要度一切众生,凡是这六个波罗蜜多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既然你发了菩提心,一切众生都要度,那么这个是你自己的责任,你要度他,你何必现在去报复呢?

  “况冤亲不常,自他或异地。”即使是最大的冤家,他还是我所要度的之一,不能放弃这个责任,何况冤亲不常,就是一下冤,一下亲,没有一个常的。

  “自他或异地”,自他调个地方看,假使你处在他的地方,你还会发脾气,还会要抱怨。那么,你这样子一想,就是设身处地的一想,也可以原谅他。

  这是对冤家如何避免产生这个仇恨,而不但不产生仇恨,还要使他安乐,使他摄受,要度他。那么,这里很简单,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那是讲得很多。那么,这个对我们平时调伏我们的瞋恨心很有帮助,所以我们还是要花点时间把《菩提道次第》的介绍一下。他就是冤家的害,那么我们不忍,最大的这个害处就是起瞋恨心。瞋恨心一起,不但是害他,自己的功德林,过去的持戒、修布施等等的功德全部烧掉了。我们以前,在前几年,大兴安岭这个地方起火,很多的珍贵的树林、木材全部烧完,那个很可惜。那么,我们的功德林更可惜。辛辛苦苦好几辈子积下来的功德,就这样的,你只要瞋恨心一起,给你烧得光光的,那不是很可惜了。所以说,这个忍辱不但是对他没有损害有好处,对自己还有极大的好处。

  补充介绍——第一个观想

  (22A)我们这里是有几个观想,就是假使有人要害你,那么,就是说你要观一观,是不是他要害我?是他自己的自由的意志来害我还是他受人家强迫,就是说是人家逼迫他来害我?先观察这样子,假使说他自己有这个自在权来害我的,那么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众生都被业力所牵,他都是由烦恼业所自在,自己没有自在的。那么,他所以来迫害,都是他自己心里的烦恼种子。那么,既然是烦恼种子促使他来害我们的,我们就不能怪他,只能恨那个烦恼。假使说有个人被鬼附在身上,他做坏事,那么,我们说这个人把他枪毙了好不好?这个人他没有做坏事,是附在他身上的魔使他做坏事,那你把魔赶掉就行了嘛,何必把他杀掉呢?真正的坏不在他身上,他自己还没有主宰,等于是奴才一样,受了魔的驱使。那么,他既然他自己不自在的,受魔驱使的,那你恨他干什么呢?所以说,这是第一个观想。

  另外还有很多我感到很好,给大家做个参考。那么,就是烦恼是一个坏东西,它不但是害你。有的人,他烦恼起的时候,甚至于会害自己,怎么样子呢?断食,绝食,他气起来就不吃饭了。有的人,上吊,自杀。那么,这个烦恼厉害的时候,不但是对人要生障碍,对自己最可爱的身体,自己最爱的是自己身体了,他尚且要害,何况害人?所以说,不要恨他,他自己是不自在的。他因为烦恼的驱使来害我们,但是他烦恼逼迫的时候,他还会害自己。那么,这个就是说真正的仇人是烦恼,对有情,所谓冤家,实在并不是冤家。他不是自在做主的,是烦恼指挥他的。我们经常说,过去妇女,一哭二饿三上吊。她烦恼起来之后,第一个是哭,哭了没有效,就绝食,不吃饭,不吃饭再没有效的话,上吊。那么,这都是烦恼害她。他自己还要害自己,何况害人家呢?所以说应当原谅。这是一个。

  第二个观想

  就是说他害人,到底他本身、本性是要害人的,还是其他的客观的因素使他害人。假使说他本身是害人的,就像火,本身是要烧东西的,那你恨他也没有用,火就是要烧的,你不要去碰它就是了。你要去玩火么,你自己自焚其身,这个不要怪人家,火本身要烧人的,你不要去碰它就完了。假使它是客观变的,假使说虚空里边,我们在烧火,很多烟把虚空遮掉了。那么,你恨虚空干啥,这是烟的事情,这个并不是虚空的问题。那么,就是说烦恼使他做坏事,不是他的事情,你根本不要恨他。这是又一个观想。

  第三个观想

  我们说害你、直接害你的,你要恨是恨直接害你的呢,还是间接害你的?直接害你的,那么他拿刀枪棍子害你,那么,你要恨刀枪棍子,因为砍你的是刀,打你的是棍子,不是他,这是直接的。那么,你现在要是间接的,他拿刀的是他,那么他本身就是间接的,他后头还有一个烦恼,你该恨烦恼,不要恨他。那么,这也是个观想法。直接的也不该恨他,因为是刀枪,不是他。间接的,他后头还有东西——烦恼,你也不能恨他。

  第四个观想

  他害你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他安心要害你?我们从因果上看,你所以被他害的话,都是过去宿世造了罪才受他害的。我们说,在将来我们讲《二十唯识》就会讲到这个,在地狱里边,阎罗王的鬼卒他害人,把人家叉在油锅里煎,上刀山,锯子锯,乃至磨子磨等等。是不是那么残酷的人来害人呢?实际上都是自己变出来的,就像梦里边碰到老虎一样,把你咬死了。这个老虎是真的老虎吗?是你自己这个心里边变现出来的。当然这个是第六意识,变的是没有东西的,但是第八意识变的就会有作用,但是你梦里你感到还是有作用。那么,这个东西变出来,是你自己的业障变的,并不是有这个有情来害你,还要怨自己过去的业障,不要去怨外边的那些害你的人。这又是一个观想。

  第五个观想

  那么,再看这个。假使冤家来害你,那么,你就是受不了苦了,你要去发脾气,起瞋恨心,要报复,把他弄掉。但是,你不想一想,你假使真的怕苦不能忍的话,你起瞋恨心,把他杀掉,或者把他打退,这个你将来受的苦更大。如果你因为他这一次害你,即使他要杀你,你反过来杀掉他了。那么,你说你避免被杀的苦了,但是你不知道,你把他杀掉,以后地狱的苦比他杀你的苦还大得多,大得不可计的多。那么,你说你怕苦而起瞋恨心把他害掉,这个话是不成立的。因为你是怕苦,结果你造了更多的苦,并不是怕苦,你是真的欢喜苦,才这么做。所以说,从这一点看,你真正怕苦的话,你不应该害他。你是怕苦的话,你就该把这个苦受了,以后就不产生苦了。如果你说怕现在一点小苦,把他报复了,那后来地狱的苦才可怕。

  所以,从这些地方看呢,都不应当对冤家起瞋恨心。我们在《入中论》里边有一句话,“即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他现在来害你,什么原因?过去你造的烦恼业,所以他才来害你。那么,他害你之后,就是他过去的业起了报,报好之后,我们学过《俱舍》就知道,你受了报之后,这个业就消失了,没有作用了。那么,他来害你是把你过去业,报消掉了,这个业以后就再也不起作用了,这是好事情,你何必起瞋恨心,你反过来害他。你又造了很多的罪,将来要感更大的苦报。所以,这一方面一观察,也不应该去瞋恨他。那么,这个里边讲得很多,当然我们不能够全部把他念出来了,有空的时候,大家自己去看一看。讲得很好,反正你要瞋心大的人,把这些多观察一下,多思惟一下。那么,把心胸开宽了之后就可以当下清凉,如果你真正能够善于应用的话,当下就清凉。那么,这些,一定是从佛经上来的,如果你不学教,不听法的话,这些方法你不会有。这些观想没有的话,瞋心来了就是非报不可,以牙报牙,以打报打,这么就搞起来了。我们出家人是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弄不报弄,那么这个忍辱的心一定要养成。忍辱第一道,这是出家人的第一个要求的,要忍辱。所以说,我们这个方面的功夫要多下一点。那么,就是这一类的教授教诫要多下一点功夫,这是对冤家的害能够把它平下去。这是第一种了。

  丙二 安受众苦忍

  丁一 为求菩提,受持戒法,衣食粗少,威仪行乞,种种勤劬等苦能忍

  修行,我们从现在凡夫发心要到成佛,中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要经过不少的难行苦行,还要牺牲头目脑髓,这些都是苦,要忍。为了求大菩提,我们要守戒,守戒就是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有的人他写一个信给我,他说他每天受八关斋戒,但是晚上的电视能不能看?你要看电视,这个八关斋戒怎么守呢?八关斋戒,歌舞伎乐过往观听都不行,自己不能做,要去看,要去听也不行。那么,你电视机当然只好关掉了,或者看看新闻就算了,后边的那些游艺的节目就不要去看了。那这些对在家人来说是一个苦——他的娱乐没有了,把它取消了。这是在家的八关斋戒。那你修比丘的乞食的话,苦得很,那是相当苦的。大太阳也好,大风雪也好,你不去乞食,你没有饭吃,不开伙嘛,你一定要去要的。要的话,人家有的居士心情好的,给你一点好东西,如果心情不好的,剩下的东西,或者什么东西给你一坨,一丢。碰到外道,还有毒药给你吃,印度外道放毒是很多的。海公上师去了印度,他藏地学法回来经过印度,他就是受了印度的外道的毒,泻肚子了。那个还不是最厉害的毒,泻肚子,最厉害的毒要毒死人的。印度的外道很凶的。这些不算,如果你乞食这一天碰得不巧,七家过了,没有还没有给你饮食的话,得回去了,白白地受了那么的苦,大风大雪吹,跑了一趟什么都没要到,还要回去那么多路,跑到林子里饿了肚子坐一天。这个乞食也很苦。那么,守戒的苦,乞食的苦。

  “衣食粗少”,出家人的衣服总是比较简单,吃的东西,吃素的,而且比较简单。海公上师说,有一个人他说吃素,他是一顿饭要几十块,那个时候,海公上师讲经的时候是,即使不是旧社会,还是解放初期了,几十块钱吃一顿饭,不得了。像我们现在等于说要几千块了。那你说这个吃素他算个什么吃素呢?还是要耗费挥霍了。那么,真正的吃素就是简单了,不但是不杀生了,还要把我们贪的这个食贪,吃东西的贪心把它压下去。所以,我们吃素并不是单是不杀生就完了,还是要制止我们吃饮食的贪。你为了吃素,你把饮食蔬菜弄得好好的,调了很多的调味,弄了很贵的蔬菜吃,那已经失去意义了。当然,杀生没有杀,但是贪心是引起来了。衣食要粗少,出家人就这样子。

  “威仪行乞”,威仪要端端正正的。哪怕你疲劳不堪,你站也不能这个歪起站,凭起站,都不行。坐也要坐得正正的,不能斜起凭起,桌子上趴起,都不行。这些还是有相当的苦。“行乞”,乞食。

  “种种勤劬等苦能忍”,这些苦,都要能忍下去。那么,这个下边是第二个。

  丁二 于世八法能忍(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个世间八个法最容易动我们的心。那个我记得什么一个,苏东坡写了一个诗,好象是“八风吹不动”,给佛印禅师,跟他很要好的。他作了很高兴了,拿给禅师看,禅师说“放屁!”他气得不得了,“什么?放屁?”你八风吹不动,一个屁就吹动了啊。所以,这个就是说,你真正能够忍下去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是要下功夫的。在世间上办事情,你们说弘法也好,当然,很多人是听你的话,赞叹。但是,有人赞叹,必定有人毁谤,这是世间上是必然的事情,有人赞叹你,你就晓得背后决定有人毁谤你。有人对你好,供养你,决定有人要害你,就是甚至于要偷你东西。所以说,世间上你说要什么都圆满是不会的。有利必有衰,有誉必有毁,有称必有讥,有乐必有苦。而实际上,乐是假的,苦才是真的。这个八个法能忍得下去,那不是容易的事情。海公上师特别强调,真正修行就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丁三 为供事师尊三宝,寻求正法,独处寂静,思惟观察,如理治心,修习止观等苦能忍

  “为供事师尊三宝,寻求正法,独处寂静,思惟观察”,这是修法的苦了。“如理治心,修习止观等苦能忍。”要供事师尊三宝,供养上师三宝,这个我们米拉日巴的传看一看。他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情,供养他上师,背石头,造东西。等到他要传法了,他要想求法,一脚踢出去。这个你受不受得了?受得了的话,才能成就,受不了就没有成就——就走,就完了。所以说,这些苦要能够忍。我要求正法,那法是不会送上来的,寻求正法要下功夫去。我们过去参学,又没有飞机,又没有火车,自行车都没有,那就两个脚,一双草鞋,四大名山到处去参访去。这些都有苦的,“寻求正法”。

  那么,“独处寂静”。有的时候,很多人说:“我要闭关。”真正叫你闭关,山上没有人的话,你难过死了,住两天都住不住。经常有山上闭关的那些人,他平时看不到人,没有话说的,很不舒服,总算熬过去了。一碰到有朝山的人去了,他把你拉住,话是说不完的话,话匣子倒起来是倒不完的。为什么?这个凡夫的境界,没有人跟你说话是难过得很的事情。你倒去试试看,一天跟人家不说话,藏地修法里吃哑巴斋就是这个,不说话。那就是锻炼了,也是锻炼锻炼。我们这个嘴长在那里闲得很,总是要说话,你如果两天不说话,三天不说话,你自己试试看,难过得很。你不说话手就要说话,这么比,这个也没用。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他说他要禁语。禁语就不说话了,不晓得他是哪里听来的,他说,九年禁语会成就什么什么东西。他就奉行那个法,他是禁语。禁语不说话,人家跟他说话,他不说。不说的话,但是他心里难过,还要比,手比,那不是在说话一样吗?所以,那个时候我跟他闹个笑话,我说,“你九年不说话,你要成就什么?”哑巴一辈子不说话,他成就什么呢?(笑)那比你成就还高得很。这个不是单是嘴上闷住了,你要心里静下去,不想说话了,这才是真功夫。你把嘴蒙倒,那个手比、弄,那还不是在说话?哑巴说话就是拿手说的。所以,寂静还是相当得苦。

  闭关,我经常听海公上师说,有人闭关,闭三年关,不到三个月,翻了窗子跑了,为什么呢?门挂了锁,跑不出去,爬窗子翻出去,逃掉了。他是不耐寂静,太静了难过的。这个有一个现成的,菲律宾有一个地方,一个庙,很好的一个庙。一个居士他说“你要不要去?”我说:“我没工夫去。”我说:“你们随便找两个,海外不是法师很多吗?”他说找不到。台湾来了两个法师,他们请他去住,开始很好。他那里什么都现成的,烧饭有人烧,衣服有人洗,地有人扫,茶杯,茶有人泡。你只要坐着用功好了,有居士来,给他开示就可以。结果,台湾去了两个法师,开始去——他们那里不大有人,因为他们菲律宾,都是海外的人,都是工作很忙,只有星期天偶尔来几个人。佛教徒本来也不是太多,再加上他这个地方非常保密,经过那个门口有警卫,有警察守门。那个地区没有事的人不准进去。那么,他们两个出家人住在里边就感到很寂寞了,开始就阅藏,看藏经。藏经看了一个星期,看不懂,这个没有兴趣了。那么怎么办呢?礼拜,拜拜拜,拜到后来也单调得很。最后,念佛什么的。搞了几天都提不上劲,最后,睡觉。一天没有事就睡,睡到后头也难过。最后三个星期以后跑掉了,不要住了。在这样子地方还嫌难,那你山上一个人,什么都没有,恐怕你住不了。所以说不要想着闭关是好事情,你没有那个功夫,你闭不了关。三天没人跟你说话,你就难过死了。

  “思惟观察”,观察这个教义,不懂的你要把它拼命地把它思惟,把它观察,这个也是一个苦事。我记得我们一个出家人,叫他背《俱舍颂》。背了几句,“烦死人了!叫我背书,我要发脾气!”要发脾气来了,最后拿起个包,逃掉了。这个学法还是有苦的,你不要以为学法是很舒服的。法的味道来了,那是很好,法喜充满这是好事情。但是,开始的时候,你要学法,搞不懂,也是很难的事情。

  “如理治心”,心把它不要外边乱散乱出去,把心收住。这也是个难事情。

  “修习止观等苦能忍”,修止观,坐在那里动也不要动,响也不要响,专门观察。这个叫你一天修几个小时恐怕也是感到苦恼的事情。但是,修得有效的人,越修越爱修。但是,还没有上路的人,感到是个苦事情。不要说这个止观,把你腿子盘起来,坐个两三个小时,有的人吃不消。他说:“你们这里念经太长了,要三个小时。我们显教一个小时不到,站起念的。”你这三个小时,腿子盘了难过,不要说你修定,单是盘盘腿子都吃不消。那么,这些都是苦。但是,这些苦你不忍的话,修行不能成就的。

  丁四 在家士农工商等苦能忍

  在家的要工作,读书的,或者做工的,做农的,做商的,都有他们的苦。我记得我在温州的时候,他们做生意的人晚上睡不好的,他们经常要打听什么信息,一天到晚通电话。买货进货或者卖货,你差一点点时间,价钱跌了,那要蚀本的。这个是紧张得很的,做生意也不是很舒服的。弄得不好还要破产,还要坐监。

  丁五 为利他故,种种劳虑,愁忧讥谤,追求诤持,身心疲劳等苦能忍

  “为利他故,种种劳虑”,你要行菩萨道,那就是更苦了,种种劳虑,“愁忧讥谤”,你倒做了很多的好事,人家讥毁你,说你骗人,装模装样等等。这些都要忍。“追求诤持”,追求的苦,“诤持”就是说两个意见不同,大家互相相持不下的情况。“身心疲劳等苦能忍”,你在利他的时候,自己修行固然有很多的苦,利他的苦比自己修行还要厉害。对方他是不是听你教导,甚至于你好心去摄受他,他反过来说你害他等等都会有。那么这些都要忍,就是“安受众苦忍”。

  颂 若持戒求法 衣食等劣少 威仪诸劬劳 四依杜多行

  又利衰毁誉 苦乐称讥等 供事师三宝 求法处静寂

  如理调治心 止观诸禅定 在家习士农 工商事王等

  利他诸劳虑 愁忧受谤毁 追求于财法 不染之忿诤

  身疲心厌倦 若退若难行 当观苦性空 而果报决定

  “若持戒求法,衣食等劣少。”你持戒的人,我们说持戒,广化的圆老,他以前是个榜样,他确实是个很朴素的,他穿的衣服是墨色衣,自己染的,染的颜色一块黑、一块淡的,这个样子的。那么,几个年轻的,在藏经楼跟他学律的,也照他的样子了,也是墨色衣穿起。但是,一个是内外如一,一个就是不一样了。有一位他就是外边么,墨色衣,但是里边,最新式的,照相机,什么机都有。那么,这个样子,就是内外不一样了。墨色衣是简单了,不要去追求那些华丽的衣服了。你现在披了个墨色衣,里边,什么华丽的,最现代化的什么东西都有,照相机等等。我们说照相机好象出家人没有这个必要要,除非是常住里边有法会,有纪念的事情,照一下,也可以请外边人照。不必自己拿个照相机。我总看到很多的场合里边,出家人拿个照相机,歪了个身体,趴在那里,东照西照的,实在威仪不好看。不要说照相,我们在温州有一个会长,他年轻,买了一个摩托车,大家都到处说他闲话。因为他第一个坐摩托车的出家人,骑自行车的,第一个大概说闲话的也不少,现在好象多了,就不大说了。而他第一个坐摩托车,大家到处说,碰到就说,“这个人骑摩托车”,什么什么的。出家人总不要享受,因为什么?摩托车到现在说是一个享受,自行车不是享受了,大众化了,就不说了。摩托车,还是比较高级的,他就要说话。出家人不能享受,出家人生活要简单。所以,你一享受,就会有讥嫌,要说话。

  “衣食等劣少”,持戒求法的人,修行的人,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都要粗一点,少一点,不要太丰富,不要太好。我记得在厦门的时候,一个居士,他是很有名的一个老居士。他就跑到厦门来,他是厦门佛教会的什么。看到厦门的僧人的衣服穿得布料很好,他就说了,“现在的出家人,穿那么好料的衣服。”他就讥嫌了,因为他是老一辈。实际上,衣服是海外的那些居士供养的,也不是自己买的。但是,你穿在身上,那些比较老一辈的,知见比较是严格一点的人,就看到不像了。“出家人穿那么好的料!”但是还有一些人故意买最好的料作衣服的,那就更要讥嫌了。所以,出家人衣服要粗、要劣、要少。

  “威仪诸劬劳”,威仪要正,不能歪,不能凭,不能靠。这些都是辛苦事情。

  “四依杜多行”,四依更难。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陈弃药,这个最简单的生活。那么,十二头陀,一般人还做不到。所以,这个出家人的要求,那是普通人看了认为不是人的生活。我们说,真正修行就要这样子做。反正我们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必定经过这个苦行的,海外的那个什么叫果智和尚——广钦老人的,他就是修苦行的。过去的虚云和尚也修苦行的,等等。反正有些成就的人都经过苦行,而释迦牟尼佛传法的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就是修苦行的。那就是说,佛教要修行,苦行是必要的,释迦牟尼自己六年苦行,经过这个,最后成道。

  “又利衰毁誉,苦乐称讥等。”还有,就是世间八法,这个要忍。

  “供事师三宝”,供养师父三宝。做香灯师就是供养佛。假使有个法会,一千个灯,一千个杯子,其他什么东西,洗起来,端起来,供起来,相当辛苦。但是,你要想到这个福报却无量无边,不要嫌辛苦啊。有的人就不爱当的,发脾气,那就是失福了。辛苦是辛苦,但是福气也是很大。那么,供养师父一样,有的师父年纪大了,或者有病,那是很麻烦。但是,你要知道,念恩的话,使自己培福的话,那就是该做。我们记得悟达国师,他敬重一个老的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的病是癞病(传染病),这是很脏的病,大小便什么东西都要收拾。很多人不愿意看这个病,不愿意看都跑了。而这个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他悲心大,他说大家不看这个人,很可怜,我去看。这个病人,不但是身上脏,脾气也怪,一点不对要骂。这个东西一般人是受不了,但是他受得了。受得了,过了三年。好了之后,后来得救就是靠这一位。他是罗汉示现的,最后悟达国师的人面疮就是他解救的。所以说,劬劳,辛苦是辛苦,但是好报是有的。

  “求法处静寂”。你要求法,求法的苦恼。要在静处修行,那是也有它一定的难受的地方。

  “如理调治心”。要治心,你要是行动装模装样的还好做,把心要调伏,那是很困难的。这是都有苦的。

  “止观诸禅定”。修止观,你不要想腿子一盘就入定了,哪有那么容易。你要调心调顺,把这个心调下来,要能够观察起来,这也是个辛苦事情。等等,这些苦都要能忍。

  “在家习士农,工商事王等。”那么,在家的佛弟子,他要士农工商,做劳动。在家劳动我们也看看,相当辛苦。

  (22B)有的人做夜工,什么日夜地干。这个,不要说其他的,我们上海一个邻居,他是做司机的。他们交班本来是半天一交,因为半天一交经常碰到正在快要交班的时候有生意来了,他要贪。因为每天赚的钱不太多,总还想多赚一点,他就去接了这个生意。等到这个客送好再回去,过了时间,大家两方面都不满意。结果他们是开一天一夜,一天包给他,那么第二天就包给他。那就是工作连续二十四小时,那是相当苦了。你不要看他司机赚钱好象多一点,实际上我所了解的那个人相当苦。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算,他收入也并不是很丰富,不像我们想象的,司机是赚了大钱的。这个是在家人。

  “利他诸劳虑,愁忧受谤毁,追求于财法,不染之忿诤。”那么,我们说利他有各式各样的,就是做利生的事情,你要劬劳,要花工夫,要动脑筋。你不能说利他,马马虎虎利他。你要把事情搞好的话,就说我们利他,造一个殿,你看要花多少脑筋,起了多少矛盾?这个都要花代价的。

  “愁忧受谤毁”,有的时候做了好事,人家毁谤你。这个也不稀奇,佛功德圆满,外道还要毁谤。我们凡夫在利他的时候不受毁谤也是不可能的,绝对会有。我们的定公上师,上海道场办起来了,广利众生。但是,在肃反的时候就吃冤枉了,受了二十年冤狱。开始是死刑,后来是无期,总算是文革之后就放出来了。为了利生,你想想看,要受那么大的苦。

  那么,还有是“追求于财法”。你要利生,要追求财,追求法。那么,这个时候,必定挨一些忿诤,但是这个忿诤不是染污的,不是烦恼的。

  “身疲心厌倦,若退若难行,当观苦性空。”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观一切法自性空,苦也是自性空。“而果报决定”,不要说苦性空,一切都空掉了。你虽然现在受的苦,它是自性空,但是果报,这个作用是有的。你现在做了利生的事情,受了很多辛苦,将来这些众生都能成就,自己也得极大的福报。这个不要忘记掉,作用是有的。

  这个里边,我们看看,参考一下海公上师有没有更大的发挥。差不多,这个利衰毁誉那一段我们参考一下。

  于世八法能忍者,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又名八风。八法就能成就方面说,以世间即八法所成立;八风就能破坏方面说,谓如风能摧毁树木房屋等。宗喀巴大师谓禅家修行不在境上修(不在玄妙上修),而在八法上修,可知八法在修行上最宜注意也。

  由此推之,八法现前,如能觉照,自不为所动。如利乐之境现前,当观可畏而不贪着;衰苦之境现前,当观无常而不烦恼;誉称最易动心,故最难忍,宜于此处特别加意防范;至于毁讥若来,当作宿业观,自能平心静气,可以消除众愆。若修二无我观,须于此八法上用功,何以故?断我法二执,除忍八法外,无下手处故。33

  《讲记》一百五十八页第四行,“由此推之,八法现前如能觉照”,世间八法了,这个还在前头,一百五十七页,最后一行,哪个八法?“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八个法,又叫八风。八法,就成就方面说,“以世间即八法所成立”,世间就是八法成立的。在破坏方面说,像风能够吹坏树木房屋一样,这个八法也破坏人的成就的。

  “宗喀巴大师谓禅家修行不在境上修,而在八法上修,可知八法在修行上最宜注意也。”宗大师说,不但是宗大师,我们汉地也这样子,修行的人不要在境上修。我今天修定看到什么了,气功师看的最多,一下子看到观音菩萨,一下子看到什么,一下子看到自己怎么样子。不在这个地方看,要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个八个法能不能吹动你,要看这个地方修。

  “由此推之,八法现前如能觉照,自不为所动。”能够观察这个八法,不为他所推动的话。

  “如利乐之境现前”,假使一个有利的,快乐的事情现前的时候,你不要去贪着,这是顺的境。一般说,利养来了,欢喜的事情来了,就心里高兴——不要高兴。不但不要高兴,可怕,要观可畏。为什么可畏?你一贪着的话,将来受苦报,这个是很苦的。

  那么,“衰苦之境现前”,倒霉的事情来了,“当观无常而不烦恼”。一般说倒霉事情来了,就要不是灰心丧意,就是起烦恼,起瞋心,要斗争去。那么,这个时候,你要观一切法无常,不要起烦恼。

  “誉称最易动心”,赞叹、名誉最能够动心,“故最难忍”。一般人这样子,都这样子,你说他好,他跟你很好;你骂他一句,他就当你仇人。人都是欢喜赞叹,不欢喜毁谤的。那么,这一关是最难过,在这个地方应当特别地加意防严。

  “至于毁讥若来,当作宿业观自能平心静气。”人家讥毁你,你说就是过去的业报。自己过去造了恶业,那么天然的,人家要毁谤你。没有关系,这是重报轻受,这个一观,就停下去了。不但是可以不起烦恼,还可以消业。

  “若修二无我观,须于此八法上用功。”假使要修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的话,就要在这个地方下工夫。“何以故?断二我执法执,除忍八法外无下手处故。”你要断补特伽罗我执,断法执,除了在这个八个法里边能够忍下去的话,就没有地方下手了。

  这个就差不多了,我们就补充这一点。

  丙三 得法忍

  “得法忍”,《广论》跟这个里边内容不一样。但是,海公上师这里是他的口诀、心得,还更高一层。那么,我们把这个看了之后,然后把《广论》的再看一看。

  “得法忍”,得法忍在《广论》里边,叫观察法要有忍,这里是“功德忍”、“证得忍”、“修行方便忍”、“自他神通忍”。这是讲成就方面来说,要有忍。《广论》上面说,自己学的时候要有忍。

  颂 功德多闻等 于道有契证 当深隐勿扬 重宝防窥窃

  修行诸方便 自他神通等 显示不显示 依戒观器行

  丁一 功德忍

  “功德多闻等”,功德,什么功德?闻思修的这些功德,还有持戒这些。这些功德要忍。我们说有的人他话很多,碰到人就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今天跑哪里去了,很辛苦!这个殿都是我造的,这个房子的材料是我买的什么。”都是报功。那报功,就把功德全部暴露于人家,那么,把功德报给人家听,你的功德就少下去了。要忍,这个我们海公上师就说,酿酒一样,酒你摆在坛子里要封起来的。如果你漏了气,这个酒就不好了。密封的,一点不漏气的,你打开来之后,这是最好的酒。当然我不是要吃酒,就是打个比喻。“功德多闻等”,或是建设三宝等等,不要去到处宣传。不忍的话,会遭毁谤。人家总不耐你的。我们说,妒忌,不耐他荣。人家有好事,一般人都妒忌,都不欢喜。最好好事是我,坏事是你,你有好事么,我就心里不安。为什么?你有好事,你就超过我了,就显不出我的高度来了,那就是要毁谤来了。所以说,有功德,最好是忍下去,不要去到处宣传。一宣传,就遭一些麻烦,而且厉害的话,还破坏自己的成就。因为你功德一宣传的话,走了气,成就就困难了。

  丁二 证得忍

  “于道有契证,当深隐勿扬。”这个更重要。你道里边,假使开了悟,或者有一些小小的证到什么了,一定要保密。这个,经书里经常用这个比喻:乌龟,“如龟藏六”,乌龟把他的六个东西都藏在龟壳子里边,就是他的头,四个脚,一个尾巴。全都缩在里头,那些野干,它想吃乌龟,乌龟把它全部缩进去了,不动。那这个硬壳子它咬不动,它只好走了。等了半天它不出来,就要走。如果乌龟把头伸出来,它就把头咬掉了。所以说,你神通也是要“如龟藏六”,要跟乌龟把六个东西藏起来一样,要深隐,深深地隐在里头,也不能就在壳的外边,稍微平那个壳,它牙齿还咬得到你。你要一直缩到里边去,壳的硬壳子在外边,肉在里头,那才咬你不到。这个功德就要这么隐藏,不要宣扬。戒律里也有,那些神通功德的人不能向人说的。你向人家宣说的话,不但是不要说是成就没有了,还犯戒。

  “当深隐勿扬,重宝防窥窃。”你有宝,你不要露眼。你拿个钞票,一大墩,马路上来点钞票,好多,几十万钞票一大堆。好,你去点钞票,还没有点完,人家给你刀、什么的都来了,把你抢起走了。那么,你功德也是这样,你功德要好好地隐藏,一露眼的话,第一个魔就是要不高兴了。你有功德么,你将来要出三界了,他就要给你捣乱了。人也有妒忌心,你越是功德大,他越是妒忌你。人,都欢喜抬高自己,贬低人家,假使你功德比他高,他就没有光彩,他的归依弟子就要跑掉了,他只好毁谤,把你压下去。这是造罪。所以说,我们的功德不要宣扬。一宣扬的话,不但你自己找一些麻烦,也使人家造罪,这就不好。

