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空恩师讲《广论》53讲 |
 
法空恩师讲《广论》53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道前基础的修习轨理,属于正宗分的内容,已经将前面的加行(六加行)、以及正修、结修。从三事求加到正修正行、未修中间学习四种资粮、完结,我们现在谈到了最后一种资粮――悎寤瑜伽了。今天接着往下讲。 我们从修法上谈起,有的人听得有点抽象,学得比较困难。修,包括四种资粮,这些皆缘于修持、用功、发心。 如何修持?正行分为两种,总的修持方法和这个地方的修持方法。 第一点、总的修持方法,我们把这一段回顾一下. 所谓修就是把心安住在善所缘境上,善的观想中,观这个所缘相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心定住、不散乱,不往他处去转、不到处去跑。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心就被烦恼、无明所遮盖住了,经常受它贪欲等控制,所以造作种种罪业。从现在起,修行为了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我们就不断地修持,把心安住在这个善所缘境上,不随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等去转动。 修错的过患我们要认识。我们最初修持的时候,对于所缘境作了不由自主的修持,或者按自己的心意将善所缘境作这等数量的观想,这是不决定的数量;或者用这种次第而作修持,那么修持就会走向偏差,难以成功,反而会成为修持善所缘境上的一大障碍,从最初养成这种不良的修持方式,也就成为终身修持善行的过失。 修持的最佳方式我们要知道:最初修持的时候,必须对所缘境的数量和次第作好决定,决定以后就要有这种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决定的数量和次第来修,除此之外从不修习其他的法。把决定了的这个地方的内容紧紧记住以后,使其安住,然后要观察是否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缺点,如果有了应当及时纠正它。修持前面决定的内容时,必定要远离昏沉,不能随意增减。如果在修持的时候不决定数量会出现盈缺(或多、或少)。不决定次第就象医生付药的次第凌乱一样,对病人起不了作用;或者象配错了药方一样,不但利益不了病人,反害了患者。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修习次第和数量的重要性,什么法都是一样的。 第二点、这个地方的修持方法 首先要思惟从最初亲近善知识,获得功德的殊胜利益,遂能迅速成佛,以及不依止善知识所产生的过失,导致了现世后世的种种痛苦。 这里包含了五个内容:亲近善知识的功德、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思惟身语意功德而修持信仰,忆念恩德而修持恭敬心和结行的时候如何修持的方式。但观想期间,最重要的是中间两者――第一、第二。从依止善知识开始一直到止观之间,都必须修持,所以这两者也就是一切修持的起源、开始。 思惟功德、修持信仰应当要时时刻刻防护寻找上师过失的心,尽量守持律仪,把戒律持好,多次思惟自己的证悟、戒定慧、闻等一切的功德,一直到自己没有生起清净的信仰之间,一定要精进修持。这就是在修的时候无论谁都要掌握的。在完结时,以自己所积集的一切资粮善根,以猛利的心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愿回向给一切众生,使广大的众生圆满成就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利益。 再说修持的时间、最初修持的方式,稍许稳固而作修持,不产生疲倦,这就是秘诀。修持的时间是黎明、午前、午后和初夜分四座来修持。最初修持的方式,就是最初修持的人,如果时间过长了,容易产生掉举(心散乱)昏沉的现象,养成了这种习惯,每次修行都会出现沉掉,心没有办法安住在善所缘境上。那么初修的人时间应该短,修持的次数应当增多,应当在修持情绪好的时候就要停止,这样做,下次修持时就有信心,否则的话看到座位就觉得厌烦。稍微有一点稳固了而作修持的方式是:如果这样的修持使心有了稳固的状态以后,再把时间慢慢地延长。 