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示修 二、上座观修

  〔一、观修知见〕

  问:观想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用你的脑子去想。

  问:如此与妄想有何差别?

  师:照法本及上师口诀来想,名为观想;反之即是妄想。因法本及口诀,皆是历代祖师修持成证之经验结晶,乃诸佛之境界,依之而观,可以成就。若不如法观修,仅依自己的妄识分别、习气好恶而观,再怎么观,还是众生境界,非但不能成佛,且转增缠缚。

  问:用脑子观想,不也是幻,为何要这么想?

  师:初修之方便,是由有相之观想起修,慢慢再进入无相之密法。彼时即不再观想境相,而时时返闻自性本体,返闻既久,自然成片,不须起念,自然念念住于本体,又何庸多一层观照功夫?此为彻证境界。初修者则要时时观想,念念返闻。经云:十地菩萨尚需咒力护持,因尚有微细妄念故。十地菩萨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问:是否应客观地观照自我?

  师:此为初步之修法。修到后来,主观、客观、能、所,都泯而为一,乃至一亦不可得。此并非一剎那之觉受,要保住持久才行。

  问:最后是否「虚空粉碎,大地沈平」?

  师:「虚空粉碎,大地沈平」,是证到本来,乃初证法性。严格来说,是只证到法性一点边。这是禅宗的名词。

  问:是否从此才是修道的起点?

  师:从此便可开始真正修心。以前所修,皆在门外。

  问:这是不是禅宗的初关?

  师:对,是初关。然而,禅宗并无直接了当之心法,供弟子修习。行者往往苦行或参访多年,遇不到大善知识。而密宗却把历代传承诸佛菩萨之累积经验,汇为法宝,照此而修,即可证到法报化三身圆满。本宗所传之法本,每一个观想,每一句口诀,皆是圆证法报化三身之快捷方式。是以如实而修,即能得传承加持,而证菩提。

  问:修任何法,是否应三轮体空而修?

  师:此乃当然之理。然而真正达三轮体空,唯安住明空三摩地、大空三昧等体性大定中。一般未证体性之行者,当于布施以及修一切法、一切念中,尽量向三轮体空之境界而修,不断减少我执。

  问:何谓无念?

  师:无念是无染念,并非无正念。时时将念安住本体,恒寂恒照,或大悲起用,广度有情,即是正念。

  问:何谓无染?

  师:即是「对境心不起」,亦即放下一切欲望杂念,起佛法之正知见,以及度生之正念。即所谓「心不取境、境不临心,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念念利益众生而不住相。

  问:为何密宗持咒要清净六根,并且加上观想,而说这便是「无念」?

  师:此即将万念摄归于一念。将身、口、意,都摄归到一念,自然六尘不染。六尘不染,自然身心清净。

  问:将万念归一之后如何?

  师:将万念摄归一念,然后将一念亦撇却。

  问:如何才能于修途上不堕顽空?

  师:恒发度尽众生之愿,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非如幻度众生,如是即不堕顽空,且速证菩提。

  问:既知海水与波浪之湿性无二,舟行于海,应如何而驶?

  师:任运而驶,于波浪法尔无住。

  〔二、正修三观〕

  问:如何破我执、法执、以及俱生我法二执?

  师:一切执着,皆因一念不觉、无明流转而起。是故欲破除执着之最上乘修法,乃为直破无明。无明一破,执着即消。依体性法、般若波罗蜜多法、自心明月观法、无上部密法等而修持,都能直破无明。又修假观,泯色身之我,破我执;修空观,泯思想之我,破法执;修中观,空幻一如,泯虚空之我,破俱生我执;修中观,空有双超,泯法性光明之我,破俱生法执。

  问:既然生死根本是无明,如何才能将无明破除?

  师:不住六尘、不住空有,便能直破无明。

  问:何谓「三观」?

  师:三观即假观、空观、与中观。假观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空。空观即对内心之思想、识执,皆不住着,了知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中观为外不住六尘、内不住空有之中道境界。

  问:何谓「入佛境界」?

  师:在修途而言,《圆觉经》中所说「一心三观」,即是入佛境界之门,亦即「即空、即假、即中」。实则如来境界,即是「念念不染六尘,更起大悲普度众生,而不住相」。以一心三观而言:念念与本体相应,念念不染六尘,即是「空观」;更起大悲度脱三界六道之有情,即是「假观」;实无一众生可度,亦即空假皆不住,即是「中观」,亦即是入佛之境界。譬如持咒,能持之心本来空寂,便是「空观」;自心咒字如幻放亮度六道众生,便是「假观」;空假皆不住,三轮体空,如幻而度,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便是「中观」。由此可知,本宗心法,无一不与佛境界相应。仅修心法,便可「入佛境界」,实证十方圆融,一多互摄,应化无方,神变无碍。

  问:何谓「不爱不恶而分别之」?

  师:例如我手持毛巾,既不爱之,亦不恶之,但分别干湿、质料颜色。虽不爱不恶,却有分别,仍为六识对外境之分别攀缘,而落生灭。应「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方转识成智。

  问:如何才能「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师:深住体性,虽分别一切法,而实无分别想。

  问:平常是否应当以「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作为修行方式?

