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在学精进之前,先提示一下,六度当中前面三样是方便,也就是资粮,真正要学的是后面的止观,而这精进则通于其它五度;如果用三学来说,则通于三学,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过,如果你没有具备前面这个忍的话,精进根本就谈不到,因为如果你不能忍,做一点小事就要退了,还谈精进吗?所以这两者之间有这样的一个关联,务必请大家要再三地反复思惟。

  ※﹝学习精进波罗蜜多分五:① 精进自性,② 趣入修习精进方便,③ 精进差别,④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⑤ 此等摄义。今初﹞

  第一是说明精进的特性、特质是什么?在还没有正修之前,用什么方式能够推动我们去修。修的时候,精进的内涵是些什么?了解了以后,正修的时候如何照着这个修行。最后是「此等摄义」。

  【缘善所缘勇悍为相,《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菩萨地》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这个就是精进的自性,我们所修习的对象是善所缘。平常我们所缘的都是和无始无明相应的行,换句话说是惑业。现在反过来,所缘是善的。「勇悍」是精进的行相。「勇」就是勇敢、果敢、不畏缩,而且勇往直前。「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勇敢,一个是凶暴。勇敢就是什么都不怕,勇往直前。凶暴是指对于烦恼毫不留情,绝对要像大恶人一样,那大恶人不论碰到什么绝对不给你一点点商量的余地;现在我们在修行精进的时候,对于烦恼也是一样,绝对要拿出这种凶暴的味道来。

  在《华严》善财童子所参的那些大善知识当中,有一位是甘露火王。在密教的图像当中现愤怒相,牙齿露在外头,眼睛瞪得圆圆的,浑身火焰,颈上挂的都是骷颅,表示凶暴的精进相,任何烦恼来的时候,他绝不怕;对治烦恼的时候,没有一点点商量的余地,这个情况就是精进相,他所对的对象就是我们要对治的。所以对善所缘(就是善法)要勇往直前,对恶法要毫不留情。

  下面就引两个论所说的,一个是《入菩萨行论》,另外就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来告诉我们,精进就是对于我们所行的善净之法,以及利益一切有情勇跟悍的心理行相。「无有颠倒」是指不能错,假定对善恶、是非分辨不清楚,虽然很努力,这不一定是精进;世间的人没有弄清楚,在颠倒的事情上面很努力,这个叫懈怠,不叫精进。所以精进的特质不是说你勤恳努力就算,而是说你在善法上面断除自他无边烦恼恶业,以及为了大家的究竟利益,在这一件事情上头的努力才是。

  【第二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者。谓应多思精进胜利不进过患,此若串习精进起故。】

  了解了以后也不是叫我们马上精进,而是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策励自己去修,这个很重要,把这个策励的心情建立起来以后,自然而然会全心全意去修。所以对于精进的殊胜利益,以及不精进的绝大害处,能够多思惟观察了解,把这个道理经过了长期不断地思惟观察,养成习性,起心动念当中,一起来就是这个念头,自然而然就会推动你向这个方面去做。有很多懒惰的人,起心动念自然而然就是提不起来;另外有很多贪心重的人,起心动念也就是贪;现在我们在精进上头养成了习惯,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推动自己要精进。

  【其胜利者,《劝发增上意乐会》云:「能除诸苦及冥暗,是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此是恒常应依止。此世所有诸工巧,及出世间诸巧业,若发精进非难得,智者谁厌精进力。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见昏睡诸过失,常发精进而安住,我为策彼而说此。」】

  精进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精进能够净除一切苦恼,这个最重要,我们现在不是为苦所逼恼而要求快乐吗?世间不管任何一种人,真正应该忙的就是忙这个。我们所以会偷懒等等,无非是贪一点乐怕苦,然而要得到快乐去掉苦的正确方法,却是要精进。「冥暗」就是愚痴、无知。我们所以要想去掉苦却去不掉,要想得到乐,忙了半天又得不到,就是因为对苦乐的真相不了解,乃至于虽然在修行了,还有太多人是这样。最近我遇到有一个人也是这样,他觉得这世间真苦,想要念佛,我就告诉他念佛的法门,他就说:「哪有这么多时间呢?」问他:「你平常做什么呢?」他说:「白天要上班,忙了一天回来要休息,休息完了以后,为了放轻松,要看一看电视,早晨起来报纸也要看一看。」他觉得很忙,教他真正脱苦的方法,看看经,乃至于听听《广论》,他觉得没有时间。我心里想了半天,只有说「好了、好了,那你看因缘了!」就是这样。

  他未尝不想快乐,未尝不想脱苦,也未尝不在忙,事实上他比我们还忙。早晨一大早起来,先要看个报纸,然后去上班赚钱,赚完了回来还要看个电视,他也很忙!但是原因是什么?冥暗,这是苦的根本,除掉这个,才能够断除一切恶趣的根本,要从根本上面去断一定要靠诸佛所赞的精进。佛不但彻底了知世间一切真相,而且真正如实做到,所以只有佛是如理如量、圆满无缺地证得,他所说的话是百分之百的可靠。所以得到一切诸佛赞叹的这个精进是我们应该依止的。依止时要恒、常,不是说今天听见了努力一下就放下来,而是一切时处都不能离开它,一离开了就是在痴暗当中,那个就是受苦的因,将来一定感得苦果,所以应该恒常依止。

  世间所有的这些事情,乃至于进一步出世间的,假定你能够发起精进的话,没有一样事情做不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例外,都会好乐精进、不厌精进。而现在我们所以不能精进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在愚痴当中。说起来真可怜,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心里就为它忙了个半天,也嘀咕了半天,结果是自害害他,自己还觉得很对。如果你正确地了解了以后,我们全部的精神所对治的就是这些,从小事情上面做起,你只要把烦恼真正解决了,那一切问题跟着就解决了。

  如果有人真正想要走这一条圆满觉悟之道,达到圆满的果位,那么他要了解这个「昏睡诸过失」,就是懈怠不精进的种种过失,于是恒常地发起精进,安住在精进上面如理行持,为了策励那些想如法修行的人,而说这个道理。

  【《庄严经论》亦云:「资粮善中进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

  现在我们是在集聚资粮,有了这个资粮,才能够走上去。《庄严经论》说资粮善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精进。依着精进其它的东西就跟着得到了,如果你没有精进的话,什么东西都得不到。《大智度论》上面也说,一有懈怠,换句话说,没有精进的话,什么好事都没有,绝不可能得到。有了精进,眼前就得到殊胜、安乐。我们现在顺着最简单的次第──戒、定、慧来说,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如法地去做的话,当下就会得到清凉,从烦恼上面得到解脱,那是多么快乐!然后由于戒而得定,那个定更是快乐无边,这个还是世间的。由定而发慧的话,将烦恼彻底连根拔起,都是靠这个精进。所以世间是如此,出世间也是如此,一切的成就的确没有一个例外的。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当中一切财都是靠精进得到。更进一步,要行善净之法,能够净化烦恼的也是靠精进,这个善清净包括得很广。一切烦恼的根本在萨迦耶见,苦果是由惑、业所感得,而惑是上首,惑生起的原因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换句话说,把根本拿掉了,其它统统都拿掉了,而要想拿掉它要靠精进,这是三乘相共的。一步一步走上去,乃至于最后不共的大乘──佛果无上菩提,也是要从精进得到,所以精进是资粮善当中最重要的一样。

  【又云:「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

  精进除了可以策励我们走上去,还能克服很多障碍,譬如说:我们对于眼前的受用很耽着,能够精进的话,就不会被那些受用所骗,没有固然不在乎,有了也不会耽着其中。真正去努力的时候,会有种种烦恼,如果你能精进,那么这些烦恼也挡不了你。我们要修出离行,乃至从自度而进入利他,都是会有无比的困扰,往往觉得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之下,容易产生厌患之心。如果你能精进,由于眼前的人跟境而生的厌患也不能挡住你。这样从世间到出世间,从小乘到大乘,不管任何困难,都不能障碍你,而你都能够胜过它。

  如果步步上进,你会得到种种的好处。平常还有一点,我们才得到了一点,就以此为喜足停在这里,如果你能精进的话,则「少得不能胜」。实际上大部份人这四样毛病是样样具足,有的人容或具足三样、两样或者一样。尤其是现在很多的修行人,自己相当努力,不为世间一般的受用所障碍,修行的时候却连一点烦恼都挡不住。乃至于在修行的时候,不管是自利或者利他,遇到种种的困扰他也不怕,但是却安住在那里,觉得这个就够了,就是这样得少为足。

  得少为足的现象是什么?平常如果这个人是学禅的、念佛的,乃至于学密教的,总觉得佛法就是自己所学的这个了。佛是要究竟解决一切问题,圆满所有的功德,没有一样东西不圆满的,绝不会得少为足。现在我们稍微懂得了一点,就觉得样样都懂得了,那根本差得十万八千里。像善财童子是最典型的例子,不但他自己,连他的老师也是,你看他去参访一个老师,跟着这个老师学到东西以后,又继续地参访。而每到一个地方,以及继续向前,都是经过很大的困难,但绝对挡不住他,总是一一克服过去。还有他的每一个老师都是大善知识,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他们最后都说:「我只知道这么一点点,至于菩萨还有这么多广大行,我怎么会知道!所以你还要继续去修。」这说明了凡是真正如法行持的人,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华严》是圆教,经中的那些大善知识都是最了不起的,每一个人却都这么说,不但自己这样努力,而且绝不得少为足,不像我们现在这样。

  反过来说,我们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原因,实在是根本还在门外,乃至于门在哪里都不知道,自己闭上了眼睛在那里瞎弄,还以为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深深地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认得这个病根,努力去除掉它,凡是任何一点点使得我们产生自满、自以为是的这个心情,一定要拿出这种悍相来,一刀斩断。悍相就是对于这一种不如理的情况绝不留情,这个才是正确的。

  【《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前面已经说过,资粮善当中精进是第一,《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也这么说,所以不管是哪一个经论都告诉我们,只有精进是修证菩萨善法当中最胜之因,最殊胜的就是这个,其余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跟它相比。有了精进的话,其它样样东西都可以生得起来;反过来如果你没有精进的话,尽管你有一点东西,一下就塌掉了,或被障碍住,不能前进了,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切如来都赞叹精进。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

  你能够具足大精进,而且对这个精进无厌足,那么「不得不证皆非有」。菩萨对于善法无厌足;我们凡夫是对烦恼无厌足,对什么东西都贪得无厌,菩萨恰恰相反。善法是对治恶法的,所以真正学菩萨行的人,对于对治恶法是绝无厌足,我们现在有的是恶法,恶法正好是消灭善法、对治善法的,这个是错误的。如果说你能够对于对治恶法有无厌的大精进的话,绝不可能有不能证得的东西;换句话说你要得到任何好的东西,乃至要证得无上菩提都绝对可以得到。

  【又云:「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德资粮无劣少,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华极增长。」】

  不但是自己得到利益,旁边的人也都会欢喜来饶益他。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也很容易明白。虽然非人我们看不见,可是在我们周围任何一个师友,如果他很精进,大家都很赞叹他,如果他要来找你帮忙,你一定很乐意帮忙,对不对?反之,如果你懒惰的话,尽管自己觉得讨巧了,旁边的人会瞪大眼睛看你,也许他表面会跟你嘻嘻哈哈的,但是心里面会嘀咕说:「这个家伙专门偷懒!」我们人是有理性的,非人也是一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自己努力,别人也来帮助,你就能够由此得到一切三摩地,那是正式进入修行止观真正最重要的,这样任何的三昧你都可以得到。

  「昼夜诸时不空度」,白天固然是不空度,晚上也不空度;醒的时候固然是不空度,睡觉的时候也不空度,这个概念我们平常一定要多多思惟观察。思惟是如理思惟,观察是如理观察。不是文字,一定要把文字所指的行相内涵探究得清清楚楚,那个指的就是你心里的起心动念,绝对不是文字。这文字上面不管你说得多动听,天花乱坠,听众百万都没有用!所以《摩诃止观》上面,智者大师说到,以前有个邺洛禅师,很多像这种了不起的大法师,动不动后面跟随者千百成群,换句话说,他的学识、说法、口才那简直是不得了,平常的行为看看也很好,但是临终皆悔,为什么?因为都是在嘴巴上面讲讲,心里没有真正用功夫,到临死的时候,懊悔也来不及了!眼前的那些名利,等到你两脚一伸,没有一样带得走。所以这时候所指的是心理行相,你真的能够这样如实地观察了知心理的行相,安住在善法上,自然而然昼夜都不空过。

  所以前面一再说过,不是像我们平常觉得轻轻松松,而是在一切时处提持正念,把心安住在正念上,如果你还没有修习成功,现在正要努力的就是这个,如果你修习成习惯了就是等流,它自然一直在这个当中,就像河里边的水流一样,好像没有人推动它,可是它昼夜都在那里流,就是这个状态。所以醒的时候你能够努力去做,尽管睡着了,它还在那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一定要靠如理思惟,这个东西太重要、太重要了。现在我们所以不能做的原因就在这上头。

  最近经常有同修来跟我谈这个问题,有的我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另外有一类同学我就感觉很同情;但只要他来,我还是赞叹。他往往思惟的能力比较差一点,在我的感受上,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停止,不要因为觉得不如人而停下来。的确,事实的状态是不如人,正因为不如人,你赶快努力。每一个人学习必定是从一无是处,然后从了知正法上面步步开始。就像小孩子进幼儿园、小学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只要你肯一步步地学上去,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念这些书,一点都不困难;可是对一个刚进幼儿园的小孩子来说,当然完全看不懂,但是就是靠这样努力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怕,总记得:如是因感如是果。反过来,现在这个果就是以前这样的因感得的,既然现在了解了,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把我们所了知的这个因果法则,运用在身心上头。只要你去运用,一定是昼夜不空过,就很容易一天到晚都在集聚资粮,功德也会一直增长,眼前刚开始的这个就是资粮,那就不会下劣,也不会缺少,有了资粮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义理。

  世间名闻利养都是害我们的东西,都是凡夫所追求的,精进才是真正超过凡夫的圣贤之法,才是青莲花。青莲花是譬喻佛法,它出污泥而不染,而且妙的是,它必定是从脏的地方长出来的,所以经上说高山、陆地、旱地上面长不出莲花,虽然它在污泥当中,但是长出来的花却是又美又好又香,而且还有另外种种很特别的地方。所以最圆满的经,经名是叫《妙法莲华经》。的的确确精进是会增长佛法,而且极增长,这是它殊胜的利益,这是前面拉的力量。还有后面推的力量,反过来说,如果你不精进,不但得不到这个好处,而且还有种种很大的过患。

  【过患者,《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

  《海慧请问经》上面说,你一有了懈怠的话就完了,你要的菩提会是遥远得最极遥远,就是远得不能再远了。如果眼前都是放逸懈怠相应的烦恼法,最后的结果就会让你受尽无边痛苦,所以现在我们贪一点小便宜,在懈怠当中,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是莫甚于此。所以经论上面处处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怕那些小小的苦,但是对这大苦的因却不知道怎么去除,实在是颠倒极了!

  记得《入行论》上面有这么几句话:「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瞋恚,地狱众苦因?」平常我们世间小小的苦不能忍耐,下劣的、无意义的快乐又放不下,你贪一点小便宜,怕一点小苦,结果造的这个恶因下地狱,这个地狱之苦是不得了的大,这种苦因你怎么不努力去断除呢?人真是错误到极点啊!所以一有了懈怠,菩提就很遥远,这个远不是说让你还能坐在那里,而是长劫沉沦在恶道当中,这样的严重啊!此外,如果懈怠的话,从布施到智慧六度没有一样能成就,自利没有了,利他更没有。

  【《念住经》亦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若无精进随懈怠转,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切现时毕竟士夫义利。】

  《念住经》这样说,《大智度论》上面也引这个偈。任何一个人所以有烦恼,根本的原因就是懈怠!假定你没有精进,随着懈怠而转的话,一切好的事情通通亏损,已有的退失,没有的生不起来。而这些好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眼前增上生,以及究竟决定胜,这个是我们真正一个大丈夫应该希求的殊胜利益,一有了懈怠就完了;反过来只要有精进,则必能成办。这是不精进的祸害,是后面推的力量。现在前面有拉的力量,后面有推的力量,就能推动我们一心一意地去修精进了。

  ※﹝精进的差别分二:① 正明差别,② 发生精进之方便。初中有三:① 擐甲精进,② 摄善法精进,③ 饶益有情精进。今初﹞

  进一步说明精进的内容。前面是启发修精进的方便,由这个方便产生推动我们的力量,这个和正修精进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辨别得清清楚楚,去做的时候,就不会混淆,因才不会错;不错的因才能够得到圆满的果。

  正明差别当中又分三:第一个擐甲精进,披起这个精进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建设,然后去做种种善法、饶益一切有情。

  【《菩萨地》说:「谓诸菩萨于发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先应如是擐意乐甲。若为除一有情苦故,以千大劫等一昼夜,集为百千俱胝倍数三无数劫,唯住有情那洛迦中乃能成佛。我亦勇悍为正等觉非不进趣,发精进已终不懈废,况时较短其苦极微,如是名为擐甲精进。」

  《菩萨地》上面告诉我们,菩萨在真正的行为开始之前,第一件事先要内心披起精进意乐的盔甲。「擐」就是披起来,换句话说,心里先要勇悍无比,不要怕!前面说发菩提心是先发愿心,后来是行心;现在这地方也是一样,先是发愿,这个愿就是意乐,有了这个意乐,然后再进一步根据这个去行动。

  我们不是要成佛救度一切众生吗?现在不要说救度一切众生,单单为了救一个人的苦,我们要行种种难行,以一千大劫为一个昼夜,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多少年积起来,才变成百千俱胝倍数的三无数劫,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三大阿僧祇劫,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要百千俱胝倍,「俱胝」又是一个天文数字,光是时间就这么长,更何况这么长的时间要一直住在地狱的大苦当中,这样才能够成佛。尽管有这么大的苦,我也要勇悍,「勇」就是绝对不怕勇往直前,「悍」也是为了达到圆满的果,勇敢地要跟它斗到底。「非不进趣」,绝不会有一点点退怯,要发这个心,发完了以后「终不懈废」,一直到最后圆满,绝对不会中途停止,不会懈怠,废弛。

  眼前我们真正说起来,时间短得太多太多了。前面告诉我们千大劫为一昼夜,要积无数百千俱胝的三无数劫;实际上成佛根本不要这么久,一般来说,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就了;乃至于有很多殊胜法门,不需要这样长的时间,像善财童子十信满心,还是个凡夫,他就一生圆旷劫之因,而成就圆满了。所以披精进意乐甲要这样,何况现在我们的时间短得太多太多了。而且以一个发了精进心的人,他所发愿承受的苦来看,即使住在有情那落迦地狱当中他都不怕。但真正修菩萨行都常在人天当中,乃至有的时候堕落畜生,我们可以看得见鸟、狗、鸡等,它们比起地狱来还快乐不晓得多少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这样的发心叫做擐精进甲。想到这样的话,的确会启发你的心:「菩萨就是要这样!现在我们实际上受的苦是这么小,时间又这么短,哪有做不到的!」那心情就启发起来了,不但启发,而且勇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用种种方法思惟观察。

  【若有菩萨于此精进,少发胜解少生净信亦名坚固,尚能长养为求无上大菩提故,发起无量精进之因。】

  如果有修学菩萨道的人,对于所说的精进,能够少少地发起一点殊胜的见解、生起一点净信也叫坚固,这个精进的力量的确大得不得了。实际上说良心话,现在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这个真正的精进乃至于认识都不认识,既然没有认识还谈得到净信吗?对于正确的内容认识了才会信得过;信得过了才能把以前错误的概念净除,这才叫净信,那时才是真正的胜解。现在我们好幸运啊!总算渐渐开始认识了;认识了以后启发信心,然后思惟观察策发净信、胜解,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很坚固。这个坚固的因,如果真正能够种下去的话,一定会结果,何况现在步步都朝那个方向走,的确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这样的话,昼夜一定不会空过!成佛的确不难啊!

  所以只要像上面说的,稍微发起一点点净信,都能够成为求无上大菩提所需发起无量大精进的因,有了正确坚固的净信这个主因以后,继续长养它的话,就能够成为增长无量无边大精进的因,否则「因」没有的话什么也谈不到,哪怕只有一点点。就像赚钱一样,绝对不是一口气赚十亿进来,一开始是一块一块赚进来的,有一块算一块,赚对了,它就会慢慢增加;现在我们也是如此,哪怕发起少少的净信、少少的胜解都这样,何况是成就精进。

  【何况成就如是精进,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若能修习如是意乐,定能醒觉大乘种性所有堪能,故应修习。】

  真正能够发起、成就精进以后,对于追求无上菩提想利益一切有情,的确没有一点点事情难得倒你,你绝对不会害怕。像我们现在这个状态,自己可以衡量一下,有两个办法,我们先不必拿善法来衡量,就拿世间法来衡量;譬如说今天有一个好电影来了,这个电影好得不得了,大家都要去看,天气热也不怕,冷也不怕,下雨也不怕,要买票时,黄牛老早就等在那里,我也不怕,我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太多这种事情了,为什么?因为它有好处啊!

  同样地,现在如果我们对善法也有这个认识的话,那自然而然也不怕,我们之所以怕的原因,因为不了解修行真正的好处。无始以来一天到晚就在烦恼上面转,人家对你眼睛这么瞄一下,你就想他的心里面对我怎么样;他随便说一句话,耳根就软了,自己就跟着他转,那就是因为自己不了解正确的道理,一天到晚在烦恼当中转。现在我们懂得了前面这些道理,晓得什么是烦恼,懂得怎么去克服,当心里面稍微有一点烦恼转起来的时候,就晓得这个才是我要克服的生死冤家,你就不会在眼前这种小事情上面嘀咕了几天,苦恼得不得了,那是自己害自己!这完全错误,你能够从这个地方一步一步推展开来的话,自然而然就不怕,样样都可以解决。

  如果你能够如理地修行,慢慢地锻炼修习,样样事情都是这样练习又练习,像上面所说的擐甲意乐,把这种如理正确的心志建立起来,那时就把大乘的种性,从睡眠当中、从无明覆盖当中喊醒,策励起来;当这一个决心策励起来的时候,你要做的任何事情,都绝对可以做得到,这才是我们眼前应该努力修习的。

  【《摄波罗蜜多论》云:「设等生死前后际,成为极长大昼夜,集此为年成长劫,以尽大海水滴量。发一最胜菩提心,须以此相渐集余,一一资粮悲无厌,无诸懈废修菩提。自心莫思流转苦,而擐无量稳固甲,住戒悲性诸勇识,是为最初所应取。」此亦是说擐甲精进。】

  接着再用种种经论的说法,来证明并策励。《摄波罗蜜多论》上面也同样地说个譬喻,时间比前面还要长,以等生死的前后际,就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个时间是无量的长,把这么长的时间算成一昼夜,这个时间已经是不得了,再拿这样的昼夜集成长劫,以这样的长时间来发一个最胜菩提心,以这样的方式来集聚资粮一一修习,然后努力策发大悲菩提心种,要救济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在这么大的困难当中绝不厌倦、绝不懈怠,这样去修这个无上的大菩提果。

  那个时候心里面千万不要怕苦,应该要如理地想:「正因为这苦实在是无法忍耐,唯一的办法只有修行!」尽管还在这个里边,却可以帮助你跳出来;那个时候你就披上了这个精进的甲,内心稳固绝不动摇,而且这个甲是无量无边的。披了这个甲以后,安住在菩萨净戒当中,对于要行菩萨道,有大悲菩提种性了不起的人士,这就是最开始修行时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在正式开始加行之前,先要把心里的意乐建设起来,也就是所谓的擐甲精进。

  【又如《无尽慧经》所说:「设从无始生死以来,现在以前为一昼夜,三十昼夜而为一月,于十二月计为一年,经十万年始发一次菩提之心见一次佛,如是等一殑伽沙数,始能知一有情心行。以如是理,须知一切有情心行,亦无怯弱而擐誓甲,为无尽甲。」是为无上擐甲精进。】

  不但是论,经上面也这么说。从无始生死以来作为一昼夜,经过十万年的时间,这几乎是无法计算的,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发一次心,见一次佛,然后这样经过恒河沙数次,才能够了解一个有情的心,现在你要度尽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这个时间是何等的长?何等的难?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以勇悍的心,没有一点点的畏缩、害怕、怯弱,这样去做,发这个心叫无尽甲。

  【总之若能引发少分如此意乐,速能圆满无边资粮,净无量障而成最胜不退转因。如于长劫能生喜乐,如是亦能速当成佛。】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结论,你能够像上面所说的,引发这样的意乐──心里的认识及意志力,那怕只是一点点,就种下了正确的因;正确的因增长的话,很快就能够圆满无边资粮。要积的资粮圆满了,要净的障碍净除了,当然就会成就最殊胜的结果。所以成就最殊胜不退转的因,都在这精进上头。你真正能够这样的话,就无往不利,没有一件事情难得倒你。因为你能够有这样的心情,在任何事情上去努力,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广集资粮,无时无刻不在净一切障,当然会很快成佛,这个是必然的,如是因感如是果。

  【若于无边妙行及于极长时等,全无勇悍,唯乐短时速当成佛,反于成佛极为遥远,以能障碍诸菩萨众发最殊胜大志力故。】

  以这么长的时间做无量无边的微妙善法之行,假定我们不能像上面所说的这样,而对这些事情害怕,不能精进、勇悍,觉得「这个很难!赶快成佛就好了!」这样的想法,结果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障碍你,使得成佛变得越来越遥远。因为要想得这样的果,必定要有这样的因,现在你事情还没有做,心里已经害怕了,所以必定不能如理如量去行;既然没有如理如量的因行,请问你能够感得这个果吗?由于这种心情,不要说障碍住行持,连心志都被这种怯弱的心情给障碍住了。