  丁三 修行方便忍

  修行的方便,如何次第,观机而说。有些秘密的修法,不能逢人便说。他不是那个机,告诉他之后,他给你搞错了,或者是到处宣传,给外道知道了,那是麻烦。是那个机,就该说。

  丁四 自他神通忍

  神通也是,显神通,我们说能不能显?在别解脱戒里边不准显,菩萨戒里边却要显,“不作摈责神通等”,这个是菩萨戒里有这么一条。那么,该显的时候要显。但是,显是不给你知道。海公上师就说,藏地经常打卦,打卦并不是真的打卦,打卦是迷信,他是神通。他知道你将来要有什么事情,他就借打卦来跟你说,“你将来怎么怎么,现在该怎么怎么避免。”那是把自己的神通隐了,利他的事情,菩萨戒里利他的要做。那么,很多的就是由梦中使他知道。

  我们经常说这个公案:有一个国王出家了,他的师父在那里修行很好。后来有人报告他,他的邻国要侵犯他的国家,派了大兵来侵犯他国家。这个国王虽然是出了家,这个世间的心还存在。他感到侵犯他的国家,他就不忍,他就向他的师父告假。师父说,“干什么?”他说,他国家被邻国侵犯,他要回去组织军队跟他打,把他打退了以后再来。他的师父明明知道这个事情不对,但是他这股心很强,也不能说“你不要去”,显神通告诉跟他说,因为去不利,对他不利。那么,显神通也不能显,怎么办呢?他就这样子,“哦,你要去,好好好,你今天好好休息一天,明天早上准备去”,晚上就叫他休息。休息之后,晚上他入梦境,给他显示神通。晚上这个国王他梦到,他已经回去了,回去整顿部队,部队整顿好了就开战。一战,打败了。打败之后给五花大绑绑起来,后边插了个令箭,准备绑到刑场要杀头了。这个时候他想起不对头了,该还是师父那里修行好,就大叫师父救命了。这么一叫救命,师父来了,说,“你喊什么?”他醒过来了,哦,做了这个梦,他说不想去了。师父说,你不去好了,最好不要去了。

  那就是说,这些神通是梦中给他显了,他也不知道是师父显的。那么,这些就是说神通该不该显,在利他的时候,知道他回去,打仗有危险的,那么就显个神通,让他不要去了,阻止他。但是,不是说他显神通,而是他不知不觉的,不晓得是他师父的神通,但是他自己得到了这个效果,就不去了。像这些,就是要看情况了,不能说不显么,一概不显。那是看情况,利他的时候适当地显,但是,不知道是他显的。

  这个是得法忍,这个,海公上师的经验,因为他是有成就的人,所以他能讲得出这一些。得到自己的功德,自己的修证,修证的方便,最后,最高的是神通,都不能宣说,不能宣扬。

  法思胜解忍(《菩提道次第广论》)

  第三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四五取舍境者,谓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垄巴师说为无常等,然《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录,特于思法此说极广。34

  那么,在《广论》三百零三页35里边的,这个对法的忍是什么?那是指另外一些东西。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忍,《广论》里讲忍讲了很多,我们可以有时间的去看一看。那么,他这个忍,第三种,是引发法思胜解忍。

  三宝的功德有净信。这个我们不要看得容易,很多人,你不信佛,他还可以,好象对佛还有点恭敬心。真正到信了,他的怀疑来了,不依止师还可以,一依止师的时候,对师的功德就要怀疑了。这个是人的常性,那么,这个地方忍下去,对三宝的功德要忍下去。我昨天见到一个居士,他说他到处倒霉,(????)好象是受不了。后来一问他,马上就露馅了,他到处去算命打卦,碰到倒霉事情就打卦,你已经早不是佛弟子了,你不倒霉哪个倒霉?你信了三宝又去信神信卦,没有照三宝的做,那你怪什么?所以,真正对三宝起信心的,不容易,要忍。这个不知道三宝里边有吗?“深忍乐欲”,我们在《五蕴论》有,要忍下去。三宝的功德要真正能够知道之后,要承认下去,这就得忍。

  “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对无我的道理要承认得下去,忍得下去。菩萨的广大的神通力要忍得下去。有的人说,这是说神话,不相信,这个要忍。

  还有那些做的好事造的恶业,会感好报坏报,这个有很多人怀疑。还有就是那个人,他说,“我做了很多好事,我到处倒霉,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三宝就动摇了。这些要忍下去,这个样子的人很多。“你看某某人坏透了,十恶不赦,你看他,还是很好,家里又富,又长寿,地位又高。你看这个人,他什么好事都做,结果倒霉得很,什么病,家里边也是穷,等等。”这个是你不明因果了,要把因果跟事实配合起来,那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有的人看人家还好一些,他还会说人家,“哎,你要讲因果啊!你虽然现在穷了,是过去的业报,你现在做好事,将来还有好报。”自己碰到了就不行了,自己碰到几下子倒霉,对三宝就怀疑了。

  我们说,在以前我们五台山才去的时候,一个女居士,她很好。她是北京很有地位的人,放弃她的地位到五台山来,跟了海公上师,是海公上师的亲近弟子了。她家里设一个小佛堂,很用功,但是人家就告诉我一个事情:她今天要出去了,很顺,回来,还要点香恭迎礼拜,很感谢。要是她今天跑出去碰了一些倒霉的事情,回来就怨起来了,“佛菩萨怎么不保佑我,等等等等。”就是做生意一样的,好象要三宝给你顺缘,我就供养;没有顺缘,就不但不供养,还要发脾气。这个也是对三宝的信心,你说她信心没有,非常好,超过一般的人。但是碰到这些情况,她还会产生这些怀疑的心。所以,这个忍下去也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

  还有一些是闻思修的境界等等,这些都是要能够忍得下去。这是《广论》里边的,我们海公上师介绍的是果上的,这个是因地上的,两个配起来呢,正好是完整的。两方面都可以参考一下。下边还有一点时间,精进波罗蜜多我们要讲一下。

  乙四 精进波罗蜜

  丙一 云何精进

  “云何精进”,我们先讲精进的自性,对所缘的境,善的,精进精进就是善的,对善的所缘境勇悍为相。这个我们学过《五蕴论》都知道了,勇名精进,悍是不退,坚固不退,等等。这样子的心叫精进。决定对善法,对恶法勇悍为性,是懈怠,不是精进。你对恶法那么地下功夫的话,决定对善法是放松了,是懈怠。精进决定是对善法的。这个里边就分几种。

  丁一 离染精进——一切烦恼未生不生,已生令断。

  “离染精进”,“染”就是烦恼,黑法了,这一种精进,一切烦恼没有生的,不给它生。已经生的给它断掉。那就是四正勤。

  丁二 引白法精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

  一个,“引白法精进”,一切善法没有生的,生;已经生的不忘失,还要增长广大。这都是四正勤的内涵。

  丁三 净业精进——能令三业恶行清净。

  下边,就是“净业精进”,就是忏悔,忏悔要精进。“能令三业恶行清净”,那么,你要精进忏悔呢,你的三业是——恶行很快就干净了。修行总不外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集资,积集资粮。资粮,分两种,福德跟智慧。一个是净障,清净业障。这两个东西有了,就能够上菩提大道,这个路才走得动。我们走路,就要带旅费,路上的用品等等,就这些东西。你有障的话,你走不通,路上有障,再好的车开不动。你没有资粮,再好的车你上不去。福德智慧这些资粮没有的话,不能上去了。没有钱,你什么车都不能上了。那么,这个是要忏悔业障,也要精进。

  丁四 增长智精进——能集积闻思修慧。

  第四种,“增长智精进”,那么是福德资粮了。这个智慧,你要是集积闻思修,把智慧增长,这个要精进。如果懈怠的话,智慧就长不起。

  那这些都是精进的内涵,有几种,第一种是断烦恼的,要把它没有生的就不生,已生的断掉。第二个,善法要没有生的生,生的要把它安住,不要把它退失,更要增长广大。再一个,忏悔业障要精进,把恶业清净。最后,智慧要开发,要集积闻思修。

  颂 令诸烦恼断不生 白法引伸复广大 三业恶行令消除 集积闻思修精进

  “令诸烦恼断不生”,第一种;“白法引伸复广大”,第二种;“三业恶行令消除”,第三种;“集积闻思修精进”,第四种,智慧的资粮。

  丙二 如何精进

  下边,精进有几种。一种是“被甲”,这个我们在《广论》里边,《五蕴论》里都讲过了,现在是念一道就可以了。“如何精进”分五种。

  丁一 被甲——如法持戒等

  一是“被甲精进”,跟打仗一样的,要进的时候,开始就把铠甲穿起来。“如法持戒等”,那就是指如法持戒。

  丁二 加行——次第进修等

  加行精进就是说“次第进修等”,按照次第修,看自己,你自己现在在什么地位,就修什么法。有的人跑了来,他说,“你传我个法”,传什么法?“大圆满,生圆次第。”“你学过什么法?”“我才进门。”什么大圆满,生圆次第,你才进门怎么学?所以,这个是过高的要求。那就是说,书还没念,要考到政府的要求,做总统,要做什么国务院总理。你这个什么东西都不懂的人,做什么总统?自己也不量力了。

  丁三 有勇——不懈不倦等

  与贪瞋痴斗争要有勇气。我们说我们的勇,出家人是战士,对什么?对烦恼。菩提道次第里边强调得很,对烦恼不断地跟它斗争。哪怕你过去烦恼习气重,现在力量还不够,给它打败了。但是,你在它的脚下边还要咬牙切齿地发誓,“我总有一天要胜过你,把你压倒。”暂时失败还不退,不要投降了。所以说,对烦恼的斗争是不能懈怠的,你不要怕疲倦,一定要不断地跟它斗。一直斗到怎么,斗到烦恼断完、习气断完。这个任务才完成。

  丁四 不退——不畏障难等

  这就是打仗的时候,第一要被甲;第二要冲上去;第三,看到敌人来了不要害怕;第四,即使碰到打伤了你也不要退。有的人出了点皮伤,看到一点血了,他吓得来那个样子,赶快往后跑了。往后跑你就不死了吗?机关枪把你一扫就要扫死,给自己人打死。你冲锋只能往前,不能往后的。那个时候你就不要往后看了,也不要考虑后头的事情。

  丁五 无已——无有间断等

  不要说得到一个小的成就,就停下来了,“我已大功告成了”,到此为止了。还要进去,还要不断地往前进,一直到成佛。那么,精进,就以打仗的比喻,你不能打一个战役胜利了,就停下来了,你还要解放全中国,很多的战役还要去打了,你不要停下来。那么,就是一层一层地进去了。

  我们的打仗就是对烦恼,对烦恼打仗要披铠甲,我们要披这个铠甲。烦恼要杀我们,我们持了戒之后,烦恼杀不到了。所以说,持戒,很多人现在说,“持戒,现在的社会现代化了,这个戒要改。”那就是少了,不要多了。我们说打仗的时候,你盔甲少了,你是安全还是危险?古代打仗非戴盔甲不可,你没有盔甲的话,人家一刀就把你刺死了。那个盔甲多了,虽然重一点,但是你可以保障自己。你说盔甲不要,那就是害自己了。你跟烦恼打仗的时候,这个烦恼魔力量很大,你铠甲都没有,你怎么打?盔甲是什么?就是持戒,这个戒是最重要的东西。那么一开始就要把戒持好,那么戒持好之后就要冲了,往前进,向敌人那里去了。去了之后,看到敌人要有勇气,不要一看敌人来了,赶快就往后退,那就不行。那么,要有勇气,要冲上去。冲上去,打伤了,结果打伤了,看见血了害怕死了,赶快倒下去投降了,不行!你一点小伤不要轻易地害怕,还要拼。你小伤不拼的话,你看将来敌人杀你,追过去把你杀掉了,不是小伤,是大伤了。那么,打胜之后不要停下来,还要往前进,因为烦恼还没有消灭完。

  颂 以戒为坚甲 加行依次第 临敌勇不懈 虽伤亦无退

  精进复无间 贯诸波罗蜜 距果迟或速 凡圣所由分

  那么,这是精进,是一层一层地上去。“以戒为坚甲”,以戒作盔甲。加行,依了戒之后要修行,“加行依次第”,依了次第做,就是加行,按了次第,队伍把它开上前方。然后,“临敌勇不懈”,到了前方之后,看到敌人不要懈怠,不要害怕。“虽伤亦无退”,假使交锋之后,受点小伤,不要往后退。

  “精进复无间”,精进还不要停下来。一个战役胜利了,后头战役还多。“贯诸波罗蜜,距果迟或速,凡圣所由分。”这个精进是通五个波罗蜜的,从布施一直到禅定般若波罗蜜多,都需要精进。所以说,通前通后。你离开果——成佛的迟或者早,或者你是凡夫,或者圣者,他的界限的分法,都要看你精进有没有。有精进的凡夫就马上超入圣人,有精进的三大阿僧祗劫不要,可以说即身成佛。那就是精进是很重要的因素。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讲

  (缺)忍辱的时候,我们说忍辱有三种:耐他怨害的忍,安受自身所生的一些苦的忍,跟善安住(得法忍)。这三种,他们是有三种,就是他的障碍,第一个是人家冤家害你的时候,起瞋恨心。第二种,自己受苦的时候,有害怕的心,同时也有瞋恨心,有怯弱的心。第三种,对法不能解,就是对法没有乐欲。那么,忍波罗蜜多如何圆满?把它的对治的品,就是瞋恚心,怯弱的心,对法没有乐欲的心,把它对治掉。全部对治完了,这个忍波罗蜜就圆满。

  那么,精进波罗蜜多,他的障碍是什么?他的障碍一个是懈怠。还有一个是怯弱,做菩萨行害怕,不敢做。一个是懈怠,不愿意做。那么这两个把它对治掉。

  (23A)静虑波罗蜜多在《广论》里边讲得很少,因为后边讲止观章的时候要广讲,所以这个地方略略地提一下。般若波罗蜜多一样,后面讲毗钵舍那要广讲,在六度里边也讲得很略。那我们就根据海公上师的,大部分也是《广论》摘下来的。

  乙五 静虑波罗蜜

  第一是静虑波罗蜜多,分三,“现法乐住静虑”,第二是这个“能引功德静虑”,第三呢“饶益有情静虑”。总的分三个。

  那么这个里边,静虑的自性,我们还是要讲一下。静虑的自性就是说于所缘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大家知道,那是定有正定,有邪定,这是善的心一境性。就是说,于所缘的境心不散乱,善的心一境性。这是静虑的自性。

  那么,静虑波罗蜜多什么时候圆满?《广论》里没有说,他说,后边广说,后边只说了个毗钵舍那的圆满。静虑波罗蜜多的圆满,我们根据《俱舍》说。 《俱舍》里边,静虑波罗蜜多跟般若波罗蜜多都在金刚喻定36的时候圆满,就是成佛的前面的那个定,灭除最后一品烦恼的金刚喻定。这个时候,静虑波罗蜜多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圆满。这是根据《俱舍》的。

  那么,下边我们说静虑波罗蜜多了,分大的三科。

  丙一 现法乐住静虑

  第一个,“现法乐住静虑”,什么叫“现法乐住”?在《广论》里边就是说,入了定之后,能够引生身心轻安的,这个定能够引发身跟心的轻安的。那么,这个就叫现法乐住的静虑。一般的说,初静虑叫离生喜乐,那么,这包括二静虑的定生喜乐跟三静虑的离喜妙乐都有轻安,都有喜乐。当然,三静虑是最细的,是乐,没有喜。那么,这都属于现法乐住,四禅以上是舍受,那就不叫现法乐住了。那么,下三个定都叫现法乐住,在这个定里边能够引发身和心的轻安的。

  那个轻安心所,我们在学《五蕴》、 《百法》的时候讲过了,有堪能性。那么,身轻安,就是有的人他修禅定,修到后来身体不见了,那就是身轻安的表现。身得了轻安之后,非常舒服,这个身的执着就没有了,没有之后,就像自己的身空掉一样。这不是得了空观,还没有毗钵舍那,这是定的一个轻安相。有的人认为他证了空性了,那不是那回事。得了定的轻安相,他身上非常舒服,就像身体不见一样的。这个有的有点善根的,他们在念诵的时候有这个感觉,或者修禅定的时候有些感觉,这些人也是不少。那么,这不是真的轻安。真的轻安,它起了之后,那就是要起就起了,一入定就来了。这是偶然,一般的是初学人偶然碰到一次,第二次去修,就不一定有了,这个也不要执着。

  现法乐住就是说, ,这个定能够引起身的轻安、心的轻安的这个静虑就叫现法乐住静虑。在这个静虑里边,现前、当下就是说能够安住在法乐里边叫现法乐住。

  丁一 远离分别、掉举、爱味,泯一切相

  那么,这个现法乐住的要求,里边,远离分别。一切“分别”心;“掉举”,东想西想的;“爱味”,是贪着这个味道。还有,“泯一切相”,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要。这些东西,都要远离,然后能得到轻安,得到这个现法乐住。如果你分别心大;掉举心重;对这个定,贪着它的禅味;或者,什么都不想,就是不思善,不思恶,一味地停在那里。这个都不能得到现法乐住,要得到现法乐住,把这些都要远离。

  丁二 能生轻安、寂静、不染

  那么,这个功能,它这个现法乐住静虑能生轻安,这个讲过了。“轻安”,身的轻安,心的轻安。身的轻安就是这个身体好象不见了,心的轻安,我们就是心有堪能性,离开了掉举昏沉,也不耽着那些外境。“寂静”——不要乱攀缘,静下来。“不染”———不起烦恼,这个就是现法乐住的静虑。

  颂 离分别掉举 爱味泯一切 生轻安寂静 于法不染着

  “离分别掉举,爱味泯一切”,这些要离掉,“分别”要离掉,“掉举”要离掉,“爱味”离掉,“泯一切”,什么都不想的这个也要离掉。这是说,在现法乐住静虑里边要避免这些事情,才能得到。那么,现法乐住有什么好处?“生轻安寂静,于法不染着。”能生轻安,能生寂静,对一切法不起烦恼心,不染着。

  丙二 能引功德静虑

  第二个,“能引功德静虑”。这个静虑,能够引生各式各样的功德。什么功德?十力四无畏等等,乃至(??)很高了。所以说,静虑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要在金刚喻定,快成佛的时候,才圆满。因为它要引生佛的十力、四无畏等等功德,当然一定要在高位置才能圆满。那么,这个静虑,能够产生那个最高的,佛的那些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十八不共——佛的不共法,这些能够引生的。一切功德从定而起,当然,还要观。但是观要没有定的基础,这个观的力量就不强,引生不了什么功德。一定要有这个定的功德才能够引发这些,神通那些,都才能够引出来。那么,最高的,就佛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住,这是第二种。

  丙三 饶益有情静虑

  在静虑里边对众生做利益的事情。前两个是自利,最后一个,第三个是利他的功德了。这个饶益有情静虑做什么事情?就是我们说的,在这个菩萨戒里边,饶益有情戒里边的十一个事情,这里是十一个,我们的呢,这个海公上师集的十二个,这是开合的不同。一般是十一个。

  丁一 于诸众生有义利事,为作助伴

  有情他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给他助伴。这个我们在后头的菩萨戒颂我们讲过,这里略略地看一下。有情的事情,什么事情?他道路往来,有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帮忙;他话说不清楚的,帮他说;他有什么事情,教他怎么做,财物怎么保护;有乖离的,他们不要好的,或者是矛盾的,给他和好;有诤讼的,给他和起来,让冤家不要冤了;在一些福会的里边,帮助他成功。等等。这些,能够帮助人家。好的事情了,有义利的事情,助伴,帮助他搞成功。

  丁二 于有苦者,除苦

  有苦的,除苦。哪些苦?七个苦,有病的、残废的、缺支的、瞎子、聋子、或者远行疲劳的,或者还有心里边有五盖这一类的。这些心苦、身苦等等,身有四个苦,心有三个苦,这个,都能够是帮助他解除这个痛苦。那么,心苦就是说要得定,有五盖几个障把他障住了。八寻伺就是想他的国土、亲侣那些东西放不下。那么,只有想办法把它解除掉,可以得定。那么,身的苦,残废、缺支、远行疲劳等等。这些都能够帮助他除苦。那么,这个定得到之后,借定里边的力量就可以做得更高。我们去做,是做得很少,定里边就做得很多,可以圆满地成就,做完这些事情。

  丁三 于颠倒者,如理正说

  那些颠倒的,他自己看不清楚的,那有四个倒,“常乐我净”,这些。那么,你如理地把佛的正法告诉他。

  丁四 于有恩者,知恩报恩

  有恩的人,能够知道他的恩,也能报他的恩。

  丁五 于怖畏者,能作救护

  有所恐怖的,能够救他。我们现在看到人家受怖畏,心里想救,但是救不了,没有能力。得了这个禅定之后,决定能救护。

  丁六 于丧失者,能解愁忧

  假使他丧失财富,或者家里丧失父母,或者父母丧失孩子,那个都是苦事情,能够使他解除他的愁忧。

  丁七 于有匮乏者,施与资财

  “于有匮乏者,施与资财。”他有所缺乏的,假使少钱的,给他钱,少东西的,给他东西。

  丁八 于诸大众,善能匡御

  统理大众。就是说以财法二施统领大众。但是丛林里边就有这个四个料简:有财没有法的,这些庙,暂时住一下;有法没有财的,那么咬了牙巴住一下,要为法,咬了牙巴住;那么,假使既没有财,又没有法的,就赶快走,你财也没有,吃也吃不饱,生活也没有,法也没有,那呆了干啥?赶快走;那么,有财有法的呢,打也不走。这是过去丛林的话。那么,现在人,却是做不到了。那么,这个四料简,过去丛林的禅和子都知道这些事情。

  丁九 于诸有情,善随心转

  那么,跟人家做事情,共事的时候,不要跟人家反起干,要随顺人家。要即使他有点错误,要婉转地谏他,不要跟他顶起来搞。

  丁十 于实有德,赞美令喜

  真正有功德的人,要赞叹他,使他高兴。这个什么意思呢?你赞叹他,他以后再多做一些好事情。你如果是不赞叹他的话,有些人,他修行好的倒无所谓了,修行差的,他说:“哎呀,我做了那么多好事,还要骂我一顿,或者看了好象没有事一样。”干脆不干了。这个就把人家的好心退掉了。所以说,有实功德的人,要赞叹他,使他高兴,就是以后再做下去。

  丁十一 于有过者,能正调伏

  有过失的如法地调伏。轻的要呵斥,重的要治罚,再重的,驱摈,就是迁单。那么,我们常住里边同样,能够改过的人,呵斥一下,或者是警告一下。治罚,过去丛林有,跪香、打香板,这些我们现在是不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下。那么,驱摈,就是最后一着了,实在调伏不好了,不听话了,那么,只好请你另外参学去了,这里是不合适了。这些,自己要心里有数。对常住的规矩,如果你真正受不了的话,那么你换个地方也可以。你要在这里住,规矩要守的。

  丁十二 为现神通,喜怖引摄

  在菩萨戒就有这一条,假使他这个人需要有神通摄化他的,或者是令他欢喜,或者使他恐怖,那么就要显神通。我们别解脱戒里边不准显神通,菩萨戒里边,你不显神通又犯戒。那么,就是说适当的时候,不是乱现了,即使要现,也就是我们以前讲的,不令对方知道。喇嘛就打卦,或者是什么。他实际上他看到你有什么事,他就装了打卦,给你打一卦。打下来,“哦,你将来有什么事,赶快怎么怎么避免。”就是隐没他的神通。但是,为了救护他,还是不能说不用。

  这里就是说饶益有情的静虑。在这个静虑里边能够做这十一种饶益有情的事情,那就是说比我们没有得到这个定的人做得是圆满。在菩萨戒里边,我们每天诵,饶益有情十二个戒。

  颂 作助伴除苦 于迷正开解 有恩知报恩 恐畏者救护

  善解他忧愁 施匮乏匡御 于一切有情 常善心随转

  赞善正调伏 现神通喜怖 皆从静虑生 别世间粗卤

  “作助伴除苦,于迷正开解。”那就是第一条嘛,有益的事情,给他助伴。第二条,除七个苦。第三个,颠倒的,就是有迷的,那么如法地给他正说。

  “有恩知报恩”,知恩报恩。“恐畏者救护”,恐惧的,能救护他。

  “善解他忧愁”,他心里有什么,丧失财产,或者家里有人死亡,能够解他的愁忧。“施匮乏匡御”,有匮乏的,他穷的,没有物资的,就帮助他,布施他。匡御,就是调理大众了,以财以法调理大众。

  “于一切有情,常善心随转。”对一切有情,不要跟他顶起干。要善的、好的心去随顺他转。就是说不要跟他违背地干,不要顶起干。即使他错了,婉转地劝。

  “赞善正调伏”,有功德的人,要赞叹他。

  “正调伏”,有过失的,要如法地调伏,不是乱调伏。

  那么最后,“现神通喜怖”,显神通使他欢喜,或者使他恐怖,不做坏事。使他欢喜么,使他精进了。他用功了一段时间,这个恐怕我们修行的人都有感觉。你假使修一个法,假使修加行,他如果真正精进的,如法地修的话,就会梦中,或者是修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就会看到一些东西,那个很稀奇的东西,或者光等等。那就是佛现的神通,使你欢喜,这个法好好修,修了有效,就是说。那么,恐怖,就是像那个国王一样,他做了比丘怎么还去打仗呢?所以说,显一个梦——噩梦给他看看,使你恐怖,就不要回去了,等等。

  “皆从静虑生”,等等这些,都是从静虑产生的,不是我们一般的,就是照现在这个现实去做了。

  定的功德产生这些饶益有情的功能,“别世间粗卤”,跟我们世间上粗粗糙糙地、马马虎虎地、不仔细地那么去做,那大不一样。我们现在受了菩萨戒,这个十二条还是要做,那就是世间的粗卤了,做得很粗,也是很不仔细的。那么,静虑里边出来的,那当然是功德圆满的,又做得很周详的。

  静虑波罗蜜多,这个《广论》也不过这么多,那么,就不参考其他的了。

  乙六 般若波罗蜜

  那么,般若波罗蜜多,上师就是他自己的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讲了一些般若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讲一下。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先说它的自性。

  慧之自性(《菩提道次第广论》)

  慧谓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此处是说通达五明处等慧。如《菩萨地》云:“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拣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声明,五工巧明,当知即是菩萨慧之自性。”能悟入慧者是未得地前慧,已悟入者是得地慧。37

  “于所观事能拣择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这是《广论》的话。于所观的事情,就是你观的境,这个你观的境能够善抉择法。能够抉择,这个坏的,要舍;那个好的,要取,能够抉择。那么,这个抉择法是不是限于我们的佛教呢?在《广论》里边说,般若波罗蜜多的慧要通达五明的。那么,就是这个五明里边都要能够善于抉择,善巧。那就是慧的自性。那么,它什么时候圆满呢?根据《俱舍》,也是在金刚喻定,就是成佛之前的这一刹那,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跟静虑波罗蜜多同时在这个时候圆满。那么这里,上师他特别地发挥了般若的一些内涵,根据我们汉地有的《智度论》这一些来发挥的。

  丙一 三种般若(名相)

  般若,他说分三种。

  丁一 文字——即是名句文身

  一种是文字般若,“即是名句文身”,就是一般经书之类的,《般若经》。

  丁二 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参看《智论·百波罗蜜品》、《华严·梵行品》及《三论》等)

  二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修观的时候,上师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在观照,还没有证。

  丁三 实相——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详解在《中观论》)

  第三,实相,证到了,“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中观论》的第一个,开头的一个偈。这就是说,世间上的一切戏论。世间上,都逃不出这个八个范围,总是说一切法要么是生的,要么是灭的,要么是断的,要么是常的,要么是一的,要么是异的,要么来,要么去。来去是运动,断常是时间,一异是空间,生灭,它的现象,一个东西生成的现象。这些,就把包括一切世间上的万物的动态都包进去了。把这个否定掉,那一切世间的那些执着相,全部否定了。所以,《中观论》里边一开头,就要把这个八个东西否定。这八个否定了所现出来的,就是中观实相。一切法能够看到它既不生也不灭,也不断也不常,也不一也不异,不来也不去。照我们一想,这个东西好了,把世间上的东西都否定掉了,那自己脑筋里就没有东西了。但这个时候,把这些乌云扫掉之后,现出来的就是晴空了,那就是说,空性的真理就这么现出来了。所以,真正的空性,实相的般若要现出来呢,一定要把这些我们说平时执着的概念全部扫干净,那才能得到。

  颂 文字名句文 能诠之俗境 观照摄于行 诸智之能作

  实相谓真境 亲证或疏缘

  下边是一个总结,总的偈颂。

  “文字名句文,能诠之俗境。”文字般若是什么呢?它的体就是名句文身。它有什么作用?“能诠之俗境”,把一切道理,在世俗的境界里边,世俗谛里边,把一些佛的道理能告诉我们。“能诠”,告诉我们它的意思。

  那么,观照般若,就是行。“观照摄于行”,一个是境,一个是行,一个是果。观照是摄那些修行的,观。“诸智之能作”,那就是说智慧的能够观照,观智慧的作用。那么,观照一般是空性智,观一切法空的道理。

  “实相谓真境”,实相般若,就是我们真实所观的境。“亲证或疏缘”,或者是亲证,真正证到这个实相般若,就是证了空性。或者是疏缘,就是说虽然没有证到,能通达,能够了达这个空性的道理。那么,这是境。如果亲证的时候,真智真如的时候呢,那谈不上能观的智,所观的境,都谈不上了,那个没有能所了。真正亲证般若的,实相般若的时候,能跟所两个是泯合了,不分了。所以说,在亲证般若的时候,既没有能证的智,也没有所观的境。疏缘的时候有,这个智慧缘那个实相的境。我们假使能够研究这个《中观论》,就是疏缘。能不能缘到如法地,不错误地缘,那就看你了。你一样在看一本书,如果你搞错了,虽然缘,缘错了,并不是真的实相般若,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个东西。那么,就是要如法地缘了。那么,亲证,当然是真智缘真如了,两个就泯合了,不分能所了。

  这是介绍我们三种般若。这也是说,我们要学证到空性、实相般若,离不开文字。就是要多闻,多闻之后,文字般若有了之后,才能去观照,才能去修行。没有文字般若,你怎么修行呢?盲修瞎练了。那么,有了观照般若,才能够证了,实相般若要证到。所以,这三个东西是前后是一个体系的,不能缺支。你缺了前面的,就得不到后头的。所以,我们有的人他就是出了家之后,就是第一个想闭关,要坐禅。怎么坐呢?两个腿一盘起来,眼睛收拢来,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他以为这样子就会开悟,开了悟,就什么都懂了,好象很便宜。那么,我们看看,能不能开悟?你文字般若没有,就不能观照;观照般若没有,就不能实证。实证没有,你怎么开什么悟呢?根本就不能开悟。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幼稚的一种幻想。他认为看了人家好象入了定之后,就能开悟。人家开悟是有他的基础的,六祖大师,一般人都欢喜拿他作榜样。他文字一个也不识,但是在五祖的座下,他是最高的一个成就者,神秀大师还在他下边。那么,都想做六祖。那么,你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六祖那个根机?六祖在以前,他是文字、观照都已经搞透了,现在,一下子能实证。那么,你以前有没有?那就问自己了。如果以前没有的话,那么你这一辈子又不学,那么你怎么能证这个实相般若呢?所以,我们看问题要看三世,不要看现前的一世。眼光短浅,只看六祖大师这一辈子,那么你当然会走那个错误的道路了。也就是像印度的瞎子摸象一样,你摸了一个尾巴,你说这个象就是一根绳子一样的东西。那你说是绳子吗?你亲自摸到的。你看到六祖?看到的,或者没有看到嘛,历史记载上这么写的。那么,你抓了个尾巴么,好了,证不到相了。