不产生疲倦的秘诀是:在修持当中,在修持方面要远离太急和太缓的过失。不缓慢的修行是恭敬承事上师或者是行礼拜等事情而做这个思惟。如果这个时候弟子等待求见上师的时候,不要谈闲事,坐那里静心等待,谈话要适合,不宜过多,见上师不要谈废话打扰上师的清修。事后可及时收心而修持善行,不做他事,恒常依止寂静、幽静,祈祷所寻求的究竟果位,为了马上能获得而努力精进,因为死因太多、死期不定,所以要抓紧时间努力修持善行。不应该一天到晚打闲岔,可以谈一些、做一些、行持一些跟修行有关的事情,这样修持便能减少障碍,而且能熄灭疲倦和沉掉的现象。 座间如何行持,前面我们也谈了,但大家还是没听明白,所以给大家重复一下,就是叫大家深思熟虑。没有修持中间,虽有行礼拜的、绕塔、绕佛、诵持经典等等多种修持方式,但这里主要讲的是在正修时要精进修行,座间要对修持的所缘相作思惟忆念。如果对善所缘境不依正念、疏忽放逸,修持所得的功德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座间,对修持所开示的经典需要阅读和反复思惟,为了使功德增长,要以多种方式积集顺缘的资粮,除去违缘的障碍,并且要努力守护所守的戒律,把修持所缘相、守持戒律和积集资粮称作三合而引入学法。常言道:“没有修持,犹如画中灯;没有戒律,酷似无主的宝藏;没有资粮,就象无润的种子。” 另外要修持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这个因的资粮,在讲第一遍、第二遍时,大家对止观方面还听不懂。因为我们资粮、因缘善根、福报不具,所以说很深、没有细讲,这一遍就要细。为了能顺利生起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道的正因,要修持以下四种资粮:1、防护六根;2、正知而修持;3、知道饮食的数量;4、不入寝而精进修持瑜伽,睡眠时怎样修持。 防护六根 防护六根又分为五种:以什么来防护,防护什么,从哪里防护,怎样来防护和防护的性质是什么。 1、以什么来防护?护持一切正念,对正念经常作修持,要反复修持不忘从六根修持的正法,对于正念要延长修持和恭敬修持。 2、防护什么?就是防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3、从哪里防护?就是从悦意和非悦意六种境界当中防护,好的贪、坏的嗔,从这当中去防护。 4、怎样来防护?分为防护六根和以六根作防护为两种。防护六根就是依止处和根,从眼根开始一直到意根,六识生起以后,意识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悦意和非悦意的境界,对悦意的生贪欲,对非悦意的生嗔恨,所以要精进修持对治,来防护不生起贪和嗔的烦恼。以六根作防护就是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嗜色、闻声等六尘的境界,这样就会产生烦恼,所以我们就从最初防护六根,不去到处乱看、乱听等等。 这两者的区别是:如果最初六根对境界所迷惑而生起贪嗔以后,我们马上依止对治来熄灭贪嗔,这就是所说的防护六根。发现你的眼对好的贪了,马上拉回来;发现你嗔了、对不好的东西发起烦恼心来了,无明烦恼、嗔恨起来了,把它拉回来对治,包括你的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的。从最初开始,防止六根迷惑境界者,称为以六根作防护,初学者容易出现迷惑现象,因此后者尤为重要。防护六根修持之际,不把悦意六者作为行相和象征看待,虽然没有这样看待,但私念(就是没有正知正念)和烦恼很多,故而产生罪恶心,必须及时加以防护。作为行相的看待,就是对不应该去看的(好的色等)而专门去看这些境界,或者随便看了这些境界。对这些境界马上产生美好的念头,心里头高兴、沾沾自喜。而作为行相以后,使心中产生贪欲等等是行相的看待。作为象征的看待,就是看到那些境界以后,虽然对美好的境界未作行相,但以六识看到境界以后生起贪嗔迷惑,把原来看到的境界,以意识觉得这是十分美好的,产生这样的念头;或者自己没有亲眼看见这个境界、现象,而从别的地方听到赞叹这个境界的功德后,生起了贪著心,也属于象征的看待。 5、防护的性质是什么?如果六根迷惑于境界时,要从烦恼中把心防止守护以后,使心安住于善性和无记性(就是说非善和非不善之间)中,这个地方把心安住于无覆无记,就是体性无记当中的威仪,行住坐卧当中等等其他动作的时间并不是心住善所缘境的时间。 