  【为何义故,如是擐甲发勤精进,其中有二,摄善法精进者,谓为正引发六种波罗蜜多故,修彼加行。饶益有情精进者,谓于十一事,如其所应而发精进。】

  发起擐甲精进,建设要精进的这个心力,目的是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摄善法行,去做一切的善事,这就是上面说的六种波罗蜜多,以这样的心情策励自己去行六度。上面已经说过,这六度包含我们所应该做的全部,就是要把障碍净除得没有一点遗漏,而功德也圆满得一点都不缺少。有了这样的意乐,才开始去行持,所以说「修彼加行」。进一步再谈到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分成十一类,在戒波罗蜜的正文没有提到,可是在忍波罗蜜之中有几行小字有特别说明饶益有情的时候,应该照着这十一类去做。这是把精进的差别分三种来说明。

  【第二发生精进之方便者。如前所说,二种资粮一切白法,由依此故生住增长,故修精进极为重要。此亦唯见寂天菩萨论说,易解便修最圆满故,当说此宗。】

  像前面所说的福慧两种资粮,实际上包括了一切白法,也可以说一切白法总不外乎福慧这两种资粮,如果圆满了就是两足尊──佛陀。而这一切的白法依精进而生,依精进而住,也依精进而增长圆满,所以修精进最重要,有了这个依处,才能够进而圆满一切的福智资粮。发起精进的方法,只有寂天菩萨说得最圆满,而且容易了解,照着它去修行也很方便。现在就把寂天菩萨告诉我们修精进的方法,分成几个步骤来说明。

  ※﹝此中分四:① 舍离障碍精进违缘,② 修积顺缘护助资粮,③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初中分二:① 明所治品,② 修断彼方便。今初﹞

  一开始,要先把障碍拿掉,然后积顺缘,做到这两点之后,再根据这个去策发精进,有这样的精进,就能够成就我们要的一切事情。现在依次说明:第一、先舍离障碍,也就是去除违缘。精进的障碍,也就是先要了解精进要对治的是什么,了解了以后,要晓得断除它的方法,透过修习就可以把它断除掉了。

  【不入道者略有二类:一虽见能修而不趣入,二怯弱不入,谓我岂能如是修习。虽尚有余能不能修未尝思择而不趣者,然此是说求解脱者,彼非此说。】

  不能真正修行的有两种人。有一类是知道可以修,但是他不去修;另外一类是心里怯弱,觉得:「唉!我这么差,怎么能修啊!」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一些对于能不能修从来就没有思惟过而没有趣入的,这一类人是太多了,可是这里讲的是真正要求解脱道的人,至于那些动都不动,也没有想到要修行的人,不在此例,因为他根本没有基础。我们所谓的基础,必定是道前基础,然后共下、共中最后进入上士。真正进入到上士的那些人一定是不但自己要解脱,而且要帮助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解决生死问题,所以前面所说根本没想到要修行的那些人,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现在这里讨论的,就是前面的两类。

  【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谓念后时有暇能修,二虽非如是,然于庸常诸下劣事,贪着覆蔽。如《入行论》云:「说其所治品:懈怠、耽恶事、自轻而退屈。」】

  第一类又分两种:第一是推延,这也是一种懈怠,他心想:「没关系,反正以后有时间,可以慢慢地来。」第二种虽然不是慢慢来,他是要修的,可是对于平常下劣的事情贪着难舍,被他所贪着的事情覆蔽,这是最可怜的。他看不见大的利益,被眼前小小的利益挡住了,为了一点小小的快乐就放不下。说实在的,眼前我们都是这样,真是可怜,所以为什么说是愚痴,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未尝不想求殊胜的利益,但是对殊胜的利益就是认识不清楚。因为认识不清楚,所以就被小利覆盖住了,总觉得人情放不下,钱财也放不下;身体放不下,亲友也放不下,种种的人事物都放不下,这就害了。

  精进所要对治的一共有三种:「懈怠」就是推延、暂时不做、马马虎虎;「耽恶事」就是耽着下劣的事情,眼前看起来只是下劣,实际上是坏事,是将来把我们拖累在生死当中受无边大苦的原因。还有自轻,自己觉得:「唉!我不行啊!」这三种都是不能上进的原因。

  【能生懈怠之因者,谓诸懒惰味着微乐,爱睡眠乐,不厌生死。如云:「懒惰受乐味,爱习近睡眠,不厌生死苦,当生诸懈怠。」有释前二句文,谓明如何生起之相。】

  懈怠就是和精进相违的所对治品,能生懈怠的因是「懒惰」,这个很容易解释,就是提不起来,一天到晚唉声叹气。这个东西最麻烦、最严重,表面上好像找不到什么大害处,所以圣人为什么最痛恶乡愿,乡愿的背后一定是懒惰。「味着微乐」,就是对眼前小小的快乐贪着难舍,最可惜的是我们不了解而被骗。「爱睡眠乐」也是导致我们在欲界生死的因素之一,这个也是最难舍的。因为不了解生死的真正的本质,所以不能厌离,如果我们了解了,没有一个人例外的,绝对不会贪着,绝对不会生不起厌离心来的。了解这个道理,只要把握住问题的根本,换句话说,了解精进的障碍是哪些,进一步就要去对治、断除它。

  【修断彼方便分三,初破除推延懈怠者,略有三种:谓已得之身速当坏灭,命终之后堕诸恶趣,如此人身极难再得。由修此三能除执为有暇懈怠,引发恒觉无暇之心,此三于前下士之时,已广宣说。】

  有三个步骤,能把上面三种过失断除掉。第一,要破除推延懈怠,也就是老想着慢慢来的坏习惯,这又分三点来说。要晓得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是很快就坏灭的,尽管已经听见了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不经过思惟、修习而养成习惯的话,还是没有力量的,听是听见了,讲得很有道理,翻开书的时候策励一下,合上书就没有了,结果就眼巴巴的把一生空过了。不要说已经七老八十的人,在座的大部分都在三十岁上下,想一想前面三十年的事,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平常做事情往往是:「没关系,明天再来。」大家不妨想一想,说是明天的事情,常常是一放就不晓得放了几天,到后来了无踪影。修行的事绝对不能推延,万一生命失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堕诸恶趣」。现在耽着一点点微小的好处,结果在恶趣当中受大苦。而且唯一可以修行的就是这个人身,一但失去那恐怕再也难得了。这个人身是怎么得到的呢?努力的持戒是根本因,然后还要布施、发愿等种种的圆满因,才能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下一生能不能再得到,只要观察一下眼前我们的心理状态,大概就能了知一二,现在懈懈怠怠,将来就能得到了吗?这三点你只要认识了,一思惟、观察的话,推延懈怠绝对能破除,绝对不会还要忙这个、忙那个,而把自己送到地狱里去,你会发现那些都不值得追求,只有你真正在修行上去努力,才是正确的。我们平常说这个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其实只有一种东西不应该放下的,那就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教诫。我们常常说:「唉!我不行!」其实也只有一件事情是真正不行的,就是不讨好佛菩萨不行。实际上要讨好佛菩萨才真正对我们有利,平常尽管那些亲友、施主把你捧得好好的,这一世捧,下一世大家一起到饿鬼、地狱、畜生道中去,那是一无是处啊,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

  由于思惟修习这三点,就能够把上面所说的推延懈怠等破除掉了,因为你一直在思惟观察,所以心里的现行、等流一直是这种状态--快要死了,死了以后会堕落恶道,以后要再得到人身是极难的。一天到晚感觉的就是这种心情,这种心生起来以后,你就会一心一意的赶快修行,哪怕你睡觉,它也在增长,就这么好、这么个妙法。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了,道前基础讲暇满人身,共下士一开头就说念死,都讲得很清楚。

  【二破除贪着恶劣事业者,应观正法,是能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能失坏现前大利,引发当来无义众苦无依之处,修习对治而正灭除。】

  第二是破除对于下劣的事情放不下的心。这下劣的事情包含太广了,世间人有世间人放不下的事──女儿还没嫁,儿子还没娶,这个事情要处理,那个事情要忙等等。反观我们出了家以后,亦复如是,我们常说修行要假借色身,这个身体还是很重要,忙了半天还是在这个上面,虽然嘴巴说借假修真,弄了半天结果是认假为真,都是这个毛病。乃至于更进一步说:「我是大乘,行菩萨道要度别人。」结果并没有度人,反而被人家度走了,好可怜,也好可惜!问题就出在没有如理如法正确地了解。今天我们有幸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如果不在自己身心上观察,却说:「你看,一点都没错,这个法这么好,可是这个家伙不对,那个家伙也不对。」那已经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这些都是恶事,要破除的。所以任何一点我们都务必要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在身心上观照、净化自己。

  下面更应该认识的是,这些你一向觉得是快乐的,实际上是给你大痛苦的。你要快乐应该要修习正法,正法才能够出生眼前、将来乃至于究竟的喜乐,而且这个喜乐是无量无边、究竟圆满的,而这个因就是修学正法,除了修行以外,世俗一切根本毫无意义。我们平常的「无义狂谈,掉等散乱」,是进入佛法当中最难对治的,譬如大家没什么事情,就坐在那里聊聊天,一生就这样空过了,有真实意义吗?看起来好像大家在那里谈佛法,某家长,某家短;那一个好,那一个坏,毫无意义!这都是心里不如法,狂乱的结果!今天我们有幸而懂得了,赶快在自己内心上面去对治,学了一个道理,大家讨论切磋,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现在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而是掉举散乱,这种事情导致什么结果?「失坏眼前大利」,眼前的大利益失坏掉,将来引发毫无意义的无边大苦。

  为什么说掉举散乱会失坏眼前大利?修行人眼前的大利是什么?清凉。要解除我们内心的烦恼惑,第一要持戒,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跑出去跟人家聊聊天觉得蛮快乐,这就是烦恼的狂掉散乱。我们首先必定要认得它,然后依正知见下决心不要随它而转,这个叫做戒。这是眼前的利益,你当下就调伏这个烦恼,调伏了这个烦恼就不被烦恼缚住、扰乱,这叫做清凉;因为你这样做,就从烦恼当中得到解脱,这就是戒的定义,有了戒才谈得到定慧。眼前你能这样做的话,将来更能获得无边的大利益!这个就是我们应该去观察、修习的正法,了解了以后,以这个正法对治上面所说耽着毫无意义的下劣事业的毛病,就可以把它除掉了。

  【如云:「弃妙善正法,无边欢喜因,汝何故反喜,苦因散掉等。」】

  你不是要好的、快乐的果报吗?那就应该下好的、快乐的因呀!这些正法,是种下将来结乐果的因,为什么你不做,反而欢喜眼前这种散乱、狂谈、掉举等等将来结苦果的因呢?你能够这样的了知、观察、修习,就能破除掉耽着下劣事的毛病。

  【三破除退屈或自轻者,如是破除推延耽恶事已,虽于正法能起勇悍,然非以此便为喜足,应于大乘精勤修学,故应除遣于彼怯弱,谓念如我何能修证。】

  上面推延、贪着恶事都除掉了,就可以正式去精进修习正法,但是这样还不够,应该进一步对这个大乘要精进修学,因为修大乘有种种难行之苦,你如果不了解,不能把违缘事先去除的话,到时候仍然不行,所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事先有了准备就不怕,若没有准备,事情发生就不晓得怎么办。所以进一步要遣除对于修大乘行的害怕,及对自己的自轻。例如:「唉!我这么差,怎么能修大乘法呢!」这个概念事先要认得,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把它拿掉,下面这三点就特别指这个。

  【此中分三,于所应得破除退屈,于能得方便破除退屈,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

  第一、我们应得的是佛果,就是无上菩提。因为佛说佛果难得,因此我们感到害怕,这个要把它破除。第二、是我们不怕了要去修学,可是要得佛的果位一定要下相应的因行,也就是我们要修学的方便,对于学佛要做这么多的事情感到害怕,这个也要破除它。第三、破除了以上两点,正式去行持的时候,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要做那么多的难事,又感到害怕,这个仍要破除。这里就一步一步的指出真相,我们如理地了解以后,自然而然到那时候不但不怕,而且还会勇悍无比。据我所知,正确地了解以后,反而会害怕退屈。你们仔细想想,这个教法多么的圆满,实在美极了!平常我们上不去,就是犯了这三种毛病,而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懂。懂了以后反而会害怕自己上不去,一心一意只想上去,就像眼前叫你打一针预防针,你很害怕,如果不打那一针,传染病传染到你身上,非死不可,而且死之前痛苦难堪;了解了以后,人家不替你打这一针,你一定要跟人家拼命,争取要打那一针。现在就是这个道理,你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发现原来经过这么一点小苦,就可以把后面所有的大痛苦统统给挡住,那时候不让你去修学这个大乘法,你还不愿意呢!就像眼前有好东西,因为你晓得它好,如果不分给你一份的话,你心里就嘀咕个半天,最后跟人家吵架。所以现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你要如法如理如量地了解这个道理。

  【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

  第一就是我们往往会害怕佛果难得。要获得佛果,就得把一切过失彻底圆满地尽除,一切的功德究竟圆满地完成。眼前叫我断除一个过失、修一点功德,都困难极了,我怎么能得到佛果呢?说实在的,以我们平常的这种心,讲讲可以,叫你真的去做,真是千难万难。假定你已经发了这个要成佛的心,因为怯弱而舍掉了,这个害处就大极了。如果这种心理还没有生起的话,那一开始就要想办法不让它生起,那么怎么破除呢?

  【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者,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如云:「不应自退怯,谓不证菩提,如来谛语者,作此谛实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彼发精进力,证无上菩提。况我生人中,能知利非利,不舍菩提行,何不证菩提。」】

  我们应该照下面所说的道理去观察思惟,要把这个心提策起来,不要被畏怯的心战胜。「薄伽梵」就是对佛最尊贵的称呼,他绝对了知一切,具足十力、四无所畏,所说的话千真万确,所以说佛是谛语者、实语者、不虚妄语者、不颠倒语者。佛说一切有情,乃至于最下等的蚊虻,最后都能够证得菩提,何况现在我不但是人,而且得到贤善的暇满人身,具有智慧力,势力和梵行的能力,晓得取舍之处,所以只要运用我已有的这个能力,继续不断去策发精进不懈怠不终止,佛果怎么证不到呢?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普通的畜生及最微小的蚊虻都可以,我现在比起他们不晓得高明多少倍,哪有做不到的道理?

  就像《入行论》所说的,蚊虻等尚且能证菩提,何况现在我生在人道当中,具足暇满,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利益,什么是非利。普通的人虽然也得到了人身,但对利、非利辨别不清楚,更何况我现在已经发了心,努力上去哪有不证得的?

  【又于往昔过去诸佛及现在佛并未来佛,此等亦非先已成佛次修诸道,初唯如我,由渐升进而得成佛及当成佛,由如是思破除怯弱。《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乃至说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策励寻求。」】

  不但如此,所有过去的一切佛、现在的佛、将来要成的佛,没有一个例外,绝对不是先成了佛再修道的,都是像我现在这样的依道修持渐渐升进,最后成佛的,当然我也是如此!能够这样想的话,这个害怕的心就拿掉了。《宝云经》说: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照着我们正在学习的这个方法去修的。这里主要指的就是精进,因为都是以如理的方法精进修道,过去的已经成佛了,现在的正在成佛,未来的将要成佛。乃至说:所有的佛,绝对不是先成了如来以后再去修的,我现在也是这样,将来也要现证无上菩提,要想现证这个正觉应该发大菩提心,然后擐大精进甲,行大精进行,共一切有情发精进心,普缘一切有情精进,要这样地策励、这样地寻求。

  【《无边功德赞》云:「虽诸已得善逝位,亦曾堕诸极下处,佛堕险时不自轻,不应自轻壮亦怯。」】

  论上告诉我们,所有过去已经证得佛果的佛陀们,以前也曾经堕落在六道当中,甚至最下的地狱,但是他与别的有情不同的是,他堕落的时候却不自轻。不会认为自己不行。所以绝对不应该存有这种自轻的心,如果你自轻的话,就算你很有力量也没有用,因为事情还没做,你已先打退堂鼓了,那做什么事情都不行,天气好,说太阳太大,下了雨,说下雨也不行。我们就是这个样子,乃至于样样都好了,仍然有借口,这样就是再有力都不行。反之,我们的确看见历史上有很多精进的人物,例如尊者八十岁了,因为看见人家精进,他就发誓:「我这一生不证果,绝不休息。」所以白天念三藏,晚上就把三藏中所学的戒定慧拿来修行,结果证了罗汉果。八十岁了还能这样,历史上有太多这种典型的例子。我们现在年纪轻轻的,做一点事就说头痛脚酸,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夏天流汗不舒服,冬天冷了也受不了,那完了!现在了解了这一点,必定会勇不可当,没有一件事情能挡得了我们,也没有一个困难冲不破的。

  【生此怯弱是由善知诸佛功德无有边际。果随因行,故修道时,须无量门引发功德,及无量门灭除过失。次观自身而生怯弱。】

  为什么会产生前面所讲的怯弱呢?因为已经正确的了解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既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就要集无量无边的因,看见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连断一分过、集一分德都没有,于是害怕了。这是常有的现象,我们要了解,从这个地方去破除,就有希望了。

  【若谓诸佛无量功德于修行时,仅由专恳修学一分微少功德即能成就,于道生此颠倒了解,则于现在全无所怯。然此非是贤善之相,是于修道之理未获定解,或虽少有散涣了解,然皆未曾亲切修持,总觉容易障覆所致。若至实行虽略显示道之首尾粗概次第满分之体,生恐惧云:若须如是谁复能修而舍弃故。】

  上面那一类是看见成佛那么困难而害怕,另外有一类他不怕,他认为只要专心至诚恳切的学一种法门就能成就,于是他一点都不怕。譬如现在学禅的,就觉得只要参禅就好了。不要小看禅,要开悟是好难好难哦!但是他的确能够把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个里头。有的人说「见道」很容易,实际上的确不容易,你看那些古德们,他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点上,对其他的事是暂时不再理会,虽然如此,但是这只是一分,如果以为修了这一分就能够成就佛果的话,这是对于整个圆满佛道没正确了解,所以他的确能毫无怯弱。学禅的人如此,念佛的人也说只要全部精神贯注在一句佛号上就对了,学密的人说只要持一个咒就好了,持戒的人也说只要把戒持好就好了。这一类还是指认真修行的人,但是往往是「执一非余」。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照你这样说的话,难道就不要专修一种法门吗?」不是的,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我们了解了菩提道的整体以后,正式修行的时候,的确是要专一的,可是这个专一跟刚刚所说的不一样,这是指了解整个圆满道体的内涵以后,走你应该走的那一步,一步一步上去,当这一步圆满了,紧跟着再圆满下一步,步步圆满。而刚才说的情况,是有人总以为只要学一个法门就够了,因为在因地当中他只认得这一个,所以修的时候就排斥其它的。

  本论讲四种殊胜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对于现在能修的就应该努力去修,对于现在还不能修的,不要因为现在不能修就弃舍它,应该广发正愿,希望将来能修。这样步步上去,这一步修完了,下一步继续地升进,到最后究竟圆满佛果。这个概念我之所以要再提,是因为不说的话,大家会觉得专修一种法门也不行,那么怎么样才对呢?所以这个道理大家要弄清楚。现在这个地方讲的专恳于一分,他并没有先对这个道体圆满了解,所以一点都不害怕,觉得只要一门深入就够了。实际上一门深入,是绝对正确而且需要的,当我们正确地了解以后去行持时,的确是一定有它下手的地方,这两种要分辨得很清楚。

  对道体不了解的这种人,他也认真去做,而且没有什么怯弱,也不害怕,但是这并不是正确的,所以说这不是贤善之相。他之所以不怕,并不是像上面所说的正确了解之后,发了擐甲精进的不怕,而是对于真正要修道的内涵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更不用说根据这个正确的认识再产生殊胜的胜解,只是稍微有一点点了解,而这个了解根本是支离破碎的,只是少分散涣的了解。虽然是了解了,也没有认真的修持,所以他总觉得修持很容易,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或觉受所覆障,才会产生这种不怕的心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他一旦有了正确的认识,乃至于稍稍了解这个圆满道体的内容,就会害怕了,因为发现原来真正修的时候要这样,心中就会觉得:这样谁能做得到呢?那时候他就放弃了,这样是没有用的。既然要圆满达到成佛这个果位,一定要走正确的路,前面虽然不怕,但是你走错了,现在一旦走对,你又害怕了,这有什么用呢?所以,这里特别告诉我们,要破除的内涵,不是单单不怕就够了,而是要对正确圆满的内涵了解,然后再根据这个圆满的教法,策发勇悍无比毫不退怯的心,这样才对。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正式修的时候,并不是叫你同时广修一切,而是有它必然的次第。我们看善财童子,他并不是一口气把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所传的每一个法同时修尽,而是一个一个地参,一个一个地学,这很清楚、很明白,他在修学过程当中是专一地而且一门深入,这个我们要辨别得很清楚。了解了这个,现在我们再看看祖师怎么讲。

  【霞惹瓦亦云:「未曾实行诸菩萨行,如看射箭总觉甚易全无怯弱。现在之法无完善者,故不致到怯弱自轻之地,若善圆满恐必多起怯惧自轻。」此言极实。】

  祖师说没有真正去做的人,看别人做觉得好像很容易。俗语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看别人做总觉得蛮轻松的,就像我们现在看祖师的传记,觉得真好,那是因为只是看而已,叫我们自己去做的话,那真是千难万难。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看祖师的传记,譬如《一梦漫言》。看见见月老人好了不起,看人家很容易,自己做就不简单。看《密勒日巴尊者传》,觉得很感动,要自己去做也同样不简单。我并不是要你像见月老人那样地行持,也不是要你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真正重要的是要从这些传记中体会到行持真正的内涵,不要看别人,而是要把别人的行持作为自己的借鉴来反照自己,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霞惹瓦和阿底峡尊者是同时代的人,离开现在快一千年了,换句话说,大约八、九百年以前,那个时候就是这个状态了,很多人因为不认识圆满的道体所以不怕,假定真的了解了的话,恐怕都会害怕了。这是要告诉我们:你要这样去修学,一定要净除种种的障碍。这里所说的障碍就是了解了圆满的佛果以后生起的害怕。不单单是去除这个害怕,而是要用正确圆满的方法去除害怕才对;也不是不害怕就是好的、对的,如果因为不了解道体而自己觉得丝毫不怕,这样的不怕也没有用。总之第一要如理,如理了以后,还要如量,这里主要的就是特别强调如理、如量两件事,这是就所得的佛果而说的。

  【于能得方便破除怯退者。谓念成佛须舍手足等,我不能尔,如此之苦应须堪忍。】

  进一步再谈到要得到这个佛果要修种种的方便,也就是说要修种种成就佛果的方法。以前不了解时会说:「我要成佛,我不怕!」但是了解了以后,想想成佛要舍头目脑髓,「这个我不行,我做不到啊!」那时候又害怕了。现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样对这个苦如理地认识,进一步去修习忍耐,不但要忍耐而且要精进勇悍。

  【即不修行自任运住,流转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烧此等大苦,不可说数,然亦未能成办自利。为求菩提难行之苦,较其前苦尚无一分,然能成办自他大利。】

  修学佛法要舍头目脑髓,所以你说:「不行,我不能修!」可是不修的结果必然是流转生死,在流转生死当中,你就不会被斫了吗?恰恰相反,而且所受的斫裂刺烧大苦不可说数,你不修的结果不但没有利益自己,而且永远在三界中受苦。平常我们最多被斫一个手,斫一个头,死了也就算了,在地狱里不但被砍,而且是不断被砍,人间的苦是完全无法相比的。其实为了求菩提所受的苦,比起前面不修而受的苦,那是少之又少的。你不修的话,在地狱当中烧煮斫杀,动经无量长劫,你修的话,要不了多少时候,受不了多少的苦,就能成就自己和别人的无边大利益。

  对于希求佛果心中的怯弱,上面已经告诉我们破除的方法。我们认真地想一想,修学佛道这么难行,绝对没有便宜可讨,但是你不修学的结果,请问省事吗?你舍弃成佛的方便,省力吗?就不苦了吗?不但不会不苦而且还有无比的大苦。你经过这样认真的修学、思惟观察,最后你会发现,修学佛道行种种方便,舍头目脑髓最省事、最省力。到最后你更会发现,这是唯一的方法,没有一个人例外,一定会走这条路。这里就特别说明一个原理──重点不在它难不难,而是在我们知道不知道。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如理地了解,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我们的做法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正知见。

  【如云:「若谓舍手等,是我所怖畏,是未察轻重,愚故自恐怖。无量俱胝劫,曾多受割截,刺烧及解裂,然未证菩提。我今修菩提,此苦有分齐,为除腹内病,如受割身苦。诸医以小苦,能治令病愈,故为除众苦,小苦应堪忍。」】

  学佛要舍头目脑髓,对这件不容易的事情感到很害怕,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实际的情况,我们正处在愚痴当中。假定真正了解,现在不舍将来岂单舍手足、头目脑髓,那个苦不晓得要超出多少倍,时间是无量无边,痛苦是无限的大,而且逼着我们非这样做不可,一点办法都没有。眼前我们能够如理修行的话,时间有限、所舍的也有限,而前者受了这么大的痛苦,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永远在三界中流转跳不出来,继续地受大苦,现在如果能够如理如法稍微做一点,问题就都解决了。我们已经经过了无量生死,一直在这个状态当中,人间固然还好,但若投生在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中,那是可怕极了。

  现在了解了佛法,能够照着去做,虽然是苦,但是这个苦已经有一个期限,就像身体稍微受一点手术的痛苦或者是吃药,以小苦就能够把重病解决一样。因此我们对这个小苦不但应该忍受,而且应该欢喜。所以前面告诉我们,修学的时候,要使心里面没有一点点的害怕退怯,实际上更应该对这一件事情感到幸运,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的话,修学佛法绝无可能,这是我们第一个应该突破的最大的关键。

  【又舍身者初怖畏时,非可即舍,先于布施渐次学习,至于自身全无贪着,大悲心力开发之时,若有大利方可施舍,故正舍时全无难行。】

  再说,虽然是要布施头目脑髓,但并不是叫我们马上就去布施。刚开始的时候,即使理路有一点认识,但是毕竟无始的习性,执着还很重,对这种事情很害怕,这个时候就不需要马上舍,应该先照着前面所讲布施的道理,慢慢地学,从小的地方学起,慢慢地舍心大了,等到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一点贪着都没有了,那时候才可以舍。要达到对自身没有贪着,有它必然的次第,现在是单讲理论,将来我们如果正确地了解了空性的道理,而且经过如理的思惟修习以后,的确可以对这个身体一无贪着,而且会发现原来这是我们的生死大冤家。