  丙二 二智(体用)

  “二智”。这里是般若有三种,另外,它智慧又可以分两种,就是能照的智。一种是真智,也是无分别智。一种是俗智,那就是差别智。

  丁一 真智——即实相般若

  真智是,我们说,我们的文殊菩萨的黄文殊“阿ra巴杂那的……”,这是加持我们得无分别智的,根本智。

  丁二 俗智——即缘一切五明处,而起成物利生之智

  那么,后头的差别智,或者叫后得智,那是缘一切五明、世间一切法了,利益众生用的。

  那么,先要有根本智,才能起后得智。没有根本智,那么,你这个智慧就是世俗智。世俗智那就是搞错的,很多地方要搞错的。从根本智以后发出来的世俗智或者后得智,那是不会错的,他已经证了根本智。从根本智出发,一切都在一切法空的照耀之下,那怎么都不会搞错。所以说,这个真智,就是实相般若。不颠倒的,叫真。实相般若,就是没有颠倒的,我们现在凡夫看的都是颠倒境。那世俗智,也叫后得智,也叫差别智,这个缘一切法的五明处,都缘了。起什么作用?“成物利生之智”,成物利生的作用,那个就是教化众生的作用,就是这个智慧。

  颂 能照实相者 说为深般若 广般若俗智 起菩萨万行

  “能照实相者,说为深般若,广般若俗智,起菩萨万行。”那就是两个般若——深广二般若。照实相空性的那个智慧叫深般若。缘一切五明境,行菩萨行,度一切众生的,利益众生的那个智慧,叫后得智,也叫世俗智。有些人,经常不但是根本智他搞错,世俗智也搞错。他认为这个根本智不要学的,眼睛闭了修定就会出来开悟的,开了悟之后,什么都懂了,也不要学的。这个都是一种很简单的,一种幼稚的思想。佛教里边,什么都要学的。没有种子,现行是不会出来的。那么,这些五明,也要经过学的。你说你不要学,那么这个五明佛学院开了干啥呢?我们只要眼睛闭了修定好了,将来五明都会懂的,一切法空也证得到。那么,什么都不要学了,经书啊什么东西都是多余的事情了。那实际上不是那回事。禅宗,是一个特殊法门,对那些上根利器的人,用一种激发的手腕使他开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从古到今,禅宗里边禅堂很多,每一个禅堂里边参禅的人很多,但是开悟的人,到底你历史上看看有多少?也不过是少数。现在我们金山、高旻还有参禅的,你看他们几个开悟了。那么,这就是说,不要把开悟了这个东西看得太简单,什么都不要学,这是自己把开悟的路都挡住了。

  丙三 三慧(得因)

  下边,还有三种慧。这三种慧,就是我们如何能得到般若的因。那就是说,要从这三个慧里边来得。

  丁一 闻慧——由依止善士、听闻正法而生得之慧

  第一个是闻慧,由依止善士,听闻正法而起的这个智慧。那就是要从头开始了,我们的道前基础就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里边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闻慧之前还要加一个慧,生得慧。我们人生下来,我们人有这个分别善恶的心、能够念经的心,就是念《般若经》、《金刚经》,没有懂,就是能念这个心,这个慧也是生得慧。就是说,生在人类,他没有白痴,不是低能的白痴,也不是邪见的那些,那就是都有生得慧。那么,就是说我们要学法,就是人天才行。如果生在畜生道,或者在那些饿鬼道,他就没有这个生得慧,那就不能听闻正法了。有这个生得慧,进一步去听闻正法,那依止善士了,然后能够得到闻慧。

  丁二 思慧——如理作意而生得之慧

  得了闻慧之后,如理思惟——如理地思惟就是作意,那么,才能够得到思慧。思慧是闻慧更深一层的,闻慧是在皮面上的,思慧呢,已经是把它更深刻地,把自己的身心呢融合起来了。那么,这个从何而得呢?要从思惟而得。

  思惟的一个方式就是讨论了。我们讨论尽管是打钟,但是来的人呢,少嘛,两个、三个,而且经常如此。这个现象,就是自己把思慧拒绝了不要。你在寮房里一个人思惟也可以,但是你总不如人多的集思广益了。人多了,你收获要大一些。你自己不愿意得到思慧,那你不来是可以了。但是呢,规矩还是要守。(23B)每一个常住的规矩不守,经常不守,恐怕以后还是麻烦的。

  丁三 修慧——依闻思加行而证得之慧

  这个第三是修慧,“依闻慧思慧加行”,那就是得了定之后。根据闻慧思慧的那些种子 ,然后修禅定,得了禅定之后,那个时候生的慧,就是一个质变了。闻慧思慧还是量变,把这个数量加得深一点就完了,而这个修慧,一个飞跃了,一个质变。那就是说,起特殊的作用。

  一般假使你修不净观,尽管你不净观的书看了很多,不净观的传承也得到,也在修,但是没有入定。你修的时候好象有点味道,好象是很不净,但是真的境来了之后,你什么不净都忘掉了。那个就是不起作用。即使起一点作用呢,偶尔,一下子作用起了,但是时间长了,如果这个人你马路上看了一眼,你马上提起正念,那么,好象起一点作用。如果这个人跟你说话了,甚至于跟你往来了,是你的这个朋友或者同学,经常交往,你这个不净观早就九霄云外,不见了。

  我们这里很多大学生在我面前发了愿,什么将来要出家,现在父母还没有同意。这是很好,后来回去了之后,找了对象。这个也不是他找的,一碰到了之后就钩住了。钩住了之后就了不脱了,心里烦恼得很,写信来,怎么怎么怎么说了很多,甚至于说他在家也修行也可以,等等。当然,我们开示当然说,在家修行是可以的。真正你要成就,根据《广论》,一定要出家身。那么,有的,他是坚持了,把那些对象推掉了,也有些推不掉的还是有。那这些就是说因为没有入定,你是不坚固的。今天发心好象是痛哭流涕,激动得很,明天环境一变又九霄云外,不知所云了。那就是没有得定是没有力量的,一切力量从定中来。

  所以,禅定波罗蜜多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切功德没有禅定的话,都是不稳固的。那么,修慧呢,是定中生的。那就是产生力量了 。我们经常说的,这个陶器、瓷器,这个泥巴跟水合了,一个样子做好了,没有经过窑里烧是不行的,什么水一化就化掉了。泥菩萨过河就是这个比喻了,自己没有修行的话,你过河的话,自己也救不了,怎么度人家呢?那么,经过定窑的一烧,那就是说不会坏了,不烂了,再怎么大的开水冷水都没问题,化不了。

  颂 如是诸般若 悉由三慧成

  我们说这个前面所说的文字般若也好,观照般若也好,那个实相般若也好,乃至根本智——就是真智,后得智——俗智,这些都从闻思修三个慧来的。如果离开了闻思修,这个一切都得不到。那我们说前面的三个般若里边,文字般若就是这个闻慧、名句文身得来的。那么,中间呢,在修观照的时候,没有入定的时候,是思慧。那么,你入了定,修慧就出来了。修慧出来之后,那就可以转入实相的无漏慧。无漏慧从修慧来的,修慧又从思慧来的,思慧又从闻慧来的,闻慧又是依止善士,听闻正法来的。这一套东西缺一个支分都不行的。那么,我们要开悟,这一套东西就是要把它抓住了。你要从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听闻正法。那么,这个后头的东西都会来。如果你要越阶,正法不听,那么你这个文字般若就没有。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书,但是我们看书,我们就看自己看了研究的。他们那个有些佛学院就请了一些老师,是教授,研究得很广博,他们这个书也看得很多,但是知见,不晓得转到哪里去了。他有一个人写信给我,他说他们的老师的观点很不对头,那就是说钻牛角尖去了。他根据自己的过去的烦恼习气,根据研究世间法的这一套的方式来研究佛教,得的结论,可以说,有的时候就想入非非去了。

  最显著的就是我们在那个五台山有一位,他在佛学院学了十一年的巴利文,应当是成一个大法师了,南传的大法师了。但是,巴利文佛教学了十一年,回来对我说,回来的时候是四清的时候,文革就开始、还没开始。他说,“我们学佛教学了那么多,都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现在喜马拉雅山最高峰人家都爬上去了,并没有忉利天。忉利天没有的,那么夜摩天也不会有了,那么,兜率天乃至他化自在天都靠不住。忉利天是踏实的,还在喜马拉雅山顶上的都看不到,那空间的怎么会有呢?那么,这也没有的话,初禅二禅三禅没有,禅定既然没有了,佛成佛的这个四禅没有的,那怎么成佛呢?”把一切都退完了,这样子的人就是教授式的研究佛教。那么,这个把这个信心都退完了,那样子,就糟糕了。我们说现在我们这个一切法是不是我们这个肉眼就看得到了?忉利天是我们这个肉眼看不到的,天的依报,跟我们人的眼睛两个是——它的光波人的眼睛吸收不了,你怎么能看到天呢?就是天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的。你地狱最简单的,鬼你看不看得到?狗看到哇哇叫了,你看到没有?一点看不到,你怎么说没有呢?所以说,不要把自己狭隘的这个智慧来观察一切,那就错误透顶了。

  入般若法门

  (一)何谓般若

  (1)名义

  颂 般若谓正知 远离颠倒类 般若者真见 不观梦幻实

  不住色生心 合集流注等 般若者纯净 我相尘垢离

  这是上师自己以他的经验编撰的。般若以三个字来概括,一个是正,一个是真,一个是净。那么,这里就是讲这个三个东西。

  那么,为什么藏地重视《般若经》呢?因为《般若经》,藏地是认为这样子,我们实际上也这么样子的,佛的四十九年说法,一切都是从佛的最高深的般若智慧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一切从般若流出,一切回归大般若。这个一切法都没有离开大般若的,那就是根据利根的,钝根的,自己来分深浅了,根据根机来分深浅。总的来说,是一味的,佛的法是一味,都是般若的味道。那就是《法华经》的,大雨下下来,草得到的是养一个草,小树得到的,养一个小树,大树得到的,养大树。就是各个根机不同,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根器不同呢,你得到的就不一样了,效果就不一样了。那么总的来说,都是从《般若经》流露出来的,从大般若流露出来的。一切还是回归大般若海,都是回归般若的。所以,般若是根本的东西。

  那么,什么叫般若?“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第一个解释是“正知”,真正的知道,就是离开颠倒的。颠倒,四颠倒,常乐我净。般若就是正知,离开颠倒的知,就是真正地知道,正确地知道了。这是正知。

  第二个,“般若者真见”,就是真的看到,真的一个见,并不是看到假的东西。假的什么?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虚幻的东西认为是真的,那就不是般若了。般若来一看,只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真的东西我们根本没看到,把虚妄的东西看到之后,把真的就盖掉了。所以说,真正的般若是真的见,真的见地,就把我们认为的所谓实在的东西,都能够看破,就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了。

  “不观梦幻实”,不要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东西执着是实在的。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见到山河大地,也见到人,也有恐怖的境界,也有欢喜的境界。在梦中你哪知道是假的,都以为是实在的。第六意识的影子我们尚且看不破,在梦里边。那么,第八阿赖耶识这么复杂的一个识所现的山河大地根尘世界,你怎么看得破呢?除非你好好地学佛,把佛的无漏种子进去,由闻慧到思慧,然后到修慧转成无漏慧,这个般若自性出来之后,才能看到这是假的。如果没有这一套的话,尽管你书上说假的假的,你看那东西好吃的,还是好吃,要多吃,看那东西好看的还是要看。总是对五欲还放不了。如果真的知道是假的,这有什么好?就不要了。正因为不知道,这个烦恼是不容易断掉。

  既然是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那就“不住色生心”了,对色声相味触出现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它去生起烦恼的心,就不会了。

  那么,“合集流注等”,也不会把那些虚幻的现象看成是真实的。“合集”就是一合相,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分的。我们的看法,就是本来如此,就是一块的,不是各式各样的缘合起来的。那么,我们就是说用化学来说,每一个元素都是由很多的分子、电子合拢来的,没有一个整的东西。但是我们看来就是整的,合集相。“流注”相,这个合集是空间,本来是各个分散的,我们看起来就是一块的。那么“流注”时间上看,本来是相似相续,就是灯焰一样的,刹那刹那都在生灭的,你看了好象不动的。一个人从小到老虽然有点变化,你总看他是这么一个人,没有动,哪有说刹那生灭呢?这个思想不会有的。那么,山河大地也是,你从小的时候看是这个样子,到老的时候看还是那个样子,以为它没有动,就是一块。不知道它的生灭,刹那生灭流注。就像一条河流一样,不断地在换新的,根本没有坚住不动的东西。那么,这些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幻觉,在空间上看到合集相,时间上看到流注相,都认为是实在的。那么,以般若的真见来看,在这个地方都不会执着,知道一切都是缘起假合,没有自性。

  那么,再一个,“般若者纯净”,是纯粹的干净的,这个“纯”,我们说过了,在十二缘起里边,什么叫“纯”呢?没有我的,都是五蕴,纯粹的没有我。那么,这里的纯,就是这个意思。“我相尘垢离”,一切我相,就是我执,没有的。那么,一切烦恼当然也没有。一切烦恼从我而生,为了我欢喜的就要,顺我的就要,不顺我的就不要,排斥,甚至于要消灭。这些烦恼的起因都由我执上开始的,我执大魔根本的。那么,我执既然是干净了,没有了,看破了,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是人我空,法我也空,那么,一切烦恼本性是空,当然不会起了。

  般若我们总结一下。般若它的含义,从三个方面说。一个是正的,就是正确的,不颠倒的。那些我们世间上的一些颠倒见,最标准的就是常乐我净了:不净的说是净;无常的说是常;本来是苦的,一定说是乐;没有自在的,一定说我有自在。这个颠倒见,在般若的眼光里看,根本就没有。那么,还有一个,是坏的东西,假的,不会当它是真的,真见。真正的宇宙的现象看到了,那我们所看到的虚幻的那些梦幻泡影的东西不会当作实在的。那么,合集流注相也不会当它是时间上是不变的,空间上是一个整个的结合体的,那些概念也不会产生了。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些虚幻的那些概念都除掉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就是真如了。你要告诉人家,要通过言说,要通过思想来说的话,又是隔了一层了。所以,这个,真的东西就是亲证的。

  般若的第三个内涵,般若智慧是不带我执的,不带烦恼的,干净的。纯净,不但是干净,纯粹的干净,一点点的渣滓都没有。那么,这个名义,就是说般若的内涵,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真正的,一个是纯净的。正、真、净这三个要素。这是名义。

  (2)体性

  颂 体有真及俗 真体离言思 亲证或疏缘 俗体谓经论

  大经卷六百 论庄严中观 余复无量种 各各名句文

  那么,它的体性。“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亲证或疏缘。”这是说他讲般若的体了,有真的,有世俗的。真的就是说胜义谛的,是无分别智;世俗的,就是后得智,差别智。那么,这两个来说,“真体嘛离言思”,真正的般若的体,就是无分别智,是超言说事相的。那就是那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那个东西,就是自己亲证。只能亲证,不可以落于言说思惟的。那么,“亲证或疏缘”,真正证到——亲证;但是没有证到,只理解了,疏缘,隔一层地缘到,也可以。根据佛的这个教授教诫,能够如法地去理解,得到一定了解的,那就是疏缘。没有亲证,但是基本上这个道理通了。我们的教下的大开圆解就是这个,并没有亲自证到,但是道理是会通了。

  “俗体谓经论,大经卷六百,论庄严中观,余复无量种,各各名句文。”那么,俗谛的般若,那就是说文字般若了,那就是所有的佛的经、论都在里边。最大部头的,就是《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那么,它的论,有——“庄严”,就是《现观庄严论》,讲般若的。 《中观》,是讲深般若的,《现观》是讲广般若的。那么,这两部是专门解释《大般若经》的。其余的还有无量无边,都没有离开大般若。前面说的,一切佛四十九年说的这个一代时教都是从《大般若经》流露出来的,最后又回归大般若海的。所以说,这个都是属于大般若的,“各各名句文”,都是般若经等流下来的东西,也就是属于般若的智慧了。那么就是真谛的跟俗的两种体性。

  (3)义相

  颂 三智或八法 广七十义等 八不四无生 二种无我等

  那么,我们有一个表,今天写了一个表,就是《大般若经》的《现观庄严论》的整个一部论的体系,下边要说了。“义相”,它的法相。“三智或八法,广七十义等”,这是讲广般若。“八不四无生, 二种无我等”,是讲深般若。深般若我们在这个《五蕴》、《百法》的时候讲过,两种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略略地讲一下。那么,广般若的这个内涵,还没有介绍过,这么就画一个表给大家看。

  “三智”,就是广般若或者说三个智,或者是说八个法,再广呢,七十义。这都是《现观》的内涵,《现观》是讲广般若的,这个我们再强调一下。整个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用多少颂我忘掉了,用不多的颂,把整个的《般若经》都摄完了。而且还可以对照,跟原文《小品般若》都有对照的。以前我们学的时候,都有对好的那个注解,这一段讲的是《小品》哪一段,这一段讲的是哪一段。最略地说,三个智,就是我们表上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境,一个境,也把佛法都讲完了。

  那么,假使广一点,八个法。八个法就是境行果三个东西,境,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行,四个加行,这个四加行不是我们入密的四个加行,也不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加行,又是另外四个加行。加行多得很,这里是《现观》的四个加行。圆加行是总的来说;顶加行,初地到十地的;边际加行,就是加行里的内涵,里边有六度,六念等等,“一切法无自性”,都属于边次加行;刹那加行,一刹那之间能够证。那么,这个四个加行,就是《现观》这一本结构里的行,修行。那么,最后证到法身的果。这个就是《现观》的八个法。

  一切智,知一切法空性的道理的智,这个是共声闻缘觉的。道种智,一切道的差别,那就是修行种种的道的差别,这是属于菩萨的。因为他比声闻缘觉还要广,菩萨道,各式各样的都在里边。最后,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把声闻缘觉的,菩萨的智全面归纳拢来,是最高的结晶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特有的,菩萨还没有,菩萨是道种智,声缘是一切智。但是佛是包括三个智;菩萨道种智,也通一切智;而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也没有一切种智。那么,这个三个智加上四个加行,加上一个法身的果,就是《现观》的结构,里边讲八个法。

  如果再广的分,又分七十个义,这个在《现观》里边,第一个义是什么,第二个义是什么,等等都分了。那么,以这样子来解释《大般若经》。从缘起的方面来说,就是境行果。境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然后经过修行了,最后证到果了。那么,就是把整个的法都包在里头。这是广的般若。

  那么,深般若,就是“八不”。八个不就是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这个八个我们世间的概念,所谓思想范畴,全部打破,那才可以证到空性。“四无生”,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我们要这个论证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一般在经论上用这个四个东西来论证。一切法不自生,假使自生有什么毛病?不他生,他生有什么毛病?共生有什么毛病?那么,最后,无因生当然是不可能的,无缘无故生出来了。那如果世界是无因生的话,我们危险得很。你在这里坐在那里,无缘无故来个原子弹爆起来,那不是马上就死掉了?哪有这么的事情,世间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的。所以,无因生是绝对荒谬的。那么,不自生,不他生好象是还能理解些。不共生,我们一般说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不是共生吗?因缘和合而生是没有自性的,这个共生却是有自性的。这个共生有自性的,它的比喻就是说,一个瞎子看不到,那么一万个瞎子能不能看到?也看不到。所以说,自生他生是一个,既然不能生,那很多的自也好,很多的他也好,合拢来,一千一百个瞎子,你还是看不到,也不能生。那么,从这些,都经过中观的道理、严格的因明的逻辑来论证,一切法没有自性。这个学中观之后会广讲,现在是不能讲得太多了,略略介绍一下。

  前面的“三智、八法、七十义”,讲的是广般若,就是缘起的,讲修行的。那么,这个“八不、四无生、二种无我”,讲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是最高的境界。二种无我,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我们学过了。这些都是最高的证到的果的境界。那么,广般若呢,“境行果”都讲了,因为他是要讲缘起了,我们既要有目标、远的目标,也要有实际的行动,最后,达到我们的要求,就是证果。这个“境行果”全部讲的。

  (4)理相

  颂 初发菩提心 至成佛究竟 诸道地因果 众旨趣所因

  那么,它的理相是什么呢?就是说把他联系起来了,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直到最究竟成佛。中间我们修行经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经过十地,初地一直到十地。那么,里边的各式各样的因果,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因素,达到我们最高的旨趣,就是证到最高的甚深的般若。它的理相就如此,也是一个简单的蓝图了,从初发心开始,经过五道十地,里边各式各样的缘起的因果,然后到究竟成佛。这些都是达到最高旨趣的一个因素。

  (二)以何故学般若

  那么,下边,要讲为什么要学般若?要学般若。般若是很微妙,有的人,现在一些学者,包括教授,也包括一些文学家,他们对禅宗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感兴趣,就是感到里边玄妙,并不是说要想证般若,要想离生死,要想度众生,根本没有这些意乐心在里边。只是感到它文字微妙,好象道理比较深,好象是学了之后,说话里边可以压倒人家,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好象是一个通禅的。以这个目的出发研究,那当然是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发心就不对头。那么,我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般若,这个应当辨一下。那么,这个分三个根机,声闻乘的,菩萨乘的,佛的。

  (1)声缘

  颂 依色等无常 证得无我体 得声缘解脱 永别世间苦

  声闻乘的,“依色等无常”,这都是修行的,不是世间法的。这不管你声闻乘、菩萨乘、缘觉乘,都是出离的。那么,声缘两乘的,是二乘。“依色等无常,证得无我体,得声缘解脱,永别世间苦。”你说不好么,也好。虽然他们不广度众生,毕竟他自己可以离苦。

  “依色等无常”,“色”,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等”,也就等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七十五法,一百个法,等等,或者是《瑜伽师地论》里的六百种法。这些法,都是无常,苦、空、无常、无我。一切法都是苦空无常,有为法都是这样子的,有漏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

  那么,要“证得无我体”,既然知道它无常的,那么苦的,进一步就是空的、无我的,这是一个连贯性的。无常的绝对是空的,假使是实在的,它不会无常,不会变。既然刹那刹那变,自己没有一个主宰,那就是没有自性,一切依缘而决定自己的。那么,缘聚了就现,缘散了就没有,那么没有自性了。有自性的话,不要靠外缘的,它可以独立存在。它既然一切要依赖人家的,它本身就没有一个东西。所以,要从这个无常进入空无我,就会证到无我的体。那么,这样子证到的,得到声闻缘觉的解脱这个果,就是证到涅槃了,声缘的涅槃。

  “永别世间苦”,出三界。世间上一切有漏之苦都可以超脱。这是二乘的发心,证到的果,也是小果,仅仅是自己本身离开这个世间苦。那么我们说不好吗?也好。我们本来要度一切众生的,他自己度了,那怎么不好呢?就是我们的要求了。

  (2)菩萨

  颂 依于一切乘 定出离成办 有情摄非摄 能作道种智

  菩萨乘心就大了。“依于一切乘,定出离成办,有情摄非摄,能作道种智。”那就是菩萨呢,他不是单度自己。度自己,只要是简单的声闻缘觉乘就可以自己了脱。他要度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乘。一切根机的众生都要度的话,一切乘都要了解。那就是大乘、二乘、显的、密的都要知道。如果你有一个不知道,你这一类的机就度不了。

  我们总看到有些人,排斥他宗。认为他的宗是最究竟,最好,一切众生都要学他的宗派,其他宗派都不对,甚至于要消灭。尤其是对密法,看成是一个洪水猛兽,最好是消灭他。这个观点是不符佛的本怀的。佛的本怀是要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可能跟你设想的一样,只是一个法门能度完的。如果一个法门能度完的话,佛很简单,不要说那么多,四十九年的无数的法就不要说了,只要说一个简单法门就可以了。那因为佛要说那么多法,就证明一切众生根机是无量无边,一个法门是度不完的,所以要很多的法门。那么,你把佛的那么多法门都消灭掉,只留下一个,是不是把佛的法都灭掉了呢?只留下一个。如果这个法再碰到什么一个变动,也失掉了,那不是灭法吗?这个灭法,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功劳是你的,你灭了那么多,那么最后一个人家一灭就灭掉了,整个的佛法就没有了。

  (24A)所以说,我们的佛法不能排斥。人家是什么根机,他学什么法,我们不能弘扬的,感到惭愧。真正地要度众生的话,一切法都要学会,都要能够,各式各样的根机都要度他。所以说,菩萨乘,是要一切乘,大的、小的、显的、密的。大的里边,天台、华严、唯识等等都要有,不能说这个唯识宗我不学的,轻易跑掉,这个好象是多余的事情。那么,显的、密的也一样,不要排斥。密的不要看不起显的,好象你们是小学生,我们是研究生,自吹自擂地抬高自己,这个是我慢贡高,也不对。显的也不要说密教不是佛教,是喇嘛教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

  那么,“定出离成办”。他发的心,他发的愿,一定要出离三界。“成办”,度脱一切众生事情要成功。那就是说,要度一切众生出离三界的苦,并不是自己出离苦就完了。

  “有情摄非摄,能作道种智。”有情“摄”,我能够摄受的,“非摄”,暂时摄受不了的,我都要发愿,要度他,成办,将来都能够成佛。“能作道种智”,那么,他这样子能做的,就是靠他的道种智,菩萨就是一切道都要学,道种智。那么,“有情摄非摄”,那就是看能力了。我们说,我们在凡夫,他假使一个庙,他能摄持多少人,或者一个这个师父,带几个徒弟,这个还要里边摄不摄得住了。有的人还不听,很多徒弟不听师父话的,这个我碰了很多。那么,就摄不住了,摄不住就是“非摄”。那么,这个在菩萨地,初地菩萨能够摄一百个世界,度一百个世界;二地,能一千个世界。那就是越是高,能力越大,摄受的就多一些。这个是学道种智能成办这些事情。

  (3)佛

  颂 依诸法无生 尽空际有情 悲流恒无尽 证正等菩提

  佛乘是最高的。佛是,“依诸法无生,尽空际有情,悲流恒无尽,证正等菩提。”佛是最高的,一切法无生的道理彻底知道,这个智慧的功德圆满。我们佛的功德,一般说“断智悲”。“依诸法无生”这个是智德圆满。“尽空际有情, 悲流恒无尽”,他的悲心要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没有度完,他的愿力是不停的,就像是流水一样不断地流下去的,“悲流恒无尽”。那么,这是悲德圆满。“证正等菩提”,要证正等菩提,我们《俱舍》一开始,“诸一切种诸冥灭”,烦恼习气全部要把它灭完。那就是断德圆满。所以说,佛的功德,就是智德圆满、悲德圆满、断德圆满,最后,证到一切正等正觉。这是最高的菩萨道的究竟,就是佛乘,就是佛了。那么,这是超过声缘的。菩萨因位,佛是果位。

  那么,在这里说,既然要度一切众生,我们就是,“所谓大乘”,这是海公上师的说法。所谓大乘,就是包括一切乘,不要说我是大乘,你是小乘,把大乘分了两个,那么你这个大就不大了。为什么?你还有一些乘你摄不进去,不在里边。所谓大者,就是一切能包容进去的叫做大,一切众生的机都能度的叫大乘。那你如果“这一乘我不包的,你是声缘乘、人天乘,排在外边,我是大乘。”好了,你这个大就不大了。所以,这个大乘,一切众生都要能度,不管你人天乘,什么乘,都要会,那么你才度得了。那么,真正度,人天乘是不究竟的,声闻乘也不究竟的,最后就是《法华经》的会归一乘,就是一个,唯一的佛乘。

  这是为什么要学般若。就是说最起码的也要求声缘的解脱;中间的,菩萨的解脱;那么,最高的,也是最究竟的,都要会归佛乘,得佛的大解脱,正等菩提。你这样子呢是我们学般若的目的。如果离开这三个目的,都是不正的。都是研究研究,考证考证了。这些,跟佛教可以说是不相干的,跟我们的修持是不沾边的。如果这一类的人教导佛法,那就要把众生引向歧途。所以说,我们感到佛学院请老师还得要简别一下,不要随便请。有些老师他根本没有这个发心的,就是研究式的来研究一套,他给学生讲的也是研究式的一套。

  (4)总说

  颂 广大菩提城 般若能为导 千盲等亿劫 终不能得至

  我们说我们的最高的目标是成佛,又广又大的菩提的这个城就是我们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要到这个城里边去,这是一个很长距离的长征,是经过千辛万苦的一个道路才达得到的。那么,在这个路途里边,哪个人做我们的导师,就是引导我们能到这个菩提城的。唯一的就是般若,离开它的话,都进不了,就是水里边没有一个导航的,你就到不了这个目的地。那么,你要到般若去,或广大的这个菩提城去,没有一个引路的人,那也达不到。路上是千辛万苦,还有各式各样的险难、各式各样的阻障,你没有一个能导的,你怎么达得了呢?这个路什么人也没走过,所到的人是成了佛的人才走过的,没有成佛的都没经过,没有一个带路的是达不到的。

  那么,这个带路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这个般若是我们的导师,没有它,就没有办法的。就是说没有般若的话,就是等于瞎子一样。般若是眼睛、智慧,没有般若眼睛的瞎子,你成千上万的,你等一千一万的劫的时间,那么长的时间,不论你怎么乱碰乱闯,“终不能得至”,终是达不到的。因为这个路,不要碰运气,你说闭了眼睛要碰上了,他们说,世间上有这个情况,瞎猫碰到死老鼠等等,这个还是有机缘碰的。但是,到般若城的这个路,闭了眼睛的瞎子,你乱闯,几亿的人里边,一个碰上了,进去了,不可能。这是没有般若的话,再也达不到。这个不像我们世间上的事情了可以碰运气的,碰不上。所以说,一定要那个,那就是说为什么要学般若。那就是你要成佛的话,没有般若,你再怎么等下去也达不到目的。那就是“大般若佛母”,你要成佛,没有母亲,孩子哪里来呢?成佛的母亲就是《般若经》。那么,你离开般若是没有办法第二个办法的。那这里是一个向导,到涅槃菩提城里边去,没有一个善的向导,也是达不到的。

  (三)何等人应学般若

  那么,他下边说了,什么人该学般若,那就是说上中下士道,人天乘——有漏因果不在里边,都是出离的。那就是下士道我们说就是人天乘?不是,这个下士道是共下士道,就是上士道的初阶。

  (1)下士

  颂 为了知苦乐 悉究竟归依 明黑白业道 趣吉而避险

  这是说增上生,要得到暇满的人身,可以进入这个修行了,这是下士道。为了知道苦乐,三恶道是苦,人天,毕竟还有一点乐可以修行的。我们说这个乐,不是说享受的乐了,真正能修行,要人天身。那么他知道要归依了。那就是下士道的念无常、畏恶趣。那么,最后你要避免这个恶趣就要归依三宝。归依三宝之后,下手的办法,法宝就是说要明白黑白业果。做什么事情,得什么果报,你要避免三恶道,那就是黑业绝对不能造。根据佛的那个五戒、十善,三归依做下去,决定保证增上生,得人天身,可以修行。“趣吉而避险”,那些险恶的恶道可以避掉,人天的暇满身可以得到。这是下士道。

  (2)中士

  颂 观无常众苦 决定求出离 依谛缘等法 得无我涅槃

  中士道的人,他是出三界。观一切法无常,那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观到涅槃寂静,就可以出三界。“观无常众苦”,这个苦我们说人天的八苦,六道的苦,总归一句话就是,总的是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尤其重点是行苦。行苦观成之后,出离心能生出,真正的出离心能生出来。真正的出离心生出来,那个果就是解脱的果了。如果真正的出离心没有的话,果还是有漏的,还在这个世间里边。那么,所以说一定要观三苦,行苦。

  “决定求出离”,然后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行苦观好之后,那三界是没有一个地方好呆了,就像大火,这个《法华经》的大火这个火宅,那你一个安乐的地方也没有,毒蛇猛虎到处往这个洞里钻出来,那里到处有危险性的,赶快逃。这样子的心,出离心就够了。否则的话,量不够。

  “依谛缘等法”,那么,你要出离,要靠什么?修什么法?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最后,证到这个补特伽罗无我。但这都不是究竟的,我们这些都是准备要进入上士道的。那么,上士道是什么?