正知而修持 正知而修持分为:1、作什么修持的根本;2、正知和不放逸行两种,做什么修持的根本又分为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前面都讲过了以上十种业,以正知作哪种修持的根本和正安住于何处的说法。这些道理和前面的防护六根的讲解,都依照无著菩萨所引的经论为证据,而在这里作讲解。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曾经讲述过,因此对于希求佛法的内涵,就要有这样严谨的理论作依据。又象前面曾经提过的广行方面的理论,是按照无著菩萨兄弟经典而作解释的,深见方面的理论是按照龙树菩萨师徒的经典所解释的,我们从来不作没有任何依据的解释。 五种行动业的第一种是身业,就是前往村庄、城市、佛殿等等其他地方往返的。 第二是眼事业,无意中所见的境界和详细观看以后所见到的种种境界。 第三是体支业,就是体支分支,伸直和弯曲等等。 第四是衣钵业,接受和使用三衣和钵的各种事情。 第五是乞食业,乞求饮食等等。 寺院当中(这里所说的寺及佛院,指的具有《般若经》等),受用的五种事业: 第一是身业。行走处、行走或前往同修法者(法友)的面前,从这到别的同修的面前,或者为了佛法而入行道,或是在轨范师、上师或上师同等的面前居住,以及在座位上结跏趺坐而座。 第二是语业。未曾得到十二分教的传承而要得到传授,通达这个教授。已经得到传授的,要作诵持并向他人作传授。为了使他人能生起精进的心,因此跟他人共同议论。 第三是意业。中夜睡眠以及入幽静的地方,把听闻的内容以九心(就是在修持寂止时候的九种住心)而修持禅定,勤修观行。夏天炎热而觉得疲倦的时候,想法消除非时睡眠。 第四、第五是昼夜二业,在白天和初夜、后夜不应睡眠,因此这里也指身语二业,睡眠二字也仅仅唯独指的是夜间睡眠和意业二者。 这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以正知而修持,就要在准备做这十种业的时候,最初心要安住在正念当中不放逸行,用行动和受用二者来摄受,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作观察和以哪种方式来作观察的态度,就以同样的态度和方式作观察而了解所作的事情,这里有四种态度: 第一就是对于身事业等十种事业的内容,应该以何种态度来观察的事,就以一样的态度来作观察。比如往返走动的事业,按照戒律里面所讲述的往返的各种威仪、戒律规定,首先知道这些规律之后,在往返过程中注意自己言谈举止的威仪。 第二是对所去的地方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作观察,就以同样的态度和方法来作观察。就是说在行动之前就要知道出家僧人不应该去沽酒处、妓院、帝王宫殿和屠宰场、歌厅、舞厅等。要提前知道应该去哪里规矩、要求,行走的时候心要安住在正念当中。 第三种态度是对所做的事情的时间,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来作观察,就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作观察。比如说出家众午前能去村庄,午后不能去村庄,提前知道了这些规矩,行动的时候心安住在正知当中。 第四种态度是对所做的一切事情,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作观察,就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作观察。比如说行动前一定要防护自心,不应该去的地方一定不去,所要去的家中就要去,一定要具有这种提防自己心的概念,并要忆念这些众多的规矩不可违越。 总而言之,对昼夜一切威仪的守持都应该作思惟以后,要懂得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在往返的时候应该明白这些规矩,把心安住于正念正知当中。如果能这样修持的话,现世不染罪业,死后不会堕入恶趣。这样未证道者就积集能证道的资粮,这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得更清楚。正知而行和防护六根两者,依无著菩萨引经中的解释作了讲述,经中说:“如果能精进修持两种善行轨理,就能获得很多的功德,尤其能使戒律清净,并能顺利地成就止观所摄受的心无分别禅定。”所以要知道我们说的这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防护六根非常重要,不要小看这些,你的六根有的时候不注意,它就随着六尘去造业,所以必须时常善思观察。 