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

 

  雪歌仁波切讲授,潘信慧翻译(2003/12/06)

  刚才的课前念诵当中有一句「为利众生愿成佛』,希望大家在三次的反复唱诵中,并不仅只口头念诵而已,而应自我观察是否真实生起如是动机,在第一次念诵时即应加以细察,如若未然,则在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念诵当中应努力使之真正生起。唯有具足如此清净动机,每个星期这二个小时的精进求法才算是真正的学法,否则徒为此生在世间累积知识以成为能言善道之士罢了,并不能成就真实善法!吾人学习摄类学当中,了解到例如所知包括了常法和无常法,而在无常法当中,我们又可分辨何为有利部分?何为有害部分?有利者如何相顺?有害者如何相违?透过种种利害攸关的分析,吾人应可明了何者应舍而断除?何者应取而修行?进而言之,随着法上的了解之后,吾人更须将之结合在日常生活当中而奉行不悖,否则学归学,做归做,空只学会了一些名相及定义,法与生活将脱节而成为互不相关的二个范畴,对吾人之修行将是毫无帮助!

  谈及因果的部份,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指出六种因,上一堂课我们已经说到了第四项的相应因,现在请各位翻开《藏传因明》课本第534页(新版课本129页),其中稍有调整请注意:

  (四)相应因:其性相为彼此既相互具五相应,而彼此生起又互不障碍之同分。

  其事相如眼识与彼之眷属心所受。其中眼识为心王,受为心所。眼识与心所之间是否相应,端视此二者是否具有五相应而定。五相应为:所缘相应、所依相应、形相相应、时相应、质相应。说到眼识及受,大家请看我手中所执金刚杵,各位眼视金刚杵,则同时会生起金刚杵之眼识,同时此眼识之心所(受)亦同时生起。执金刚杵之眼识与受之间如何具有五相应呢?当我们看到了金刚杵的形相,执金刚杵之眼识同时生起,吾人了知这是金刚杵,此一这字即所缘相应,而金刚杵即形相相应;眼识及其眷属心所(受)二者所缘同为此一这字,而所见形相则同为金刚杵,(若由境言,我们称这是金刚杵,若由有境言之,则分为眼识及受二者)。

  接着再说时相应,当眼识生起之时,受亦同时生起,二者生起时间并无早晚之别。此时生起之眼识及受均属眼心识之范畴,故又可衍绎出眼识及受二者之所依相应同为眼根。谈到这里,各位千万不可将眼识及其心所之受视之为一左一右毫不相干的二个部门,应知若为左眼之眼识自必亦为左眼之受,绝非相异之二种心识。当吾人思及或见及某境,心王生起之际必随同生起某一心所,例如想到柱子、瓶子、谛实所成、我执,乃至空性时,心王一旦生起,其相应心所亦必同时生起,绝无时间早晚的差别。除眼识外,余如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各个心王生起之时,亦必有与其相应之心所同时生起,而且毫无时差。另外,各个心识亦必各依其所相应之根而生起,例如意识生起必依于意根,意识为心王,此心王之生起必有与其相应之心所同时生起。综合上述,吾人已知心识生起必有心王及心所同时生起,而某一心所成为某一心王之受,乃因此心王具有五遍行之故,(五遍行为:受、想、思、作意、触,受即五遍行之一)。当心王对境之时必有种种作用同时生起,例如领受此境之受、了知或记忆此境之各种功能等,各个心王必定各具其辅助眷属,此即心王何以须要心所之理由。心王为恒常存在,眷属心所则并不一定,眷属若为恶仆则可将之驱逐!换言之,多多消除恶的心所,则心将渐次提升为善。心王之名之为王,即因其具有驱逐恶仆之决定权,故而称王。心王生起,五遍行将随之而来,诸如贪、瞋、或悭吝等等恶心所亦将可能同时生起,所以吾人须常常消除恶心所,以免沦为昏王而受恶臣之佞言所惑。在此须要特别强调一个观念,驱除恶心所并非心王要做的事,而是我们自己要去努力!