  师:就体性立场而言,十方三世一切法,无非法尔本然,以妄想分别原是真心故。倘更作分别之想,即是头上安头,弥增颠倒。又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乃是证到本来者,再任运度生之心境。若真能如是任运,则心心合道,念念归真。然在修途之行者,则须于一切法不起分别,观一切相如幻、一切念本空,空幻一如,乃至空有双超,方能实证本体。

  问:师父曾开示:「要如幻而修。」弟子不太明了如何修,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师:以如幻之身,修如幻之法,度如幻之众生。菩萨怜悯众生不达如幻,而枉受种种痛苦,故悲心反更真切,要令法界一切有情皆了达如幻,脱离生死苦恼。

  至于如幻而修,以施食为例,当自成观音而供施,观身心如水月,如幻地召请法界如幻有情,如幻施给种种饮食、卧具、衣物等等,乃至以佛法如幻法施,令彼安乐,如幻成就,此即为如幻观修。

  《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于究竟,一切世出世间法,悉皆如幻,一切众生毕竟成如如之佛。

  既知恒沙佛世界,悉皆如幻,则我们修法、及对世间种种追逐,当然是幻。若能如是了悟,则对世间一切自然不执着。犹如看电视,晓了剧情是幻,而不致沈迷于剧中之荣辱得失,而起执着、爱憎,对一切人生之惊涛骇浪,亦均能泰然处之。虽日常生活之种种感官觉受与思想,彷佛真实,但真实证悟者,自然明白自身是幻,世间亦幻,乃至能修之我、所修之法、能度之众生,悉皆如幻,犹如昨梦。

  问:何以修法中,常提到观一切相,应如水月?

  师:因一切有相之情世界、器世界,乃至无相之心念,无不如水中月、空中虹,如幻而现,并非真实;亦如镜中花、梦中影,不可把捉。如是观修,是要你不住一切相、一切念,了知一切皆如幻而现。

  问:如幻而观,是否马马虎虎观之即可?

  师:尘境识执当如幻,度生仍应清清楚楚,不可马虎。例如观月光遍满法界度生,则应清楚观想每一

  道光射入众生身心,令成本尊,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化之。

  问:修假观时,观一切如梦如幻,则于利他悲心不易生起,该如何?

  师:知一切众生曾为自己父母,即可生起悲心。虽然众生如幻,但众生自己不知是幻,故应念念设法度梦幻中之父母,令他醒悟,自知是幻,而不再轮回。

  问:在初修时,观想自身以及众生,皆为本尊,现在加上内证,修假观时,是否还要作此观想?

  师:修假观时,观一切有相皆幻,则不幻者何?参!

  问:那么「于心无境、于境无心」这句话,是要去参它呢?还是用来提醒自己守住六根?

  师:是用来清净自心。因「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八字,乃可理解,非参之话头。初步是以六识清净六尘,最后真正证量,则要离开六识,方能真正「于心无境、于境无心」,乃至于双离两边,直证中道。

  问:是否到时自然就明白,而不是用「意」去理解的?

  师:证到之时,是自然现前。但于修途,若不以六识去守六根,则时时为过去、现在、未来流转不断之妄念所牵缠。

  问:请示师父平常如何修持?

  师:我修法大多是修如幻。记得早年华藏祖师第三次莅台宏法,驻锡敝寓,我曾写一偈呈祖师,偈曰:「以如幻身,拜如幻师,修如幻法,悟如幻心;起如幻用,度如幻众,满如幻土,证如幻佛。」师父一见,眼光倏然闪亮。但祖师还是为我更改一字,说:「一切众生成如『如』之佛,而非如幻之佛。」此后,同门师兄请示类「幻观」或「如幻三摩地」等为问者,师父多嘱其转询于我。而且祖师也认为我从如幻下手很对,并开示大众:现代人既不能住于深山长久入定,当由假观入手修如幻,能修如幻,即是修最上的心法。因为心法即是教我们不住六尘、不住空有,若真能如幻,

  自然就不住。但是,即使如幻而修,也是一天一天不同,一步一步深入,直至证到第八不动地,仍旧如幻地度众生。

  问:请师父再进一步开示此「如幻」与「如如」之义。

  师:「如如之佛」,第一个如字,是好像、如同之义;第二个如字,即是指真如。佛之体性,即是真如。如如之佛,即是如真如之佛。因我过去倾向于禅宗,受禅宗观念影响至深,将佛亦视为如幻。而祖师却要我明白:佛有三身,而以真如佛为最根本。另亦是要破除我心中禅宗「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观念。

  问:中观之双离两边、不住空有,如何观?

  师:日常生活中,修中观为亦有亦空,空有圆融。双离两边,乃住于「大空三昧」,已超出空有两边,虽称之为中观,实际已契入无能所对待,无能观、所观,亦无观之作用。唯有无我,才能超出空有。若功力尚浅,未能契入,则应勇猛持咒,仗加持入此不思议境界。

  问:「非空非有」如何解释?

