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择师知见: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择师(兰仁巴著 多识仁波且译) |
 
择师知见: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择师(兰仁巴著 多识仁波且译) 从一个学法弟子的角度讲,拜师是万世大计,选好上师可以万世受利,选不好就会堕入罪恶的深渊。拜师如就医,若逢到良医,可以治好病,逢到庸医不但治不好病,还会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响肉体的疾病,而是影响精神健康的疾病,因为前者只影响今生一世,而后者却能影响万世的苦乐。我们这些人所害的是无明烦恼病,是深入到心性深处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疗一个肉体上的小病,尚且选择良医,何况我们害的是最难治的大病,岂能随便请人治疗?因此,选师必须十分慎重。 选师不能看名气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没有装神弄鬼的神通之类,而要看具备不具备经续中明确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师的德性。想做上师的人要以经续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师就学的人,也要以这些德相条件衡量投靠的物件。 下面分别介绍授戒,传法,灌顶上师的必备德相——即必备条件: 一、传戒上师的五条德相 《戒律三面颂》中规定: “戒行清净知律仪,爱护病弱居处净,财法二施饶益众,及时传教好上师。”其含义归纳为如下五条; l、戒行清净——是指能严守所受戒律、无戒行破损暇疵者,向人授近圆戒的戒师除戒行清净无暇之外,还需要具备受过近圆戒,已过十年的戒龄。 2、通晓律仪——即传戒的戒师必须要懂戒法法规,禁戒、犯禁忏悔仪规等。 3、有慈悲心——戒师要以财施法施护养四众弟子,要特别照顾年老体弱、病残的弟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处清净—一居处指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际交往。居处清净,就是居住环境、做事、人际交往都不能有损于戒行清净德相。 5.知时机—一传戒传法都讲时机,还有节令性律仪,授戒适当年龄,犯禁时间长短等律中规定的有关时间性知识都必须掌握。 以上五条在《上师供养仪规》中归纳为“德性”和“学问”两条。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学问—一学问有多种,但传戒传法上师必备的学问是戒、定、慧三学。 二、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 弥勒在《经庄严论》中对大乘师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师须具戒定慧,德胜勤奋学问广,具有正见善解说,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讲的《经庄严论》中的这十条。现简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调伏”,即调优粗野的身心,使之变得和顺、使一切行为符合弃恶扬善,自利利众的三乘道德标准; 2、具足定性——定是心离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净,是消除散乱混浊,心神凝聚沉静,显现正见的内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慧,有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智,无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意,后者是定中智慧,是见道以上的智慧,常人无法得对。所以,这里提出的作为上师条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慧、知识、理论素质等等; 4、具有广深的学问—一做为一个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师,“五明”、“十学”都应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义。如讲菩提道次的上师而论,《菩提道次》是三藏教义的总纲。如果在整体上不掌握三藏教义,很难讲深讲透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教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总体精神和教理大原则,就经说经,从文字表面上理解就会犯误解曲解的错误,从此可知讲经上师具备广深学问的重要性; 5、具有正见——正见就指缘起性空正见,二无我正见。正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中说:“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见比戒行更重要。”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维、正修持。一个没有正见,甚至充满邪见的人怎能做上师?怎么会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为人师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见。正见分概念性和直觉性两种。后一种是见性真智的观察境界,见道位以下无此种正见。上师条件中的正见是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正见,无此正见不但讲不好“止观”一类的高深佛法,就连轮回报应之类的基础法也无法讲深讲透。 6、德才优胜—一上师的德性、学问、才能一定要高于所教弟子。《亲友集经》中说:“拜低劣者自堕落,拜相同者无进步,拜胜己者有长进,应拜优胜者为师。”元朝皇帝曾问八思巴;“你与你的叔叔班智达相比,谁的学问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学如大海,我从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样学问不是人人可以学到的,但学问见识必须高于所教物件是做上师的起码条件。 7、勤奋—一上师德相勤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做上师的人必须首先自己要戒骄戒燥,谦虚对待学问,经常努力学习,勤奋修练,不断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师要勤于教导,勤于事业,以勤奋精进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于解说—一即是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规则,能够把所讲的理论知识,全面、准确、有条不紊地解说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学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传法的上师若无慈悲心,就会贪心滋长,做出贪财卖法,败坏佛门清名的种种丑事。若无慈悲心,那些社会上的穷苦信众就没有学法的机会。