  理念上有了完全正确的认识,然后经过串习成习惯以后,要你把身体送出去,的确就不会有什么障碍。那个时候大悲心也开发了,不但对这个身体没有执着,而且发现把它舍出去还有无比的殊胜利益,那个时候才叫你舍,所以舍的时候就一点困难都没有了。就像小孩子喜欢吃的一颗糖,你叫他把那颗糖送给别人,怎么舍得?你把它拿走他就哭了。等他长大了以后,在很多场合之下必须送给人家东西,譬如送礼,大笔大笔的金额,动辄以万计乃至于百万计,那时候眉头不但不会皱一下,而且还觉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晓得这样做能得到好处。所以一定要先有完整的教授,对这个道理了解了,然后质、量、次第无误地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话,不但一点都不难,而且有很大的利益。

  【如云:「如此治疗法,胜医且不用,以柔和仪轨,治无量大病。导师先令行惠施蔬菜等,习此故而后,自肉渐能施。若时于自身,觉如诸菜叶,尔时舍肉等,于此有何难。」】

  所以对于那种猛烈而没有次第的治疗方法,真正有本事的好医生是都不会用的,一定用比较柔和的方法,慢慢地来。譬如医生为小孩子看病,绝对不是捉进来,就像杀猪一样,而是慢慢地哄、骗,让小孩子不害怕。又如现在西药的咳嗽糖浆,不但不觉得苦,而且觉得很好吃,小孩子吃了还想吃,大人还非得把它藏起来不可,要不然他一口气统统吃掉了对身体反而不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伟大的佛陀是三界的大导师,他教我们修学佛法,用的办法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开始就教我们做难行的,而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先布施一些身外之物,如蔬菜等等,等到你这个习惯了以后,慢慢地觉得很好,而且看见大利益,那时候再进一步深入,最后舍自己的身体就像以前舍一点点菜叶一样,一点都不难。

  【是故有说波罗蜜乘,须舍身命,故生逼恼,是难作道。今此教典善为破除,谓于发生难行想时不须即舍,如与菜等极易舍时,方可舍故。】

  所以有人说,行持大乘菩萨道这么难,要把身、命、头目脑髓等等都舍出去,实在做不到!上面就是根据教典把这错误的观念破除掉了。换句话说,你不是学佛吗?那么佛的教典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啊!所以我们应该了解,现在大家说学佛,其实只在嘴巴上面学,实际上学的是什么,我想现在大家都体验得到,我们都在学我。大家学佛是因为知道佛果是好的,但真的要得到佛的果位,就一定要学他种好的因;我们只羡慕好的果,而得好果的因是什么却不管,只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做当然不行。

  还有就是大家只想要简单的方法,所以只要有任何一种简单的教法盛行的时候,往往就偏向那一边。譬如禅门盛行的时候,大家觉得大彻大悟好,于是都拚命忙这个,结果弄到后来,不是狂禅就是口头禅。后来念佛的人说参禅很难,你只要念佛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一句阿弥陀佛。结果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行吗?当然你有深厚的善根是可以的,可是不幸的是,大家没有得到方便善巧,以为就这样一生躲在那里念念佛就好了。除了这些以外,教下等等也是如此。所以紫柏大师说:「现在的人都说念佛,结果变成自己烦恼罪恶的符桃术。」实际上学佛如果完全是为自己,心已经与烦恼相应了,却说是修行,结果躲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做,经教也不想学,如理的修行也不要了。

  因此真正要学佛的话,一定要把佛告诉我们的道理弄得清清楚楚。现在这里简单地说明了之后,我们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自然我们心里面就不会有一点点怯弱。不是单单听见佛果的殊胜,就凭妄想要求,这样是求不到的。所以经典上很多地方都特别说明,不是光说:「我要成佛,我要成佛!」然后念几句佛号,就成得了佛的,要晓得成佛的因是什么,成佛有什么殊胜的好处,策发你的好乐之心,推动你去求,求的时候还要了解正确的方法,然后在因地上一步不错的努力上去,这样才能够得到圆满的结果。

  现在的人说是要修学,结果把佛告诉我们的那些大经大论都不要了,经论既然不要了,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望着天说佛果好呀!但是佛在净土,你永远在三界内。然后开口就说:「我是凡夫!那是圣人境界啊!」你不是要求圣人的境界吗?但永远说自己是凡夫而停在那里是没有用的,只是在那里羡慕人家而已。现在我们不是只羡慕人家,而是要羡慕自己:我宿生有这个善根,今天能够进入佛门,就要如理行持。一定要遵从佛的经教,或是菩萨祖师的论典,依照这个次第修学,所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如理思惟,再照着这样去做,绝对不能凭自己的想像。

  大家还记不记得《阿底峡尊者传》里曾经说过,阿底峡尊者被请到西藏以后,就有人问他:「你有没有成佛的方便法门?」阿底峡尊者说:「不用你问,如果有的话,我第一个就不愿意忙这些事情。」现在这种情况太多了。所以如果你正确善巧地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平常我们觉得困难的却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省事、最好的,这是我们现在第一个要建立的概念。所以上面以正确的经教来说明,把我们因为不了解而怯弱的心理破除掉了。

  经论告诉我们:当你觉得还难行的时候,就不要马上舍,要等到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像蔬菜一样容易舍的时候才可以舍。不过要注意,不是光等在那里,如果那样就永远没有可舍的时候。而是要顺着次第一步一步地练习,而这个次第就从我们现在下脚的第一步开始。所以不管哪一个人,开始学的时候,必定是从微小的地方真正这样去做。假定微小的地方不求了解,不下手去做的话,请问大的你能得到吗?这个概念是第一重要的。现在有一类人,常常觉得「这个法好像蛮好,但是我的脑筋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我们现在已经渐渐了解了因果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现在脑筋不行?这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就是我们以前在因地当中造下了愚痴之因,现在知道了,如果还不从这个地方下手努力的话,那就完了。现在虽然已经愚痴到这种程度,但是还有这么一点机会,如果继续随顺这个愚痴的结果下去,把这仅有的机会放弃了,以后就完了,这个道理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以我现在的了解来说,越是碰见这种情况,越是应该努力奋发,这是绝对重要的事情。

  我常常跟大家说,尽管我今年已经六十岁,身体也这么衰弱,但不管你们怎么劝我要保养,我自己了解,唯一最好的保养就是法,如果我现在还不努力的话,下一世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我策励同学们,你们条件都比我好,万一不幸有人心智比较迟钝,或者是其它的原因而比较衰退的话,要赶快努力,再不用功你就完了。我们没有退路,有的只是刀山油锅等等在那里等着!这个如果不清楚的话,只要把前面业感缘起的道理仔细看看,然后再把下士、中士苦的内涵也看一看,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于所安住修道处所破除怯弱者。谓念成佛须于生死受无量生,尔时生死众苦逼恼,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现在我们对求佛果,以及求佛果所要行的种种方便不怕了,但正式去修道的时候,对于修道的过程要长时处在这么苦的地方,这又有一点问题。最后这种障碍,就是我们想到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甚至要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在三界中受生,这已经是很难忍受,何况还要受无量的苦,所以我不能修如是行。下面就告诉我们应如何思惟的道理。

  【应如是思:菩萨由其已断诸恶,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坚固通达生死如幻悉无自性,故心无苦,若其身心安乐增盛,虽处生死无厌患义。】

  我们应该了解,因为以前造了恶业,有苦因当然一定感苦果。现在我如理修学,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因,因为怕苦,所以绝对不能再造苦因,因既然遮断了,将来就不会得到苦果,那也就是快乐啊!我们所以会贪着难舍,一定是觉得这蛮好的,实际上真正修菩萨行者,感得的果报是远比我们好的,不管是印度、中国,乃至于西藏、日本等等,经典上所看到的修行人都是这样。像阿底峡尊者当年也是身为贵族的王子,从小就绝顶聪明,多少人爱戴,以我们现在看起来简直是高不可攀,我们差他那么多,自己却觉得已经很好了,真是颠倒。当然出身虽然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影响这么大,但仍然却是很好果报的一种呈现。

  另一方面你了解了,原来生死的真相是如幻如化,没有自性。前者是福德因,后者是智慧因,你一步步地这样在因地当中如理修持的话,那么将来感得的果报必是圆满安乐,自己的心更是非常自在、了无挂碍,所以身心两者不但没有苦,而且会很明显地觉得不断地在净化烦恼、增长法财,就像生意人很清楚地看到自己一直在赚大钱;而且会处在很舒服安乐的状态当中,就像现在一般的大老板,坐在办公室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冷气,出门有车子,随便一动周围侍候的人都来了,而且看见那财源滚滚而来。现在我们也是这样,源源而来的是法财,世间的财是有漏的,而法财是无漏的,是一直增上的。因此我们身心都会在安乐之中,而且这个安乐是不断增长的,所以修学佛法一定是增上生,到最后必定达到究竟圆满。这过程虽然都处在生死当中,但是不会厌患。

  【如云:「断恶故无苦,善巧故无忧,谓由邪分别,罪恶害身心。福令身安乐,智故心亦安,利他处生死,悲者何所厌。」】

  譬如现在我们如理修行,因为断除了一切的恶业,当然就不会感得苦果,何况我们又善巧了知世间生死的真相,所以对生死没有一点点挂碍,自然也没有忧怖。平常我们所以身心受到逼恼,是因为与无明相应的非理思惟,由于这种邪妄的分别造了种种恶业,感得身心的苦恼。而现在我们了解福德是会感得种种的异熟圆满,而智慧就让我们内心一直安住在如如不动当中,这么一步步上去,一方面享受这个法乐,一方面还可以在生死中利他,增长无边的功德,这样有大悲心行菩萨道的人,只会觉得快乐得不得了,怎么会厌患呢?

  【又云:「故遍除疲厌,骑菩提心马,从乐而趣乐,有智谁退屈。」】

  由于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发了大菩提心,这样就像骑马一样快捷得不得了。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马,而学佛最好的是菩提心马,能骑上菩提心马的话,你会觉得非常快乐,所有的疲劳厌患都彻底地清除,而且继续地增长快乐,这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得到,等到你真正达到这样,怎么会退怯呢?

  【如是虽延无量时劫不应怯弱,唯时长久非厌因故,谓苦极重虽时短促亦生厌离,无苦安乐时虽久远无所厌故。】

  像这样美好的情况,时间再长也不会怯弱。要晓得,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我们厌患之因,我们真正厌患的是苦啊!如果是「重苦」,哪怕很短的时间,你也会觉得很厌烦,反之,如果是快乐的话,时间再长也不嫌多。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叫你稍微受一点点苦就受不了,有点快乐的事情,叫你舍也真是舍不得。比如说:大家到寺院来如果叫你们做苦工固然不愿意,叫你听人家讲你不欢喜听的,坐个十分钟就老是望表,可是坐在外面聊天,一聊就三个钟头,你还觉得怎么一下子就过去。我们人人都有这个感受,快乐的事情越久越好。

  【《宝鬘论》云:「重苦虽时短,难忍况久远,无苦而安乐,无边时何害。此中身无苦,意苦从何有,唯悲世间苦,由此而久住。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恒勤修资粮。」】

  假定苦很重的话,哪怕很短的时间,也是难以忍受的,何况久远!反之如果是快乐的事,那么时间长有什么关系?越长越好啊!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是怕苦而不修,但是怕苦而不修的结果是不但陷到重苦当中,而且苦的时间长远,是无量阿僧祇劫,根本就没有结束的时候。现在我们怕眼前的小苦,却看不见后面的大苦;如果真正愿意修行的话,那是步步在增上,就算苦也有期限,何况不但不苦而且还是快乐的,那时间长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道理。所以说来说去都是我们愚痴,偏偏又不肯努力学佛,虽然名义上说在学佛,实质上是一直在学我,真正可怜的莫甚于此。所以,既然身没有苦,意哪来的苦呢?要留在世间是因为你内心当中晓得这有殊胜的大利益,可以策发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由于怜悯世间之苦,愿意待在世间利益众生,这样去做的话,你却是在安乐当中,不断增长你的功德、智能。所以佛道虽然长远,却是快乐的,既然是快乐的,那越长越好,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绝无退屈的道理啊!而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净除一切过失,积集圆满资粮啊!那个时候一定会恒常精进无懈地积集福智两种资粮。

  【又念成佛必须圆满无边资粮,此极难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为利益无边有情,求证诸佛无边功德而为发起,住无量劫,欣乐修集无边资粮而受律仪,则于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仪之时,福恒增长量等虚空,故无边资粮非难圆满。】

  还有一种想法:「成佛虽然很好,可是必须圆满无量无边的资粮,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啊!」这个也不必怕。无垢经典上说得清清楚楚,假定你如理地了解,照着去做,策发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后,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要求证佛无边的功德,所以住在世间无量劫,一直努力去积集一切的资粮。先发这个愿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这四句不是空话,是如理地了解了以后,内心上的确发起了这样的状态。有了这个愿心,经过修习,然后再受行心,就是受菩萨的律仪。等到你受了菩萨律仪以后,因为你已经把那菩提种子种下去,得到菩萨戒的戒体了,由于大悲心的策动、滋润,所以不管你行也好、睡也好,散乱也好、不散乱也好,一旦得到了菩萨戒的戒体以后,功德就不断地一直在增长。

  菩提心的心种,本来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的,所以只要不断增长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不要说行心,就是发了愿心,这个力量之大,我们也是无法想像的。不妨举个例子,从前有一个罗汉与一个小沙弥同行(罗汉是堪为三界应供的圣者),当他们正走在路上的时候,这个小沙弥只是动了一个念头:「我不要学小乘,我要发菩提心成佛。」那位阿罗汉知道了马上把小沙弥的行李接过来让他走在前头。这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之大是无量无边啊!以前我们不懂也许会觉得这就叫做菩提心,现在我们懂得了,这个根本不是,但是菩提心的心种的确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发生的。如果你现在了解了这个,依理这样策发,一旦真正的菩提愿心策发了,乃至于开始行心了,那么一天廿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时一刻停顿,在任何情况之下功德都在增长,积集无边资粮,所以圆满无边资粮不难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我们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浪费它去忙这个、忙那个,样样舍不得,对于将来把自己送到地狱里面去的这件事却忍得住。唉!想想人真是可怜,身上一点点小小的毛病,或眼前一点小小的利害,大家为它忙了个半天。现在有这么大的利益在,我们居然不知、不见、不闻、不觉,实在是愚痴到极点。所以务必要把这个概念弄清楚,若能够弄清楚,这些问题就统统解决了。

  如果一位菩萨发了大菩提心以后,乃至于破了四重戒,只要他能够护住这个不共的菩提愿心,就不算破戒,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噢!因为菩提心是跟法界相应的,这两样东西的确完全无法相比。譬如你现在是一个国王,或者是个转轮圣王,地球上面所有的财物全是你的,你随便损失一点点金、银乃至于金钢宝石、或百万千万元,对你来说,根本没什么关系,不算什么大的损失。可是我们现在连一点小小的利害都放不下,这就说明了多么愚痴啊!究实说来,这个眼前的小利是生死怨家,而且从无量劫以来就把我们害得苦透了,结果我们偏偏还要继续跟着它走。

  【即前论云:「如一切诸方,地水火风空,无边如是说,有情亦无边。菩萨普悲愍,此无边有情,欲度诸苦厄,安立于佛位。如是坚住者,从正受戒已,随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无边,恒集无边福,无边福非难,证无边德佛。若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而修无量善。菩提虽无量,以此四无量,资粮非久远,如何不得证。」】

  经论上说得很清楚,就像在任何地方──尽法界、虚空界里,地水火风空无所不遍;有情也是一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都是。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人发菩提心,也是普遍没有遗漏地对每一个有情发怜愍心,要救度他们超出痛苦,达到圆满大觉的果位。一旦发了这个愿心,又正受菩萨戒以后,你心里一天到晚任运而起的都是「我要这样做!」「我要这样做!」这个心的功德就不得了。大家还记得在下士道讲业的时候,最后八因三缘的三缘是心清净、加行清净,田清净。你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得到的果报是不得了的大,现在你的心普缘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有情,一切时处只为利他,这个心不但广大而且清净;广大是指它的量,清净是指它的质,质既一点都没错,而量又这样的大。我们刚才那个比喻说整个地球是你的,其实地球算什么?在整个的法界当中简直是小得找都找不到,比灰尘都不如呀!又如我们抬头一看,虚空这么大,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心跟这样广大的虚空相应,这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所以如果你在内心当中种下了这样清净的因,那么下面你的加行也就清净。所以你受了菩萨戒,得到了戒体,这是个法体,然后你依体起行,那个心种就一切时处一直在增长,不管你睡或醒,在任何状态中它都在增长。就像你把种子种在土里,然后给与水、阳光……等等,它就会一直生长,不会因为天黑而不长,也不会因为你睡觉了不管它而不长。只要注意一点,就是你不能损害它,所以我们发了愿心以后,真正重要的是护持这个戒体,这样即使你睡着了,它也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你要救度无边的有情,结果不是你度他,而是他们帮助你积集无边的福德资粮,依此这个佛果就自然能得到了。所以下面说,以无量的时间为无量的有情,求无量的菩提而修无量的善法,以这样的四个无量,想要得到佛果那并不难。以这样的力量,怎么会得不到呢?

  【是故若由最极猛利大慈大悲,及菩提心冲动其意,为利有情,愿于短时速成佛者,极为希有。】

  所以有最极猛利的大慈大悲的确是最重要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要赶快成佛,因为看见众生苦,所以越早成佛越能够救他们,这样的发心才好。这和前面说的,看见佛果这么遥远,希望找近路成佛,这个心离菩提心是非常遥远的,这两种心态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像前者那样,你不但得不到,而且越是害怕越是受苦;反之你正确了解了,就越勇敢,结果也越安乐。所以如果我们如理如法地破除了眼前这种状态的话,不但是勇敢,而且必然发现只有这一条路是正确的、好的,其它的路都是错误的、伤害自己的。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仅由见于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便作是念谁能如是,故妄说云求速近道,此于愿心间接损害,正损行心,令大乘种渐趣劣弱,故于成佛反极遥远。以与龙猛无着决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

  如果对于上面的道理,没有正确的了解,也没有如理的修习,那就离成佛十万八千里,不要说行持谈不到,连懂都不懂。所以我常常说:不要说在门外转,在门外转还已经到了门外了,现在是连门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目标在哪里也完全都不了解,只是说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还要做这么多难做的事情,于是赶快想办法求一个近的、方便的、快速的道路。实际上是因为怕难,而怕难是你根本不懂得道理。请问这样的结果是什么?不但得不到,反而是损害,在这种状态当中,你的愿心就发不起来了。看见这么难,心里就退缩,所以要去行持就更谈不到,这种心情真正说起来是最损害大乘佛法的。我们因地当中如果造了这个因,请问能成佛吗?所以于成佛是反极遥远啊!

  上面所说这一种错误的心情,是跟正确的传承相违背的。在印度对于佛法如理完整的传承只有两派,一支是龙树、圣天菩萨所传,还有一支是无着、世亲菩萨所传,只有他们能把佛陀真正的内涵、深密的意趣如理地说明出来。上面所说的跟他们告诉我们的道理恰恰相反,所以不是增长菩提心,而是在损害菩提心,这一点我们的确要特别认识。

  前面我曾经提到有些人参禅,有些人念佛,有些人学教、学密,大家千万不要误解,参禅、念佛、学教,没有一样东西不要的,你跟哪一个相应你就学哪个,可是必定要把握住根本,这样你学哪一个都对;如果把握不住根本,而要找一条近路的话,那就完全错了,这是损害佛法的,因地中你已经种下了这个损法的因,怎么可能感得圆满殊胜的果报呢?

  所以我为什么一再告诉你们把《了凡四训》及《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好好看一看,原因就在这里。大家记不记得,那个灶神告诉俞先生说:「你自以为做好事,实际上你因地中造的都是恶因,就像遍地种了荆棘,然后痴心妄想地希望它长出好花美果来。」现在我们也是一样,心里种的都是损害佛法之因,还等在那里说要赶快成佛。以正确地念佛来说,不但我们要求上品上生,而且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怎么成的,我也要学他。以这样的心情念佛就对了;参禅、学教也是一样,不管是禅、净、律、密,没有一个例外的,这是我们的根本因,有了这个根本因,再去加以圆满。这里要把这一点辨别清楚。

  【如是若仅怯弱而住,全无所益,反渐怯劣,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则办诸利如在掌内。】

  经过前面仔细分析观察、如理地决择以后,我们就了解:如果单单看见事情就害怕、退怯,那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因为在因地上不断地增长这个怯弱而越弄越差。这是我经常特别说明的,平常我们如果碰见一点点事情就缩在那里,你越缩就会越远。我还记得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离现在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到同净兰若,有一位年轻人,才二十出头,现在年轻出家的已经慢慢多了,那时候年轻的出家人很少,大家看见一个年轻人发心要出家就觉得很好,但是仁法师一直嘀咕,最讨厌他,我以前也曾听别人说过这个人的情况,后来过去一看,就晓得什么原因了。那就是未老先衰,天气稍微凉了一点,帽子、围巾就统统搬上来了,天气热,出了一些汗也不行,一点点感冒就穿上大棉袍;而仁法师是样样事情都打起全部精神来做的人,那时候我虽然很赞叹,但是并不太了解,后来才越来越了解他的内涵。

  跟你们说个笑话,虽然是个笑话,但却是事实。仁法师他老人家,一条毛巾总是用不了多久,平常我们的毛巾,往往用了很久才用破,他的没用多久就破掉了,而且破得很妙,纬线都断掉了,经线还好好的,我完全想不通他的毛巾为什么这么容易破,而且是这种破法,就算是用来抹地也不会这样,何况只是擦软软的面孔。后来我才晓得了,原来他洗完脸在绞干毛巾的时候,也用很大的力气,结果毛巾就破成那个样,所以他的毛巾不是擦脸擦破的,而是绞破的。他开门也是一样,拿钥匙往洞孔里卡一下,插进去一定有声音的,大家都觉得好笑,当时我一直不懂,现在我一直赞叹。这说明他因地当中,做任何事情,心里都先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必定先做好心理建设,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咬紧牙关全力以赴的。当然天下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不要说我们普通的凡夫,就是成了佛再到这个世间上来的,还是会示现出很多缺陷相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特质,我真正受用的就是这样。

  仁法师那个地方,很多人去了实在待不住,人家对他种种批评,说他要求太高。我去的第一天,送我去的那位法师跟他介绍:「这个人有很多优越的条件,他本来住在福严精舍二、三年,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但是他就是身体不大好,又是肺病,又是胃病,又是肝病,一大堆病。」承他老人家的慈悲,平常我们吃过早点就要出坡,他就说:「你身体不大好就多休息。」我说:「法师,你不要把我当病人看!」我晓得我所以能够一直跟着他,就是当时这一句话,后来他也跟我证实这一点。

  现在我们做了一点小事情,就觉得委委屈屈。同净兰若现在还在新店,你们可以去看看,有六百多坪的地,那时候只住了连仁法师我们三个人,仁法师是尊长,当然他主要的是自己用功,我们请求他,从厨房、上殿、过堂开始,样样都由我们自己做。早晨起来先去烧饭,我们不是像一般寺院,轮到烧饭的人不必上殿,没有这样的事情,三个人大家轮流做,一大早起来,先把米洗好放进电饭锅,然后去切菜,等菜切好了,再将电饭锅一按,就去作早课,作完了早课,马上把菜放入锅子里煮。你们都晓得我煮罗汉菜的方式,将菜统统放进去锅子里,火开大一点,廿分钟就好了,早殿平常上到五点钟,或许还要晚一点,早斋是五点半,还觉得时间很宽裕。吃过早餐以后大家一起把厨房弄干净,然后净头也是我们做、香灯也是我们做、环境清洁也是我们做,没有一样不做的哦!现在我们这里几乎是好几个人做一件事,客厅里经常还有灰尘,我们那边没有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仁法师出来看,他就摸一摸,看见你不对他会来教诫你。那时候我们都是战战兢兢,台子上弄得干干净净,比如说:桌子他不会摸台面,先问你弄过了没有?你说弄过了,他随便往边上一摸,给你看一下,你说谁会去碰那个地方?但是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苦。

  他对时间也是一样,譬如打板、按铃,我告诉过你们,他是分秒必争。那时候也没有像现在那么好的表,我们大殿上有一个钟,叮叮当当会敲的,大殿后面有一个电铃,我最近去,那个电铃还在,我真欢喜那个地方,那时候就培养出我这个心志来。当时我们都必须竖起耳朵,有时候外面风大听不见钟声,他也会来教诫:「你一点警觉心都没有,这么愚痴,这么迟钝怎么学佛啊!」所以一定要竖起耳朵听,大殿的钟「当」响一声,下一秒钟,那板或者铃就得接下来,只有我们两个人做哦!另外一个法师是我们这老和尚的徒弟,他骑脚踏车到山下买菜,每次回来的时候,即使是冬天也一定是满身大汗,现在已经有路了,那时候是山路,不像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舒服地骑摩托车,而是骑个脚踏车,因为是山路,不能用骑的,所以下山的时候要拉着,上山的时候得用推的。所以我说大家平常遇事便退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并没有如理地认识,一直陷在这个我的习气当中,这是不行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如果自己心里已经先怯弱了,不但没有用处,而且会越来越怯弱,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你心里面先打了退堂鼓的话,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打退堂鼓有两种原因,这个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宿生的习性,这个的确很难体会得到,所以第一件事情是无论你碰到什么事,总是要注意对治退缩,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有如理的教授,然后认真去做;还有眼前的客观环境中,对于人家的非理教授,及自己的非理作意,都千万要注意。所以我深深地了解,修学佛法为什么一定要善知识,因为整个佛法的概念的确跟我们世俗的概念相反,世俗的都是无明,在黑暗当中摸索,所想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所以一定要把正确的弄得很清楚,这个还特别不是在文字上的,一定是要用在心里的行相上。