  (3)上士

  颂 平等观有情 若父母子女 不畏不入流 自苦他安乐

  “平等观有情”,平等舍心,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说了。要修平等舍心,一切有情都是父母地看。“若父母子女”,把一切有情当父母地看,知恩念恩报恩。把一切有情当子女想,就是要度脱,一个也不漏,就像一个独子一样,把他们每一个都要救出来。

  “不畏不入流”,“不畏”,不畏生死。“不入流”,不入这个生死的暴流。声闻缘觉他怕这个生死之苦,证到这个涅槃;那么,他就是对涅槃,认为是安逸,对生死就害怕。那么,我们菩萨呢,就不害怕生死。当然,菩萨生死的业是不造了,但是有情在生死里边没有出离的,我们还是要进去救。也就是说,我们进生死的三界就像外边的人进入牢狱一样,并不是牢狱里的人。牢狱里的人,就是三界里造了有漏业的,他在里边出不来的。菩萨进去,就是像外边的人要去教化那些监狱的人,他进去自由的。可以进去,可以出来,里边也不受一切拘束。但是菩萨,不畏生死,他并不害怕生死,就像地藏菩萨,地狱里边不断地在去,地狱没有空,他是不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不畏生死。生死最可怕的是地狱,他地狱都不怕,其他地方还怕什么呢?“不入流”,不入流就是不沾到这个烦恼。“流”,海公上师的书上写的是三流,一般是四个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这个四个流。这四个流把三界的烦恼都包完了,就是不入流的话,固然我们不畏生死,但是也不是住在生死里边。如果你入了四个流,就淹没在生死大海里边,跳不出来了。我们的入生死是救众生去的,并不是造了业在里边流转的。所以说,跟造业在三界流转的众生不一样,跟众生不一样。

  “自苦他安乐”,上士要求的,就是自苦他安乐,自己辛苦点不在乎。你要度众生,头目脑髓什么都要牺牲,三大阿僧祗劫难行苦行都要修,这个害不害怕?像修这个精进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说了,再怎么样子都不害怕,不退却。那么,这个就是要度众生不要害怕了。那么,既要不害怕,入生死里边的三有去,但是不造生死的业,我们不为生死所捆绑。所以说,即不入流。

  我们说《现观》里有一个颂:“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菩萨的智慧了,他有智慧,知一切法空,不造这个有漏的业。自己虽然对生死已经超脱了,但是超脱生死是不是像声闻缘觉就入了涅槃?“悲不住涅槃”,他的悲心又不安心自己在涅槃里享受,他还要入生死去,去救众生,是悲心的关系。那么,有智慧有悲心,就虽然入生死,不受生死的苦。凡夫,就是没有智慧,他造了很多业,捆住了在生死里边。菩萨进去不造业的,不造业,他不为生死所拘留,要去就去,要出就出,是度众生去的了。所以说,他既不畏生死,也不造三界的有漏的那些业,不入流。这个四流么,就是三界的烦恼了。既然不入流,烦恼的业不造的,生死的里边是要去的,跟凡夫不一样,跟声闻也不一样,“自苦他安乐”。为什么这样子?度众生,自己不怕苦,要求世间的众生的安乐。

  那么,这是三士,还有两个,把它念完了。

  (4)外相

  颂 堪学般若人 有三种征相 初闻般若理 内心数悦乐

  喜极流涕泪 身毛作竖立 或能依教行 堪授实谛义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学般若?这个有外相的。“堪学般若人”,能够学般若经的人,就是能够有学般若的根机了,他有三个相是看得出来的。

  “初闻般若理,内心数悦乐”,这是最浅的一种。听到般若的道理,一切法空的道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内心数欢喜,数悦乐。”

  第二种,“喜极流涕泪”,就是须菩提了,涕泪悲泣。他《般若经》听到之后,内心触动得不得了,眼泪鼻涕都会流下来,这是高一层次的。

  那么,最高层次,“身毛作竖立”,汗毛都竖起来了。这个是这个激动得最厉害的。我们说,这个是,毛发都竖起来,这个是做文章的形容的话,哪里人的头发竖起来,汗毛都竖起来呢?但是,真正根机最深的,听到般若的道理的话,汗毛竖起来。我们没有看到过,不能说没有这个话。

  这个,这三种人都是般若的根器。最初的,听到般若的道理呢,心里是非常欢喜。这个欢喜不是世间上的欢喜,他里边就是产生一个力量,极踊跃的心生起来了。那么,第二种是涕泪悲泣,就是须菩提一样。最高的,身毛竖立。

  那么,这是经上说的三个相。那么,有些人,他们没有这个三个相的人怎么样呢?是不是跟般若无缘,那是不能学了?宗大师慈悲,有开许。“或能依教行,堪授实谛义”,你只要能够依了佛说的法的教去实行的话,那么,这样的人,也可以,将来也可以通入般若。就是说,虽然没有这个那么好的善根,但是你好好地培养,善根是靠培养起来的,你说天生掉下来的,没有的。那么,你过去没有善根,现辈子就培养了。你好好地听了佛的话,依佛的教行,你这样子对佛的这样子深的道理能够接受下来的人,那么你将来好好地这个修下去呢,也可以作一个般若的学人了,也可以学般若了。那就是说,不要自己灰心丧意的,“我听了般若的道理,我并没有内心数悦乐,我也没有涕泪悲泣,我更没有身毛竖立,怎么办呢?只好不要学了”,退了。那么,这个是自暴自弃了。那么,宗大师就鼓励我们,只要佛说的话,你能够照了他行,能够听了去行,好好地把佛讲的道理能够接受下来。那么,你也可以,将来也可以接受般若的道理,也可以修。这是鼓励我们末法时期的钝根的众生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入般若法门”。那么,昨天有人提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说静虑波罗蜜多在这个金刚喻定的时候圆满,般若波罗蜜多也是这样子。但是,其他地方,就是一般是五地圆满禅度,六地呢圆满般若度。这个说法,就是每一个宗派他有他的配的。我们这里,因为是要配海公上师的这个静虑波蜜密多,他能引功德静虑里边,“能引十力等功德”,这是佛的功德。能够引起十力功德的禅定,那决定是金刚喻定以后的。那么,所以配了金刚喻定。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每一个宗派的配,他的这个安立,也不是乱的。我们说这个在天台,他分了“藏通别圆”四个教,一般就是说佛果,藏通的佛果相当于别教的初地,或者是圆教的初地。那么,在初地的菩萨就能一百个世界现八相成道,成佛的功德都有了。所以,这个里边,因为教派的不同,判教的不同,也没有什么矛盾。你这里是佛,他那里是初地,初地也能八相成道成佛,这个是没有什么大的大矛盾在里头。

  现在我们接下去。般若波罗蜜多里边,上师特别地开了一个入般若法门。这个入般若法门,上师在他的《讲记》里说,等于是一个简单的、一个最小的菩提道次第。当然,我们说它是菩提道次第,是很多内涵都是菩提道次第上中下士道里边采取过来的,那是最简略的一个次第。但是,中间侧重点讲的是般若。

  般若的名义,我们重点是三个,正、真、净。正知,不颠倒;正见,一切法缘起不执为实在;净,就是说没有烦恼我执,这个是讲般若很重要的一个名义。那么下边,何者应学般若?那么,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都是等于一个大乘道里边的小学、中学、大学了,那都是一个共同的,是属于大乘下边的阶梯。所以说,这些人都要学般若。下边,这个外相,有的人认为下士道,是内心悦乐,中士道涕泪悲泣。那倒不一定的,这个是看他般若的善根有多少深厚就现什么外相,不一定跟前面的三士道配合。

  (四)应如何学般若

  那么,下边今天我们就开始讲这个“应如何学般若”?我们的般若是非常好,下中士道都能够学,那么,有外相的,当然决定能学。没有外相的,好好地听佛的话,照佛的那个教诫去行持,也能够慢慢地进入般若的这个门。那么,如何学,下边一个重点。如何学,它分两科。一个是应舍的,它的对立面要放下的,那么这个正的一面,要学习的。

  (1)应舍

  颂 若一类有情 依于自种性 闻般若深义 于理观错倒

  佛大事因缘 及俱有诸法 未得正了知 生二种过失

  不善巧空义 而堕于恶取 或于自性无 而执自性有

  于现实因果 一切作损减 颠倒坏世间 不善捉蛇者

  或于色等法 如幻化喻品 增益坏胜义 妄认空花实

  如是执断常 落有或落无 随一堕恶趣 学者应远离

  先说应舍的,就是错误的那一边不要去,要把它放掉。

  “若一类有情,依于自种性,闻般若深义,于理观错倒。”有一类的人,他自己的种性邪的。他或者是过去邪的种子很深厚,或者是今生亲近了那些邪的知识,恶知识,或者亲近那些外道的那些人了。那么,他熏染了邪的种子。在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归依僧,不要跟外道共住,也就是怕这一点。外道的人,他总是说他自己对。那么如果意志薄弱的,这个信心不坚定的,般若的智慧没有的,你会受他的熏陶。开始的时候,不一定相信他,久而久之,就进入圈套了,就会对他的说话慢慢地就是采纳,甚至于附和了。所以说,这个对于邪的种子不能给它进来,一进来,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起作用。或者是过去的那个邪种子,或者是今一辈子熏的那些种子。他听到般若的很深的道理呢,他就是搞错了,“于理观错倒”,这个道理,这个修行,都搞错了。这个海公上师说,“错”就是拨无因果,一切法空了,无因无果。那因果都是有了,既然空了,那也没有什么因,也不感什么果了,就是因果都没有了。“倒”呢,一切法都搞错了,就是本来是无我、苦、空、不净的,你看到是常乐我净。这些都是颠倒。

  “佛大事因缘,及俱有诸法,未得正了知,生二种过失。”佛的出世的一个大事因缘,就是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是佛的大事因缘。那么佛的大事因缘跟俱有诸法,随同了这个大事因缘,他还有一些附带的法,这些法,都搞错了,“未得正了知”。真正的了知,就是要依止善士,听闻正法。那有些人他自己有邪种子,自己看自己的书,以邪的知见去理解,或者听了邪的恶知识的那个传播,那么,把这个道理搞错了。“生二种过失”,那么就是会产生两种的过失,两个极端,一个是执有,一个是执空。

  “不善巧空义,而堕于恶取。”这就是说对于佛的空的道理不善巧。佛说的空,一切法自性空,并不是说一切法没有的空。我们在《广论》里边,后边《毗钵舍那》那一章广辨这个问题。自性空并不是这个法没有了,法没有跟自性空是两码事。你说这个桌子自性空,这个桌子有的,它是名言上有,就是如幻的相有的,如幻的作用也有的。但是,自性空。就是说,独立存在的,不依靠一切缘起的,不变的那个本质是没有的。你说一个桌子,一切法自性空,当它空就是无,一切法没有的。那么,眼睁睁看到一个桌子凳子摆在那里,你说它没有的,那你是什么?你是瞎子。瞎子摸一下也知道有东西,你怎么说没有呢?就是睁了眼说空话了。那么,这个空的道理不是那么容易了解。有的人说一切法空,他认为什么都空完了。那么,吃酒也是空,那个杀盗淫妄也是空。反正空,就没有关系了,去做好了,这个,就是搞错了,恶取空,堕于恶趣。你这样的空,就是恶取空,将来感恶趣的。自己就是把空弄错了,恶取。因上是把这个空搞错了,果上,要投生恶趣去。

  “或于自性无,而执自性有。”这个说,一个是执于空一边,或者执了有一边。本来你说一切法不是空的,是自性是空,而它的如幻的一些作用是有的,他又执了个有,一切法实有的。那么,他本来自性空,他说一切法是有。反正这个不善巧了,我们说自性空不是无,那么,它的这个作用有呢,也不是说自性有。这个自性有,就是它本身就是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不需要一切缘起,自己独立存在,不变的,这个就像那个外道的灵魂一样的,它就是这么个东西,不会变,永远存在,不死的。这个东西是没有的。

  “于现实因果,一切作损减。”这是第一类,就是恶取空的。他一切法自性无,他认为自性空,认为一切法都是没有的。那么,因果也没有了。现实的因果,明明我们看得到的那些因果,有现世的因果,也有三世的因果。现世因果是人家看得到的,就像我们以前五台山,非常现实的,一个月的时间,因果就见了。就是那一位,他把大威德像亲手打掉了,最后,打成反革命,活活地打死了。这是现世的因果,还是华报,这个真正的异熟报还在恶趣里边,可能是地狱了,那很危险。那么,这些现实因果,他说一切法自性空,是没有的。那么,这个话就是不好说了。三世因果你看不清楚,你说没有的。现世你看到的,他也要说没有的,他说是偶尔碰上的,这不是它这个事情来的。那么,这样子就是堕于恶取了。“一切作损减”,他把一切都认为是没有的。

  “颠倒坏世间,不善捉蛇者。”他这样子搞颠倒,把世间的安立全部破坏掉了,世间上一切的因果的安立,这个生活的程序等等全部破坏了。那些都是空的,他就乱干了。那么,这个东西,你到底是空不空呢?真正的苦来了,他又空不了了,就是在自己享受的时候,空么,正好发泄他的烦恼。反正是空的,随便干好了,没有因果的。这是一种烦恼的作怪,成了个恶取空。“不善捉蛇者”,那么我们说,本来一个蛇,你如果有善巧能把它抓住,它可以捉住。但是,你这个空,你不善巧地这个理解空呢,就像一条蛇一样的,反而被蛇咬死。你空搞错了,堕恶取空之后,要堕恶趣。(24B)就是像捉蛇的人,他不会捉蛇,那么就被蛇咬死了。你这个空不能正确地理解,又被受害了。那不是空害你,你自己的见错了,自己害自己。这是执空的。

  还有一个,执有的。

  “或于色等法,如幻化喻品,增益坏胜义,妄认空花实。”或者说色声香味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本来是自性空,他认为既然不是没有,就是有了,很简单。自性空跟这个无,他划等号了。那么缘起的有,名言有,他跟实在的有又划了等号了。既然不是无么,就是有了——两个边了。那么,既然无不对,他就执有,他说对了。他执有也错了。本来是自性空的,你说它是实在有的。本来是如幻如化的,他说是确确实实,真真实实是存在的。那么又堕入一边去了,堕有边。

  “增益坏胜义”,什么叫“增益”呢?本来是没有的东西,你把它添上去。一切法本来是自性空,是没有自性的,你说它是实在有的,这是添上去的,法上没有这个东西,是增益。增益执、损减执是两个执。损减执是本来有的,说它没有;增益执,本来没有的,加上去,说它有。那么,损减执,就是说一切法名言是有的,作用是有的,你说它是没有,损减,有的东西把它减掉了。增益执,自性本来是没有的,你说它是有的,这是增益,加进去的。这个增益执,把胜义谛搞坏了。那个本来是自性空的,你说它是自性有的。“妄认空花实”,搞错了。天上的空花是眼睛的不好现出来的,没有真的花在天上。你说天上有一朵花,那个东西你不是搞错了?

  “如是执断常,落有或落无。”那么,这两类了,执有、执无,执断、执常。或者是有,有就是常,执无就是执断。我们现在一般世间上都是执断的,断见。人怎么来的?生出来的,生出来之前是没有的,就是父母这么这个这样子交会就有了。死了之后呢,没有了,这样子就完了。这是断见。那么,执常的,就是说,有了,现在有,后头还有。有的人说,这一世是人,下一世决定还是人;这一世狗,下一世也是狗。外道都有这个说法。这是常。

  “随一堕恶趣”,管你是执常执断都要堕恶趣的。“学者应远离”,那么,学般若的人,应当远离这两边。这个意思是从《入中论》里边取出来的,当然文字是修改了一下,具体内涵,《入中论》里边也对得出来,有这个话。那么,这是应舍的,执断执常,不要去这个取这些错见。那么,应该舍掉。

  下边,舍掉了不好的,好的应该拿起来了,哪些是应当拿的呢?

  (2)应学

  颂 人生实难得 正法尤难遇 此身如聚沬 无常大鬼吞

  日夜众苦逼 相续恒无尽 坏井毒蛇泉 智者熟思之

  分别热渴想 求水饮咸海 由咸转增渴 由渴饮更多

  咸海水可涸 此渴莫能已 求五欲自娱 痴人亦如是

  涅槃界清凉 无诸渴热恼 寻求善知识 随行般若教

  “人生实难得”,这个就是菩提道次第了,说一个最简单的小型的菩提道次第,就是这些地方。这是暇满难得,做一个人非常难得。我们说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能够持戒,同时能够归依三宝。你不归依三宝你怎么持戒呢?要归依发凈愿,不是一辈子,多辈子的持戒,要归依三宝持戒,还要发增上生的愿,就是说把这一辈子一切都不去求,只求下一辈子。发了这个愿,你是归依三宝的,又是持戒不犯的,很多生都这样子做,那么才能够感到人身。所以人身不是很容易得来的,在前辈子自己花了很多的功夫才得到的。那是很难得了。你现在得了一辈子人身几十年,如果把前好几辈子的辛辛苦苦的功夫这一辈子白白浪费掉了,甚至于造恶业,堕恶趣去了,那实在可惜。所以人身确实是难得的。

  很多人就说这个话,“人一点也不难得,我们人多得是,不要他生出来,还要节制生育,你说难不难得呢?”就在这个地方难得,你看这些人要投生,才怀胎,一点点时候马上就打死了,你不是难得吗?你能够长大了,你说难不难呢?如果你碰到那个是不要的胎的话,你还不是早就死掉了,打掉了,就是难得,并不是容易。容易的话,那都养出来了,正因为难得,所以说这些都打掉了,只留下没有几个人。

  有的人,我们说看看还不少,不少的话,但是来处很多。天上掉下来的,福报享完的,地狱里边苦受够了出来的,三个恶道里边,修罗道里边下来的等等,那就很多了。那么,如果说这一辈子做人,下一辈子再做人的,那是绝无仅有,极少的。因为来处多了,就看到好象数字并不少,实际上,人身是极难。

  “正法尤难遇”,那就是说十圆满了。八有暇很难得,得到之后又要碰到十圆满,碰到佛说法,有时教,还有四众地方。这些都是更难。所以,碰到佛的法尤难得。

  “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那么,这个身体,不牢固的,就像聚沫,水泡泡,水里的一堆水泡,那个刹那就灭掉了。他不要风吹,他自己就化掉了。那么,这个水泡泡,就是身体就像水泡一样。聚沫,一堆的小水泡,那是绝对不坚固,那个维持不常的,就是很快要坏掉的。“无常大鬼吞”,无常的大鬼就把你一口吞去。我们南无寺拿回来的一张十二因缘图,外边的一个嘴张得大大的,就是无常大鬼,不管你投哪一个身,总免不了给无常大鬼吞。在流转生死,不管天上、人间、地狱,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最长,八万四千大劫,最后呢?最后那一刹那,还是给无常大鬼吃掉了,也要死的。所以人身是很危脆的,那个死很快要到来的。

  “日夜众苦逼”,在没有死之前,白天夜里各式各样的苦,有的是身苦,有的是心苦。心苦,作生意的失败了,投机的,或者是破产了,晚上睡都睡不着。这是心苦。那么,身苦的呢?那些痛,那些恶疾,他痛得来睡也睡不着。我们不是以前接了封信,一个母亲写了一封信来,叫我们回向她的女儿赶快往生。为什么?她女儿从小长大就是一个不健全的,缺支的,没有智力的,一个白痴一样的人。脾气又大。后来她的母亲信佛了,叫她念念佛,脾气好起来了。但是,却是业障现了,浑身痛,白天也痛,晚上也痛,痛得来苦不堪言。就是她本人跟她母亲都想她早些往生西方算了,活了也是活受罪了。像这样子的苦,也不是很少。你们仔细去观察,到医院里去看看就知道了。相当地苦,白天晚上各式各样的苦逼恼。

  “相续恒无尽”,这个苦完了,那个苦又来,那个苦完了,这个苦又来,没有完的,这是行苦。行苦就是说随业牵的。你过去造的业一般都是恶业多,善业少。恶业多嘛,这个苦受了,该受,受完了,那个苦又来了。这个苦还没受完,那个苦又熟了,又成熟了,它又来叫你受新的苦了。那这样子,是无量无边了,没有一个完的时候。

  “坏井毒蛇泉”,就是说世间上,贪一些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就像我们打的几个比喻。坏的井,里边是没有水的。你在沙漠里走路,好不容易看到一口井,没有水喝,跑过去想去喝一口水,枯的,没有,一点也没有。这个骗人的,就是一个井的样子骗骗你的。那么,我们的五欲也是骗骗人的。你以为它很好享受,能得大乐,结果真的争取到了之后,并没有快乐,甚至有很多的苦。

  毒蛇泉更厉害,一个泉水,也是沙漠地带或者其他地方,你喝不到水的地方,看到这个泉水来了,很欢喜。上去喝了,一喝,这个泉水的源头有一条毒蛇在里边,在吐毒水。那你这个泉水喝下去,马上就死掉。那就是说,你贪着这个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就会把你的法身慧命害死,修行,就死掉了,不能修了。法身慧命没有了,就完了。

  我们以前,记得小孩子的时候,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国王,他打仗这一役没打胜,那么逃到荒野里,一个沙漠地带,而且口渴得很,又有点受伤了,口特别渴。好容易找到一个泉水,也没有茶杯了,就拿一个树叶子卷了一个筒筒,接了一树叶的水。正想喝,来了一个鸟,不晓得是老鹰还是什么,把它的翅膀一拍,把他的水撒了一地,一口也喝不到。这个国王很气,算了,算了,第二杯再来,又那个水吃。连搞了三次,这个三次都给那个鸟把他打掉了。那么,这个国王就气起来了,这是古代的,一箭射过去,把鸟射死了。结果他射死那个鸟之后,感到有点儿后悔,“它这个鸟三次来打我的水,它总有原因嘛。”那么,他就到水的源头一看,一条毒蛇。所以说,这个鸟救他的,如果他吃下去就毒死了。那么,他当然很后悔了,救他的一个鸟,把它射死了。那么,人的愚痴,也经常这样子的。对你好的人,你把他当仇人,把他弄死,实际上,他是救你的。

  那么,毒蛇泉,表面上吃下去好象是解渴了,实际上,要把你是法身慧命毒死。那就是说,五欲,被世间上的人认为好象能够享受,得快乐了,实际上,把你的法身慧命要毒死的。

  “智者熟思之”,这个字你们是“善”还是什么?我们是改成一个成熟的“熟”。那么,这个是它有的地方改了熟,成熟的“熟”。“熟思”就是要好好地去考虑了,“善思”的意思也差不多。

  这两句话,就是说观苦了,整个的世界就是那么的苦。你认为乐,并不是真的乐,你说坏的井也好,毒蛇的泉也好,你认为那是这个可以解渴之乐了。结果,适得其反,把自己给毒死。那么,这些道理,要好好地去思惟,这是思惟苦谛。

  “分别热渴想,求水饮咸海”,这是观集谛。“由咸转增渴,由渴饮更多,咸海水可涸,此渴莫能已,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

  集谛,就是烦恼。苦谛是果上的事情,集谛是烦恼。假使我们“分别热渴想”,就是说,假使我们设想在一个大热天,口干得很。那么,你想喝水。你要喝水,其他水没有,只有海水,海水是咸的。那么,你海水喝下去,越喝越咸,越咸的水喝下去越渴。那么,你这样子渴了又吃,吃了又更渴。这个样子,把水吃完了,你渴也解不了。那就是说,我们的热渴就是说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你要解决烦恼,你只有断烦恼。你如果去满足它,满足它去喝盐水,等于说满足他的贪瞋痴的这个烦恼,那怎么能满足呢?满足不了的。

  在家人也有这句话,“欲壑难填”。这个欲望,是满不了的。你要是要饭的人,他就希望能够吃饱就好了。等到吃饱了,就要想有家庭了,要妻子儿女。有了妻子儿女,就要要富有,要洋房、汽车。有了洋房汽车,还没有地位,要去做大官了。做大官最高的是国王。国王做了之后,还不满意,要侵略邻国,打仗。这个是哪一个满意的?我记得经上还有一个国王,他在地面上是最高的国王了,结果他跑到天上去,跟帝释天争位置坐。(缺)

  “热渴想”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像大热天的口干一样的。那么,他要求了,要求就是满足他的五欲,这个像热渴一样,烦恼就是渴了。那么,你要求满足五欲,就适得其反,好象渴了去饮盐水一样,越饮越渴,越渴越要饮,那就是恶性循环,最后,堕恶趣了。

  “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那个愚痴的人,烦恼,不是解决烦恼,他用五欲来满足烦恼,自以为是求快乐。结果,也是这样子,越是要去追求,越满足不了。你把五欲都享受完了,你还不能满足。那秦始皇就是这样子,你说宫娥婇女弄了三万,他还不满足。一个人要三万宫娥婇女,你怎么享受得了?你想想看,三万,一天陪一个人,你要多少天呢?三万天,你还不满足?死了还要带着走。所以,这些,五欲之欲,就是自己害自己了。你自己这个,你死了把她们带走,都把她们活埋了,你这个罪又造了好多?三万个人给你活埋了,你不是又造了很大的罪吗?所以这些人都是痴人,愚痴的人。这是观集谛,对烦恼的事情,造业。

  那么,反过来,我们要看,“涅槃界清凉”,灭谛。那么,这些苦,那些烦恼,在什么地方没有的?在最清凉的一个地方,就是涅槃。在涅槃的地方是绝对清凉,“无诸渴热恼”,这些烦恼的渴,那些热恼都没有的。既没有苦谛的那些苦事情,也没有集谛的那些热渴。那么,是最清凉的地方。

  那这样的地方呢,我们要争取、要去,怎么去?修道,道谛。“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那么,我们要避免苦谛的苦,要避免集谛的烦恼的饥渴,那么,我们要追求清凉的涅槃,就要修道。

  修道的开端,就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要修什么法呢?般若教,要听般若的法门才能够达到涅槃的清凉界。其他的法门,是不行的。那么,佛四十九年说法,都是从般若的教里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我们依法,听闻正法就是听闻般若教。有是正面的,有是侧面的,都离不开般若。佛说过那些话,这个“遗教三经”里有,佛说的法,中边皆甜。不管你中间的也好,边上的也好,跟吃蜜一样的。这个蜜,中间的蜜也好,边上的蜜也好,都是甜的,一个味道的。那么,都是般若味。

  这是说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说苦谛要知道是苦。这个集谛,知道是满足不了,无谓的烦恼,是不能满足这个烦恼的要求的。只有把它烦恼灭掉。那么,你要避免这个苦谛的苦,避免烦恼的这些热渴,那么追求一个没有他们的地方呢,就是涅槃界。那是清凉的,没有烦恼饥渴的地方。那么,要到涅槃界去,就是要依止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那就是说,依止善知识,要随行般若教。这是道谛,这是苦集灭道四个谛,应学的就是跟了四谛学。

  (3)闻

  颂 不骄慢障盖 恭敬不怯弱 不贪应时请 依义不求过

  佛如大医王 般若阿迦药 我如待死人 得法药以生

  那么你既是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怎么听闻呢?“不骄慢障盖,恭敬不怯弱,不贪应时请,依义不求过。”不要骄慢,你一骄慢的话,善知识讲起,“这个我都懂,我比他还讲得多,讲得好一些。我不要听的。”你骄慢心一起,再好的法你也听不进去了。不能骄慢,骄傲自满。“满遭损”,反正你自满的话,决定会损失。“谦受益”,谦虚,会受益。那么,人就是要谦虚一点。

  我记得《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一个大善知识,他在路上不管哪个说法都要停下来听。甚至有一次,一个居士在说法,一般的居士,他也坐下来在听众里边听。他的弟子很奇怪,他说,“你这个听他干啥呢”?他说“我听了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谦虚,一个是他讲的法毕竟还是佛说的法。等于两面都得益。”那就是说,不要骄慢呢,到处都有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也有这个话。不能骄慢,一骄慢的话,哪一个都不是你的师,你是人家的师。那么,你没有地方学了。而你自己懂的东西又是错误的,那就糟糕了。教人也教错了,自己也改不过来。“障盖”,那个五盖把他盖住了,或者是昏沉睡眠了,或者是心里起掉举了,想其他的东西了等等。等于说茶杯盖子盖起来了,你再好的甘露饮料倒不进来了,盖住了。

  “恭敬不怯弱”,那么闻法的时候,最重要就是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就是骄慢心,骄慢心是得不了益的。一分恭敬得一分益,印光法师经常说这个话。“不怯弱”,不要认为自己不是这个根机,“啊,这个法深得很,我听不懂,我不是那个机”,赶快跑了。“这个我听不来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为什么剃头,就是说要成佛,要出三界度众生。你这样大的事情,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难行苦行,你倒还不害怕,把头剃了,来了。你怎么学一点点最起码的,一般居士也学得会的东西,你倒害怕起来了?那你发的愿是假的愿。一点点困难就要低头了,你永远不会成功。

  “不贪应时请”,法不要贪多。这个法也要,那个法也要,哪里灌顶赶紧去,到处去,结果,拿了很多东西用不来。一个法求了之后,要把它搞懂,彻底懂了之后好去修。修了成效,这个法的益才得到。到处去追求,到处也用不来。那么,就是海公上师讲的,“猴子带玉米”,“玉米”就是——你们叫什么的?我们叫包谷。猴子欢喜吃那个东西,一地的长得很好的包谷,它看了欢喜得很,一把抓了去,看看只有一把,地上还有那么多,赶快抓第二把,夹在腋下。那这去拿第二把的时候,第一把就掉掉了。第二把拿来看到地上还多,就拿第三把。第三把拿了,第二把又掉了。辛辛苦苦把一地的都采下来了,结果身边还只有一把。你只有那么的气力,你拿那么多干啥呢?你拿得多你拿不住,那么拿了一点就够了,你现在把它都采下来了,都坏掉了。不要贪多,尤其是高的。

