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三、生活行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三、生活行持

  问:工作生活中,如何修三观?

  师:平日上座,虽只几小时,然下座后,随时随地须不忘持咒。无论洗脸穿衣,或坐公交车,持咒皆不可间断。倘能坚持七日,则可至不持而持的境地。

  工作中用脑不方便持咒时,可于周围诸端扰动事物中,唯观不动之本体,不为尘转,不为境迁,便是亦有亦空,于动中称性而修「中观」。倘观一切工作场所有如昨梦,自身心念悉皆如梦,而在梦中报父母师长养育之恩,一切如梦幻而不分别取舍,便是于工作中修习「假观」。回到家中,上座后安住自性本空本寂,便是「空观」。如此则可于日常生活中,齐修空假中三观。

  再者,能修之心本空为空观,所修之法历历为假观,空假不住为中观,是为一心三观。

  又初修者,在工作中,以修假观最为相契。因工作乃是对境,无论内境外境,无非是六尘,六尘都无自性,如梦如幻,应以梦幻观之。久之,自心即不随六尘而转,即是无相三昧。故我们于工作中,皆应修假观。若静处时,即修空观入中观。如此精进不懈,不久当可了达:三观亦唯一心而已。

  问:如何将上供下度、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成净土的观修,在日常生活中与返闻自性合修?

  师:如是观修即是返闻自性。因为无论在深定中或生活中所观修之圣众、净土,以及有情所成之本尊、秽土所成之净土,乃至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如幻而显,都是梦境。不幻的唯有那不能见闻、非心意识所能思量想象的觉智、觉体。

  问:生活上有很多小地方,例如考试,总是难免会有所求,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些事?

  师:如幻而求。先尽心尽力,然后就随其自然。若能出离专修,自然最好;但因你尚年轻,父母对你期望很高,现在要出离专修,实不可能,是以应求「心出家」,亦可对父母亲尽最大的孝道。所以一切如幻,如幻而求,能不能获得,皆不要执着。

  所谓如幻,就像在梦中一样。若睡梦已醒,或梦中而知自己在做梦,则不太会为梦境而分别取舍,计较人我得失。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一边修行,一边做一切事。即观想在自性本空之中,有此一幻化之人(自己),起此幻化之念,做一切幻化之事。时时不忘如幻而修,自然就不染六尘。特别当知:既一切皆幻,何者非幻?

  问: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境犹如看电影,不起粗的妄想,持咒归持咒,自己则安住在一个不受扰动的地方,这样是否接近所谓「不动心」?

  师:面对外境彷佛与自己无关,乃心不被外尘牵染,亦即晓得世事是幻。但通常修到此程度,若有较烦之事来时,仍会受打扰。因此,要进一步安住于体性的不动,而了见世间一切是幻,由不受尘境心念干扰,进达身、心、境一如。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此方为不动心。

  问:在座上修时,能观想放亮度许多众生,但于日常生活中,悲心却无法如此广大,仅能放亮度眼前众生,有时反而对周围的众生感到难以生起悲心。

  师:观想中无物质阻碍,无分别心,故易广度。而生活中种种分别爱恶取舍,已被尘牵,悲心自逊于定中。但若不能对目前众生慈悲,今后何能对一切众生慈悲?倘实知一切众生皆过去父母,皆有深恩于己者,悲心自易生起。

  问:修如幻假观,似乎常常仍无法完全如幻视之,而为尘境所牵,是为什么?

  师:因未破无明,习气深重,罪障丛集,故不能了知尘境是幻。故善驭心者,应对最爱、最憎之人和物,皆如幻视之,历境验心,如如不动,则对一般事,自能了了而如如,不被尘牵。

  问:虽修假观,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执着,应如何改善?

  答:初修假观,当然不能完全如幻,对境遇缘,仍有执着,应一直如幻观修,待内心真实生起世间如梦之觉受,则执着自然逐渐减轻而净除。

  问:定中了知众生如幻,出定后仍为六尘所转,该怎么办?

  师:仍须靠自己扭转来,安住本体,称性而修。动中修假观,再止观双运,止于本体,观一切法如空花水月。

  问:修时,好不容易有一点消息,却常被世俗因缘拉走,有时修得很灰心。

  师:再回来啊!在家行者,修行障碍比出家众要多,总有尘事缠身。故修行须有毅力,若为尘牵,须实时返照。若能通得过尘世的历练,修到不动心,其境界比在山中闭关之隐修者,要踏实得多。且入世度生时,也不易坠失或退转。这才是火中莲。

  问:有时虽然发心广积资粮,利益众生,但事情来时却会退缩,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这种心理?

  师:虽然发心,却不能履行,此为发心不恳切,如幻假观未修好,将世间一切都当成真实,所以事到

  临头,无法放下。

  修假观,应于每一念、每一境,切实体认是幻非真。处于生有,当外不住六尘、内不住心念,一切如幻平等而住。每晨醒来,观为另一新生之开始,乃至每一念之生灭,即如一次之生死。处于中阴,若知凡所显现皆为自心所显,如幻而现,则一切中阴之恐惧怖畏,剎那归空,当下回归体性。若投生于他道,无论是天道享乐、修罗斗争,或是地狱、饿鬼、畜生道众苦交逼、刀山油锅,只要身心如虚空,了诸法皆幻,安住如幻三摩地,种种善恶境界,皆剎那归空,身心即于空中回归体性。

  修习「如幻三摩地」,对末法众生十分相契。因处于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特别是居士身,必须养老抚幼,肩负种种职责,若要时时住于空性而修,实为不易。若依假观,修持如幻三摩地,即为修持甚深心法。

  (以下师父开示《金刚经讲义增注》中四句偈数则,以明「如幻三摩地」之义。)

  《金刚经》无相四句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修持如幻三摩地,即可达到离相成佛的境地。

  假观两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非相,即指一切相皆为假相。若能了达一切相皆幻,则可见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观法界一切形形色色,乃至我们的心念,无非如梦、幻、泡、影、露、电,虽现而不实在。如是而观,持之以恒,即能达诸相非相,立地成佛。

  生清净心四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说:外既不住六尘,内亦不住七情,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事物物。观六尘、七情,乃至过、现、未三心所显一切,皆因缘如幻而显。譬如日出为晨,日落为夜,倘若不住相,则无晨昏之别,乃至无过、现、未三心。故于一切时,皆「应无所住」,即都摄六根,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证本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为不住六尘、七情、三时,而又净念相继,念念相续,思维以种种方法广度众生。

  离识成佛八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如来」作「本性」解)。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倘若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能见如来本性。若修如幻三摩地,不再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即可见到与自性一体的法界性,即是诸佛如来的法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凡有相者,皆有来去,若不住相,则本无来去。

  「离一切和合相,即成正觉。」倘若眼不与色尘和合、耳不与声尘和合、鼻不与香尘和合、舌不与味尘和合、身不与触尘和合、意不与法尘和合,六根不与六尘和合,束六和合为一明点,汇归毗卢性海,即成正觉。

  「若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我亦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最初是泯色身之我,然后泯思想之我,进而泯虚空之我,最后泯法性光明之我。

  「心佛众生,似异实一,因缘万法,是幻非真。」佛与众生表相似异,体性实一,其体性犹如虚空与虚空相融,不可分、无有异。一切情器万法,皆由此心佛众生不二之体性如幻显现,虽显而如幻非真。

  《金刚经》中共有十八个四句偈,修成一偈即可成佛。这十八偈,每偈都不离「如幻」之义。实因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若能如幻,即可见到自己的佛性。

 
 
 
前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后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