  接下来谈质相应的部份,上述四种相应请各位善加理解,否则此一质相应将可能不易了解。质指质料或说材料,只为一而绝无二。各经各论中均言及,心王生起时,随其生起之心所受,其材料只能是一个,例如乐受就是乐受,苦受就是苦受,苦乐不可能同时生起,当下所生唯有一不端。至于此受之心王亦仅唯一,一受必无二心王。兹因心王与心所互为辅助,故称为相应因。

  (五)遍行因:其性相为能生成为自果之与自同地之后念烦恼之烦恼。遍行因所指就是烦恼,乃吾人轮回于三界六道之因,遍于三界六道之中。如果烦恼一开端就被遮止或消除,就不会有轮回之苦了!因为遍行因能引生后念之烦恼,故而烦恼不息,而成遍行因。由烦恼所造作之善与不善,将引生吾人来世感得苦乐之果,因其具有引生来世苦乐之能力,故名之为因。依烦恼所造作之善业可引生将来获得善趣之所依身,而由烦恼所造作之不善业便成为未来之恶趣身。然而无论生于善趣或恶趣,均尚在轮回中,所以说吾人堕于轮回之因皆在烦恼。吾人应该详查的是,烦恼并非招引来世果之因,而是烦恼之力趋于强大之际,将吾心纷扰,因而造业,致引各种苦乐果报。归纳而言,引生来世苦乐果报者为业,而业来自善因及不善因。关于善因及不善因,这和接下来要谈的异熟因有关。

  (六)异熟因:其性相为由不善及有漏善任一所摄者。有漏善指由烦恼为动机而造作之善法,因其具烦恼之染着故为有漏善,若无夹杂烦恼则绝不成为有漏善,也绝不成为轮回之因。《俱舍论》中提及六种因,其偈颂为:「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为六种」,各位应加牢记,六因之定义倘能熟记最好,否则起码应能了解其义。不知大家在平日里有没有用过这六种名相?希望各位熟悉此六因,对于日后阅读大部经论将有无上帮助!否则当在经论中阅及这些名相时心中仅存模糊印象,那就无法清楚了知其所指为何,对于独立阅读经典将是一大妨碍,如此一来,吾人此时的学习将不具太多意义!

  各位可以藉由想及一法时,即加以分辨其因,来熟悉此六因,是能作因否?是俱有因或同类因否?一一加以思维,若是能作因,是否又同为俱有因呢?是三种或四种因吗?逐项予以探讨深究,甚至以辩经之四句(有、无、是、非双向的八门周遍)来穷究其所属。现在各位能否举出一例,其为俱生因,又同时为能作因或是其它因者?说到俱生因和相应因,此二者必定具有相异之二法以资对照。那么,既是俱生因是否可能同时又是相应因呢?俱生因生起的时间为同时,然质却相异,彼此的生起又互不障碍。例如桌子的前面跟后面,二者同时生起互不障碍又为异质,故为俱生因。但是相应因就不一样了,其属心王与心所之范畴,故为心识而不为色法。

  我有点担心各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讨论,可能学过就忘,最后涓滴不剩!希望有机会讨论时,各位应全心投入,我们在三大寺辩经时均是以全付精神贯注其中,只要自己能说出一二句不同于他人之见解,又或者将原先不懂的部份加以厘清,便会非常欢喜雀跃!这二种动力带动个人学习的好乐之心,因此便无惧于课程之艰难,也不会因艰难而生出退却之心。谈及在三大寺的辩经,当时我总是费尽心思希望自己能说出一句别出心裁的论述,因为平时常常阅读二胜六庄严等诸位祖师大德之传记,所以当自己果有独到之见解时,便会幻想自己可以如同龙树菩萨、陈那论师或是法称论师一般获得殊胜成就,于是内心顿生无上踊跃!

  以我的经验而言,各位若能多多涉猎二胜六庄严等祖师大德之传记,应也能生如此信心,以作为自我期许之楷模!(千万不要越学越绝望,我相信各位此时所学必定深具意义)。或许各位不必一下子把目标订得太高太远,班上有些同学过去学习过相关课程’对于名相已有认识,但是光是认识名相,对于阅读经典是否有所帮助,其效果唯有自我检视。相信在座各位法师必定和我一样心有同感,二胜六庄严等成就辉煌的祖师大德确实足为后学之典范!我们一定要自我勉励,不要轻言放弃,须知辛苦耕耘,方能欢喜收割!接着请看534页,我们来谈缘的部份,当因与缘同时并列,此时之缘就不成其为主因,而为助缘;但若因缘不同时称述,则单称之缘即具与因同,可生果之辅助能力,其作用即等同于因。课文中将缘分为性相及分类二个部分说明,缘之性相是能为辅助;而其其分类则有: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无间缘)四者。以下分别说明:

  (一)因缘:与缘同义。具有辅助作用,故名之为缘。

  (二)所缘缘:谓主要能直接生起执青现前之青色相分,为执青现前之所缘缘之性相。必具境方有所缘,执青现前必先生起执青之眼识,在视线范围内定有青色存在,若为白色则不可能生起执青现前,而应生起执白现前。