  我们这个求法,一般都是要最高的法。到密宗来的,一来就是我要求大圆满,要学大手印,要圆成次第,要最高的。当然高的是很好,但是你,小学生,幼儿园。幼儿园说“我要举一千斤”。一千斤交给你,死掉了,压死了嘛!你有什么好处?所以说,不要贪多、贪高。“应时请”,应时请就是说到那个合适的时候要请法,不是合适的时候不要乱请。但是,该请的时候就要请。那么,就是要应时,要看时机,要是对机的话。有那个机的人在那里,你要请这个法,要利益大众。不是那个机的,你请了很多法,用也用不起,反而有慢法的罪。请了法不修就慢法了。

  “依义不求过”,在听法的时候,要听法的道义,不要求文字上的过失。有的法师他经教很通,但是他文字并不高雅,或者说话的口分也带一点这个俗气的话。那么,不要从这地方去看他的过失。只要他讲的法是甚深的好的法,就取他的义,不要从文字上、词句上去说。有些人大学的教授,他的这个出言吐词当然都是很文雅了,还有很多典故,“这是学问大得很!”他讲错了也是对的。那些有些,他文化不高,但是有修有证的,他讲的道理很对,很深,但是他的话没有典故,也没有词彩。那你说“这个人讲的不好”。你完全在文学上看问题了,你到底还是学文学,还是学我们的佛教的出生死的那个法义呢?这个就是搞错了。依义不要求过,不要求文字上,或者这个法师有什么其他的,观他的过失,不要去观。一观的话,你把法师的过失观错了,那对这个法你也受影响了,“他讲的,我不要听!”等等。只要法是对的,那就不要去求其他的过失。

  我们经上经常有这个比喻,在大海的里边,你到处要找一个东西依靠,浮过海去。你找个木板也好,什么也好,都找不到。最后漂来一个尸体,尸体胀满了,它是浮在面上的。不会沉下去的。那么,你就把那个尸体抓住,你靠了它浮到彼岸去,也可以得救了。你不要说,“来了个尸体,我不要,我情愿自己……”自己淹死了,你自己也变个尸体,那个又何必呢?尸体来了,你能够靠它不沉下去,到彼岸,你得救了,就对了么,不要去挑挑剔剔地看他的过失。哪怕是尸体都可以依靠得度,何况他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的过失。

  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说,一个人关在监牢里边,他四边都是铜、铁,把他遮得严严的,跑不出去。但是有个洞洞,这个洞洞是厕孔,就是大小便的,通那个大小便等脏的东西的。虽然不大,但是挤得出去。那么,脏是很脏,但是你出去自由了,在里边,关在里边甚至于要判死刑。那么,你就是厕孔也不要嫌脏了,就把它钻出去之后,得了自由不是很好吗?所以说,不要去求过失,这个都是,这个经上例子很多的。

  “佛如大医王”,这下边是打比喻了。“般若阿伽药,我如待死人,得法药以生。”这里说,我们在听经的时候,要观想自己就是害了重病的,快死的人。快死了,就要求这个法,这个药。求这个法把自己救活。那么,佛就是这个大医王,医中之王。你最重的毛病他也给你看得准,而且还有阿伽药。阿伽药就是说什么病都能治的一个灵药。那么,佛是大医王,把你病看准了,即使是世间上判的绝症,不能救的,他还是有他的药,他的法,佛法是无边。他一切东西都能救度,他把阿伽药给你吃,那么你一吃就会好了。听法的时候就要这么观想。说法的人,法师,当他是佛的代表,就是当佛看。而他说的法,就是治自己不治之症的妙药。以这样子的观待去听法,绝对得大利益。

  如果你说以这个轻慢的心,以去看这个法师过失的心,或者是去较量的心,“看他讲得对不对,不对的地方我要批判他。”以这样的心或者是那个不恭敬的心,或者是跑了去休息休息打瞌睡去了,或者,跑了去,坐在里边东想西想地打自己的算盘,那么,这样子听法,绝对不得益。甚至于还要受害,就是天变成魔了。你去挑剔那个法师的过失,那就是已经在造罪了。

  (4)思

  颂 于法乐正思 善称量观察 摄持精密义 诸默说大说

  秘密深隐义 勿以世智忖 于诸离言境 不加邪思议

  未知义求知 已知无忘失 甚深理不达 仰推如来境

  闻慧得到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我们的人,就不重视思。闻,总算还要。思,好象不要了,“闻到了,我已经够了”,得少为足,不要思了。“于法乐正思”,法得到之后,还要好好思惟,“乐”就是有这个乐欲的心,要去好好地思惟。“善称量观察”,“称量”,就是说比较,看它是不是合法印的,是不是合因明的,仔细地观察称量。“观察”就是观前后的因果,它的道理如何。“摄持精密义”,称量观察是要把它搞得彻底清楚之后,把重要的意思还要把它记住。不要今天学了明天忘,明天学了后天忘,学了一辈子,最后还是只有两句话。

  “诸默说大说,秘密深隐义,勿以世智忖。”那么,佛说法呢,有的时候不说话,也是说法。有的时候广说,各式各样的方式都有。那么,还有一些秘密的、很深的道理,世间上的人不容易理解的,千万不要世间的那些知见来猜测佛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一些谤法的罪。

  “于诸离言境,不加邪思议”,还有一些讲到真如、空性的地方,这是超言说、绝思议的,那么你不要妄、邪思议,不要去乱想、乱推测。这些本来是离言的。我们的禅宗的那些公案,现在很多人都是邪思议。本来禅宗的公案的那些(25A)都是开了悟的人,他们的机锋相对的事情。你也没有参,更没有悟。这些话用世间的智慧来猜测,那么,经常会搞错。他又感到自己很高,一般禅宗,尤其它很隐秘,越是隐秘,就好象是高超。那么,就都去看公案,多看一些。说话里边跑两个公案出来,好象你的智慧很高,实际上,早就堕入邪思里去了,已经走错路了。

  那么,密宗的意思,有些深隐的意思,不要世间的思想去乱说。我们就看到最近某佛学院,他们出了一本什么书,这本书我们都散了,有人就看它很多地方呢乱说一通。那是教授佛学,他聘一些教授,认为是学问很高。结果他说,“他们密宗里一个大威德,牛头怪物。”他怎么知道牛头怪物呢?大威德现牛相,他是彻底的菩提心。那就是牛,一辈子忠忠恳恳为人服务的,耕地。耕了地之后,死了之后,肉给人家吃,骨头给人家做图章,做工具,做那些东西,这个皮又给人家穿,做皮鞋什么。一生没有一点浪费的,全部是为人类服务的。那是彻心地为众生,大菩提心,这是表这个法的。他说是牛头怪物啥东西说了一大通。这个你就是外行说外行话,结果谤了佛了。所以说,像秘密的事情,你是外行就不要说了,还是把你的嘴闭起来好一些。或者你要说,你要了解一下再说。那一些秘密的、深的道理,不要以世间的眼光乱说一通。说一通,并不见得你的高超,反而就显出你无知,因为你不懂密法,你是很幼稚。结果,还谤法,造了大罪,金刚地狱有份。这个都是为了世间的名利,就是要抬高自己呢,反而造了很大的罪,划不来。

  “未知义求知,已知无忘失,甚深理不达,仰推如来境。”那么,就是说我们采取的态度就是要没有知道的要求能够知道它,已经知道的,要摄持,不要忘记掉。我们听经的里边就是有三个东西,就是要避免三个过。一个是器口朝下,再好的甘露水,一个茶杯口朝下的,底朝上的,你怎么甘露水倒得进去呢?一个是脏的,口倒是朝上的,但是里边脏得很,邪知邪见都没有洗掉。那么,再好的甘露水你倒进去,跟那些脏的毒一混的话,吃下去还不是毒死了。再一个,它说脏也不脏,口也朝上,但是有一个漏洞。尽管甘露水倒进去,上边倒,下边漏,等你倒完了,也漏完了,没有,一点也没有。那就是不摄持了。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听经的一些过失。那么,这也要避免。

  那么,没有知道的,求知,把口朝上,盛那个甘露水。已经知道的,不要弄个洞洞眼,把它漏完。要把它保持好。那么,碰到一些不可思议的道理太深了,想不通。想不通,就不要乱想。这个自己智慧还不够,这是如来的境界,我们到以后再说,保留。以后自己智慧够了会懂,现在,就不要乱猜测了。假使以自我的眼光猜测呢,这样容易搞错。我们说空间,它是虚空,本来没有东西。你如果戴了个有色眼镜一看,这个虚空,你假使戴红眼镜,那虚空是红的。这个红到底是虚空的红,还是什么红?你就乱说了。你把眼镜除掉,虚空一点也不红,这是你自己的知见不正。那么,我们的知见都是世间上来的。一肚子的世间的邪知见,你去推测如来的境界,当然要搞错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谦虚一点,你自己还没有搞懂,就说这是境界高,我是知道不了,慢慢地保留,以后再智慧高一点再来说。那么,在思惟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事情。

  (5)修

  颂 如所求所受 三业无倒转 佛止不造作 令行勤精进

  修的时候,“如所求所受”。你求的法,所受到的法。那么,“三业无倒转”,身口意不要颠倒地跟了他去做。那么,重点,“佛止不造作,令行勤精进。”佛叫你不要做的,就不要做,佛叫你做的,赶快做,精勤地去做。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就是经常有这个话:佛说得苦口婆心,叫你那些坏事不要做,好事拼命做。总感到好象是不大适应。叫我不要做,偏偏要做一点;晚上叫你不要吃,要偷吃一点。哪怕就是说会供了,好象是有个开许了,趁此机会大吃一顿。

  这个都是对佛的话要钻空子。那么,叫你要做的——叫你上殿,不上,偷懒;讨论,不去。要做的,不做;不要做的,偷做。这个,就是烦恼作怪了。就像菩提道次第说的,假使医生教你说,“啊,你营养不好,赶快吃肉”,他就回来要吃肉了。“你什么什么不对,你赶快怎么样”,赶快听,好象医生的话比佛的话还灵得多。这是我们的颠倒见,这个自己要好好地审查一下,到底还是归依医生,还是归依佛?你不要搞错了。

  这是修,这个修是泛泛的修,我们说是泛义的修。严格的修,入了定的,才真的叫修。入定之后,它的力量能够转化我们的身心,这才是真的修。没有入定之前的修,都是不深刻的,不能真正地转化我们的心理的。但是,行动。所以,我们说采取一些行动,这里就叫修。你不要停在这个口、心里边。念经不要在口上念,思惟也不单单在心上思惟,要付诸于行动,那就是叫修。这个是泛义的修,不是严格的,叫修。

  (6)生善

  颂 能依此善学 无错不倒反 行空不住空 了空不作证

  由正空见生 亦不坏余义 欲学修不断 转起勤施与

  于戒能正受 受已能住持 复相续而转 解空性大悲

  发生大忍持 圣者诸所作 能学能修行 恒常力精进

  静虑解脱生 乃至究竟边 般若悲皆具 皆回向有情

  修的目的,善法要把它生起来。“能依此善学,无错不倒反”,根据这个般若的道理,佛的经教都是般若,这个大家都知道。如果说他的精粹呢,就是般若。依佛的经教,就是以般若为中心的那些法义是好好地修的,好好地学的话。“善学”,善巧地学,不是慢的,也不是懈怠的,是善巧的。“无错不倒反”,不要搞错。佛叫你做的,不要理解错。不叫你做的,你理解错了,这个佛叫我做的。

  我记得有一个,我跟他们说,就是说佛的这个非时食,在四分律,是非常严格。哪怕你病重得快死了,医生叫你吃东西,那也只能说把这个米用布包起来,米汤,把米的一些渣滓都滤干净才能喝。快要死的病人也这么样作。但是其他部,有开许。就是说,会供的东西能吃。能吃,这是开许,我们四分律部是没有的。那么,其他的部开许,目的就是什么?假使你真的是有病,胃病之类的,或者是饿得受不了了。那么你就利用这个开许,把你的烦恼止一下,因为你不吃,你难过死了嘛。那么,这个开许是叫你偷偷地,就是不要给大庭广众大吃大喝的,就是自己知道是不正规的,那么要起惭愧的,在角落头自己一个人去吃。结果,他抓了半边,他说,“开许的,可以吃的。”不但自己大吃大喝,还聚了一大堆,一起在大吃大喝,开宴会了。这样子做,你说是不是对?人家问他,“你怎么晚上大吃大喝?”“法师说的,可以吃的。”你到底还是在故意找岔子呢,还是在搞什么呢?人家跟你说的话,你抓了半句,这个就是不善巧了,就是错了,搞错了。你搞错了之后,或者是不是搞错了,故意地这么子做,那么,你这个是烦恼,烦恼作怪,想吃东西,借口是法师叫你吃的。这个又没有罪,又能满足自己的烦恼,真是太好了。但是地狱在等你,你将来就知道,这到底好不好。

  那么,就是说佛说的话不要搞错,不要执了一边去。断章取义,把自己不要的不说,自己欢喜的一半就拿过来了。这样子去做的话,搞错了,感的因果就不好。“不倒反”,不要颠倒,不要反过来。就是要按了次第做,不要跳级,也不要把难的、高的先学,从低的、容易的下手。

  “行空不住空”,这个善巧更重要。我们要行空,而不要住空。就是说空的道理要知道,但是不要执着那个空,也不像这个二乘的,就住在涅槃里不出来了。那么,行空,因为你要度众生,要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空的道理不知道的话,那你就害怕了,不敢度了。或者有些地方就顶住了,行不通了。行空就是空的作用要知道,但是不要住在这个空里边。空里边住了,就不做那些事情了,它一切法空,就什么不要干。

  我记得有一个居士,他写信来。他说,他已经开悟了,他现在可以坐在家里不要动了,一切以前的拜佛,什么东西供养,这些事情,他到现在可以止住,不要做了,好好地修行就可以成佛了。后来他写信给我,我说:“这个不对。《 金刚经》里说的,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善法,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使你证了空性了,你还要行一切善法呢。你不行善法,你怎么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他说:“这个道理是这个佛告诉我的。”我说:“现在有佛?奇怪!这个佛叫什么名字?”他说:“姓张。”这才怪了。他说是什么佛呢?五指如来,五个指头的如来。姓么姓张,在家人。我说:“三世佛都穿袈裟的,没有在家的佛。”这个是奇闻了,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了。

  所以,“行空不住空”,不要住在空里边,把因果都放下了。有的是不干,好的事情不做,还不说。有的事情,既然是空的,什么都干起来了,杀盗淫妄都做。空的嘛,没关系。那就是糟糕了。他们的借口,都是以佛经为依据。他说:“淫盗痴,就是戒定慧;生死,就是涅槃,流转生死,杀盗淫妄就是戒定慧,就是涅槃,你怕什么。”这个还振振有辞。那么,真正你这样子做了,恶取空。将来的果报,投恶趣。

  “了空不作证”,“了空”,空的道理要知道。“不要证”,就是不要像二乘一样,证了空性不出来了。那么,就是要空的道理知道,要行菩萨道。

  “由正空见生,亦不坏余义。”正空见生了之后,决定不坏缘起。如果你的空生起来之后坏了缘起,一切法空了,什么都不要了,那就不是正空。这是恶取空,搞错了的空。正空的见生起之后,决定不坏余义。那些缘起的事情,就是五度、四摄,这些都会做下去,绝对不会破坏缘起的。如果破坏缘起的空,就是恶取空,就是前面要舍的那些东西。因为正空,空性跟缘起两个是不二不一的,不离的。从这面看是空性,那面看就是缘起。离开缘起没有空性,离开空性也没有缘起。你把它拆了两个,就糟糕了。

  “欲学修不断,转起勤施与。”那么,证了空性之后,你并不是满足了,大彻大悟之后,他还要去林间树下,长养圣胎,还要行菩萨道。所以说,要学修不断的话,证了空性之后,并不是没有事情干了。还要“转起勤施与”,赶快地修布施波罗蜜多,要精勤地去做。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复相续而转。”那么,这个是持戒波罗蜜多。证了空性之后,不要说持犯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心干净,就是持戒。这个是果上的话。你才证了空性,要大大地把戒持好。所以说,证了空性之后,对戒要正受,如法地受。受了之后,能住持,以持戒,住在戒里边不犯。“复相续而转”,假使有犯,忏悔还净,这样子继续下去。不要说证了空性,布施也不要了,持戒也不要了。

  还要“解空性大悲,发生大忍持”,你把空性的道理知道之后,再生起悲心,那就是对一切众生的那些苦都能忍受。“发生大忍持”,忍的力量还是要空性结合之后才能忍。如果你空性不了解,硬了头皮忍,总有一个时候忍不住,那就是不但是那个要报复,而且大量地报复。这已经是熬了很久,跟炸药一样,憋在里边,一下子爆发的时候,那是不可收拾。所以说,老修行,发起脾气来是不得了。平时看他是老修行,真正触动他发了脾气,那比一般人发得还要厉害。那就是说还没有证空性的时候,证了空性就不会了。真正地忍持,要证了空性之后才能发生大忍持。

  “圣者诸所作,能学能修行。”那是精进,“恒常力精进”。圣者,那些佛菩萨的难行苦行,你到证了空性之后就慢慢能做了。在没有空性之前,做不到,也不要你做。这个我们在戒波罗蜜多里就讲过的。叫你布施头目脑髓,在你没有证到空性之前,大悲心的意乐心没有真正生起之前,还是不做好。一做,会退。不但是自己会退,对一些跟你要头目脑髓的人就产生怨的心,仇恨心。那就是要堕落的。所以说,没有到这个时候,就不要做。但是,证了空性之后,那就可以做了。一切圣者,证了见道以上的圣者,他们所做的难行苦行,这个时候能够学了,甚至于能做了,能修行了。做的时候,还要“恒常力精进”,精进地去做,不是做了一个两个算了,不断地要去做。这是第四度了,精进度。

  禅定度,“静虑解脱生”,有了空性之后,那是定里边八解脱,八胜处等等功德都能生出来。这个在《定道资粮》里有,我们去翻一翻好了,什么叫八胜处,什么叫八解脱,还有十遍处等等那些定的功德,禅定功德都能生出来。

  “乃至究竟边”,一直到究竟彼岸。“般若悲皆具”,有智慧跟悲心同时的。我们佛的这个智慧里边有大悲随行,不是像一般的说:智慧就是太理智,没有悲心了。我们的智慧跟悲心两个本来不是两个东西的,在佛性里边就具足悲跟智两个东西。那么,所以说,真正证到般若究竟彼岸的时候,悲智同时双运,“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就是这个情况。智慧,他对空性的理解可以超出生死。他的悲心又不像二乘呆在涅槃里享受,他要来广度众生,乃至地狱未空,他是誓不成佛,跟地藏菩萨一样,这是大悲心。

  那么,这些功德怎么办?“皆回向有情”,所有修的那些六度万行的一些功德,都不是为自己,回向一切父母有情,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所以这个是,再回过来说,众生跟自己本来是一体的,“我”,所谓补特伽罗都是假安立的。那么,你回向众生,就是利自己。自利利他,在究竟的地方,两个是统一的,不分的。所以说,我们在因地上就是有这个分别心,他跟自己,总是一个对立面。那么,这个寂天菩萨,就善巧,叫你反过来,把自己当他,把他当自己。这样子,你不会做错了。但是,反过来谈何容易?我们现在将心比心这样地做一做已经是很好了。那么,这个方便呢?自他相换的方便有,那么,七重因果的方便也有,这要看自己如何用功了。依了方便去做,慢慢地、慢慢地决定会达到目的。不依方便做,那就是永远达不到。一切法从缘而起,没有那个缘,果是不会来的。缘足够了,果决定会来。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颂 具调伏寂静 惑除三德增 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论议

  悲深离退息 十德堪依止 复解般若理 圆满之教义

  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 完全次第知 如法引随行

  那么,般若的应当学、应当闻、应当思、应当修,那么,我们依哪个来修呢?依哪个来学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依止善知识的标准。怎么样的善知识可以跟他学般若的道理?“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这是前面的,就是我们的菩提道次第的最初的道前基础,依止善知识。那么,善知识的要求,就是有十条。要“具调伏”,戒律要严格;“寂静”,跟定相应的;“惑除”,他的智慧能断烦恼的;“三德增”,戒定慧不断增上的,要超过自己的;“有勇”,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有勇气。不为这个一切的环境,或者是对方的权威势力所阻挠,该呵就呵,该骂就骂。像印光法师,他有一次吃饭。聂云台是一个大官,吃饭,这个聂云台吃饭的时候,因为他是大官的家里出生的,自己又做大官,吃饭的时候,不大留心,把饭丢在桌子上,丢了几颗。给印光法师大骂一顿,当面呵斥。这个就是有勇。你不要以为自己地位高了,就可以马马虎虎,这一点小事情,他还要呵斥。那么,这是有勇的表现。我们对这个弟子也好,对一些弘法利生的事也好,就是要有勇气。碰到困难,“赶快退”,那你怎么利益众生呢?“阿含富”,那就是说学法要学得多一点,不是单是学了一部经就算数,各方面要会得通;“觉真”,能够证到般若的,般若的甚深空性能证到,或者是了达、理解了的;“善论议”,能够善于说法的,三支比量能够是精通的;“悲深”,为度众生。不为自己名利着想的,这样子为住持正法,为利益众生,从这个目的出发的,不为个人的一切名誉、利养、地位等等所干扰的,这是悲深;“离退息”,任何时候,再疲劳,再怎么样子心情不舒畅,碰到有人请法,还是恭敬地给人家教导。释迦牟尼佛到双林去的时候,去涅槃的时候,路上碰到一个老人,要求出家。释迦牟尼佛还是慈悲,摄受他,给他说法,证了阿罗汉果。这就是说,任何情况之下,利他的心不会退,离退息。这十个功德,有这十个功德的,能够依止。那就是具调伏一个,寂静一个,惑除一个,德增一个,四个,有勇五个,阿含富六个,觉真七,善论议八,悲深九,离退息十个。有这十个功德的人,可以依止他。

  “复解般若理,圆满之教义。”还要加一个,就是能够理解般若的道理,圆满的教义,深广两个般若都能够圆满理解的人。“得方便善巧 ,能作之正士”,在理解了之后,还要有方便善巧,能够做。不但是那个理上能够懂,他行动上该怎么做的方便善巧都有的。那么,这样子的人,可以依止他。“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随行”,他对整个的教义,圆满的般若教义能够全部知道。而且,次第,如何学的次第也知道。知道圆满的教义,不知次第也没办法,无从下手。要知道次第,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从什么地方一层一层进去,如法来引导我们做的。“随行”,跟了他跑的。这样的人,可以依止他学般若。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不能引导我们,那就不能跟他学。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颂 若善修学人 了证般若理 不执蕴处界 谛缘诸度等

  流转还灭法 智照皆如幻 度一切苦厄 知色空义故

  是心无罣碍 亦无诸恐怖 离颠倒梦想 得究竟涅槃

  乃至大菩提 悉由佛母生 能闻如是法 福慧无比伦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你这样子如法地学了之后,他的果报是什么样子?“若善修学人,了证般若理,不执蕴处界,谛缘诸度等,流转还灭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义故,是心无罣碍,亦无诸恐怖,离颠倒梦想。”那是《心经》来了,这就是般若嘛。“得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

  善修的人,善学善修的人,他能够了解,或者证到般若的甚深道理,那就可以对蕴处界、谛缘度等等法不会执着它是实在的,如幻的。“谛缘诸度等”,那些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都是过海的船。没有过海之前要用它,过了海之后就要知道是自性空,不要执着。“流转还灭法”,这些流转也好,还灭也好,生死就是涅槃,都是假的。在没有度脱的时候,没有到彼岸之前,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这是我们的凡夫的虚妄的见地。真正到了彼岸之后,回头一看,生死涅槃都是假的。不但生死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那么,人家就搞错了,“那么涅槃空的,我们就不要修了。修它干啥呢?”那么,你生死是空的,你现在感不感到这个生死是空的?你如果感到生死苦多得很,那就该修。因为你还没证到,证到之后固然是空的,你还没证到,你在无明大梦之中,你还感到很多苦。如果你感到的苦本性是空,苦也不苦了,那就对了。你现在感到苦,你没有般若,你还得要修。

  那么,“智照皆如幻”,真正到了般若之后,什么蕴处界、谛缘度、还灭、流转都是自性空,都是梦一样的,如幻如梦的。这样子能够真正照见五蕴皆空之后,那就是《心经》说的,一切苦都度掉了。我们在流转生死,你说要了生死,怎么了?那就去看,谁在流转?那个看了半天,就是参,禅宗参。参了半天,流转的是没有的,就是五蕴。那么,根本没有一个补特伽罗在流转生死。那就本来没有流转,那你哪个在流转?当下就停下来,没有流转了。你因为有一个有情在那流转了,你看到没有有情流转了,那就根本没有流转了,一切苦就度掉了。

  “知色空义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了,那就心无挂碍了。既然没有挂碍,恐怖也没有了。没有恐怖之后,一切颠倒梦想,这个乱想也不会来了。那就得到究竟涅槃,乃至大菩提。这是《心经》的话,大家一般都知道的,就不要详细讲了。那么,到最究竟涅槃,得大菩提,这都要靠般若,这个才能得到。

  “悉由佛母生,能闻如是法,福慧无比伦。”这个般若的道理,它的功效有那么大,成佛都是靠它。那么,我们能够听到般若的法,这个福气,这个智慧,是最大的福气了,没有人好比的。世间上不要看做国王、做大臣,或者是大富长者,好象福气很大。但是,他们没听到般若,比我们听到般若的,那就差得远了。我们的福气比他们大,大得无比得大。因为将来我们听的般若种子下去之后,将来成佛有余。他们再现在的大富大贵,没有般若种子,将来还要三恶道受苦,所以不好比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的话。那么,这个般若的道理知道之后,一切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就是说有所作为的,造作迁流的就是有为法,有生灭的。那么,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梦里边有山河大地,醒过来什么都没有。幻,都是那个幻化的东西。假使说海市蜃楼之类的,看上去好象是逼真的,你跑过去看一看,什么都没有。“泡,影”,都是很快就要坏的东西。那么,“如露亦如电”,也是很容易坏的。

  这个六个喻,海公上师的书上有讲的,它都是比喻法。那么,都是如幻如化,就是没有自性的。那么,“应作如是观”,我们起般若的正见,不要执着这个世间的有为法。一执着,就要起烦恼、造罪、堕落。能够知道自性空,烦恼也无从起,烦恼本性也空。那么,这样子不起烦恼不造业,那就是涅槃。所以,我们证了般若之后,这个好处很多,这是鼓励大家要好好地学般若。这个比喻,它是这样子的。

  过去的法就是梦一样的,现在醒过来之后再去抓梦,没有了,抓不到了。

  现在的法,就是在幻,变幻,幻化。海市蜃楼,看看是很逼真,一看,走近去摸,一点也摸不到什么东西。

  那个身体,我们人的身体呢,如泡,一下就破掉的。

  业果如影。我们讲这个造什么业感什么果,就像一个东西立竿见影。你一个竹竿的话,你这个影子是直的;你是个钩钩呢,影子就是歪的。这是影子一样的,也是不实在的。

  就是那个世间的事情,好象早上的露水一样,一下子干掉,没有了。

  那么,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无常,就是跟电一样,电是再快也没有了,一亮就没有了。就是天上的打雷的雷电,古代是没有什么电灯的,没有,这是天上的电,就是闪电,一闪就没有了,这个是很快的,无常的。

  一切法这么观。你这样子观的话,就不会贪着五欲造业,就不会贪了。所以说,我们要有般若的知见,一切世间上的坏事都不会做了。那就是鼓励我们要修般若。

  下面四摄法我们讲完,明天,我们准备把密法的那一部分简单讲一下,因为我们这里重点是学显教。(25B)来参学的人,不一定全部是修密宗的。那么,密宗的道理也不能广说了,只能是介绍一下。今天我们把显教的四摄把它讲完。六度讲完了,六度里边讲般若度的时候,海公上师又悲心,加了一个入般若法门,自立一段。这是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精要的东西凑拢来讲的。然后,六度讲好了,讲四摄。四摄里边,我们说菩萨道、六度是圆满自己功德的,四摄是纯粹利益众生的。

  甲四 四摄法

  总说

  颂 六度成自利 四摄能益他 成佛胜资粮 上士应善寻

  难行菩萨道 见闻惊怖生 当念诸菩萨 其初亦如我

  若先作愿欲 渐渐小小行 串习时分多 不加功任运

  施同前劝学 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出《庄严经论》)

  那这个四摄就是,“六度成自利,四摄能益他”,一开始就这个话。六度,圆满自己的功德。四摄,就完全是从众生着想,利益他。“成佛胜资粮,上士应善寻。”这些都是成佛的殊胜的资粮,上士道的上士,就是大乘根器的人,你要好好地追求这些法。“难行菩萨道,见闻惊怖生,当念诸菩萨,其初亦如我,若先作愿欲,渐渐小小行,串习时分多,不加功任运。”那就是说菩萨道是难行的。那么,我们在初学的人,见到或者听到都害怕。把头目脑髓都供养人家,把身体这个割下来。我们《梵网经》就有,你假使什么人来了,你要把身体的肉割下来给他吃。这个听到就害怕。但是,你想这个行菩萨道的菩萨,他开始的时候也跟我一样的,从凡夫开始起头,也是害怕的。但是,他发了这愿之后,慢慢做,一点点地做。做到时间久了,那就是成了习惯了。“不加功任运”,你也不要加功用行,它自己成了习惯性了,自己就做起来了。那就是说,这些菩萨道,难行的菩萨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自己发了愿,慢慢慢慢做。越做越胆大,得了空性之后,身上割一点肉就像树上刮一个皮,树枝一样,不在乎的。那么,就是说一方面,要发愿;一方面,赶快证空性。不证空性,执着有的话,把头目脑髓来供养人家呢,一般是做不到的。证了空性之后,毫无关系。本来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怎么样子干都是空,没有关系的。那么,这是要好好地发愿。先要发愿,再要慢慢地做。做到后来成了习惯了,就不成问题。

  那么,这个是总的说法,一个颂。那么,这个里边,还有一个颂,就是六度之后还有四摄,他弄到后头去了。应当是加在这个后头。就是后边的“施同前劝学 ,自亦随顺转 ,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这个颂应当是加在“若先作愿欲”的后头,他是摆了后头去了。这是总颂。“施同”就是施是同的,同前面六度一样,就是布施爱语了。布施是跟六度的布施一样的。“爱语”,是示,就是告诉他。“劝学”,是利行。“自亦随顺转”是同事。“是为爱乐语 利行及同事。”施同,一句话说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这三个,是爱语,示就是爱语,爱乐语;劝学,是利行;自亦随顺转,是同事。这是总的四摄,应当放在“六度成自利”这个颂的后头。然后,分开讲。