  师:一切有情,体性本空;虽空,却能显现法界一切情器;虽显,而悉如梦幻,都非实有。依能显一切妙有,故云「非空」;虽显一切色相,而毕竟空寂,犹如梦幻,故云「非有」。

  大众修持,但依此「非空非有」而安住自心,便能成就。何以故?见一切色相,了知其体性本空,而不住着;观其空,亦了知体性虽空,却能显万法,如山河大地、六道有情。故能深达于空,亦不滞于空(安住法界空,而不堕顽空);不住于色,亦不离于色。如此既不住空有,又不离空有,虽于世间行一切利益众生之事,而不染着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利益众生,便是真正菩萨行。如是行持,名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问:修持是否须「不住空有」?

  师:对的。众生见色住色、闻声住声,逐求妄有。三乘圣贤虽证入空性,八识不起现行,仍属顽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则必须双离空有,泯却能所,直证第一义谛,再广度众生,圆满佛土。

  问:那么「由假入空转中」,是何情形?

  师:修三观,最初是先修假观或空观,最后则一心圆具三观。假是不住尘相,空是不住心念;尘相和心念皆不住,进而空有圆融,即是中观直觉。依此而修,自性便能现前,并非更有一中观可入、可得。

  问:于中观时,外界声音是否仍然听到?

  师:虽听到,而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

  问:在华藏祖师《发菩提心义诀》中,对于澄心、住心、及摄心之修法,均有「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之开示,相同的文字,在清净的层次上,有何不同?

  师:澄心属假观,不住尘相。住心属空观,不住心念。摄心属中观,不住二边,平等而住。在清净的层次上,澄心净六根,住心净七识,摄心净八识而转为清净第九识。

  问:何以在直觉后,尚须「入解脱门」?

  师:此为华藏祖师无上慈悲所立「一心四门」中之二门。

  直觉:为菩提门,摄一切法,体用不二,空有一如,悟佛知见,为悟修摄。

  解脱:为涅槃门,超一切法,超出体用,空有双超,入佛知见,深入法性,具「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证现前地。

  问:修「入解脱门」时,仍有观想,岂非能所未泯?

  师:真正能所双泯,是证量现前时。在此之前,虽还未达此地步,仍应依「入解脱门」中之观想而安住修持,证量方能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是谓能所双泯。

  问:修完「出菩提路」,觉本尊放光,皆发出声音,是何种道理?

  师:闻声应不住。倘住着声尘,便有「我」与「我所」,有所受,便入十二支因缘生灭相中。

  问:倘现自身充遍法界,于下座后,都觉色身非真,而以虚空为身,是否证到?

  师:有我感觉,即未证到,须将此感觉也放掉。

  〔三、返闻自性〕

  问:何谓返闻?

  师:返闻便是照了一切心念、万法,皆由自性所显,或直接观照本自空寂之自性本体,或看念头由何而起、万物由何而生。

  问:返闻自性,是否将向外攀缘的念头拉回来,寂然观照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之本体?

  师:对的,如是观照,即返闻自性。自性空寂,不动不静,无圣无凡,唯一大空自在而已。自性本无方所,而普现十方尘沙剎土。自性本无生灭,而恒示三世生住异灭。

  问:返闻时,若有妄念,是否应将念头拉回来,观想持咒?或是应观照它,或者不理它?

  师:见一切相,不染一切相,于一切念,不住一切念,就是返闻自性。若有妄念,不制不随,可将念头拉回,继续专注于所修之法。即安住于法报化三身齐修之法,或安住于三身中任何一身之修法。如为初机,可观皈依境、本尊、种子字、咒鬘等。亦可观照,观它起自何处、由何而现。或知妄念是幻,任其来去,自心安住,如青山不动,任妄念如浮云来去,则妄念自然息灭。妄念息时,清净自现。

  问:虽时时返闻自性,时时知外境如梦如幻,然而是否为第二念觉,而非第一念觉?

  师:初修往往在染而不自觉,更进者,虽可在第二念上觉察自心受染,而归复正念,然于第一念上,仍为尘所牵,此谓第二念解脱。倘能于第一念上解脱之行者,虽黄金美钞在前,宛如粪土,视而不见。因黄金美钞之用途,根本未入其心。他不住空有,而安住直觉。此乃菩萨之觉受与修持,是为第一念觉。

  问:如何才能由第二念觉转入第一念觉?

  师:初修应恒时修第二念觉,久久之后,若能将心念恒住觉体,不为尘牵、不为识移,而又了了常知,即是第一念觉。

  问:是否即「知而不着」的意思?

  师:「知而不着」尚属有境、有对待,属于照用。直觉则是能所一如。

  问:若于禅定中,或是行住坐卧中,自己明明了了,知道自己在觉照中,是否已泯能所?

  师:知自己在觉照,即有能知、所知。凡有对境,便是能所未达双忘。

  问: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是否相同?

  师:返闻闻性和返见见性,方法相似,入手处不同。返见见性是摄回眼根,勿见色住色,而将观看之功能,返回观想体性。返闻闻性则是将听之功能,旋转返闻自性。无上密法之大圆满,即是返见见性,而见到所见即是自己本有。

  〔四、亲证本体〕

  问:修心法,为何迟迟不能相应?

