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善慧法师:心明学 概要 |
 
善慧法师:心明学 概要
“心明学”者,为佛法中宣说心法义理差别之学,心者、显明觉知,心即是明,名曰“心明”。谓此心法,别诸余法,唯心能明,唯心能知。唯明唯知,唯观唯觉,余法不尔,所知法中,色法质碍,微尘积聚,无常而具断灭,聚散为是无情,不相应行,依分位而安立,离色心无实体,常法虽恒,然由不生不灭,功用自无生起。故诸法虽万千,然心法独明;法界无穷尽,唯心法独尊。以心为能知,能知无边缘起之法;由心为能觉,能觉无尽性空之道。 虽觉知由心,心能显明,然因心从无始,垢染相续,随于无明,心迷不悟,故而流浪生死,令诸有情,头出头没,皆由未明真心,未觉菩提。以凡圣之差,苦乐之别,唯在迷觉,由迷而生死流转,沉沦苦海;因觉而转凡入圣,解脱圆满。然苦乐迷觉,皆不离心,以心染而成垢,心净则成道。诸法垢净,皆依于心,万般苦乐,离心何成?故正觉所示,正法所导,皆为利益凡愚之众,离此苦海,得彼岸乐,而欲离苦得乐,须明此心。如世尊初成道际,睹星慨然:“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然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故知此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满,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觉明此心,觉悟此性,能断无明,能破根本,无明若断,烦恼无根,由惑断尽,生死则了,众苦则息。如十二缘起中所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生死灭,则一切忧悲苦恼灭”。故此还灭之道,离苦之行,唯在明心,明者,明了通达之义,以明心本源,则能彻照其本,由断苦因无明于荡然,而令生死众苦于无存。故明此心者,名为“心明”,亦如“因明”,为明因也,明因之学,为因明学,故此明心之学,为心明学也。 又此明者,为有类别之义。故亦称“心类学”。以心者、为万物之本,诸法之源,如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心为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一切唯心造”。心有地义,名为心地。以心地有三义:一者、心为万法之本,能生诸法。二是、行者依心而修,依心而行,是为修行。三者、身语意三业中,心业最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正如所谓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心既为万法之首,故此心法类别之要,切须明之。故于此中,主依经部宗义,配以瑜伽行派诸论,结“藏传心明学”,合“汉传心明学”(《五蕴百法》《集论》《唯识》等),并以摄颂,纲领主次,囊括心要,方便于忆持,了明于体相,令明心法,令觉心要。 于此心明学中,需知经部唯识二宗,皆分随教行派及随理行派,前者随教行经部宗,主依《小乘阿毗达磨》(如《俱舍》论等),随教行唯识宗,主依《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如《集论》论等),此二宗多依无着世亲菩萨,从心之主从,心王心所,类别阐扬,亦为汉传历代所宗;后者随理行经部宗及随理行唯识宗,则依法称论师《七部量论》,从心之量别,七种心明,而宣心要,因法称量学未得承传汉地,而为藏传独宏,故而千百余年,自唐至今,汉传瑜伽行派,于此七心明学,亦未广为宏传,而以量学为内道之学,解脱之津,非同有许,仅为因明之道。量学所立,为彰正量之士,大师佛陀,破非量之师,令皈正士;显正量之学,解脱之道,除非量之径,迷谬之途,令入正道。故知量为心法,能量为心,所量为境。以心有正倒,故量分正非,明此量心,方知正误,是非正倒,从而明辨正邪,进而断恶修善,趣正解脱,得证菩提。 此《心明学》共分八章: 1、心王与心所章中,由了知心心所法,能明相应之理,由知心所善恶,能明能治所治,烦恼对治,修证之道; 2、根识与意识章中,了明心识依各自增上缘根不同,而于识中分此根识意识,尤意识通有无分别,为主为王,善恶所作,成凡成圣,悉皆由彼,故为修道之主。 3、自证分与他证分章中,了明心识如何缘境次第,了别之用,取境之相。 4、七种心明章中,了明现量、比量、再决识、思察意、现而不定、疑惑心、颠倒识。此七种心,分类差别,修时功用。 5、量与非量章中,由了知心法正量,能修正量之规,由知非量之心,能除迷悟颠倒之途。 6、有分别与无分别章中,了明心识缘境之法,尤于有分别中,最需辨明,如理分别与不如理分别二种,由而破除一切分别皆为障道之谬,修法唯修无分别之误。故而了知,分别之心,何断何修,从而去邪归正,不落岐途。 7、通达心与非通达心章中,了明心识于境引生了别如何决定。 8、错乱识与不错乱识章中,了明心识有无分别缘境之正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