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二 |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二
这几堂课程,主要介绍摄类学的重点部分,其原因在于若奠定好摄类学的基础,则将来学习大部论典时会较易于上手。初学者学习摄类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建立稳固的基础以利将来学习大部论典。但在这里,仅能针对摄类学中的名词、意义之重点部分教学,一来考虑到上课的时间,二来考虑到讲授内容翻译成中文时,用词上会使大家感觉较艰涩,故仅能就重点部分加以解说。 因这个月开始,我们换了新的翻译老师,由于口译的缘故,在用词上可能会有所差异,若学员在学习上有疑惑时,可在课程结束后的问答时间提问。有些名相在名词上不一样,但意义上是一样的。 上一堂课于摄类学之论式部分,已介绍完毕,今天主要讨论的课题为「遮止」及「成立」这两个部分。所谓「遮止」、「成立」的意思是指:在「所知境上」、「成实境上」、「法上」有所遮止或有所成立。 有的人一听到「空性」这个名词,便会想「空性」到底是什么?要如何来禅修它呢?很多人一想到空性便会联想到它是蓝蓝的,觉得空性是一个成立的东西,然而,空性并不是一个成立的东西,它属于「遮止」。在「遮止」与「成立」这两个部分中的「遮止」,就根本而言,空性不属显色,也不属于色法,更不用说它会变成蓝蓝的颜色,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说空性是「遮止」还是「成立」的时候,若对它不了解的话,会把空性联想成蓝色的。 当谈到「遮止」时,我们要对空性所指的「遮止」为何,必须非常清楚地认识,要知道「空性」在本质上即是空性的,它没有所谓「成立」,也无实质,它是如何运作呢?它是属于「遮止」的部分。例如:我们平常认为一问房子、一张桌子,是实质的物体,好像是排除了这个,然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但空性不是这个样子,空性不是一个物质,并非排除一个而变成另一个。空性的本质、自性当中即具足「遮止」的力量,认识空性是如何遮止的运作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谈到空性是遮止时,要了解其遮止的方式及方法为何?也就是空性的本质从自性里面本来就空掉的,空性可以说是无,而可说是遮止的意思。 一般人听到「遮止」与「成立」,会觉得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以瓶子为例,「瓶子」本身属「成立」,「非非瓶」则属于「遮止」,虽都是以一个瓶子为基础,但却同时包含了「遮止」与「成立」,故由上述例子即可知两者并非毫无关系。 因此当讨论到「遮止」与「成立」时,两者都有其特殊的用意和意义存在,以刚才提到的「瓶子」为例,我们再进一步说明。「瓶子」本身属「成立」,「非非瓶」则属于「遮止」,不管是「瓶子」属于「成立」或「非非瓶」属于「遮止」,都是以瓶子为基础来说。对我们而言,了解「遮止」与「成立」是有所帮助的,如平时有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会使用两种方法,分为「是这样子作」与「不是这样子作」两种方式。 再举一譬喻,平常我们学习佛法时,会碰到二种教授方式,一种是完全以正面鼓励的方法来教导,如果你做了好事、善事一定会投生善道,一定有好的果报,这是一种正面的方式,它就是「遮止」与「成立」中的「成立」。另一种教授方式则是以消除负面的方式来教导,如告诉你若犯了杀业及不善业,或拥有贪瞋痴烦恼各种负面情绪的话,将使你投生恶趣,所以,我们不应该做,必须远离各种恶行,这是属于负面的一种教学方法,属于「遮止」的部分。以此例来说,一种教授方式就是透过「遮止」来消除负面不好的部分,另一种教授方式就是透过「成立」,以「正面」、「鼓励」的方式来增加善行。接下来介绍「遮止」,先教导「遮止」是有典故的,因在噶当派古时的一位大师曾提及:「对初学者,应先教导认识恶道的痛苦,明了若不断造恶将投生恶趣,使其心生畏惧,而止恶行,继而再教其投生善道之法门。」是故,在此先介绍「遮止」的部分。 