在《略论释》中说:守护根门 此门分噶巴、挡巴。噶巴、挡巴是藏语,即一守、二遮,一个是守护、一个是遮止,时常看着你的六根,遮止就是你发现它不对了,马上把它拉回来。如色声香味触,有高兴的、不高兴的六种,由高兴的六种而生贪,不高兴的六种而生瞋。随时警觉,贪瞋一起,立即遮止,如是,《朗忍》谓之固守。所守者是什么?所守的就是六根啊。以何固守(为什么要守护六根啊)?即正念是(以正念来守)。固守何处(守护什么地方啊)?即悦意之六境和不悦意六境是。以什么方法固守,即噶巴是(觉即对治。就是发觉以后马上对治)。固守本体为何,即无记或善心所是。然此不过对治贪瞋现行,而烦恼根本,则仍赖通达空性(通达空性就能对治现行)。如自身生贪,能知其为三十六物,无实身可得,则贪念自息。如用不净观,先观眉间一洞,内脓血渐变而成白骨,渐及全身,皆现白骨。如用挡巴,则须先择净地,远离可欲境。总之,如对治有效,则用对治,对治无效,则择地远离之(你知道这个境使你造业厉害,你就远离),如居山林(可以住到山林)或者寂静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此为粗劣有情而说也。 正知而行 身心能於时时数数观察,即具足正知教授。噶当大德有云:”动中常察语,独处常观心。”(行动当中要常观察自己的语,自己坐那没事的时候要观察自己的心),此能观之心,即正知相。昔有一人名月称(此与月称菩萨同名而非彼月称)他的父亲积有六袋粮食,因而心起贪想,由六袋粮食籽,年年丰收,增加可以满楼,将来越来越多,由此富有,而娶妇,而生子,子取何名。正在想着给自己孩子起什么名,适鼠噬袋,从上面掉下来,随即就丧命了。此由不正知观心之过患如是。这是个比喻,正在悬想的时候,老鼠咬袋掉下来,随即就砸到身上把他砸死了,这都是因为没在正念上,妄念光想这个事情疏忽了,没有正知正念。象我们修行人一样,你不要妄想太多,啥时候无常到还不知道,此由不正知观心之过患如是。过仓巴云:“身语意三业,尤以观心为要。”(身语意三业,尤其要以观心最为重要。)能这样做,则入有意义的道内,虽近市廛,亦不为动。(就是不管你到什么花花的环境中,到大城市里多么吵闹,但是都不能动摇你修道的心,贪啊、嗔啊心不动乱)否则闭门静坐,任心乱弛,仍与未修无异。因说偈云:“四大和合须弥身,应有常住不动心,希有修要即在此,如能修此即修行。”故身心於彼彼事转时,须依正知,察其应不应作而作,应作即作,否则即止,不使入於不善一面,而入於善之一面。如是不放逸,是正知相,略说是这样的。在《入行论》和无著菩萨的《五地品》,有应行应言各五种,这个参考经典看,如身业、眼业、肢业、法衣钵业、乞食业等等。 又须依正所了知之应作与否云者,如寂天菩萨云:“任修何法,若心是如何思惟,自己尚不明了,纵所修为安乐因,亦没有意义。”以三业中意为主故。如噶当派善知识贡加瓦,专事观心,座前以黑白石子,记其善恶念头,白的多则自已赞叹,黑的多就自己自责。故观察心意,比较观察言行,最为根本,尤为重要。能这样做正知而行,一可以远离罪,二可以生定。专用守护根门与正知而行二法,也可不堕三恶道。 饮食知量 要知道饮食的数量具足四种特征: 一、不能吃的太少,如果吃的太少,就会变得饥饿、虚弱,修持善行的时候觉得无力,饿得难以坚持到第二天再吃的时候,因此要吃的适合一点,以免影响修持。 二、不能吃的太多,如果吃的太多,就会感到身体沉重、呼吸不调不均匀、增长睡眠,吃的太多了,修持断灭不利的烦恼的时候变得无力,昏沉掉举。 三、饮食消化而食的事宜,要将原来依食所引起的疾病痛苦熄灭,新的疾病和痛苦不再发生。 四、不与烦恼相适应而吃,否则会产生种种罪业,身心安乐自在。如果与烦恼相适应而吃饭,会做出不如佛法寝食的事宜。进食的时候会产生贪著色味三种烦恼。一个是贪,吃着香,好,下回还要吃,执着。嗔,包括嗜、嘴馋了养成馋的毛病了。 贪爱饮食应以修持饮食的过患来对治,饮食有三种过患: 一、受用饮食所产生的过患。应当思惟:不管多么好的美味、可口的上等饮食,经过牙齿细嚼、唾沫涎湿以后,犹如呕吐的食物,不想再吃。 二、饮食消化当中所产生的过患。应当思惟,到了中夜或下半夜的时候,饮食消化以后,一部分转化为血肉,一部分转变为大小便等不净物而住在身体下部,每日需要排泄。另外饮食不适于消化还会导致各种疾病。 三、寻求饮食中所产生的过患,这又分为五类: 1、行――做当中产生的过患。为了寻求饮食,遭受寒热的痛苦,没有得到饮食就会心中产生忧苦等等;如果能找到饮食,又怕被别人夺去受到损失,就尽力守护,因此又产生身心不安的巨大痛苦。 2、损害亲友的过患。