  我上面说的是特别要策励诸位同学必定要有这种认识,不要看错了。现在我们常常有这种心理,尤其是因为末法了,出家人很难得,所以你出了家,别人往往会说:「你出家真好啊!」自己被捧得飘飘然,好像捧上了天,也以为出了家就该享受现成的,那完全错了!这是个基本概念。不要说你要发大乘心,就是自己要求解脱的话,都要以全部的精神跟烦恼斗,刚刚那个都是烦恼,这样马马虎虎、轻轻松松的话,无有是处。的确,我们也曾经看见过,像《弥勒上生经》及《弥勒下生经》上面说弥勒菩萨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如果我们也说,我们也一样不修禅定、不断烦恼,那是绝大的错误。他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已到了八地以上,也就是不动地以后,他任运一直安住在这个上面,无功用行自然如此,已经彻证无生,无烦恼可断,无禅定可修,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安住在什么上头?完全百分之百的在烦恼当中,现在却说要学他啊?完全错了!所以必定要把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

  当你心里面先生起怯弱心的话,就会每况愈下,但是你只要能够慢慢地锻练,无有不成功者,而且这样的锻练,必须从小的地方慢慢地开始,如果不能从下脚的第一步渐渐地去修的话,修行是没有我们份的。身体也好、精神也好、知识也好,如果自己觉得不理想,应该想说:「哎!我宿生因地当中没有努力,现在要趁这个机会赶快努力!」千万不要说:「哎呀,我不行啊!」然后退缩。我们是没有退路的,你尽量前后反复多思惟,找种种的经论来印证,告诉自己:「我跑到这地方来,我是学佛?还是学我?我是要求无边的大胜利,所以现在下一点苦功,还是贪眼前的小便宜,准备下地狱?」这个概念一定要辨别得清清楚楚。

  「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这个地方真正重要的就是「善知」──对于我们所求的,以及如何去求得,这些修证的内涵,要有正确而且非常善巧地了解。你了解了这种情况,心理自然而然不会退怯,而能打起精神来。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所有下面的大利,「如在掌内」,就在你手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别的事情,容或还要藉重外面的很多东西,只有修行,简单容易极了,就在你的起心动念之间,你心里一动,罗汉马上恭恭敬敬让你走在前头;反过来,你心里一动的话,哈!地狱的鬼就高兴有事可做,可以来烧你、煎你了,就差这么一点点。所以任何时候要记住:跨一步,也只要你跨一步,但是你必须要跨这一步。能够这样做的话,这是刹那刹那在除过净罪,就是这样。如果说在这个上面不认识,碰到一点小事情就转不过来的话,那就应该好好地警惕自己。

  【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悦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若依能办利聪睿,虽极难事亦易脱。故莫恐怖莫忧恼,如其方便办所作,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

  你心里面退怯,这个怕、那个怕,不但没有好处,反而离你要的安乐越来越远、也越缺乏,所以不要白白地忧恼。记住一句话!「小人枉自为小人」,这个小人不是世间所说的坏蛋,而是我们怯弱的这种心理,反之,君子的确是「乐得为君子」。如果你在这种状态之下,应该「依能办利聪睿」,要依止正确的引导,也就是正确的、有殊胜利益的,而不是无明相应、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愚痴的这种行为。能够这样的话,再难的事情也能够做到,再大的困苦也能透脱出来。所以对这件事情不要怕、不要忧,如果能像这样正确地去了解了就能够做到。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先有这个认识,然后策发他的心坚固猛利,由于这个认识而去行持,那么所有的事情,办起来轻轻松松,就似举手之劳。

  【圣者无着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

  无著菩萨经常告诉我们,修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两件事情:第一应该善巧地了解广大的佛法怎么去学习,了解了以后照着去做,破除自己的怯弱之心。这个具足了还不够,还要「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得到了一点点就沾沾自喜,我们现在有太多这种情况。我曾经说过一件事情,十几年以前了,那时候我在美国,有一位洋人,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学生当中最好的一个,懂的多,平常的时候出力也多,但是到最后却是最糟糕的一个,就是因为得少为足。他动不动就说:「哎呀,已经懂了,就是这样!」你叫他进步他就是跨不上。我们现在也是这个样子,这的确太糟糕了!  我昨天讲的精进五相是出自《大智度论》,今天所讲的精进五相是出自《瑜伽师地论》,性相二宗都有了。第一个是擐甲精进,就是心理建设,你能够透过正确的认识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力量,对于自己该如何做看得清清楚楚。第二个叫加行精进,有了这个心理的建设,进一步就开始行持。第三个是无下精进,就是对于下劣的事情不耽着,对该做的事也不会退怯,有非常强悍的信心,在这广大的菩萨行当中努力去做。再下面是无退精进,因为你有了前面的力量,要学这个广大法,修无量无边的广大行,不管任何情况下,绝不为外面的困难所动,也绝不为一切所障碍,这样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程度。最后一个叫无足精进,千万不要得到一点点就以为满足。这些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关于这一点,真要做到的话,当然有它必然的条件,可是最重要的是对完整教理的认识。了解了正确的教理以后,一方面固然让你能够如理如法地走上去,一方面你才晓得要走的整体内涵是什么。否则我们难免会产生这种现象:拜了几下佛,觉得心里面好像很清凉,就觉得拜佛好得不得了;念了几声佛,或是坐在那个地方打瞌睡,就觉得打坐好得不得了,实际上根本在昏沉当中还不肯舍,有太多这种现象。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打坐得了定了;参禅开了悟;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乱,乃至于得到念佛三昧了,那还只是初步,这是我们必定要知道的,这样就沾沾自喜,修行最大的障碍就在这里。《瑜伽师地论》上面告诉我们「五巨碍」就是修学佛法最大的几个障碍:顾恋其身、顾恋诸欲、乐相杂住、缺随顺教,最后一个是得微少善便生喜足。所以对于下劣的功德不应喜足,佛的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间,他那个精进是永远保持着最大地无喜足的情况,这样才能够圆满。

  【然现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唯修此便为满足。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于教理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唯以此全无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更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现在人」这不是指我们现在,是宗大师的时候,离开我们现在是六百多年,那个时候的佛法,比我们现在不晓得好多少。有些人生起一点少分的相似功德,这个是最可怕的;进一步,就算是生起少分的真实功德,自己认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就觉得修到这样就满足了。错了!如果说他有幸碰见一个真正了解的善知识,依照着如法如理的教授善巧地告诉他:「这个不对,你单单这样的话,得不到什么好结果的!」可是听了以后,常常又产生一种心态:「原来这么难行,我怎么办啊?」就怯弱了。所以能够不像上面这样得到一点点就喜足,继续上进,而且对这件事情不怯弱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

  实际上我们就是要如此!说起来这个事情也并不难,所以本论一开头在法殊胜的四点当中就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修学,首先对道的总体要有一个认识,这个一定要依靠外缘善知识,自己认识了以后,现在能修的就修下去,不能修的不要弃舍,正因为不能修,现在先修下面的基础,努力积这个因,因增长了,就能步步上升,而不会产生像现在的这种状态,得到一点就以为喜足,不求上进;如果有人告诉他不足,要不就是怯弱,要不就是不但执着,还反对别人,这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啊!所以能不怯弱和执着的人是很难能可贵的。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华严》说的是圆满的大法,可是走这一条路的人很少;同样地,《法华》中佛说每一个众生最后都成佛,但众生却仍旧是无量无边,原因何在?诸位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这两部经。佛一再说:「我无量劫以来,一直就把圆满的教法告诉大家,可是不幸得很,你们都不能如理如量接受,只执取跟你们自己相应的,找你们欢喜的。」所以他说小草小根、中草中根、大草大根,虽然天上是普雨甘露,无有不滋润的地方,偏偏你那个根只吸收那么一点点,当然注定你就这样。现在我们经过研讨以后,就了解这样去做的结果,不但对我们没有帮助,反而是大大的损害,这种道理我们一定要善巧了知,不是听过就完了,那个时候自然而然能够策发我们。所以现在我们的的确确不必忙着赶快要修一个什么,要打坐、要学定、得一心不乱,倒是应该把完整的教法先正确地认识,然后不断地去加以探讨,如理思惟,产生坚固的定解。到那个时候,你必然会产生像经上所说的那种效果,成佛就像在你手上一样。

  前面所说的是破除精进的违缘,换句话说,会障碍我们精进的不外这几个理由,现在一一如法如理地破除了。下面进一步要有顺缘资粮,障碍拿掉了以后,还要有推动你的方便善巧。

  ※﹝第二积集顺缘护助资粮分四:① 发胜解力,② 发坚固力,③ 发欢喜力,④ 暂止息力。今初﹞

  【诸论中说,欲为进依,此中胜解即是欲乐。】

  所有的经论上面都告诉我们:精进的根由在欲乐。这个欲是善法欲,换句话说,就是你对这件事情产生绝大的好乐之心。这个欲是我们人人都有的,强烈得不得了,不幸都是恶法欲,由于这个欲的推动,把我们送到地狱去;现在我们要策发善法欲,有了善法欲就会勤精进。而善法欲就是胜解,所以这个地方胜解就是欲乐。

  【须发此者,如云:「我从昔至今,于法离胜解,感如此困乏,故谁弃法解,佛说一切善,根本为胜解。」】

  这是引祖师的话,我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因为没有佛法的胜解,所以才感得眼前身心的种种困扰、贫乏。现在了解了,谁肯放掉这个法!所以最重要的,我们唯一应该把握住的是对于法的胜解,现在忙那些不相干的,都是开玩笑啊!当然,你发了大菩提心,行大菩萨行,那是另当别论,否则的话,我们要清楚,骗得了别人是骗不了自己;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因果。不管你说什么,你要自己问:「我来干什么的?」你要求开悟也好,要求往生也好,要持戒也好,检查一下,自己对于佛法的正确认识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别的先不要忙,因为这是根本。你有了这个根本,才能够在这上面增长,才谈得到修行啊!所以佛说得清清楚楚,一切善的根本是对于正法有正确的了解,而且这个了解叫「胜解」,要不为外境所动。要不然你听的时候蛮好,碰见事情就不行了,这个不算胜解。我们现在的确是宿生有大善根,能够听见这个道理,但是说实在的,真正的胜解却还没有,真正有了胜解的话,外面什么东西都动不了你。

  我记得祖师有很多这种公案,有一个人去学禅,因为以全部的精神去学习,结果把家里冷落了,难免就发生了意外。有一次他回去,他太太的奸夫看见主人回来了,马上躲起来,其实他看得清清楚楚。要是我们碰见这种情况,那还得了啊!结果,他叫太太好好地烧一点菜,烧好了以后,他叫她把床底下的某人请出来,弄得对方脸红耳赤。他却说:「我真感谢你,我一直在外面,家里面没有人招呼,太感激你了,现在这一切都送给你。」这是真正修行人得到胜解以后的必然效果,当然更高的绝不仅此。

  我们现在常说要修行,却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人情世故牵丝攀藤一大堆。外面的是这个样子,自己这方面,冷了不行,热了出汗又不行,弄了一大堆,累赘是越来越多,原因就在这里──没有胜解。尽管我在这里向大家说,但我自己一直在这个毛病当中,正因为如此,也深深见到这个毛病的可怕。在座的同修也有心向上,在这个地方要真正好好地下功夫,不要在文字上面转。下面说胜解这么好,怎么生起呢?

  【胜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此说修习从黑白业,生爱非爱诸果道理。】

  就这么简单,你要得到胜解,就是多修异熟果,而且要恒修。异熟果就是你种什么因感什么果。现在你放不下,就去看看它的果是什么?你所以放不下无非是为了要得一点好处,结果最后却是大大地伤害你啊!现在你放掉一点点,就像是打一针这么刺痛一下,乃至动手术割掉一点,但却是大大地保护你。这个就告诉我们,你种什么样的业,就感什么样的果。造了黑业一定感非爱之果,造了白业自然感可爱之果。总之,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佛法没有别的,就是讲因果;业感,缘起;更进一层就是空性。

  【诸论又说信为欲依,以从二种深忍之信,能引取舍二种欲故。此是思惟诸总业果,及特思惟诸菩萨行所有胜利,及越诸行所有过患诸因果等。】

  现在要策发善法欲,而欲又靠信而来。论上面说「信为欲依」,这有两种深忍之信:黑业感得非爱果;白业感得可爱之果。对于这个关系深深地忍可于心,不是浮在嘴上或耳根,而是从心底里面深深地信。因为深入我们的心识当中,所以自然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晓得该怎么取舍,该做的是取,不该做的是舍。因为对这个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才能够产生欲乐。虽然推动我们的是欲乐,可是所以能推动你,是因为你的目的是要求好。现在你如理地了解了,也信得过,知道这样才是真对你好,善法欲就生起来了。如果你不解的话,这个欲始终是三毒之欲,不管你用什么美丽的借口,世间善法也好,佛法也好,只有越弄越糟。

  下面告诉我们应该思惟什么,总的来说是业感果,以及特别思惟菩萨行的殊胜利益,这是从它好的那一面看;反过来就是思惟「越诸行」,违反、超越了菩萨行的种种过患及因果。如果你真正肯把这两个摆在心里面思惟的话,的确没有一个人例外,一定会全心全意走到这条路上去。平常我们的概念往往是似是而非的,自己却觉得对了,好像就是这个样,所以我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讨论,必定要把我们脑筋里错误的、似是而非的概念找出来改善它,就算你没有能力,听听别人的,心里面也会增长,那个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地策发净信心的种子。有了这个种子,不断加强它,才有净信心的果,善法欲才生得起来,那个时候修行才有可能。

  【如是胜解大乘入大乘门,即是誓除自他一切过失,誓引自他一一功德。】

  透过上面的几个层次,一步一步得到了这个胜解,会了解原来我们真正走的最好的路是大乘道,于是就发誓一定要净除自他一切过失,圆满自他一切功德。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这个次第:「欲为进依」,第一个要策发欲,而欲是依胜解,那么胜解又来自恒修异熟果,所以对业果要有深忍之信,再从这个深忍之信,也就是净信,推到必定要找到善知识。现在我们非常幸运,有这么好的一本论,又有这么好的环境配合,内外都具足啊!这个因缘,如果你平白放过的话,后果是不得了的可怕;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第一个是浪费宿生的福报,浪费本身就是最可惜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浪费当中,你又走错一点点的话,就像叫你从沙里面捡金,结果你弄错了,捡出来的是沙,把金丢掉了,那注定你以后永远穷苦。所以这一点我特别提醒大家,但愿大家互相鞭策。不妨常常去想本论处处地方告诉我们的:它的殊胜利益是什么?错了的过患又是什么?

  【然一一过及其习气究竟清净,一一功德毕竟圆满,必须经历多劫修习,不见我有净除过失引发功德一分精进,我实徒耗有暇之身,如是思惟自行策发。】

  懂得了上面这个道理后,要净除一切的过失,达到究竟的清净,以及修习功德能究竟圆满,要做到的话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且要精进,而我们现在都还没有,得到了这难得的暇满人身宝,让它空空而过,不可以啊!这样自然而然努力地策励自己。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一听见要除无边的过失,要求无边的功德,就害怕得退怯,一旦退怯,从此完了。如理了解了去精进的话,那就对了!你只要跨一步、而且时时跨一步,的的确确菩提就在我们的手上。

  【如云:「我应除自他,无量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经诸劫海。未见我有此,断过精进分,堕无量苦处,我心何不裂。我应勤引发,自他众功德,然修一一德,须历经劫海。我终未能起,修此德一分,我将难得身,空弃实奇哉。」】

  我现在想除自他一切的过失,但是,除任何一个过失都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在自己身心上面找一找,我们有这个能力吗?没有!有这个精进心吗?没有!因为这样的关系,结果一直在这个无量的大苦当中,「我心何不裂」?我们现在真正不应该忍的是这个!不要只为了眼前一点小小的事情,比如人家说几句,心里面就嘀咕。这种事情要根本动不了我们,真正要的就是思惟法。想想我这样绝对不可以,一想到不能净除自他无量过失的这个大痛苦,心里面应该热恼得不得了,就像是遭到大伤害心碎了一样,你有了这个力量就行了。我们现在不能把力量用在跟烦恼斗,而是一直处在被烦恼转的状态,一点点小的利益就被它牵去,一点点小的烦恼就被它牵去,我们忍受它,还觉得是为自己好,结果反是害了自己。

  好的方面来说,我要成就自他一切功德,然而修任何一个功德都要经过这么长的时候,现在有机会却没有这样修,这个不可以!尤其是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暇满人身,包括了能修的身以及所应修的法,如果居然白白地浪费掉了,实在说起来真是奇哉,这种地方是我们真正应该策励的。这个是第一个──胜解力。也是我们眼前真正应该不断努力的就是这个。

  【坚固力者。谓于何事发起精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

  由于前面发了胜解力以后,心里面一心一意被这种善法欲所策动,你就努力去做了。但是做的时候,要注意第二个坚固力--对于你所做的发起精进,要一直做下去达到究竟而不能退转,这个很重要。下面先防反面的,然后再正显。怎么样达到坚固力呢?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率尔而行,很轻率随便地,就这么开始去做了,要好好善巧地去观察,了解的确能做,然后再去办。假定觉得还不行,那么先不要去做,与其做了以后中间退舍,不如最初不做。为什么呢?

  【其因相者,以于中间弃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

  原因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中间弃舍掉了,养成习惯以后,由于这个等流习气的关系,你将来做任何事也是会半途弃舍的。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以前究竟怎么样会到现在;现前究竟怎么样到将来也不知道,可是,假定我们仔细检查眼前内心的状态,就看得很清楚,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来的时候都有一番好心要学佛,结果进来了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如理地、一点都没有退怯地在走啊?不一定。所以有一句话,虽然是句笑话,正说明了大部份人犯的毛病: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再以后,没有了;原因就是这个,这就是以前就养成的习惯。

  检查自己心里,也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心很猛利,来了以后,看看不对劲,拖拖拉拉,或者就下堕了,下堕有各式各样的原因,这个情况我们就很容易了解。这是我们宿生的习气使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我前面说过,我自己就一直在毛病当中,不过我幸运的就是在这个拉锯战中拉了几趟以后,总算没有退下来,慢慢地拉上去了。我看见过真正上去的人,那的确不同,他就是慢慢地愈来愈深,而且有一日千里上升的情势。这种善知识我保证当代就有,但是非要你自己努力,才有因缘看得见他的内涵,否则你绝对看不见的,他也不会给你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不会把修行贴在面孔上,你如果不相应,根本不晓得他心里怎么用功的。

  【于现法中增长众恶,于余生中增长苦果。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

  所以,本来你要修善法的,现在弃舍掉了,所做的就是恶法,将来当然增长苦果。前面特别说明过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你答应给别人一个东西,到时候没给,这是很大的过失;现在你许诺给法界一切有情安乐,结果却退悔了,这果报是何等可怕啊!再说,你因为要做这件事情,所以别的事情没做,结果现在你做的事情又退舍了;譬如拿我们来说,假定不进来不修学佛法,至少在世间上面还做一点事情,赚一点钱,上面供养父母,对社会上也有一点贡献。现在我们这些都不管了,跑到佛门当中来,受用信施,结果在佛门当中,也没有好好地做,世间的事情你也荒废掉了,这不是两头皆失吗?「即此一事亦未究竟」,你现在要做的也没究竟,所以「所做终无圆满」。

  【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

  总之,不论誓愿作任何事,如果不能贯彻始终的话,其它的事情也跟着不能成办。因为这变成了一种习性,平常我们说习性难改,我们一直为自己习性所使,平常我们总是说:「唉呀!我就是这样啊!就是莫奈何它啊!」正因为这个习气一旦深厚了就莫奈何它,大家务必在这个地方要着眼!如果不努力从这个病根上面除去的话,是永无了期。所以古德们总告诉我们,刚开始要五停心观,因为对于强烈的炽盛烦恼,就是无始以来强烈的习气,如果你不努力去加以对治的话,不管你说什么都是空话,始终被这个转,这一点是我们确切应该记住的。

  【如云:「先应观加行,应作不应作,未作为第一,作后不应退。余生亦成习,当增诸恶苦,障余及果劣,此亦未能办。」】

  先看看我们要做的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做,没有做之前最好想清楚,已经做了就不应该退。想想我们现在内在外在的条件,面对这种不理想的情况,我们是会怯弱,可是在我的感觉当中,这时不是退,而是在现在还能把握的缘起点上面,第一个把它牢牢地守住不退,然后再在上面增强,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希望;现在如果一退的话,两头皆失,而且这个习性会生生世世的辗转增上,这一点太重要太重要了!

  【是故愿令誓愿究竟,应修三慢,如云:「于业惑功能,三事应我慢。」】

  这里告诉我们,你要想誓愿坚固,有个好的方法:修三慢。这个妙不可言。在正式解释三慢之前,有一件事情不妨说一下。我们看经论的时候,常常发现一个事实,有人出了家,不能如法地做,虽然堕落了,但是因为这个善根,从恶道出来以后,碰见下一尊佛出世,一旦善根成熟他就成就了。现在教你爬上去,真辛苦啊!不要说:「反正我种了善根,将来总有一天会成熟的。」要晓得这是为了帮助那些眼前没有办法可想的人,你给他种了一个善根,它迟早要出来的;但对我们自己来说的话,应该深入了解,这种情况之下,善根虽然种下去,在还没有成熟之前,这一段时候要受无边大苦,最后的确也会成熟,但也并不是你坐在这里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要拼命去做方才有的。那是因为你受了绝大的苦之后,内心才生起了大的力量。我们愿意这样吗?

  现在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怕眼前一点苦,这个是学了如理的教法后应该策励自己的。千万注意!前面的话是你帮助别人莫奈何的时候才如此说。说来说去一句话,你对圆满的教法认识了以后,自然而然会逼得你非走这条路不可,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的。而要想帮助自己走上去,在还没有合上书之前,要策励自己,听见的教授不要忘掉,不要还没有合书本,心里已经想了:「怎么还没有下课,我还准备忙这个事情……」那你注定一点用场都没有。对这个教法听的时候都已经准备舍弃它了,外缘一来,一下课,当然你舍弃它,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所以你必须要在听的时候听对,而且这么想:「对啊!没有错,我必定要把握得住,下了课以后,要牢牢地拿着这个法来实践。」你能够这样努力去做的话,那才有机会!

  所以前面所有讲的道理都是它的基础,基础如果没建立起来,后面一定不行。你有了这个,然后牢牢地把握住,以这样坚强的心才能够挡得住烦恼习气。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精进第一个是擐甲,就是心里面先披战甲起来,反过来就是退懦,你还没有做,心里面已经弃甲,准备打败仗逃走,当然到那时候非逃走不可!对这个概念先认识,才谈得到三慢,否则讲三慢还是口头禅,只是飘在口上面。

  我们对于三件事情,业、惑、功能,应该生「慢」。妙了!佛法里面处处叫我们除贪、瞋、痴、慢、疑,但是大乘佛法当中,却是教我们利用贪瞋痴慢疑来对治三毒。前面说我们应该不忍的,要瞋就瞋我们的烦恼,要贪就贪佛的功德,这就对了,善法欲嘛!如果要慢就在这三事上面去慢。

  【其业慢者,谓自修道全不赖他而为作助伴,唯应自修。如云:「谓我应自为,此即事业慢。」《亲友书》亦云:「解脱唯依于自修,非他于此能助伴。」此是念其我当自修,不希望他,与慢相似,假名为慢。】

  什么叫作慢?慢的行相就是「我」:我行、我高、我厉害等等。这个事业也就是业,现在我要造善净之业,只有由我自己来,一点不靠他人,这个就叫做事业慢。当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对眼前所能做一切的事情,你就欢喜都来不及,不会埋怨别人不做。他不做他自己白白浪费了集聚功德的机会,我做了这个功德就是我的,这才是真正用上「我」的时候。同样地,解脱是靠你自己的,别人没办法帮你忙,不要说人,佛都没办法,佛只能告诉你这个道理,你要听了道理自己如法如理去做才行啊!

  这个地方策励我们,让我们心心念念想:这个一定要靠我自己努力去修,不能靠他人,所以也不会希望依赖他人,这个行相跟慢相似,所以也叫做慢,这是「业慢」。《亲友书》是龙树菩萨写的,他在《大智度论》上面也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应该怎么如理思惟:若我不做的话,不得果报;若我不自做的话,不从他来。换句话说,我不自做,绝对不会从别的地方来,别人没办法帮我做。反过来,我做了以后,一定不会失去,业的定义就是如此。所以现在既然你要好的果,就要种好的业因,而这个业因就靠你自己去造。别的地方,这个「我」一来的话,这个慢心就来了,前面告诉我们要拿掉慢,这个地方却要利用它,善巧利用的结果就是你成就了。所以这是我们真正应该提起来的,就怕你不提!这个叫做「业慢」,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慢的地方。

  【功能慢者,谓诸众生随烦恼转,尚不能办自己利义,况能利他,念我能引自他利义而勤修行。如云:「此世随惑转,无能引自利,众生非如我,故我应修此。」又此诸人于下劣业且勤不舍,我今此业能引妙果何故不为,作是思已而正修习。如云:「余尚勤劣业,我如何闲住。」】

  功能就是做了这个事情就有功德,它有能力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种种好处。一切众生都是跟着烦恼在转,自己真正的利益都无法成办,虽然想要得到利益,因为在无明当中忙错了,结果害了自己,那还谈得上利他吗?所以功能慢就是:只有我不但能够自己利益自己,还能够帮助别人,为了这样的大好处,我要努力勤恳地修行!世间的人都跟着烦恼在转,连自己的利益都没有办法成办。啊!那些人都不像我这样,所以我要好好修行,那个时候也是跟慢相似的。再看看旁人,为种种下劣、毫无意义的事情忙得不得了,我现在忙的事情,可以引发无边胜妙大果,为什么不做啊!有些人为了种一点田,尚且忙得要命,现在我努力就能够得到无比的佛果,为什么不做啊!早晨不要等到三点五十分打板,我三点二十分,乃至于二点钟就起来了;他马马虎虎,那正好我去干!就这样,自然你能够如理地思惟修习。别人为了毫不相干的事尚且精勤努力,我怎么可以停在这个地方啊!