  师:修心法欲得相应,须心心念念住于体性,乃至一切言行,均利益众生,均对得起传承法脉,方能

  获得传承加持。倘若违背此点,念念只为自己,有我有人,能所角立,修心法即永不相应。有些人虽然一日修十数小时,进境却极缓,只因未发起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故须发大菩提心,住于不动,如幻度众生,才能相应。

  问:某次上师寿诞时,师父曾开示:多年来的心愿,是能够与弟子们水乳交融。请问师父:弟子应如何安住其心,如何落实,才能与师父水乳交融?

  师:至要者,即是安住绝待之清净心。此清净心,非比较、非对待,无垢、无净,不来、不去,为绝待不动之心。如是安住,得与师心恒久融合无间。若不依此清净因地心,如何能证到果地清净觉?虽欲修持成佛,发菩提心、愿力、与精进行持,皆极重要,但此等皆应以清净心为根本。

  契入体性,固然是在自心清净时最容易契入,但清净心并非仅在上座时持守,在日常生活中,即应恒持清净心,并应以正直之心处理世务,不可有狡诈曲折之心。

  此外,若当万分恐怖、万分痛苦、悲惨、及大喜大怒之时,此时若能反观怖畏、悲伤、痛苦、喜怒之体性丝毫不动,则较平时更易契入体性。唯在喜怒哀乐发生之当下,反观体性不动,并不容易。若能如是,则极易契入本体。是故应于平常,时时对境验心。如观看电视、电影时,剧情虽然吸引人,但仍不忘反观自心不动,则日常生活,在在处处,待人接物,无不是对境验心、对境调心之时。

  证到体性,看来似乎很难,但若能抓住关键,亦非难事。此关键,实时时能了知世间梦幻,对任何人与自己之利害、得失、是非等等,都为梦境,反观人我、得失、是非种种妄心之体性,恒寂恒照,犹如大空。

  在此,尤须注意,切勿一见「照」字,就想一定要观想光明去照。真正的照,是无光明之照,无相之照,无我所之照,无对待之照,乃体性本然如是恒寂恒照,无能照之我、无所照之物,唯如此方契能所一如。或观想如月光之光明遍满,本寂普照。若能常恒如是寂照,则不见人我是非,我执渐薄,因缘时至,即契入法性。

  唯有身心正直、无谄曲而真诚之人,最易契入法性,因其心即与佛心相近。故此,若内心歪曲、人我纷纭者,应时时自我检讨改正,将心返回。通常愈是知识分子,思虑愈深,所知障愈重。反而读书不多者,与佛心更为接近。实则思虑愈多,离体性愈远。若妄念又化为行动,造业受报,轮回无尽。

  现在的社会,五光十色,有太多的诱惑与牵缠,若定力不够,极易被种种不良风气所转。有些很好的弟子,若能继续深入,即能更上层楼,对众生会有极大利益,但却被社会影响了,令师父十分难过。我自认,自己此生最无价之珍宝,即是在此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仍能引导有心学佛之弟子。虽度生亦如梦幻,但眼见弟子为社会邪恶风气所转,非但未能在此生消除无始垢染,反而染上更深的尘垢,对为师而言,即犹如做了令人难过的梦,让在梦中的我,感到十分难过。由此思之,出家众亦是何其优越,能远离世间种种纷争。是故若能有一安静环境,不愁衣食,从早到晚专心修行,实亦十分殊胜。为使弟子们有更好的修行环境,师父决定建更多关房,让更多弟子能够闭关。最低限度,亦要令闭关弟子衣食无忧,能够专心修行。

  问:如何直接观法身相?

  师:法身无相可观,只念念不染六尘、不住空有,念念空寂,觉照一切尘识皆幻非真。

  问:师父曾开示:「法身非依人类思维所能了悟,须达无念才能证悟法身。」但若不能无念,应如何修持?

  师:只须修:一、中观无住,不住六尘、空有,心念自然空寂而又明明了了;二、空观本寂;三、假观如幻;四、持咒入明空;五、修法入明空。以上诸法,皆可契入法身。

  问:师父曾开示:自性本体显现有两种方式,一为通过观想,承传承本尊加持而显现,另一种则是不观想、不作意,一切放下,任体性自显。但不知后者既无观想,是否仍能受到传承本尊之加持?

  师:密宗行人能显现自性,无不是传承上师及本尊加持所致。任何人只要皈依密乘,历代传承上师即依其本愿和悲心,毫无保留而不间断地加持行人,以令行者早日开悟,乃至见性成佛。而此两者之不同:观想,是承化身加持,不观想、不作意,则是承法身加持。

  问:既然一切不住,为何住于本体?所谓安住本体,此住是否为无所住之住?

  师:对。所谓无住,乃对六尘不住,乃至对过、现、未之心念不住。修持时,先住于有相之禅定,而后对有相之禅定不住,住于无相之禅定,亦即住于体性之本空本寂,此即无所住之住。

  问:佩带供养舍利,有何功德?