  乙一 布施

  如前六度中说,而偏在摄他,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彼欢喜,应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教令必从,乃令修道。

  布施,跟前面六度说的一样,就是施同。“而偏在摄他”,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而重点,侧重点,不是为自己积累这个功德了,是在利他。目的是不一样了,“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彼欢喜,应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教令必从,乃令修道。”我们摄受眷属,就是摄受弟子摄受什么,叫他修善行,修行的话,一定要使他生欢喜心。怎么样使他生欢喜心?先给他资财,给他物质上满足。满足之后,饶益他的身。然后他生了欢喜心之后,你教他,他就听话了。乃至修道,他也可以跟到你修。小孩子就是这样,你叫他做一个事情,他不干。你给他吃一块糖,他就干了。这个就是说,你要给他一点好处,他就干了。众生也一样,你先用这个布施使他得到利益,然后,你叫他修行,他来了。我们在《药师经》里也有,好象是先把他吃饱,然后再以佛的教诫去教他。这个是布施。

  颂 施相同度说 而意在摄他 令彼心欢悦 成就闻法器

  那么,布施的颂,就是后头那个。“施相同度说”,“施相”,在我们布施的,四摄里布施呢,他的相貌跟六度的布施是一样的。“而意在摄他”,而他的偏重点,是摄持众生,不是为自己积累功德。“令彼心欢悦”,你布施他,使他的心里对这个布施的法师生起欢喜心。那么,你叫做什么,叫他听法、修行,他就听话了。令彼心欢悦呢,“成就闻法器”,这是一个布施。

  乙二 爱语

  于所化机,开示诸度,谓以可爱语,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正受法义,此中复分顺世语及正法语。

  “于所化机,开示诸度”,所化的机,既是摄受了,他受你化了,要给他开示。开示什么?六度。“谓以可爱语”,说话,要说使他听了欢喜的话。“除其无知”,这个爱语的目的,他的无知,他什么都不懂的,把它除掉。“断其疑惑”,他有什么怀疑的,把它除掉。“令其正受法义”,能够正确的了解法的道理。这个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爱语,顺世间的话,世间上随顺的话;一种,正法的话,是法上的话。顺世间语,就是说要世间上也做的一些规范。就是说话的时候,要带笑地跟他去说,慰问他好不好,身体好不好等等这一些世间上的使他爱语。那么,法上的爱语,跟他说一些法,跟他说法上的功德,使他得到利益,远离那些恶道、苦等等,排他的疑惑。这是爱语两种,一种是世间的,一种是顺法的,正法的语。

  颂 爱语除无知 断疑受法义 或顺世间言 或依正法语

  一个颂,就是“爱语除无知”,爱语,是除他的无知。“断疑受法义”,或者断他的怀疑,教他受法义。“或顺世间言,或依正法语。”或者以世间的方式,顺世间的话使他生欢喜。或者以正法的话,使他能够修那些功德的事情,将来得到利益。或者断除疑惑等等。这是爱语。

  乙三 利行

  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修行,或令正受,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又应行难行利行有三:(一)少善根者,(二)大财位者,(三)习外道者。

  “利行”,“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修行”,所教的道理,教他的所化的那些人修行,要去行动。前面是讲道理,道理讲好之后要行动了。“或令正受”,或者,使他能够如法地把这个道理弄下来,接受下来。“未成熟者令其成熟”,根机没有成熟的,使他成熟。已经成熟的,使他解脱,就是行动了,行动方面的。前面是偏于理论方面的。

  “又应行难行利行有三”,利行,有三种是不好做的。一个是少善根的,对少善根的人,你要叫他修行,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二有大财位的,地位很高的,又大富的,他一向放逸的,你要叫他修行,如实地修行,也是困难的。三还有一些,对外道学过的,学过外道的,他有邪知邪见的,这些人,你要利行也是困难的。这是我们行利行的时候,有三个难以度的,就是没有善根的;他是世间上的大财位的;还有,是学过外道。这三种人,最难度的就是这三种。这是利行,下面是总结。

  颂 利行令实修 所教众法义 未成令成熟 已成令解脱

  若善根弱小 大财势名位 曾习外道类 勤劳多方引

  “利行令实修”,利行,是爱语道理讲通之后,叫他实际修行。“所教众法义,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脱”,所教的一切法义,没有成熟的叫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能够使他解脱。“若善根弱小”,假使善根弱小的,就是少善根的;“大财势名位”,在世间上有大财富,有大势力,有大名称地位的那些人;还有一种学过外道的,“曾习外道类 ,勤劳多方引。”这三种是难教化的。那么,对这三种人,要费很大的辛劳,多方面地引导他才能达到目的。就是利行的时候,这三种人是最难教化的。但是也要花极大的劬劳使他们能够引导到正路上去。

  乙四 同事

  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彼同学,不语之语,自身能行,他必从之,自身不行,强令他行,诤讼无益,故当同事。

  “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你教他做,一天到晚发号施令。他就是说,“你叫我做,你自己呢?”那就是自己还要做,带头,我们现在说,自己要带头。“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你教他怎么修呢,自己也修。我不是昨天说的么,有一位,他经常说,“你可以出家了,你这个条件很好”,怎么怎么。那么,你自己呢?你自己不出家,就是叫人家出家。这个人家对他就有看法了。那么,你既然教人家修呢,自己也要多修,这是带个头。“与彼同学,不语之语”,这是身教,你不要说话,这就是比说的话还要有利。“自身能行,他必从之”,自己做到了,他也一定做到。你如果说,“我们出家人吃两顿的,你一定要吃两顿,这样子没有过失”,怎么怎么。你自己吃三顿五顿,怎么说呢?那个当然你自己要教人家吃两顿么,你也要吃两顿,才好说了。你自己也做不到,你怎么教人家做呢?所以说,你真正要教化人家呢,自己要以身作则。这个身教比言教力量还大,就是不语之教。“自身不行,强令他行,诤讼无益,故当同事”,自己不做,教人家做,那么就是强迫命令。这个人家要反抗了,互相诤讼,大家吵起来了,没有啥好处。所以,应当要同事,自己要一样做,而且要带头先做。

  颂 同事能自行 恒常力精进 虽不教彼修 相习亦随转

  口说正教理 自身不能行 诤讼难益他 调人勤调己

  “同事自能行, 恒常力精进。”自己要做到,要人家做么,自己先要做到。而且不但要做到,恒常地做,要精进地去做。“虽不教彼修,相习亦随转。”虽然你不教他怎么做,嘴里不说,但是,你时间久了,他看你经常这么做,他也跟着你做了。我们就看这小孩子,母亲怎么做的,他无形之中就会学她。我们有一个邻居,他的父亲有一点神经过敏的,他认为吃开水、吃茶,这个茶杯的这个口,大家一起喝的,很不卫生。那么,他就吃茶是悬的,口唇不碰到茶杯或者茶壶口的,倒的。后来,他这个是一个怪习气,他说是他讲卫生,这么人家也不去多说他了。后来还奇怪了,他的孩子到我家里来,一杯开水倒给他,也是倒进去的。他就是看父亲的,看样,天天看了,看样,他自己也学起来了。那就是同事,这个是不正当的同事。我们好的事情,经常做经常做,人家看了样,也会慢慢做了。

  那么,今天我们把显教的就结束了,明天把密乘的略略地讲一下。东西很多,但这些我们初学的,就不一定要很仔细地去知道。同时,我们这里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学密法的。我们的规章制度就是两条路。六年的学习满了之后,一个是显教,你去弘扬也好,弘扬你的净土也好,这个教理是通的,哪一个宗派都必须要的知识。一个是根本教,一个是瑜伽的,一个是讲缘起的;一个是中观的,讲性空的。哪一个宗派都要。然后,你去弘扬哪一个宗都可以。另一条道路,从这一条根据菩提道次第的要求,再进入密宗。那么,这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这么做,根据自愿的。所以说,我们在讲显教的时候,对密法也是略略介绍一下就行了,不必广讲。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十二讲

  我们讲到现在,把显教的部分,就是菩提道次第的那一部分讲完了。下边是密宗的那一方面,那就是密宗道次第的内涵。那么,在这里边,就是略略地介绍一下密宗的一些境行果,这一些地方。那么,还有修行的一些要点。

  (这个里边,我们这本书,就是《讲记》的错字很多。就把密宗道次第的我们先看一看,这个里边的错字纠正一下,前面还多,也没有功夫全部去看。

  那我们先看到这个,在密乘修法的一百八十四页第六行最后一个字,“无知密是也”,好,一共八个密。“如次到”,这个“到”,有问题,我们怀疑——如此释,解释的释——下边一个个解释了。“如次到”,这个“到”是肯定写错的。那么,原文也对了,一般铅印本还是到。那么,就是再原始的没有了,都是手抄本。那么,这个我们怀疑大概是释,解释的释。

  在一百八十九页第三行第四个字,“微细惑智不现行之微细烦恼”,这个“智”我们是怀疑是手指的指。什么叫微细惑?就是指那个不现行的微细烦恼。这个指,写个智慧的智了,可能也同音字,手抄的时候抄错了,写错了。那么,这个是因为没有原始本,旁边注一个就是了,也不要涂掉。

  下边一百九十二页第一行,“俱足”,人旁不要,具足的具,人旁不要。

  那么第五行第二句,“若佩法王(筌)”,这个“筌”了,肯定是错的。在我们这个本子上对的,“玺”,国王的印,玺,尔下边一个玉,就是可尔可尔的那个尔下边一个玉石的玉,“若佩法王玺”。

  那么,还有这一页倒数的第三行,它是最后一个字,“如不火之器,仍无异土坏”,这个“坏”有问题,土坯,或者是土壤都可以。反正原始的文也不知道了,我们的本子上是土坯。土坯,不火之器就是土坯。那么,“无异土坯”好象是两个重复,土壤,跟泥土一样,这个好象好一点。

  那么下边一行,“三聚戒不全,漏池难蓄水,根基既壤残”,这个是坏残。这个壤跟坏好象是换了个地方,应当是“仍无异土壤…… 根基既坏残”,应当是这样子。

  还有一个,就是一百九十三页倒数第三行第二偈,“执我若芭蕉 ,安可坐梁柱”,“坐”应当是作,有所作为的作。“安可作梁柱”,不能作梁柱的,不是坐在那里的坐。

  二百页的第六行,“我及父母身”,“我乃父母身”这个乃少了一撇,是“我及父母身”。<, /P>

  再过去两行,“娑婆土成净”,不是城墙的城,是成功的成,土旁不要。娑婆土,成净土了。不是城,是成功的成,土旁不要。大概有这么几个。)

  五 密乘修法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把密乘的修法讲一下。这里总的分五科。

  一,什么叫密?这个密宗的密,一般就是认为是秘密不可告人叫密。这里解释为什么叫密。那么,还有一个要说明的。在对没有学密的人,叫密。真正学了密的人,叫明。不但是不密,而且要你明白,彻底地明白。那么,对不懂的,门外的那些没有这个密宗根器的,没有进入密乘的,那么,对他说,是秘密的。因为他不懂。那么,什么叫密,下边有八个解释。

  二,“密器之铸成”,这是从这个中心,重点是密器的铸成。我们经常有些人他好象是要寻找善知识,找不到,东找西找的。那么,这里就很简单。菩提道次第也是这么说的,你要法器成就,密器成就,善知识就在你眼前。本尊也会示现,其他的方式都会告诉你哪有善知识,不会找不到的。如果你假使密器没有成就,站在你面前你也认不到他是善知识。所以说,我们不要从外边去求。我再三讲的,广化的那个三门里边,不从外求,“莫向外求”。你要求善知识,向内求。怎么内求?你自己成了密器,决定有密乘的善知识会教你。如果你不是密器的话,你到处求还求不到。所以说,一切法,都要从内求,不要向外求。那么,你这个内求,是有办法的,外求是没有办法的。你踏破铁鞋,你也不一定找得到。但是,内求,你只要有一个目标,密器如何,能够铸成了,成就了,决定善知识会现的。佛菩萨的神通,哪里会说你密器成就了不管你的呢,肯定要来度你的。但是,你密器没有成就,那个就是在你面前,你也上不了路。所以说,这个十分必要。

  三,再下边,“择师法”,密乘的师,比显教的师还要严格。

  四,下边,“受学密乘戒”。如果真的要修密法的话,你一定要受三昧耶戒。

  五,最后,“修行要道”。修的时候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

  那么,这个就是说入密乘的。我们再三强调菩提道次第它是共同道,学好之后,它本来开两条路。一个就是说你显教的波罗蜜乘专门地修下去,也会成佛。第二个,就是进入密乘道,那就是快一点成佛。密乘道的根机就是菩提心发了之后,更要急于度众生,所以说,他要更快一些地这个成就。跟波罗蜜大乘,他们的目的是一个。一个就是说菩提心发得更恳切一些,要求快一些,仅仅是这一个要求不同。这个要求不同,佛就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可以使他们快。那么,就是说最快的就是即身成佛。我们黄教的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里边,三个半月就成佛。那个就是最快的速度。但是,速度是快,看你是不是那个根机。就是“悲圆菩提满”,你悲心圆满了,菩提心够了,那么就成佛了。如果你这个两个没有满,那么要三大阿僧祗劫,是不是成功,也不知道。要这两个条件满了之后,什么时候都可以成就。

  甲初 密义略释

  那么下边,我们就简单地把这个密,什么叫密宗?密乘,这个密是什么意思?他这里分了八个。那个是很高,我们是略略地了解一下。

  乙一 尊贵密

  尊者,诸曼荼拿,如帝王宫,不可尽人游观;贵者,密符印契,如传国玺,不可凡人皆持,故见为密。

  第一个是“尊贵密”。这个密乘,特别尊贵。尊贵的东西,就是国王库藏里的,或者王宫里的东西,一般老百姓是不能看的。所以说,这个密乘,也像这个一样,一般的人,是不给你随便看的。“诸曼茶拿”,这个字也是错的,“曼荼拿”,就是茶上边再加一横,一般是蔓茶蔓茶的,实际上翻的时候——曼荼),就是吃茶的茶,下边一个再加一横,就是人下边再加一横。那么,这个是——两个字都错的。“诸曼荼拿,如帝王宫”,佛的这个曼荼就是他的坛城,或者是净土。这个密宗的曼荼,是跟国王的宫殿一样,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进去的。那么,“不可尽人游观”,不能去参观游览。

  “贵者”,一个是尊,这是尊,什么叫贵?“密符印契,如传国玺”,这个“密符”,我们说古代要派一个人办一个事情,他出去了,就是把一个竹子,或者是木片,或者是铜片,字写好之后,劈两片。以后要对证的时候,把两个合拢来,一点也不错的,那么是真的。如果合拢来不对的,那是冒牌的。这叫密符。那么,这个密符,是指佛结的印,手印。手印不能错,所以一定要结印。那么,这个东西,就像传国家的、国王的、皇帝的印一样。“国玺”就是国家的印,那就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拿。所以,凡夫,是不能拿的。这个从它珍,从它贵的那一方面说,这是保密的,不给你们一般人都公开的。那么叫密。这是一个,这是从思想上说。

  乙二 微细密

  法界缘起,种子相续,三轮各各不思议用,及三业互用,如是如是,细微细微,世人不知,密教中详示修学方规,渐令开晓,以常人粗心缺学,不善了知,故以为密。

  “法界缘起”,这个是《华严经》的缘起。我们说我们的缘起很多,我们讲前面的分位缘起、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这都是根本乘的。那么,进入这个后期的呢,有受用缘起,阿赖耶的缘起,还有如来藏的缘起。最高的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相即,法法相入。这个是最高深的缘起法,一般人,还不太容易懂的。

  那么,法界的缘起,“种子相续”,每一个法都是有联系的。就是举一毛要动全身,每一个法中间不相干的是没有的。那么,种子现行,相熏相续,种子熏种子,种子成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里边层层的关系。“三轮各各不思议用”,佛的这个身口意成就的是三轮,他的身口意不思议的作用,都在这个时候能够表达出来。“及三业互用”,那么,修行成就的人,身口意可以调了用。我们在现在,这个特异功能的人,他就是说他的膝下可以看字。这就是身口意互相通用的一个小小的表现,真正大成就的人,这个身口意都是可以调了用的,也可以同时起作用。身体也可以看,也可以听,什么东西也好,耳朵也可以听,也可以……这个都是互相并用。这个六根清净的时候,就可以六根互用了。

  “如是如是,微细微细”,这些道理,是微细又微细的,世间上不知,不知就是密。太微细了,我们这些粗的那些,世间上的粗人根本就觉察不到。密宗里边,却详细地告诉我们这些道理,还有修习的方式方规。“渐令开晓”,慢慢地使我们知道。因为普通的人心粗,没有学,他知不了,懂不了,那就是密了,认为是很秘密了。实际上,他不懂。这是从理上说,是密。一个是从事上说它是密。

  乙三 普遍密

  真如道理,普能含摄,遍入无间,圆裹十方,贯彻三世,如大白伞盖,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为、菩提道,名异体同,凡夫日用而不自觉,教中处处指引,故说为密。

  那么下边,“普遍密”。这个道理,是真如的道理,这也是从这个法界缘起说。法界缘起的,它的体性,这个性空的体性就是真如,遍一切处。“真如道理,普能含摄,遍入无间”,哪个地方没有真如呢?真如就是法身。那么,“圆裹十方”,在空间说,就是说没有一个地方不遍的。“贯彻三世”,从时间说,彻头彻尾地通三世。“如大白伞盖”,大白伞盖的意思就是这个。那么,下边举很多名字都是真如的异名。“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为、菩提道”等等,这是真如的异名。“名异体同”,就是指那个空性。“凡夫日用而不自觉”,我们都在空性里边,我们的作用都是空性里流露出来的,就是因为烦恼堵住了,作用不能全部发挥。但是,我们还毕竟在这个作用的里边。但是我们因为烦恼的阻隔,就看不到这个作用的来源。“日用”,每天在用这个真如的用,而不知道它是怎样子出来的。“教中处处指引”,那么密法里边,不但是密法,显教里边也处处指出这个道理来。“故说为密”,这是凡夫来说,他不知道,所以叫密。这是一个,从前面是世俗谛,缘起上说,这是从胜义谛的空性上说,凡夫当然不知道了。

  乙四 隐显密

  如一法上,法法具足,此显彼隐,此隐彼显,众生顾此失彼,不观隐微,执取一端,故见为密。不知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悉显之作用,故密固密,显亦密;显固显,密亦显。以不知故,均觉为密。

  下边是“隐显密”,就在空性里边,这个缘起里边,一个隐一个显,互相相辅相成的,不是拆开两个的。“如一法上,法法具足”,这是法界缘起。一个法里边什么法都具足的,就是一即一切。一切也即一,一切法里边,也可以从一个法来表现。这是法界缘起,圆融的,最圆融的一个缘起法。每一个法都具足的。但是,我们并不从一个法上看就什么法都一起看到了。那就是说,一个显的,其他的就隐下去了。所以说,“此显彼隐”,那么,“此隐彼显”。我们看到的,只看到显的,隐在后头的,凡夫就看不到了。实际上,法法具足,都是具足的。

  “众生顾此失彼”,众生,因为是凡夫了,他是观察力弱,他看到这个,就失了那个。“不观隐微”,只看到明显的,隐微在里边的,就看不到了。那就是——我们看桌子就可以说了,我们看到桌面,就看不到桌子下边。看到抽屉的外相,抽屉里边藏什么东西就不知道。就是只看到一个,实际上一即一切,它里边东西都在里边。我们就是只能,观察力有局限性,就是这个问题。“执取一端,故见为密”,因为里边的隐的看不到,那么以为里边是很秘密。实际上,你道理知道之后,它就是一个东西,都具足的。不过一个显、一个隐而已。“不知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密跟显就是像一件衣服的表面的面子跟里子一样。你说把它拆开来,不是两个东西。那么,它密,就是显的密;显,就是密的显,两个就是一个。

  (26A)“有则双存”,要么就是两个都全的,要么都没有。你说没有显,密也没有;没有密,显也没有。有显必有密,有密必有显。所以说,我们显教跟密教根本不要分家。很多人排斥密教,我经常问他,“你早上念什么?”“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这是什么?你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这又是什么?《法华经陀罗尼品》这又是什么?你说显教里边,“我们显教不学密的”,你天天在学密,每天早上在念密,你怎么说不学密的呢?那个密跟显根本拆不开。那么,我们学密的,难道我们显教不学的吗?我们说《俱舍》、《唯识》、 《中观》都是显教,哪里离开显教呢?所以这两个是拆不开的。密就是说显教的一些教理把它特殊地组织起来,成了个密的。离开了这个,显教就是砖瓦木石了。你造一个屋子,特殊的结构,假使国防用的特殊结构的屋子,特别坚牢的。那么,你的材料也是钢筋水泥、砖瓦木石,也是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你说这个屋子哪里来?没有。离开显教就没有密教。“有则双存,无则并遣。”

  “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假使不知道显教的话,这个密的性相,就是密的相,那就是就不了解了。假使不知道密的话,显的作用就没有了,密就是显的作用,发挥它特殊的作用。相,叫体性、体相。显是体相,就是砖瓦木石;密就是特殊结构的屋子。那么,你假使不了解密的性相呢,那显就不知道;不知道显,密的性相就不知道;显就是密的性相。假使不知密的话呢,显的作用就不知道。很多秘密的作用你就发挥不出来。

  “故密固密,显亦密。”所以说,密法固然是密法,显教也是密法。因为什么?没有离开密法。“显固显,密亦显。”显教固然是叫显教,密教也是显的,它也没有离开显教。所以从哪一方面看问题。“以不知故,均觉为密。”你不懂的话,都是密,懂了之后都是显。这个就是说懂不懂的问题。这是隐显密。

  乙五 总持密

  随举一法,持一切法,无不具备,如发心功德,万善齐张;阿字义门,诸恶尽灭;乃至戒定慧道度摄等行、闻思修法境行果事,无量诸法,摄于一法之上,功用齐起,无不圆具。此唯善习者能知,故称为密。

  再一个,“总持密”,这个就是一即一切,这个,法界缘起。“随举一法,持一切法”,一个法里边,就一切法都具足,“无不具备”。“如发心功德,万善齐张”,从发心功德的缘起门来说,只要菩提心一发,什么善的都开了。“万善齐张”,全部都是好的东西,好的缘起。“阿字义门,诸恶尽灭”,“阿字”,无生,那就是真谛来看,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一切恶都没有的,都灭掉了。“乃至戒定慧道度摄等行”,戒定慧、五道、六度、四摄等等的修行的那些方法。“闻思修法境行果事”,境行果,闻思修法还有它的境行果等等。“无量诸法,摄于一法之上”,因为它是整个法界是一个联系的,一个统一体,你这个里边有他,他里边又包含他。一个为主,其他的为伴,一个为伴,它作伴的话,其他就是为主,互为主伴,互相衬托,互相相契。这个缘起,是最微妙的缘起。摄于一法上,无量诸法都可以摄在一个法上,从一个地方就看到一切。这是要很对这个有观察力。我们凡夫看到一个就是一个,不知道它里边还摄了很多。只看到表面上的,隐在里边的他就看不到了。“功用齐起”,从他在这一方面说,他的功用,同时都在起。“无不圆具”,没有一个不圆的,这是圆人见法,无不皆圆。我们不是圆的人,钝根去见,什么都是钝的,都是有偏的。“此唯善习者能知”,那就是说真正善于修习的人才知道,那么普通人不知道,那也叫密。

  乙六 发心密

  由其了解上说圆顿境义,并知下文次第力用之法,深明发心成佛因果、理事一贯之义相作用,而起发菩提心之次第修行,有异乎平常断惑证真之力用,超越时间,因果同时,如是发菩提心之用,世人不知,或知而不信,或行不如法,故称为密。

  “发心密”。那就是发心的问题了。“由其了解上说圆顿境义”,上边说的都是境,上边五个密的境相你知道之后,你从这个地方发心。“并知下文次第力用之法”,下面还有次第密。次第是用,前面是境。那么,你知道前面的境跟后面的用,然后你这样子来发心的话,那你这个发心也是圆的。那就是说,发心就是成佛。你把发心即成佛的因果的道理,事理一贯的道理的作用,并发菩提心的次第修行。但是,圆顿里边又不离开次第,就像一个齿轮转,像上次一个比喻一样的。你如果发心是圆顿的,发心即成佛。但是,在里边修行的次第历历分明,整个一个轮子转了之后,一个牙齿、每一个牙齿在转都是按了次第的,没有说是跳过去了,没有。所以说,圆顿里边没有离开次第,次第也没有离开圆顿。你一个轮子转的时候,齿轮转的时候,整个轮子都在转,也是圆顿的。那么,这样子的道理知道之后,以这样子发菩提心来修行,对一般的,就是显教的断惑证真的力用,大大地不一样。他可以超越时间,时间是假法嘛。“因果同时”,集一个因,果法就在里边。“如是发菩提心之用”,这样子的殊胜的作用,一般世间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之后,告诉你了,不相信,“哪有因果同时的?我一发心就成佛了,没那么快。”那么,这样子还是不信。“或行不如法”,即使信了之后,你依它修行的时候,没有如法地修。那么,这样子,就搞不清楚了,叫密。这是一个发心的密。

  乙七 次第密

  次第者,方便善巧之谓,云何善巧?由理事圆融,诸法齐修而不纷乱,并能兴各各相应同时具足之微妙次第作用,以得诸善巧故,能二智速圆,二障易除,果道立成,有进无退,魔不能扰。庸常莫知,故称为密。

  还有“次第密”。次第,就是方便善巧。“云何善巧?由事理圆融”,这个事跟理圆融。我们说事理无碍,还不稀奇,要事事无碍,什么事什么事都是没有妨碍的,都是相即相若的。这个是法界缘起,那才是一个最微妙的。“诸法齐修而不纷乱”,诸法一起在修,但是一个个齿轮,齐修就是圆顿。但是,次第不乱,一个牙齿一个牙齿挨了走。所以,这样子,各行各的作用,同时相应,同时具足。那么,这样的微妙次第作用,“以得诸法善巧”故。因为得了这些善巧,可以使“能二智速圆”。两个智,根本智、后得智,很快地圆满。这是后边的境善巧。继而,“二障易除”,两个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容易很快地除掉,就是后边的对治善巧。“果道立成”,马上就成佛,时劫善巧。“有进无退”,资粮善巧。“魔不能扰”,师资善巧。“庸常莫知,故称为密。”下边五个善巧,就是说这个解释这个问题。

  丙一 境善巧

  谓了前五者密义故。

  “境善巧”,前面的五个密,就是前五个密都是讲境的一些道理。那么,知道前面五个密,对于这个法界这个境,起了善巧。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尊贵密知道之后,他知道这个事相,这个事密是知道了。有了事密,就学理,后边的微细密就是理。事理两个合起来修,但是,也要知道事是没有自性的。事跟理,要合起来。但是事,因为不知道,不要执着它是硬梆梆、有实性的,而是如幻如化的。你要这样子知道这个事密之后,知道它是如幻如化,然后进入一个理密,就是微细密。知道微细密之后,再进一步知道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相入,相渗透的话。那么,就是说入普遍密,再进入普遍密,就是真如缘起了,真如遍一切处。然后这个真如知道之后,从它的一个显一个密、一个显一个隐里边,又知道隐显密。隐显密知道之后,一切法都是摄在一个法里边,一切法可以摄在一个法里边,那就是总持密,一即一切,那就是总持密。举一个法,一切都摄在里头了。那么,只要五个善巧的境把它善巧之后,那今后就会发殊胜的菩提心,发心密。那么,这是对境的善巧。

  丙二 对治善巧

  下边对治的善巧,就是说,能治善巧,能治、所治,分两个。

  丁一 能治善巧

  即断惑之作用殊妙,由其信解、归依、发心、教乘次第力故(道品等),得深厚之加持故,信解自心不思议力故,信解真空理故,具足持戒力故,信解业不思议因果力故,信解法界缘起力故。

  能治的,就是能治的道,断烦恼的作用殊妙,殊胜。到底哪些人是断烦恼呢?就是说他的“信解”、归依,信解三宝,实德能;“归依”;“发心”,发菩提心;“教乘次第”,就是修道品等等,修六度四摄。他得到深厚的加持。“信解”,这个里边就是我们说,我们念密宗的仪轨经常“自心不可思议力,诸佛如来加持力,法界种种缘起力,凡诸如理希望力”,等等,有六个力。这个就是说自己心本身是佛,有不思议的力量。我们经常有些人问,就是说他念经的时候要跳、要动,怎么办?这个我们有传承,你叫它不动,它就不动。这是心不思议力,你只要下个命令,不要动,它就不动了。很多人就试验过的,你只要自己意志坚强,不准动,就不动了。所以,这个事情是不可思议力。“信解真空理故”,你知道真空的道理知道之后,一切法自性空,这个力量也是很大。我们理忏的时候,罪性本空,那就根本忏掉了。“具足持戒力故”,这个持戒力也是重要的。还有六度力,行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个六度就是白净的力量。我们在《上师供》“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里边,就有这个白净的善力。这里强调持戒,那么其他的六度也是有殊胜的力量。“信解业不思议因果力故”,业力不可思议,这个当然,大家都知道,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在哪里?因果不谬,同时还可以转变。不但是不谬,还可以转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冷水热水一掺,可以使它改变的,不是说死的。“信解法界缘起力故”,法法相即、相入,这个殊胜的那些力量。那么,有这样的力量的话,你对治烦恼的善巧力就大了。否则的话,你死板板的,这个力量就很小。

  丁二 所治善巧

  即能治能知细微惑故,诸障不障故,众魔不扰故,遣除退惰,别具方便故,困苦愚昧能解救故,由能治力强,诸惑犹点雪入炉,惑不我害故,方便众多,难除之习气易除故,能令智等资粮,速得圆满。

  “所治善巧,即能治能知细微惑故”,密宗里边专门对治微细惑的。因为我们显教的学过,密宗必须要经过显教,就是说共同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学好了,再进入密乘。没有前面的,后头的得不到。就是前面得到了之后,如果对于密乘的信解力不够,也不能进入密乘。那么,就是说你真正密器成就了。密器怎么成就后头要讲。那么,你这样子,在共同道的时候,粗的烦恼早就对治完了,有的人就认为自己烦恼已经没有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说微细烦恼,就是“灭除烦恼四百四十病”,这个《上师供》都有。就是这些微细的隐在里边的烦恼,你自己还不知道,认为没有了。这个时候密法怎么办?这些烦恼不灭掉,成佛是成不了的,就要把它钩出来。勾刀,我们看大威德手上那个勾刀,一把刀里起一个钩子的,把你勾出来,把你断掉。这个就是用密法的用这个方法。所以说,把微细烦恼断掉。

  “诸障不障故”,一切障障不住,方便善巧多。我们的密法里边,大家知道,息增怀伏。我们讲曼荼供的时候,也有息增怀伏。我们每天,每个月十五早上念的是息增怀伏,一切魔障都能降住。当然,你修法的人要自己有力量,自己不持戒,不好好地观想,那个定力不够,那当然力量小。如果你如法、合量地修,这个力量极大。但是,我们要说“怀”,息增怀伏,伏,降伏法,黄教一般是不用的。因为用了降伏法,伤慈悲,把对方是降住了。我们看米拉日巴修那个黑法,他是报他的仇了,他的那个护法就把血淋淋的心都拿给他,等于降,给你除掉了。那么这个,我们黄教是尽量避免用。实在为了正法的关键时刻,也得要用。但是,用了之后,对自己还是有回过来的损害。那个对自己就是即身不能成就。虽然障是除掉了,结了个冤,自己本身造了个孽,要想这一世成就是困难的,没有办法的。