  【然修此二,非轻蔑他而自骄慢,谓应观为可悲愍相,无慢杂糅。如云:「非以慢修此,自无慢为胜。」由念我能余则不能,与慢相似假名为慢。】

  这里不是轻视别人,自己骄傲,而是觉得:「啊!这个人真可怜!他不懂才会这样啊!而我已懂了啊!」所以这个地方并不是真正有慢心,实际上心里面并没有慢,这个才对。修学佛法是有功德的,别人所做的下劣的事情是毫无意思的,觉得别人不能真是可怜!而我能够!这种行相是跟慢相似,所以叫做「功能慢」。

  前面讲到精进有两个缘,一个是违缘,找出是什么障碍我们精进,把它消除掉;然后在精进之前,还要四样顺缘来帮助我们:第一个是胜解力,第二个坚固力,第三欢喜力,第四暂止息力。这里请诸位特别注意,佛法整个的中心是菩提心,但是要想得到圆满的结果,最重要的是精进。所以一开头的时候,特别引经论上的证明:资粮善中精进是第一,唯有精进是修学菩萨道的唯一胜因,这两句话,反过来告诉我们,谁一有懈怠,就不可能修习成功。

  这个在三○五页第六行最末:「《庄严经论》亦云:『资粮善中进第一』」在我们现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积聚资粮,而在所有资粮当中精进是第一,依于这个根本,其它的善就跟着而来,如果不精进,其它都没有,这是第一个。然后跳过两行,《瑜珈师地论》的《菩萨地》亦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余则不尔」,这是论上说的。下面是引经,在最后一行,「《海慧请问经》云:『有懈怠者,菩提遥远最极遥远,诸懈怠者无有布施乃至无慧,诸懈怠者无利他行。』」懈怠和精进恰恰相反,根本就无法趋向菩提。布施乃至慧等是六度,属于自利方面的,如果懈怠,根本就无法真正利益你自己,自利既不行,当然利他更谈不到。

  下面,「《念住经》亦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烦恼唯一的根本就是懈怠,一有懈怠一切都没有了。当然,这个是就精进一度来特别说明,或者有的人对整个道次的轮廓还并不了解,那必须从头开始就好好地注意,在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加深,乃至于到现在的精进度,这个概念必定要把握得住。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谈得到修学佛法,否则,所有的修行,始终都是戏论。以现在的说法,就是开开玩笑的,可是这不是跟别人开玩笑,而是跟自己开玩笑,而这个玩笑,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种很轻松的玩笑,而是把我们长劫系缚在生死苦海当中,乃至在地狱当中烧煮,这个玩笑是万万开不得的。进入佛门以后,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乃至于认识了,不实际去行持的话,那始终是在这种状态,这个是真正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现在继续下去,精进的时候,需要坚固力。要想令誓愿坚固,就应该修三慢,前面已经讲了两个,第一个是业慢,第二是功能慢,现在第三,烦恼慢。三一五页第三行最后:

  【烦恼慢者,谓一切种轻毁烦恼,我当胜此,终不使此有胜于我,为欲摧伏诸所治品,令心勇悍令心坚稳。如云:「我当胜一切,不使谁胜我,诸佛狮子儿,应住此我慢。」】

  烦恼慢是指我们要对烦恼生起高慢心来,就是──我不怕你、要超过你、压服你;在任何情况之下「轻视」烦恼,这个是我们心理上面的一种概念,换句话,也就是心理建设。由于内心有了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在行持上面我们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轻毁烦恼,我应该胜过它,绝不让烦恼胜过我,这个就是烦恼慢的特质。

  我们要对治的无非是所知障、烦恼障,其中的惑(烦恼)就是根本。要想摧伏烦恼,必须要的条件,就是要令心勇悍坚稳,而勇悍就是精进,特别是指对善所缘。我们一定要能善巧分别善恶,精进不是只勤勤恳恳努力,有很多人非常勤恳,做起事来比什么人都肯做,可是还在懈怠、烦恼当中。世间的那些坏人,做起杀人放火的事情来,比谁都勇猛!再看动物当中,蚂蚁是最勤劳的,一天到晚不停地跑,所以单单勤劳不是精进。「精进」有它一定的特质在,就是正确如理地依法先把心理建立起来,由于这种毫不退怯、愿意克服一切困难的心情而去做身口的行为,这个叫精进。首先生起勇悍之心,再令这个勇悍之心「坚稳」──坚是坚固,稳就是绝不动摇。

  由于这种烦恼慢的心理就是:「我要超胜一切,绝不为一切胜过于我。」我们现在既然发心修学无上菩提,的的确确是诸佛的真子,是狮子儿,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应该安住在这一点上面。假定不这样的话,还没有走,心里面已经怯弱:「唉呀!这么难啊!这怎么行啊!」这样称得上是狮子儿吗?佛为法王,说法如狮吼,不为一切所退,而能够退却一切,这是我们应该效法的。

  【若不如是而退弱者,障品虽小亦能为害。如云:「若遇死毒蛇,乌亦如鹏鸟,若我太软弱,小罪亦为损,怯劣弃功用,岂能脱匮乏。」】

  你一退却的话,什么都做不成,就算是很小的障碍,你也没办法克服。眼前太多小事情,哪怕只是站起来拿一个东西,你就是懒得站起来,结果就把我们卡死。若真正启发了大精进心的话,任何障碍都不怕,否则什么东西都会挡住我们。如果我们心里面太软弱的话,一点小小的罪,都能够损害我们。只要能够心理建立起来的话,你不怕它,就一定能够克服它,它也莫奈何你。鹏鸟是专门对治毒蛇的,现在假定你的确能够生起这个慢心来,这不是真正的慢,而是指你不怕它、能够克服它的心,换句话说,在心理上面先建设起「我一定要把你制伏,一定要把你消灭。」再多的困难,在你看起来毫不在乎,这样就能够克服一切。否则的话,就算是想要做,可是真正的内涵,你碰都碰不到,反而是在没有用的事情上逞勇敢,这些都毫无意思。

  如果你内心上面没办法生起精进的力量,自己退却、害怕,觉得「唉呀,我很差呀!」这么一来,你就不可能挺起来,努力照着前面所说的:「啊!一切都要靠我做;我这样做有种种殊胜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努力,在因地上种下正确的因,结果当然你样样不如,样样欠缺,怎么可能从安乐当中得到正确圆满的果?

  【霞惹瓦云:「弃法之乐,较往昔乐全无过上,于现法中若弃正法,应思当来所受诸苦无有边际。若自不能勤加功用,烦恼亦必不觉悲愍,对治不说汝不能修,我自圆满,诸佛菩萨亦不能救。」】

  当我们要修学佛法时,发现这么大困难,就觉得「我不行啊!我实在是条件不够,慢慢地再来吧!」虽然说慢慢地再来,实际上是放下不做了,这是舍弃正法,换句话说,不去如理修行。比较一下往昔世间的乐,你放掉了学法的这个快乐,并不见得好呀!现在弃舍正法,不去如理修行的原因是你怕苦,想得到快乐,结果你真的去掉苦了吗?得到快乐了吗?没有啊!更进一步想,将来就更严重了,你因为舍弃掉了正法,会永远在轮回当中受无量无边的大苦。要晓得,一切法只有一个原则──如是因感如是果,如果你在因地上面不努力去做,绝不可能有相应的正果出现。所以,如果自己不努力去用功对治烦恼的话,烦恼不会有悲心说:「唉呀!我怜悯你,看你可怜,我就让步了。」烦恼不会让步的。反过来,要想净化烦恼必须对治,这个对治的方法,它也不会说:「好啦!我看你可怜不能修,那我自己就圆满了。」绝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是法尔如是的道理。

  进一步说,佛菩萨是大慈大悲,要把法界一切有情都救出来,不要说信佛的人,对不信佛的人,乃至于他的冤家,连生生世世要害他的提婆达多,他也都要救,何况现在我们已是佛弟子了;佛在因地当中,修行还没有圆满的时候都要救我们,何况现在已成佛了。他不但悲圆满、智也圆满,所以有最圆满的理解以及力量来告诉我们,但是除非我们自己去行持,佛菩萨也没办法救我们,这点是我们要正确了解的。所以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告诉我们:要想解决自己的困苦,唯一的办法,就是如理如量的行持,而行持之中,最重要的是精进,对于烦恼,要生起「我绝不怕它」的这种勇悍之心,一定要克服它!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心理建设,问题就好办了。

  【若能生起如前我慢,障品虽大不能为障,是故应须发起慢心。如云:「若起慢功用,障大亦难胜,故心应坚固,摧伏诸罪恶。」】

  假定能够生起像前面所说的这种功能慢的心力,再大的障碍也没办法障碍我们,所以必定要努力发起这样的心。在精进的这一点上,应该先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在内心建立起来,并使它坚稳,然后靠着这个力量去摧伏一切罪恶。

  【若不尔者,修行之人为罪所胜,犹愿战胜三界烦恼,实为智者所耻之处。如云:「我为罪所胜,胜三界可笑。」】

  注意啊!第一个要如理,假定我们不能像前面所说,有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努力去做,却自以为懂得很多而不如理的话,那一点用处都没有;另外,还要如量,有了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够量。假定不能这样做,还自觉得是修行,结果修了半天,「为罪所胜」。我们修行是要净除一切罪垢,结果修了半天,反而是增长罪过,被罪过所胜,还说:「我要战胜三界烦恼,还要自利利人。」这实在是很可笑、很可耻。真正的智者、佛菩萨,乃至于稍微明眼一点的人,看到了都会笑我们。说起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拿世间的标准来说,都是高人一等的人,因为佛法的特质是要摧伏烦恼,净化一切罪障,理路了解了以后,自己净化了,不为烦恼所染,进一步推己及人。现在弄了半天,自己都困在烦恼里面,一天到晚烦烦恼恼,还说要战胜烦恼,那不是开玩笑吗?应该笑自己啊!都被罪恶所克服,居然说要想超越三界,那真是可笑啊!

  【此由轻毁诸烦恼故,欲为摧伏,故假名为烦恼我慢。诸作释者虽有异说,然觉此说与论相符。】

  这里的「我慢」并不是真的跟慢烦恼相应,而是说我们要摧伏烦恼,并且不被烦恼所压服。平常我们看见烦恼,心里面就觉得「要修的佛果这么难证得,学佛的方法又这么苦,时间又这么长远。唉呀,我不行啊!」自己就怯弱而退缩了,结果为烦恼所降服。现在反过来,「我绝对不怕它」,根本不把这个烦恼放在眼里,看轻它、要去摧毁它;这种心情,就跟前面说过的慢相似,所以假名为「烦恼我慢」。这是第三个。

  关于前面的内容,祖师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比较起来,觉得上面的说法跟原来的论意最相应。假定能够这样修学的话,我们的精进就能够如法如理地做到了。

  【如是应断希望于他,当擐誓甲愿我自作,此复觉其非余所能,唯我始能自负其任。如是见已,正修之时,令心坚固,唯应向外摧伏烦恼,不令烦恼向内摧伏。】

  的的确确这个只有自己来做,别人做,你得不到;只要你做了,它一定有这个功效,一定不会失去。了解这个以后,在自己内心建立起来,我们说心理建设,这地方叫擐誓甲,擐甲精进──「一定要我自己去做,这绝对不是别的人所能做的!」实际上别的人能做,可是别人做了跟你不相干啊,你的事只有你来做,必须亲自负起这个责任来。正确如理地认识以后,经过不断地思惟、观察、修习,在自己的内心中达到非常坚稳的状态,一心一意地要摧伏烦恼,而不让烦恼来控制。

  说实在的,现在很多修行人,虽然说是修行,实际上一天到晚在烦恼当中转;而真正最可怜的,连什么是烦恼都不知道。所以前面在一开头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断三过、具六想,那时候还根本没谈到闻。为什么要具六想?第一个病想,是说我们在长夜无明贪瞋痴三毒当中,始终是这种状态,居然自己不晓得。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修行时,唯一的对治方法,就是一定要依着戒、定、慧三个次序。对于持戒,它不先说戒怎么持,先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犯戒;犯戒有四因,第一个是无知,我们根本连知道都不知道。说到这个地方我是非常惭愧、非常痛心的,绝大部分同修跟我犯同样的毛病,不但无知,自己还觉得很有修行。一天拜多少拜、打坐可以坐几个钟头、一天念多少佛、一天吃一餐、早晨几点起来、晚上几点才睡……,忙了个半天,真的对了吗﹖我不能说你错,但是真正的对错不是以这些来判断的,我们必定要了解修行的特质是甚么、目的是甚么、如何修行,这些非常重要。

  修行的原因无非是要想从生死的苦海当中透脱出来。只为自己是这样,假定想要把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救出来,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你的烦恼就是他们的烦恼,所以必定要把这个问题根本解决。假定你不知道这个痛苦的根本在哪里,说修行,修些甚么呢﹖所以有很多修行人说:「我不怕苦﹗」结果所受的苦是无益苦行,因为没有把握住生死的根源何在。所以在这一点上面,特别再提醒一下,你必定要先把整个的纲要轮廓认识了以后,晓得原来痛苦的根源是业,而业的主导是惑,就是无知、无明,你只要把惑净除了,下面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为了净惑,有种种不同的方法,那个时候你拜佛也对、打坐也对、念佛也对、当然你起得早更好,乃至于你一天到晚睡大觉也一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哦﹗盛唐是禅宗最发达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当大家在禅堂里拼命用功时,他跑到后面去睡大觉,老师看见了说:「别人都在用功,他怎么在那儿睡大觉﹖」他看见老师来,理都不理。结果老师问了几句话以后,发现这个弟子对了,出来就说:「你们在这里用功?应该看看后面那个后生小子,你们用些甚么功!」大家觉得用了半天功难道不对?跑到后面去看,只见他在那儿睡觉。他在睡觉就是真的用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哦﹗这故事说明了如果你真正地把握住重心,能够把烦恼降服,那就对了﹗不过我们不要认为既然这样,那我也睡觉去,那你就完全错了!如果重心把握得住的话,不管用哪一种形式都对,这个是最主要的原因。修行最重要的资粮善当中精进是第一,精进的特质一定是修善法,要摧伏烦恼,不让烦恼来摧伏我们。

  【更思中途弃舍誓愿所有过失。善思择已,随所作事,一切誓愿悉愿究竟,乃至未获坚稳以来净修其心。】

  进一步该想想,假定修了以后感觉不行而中途退下来的话,这个过失和祸害是非常严重的﹗能够对这个道理正确地善巧思惟、观察以后,你做甚么事情一定都会照着次第这样去做,如此就会使得你想做到的一定做得到,而且能令你的誓愿得到究竟圆满。所以在还没有正确认识之前,或者虽然认识了,但不够坚稳,这个时候要努力地修学。

  【发欢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精进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时欢喜而入,已趣入时,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即欢喜力,故应引发。】

  胜解就是对这个法的确定不移的认识。依前面所说的次第,在这个地方引发的胜解,是对于善法了解到了原来有这样的好处,你内心当中就产生好乐之心,一心一意要在善法上面努力的这种坚强猛利的心情。这个心一生的话,精进就生起来了。正式去做的时候如果不坚不稳的话,慢慢会退的,所以进一步要有坚固力,使得生起来的精进心不退。然后做的过程当中,内心一直很坚固、而且很欢喜,继续不断地向上。这个很重要,能够使我们所做的这个修行的事业不会中断,乃至于有「无饱意乐」,就是一直想继续做下去的力量,叫做欢喜力。

  我们大部分的同修都有这个感觉,听见了佛法觉得修行很好,一心一意跑来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是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冲将进来,慢慢地每况愈下,再而衰,三而竭,到最后,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气都没有了。不要说欢喜,实际上是痛苦无比,放嘛放不下,提又提不起,怎么可能精进!修行固然要先策发胜解,在内心产生非常坚、稳的力量,趣入以后,就产生很欢喜的这个心情。这个欢喜不是别的,是对你所修的内涵,譬如说念佛、拜佛等等,不但欢喜,而且愈做愈欢喜,让你舍不得放下,这个叫欢喜力。以前古德们常常说:「一句佛号念起来亲切无比!」心里觉得亲切、欢喜,这是修行必须要的。虽然没有把「欢喜」这个名词说出来,但是真正走上去的人,没有一个例外,都有这个内涵,越做越快乐。禅定法门中,这叫「现法乐住」,这也是他们能成就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确是宿生有善根,否则不可能进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世遇缘策发,这股心力就起来了,就像青蛙鼓得像个气泡一样。但是因为你没有如法行持,所以就后继无力,慢慢越来越不对劲,所以说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再下去就没影子了。现在要发欢喜力,假定越做越欢喜,叫你放掉,你舍得吗﹖我想谁都舍不得。不但是在精进度这个地方,前面刚开始道前基础讲正修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一个道理:「让修行作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作为你的冤家!」还记得吗﹖就是这样,你会觉得越修行越欢喜,就像看见好朋友一样。

  平常我们上课不一定开心,但是下了课跟朋友聊起天来,却聊得没完。为什么﹖欢喜嘛﹗它就有这样的吸引力。《广论》从头一路上来都告诉我们这个,不过越向后说得越清楚,这个地方说得最透彻。我们一定要引发这个力量,真的引发了以后,这个力量会源源不断;也许在人家看起来,你真是苦恼无比,可是自己却是很快乐。古人自称「贫道」,这是身贫道不贫,穷没关系,哪怕没地方住,在树下过一晚也可以,没有钱就去讨饭,讨到好的固然好,坏的也一样,讨不到,饿也不怕,这个原因就在这里,否则的话,尽管我们出了家,样样现成,弄到后来还是塌在那里。所以引发修学善法所得到跟法相应的法乐,这个是最重要的。那么这个法乐要怎么引发呢?

  【应发何等无饱之理,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着其事业,喜此业无饱。」谓应励力发起喜心,如同小儿游戏之业,无饱足心。】

  如果我们能把做事情当作像玩一样,越玩越快乐,怎么也不觉得满足,要这样才好呀﹗佛陀在因地当中生生世世舍头目脑髓,假定把它看成苦事,他愿意做吗﹖说实在话没有一个人愿意做的。现在真正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在前面忍辱波罗蜜第三个谛察法忍中说得很清楚,「不解无其乐欲」。现在我们修行最苦恼的事情,最大的障碍,就是并没有真实地了解佛法的特质,听见了一点名词,摸到了一点行相,自己觉得要修行,照着自己心里想的去苦行,或者念佛、拜佛,乃至参禅等等。结果参禅的人跟两条腿过意不去,盘了个半天,越盘越痛,越盘越酸,如果能够克服了以后,就跑去告诉人家,「哦,我能够盘两个钟头!」其实这两个钟头在干什么,谁都不知道,大部分的情况是呼呼大睡。

  当然,我并不是说盘腿的人都是这样,也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修成就了。我们必定要了解佛法的特质是甚么,了解了它的内涵,的的确确会有一种无上的妙乐在里头,这就是欢喜力。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不要说盘两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也不嫌长。时间长并不是害怕的原因,痛苦才是﹗我们连一分钟的痛苦都受不了;但如果是快乐的话,就怕时间短,还希望越长越好。所以这地方我们特别要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启发欢喜之心,欢喜法、跟法相应。就像小孩子玩游戏,他永远没有饱足的,你叫他进来,他就是不愿意,苦苦恼恼、拖拖拉拉的。其实我们都是这样,说起来真是可怜,以世间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是大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说,如果能够像小孩子已经不错了。实际上,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梦都没有醒、眼睛都没开,不晓得在忙些什么。我们现在应该对佛法努力、欢喜,第一个一定是先认识完整的内涵,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殊胜的大利益,不这样做有什么绝大的祸害,有了这样一个圆满的比较以后,就会一心一意要得到这个快乐的果。实际上这的确是我们人人所要的,没有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找苦吃,修学佛法的人固然是,世间人哪怕强盗也是如此,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要快乐嘛!不同的是,他没有了解苦乐真正的因果,所以做得不如理,如此而已,但对于想求快乐的果是一样的。

  【又如乐果无所饱满,其因之业亦应无饱,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预且策励转,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

  圆满快乐的果,我们只嫌少不嫌多,而要想得到圆满的果,一定要在圆满的因上面去努力,有这样一分因,必定感这样一分的果。既然你对这快乐的果不嫌多只嫌少的话,种这个圆满的因时也应该如此,亦应无饱。

  退一步来说,世间人忙了半天,不一定真正能得到安乐的果,但是他们还拼命努力。譬如农夫,春天种苗下去,不能保证秋天一定有收成,万一台风,或者病虫害,乃至市场上有什么风暴,都有可能影响,但他不管,仍旧拼命努力去做。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如果能认真地跟随善知识,如理了解以后,经过自己理智的决择辨别,确定有这个果,我们会不努力种因吗﹖不会!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所以说来说去,修学佛法始终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见。真正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持戒最重要的也是正见。所以六和净的僧团当中,第一个是见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地方也是如此,我们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以后,就知道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圆满的果报;反过来说,为了要求圆满的果报,一定要在因地上面认真地做。

  就像《入行论》所说的:世间的事情忙了半天不一定能得到快乐,人们尚且为了这种事情忙得不得了,而且很乐意地去做。现在我们所造的这种业因是一定能够感得乐果的,但不去修的话,怎么会得到快乐呢﹖就像做生意一样,明明晓得这个会赚钱,结果你却停在那里,眼看着别人赚大钱,这时内心里面一定很难安住,这是我们人人可以了解到的。钱本身并不快乐,可是你晓得钱可以换得你要的快乐,所以会想要赚钱。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确定晓得修学佛法能够得到快乐,如果不在因地当中努力的话,心里面应该为这个难过呀﹗只要真正得到正见的话,这是必然有的现象。

  我们现在想要修行,可是内心就觉得提不起来,原因就是正见未得,如果你对正见产生了很正确的认识的话,你会看得很清楚。何况本论中一再告诉我们,不需要等到那个果出现,就在因地当中去做的时候,本身已经快乐了,何况还有更大的乐果在后头。所以始终只有一个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我在此特别提出经论中提到的五巨碍,其中第四个是「缺随顺教」,没有跟正法相应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或者是不够;最后一个是虽然有教授,但是去修的时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这些是修行的障碍,大家应该注意。

  【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如锋刀蜜虽亦略有甜味可尝,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爱欲尘虽与现前少分安乐,然生现后极大痛苦,其受用者尚无饱足。况诸资粮能与无罪现前久远无边安乐,何应饱足。】

  这个道理是说,不但要得到快乐,而且不应该得到了就觉得够了!下面说五欲就像刀上的蜜,只有一点点,我们都觉得不饱足,而且要冒好大的危险;现在修学佛法,所感的果报是寂静,不但没有危险,而且是绝对圆满,我们更不应饱足。下文说明,刀头的蜜虽然有一点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话,一定会把你的舌头割伤。就像世间上很多这种欲尘,看起来蛮可爱,眼前好像有一点点安乐,但是后面引生绝大痛苦的果报,而我们对这种事情尚且没有饱足。譬如在冬天,睡在被窝里面觉得很舒服;到了夏天,吹吹凉风很舒服;跑到厨房里一吃起来就放不下;聊起天来,叫你不聊还觉得不行!这些事情,眼前只是一点点的快乐,而将来会有无边的大痛苦,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感觉饱足过,许多眼前的事情都是这种相状。而我们修学佛法,积集资粮,能够得到无罪,「无罪」是反显,表示没有一切的过失,只有好处。这个好处包括两方面,不但眼前好,其后是更好,果报无量无边,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怎么会觉得够了呢?不应该啊﹗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无饱地永远追求下去的目标。

  【如是思已,应当发生无饱意乐,故为圆满所修善业,乃至未生如日中时,日炽诸象趣向可意莲池之心,应善修习。如云:「为圆满业故,如日中炽象,遇池而入池,亦应趣其业。」】

  这样的善巧思惟了以后,我们不但要生起欢喜心,而且对这个欢喜还要「无饱足」,就是在内心当中觉得不够,希望越多越好。为了圆满我们所修的善业,那种心就像在印度的大热天,热得不得了,而大象的皮又厚,当牠被太阳晒得受不了时,一心只想跑到可意莲池里,在那个地方不但水清凉,而且花又美丽。要像这种心情。只要这种心情还没有生起来以前,我们需要一直修习,等到有了这种心情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一直被推动着去努力。

  我们为了求得圆满的佛果,在忙圆满业因的时候,心要像上面说的这个比喻一样,一心只想跑到清凉美好的莲池当中,我们心里面也应该朝这方向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你有了这个力量的话,所有修学佛法的障碍自然解决。不过大家会说这样听来是很好,可是真正修起来时,为什么心里始终是苦苦恼恼,快乐生不起来呢?原因有很多,但是我们要先将根本因把握住,进一步是再谈圆满因。什么是根本因?正知见,你必定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而这一点还要靠我们宿生的善根,的确是这样的。

  我们今天有幸接触了佛法,刚进来的时候,这个力量都很强,一鼓作气;但是这股气能持续多久,还要看个人的善根,善根足的人可以维持很久,善根差的就维持不久。如果修学佛法已经上了道,会越修越快乐,那就对了。不过这个快乐,一定要拿教理来衡量,佛法最重要的始终是正知见,这一定是以无垢经论的教理作为衡准,了解所修学的内涵之后,再照着这样去做。正知见又要从善知识听闻而来,所以必定需要善知识,因为他是有经验的过来人。在听闻的时候,虽然你还没有体会到,可是你一听就会觉得这是对的,有道理来证成的,所以还要靠你自己如理地思择,不是听完了就书本一合放在那里,如果不再思惟所闻的内涵,那没有用。佛法中的信心叫「净信」,净字的特质就是指这个如理思择,不是说告诉你什么就统统相信,你没有如理决择的话,那就害了,因为对你而言会是外道也对,乃至世间法也对;就算你走对了跑到佛门当中,遇到念佛的人说念佛好,参禅的人说参禅好,你也是莫奈何,因为不知如何选择。