  师:佩带供养佛舍利,除经典中所载功德之外,最主要的,是藉此佛陀舍利为外缘,以引发各位自心真实之舍利。初步为明点现前,明点一旦显发,随其修持,光明日增,终至法界中一切净土、秽土、十方三世诸佛、四圣、六凡,皆在明点中一一显现。然此明点,乃八识幻迹,更进当不住光相。最究竟之法身舍利,乃遍满虚空法界之无相光明。

  诸位:真实之佛,究竟为何?是释迦、弥陀、药师如来吗?若如此,《圆觉经》中何以说:在圆觉寂灭之体性中,无量恒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然则真实不生不灭之佛,到底是什么?

  弟:佛本无形相,以光明为相而寂静。

  师:对。佛无形相,离诸言说,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今方便而说:真实之佛,即法界体性。此体性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超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何以体性超越三世?因时间乃由现象所呈现,譬如太阳升起,说为早晨,太阳落下,称之夜晚,乃至每个剎土之成、住、坏、空,亦皆如是,凡此皆由现象所呈现。若现象皆消灭,即是体性真空,其中并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际。故知真实之体性,乃是超越三世。

  此体性又横遍十方。此无形无相之体性,能显遍法界之光明,又能一一如幻安立无量净土、秽土

  ,以及四圣、六凡,悉皆显现于此恒寂的无相光明之中。

  故真实之修持,即住心于此「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体性上。直接将心住于体性,此即最深之修持方法。如何住?亦即住于空性中。因凡属三际,必有现象流转;若归于大空,无相、无念、无住,无流转,即超越三世。又于此空性中,随我等之悲愿,心光遍照整个法界之有情世间、器世间、时世间,此即体性之横遍十方。

  请诸位回答:如何住于体性?

  弟:不分别、不爱憎、不取舍,了知一切如梦如幻。

  师:对!当一个人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仅了了知、而且无念之时,即为体性定。有念即有分别。住于体性,应无善念、亦无恶念,而觉体仍明明了了,遍于法界,自性恒常,本寂本净,无念、无相、无住,超越时空,如是而住。一起念即出定,出定即当由体起用,起度生大用,即善用心念,将心念用于自度度他,度法界一切有情,决不用于损恼任何有情。

  无念,为住于体性之最佳修持;另一方法则是观空。所谓观,即是住,亦即以自己的脑,一直想宇宙之大空。大空,即空之范围无比广大,大至无限。一直如是想,无须几分钟,自然就忘掉自己色身之存在。既忘色身,即泯我执,而除烦恼,贪、瞋、痴、慢、妒五毒,及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无从生起。故知住于大空之时,即是泯除我执之时。如此恒常观修,而日渐增加安住之时间,因缘时至,会「呸」的一声,真正之体性自然现前。深望在座诸位,皆能深入此体性大定。

  问:若加长此安住时间,长到不再回到此现实世界,是否即为成佛?

  师:此为小乘圣贤之境界,化城而已,仅为自了,个人解脱。菩萨乘之行者,必须出菩提路,广度有情,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就本宗之修持而言,一直长住空定,乃属不可能之事。因圆觉宗任何一法,从最初起修,即已培养诸位之大悲心,度生之大悲种子早已深植诸位内心。是故即使证入空定,亦不住于顽空,而会起用度生。

  问:在此娑婆世界,应如何让自心清净,犹如净土?

  师:我们虽处于此娑婆世界,应了了常知:一切尘相皆属虚假,皆为自心所显现。一切既为自心所现,任何色法、心法之本体,皆即此心,是故但莫分别,则五浊恶世,当下即是本来清净光明庄严之阿弥陀佛清净剎土。

  众生无始以来,习于向外驰求。若时时返闻,观照自己本来本觉本净之真心,则当下即是净土。虽则外在世界,有爱恶、是非诸境,然当持心自守,莫向外分别是非爱恶,莫取舍人我得失、悲喜苦乐,对一切外境如如不动,恒常安住妙明真心,便是即娑婆而为净土。

  各位可于六根,任择一根,训练自己。而此土以眼根、耳根、意根最利,故以眼根为例:眼见美境而不动心,视而不见,见恶境亦不动心,视而不见,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尘影好丑,平等平等,心即不动。则一切有情即本尊,一切器界即本尊剎土,以一切色尘体性清净故。自心恒常如是安住不动,至证此不动心,即登第八地。若见富者即动心攀缘,见穷者即动心走避,起爱恶之心,便落入取舍生灭之中。若以耳根而修:耳闻声音,亦不分别,听而不闻。了知一切音声,皆发于自性本体,故无论欢笑怒骂、虫鸣鸟语、山中清风、门前车马,皆成清净微妙咒音,以一切音声之体性清净故。鼻根、舌根,亦是如此,对于好闻难闻、好吃难吃,皆不加分别,无爱恶心。自心如是安住,念念对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不住,即是念念返闻。恒常如是返照,而不住尘相,则在传承加持下,即转秽土成净土矣。

  总之,一根归元,其余五根,同时解脱。行者可任择一法,起勇猛心,坚持到底,此生必定成就无疑。切莫贪多务杂,恐到头来一事无成。

  问:观一切有情成本尊、一切器界变净土,有何好处?