为了寻求饮食,虽然是父子亲属也会互相斗争,导致痛苦。 3、不知足的过患。因为对饮食的贪爱一天比一天慢慢地增长,不知道满足,国与国之间互相战争,所以战争带来种种痛苦。我们想一想。 4、没有自由的过患。依靠他人的人,为了主人的利益,和他们斗争,因此也产生了各种痛苦。 5、恶行中产生的过患。为了寻求饮食,身语意经常造各种罪业,临终的时候思惟这个罪过产生悔恨,死后堕入恶趣,遭受无量的痛苦。 虽然有这么多饮食的过患,但也有饮食的个别利益。如果按照戒律依止饮食会保养身体,我们不只是为了保养身体而吃饭,更重要的是依止饮食使身心得到健康以后,为了本人能努力修持清净的梵行而已。财物的主人和施主极力地作饮食而施舍,祈求能从这里得到极大的福报、果报,然后这个辛勤劳动所得到的饮食广作布施以后,作这样的思惟,能从这之中获得殊胜的功德利益,然后受用。另外在《集学论》中说,要思惟对施主要起到利益作用,同时对身中的微生物(身中的虫子),以饮食摄受。未来的时候以佛法来摄受,为了成就一切众生的事业,我才吃饭,心中具有这种概念才吃。 如果施主所供养的财物,受用者要具备戒律、禅定使解脱身心,还需要多诵持佛经等而享受。否则的话,对懒惰者来说会成为欠债。 《亲友书》中也说:“把饮食看作是良药,去除贪瞋痴以后,作这样的思念,我受用饮食是为了滋养这个色身来帮助学佛修行,并非吃饱喝足了心生骄慢,强壮身体来炫耀自己。”所以受用饮食是为了滋养这个身来学佛。 悎寤瑜伽 除了饮食就是睡眠了,饮食方面依止如法、该做不该做的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还应该知道休息的轨理。不睡眠而精进修持悎寤瑜伽,睡眠时应该怎么做呢? 《亲友书》中:“龙树菩萨对乐行贤王说:‘乐行贤王,白天整天和夜间的初夜和后夜以修持善业而度过,在午夜睡眠的时候,也不会变为没有成果,要多思惟善业方面的时候而就寝息。’”(正思惟善业方面的内容,这个时候就该睡觉了),这里说明了白天、夜间初后夜的修持和中夜如何作思惟的道理。因此在行走和坐着的时候,应该怎么修持?去除五盖,这当中获得修心的秘诀,不把时间白白流失。修持瑜伽、防护六根和正知而修行三者,具有座上和座间两法的修持,这里按后者座间来修持。睡眠的行仪、睡眠的规矩是你不应该当作座间就把时间白白空过了。不要说我现在没有读经、没有上殿、没有修法,我就光睡觉,不能这样。 修持睡眠瑜伽,把昼夜分为三分,初分作为修持的时间,到达中分的时候就应该睡眠了,睡眠时能增长身体的四大种,所以睡眠会使身体舒服,对精进修持善行起到很好的效果。 临睡的时候走出房间,把脚洗了以后再入房间休息,身体右侧卧,左脚放在右脚上面,好象狮子卧一样。象狮子一样睡眠的意思是,一切的畜生中狮子的力量是大勇猛,能摧伏一切的野兽。同样,睡眠瑜伽也具有雄狮般的力量,能降伏一切的烦恼,所以瑜伽行者象狮子一样入寝睡觉。不以饿鬼趴着睡;不以天躺着(就是我们在家人四脚朝天);不以欲界众生卧的姿势而入睡(就是左胁不是右胁)。这些众生懒惰不精进,难以摧伏对方,如果按这些众生的姿势睡觉,我们依照睡眠就难以摧毁一切的无明烦恼。畜生趴着睡,天人仰着睡,饿鬼是枯瘦的身体左侧而睡,一定不要有这种因缘。 又有一种说法是,按照狮子一样的右侧睡卧,身体不会松散,虽然睡着了,也不会忘却正念。就象有的人轻轻地进到我的屋子里,我就知道。正念不失,不会睡得昏沉,不会做恶梦,否则的话会产生前面四种不良的情况。 原文: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 讲解:大种:构成身体的四大元素:地、火、水、风 原文: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讲解:修二精进:就是1、经行、宴坐,威仪二种精进。2、密护根门,正知而行,修善品二种精进。汉译的《瑜伽师地论》二十四卷:“如法寝卧,为令寝卧长养大种,得增长已,长益其身,转有势力,转能随顺无间常委善品加行。” 原文: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 讲解:临睡的时候,应出房外,先洗脚,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 原文: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进微劣,少伏他故。 讲解:饿鬼伏卧、诸天仰卧、受欲人左胁卧,都不是好的缘起,修行人不能趴着,不能仰着,不能左胁,这都是不好的因。 