  “众魔不扰故”,因为你这样子,方法很多,一切魔他也扰不了你。“遣除退惰,别具方便故”,那个你自己修行的时候,有本尊护法的护持,只要你修得相应。所以说,我们强调大家念仪轨不要不来了,不上殿认为是好象很舒服,“我今天又赚了个便宜,睡了个大觉,没有上殿”,好象暗暗自喜。你不知道你吃了大亏,本尊护法的加持你没有了。没有加持之后,禁不起风雨。一点点波动,自己会得起烦恼——呆不住了,就要走了。那就是你没有得加持,你加持力不要,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你只要修法相应之后,护法本尊的加持力就像电波一样的,到处有。你不相应呢,是你这个频率没搁好。你三心二意,这样子打瞌睡了,昏沉掉举了,念经当然不相应了。不相应,你感不到他的加持力。你只要是相应了,就是说你的这个频率搁得差不多了,那就是力量就来了。如果搁得非常准的话,那极大的力量就来了。这个大家如果没有一些经验,也没有办法。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再打你也不想不上殿的。

  “困苦愚昧能解救故”,那么就修文殊法。黄文殊,根本智;白文殊,开智慧、增加记忆力;红黄文殊就是增加辩才、速疾智,等等。都有方法的。那么,“由能治力强,诸惑犹点雪入炉。”因为能够对治的力量极大,烦恼就像什么?就像这个一点点的雪丢在一个大的溶炉里边,那一下就化掉了。不但是化掉了,连水都没有了,烧成水汽,全部没有了。那你看一点点烦恼有这么强大的对治力,根本就不足道,一下就化完。“惑不我害故”,就是你烦恼还存在的话,也害不了我。为什么?你对治力强了,你可以把它的危害性避免掉。这个就像海公上师说的,“毒的蛇没有须”,蛇的毒就在须上,或者它的牙齿上。你把牙齿拔掉,须拔掉了,这个蛇再毒也害你不了。那就是烦恼虽然还在,还没有灭完,你对治强的话,即使它没有消灭掉,就像拔了牙齿、拔了须的毒蛇一样,它还是害不了你。

  “方便众多,难除之习气易除故”,这个密乘里边的方便极多,你最难除的微细的习气都要给你除掉。这些方便,有的是以毒攻毒的方法,在密乘里边,要特殊的根器能用。密乘里边经常讲这个话,“如蛇在竹筒里边走”,竹筒是很细的一个筒子,跟蛇差不多细。这个蛇在竹筒里走的话,要么上,要么下,中间横的跑是跑不来的。那么,这个什么意思?你如法地修,上去了,成就。你不如法地修,下去了,金刚地狱,犯戒了。那就是说,密法有些修法不是随便好修的,一定要有真正是这个根器,他这个法不会搞错的,这么修,不受害,成就,很快成就。如果你搞错了,那就是下金刚地狱。所以说,密法不要当是一个好玩的东西随便去修,一开始就大威德啥马上要求。一求的话,你一下往下走了之后,你糟糕了。所以要方便够了之后再去求高的东西。那么,“能令智等资粮,速得圆满”,智等资粮,就是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等,还有福德资粮等等。这些资粮,因为方便多了,可以赶快圆满。

  这里我们再说一个,在我们的显教不是没有密教的道理。海公上师,他在晚年的时候,他写《阿含经》的学记。他后来就跟我们说,他说,“密法在《阿含经》里就很多,很多就是密法。”那么,我们很简单的,可以从根本教里边八解脱。他就是说,开始的解脱,“内有色观外色”,就是说观对方的外色,观他是修不净观。就是把烦恼除掉,修不净的方法把烦恼除掉。等到第三个,就不是了。就观他外色净,你看不净的色,你观他是不净,你烦恼不起,这还不稀奇。你观他是净的,你还不起烦恼,这才是烦恼真正断掉了。那密法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说,根本乘就有这个东西。那么,但是你没有到这个资格的人,没有到这个地位的人,不能乱修。本来就是贪心很大的,你再外色净,一观的话,贪心引起来了,好了,你马上就下去了。

  丙三 时劫善巧

  时属假法,无起无尽,中间不住,三世无从安立。论云: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成佛时劫远近,视方便如何耳。

  “时劫善巧”,时间,前面讲过,是不相应行,是假法。“无起无尽”,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完的。我们说,假的东西,哪个开始?经常我们说,一个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什么没有的,从什么地方来的,到什么地方去的。这个经上就这么说,空花。你眼睛不好,空中现一个花,以为这个空花是从哪里来的,从苏联来的,还是从这个澳大利亚来的。这个是空的花,白问的话,它从哪里来的?你眼睛不好看出来的,眼睛好了根本就没有花。那么,这个花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什么时候消灭了,时间空间,去问这个空花的事情,都是空话。这个空花本身是空的东西,没有的东西,你这么时间空间去问他干什么呢?这是戏论。

  那么,这个时间是假法,三世呢,“无起无尽,中间不住”,中间不停留。“三世无从安立”,根本就是三世不可安立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未来、现在都不能安立,还有什么心不心的话呢?

  “论云: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38,这是《现观庄严论》的话。你要成佛没有方便的话,你离开这个果——佛果,是极远。没有方便善巧你去修行,当然远,又慢又远又苦。“果近善方便”,如果你能够有善巧方便的话,这个佛果很近。这个就是这个这个帕绷喀仁波卿的那个发愿文里边,最利的根三个半月成佛,这个再近也没有了。我们想想三个半月,一个小孩子养下来,三个半月一点点大。我们这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成佛,那还不知道多快呢,再快也没有。那么,经常我们有人说,黄教慢,红教快,白教快。我看什么教三个半月成佛的还没听说的,即身成佛是指一辈子,三个半月的还没人提,这是黄教。但是,要有讲条件的,我们是科学的,不是说三个半月成佛,“我也三个半月,我要成佛。”你怎么成佛?人家什么条件的人才能三个半月成佛?如果我们去的话,恐怕三大阿僧祗劫,能不能成,还要看你发心呢,不退的话,能成;一退,就成不了。

  “成佛时劫远近”,看你方便善巧有没有。那么,能够知道方便善巧的话,那就很快。但是,这个快和慢毕竟要看什么条件。“悲圆菩提满”,悲心满了,菩提心满了,福德资粮满了,那个智慧资粮满了。菩提心就是智慧,悲心就是福德。这两个都满了之后,那就是成佛了。你说没有满,那就看你什么时候满了。所以,不要从时间上看,看你这个根机,看你修行,功德够不够。够了就是成佛,不够的话,时间没有,没有时间的,一直到你够了就成佛了。那么,所以说时劫善巧。因为他的方便多,可以。问题就在方便有没有,方便多的话,就可以把福德资粮很快地搞成功。方便善巧没有,拖拖拉拉的,搞了好久还没有够。既然方便善巧多,成佛当然快。

  丙四 资粮善巧

  谓由善对治,二空易证,解方便故(如普贤供云等法),福资易成。

  “资粮善巧。”那么我们说成佛要资粮,这里可以很快地帮你积集资粮。“谓由善对治,二空易证”,就是前面的对治善巧。有了对治善巧的话,人空法空很快可以证到。“解方便故”,这是智慧资粮。那么,解方便故,一切法的方便你知道之后,“福资易成”,福德资粮也易成。这个方便他就给你注了一个注解,“如普贤供云等”。我们供养,供养,实供、意供,意观想的供。“实设意显”,实设的供就是摆在那里的供,意显的供观想的供。如果我们说,实设的供,你把你的钱都拿完了供,也不过是这一点点的。你要完成你的福德资粮,那到什么时候完得了。意供,这个意显的供,就是观想的供。这个观想却不是一点点了,可以遍法界的都是充满的供云。那么,这个供云,那个福德资粮当然快了。但是,我们要避免一个,舍不得供,把钱都藏起来,“我观想观想好了。”这个又不行的。当你拿完了钱,再用观想补充,这个力量极大。如果你钱,资财舍不得用,用观想来节约你的钱。这个是贪心,不但是没有功德,还有罪。那么,这样子,你一个智慧资粮容易圆满。你方便善巧多,福德资粮容易圆满。那当然是要资粮圆满快,资粮圆满得快的话,你成佛就快,这个是必然的。

  丙五 师资善巧

  谓求如量师,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至家故。

  还有一个“师资善巧”,上师加持。“谓求如量师,”,得到够量的师。那个够量的师后边要讲到,这个条件很大。那么,如果得到这样的师的话,“得法流甘露”,传承,传承的加持。那个力量就极大。“滋养慧身”,可以养我们的慧身,法身慧命。

  “得有形无形之摄护”,有形的,他给你教导、教授教诫、呵斥,或者是什么,或者是这个这样子摄护。“摄”就是财摄法摄两种,“护”,就是说保护你,护持你不受损害了,这是无畏施。那么,可以施给你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无形的,有高度证到的上师,可以以神通加持你。没有高度证验的,他可以念经的时候给你回向加持。这是无形的加持,摄护。

  “不堕邪险”,有了这样子的摄护,就可以不堕入邪的险的境界去。邪的,就是说对内说不断善根,对外说不去破戒,破见。最怕的是破见,破戒还有时候出来,见地破了,那就是恶道里边没有期的。一直到你见改过来了,才能出得了。所以说,破见的罪比破戒的罪还要重得多。当然,断了善根,也不是个好事情了。善根没有了,一切法就完蛋了,好的事情就做不起了,归依三宝这个就是结缘了。那么,这个邪险都可以不堕,那么就不会有危险性,可以稳速地上道了。

  “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至家故”,这前面有的。有上师的指导,道路的曲折险易,他会告诉你,这个路是直路,这是曲路弯路,不要走。走直路。这个道路是安稳的,那个道路有危险,叫你不要走。这样子有人指路,没有迂回迟缓,不会走冤路,迂回,也不会很慢地到。而且,在走的时候,“不入疑怖之林”,你说疑、疑心,产生疑心,产生恐怖,这就是像森林一样的,把他迷住了。不会进入这些迷住的森林去,因为有人指路嘛,稳速到家——涅槃城,能很快到涅槃城。

  这个里边,就是有一个困难,就是说对师父要有信心。对上师没有信心的话,他告诉你不相信的话,那也是没办法的。那自己不相信就完了。反正传承里边都有一条路,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信不信,就看自己善根有没有。有信的人一信到底,就可以很直接地达到他的目的。要考虑考虑、思惟思惟、考证考证,那个书上去翻翻的,看看合不合适。这个师承的传承它有它的密意,不一定经典里翻得到他的依据。有的时候看起来好象不一样,但是你靠自己的微薄的智慧要去考验这些东西,那就是这个稳速的道路就自己离开了。

  乙八 无知密

  不解密义,认同妖术,不亲知识,妄评是非,显密异辙而观,或执此以谤彼,劣慧愚迷,故见为密。

  最后一个“无知密”。“不解密意,认同妖术,不亲知识,妄评是非。”那就是一些普通的凡夫,他愚痴,密宗他不知道,秘密他是认为不可见人的,这是妖术,不是一个正规的。那么,就是说很多人就把密法当作妖术来看了。我们记得上海有一个,他是转世的。他在那个学校里念书的时候,大学念书的时候,人家都叫他妖道。因为他修法很有理念,人家又承认他的理念,但是又不承认他的法术,说他是妖道,就是有妖术的道士。他又不是道士,他是密宗的。那么,“不亲知识”,他也不亲近善知识。“妄评是非”,凭自己的世间的狭隘的、有缺陷的心的知识来乱七八糟地评论这个对,那个不对。

  “显密异辙而观”,把显宗、密宗一定要拆成两个,“我们是显教的,你们密宗的,我不相信的。”甚至于排斥的,温州就有很多一部分排斥密宗的。他这个就是明明一个东西要拆两个。你把密教排斥了,你显教还存在吗?显教也不存在了,这个前面讲隐显密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有密就有显,如果密要把它取消了,把它灭掉了,你说“你密宗是婆罗门教”,什么什么,一定要把它消灭掉。好了,你把密宗消灭掉,你显宗也站不住了,也消灭掉了,那就是灭法了。不是天魔来灭法,是你自己来灭法。

  “或执此以谤彼”,或者你拿这个来毁谤那个,以显的谤密的,以密的谤显的,都是无知。“劣慧愚迷,故见为密”,因为他的智慧很差,下劣的智慧,愚痴充满了的。那么这样子来看密法,当然是很稀奇,秘密。搞不懂,还要诽谤。

  那么,这里把密的一些意思讲完了。

  甲二 密器之铸成

  下边,是重要的“密器之铸成”。我们要修密法,一定要成就密器。这个密器如何成就呢?这是重点。

  乙一 具足修持菩提

  那就是菩提心要满。一个是愿菩提,一个是行菩提,都要够量的有。

  丙一 愿心

  颂 未修菩提心 他人不若己 怨亲了了别

  爱憎心不平 若佩法王玺 自他同害困

  你修密法,如果没有菩提心,那就是自以为了不得,“人家也不如我。”他怨亲呢,又历历分明。“这是我的亲人,这是我的冤家。”“爱憎心不平”,没有修平等舍心,有的是亲的,要爱,冤的要憎,心不平等,平等舍心没有。那么,这样的人菩提心没有,如果你“若佩法王玺”,假使你教他密法的话,法王就是佛,法王,把佛的这个印鉴、宝印交给他的话。那不是他就凭这个印宰杀自由,他就乱搞起来了,把亲的弄得好好的,仇的都全部消灭掉。那是害自己,又害人家了。所以说,没有菩提心的人,这个力量极大的密法是不能教给他的。一定要发了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要求。

  丙二 戒行

  颂 无戒行无力 不堪有所涉 如不火之器 仍无异土坯

  三聚戒不全 漏池难蓄水 根基既坏残 密戒无由生

  “戒行”。菩提愿心,菩提愿心有了之后,行菩提也要有,单是一个空愿也不行。要实际行动的,菩萨戒要受。所以说,“无戒行无力”,假使你菩提心有了之后,这个菩提愿的行,这个菩萨戒的行没有,那你只是空愿,没有力量。“不堪有所涉”,等于说你走路,两个腿没有力量,你走不远,走不动。

  再一个比喻,“如不火之器,仍无异土坯(或土壤)”。我们说做陶器、瓷器,假使茶壶也好,什么也好,我们说泥菩萨就是陶的坯子,做一个菩萨坯子。你不经过窑里烧的话,那你碰到水就化掉了,跟土一样。土坯也好,土壤也好,都是土。那个土坯,不火之器就是土坯。土壤,就是它原来的材料,就是泥土。那么,你做那个样子做成功了,你不烧的话,你泡到水,不是化掉了吗?所以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这个菩萨的样子,菩萨戒也受了一个,而真正菩提心也没有,行也行不起。你说要度众生,不但你度不了,你自己还难保。所以说,泥菩萨浸不了水的。尽管你是样子跟菩萨一样,但是你菩萨的量不够,你碰到水就化掉了。人家泡了水没有事,你泡了水就自己化掉了。所以说“仍无异土坯”。

  “三聚戒不全,漏池难蓄水”,三聚净戒,菩萨戒了不完全的话,等于说这个池,本来蓄水池是蓄水的,但是这个池是漏的。那你再大的水进去它也漏完了,装不满。那么,就不起作用了。这个蓄水池,没有水的池要它干啥?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三聚戒要全。

  “根基既坏残 ,密戒无由生”,你这个根基坏掉之后,就是说你是犯了戒的那些呢,对菩萨戒,包括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根基是不全的话,密乘的三昧耶戒根本建立不起来。这是地基,地基没有,就是三聚戒不行,菩萨戒没有行的话,那么,你密乘戒安不上去。安不上去你怎么修密法?所以说,要修行密法的人,第一个要求的菩提愿心、菩提行心都要具足。那么,这才能够进入密法。不但是密法,波罗蜜多大乘没有菩提心、没有菩萨行,你怎么做?我们在上士道里边就讲了,一定要菩提愿心、菩提行心都要具足,才是进入大乘了。否则的话,你不是大乘人。那么,密法是更需要了。如果这两个没有的话,进不了密乘。

  乙二 学习完全次第深修广行般若之教理

  颂 不知深般若 圆成难修学 不学广般若 生起艰于行 如医师药匠

  不解医科理 虽终身勤劬 不获胜利誉 无方便教他 害人亦害己

  第二个,要学习圆满的次第,就是深广般若都要学,整个的要学好。“不知深般若 ,圆成难修学”,我们在密法里边两个次第,一个生起次第,一个是圆成次第。生起次第要有广般若,缘起的,讲缘起的。圆成次第,要讲性空的。那么,你如果深般若不知道的话,圆成次第也无从下手,没办法学。我们很多人才归依这个上师,就向上师要求什么,“你传我圆成次第。”你想想看,你深般若还没有碰到边,圆成次第交给你不是害你吗?“圆成难修学”。“不学广般若”,这个假使广般若不学的话,生起次第也修不起。所以说,密宗的两个成就,生圆次第,如果深广两个般若没有学好的话,那是没有办法修的。

  打个比喻,“如医师药匠,不解医科理”,医生跟抓药的药工,他假如医生的道理不知道的话,那么,一天到晚给人家看病,要么给人家抓药,结果抓错了,看错了。不但是没有名闻利养,还要抓起来坐监。“虽终身勤劬,不获胜利誉”,虽然你一辈子辛苦,因为你不懂这个道理,医学的道理,学的道理也不懂,那么,你就没效果,人家治不好病,甚至于把病搞坏。那么,你殊胜的名誉利养当然不会有。就说得不好听一点,你还会被抓起来。“无方便教他,害人亦害己”,无方便,是不是方便,我们看看这里。是方便,那么,这个字,这个“更”也错了。没有方便来教他呢,那么你就是既害人又害己。那就是说药工、医生,你没有这个医药的知识,你要给人家治病去了。那么,人家给你治死了,害了人,你自己犯了罪,抓起来了,那不是害自己了?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就听说一个针灸医生。一个小庙里死了一个出家人。一个针灸医生,江湖医生,他跑到五台山来做江湖医生的,也没有执照。那么,这些医生是不可靠的,千万不要去找他们。那么,他把这个针灸扎背心。懂针灸的人,背是不能深扎的,只能浅浅扎一点。他结果,把那个病人,本来这个病还不是大病,他是一些小毛病。扎一下,这个因为便宜,这个江湖医生要的钱便宜,扎一下。他就给他(病人)扎起来了,背上扎了好几针。扎了之后,那个病人摇晃起来了。那个医生看见病人摇晃,你该把针拔掉了,哪知道他逃掉了。这个病人,就是针在身上不拔出来,一直扎在背上扎深了,死掉了。死掉之后,最后,这个江湖医生也抓住了。这是五台山以前我们在的时候,出现这么一个案子。

  你这个医生真是糊涂,你自己没有本事,就不要乱扎。扎了之后,看见不对头么,赶快拔针了。他不但不拔,这样跑掉了,把病人白白害死一个。那么,自己也逃不了,你逃哪里去呢?这就是“害人亦害己”。那么,我们修行的人,自己没有修好的话,千万不要乱教人。一教人的话,你还不是成了一个江湖医生。

  乙三 分全证得空理加持而生之密乘信愿

  颂 不解空无我 信愿皆不实 由他信心生 可由他不信

  执我若芭蕉 安可作梁柱 堂殿功未完 不风雨而倾

  广大坚实法 必安金刚地 未亲受加持 信愿不坚固

  信由他可毁 不堪有缘违 修行力复鲜 宝山未亲见

  “分全证得空理加持而生之密乘信愿”,这要一部分或者全部得到。这个很难。这个我们说发菩提心还是从显教的。那么,这个深般若、广般若,显教也有。对金刚乘的信,相信,愿,发愿要修这个金刚乘的愿,这个是密乘特有的。要部分的,或者全部的要证得,不是听到人家说,要自己亲身的经验,得到这个加持,得到这个空性的而生的,或者空性或者加持得到的这个信,这个愿。这个有了之后,不会退了。这个没有的话,总是靠不住。

  “不解空无我,信愿皆不实”,就是你空无我的道理不知道的话,那么你信,你说,“我信三宝信得很,我信密法也信得很”,这个假的。这是人家劝你的,人家说,“哦,怎么好,怎么怎么好。”我为了要好,我就相信了。那么碰到一个人说,“怎么坏怎么坏怎么坏”,他说,“糟糕,这个坏的,我又不相信了。”你都是听人家的话,耳朵很软。你自己没有根的嘛,都是听人家怎么说怎么说,风吹草动,东风吹朝西倒,西风吹朝东倒,自己没有主宰,那个是靠不住的。

  “由他信心生 ,可由他不信”,既然你这个信心不是自己的根子发出来的,那么人家劝出来的。人家再反面一劝,你以后也不信了。“执我若芭蕉,安可作梁柱”,这个我,执着有我,不管是人我也好,法我也好,你执着有个自性的东西的。那么,你这个要修密法是成问题的,这个信愿也生不起,那打个比喻就是说,本来这个芭蕉是不实在的。“执我若芭蕉”,本来这个我是……,你芭蕉一层层剥下去,剥到里边空了,没有东西,皮剥完了,里面就空掉了,没有了。那么,我也是自性空。你一定说执着实在有,那么,像这样子的东西,芭蕉一个东西,本来里边空的,你叫它做屋梁去,哪承得起那个重量?承不起的,不能做梁柱的。“堂殿功未完,不风雨而倾。”你假使拿芭蕉去做梁柱,这个殿堂它还没有造完,也不要风吹雨打,更不要台风,它自己就垮下来了。因为它这个空心的一个芭蕉怎么做梁柱呢,那承不起那个重量的。

  那么,这就是说,“广大坚实法,必安金刚地。”你这个殊胜的金刚乘的法,必定要把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这个金刚地,知道自性空的这个地基,才能够安上这个,建起这个广大的金刚乘的一切法。所以,这个坚固的法,一定要金刚地才承得起。我们说,佛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在菩提道场,为什么?菩提道场是南洲最坚固的地方,在成佛的时候要起金刚喻定,这个定是最厉害的定。如果是其他地方,大地平沉,都沉下去、塌下去的。这个只有金刚地基承得起这个金刚喻定。那么,这里密法也一样的,没有一切法空性的这个金刚的地基的话,你这个广大的密法也承不起。那就是说,不知道性空的、不理解性空的道理的人不能修密法,他一执着就会着魔,这是修不起那个法。

  另外一个要亲自得到加持,上师三宝的加持,本尊的加持。“未亲受加持”,假使没有亲自得到加持的话,信愿也不坚固。你说这个了不得,这个怎么了不得,搞了半天,你好象自己没有感到什么,弄到后来就退心了。“信愿不坚固,信由他可毁,不堪有违缘”,这个信,也是人家劝出来的,人家对你进行宣传了而来的信,没有经过实际的这个加持的力量得到。这个加持力我们说一个,也是自己要真正虔诚才得到。我们自己也有体会了,对本尊三宝,师尊三宝,上师三宝不虔诚的话,你想得加持力,那是一个空话。加持力要以你一分的虔诚,得一分加持。那得到之后,你就相信了,这个不是说空话的。假使没有得到加持,这个信既然是由他建立起来的,也可以由他给你毁掉。“不堪有违缘”,而且,经不得违缘。碰到违缘,信心就要摇动了,怀疑要生了,“怎么我搞了半天,还这样子的呢?”我们最近不是来了一位吗,他信佛的,他说,“我信了佛之后,我好象比较规矩的,三归五戒都受了,怎么到处碰到违缘呢?”后来一了解,他既然信佛了,他还到处求卦、求签,去问什么东西,问巫婆神汉。那你怎么是佛教徒呢?早就失了归依,那你不倒霉哪个倒霉?“不堪有违缘”,没有坚固信心的人,违缘一来就打垮了。

  “修行力复鲜”,即使你没有违缘,好象还是维持在那里修,但是力量很小。“宝山未亲见”,主要是你没有亲见宝山。你要亲见宝山你就退不了,打也不会退。你真正亲见宝山,人家叫你不要去,决定不会不去,“我要去拿,拿宝。”人家阻止你去,拉着你不准走,你还强着要去。乃至打你,你还得要偷了跑了去。那你看到宝山,自然自己有这个意乐心要去了。你宝山没有看到,人家说,“那里宝山好得很。”“哦,好得很,我去去。”碰到几个违缘,“哎,算了,不去了,那里到底有没有还不知道,我跑到去干啥呢。”辛辛苦苦吃了很多的亏,他就不想干了。那就是说,那个没有得到亲的加持呢,那密乘的信愿是不坚固的。那么,没有这样的信愿的话,那你修密法也成问题,不能成密器了。

  乙四 总颂

  颂 菩提心戒心 深广般若理 证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愿

  合三分则六 缺一器非善

  下边总摄一个颂。“菩提心戒心 ,深广般若理”,“菩提心戒心”分出来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个。“深广般若”,如果合起来就是般若,分开来就是深般若、广般若。“证空加持力 ,二者之信愿”,分开来,(一个是)证了空性的这个信愿,一个是加持力的信愿,合拢来,证空加持力两个的信愿,两个。“合三分则六”,合起来三个,分开六个。“缺一器非善”,如果你这个六个东西缺一个,密器就不行了,不是真的密器。那么,这个里边我们就是说了,海公上师也是这么说,菩提道次第也这么说,我们要求真的善知识,就看自己是不是器。你要是成了器之后,决定有善知识来引度你,不要着急的。那么,你如果不是器的话,你踏破铁鞋去找的话,也不会找到。因为你即使找到了,你看他也不是一个师承,也教你不了。那么,你这个,因为你不是器,见到师也没用。

  我们碰到很多,都是认为这个师不好,那个师不好,一定要找个如量的师,最好是佛三十二相亲自现了来教你。那当然是很理想了,但是在末法时期,我们为什么生在末法时期?就是没有这个福报见到三十二相的佛。佛并没有灭度,智者大师他修法华三昧,就看到佛还在灵山说法。那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没有这个福报。如果我们也入了法华三昧,也有福报,也可以定中也可以见到。这个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无处不现身,就像观音菩萨一样,你什么样子福报的人,就看到什么的样子,三十二应嘛。你是有福报看到三十二相佛身的,就以佛身来度你。你看不到的,就什么身度你。我们现在是这么样的根机的人,就是看不到三十二相的,只能看到平平凡凡的。

  那个问题就是说,你是显教的大乘根器也好,密宗的那个密器也好,你器不成,你要求师是徒然的。就是莫向外求了,你要求师从内求。你自己密器成就了,大乘的根器,闻器成就了,自然有善知识来教你。这个佛的法身的功德我们要相信,遍虚空尽法界,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这个我们如果这一点不相信的话,好,你这个佛教徒你不要做了。连佛都不相信,你还相信哪个!