仁波切提到刚才虽以修持来解释,但接下来谈到的内文,就是一般善恶的「遮止」与「成立」的部分,他是透过在法上更广大的层面来讨论,并非结合自己的修持来讲,这里先提醒一下,否则等一下可能会觉得内文很奇怪,怎么跟自己修持上没有很大的关系。 先讲遮止的「性相」,请看文P581页(P172页)丁二、立自宗,「谓以执自(泛说事物本身)分别心,由直接阻止所遮而了别,为遮止之性相」。所谓「遮止」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属「遮止」时,必须先观察是否符合「遮止」的性相,如果符合「谓以执自(泛说事物本身)分别心,由直接阻止所遮而了别」,即可将它称为「遮止」。请再看文,「又谓,以执自之分别(心),从阻止自之所遮门(方面)直接了别,为遮止之性相。」仁波切说遮止有两个性相,但基本上两者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次讲分类,排他分二:」一个是「遮非是』,一个是「遮无」,这里我们会用到二个名词,一个是「遮止」,一个是「排他」,所以我们会看到「排他分二」,「排他」跟「遮止」这两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意思一样,只是名词不同而已。所谓「遮止」指的是它要遮除掉,然后才能够「证得」、才能够「认知」,同样地,「排他」的意思也是要排除掉另外一个,才能够认识到自己,这部分的话,「排他」及「遮止」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遮止」分为「遮非是」及「遮无」,现在就「词」来解释「遮非是」,「非非瓶」是「遮非是」的例子。「遮无」在词上面的例子:如仁波切桌上没有一个瓶子,或者说这个房间里没有一匹马,说「没有」之后,不再成立任何东西为「遮无」。 接下来从「意」上来解释。譬如当某人说「非非瓶」时,事实上我们得到的结论为:「是瓶子」,我们于遮止一样东西之后,而成立另一个东西,则称「遮非是」。另外,如仁波切桌上没有瓶子,或说这个房间没有一匹马,当我们说没有之后,真的就没有了,并没有再成立另一个东西,或带出另外的意思,称为「遮无」。我们可清楚了知「遮止」分二:「遮非是」及「遮无」。「遮非是」是指遮止一样东西同时又成立另一个东西,「遮无」指遮掉了,或排除掉了,并没有再领会或带出其它的东西。 藏人在谈话时,经常会提到:「你不要遮非是的谈话」,意思是:「你不要绕着弯儿说话」,「遮非是」式的谈话,就是指说话时绕了一大弯,讲了一大堆,遮止了很多东西,但他还有另外的意思在后面,所以藏族口语里会说:「你不要遮非是的说话」。 对「遮非是」有一个了解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解释,「遮非是」分两种:一为就「境」而言,「非非瓶」「不是非瓶」是就外境上而说,另外就「心」上而言,我们排除掉它「不是瓶子」的念头后,而生起「是瓶子」的念头或显相,此为「心」上的遮非是。所以一个是在外境上,只在瓶子说明:「这是非非瓶」,一个是以心上的作用而说明,心上的非非瓶是如何作用的呢?譬如眼见仁波切前面的铃杵或宝瓶,如果用眼识看瓶子,眼识是直接的意识(也就是现识),它不需要去分别、思维,而是直接看到、直接了知,其中并无夹杂分别妄念;但,若要能认识分别的话,要靠我们的分别意识来作用,此时「非非瓶」,各种「遮非是」情况才会出现。我们看到仁波切前面的铃,此时心上的「遮非是」为遮除掉「不是铃」的这一念,同时产生「它是铃」的心念或显相,而心中出现「它是铃」的此种心念或显相,称为「铃的义共相」。 心上的「遮非是」是如何作用的呢?它是透过「分别念」,也就是在分别意识上对境有所认知。如以前例「瓶子」作说明,透过「分别念」排除掉不是瓶的念头,而生起「这是瓶子」的心念,整个这样子的作用,它不是直接的识知(如前五识),而是透过分别来识知,所以,我们在任何所显的上面,藉由分别意识,如瓶子要在心中显现出来的话,要先排除掉「非瓶」的显相(心中有很多义共相,你一一排除,最后只剩下你要的),排除掉它不是瓶的这一个部分,或者「不是瓶」的这部分不显现出来,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而心中最后会出现「是瓶」的念头或显相,这整个过程称为心上的「遮非是」。心中最后显现「是瓶子」的念头或显相,称为瓶子的「义共相」。 内文中提到:「遮非是之排他分二:⒈义自相之排他,⒉知觉之排他。」