  总之我们要先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去如理思惟、体验,到时候自然会生起跟这个法相应的心来。关于这个道理,我想我不必多讲,你们把前面所说过的很多事实纳在心中,深深地策励自己,遵照着次第去做,万一到时候还不清楚,就翻到前面去找;反过来,当你在深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对于前面浅近地方的问题,自然都一一迎刃而解。因为这样,所以你愈学是愈快乐,愈修是愈高兴。当我们修行真正上路以后,对于所修的佛法有一股继续不断好乐的力量,那个就是欢喜力,这个欢喜力是永无饱足的。我们平常说「乃至菩提」,乃至于到成就菩提了,还一直要做下去,对这句话你们不要误解,以为到了菩提就不要做了,是成了佛果以后,还是永远以这个无限大相应的精进力持续下去。这种力量任运起来的相状就是这样,所以十八不共法当中有「精进无间」,当它达到了顶点以后,就会永远以这种大精进力量向前走。

  理论是如此,我们看看事实如何:佛在世的时候,处处地方说明了这个事实。有一次一位年纪老的比丘要补衣服,眼睛看不见,这针怎么穿也穿不过去,他就说:「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看不见了,有哪一个人帮帮我忙?」佛听见了马上过去说:「我来帮你忙。」这个老比丘听了愣一下,心想:「什么?佛来帮我穿针,不可以、不可以。」可是佛陀马上就帮他穿好了。又有一个公案:佛生病了,不大舒服躺着休息,那时阿难正为那些新来刚受戒的年轻比丘们说法,讲到「精进」两个字时,佛虽然病着,却马上坐起来。他说:「阿难,你在讲精进啊!」阿难说是,佛听见了无比的欢喜。这正说明了无饱足意乐,不要说去行,乃至于听见这个名词,就感到欢喜。

  前面引《入行论》上面告诉我们,「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绝对不因困难而退,真正重要的不在事情困难不困难,而是在应该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如果你正确地了解了以后,觉得这才是应该做的,那就不要怕,只要如理地去修习,一定能够成就。就像平常有些事情,起初你听见它的名字就害怕得要命,到后来没有它还不行。我常常举辣椒作比喻,很多人第一次尝辣椒时,吐了个半天,拼命灌水,如果是小孩子,还要哭闹等等!但是等他习惯了,没有辣椒反而觉得没有味道,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尽管开头时有困难,你只要如理去做,到后来不仅仅做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一听见这个名字,即使你在病当中都会坐起来,这件事情是这么好,这是佛亲自告诉我们的。若有这样的精进力量,哪一样事情做不成功啊!现在我们为了世间眼前一点小利,将来究竟有没有结果并不知道,都放不下了,何况是要追求高远目标的佛法!最可怜的,始终是前面所说的那样。

  照着前面这些一步一步如理地上来,下面又告诉我们:虽然你无饱足地精进,适时地也要停一下。在我们没有修的时候,要叫我们赶快站起来努力;真正修的时候,又很巧妙地告诉我们「你还是要休息」,不过这个休息是暂时的。

  【暂止息力者,发勤精进身心疲劳须暂止息,若不尔者则极厌离,能障后时发精进故。】

  暂止息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前面胜解开始,然后由于胜解得坚固,而欢喜去行持时,我们努力去做,身心都会感觉疲劳,这个时候是需要休息的。一直要等到你身心完全调柔,跟定慧完全相应了,那个时候自然任运是无功用行,就不需要休息了。现在假定你不休息,弄到后来会感觉疲倦得不得了,由于疲倦心里就会厌烦,因为厌烦,就会远离精进,一旦远离了精进,就没办法认真修行。所以修行的确是要得其善巧,要使自己愈修愈快乐。

  像刚才讲的那种情况,真是可怜!靠宿生的善根推动,结果进来了以后,没有得到如理的方法,愈修愈苦,如果善根深厚一点的还能咬紧牙关,可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这是好可惜的事情。现在是得到了欢喜之后,还要让你暂时停止。我自己的经验也是如此,将来你们一定体会得到,说不定有的已经体会到了,当你用功正在恰到好处时,让你休息一下停下来,你虽然身停了,心里面仍然会一直在想着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当你真的疲累的时候,这是一个最佳的方法。所以只要把握住了这个原则,得到了正知见,你怎么做就都对。

  【休息无间仍发精进,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于上胜更发精进。】

  不过休息一下,等到疲劳恢复了,仍然要继续地努力。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如果累的时候,是要作短暂的休息;但是当你精进用功,把事情究竟圆满了以后,还是不可以停止的,要比你现在做的事情,更向上、更超胜地继续精进,这一点对我们是特别重要。

  现在一般修学的法门,大概不外乎持戒、学教、参禅、念佛。我们进入佛门当中,一开始受了戒,自然会对戒相战战兢兢地持守,就算你百分之百完全做对了,还是不能停在这上面;如果自己做对了,就去看别人不对,那你就错了。我们必定要懂得戒的法体行相的次第,就算法体行相圆满了解了,你还要晓得戒是定慧之基,戒只是破烦恼,定缚、慧杀,戒是启发定慧的根本,这个才是持戒。而且有了这个基础正好可以深入定慧,得到了定慧以后,要救度无边众生,哪有停止的时候!

  学教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学了一点,好像样样都懂,我自己以前一直犯这个毛病,所以凡是说到这种地方,都是以很忏悔的心情告诉大家,因为懂得一点点文字,好像什么都懂了,眼睛长在头顶上,除了我以外什么人都看不见。错了、错了!不是我们讲得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样样看过就是学教,而是要透过实践去体会它的内涵所指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如何把这个特质运用到自己身心上面,乃至能够让法界一切有情从生死苦海当中解脱出来。

  参禅也是如此。不要说我们现在对参禅什么都不懂,即使大彻大悟了,也绝对不是说:「大彻大悟了,我眼前便是快乐人也。」祖师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鼓励我们。但是另外有祖师也说:「未悟以前,如丧考妣,悟了以后,还是如丧考妣。」古来的人最大的事情就是父母之丧,没有其它事比这更重要。没有证悟以前,由于生死事大,所以力求开悟;但开悟之后,他还是要为众生而忙,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念佛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想得到一心不乱,那就错了。所以我一直说,如果你现在只是念这四个字,而往生不往生都不管,的确你只要把四个字挂在口头就够了。假定你得到正见的话,你会说:「我不是只为了一心不乱,而是为了要求往生而念。」实际上,真的目的不只是为求往生,只求往生就如同到了边地;好像穷人碰到战乱时,一心只想赶快逃跑到安全的地方,结果别人跑到那儿发大财、赚大钱,你跑到那儿只是做个乞丐,那时你会觉得这样不行,所以还是要努力。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去净土还是为了要成佛。以前我也策励大家要求「上品上生」,实际上这个概念还不对,念佛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要成佛。所以在因地当中,这个因必定要完全做对,是为了要学佛一样,所以现在我要学大乘。大乘的特质是发菩提心,要使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都能成佛。如果在你选择的过程中,觉得阿弥陀佛了不起,我要学他,我要亲近他,你用这种心去念佛就对了。最高深的是「实相念佛」,现在我们因为条件不够,只能用「观想」、或「观相」,乃至于只有「持名」念佛。我们现在固然是要对治很散乱的心,即使得到一心不乱了以后,还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从「凡圣同居土」的边地进入,还要进一步,到「方便有余土」,这还不够,要进入「实报庄严土」,乃至要到「常寂光土」,那个才是我的目的。所以上面告诉我们,「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于上胜更发精进。」很重要啊!始终记得一句话──「如是因感如是果」。如果事情还没有做之前,你先已经想:「反正我只要得到这个就可以了。」然后你忙了半天,等到结了果以后,你就停在那里了,因为你当初要的就是这样啊!

  要想得到圆满的果,佛法告诉我们要种正确的因,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要晓得自己无知,所以要如理地学最圆满的因,假定一开头了解了这一点,那做法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常常感觉,本论给我太多殊胜的教诫。有句话说:「若要佛法兴,莫非僧赞僧。」教我们不要毁谤别人等等。这话常常听见人家说,自己也常常挂在口头上,可是我们却动不动就批评是非。欢喜念佛的人就说:「念佛比较实在,那个参禅的,只是口头禅。」欢喜参禅的人则说:「念佛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事,不够味道。」学教的人就说:「你们这些人,道理不懂,盲修瞎练。」根本原因在于你在一开头的时候,目标如果放正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这话怎么讲?简单的来说,假定你一开头能够清楚自己的目标是「我要成佛」,对于这个最正确的目标,我想在座的没有一个人例外,百分之百地不但同意,而且全部都想得到这个。对于这个圆满的因有了正确清楚的认识之后,找到你相应的路,然后步步上进,将来必然达到究竟圆满的果。所以对于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一切因,你会知道都是要学的,眼前学的只是相应的那一部分,这个成就了再接着步步上去。就像爬楼梯一样,如果要登上摩天大厦,不是一步就能跨上去的,一定是从眼前相应的那一步向前再跨一步。但也绝对不是跨了一步就停在那里,跨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再上一步。若再上一步我的力量还不够,那么就在眼前相应的这一步上努力,如果相应的是学教,那就先学教;如果是参禅,我就先学这个。

  本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眼前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绝不能因为不能做而弃舍它。不但不弃舍,眼前做的正是在因上慢慢积累,去除障碍、集聚资粮,因而可以步步上升。要成就圆满佛果,将来一定样样都要学,既然要学,如果能在因地当中种下这个正确的因种,一方面要自己学,一方面把佛法圆满无缺的维持在世间,帮助别人。现在我做不到,我只能念佛,看见他参禅、学教或是持戒,很随喜他帮了我的忙。我们每个人做一部分把佛法撑起来,这不是很好吗?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正因为我只能念佛,我就拼命赞叹不是念佛的人,对于其它每一个法门也是如此。你在这种条件之下,就能轻而易举做到上面所说的,结果好处是你的,佛法也就圆满了。如果你在因地当中能够一点不错,虽然只是持名念佛,念对了,再一步一步上升,把念佛法门学透了,然后你再学别的,最后样样东西学好了以后,济渡众生,众生欢喜什么就给什么,这时你的佛愿就圆满成就了。

  这里所说的「前事究竟不应以此便为喜足,应于上胜更发精进」,这是从因到果都要的,这个因就是我们眼前下去的第一念,不要处处在眼前想讨小便宜、讨巧,这样就错了,你必定在因地当中要注意,决定要种圆满的因。事实上正因为眼前做不到,所以要这样去下圆满的因。现在能做到,你就是佛了,还在这儿干什么?正因为你现在做不到,所以必定要在因地当中一步无错,如果你下的因种已经弄错了,还谈什么果,这不是很简单吗?所以告诉我们「不应以此为喜足」。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认识,要不然,虽然你文字可通,实际内涵是摸不进去的。

  【如云:「若时力衰乏,为后故暂舍,为趣后后故,善竟即应舍。」此后所说极为重要,若以前德而为喜足,则能障碍修证众多胜功德故。】

  我们真实如理地做了一些时候,慢慢也会觉得做得很累,出现体力衰、心力疲的现象,为了以后能继续精进,需要暂停一下,休息以后再继续努力、步步上进。这个是说明用功的过程。同样地,做任何一件事情,当这件事情做圆满了以后,要再继续向上更发精进。这个太重要了!假定你对这点不能认识而沾沾自喜,以为足够的话,要修行更广大的功德,这是个大障碍。对精进度,你们务必要好好地认识,忍、进两点太重要、太重要了。

  【此又显示发精进规,谓应俱断,太为炽然,功用过猛及太散缓,当恒相续如瀑流水。】

  这个地方又特别说明策发精进的方法及善巧,应该得其中道,太过分太猛固然不可以,太散也不可以。所以佛就以调琴为喻,琴弦如果调得太紧了会绷断,太松又弹不出声音来,要像瀑流水一样,一直继续不断地流这才对。

  精进一定有几个特质,在《瑜伽师地论》上面告诉我们,第一个说「披甲精进」,然后「加行精进」,然后是「无下」、「无退」、「无足」。第一个披甲精进,就是在我们心理建设的时候,对这个的认识百分之一百都不够,还要超过一点。然而,当你真地去加行的时候,不要说百分之一百二十不可以,百分之二百也不可以,你有十分力量只能用三分到七分,要保留一点,慢慢地等到力量愈来愈强,这个才可以。

  【吉祥敬母云:「修殊胜德时,尊曾无急缓,故尊诸胜德,前后无差别。」博朵瓦亦云:「如席摩主巴之逐盗者无益,应如绛巴之逐盗者,初先预备,次乃至未及盗处而追,如是缓追,又须耐久。譬若全不停息速猛而进,走至极乏,坐不能起,等同未进。」】

  真正修这样的殊胜相应法的时候,世尊他是恰如其分、始终如一,不太急也不太缓;因为这样,所以他一直在上进。我们常常说龟兔赛跑,你别看乌龟跑得慢,它却先到。就像两个人同样去追强盗,一个捉到了,一个捉不到。为什么?我们要去捉强盗的时候,应先看看自己的气力是否比强盗大?如果不大就要找同伴,再加上手上的武器等等,每一样东西都准备好,然后你开始慢慢去追,但不必猛追,要耐久,而不是一口气拼命追,最后跑得精疲力尽,塌在那里,结果强盗逃掉了,那不行,看待烦恼亦复如是。

  说到这里,我这两天有个因缘到台北去,有个居士听说「忏悔」的殊胜,跑来问我,于是我特别对他说了一下。他以前是念佛的,后来因为听了《广论》以后就不念佛了,改念地藏王菩萨。这个他先前没告诉我,后来才告诉我。我就问他:「念佛有什么不好啊?而且我觉得末法的时候修念佛最好,你为什么不念佛而改念地藏王菩萨?」后来他就告诉我原因。我说:「你错了。」我真正的用意是要告诉他,问题不在念什么,而是在念的诀窍上面。「你觉得愿意学地藏王菩萨,那很好;或是觉得相应阿弥陀佛,那也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问题不在念哪一个,重要的是第一个先要建立正知见;第二个,在走的过程当中,用的是正确如理的方法。你要是能够圆满把握住了,怎么走都对。」他了解了以后,后来念佛也念得很好。

  另外又有个同修跟我说:「我拜三十五佛的时候,把每一尊佛都看成阿弥陀佛,可以吗?」我说:「可以!」实际上真正说起来,内涵很不一样,这个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对一般不明教理、也不想了知教理,或者没有能力了解的人,那最好的方法是随顺他,跟他相应的就可以了。你叫他换一个,他千辛万苦弄了半天,往往是瞎摸!说不定本来念佛念得很好,他改念地藏王菩萨;本来念地藏王菩萨念得很好,又改成念观世音菩萨,弄得莫衷一是。如果你分辨得清楚的话,那时候学哪一个法门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你一定要了解它的内涵,这是简单回答他所问的问题。

  前面暂止息力里面,特别说明「前事究竟不要以此便为喜足」,我再特别说明一下。我们最初的因就要完整,这样将来究竟圆满的时候,必定是最省事最快速;反之因为眼前力量不够,觉得想讨个巧的话,结果是吃了大亏上了大当。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见,说起来还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我再提醒大家一下,佛佛道同,没一个例外的,十方一切佛是共同一法身,但是所现的报、化相则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化身相,因为化身是佛菩萨应众生根器所应化之身,为了应你的根性而用的这种方法。眼前你是这个条件,所以学这个法门,假定你只是要学罗汉,解决了烦恼就可以了,停在那里可以不要动。但这样并不究竟!同样地,你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但从究竟来看,这条路你只要走上去了,一定对。所以《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散乱心跑到庙里去念一声「阿弥陀佛」,这么一句话就成佛了。真的成了佛吗?没有,只是成佛的因种下去了,将来遇缘慢慢地策发,总有一天会成就,但这还是要经过长远的时间。佛在《法华经》上面授记时也说得很清楚,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这个无量阿僧祇不是在那里睡大觉,也不是在地狱里面受苦,那个没有用。在《法华经》上面舍利弗尊者及那些大尊者,将来都还要供养两百亿恒河沙数诸佛等等,然后才能成佛,换句话说,要经过这么长时间如理修行,才能成佛。所以前面所指的只是因种下去,还要不断地与善法相应才能成就。

  前面中士道十二因缘当中提过,因感果一定要靠一个力量,如果是在生死当中的话,是靠与无明相应的爱来滋润它;如果要跳出生死轮回的话,应该是与明(智慧)、正知见相应的善法欲这种爱来策发它。所以一步一步地走上来,必定是要把我们不同类型的烦恼种子以及现行习气一一净化;在净化过程当中,因为不一样的缘起,什么样类型的烦恼,就以什么方式来对治。以世间来说,生了病看医生,这句话对任何病都是如此。可是你真的看医生的时候,绝对不是说「一个医生一味药」;你生外科的病看这个医生,但如果看内科也是这个医生,这个不可以;然后你感冒伤风是这味药、癌症是这味药、肺病还是这个药,不管寒病、热病都是这个药,有这样的道理吗?所以在我们因地上面,务必要知道这个事情。

  不但是说我们凡夫,看看华严圆教,为什么善财童子能一生圆旷劫之因?他就是找了各式各样的善知识,因为在修学过程当中,没有别的,就是要净除烦恼障、所知障。因为每一种不同的障碍有它不同的特质和对治方法,要对治它有不同的善知识,就像专门的医生,你只要找对了,的确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这就靠因地当中努力种正因。善财童子在没有求证之前,他的地位是十信满心,他那时的信心已经彻底清净,完全不再绕着我转,净化了自己,彻底信得过佛法,信得过善知识,也信得过烦恼非靠善知识对治不可。所以针对这个病找这个人,这个病解决了,再找另外一个人,不断地参访大善知识。他的位次这么高了尚且如此,我们现在下脚第一步不如此,等到哪一年?或许有人说,他这么高才可以,我们那么差不行。我的感觉不是这样!不管是高是低,佛法的原则是业感缘起,如此因感如此果,你在因地当中下什么因,将来所做的无非是把这个因慢慢地策发圆满。他从十信满心,还是这个因感这个果,现在我们下脚第一步也是如此。

  修学佛法的次第一定是闻思修,善财童子修学的过程也是这样。而修之前要思,思之前要闻,闻的时候就把正因种下去,然后根据这个正因去如理思惟,如理修证,这是他真正成就的原因。假定在听闻的时候这个因没有种下去的话,修是没有你的份的。所以同样地坐在华严会上,大智如舍利弗却如聋如哑,就是因为在闻思慧上没有种下这个正因。这就好比我们讲本论,有很多人欢喜念佛或参禅的却听不进,我们觉得这个好,了解原来本论的道理和我们去念佛、去参禅并不违背,而且必不可少,但是他们听不进,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我们务必要知道,这个因最重要。

  《华严经》上面说得很清楚,「发心究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初发菩提心跟究竟圆满菩提心──也就是成就佛道,这两个一点都没有差别,而这两样当中,不是成佛难,而是种正因难,因为你只要因对,果一定对。眼前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譬如烧一顿饭,你如果把要用的米、要煮的菜都准备好,然后每一个步骤做对了,不用问饭好不好、熟不熟,结果一定好;如果因弄错了,不管你怎么忙一定不对。上面《华严经》所指的是修的位次,主要说明初见道跟究竟圆满中是初心难。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在修之前要有思作基础,而思之前要有闻,闻之前要靠善知识。要成就佛道自他两个力量都不能欠缺,外面善知识是他力,自力就是闻思修。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因地中就要有彻底圆满的认识,而不是等到得十信满心才开始认识,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是在我们现在下脚的第一步就要认识。

  佛绝对不会说只有《华严经》最圆满,虽然在华严会上他对那些具根器的菩萨们这么说,但对其他的人则是说这个也圆满,那个也圆满,因为佛出世只有一个目的:怎样应众生的根性,把他们救度出来。既然有人已经走了他相应的路,那么就照这个路走下去了。虽然究实说来不管哪一个法门、哪一条路,最终都是要成佛,这在《法华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想走快速的直径,那就是这条路。对于别人,他已经进入了的,我们应该赞叹,你参禅好,念佛好,持戒好,没有一个不好。而对自己来说,学了这个圆满的教法,初心第一步要有「我要成佛」这个正确的认识,将前面错误的因,统统把它洗除干净,再从头开始,所以要先忏悔。忏悔的时候,不要说我只念阿弥陀佛就好了,如果这样,说实在的,这个《广论》也可以不必学了,你只要好好地这样去一心念佛就行了,到极乐世界决定有你的份,只是慢一点,那也没有关系。因此最主要的并不是要大家听懂了马上做到,而是要先了解整个重要的概念,认得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找到自己下脚的地方。而这一定要先把教理的基础建立得非常稳固以后,才能够鉴别是非,那时候什么情况来都不怕。

  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一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出现,假定有了这个完整的认识,好的当然是好,坏的也是好的。相反地,如果没有完整的认识,坏的固然是坏的,好的也不一定好。这话怎么讲?如果你不认识这个道理,坏的来了你会受不了,不晓得怎么办,于是就被它障碍住,乃至于因为不认识,人家对你有所不利,你就生烦恼,如此辗转地造了很多恶业,那当然是坏了。如果是好的你就欢喜,最小的损害是你觉得好,结果就停在那里不前进了,所以说好的也变成坏的。而且弄得不好的话,你耽着在那里,还会引发种种问题,所谓着魔等等都是从这上面来的。这是因为你觉得好得很,但是又没能力去判别,下面紧跟着坏的就来了。反过来,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好的当然好,为什么坏的也是好的呢?假定说已经究竟圆满了,还要修行吗?既然是不圆满,当然处处地方都是缺陷、不理想的,现在认得了这个是坏的,也正是我可以去改善的地方,这不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事情吗?所以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即使坏的也是好的,无往不利。

  这几个顺缘──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暂止息力之中,你了解了刚才这个道理,才晓得暂止息力的特征。像善财童子参了一位善知识,他绝对不会就此满足,不会像我们以为的参禅得到大彻大悟了,就可以安然睡觉了,祖师说得清清楚楚,大彻大悟正是如丧考妣,赶快再向前;念佛得到了一心不乱,赶快再努力上进,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能够很快地达到最高深、圆满的境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二终

  p. 318

  【如是了知精进三种违缘,修习对治。其未生修持,能令生起之顺缘,谓胜解力,若已生者能令不退之因,谓坚固力,修彼业时不欲断绝者,谓欢喜力,更以息舍力勤发精进。若于此理已得善巧,则于精进当发欣乐之力,兹当宣释。】

  现在了解我们之所以不能精进,是因为跟精进相违背的三种因缘障碍我们。对此应该去对治它,对治的方法前面已经说明了。当你正式去学的时候,要想策发我们去修持的顺缘,第一个是靠胜解力;之后使我们持续去做而不退的是坚固力;而维持坚固力继续向上不断绝的是欢喜力;最后还要暂止息力,才能够究竟圆满。对于这个道理得到善巧以后,对于精进怎么发起欣乐,下面会说明。前面告诉我们的种种方法,就像看病吃药,先了解药的特质是什么,了解了以后,至于怎么去吃,这个还有它一番道理。

  【第三发勤精进断所断时,如云:「如与惯战敌,斗剑于阵前,当避烦恼剑,返击烦恼敌。」】

  在科判上,接下来就是「由此身心堪能之理」,换句话说,由于前面对治了违缘,得到顺缘,然后发精进,使得我们身、心都能够如理如量做到我们想做的。真正精进的时候,就像一个惯战的勇士,而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兵,我们的烦恼敌它无始劫来跟着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有经验的战将,与这种沙场老将对阵的时候,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不要被他刺。这个烦恼的剑,你要避开不要被他伤害;单单避开不行,不能一味地逃,你还要反击他。这和打仗的时候一样,不但不被他打,而且要打中他。

  【如惯战智者与诸怨敌斗剑等时,不应专谋害他,当善二事,谓须善避他来击刺,及返害他。行者亦尔,与烦恼斗时,一须善防避烦恼来伤自心,二须依止对治更进害他。】

  真正能征善战的战士,不是一味地专想伤对方,实际上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要善于避开他对你的进袭;第二件事情是要能够进一步把他打倒。现在我们修行也是一样要做两件事情,先要善巧地防备,不要让烦恼来伤我们;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对治它,结果你被烦恼所伤,避不开,你还斗什么?进一步,单单避不行,还要对治它,把它降伏,乃至于彻底地连根拔除。

  【若不尔者,虽以对治灭除一分烦恼作用,然余烦恼,则又劫夺一分善法,或令心中起一大罪,损利平均,则诸善行极难生故。】

  假设不这样的话,虽然对治了一分的烦恼,但是防了这个,另一个烦恼又生起来,把我们所行的善法又伤害掉了,甚至使得我们的心当中生起更大的罪恶,结果两者一综合,往往抵销掉了,乃至于反而亏本,你要想赚善法财,就是生不起来。反观我们现在也是一样,虽然知道学教理,结果学了以后,不小心又为教理所骗;我们也讲:学教理是要修行的,结果又为修行所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这个毛病。譬如我们现在说修学佛法要出家,结果跑到出家这个环境当中,发现这个也不理想,那个也不理想;这个道场不行,就换到别处,那个地方又不行,又换,弄来弄去,一生善行终成过失。而且这种情况一旦养成恶习,生生世世一直在这个习性当中转,就是透脱不过来。

  所以我们必定要善巧两件事情,第一个不要让烦恼来伤害你,进一步要对治烦恼。就拿这里常住的规矩来讲,这个规矩的特质是调伏我们烦恼的。结果我发现大家互相抬杠,争得面红耳赤,你觉得你的规矩对,他觉得他的规矩对,所谓规矩是这样的吗?我们必定要把握住佛法的特质,如果不能真正对治你内心烦恼的话,说什么都是开玩笑、都是戏论。反过来,真正能对治你的烦恼的话,睡觉也是对的。所以为什么经说杀父是对的?一般如果杀父的话,那是五逆十恶的重罪,但是如果你杀的是无明父的话,那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死都是从无明而来,这是根本,你有本事把他杀掉,那就对了。这个方向我们要弄对是最最重要的。