  (三)增上缘:广论中提及增上果为主上果,故增上缘又可名之主上缘,此缘具有主宰之意。谓主要能直接自在生起执青现前者,为执青现前之增上缘之性相。其事相为,谓如成为执青色根现前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成为彼不共增上缘之意根。执青现前的现起端赖眼根,唯有眼根清楚,眼识的现起方能清楚,眼根若不明,则所现执青现前亦将不明。因执青现前完全主控于眼根,故眼根为眼识之增上缘。

  (四)等无间缘:必指心识之部分,谓主要仅能生起执青现前觉受明了之心识,为执青现前之等无间缘之性相。等无间缘雷同于近取因,当执青现前生起之前,必有作意青色之心识,亦即先有想见青色之心,然后见到青色才会生起执青现前,想看青色的心即为执青现前之等无问缘。若据心所言之,则有等无间缘和增上缘二个部份;而所缘缘则指实有法的部份,不一定具备增上缘之功能。此四缘定和心识相关者为所缘缘和等无间缘,

  至于因缘和增上缘则和实有法相关,而所有实法则均可能和四种缘产生关联。

  现在请各位将今天所学习的名相反复念诵十次,以助记忆:

  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为六种。

  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

  讲完因缘,我们就开始来讲果。果亦分为性相及分类来谈,请看535页,

  果从言诠门可分为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等五种。此处从言诠门分类,乃因离系果并非真正的果,而是一种常法,常法当无由因生果之现象。以下说明五种果:

  (一)异熟果:谓如有漏五取蕴。异熟果之产生乃由过去所造诸业而来,造作恶业招引未来之恶趣身,而造善业则引善趣身。

  (二)增上果:谓如不净器世间。吾人受取所依身之后,此身所居之屋舍或受用之资财等均属增上果,增上果又可名为主上果。

  (三)等流果:分为下述二种:

  1.领受等流果:吾人所依身定有苦受乐受种种不同,苦受来自过去世使他人受苦,则今生领受此等流果报:若过去利益他人,使他人获得快乐,则今生必得乐受。

  2.作用等流果:过去习于以劣行待人或以善行助人,今生将具同等习气,虐待或善助他人之习气即来自作用等流果。又如吾人学法,有时自然而然就具足好学之心,完全无须他人督促,此乃过去所造好学之业所得之作用等流果。因此之故,在座各位应知我们都不是今生才刚开始想在法上努力精进,而是作用等流果使然。所以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在想学之时努力就好,不想学习而心生怠惰时的努力更为重要!前者只是在受用过去因所结之果,怠惰时提振精进之心才是创造新因之契机。现在学得不错也不必暗自窃喜,努力造作学习善法之新因才是首要之务。

  (四)士用果:谓如农夫劳动所收获之庄稼。透过努力之后所获致之果就是士用果,有些人认为既然一切均为业力使然’则今生毋须再多加努力,反正一切都已命定了嘛!此说谬矣!过去之业或可为今生之受用,但另有一种果却是须要现在世的努力方可结果,例如士用果。虽然透过努力所结之果又有等级或多少之差别,此受过去所造诸业之牵引无法强求,但有努力必有结果,不努力则不会结果。

  (五)离系果:谓如诸择灭。上述四果主要讲轮回之果,而离系果则为远离轮回后之果。例如经过精进修持以脱离轮回,因离系果为透过努力而得之果,故亦将之列为果之一类,然究其实,离系果并非真正的果,其为常法。

  说到诸择灭,即为透过智慧的观察力断除无知以证智慧,此无知就是所断者,智慧的观察力就是能断者,而所成就之果就是智慧。智慧为诸择灭之一种,必是透过智慧的观察力断除无知,如此所得之智慧方可名之为离系果。现在请各位将五种果反复念诵十次,以助记忆:

  异熟果、增上果、等流果(领受等流果及作用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

  今天课程到此为止,各位同学在家中可以先行预习下一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第558页应成派立自宗之部分。

  各位念诵供养文时,如果是慢板的唱诵,一开头四个字应由维那师领唱,弟子应在此四字后才加入唱诵,大家不要一起当维那了!否则日后亲临达赖喇嘛主持的盛大法会时,可能会贻笑大方哦!另有一种较为快板之唱诵,则各位应于首句的最后一字才加入共唱。在我们供养文中的最后四句,大家平日可以作为食前供养,不过第四句的最后三字稍加调整为却巴尔扑,扑是供养给您之意,却巴尔是食物之意,这和「东巴喇密桑杰仁波切,就巴喇密当却仁波切,忍巴喇密根顿仁波切,甲烈贡秋顺拉却巴且扑」四句供养文一样,都可以在平日作为对诸佛菩萨及二胜六庄严等祖师大德之供养文。

 
 
 
前五篇文章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一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二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十三

善慧法师:心明学 概要

善慧法师:心明学 科颂

 

后五篇文章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九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六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五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四

赛康仁波切:摄类学讲记 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