  师:观一切有情皆成本尊、一切器界皆为净土,乃是依正二报庄严,身业与器界圆融。更进观何以一切境相能成本尊、净土?只因皆是自心幻显故,劣境、圣境本体无二,故能即劣境而转成圣境。

  既知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本空之所幻显,则显空双融,色空不二。如是能令我等于见一切相时,免除执着和分别取舍。此乃文殊菩萨藉眼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欲自解脱之法。

  若听闻一切声音,皆确信为本尊之咒音,或观想成本尊之咒音,则是语业圆融。若更观一切音声之本体清净,与咒音不二,则是声空相融。如是能在我等于听闻任何音声时,免去与生俱来之分别取舍。此为观世音菩萨耳根归元之法,莲师说此名为语自解脱之法。

  若观自他一切有情之心,皆同住本空本寂之自性本体中,而一切举心动念,皆为由本体所起如幻度生之广大悲愿力用,且不止于观想,更应令自己起心动念,皆合于本尊之悲愿,如是则是意业圆融。若进观一切起心动念、烦恼五毒,其体即是自性光明菩提心,恒常不动、不变,故当念起时,但须勿制勿随,任其起灭,将心恒常安住其不动之本体,则一切妄念于第一念上自然解脱。莲师说此名为觉自解脱之法。

  此三种方法,名为「金刚道之快捷方式」,即是直证不动本觉之最快速路径。倘能依此三种方法,任取一种专注而修,久之,便能远离六尘,清净之本来自然现前。大密宗之修持方法,虽短短数语,依之而修,便能成佛,切莫等闲视之。

  问:以前念阿弥陀佛念习惯,有没有一个法,能和观想配合起来,更进一层来修阿弥陀佛法?

  师:若知阿弥陀之实义,为无量寿、无量光,则住在此无量寿、无量光明之上而修。

  问:那很像参话头。

  师:禅宗是参,密宗是方便指明一个样子,可以依之而修证。《华严经》说:「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观法界之光明遍照,即是无量光,乃为真正之阿弥陀佛;又法性无始无终,永恒常在,即是无量寿。若于念佛持咒之时,能如是安住于无量光明、永恒常住之法性上修,即是念自性佛。

  问:这样会不会有传承加持?

  师:我现在传你,就有传承加持。

  问:《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何原因?

  师:《阿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是指临终时安住本体,就能往生净土。而此「一心」,便是指自性本体。若真能从早到晚,都安住于自性本体上,则五浊恶世亦成自性净土。

  问:地藏菩萨所说「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是否即是此意?

  师:对的,地藏菩萨虽到地狱度众生,但其本体如如不动,度化无数众生,地狱亦庄严清净。

  问:如何祈求上师传承及十方诸佛加持护念娑婆世界,令娑婆灾劫的共业减轻,使遭受灾劫的众生得度,并种下成佛之因?

  师:念念修持、念念回向、念念放光祈请传承及诸佛加被娑婆有情,但亦念念了知世界是幻,上师传承、诸佛、众生、及自己,亦皆是梦幻。修一切法,若能了知一切是幻,即为修持无上心法。因为明了一切是幻,即不住相,不住相即不染着六尘,无染着即不分别,不分别即不取舍,不取舍即不爱恶,不爱恶即不造业,不造业即不再轮回。自己如是修,亦回向众生皆能如是。

  至于消弭世界灾劫,惟有尽力度众生。因世间之战争与劫难,皆由于杀生太多,被杀众生怨气积聚,急待报仇,或因众生沦堕苦趣,未能得度,或想找替身所致。若能令其度登彼岸,或往生极乐,或超生人天,则能大灾劫化小,小灾劫化为无形。

  诸位能发如是利生心愿甚好。但并非仅于闭关时才如是祈愿,更须于日常生活中,即要放下人我是非与怨结。若自心瞋怨不舍,即已将世间怨气转增转盛,如何消除灾劫?又若种种人我是非盘据于心,又怎能有慈悲心再去度众生?

  因此,日常检讨自心十分要紧,要以念念恒住于第一念觉,不落于第二念觉为目标。何谓第一念觉?何谓第二念觉?众生于尘境中流转,是不知不觉。若修心之人,面对尘境现前,若稍感迷惑,即思惟法教,提起正念,觉照一切是幻,既不染着,亦不为所动,此为第二念觉。若菩萨念念住于第一念觉,则境还未来,就已常住觉性中,任何尘境现前,根本无染于心。恒常如是觉照,