  【喻如欲修法者,觉以先知为要,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此以多闻虽能除遣无知之愚,若不防慎诸余烦恼,即于尔时染多恶行,致令身心极不调顺。】

  譬如我们说要修行,你要晓得怎么修才行,否则没有用。要了解怎么修,就要广学经论,勤求善知识,这个时候往往又会走偏,唯于了解执为坚实极力寻求多闻。多闻是为了把我们的无知、愚痴拿掉,但是不知不觉其它的烦恼也会跟着来了,就是我们往往了解很多以后,自己觉得什么都知道,知见比谁都多;然后看别人都不对,只有我对。烦恼的根本是「我」,本来多闻是为对治烦恼,结果你知道了以后,却把这个我幢增长得高如天,那是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烦恼没对治,反而又被其它的烦恼所侵染,结果使得身心极不调柔。我刚才所说情况就是这样,大家讲规矩,结果为了规矩吵了半天,假定佛晓得立了规矩会变成这样的话,一定会很痛心。

  【又如念云:调伏身心要于多闻,若专重其修不防愚敌,不闻不学正法,即自所受律仪进止之处,亦极愚蒙,则亦恒为众罪侵害。】

  另一种偏差是认为调伏身心比多闻重要,但是单单修,能不能够防止愚痴这个敌人?愚痴就是你不知道怎么修,假定你现在看了前面这种情况,就说:「本来学了以后要修的,结果学了半天反而这样,那没有意思,我就不要学了。」这个发心本来倒是正确的,可是你不去学,怎么晓得修些什么﹖实在太愚痴了,所以才会不闻、不学。既然也不听闻,不好好地学,所以对自己所受的律仪等等也不了解。以致起心动念固然不一定对,动身发语更是糟糕!所以两种错误都要努力防止。

  【又如临阵手剑失落,恐被他杀,无间拾取。如是与烦恼斗时,若失明记取舍进止所缘行相忆念之剑,恐堕恶趣,亦须无间依止正念。】

  就像我们打仗,当你跟人家博斗时,唯一的武器就是你手上的利剑。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利剑就是正知见,也就是正念、正知,这是最重要的。手上这个利剑万一不小心失掉了,你只有被杀,所以必定要一掉下去马上捡起来,绝对不能掉了还站在那里,那你就被伤了。「明记」就是很清楚、明白记住这个正念。要念的就是「取舍进止所缘行相」。该做的叫「取」,不该做的叫「舍」;该取的向前,该舍的停止;心里应该缘的叫「所缘行相」,这些必须靠正念。所以跟烦恼斗的时侯,一旦失去了正念,你就跟着杂染邪念转,所造的都是恶业恶因,将来一定堕落!所以一定要无间的依止正念,就是中间绝不能一刻停止。这是为什么说念佛必定要声声追顶,不让邪念进来。参禅的人在没有开悟之前,也说「一念不在,犹似死人」,这个道理一定是这样。

  持戒的更是如此,一要依止着正念、正见,而且必须是无间的,那一念掉掉了就不对了。你别以为坐在这儿好像没有做坏事,这是在无记当中,这种无记本身就是错的。无记有两种,一种叫有覆,一种叫无覆,譬如说平常的时候,坐得规规矩矩,站得端端正正,这是无覆无记,是跟正念相应的。如果内心塌下来了,觉得坐在那里很舒服,这是有覆无记,这已经错了。持戒是不可以这样的,这是我们务必要知道的。那这样要不要休息?当然要的,所以前面四种资粮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吃,睡觉的时候该怎么睡;譬如睡觉,我心里还是保持得清清楚楚,为了发勤精进,所以躺下来,虽然身体放松,心却是安住在正念上头。每一个地方都有非常善巧、正确明白的指导。这是为什么你只要得到了这个正念,醒的时候固然增长功德,睡觉也在增长功德。所以念佛固然可以去,持戒更稳!因为你的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不在增长善净的业,哪有不去的道理。持戒是根基,能够这么好,就是无间依止正念的结果。

  【如云:「临阵剑失落,畏怖速拾取,如是落念剑,畏地狱速取。」龙猛菩萨亦说此念极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说,念身为共道,故应勤守念,失念坏诸法。」】

  打仗的时候,一旦掉了这宝剑的话,要赶快捡起来,现在我们这个正念的剑也是一样,一旦掉了,一定堕落三恶道,不一定是现在,但是你只要没有跳出生死轮回,那是迟早问题。而这个「迟早」,如果我们了解无常的话,那的确是一口气不来,就不知道哪里去了。所以佛亲口最正确地告诉我们,三乘的共道就是正念。这个「身」就是念的本体,你要勤勤恳恳地守护,一旦正念不在的话,那么其它的一切法都失坏了。

  【又所念境先以慧别,次乃念取,以念无择境力故。】

  为什么叫做正念?念的境一定是先拿智慧来辨别决择,然后安住在这个经过正知辨别决择的念头上面,不要把它掉了,这个念叫正念。因为念本身并没有力量晓得对或错,对的应取,错的应舍。所以究实说来一定是正知正念一起。怎么善巧运用正知正念,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精进,「资粮善中进第一」,有了精进,所有一切的善法都会跟着来;否则虽言修学佛法,始终是戏论!戏论还好,一不小心就滑下去,这个后果是非常可怕!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发精进的方便,先是思惟精进的殊胜利益、不精进的过患,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推动我们去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策发精进的方便,然后进一步才谈得到精进的内容。正式精进的时候,又说明精进的特质是什么、要对治的内容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凡夫为什么在生死苦海当中?毛病在哪里?要针对着这个毛病,把病根拿掉。这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精进的三种违缘,前面已经说明了。第二是精进的四种顺缘;有了顺缘以后,修行时应该注意两件事情,不单单是向前冲,还要防止被烦恼袭击,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所指的心理行相认得清清楚楚。

  所以谈到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前面的基础,下士、中士的道理弄清楚。在下士当中的业果道理如果不清楚,后面就都不清楚;进一步要了解烦恼的行相,这个特别重要,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如果不了解业的特质,那怎么讲都是空话,尽管你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并不了解业在自己身心上所发生的现象。当我们面对一切环境的时候,为什么心里会这样反应?总的说来,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业,一个是烦恼(惑)。你认得它了,就是正知见,由此导向智能,整个的佛法就在说这个。现在我们以精进来对治烦恼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正念提起来。所谓的「正」就是正确无误,而「念」就是维持着这个正确无误的概念,所以这是两样东西。可防止的力量是「念」,可是这个「念」要「正」才行,而「正」是靠知见。所以说「念境先以慧别」,要以智慧来辨别哪一个对、哪一个错,然后把错的去掉、对的提起。然后把这个对的概念维持在念头上面不松懈,这叫做正念,「念」本身并没有能力选择是非。

  【慧须分别何法者,谓总诸经中所说一切应进止之处,尤以自所受律仪中应取应舍。】

  「念」先要以智慧来分别得清清楚楚,那么智慧是分别什么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经论告诉我们,修行过程中什么是该做的──应该进,什么是不该做的──应该止。这里特别是指自己所受的律仪,也就是戒。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要舍,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精神始终是正知见。平常我们以为正知见就是懂得一点道理,其实不是,真正的正见也就是戒体本身,你确实见到了,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心种」,起心动念之间自然而然这种力量会生起来。关于这个道理,将来讲到《在家备览》三宗决择戒体的时候会说明。历来我们中国的大祖师所以选择南山一宗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一点以后慢慢地再来谈。  总之,我们要了解所谓的正知见并不是指照着书本去讲说,文字是引导我们正知见所必须要的前方便,但我们必定要清楚文字所指的内涵是什么。这个内涵就是我们身心现行的状态,哪一地方是跟烦恼相应的?如何是正确的佛法?然后怎么样把它转化?这个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产生非常坚稳的力量。当我们有了这个内心的力量以后,起心动念自然而然会随时警觉警惕。

  【若能于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圆满,若唯于住心所缘修念正知,全无所益。】

  假定你能够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经过正确无误地如理听闻思惟,得到决定胜解,然后把持得住正念,这当中包括了正念、正知,如果一切时处能提持住,以这个为根本,发于身口的行为,修法乃能圆满。假定没有这个正知正念,只是你的心安住在上面,那没有什么用处。换句话说,尽管你不散乱,自己觉得很好,这是不相应的。我们必定要了解,「定」是一个最好的必要工具,是修学佛法所必须要的善巧方便,但这是共外道的共因。佛法的不共因不在念,也不在定,要想得到解脱生死的不共之因是智慧。而要想策发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成就佛果,它的不共因是悲智双运的这个特质,要把这两样东西都圆满。不要说圆满成就佛果,要能够真实地深入佛法的话,一定要加上智慧这个不共因。

  念是定的前方便,一定要先念力现起以后,才能进一步得到定。对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眼前我只说一个大概,等到再下面讲「奢摩他」的时候,行相会决择得非常细微。等到那一部分了解了,眼前不管是外道也好,内道也好,乃至于禅宗这些概念,你都很清楚、明白。不过这里要特别注意,修学佛法的不共特质在哪里要把握得住。所以平常很多人觉得自己心很乱,想要学学定,如果你没有把握住中心的话,上面说得很清楚,对于真正跳出生死毫无帮助!就算你长劫安住在这定当中,对于我们世间人来说,八万四千大劫长得不得了,但对真正见到实相的人来说,这是个无常相,不管时间有多长,那始终都在虚妄颠倒当中,长劫跟刹那没有什么差别。这个根本的因,我们一定要认得。

  【又如阵中,先必励力令剑不失,设有所失无间急取,是因实畏所杀,非仅空言故。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记取舍所有正念,设有所失无间能修者,亦因心中实畏忘失念时,为罪染着堕恶趣果,非虚言故。】

  譬如说我们在军阵当中跟敌人战争,那个时候一定要努力握紧手里的武器,绝对不可以掉。万一不小心掉了,绝不可以迟疑,要马上拿起来。因为武器一掉的话,敌人来了,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的手能挡得过他那根宝剑吗﹖你没有武器对付他,只有被他所杀。打仗的时候是硬碰硬,不是在纸上谈兵说空话。打仗是如此,现在修道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对手是烦恼敌,用的武器是智慧剑。真正想修行的人也害怕把明记取舍的正念忘失掉,明记取舍就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以念头提起如理的正知,这个是很重要的。念本身像一只有力的手,所持的东西是智慧剑,万一这个破除烦恼的智慧剑掉了,那时候就挡不住烦恼,会被烦恼所侵,然后为罪恶所染着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堕落。我们因为害怕,所以会警惕说这个不可以,不可以啊!所以,如果对于被烦恼所转而造恶业后一定堕落这一点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个时候就会心心念念警策自己,不再是嘴巴上面讲讲空话而内心根本不在乎,所以说「非虚言故」,那不是空话,要产生实在的正确的认识。

  【能生此心,尤以修习业果为要。】

  这样的认识所以能够生起来,必定要懂得「业果」,如此的业因必然感得这样的果报。这个时候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眼前钱财很好,收起来放在我口袋里,这个很好吃、名声或者地位很好,绝不是看见这些东西,而是看见你造了这个业以后,是让你升天、往生净土、乃至成佛作祖,还是贪了一点小便宜,结果把你送下地狱,眼前这是业的因﹗真正修行的时候,对业感果这个道理,必定要有非常正确的认识。

  【吾等若未知此为甚深教授,则为断绝道中精髓,聪睿所爱功德之本。】

  假定关于这个道理你不了解的话,修学什么都谈不到。修道真正的中心精髓、精华,就是业果的道理,如果你对这个概念都弄不清楚的话,是无法修学的。业果就像树根一样,这个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爱的所有功德的根本。前面在下士道时已经特别说明业果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从下士开始,然后中士,现在讲到上士精进的时候,还是需要这个。精进的特质是正确无误地于善所缘努力,如果连善恶都没有弄对的话,你努力些什么﹖所以这里特别说修习业果是「甚深教授」,别以为业果很简单,我们讲起因缘果报来都头头是道,但心对境就不一定哦!一定要对这很细微的因果看得很清楚,对于如此因感如此的果,随时随地心心念念注意这个事情,心念一动就晓得我在造什么业因。真正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的话,眼前世间的名闻利养,你才有机会放得掉,要不然无始以来的习气太严重,别人随便捧你几句,就飘飘然忘得干干净净,别人随便白你一眼烦恼就生起来,又忘得干干净净,谈佛法是一点都没有用场。然后对于世间上的人事,这个也不好意思,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舍不掉,只有一样东西不在乎,就是佛法,因为佛菩萨坐在那里,他也不会跟你讲交情的,这个很明白的。

  佛像在我们看起来就是木头,人家说泥塑木雕,事实上这个才是真实的。佛法在书本上面,它不会拿个喇叭一天到晚在你耳朵里面吹,你自己去找,看了半天还不一定看得懂。而世间不管是朋友也好,冤家也好,朋友是如胶似漆,黏得你舒服得很,让你放不下;冤家瞪大了眼睛要来杀你,你也逃不了;所以处处地方无非是引发我们贪、瞋、痴。因此必定要靠我们深入而且正确、如理地认识,然后不断地观察,产生殊胜的胜解,那时候内心当中才有力量抗得住外面。所以这地方又再一次强调说明,如此因感如此果,「业感缘起」这个道理是甚深教授。如果这个不认识的话,道的根本就断掉了,根本断掉了你还谈什么﹖下面进一步又说既然根本把握住了,往往我们还有一个毛病,觉得把握住根本就好了,小地方好像可以忽视,其实不然。

  【若尔何须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无间灭除不令相续耶。】

  真正持戒的时候,不但要根本因把握得住,而且圆满因也一点漏洞都不让它有,乃至于一点点的小罪,也把它看得大得不得了。有人认为在大体上面着手,小地方好像可以轻松一点,所以问:「为什么对于小罪要看得这么严重,产生这么大的恐怖,随时生起就要立刻灭除呢﹖」下面是回答:

  【答譬如毒箭略伤于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当速割。如是恶行略伤心时,若舍不顾速遍全心,实非微小速能广大,故于最初须灭令不生,设已生起无间应断。如云:「如毒依于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就像毒箭一样,别看这么一点点,你碰在身上的时候,毒一下就跑遍全身,你就没救了,所以一碰到马上要割掉。我们犯罪也是一样,刚刚沾到你心上的时候,如果任由它去,很快就被它所控制,那个后果就不小哦!所以最初一定不要让它生起,如果生起的话,立刻要把它断除。

  我们平常都有这个概念,可是却一天到晚在烦恼里面而不自知。举个例子,譬如大家一起分摊工作,我在这儿忙,同组的人却在那儿偷懒,你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家伙在偷懒,心里就嘀咕了:「他偷懒!我在这儿做,说好我们大家一起做,他却不做。」等一下有人来了,他又装成忙得很起劲的样子。一般世俗来说,你抱怨他好像理所当然,有机会你会告诉别人说:「你别看他当你的面这么认真做,背后他就这样偷懒!」你心里面一天到晚忙这种是非,请问你这个是什么心啊?我们不懂之前,还觉得这么做很有道理:「这个家伙就是这样啊!」如果你真正懂得了两样事情,就不会这样抱怨了。第一个是烦恼相,不管你看得多对,你心里如果是烦恼相,那你就错了。更进一步,要懂得真正的业感缘起之理,如是因感如此果。如果心里是跟烦恼相应的,就算你没有说他,没有大发瞋心,这个不是严重的引业,可是这个是等流因果,将来你的心里就一直跟着无明相转,这很清楚很明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如果你正确了解的话,不但不会去责怪他,反而会可怜他。我们今天有心跑到佛门当中来,这样一个集聚功德净除罪障的好机会,他不做真可怜啊!如果只管自己的话,我一定会想:这个集聚功德的好机会他让给我,我努力做,好欢喜啊!如果谈大乘的话,更应该慈悲怜悯他,他之所以这样偷懒,正说明他对法不了解,他身体也许很健康,心里边却是个大病人,自己既然是修学佛法要解救一切人的人,看见了他这个苦,将来一定要救他。你必定先要对这两个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然后才能在这前、后两者之间有个取舍。

  平常应多思惟多观察,一定要让正知相应的正念提起来,一旦烦恼现起,一看见他又在偷懒,你能马上警觉:这样看他是不对的!只要在这个地方停止的话,很快就可以转过来了。否则内心里面嘀咕,其实已经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到最后遭殃的是你自己。通常情况都是这样,你愈是这样想,烦恼是愈来愈深,怎么也排遣不开,所以一定是当烦恼刚刚生起的时候,就提起正知正念。所以在共中士道特别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斗烦恼,而斗烦恼的特质是「设已生起无间应断」,才生起来就马上发觉,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努力的。对于这个一点也不允许马虎,这就是精进。现在把前后连贯起来,才了解「精进」的特质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要把握住的。

  【若尔欲胜烦恼阵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如云:「如执满钵油,执剑住其后,溢则畏其杀,禁者如是励。」谓应如是策励广如迦旃延那因缘,应当了知。】

  对前面这个道理懂了以后,我们要如何才能战胜这个烦恼敌人,又怎么样去依止正念正知呢﹖就像经上面告诉我们的一个公案:有人犯了必死之罪,而现在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他,就是叫他在手上捧一钵油,然后绕着大街走一圈,如果这钵里的油不掉一滴出来的话,可救他的命;但是只要油掉出一滴来,剑马上就砍下去了。这个公案的缘起是,印度当年有很多外道的修行人修种种苦行,而佛弟子却不一定要做这样的苦行,有一位国王就说:「那些外道这么努力,他也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你们现在却不努力,凭什么呢?」迦旃延那尊者就回答他:「现在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去找监牢里一个必死的犯人,叫他捧一钵油,到大街上走一圈,刽子手拿着斧头跟在后面,事先告诉这个死刑犯:『如果你钵里的油掉出来的话,那你后面的斧头就一刀砍下来了。』」结果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油居然没有滴出来。大王就很奇怪的问那位犯人:「今天大街上这么热闹,你看见了什么?」「我什么都没看见!」「你什么都没看见?怎么可能呢?」「我只看见我手上的油!只要一点点滴出去命就没了。」迦旃延那尊者就对大王说:「大王,没错!对佛弟子真正重要的就是像这样的正知正念。」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会想,这个好难啊!的确这是难的,修学佛法是苦的,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跑到这里就称心快乐。所以前面一定先告诉你修学佛法的殊胜、不修学的严重过患,拿这个力量推动你,虽然说修学佛法是苦的,可是这个小苦可以换取免受大苦,认识了这个概念,到时候自然而然能做得到。所以前面告诉我们业感果的道理,这不是我们眼前可以见得到、体会得到的,这个道理是很深细的,必定要依正确的教授,自己如理地观察思惟决择,产生确定不疑的净信心。那个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体会,不是只在外相上面转,这个经过如理决择的殊胜见解会策励我们,在恶劣的环境当中才有力量能够抵挡得住。

  就像刚才那个死刑犯的譬喻,这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用「智慧眼」去看,所以说正知见自始至终是最重要的。若离开了正知正见在外面转,不管你持戒也好,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只是种点善根!最后等到善根成熟的时候,没有一个例外的,仍旧要走这条路,大家始终要记住这个话。不是说你种了善根以后躺在那里,等到善根成熟掉下来就成佛了。十方一切佛都是这样精进过来的。如果不想学佛而想学「我」的话,那任由你去做,你披着这身衣服,乃至说:「我就是佛!」弄得名气很大等等,那是你的事情。要学佛的话,我们一定要照着佛菩萨无垢的经论如理决择,这样步步深入,那才可以。

  【如是策励之时,总诸恶行,特见睡等懈怠之因现在前者,应不忍受迎面遏止。如云:「如蛇入怀中,故应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应速遏止。」】

  经过了上面这样的努力,对于跟烦恼相应的种种恶行要挡住它。这里的等字包括很多,这个地方只讲到「睡」,我们会认为那个睡算什么?如果说我们只说:「你不要发脾气啊!不要贪污啊!」那谈不到修道,世间做一个好人都是如此。真正发大精进的时候,完全不在这个上头,的确有它特别的内容,所以哪怕是睡觉这些,都是用功的内容。我始终感念我的善知识,当年刚出家的时候,早上一打板,听见了马上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张不开我也绝对不躺下来。我现在愈来愈了解,如果你不拿心力去对治的话,没有用,不是说你懂得了就行的,也不是说你做到一次就行了。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说实在的,我只是一直保持在这个警觉心当中。现在一则是年纪大了,一则是身体不大舒服,坐起来时,心里的确总会冒出想躺下来这个念头,你就是那么难克服它!像这样努力提策尚且如此,如果说你马虎一点的话,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不过,我并不要求大家马上做到,只是但愿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如果你真的懂得修行的话,有一点是必然的,就是「骗别人容易,因果却骗不过。」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你心里随时随地必须注意到:这是烦恼相应法,我绝不能忍受,这是懈怠之因。任何一念现起的时候,不能忍受,当下就把它挡住。我们不能忍受的应该是这个,人家来骂你几句,是成就我们的忍辱,应该高兴,感谢得不得了,而我们却忍不住;烦恼才是我们的生死大冤家,我们却欢迎它,跟着它去做,真是颠倒!不过,在此要特别说明:始终记住,修行不是说听见了就硬来,像学不倒单等等。千万不要这样做,应依照次第,前面已说得很清楚了。所以,如同《入行论》说的:就像毒蛇钻到我们的衣服里时,要赶快想办法把毒蛇弄掉;同样地,懈怠之因乃至于睡眠等等,也要马上把它挡住。

  【非但断除,应于犯罪心生不喜。谓我往昔如是转故,乃至现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萨律仪,而反安住学处障品极可诃责,及愿今后于如是罪定不令生。防护当来,于彼二心应多修习。】

  不但在行为上面断除,因为行为的根本在内心,所以你内心当中应该「于犯罪心生不喜」。容或我们刚开始行为上无法圆满做到,但是这个正确的知见一定要一开始就建立,有了这个正知见,然后跟烦恼斗。前面提到祖师告诉我们说:「我有的时候的确没有战胜烦恼,被它打败了压在地下,可是我在下面咬牙!」换句话说,我今天尽管打败了,但我不服气,还要跟你打,要斗到底,虽然是屡战屡败,却是要屡败屡战,要有这种精神,这就是靠我们内心当中正确的认识。

  内心应该这样想:是啊!我一天到晚忙这个、欢喜这个,忙了半天,结果呢?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把我逼入生死当中,乃至送到地狱去!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照着正法如理行持,以戒定慧这样做去努力。特别是现在我们受了戒,不管是五戒、沙弥戒,或者比丘戒、菩萨戒;受了这个戒,结果行为跟它相反,那实在太不象话!我们不要让人家来诃责,那没有用,要自己诃斥自己!应该努力地随时如理如法思惟观察,策励自己以后千万不要再犯,这个概念很重要!眼前我们真正的修行就是修这个忏悔防护之心。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要拜佛、念佛等等,但是我们往往不了解真正重要的内涵是什么,觉得我一天拜多少拜,打坐多久,其实坐的时候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拜佛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晓得是修些什么,这是真正可怜的地方。

  俞净意公的公案,他还是下士,只求世间法,他立誓改过,只要能做得到一定努力去做,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做不到的,他也一定要令这个「善意」圆满。就是说,就算他做不到,他心里一定发愿:我一定要做到它,一定做到它。我现在力量虽不够,就好像你叫我拿一百斤的东西,我拿了半天拿不动,但我绝不放弃,一定要想办法做到它,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心一意求佛菩萨加被,消除我的业障,那个时候你要打坐也好,持戒也好,修什么都是对的。

  【如云:「一一罪生时,应当自诃责,必不令更生,恒思如是行。」】

  任何一个罪生起的时候,第一个要马上认得,然后喝斥它,绝对不让它再生!我们目前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恒」是恒常无间,就是一切时处要真正做到。「思」就是我们心里真正的行相,这个「恒思如是行」才是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果能如此,你拜佛、打坐、念佛、持戒固然好,吃饭穿衣也好,睡觉也好,都是修行。别以为一定要等到禅宗开悟了以后,才说吃饭穿衣无不是道,我们在没有见道之前的闻思境界当中,能够这样做的话,吃饭穿衣也的确无不是道,至少是随顺于道的。你必定要在闻思阶段就种这个因,才能够感得将来一心不乱,或者大彻大悟,乃至于成佛做祖的果,这个因果关系是必然如此。

  【应励修学能相续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应依止多闻等因。】

  上面说明了这个道理以后,认识真正修行是这样的,那么这个因从哪里可以得到呢﹖一定要跟善知识、善友共住,才能够生起这样最正确、最有力的甚深正见。所以,应该努力修学将来能与善师善友共住及依止多闻的因。共住的目的,不是大家嘻嘻哈哈在那儿聊天,张三长李四短的,那完全错了,是要「依止多闻」,这都是跟正法相应的。你所以依止善知识是要听闻正法,随时观摩他,接受他的指导,改正我们自己的错误。

  要接受他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必然的一个条件就是:对我们这个老习惯,一定不随顺它!所以真正修学佛法一定是痛苦的事情,我们想要这样,不行!要那样也不行。我们总觉得这世间很苦,出了家应该样样享受现成的,稍微吃一点小苦就抱怨,那是完全错了,这个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所以要常常多看祖师传记的原因就是这样。不过要注意,我们看祖师的传记都是十分赞叹,也晓得尊重恭敬善知识,然而他写这个传记的真正目的,是希望我们也做到,但是我们往往晓得恭敬他,就不晓得要恭敬自己,这真是大遗憾!我现在才了解祖师固然要恭敬,可是更应该恭敬自己,我要努力的就是这个!祖师告诉我们的也就是这个!所以我们绝对不要自轻,你一自轻就一点用场都没有了,事情还没做先已经打了退堂鼓,那不行。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十二因缘的道理弄得很清楚,这对我们有绝大的帮助。名色、六入、触、受,我们一生都在「受」当中,都在境界上头。常听人说:「随缘消旧业,莫再结新殃。」或者说:「不要被境风吹去,应该自己把持得住。」就是说,当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自然顺着这个境界生受,一种是领受,一种是感受。在这种感受当中,平常一定是随顺着无明相应的「爱取」去做,所以自然而然会去滋润以前与无明相应之「行」所留下的轮转生死乃至下三恶道的业种子。

  所以境界现起的时候,一定要把正知见提起来。尽管今天身体不舒服,如果有正确的认识,你会想:我不舒服是以往造了不如理的因,现在要想真正改变它的话,一定要如法去做,不断种下正确的业因,把所有的恶净除,未生的善种下,不断增长它,使它结果。所以戒经上面说得很清楚,尤其是《梵网经》上面说,如果你遇到种种不如理的事情,要去读诵、解说、书写戒经。这样做的话,这个概念就提起来了,然后依着正法去做。于是你在因地当中,不断地以正知见、善法相应的概念策发自己,以前的恶果不继续辗转下去,到此为止,这都要靠精进!想要精进一定要得到正确的认识,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一定要多听闻,听闻一定要依靠善师、善友的好环境,否则我们不知不觉就跟着惑染跑掉了。

  【如云:「于此等时中,谓当串习念,此因能遇师,或行应理事。」】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修正念,以这样的修行,作为我值遇大乘师长或行应理事的因。

  【总须多闻善辨菩萨学处取舍,次于所知法义,一切威仪,恒依正念发勤精进,故于所精进处要无错误。】

  总之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多闻和善巧地辨别。多闻不是要多看报纸等等,这个没有用,佛法里闻的特质是,所闻的内容一定是如理的正法,是对治烦恼的,所以要善巧地辨别得非常清楚,哪一个是我们修学菩萨行的人该学、该取的,哪一个是我们不该做的、该舍的。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要如法行持。一切威仪(就是不管是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要把正念提起来,努力行持。

  最后特别告诉我们,精进不要弄错噢!现在很多人看起来很用功,这虽然很难得,可是他努力了半天,内涵有没有错还是个大问题噢!所以不但要努力,而且要努力对。当年有善知识提醒我,我到现在还一直记在心里:别以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事情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却是坏的,你做对了是必须要的,做错了倒不如不做。因为你忙了半天仍在原地踏步,把心力、时间白白消耗掉了。原地踏步还算小事,最可惜的是浪费了你的精力,结果越跑距离目标越远,还做得很起劲,等到你发现了再回过头来,已经不晓得岔到哪里,然后你又得多生多劫才改得回来!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在修行,第一个你要看看根本因有没有弄对噢!