精进微劣:势力薄弱 原文: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虽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浓厚,无诸噩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讲解:能不缓散:身无掉乱 睡不浓厚:不是睡得很死 无诸噩梦:不做噩梦 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违背前面四种,一切过失都来了 睡眠的时候作如何的忆念共有四点: 原文:以何意乐睡眠有四: 1、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 2、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3、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 4、起想有三: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摄而眠,犹如伤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讲解:惊慑而眠。慑:音“摄”又“哲”,害怕。 这一段文给我们讲了睡的时候有四种意乐: 1、光明想。观想光明具有这个心而入睡,由其光明的威力使心不产生黑暗,可驱除烦恼。 2、正念。心中忆念闻思修善法义中产生的正念,入睡的时候作这个观想,因此虽然入睡,但和没有入睡一样,未睡眠前曾多次忆念善法,所以在入睡当中也在修持善法。 3、正知。如果具有了正知,哪怕产生任何烦恼,就可以了知,随时可以断除。 4、起想有三:第一、起想在任何情况下,心不被睡眠所覆盖,精进摄心,犹如受伤的鹿警惕轻睡,这样就不会睡的太昏沉、太死,随时随地能醒过来而清醒。不是迷迷登登,起来半天还分不清东南西北呢。 第二、起想是我按佛所赐受的狮子睡眠的方式,任何时候都要遵守去睡觉,不能说我不这样休息,我非要换一个方式。决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睡就怎么睡,想怎么躺就怎么躺,想怎么趴、怎么滚都行,那样不可以),不能随时增减,或多或少。 第三、起想,今天我勤修睡眠方法,精进修持善法,明天我同样地精进修持,相续不断,作这样的思惟,这是努力修持善法的一种方式。相续不断,把曾经忘掉的一切也能逐步地提起来,不失忘念啊,所以要务必努力地修持。 原文:此食睡行,若能无罪,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著引经,如所抉择,而为解说。如是惟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讲解:具义而行:具大义利而行,即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大义利而修行。 这就是四种资粮。原文说了:如果对饮食和睡眠的威仪,能按照上面讲的行持,不产生过患的话,就能防护虚度年华的种种过失,因此这个地方依据无著菩萨引经中所说的内容作了解释,除了正行间所修持的不共修法外,其他的加行正行和结行,以及座间如何修持的规律,从这里到毗钵舍那之间,作如何的所缘相,都要按照这些修持方式精进修持。座间应该修持的内容已经说完了,这就是整个饮食瑜伽和悎寤瑜伽。 於食知量《略论释》上怎么说的呢?我们参考一下: 於食知量 总上可分为四点:一、遮过多,二、遮过少,三、遮违量,四、遮具足烦恼。(就是刚才讲的,一个是吃太多,一个是吃的太少,一个就是不适宜吃的东西就吃了,一个是具足烦恼。)如果吃的少就生饥饿疲乏,有修善无力之弊。过多了就身体重、神昏、呼吸不调,都不能修。古德谓,当自揣食量如何,分为三份,食其二而余其一(就是吃三分之二,留着一分),作风脉调和之余地,总以无碍修善为度。亦当自揣,上度所食能支持至下度食时(今天能吃到明天不饿就行),不起饥乏,乃为合度之相。违量者,谓食未消而复加食(还没消化呢,一天吃好几顿),使消化不及,因而生病者是。四、烦恼食,能生不悦意事,及不安乐因。所谓烦恼者,分饭食来源与资料来源,如由屠夫刽子手而来之食是。资料,谓由贪爱其滋味,即为贪烦恼而受用,如对食物而生起偏爱耽嗜者是。故当先思饮食过患,此中分三:一、受用过患,二、消化过患,三、成因过患。一、受用过患,入喉即成不净。二、消化过患,咽下去化为脓血、大便了,种种不净。