  忽然心空、境空,连觉照亦忘,如莲师所开示:「惟常觉照,而忘觉照」,即于「忘觉照」之当下,破除我执。我执既破,即汇归大空光明、毗卢性海,而证佛果。

  因此,诸位当学习菩萨念念觉照,勿等尘境现前才觉照,甚至虽已觉察到妄念,却仍不能醒悟放下,而随妄念流转。须知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因生生世世,从早到晚,念念都为自己谋利,念念都只想到自己,念念都是人我、是非、得失、称讥、毁誉,是以千思万虑到如今,所得也仍是在六道之中轮回。若此生依然如此念念为自己,则今后无穷尽之未来,亦必将继续在六道中轮转,无有已时。在六道中,堕三涂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何况再能听闻佛法、入密乘门、起信实修,乃千难万难矣。因此,我们怎能不警惕?怎能不醒悟?怎能再为此虚幻之色身,而受无穷尽的轮回之苦?怎能不藉此短暂之幻身,去彻证永恒不生不灭之体性?怎能不舍弃此生一时的虚幻之乐,来换取未来无量时劫永恒的清净安乐?而证取永恒之身,亦是为了广度无量无边在梦中受苦之众生,令他们醒悟,了悟其所处之身心世界,乃一大梦境,令众生亦证到究竟永恒之至乐。若以此短暂的人生,去追求个人的享乐,则与草木同腐,死后随业流转。是以,我们怎能不好好掌握这一生、这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秒?绝不能再将心思浪掷在人我、是非、得失、毁誉,和种种为自己谋求打算,而要将每一个念,都用来返闻不生不灭的本体。

  何为本体?众生本具之体性,如《心要经》所说:「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相无不相。」永恒常住,不动不坏,遍满法界,无形无相,非眼所见,非耳所闻,非心念所及;但却能如幻地遍显法界一切净土、秽土、及一切圣众和有情。此即是我们的体性,真正的自己。要契入这体性大空遍显,须住于体性的不动,恒寂恒照。何谓体性不动?盖体性无相无念故。试想法界譬如一巨大之真空管,在此真空中,既无人物、妄念、山河大地,亦无微风、云彩、星辰、日月,这样的空就相似于「本体」的空寂。虽然体性之不动犹如真空,但诸位切莫着于空,真实的体性乃非空非有。相对的动静,一定要有相、有念,方有动静可言;而体性之「本体」无一切相、无一切念,故无来去、无垢净、无增减等相,动静二相,俱不可得。又何谓恒寂恒照?体性真空,无相、无念、无愿,而又本具光明,虽空而明,故体性恒寂恒照。体性之「体」空寂,但体性之「

  用」却能如幻地现无量世界、净土、秽土、四圣、六凡,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皆如梦幻地依体性显现。凡此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是标月之指,不可住着。

  诸位现在修持的目标,须先证到体性之「体」。就如人一样,先有身体,才能有种种思想、行为。证到体性之体,才能由体再起种种度生大用。而证悟本体,最直接的方法,是以我们的念,总是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如体性不动,恒寂恒照。此谓之返闻。我们说宇宙的大空像体性,而不说宇宙的大空是体性,因为宇宙的空没有觉,而体性则如莲师所开示,乃是「觉与空合」。何谓觉与空合?即将自己的念(觉)去观想宇宙的大空,并住于如空一般的常住不动。在修途中,此乃返闻自性之殊胜方便,依之而修,可破除我执。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所以不能出离生死,只因有我,只因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所以我执永不能破。如今我们将脑子扭转来,将原先想自己的念,一直去想宇宙的空寂,因空寂中无我执可依附处。如是久久,忽然之间,忘掉了主观的我和客观的空,当下同破我法二执,而契入本来。何其容易!何其直接!菩萨不起于座,而成正觉。此法名「大空三昧」。

  但欲证此,亦须福德、智德兼备,才能到此境地。故于平时修持之余暇,仍要尽量做种种功德,以圆满福智二资粮。

  我且再举一自身之经验:我曾在定中忘了自身,而契入体性光明,其中无时间、无空间、无中边、无能所,唯有绝待清净不动。不知过了多久,忽起一念,心想:自己既已如此光明遍满,不知原来的色身何在?于是就在虚空中看到自己的色身正在禅坐。当我看到自己色身时,觉得就像见到路边的一片瓦砾一样,十分冷漠,对自己的色身无丝毫情感,色身与自己的心根本毫无连系。我举此例,是要诸位了解:当证到法性身时,了见一切众生是幻,一切净土、秽土,种种世间,莫不是梦,真正的体性,非言语可说、非思想可到、非根尘可及;而此时对色身之感觉,甚至不及路边一片瓦砾砖石。我们又何必要为此色身作种种谋求、造种种轮回之业?

  问:师父原已契入无时间、无能所之状态,而忽然念起,见到自己的色身,请问师父:当时证到的是经典上所说的意生身,还是密法中所指的幻身?

  师:当时所证是体性身,体性身虽假名为身,实无身相可得,亦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唯有明空遍满。到此境界,很多修行人都无所适从。但圆觉宗弟子,平日时时观修心光遍满虚空法界,体性现前时,正可以认证。

  问:这境界是否与临终法性光明现前相同?

  师:是相同境界。但对一般人而言,临终光明剎那即过;彻证体性的明空,则是光明恒久常住。此为其差异处。

  问:当时师父是由较高之虚空中看到自己色身在禅坐吗?