这两者一个是于「境」上来讨论一件事情,一个是于「心上」识知来讨论,两者并不相同。知觉之排他:如心中显「瓶之义共相」,也就是当心认知这个瓶子时,它必须要先「遮止」一个,然后于心中再成立另一个显相,它是透过分别意识,而非前五识之无分别意识,对事物有所认知、判断之后,排除掉一个,同时心中再显现另外一个「是瓶子」的显相,以上就是说明知觉之排他部分。知觉之排他,于心上而言,它是透过分别意识,执着一个境之后,要如何认识此境呢?乃是透过先遮止掉「它不是瓶」、「它不是桌子」这部分之后,在心中显现「是瓶子」的显相,这个瓶子的义共相在心中显现的话,就是属于知觉之排他。仁波切提到,知觉之排他是指心上,心的排他力量,心具有自然遮止的力量,这是属于知觉之排他的一种特殊力量。 回到文中「义自相」之排他,也就是在境上、物质上来讲,物质指的都是非常法的东西,都是指「物」或「实有法」。当我们看到瓶子,我们的分别念知道这是瓶子,这只是在物质上来说,知道它是非非瓶,而不是在心中有一个义共相显现,分别念仅针对物质。所以,为什么这里会提到义自相之排他所谈论的都是物质上的东西,而不是常的东西呢?因为之前的课程提到「共相」、「常法」这些分别的显相都是由我们的分别心才能够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透过我们的分别心所显现出来的任何东西,它都是常、都是共相,只要是常法的东西,绝对不可能属于「义自相之排他」,不会是属于物质上、外相上的认知,而只要是常法的东西,任何义共相的东西,一定是属于「知觉之排他」。「知觉之排他」是属于内心的,「义自相之排他」则是属于外面的。 我们可以说一切的常法都是心所显,一切的空性也是心所显。而空性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当我们执着为实的这一念耽着心除掉了、被遮止掉的时候,空性自然就能够成立出来,简而言之:「遮止、除掉耽着的心,空性自然显现。」空性显现的意思,指在自性的本质上、心的本性上,执着为实的妄念消除之后,空性才显现得出来。反之,执为实有的心还存在的话,空性是无法显现的。空性显现的情况于弥勒尊者之《现观庄严论》中提到:「空性是没有任何需要消除的,没有任何需要成立的」。譬如仁波切将他桌上的杵拿走后,于境上难道就变成空性吗?空性非指外境上的空,而是指于心上消除「执着为实」的妄念后,空性自然显现,空性并非实际有一个东西叫做空性,或除掉外在的东西,把它变成没有就叫空性,空性是在自心本质之上而显。以外境、实体上而言,仁波切的杵,我们说要空掉,就是把他拿走,便有一个「空」出来,但空性并不是在外境上要消除一个「没有空」,而成立一个新的空出来,并不是指这个意思,而是要消除心中执着的那一念心,慢慢将其降服、消除之后,空性便会显现出来。 空性是心所显相,但并不是「知觉之排他」,为会么呢?因为空性并非除掉一个东西,而再成立另外一个新的东西,因此不能称为「知觉之排他」。虽然前面说到瓶子是心所显,但同时也是知觉之排他,因它排除掉「非瓶子」的这一念,而出现「瓶子」这一个显相,虽然空性跟瓶子都是心所显,但两者并不同。以「非非瓶」的事相来说,非非瓶属于「遮非是」,虽说空性是于心上能够认知、证得,但却不属于「遮非是」,它属于「遮无」。 各位对于「遮非是」了解了吗?仁波切说他在色拉寺时,一位台湾的法师跟他学习部派方面的教法,每一次仁波切问:「你懂吗?」,她都会「嗯!嗯!」地猛点头回答,好像很了解的样子,仁波切以为她很懂,就一直讲下去,讲到最后,他问她:「你懂吗?」她却回答:「我不懂!」希望大家可不要像这样子哦! 「遮非是」乃指在认知之前先需遮止掉某物的当下,同时成立另外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是遮止的意思。之前提到遮止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在外境上遮止而认知,一个是内心的遮止而认知。接下来请看文:「遮非是分四:⒈直接的遮非是⒉间接的遮非是⒊直接跟间接同时存在之遮非是⒋依时间关系来判断之遮非是」 ⒈直接的遮非是:分成二个事相及例子,「谓如量识未缘到瓶之地方及无山之平原」,就是说一个没有瓶子的地方,「没有瓶子」它是「遮止」了,但是直接引出地方,「没有瓶子的地方」。「无山之平原」,无山是遮止了没有山,但又清楚地告诉你一个平原,可让你了解这是没有山的平原,所以它在直接遮止无山之后,就把意思也引申出来了,故可称为「直接之遮非是」。 ⒉间接之遮非是:如「非非瓶」,否定非是瓶,透过「不是瓶」来证明它是瓶。第二个例子:「胖天授白天不食」,有一个人名字叫天授,他很胖,他是「胖天授」,他白天不吃,意思指他晚上一定有吃,所以这叫「间接之遮非是」。譬如我们受八关斋戒时,不是应该过午不食吗?八关斋戒隔天早上如果有人问你:「饿不饿?」如果回答:「我不饿」的话,那可能有其它的意思,代表晚上你有偷吃了! ⒊直接与间接皆投之遮非是:如「白天不食之胖天授,有不瘦者」,属于间接的能够了解,「有不瘦者」,这是直接说明他是胖的,前一句是间接的引申说明,后一句「有不瘦者」,是直接引申出来他有吃。 ⒋及时投之遮非是:指于同一时间空间下来谈论的遮非是。如「国王义成属刹帝利种姓及婆罹门种姓之任何一种」,已规范国王义成为这两种种姓之其中一种,当说明「彼非是婆罗门种姓」,我们自然会出现一个「他是刹帝利种姓」的认知。一般而言,若未设限国王义成的种姓范围,而直接说「他不是婆罗门种姓」,则他有可能属任何其它种姓。如我们看见某物而说明它不是瓶、不是柱子,在没有任何范围的限制之下,则某物可能是其它任何一种东西,但在造里,我们首先已限制住时间或空间的范围,便能够将结果自然引申出来,此称「及时投之遮非是」。 「遮无之排他」即「遮无之遮止」。「遮无」的意思,指的只是单纯地遮除掉、排除掉一个东西,而没有再引申出任何其它的意思。譬如方才提「没有瓶子」,没有就没有了,「没有柱子」也属此例。但在境上,对于所排除的东西,可分为二者:1.可于所知上存在之遮无:如「无瓶」,瓶子是所知法、是真实存在,或者说「无实有法」,实有法它是存在的,它本来就是实有的,这是指所知境上的遮无。2.不可于所知上的遮无:例如:「人无我」,当我们提及「人无我」时,人这个补特伽罗我,在本质上、所知境上是不存在的,它是属于所知境上不可能之遮无。 总结来说,我们应了解「遮止」及「排他」两者名词其实意思是一样的,遮止又分为「遮非是」及「遮无」这两个部分。「遮非是」又可分为两个: 一个是在境上的「义自相之排他」,一个是在心上的「知觉之排他」。如果按照直接、间接来分类,可分为四种:1.直接之遮非是2.间接之遮非是3.直接与间接皆投之遮非是4.及时投之遮非是。我们对「遮止」及「排他」有这些概括的了解即可。 请大家把之前学过的名相和定义的讲义拿出来复习,因为在辩经时,这些名相一定用得到,如果忘掉的话,真的是非常可惜!如果我们把这些名相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去思维,应该就不会忘掉了!譬如我们可观照自己平常是否常常「遮非是」式的讲话,用这样来觉察,相信名相就不合忘掉了! 之前裸程曾教尊《俱舍论》因果的偈子(P533或P129):「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请大家念三遍。接下来请将六个因顺序念五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看大家念的样子好像是好久没见面的一些朋友是不是? 请大家将四种缘念五遍(P534):「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 五果请念五遍:「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 应成论式请念五遍:「1.引发能立之真应成论式2.不能引发能立之真应成论式」。看大家念起来感觉一点也不熟,上一次应成论式举的例子请大家念五遍:「有法雪歌比丘,今日学法应非所知,因汝认为明天再学法的心态是正确之故。」这一句属两种应成论式中的「引发能立之真应成论式」。 「有法声音,应是无为法,是常法之故」,请念五遍。 请大家将今天学的重点复习一下:「遮止分遮非是与遮无两者」请大家记住并背诵下来。 「遮非是之排他分二:义自相之排他与知觉之排他」 「遮非是分四:1.成立其它法直接投之遮非是2.成立其它法间接投之遮非是3.成立其它法直接与间接皆投之遮非是4.成立其它法及时投之遮非是」 「遮无分二:1.可于所知上存在的遮无2.不可于所知上存在之遮无」 希望大家回去背诵时,能将上课讲授的内容在心中反复思维,词与意互相结合背诵,将会带给大家很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