三、成因过患,凡一切饮食之成就,多须经过种种辛苦而来,其中有被人劫夺侵食,抢窃的情事,引起父子兄弟不和睦,或天人斗争,亦事所恒有,因此关系,牺牲生命者有之,为人奴役受鞭挞者亦有之,甚至有求食不得苦的烦恼,临终堕入三涂(三恶道)也有。如能思惟这样的过患,那么贪食的心可以慢慢地消灭。离贪而食(食存五观),就是无染污食。又有饶益食,以食来布施,谓吃饭的时候,修行者对身中诸虫作布施想。西藏的布施,分施主与施者,比如说施茶,茶之所有者为施主,斟茶者为施者,修行者於吃时,可以作施者想。依显教里面说的,可以想身中诸虫,现以饮食来摄受,将来以法来摄受的缘起。依密法来说,要作”供错”想(供错就是供养的名词),又临吃时发愿,为了一切有情义利之身受这个饮食。“《亲友书》云:‘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瞋,非为肥骄傲,但欲任持身。’”所以说为任持这个身而食,并非为了滋润这个身体而骄慢、或者发胖或者长养这个色身。《俱舍》分四食,即蕴食、触食、念食、定食。四食均可以长养人身根。蕴食,即常食。触食,如日光空气之类。念食,如望梅止渴之类。例如过去藏中大饥,一家子女都有病,他的父就取河沙盛在袋中,子女见到了,就觉得不饿了。後来,他的父亲数日不归,取视见到是沙子,顿时饿死了。定食者,因定中四大调匀,不食也不饿。 悎寤瑜伽 藏文此偈有印王名,首句为末句。夜分,谓眠时,睡眠且要存念,何况是不睡的时候。这个摄修和未修中间在内,总令经过悉具意义,虽睡眠是没有修的时候的事情,亦要具有这个意义。这样去推之,永日永年乃至毕生,皆具意义。睡眠意义,於身的威仪有关。如果你终夜不眠,那么气息脉络,就不能调息生新力量。所以也得睡,不是叫你精进就不睡了。 狮子的威力最大,虽卧,百兽不敢接近它。其状以右胁卧,腿则左压右上,以右掌承颊,小指置鼻孔下即得。取狮卧者,一是为了现活跃,二远魔祟,三少梦魇,不做梦,不入魔。四易警觉,睡的非常轻。此外,仰卧为天相,伏卧为畜相,左卧为贪相,皆是非吉祥卧啊。既具威仪,又须:(一)正念善法。(二)觉知烦恼。(三)预存起想,是为睡眠瑜伽。 云何系念?就是要白天学习事师的教授,晚上要思惟事师法,白天学习悲心教授,晚上就思悲心法。总之,白天学晚上思,这样学,就容易通达。密法尚有作光明想法,想白光遍满全身及卧处,由此来串习,为以后得到光明境象缘起。如是系念,睡中间亦能修定、修菩提心等。凡人在未睡的时候固然无梦,熟睡时也无梦,必将熟未熟的时候,乃有梦,所梦或善或恶,皆随白天习力而起,故白天学习善者梦也是善的,白天学习的恶,梦也是恶的。如用密法,则熟睡无梦,亦能修善。觉知烦恼,就是由白天学习正知力量而来,虽在睡中,烦恼一起,也能立刻觉知到我烦恼起来了,马上警觉,仍须在醒的时候用心得力。 修的时候,尤须要思惟从昼到睡的时候所经,省察善恶,如善则心喜,思惟明天早上起来时当相续去作,如恶,就要思惟明天早上起来益为忏除,此於善法利益极大,当多注意引起意乐,以意乐故,届时自然早起。就如常人,尤其是小孩,每次遇到次日逢佳节,有欣有赏,先夜渴思,未明即醒(天没亮赶快就醒了),修行者亦当如是。果能依上所说而行,庶此生不致空过(这一辈子都不会空过)。(这就比喻小孩遇到佳节了、过年了,尤其到大年初一那一天,早早地就醒了,起来了,要压岁钱、要吃东西啊)无论何法,除正行少分各各不同者外,加行结行和坐隙等,皆是一样。 以上是正修中说的内容 丁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原文: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惟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讲解:圣言:佛经 释:解释经的论典 原文:《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讲解:“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初从闻起如理思,成思所成慧。从如理思思所成慧,生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无漏现观智乃得生起。真义境智:净慧、无漏慧,现观胜义境之智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在《俱舍论颂疏》卷一说了:“先因论教,次有生得,从生得后,方有闻慧,从闻慧后,次起思慧,从思慧后始生修慧,从修慧后起无漏慧。” 