  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总结下来,要成密器,就是要那么几个条件。

  甲三 择师法

  那么,这个师承,也是要看了,也不能乱找,就是“择师法”。

  乙一 拣除者

  要“拣除者”,就是哪些是要不得的。

  丙一 多忿恚而不具悲心

  他瞋恨心很大,没有悲心的。悲心什么呢?为了住持正法,他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惜一切为住持正法的,这是悲心。多愤怒而没悲心的,这个我们却是要不要从表面看。表面看的话,海公上师他年轻的时候很厉害的,动则呵斥,那么还是鞭子打。他一个小侍者师在磕大头,他年纪小,磕到后来就趴在地上不动了。鞭子“啪”一下打过去的。这个你看到是愤怒吗?是悲心啊!如果你不这样子的教诫的话,他就是不成材。那么,我们三个小孩子为什么送回去?就是没有办法教啊,没有这个悲心来教他,要严加教管了。你真正上了路教管的话,这个三个孩子能成材了,我们是有功德的。如果让他散散漫漫的,到处乱搞的话,学习又不用心,那是糟蹋三个人才。那个还是叫送回算去。这个,对师承多愤怒而不具悲心的不能选择,但是不要看表面现象。我们看马尔巴上师,你看看他呵斥,一下子发脾气,发起脾气来把米拉日巴一脚踢出去,拉了头发拉出去。这个好象悲心……,他叫修房子,把石头背得背脊、背部的肉都磨完了,他脓水骨头都看到了,还要背。是不是没有悲心?这个我们表面上看不出来。这是说真正没有悲心的,多愤怒的,是不能作师承。表面上示现的,就不要随便以凡夫的眼睛去看。

  丙二 贪名闻利养而无厌足

  这是没有悲心的另外一方面来看了。不是为了住持正法,救度众生,而是为了名闻利养。而且贪得无厌。这样子的人,不能作师承。

  丙三 恃己傲慢而无防护

  自己骄傲、我慢,自己就是有点功德,就骄傲我慢。“而无防护”,对戒律不严持。防护就是这个,持戒就可以防止造罪,犯戒就是罪。防止造罪,也可以防止世间的讥嫌。做一些事情,出家人做事情不要使世间上起讥嫌。这个事情世间上不能做的,也要防护一下。

  丙四 谄曲而不正直

  直心是道场。作为一个师承,他要谄曲的,不正直的,那当然不行。一般的修行人的要求就是要正直的。而心不直的,就是心里边弯弯太多的。表面上很客气,内心却是要对你下一种不好的手腕的,这些人,不能亲近。

  那么,这是不应该有的。那么,应当有的条件呢?是不是没有这些都可以作师呢?不行。这些不要之后,还要拣择。有特殊的功德的,那么才可以作师承。

  乙二 应具者

  丙一 住调伏

  颂 动止要中律 不越显密戒

  第一个要调伏,就是要戒。“动止要中律”,一举一动都要合戒律。“不越显密戒”,显教的戒不能超越,就是不能犯,密乘的三昧耶戒更不能犯。

  丙二 具三慧

  颂 二教闻思修 三慧具不缺

  第二种,“具三慧”,就是闻思修。“二教闻思修,三慧具不缺。”对显密两教的闻思修都是具足,没有缺陷。那么,就是要通显密二教。不但是通,还要修,还要行得起来。

  丙三 有忍力

  颂 于功德及证(显密) 修行诸方便 神通等甚深 秘藏不显现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只要显神通一来,马上就去归依、灌顶。这个我们看看,该具足的条件是不显神通。于功德也好,显密教的功德也好,不管你是戒定慧的功德,或者是学法的功德等等,或者是修证,修行的方便,修行里边有很多的一些善巧方便,不要到处说。神通等甚深的境界,也不能到处说,要秘藏不显现。那么,当然,对师承,自己的师承,或者是最要好的同参,大家在这个交换、交流的时候,偶尔说一下是可以的,不能对外宣布。这些,如果是有这个——这叫忍,就是前面的得法忍。

  如果这个忍力没有的话,以神通,自己功德到处宣传,来招揽那些信徒的,这些人,不敢亲近。所以说,上当的不少。青海无上师,还是什么卢胜彦,都是有神通的,还是什么这个什么*轮功,什么功,各种名堂多得很。他们都会有点小神通,鬼通,我们说个老实话,鬼通。鬼神通都有一点点,那么他的号召力极大。我听说有一位,他说,对一个居士说,“你前辈子我的母亲,现在碰到了,你好好给我护法”,显神通,到底真的假的那还不知道。反正那个人就迷掉了,“我是你的母亲,我就该护你的法了”。

  丙四 性沉毅

  颂 作业性坚忍 重诺事不掉

  这个性要沉着,要有坚定,要有毅力,坚定不移的,不动摇的。就是不要去朝三暮四的,一会儿这么,一会儿那么的。“作业性坚忍”,作事情心要坚定,要有坚忍的心。“重诺事不掉”,“重诺”,就是说答应了人家之后就是要办到,不要空口乱答应人,结果,都是说一些假话。“事不掉”,做这个事情不要掉,“掉”就是说一下子掉举了,一下子想这个想那个。这个事情要么不做,做,就做到底,把它做成。不能说这个这个,事情么做了很多,没有一个做成的,虎头蛇尾,或者是有始无终,等等。这样的人不行。你要度众生住持正法,不能这一个去搞一下,有困难,就退了,不干了,那个搞一下,一下子又退了。这样子你搞来搞的话,你是百事无成的话,你搞什么呢?没有名堂的。所以说,要有坚忍沉毅的,要有坚定的力,在困难之中,也不退的。这样子的人才可以做师。

  丙五 善传授

  颂 于观机施教 具方便善巧 次第若登高 初中后不谬

  “善传授”。自己有本事,教不来人,那也不行,要观机施教。“于观机施教,具方便善巧。”就像这个佛在世的时候,舍利弗他教两个弟子,修了很久没有成就。就问佛,佛一问,他们原来做什么?他说,他原来是洗衣服的,舍利弗教他修数息观他修来修去修不成。后来佛说,你修不净观。一修就成。他洗衣服都是脏东西,不净观一观就观起来了。还有一个打铁匠的,舍利弗教他修不净观,修来修去修不成。佛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打铁的。”“你修数息观。”一修就成,铁匠“啪啪啪”,一二三四打锤子,他这个心里边早有这个基础了,你再数息观一数,他清清楚楚数下来了。那么,就成就了。所以,要观机施教。这个很难,你搞错了一个,对方一个好的材料会给你浪费掉。所以,要观机施教,要方便善巧。

  “次第若登高,初中后不谬。”那么,这个重要的善巧,当然是按了次第教。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再再地强调要按了次第修。而我们汉地的人,就欢喜好高骛远,圆顿,一下子跳龙门,跳上去最好。眼睛不要看,鼻子竖起来,腿子盘起来,什么都不要学,“开悟了,我什么都有了。”这样子的赚便宜的方法,就是没有善巧,你永远得不到。你要登高,你要从下边来了。一层一层,从下士道,中士道,那么上士道的高度才来,才是密宗道。你如果下士道不要,中士道就没有;中士道没有,上士道也没有;上士道没有,密宗道也根本就没有。所以,次第,跟登高一样,必定按了次第上去,你要跳跃的话,就不行。

  “初中后不谬”,初中后不要搞错。初该什么做,中间怎么做,后面又怎么做,不要搞错。这是善于教授。

  丙六 具悲心

  颂 为报酬佛恩 令正法不沦 不忍心摄受 非利养恭敬

  要有悲心,“具悲心”。“为报酬佛恩,令正法不沦。”前面说没有悲心,什么悲心?就是这个。他要摄受弟子,弘扬正法,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礼拜、磕头、红包,不是为这个。“为报酬佛恩”,我们在三界里边流浪,所以能够住人天,不沾恶道,所以能够出三界,所以能够成佛度众生,都是靠佛的恩。那么,我们现在沾到一点光了,就赶快要报恩,为做报恩的关系。

  还有一个,“令正法不沦”。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既然是佛弟子,佛的事业就是住持正法,我们总要担点肩。不要看了正法沉沦,“不关我的事,我只要清修,一个人住个茅棚,一个人单修好了。我修了,我就对了,这个世间上的正法有没有不关我的事。”这样的心呢,没有责任心的。我们比丘是佛的长子,就是要负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要住持正法的。这个心没有,没有悲心——就是说一个话。所以,我们在常住里一样的,看了正法的事情不干,自己拿本书。没有悲心就是说,你将来不能作师父。

  “不忍心摄受”,我们摄受弟子,是为了正法不断,以不忍的心来摄受的。不是弟子多,“我的力量就大,以后我有什么事情呢,一大批弟子来拥护我,我可以势力就大起来了。”这个心,就是世间的心了。不是为这个,是为了正法不断,为了他不受苦,能够救度他,以这个不忍的心来摄受弟子的。那么,这样子的人才可以算。

  “非利养恭敬”,并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了。一般人摄受弟子么,名闻利养了。尤其是归依弟子,在家的居士有钱,归依的时候要找大老板。找大老板用不着介绍,叫他介绍个大老板,我以后办事情的钱都有,造庙的话,不要说一个殿,十个殿都造得起。这样子你搞什么呢?

  丙七 善论议

  颂 依显密法相 能遮表抉择 开合不违量 旁通复中理

  “善论议”。那么,还要善于说法。“依显密法相,能遮表抉择。”“遮”就是遮诠,表是表诠,这是因明里边用的。那就是肯定、否定。有些事情要否定的,要遮掉的;某些事情要把它表现出来,要肯定的。这些抉择的法都要懂。

  “开合不违量”,开也好,合也好,要合因明的比量,不能乱开乱合。

  “旁通复中理”,这个旁在《讲记》里边有加个人旁,要去掉,你们去查一查。“旁通”,触类旁通。我们在讲经或者是看书的时候,经常会引伸到其他地方去,触类旁通,这个是有。但是,不能乱通,要中理,要合乎逻辑的,就是说以因明的方式去通。如果违背因明方式的,凭自己想象的,主观的想象去通的话,有的会搞错。搞错了,你得了结论就错了,错了之后就害人,也害自己。所以,善论议,虽然你旁通是可以了,但是要中理。

  丙八 精曼荼

  颂 于密教事相 善精密了办

  “精曼荼”,这是密法里边的。密教的事相,曼荼是修坛城,做一个坛城是很难的。我们说他们藏地尤其是时轮金刚的坛城,极难做。以前我们在甘肃时轮金刚灌顶,这个坛城大家可以看的,就是灌顶的人可以看的。精致得不得了,做了很大一个,外边那个围起来的,只能看看,在蓬帐里边,不能去碰的。那么各式各样的曼荼都会做,那就是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的学习。“于密教事相 ,善精密了办”,能够办。最近他们南无寺花了好多天画毗卢佛的坛场,要进行毗卢灌顶。那么,他也是花了很多时间在画坛城。这些也都会。

  丙九 解加行

  颂 种种陀罗尼 修行助道等 一一皆具足 实习之修智

  种种的陀罗尼,总持法门,修行的助道法门。假使你主修是这个法,还有助修了。假使我们主修是文殊法,文殊法修了之后,我们必定要修习观音法,朵马,放水陆,还有烧烟烟……为什么?文殊法是智慧。太智慧了,太理智了,有的时候悲心就欠缺一点,缘也不好。那么,你要修习观音的慈悲法,要修一点。这是配合的,助行,助道,这些都要具足,要完整的一套。“实习之修智”,这个实际修行的智慧要有。这些不是说空谈。怎么怎么地空谈一套,真正的自己根本没修过,那也不行。这就要实际的智慧,修的智慧都要有。

  丙十 根调寂

  颂 虽不具相好 内德实充盈 外仪亦可表 慈威而调纯

  言少言必当 见者生钦敬

  “根调寂”。“虽不具相好,内德实充盈。”根门调寂了,就是有定的相了。假使根掉举的——手舞足蹈,坐立不定,一个人坐了两分钟就摇来摇去,站起来了。你坐都坐不住的人,你这个与定就毫不相应了。根要调寂,跟戒定相合的就是说。虽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内德,内边的功德是戒定慧等等,闻思修功德是有的,充盈的。“外仪亦可表”,外表,就是诸相调寂,诸根不掉。“持重不掉默密智念存”,《上师供》就讲这些。诸根的调寂,这个,外相。“诚于中,形于外”,里边有什么功德,外边就可以表现出来。这个不是装模装样,“诚于中,形于外”,这是儒家有这个。你里边有什么德,外相就会表现出来。那么,不是作戏。作戏他是作的装模作样,他下了那个面具,丢了之后,他就掉动的举止又来,这是装一个时间。一辈子不掉动的,那不是装出来的。“慈威而调纯”,他有慈悲心,但是还有威仪,威勇心。我们太慈悲了,你教化一个小孩子,他肯定不怕你。你跟他说,他还跟你调皮。要威,还得要威一下,“啪”打一下,给他鞭子抽一下子,看你怎么办。“调纯”,调纯就是指持戒的纯粹的,没有夹杂烦恼的。“言少言必当”,说话不多,但是说出来必定是中肯的,不是乱说的。“见者生钦敬”,他这样子的人,人家看到的人对他生起恭敬心。这是说外相。

  乙三 总法则

  颂 得师先共住 亲近经多旬 若不互观察 皆得越法罪

  功德要求全 密乘无开许 师德若不全 悉地无堪能

  若得真依怙 终身应依止 依止勿乖法 乖法地狱沦

  当视之如佛 悉地现身证

  “得师先共住”,得了师你要去考验是不是真的可以依止学法,至少要三十天,多则六年。(27A)“亲近经多旬”,几个月,最少三个月。“若不互观察”,(这个“苦”是错的,是“若”,就是假设的话,“若”,就是苦一个撇,撇出来的,《戒定慧三学》中是对的。)假使不互相观察的话,“皆得越法罪”,师弟都有违犯,犯了这个规,犯了法,违背密法的罪。“功德要求全”,密法的师,要全——功德要全,不能说显教一样,只有两个就够了,他是十个都要够。“密乘无开许”,在密教里边不能开许。“师德若不全,悉地无堪能”,师的功德不全的话,自己成就就没有堪能。

  我们这里是六年学法,六年修法之后,是两条道路:一个是你们学显教的,依你们的原来宗派去弘扬正法,或者是翻译等等。一个是你要精求密法,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会给你们送进去的,你们不要担心,会找最好的师承。假使师德不全,“悉地无堪能”。“若得真依怙”,假使真正得到好的师承,“终身应依止”。“依止勿乖法”,依止的时候,不要违背依止法。“乖法地狱沦”,那就是——这个是很厉害的,如果你不依止那个法去做,那就是下金刚地狱,很可怕。“当视之如佛,悉地现身证”,这个不但是密教,显教里边,哪怕是沙弥戒里边,这个剃度师,也得要对——他(指沙弥——整理者注)的得戒师,沙弥戒的得戒师——都要对佛一样地看待。这个就是说,我们真正要得功德的话,你不这样子建立关系的话,功德得不到;反之,还是会造很多的罪。那视师如佛的话,现身就可以成就;否则的话,还得造罪,金刚地狱。

  甲四 受学密乘戒

  那么,这样子,师承找到之后,自己还要受密乘戒,灌顶就是密乘戒了。我们灌顶,有两种:一种是正修的灌顶,就是学法灌顶,那是要受密乘戒,灌过顶,密乘戒就受了;还有一种,结缘灌顶,就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参加。正修灌顶你资格不够,不能灌,那么结缘灌顶是可以了。结缘灌顶里边,一般说,你灌顶都有受三昧耶戒,但是现在的人,什么叫三昧耶戒都不懂,灌的人却是无数,这是一个问题。前面的密器有了,成就了,师也找好了,那么就要受密乘戒,受灌顶了。

  颂 求得如量师 进应受密戒 自他力皆强 悉地现生获

  越誓险中险 现前生苦受 乃至杀自他 死复堕烧煮

  “求得如量师”之后,“进应受密戒”,就是受三昧耶戒。“自他力皆强”,这个,自己的力量有戒,他的力量就是师的加持。这个,“悉地现生获”,这个力量都强的话,现身可以成就。那么,“越誓险中险”,假使受了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就是誓戒,自己发的这个誓愿——要遵守那些戒了;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誓言的话,就是违背三昧耶戒的话,那是险中的险——最危险的事情。“现前生苦受,乃至杀自他,死复堕烧煮”,现生,这个报——现报,当下就会受苦;“乃至杀自他”,不但害自己,还要害人家;那么,最后,下一辈子的异熟报,决定下地狱去——三昧耶戒是不能犯的,所以说,灌顶,你去灌了之后,要考虑考虑,三昧耶戒不要犯了。

  甲五 修行要道

  那么下边,“修行要道”,这该怎么修,总的。

  乙一 依止

  颂 成悉地由师 是执金刚说 一切实了知 全赖师悦乐

  戒初事师颂 应学应当作 总意乐加行 智者慎勿忽

  “成悉地由师”,我们要成就,全靠上师的加持。“是执金刚说”,这是大日如来(法身佛),他说的:要成就悉地,一定要靠师。“一切实了知,全赖师悦乐”,一切你能够了知的话,就是能够开智慧的话,全靠你要使师的心悦乐,不要扰乱师心。“戒初事师颂”,受戒之前先要把《事师五十颂》好好看。“应学应当作”,行持——应当学,而且还要做,不但要学,还要照他做。“总意乐加行,智者慎勿忽”,总的来说,一种是“意乐”,对师起一个极好的意乐,恭敬他,当佛一样看;“加行”就是给他做事情。这个《事师五十颂》里边广讲,我们就不要仔细说了。

  乙二 修行

  颂 由密器铸成 复得无上师 戒体善取持 依止并如法

  达解二藏理 三密事精能 附修诸要则 一一咸若命

  次第复完全 稳速得现证 此身定成佛 经言非空论

  那么,依止之后,要修行。“由密器铸成,复得无上师”,密器已经成就了,又得到无上的大宝师。“戒体善取持”,这个戒体--自己的三昧耶戒要好好地护持,这样子“善取持”,善的去取——就是受,持就是受了要持,不要犯。“依止并如法”,一切的依止法都要如法地做。“达解二藏理”,在这个中间,要能够了达生圆次第的道理。“三密事精能”,“三密”——身、口、意三密的事情精通,就是精通生圆次第里边的那些道理。“附修诸要则”,还有一些助道法,就是四摄、十二因缘了,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的主修的,我们说主修必定有附修的。“一一咸若命”,一个一个都把它看得、珍重得跟自己性命一样的珍重,不要随随便便。我们定公上师,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四次大威德仪轨不断的。甚至于他在里边,有一次犯急性盲肠炎,已经穿了,成了腹膜炎,开刀。就在开刀那一天,他说的,四座仪轨没有少——这样子的“一一咸若命”,命可以死掉,但是仪轨不能少。这个样子修行才有成就,如果你“今天又头痛了,我不上殿了”,明天“牙齿痛了,我不念经了”,你成啥个就呢?你自己想想看。“次第复完全”,“次第”,按了次第做,又是完全的,不是缺一个支分的。

  那么,你“稳速得现证”,那决定会现证。“此身定成佛”,如果照一切条件如法地做的话,自己有那个善根的话,即身成佛是可能的。“经言非空论”,经里的话不是白说的。那么当然,我们要看自己的条件,你是一个初学的,什么善根都没有的,你说:“我即身成佛!”,三个半月你给我成佛,找一个无上师——这个恐怕也难做了。你自己要有条件,那个经书上也说的,自己要止观双运得到了,菩提心真正生起了,菩提愿生起了,深广般若完全精通了,证到了,那你是三个半月能成就。

  结愿

  颂 稽首礼三身 圣言并现证 具戒勤修者 诸乘得果圣

  愿大慈加护 我及父母身 悉发金刚愿 入广大教乘

  能次第进修 能稳速登圣 自他魔阵中 凡入皆必胜

  速殄灭魔军 娑婆土成净 复相续无间 如来三身证

  “稽首礼三身,圣言并现证,具戒勤修者,诸乘得果圣。”这是归依佛法僧了。“稽首”——归依了,“礼三身”,顶礼佛的法报化三身,这是佛宝。“圣言并现证”,教证二法。圣言就是教法,现证是证法,这是法宝。“具戒勤修者”,具足戒,就是僧宝。最开始的是具足戒,比丘戒就近了圣人了,然后,勤修。“诸乘得果圣”,不管你哪一个乘,能够得到四果、四向的,或者证了登地的,这就是贤圣僧了,从凡夫僧到贤圣僧,总的归纳是僧宝。这就是稽首佛、法、僧,顶礼佛、法、僧三个宝,在三宝面前发大愿。“愿大慈加护”,希望三宝大慈大悲,加持我,加持哪个?加持我及父母有情,法界的有情,不是为自己,自己——要加持我,也是为了度众生,那么也希望直接加持那些众生。“悉发金刚愿”,那就是发起这个金刚乘的大愿。“入广大教乘”,进入金刚乘。因为海公上师是修密法成就的,他希望大家都能够得到这个利益,所以发愿,发金刚的愿,进入广大的金刚乘。“能次第进修”,按了这个次第进修。“能稳速登圣”,即身成就。“自他魔阵中,凡入皆必胜”,在修行之中必定有魔,不管是自魔——自魔是烦恼魔、五蕴魔,自己身上的五蕴跟烦恼。那么,他魔呢?天魔、死魔等等,病、死那些,那么,自他的魔里边,在斗争的时候,只要有这个加持力,决定能够胜过,能够打胜。不要他胜,他胜就是魔把你打胜了,那就糟糕了,犯根本了。你自己要胜魔军,魔军再厉害,不要胆怯,只要三宝的加持力、上师加持力、本尊加持力有了,决定进去会胜。“速殄灭魔军”,就很快地把魔的军队全部摧灭。“娑婆土成净”,当下娑婆土就成净土。为什么藏地很多的佛爷转世呢?他们就是已经证到这个境界了,无所谓——净土,当下就是净土。“复相续无间,如来三身证”,这样子努力下去,相续无间,不要是间断,那么,将来佛的法报化三身决定能够证到。

  好,这是总的结愿,海公上师给我们发愿,他也给我们学的人都发这个愿。那么,我们到此为止,《菩提道次第科颂》讲了两年,第一年讲了几天。那么,这一次,将就这个机会。因为有的人对法相,是没有学过,感到困难,那么我们把《菩提道次第科颂》整个的修行的道路给大家讲一下。你说容易,我看看也不见得容易,里边讲的深的地方比法相还深得多,但是,这是总的指示一条我们修行的道路,那么,这个给大家了解一下,这是对学那个法有个趋向——就是我们学法将来的路向哪里走,到什么目的,都有个趋向了,应该知道一些了,那也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思考题

  (一)道前基础

  (第1讲)

  1.什么是西藏佛教的前弘期?

  2.什么是西藏佛教的后弘期?

  3.略述宗大师简历。

  4.宗大师何时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书总源何经何论?别依何经何论?有什么 特殊价值?

  5.海公上师集《科颂》为什么?

  6.详释“加持”的涵义。

  7.为什么称宗大师为第二法王?

  8.什么是所求的身、口、意三悉地?

  9.印藏修行主要分几派?

  10.何谓广般若、深般若?

  11.释《菩提道次第论》名。

  12.何谓“薄伽梵”?

  13.何谓“灭戏论”?

  14.何谓“庄严”、“顶严”?

  (第2讲)

  15.何谓“中道”?

  16.广行派与深观派的中道观是否同一?

  17.为什么说“能成众德之体”是师?

  18.众德是哪些德?

  19.为什么说“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20.圆满有暇身之难得大事,自己真实了知没有?

  21.什么叫“抉择”?

  22.无常之念,反省自己生起没有?如何令生起?

  23.什么叫“下士道”?试引论说明之。

  24.什么叫“中士道”?试引论说明之。

  25.什么叫“上士道”?试引论说明之。

  26.试明业果之重要性。

  27.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要点在哪些?

  28.何谓“解脱”?

  29.何谓“出离心”?

  (第3讲)

  30.何谓“菩提心”?

  31.何谓“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32.何谓“止”、“观”?

  33.何谓“止观双运”?

  34.密器如何成就?

  35.密器成就具体需要哪些条件?

  36.为什么说金刚乘是一切乘中最胜?

  37.何谓堪能士夫?如何契入?如何称正习修?

  38.何谓悉地?二种悉地指何?

  39.二种成就之体是何?

  40.何谓三昧耶?密宗三昧耶与显宗别解脱、菩萨戒有何联系?

  41.何谓“无谄诳心”?

  42.云何“准如师教”?

  43.内外魔障指何?二者有何关系?

  44.修行二要件是何?

  (第4讲)

  45.什么叫皈敬颂?这四句含几层意义?

  46.修行次第大科有几?具体是什么?

  47.何谓八有暇?具体是什么?

  48.何谓八难?具体是什么?

  49.何谓世智邪辩?

  50.何谓无想天等,“等”什么?为什么说此是无暇?

  51.何谓十圆满?

  52.什么叫“众同分” ?

  53.什么叫“依正”?

  54.什么叫“无业障”、“无信解障” ?

  55.何谓“世俗正法、胜义正法” ?未灭、未隐、未断指何?

  56.因何要亲近善士?

  57.何谓“二摄护” ?“不堕邪险” ?

  58.善士需具备什么条件?

  59.十德中何者是主?(依博朵瓦尊者)

  60.十德难觅、五德不易,至少需具何德方能亲近依止?

  61.善知识十德中何者自利?何者属利他?

  62.所谓“摄他”,究竟以何方式摄受?

  (第5讲)

  63.能亲近者,应如何依止?

  64.信、敬二心如何生起?

  65.起觅过心时,应如何对治?

  (第6讲)

  66.听闻正法,应具何等要求?

  67.怎样思惟方称如理?

  68.法随法行重要有哪几项?

  (二)共下士道

  (第7讲)

  69.既中、下士诸法皆上士道之前加行,何不单立一上士道,而别立中、下士道?

  70.下士道主要修法有几?

  71.检查自心对无常的观念是如何?

  72.检查自心对恶趣怖畏心生起没有?

  73.皈依三宝有几要点?

  74.皈依三宝别学中应止应持有哪些?

  (第8讲)

  75.依宗大师规,失皈依有几缘?

  76.皈依三宝后,应共学的有哪些?

  77.皈依三宝能解脱自他苦难,为什么要明业果?

  78.果有几种?

  79.何谓异熟果?

  80.何谓等流果?

  81.何谓增上果?

  82.何谓士用果?

  83.何谓离系果?

  84.何以要说五果?

  85.试述五果中差别?

  (第9讲)

  86.述六因与五果之关系?

  87.报有几种?各分述之。

  88.果与报的差别如何?

  89.述业果之关系及如何善巧取舍之理。

  (第10讲)

  90.忏除黑业有几种力?一一述之。

  91.破邪见指哪些邪见?

  92.何谓恶取空?

  (三)共中士道

  93.中士修法主要有几?

  94.佛说四谛次第有何密意?

  95.菩提道次第中为什么广说苦谛?

  96.何谓行苦?

  (第11讲)

  97.真实求解脱心应怎样令其生起?

  (第12讲)

  98.述六道苦。

  99.观苦之目的何在?

  100.试述苦谛四相。

  101.空与无我有差别否?

  102.试述集谛四相。

  103.集谛具体是指什么法?

  104.流转之因是什么?何者是主要?试以喻说明之。

  105.述烦恼过患。

  (第13讲)

  106.试述灭谛四相。

  107.试述道谛四相。

  108.何谓道品?道品有几?

  109.三十七道品实体有几?如何相摄?

  (第14讲)

  110.何谓七贤,云何称圣?

  111.在修行阶位中,于三十七道品,何位修何道品增胜?

  112.云何五邪命?

  113.十二缘起是破外道何种见?

  114.十二缘起在佛教内部,说明了什么问题?

  115.何谓四有轮转?

  116.生死有无始终?为什么?

  (第15讲)

  117.十二缘起依三际分十二支,是怎样分的?

  118.试述十二支要义。

  119.缘起有几种?(约根本乘说)

  120.十二支以何立无明等?其体是何?

  121.试分析十二支可纳入几类?

  122.云何略果、略因?云何由中可比二?

  123.惑业果三者各各关系如何?

  124.十二支三际,前际之前尚有前际, 后际之后尚有后际,十二支应不断增加,是则有无穷过,为什么说“有支理唯此”?

  (四)上士道

  125.上士道与下中士道有何关联?

  126.舍有几种?平等舍心属哪一种?

  127.平等舍心如何修?

  128.何谓菩提心?修法有几?

  129.述般若与三乘之关系。

  130.判断大小乘以何为标准?

  131.圆顿法门是否可以不历次第,一举成佛?

  132.述圆顿与次第之关系。

  133.怎么发心称圆满的发心?

  (第16讲)

  134.菩提心二十二喻,试按十地分配而解释之。

  135.何谓“行假无三世,一多大小平”?为什么?

  136.成佛到底要修多少时间?

  137.发菩提心修法有几?各分述而比较之。

  138.何谓七因果、八因果?

  139.何谓九有?有是何义?

  140.何以说“尽法界有情,皆过现父母”?

  141.父母对己有什么恩?

  142.思惟自己对现生父母之恩观起否?

  143.思惟自己报恩之心生起没有?生起后该怎么做?

  (第17讲)

  144.分析七重因果内不同层次,慈心悲心在中属什么地位?此二者为什么次第不定?(参考《广论》、《略论释》)

  145.什么叫所缘、行相?

  146.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147.施有几种?一一举例释之。

  148.布施有何功德?

  149.布施有何等障?如何对治?

  (第18讲)

  150.布施之自性是什么?怎样算圆满布施波罗密?

  151.持戒之自性是何?如何称圆满尸罗波罗密?

  152.何谓戒体?戒体有几?一一述之。

  153.戒相有几?各别释之。

  154.菩萨戒分几?一一释之。

  155.菩萨戒中,律仪戒指什么?与别解脱戒是否同一?

  156.何谓定共戒,道共戒?

  157.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如何得?

  158.云何见圣谛已,异见深重?

  159.菩萨戒若不具律仪戒,有何缺陷?

  160.菩萨戒对他人犯戒,应如何对待?

  (第19讲)

  161.忍之自性是何?怎样称圆满忍波罗密多?

  162.忍之差别有几?

  163.耐他怨害忍,以何方便修?

  164.安受众苦忍,以何方便修?

  165.如何修得法忍?

  (第20讲)

  166.精进自性是何?云何称圆满精进波罗密多?

  167.精进有几种?

  168.如何精进?

  169.静虑自性是何?(参《广论》)

  170.静虑波罗密多如何圆满?

  171.静虑有几种?一一说明之。

  172.般若自性是何?(参《广论》)

  173.云何称圆满般若波罗密多?

  174.般若有几种?

  175.何谓二智?各说明之。

  176.云何三慧?

  177.何谓正真净?为什么说般若是正真净?

  178.般若体有几?

  179.般若义相,深广二般若云何?

  180.为什么要学般若?

  181.何等人应学般若?

  182.堪学般若者有何征相?

  183.无三征相人是否般若无缘,不能修学?

  (第21讲)

  184.于般若深义错倒会产生哪些过失?其后果如何?

  185.应如何学般若?

  186.依止何人学般若?

  187.如法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188.四摄是哪四种?

  189.云何布施?与六度中布施有何同异?

  190.云何爱语、利行、同事?

  (五)密乘道

  (第22讲)

  191.密义略释有几种?各约略说之。

  192.显密二者应如何正确看待?得何善巧故,能二智速圆乃至魔不能扰?

  193.密器之铸成须具何种条件?

  194.择师中应拣除者何等?

  195.应具者何德?

  196.得如量师后,应如何作?

  197.如何受密戒?受密戒有何利益?

  198.犯密戒有何果报?

  199.修行中应如何依止?

  200.前项各条件具备后,应如何修行?

  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二九七页)云:“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曰:第一四六导,教诫导为尊。定由通所成,引利乐果故。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

  于二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

  2《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第八七页。

  3《俱舍论颂疏》卷第十:“末摩此云支节。然于身中有百处异支节,其量甚小,触便致死,是谓末摩。”

  4《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三:“《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5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6《增一阿含经》三十三曰:“劫初光音天,相谓我等欲至阎浮提地,即来下地食地肥故。失神足,皆共号咒。自相谓言:我等穷厄,不能复还天上。”

  《经律异相》一曰:“天地更始,荡荡空虚,了无所有,亦无日月。地涌甘泉,味如苏蜜。时光音诸天,或有福尽来生,或乐观新地,性多轻躁,以指尝之。如是再三,转得其味,食之不已,渐生粗肌,失天妙色神足光明。”

  7《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8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理实一切行苦故苦,此唯圣者所能观见。故有颂言:‘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以诸愚夫于无间狱受剧苦蕴生苦怖心,不如众圣于有顶蕴。”(二三七页)

  9《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九 :“谓母胎中分位有五:一羯逻蓝位,二頞部昙位,三闭尸位,四键南位,五钵罗奢佉位。此胎中箭渐次转增,乃至色根形相满位。”(九五页)

  10《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六:“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  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11《大智度论》:“【经】已舍利养名闻 。【论】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

  12《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三百七十七页):“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13《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三百七十七页):“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全无清凈依据,唯增益执,《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14《集论》中说容有转改,圣者超度,胜其业力故。

  15《大毗婆沙论》:“劫有三种,一中间劫,二成坏劫,三大劫。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增劫,三增减劫。减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增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增减者,从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复从八万岁减至十岁。此中一减一增,十八增减,有二十中间劫。经二十中劫世间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经二十中劫世间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此合名坏劫。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

  16《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六:“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二八三页)

  17《佛说阿弥陀经》:“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18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圆瑛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上明鸟音,此明说法。谓以上众鸟,非但音声和雅可爱,且能演扬宣畅,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经七科三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经惟列二十五品。或谓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极乐为大乘机,如何演畅不对机之法。当知三十七品,实通大乘。《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证也。”

  19《三学讲录》上海佛学书局版为:而究竟之义不达。

  20《俱舍论颂疏注释》:“毗婆娑师说有十一,谓戒分二,以身语业,不相杂故。”(第150页)

  21上海佛学书局《三学讲录》一百〇三页。

  22法尊法师译文:“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海公上师译文:“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

  23五句赞:即密遮玛。

  24三轮体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

  25《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第五四六页。

  26《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第五四七页。

  27《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三页。

  28《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五页。

  29《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八页。

  30《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第五六九页。

  31上海佛学书局海公上师《三学讲录》内《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百二十三页。

  32满慈子:又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译名。

  33上海佛学书局《三学讲录》内海公上师《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百二十七页。

  34《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第六二三页。

  35《菩提道次第广论》广化寺版。

  36金刚喻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之禅定谓之金刚喻定。与金刚定,金刚三昧,金刚心等同。此为三乘行心最后心之禅定,由此禅定而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乘谓之阿罗汉向之最终,在菩萨乘谓之等觉位。《俱舍论》卷二十四曰:“金刚喻定者,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

  37《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三第六六一页。

  38注:海公上师译本原文:“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不共对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许即遍知性。”法尊法师译本原文:“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

更多智敏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四)(中士道)

智敏法师:广论讲记(五)(上士道一)

 

后五篇文章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科颂 思考题解答

智敏法师:科颂思考题

智敏法师:《掌中解脱》思考题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定品

智敏法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