佛门讲“法施”,戒禁卖法,卖法的罪过比杀人抢劫还重,没有慈悲心,就会把“法施”变成“法市”。本来是抑制贪欲的佛法,就会被搞成助长贪欲的魔法。如此看来,为上师者清除贪心,发扬真正的慈悲心多么重要。 10、具有耐性—一众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质、爱好习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质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顶金刚师的德相 《上师法五十颂》中提出金刚乘上师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无欺诈,懂得药咒驱魔方,具慈悲心通经教,掌握内外双十法,懂得坛城制作法,精通密道修练法,信念坚定根处净。” I、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杀盗YIN;言正不说妄语、粗语、是非语,心正不生贪、嗔、邪见。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认识分辨能力,记忆力等正常以上智慧。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练道途中的种种魔难。 4、正直——公正坦率、作风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计等; 5、无欺诈—-“欺”是欺骗别人,“诈”是自我伪装,如不懂装懂,无神通伪装有神通,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等不诚实作风。 6、懂药咒法—一懂得用药物和密咒消病消灭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众行为的原动力。佛门事事时时不能离开慈悲心。即使诛杀恶魔,也不能离开慈悲心,否则就会犯戒。 8、通晓经教——即通晓显密教理。 9、掌握双十法——即内外双十知识,后面另做解释。 10、懂得坛城制作法——坛城是本尊的国士名称。灌何种顶,就用何种坛城,坛城分立体型、彩沙模型,彩绘图、意境坛城等。灌顶上师必须了解坛城的含义、构造、质地、色彩、比例和坛城图及模型的制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练法——密道修练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无相瑜伽,无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坚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须具备对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对密教上师的特殊信念,坚定不移的信念。 13、根处净—一根处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识等保持清净,不贪色香声味触等五欲,即不贪图享乐。 如果要灌顶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师所传纯真的法脉传统; 2、没有违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为; 3、如法闭关密修,获得规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语的规定数量和烧施供养; 4、精通灌项程式法规等。 前面介绍的金刚乘上师德相十三条中第十条“双十法知识’简介如下; 1、内十法: (1)护轮观法;(2)护身符制作法;(3)瓶灌顶和密灌顶法规;(4)慧灌顶和语灌项法规;(5)诛杀对象与其保护神隔离法;(6)施食仪规;(7)金刚咒、意念咒、转轮咒等咒语念诵观想法;(8)激发功能诀窍;(9)安神开光法;(10)坛城观修供养法。 2、外十法: (1)绘制观修坛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势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马步等腿部动作;(5)懂得金刚座、菩萨座等座式;(6)懂得诵咒法;(7)通晓烧供法;(8)通晓各种供养法; (9)懂得息灭、增长、勾摄、诛杀等法的使用法;(10)迎关收展等观诵法。 无上密上师要掌握“内十法”,下部密法师要掌握“外十法”,俗称金刚师的“双十条件”。 上面简要介绍了三乘上师应具德相,但学法修行,只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师不够,还必须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这种具德相的上师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学见成效。这种殊胜师徒因缘若不和合,虽良师也无法培养劣根成才,虽高才锐根弟子,也无法在庸师门下成大器。 那么求学的弟子应具备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观四百颂》中说:“心正聪慧求上进,此乃堪称闻法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聪慧、求上进三种德相者,可以称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宝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没有邪见、偏见、成见,心理正常、思想纯朴、行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识中沾有邪见、偏见、动机不纯等许多污染,称“不洁之器”,如脏盆。脏盆虽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变质成脏水,不能饮用; 2、聪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认识思维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聪慧的反面是愚钝,即智力低下,认识思维能力差,记忆力差等,称“不受之器”,如覆盆,虽天降甘露,覆盆无法得到点滴; 3、求上进—一是指对所学之法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换而不舍、精进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进,不认真学习,所学不消化,不巩固,听过当做耳边风,对这种情况称“漏器”,如给无底烂盆灌水,边灌边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无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种器病”、存“六种想”,三种器病就是上面说的“不洁器”、“覆器”、“漏器”三种;去三种器病,具备“心正”、“聪慧”、“求上进”三德,就是“正器”、“宝器”。 求学时的“存六种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当做就医的患者想; 2、把说法者当做医师想; 3、把所说法当做医药、处方想; 4、把学修法当做动手术、吃药治疗想; 5、把佛当做具最胜功德的大圣者想,生起无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胜的智慧宝藏,生起保护继承宏扬胜法,使之常驻人间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