  师:当时并无空间之高下可言,「见」到自己色身正在禅坐,并非以肉眼见,而是以「心眼」见。

  问:是否一定要离开色身,才能返观色身?

  师:此中无是无非,无离无合。当住于此身时,身心似有关联,但证到体性时,便明白真心与色身实不相系属。

  问:此无中边、无方所、无来去之体性身,是否即为法身?

  师:是的。但这是初证,之后仍须渐除习气、分破无明。盖理即顿悟,事次第尽。

  问:住于体性身如何出定?

  师:深住体性大定无念,只存觉体;起念即自然出定矣。修行要时时观住于体性,无相而能现一切相、不动而遍满。时时如是安住,即能证到体性。即使已证体性,仍须时时安住,将住于体性的时间延长、再延长,直至证到不动地,出入无碍。而若是在修持途中,当依法本所示之方法出定。

  〔五、起用度生〕

  问:如果闭关二十年,未度众生,有无过失?

  师:为何会有过失?须知真正的众生,并非此有相之众生,而是自心之贪瞋痴慢妒、五毒、六欲,及种种分别取舍、人我得失。若自心众生度尽,自心清净,国土就清净;国土清净,十方世界就清

  净;哪有什么众生要你度?一切山河大地、六道有情,都是自心显现,名为众生,并非实有。待成就后,自然不废如幻而度此如幻众生。

  问:有时修法觉得很高兴,有时就觉得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

  弟:感觉众生好多啊,度也度不完!

  师:如此就要发愿广度众生。若不发大愿,为度众生而成佛,则以后无穷的岁月,由劫至劫,仍要在六道轮回。若发大愿,则未来生生世世,都能值遇佛法、修持佛法,直到成佛。故发愿之功德,实不可轻视。况发愿后,无量护法,皆会护持此发大心菩萨,如护眼目。

  但发愿之后,必须实地去行愿。每天早上一醒,先要诵自己的大愿;晚上睡觉前,要检讨:这一天在行为和思想上,有无违反本愿?若有,要赶快忏悔,立志不犯,才是真修行人。

  问:是不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造作,都要归结到此愿上面?

  师:对!一切都要归结到此愿,以此愿为中心,一切念、一切事,皆为圆满此大愿。即你立愿之时,你未来剎土之胚芽,就已种在法界里。随你依愿行持,至圆满此愿时,亦是剎土圆满之时。

  问:自己若尚未成佛,如何度众生?

  师:各位发心学佛,是为了要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在未成就前,除了应修六度万行,尚可依观想的方法度生。法界本是唯心所显,观想便是密宗果地起修的无上妙用。

  问:我们修法度生,可否观想自己分身六道,再分化无量身,度一切有情?

  师:可以。亦可观自己放无量光,遍十方法界,每一光端皆化现自己分身,再由每一分身,又向十方放光,如是众生无尽,分身亦无尽,在每一众生前,应其心念而显,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华严经》云:「有如是观想,则有如是显现。」此言真实不虚。

  问:是否经上所说某菩萨曾供百千万亿恒沙世界的佛,即在此修法上放光上供下度中已然具足?

  师:倘未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佛,何能值此无上密法?又理事本来不二,就本体而言,一念可为无量劫,但是就相用而言,尚须演为十方三世,不断有佛菩萨出世,供无量佛,度无量众生入一实相,亦不过是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万法本来如是而已。

  问:我们尚未证得,如何能放光即有如此大用?

  师:修行人时时刻刻便要将自己当成真正的观音、度母、或莲师,应化到此世间来,这便是无上的修法。只怕自己一天到晚修本尊,却总不肯相信自己便是本尊示现,一天到晚还同众生一样,在贪瞋痴种种无明中流转。若真认自己是本尊,慈悲喜舍自然就流露出来。本尊本无法,与本尊不二,便是本尊法。

  问:《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叙述观世音菩萨到地狱救度众生,地狱就化为清凉地。是否自成本尊修法时,亦可如此观想,自成本尊所到之处,皆化为清凉安乐之地?

  师:心种咒字放光所及之处,一切有情皆得安乐,依报亦随之清净庄严。修途如斯大悲真切,证时自然具诸功德。

  问:安住体性时,如何观想由体性起大用?

  师:由体性起用,并非仅仅观想即可,而是要发起大慈悲心,净念相续,思惟以种种施设,平等利益众生。从思惟到履行,实际地去做。

  问:是否安住本体持咒,即具度生大用?

  师:倘未彻证法性,则度生功德尚属微弱。但安住本体持咒,久之能令众生开悟心源,亦能令自己顿破无明,彻见法性,本具之清净妙明真心自现。此心一净,十方法界无不清净,不见有一众生可度,便是度尽众生。

  问:证到本体后,如何起度生之用?

  师:初证后,要日夕保任,令其坚固不退。迨彻证本体后,六根已不为六尘缠缚,八识复性妙用,念念不住相,念念不住空,以此清净正念,起五智度生大用。

 
 
 
前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贰、辨类

 

后五篇文章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二篇 心法要义 壹、开见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智敏慧华上师:圆觉心法指归 第一篇 初修导引 参、起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