  很多人经常对我说:「你内心有这么好、这么大的希望,真好!」我总是战战兢兢,今天并不是因为你名气很大、地方很大、团体很大、事业很大,不单单是这个,得先问你办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佛法事业的根本因是「佛法」,如果不能把握佛法这个内涵,那么这个事业绝对不能要。如果一个不小心弄错了,事业越办越大,与佛法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对外面是如此,内心里边也是如此,这一点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所以说「于所精进处要无错误」。要想无错误,记住第一个要把正知相应的这个正念提起来,一方面不要让烦恼所伤,还要进一步克制烦恼。

  【第四身心由此堪能之理。】

  能这样的话,到时候你想做什么,就能够如你所想地做到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也未尝不想做,却总是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身心无堪能性。比如早晨打了板起来倒还可以,叫你上早殿的时候心里面要能够专一,这个就很难;打坐或者观想,要把所观想的境观起来,不要昏沉,这个也很难。身心无堪能性,我们要的东西就都得不到。你能够了解前面所说的,如理如法去做的话,那一定没问题。所以身心堪能,就是你所希望做的,能够做得到。

  【谓自在之力,如《不放逸品》说,必须善学菩萨学处,及受已不学过患极重,当视烦恼犹如仇敌,于诸难行莫觉为担,应发心力视为庄严。】

  这里一再地告诉我们要善学菩萨学处。我们已经了解了菩萨的内涵是什么,既然了解了菩萨行有这么殊胜的大利益,你必定要好好地去学。我前面讲过很多次,希望大家不要学「我」,要学佛啊!表面上都说是学佛,结果学了半天都在学我,这「我」是越学越大,尽管你研阅经论,或者拜佛、念佛、打坐、参禅、持戒,但实际上在学「我」。所以一定要根据善知识的教授,依据无垢的经论,辨别得清清楚楚以后,你才晓得「学我」跟「学佛」的行相之间,差别是非常细微的,这一点学对了才叫善学,这个才是我们该学的,那个时候你精进才不会错误。

  进一步要了解,受了菩萨戒而不学的祸患是非常严重,这个错误是我们要对治的。修行要对治的是烦恼,请问:不懂得烦恼,你能对治吗?所以现在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在文字上面转,不要争口头是非,一定要在自己内心上去找。有了这个认识以后要去行,行的时候是苦的、难的,可是这个难行是真正的庄严,所以不要觉得它是个担子。应该先了解,了解以后你自然觉得这才是我的庄严,庄严我的净土及报身,这不正是我们要求的圆满果位吗?所以真正圆满的庄严,绝对不是坐在那里样样享受现成的,人家送红包来,还要跪在地上送给你,这样的出家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以前真是错误,人家来送我红包,向我磕头,就感觉出家好像很好。现在每碰到这种情况,我心里面胆战心惊!受他这一文钱,我不晓得怎么样才能够跟法相应啊!如果我不能真正跟法相应去对治烦恼的话,地狱的刀山油锅等在那里,这我们必定要知道。所以一定要努力对治烦恼。你能够如法了解了,才可以告诉别人:「修学佛法的内容是这个!」如果懂得一点文字就随便去讲,那还不如一个麦克风,它的喇叭声音响得很,我们只要把录音带放进去,声音要大就大、要小就小,而我们喊了半天,嘴巴干了还要喝茶,它什么都不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不是说笑话!

  【于未修业前先修此等,破除身心于诸善事无堪能性,一切怯弱,学菩萨行令成轻利。】

  在我们没有正式修的时候,要先把这个道理了解,因为我们如果不了解就去做的话,会觉得修行很难!了解了以后,会觉得原来学菩萨行有这样殊胜的好处,不学有这样大的过患。而要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是要一点努力的,那个时候你碰见难事就不怕。所以对于做很多善事害怕、怯弱,觉得自己不能做的那种心情都扫除掉了,因此我们行菩萨行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就做得起来。

  由于有了这样正确的认识,破除我们身心于诸善事无堪能性,不管是身体上、心理上,对于佛法的事业,觉得不能做以及害怕的这种情况,都一起拿掉了。能够这样善巧地学习,到那时候就不怕了,真正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这一点听起来很容易,大家有幸听见,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这个机会,你能够在这一点认真努力的话,我保证这是最快、最好的一条路,否则都是走远路!记住!不是没走,是走远路。到最后我会把《法华经》跟大家提一下。大经大论的每一个地方对我们都有最正确的指导,不管从刚开始的《阿含》,中间的《般若》,乃至于《大宝积经》、《法华》、《华严》,说的道理绝对是完全一贯的。我们必定要把握住修学佛法的特质,认识根本因在哪里,圆满因又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圆满它。

  【如云:「定于修业前,令一切有力,忆不放逸论,令自成轻利。」】

  就像《入行论》上所说的:在你正式开始修善业之前,要先有正确的认识,在内心产生一股力量,忆念有关不放逸的教诫。经过了这个有力的修习,经常提持、正忆念的话,那时候做起来身心自然振奋轻举,而殊胜的利益也跟着来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你叫他做一点世俗无益的事情,他痛苦得很;而我们恰恰相反。有些同学或许也有这个感受:以前世间难舍的事情,现在看了就讨厌;而以前觉得难行的事情,现在做起来是轻而易举,而且觉得利益无比!你必定要这样一步一步走上去,到时候你才会像释迦世尊一样,为求一个偈,身上挖一千个洞也愿意!看见饿虎,身体舍给牠也愿意!而且做得很起劲!

  【如是励力能发何等精进耶?谓如树棉,去来飘动随风而转,自内身心于善勇悍,随勇悍转,此后精进能善成办。由生精进乃能成办一切资粮。如云:「如树棉去来,随风飘动转,如是勇悍转,由是事皆成。」】

  就像树上的棉花一样,棉花有两种:一种木棉,一种树棉,它成熟以后种子就裂开,露出软软的棉花,风怎么吹它就怎么飘;现在我们依照上面这样去如理修学以后,对于做善的事情,心里面的精进相也跟树棉一样,你轻轻一提,内心就能精进地跟着它而转。这样一来,要修行就很容易成功了。

  有了精进这个力量以后,什么都做得到,不像我们现在碰到一点事情,常常事情还没做,就像天要塌下来了一样,实在是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曾有人说要修学佛法,因为他看见修学佛法真好!平常打打坐,反正吃饭人家烧好了,我到斋堂就有得吃,然后睡一个午觉真轻松。这个不是学佛,大家千万注意啊!宿生自己的善业所感得的果报,这一生你这样浪费的话,倒不如猪!猪反而省事,被一刀杀了还人家,牠不一定下地狱噢!我们现在披了这身袈裟而这样做的话,这个果报是非常可怕的。猪只被杀一刀,我们这样下去的话,地狱里边那个油锅刀山是无边恐怖啊!所以我们要时时把正念提起来,思惟放逸的过患、精进的胜利,这样一步一步上去。当精进心生起来时,不论什么难事,你不但不觉得难,反而觉得这就是我的庄严,是成佛的资粮,会忍不住一马当先冲上前去把事情统统做好。所以,如同《入行论》所说的:就像棉花,风轻轻地一吹它就动了;现在我们也是一样,由于把身心善巧地调柔了以后,能跟着精进而转,你要怎么办,这个精进心轻易地就起来了,于是无论什么事情都成就。

  【又诸难行唯应策励不应弃舍,如吉祥敬母云:「不修难行业,不获难得位,故佛不自顾,令精进增长。」】

  这句话要特别说一下,修学佛法要积聚无边资粮,净治无边罪障,不是说你发了心就行了,要继续不断地努力去做,而且时间是无限的。所以碰见难行的事,能做的固然去做,不能做的也绝对不弃舍。不修难行的业是得不到难得的果位的。佛之所以成佛,他绝不顾虑这个、顾虑那个,一天到晚只会增长精进。世间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共通的法则,法尔如是,没有一个例外的。

  【第四正修此时应如何行。随发何精进,皆当具足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精进施者,谓自住精进而安立他,余如前说。】

  正修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质,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行为固然是如此,就是心里也一定要跟这六种殊胜及六波罗蜜多相应。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精进施者」,不但你自己安住在精进之中,而且要想办法使得别人也这样,就是把这个精进布施给他人。其余持戒等一一都是如此。虽然这里不细讲,但是诸位在概念当中一定要清楚。六个殊胜中,第一个,所依根本在菩提心,行持的时候,哪怕你做小小的一点事情,这个目的始终要把握准,这是根本因,修学佛法这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大家特别注意,不要从事相上面看见人家做得这么好,我也要这么好,错了!不管人家做得好不好,我总把成佛这个目标摆在心里,我要成佛!这个是在自己内心上的。若能如此,自然一切时处,看到人家做得好,不是我也要跟他比,而是我赞叹他、随喜他,这就对了。不管人家做得好不好,如果是该做的,我就去做,内心当中应有这样一个正确、坚定的知见,绝不可以动摇。世间上也常常会称赞某人不错,因为他做事情有原则,表示他不是跟着别人随风飘动的。在世间上,有很多人看见别人做某事很好,就一窝蜂跟着做,但到后来多半都吃亏,因为你并不了解他这样做为什么能够成功,只是从形相上面去看。如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也走上这一条路,那不是很可怜吗?所以说这六种殊胜一定要把握得住。然后行持的时候,每一度都含摄六度。

  【第五此等摄义。应当随念,发菩提心为诸行依而勤修习,则于精进为欲安立诸有情故,策发修学渐令增长。】

  总而言之,我们任何一个行为,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六种殊胜当中的第一个──发菩提心这个根本因,有了它才有跟它相应的身口行为,所以菩提心是诸行所依。现在这里修的是精进,精是精纯、专精,在质上一点都不夹杂,在量上一点都不马虎,这个才是精,是向菩提道上推进的力量。为了使一切有情都成就佛果,所以我行精进,也使一切有情行精进,因为要真正成佛,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努力策发、修学,使得精进心增长。

  【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于初发业所行精进随力勤学,尤应断除精进不共所治诸怯弱等。】

  策发精进以后,下一步就说我们精进修持的内涵及方法。首先要以大地菩萨的行为作为我们的愿境。这里就说明了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现在是凡夫做不到,但正因为你是凡夫,所以才告诉你要努力!而且要以大地菩萨的境界作为你的目标。你还没做就先说:「这个是菩萨做的,我是个凡夫啊!」因地当中已经把自己看成《法华》上面那个除粪人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损失!明明我们是佛子,可是因地当中念头起来就是:「唉!我是个凡夫啊!我所忙这一切只为了求得一日除粪之价。」你完全错了。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常常告诉自己:「我就是佛子,所以我现在的行为就是佛子行,也就是菩萨的行为!」因地当中第一念正确了,将来才有圆满的果。

  「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这是《华严》上面特别说明的,「发大菩提心」跟「究竟圆满大菩提心」这两者,就它的内涵、特质来说没有差别,而其中真正难的是第一个发菩提心噢!也因为它难,所以真正重要的也在这里。在《华严》上面善财童子示现的修证境界叫十信满心;换句话说,他的净信心已经跟佛的菩提心的特质无二无别,只是还没有圆满而已,所以这个初因最重要。有了这个因,然后继续不断地把它圆满,到最后就是成佛。有这个因,果是一定有的,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因,怎么忙也没有用,所以才说「如是二心初心难」。但是我们回头来再找那个根由,修行的根据是思相应慧;要思一定要先有闻相应慧,闻相应慧从多闻来;而多闻从善知识那里来。所以前面告诉我们:要想生起有力的正念,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与善友共住,及多闻等,就是从依止善知识、多闻开始。

  当我们听见了这些道理以后,应该觉得:「对啊!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一定要学这个。」当下的这一念,因就对了。你如果有这么一念,就是将来成佛的因。但是要感果单单一念不够,如果第二念你又想到别的地方去,那没有用。假定心心念念把持这个念头,一步步不断地一直增长,因为你集的因都是这个,自然将来感的果也非这个不可!修行没别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一定会说:「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必须要这样做!」绝对不是:「我是凡夫,那是菩萨境界啊!」就把自己排拒了,明明我们是大富长者(佛)唯一的儿子,可是偏偏要去忙打扫厕所的事,弄了半天,只获得一个大饼填饱肚子,真正可怜的莫甚于此。所以最可怜、可惜的就是愚痴,自己还觉得我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我一再地说,拜佛念佛绝对好,弘法利生也绝对好,问题是你根本因有没有把握住?如果没有把握住的话,好可惜!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次于大地所发精进修为愿境」,内心发起「我要这样做」的决心,这是闻思相应的时候,等到将来成佛时,这就是我的希愿所在。在因地当中种下这个相应的因,只要因圆,果自然满,所以《妙法莲华经》所说的「因在果中」、「因即是果」,是千真万确的。

  虽然叫我们要以地上菩萨的精进为愿境,但是并不是刚开始就叫你要像地上菩萨那样,而是要以学菩萨作我们的愿,根据这个愿,随自己的力量去做,所以叫随力勤学。这个随力勤学包含前面所说的种种道理,特别是真正做的时候要学忍;换句话说,不要学龟兔赛跑当中那个兔子,一口气冲了个半天,然后停在那里。倒不是说牠冲累了停在那里不对,而是说不可以不顾一切地莽撞,要如理如法地了解。这个道理在一开头道前基础的时候已经特别提过了,修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所修的内容──质正、量足、次第无误,然后由自己相应的下脚之处,依程序一步一步上来。特别是对修学佛法必须要的精进会造成妨碍的这些毛病,要把它对治掉,若能策发起精进,下面其它东西都来了,所以说精进在资粮善中最殊胜、最第一,只有依靠它才能够真正圆满一切资粮。

  【又于所得菩提及为一切有情与乐拔苦,经极长时,集无边资粮行无量难行,先当勇悍擐精进誓甲。】

  最后又告诉我们,对于我们要求的大菩提果,开始依的是菩提心,就是要使一切有情的苦统统净除,要把自己的乐统统给他。这必须要积集无边资粮,因此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行无量难行苦行,所以先要披精进之甲。《瑜伽师地论》中第一个叫披甲精进,也就是心理建设:真正行的时候叫无下、无退,乃至于无作,这个概念特别重要。我还希望这六波罗蜜讲完以后再总括起来,对于这一点还要特别地说一说。

  【《妙手问经》说:「若略发此广大意乐,即已积集广大资粮。」故当勤学。】

  《妙手问经》说:你只要稍微启发一点这种意乐,就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下士道讲业感缘起时,最后告诉我们造业的三缘当中,第一个是心清净,第二个加行清净,当你心清净、加行清净了,其实就等于田清净。这三样都清净了,哪有不能集无边资粮的?所以你心里面能够产生跟法界相应的这种大精进的力量的话,即使只发一念,这个力量就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经常要提醒自己,要学那个小沙弥,老罗汉虽是了不起的圣人,而那个小沙弥就只起一个念头:「我要成佛!」这位罗汉马上把小沙弥请到前面。平常小沙弥很认真地拜佛、念佛,说不定这位罗汉理都不会理他;但是他脑筋一念这么转过来,这位罗汉马上很恭敬地把他的包袱接过来说:「包袱我来拿,请你在前头。」这说明了真正的智者了解这个事情是非轻重的根本何在。我绝对不是说单单学那个沙弥就只起一个念头,而是要分别清楚是非轻重何在,然后在这上面勤勤恳恳地努力。一定先要如理,然后根据这个理再求如量,所以质要对,量要足,次第要不错。

  【若不学者,不能增长种性堪能,恒为众多恶行染着,于余生中亦极难学诸菩萨行。】

  假定我们不学的话,菩萨种性不能增长。前面在三慢当中特别提到,你不努力对治烦恼,烦恼不会说:「我怜愍你!你不行,我就自己退了吧!」这是不可能的,同样地,功德也不会说:「看你可怜,我自己圆满吧!」这也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自己如理地去修习,要想如理地修习,第一个就是要照前面所说的次第。所以如果你不学,就没办法增长,甚至于连种子都没有。

  六波罗蜜多当中的精进,是在已经有了菩提心的情况下,此时不精进都不能增长,何况我们现在菩提心都还没有。要想办法把它从没有变成有,就必须先下那个种子,然后使它增长。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我们忙些什么?这两方面才是真正该比较的。如果你不忙好的,必然一直为众多恶行所染着。这个恶行不是说去杀人放火,当你坐在这里,心里面没有把正念提起来,那个时候就是在恶行当中,不是你动坏脑筋的时候才是恶行。原因很简单,我们从长夜以来一直在无始无明当中,所以不跟正念相应的时候,当然就在痴相大无明当中。

  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不管是禅、净、律、密,学禅的人说:「一念不在,犹似死人。」一旦忘失掉正念,那就像死人一样。念佛的人也必定要每一念不能放松,因为一放松就跟痴、无记相应,就是在造轮回生死的业。现在既然一直种轮回生死之因,你能感得跳出轮回的果报吗?绝不可能,就异熟而言,是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就等流而言,这种恶习继续不断地增长,这一生就这么在懈怠中浪费了;到了下一世还是这样要提提不起来,放又放不下。这个习气一旦养成,要改是很难改过来的。眼前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情都改不过来,何况这么一件大事情。前天有位同学来跟我讲罗汉菜的事情,我觉得他真是个善知识。我想大家都晓得,我是走到哪里,就把罗汉菜带到哪里的,这可不是素菜馆里的罗汉菜哦,就是水、盐、油、菜统统放进去煮烂。凡是真正有心来学的人都很欢喜。前几天那位同学到台北去,回来他就说:「现在发现这个罗汉菜真美!」可是他刚开始时真不习惯,经过一年以后,慢慢地才习惯。

  为什么特别说这件事情呢?我希望大家自己反省一下,我们一个很小的习气,一旦养成以后,要拿掉它真是千难万难。反之,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气,同样地也是非常困难。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如果这一生不努力学的话,永远在以前的老习惯当中,而且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惯。所以如果不趁现在懂得的时候开始精进,还为自己找借口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将来你更没有机会。如果现在在因地当中处处保护烦恼,还自己觉得做得很得意,觉得人家不知道,其实骗人家是害不了人家的,反而害了自己啊!这个概念你懂得了,不会怕人家来骗你,他是骗他自己,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现在有机会学你都不学,造了恶业以后堕落,请问没机会了你还能学吗?就算你将来仍然有机会,这一生你都上不去,下一世你就上得去吗?恶习惯养成了,就像病一样,一天比一天厉害,刚开始的时候不治疗,一拖再拖,拖久了就治得好吗?所以为什么前面告诉我们对于微小罪要把它看得很重,真正重要的就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就要立刻对治,不让它作怪,要想种种办法,咬紧牙关站起来。说来说去最可怜的还是无知,我们用尽心机想讨便宜,实际上完全在烦恼当中转,自己还不知道,这个是世间人最可怜的地方,既然我们修学佛法了,务必要认识这一点。

  【如是知已,虽尚未能如实修学,然心亦应趣向彼品,随力随能发勤精进,如《妙手问经》说,则于余生少以功力无诸苦难,速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行为的确还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是心里边一定要「趣向彼品」。实际上做任何事情,一定从心里先建设起,譬如眼前很多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真正想去做的,但是因为觉得这样做有好处你就会去做。就像有些东西,因为听说它有营养,你吃起来就很起劲,其实不一定好吃。佛法也是这样,知道将来有这么殊胜的好处,你只要去做,习惯了也就不难了,所以心里面要能够这样建设起来。

  若能这样做,下一生不需太大的辛苦,就能很快地圆满精进波罗蜜多。因为你因地当中不断地集聚这个资粮,念念下的因都是跟精进度相应的,如果这个业很重,将来所感的果自然跟现在这个因相应,所以当然容易。譬如我们想赚钱,勤勤恳恳地努力,尽管现在很穷,可是我今天集十块钱、明天集十块钱、后天集十块钱,天天努力地累积,到了年底结帐,就会有一笔钱了。所以这一生努力一直这样集下去的话,到来生感得的异熟、等流,自然而然都跟这个善法相应,做起来自然就很容易;而且所感得的客观环境也都是善师、善友,这一点是我们要很重视的。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无常迅速令人很害怕,怎么办?」这个事情很简单,第一、因为无常,所以我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是一无可取;第二、因为无常,所以你不能等待,要赶快努力;还有,因为无常,说明了很多殊胜的特质,浅的只是看见世间生灭的真相,深细的无常本身就说明了空、无自性,没有一样东西是有实质的。既然是没有实质的,一切法的生起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法华》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切法都不是本来如此的,都是从因缘而起,所以因地当中种下去的是一佛乘的因,将来自然感得佛果。只要你因地当中,种下去的每一个因都跟正法相应,那无常不但不必担心,正因为无常,所以我才能够如理地掌握住眼前当下这一念,种下与正法相应之因。

  如果它是常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改变它,因为它天生就是如此,而且永远是如此,这样才叫常嘛!现在因为是无常,一方面是时间迅速地过去,一方面并没有不变的实质,所以完全看你因地当中如何下种,只要心心念念种下去的是正确相应的因,还愁没有好的果吗?如果你在这个无常的逼策当中,一心念佛求往生,感的果是一定往生;如果你求的是发大菩提心,下一生就感得菩萨的位置,生生增上。所以佛法说来说去不离因果,前面告诉我们对业感缘起发深忍信是一切白法的根本,不是不怕无常,而是要懂得善巧地怕,了解它,然后把握住重点。

  最后,有一个毛病千千万万要改掉它:不要耳朵听见了或眼睛看见了,嘴巴就讲出来。古德告诉我们:「耳目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你听见了讲给别人听,对这个堂堂七尺之躯没有什么用处;听见了要记在心里面,了解了以后如理去行持,所感得的就是殊胜的报身,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如果现生能做固然好,现生若不能做也不要怕,因为因果,业感缘起,法尔如是。对于现在的状态要感到庆幸,尽管是末法了,居然还能够听见这样圆满如理的教法,但是不要停在这里,要步步上进。所以你们特别记住,前面「五巨碍」中「缺随顺教」,这是修学佛法最严重的一个关键。很多人觉得自己在修行,结果忙了半天仍然是学我,真正如理的教法没得到。「得微少善便生喜足」,碰到了一点点就觉得好得不得了,停在那里不上去了,这都是很可惜!所以我们只要在这上面能够步步上升,绝不停止,一生一生增上是绝对没问题的。

  佛发的愿是要济度一切众生,他悲心的量是把所有众生看成是他最疼爱的独生子,他的智慧是了解一切真相,能帮助人家解决一切问题,还有他修持圆满成就,具足满众生愿的力量,不信佛的人不谈,信佛的人你想想看,他会不救我们吗?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世间的慈母,对于她最可爱的儿子,那个小孩尽管无知地在地上爬,可是母亲看得清清楚楚,她绝不会让那个小孩把毒的东西吃到嘴巴,或者让毒的东西伤害到他。只要你自己能够信得过,跟上这个母亲,那就对了。前面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皈依的内外两支,外支是大师已成,不单是一尊佛,有无量无边的佛,他们不住涅槃,尽未来际一直安住在大智、大悲、大愿、大行当中济度我们,就像母亲一天到晚在照顾她的小孩一样,而我们就是佛的独子。千万不要说:「唉!我不行啊!」这个念头一起来的话,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同样以刚才那个比喻来说,现在那些孩子长大了,他不知道时还很听话,知道了以后,知见多得很,相当于我们要学佛结果学错了变成学我,总是拿自己的概念去衡量外境,就像眼前很多家庭当中,父母告诉子女怎么做,子女会说:「那是老一辈的想法,这个概念已经落伍了。」子女不能接受他,父母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用这个最平铺直叙的例子,无非是提醒我们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以上把精进波罗蜜多讲完了,下面是定、慧两样,真正重要的概念在最后别学当中说明。前面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基础,尽管懂了这个道理,也不一定真正有很大的帮助。眼前我们把定慧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先了解就好了。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静虑波罗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般若波罗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四摄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略论止观浅释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附录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忍波罗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持戒波罗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仪轨受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