《俱舍论颂疏》卷一:“慧有四种: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与生俱来就有的)。二者闻慧,闻教成故(听的、学的多了,开发智慧)。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从定生故(是从定中得的智慧)。” 这就进入破除此中邪执,丁二 以观修破除邪妄分别,破除不通达经论愚痴者的观点;破除不通达止观所引起的过患;,破除对止俱要不通达以智者所自居者,最后说明修持一切经论的规律,破除不通达经论、经典、论释的愚者的观点。 没有经典、释论的一切教诲心不与佛法相应的中原和尚,这是唐朝时到吐蕃的一个汉族僧人,和后来持有断见的少数人说:“正式修持的时候,再不必对义理反复思惟观察,只要一心修定就行了。以分别智、分别察智多次思惟,便是闻思的部分,种种分别是执着相。”往那一坐,什么也不用想,就修定了,你只要一闻思,就是分别执着相,因此说这些是成佛的障碍。以上这些说法完全是没有通达修行的关键,实属无稽之谈。 《庄严经》中说了:进入佛门,要依次学法,首先要依止闻慧,再对经典作思惟,这当中产生思慧,使它修持熟练以后,再对佛法真实内涵极力修习,才能成为修所成慧。就是说,资粮道期间,对听闻的内容思惟以后就能产生变为加行道性质的思所成慧和世间的修所成慧,然后再依止这两种修持,就能产生般若见道性质的无分别智慧。最初必须亲近善知识听闻以后,由他者的力量才能生起信念,然后把听闻的内容由自己按教理作思惟以后,以自力生起定解,远离各种疑惑,以闻思生起信念,多作修习,这才称作修。多次观察而修和不观察思惟而修的止修,这两种方法都要修持。 124、於饮食爱著对治,应云何修?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思惟饮食的过患,来对治对饮食的爱著。 125、应云何善思而后受食? 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惟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就是为了安住我们这个色身,我应当好好修习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也是希望求得殊胜果的缘故,而把辛劳地挣来的钱、物布施于我们,我也应当成办他们的愿望,使他们得到大果。又应该忆念《集学论》中说的,思惟施主以及身中之虫,现在以财物摄受他们,来世以法来摄受。还要思惟应当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这样来受用饮食。就是修行人应该食存五观。 126、云何精勤修习悎寤瑜伽? 《亲友书》云:“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 此显永日及其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 《亲友书》中说:“真正修行的人,从白天到晚上,初夜跟后夜,也一样不马马虎虎地过去,就算是睡眠的时候,也不让它空空地浪费,在正念当中去睡。” 127、云何从五盖静修其心 虽睡眠未修的时候,也要具足意义,要净除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及疑盖)修其心。 128、睡眠有什么作用? 诸为睡眠所养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 睡眠是为了保护长养我们这个四大之身,如果经过睡眠而长养我们的身,才能修习善法,因此利益是很大的。 129、眠息时应如何作? 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 临睡觉的时候,应该先走出房外,洗脚而入内,右卧,左脚重叠放在右脚上,就象狮子睡眠的时候一样。 130、云何狮子卧?为何要狮子卧? 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 狮子卧,在一切的旁生之中,狮子的力量最大,它的心不是很沉而且很稳,能够不被他所摧伏,并且能够摧伏于他。修习如狮卧一样睡眠的方法,也是要让睡眠的时候具足这种大势力,伏他而住,所以要学狮子卧。 131、应以何等意乐睡眠? 一、光明想者,二、念者,三、正知者,四、起想有三(1、一切种;2、作是念;3、作是思)。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